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8 09:29:19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例1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50-01

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应当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一方而,普通高中在整个教育发展中缺乏应有的地位,当前只强调义务教育要巩固提高、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要提高质量,而很少提及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重要连接环节的普通高中教育;另一方而,在近年普通高中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违背科学发展本义的问题。

一、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普通高中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历程,逐渐显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而:

第一,政府责任缺失导致办学投入严重不足。一般而言,义务教育的社会收益率会远远大于个人收益率,因此,其公共产品的属性较强而个人产品的属性较弱,而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则大于其社会收益率,所以其公共产品属性较弱而个人产品的属性较强。普通高中教育介于两者之间,其产品属性也应相应地介于两者之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各个行业对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体现在教育领域则是把高中教育列入义务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预见,普通高中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将不断得到加强。从现实情况看,受国家优先发展义务教育的整体战略及重点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指导思想的影响,政府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在二级教育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从生均绝对值比较,高中阶段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远低于普通高校,从增长幅度比较,2005年以来虽有增长却比不上普通初中的增长幅度。而现实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这些年在“普九”的推动作用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拉动作用下,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猛、规模急剧扩大,但由于投入不足,许多学校负债现象十分严重。政府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普通高中学校在办学中出现新的问题。此外,由于学校经费与高中规模存在直接关系,甚至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导致学校之间的招生竞争日趋激烈,学校越办越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第二,应试考试造成学生培养模式单一化。当前普通高中办学趋于单一化,师生都紧紧盯着高考这根指挥棒,将高考作为高中压倒一切的任务。各个普通高中学校在升学率、优秀率、一本率上竞争,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普通高中下达高考升学指标,助推了普通高中办学的“升学”取向。办学定位上的单一化导致培养模式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趋同化、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实践压缩化。

第二,缺乏政策照顾。由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和需要,政府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但在执行这个目标任务时,重点却放在当时发展基础明显薄弱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中的“边缘”地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投入分担机制,突破投入制约。加大政府投入,凸显政府责任。针对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政策被边缘化的现状,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普通高中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投入方而应积极调整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增加普通高中教育的经费预算并实现逐年增长。同时强化政府责任,明确政府举办普通高中的职责,督促政府统筹优化配置各种高中教育资源,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禁止向高中学校摊派费用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此外,针对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高中债务化解的有效机制,解决普通高中发展的后顾之忧,使学校集中精力办好学。

第二,打破普通高中办学趋同化态势。高中阶段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出口”,其发展直接制约着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在实现“有学上”的目标后,群众已经将目光投向“上好学”。办好每一所学校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落后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普通高中一直承担着既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生源,又为社会提供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双重使命。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招生比例己基本上“平分天下”,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调整为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而把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的任务交给中等职业教育。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的经济发展功能,看重教育规模的扩张,淡化了教育发展的真正目的。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例2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国家“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列入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我国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劳动力竞争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近年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2016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5%,普及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普及程度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这些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普及任务异常艰巨。同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普通高中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接近1/4,有的班额甚至超过80人。到2020年要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组织实施攻坚。

2.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设计,请谈一谈《攻坚计划》的总体思路?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扶贫攻坚战、推动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统筹谋划。总的思路概括起来就是“政府主导、补齐短板、普职并重、关注内涵”。

政府主导就是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发挥中央支持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形成攻坚合力。

补齐短板就是针对制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保基本、促公平。

普职并重就是统筹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促进普职协调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需求。

关注内涵就是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在扩大规模、提高普及程度的同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高中阶段教育的适宜性和吸引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好基础。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是如何设定的?

《攻坚计划》提出了1个总目标和5个具体目标。一个总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五个具体目标包括:一是全国、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中西部贫困地区毛入学率显著提升;二是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三是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四是经费投入机制更加健全,生均拨款制度全面建立;五是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吸引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实现以上目标,努力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多样特色的高中阶段教育。

其中,要求各省到2020年毛入学率都要达到90%以上的主要考虑是:目前,大部分省份已经达到90%以上,只有少部分省份在90%以下,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要缩小差距、促进公平,必须使这些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普及的目标。下一步,国家将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这些省份也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实现普及目标。

关于设定其他具体目标的主要考虑是:在确保普及程度的基础上,要体现全面科学的普及观,防止简单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增加。同时,高中教育是选择性教育,仅仅提供学位,缺乏吸引力,学生不愿意上,普及目标就难以实现,必须统筹规划,系统设计规模、质量、结构、条件、保障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实现有条件、有质量、有保障的普及,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有所获,成长成才。

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攻坚重点是什么,有什么具体的举措?

攻坚的关键是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重点是四类地区、三类人群和三个突出问题。

四类地区指的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这些地区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教育资源不足,普及程度较低,是高中阶段教育的底部。《攻坚计划》明确提出,国家和地方通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支持这些地区扩大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把这个底部托起来。

三类特殊群体指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保障这些群体的受教育权利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攻坚计划》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一是完善扶困助学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二是加强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积极推进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免费教育,保障好残疾人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三是在扩大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提供更多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

三个突出问题是指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高、职业教育招生比例持续下降、学校运转困难,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此,《攻坚计划》提出通过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扩大教育资源、严格招生管理等措施逐步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通过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办好特色优势专业、建立统一招生平台等措施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通过科学核定学校办学成本、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等措施保障学校正常运转。

5.当前很多高中学校反映运转困难、债务负担沉重,请问《攻坚计划》对此有何应对措施?

为保障高中学校正常运转、化解学校债务,使校长和教师安心办学、潜心育人,《攻坚计划》专门将经费投入机制更加健全、生均拨款制度全面建立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并提出了明确的政策措施。

一是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落实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I措经费为辅的普通高中投入机制,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

二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要求各地抓紧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和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目前,各省份均已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政策,全国近20个省份出台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其中包括广西、宁夏、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其它地区要按照要求抓紧建立完善相应的生均拨款制度。

三是合理确定学费标准。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要求,确定学费标准,并严格学费标准调整程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四是有效化解学校债务。要求各地制定普通高中学校债务偿还计划,属于2014年末前发生并已纳入存量地方政府债务清理甄别结果的,应按照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政策予以偿还。

6.许多地区已经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这些地区在下一步的普及工作中还需要做些什么?

从普及程度上看,许多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0%以上,但这些地区的高中阶段教育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巩固普及成果的任务仍然艰巨。例如,有的地方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高、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一些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地区要根据《攻坚计划》的总体部署,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地存在的问题,同时在财力可持续的情况下普及更高水平的高中阶段教育。

7.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在普及过程中如何加强中等职业教育?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统筹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坚持两轮驱动、分类指导、优化结构、协调发展。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部分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普职比例严重失衡,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必须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对此,《攻坚计划》进行了系统设计,在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主要措施中都强调了中等职业教育,并特别提出:一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二要统筹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使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三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吸引力,加强技术技能培养和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四要在职业教育比例较低的地区重点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

8.在普及过程中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学?

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是实现普及目标、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十分关心,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资助体系。在此基础上,《攻坚计划》特别强调要完善扶困助学政策,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一是继续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2010年以来,国家建立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每生每年资助1500元,2015年标准提高到2000元,资助面达到20%,西部地区达到30%。二是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三是落实好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四是积极推进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免费教育。

9.如何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

《攻坚计划》将提高教育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立德树人,推动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增强高中教育的适宜性和吸引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深化课程改革,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宜性;二是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课程选择、升学就业的指导;三是推进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发挥评价正确的育人导向作用;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时补充配齐教师,特别是短缺学科教师。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例3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17-03

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水平的、高级阶段的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特征。一般来讲,普通高中教育不仅是初中后教育即义务教育的延伸,而且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未来十年,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既定目标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我们对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的重新省思和战略目标的科学定位,而且取决于制度创新、走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的制度性困境、强化制度精神和有效治理等制度保障。

一、有效治理:普通高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

突破体制障碍,进行制度创新,开展制度设计,发挥制度功能,展现制度效应,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实现普及、提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有观点认为,“教育体制是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教育行政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及制度的总称”。另有观点认为,“教育体制是处理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领导之间重要领导权限关系的制度”。显然,这两种解释皆把教育体制当成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同时,上述两种认识都把制度作为解决教育管理问题的基本手段。也就是说,解决教育管理发展过程的问题主要应依靠制度。其实,简单地把教育体制理解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片面的和不深入的。因为,谈到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发展问题,不仅包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包含教育体制的落实与执行的问题。而且,退一步讲,即使是教育管理中的问题,也既有国家教育行政层面的宏观教育管理问题和学校层面的内部管理问题,同时,也应该包括我们日常所讲的具体制度建设问题。显然,全面把握教育体制,既要抓住教育体制中的核心要素——制度,也要重视教育体制中的载体——机构。

笔者认为,所谓教育体制是指教育制度与教育机构的结合体。教育制度是规范教育机构健康持续运转的规则体系,而各种教育机构既包括教育实施机构也包括教育管理机构。当特定的规则体系与具体的教育实施机构相配套,就构成了具体的教育体制。

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来看,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普通高中在数量和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教育管理体制地方化、办学格局多样化、成本分担机制合理化等与教育体制相关的内容日渐完善,但普通高中教育长期存在的同质化和应试化等问题依然严重,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依然遭遇着制度性的困境,这与教育体制不顺畅存在着必然的关联。也就是说,当前影响我国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瓶颈之一就是教育体制问题。自改革开放伊始,我国任何一次教育改革基本上都是从对教育体制的设计与安排着手的,国家所颁布的大多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规章以及教育政策都对教育体制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明确的规范。如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等都将体制改革与创新、制度安排与设计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来抓。但诚如鲍尔所言:“教育改革犹如‘政策流行病’席卷全球。盘根错节的改革理念通常是不稳定的和不平衡的,但却具有不可遏制的态势;它在不同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渗透并改变着不同的教育制度。……虽然具体细节各有差别,但各国改革的总体效应却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具体形式各异,但教育改革整体要素却同样适用于中小学、学院和大学。这些要素包括市场、管理主义和强调绩效”。

二、制度性困境: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的制度缺损

在实践中,普通高中教育不仅存在着办学体制不顺畅的问题,而且存在行政部门对普通高中实施全程领导与管理、学校缺乏办学自、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正遭遇着制度性困境与制度缺损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普通高中办学自严重不足与学校行政化并存。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校长等学校领导都不同程度地被赋予行政级别的头衔,不同层次的校长对应着不同的行政级别,省重点高中的校长相当于副局级,市重点相当于处级,区县校长相当于副处级和正科级,等等。高中校长行政化现象的存在,不仅容易出现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领导干部任命的随意性较大等问题,而且还会滋生不按教育规律办事、长官意志浓厚、不尊重知识分子和只追求晋升所需的政绩等问题。在校长的选聘与任用上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对校长等领导干部的选拔与任用,缺乏灵活的、公平、公开和竞争的机制,依然是委任制而非聘任制。更为严重的是,在任命学校领导干部时,相关部门依照行政干部的要求和规定来考察、提拔与任用,并没有考虑到教育自身的规律和校长职业的素养问题,从而出现了诸如大量乡镇干部被任命到学校任校长等现象。由于学校行政化现象的存在,从而导致了学校缺乏基本的自,学校实质上属于政府管理的一个机构,学校的办学自只是写在纸上的法律权利。普通高中学校小到教师的进出、教材选用、困难学生补贴、学生分转班与成绩评定考核等,大到教师的培训进修、干部任免和财务管理等都由教育行政部门严格把关,这就势必造成学校招不到需要的老师、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人事流动无序、教师工作活力不足和学生管理难度增大等问题。

二是政府在对普通高中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到位和“错位”现象。政府职能的不到位和“错位”现象包括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两个方面。政府职能的“缺位”主要是指因为政府的不作为而导致本身属于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政府必须履行的公共职责没有执行,致使人们漠视法律与政策的存在,使政府的信誉度受到影响。政府职能的“越位”主要表现为因为政府的无所不能和无所不包等大包大揽做法导致政府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却管等,呈现出典型的家族式和经验式的管理模式。诚如一位校长所讲,行政干预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当面临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难以调和时,政府的全方位治理必然导致一些政府管理部门领导急功近利。舍弃周期长、效益滞后、成本相对较高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发展计划。更为严重的是,当前政府职能的发挥不仅“错位”,而且经常存在着“误导”的现象。如在陕西省某县,对民办高中的诸多行为进行了“放任”的政策规定:“对公办高中教师向民办高中的流动方面,只要民办高中与教师达成了协议,教师可以不通过自己所在的学校,直接由民办高中出面给教育行政部门打个招呼,教育行政部门就许可。而且,该教师的编制、职称依然走的是公办教师系列,从而拿双方工资,即教育行政部门的基本工资和民办高中的高工资”。

三是我国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存在政出多门和多头领导的现象。按照“谁举办、谁管理、谁受益”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人事、财务等重要事务基本上都由政府职能部门实施直接领导与管理,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更多地只是进行业务指导。在多数情况下有效干预的难度较大,如由于一些部门对教育事务缺乏认知,只能是瞎指挥和瞎掺和。而当有时候需各部门相互协调与组织时,如果缺乏有效沟通,会导致更大的混乱与困难。这种政出多门、多头领导和“条块分割”等现象,导致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行政管理不力。如教辅市场乱象丛生、学校乱收费情况到处萌生、择校屡禁不止等等。而在另一些方面,政府各职能部门则对学校办学过度干预,把学校视为唐僧肉,政府各职能部门都从自身部门的利益出发,对学校某些层面的管理与干预无处不在,缺乏起码的服务意识。如政府的不同职能部门视察学校,名义上是视察,实质上是要求学校缴纳各种费用。

三、制度创新基础上的有效治理: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的制度精神与机制选择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进行的政事分开改革,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合理界分政府与学校的权利与义务。所谓政事分开就是要明确划分政务与校务,厘清学校与政府间的各种关系,真正建立起政府主要管理政务、学校自己治理校务的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的新型政校关系。因此,推进规范管理,寻求体制创新,走制度创新基础上的发展道路,是普通高中教育制度的重要价值取向。其具体途径是: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例4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5—0016—01

普通高中阶段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阶段,是教育历程中的关键阶段,对提升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从本世纪初到现在,为了加快高中教育普及步伐,各地纷纷举债建设,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改善高中办学条件,提高高中办学质量。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财力不足和高中学校自身筹资能力不强等原因,很多地方的高中学校一直在负债运行。因而,化解高中债务问题也就成了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化解现有债务存在的困难

1. 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化债工作难度大。总体上讲,当前地方各级政府都能够把保障教育投入作为地方财政的重中之重,并逐步健全完善投入增长机制,增加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在投入总规模和增长幅度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尤其是西部地区整体财力有限,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但与教育发展所需资金投入仍有较大差距,在维持各级各类教育有序运转尚感压力的同时,化解债务投入相对压力较大,没有稳定渠道。

2. 正在实施的工程项目投入较大,地方经费相对紧张。近几年,校安工程是地方政府教育投入的重点领域,也是教育财政资金投入最大的项目。同时,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也占据了大量教育财政投入。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安排普通高中化债资金力不从心。

3. 学校收入有限,自身偿还能力不足。普通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学校可收取一定的学杂费和择校费,但是,与同属高中阶段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相比,普通高中的收费标准偏低,再加上“三限”政策的限制,公办普通高中事业收入不断减少,偿还债务的能力大幅减弱。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公办普通高中,择校生生源少,偿还债务就更加困难。

二、化解普通高中债务的有效途径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例5

高中教育的先导性、全面性、基础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性。有了高中教育的支撑和保障,才有高等教育的壮丽与辉煌,才有人才队伍的壮大与兴旺。近几年,部分高中因各种原因负债累累,寻找解决普通高中负债的途径迫在眉睫。学校、政府和社会是普通高中债务解决办法的三方主体,必须齐心协力、互相支持,才能帮助普通高中在债务危机中站起来,使普通高中轻松、健康、稳健的发展。

一、政府对化解普通高中债务的扶持

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免交一切费用,学生教材、学校经费全部由国家无偿划拨。中职学校学生除了享受学费补助外,还发放了生活费。国家倡导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也预设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但普通高中没有这些优惠政策。考虑到政府财力有限的现实情况,无力在刚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迅速把普通高中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但面对普通高中的重重债务危机,政府仍应帮助普通高中顺利度过难关,保证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桥梁的稳定。

普通高中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准公共产品,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私人收益,另一方面又具有较高的社会收益,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但总体来看,其社会收益要大于个人收益,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教育成本分担原则,政府对普通高中应当承担主要责任。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普通高中的教育投入,但政府的主要责任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一)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普通高中的支持

从各省(区、市)生均事业费的分类看,2006年普通高中生均事业费处于后两类的地区为河北、安徽、河南、湖北、江西、广西、贵州、陕西、青海和甘肃,属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自给能力都较弱。上述地区除河北外,人均GDP处于全国后列,财政自给率低于50%。在地方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要使地方政府担负起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责任,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不太现实。

这些地区的普通高中建设中,负债的并不在少数。地方政府无力对普通高中教育加以扶持,只有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普通高中的支持。随着经济的逐年发展,中央和省级财政应适当考虑目前普通高中的发展状况,加大对普通高中的支持。

(二)经济发达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普通高中的扶持

地方教育投资是与国家或中央教育投资相对而言的。地方教育投资是指运用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实力支付的教育投资。普通高中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资,目前国家把对普通高中的教育经费负担下放到地方政府。普通高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从我国中央财政教育投资和地方财政教育投资的分担比例看,我国地方财政教育投资所占比例在85%以上,是教育投资的主要部分。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快,地方政府拥有雄厚的财力基础,可以支持、改善当地的普通高中教育,给予普通高中大力支持。据了解,珠海市政府早在2007年8月1日就宣布,从2007年秋季起,珠海市将对本市户籍的中小学生实行12年免费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书杂费全免,高中教育阶段免学费,持有“低保证”的特困家庭普通高中和中职学生免交课本资料费。这类地方政府对普通高中的大力支持,充分解决了普通高中的债务问题,也极大的促进普通高中的健康迅速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普通高中财务的后顾之忧。

(三)加强高中教育立法,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立法,尽快制定《高中教育法》,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以法律形式保证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及规范收费等问题。1996年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同年,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收费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对高校的收费进行了规范。然而普通高中自1996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制定了《普通高级中学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后,至今关于进一步规范高中教育收费的政策法规也没有出台。只有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和规范了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和管理,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依法办事的发展轨道。

(四)整顿秩序,杜绝教育市场的无序竞争

目前,农村及城镇各级各类职业及普通高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债务问题,只不过债务数额大小或偿还能力有所不同。各学校为了尽快消化债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不是靠质量吸引学生,而是靠降低收费标准争夺生源,结果造成了教育市场的无序竞争。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竞争中要发挥积极调控作用,既要引导各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优质的教育、优秀的师资和优良的环境吸引学生,还要积极扶持招生困难的薄弱学校,最大限度保证各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要坚决打击少数学校通过降低收费标准搞不正当竞争,也要阻止各校以高额奖金或免收学费等许诺来招收已被录取到其他学校的优秀初中毕业生,造成招生的秩序混乱和办学效益的降低。特别要防止债务额小或靠政策扶持起来的老牌学校利用兄弟学校的困难,带头搞不正当竞争。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可以对已经被录取又择校的学生,由接收学校向原录取学校交纳部分补偿金,以平衡各学校之间存在的矛盾,并能有效地扶持薄弱学校。

二、学校方面化解自身债务的可行方式

(一)清理现有债务,根据债务来源采用多种方式化解

地方政府应安排教育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普通高中负债情况进行清理认定,根据债务形成原因确定偿还主体。根据债务形成原因可分为建设债和管理不力债两种。将建设举债和欠债从学校剥离出去,上划到教育行政部门或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筹集资金进行偿还。对管理不善造成的举债,一方面要追究责任,另一方面要研究偿还政策,比如地方政府承担一部分,学校自行化解一部分。总之,高中学校在响应国家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事业的号召下举债办学,让老百姓的子女提前享受了优质教育,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就应该为所欠下的债务买单,让普通高中能够重新轻装上阵,让高中校长能从沉重的债务中解放出来,更好地为高中事业谋发展。

(二)盘活固定资产

高中学校面积一般都较大,而且周边商业活动繁华,不能为教学所用的门面房商用价值很高,单纯依靠收取租金的方式给学校创造的利润不高,因为房租收入衍生的各项税费比例很大,仅税务部门的综合税率就是17.5%,土地管理部门的出租出让金费率按房租收入折算大概占25%,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非转经”占用费按房租收入折算也大概占25%,也就是说房租收入的近70%不能为学校所用,如果将这部分房屋一次性拍卖的话,所需要支付的税费还不到20%。同时一次性拍卖收入通过政府协调可以用来偿还高息借贷,学校还可以减少利息支出。

(三)落实校长任期目标制,强化校内人员管理

为防止债务无限扩大化,将每届校长任期内的债务锁定在一定额度内,与其任期目标挂钩并进行考核,同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凡是此项指标未完成的一律给予考核不合格。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校长在任职期间的资金使用责任感,促使其加强内部管理,千方百计开源节流,同时可以预防和杜绝挥霍浪费现象和腐败现象发生。强化学校内部人员的管理,明确学校内教师与职工的比例,使其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比例,既能保证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作,又能极大促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科学控制普通高中的发展模式

根据我国人口出生规律,高中阶段学生入学的高峰期已接近尾声,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将维持低生育水平,普通高中的在校生人数不会有新的突破,甚至有减少的趋势。因此,学校没必要再大规模地进行校舍扩建,只要将现有的资产管理好、维护好、使用好就行了。

普通高中的发展应该走内涵式的道路,而并非是靠规模扩张和硬件建设。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是“软实力”,学校“软实力”――可以理解为一所学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的能力。它是学校确保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达成高质量学业的能力。普通高中应将自身的发展重心放在“软实力”的建设上,既减轻债务,又能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五)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奖惩分明

建立完善的学校财务管理机制,为每一笔资金使用的可行性进行管理,切忌投机运作,盲目经营的随意行为。在财务管理等条款中将借债的决策和程序等方面立下“规矩”,并使这个“规矩”具有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机制须有配套的科学的奖惩制度,鼓励好的,遏制非分之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处理好谋求自身发展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关系。并且能监督可能产生的借款过程谋取私利,个人情形的发生。学校内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可以充分的自我约束,同时,自我适度发展的运行机制能保障学校的良性发展。

制定学校财务管理机制,要把握教育经济规律,请专业人士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方案。教育经济的特点是:效益具有滞后性,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效益只指“经济”收益,而教育投入一定的资金后很难马上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只有对教育经济规律有清醒的认识,才会在学校财务管理中自觉执行适用于学校经济活动专门领域的各项财务法律法规,才会使学校应得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或侵害,才能更好的执行这个财务管理机制。

(六)推行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普通高中扩大规模中用于后勤方面的建设和投资占了较大的比例,而后勤部分并非学校所独有,学校可以将后勤服务社会化。后勤服务社会化,就是本着“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把学校的后勤建设与服务推向社会,甚至有些大的硬件建设也可以交给社会投入来完成,学校采取有偿使用或租赁的办法,待条件成熟后学校回收。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虽然不能直接帮助学校消化债务,但可以大大缓解改善办学条件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能有效增强学校创建示范学校的能力和扩大办学规模的能力。特别是可以把学校工作从这些烦琐事务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管理及学校的发展上。根据教育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把学生公寓建设与经营、学生食堂的建设与经营、微机房的建设与管理和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等推向社会。可以肯定,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支持扩大办学规模和创建各级示范高中的不可多得的有效办法,但必须注意的是,在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中,后勤建设与服务必须符合现行的法律与规章,有关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必须合法,必须遵循教育行业行规,不能离开教育的本质进行纯商业化经营,学校还要与有关人员签订周密的协议,决不给将来工作留下任何后遗症。

三、社会方面可提供的途径

(一)加大舆论宣传和监督力度,使学校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社会要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节约的良好美德,使学校的每位成员都形成节约的意识,杜绝浪费,对铺张浪费的行为予以曝光,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力度,从而减少学校债务的产生。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捐资助机制,吸引社会各界的投资

社会应建立良好的普通高中捐资助制度,使捐赠者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敬。政府要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教育的作用,呼吁全社会参与办学,吸引投资。通过媒体,积极宣传我国的多种办学形式,大力吸引有经济实力且热爱教育事业的社会组织、企业、集体或个人参与到普通高中的办学,为普通高中负债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2009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

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2]李芙蓉.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现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

[3]王广深,谭莹.我国教育财政的地区差异及政策选择[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1)

[4]崔勇.关于普通高中债务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9)

[5]陈英志. 高中学校过度负债扩展规模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4)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例6

2.明确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工作目标

办学条件现代化。普通高中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办学条件大幅改善,信息化能力显著增强,教育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到2015年,普通高中全部建成省三星级以上高中,在省四星以上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比例达60%,力争2所以上学校达省五星级高中建设标准。所有省四星以上普通高中全面达到省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一类标准,全面建成微格教室、数字实验室、科学探究室和学科专业教室。所有普通高中教育技术装备全面达到省教育现代化标准。

人才培养梯队化。到2015年,全市普通高中“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达10名左右,省教授级高级教师达25名左右,省特级教师达60名左右,市特级教师达100名左右,市学科带头人达400名左右,骨干教师总量达800名左右,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比例达15%。

课程发展特色化。学校特色鲜明,课程优质多样,学科优势显著,学生个性张。到2015年,全市建成普通高色发展项目50个,建成省课程基地15个左右、市课程基地40个。

教育质量优质化。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在全省领先,全市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处于全省前列。

学校建设品牌化。到2015年,全市普通高中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质量优良。经过五到八年的努力,培育2所以上办学理念先进、办学质量上乘、学校个性鲜明、享誉海内外的国际国内一流高中;培育10所左右办学质量较高、办学特色明显、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高中。

二、加强普通高中优秀管理和教师团队建设

3.培养优秀管理团队。积极构建校长和学校管理队伍培养与选拔任用新机制。推行竞争择优,扩大民主参与,加快人才引进,强化实践锻炼,不拘一格培养和使用学校管理干部。大力实施名校长和优秀管理团队培养工程,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异地异校跟班培训,推行导师制,组织校长读书班,建设校长书架工程,举办校长沙龙和校长高峰论坛,搭建培养平台,强化岗位实践锻炼。完善校长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加强校长任期绩效管理。大力加强普通高中管理团队执行力建设,切实提高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加大骨干教师、名教师培养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将普通高中名教师人才引进工作纳入市人才引进“绿金凤”计划。实施普通高中“领雁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批社会广泛认可、成绩卓越的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和省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等省级名师。进一步构建全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学能手等阶梯式培养体系,形成业务见长、梯度晋升的教师专业成长、主动发展新格局。实施普通高中青蓝工程,强化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普遍建立青年教师发展学校,倡导每一位青年教师在学校指导下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实行校内师徒结对和异校拜师制度。深入开展普通高中教师市级教学竞赛,普遍建立名师工作室。加强普通高中教师培训,坚持重点抓骨干,全员抓盲点,所有普通高中教师每两年必须参加一次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轮训。着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定期组织班主任工作论坛和基本功能力竞赛,搭建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平台。建立班主任表彰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百优十佳班主任评选,推行班主任职级制。全面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协同作战能力。

5.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各地要调适调优普通高中教师结构,健全普通高中教师准入制度,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模式变化的需要,适当增加教师编制。稳定农村普通高中师资队伍,支持农村普通高中发展,有序规范区域内教师流动。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岗位聘任制,建立教师职务(职称)能上能下、薪随岗定、优绩优酬的用人机制,健全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完善校内分配制度,坚持优绩优酬,绩效工资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考评考核,打破终身制,推行任期制,继续实行青年教师考学、骨干教师考评和高级教师考核制度。

三、全面提升普通高中人才培养质量

6.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深入开展人生理想信念教育、感恩励志教育和公民教育。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德育内容、方法和载体,丰富学生体验,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的心灵在感动和震撼中得到升华。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提高学生心理素养,增进学习能力,激发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形成勇敢、顽强、刻苦、坚毅的学习品质和健全人格。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坚持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

7.全力实施高效教学。把构建高效课堂作为实施高效教学的核心任务,紧密围绕实施高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开展富有成效的教学管理、校本教研科研、教师培训、学科活动和教学评价等,积极探索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要进一步强化教学流程管理。构建从课前、课中到课后,从教学计划制定到教学计划执行、教学效果检测反馈以及改进措施落实的完整管理链条。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注重个体差异,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共同发展。要全面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树立全员、全程和全面质量观,把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和任务贯穿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所有领域和所有环节。

8.大力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设立专项经费,完善配套措施,制定管理办法,为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建立普通高中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支持普通高别是省四星以上高中面向部分高中学生实施创新拔尖人才分类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能力大赛,精心组织好赛前指导与集训,力争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取得国际国内大奖。积极组织实施普通高中尖子生培养计划,为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进入国际国内一流名校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努力使全市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

9.全面强化教育科研。优化普通高中教育科研管理机制,加强重点科研项目研究,推进重要科研课题建设,服务课堂教育教学。成立市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的指导。切实加强普通高中教科研队伍建设,提高研究水平与指导服务能力。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优化学科教研方式,构建网络教研平台和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合作共进的研讨氛围。健全教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加大重点课题成果推广力度,促进教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

10.着力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学科教学研究,形成学科教学特色,打造一批在省内有较高影响、较大话语权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充分发挥全市高中学科基地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强对学科基地的督查考核,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学科基地终身制。要高度重视薄弱学科的提升工作,调整优化教师结构,制定学科教师整体提升计划,加快引进和培养领军教师,抓紧培养年轻教师,尽快消除薄弱学科。积极开展省、市、县三级综合性课程基地创建工作,到2015年,所有省三星以上高中都有市级课程基地。

11.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评价监测。加强高中质量长效管理,将普通高中质量管理向高中非毕业年级和义务教育阶段延伸,合理确定高中非毕业年级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质量目标,统筹做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作。加强过程质量监测,加强对县(市、区)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行政督查,深入开展普通高中常规管理百校行活动和星级高中教学管理专项视导,建立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构建较为完善的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要及时总结普通高中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宣传和推广先进典型,对改革发展、质量提升成效显著的区域、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四、切实保障普通高中教育经费

12.建立普通高中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公办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投入机制。市、县两级政府要切实承担和履行相应的职责,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逐步提高公办普通高中财政投入水平。将公办普通高中教师绩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统筹安排公办普通高中实施校安工程所需经费,按不低于省定义务教育校舍维修经费标准,将公办普通高中校舍维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安排。落实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2012年财政按不低于每生每年500元的标准核拨生均公用经费;2013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切实做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加强宏志班教育的经费保障。

13.做好高中债务化解和控制工作。高度重视和积极解决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债务问题,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财政预算内安排、教育费附加安排和学校自筹资金按比例分摊的办法,加快化解普通高中学校债务。到2015年,完成公办普通高中债务化解任务。要建立严格的债务审批制度和控管机制,今后公办普通高中学校新上基建项目,必须首先落实资金来源,严防产生新债务。

五、着力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例7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调整优化结构,着力扩大办学规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为*创建教育强市,加快融入珠三角,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作出贡献。

二、目标任务

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区、*区和*高新区初中阶段学校在校生年巩固率达到98%以上、其他县(市)达到97%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以上。同时,其他各项指标达到《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督导验收指标体系》的要求。各县(市、区)和*高新区的目标任务详见附表。

(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改(扩)建为主,适度新建的原则,按照达标、安全、实用、节约的要求,加快高中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按标准完成教学和实训仪器设备等配置,使生均校园面积、建筑面积、教学设施设备等达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求,满足今年扩招需要。

(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办学规模和课程设置要求,加大教师引进力度,按编制标准配足配强教师;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提升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达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师资的要求。

(三)招(送)生工作。及时分解下达招(送)生任务,落实招(送)生任务包干制、升学台帐制、工作督查制和奖惩制,确保完成高中阶段教育招(送)生任务。

三、实施步骤

(一)制定方案,宣传发动。2009年3月前,制定工作方案,召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动员大会,层级签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责任书。宣传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意义、政策、措施和经验,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普及高中教育。

(二)组织实施,完成任务。2009年3月前,完成中职(中技)学校春季招(送)生任务;2009年8月前,完成高中阶段学校建设、设备设施配备、引进教师任务;2009年10月前,完成秋季招(送)生任务。

(三)整理资料,申请验收。2009年11月前,完成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市对各县(市、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进行验收;2009年12月,申请并迎接省对我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政府成立*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发改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编办、市劳动保障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组成。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要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达标任务。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例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增加,普通中学中非示范性高中优势日渐显现。城市普通中学在节约当地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合理利用教师资源,方便附近居民小孩入学等方面,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现行城市普通中学的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

(一)学校多位于城市边缘,办学难以形成特色。以南宁市中学为例,普通中学大部分建校时间较短,很多学校建在城市郊区,以方便附近居民子女入学。随着城市发展,外来人口增加,郊区逐步城市化,使这些中学成为优先满足附近居民子女人学需要的学校,其生源来源复杂,办学形式不明显,难以形成自己教学特色。

(二)学生来源面广,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从生源来看,学生的生源比较复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城市普通中学接受的大部分是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和属于地段小学毕业生。初中学生部分来源于附近居民子女、外来务工子女和外地借读生;高中部生源主要来源于本校初中毕业后回归本校的就读学生,以及附近的厂矿企业和社区学校的学生。其中还有部分来源于南宁市城区扩大后农村中学的学生。/

(三)城市普通中学教师育人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在城市普通中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教学工作。特别是初中部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育人的工作尤为重要。普通中学教师每天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解决学生的问题,如打架、斗殴、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们亲自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工作。

二、城市普通中学管理对策

(一)加强普通中学的班级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针对城市普通中学学生历来纪律比较散漫的问题,学校必须加强班级管理和严肃校纪校风,提高普通中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班级管理,就必须依靠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共同努力,在普通中学中实行全员育人制度,实行班级管理组,推行在每个班级中,除班主任负责管理外,每班的主要学科老师要一起共同协助参与班级管理,并成立班级管理组。新学期开学之初,年级组长必须召开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班级管理组会议,制定本学期班级目标,管理计划、班级纪律和管理措施。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例9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底,力争使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 ——摘自《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化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就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问:教育部新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先提出要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再一次把农村教育摆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能请您谈谈这样做的理由吗? 答:农村教育面广量大,中小学在校生多达1.6亿。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离开农村教育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广大群众受教育水平和接受教育机会明显落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要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 问:《行动计划》在加强农村教育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我们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以期实现西部“两基”攻坚、中部“巩固提高”、东部“双高普九”的目标,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在此过程中,特别要做的工作如下:一是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力争到2007年底,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二是贯彻落实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和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确保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取得成效。三是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四是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五是建立和健全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六是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七是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问: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主要目标:一是到2007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扫除600万文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二是到2007年,西部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分别实现各自的“两基”目标,有条件的省(区、市)通过国家的“两基”评估验收。截至2002年尚未实现“两基”的372个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8个团场,到2007年绝大部分要达到国家“两基”验收标准,极少数特别困难的县也要达到国家“普六”标准。 完成这些目标的主要措施是: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扶持西部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大力加强西部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明确各级政府在“两基”攻坚中的责任等。中央主要是对“两基”攻坚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省级人民政府必须对本地“两基”攻坚目标的实现切实负起责任。各攻坚县要结合中央、省级“两基”攻坚目标,制定出县域内分年度、分项目的具体发展目标,认真组织实施,把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问:《行动计划》对于中部和东部的农村教育作何考虑? 答:除了“实现西部两基攻坚”外,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现“中部巩固提高成果、东部‘双高普九’”的目标,目的就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 已经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要巩固成果,提高质量。要以加强农村初中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要加大控制初中辍学的力度,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要加快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2010年全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将建立起“双高普九”的任务目标责任制,将有关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县,以县级(市、区)为单位组织实施。要在使所有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优质学校的数量、扩大优质学校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提高校舍建筑质量和生均校舍面积,全面消除危房,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要建设符合国家建设和卫生标准的学生宿舍、食堂和学校公共卫生设施;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使学校的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藏书量及生均占有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体育、美育设施达到国家或省级规定标准。 问:在加强农村教育过程中,农村师资队伍的素质问题将会凸显。这方面我们有何考虑? 答: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素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部的充分重视。首先,这次振兴行动计划包括了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容。提出要加强编制管理,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积极推行校

长聘任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任教师要全部达到国家规定学历的基础上,小学、初中专任教师的大部分要达到专科、本科学历,其中一部分要达到研究生学历。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在职教师培训制度,使所有在职教师能够定期接受新课程、新知识、新技能等的培训。建立起完善的校长选拔任用方式制度,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定期提高培训制度。(本报记者符德新) 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 ——摘自《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宁夏:奋力攻坚势在必得 “两基”攻坚,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成为宁夏人民最熟悉的词之一。 从黄河两岸到六盘山下,10年间宁夏几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区近600万回汉人民,打响一场气壮山河的“两基”攻坚持久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成果:1998年年底,在占总人口55.4%的北部川区13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了“两基”目标;2003年秋,在“贫苦甲天下”的宁南山区,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目标。如今,漫步在酣战“两基”硝烟未散的宁夏山川大地,人们所见到的最漂亮的建筑大多是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灿烂的笑容洋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在宁夏“两基”攻坚的“三部曲”中,前两部已经完成,眼下宁夏再次向南部山区“普九”攻坚发起最后冲刺。 盐池在宁夏山区九县(区)中今年将率先完成“普九”任务,日前记者来到该县大水坑镇中心小学,看到“普九”的春风已吹到了这所远离县城的学校。校长张云兴奋地告诉记者,自治区副主席刘仲、教育厅厅长蔡国英几天前刚来过学校,当听说学校有2000人规模,办学质量也不错时,领导们非常高兴,鼓励他们要借“普九”之机,使学校的基础建设、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张校长充满信心地说,“普九”的政府行为一到位,师生们的心里就踏实多了。今年,学校教师办公楼和学生饭厅的建设及校园美化的硬件建设都有望得到解决,到了秋天当你们再来时会发现学校变得更美。 日前,记者从宁夏“两基”攻坚指挥机构——自治区教育督导室了解到在2003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各项社会事业必须全面提速,到2007年在宁南山区实现“普九”目标。决心下定,自治区及时召开了宁南山区“普九”攻坚大会,自治区政府与各地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完成“普九”任务的时间表。 实施宁南山区“普九”攻坚,重点和难点在于民族教育。为此,自治区在投入近3亿元深入实施“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回民中学重点工程,打造回族教育优质骨干学校体系的同时,又决定实施回族教育“五个一”工程,即:乡村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一个都不能少,乡村和学校巩固学生一个都不能流失,在每个回族人口超过50%的乡镇各建设一所示范性初中和小学,自治区一个直属机关单位帮扶一所初中,干部职工广泛开展“一帮一”助学活动,以推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快速发展,为如期实现“普九”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相信再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宁夏一定会在全区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两基”这个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宏愿!(本报记者陈晓东) 河北:多措并举巩固“普九”成果 河北省在全部实现“普九”目标并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后,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开始转入全面巩固提高阶段。 从2000年起,河北省委、省政府在认真分析了全省义务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后,把“普九”巩固提高工作列为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的考查目标,并要求市、县、乡建立目标责任制,省政府为此下发了《关于做好“普九”巩固提高和复查工作的通知》。2001年起河北省对各县(市、区)进行每三年一轮的“普九”复查,到去年年底,全省172个县(市、区)全部进行了普九后的第一轮复查。“普九”复查制度促进了各地大力提高“普九”水平、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的积极性,使“普九”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普九”水平大大提高。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省接受“普九”复查的县(市、区)用于“普九”巩固提高的总投入达到54.7亿元,共新建、扩建校舍335.23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343.8万平方米。 为进一步提高“普九”水平,河北省大力调整学校布局。据统计,3年来,小学由46465所减为28433所,校均规模由175人提高到237人,初中由4191所减为3908所,校均规模由982人提高到1109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明显加快,大部分学校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微机室,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和整体业务素质迅速提高。据统计,小学专任教师中具备专科学历的由2000年的22.22%提高到目前的41.2%,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由8.92%提高到13.6%,与此同时,学校的管理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都得到稳步提高。 河北省还对“普九”巩固提高做出了中长期规划,到2007年,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现存危房的改造,初步建起具有本省特色的远程教育体系,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校校通”,建立起“研训一体化”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到2010年,全省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河北省已开始全面推进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按照标准化要求实现均衡发展,努力转化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山区、边远地区和坝上地区建设寄宿制学校。(本报记者杨占苍) 福建:“双高普九”潮涌八闽 日前从闽南晋江市传来喜讯:通过为期4天的严 格评估,晋江市顺利通过了福建省人民政府组织的“双高普九”评估验收,成为该省第7个通过“双高普九”验收的县级市。 实施“双高普九”是福建省推进“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重大举措。2002年初,福建省教育厅根据全省“两基”工作不断发展的实际,及时作出了实施“双高普九”工程的部署,决定从2003年起启动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评估验收工作,并规划“十五”期间分批对经济基础较好或“两基”工作较巩固的34个县(市、区)进行“双高普九”的评估验收。验收工作分三年完成:2003年安排7个县(市、区),2004年安排10个县(市、区),2005年安排17个县(市、区)。 为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经省政府同意,福建省教育厅及时制定了“双高普九”评估标准和验收办法,把评估标准分为普及程度、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扫盲工作等6个项目,并逐项进行了细化,从28个方面提出了要求。省里还对验收程序进行了严格规定,在县(市、区)自评的基础上,经设区市核查,基本具备验收条件的,再由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验收。经验收达标的,由省政府授予“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称号。但“双高普九”的荣誉称号并非终身制,获得称号后,如有明显退步,先予以警示,整改期限之内仍未改变面貌的,将取消荣誉称号。 厦门市开元区是全国“两基”工作的先进地区,在实施“双高普九”工程中,全区喊出了“做福建省‘双高普九’的排头兵”的响亮口号,区委、区政府明确把“双高普九”工程摆在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区里一举投入3670万元建设区电教中心,完成区教育主干网和区教育中心的建设;投入4800万元进行校舍扩建和改造。接受验收前,又筹集240万元完善区属小学劳技室、语音室、体育器材设备等,全面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双高普九”水平。 泉州市鲤城区当年“两基”验收时小学校舍面积仅4.9万平方米。在“双高普九”工作中,区委、区政府优先保证“普九”的投入,并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多渠道筹措改善办学条件资金,全面抓好乡镇中小学“十配套”建设,使全区中小学校舍面积迅速增加到11万多平方米,新添中小学电脑2430台。同时立足当地实际,积极推进课改,坚持依法办学,以德治校,把育人放在首位,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3%,辍学率0.98%。 在涌动的“双高普九”热潮中,各地各有关部门、各区辖街道都积极行动起来,把支持教育、实现“双高普九”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通力协作,积极主动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如财政部门及时追补不足的教育经费;城建部门为学校基建大开绿灯;人事部门优先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公安部门积极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在校园设特别保护区,设立综治副校长;关工委、妇联与社区主动配合,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外来人口多、流动人口多、拆迁户多、空挂户多是2003年7个首批接受“双高普九”验收县的共同特征,为了解3岁至24岁人口文化情况,各区所辖街道(乡镇)克服人员流动性大、人难找、证难取等困难,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普及程度和扫盲工作的动态管理机制 。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例10

第一条为加强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保障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军事机关和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含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下同)。

第三条学生军事训练是指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组织的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以及与学生军事训练有关的其他活动。

第四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必须围绕服务国家人才培养、服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开展,坚持着眼时代特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实际效果、实施分类指导的方针。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磨练意志品质,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第五条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是国家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六条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具有中国大陆户籍的学生应当依法接受学校统一安排的军事训练;具有香港、澳门、台湾户籍的学生,本人自愿参加军事训练的,经学校批准后可以参加。

有严重生理缺陷、残疾或者疾病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和学校批准,可以减免不适宜参加的军事技能训练科目。

第二章组织领导与实施

军区负责本区域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市(地区,下同)、县(市、区,下同)教育行政部门、军事机关,负责本区域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

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

第八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要加强对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加强指导和监督。

第九条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普通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具体实施学生军事训练。军事机关负责向普通高等学校派出派遣军官,安排承训部队和帮训官兵,提供学生军事训练所需武器弹药的保障。

第十条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或联合办公制度,定期分析情况,研究问题,提出做好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第十一条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应当把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统筹安排。

第十二条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机构与人民武装部共同负责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计划安排和具体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高中阶段学校应当明确一名学校领导分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指定具体部门和人员负责学生军事训练的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根据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对适合担任预备役军官职务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经军事训练考核和政治审查合格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服军官预备役。

第三章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

第十五条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共同负责制定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的学生军事训练大纲。

学生军事训练大纲是学校组织实施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和督导的依据。

第十六条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学校应当统一规划、实施和管理。

高中阶段学校的学生军事训练纳入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在学生军事训练基地或者在学校内组织实施,也可到军队院校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基地驻训。

第十八条普通高等学校组织实施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所需的帮训官兵,由省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计划,由省军区协调驻军部队、军队院校和武警部队、院校派出,或者报军区统一安排。高中阶段学校组织实施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所需的帮训人员,由军分区或者县人民武装部协调驻军部队、武警部队和预备役部队帮助解决。

第十九条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实施规范化课程管理。

第二十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一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考试成绩、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知识讲座考核成绩载入本人学籍档案。

第四章军事教师和派遣军官

第二十二条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由学校配备的专职军事教师、聘任的兼职军事教师和军队派遣军官共同承担。

第二十三条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军事理论课教学任务的需要,配备和聘任相应数量的专职军事教师。

普通高等学校专职军事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纳入学校教师正常的管理渠道。

第二十四条普通高等学校专职军事教师配发基层人民武装干部工作证和制式服装,佩戴基层人民武装干部领章、帽徽和肩章。普通高等学校专职军事教师在组织实施军事理论课教学时应当着制式服装。

第二十五条普通高等学校专职军事教师和军队派遣军官应当具备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条件,具有良好的军事素质,掌握军事教育理论,熟悉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

第二十六条军队派遣军官,按照有关规定由派出单位进行管理,享受在职军官的同等待遇。军队派遣军官在普通高等学校任教期间,其课时补助费参照学校相同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补助标准执行,由所在学校发给。所在普通高等学校应当为军队派遣军官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和交通保障。

第二十七条高中阶段学校军事教师可采取兼职与聘任办法配备,选择热爱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和具备良好军政素质的人员担任。

第二十八条具备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军队院校,应当承担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军事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任务。

第二十九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应当有计划地对高中阶段学校的兼职军事教师进行培训,培训时间每三年不得少于一个月。

第五章学生军事训练保障

第三十条普通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组织实施学生军事训练所需的经费,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纳入学校主管部门预算管理,合理确定人均经费标准,实行综合定额拨款。

第三十一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所需的业务经费,商请本级财政列入经费预算,予以保障。

承担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军队院校,所需的教学和工作经费,由省军区协调省财政解决。

第三十二条全国每五年举办一次学生军事训练大型活动,所需的经费由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向中央财政申请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各省每三至五年举办一次学生军事训练大型活动,所需的经费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向省财政申请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第三十三条各省可根据学生军事训练任务,在普通高等学校集中的大、中城市建立学生军事训练基地,为学校实施规范化的军事技能训练提供条件。

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基地应当为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实施军事技能训练提供保障。

第三十四条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应当会同物价、卫生等部门对学生军事训练基地的基础设施、保障条件、日常管理等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加强管理。严禁不具备条件的学生军事训练基地承担学生军事训练任务。

第三十五条学生军事训练基地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基地承担学生军事训练任务,不得以赢利为目的。向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收取经费的项目、标准应由省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省物价部门制定;收取的经费主要用于学生军事训练及基地的维护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学生军事训练枪支属民兵武器装备,由军分区或者县人民武装部根据总参谋部的统一规划,予以保障。训练枪支在配发普通高等学校前,必须经过技术处理,使其不能用于实弹射击。

第三十七条经军事机关批准,学生军事训练枪支可由普通高等学校负责保管。暂不具备保管条件的学校,训练枪支由军分区或者县人民武装部代管。

第三十八条保管学生军事训练枪支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建设合格的训练枪支存放库室,配备专门的看管人员,实行昼夜值班制度。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按照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对训练枪支看管人员进行政审。

第三十九条军分区或者县人民武装部应当按照民兵武器装备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枪支存放库室的建设质量、安全管理、看管人员编配和设施配备情况进行验收和定期检查。

第四十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所需的实弹射击枪支、弹药,由军分区或者县人民武装部负责保障和管理。

第四十一条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在学生军事训练期间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制定安全计划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严防在军事技能训练、实弹射击、交通运输、饮食卫生等方面发生事故。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军事训练期间的各类事故预防工作,定期分析安全形势,适时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安全隐患。

第四十二条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军事训练意外事故报告制度。学校和承训部队在军训中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后,应当及时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军事机关及相关部门报告,并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妥善处理。事故处理完毕,要将处理结果及改进措施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军事机关。

第六章奖励和惩处

第四十三条对在学生军事训练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军事机关和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十四条对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或者个人,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以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

(一)随意取消和压缩学生军事训练时间的;

(二)未按《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和《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规定完成军事技能训练科目和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的;

(三)在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考试中违反纪律、弄虚作假的;

(四)挤占、挪用和不按财务规定使用学生军事训练经费的;

(五)违反规定向学校收取承训费或者向学生收取军事训练费用的;

(六)发生枪支丢失、人身伤害或者其他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

(七)打骂或者体罚学生的。

有第(六)、(七)项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对没有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军事训练的学生,按国家的学籍管理办法和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六条对违反本规定,侵占、破坏学校军事训练场所、设施的单位或者个人,由教育行政部门、军事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依法赔偿损失。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例1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宁都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大力实施高中带动战略,加大高中教育投入,优化高中教育资源,强化高中教育管理,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人文、开放、创业、平安、幸福宁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从年开始,通过4年左右时间努力,我县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入全市先进行列,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万人比、考生比及优质生源上线率等各项指标都有大幅度提升。具体目标为:2014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总人数全市排名进入前6名,万人比、考生比以及优质生源(高分生)二本以上上线率全市排名进入前10名;2016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总人数全市排名进入前3名,万人比、考生比以及优质生源(高分生)二本以上上线率全市排名进入前6名。

三、工作措施

(一)优化普通高中教育网点布局

1.优化网点布局。在目前全县形成的由宁都中学、宁师中学、宁都四中、宁都私立英才学校、宁都私立春晖学校构建的“一重两普两私立”的普通高中办学格局基础上,结合永宁新城规划建设,科学谋划布局新的高中教育网点,通过5-7年努力,逐步形成“二重三普多私立”的高中办学格局。

2.提升办学品位。突出抓好宁都中学的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把宁都中学办成精品重点高中;以不低于宁都中学建设标准高起点建设宁师中学,力争5-7年内把宁师中学建成与宁都中学并驾齐驱的省级重点中学;大力提升宁都四中办学水平,努力把宁都四中建成省级优质重点建设中学。

(二)强化普通高中教育投入保障

3.确保普通高中办学经费。根据县财政实际情况,坚持“量入为出、把资金用在刀刃上”的原则,按时足额拨付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性资金,加大学校校舍维护、福利改善、教师激励等方面的资金补助力度。取消对各普通高中学校所收学费、择校费的调控。争取相关政策支持以及多方筹集资金,积极化解我县普通高中学校所欠经济债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等,多渠道筹措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所需资金。

4.促进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每年筹集专项资金加大普通高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学设施现代化。统筹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经费,加快各普通高中学校电教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音体美器材的装配,普及普通高中学校计算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备。

5.设立高中教育发展专项奖励基金。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以上资金,同时,吸引社会各界捐资,作为高中教育发展专项奖励基金,主要用于奖励一线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贫困生、高考成绩突出的学校和学生、在本县就读的中考优质生源以及引进的特级教师。

6.完善一线教师激励机制。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激励政策和措施向一线教师倾斜。对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县财政给予特殊津贴,勉励教师安心一线教学。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提高班主任补贴标准,鼓励学校制订教学奖励考核措施,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三)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7.加强普通高中教学指导。针对每年的高考,县教育局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抽调相关专业人员,深入到各普通高中对高考有关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围绕普通高中教育近期发展目标,细化、量化各学校每年具体目标,确保每年高考目标如期实现。

8.强化普通高中教育科研。将普通高中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校长要亲自抓科研,重视学科建设,发挥教研组科研力量,逐步形成各自学科优势和教育科研骨干队伍。要加强高考策略研究,多渠道获取高考信息,敏锐预测高考走向,不断探索高考教研的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大力提升服务应对高考的综合能力。鼓励各学校探索独具特色的育人办学模式。

9.着力抓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各学校要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大力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坚持智力培养与人格塑造并重。要加大课堂改革力度,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10.强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各学校要管好用好现有设备及各种资源,特别是要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和音、体、美器材的最大效益;要建立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把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有机整合,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四)深化普通高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11.创新质量提升机制。要树立全县教育“一盘棋”思想,建立健全各阶段教育的长效监督、考核、考评机制,将教育发展目标细化分解到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抓好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衔接,建立各学段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研讨的机制,解决学段之间教育教学脱节问题,切实为普通高中教育振兴发展夯实基础。

1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副科级以上校长及副校长由县委考察决定、县政府聘任。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充分的用人权和自,学校中层干部由学校聘任和管理(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聘期三年),实行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合理交流机制,大力把教学业务能力强、作风过硬、反映良好、又有管理水平的中层干部和教师选配到学校领导班子岗位。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在年度教师业绩考核的基础上,学校自主对教师实行一年一聘。

13.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和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打破年级组单一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强化校本研究。积极探索现代学校管理体制,严格管理,严格考评,严格兑现奖惩。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与监督,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公开制度,扩大普通教职工对经费使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五)切实加大考核奖惩力度

14.建立普通高中教育目标评估机制。建立普通高中学校分级管理考评机制,依据生源质量、办学条件科学制定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年度目标评估方案(考核评估方案由县教育局另行制定)。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每年8月份前,县委组织部、县人保局、县教育局对各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校长业绩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告县委、县政府。对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奖励;未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学校校长诫勉谈话,相应任课教师不能评先选优、晋级晋职;连续两年未完成学校目标任务的,解聘校长及分管教学、年级分管副校长职务,相应教师不能评先选优、晋级晋职。

15.加大优质生源奖励力度。每年从县高中教育发展专项奖励基金中安排资金对中考成绩总分全县排名前100名且在宁都普通高中学校就读的优质学生进行奖励。具体奖励方案由县教育局制定,报县政府审定后实施。

16.设立“高考质量成果奖”。每年从县高中教育发展专项奖励基金中安排资金对实现年度目标的学校进行奖励。对高考应届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进入全市同类学校前五名的学校,分别依次奖励20万元、16万元、10万元、6万元、2万元人民币;获得省、市高考状元的,学生分别奖励20万元、15万元,学校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人民币;对考取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学生奖励5万元,学校每考取1人奖励10万元人民币;对考取国家排名前十名(权威机构认定)重点大学的,学生奖励5000元,学校每考取1人奖励5000元人民币。符合多项奖励条件的,按最高奖励标准奖励,不重复计奖。以上各项奖金奖励到学校的,主要奖励任课教师,由学校按照本意见的规定制定详细奖励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