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交通科技与管理

交通科技与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6 08:59:57

交通科技与管理

交通科技与管理例1

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挖掘管理潜力。信息技术应用于交通管理,比较热门的话题是智

能交通系统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对信息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

探讨。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运输

中图分类号:F287.3文献标识码:A

正文:

从我国交通管理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来看,近几年交通管理部门进行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网络建设已初见成效。交通管理科技应用工作逐步展开,科技装备极大的扩展了管理效能。

但从总体上看,全国各地交通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还存在技术层面参差不齐、科技含量地区

差异性大、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1信息技术与智能交通系统的理论概述

1.1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科学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了信息技术并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用以开发

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高技术群。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总称。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

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

1.2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概述

我国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将电子信息技术用于交通管理,在个别大

城市逐步建成交通指挥控制中心,建立交通信号控制和交通监控等系统。在20世纪九十年

代初,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大中城市的交通管理。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在接下

来的几年内,信息技术运用逐步深入交通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交

通管理的先进经验,我国部分大中城市引进并建成了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电子地图,并将信

息技术运用到事故处理、交通违章、车辆驾驶员管理、交通行政管理等工作中。20世纪九

十年代末,开发和运用智能交通系统(ITS)。ITS俞来俞受到重视至2002年,全国已有十

个大城市被纳入国家ITS示范城市。

2智能交通系统对交通运输管理的促进作用分析

智能交通系统对解决目前的交通运输管理问题有如下作用:(1)使交通运输资源得到

合理配置。我国有关研究表明,智能交通系统有望减少六成的城市交通拥塞,还可有效地降

低油耗,提高交通运输效率。(2)畅通的道路交通可有效的降低国民的出行成本,节约时间

和金钱。(3)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高效、便捷的交通可以有效的满足人们出行和购物的要

求,扩大生活活动范围,促进文化和经济的发展。(4)提高交通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3智能交通系统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和推广

3.1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举例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GPS可以利用先进传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

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识别技术,对油量、超载、超速以及路线等进行全面感识,实现

多个系统间大范围、大容量数据的交互。对每一辆汽车全程控制,按照约定的协议进行信息

的交换,以实现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车载动态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可以

为企业控制运输成本,提高开源节流。通过车辆安装的车载动态智能监控管理系统提示该车

辆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载的货物重量、所行驶的路线、所用的燃油、所用的时间,企业平

台一次性优化,即刻核算出此趟运营成本及运营利润,并杜绝运输途中偷货、换货、捎货、

绕路、超速等现象,真正利用科技手段优化、简化、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降低行业成本。其

中油耗管理系统它采用最先进科学的高压共轨原理或者查看总线,直接从发动机提取数据,

做到科学、真实、及时。从而杜绝偷油、卖油或者分量不足,并且具备后台总计功能,让车

主在事中、事后、月后均能查到用油情况,做到运能成本核算。

3.2推进交通管理工作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运用于交通管理,实现了道路交通管理手段的飞跃,它所取

得的社会效益不可否认。但我国用于交通管理的科技成果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

定的差距,我们的专业技术力量弱,科技工作底子薄,将科技项目实现产业化,转化为管理

能力的有效机制还没有确立,所研制的交通科技产品还存在技术内涵不足与实用性不强的情

况。(2)人才。随着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与深入,民警运用科技装备的水平要

不断提高,否则即使配置了先进的科技装备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才将会成为制约公安

机关交通管理效能发挥的瓶颈。(3)政府体制。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公路与

城市道路建设的突飞猛进。但政府没有一个专门的道路交通协调机构。(4)经费保障。提

高交通管理科技含量,需要足够的资金保证。虽然现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科技装备在公安各

警种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好,但与交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一些贫困地区交

通管理信息化发展还是空白。因此仍需注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交通管理科技产品的推广应用,

而现在公安交通管理科技经费没有专门列项,经费数目也捉襟见肘。

3.3智能交通系统的推广

3.3.1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交通管理的重要目标是实现管理的现代化,现代信息技

术运用是交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而管理理念的科学化是现代化的最重要基础。只有管

理理念的科学化才能有效促进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3.3.2要设立一个由政府领导、各有关职能部门参与的交通综合协调机构。这种机构的

设立,目的是实现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通过一体化来组织调动道路运输,实现交

通运输的合理化,提高管理效率。

3.3.3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政府应从社会效益的长远角度考虑,将交通设施经费纳入

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的重要方面,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作为交通设施、科技投入的专项经费。

3.3.4要进行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努力提高科技素质,挖掘交通部门的人才资源,吸引

人才,促进交通管理科技水平整体上台阶。引进具有一定学术理论和专业技术经验的工程技

术人员,加入交通管理队伍,形成交通科技领域的技术和人才优势。

3.3.5要形成运用于交通管理信息技术新产品开发研制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一些关键技

术,通过设立交通科技基金的形式,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有效调动社会资源,鼓励攻关进

行科技创新。

3.3.6要制定超前合理的科技运用发展规划。制定交通管理科技运用发展规划,是为让

交通管理科技运用有明确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这也是实现交通管理科技

运用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3.7要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交通安全宣传要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开展。

在中小学的教育课程中,要纳入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在政府部门中,要将遵守交通法规纳入

公务员考核;在单位、社区中,要把交通安全纳入居民的文明宣传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内容;

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中,要将交通安全法纳入普法内容;在驾驶人员管理中,要将交通安全法

律法规考试作为驾驶证年审时的一项硬性规定。从而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现代交通素质。

3.3.8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交通安全法律规范。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进程

的加快,交通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在现有的法律规范中

如找不到执行依据,以及法律法规中原有的不符合时展特征的局限规定,将会使以信息

技术为依托的交通管理工作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因此,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律中及时充实与

时俱进的法律条文,不断完善运用信息

4结束语

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交通管理工作运用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成绩,分析了信息技术在

交通管理运用中的发展趋势,提出当前我国交通管理工作信息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看法,并

给出了粗浅的解决建议,目的在于启发大家共同分析探讨我国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

规律,提出意见或建议,用予指导实践,不断提高交通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为了缓解目

前的交通压力和提高交通运输的高效,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大力增加科技投入,积极探索改善

道路交通状况的方法与策略,使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实现交通运输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交通科技与管理例2

随着交通行业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技资源在科技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工作者为追逐学术荣誉及相关利益,部分科技工作者违规获取科技资源,引发了科技活动中的失信行为,严重地浪费国家有限的公共资源, 偏离科技活动实施的目标,违背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因此,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科技信用

信用是履行诺言的一种行为,从而获得他人的信任。2004年9月,国家科技部《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明确“科技信用是指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或机构的职业信用,是对个人或机构在从事科技活动时遵守正式承诺、履行约定义务、遵守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能力和表现的一种评价”[1]。

科技信用具有伦理、法律和经济3个维度的含义[2]。在伦理方面,指学术道德或科研诚信;在法律方面,指知识产权的归属;在经济方面,指科技活动是一种交易活动,如科技工作者获得科技项目立项,得到政府下拨的科研经费,完成约定的任务,即完成了一项交易。

1.2 科技信用管理主体

科技信用管理主体是指在科技活动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或机构),可归纳为执行者、评价者以及管理者。(见图1)

(1)科技活动的执行者。执行者是指科技活动申请和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个人或机构,如项目承担单位、项目主持人和项目主要参与人员[3]。执行者的科技信用管理过程包括项目申请与立项、经费管理、项目实施(进度管理、组织协调、项目研究)、结题验收、成果产出与转化等[4]。执行者的科技信用管理包括材料与信息是否真实、抄袭、篡改数据等。

(2)科技活动的评价者。评价者是指科技活动评价评估过程中涉及到的评审专家和评估机构,主要负责科技活动立项评审、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时开展相关评审与咨询工作[5]。评价者的评价为项目管理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评价者的科技信用管理包括工作态度及评审时是否公平、公正。

(3)科技活动的管理者。管理者是指履行管理与监督职能的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机构或人员。管理者科技信用管理包括是否公平、公正开展管理与监督工作、服务情况等[6]。

2 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现状及分析

科技信用的失信行为,不仅阻碍了科技事业发展,并给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损害,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能有效惩治各种扰乱社会秩序的失信主体,能进一步加强科技信用的管理规范,并提升全社会的科技信用意识,突出科技信用管理的重要性[7]。因此,我国科技部及交通行业均建立了基本符合国际惯例、相对完善的科技信用体系。

(1)2004年9月,科技部首次《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Q定》,第一次以国家文件形式阐述了科技信用的概念,明确科技信用管理的意义、原则、依据及方向,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制度提供了指导性设计框架和方向[1]。该《决定》提出“让守信者得到鼓励,让失信者付出代价”信用管理理念,涉及的科技信用主体有管理者、执行者、评价者[3]。

(2)2006年11月,科技部再次发力,《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明确科研不端行为的范围和惩罚机制,建立调查和处理机构[8]。该《办法》有效将科技信用管理工作推向可操作层面,涉及的科技信用管理主体有执行者、评价者。

(3)2011年8月,交通部了《交通运输部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科技信用管理,提高交通运输科技资源分配的合理性、科学性,规范科技信用行为,该办法明确科技信用的主体、信用信息、信用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的内容[9]。该《办法》有效规范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并具体到可操作层面,涉及的科技信用管理主体有执行者。

(4)2016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科技信用体系建设,科技部印发了《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暂行规定》,提出要规范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相关管理工作,保证科技计划和项目目标实现及财政资金安全,推进依法行政[10]。该规定进一步强化科技信用管理工作,涉及的科技信用管理主体有管理者、执行者、评价者。

除以上科技部、交通部制定的相关科技信用管理制度之外,国家层面还有国务院、国家基金委员会、教育部等纷纷符合自身特点的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地方层面有浙江、江苏、广东、宁夏、新疆、深圳等省市相关政府部门也了科技信用管理制度。综上可知,我国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为科技信用建设事业提供有力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

3 科技信用失信行为及原因

3.1 科技信用失信行为

在交通行业科技活动管理过程中,失信行为发生在整个科技活动过程中,包括学科规划、项目设置、组织协调、项目申报与立项、执行、专家咨询、结题验收、成果产出与转化等环节[11]。科技信用的失信行为针对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执行者失信行为表现。项目申报、执行、验收过程中,执行者的失信行为通常表现为申报时夸大或虚报自身的研究能力及多头申报;执行时擅自更改研究内容和任务或违规使用项目经费;结题时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篡改科研数据等。

(2)评价者失信行为表现。项目立项评审、科技咨询与验收评审过程中,评价者的失信行为通常表现为评审时违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夸大项目成果价值,隐瞒、弱化存在的问题,贬低与自身利益相冲突的优秀成果,泄露或侵占评审材料。

(3)管理者失信行为表现。在科技活动监督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失信行为通常表现为,不按要求认真核对审查申报信息的真实性,与相关申报单位串谋,隐瞒捏造事实,骗取项目经费等。

3.2 科技信用失信原因

造成交通行业科技活动失信行为的深层原因,既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体制机制等宏观层面,也涉及到科技信用主体和具体操作等微观层面。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体制转型带来价值冲突。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利益关系正在不断变化中。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起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在新旧更替之间不断发生冲突,这是导致科技信用缺失的深层社会根源。

(2)科技活动主体的信用意识不强。

伴随着科研人员数量的增加,其职业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要想获得科学职业上的成功,就必须争取有限的科研经费,招揽优秀的后备力量,抢占稀缺的学术高地。在如此严峻科研环境下,科技信用意识不强的科技信用主体,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难免有人试图通过特殊捷径获取科研资源,从而造成失信行为。

(3)失信成本低、风险小。

我国政府对科研领域的监督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漏洞,主要是科技信用方面奖惩机制不完善,出现了科技信用失信的成本低、风险小。同时,交通行业对失信行为缺少必要的群众监督以及监控机制,过分依赖于科技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

(4)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

在科研项目管理中,部分科技资源分配做不到完全的公平公正公开,大部分科技资源无法共享。虽然我国制定了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但由于可操作不强,使得资金使用效率低,甚至存在违规使用经费的现象。

4 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科技信用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致力于提高科技信用管理的可操作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科技信用评价与管理。管理制度应细化到可操作层面,包括评价指标体系、评级应用、奖惩机制等方面的完善。

4.2 建立科技信用管理共享机制

当前,交通行业科技资源分散于不同部门,为消除科技信用管理的“信息孤岛”,解决信息不对称、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需要建立相关的信用管理的共享机制,实现科技、金融、工商、公安等部门

的信用信息对接,实现科技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信用等级开放共享的美好愿景。

4.3 提高失信成本

提高失信成本,对于失信行为要坚持“零容忍”。在科技活动管理过程中,执行者一旦发生了失信行为,经审核证实后,取消其申报、评奖等资格或撤回经费支持等;评价者一旦发生了失信行为,经审核证实后,取消其评审资格;管理者评价者一旦发生了失信行为,经审核证实后,取消其管理资格。

4.4 提高科技信用意识

科技信用在科学工作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建立良好的科技信用体系,有利于科技事业的发展,但树立正确的科技信用意识对个人信用和集体信用也非常重要。提高执行者、评价者、管理者科技信用意识,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能有效预防科技信用失信行为的发生。此外,社会公众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

5 结语

科技信用建设是科技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完善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信共享机制、提高失信成本和信用意识,有利于交通行I科技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总之,创造良好的科技信用氛围、建立完善的科技信用监督管理机制,绝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全体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工作者的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科技部.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Z].2004-09-02.

[2]王文寅.科技信用风险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5.

[3]郑春梅.我国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研究[D].东北大学,2006.

[4]郭德政.科技信用信息共享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166-168.

[5]王芳,张r元,黄保庆,等.负向半定量同行评议方法在科技项目立项评审中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4(8):88.

[6]刘洁.国家科技管理中信用机制的引入[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1):65-68.

[7]张明龙,张琼妮.中国建立科研诚信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2(3):124-125.

[8]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6,14(6):1-3.

交通科技与管理例3

中图分类号:U445.7;U444 文献标识码:A

0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机动车的数量也随之成倍增加。人们在享受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如:尾气污染、交通事故、交通拥堵、噪声污染等等。同时,这些问题也给政府部门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政府部门就开始利用其来进行交通管理,智能交通系统(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也就应运而生了。然而,智能交通管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通过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从体制、资金、科技、法规等方面相应地提出了一些改善方法与意见。

1智能交通系统的特点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集成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所建立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其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大量基础信息进行集成、识别、计算及预测,更好地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管理,提高效率,确保安全,从而达到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便利的目的。目前主要有基于GIS、SDSS、VCIP及 RFID等技术的智能交通管理技术。

2现行智能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的一些特大城市已初步建立并使用了ITS,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这些城市的交通管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管理体制不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信息服务有待改善等方面。

2.1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

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是指没有从统一的角度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去有效地开发、管理智能交通系统。就目前来说,政府多个部门都有其各自的业务系统,但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划,且系统数据也局限于部门之内,使得各部门的资源很难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而ITS却是需要将所有有关的信息集成的交通系统,而现有不健全的体制将会严重影响ITS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2交通基础设施及其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当前,很多城市都已建设并使用了智能公交、城市地铁等一批信息化交通系统,并在易发生交通事故的重点路段布置了一些精密的高端仪器,如视频检测系统、长悬臂分道多相位信号灯杆等。但是,中国各地区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尚有一些城市的路网规划不完备、停车设施缺乏等造成的交通问题仍比较突出。而且,城市的桥梁隧道、城市道路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等设施方面也还缺乏相关的信息化系统,使得管理部门难以全面掌握交通基础设施的基本状态,从而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管。

2.3交通信息服务有待改善

尽管现在有些城市已经成功建立了一批交通信息化服务系统,如通过手机短信/彩信、车载终端、电子站牌等方式实时路况、公交到站等信息。但是,就目前来说,交通信息服务仍缺乏较统一的规范;使用Telematics车载终端的用户较少,其未能及时得知实时路况,进而无法选择最佳出行路线;而且缺乏地铁、公交、公共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互动信息;的信息也是基于当前现状的,缺乏预测的交通信息等。

3措施与建议

3.1设立专门机构,跨区域跨部门协同管理,资源共享

政府部门可以设置一个专门的智能交通管理机构,跨区域跨部门搜集、挖掘、拓展和整合有关的交通信息,并建立有效的统一标准的数据规范,打破“信息孤岛”,争取实现更深层次的和更广泛的资源共享。从而为政府部门提供有效的信息以及决策支持,同时推动政府各管理部门间协同管理,提升城市整体交通管理水平,进而达到方便城市居民出行的目的。

3.2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从ITS的服务对象――城市居民角度分析,政府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投资主体。在现阶段,中国的ITS尚属于以投资建设为主。由于ITS以高端科技技术和大量的交通基础设施及其信息系统为基础,而且还需要专业的高端技术人才,因此此类投资一般数额巨大。此外,即便是城市ITS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之后,也需要经常对其进行日常维护处理,由于它的高端性、集成性等性质,而且还有大量交通基础设施需要维护,就注定了日常养护费用成本比较高。由于私人企业限于财力的原因,几乎不可能独立完成城市的ITS建设项目。因此就要求政府出巨资投入城市的ITS建设项目,也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有利于政府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3.3发展新科技,以科技带动管理,来加强交通信息服务

要想更好地管理智能交通就必须不断地(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65页)发展新科技,开发新技术,通过新的更高端的科学技术来减少交警部门的工作量,减轻其工作强度,并力求争取用最小的资源来实现城市交通的良好运行,实现凭借科技力量带动高效有序的管理。例如,可以建立基于大数据平台、物联网等技术的系统来提高智能交通管理,并以此来加强交通信息服务。就目前而言,政府部门可以与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或者鼓励、支持并引导掌握着一些先进的高科技技术或者具有很高的自助创造能力的运输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核心技术,促进智能交通管理的科技化、规范化,并使其得到良性发展。

3.4严格执行交通法规,违法必究

欧美日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智能交通的管理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政府部门首先要根据自身情况,并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然后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法律法规,以加强智能交通管理,以期达到服务城市居民交通出行,彻底解决交通问题的目的。交警部门对于严重危害交通安全秩序的违法行为,如酒驾、驾驶不合格车辆等,一定要追究到底,并严格按照交通法律法规执法,绝不姑息。而且,交通执法部门应该加强巡逻,才能更好地管理好城市交通运行。

4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智能交通管理的重要性更是与日俱增。因为,智能交通管理不仅影响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更影响着居民的日常出行。因此,智能交通管理问题既是影响城市交通的重要问题,也是居民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针对智能交通管理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与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维平.智能交通技术应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 姜莹.科技奥运交通篇(一)[J].科学中国人,2008(4):30-33.

[3] 王雅宁.基于公共服务的云南智能交通体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3.

交通科技与管理例4

1新时期农业科技管理的特点

当今世界农业科技迅猛发展,原始创新空前活跃,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日新月异。同时,前沿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速度显著加快,农业正处于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的战略机遇期。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重大科技突破的不断涌现,农业科技应用转化率也在稳步提高。新时期的农业科技组织模式与传统科技组织模式截然不同,正呈现出高新技术与交叉学科研究显著、联合攻关与协同创新突出、国际合作与竞争共存、产业需求与市场导向明确和科技管理方式不断升级等特点。

1.1国家科技战略部署更为前瞻,对科技项目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科技战略部署将越来越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我国科技计划体系将迎来巨大革新,原来分散在约40个部门的近百项竞争性科技计划将优化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和基地与人才专项等五大类,项目管理与基金申请将前瞻和系统。在新的科技计划体系下,各类管理主体职责也将更加明晰,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等诸多方面实行统一管理,而专业机构与领域专家将在具体项目管理中发挥作用。新的科技布局使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相关的外部环境、管理对象、管理范围和管理方式等都将发生新的变化,科技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科技管理形式也越来越复杂。2015年8月,农业部下发的《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提出,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拓展科技创新领域、壮大农业科技力量、完善农业科技管理,新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势必对科技管理人员在科研项目管理上提出新的要求[1]。

1.2农业高新技术与交叉学科发展迅猛,对科技管理专业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代农业科学研究已突破了传统意义的一般农业研究,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工程设计和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已成为农业科研的重要手段,在生物种业、食品加工、植物保护、资源利用与开发、新能源挖掘和农业装备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交叉研究已成为现代农业科学研究的关键特征,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加速,且新兴学科也在不断涌现。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学科领域为例,涉及的交叉学科有农学与经济学(如农业产业经济与政策、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等)、农学与法学(如农业知识产权研究等)、农学与理学(如分子育种技术等)、农学与工学(如农业信息中的数字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农业设备自动化、农业遥感等),甚至有多学科交叉(如作物栽培学科由生物学、育种学、农艺学、农业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交叉、综合而成)。单一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已难以满足重大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跨学科协同创新将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学科交叉融合逐渐加强,对科技管理专业性的深度与广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科技管理人员既要不断追踪世界前沿进展与技术革新,又要关注相关交叉学科的技术发展与应用,以适应新时期的科技管理要求。

1.3多单位联合攻关加强,跨区域部门协同创新突出,科技管理的全局性逐渐凸显

当前,现代农业科技正呈现出产业型和共性技术型的大团队联合创新的特征。以产业型为创新单元主要呈现出某一产业领域从上游基础研究到下游产业应用的纵向链条式科研组织模式[2],如作物基因组测序、功能基因挖掘、新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试验和示范、推广与应用、种植制度、植物保护、机械作业等;以共性技术型为创新单元则主要呈现出某项高新技术横向贯穿于多个产业领域不同研发阶段的横向共享式科研组织模式,如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水稻、玉米等多个产业领域上游基础研究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基础数据库建设、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领域的应用,农业遥感技术在多种作物种植业领域的应用等。而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则恰巧需要在产业型与共性技术型纵横交错的过程中,打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性,着眼于整体协调,把多学科的知识和人才有机结合起来,集中不同单位的优势科研力量,构建大联合、大协作的攻关模式[3]。了解熟悉国内同类单位的科研领域与方向,及时跟踪国内兄弟单位的科技成果,探索新型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创新联合协作方式等正逐渐成为新时期农业科技管理的新特点。

1.4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科技管理亟须创新组织模式

随着科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际科技合作向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在广度方面,其领域和范围日趋广泛,涵盖了遗传育种、农业生物技术、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禽疫病防治与控制、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在深度方面,也逐渐由此前的资源引进、技术模仿逐渐发展为合作研究与联合攻关,在农业基因组测序等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甚至处于领先地位。为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应对国际竞争的新挑战,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交流,加强与相关国外农业科研机构及国际组织的多层次、多领域和全方位国际合作,努力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通过国际合作使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因此,农业科技管理人员要从合作渠道、内容和方式等多方面开展工作,需要逐渐从以往一般性的交流性合作,向应对全球性重大问题的研究型合作转变,从偏重科研项目合作向整体推进(如“项目+人才+平台”一体化)转变。

1.5农业科研的产业与市场需求导向逐渐明确,科技管理需要紧密围绕生产应用

农业科研的最终目的必须始终以市场和产业需求为导向,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是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定位。农业科研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特点,对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管理人员,既要有能力做好基础性、公益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为农业科研“顶天”层面的规划、建议、追踪和管理等工作出谋划策,又要做好成果转化、技术示范和产业应用等市场导向工作,为农业科研“立地”层面的知识产权应用与保护、推广攻关和企业合作等努力推进,还要根据产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将信息反馈给科研链条的上游,整合资源信息,及时调整研发方向,着重解决农业市场和产业切实需要解决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所以,紧密围绕生产应用将逐渐成为科技管理工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势下的新挑战。

1.6农业科技管理向全程化、系统化发展,科技管理的技术难度不断升级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与信息大爆炸,学科交叉融合加快,重大创新不断涌现,促使科技管理范畴日趋扩大。其全程化特点体现在科技管理的内容从单一节点拓展到从科学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整个链条,涉及战略研究、科技规划、项目立项、科学研究、成果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等,除科学研究环节中的具体科研内容没有科技管理人员参与外,其他各环节都需要有科技管理人员参与,在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管理、产业化应用等环节往往还需要科技管理人员承担主要工作。系统化的特点则体现在科技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包含人才团队管理、学术委员会组织、科技平台建设、公共实验室运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和科研单位联盟合作等多方位的科技管理工作。面对科技管理如此系统化、全程化的发展要求,传统的科技管理手段已难以满足日趋复杂的管理要求,快捷高效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手段和不断完善的各类信息库已成为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表达方式和科技管理工作的新手段。

2新时期农业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农业科技迅猛又有序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管理的开展,而科技管理队伍又是决定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4]。长期以来,科技管理部门被作为日常的行政主管部门,尚未深刻认识到科技管理专业性强、综合性高和开拓性大的客观要求,在科技管理人员的配备和组成上多停留于以往的管理观念,且大多数科技管理人员未系统学习过科技管理,专业型人才多,复合型管理人才少,与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严重影响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国家在农业科研领域投入的逐年增加,农业科技发展迅速与国际接轨,在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给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对科技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

2.1高水平的思想觉悟与政治素养是对科技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

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管理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综合素质、较好的管理能力和较高的服务意识,同时,其工作性质决定了科技管理人员还应具有服务理念、责任意识、道德素养和奉献精神等思想政治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求科技管理工作者具有服务理念,摆脱当前科技管理人员以管理者自居的上传下达式管理和一味迁就科研人员忽视管理秩序的纯服务式管理两个极端思维,而应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科研人员的需求为导向、以科研团队工作顺利地开展为宗旨,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二是要有责任意识,科技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对口部门多,工作内容既有宏观战略等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又有会议服务、材料报交等琐碎小事,这需要科技管理人员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积极努力、严肃认真地对待每项工作;三是道德素养,科技管理部门作为组织科研工作的关键部门,在项目立项和执行、学术成果鉴定等多个关键步骤中具有导向作用,这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坚决抵制学术腐败和弄虚作假[5],努力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科研环境;四是要有热爱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奉献精神,从为科研工作提供优质服务的立足点出发,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倡导“讲贡献、论成绩”的价值观,切实增强科技管理人员的归属感,确保各项科技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2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做好科技管理工作的有力基石

随着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越来越强,现代农业科技正在进入重要的跃升期。专业领域不断拓宽,学科交叉日趋显著,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要想满足现代农业科技管理的要求,科技管理人员除需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一是具备管理方面的科学知识,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管理水平,并及时向科研人员传递信息,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研究,及时完善管理中的不足,实时有效提高科技管理的水平[6];二是具备大农业的知识背景,当前的农业科研已经步入到需要凝聚大团队、建设大平台和培育大成果的多单位、多领域联合协同创新阶段,需要科技管理人员熟悉大农业背景知识,了解不同农业科研院所的研究领域,积极寻求科技资源共享与技术人才互补,推动农业科技协同合作;三是具备较高的岗位专业技能,当前农业科技管理范畴还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生培养和科技统计与分析等多个领域,不同的管理岗位又需要不同的专业技能,需要掌握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国际合作与外事管理、农业高等教育和数字化信息化技能等。只有经常注重全面提高和完善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和互补性,才能系统深入地做好科技管理工作。

2.3多元化的综合能力是现代农业科技管理队伍的时代要求

农业科技管理部门是科研单位管理机构中专业性最强的管理部门,其职责决定了该部门的事务烦琐、情况复杂。这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备多元化的综合能力:一是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的能力。农业科技管理面对的对象类别多、领域广,内部包括单位领导、其他管理部门、科研创新团队、公共支撑平台和挂靠机构等;对外包括上级主管部门、中科院、各高校和企业等业务合作单位。管理的形式包括科技任务的承上启下、创新团队间的组织管理、部门间的协作联动和与外单位的协调沟通等,这要求科技管理人员要树立全局的“大科学、大协作”的观点,加强本单位各课题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使从事科研活动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以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二是要有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管理手段的能力。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高科技手段已运用到科研工作之中[7],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开展科学研究和从事农业科技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业科技管理人员仅会简单的电脑操作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巨大便捷,通过网络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实现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和办公自动化,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科技管理效率。三是具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快,科研单位处于行业的前沿,新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使科学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都变得更加复杂。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加强业务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提升现代管理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具有现代学习意识的农业科技管理人才。

2.4活跃的管理创新能力是持续推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时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当前的科技管理性质、任务和管理手段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简单的上传下达式的管理手段缺少统筹性、主观能动性和科学系统性,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需求,科技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具有与科技研究水平相适应的创新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念才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更新观念,提出符合时代特色的创新管理模式,形成更能促进科技研究的科技管理制度[8]。在管理观念上,农业科技管理人员需在专业层面和管理层面增强知识的系统性,要善于摒除陈旧管理思想的束缚,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创新管理理念,不断探索新的、符合实际的和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机制上,要有勇气打破陈旧的运行机制约束,通过健全科技管理制度、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创新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等措施实现科技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9]。

3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3.1国家层面

1)建立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战略培训基地。依托各级管理干部学院建立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的培训基地,加速提高各农业科研院所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和管理骨干的科技管理能力与水平。建立农业科技管理培训体系,设置农业科技管理标准化课程,如EMPA(executive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现代农业科技特征等共性基础课程,针对科研院所领导干部开展科技战略管理培训,针对各科技管理部门中层干部开展管理技能、现代管理方法等培训,针对一线科技管理工作者开展科技项目、成果和知识产权等技能培训,通过分层级、有针对性的培训,实现高水平、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定期举办农业科技管理高级研修班,为全国科技管理型人才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现代管理知识传授、管理理念梳理和管理经验分享,有效激发参训学员的潜在素质,提升驾驭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能力,实现整体素质的提升。将具有同类需求的学员组合成一个特训班,针对共有的短板实施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如从科研一线选拔的管理学员主要开展管理学科的技能培训,而对于缺少专业业务知识的管理人员则主要开展领域专业知识培训。2)积极落实和强化科技管理人才发展规划与战略储备。《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加强科技管理人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能力建设,从战略层面对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重点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具有现代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战略眼光的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因此,一是积极推进科研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科学用人机制和绿色通道,推动不同类型单位间的人才人事关系流动,尤其是促进优秀的企业、高校管理人才向农业科研院所流动,促进科技管理人员来源的多元化;二是设立科技管理类的研究课题,针对农业科技管理特点、科技管理新方法等进行创新研究,研究制定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手册等范本,推动新时期科技管理规范化、系统化的经验推广;三是借鉴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经验,设立科技管理硕士(MSA,masterofscienceadministration)学位点,以联合培养或委托培养的模式,与农业综合性高校共同开展科技管理硕士教育,建立以培养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为目标的科技管理硕士学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的科技管理人才[10],为农业科研院所输送职业化科技管理人才;四是构建科技管理人才库,通过新学员培训与老学员再培训,加强人才交流,也为各单位人才流通与交换搭建了平台。3)建立人才互换交流机制。建立国家层面的企、事业单位管理人才的流动机制,制定一系列的指导方针,提高人才流动效率。一是建立干部交流互培机制。依托国家各类重点实验室与重大工程、学会等,选拔优秀科技管理干部到兄弟院校、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等挂职锻炼。通过定期交流、人才互聘和知名管理专家共享等模式,实现科研院所之间、高校间、行政科技厅与科研院所间互换培养。二是从国家层面推动科研院所与当前大型集团、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等搭建人才合作的桥梁,将高新技术企业与跨国集团的最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引进到科研院所中,以交流挂职、短期互访、特聘兼职、技术咨询和项目联合等多种方式互相提供人才智力共享。三是打破区域间的体制机制束缚,加强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如大陆与港澳台流动人才的资格互认、档案的信息化开发,保证人才跨区域流动后档案信息等可以及时调动存储。

3.2研究单位层面

1)主管领导提高管理出成效的意识。当前,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的领导大多从科研专家行列中选拔产生,其在专业的科研领域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但管理理念和管理素质却不尽相同,一些主管领导仍然存在“重科研,轻管理;重使用,轻培养”的思维,甚至有部分还停留在“发发通知、收收文件、搞搞服务”的认识阶段。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有效的科技管理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提高主管领导“管理出成效”的意识,将有利于科研单位更有序地组织开展科研工作,大大提升科研效率。主管领导作为农业科研院所最高层级的科技管理工作者,同样需要接受管理专职化的培训,培养战略思维,提高管理素养,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转变将重心放在竞争项目、寻找资源和拓展产业化等效益上而忽视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的“重科研,轻管理”的思想;要有效改善科技管理人员的发展不受重视,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的“重使用,轻培养”的现状,坚定科技管理中也有创新的理念,从而切实提升科研单位全体对“管理出成效”的认识。2)加强科技管理人才的引进与自主培养,重视人才储备与梯队建设。新时期的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对从业者在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优秀科技管理人才的选拔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农业科研单位完善人才发展规划与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在人才的引进方面,打破系统内部流通的限制,通过多途径引进优秀管理人才,特别是重视有不同背景及经历人才的引进,针对不同层级的人才,分别采用协议工资制、岗位聘用制等方式促进人才引入工作。在人才自主培养方面,针对有培养潜力的青年后备人才进行有计划性的系统培养和培训,通过培训、进修、人才交流、研讨会和挂职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由于当前科技管理队伍的流动性较大,单位在人才储备与梯队建设方面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建立管理人才梯队建设机制[11],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在管理人才流失时及时补充,从而不断提升单位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持续开展科技管理队伍继续教育,改善知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随着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决非一劳永逸,科技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水平需要不断提升与更新,才能紧跟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一是在单位层面为科技管理人员建立长效学习机制,积极制订实践与教育培养相结合的人员培训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科技管理研讨会,从机制上加强科技管理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二是加强单位科技主管部门的建设,不断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素养,更新管理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注重组织与协调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三是提高科研团队秘书的管理素质,对他们进行科技管理政策、科技管理流程等基本管理知识的培训,使科研秘书成为科技管理人员的有力抓手,从而在管理部门与科研团队之间搭建有效沟通的桥梁。4)多举措改善科技管理队伍工作环境,提高队伍稳定性。稳定的科技管理队伍是现代化科研院所建设的关键点之一,多方位、多渠道改善科技管理队伍的工作环境,将有利于科技管理队伍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积极倡导“敬业执着、严谨探索、继承开拓”的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创新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规范作用,鼓励科技管理人员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其次,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引导措施,激励包括奖励、评优和职称评定、工作考核等多种形式,还可以通过安排科技管理人员的进修、深造增强受训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12]。最后,完善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评价体系,对管理人员工作绩效进行科学评估,打破现有职务、职称晋升的局限,对以资历、年龄为导向的现有分配方式进行改革,对业绩优秀的科技管理人员给予嘉奖,推动科技管理人员保障机制的建立。5)加强科技管理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借鉴兄弟单位经验,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科技管理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交流,通过先进管理工作者经验分享、对口管理部门互访和管理人员挂职锻炼等措施,借鉴兄弟单位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管理水平;二是加强与单位内科研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主要围绕完善管理、提升服务两个主题开展,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如管理—科研座谈、管理工作流程讲解、科技管理工作意见征集和实验室随访等做法)从科研人员处获取反馈信息。在沟通中既及时了解科研人员的需求,又将科技管理的信息传递给科研人员。通过交流不但有利于更好地梳理管理工作,完善管理方法,而且能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6)创新科技管理运行模式,提高管理队伍整体效能。科技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科技管理的运行模式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效能。通过新的管理模式,凝聚形成一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和有序高效的科技管理团队,切实解决管理僵化、效率不高等弊端;有计划地开展科技管理部门不同岗位的专职性技能培训,同时,促进各岗位间的人才知识共享和交流,切实保障队伍内部的高效运转;推动科技管理人员轮岗锻炼,使科技管理人员熟悉整个科研单位的科研概况、项目、成果和知识产权等整个科技管理过程,真正实现“一人多岗、一岗多人,互相支持、互为补充”的有序局面,不但有利于提高服务科研的水平,而且能增强科技管理队伍内的相互理解与支持,从而实现整个科技管理队伍的效能提升。

4参考文献

[1]刘蓉蓉.科研项目管理与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建设[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5):31-33,88

[2]陆建中.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长效支撑机制[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2(4):2-5

[3]陆建中.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与重大命题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6):1-6

[4]谢慧娜.浅析转制设计院所科研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及能力要求[J].大众科技,2010(11):191-192

[5]杨永坤.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行为规范管理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1):83-86

[6]颜志梅,陈璐,李虹.浅谈新时期对科研管理人员的要求[J].科技与管理,2012,14(2):116-118

[7]戴洪娟,白一光,蒋启东.浅谈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条件[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4):78-79

[8]张微.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刍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2):58-59

[9]周攀,周晏起,刘笑,等.谈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4):94-96

[10]马卫华,肖向晨,赵敏.论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培养[J].云南科技管理,2007(4):40-42

交通科技与管理例5

当前交通运输行业所处的发展现状在于:交通运输行业每年在展开科研活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资源,但由于缺乏良好的资源沟通与共享平台,故而各个省市地区之间仍然存在着部分科研项目重复性建设的问题,并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于2008年度开始,以安徽省等相关地区为试点地区,开始展开对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工作,拟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方式,促进不同地区交通运输科技信息的全面交流与共享,在保障相关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节约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一方面实现交通运输部门总平台与行业内其他业务信息平台资源的全面共享,另一方面实现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商业机构平台接口的共享。本文即针对以上相关问题展开系统分析与探讨。

1 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

随着交通部科技信息“试点工程”的建设进行,打造全国交通信息资源的统一整合,提升交通科技管理及信息共享的整体战略目标的制定。同时国家对交通行业的投资日益增加,要做到对整个行业的科技日常管理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可以实现本省的数据与交通部及其他兄弟省交通行业的数据进行交换,从而达到交通部对交通信息平台整体规划的目的。在整个系统平台当中,实现系统整合需要遵循分层开发的基本工作原则,当中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模块:

其一,模板层:在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当中,模板层主要是指基于数据视图或者是数据表,实现对拟操作数据项的划分,使之形成多个独立的数据单元;

其二,访问层:在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当中,访问层的主要工作价值是实现业务对象的持久化。同时,经过处理后的数据能够通过提取、封装操作的方式,及时与业务对象相对应,面向逻辑层提供服务支持。除此之外,也能够将表现层的数据基于业务处理的方式,纳入数据库系统当中。

其三,逻辑层:在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当中,逻辑层主要需要接收相对应的*.XML格式数据,并将经过将解析处理后的*.XML格式数据传输至访问层当中,同时对数据进行保存,实现业务的持久性操作。

其四,表现层:在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当中,表现层主要负责完成对业务逻辑层相关方法、以及系统平台接口信息的调用,通过信息调用的方式获取需要表现的数据信息支持,并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加以显示。

2 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共享资源类型分析

结合当前我省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了确保科技信息资源共享覆盖面的全面与稳定,要求整合的信息资源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对于交通科技项目信息资源而言,其主要是指交通运输行业各级主管工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企业,在以上单位为主题的背景下,依托国家财政投资或专项资源,在按照相关规范立项下所成立、组建的合法的种类性科技项目信息资源。

其二,对于科技成果信息资源而言,其主要是指交通运输行业中,已经经过权威鉴定或认证的科技成果资源信息。同时,也可以指在相关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或技术开发活动过程当中所形成的,虽然没有经过权威部门鉴定、认证,但事实存在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优势的信息。这一类别中的信息资源往往可以有多重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产品对象、标准对象、技术对象、著作对象、以及学术论文对象等在内)。

其三,对于科技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而言,其所指的主要是身处交通运输行业当中,服务于行业内相关科研工作机构、企业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单位主体的技术性人力资源、科技管理性人力资源、以及学术研究人员及其所对应的资源信息。

其四,对于科技文件信息资源而言,其所指的主要是交通运输行业在自身行业发展过程当中所形成的科技报告信息,以及交通运输行业相关行业所形成的同类型科技报告信息。

其五,对于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而言,其主要是指交通运输行业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相关机构在展开科学研究过程当中所配备的各种基础设置,常见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包括实验室、实验室仪器、实验室设施、以及实验室系统等。

其六,对于科学数据信息资源而言,其所指的主要是在相关部门与机构展开交通运输行业相关工程项目建设作业、或科学研究项目作业过程当中,围绕建设环节、勘察环节、设计环节、组织环节、制造环节、运营环节、实验环节、观测环节、管理环节、维护环节等期间,所形成的各类统计数据以及综合分析数据信息资源。

在将以上六大类基础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综合共享于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大的背景之下,能够使不同信息资源得到及时的交互与连接,整合交通运输行业内的信息处理,使相关信息资源的潜能及其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交通运输科技力量的全面发展与优化。

在资源全面共享的背景之下,还需要关注平台开通后的以下问题,以提高资源信息共享的价值:首先,在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开通后,需要以交通运输行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对于科技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将科技信息管理系统与资源共享平合起来,使交通运输行业内的科技基础信息分析利用综合性水平得到持续的提升。同时,还需要加大对于相关管理类门户性网站的建设工作,使管理流程能够得到深入的改革与优化,提供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统一性管理保障以及决策性支持;其次,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开通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资源共享平台将进入面向交通运输行业内科学研究工作、技术开发工作、科研成果推广工作提供基础性的科技信息服务,因此,更要求在平台开通的背景下,扩大资源,提升创新价值,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牵头引导下,依托相关信息机构,整合交通运输行业内的各类科技信息资源,促进科技信息服务的优质发展。

3 结束语

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开通是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提供科技技术支持与保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交通运输行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包括科技项目申报、立项、评审、执行、跟踪、鉴定在内的各个环节均实现了电子化的管理,避免了科研项目重复立项,大量资源被浪费的问题。同时,在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支持下,交通运输行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利用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以往在科研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区域性独立问题得到了解决,使得交通运输行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所对应的成本消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值得自试点演变为大范围的实施与推广,助力于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协同性水平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宋立荣,李思经,赵伟等.我国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中信息质量管理机制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0):174-179,196.

[2]赵伟,赵奎涛,王运红等.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的价值传递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5):8-11.

交通科技与管理例6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将不断提高,作为我们交通管理部门来说,公路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管理成效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是以我们能否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密切相关的。据美国对其智能交通系统的统计分析认为,如果美国所有车辆都使用智能化交通系统,将使车辆的碰撞交通事故减少17以上,这意味着每年能节约260亿美元的交通事故损失。由此可见,交通管理科技含量越高、智能化程度越强,各种交通事故隐患就能被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就会大大降低事故的机率。

从全球范围看,自1886年世界上第一部汽车问世的100多年以来,人类吃、住、行、穿四大基本要素中行的要素发展最神速。迅猛发展的道路交通工具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至今己有3000余万人死于车轮之下,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目前全世界每年有5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但发达国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由干不断改善交通条件,加强科学管理交通,交通事故逐渐下降。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有汽车1.2亿辆时,年死亡5.6万人,达到最高年份;到20__年汽车达2.5亿辆,年死亡4.2万人,减少了27.5%。日本在此期间的车辆增加了3倍,死亡人数减少了45%;法国、德国、韩国等万车死亡率均大幅度下降。

再以铁岭境内高速公路为例,从1998年沈四高速公路开通至20__年7月,共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142起,死亡179人,伤159人,造成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如20__年“1.28”特大交通事故,一次死亡17人,震惊全国。20__年3月连续发生“3.17”、“3.27”死亡5人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批评。在困惑之余感到,仅仅靠有限的警力管理交通是力不从心的,必须以科技的手段,借助科技的力量,延伸纠正各种交通违法的触角和覆盖面,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在这样总的思路之下,20__年7月以来,铁岭支队加大了科技投入,把科技强警作为第一要务加以考量,制定了总体规划,推出了科技强警工程。在市局的总体部署下,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投入1200万元,在高速公路和在市区的八街八路、19个主要灯控路口、5处无灯控平面交叉路口和2处主要路段上建设了道路交通安全智能化管理系统,覆盖面达百分之百。可以说,全市道路交通安全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无论是科技先进性、投资规模,还是社会效果,都是铁岭市公安史上前所未有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运行以来,高速公路违法超速行驶的车辆大幅度减少,平均车速下降了10至15公里。20__年7月以来未发生一起死亡3人以上特大事故;市区内的闯灯越线等交通违法行为大为减少,由每天的几百车次下降到几十车次,秩序明显好转。20__年全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08起,死亡58人,受伤337人,直接经济损失144万元,比20__年分别下降了36.9、49.6、46.9、45。仅发生特大交通事故1起,死亡3人,分别比上年下降83.3和87。

目前,铁岭市高速公路交通违法抓拍系统及城市道路电视监控系统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产生了立杆见影的工作效益:一是实现了从科技要警力的目标。交通管理武装了这些高科技项目,不但加大了交通管理的力度,还极大地缓解了警力紧张的矛盾,使科学合理地使用警力变为现实。如支队的交通管控中心,通过大型电子屏幕墙,及时掌握交通动态,通过迅捷的指挥调度,能够科学合理地调配警力,实时疏导交通。二是延伸了交通管理的触角。以上这些高科技项目,实现24小时全天候监控而不知疲倦,这是正常人力所做不到的,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科技的力量极大地延伸了交警管理的视野和触角,使交通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三是提高了执法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监控设备所抓拍的数据信息,据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只要交通违法被抓拍,被处罚者都能心服口服地接受处罚,这就较好地解决了交警用肉眼去判断违章,而致起的执法纠纷,有效地降低了上访投诉率,使交警的良好形象得以提升。

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发达国家的交通事故已过了高峰期,进入相对平稳期。我们国家的各级交管部门也正通过加大科技投入等手段,使交通事故逐步下降。目前,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一些城市交通管理己完全实现以信息化为基础的自动化监控管理;高速公路基本实现全程监控管理;普通公路交岔路口和复杂路段也基本上实施不同形式的科技手段管理控制交通。正是整个道路交通网络的现代化科技管理,确保交通网络安全、有序、畅通地良性运转,把汽车的副作用降到了最低限度。

纵观世界道路交通发展史及我国道路交通发展历程,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只有把科技有效运用于控制交通事故,置于预防交通事故的第一地位,才能实现在交通管理方法、手段上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才能遏制交通事故高发势头并逐步实现明显下降的目标。

二、我国道路交通科技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道路交通管理科技手段主要体现在静态路面监控、汽车安全技术和动态的路面管理两方面。目前,无论从静态监控和动态管理方面,各地科技的投入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在我国,绝大部分大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科技含量有较大提高,普遍建立了指挥中心,城市中心路段、路口基本实现自动监控,加之大城市交通流量大、车速低,城市交通事故以刮刮碰碰居多,死伤率低,相对来说,大部分中小城市、城镇及城市城郊结合部交通管理科技含量低,交通秩序较为混乱,交通事故死伤率较高。

(二)全国高速公路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尚不完善。大部分高速公路的管理仍然采用简单的、以人力为主的监管手段 。重建轻管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出现了路越好、交通事故越多的反常现象。

(三)普通公路里程占整个交通网的绝对数,建设速度很快,管理监控科技含量不高,大部分公路基本上无任何管理监控手段。从近年的数据看,日本交通信号机数量是我国的16倍,交通标志数量为9倍。动态管理手段上,全国不少地区不具备测速仪、酒精检测器等基本的科技手段。

究其原因,

一是各级政府对交通管理的重视程度局限于浅层次,一般化,尤其对科技管理认识不到位,往往重基础建设,轻科技投人,重人防、轻技防;

二是对交通事故重在预防认识不足。往往重事故的处理,轻事故的预防,对交通事故虽有切肤之痛,但是亡羊就是不补牢,一旦出了事故,宁可花巨资处理善后,也不肯事前多投入一点科技装备防患于未然。对事故的处理抓得实、抓得紧,对事故的预防抓得空、抓得松。如果拿出一年的事故损失投入公安交通科技装备,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一些交通管理部门重实干、轻巧干,重体力的奉献,轻智力的投入,科技思想、科技意识、科技素质亟待提高。

三、实施交通管理科技化的发展方向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城市交通监控能力,挖掘其潜能,强化其功能,发挥其效能。目前,全国城市大部分实现了交通管理自动化监控,但功能和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特别是动态科技管理手段亟待提高。

第二,以科学发展观,作好科技管理交通规划。在新增大、中城市的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一并完成交通监控系统的设计施工。切不可建设超前、管理滞后,避免建设过程中重复投资和浪费。

第三,在公路交通管理中,静态方面要阶段性推进基础监控设施,逐步完善路面监控、信息提示、急救报警等交通安全服务系统;在动态管理上,要加大投人和增强有效性,要灵活机动,要管用。

第四,制定有利于科技有效运用于交通管理的政策措施。一要发挥国家和地方的整体优势,整合科技力量,促进交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二是拓宽筹资渠道,解决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分享和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与知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交通科技与管理例7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6)03-0093-01

引言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得到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智能交通领域,为了保证交通运输的安全便捷,实现交通运输的智能化,多数省份及地区的物联网技术、设备被逐渐引入。互联网、金融、物流已经称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物联网是互联网与物流的有机结合,因此,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势必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引领智能交通领域成为时代的潮流。

1物联网技术的概念

物联网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物联网技术是多项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体,以射频技术、遥感技术、互联网技术三项重大科学技术为技术基础。(1)射频技术。射频技术又称射频识别技术,即国际通用的RFID技术。射频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系统完成监测工作的一项高新技术成果,射频识别系统由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射频识别阅读器、射频识别数据管理中心组成,能够对正处于高速运行状态的物体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识别,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为主[1]。(2)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安插在各生产区域的微型传感器环节组成,通过无线遥感的方式形成的一种能够实现快速传递信息的系统,是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传递的综合体。传感器网络具有动态性高、设计范围广泛和兼容性强的特点。(3)互联网技术。人类进入信息化文明的重要标志就是对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对信息进行感知,通过遥感技术对信息进行传递,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信息做出处理得出综合处理意见。射频识别技术和无线传感网络的工作同时要依赖互联网技术,所以物联网技术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技术核心的科技成果。

2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重要作用

交通运输成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把交通理念和物联网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解决交通运输中车流量大、运输数量多的问题,同时对物联网技术在交通中的应用具有促进作用。

2.1物联网技术促进交通管理的系统化

目前,交通的重点压力是城市交通安全,以及由于交通拥挤造成的交通事故,传统的交通规划缺乏对交通的科学管理及及时对拥挤路段的车辆进行疏通。假设一个城市的车辆数量大于交通线路数量,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必然会造成交通拥堵以及交通事故,但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模拟实验,未来的交通规划,会使交通管理更加系统化智能化,把交通的热点路段作为交通管理的重点,车辆作为交通管理的对象。通过把每辆车作为单位信息,物联网智能技术利用无线通讯的方法把城市中的所有车辆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交通管理的系统化。

2.2物联网智能技术为稽查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物联网智能技术对车辆进行监控,在此监控过程中,一旦车辆进入监测区,超高频的阅读器就会利用电子标签把驶入车辆的车牌号记录下来,把此车牌号先记录为B1,再用照相机把车牌号拍下来记为B2,传到交通指挥中心,通过对B1与B2之间的对比可知,如果B1与B2不符,那就说明B1根本不存在,即B2为套牌、假冒牌照或违法车辆。如果B1与B2符合,同时也必须看看B1是否在交警的黑名单中。物联网智能技术提高了稽查办案的效率,为稽查系统提供科学的依据。

2.3物联网技术提高了交通管理的便利性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交通指挥中心及时对交警进行定位,提高交通管理的便利性。在交通管理过程中,某一路段出现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利用物联网技术,对附近的交警进行定位,找到距离事故现场最近的交警赶往事故发生区域,对拥堵现象进行疏导、分散,对事故现象进行调节,排查纠纷,及时梳理事故路段,避免事故再次发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与交通智能化的有机结合,使我国目前城市交通的安全、拥堵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同时也为交警的稽查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作为互联网新时代的产物,势必得到交通行业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梁伶俐.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创新与应用[J].中国安防,2014(09)11:41~44.

交通科技与管理例8

一、我国道路交通的现状以及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展开公路管理信息化工作。在对建立全国公路数据库的可行性进行了调研的同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开发。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自行研发的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被逐步推广应用,为道路管理决策科学化和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道路交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确保人们以安全、舒适、快捷的方式出行。但是道路交通运输也面临突出矛盾,其主要矛盾是道路的增长跟不上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增长,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交通需求也日益增加,尤其是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给道路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受到建设资金、道路用地等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道路里程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车辆的增长速度,这种状况还将持续并加剧。同时道路交通管理机关警力由于受地方财政、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管理力量与交通运输对其需求的增长不相适应,很多地区都存在交通管理警力严重不足的状况。

为解决上述问题,除新建道路,完善路网布局,加强对现有道路的管理外,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管理潜力,扩展公安交通管理能力,是确保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畅通,解决我国道路交通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是道路交通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内容,是解决道路交通日益严峻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同时能有效解决交通管理部门警力不足的问题。但是有些地方领导对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够,认为信息建设投资大,见效慢且效益低,搞信息化建设没有必要。

(二)现行交通管理体制与交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涉及诸多部门,这些部门分别履行各自的职责时,各自为政,不能相互合作。二是交通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该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方案规划,才能保障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三是交通管理信息化人才匮乏,缺少专业知识,这些都制约着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三)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经费没有保障。多数交通部门资金紧张,缺乏上级部门专项资金的支持,不能满足道路交通信息化发展的经济需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专项资金的支持,以保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稳定的经费来源,确保开发工作顺利执行,需要政府和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

(四)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缺乏系统的规划与组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已建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过于先进,利用率较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二是所建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过于简单,远远不能满通现状的需要;三是建立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甚至由于专项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等原因只建一部分就终止了。

(五)道路交通信息资源共享率不充分,整合性较差;信息基础通信设施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网络资源浪费严重。交通运输信息网只能实现基本的信息、政务公开和简单的信息查询,缺少有效、及时、动态和全面的数据支持,不能给社会和公众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一站式的出行信息服务;各交通运输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没有形成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信息化建设只从本部门需求出发,造成重复建设,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共享。

(六)与交通管理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有待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同时还规定,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可以将交通监控手段获取的资料作为证据对违法行为人进行处罚,这对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使用、公安机关与其他管理机关在信息资料共享等方面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三、大力推进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各级领导和交通管理部门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转变方式,充分认识到科技的力量,重视科技成果在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常抓不懈;要加强学习,尤其是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要着重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先进性与实用性相一致,要软硬兼施。二是项目要与实际挂钩,不要与实际脱节,更不要脱离现实做一些华而不实的项目。高科技不等于先进,运用好了才能体现出高科技的先进性。

(二)制定严谨的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特别是主干网络和基层网络的建设。同时注重实用性和超前性的统一,避免重复建设与浪费。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设置专门的交通管理信息化职能机构,负责项目的规划与论证、装备的维护管理,保证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来源,且避免过度浪费。

(三)要重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培养与招收热衷于信息化建设、善于经营管理、精通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委托培养的方式,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要积极引进精通专业技术的人才来充实现有队伍,形成技术和人才优势。

(四)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政府应从社会效益的长远角度考虑,将交通信息网络建设并入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作为交通设施、科技投入的专项经费,为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提供经费保障。同时鼓励银行、私人财团和其它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资。

现代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受信息化意识、软硬件条件、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仍存在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的现象,交通管理信息化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高水平的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定能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 黄卫。陈里德。智能运输系统(ITS)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 丁立民。道路交通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3] 张殿业。智能交通ITS理论与技术[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交通科技与管理例9

2015年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拟招生学科目录已公布,具体内容请各位考生查看如下:

院(所)、学科代码、名称 学科方向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备注 001 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223     0801 力学 _ 01动力学与控制 _ 02固体力学 _ 03流体力学 _ 04工程力学 2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1理论力学或812材料力学I   080200 机械工程 _ 0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_ 02精密数控加工与自动化装备 _ 03现代焊接技术与自动化装备 _ 04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 _ 05机构及机器人系统分析与控制 _ 06机械及微机电系统结构设计 7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1理论力学或812材料力学I或813电工学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_ 01精密测试技术与仪器 _ 02现代测控技术及方法 _ 03计算机测试与控制技术 _ 04智能仪器与虚拟仪器技术 2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3电子技术I或812材料力学I或813电工学   085201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 _0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及装备 _02现代机械系统设计 _03机电液一体化设计与制造 _04现代测控技术与仪器 _05高端装备强度与动态分析 9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9工程力学或813电工学   002 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232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_ 01信号处理与电路 _ 02数字多媒体信息技术 _ 03信息光电子学与光通信 _ 04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集成 _ 05电子器件、射频和功率集成电路及可靠性 5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2信号与系统或823半导体物理 1、01-02方向选822; 2、03-05方向选823。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_ 01语音与音频信号处理 _ 02多媒体通信技术 _ 03信号处理理论与通信技术 _ 04图像与视频信号处理 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2信号与系统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_ 01自动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_ 02测控技术与自动化系统 _ 03智能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 _ 04信息融合与自主导航 _ 05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6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1自动控制原理   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 _ 01信号与信息处理及其应用技术 _ 02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 _ 03多媒体通信技术 _ 04无线通信技术 _ 05嵌入式系统技术 3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2信号与系统   085210 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_ 01工业过程的建模、控制与优化 _ 02系统工程(系统优化与决策) _ 03信息管理系统 _04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 _ 05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 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1自动控制原理   085209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 _ 01集成电路设计 _02集成电路制备工艺及相关技术研究 _03微电子器件检测与可靠性评价技术 16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3半导体物理   004 建筑工程学院 246     0814 土木工程 _01工程抗震减震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理论、方法和技术 _02结构新体系与高性能材料 _03结构全寿命设计、健康监测与可持续发展 _04岩土与地下工程安全风险分析、评价方法和技术 _05工程施工技术与风险管理 _06水环境恢复工程及水质处理保障技术 _07建筑环境控制及能源利用技术 119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1数学一 ④841结构力学 或833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或843钢筋混凝土结构 或 845水分析化学与水力学;或846传热学Ⅰ或867流体力学Ⅱ 1、土木工程(含工民建、道桥等)或相近专业考生报考方向可选01~05,考试科目可选841或833或843; 2、给排水或相近专业考生报考方向可选06,考试科目可选845; 3、暖通或相近专业考生报考方向可选07,考试科目应选846或867。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_ 01道路与铁道工程 _ 02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_ 03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4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48道路工程 或 849交通工程或832交通信息与控制 1、01方向选848; 2、02-03方向选849或832。 0815 水利工程 _ 01水文学及水资源 _ 02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_ 03水工结构工程 _ 04水利水电工程 _ 05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1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1数学一 ④841结构力学或844水力学Ⅱ   085213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 _01工程抗震减震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理论、方法和技术 _02结构新体系与高性能材料 _03结构全寿命设计、健康监测与可持续发展 _04岩土与地下工程安全风险分析、评价方法和技术 _05工程施工技术与风险管理 _06工程项目管理及信息化 _07水环境恢复工程及水质处理保障技术 _08建筑环境与能源利用技术 10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41结构力学或833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或845水分析化学与水力学 或846传热学Ⅰ或867流体力学Ⅱ 1、土木工程(含工民建、道桥等)或相近专业考生报考方向可选01~06,考试科目可选841或833或843; 2、给排水或相近专业考生报考方向可选07,考试科目可选845; 3、暖通或相近专业考生报考方向可选08,考试科目应选846或867。 08522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 _01道路交通安全理论与道路工程技术 _02交通规划与交通控制理论及方法 _03智能交通、仿真与可持续发展整合体系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48道路工程或849交通工程或832交通信息与控制 1、01方向选848; 2、02-03方向选849或832。 1256 工程管理(专业学位) _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8 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005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152     070304 物理化学 _01能源材料物理化学 _02催化化学 _03纳米材料物理化学 _04界面物理化学与分离技术 11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84物理化学I ④887无机化学II ·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_ 01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先进环境能源理论与技术 _ 02强化传热传质理论与工程应用 _ 03制冷低温系统及其环保节能理论与技术 _ 04车辆及动力系统节能、净化与控制 23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 ②201英语一 · ③301数学一 · ④851传热学Ⅱ或852工程热力学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_ 01绿色化学与精细有机化工 _ 02工业催化与纳米科学 _ 03膜科学与化工分离技术 _ 04材料化学理论与应用 _ 05先进材料合成及催化应用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4物理化学Ⅲ或820有机化学I或878化工原理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_ 01环境规划与污染防治 _ 02污染控制化学 _ 03环境分析与监测 _ 04环境规划与管理 _ 05水污染控制工程 _ 06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2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56环境影响评价或857微生物基础I或858环境工程学 1、只有05方向招日语考生; 2、01-04方向,选856; 3、05方向选857; 4、06方向选858。 085206 动力工程(专业学位) _01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先进环境能源技术 _02能源动力系统优化及工程应用 _03制冷低温系统及其节能环保技术 _04动力机械及车辆动力系统节能、净化与控制 3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51传热学Ⅱ或852工程热力学   085229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 _01水污染控制工程 _0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_03环境规划与管理 3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56环境影响评价或857微生物基础I或858环境工程学 1、01方向选857; 2、02方向选858; 3、03方向选856。 006 应用数理学院 98     0701 数学 _ 01基础数学 _ 02应用数学 _ 03运筹学与控制论 _ 04科学计算 3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63数学分析 ④865高等代数   0714 统计学 _ 01非参数统计与数据分析 _ 02应用统计 _ 03生物统计 _ 04金融工程与应用概率 _ 05经济统计 14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63 数学分析 ④865 高等代数   0702 物理学 _ 01理论物理 _ 02凝聚态物理 _ 03光学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62普通物理I ④861量子力学或863光学 1、01方向选861; 2、02方向选861或863; 3、03方向选863。 0803 光学工程 _ 01脉冲激光技术与应用 _ 02信息光学与应用 _ 03微纳光学 _ 04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8激光原理   0252 应用统计(专业学位) _01生物医学统计 _02精算统计 _03数量金融 _04质量管理统计 1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3数学三 ④432统计学   007 计算机学院 151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_ 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_ 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_ 03计算机应用技术 _ 04 信息安全 6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95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085211 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 _ 01计算机网络技术 _ 02计算机软件技术 _ 03计算机应用技术 _ 04信息安全技术 8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96数据结构   009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40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_ 01生态环境材料与资源循环技术 _ 02稀土、难熔金属等功能材料 _ 03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 _ 04先进材料加工技术 _ 05光电信息与高效能源材料 8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75材料科学基础   085204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_ 01生态环境材料与资源循环技术 _ 02稀土、难熔金属等功能材料 _ 03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 _ 04先进材料加工技术 _ 05光电信息与高效能源材料 6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75材料科学基础   011 经济与管理学院 182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_ 01技术与项目管理 _ 02战略管理与社会网络 _ 0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_ 04城市管理 _ 05运作管理与质量管理 _ 06金融工程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3数学三 ④801管理学或804经济学原理或805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0202 应用经济学 _01金融学 _02国际贸易学 _03产业经济学 _04区域经济学 _05数量经济学 _06统计学 _07劳动经济学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数学三 ④804经济学原理   1202 工商管理 _ 01会计学 _ 02企业管理 _ 03旅游管理 _ 04技术经济及管理 1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3数学三 ④801管理学或804经济学原理   1251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_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99 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1252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_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20 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012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60     0833 城乡规划学 _ 01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 _ 02居住区规划与设计 _ 03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 _ 04历史城市与街区保护规划 _ 05城市防灾减灾规划 1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33城市规划原理 ④503城市规划与设计 接收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含园林景观)专业的考生报考。 0851 建筑学(专业学位) _01都市建筑设计及理论 _02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_03建筑与城市绿色环境技术 _04城市设计方法及理论 4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55建筑学基础 ④504建筑快速设计 接收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专业的考生报考。 085237 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 _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7工业设计基础 ④502产品设计 接收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等相关专业考生报考。

085229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 _01水污染控制工程 _0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_03环境规划与管理 3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56环境影响评价或857微生物基础I或858环境工程学 1、01方向选857; 2、02方向选858; 3、03方向选856。 006 应用数理学院 98     0701 数学 _ 01基础数学 _ 02应用数学 _ 03运筹学与控制论 _ 04科学计算 3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63数学分析 ④865高等代数   0714 统计学 _ 01非参数统计与数据分析 _ 02应用统计 _ 03生物统计 _ 04金融工程与应用概率 _ 05经济统计 14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63 数学分析 ④865 高等代数   0702 物理学 _ 01理论物理 _ 02凝聚态物理 _ 03光学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62普通物理I ④861量子力学或863光学 1、01方向选861; 2、02方向选861或863; 3、03方向选863。 0803 光学工程 _ 01脉冲激光技术与应用 _ 02信息光学与应用 _ 03微纳光学 _ 04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8激光原理   0252 应用统计(专业学位) _01生物医学统计 _02精算统计 _03数量金融 _04质量管理统计 1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3数学三 ④432统计学   007 计算机学院 151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_ 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_ 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_ 03计算机应用技术 _ 04 信息安全 6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95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085211 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 _ 01计算机网络技术 _ 02计算机软件技术 _ 03计算机应用技术 _ 04信息安全技术 8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96数据结构   009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40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_ 01生态环境材料与资源循环技术 _ 02稀土、难熔金属等功能材料 _ 03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 _ 04先进材料加工技术 _ 05光电信息与高效能源材料 8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75材料科学基础   085204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_ 01生态环境材料与资源循环技术 _ 02稀土、难熔金属等功能材料 _ 03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 _ 04先进材料加工技术 _ 05光电信息与高效能源材料 6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75材料科学基础   011 经济与管理学院 182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_ 01技术与项目管理 _ 02战略管理与社会网络 _ 0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_ 04城市管理 _ 05运作管理与质量管理 _ 06金融工程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3数学三 ④801管理学或804经济学原理或805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0202 应用经济学 _01金融学 _02国际贸易学 _03产业经济学 _04区域经济学 _05数量经济学 _06统计学 _07劳动经济学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数学三 ④804经济学原理   1202 工商管理 _ 01会计学 _ 02企业管理 _ 03旅游管理 _ 04技术经济及管理 1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3数学三 ④801管理学或804经济学原理   1251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_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99 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1252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_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20 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012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60     0833 城乡规划学 _ 01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 _ 02居住区规划与设计 _ 03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 _ 04历史城市与街区保护规划 _ 05城市防灾减灾规划 1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33城市规划原理 ④503城市规划与设计 接收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含园林景观)专业的考生报考。 0851 建筑学(专业学位) _01都市建筑设计及理论 _02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_03建筑与城市绿色环境技术 _04城市设计方法及理论 4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55建筑学基础 ④504建筑快速设计 接收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专业的考生报考。 085237 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 _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7工业设计基础 ④502产品设计 接收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等相关专业考生报考。 036 马克思主义学院 10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_ 01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_ 02工程伦理学 _ 03生态哲学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0科学技术史 ④825马克思主义哲学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_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_ 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_ 03思想政治教育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5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④883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   035 艺术设计学院 22     1305 设计学 _ 01 产品设计 _ 02 环境设计 _ 03 服装与服饰设计 _ 04 工艺美术 _ 05 数字媒体艺术 _ 06 视觉传达设计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2设计史论 ④505快题设计 505考试为6小时。 1351 艺术(专业学位) _ 01 产品设计 _ 02 环境设计 _ 03 服装与服饰设计 _ 04 工艺美术 _ 05 数字媒体艺术 _ 06 视觉传达设计 _ 07 动画 _ 08 绘画 _ 09 雕塑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622设计史论 或 619美术史论 ④505快题设计 或 506专业创作 1、01-04方向选622和505。 2、05-09方向选619和506。 3、506和505考试时间为6小时。 085237 工业设计工程 _01 工业设计 _02 设计管理 _03 交互设计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7工业设计基础 ④502产品设计 报考02设计管理的考生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专业不限。 039 城市交通学院 87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_ 01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 _ 02道路与交通工程设计方法 _ 03交通安全理论与技术 _ 04智能交通控制与信息处理 _ 05路基路面结构与材料 _ 06道路养护与运营管理 2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48道路工程 或 849交通工程或832交通信息与控制 1、01-04方向选849或832; 2、05-06方向选848。 08522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 _01交通规划技术 _02交通管理与工程设计 _03交通信息与控制技术 _04道路设施设计与施工技术 _05道路养护与管理 2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48道路工程或849交通工程或832交通信息与控制 1、01-03方向选849或832; 2、04-05方向选848。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_ 01智能交通信息处理 _ 02虚拟现实与交通仿真 _ 03物联网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 _ 04智能人机交互与多媒体技术 _ 05交通大数据智能处理技术 21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95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085211 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 _ 01智能交通信息处理 _ 02虚拟现实与交通仿真 _ 03物联网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 _ 04智能人机交互与多媒体技术 _ 05交通大数据智能处理技术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96数据结构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_ 01智能交通系统控制 _ 02自主车辆与车路协同 _ 03交通图像与视频信号处理与分析 _ 04交通信息智能化处理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1自动控制原理   085210 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_ 01智能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技术 _ 02智能车辆与车路协同控制技术 _ 03交通信息处理方法与应用 _ 04交通图像与视频信号处理技术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1自动控制原理

交通科技与管理例10

(一)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平台为支撑,全行业参与的创新体系,广泛利用社会科技资源推进行业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结合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将交通运输发展融入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的大局中,通过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在养护装备、工程材料、物联网和现代服务业等多层面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集聚发展。

(二)加强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加快推进既有公路桥梁养护、检测和新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总结,确保课题研究按序时进度计划如期完成。加快推进公路建设养护技术、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城市客运运营与服务技术、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技术等专项研究并取得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养护和安全高效运输等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力争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成果实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

(三)加强成果总结与转化应用。加强已有科研成果的总结提炼,通过深化研究、试点应用、综合集成等形式,研究制订技术标准、指南和指导意见,促进成果标准化与推广应用。认真组织学习2010-2012年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汇编,加强成果推介和技术供需方信息交流。探索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环节,加大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力度,限制和淘汰落后技术,突出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单位的成果转化应用绩效考核,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与技术培训。推进临海高等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中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示范。重点开展旧路面废料循环再生、温拌(橡胶)沥青路面、新型护岸结构、运输组织智能化等技术示范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和规模应用。加强技术培训,结合年度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沥青路面养护、桥梁安全监测和节能减排等领域进行专题培训,及时宣贯近年来研发的新技术,促进全行业技术进步。

(五)建立交通地方标准工作体系。组织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申报年度标准制修定项目,组织各个标准项目的可行性调研,在此基础上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地方标准”的相关制定、和宣贯工作;协助做好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的宣传、实施和培训。

(六)加强交通计量检定工作。贯彻落实2013年交通工程专用检测仪器检定校准、公路动态汽车衡计量检定等计划并组织实施。认真组织各项计划实施的中间检查和年度总结,做到年初计划下达,年中抽查检查,年底总结,确保计划落实,找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七)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开展2013年度省QC小组优秀成果申报推荐工作,促进优秀QC成果在我市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工作,促进QC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配合开展省交通设施产品抽检工作。做好交通运输行业科普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管理工作。

二、信息化工作方面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化建设、运维长效机制,加强对信息化标准的执行及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信息化部门要主动协调各业务部门加强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加快推进项目立项和前期设计工作,并逐步建立完善稳定的协调机制和督查考评机制,有效推动各信息化项目加快实施,不断提升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着力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加快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数据采集处理,整合交通出行信息资源,提升门户网站和96196交通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智能公交信息化建设交流和技术指导,强化城市公交信息化服务与管理,提高IC卡刷卡配置率,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稳步推进城乡公共交通省域“一卡通”建设。加快推广全省出租汽车“一号(96520)召车”服务和手机自助招车服务。

(三)加快推进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把握行业特点和关键环节,依托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我市甩挂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重点运输过程监管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车载终端和监控平台的双达标工程,强化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管理,建立道路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配合省厅完成“北斗双模”车载终端安装任务,并在“二客一危”、重型载货、半挂牵引等车型中大力推广应用,鼓励农村客运车辆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

(四)协调推进水运信息一体化建设。推广内河航道便捷过闸系统,推进水路交通运输情况监测预警、船舶电子签证等研究工作。加快“平安航道”调研和分析研究工作,依托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完成盐河航道智能信息化整体架构设计工作。全面推进内河水上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12395内河应急指挥接处警软件系统在重点水域海事机构部署工作,强化重点渡口视频监控,完善内河水上应急资源信息库。加快推进内河港口信息化建设。

交通科技与管理例11

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拟招生学科目录

院(所)、学科代码、名称 学科方向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备注 001 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223     0801 力学 _ 01动力学与控制 _ 02固体力学 _ 03流体力学 _ 04工程力学 2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1理论力学或812材料力学I   080200 机械工程 _ 0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_ 02精密数控加工与自动化装备 _ 03现代焊接技术与自动化装备 _ 04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 _ 05机构及机器人系统分析与控制 _ 06机械及微机电系统结构设计 7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1理论力学或812材料力学I或813电工学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_ 01精密测试技术与仪器 _ 02现代测控技术及方法 _ 03计算机测试与控制技术 _ 04智能仪器与虚拟仪器技术 2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3电子技术I或812材料力学I或813电工学   085201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 _0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及装备 _02现代机械系统设计 _03机电液一体化设计与制造 _04现代测控技术与仪器 _05高端装备强度与动态分析 9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9工程力学或813电工学   002 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232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_ 01信号处理与电路 _ 02数字多媒体信息技术 _ 03信息光电子学与光通信 _ 04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集成 _ 05电子器件、射频和功率集成电路及可靠性 5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2信号与系统或823半导体物理 1、01-02方向选822; 2、03-05方向选823。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_ 01语音与音频信号处理 _ 02多媒体通信技术 _ 03信号处理理论与通信技术 _ 04图像与视频信号处理 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2信号与系统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_ 01自动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_ 02测控技术与自动化系统 _ 03智能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 _ 04信息融合与自主导航 _ 05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6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1自动控制原理   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 _ 01信号与信息处理及其应用技术 _ 02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 _ 03多媒体通信技术 _ 04无线通信技术 _ 05嵌入式系统技术 3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2信号与系统   085210 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_ 01工业过程的建模、控制与优化 _ 02系统工程(系统优化与决策) _ 03信息管理系统 _04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 _ 05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 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1自动控制原理   085209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 _ 01集成电路设计 _02集成电路制备工艺及相关技术研究 _03微电子器件检测与可靠性评价技术 16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3半导体物理   004 建筑工程学院 246     0814 土木工程 _01工程抗震减震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理论、方法和技术 _02结构新体系与高性能材料 _03结构全寿命设计、健康监测与可持续发展 _04岩土与地下工程安全风险分析、评价方法和技术 _05工程施工技术与风险管理 _06水环境恢复工程及水质处理保障技术 _07建筑环境控制及能源利用技术 119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1数学一 ④841结构力学 或833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或843钢筋混凝土结构 或 845水分析化学与水力学;或846传热学Ⅰ或867流体力学Ⅱ 1、土木工程(含工民建、道桥等)或相近专业考生报考方向可选01~05,考试科目可选841或833或843; 2、给排水或相近专业考生报考方向可选06,考试科目可选845; 3、暖通或相近专业考生报考方向可选07,考试科目应选846或867。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_ 01道路与铁道工程 _ 02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_ 03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4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48道路工程 或 849交通工程或832交通信息与控制 1、01方向选848; 2、02-03方向选849或832。 0815 水利工程 _ 01水文学及水资源 _ 02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_ 03水工结构工程 _ 04水利水电工程 _ 05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1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1数学一 ④841结构力学或844水力学Ⅱ   085213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 _01工程抗震减震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理论、方法和技术 _02结构新体系与高性能材料 _03结构全寿命设计、健康监测与可持续发展 _04岩土与地下工程安全风险分析、评价方法和技术 _05工程施工技术与风险管理 _06工程项目管理及信息化 _07水环境恢复工程及水质处理保障技术 _08建筑环境与能源利用技术 10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41结构力学或833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或845水分析化学与水力学 或846传热学Ⅰ或867流体力学Ⅱ 1、土木工程(含工民建、道桥等)或相近专业考生报考方向可选01~06,考试科目可选841或833或843; 2、给排水或相近专业考生报考方向可选07,考试科目可选845; 3、暖通或相近专业考生报考方向可选08,考试科目应选846或867。 08522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 _01道路交通安全理论与道路工程技术 _02交通规划与交通控制理论及方法 _03智能交通、仿真与可持续发展整合体系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48道路工程或849交通工程或832交通信息与控制 1、01方向选848; 2、02-03方向选849或832。 1256 工程管理(专业学位) _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8 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005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152     070304 物理化学 _01能源材料物理化学 _02催化化学 _03纳米材料物理化学 _04界面物理化学与分离技术 11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84物理化学I ④887无机化学II ·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_ 01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先进环境能源理论与技术 _ 02强化传热传质理论与工程应用 _ 03制冷低温系统及其环保节能理论与技术 _ 04车辆及动力系统节能、净化与控制 23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 ②201英语一 · ③301数学一 · ④851传热学Ⅱ或852工程热力学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_ 01绿色化学与精细有机化工 _ 02工业催化与纳米科学 _ 03膜科学与化工分离技术 _ 04材料化学理论与应用 _ 05先进材料合成及催化应用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4物理化学Ⅲ或820有机化学I或878化工原理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_ 01环境规划与污染防治 _ 02污染控制化学 _ 03环境分析与监测 _ 04环境规划与管理 _ 05水污染控制工程 _ 06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2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56环境影响评价或857微生物基础I或858环境工程学 1、只有05方向招日语考生; 2、01-04方向,选856; 3、05方向选857; 4、06方向选858。 085206 动力工程(专业学位) _01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先进环境能源技术 _02能源动力系统优化及工程应用 _03制冷低温系统及其节能环保技术 _04动力机械及车辆动力系统节能、净化与控制 3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51传热学Ⅱ或852工程热力学  

085229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 _01水污染控制工程 _0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_03环境规划与管理 3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56环境影响评价或857微生物基础I或858环境工程学 1、01方向选857; 2、02方向选858; 3、03方向选856。 006 应用数理学院 98     0701 数学 _ 01基础数学 _ 02应用数学 _ 03运筹学与控制论 _ 04科学计算 3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63数学分析 ④865高等代数   0714 统计学 _ 01非参数统计与数据分析 _ 02应用统计 _ 03生物统计 _ 04金融工程与应用概率 _ 05经济统计 14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63 数学分析 ④865 高等代数   0702 物理学 _ 01理论物理 _ 02凝聚态物理 _ 03光学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62普通物理I ④861量子力学或863光学 1、01方向选861; 2、02方向选861或863; 3、03方向选863。 0803 光学工程 _ 01脉冲激光技术与应用 _ 02信息光学与应用 _ 03微纳光学 _ 04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8激光原理   0252 应用统计(专业学位) _01生物医学统计 _02精算统计 _03数量金融 _04质量管理统计 1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3数学三 ④432统计学   007 计算机学院 151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_ 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_ 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_ 03计算机应用技术 _ 04 信息安全 6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95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085211 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 _ 01计算机网络技术 _ 02计算机软件技术 _ 03计算机应用技术 _ 04信息安全技术 8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96数据结构   009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40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_ 01生态环境材料与资源循环技术 _ 02稀土、难熔金属等功能材料 _ 03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 _ 04先进材料加工技术 _ 05光电信息与高效能源材料 8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75材料科学基础   085204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_ 01生态环境材料与资源循环技术 _ 02稀土、难熔金属等功能材料 _ 03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 _ 04先进材料加工技术 _ 05光电信息与高效能源材料 6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75材料科学基础   011 经济与管理学院 182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_ 01技术与项目管理 _ 02战略管理与社会网络 _ 0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_ 04城市管理 _ 05运作管理与质量管理 _ 06金融工程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3数学三 ④801管理学或804经济学原理或805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0202 应用经济学 _01金融学 _02国际贸易学 _03产业经济学 _04区域经济学 _05数量经济学 _06统计学 _07劳动经济学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数学三 ④804经济学原理   1202 工商管理 _ 01会计学 _ 02企业管理 _ 03旅游管理 _ 04技术经济及管理 1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3数学三 ④801管理学或804经济学原理   1251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_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99 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1252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_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20 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012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60     0833 城乡规划学 _ 01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 _ 02居住区规划与设计 _ 03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 _ 04历史城市与街区保护规划 _ 05城市防灾减灾规划 1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33城市规划原理 ④503城市规划与设计 接收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含园林景观)专业的考生报考。 0851 建筑学(专业学位) _01都市建筑设计及理论 _02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_03建筑与城市绿色环境技术 _04城市设计方法及理论 4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55建筑学基础 ④504建筑快速设计 接收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专业的考生报考。 085237 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 _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7工业设计基础 ④502产品设计 接收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等相关专业考生报考。

013 激光工程研究院 66     0803 光学工程 _ 01 激光先进制造技术 _ 02 非金属材料的激光加工技术 _ 03 先进光纤激光技术 _ 04 超短脉冲激光技术 _ 05 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 _ 06 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 _ 07 微纳光学与微纳制造 _ 08 生物光子学 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8激光原理或812材料力学I或875材料科学基础或886生物化学   0702 物理学 _ 01 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 _ 02 激光光电子学 _ 03 强场与超快光子学 6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62普通物理I ④828激光原理或864光电子学或861量子力学   085202 光学工程(专业学位) _ 01激光先进制造技术与工程 _ 02高功率激光技术与系统 _ 03激光3D打印技术 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8激光原理或875材料科学基础或812材料力学I   014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30     0303 社会学 _ 01社会学 _ 02人口学 _ 03社会工作 _ 04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1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52社会学理论 ④877社会学方法   0352 社会工作(专业学位) _ 01社区工作与服务 _ 02社会服务管理 _ 03企业社会工作 2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331社会工作原理 ④437社会工作实务   015 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74     0710 生物学 _ 01细胞生物学与基因工程 _ 02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医学 _ 03天然产物与生物有机化学 _ 04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 _ 05分子检测与生物芯片 _ 06生物力学与生物电子学 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1细胞生物学或683分析化学或662普通物理I ④854有机化学或886生物化学或806电子技术 1、01、05方向选621和886; 2、02-03方向选683和854或886; 3、04方向选662和854或886; 4、06方向选662和806。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_ 01生物医学电子与信息处理 _ 02生物力学及医学应用 _ 03化学生物学与分子检测 _ 04分子设计与生物信息学 _ 05药物合成工艺与新技术 11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6电子技术或812材料力学1或886生物化学 1、01方向选806; 2、02方向选806或812; 3、03-05方向选886。 085230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 _ 01生物医学电子与医疗仪器 _ 02生物力学及医学应用 _ 03生物制药工程 _ 04分子医学工程 _ 05蛋白质组学与基因组学 3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6电子技术或854有机化学或886生物化学 1、01-02方向选806; 2、03-05方向选854或886。 018 外国语学院 8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_ 01应用语言学 _ 02英美文学 _ 03商务外语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61二外日语或262二外法语 ③610基础英语 ④816高级英语   025 软件学院 107     0835 软件工程 _ 01软件工程理论、技术与应用 _ 02嵌入式计算与物联网 _ 03数字媒体技术 1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93软件工程学科专业基础   085212 软件工程(专业学位) _ 01 物联网软件与系统 _ 02 软件工程技术与应用 _ 03 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 _ 04 嵌入式软件与系统 _ 05 软件工程服务与应用 9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92软件专业基础综合   026 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 22     0702 物理学 _ 01研究及发展先进“显微学”表征技术、装置及设备 _ 02跨尺度先进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 _ 03研究发展新材料、新器件及新应用 11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62普通物理I ④862固体物理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_ 01研究及发展先进“显微学”表征技术、装置及设备 _ 02跨尺度先进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 _ 03研究发展新材料、新器件及新应用 11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75材料科学基础   028 高等教育研究所 16     0401 教育学 _ 01高等教育与大学管理 _ 02高等工程教育 _ 03学生事务管理 _ 04大学教学论 _ 05现代教育技术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30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0451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_ 01教育管理 _ 02心理健康教育 _ 03现代教育技术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33教育综合 ④教育管理与教学论 或 教育技术综合 1、01-02方向选教育管理与教学论; 2、03方向选教育技术综合。 029 循环经济研究院 12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_ 01循环经济理论与模式 _ 02资源经济理论与应用 _ 03环境经济管理与评价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数学三 ④810资源经济学   0202J1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交叉学科) _ 01循环经济理论与模式 _ 02资源经济理论与应用 _ 03“城市矿产”理论与应用 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数学三 ④815生态经济学   0805J2/0830J3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交叉学科) _ 01资源循环科学与技术 _ 02“城市矿产”开发与应用 _ 03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7环境材料基础 欢迎资源循环、材料、环境、生态类等相关理工科考生报考

036 马克思主义学院 10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_ 01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_ 02工程伦理学 _ 03生态哲学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0科学技术史 ④825马克思主义哲学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_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_ 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_ 03思想政治教育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5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④883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   035 艺术设计学院 22     1305 设计学 _ 01 产品设计 _ 02 环境设计 _ 03 服装与服饰设计 _ 04 工艺美术 _ 05 数字媒体艺术 _ 06 视觉传达设计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2设计史论 ④505快题设计 505考试为6小时。 1351 艺术(专业学位) _ 01 产品设计 _ 02 环境设计 _ 03 服装与服饰设计 _ 04 工艺美术 _ 05 数字媒体艺术 _ 06 视觉传达设计 _ 07 动画 _ 08 绘画 _ 09 雕塑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622设计史论 或 619美术史论 ④505快题设计 或 506专业创作 1、01-04方向选622和505。 2、05-09方向选619和506。 3、506和505考试时间为6小时。 085237 工业设计工程 _01 工业设计 _02 设计管理 _03 交互设计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7工业设计基础 ④502产品设计 报考02设计管理的考生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专业不限。 039 城市交通学院 87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_ 01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 _ 02道路与交通工程设计方法 _ 03交通安全理论与技术 _ 04智能交通控制与信息处理 _ 05路基路面结构与材料 _ 06道路养护与运营管理 2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48道路工程 或 849交通工程或832交通信息与控制 1、01-04方向选849或832; 2、05-06方向选848。 08522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 _01交通规划技术 _02交通管理与工程设计 _03交通信息与控制技术 _04道路设施设计与施工技术 _05道路养护与管理 2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48道路工程或849交通工程或832交通信息与控制 1、01-03方向选849或832; 2、04-05方向选848。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_ 01智能交通信息处理 _ 02虚拟现实与交通仿真 _ 03物联网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 _ 04智能人机交互与多媒体技术 _ 05交通大数据智能处理技术 21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95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085211 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 _ 01智能交通信息处理 _ 02虚拟现实与交通仿真 _ 03物联网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 _ 04智能人机交互与多媒体技术 _ 05交通大数据智能处理技术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96数据结构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_ 01智能交通系统控制 _ 02自主车辆与车路协同 _ 03交通图像与视频信号处理与分析 _ 04交通信息智能化处理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1自动控制原理   085210 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_ 01智能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技术 _ 02智能车辆与车路协同控制技术 _ 03交通信息处理方法与应用 _ 04交通图像与视频信号处理技术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1自动控制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