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美丽的乡村建设

美丽的乡村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2 09:56:37

美丽的乡村建设

美丽的乡村建设例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一)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创造性落实中央部署,提升新乡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有力抓手

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活低碳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等生态文明要素。新乡村建设这几年,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新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村民增收和乡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实现新乡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温州的重要任务

三个强省是“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按照领头人的要求就是建设美好乡村,如果乡村都建设不起来,怎么会有美好城市,所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城市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同步”的战略举措

温州省按照中央“四化”同步要求,提出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举措。以城乡统筹为方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通过工业化提升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夯实农业基础;就是要通过城镇化带动乡村、加强乡村建设,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通过一体化创新机制,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村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形成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乡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乡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乡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乡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乡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乡村人口集中居住和乡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乡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乡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追求自然与人文和谐

突出乡村山水特色,注重山地、丘陵、田园之间的天然氛围与情景的塑造,创建休闲旅游小镇风貌。立足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实际,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二)达成历史与现代对话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展示乡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乡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增强地域特色,体现乡土文化,突出时代特征。

(三)创造建筑与环境相融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建设重点,提升乡村整体建筑风貌,突出生态景观空间的营造,加强绿化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休闲游的总体环境品质。

(四)现游乐与产业共生

开展多样化的经营开发模式,追求旅游、商业经济的双赢,提升区域经济价值。

四、案例分析

以温州曹平村为例,曹平村坐落于温州市瓯海区瞿溪镇狮子岭山的山坳处,周边山峦起伏,内部盆地平缓,半坡密林、梯田地貌。村庄总用地面积为600公顷,常住人口1500人左右。区域交通便利,距离温州市区不超过半小时车程。曹平村紧邻泽雅风景区,自然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优美。周边蕴含多处旅游资源,如景德寺、郭溪岭头村九龙山、天长岭古道等。

与《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温州市瓯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功能定位应为休闲及居住功能。 解读《瓯海区美丽乡村规划》内设计的3条精品线路主要位于泽雅城郊休闲功能区、梧白科技城和仙丽侨乡文化功能区内,游线主题分别是“千年古道 琦君故里”、“千年纸山 古村遗韵”、“十里花街 侨乡古寨”。这3条精品旅游线均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条件,利用了原有的人文景观作为游线品牌进行打造,即开发了当地的旅游资源,也能兼顾对原有传统文化的保护。 曹平村位于瓯海区美丽乡村规划中的瓯海中心区和郭瞿工贸新区内,区域坐拥岷岗风景区与3个大型山地公园,水系又与三湿地相连接,自然景观资源优越,距离主城区距离较近,交通便利。基于此在该片区域内可寻找适当的发展思路结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优势:区域内自然生态资源优越;农家乐产业起步发展较早;与主城区较近,交通便利;

劣势:农家乐产业同质化严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产业特色性无深入挖掘;

根据设计构思所阐述的内容,集合现状实际情况,确定曹平发展为“一轴四核、网状发展”。

主轴指发展村落基础设施,提升基础配套设施,才能更好的发展美丽乡村,进而吸引人流。网状发展包括以下四方面:

3、休闲度假: 为周边地区游客或来温旅游的游客提供周末短期旅游,商务会晤、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等生活度假方式。 4、生态观光:以自然山、水、田园为背景,构建生态观光园,展现乡村的民俗神韵和乡土文化特色。结合现代果园、茶园、公共服务设施等,完善并提高生态理念。

本案针对建设曹平美丽乡村,提出以下措施:

(一)建筑改造

首先汲取郭溪、泽雅片区的房屋建筑特色,将传统建筑风貌引入到此次的房屋修饰中,通过墙体、屋面等大观赏面将区域特色进行表达。在细部位置着重精细化处理,把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箱结合,通过门、窗、墀头等位置的修饰,使得整体建筑的风貌区域完善。在建筑周边绿地位置合理布置景观绿化和小品,最终呈现出优美、古朴的建筑风貌。

居住类建筑主要包括民宿、度假酒店等建筑。此类建筑多利用现有民居进行改造建设,应利用中式古民居的建造特点,以修复、加固为主,避免对建筑构件的盲目更换。在建设过程中重点保留原有的建筑符号如块石垒墙、小青瓦、木质门窗等,利用新材料做旧的手法,将老旧破损的部件进行更换修补。 公共类建筑主要包括艺术工作室、酒吧烧烤屋、游客接待中心等建筑。此类建筑应与民居建筑有一定的区别性,部分建筑可适当改建以突出其功能重点,着重考虑原有建筑的形式布局,如酒吧烧烤屋可利用好原有建筑的庭院环境,将景观与建筑更为融洽的结合在一起,营造独院独户的休闲环境。建筑元素除中式传统符号外,可加入一些现代因子,丰富观感。

(二)遵循 “拆迁与整治并举” 原则, 积极开展村庄环境治理

针对影响当地环境的因素复杂及居民生活垃圾多样、 整体环境 “脏、 乱、 差” 的现象, 并结合潜在因素的影响, 乡村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首先,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水、 电、 路、 通讯、 文化休闲广场、 生活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服务功能。争取实所有建成中心村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全覆盖, 广电网、 电信网、 互联网等通村到户, 并逐步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 卫生改厕等全面覆盖。其次, 美化绿化村庄, 开展以 “干净、 整洁、 有序、 美观” 为主要目标的整洁行动。在村庄整治的行动中, 建立并完善违法建设的三级防控体系, 依法拆除违法乱搭建筑物, 对可视范围内有碍观瞻的残垣断壁、 破旧房屋,秉持 “能拆则拆, 不拆则改” 的原则, 使其更换新颜、 展现新貌。同时, 积极开展以村庄道路、 家庭院落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 实施村内主干道、 公共场所、 人行道等公共场地的美化绿化工程。再次, 加大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在规定期限内, 清理村内、 村外生活垃圾, 清除河道、 沟塘内废物渣土;治理村内柴草、 杂物乱堆乱放, 村道两侧的私搭乱建;加强村庄环卫专业队伍建设, 采取“户集、 村收村运、 镇处理” 的模式, 实行垃圾集中处理。每个行政村垃圾处理要有保洁队伍、 环卫设施、 经费保障、 工作制度, 确保乡村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努力将所有村庄建设成村容洁净、 生态良好、 空气清新的美丽乡村。最后, 规范畜禽养殖工作, 控制畜禽污染, 鼓励废物综合利用。鼓励发展大型畜禽养殖工厂, 实现动物粪尿、 沼渣、 圈舍废弃物制肥的规模化;严格控制乡村地区工业污染, 防止城市污染向乡村地区转移;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积极引导和鼓励村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 低毒、 低残留农药等。

(三)生态绿化

1、林相改造

根据村所特色,采用新造、补植、封育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对现有植被不造成破坏,保留当地优势树种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充分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并在观景台附近种植合适数量的彩叶树种,例如红枫林、乌桕林、水杉、栾树林、枫香林、樱花林等,增加色彩的变化与植物的多样性,且减少视觉的疲劳感。最终能达到一地一景,一景一画的效果,让游人卸下城市中生活压力,放松心情,融入自然。

2、宅旁绿景

在民宅旁增加彩叶树与花卉,增加村中心村民居住区绿化,提升总体环境质量。景观的设置与建筑相协调,使其二者合为一体。在种植上,采用少量的彩叶树与花卉,在单一的建筑体系上,加强其立体感与层次感,并考虑季节性树种与花卉的搭配,让每一季都能焕发出崭新的气息。

3、田园风光 增强自然休息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扬长避短,取优补弱。对原有的农田生态不予以破坏,并对其农作物种类加以富丰,使每个季节都能有成熟的农作物供游人欣赏与采摘。充分利用与发挥其农田的最大化优势。且增加花卉与少量的彩叶树种,补充其色彩上过为单一的不足,丰富植物的多样性,满足游人对色彩上的需求。

(四)生态观光农业

规划生态果园与茶园。果树是园区景观的构成主体,通过果树群体的斑块镶嵌式布局,展现不同种类果树的季相变化;采摘区内,以果树为主,在满足果树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和果品生产的前提下,注重果树景观的营造,通过整形修剪调整果树树形,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果树的果、花、叶、枝、干、皮、根的形状或色泽,适当选栽一些观赏果树。同时,曹平在新开辟的茶园上引进优质、高产的茶苗。并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发展道路,开发精制茶叶、礼品茶叶、特供茶叶等精深加工。同时,积极开发“观光-采茶-制茶-品茶”一条龙的茶园生态旅游,塑造体验式休闲旅游品牌。

(五)科学经营并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资源

美丽的乡村建设例2

一、菁华铺乡陈家桥村基本情况

陈家桥村位于菁华铺乡西南部,南靠回龙铺镇,西靠煤炭坝镇,与益阳毗邻,下辖27个村民小组4300多人,村域面积8.85平方公里,种植水田3278亩,党员150人。2014年,村里确立走“生态发展之路,建绿色秀美村庄”的发展理念,短短4年间,陈家桥村从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造了楠竹山、木家湾、鸟窝山、皂角湾等美丽屋场,建成了村民文化广场;拓宽、硬化村组公路52公里,实现了村组公路100%入组、98%入户;安装太阳能路灯450盏;村上的100多名幼儿实现了全入托,68名五保户全部住进了敬老院。陈家桥村也先后成功创建宁乡唯一的省级秀美村庄和长沙市美丽乡村示范村,成功获批省美丽乡村挂牌村。

二、菁华铺乡陈家桥村存在的问题

虽然陈家桥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需着力加以解决。

(一)统筹规划不够,乡村建设亟待规范。陈家桥村美丽乡村建设开展4年时间,虽已“确立走“生态发展之路,建绿色秀美村庄”的发展理念,但真正在实施过程中都是摸石头过河,整体的项目规划基本上遵循一年一规划、一年一变化原则,无整体布局和设计,无长远规划,导致整个美丽乡村的建设缺乏系统性。对当年的项目建设存在先建设后规划的情况,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存在“边干边看”现象。

(二)宣传发动不到位,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陈家桥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村民阻工现象,对美丽乡镇建设认识存在偏差,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实际上就是为完成政府所下达指标任务。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而很多群众只是一味的盼望着政府加大投资,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

(三)环境卫生有死角,常态化措施需加强。在调研过程中,陈家桥村的卫生普遍较好。但偏远的村组、临村河道“脏乱差”局面仍然存在。虽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在落实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到位现象。

二、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党建引领,树立村民典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陈家桥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要推动工作的开展,要解决疑难杂症,关键是要有带头人。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引领作用,让全民参与,同心同力改善人居环境,共建共享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

(二)强化规划谋划,推进统筹发展。应全市一盘棋统筹考虑乡村项目的布局和规划,做到“城乡一套图,整体一幅画”,结合村庄实际,规划特色发展之路,统筹协调发展,切实做好四个结合。一是要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继续和提升,不是另起炉灶;二是要和民生事业结合起来,在规划中真正体现民生为本原则;三是要和发展产业、精准扶贫结合起来,让群众得实惠,切实增强幸福感;四是要和特色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村庄特色。

(三)强化产业扶持,保持发展动力。要把富民作为乡村振兴落脚点,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让“美丽”成为生产力。一方面要实现产业化运作,做大特色产业。树立“一个村就是一家企业”的理念,积极推行“村+企业+农户”经营模式,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游、农耕体验游等,打响乡村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要做好网络化经营,做强农村电商。坚持把农村电商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引擎,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出台农村电子商务专项扶持政策,充分激发草根创新智慧,大力培育电子商务特色村,努力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

(四)强化安排部署,严格督办考核。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的任务,尽早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事、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部门、村社的考核奖惩,督促和激励各单位认真履职、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调整完善建设管理体制,避免多头领导、政出多门,便于工作开展,充分调动镇、村社主体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使命感。

美丽的乡村建设例3

为了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全面理解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了《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该《丛书》以论文论著、专家讲坛、实地考察、建设活动等形式,从政策篇、理论篇、实践篇、方法与技术篇、境外篇等方面对美丽乡村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这套丛书在乡村建设工作者以及其他读者群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与认可。本文基于美丽乡村的建设现状,结合《丛书》中几本代表性著作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在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引起社会各届的高度关注。尤其近几年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的新农村建设,打造出了一批诸如浙江的高家堂村、广西的红岩村、安徽的宏村、河南的郝堂村等为代表的建设试点,在探索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美丽乡村这一建设任务,最早是在浙江省的安吉县提出并实施的。早在2008年,该县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经过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十年时间开展以“美丽乡村”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工程。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勾勒出了“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雏形,被誉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2010年10月,浙江省委将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上升到一项省级发展战略,专门研究并制订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近几年,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硕果累累,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目前,贵州、广西、安徽、福建、海南等地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也在探索本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2013年2月,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这是农业部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同年7月,财政部启动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该工程各级财政投入资金约30亿元,在130个县、1 146个行政村实施首批推进工程。2015年,在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中,中央及各级地方财政共投入资金110亿元,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形成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美丽乡村在取得实效的同时,对于其建设工作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有些部门思想不统一、部门协调难度大、重建设轻规划、市场机制发挥不够、农民参与度不高等。这需要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积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路径,使美丽乡村建设永续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的出版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中国环境出版社与农业部科教司合作策划出版了《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丛书》由农业部科教司唐珂任总主编,成立了编委会。该套丛书包括《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方法和技术》《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等图书,分类系统地阐述了美丽乡村创建的要求、原则、方法、目标和建设模式,对国内外美丽乡村创建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客观、科学的总结,是新农村建设领域的权威性著作,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丛书》的出版对扩大“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调动人民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乡村建设的启示、引领与示范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传播建设理念,增强当地农民参与的意识。美丽乡村建设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旨在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不同类型和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更是深入人心。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互联网、电视、广播等传媒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美丽中国乡村行》《美丽乡村快乐行》等电视节目的开办,全面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和文化资源,带动了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丛书》作为传统媒介,它的出版能够更加系统、规范、持续地传播建设发展理念,共享建设的方法和技术。

美丽的乡村建设例4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4103

1 引言

“美丽中国”的半壁江山在“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使乡土传统文化面临危机,许多有地域特色、民族特征、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遭到破坏,“千村一面、模仿城市”的模式正取代乡村景观的旧有格局。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不应局限于传统新农村单独以经济增长为主的模式,而应转变为对乡村景观环境的打造,营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提升乡村文化品质和优良环境,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

2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美丽乡村的概念出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并在2008年正式实行“美丽乡村”计划,将大力发展经济和全力打造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用10年时间将所有行政村建设改造成为“村村优美、人人幸福、家家创业、处处和谐”的最美中国乡村。而美丽乡村包含乡村环境景观美和乡村社会美2个层面的内容。

2.1 乡村环境景观美

在乡村环境景观层面上,“美丽”指乡村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美,乡村景观的营造应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合理利用当地地形,发挥地域优势,营造出能够体现乡村特色和标志性的村貌景观。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合理布置绿地、休闲空间、文化及健身设施,创造优美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美化各家院落,营造处处相宜,家家美景的良好环境。

2.2 乡村社会景观美

在乡村社会层面,“美丽”指让人感觉和谐、美满,即乡村产业结构合理、规模适中、发展状况良好、村民富裕的美好生活。于此同时,在生产和生活中,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融洽,形成文明友好、和谐的乡村社会氛围。

3 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3.1 具有生态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3.1.1 顺应自然地形

乡村景观设计应顺应自然地形,自然地形是维持土地安定性的大地形状。改建原则应避免造成土地不安定感。另外,农村经济不发达,大拆大建不仅造成土地不安定,而且会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费。尤其在云南,地理位置特殊、地貌复杂,乡村依山就势而建,不仅顺应自然地形,而且造就了独特的乡村地理景观。例如云南元阳县牛角寨乡小岭岗村的蘑菇房,参差错落依山就势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这种环境自身可修复的建造方式不会割裂自然景色,并能融于自然之中,与大地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3.1.2 运用地方材料与技术

地区原生材料是可直接利用的资源,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干阑式竹楼(图2)、城子古村的土掌房、大理白族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的建筑等,把这些材料运用在设计中能够降低造价,还能使乡村景观更具地域特色。采用传统技术利用地方材料,将新技术与地方材料同时运用于乡村景观建设,可以在设计表达上更加适宜。

3.2 具有审美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3.2.1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是由植被、水体、山林等组成,是不可建设用地,其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大面积的植被板块,乡村中原有的

池塘、河道及及其它水体,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以保护为主,创造出合理宜人的开放空间、灵动的水体,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

3.2.2 乡村聚落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村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乡村建筑记载着村庄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着村庄独特的审美倾向。著名的云南城子古村(图3),将土掌房很好地保留下来,给当代人展现了600多年前村庄的历史风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广场、公园、文化设施等场所。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村庄原有肌理,尽可能不破坏村庄原始形态,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

3.2.3 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指农业生产景象,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是以乡村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色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是一种板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使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3.3 具有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乡村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传承乡土历史文脉和再现地方精神上。乡村的历史文脉是一个地区遗留下来的精髓文化和历史渊源,使乡村具有文化底蕴和乡土特色。乡村的历史文化是最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见证了村庄的发展与演变。

地方精神是村民们长期养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财富。乡村中的石井、牌坊、水巷、小桥、古戏台、古庙等典型的村落小品都是村民对乡村的宝贵记忆,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营造乡村景观特色要从地方的群体记忆、地方遗产出发凸显该地域的文化特征,寻求符合地方精神的象征。村民的活动影响着该地域空间的独特面貌,将村民印象深刻、具有重要价值的景观要素作为活化、保存和再创造的特色。以自然地景资源、娱乐休闲及具有人文特色的空间作为设计的素材,营造出能够唤起该地域村民深厚感情的景观构想。

4 昆明近郊美丽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省市县相继掀起了高潮。处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昆明市近郊区的乡村是一种特殊形态区域的生态系统,是产业、人口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特征过渡的地带,具有强烈的异质性。乡村在与城市化同步的建设中,其小楼房、柏油路带来的强烈冲击,使得城市近郊区乡村景观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乡村特色逐渐丧失。在此情形下,建设美丽乡村就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特色,以美丽乡村理念为指导进行景观设计。

4.1 顺应自然地形、构建和谐人居

先民在村落选址过程中,特别注重择吉而居、为己所用、顺应自然、因地适宜,利用有利的自然要素创造更加适合生产生活的环境,并使整个村落、建筑与自然要素相融合。如昆明市近郊盘龙区阿子营乡铁冲村风景秀丽背山面水:背靠梁王山脉,水田靠河谷地带,村内水系为昆明主要水源地之一松华坝的支流,附近大小龙潭遍布,水源十分丰富,地势优越。可见,铁冲村的先民在村落选址中不仅重风水,更注重因地制宜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在顺应自然地形基础上营造乡村文化景观,将顺应自然的观念融入乡村保护与建筑中,因地制宜,结合村庄环境特色、建筑特征、水系及乡土植物等元素进行规划设计,使得乡村景观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好地保护乡村的生态景观,营造地方景观特色。

4.2 保护乡村景观、延续地方特色

在乡村聚落形态上,通过调研可知,昆明近郊地区乡村以弧形聚居模式为主,体现出诗意田园的审美,拥有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在营造乡村聚落景观特色时,应该保持乡邻间友好互动的聚居模式,保持乡村自然基地,利用原有的池塘及林地造景,可依据山势地形用多户围合成院落式建筑群,其间点缀小片菜地与花草,再现传统乡村的用地划分、院落空间、建筑形态及生态环境等要素,形成美丽的田园风光景观。此外,在适当的地方建造公共基础实施,以满足乡村村民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在乡村建筑形态上,昆明近郊的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合院建筑为主,在建筑围护及保暖防潮等方面有局限性。因此,要发掘出传统建造技术的宝贵经验加以优化改良,引入新的技术形成具有多种优势并保持乡村建筑特色的建造体系。例如在承重结构中加入新材料,提高建筑的耐磨性及安全性,既能达到现代建筑的建设标准,又能体现乡村自然的特色,进而营造出和谐优美的效果。

在农业景观形态上,昆明近郊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特色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种类繁多、景观空间层次和色彩丰富等。乡村中四季花开,尤其是地域优势造就的梯田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利用这些特质,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可开拓休闲观光农业园以发展农村经济。

4.3 传承乡土历史、再现地方精神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盲目模仿城市景观使得乡村中许多重要的雷地域性建筑及生活场景遭到破坏,割裂了村民对于地方的情感依附,缺少了地域感。乡村景观应该留有一些最为原始的、当地村民能够认同的生活场域,成为一个能够容纳居民对地方特殊感情的熔炉。昆明近郊乡村中的村民非常注重精神寄托,对古神庙、教堂、祭天仪式等非常敬重。乡村里的古庙、古祠堂、古树名木数量众多,在营造景观特色时就要保留地方性,最大程度上修复其原貌,以保留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在美丽乡村营造时保持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建筑特色及少数民族节日,如苗族花山节盛装表演等,由此产生的集体记忆能唤起独特的地方情感。

5 结语

昆明近郊区美丽乡村建设,应根据当地乡村特点、民族特色、建筑特征、风俗习惯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尊重村民生产、生活习惯,提取具有乡村景观的特质来进行乡村景观特色的营造,以展现乡村浓厚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文化景观,尊重并融于自然之中,这种美才是城市无法涉及,乡村所独有的美。

参考文献:

[1]骆 敏,李伟娟,沈 琴.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远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2(3):11~13.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3]徐 丽,宇.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及营造[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4]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住宅科技,2013(11):42~43.

[6]刘滨谊,陈 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2005.

美丽的乡村建设例5

——记薛楼板材加工园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事迹

一、基本概况

薛楼园区位于砀山最南端,与河南夏邑、永城接壤,人口3.4万,面积55平方公里,下辖4个社区,75个自然村。园区分年度承接了5个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分别是:13年度1个、14年度2个,15年1个、16年度1个和16年度管委会驻地建成区环境整治项目1个;以薛楼中心村为起点,形成清河中心村和便民中心村为建设布点的“人”字形的布局;神湖社区以黄锉楼中心村为轴线,形成以姚楼中心村、薛楼中心村、政府所在地建成区为“金三角”的建设布局,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我们正在有序推进。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一是园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加大扶持、指导和规范,成立了党工委一把手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组,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并驻村指导组织实施;二是从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建成区整治指挥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建成区整治提供服务;三是明确了社区两委人员的工作职责,现已初步建立“政府指导,社区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机制。

(二)理性规划、人性设计

建设未始,规划先行。始终坚持美好乡村建设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的工作思路。邀请有关专家,因地制宜,尊重民意,高起点的编制规划。园区和社区两级依据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不等不靠、量力而行、积极推进,在原有旧村的基础上,不搞大拆大建,而是进行适宜的改造,得到多数群众的好评。以新型城镇化的模式建设美丽乡村,着力推动镇区园区社区“三区”互动融合发展。薛楼工业园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选点布局充分尊重习惯、与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整治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推进镇区、园区和社区“三区互动”,融合发展,形成“耕地向家庭农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三)产城融合突出亮点

强化产业支撑,加快产业集聚、推进产城融合是提升薛楼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薛楼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一线取缔一片合并姚楼中心村和建成区整治建设项目努力打造4公里精品一条街。在净化、绿化、美化上着力投入,促进环境更美丽;在产业上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为民服务上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将神湖一路当街建,重点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观摩线路,彰显产业、人文、社会、文化的生态内环发展模式。

(四)韵味布局、提升民风

紧紧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按照“珍珠项链”模式,立足“环境整治、公建设施、产业发展”三个优先,坚持“规划、资金、工程、产业”四个有机融合,全力完成“1110”目标任务,即:精致做美一条街、精心打造1个法治广场、重点建设“10个1”项目。坚持“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播善知识,弘扬孝道文明,建设首善美丽乡村。

(五)党建引领 强基固本

园区党工委始终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抓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强化“三资”管理,积极探索股份制发展模式,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激活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实现共享发展。一是压责推动,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党组织抓基层党建的考核项目,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二是典型促动,以神湖社区试点推行工资制,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将发展社区集体经济推向新高度。

三、建设成果

1、以新型农村社区的模式规划了建设乡村。主动顺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变农村居委会为新型农村社区,为生活服务社区化奠定行政和区划基础。按照不同社区承载不同城镇化功能和要求,实现社区功能集聚效应。其中,清河社区依托原黄楼乡政府所在地的小屯村,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设施服务能力,承担了园区集中区的城镇化转移承载功能,规划建设首位方向是宜居宜商的城镇型小区,利民社区有丰富的水系资源,规划建设首位方向是以水文景观带动发展第三产业。便民社区是园区的北大门,北邻改道后的101省道,规划建设首位方向是商贸、物流。神湖社区的前身是最早的薛楼板材加工园,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起步较早,规划建设首位方向是产城融合示范小城镇建设,目前,已集聚人口1.1万人,占园区人口的30% ;在园区务工近2000名外省籍民工中,1/3以上已在园区购房定居,实现了人口向小区和社区的集中。

2、以城镇化的路径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支撑,打造了四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组团发展的“小微城镇群”。坚持统筹城乡、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原则,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和实施村庄布点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不在无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无设计的房屋,从源头上着力改变村庄布局混乱的现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和先导作用,积极创新机制,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瓶颈得到有效破解。深入开展村容整治活动,硬化、美化村内道路、兴建文化休闲广场等,加大农村环卫设施建设,修路、改水、建公厕,健全村庄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探索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面貌焕然一新。

3、以具体工作项目化的方式整合了各类发展要素。牢牢抓住含金量较高的美丽乡村建设、土地增减挂钩、国家危房改造、扶贫开发、公租房建设等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支持,一方面为园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持续的资金和项目支撑,另一方面降低园区城镇化建设成本,增加入住安居小区农民的补贴渠道,降低入住成本。尤其是在土地复垦项目上,通过村庄合并、整治后园区新增耕地247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有效支撑了城镇化、工业化对土地的需求,成为园区乃至县区城镇建设及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推进剂。

四、下一步打算

简单概括就是“一二三四齐步走”:

一个基础: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为基础。

美丽的乡村建设例6

一、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美丽乡村发展方向。美丽乡村发展的定位,关系建设的主攻方向。在实施中,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品质;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的乡村之美。此外,一些地方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二、注重市场运作,着力增强美丽乡村发展活力。要注重发挥市场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上的基础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依靠市场这个主体,坚持市场这个导向,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推动下,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通过企业化运作、村企共建等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三、注重群众受益,放大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效应。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群众受益。要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意志,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同时,可通过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为群众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条件,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镇域经济发展。乡村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和乡风文明的进步。为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良好的生态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消费方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聪明才智。

美丽的乡村建设例7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009-0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这是继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重要论述。中国有70多万个乡村,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和推进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沙湾县着力打造“规划科学布局优美、生产发展产业精美、创业增收生活甜美、村容整洁环境秀美、乡风文明社会和美、民主管理服务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旅游休闲之都建设形成合力。

1 沙湾县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美丽乡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2016年,沙湾县“美丽乡村”建设活动首先从整治和改善农村环境抓起,让农牧民群众在短时期内看到身边的变化、享受到良好人居环境,激发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1.1 发挥先作先行,强化示范带动作用

将“美丽乡村”建设与“访惠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农村土地清理等工作相结合,确立4个示范乡镇、65个示范村队,发挥先作先行、典型带动作用,其他乡镇(场)向示范点看齐,注重点面结合、串联成片、逐年增加。通过召开县乡两级现场观摩会,互找差距,激发工作主动性,以典型示范整体推动“美丽乡村”工作,要求党员干部做“美丽乡村”建设的倡导者、实践者、表率者,用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干群互动的良好局面。

1.2 鼓励群众参与,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

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农村依托村民理事会、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立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组织村民开展卫生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大泉乡烧坊庄子村,集思广益购买230个废汽油桶重新刷漆后制成美观实用的垃圾筒,实现全村垃圾筒全覆盖,花小钱办大事。截至目前,全县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300余次,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共出动人员9.8万人次,出动车辆3244辆次,清运垃圾18万吨,刷白树木102万株。

1.3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经费投入

一是沙湾县注重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平台作用,推进相关建设性资金有效整合,形成“农牧民投工投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美丽乡村”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积极争取上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截至目前,全县财政投入783万元,为城区购置清扫、餐厨车12辆,新增地埋式垃圾箱23个,为安集海、乌兰乌苏、柳毛湾等乡镇购置环卫设施。

1.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改善农村住房条件。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工建设富民安居房1673户,其中已竣工964户。二是全力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完成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2.09亿元,新增、改造高标准节水灌溉面积7.76万亩,新修防渗渠道13.2公里,改造、维修渠道149.2公里,清淤河(渠)道127.18公里,维修机电井157眼,完成渠道养护10.8公里。三是加大县乡道路建设力度。截止目前,已开工52公里,完成投资1515万元。四是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活动,动员各村队农牧民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6次,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共出动人员9.8万人次,出动车辆3244辆次,清运垃圾18万吨,刷白树木102万株。

1.5 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常态化长效化

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实行县级领导片区责任制、乡镇主要领导、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住村工作队长第一责任制,建立领导包片、干部包村、住村工作队及党员包具体巷道、村民包自家门前的四级包干责任制,定时召开工作协调会,组建两个督查组明查暗访,每周在电视台进行曝光;将“美丽乡村”工作落实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和文明单位创建相挂钩,对连续2次被通报批评的,降低单位绩效奖励等次、在相应创建指标予以扣分,并取消单位主要领导年终评优资格。通过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强化督查问责,确保取得看得见的效果、留得住的成果。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项目支持。“美丽乡村”创建需要大量项目支持,并且上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专项资金,需要县乡两级配套,由于我县财政十分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差、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自我筹集资金能力差,现有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美丽乡村”建设需求,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是后续管理机制欠缺。近年来,农村各项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但很多村由于管理经费解决不了等问题,出现了建后无人管理现象,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如公厕、道路、绿化、路灯等管理都不到位。如城中村和镇中村改造,村民变为市民,一系列配套设不完善,养老、就业等制度不健全。

三是村民主体意识有待加强。随着各级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初步实现了村美起来,但在实际过程中,很多村往往是村美了,但很多村民群众不能积极参与建设,不能很好地发挥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自己议、自己筹、自己干、自己管”的主体作用。

3 今后沙湾县建设美丽乡村的几点建议

3.1 强力拓宽融资渠道。

当前我县主要依赖于自治区资金投入,而未能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因此,我们除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外,还应多在资金的筹措上想办法,下功夫。第一,应积极做好引资配套政策的设计,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资,使他们有参与产业发展的兴趣;第二,要积极激发出农民的创业积极性,让农民手里的钱“活”起来,使其愿意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并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份子;第三,要积极培育村级集体经济,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自我造血,并最终用于本地的其它建设投资;第四,好钢用在刀刃上,一定要专款专用,绝不可使有限的资金被用作他途,要让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效应。

美丽的乡村建设例8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面对巨大的发展压力,乡村建设必须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立足于发展生态化美丽乡村,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乡村规划建设仍处在建设初期,很多建设内容和结构设计理念并不能支撑乡村整个发展体系良性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生态型农村建设内容和结构依然存在诸多发展问题。

一、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1.1美丽乡村建设简述

乡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短板,在决策科学理论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无论是小农经济发展,还是乡村生态结构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都是推动乡村文化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良性发展的必然手段。

浙江安吉是典型的“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在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全县乡村建设视廊的空间面积逐步扩大,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生态结构,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和省级示范,已被授予全国唯一的“县级最佳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最佳人居奖”。浙江安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顺利完成了编制建设目标,还为其他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示范经验。

1.2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特征

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不仅要突显出乡村的“美丽”,还要本着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型农村,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

1.2.1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体化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农村生态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秀丽风光不仅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呈现,还应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建设结构融合在乡村地理环境中,在乡水风格的影响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1.2.2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强化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之外,还需注重乡村卫生管理和监督,在公共场所、街道周围都应设置警示性标语,让居民能够时刻保护乡村环境,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与城市相同,美丽乡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逐渐变得科学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管理空间。

1.2.3合理规划

农村建筑的质量、结构布局可以影响整个美丽乡村的空间造型和生态结构,所以在农村特定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外貌形象必须与景观相适应,在契合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土地整合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乡村文化也一样,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先进思想都需要在美丽村庄乡村建设上有所体现。综上分析可知,合理规划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是集约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

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受村民审美意识的限制,村民对新式洋楼推崇之至,对传统建筑却是嗤之以鼻,显而易见,盲目的追求新潮会让农村脱离传统文化建设内涵。在“新村运动”的影响下,规划乡村必须以和谐美为建设目标,不仅要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发展矛盾,还需尽可能减少机械化生产给农村环境带来的环境压力。

“官民一体”是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理念的核心,在全面了解农村居民生活需求和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农村政府还应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规划项目。规划需要具体建设项目落实,建设项目需要在严格落实规划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乡村发展目标,因此,从规划和建设两方面来讲,规划是前提,而建设是整体生态型美丽乡村的项目核心。

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建筑、环境优化、村庄用地布局等方面。

三、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本文以浙江安吉乡村建设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规划范围内的主体建筑、环境优化内容、村庄用地布局等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3.1主体建筑

浙江安吉乡村的主体建筑大多为新型建筑,在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特色的同时,设置了保温结构和装饰模型,对老式建筑进行了全面的扩建和重建。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细节调整。控制建筑立面与住宅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之后,施工单位还增设了多个保护性装置,以烘托建筑特征为基准,将新型建筑的主体高度提高了2、3层(如图1所示)。同时,农林、农田以及其他景观建筑结构还需进行拓展改革,山体公园和休闲活动广场应联合相关经济项目发展,与传统发展项目不同,旅游开发建设可以帮助农村经济转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图1 递铺镇横山坞村主体建筑设计样图

3.2村庄用地布局

主体建筑特征确定之后,村庄的用地布局也需要进行逐步改革,无论是结合经济发展,还是策划经济项目,景观环境是必须围绕主体建筑,形成一个具有经济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生态景观建筑群(如图2所示)。在核心景观的带动下,一系列规划服务项目设施也应随之增加。以景观轴为中心,各农业种植、经济建设项目为景观节点,如鱼塘、驳岸、生态公园等。在浙江安吉乡村的生态农业基地上,核心景观是由生态公园和新型建筑构成的,不仅承担着为农村居民提供生活空间的责任,还承载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与景观建筑交相辉映的还有公共服务建设,在核心服务项目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下,村民对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创新式发展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从目前来看,生态环境与新型建筑景观建设已成为浙江安吉村下一阶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图2 递铺镇横山坞村功能建筑规划示意图

3.3空间环境规划

在新建住房中有很多农具、储藏、养殖禽类的空间设计都需要进行“增值”设计,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求选择不同的空间环境,每个村民居住空间应形成高度的统一性,在统一的基础上,增加道路系统、水利工程、农田建设、道路景观等方面的空间结构调整(如图3所示)。公共活动空间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需按照考察内容完成空间环境设计内容,对特色传统建筑――文化古寨、宗祠实施保护制度,以居民建筑和旅游景观为机理的双重结构模式,可以突出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地形特点,使形成的空间环境与传统乡村形态呈现和谐统一的发展关系。

图3 递铺镇横山坞村空间环境规划示意图

结论:通过上文对生态型美丽乡村的规划和建设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知,从本质上讲,乡村的美化过程不仅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上,也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上。乡村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在地域经济上虽然存在薄弱环节,但是其发展的意义和公益能力却非常重大。因此,要创建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考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需在整顿农村经济建设空间结构、环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在乡村建设中与农村居民做好沟通,让农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周源.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和村庄管理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9):110-125.

[2]季秀丽,陶涛.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对策研究――以安吉天荒坪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3,12(07):109-114.

[3]吴玲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城市规划,2011,12(23):110-130.

[4]马玲燕,肖淑娟.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14(04):109-114.

美丽的乡村建设例9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51-02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推进会提出:以点带面,强化整体推进,全面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从“美好”到“美丽”打造乡村建设升级版,到2018年底,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这就为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特别是皖北平原地区,要建成人居环境良好的美丽乡村,林业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基础性产业,更是重要的公益事业。林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生态经济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 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发展林业

一段时间以来,在新农村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中,有些地方只注重房屋、道路、路灯及地下管网等硬件设施建设,而忽视林业在建设中的作用,造成林业资源匮乏,森林生态功能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现状,没有充分发挥林业建设、绿化环境在人居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还出现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导致人与自然不和谐。人们对林业在新农村建设或美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展林业能够起到含蓄水源、调节气候、减少粉尘的作用,同时林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发展林业,是形成适宜居住环境的重要措施[1]。

1.2 美丽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发展林业

人类真正意义上的接近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让自然为人类造福的主要途径就是发展林业。因此,森林生态是以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的文化内涵为基础。不同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物景象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社会经济,更进一步影响了人民生活习俗及生活习惯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林业及生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重视林业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促进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的多样性,促进良好习惯和风俗的形成。没有林业发展,无法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影响文化建设的多样性。

1.3 美丽乡村居民收入需要发展林业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发展林业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一是发展景观林。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打好基础。二是发展经济林。提供木材等林业副产品[2],让种植户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三是发展果树林。提供水果,开展林业养殖等项目。通过林业发展增添体验新时期农民生活的良好场所,充分发挥前来观光、旅游的作用,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求。不仅让居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而且还促进城乡交融和和谐发展。

2 建设美丽乡村的措施

2.1 美丽乡村建设的林业规划要因地制宜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林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林业要求规划先行,必须做到因地制宜,绝对不能生搬硬套,把其他地区的规划拿来不假思索应用,这是错误的行为。因地制宜就是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分为改善生活环境、调整农业结构、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和满足市场需求等几类。规划要反映社会需求,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3-4]、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征求当地民意而进行规划决策。

2.2 美丽乡村建设的林业规划要统筹兼顾

美丽乡村建设的林业规划要重视当地的自然等情况和具备的发展前景,同时整合当地资源,理顺林业在不同的依存关系所处的地位而进行的科学统筹规划。

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发展林业,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到利用和保护的统一。

2.3 美丽乡村建设林业的发展要有政策引领和财政保证

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林包括改观村容村貌的景观林、保护生态环境林和用材林等,这几种生态林是为公益事业而建成的。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林业规划及林种苗木应有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承担。目前,发展林业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很好,要动员社会资金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林业规划建设中去。政府引导、政策支持、财政保证的多元化机制是确保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和保障。

2.4 美丽乡村建设林业的发展要有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作支撑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林业生产离不开居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科学的规划要变成美丽的乡村离不开居民。要引导和帮助居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不适宜的生活方式,确立尊重生态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让他们懂得林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地位,林业与自我发展、自我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居民的整体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传授有关农林专业知识,培养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其发展林业、管理林业、保护林业的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林业的发展完全符合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为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4 参考文献

[1] 宋晓英.林业在青海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47.

美丽的乡村建设例10

在党的十上,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应该建设美丽中国,这也成为了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早在一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提到过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也曾经发表过相关的论述,实际上美丽乡村对人进行对于美丽中国建设,有这根筋性的作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将生态文明等做大前提。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而言,生态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接下来的建设活动提供扎实的基础和保障。正因如此,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建设的发展需要以生态文明为前提。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并不是一句空谈,他需要地方政府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日常的农村建设工作中来,是整个农村呈现出生产水平得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村容状况变得更加整洁,浴场,管理工作更加的民主。总的来说,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中国的美丽乡村,其最重要的价值和目标就是提高城乡发展的水平,使其趋向于一体化,减少城市和乡村在发展上存在的区别,切实提高农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建成小康社会。实际上,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在中国推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微缩,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际上就是,请对农村经济政治情况文化生活社会管理,提高整体的建设水平,他对于农村的精神建设有着非常重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使农村的环境变得更加的和谐,社会风气变得更加的美好,人文氛围变得更加的积极向上,社会秩序更加严谨。笔者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依据是生态文明,其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是科学进步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它能够反映出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改善居民的生存居住环境,是居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幸福感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社会治安秩序得到逐步的改善。美丽乡村应该将生态文明当做自己的发展基础,提高其整体的创新水平,加快京津冀的发展转型,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都是非常必要的。美丽乡村需要利用生态文明的观念来帮助其完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提高农村的整体建设水平。地方政府应该真正为村民打造良好的居住生存环境,使其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利用这样的活动,政府能够创造更加宜居的农村生活环境,是农村的外在美经验和整体素质形成的内在美实现统一。

二、基于生态文明观念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生态文明意识有限

根据国家环保部在今年2月20号公布的国内第一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中显示,国内老百姓在生态文明上存在着以下情况,先整体对于持票人向所有的较高的认同感,但是对于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却非常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注意生态文明行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公众对于生态文明的观念实际上有很大程度来源于政府行为,换句话说,它对政府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这在大多数的地方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干部和群众实际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并没有产生非常正确的清醒认识,他们在生活中并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要求,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2、规划水平不足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而言,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规划,很多地方政府进行的小组规划并不符合科学规律,规划内容非常的肤浅,难以满足实际的发展需要,设计内容不够深化。此外还有一些农村项目存在着整合不到位的情况,其过分追求实际条件情况,在工作中只重视量力而为,并未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农村发展建设进行良性的思考和改进,建设内容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科学性,这也严重影响了国内“美丽乡村”的建设水平。

3、资金整合力度有限

对于国内大部分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而言,其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资金整合力度有限。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的,但是有些地方的地方财政投入比较有限,这无疑增加项目资金整合的难度。同时,由于农民的本身收入水平有限,他们并没有很多的资金积累,这也增加了农村建设项目的资金难度,这就促使一些示范点建设水平非常有限,与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和具体的建设标准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还有一些城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实际上是来自于项目资金整合,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在工作上不够积极,项目本身存在着叠加的情况,资金的筹措难度就变得越来越大。此外,资金筹措渠道过分单一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资金上的问题,常常会导致整个项目计划几乎难以落到实处,加长了建设的整个周期。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对策

1、以生态文明为依托

地方政府应该坚定建立以下几点观念,首先,政府应该建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发展情况,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落到实处。其次,地方政府应该对农村生存环境进行必要的整治,真正为村民建立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使每一个村民真正建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发展农村的生态经济,为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最后地方政府应该帮助农村建立良性的,积极向上的生态文化氛围,这对于农村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积极学习省内外其他地区的先进建设模式以及建设经验。比如浙江省的仙居县在美丽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三生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这对于推进农村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是进行绿色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将生态文明的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其次,相关部门还应该坚持全民参与,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为村民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活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坚定信念,踏实的逐步完成各项工作。

2、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导向性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提高对日常规划的重视程度,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从全局着眼,尊重考虑到城乡一体化的实际需要,建设绿色环保的新型社会,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其次,地方政府相关人员应该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工作安排,帮助他们提高建设的效率和建设的效果,这对于稳定农村的建设有着根本性的作用。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地方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群众的感觉和意见,参考他们的实际需要和要求要求进行日常规划,提高建设的效果,使日常对话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真正通过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便利。

3、以产业培育为支撑

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农业生产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生产服务,帮助当地农业生产建立品牌,使农民群众具备良好的品牌意识,发展生态文明,绿色环保的农业形式。而且,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真正重视各种经营主体的实际情况,从行业类型和规模入手,考虑到它的实际功能,帮助农民建立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农业庄园,真正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最后,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农村本身具备的良好的自然景观,通过田园风光或者山水资源以及地方民族特色等,帮助当地政府发展积极向上的,充满竞争实力的旅游服务,加快形成以景点为带头,骨干景点为支撑的特色旅游形式。

四、小结

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注视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加快美丽中国建设的进度也同样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曾多次强调,生态兴的本质就是文明兴,而生态的衰亡就意味着文明的衰亡。根据党的相关会议要求,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创新意识,真正树立起良好的生态观念,完善自己的日常生产制度,提供良好的良性的发展机制。如新世纪的现代社会更加需要我们运用生态文明的观念推进自己的日常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建设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美丽乡村,这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中国农村建设的整体情况而言,都是必须尝试的一个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王旭烽,任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深生态内涵———以安吉县报福镇为范例[J].浙江学刊.2013(01):236.

美丽的乡村建设例11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诚信之美、向善之美、奉献之美、担当之美成为凌海品牌且蔚然成风,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打造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升级版。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农村法治文化、和谐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交融力、影响力和浸染力。全民普法活动风生水起,党务、政务、财务公开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美丽乡村”建设已纳入行业规章、村规民约和学生守则,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氛围业已形成。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凌海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环境治理和环境友好为标志的环境竞争力明显增强,如今的凌海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投资热土。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畅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258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站;促进了21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全部转化;培育了好产业、好环境、好风尚、好制度、好班子的“五个好”村129个,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成果。此外,还全面加大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户延伸、社会保障向全民覆盖的力度,推动了农村生态民生和各项公益事业“短板”问题的解决,加快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

凌海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时间之短、投入之多、变化之大前所未有,群众满意程度大幅攀升前所未有,为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开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有益启示。

必须把宣传思想工作作为先导性工程。凌海市围绕基层情感所需、兴趣所在、利益所期确定宣传教育载体,全方位、宽领域、多层面大造舆论声势,对症下药做好重点人群的“思想清淤”,使思想阻力转化为工作助力。实践证明,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下好宣传思想工作这个“先手棋”,才能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仗。

必须做到“一把手”早上手、真上手、常上手。凌海市四个班子“一把手”把最难点作为联系点,做到调查研究在一线,协调服务在一线,排忧解难在一线,典型培养在一线。市直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五加二、白加黑成为工作常态。实践证明,只有干部作风过硬,群众才能一呼百应。党群同心,其利可断金,其力可移山。

必须让项目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凌海市对“一事一议”和“美丽乡村”相关政策的宣传不留死角,不折不扣地执行项目论证、公开招标、民主监督、集中采购等制度规定,使项目资金成为美丽凌海建设的一个有力杠杆,确保了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到广大群众。实践证明,坚持项目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事关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赢得群众的信任和信心,进而发挥好主体作用,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

必须建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伍。凌海市围绕治理与管护并举,建立各界志愿者、村保洁员等五支队伍,使美丽乡村建设步入体制化、职能化、制度化、常态化轨道,有效防止了以往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现象。实践证明,队伍建设有多好,“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就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