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6 09:00:20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例1

1.整合知识内容,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有一个深入浅出的学习过程,因此各学科的知识内容的学习都要遵循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学习。由于本课程覆盖的知识面广,内容多而杂,原理复杂且实践性强,要在有限的课堂上讲授大量的知识点,并保证学生能够完整地掌握课程的系统知识,就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为了能够合理地整合课程的知识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在授课之前要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掌握课程的系统体系、基础知识内容、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等内容,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同时在教材选择上,要参考多本相关技术教材,结合本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和技能的要求情况,遵循“宽基础、浅理论、重应用、和需求”的原则进行教材的选取。[3]在基础知识上,以可理解为度,选择能覆盖相关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材;在理论知识上,不苛求理论公式的推导和证明,注重关键技术,删除脱离生产实际的内容;在技术需求上,以实际应用为主,选择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内容,从基础教学、应用技术、实践应用三个方面整合教学内容。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授课内容要遵循“少、精、宽、新”的原则,去除陈旧的内容,添加前沿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简化并精讲知识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根据课堂内容合理安排学生预习、复习和拓展的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2.加强课堂教学过程性、应用性和体验性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授知识理解的过程性、系统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技术的体验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大量的视频、音效、动画、PPT等方式直观展现相关公式的理论推导过程、相关知识点的原理及实现过程,还可以展示相关技术的应用范围、发展状态及技术前景等,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可以采用软件、硬件实物等辅助工具和设备演示系统工作流程、仿真系统工作状态、分析系统仿真结果等,使学生能够对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运用有一个较全面地认识,直观清晰地了解系统工作原理,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使用软件或硬件等辅助设备体验设计过程,在学生使用和操作这些工具的过程中,掌握软硬件等设备的使用方法、系统设计原理及方法等内容,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加快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完善课堂教学手段的融合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单一讲解内容会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在课堂上将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融合。教师可以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和技能技巧,从而改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将三种以上的教学手段相融合,主要的教学手段有多媒体演示、黑板板书、视频播放、软件仿真、硬件实现等。课堂上要合理分配各种教学手段占用的时间,通过多媒体和视频的演示与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黑板板书的讲解,加深学生对于重点内容的重视和把握;通过软件和硬件的仿真与实现,加深学生对于系统设计的直观认识与理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不断融合,从多方位、多角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课堂教学的感染性,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由被动接受转换到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中来。

4.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创建教学情景传统的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多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有效控制教学的进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但讲课形式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为了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融合,创建良好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理解与把握。在课堂的讲解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穿插讨论发、演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和自主学习法等方法构建有效的教学情景。通过讨论法针对某个中心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辩论过程中巩固、发现和解决其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调合作能力等。通过演示法,以实物、软件等手段向学生展示系统的发展、原理、设计实现等内容,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看完教师的演示后,可以通过练习法,加强、巩固学生对于实际操作与应用的理解、运用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法,设置有代表性的项目任务,并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资料的查阅和收集、知识体系的整理、项目任务的设计、项目任务的实现、项目设计的描述与总结等,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引入,在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学生将会发现新的问题,并且会有新的想法。为了更好地拓展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解决遇到的新问题,通过预留思考题等方法,让学生课后通过网络资源、书籍查找、相互探讨、论坛访问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增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时测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所传授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如何有效判断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成为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对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入教学效果的时测性检测,以此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合理调节课堂节奏。为了有效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人从头讲到尾的“一言堂”现象,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的掌握程度,保障学生学习的关联性与系统性,提高整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提问—总结—布置作业”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时检测与调整。在开始上课的前5~10分钟内可以对上次课的知识点进行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掌握不好的问题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对已学知识点进行复习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于疑难问题的理解。在讲课过程中,对讲授的新内容、新知识点、新难点等进行提问,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针对不懂与模糊的问题及时进行补充讲解,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在下课前5~10分钟内可以对授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布置作业,根据课堂上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总结知识要点,有侧重地加强不理解内容的总结和简要说明,并针对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对于部分知识点出现的不理解、不确定等模糊问题布置课后作业,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穿插软件或硬件演示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演示、师生活动、学生操作等过程,查看学生在技能应用和实践操作上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讨论、分析、讲解和解决不懂的难点问题和遇到的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应用和相关软硬件设备使用方法的掌握,全方位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研究性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课堂教学过程中研究性教学策略的引入,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化问题,有效地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结合,在高效传输大量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操作与应用技能的能力,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

1.转变了教学思想,有效地实现了师生间的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主要是学生听教师讲,缺少互动;教材内容单一,照本宣讲,内容枯燥乏味;互动少,不能及时地将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进行反馈,教师课堂节奏掌握不均衡;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手脚,所有的这些弊端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研究性教学策略的引入有效地改变了师生间的关系,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备受关注的主体,一切课堂的教学模式和运行都遵循“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力合作,共同探索,共同交流设计经验,纠正错误认识,提升认知高度,拓展知识体系。

2.落实了教学目标,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上所有行为的设计和实施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授课内容,因此一切应以学生为中心,即以人人学会作为课堂的教学目标。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问题的回答情况、学生的学习状态等及时调整课堂的内容和节奏,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用创新能力,使学生心随身动,神随心动,愿意学习、想要学习、学会学习,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流失率,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3.转变了学习方式,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上通过布置任务以及项目驱动法的引入,转变了学生长期以来的预习、听课、复习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加入了小组团队合作模式,使学生不仅可以做到单一的个人独自学习与思考,而且能和团队里的其他同学共同协作,在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质疑、互相帮助、互相探索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纠正问题、解决问题、升华问题、拓展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保证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质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效度,加深了学生知识的探究深度,有效地促进了课堂的高效性。

4.加强了课堂管理,有效地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教学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引入,使得课堂教学的时间更加紧张。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在授课前通过策划制订好课堂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和方式的引入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在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关键技术和关键问题,直击疑难问题,并进行精讲和点拨,逐步开发学生的潜质和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本着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的态度,适时调整讲授的内容和进度,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和频率,在有限的时间里既把知识讲到又使学生掌握,从而加强了课堂管理,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教学。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例2

对于研究型课堂教学,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读。作为一种教学思想,研究型课堂教学是在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和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基础上构建的,其基本观点认为教育者应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发展自身个性。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1]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是建立以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研究型思维和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进而培养创新能力。[2] 在本文中,更多的是将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于一定的新知识、创造一定的情境共同谋求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研究型课堂教学的特点

1.参与性

研究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交往的过程,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

2.开放性

研究型课堂的教学内容不受教材的束缚,教学地点不受教室的限制,教学过程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怎么形成假设,怎么查找资料,怎么验证假设,怎么解决问题,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3.探究性

“任何知识都是既是探究的产物,同时也内在地蕴涵着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还是未来探究过程的原材料。”[3] 研究型课堂教学在书本知识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掌握新知识,这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而且也是探索研究的过程。

4.生活化

研究型教学常常与生活密切联系,问题通常是自发地产生于学生之间,经常是生活化和社会化的。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形成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并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4]

三、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的内容

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内容繁多,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成为诊断对象。但细加归纳综合就会发现,研究型的课堂无非是由教师、学生、师生关系三个因素支撑起来的,因此,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的内容包括诊教师、诊学生、诊师生关系。

1.诊教师

“诊教师”这一视角主要是围绕教学组织过程来展开的。第一,诊断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根据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及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而确立。第二,诊断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科学严谨,是否围绕着“问题”和教学目标展开。第三,诊断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是否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四,诊断教学技能。包括诊断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诊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究的能力,诊断教师的教态,诊断教师的教学语言等。[5] 第五,诊断课堂结构,诊断课堂导入、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层次的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等。第六,诊断教学效果。研究型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检验,诊断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程度和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效果。

2.诊学生

研究型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提出假设、查找资料、验证资料来获得新知识。因此,诊学生主要是诊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诊断学生的参与效果。学生是否带着问题去理解、掌握新知识,掌握的效果怎样,学生是否形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3.诊师生关系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分为三种:“我与我”“我与它”“我与你”。[6] 师生之间的对话应建立“我与你”的关系,教师促进学生最佳潜能的充分发挥。研究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关注课堂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内在价值和内在需求。研究型课堂的师生交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在这样的互动中,有思维的积极活动,有新的、有意义的内容生成。

四、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的策略

1.研究成果的形成性档案分析

目前,很多学校对研究型课堂教学的诊断主要依靠形成性档案来完成的。通过形成性档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步骤是否合理,学生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认识的深度,学生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创新的地方。在依靠形成性档案进行研究型课堂教学的诊断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参与性原则。让学生和家长也参与到研究型课堂教学的诊断中来。学生参与到诊断过程中,不仅能够让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情况,从而合理地分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状况,为准确诊断研究型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还能让学生自己更清楚地知晓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促进他们的反思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让家长参与到诊断的过程中,目的不是为了沟通学校或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而是因为研究型学习的场所并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或是课堂,它可以延伸到各个角落,包括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参与到学生研究成果的分析,既可以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帮助教师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学生的研究成果,从而诊断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过程性原则。教师在诊断过程中要始终记住学生的成果记录是一个过程,不能仅仅根据一次的研究成果就对该学生盖棺定论。毕竟研究性学习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感悟,形成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巩固才能最终形成。“过程性”还意味着研究型教学诊断的过程性。既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过程,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通过学生的研究成果对课堂教学的诊断不仅是对某一节课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还要关注长期的教学情况。

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强调的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并不单单是指最终完成的研究报告或作品,还包括学生在整个研究型学习过程中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案和研究记录。只有通过对学生成果全面的收集和整理,教师才能更完整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程度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能对研究型课堂教学进行客观全面的诊断,顺利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

(1)学生学习策略技能的获得。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在研究型课堂教学中所完成的最终研究成果或研究记录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技能进行分析,从而诊断出教师的指导行为是否对学生学习策略技能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策略认识,包括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学习方式的认识、学习规律的认识、学习组织的认识和学习过程的认识。二是学生的外在表现行为,即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计划的合理性、学习计划的操作性、学习计划的步骤性、学习计划的实施。

(2)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具体包括自主调研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据此,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诊断指标体系有以下几个方面:自主调研能力,包括调研任务的分析、自主调研的方法和自主调研的资料;自主探索能力,包括自主探索的钻研能力(成果或作品内容的深刻性和建设性)和自主探索的思维能力(问题的质疑能力、学习思路的清晰性和学习成果或作品的综合性);自主创新能力,包括自主拓展和延伸(学习成果或作品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和自主创造和突破(学习成果或作品的新颖性和创造性)。[7]

2.学生活动表现的分析

研究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此作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手段。对学生的评价内容更加丰富,包括学生参与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渗透着情感的投入、态度的转变、方法的习得、情绪的体验,以及创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尤其重视评价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和成果,主要包括学生参与研究学习的态度、在研究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成果。对学习活动表现的分析也应主要看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

学生活动表现的诊断分析分为三个步骤:预设标准—表现观察—诊断分析。在对学生活动表现进行诊断分析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良好活动表现的标准,确定要观察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哪些表现。有了预设标准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表现给予观察和必要的记录,重点观察学生在学习策略技能和自主探究能力方面的现场表现,如学习任务的选择、学习方案的制定、课堂质疑和课堂研讨、成果展示等。最后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活动表现进行分析,诊断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3.教师教学表现的分析

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一种引导者、学习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因此,对教师教学表现的分析重点是对教师对学生研究性能力的引导表现的分析,如活动的引导和设置、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课堂活动的指导和协调、课堂总结的合理性等。教师自身和其他教师同行都可成为教师教学表现分析的诊断主体,教师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回顾和反思,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哪些方面还有所改善的地方,怎样才能加以改善。同行教师则是在观察任课教师的教学表现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结合任课教师的教学特点给予适当的诊断,分析任课教师在教学上的得失。

研究型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通过对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策略的研究,更好地反思和诊断实际研究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研究型课堂教学,提高研究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 东莞,523133)

参考文献:

[1]黄亚平,陈小鸿.研究性教学:理论与实践[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

[3]刘星.论中学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探索和尝试[EB/OL]http://.cn/cms/detail/articleDetail,2010-04-28.

[4]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7).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例3

2007年3月,我校在北师大教授楚江亭的指导下,开展了《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究》,经过几年来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加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得到增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形势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体现师生主导和主体地位的主战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全面渗透,社会对教育日益重视并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各个国家都将知识创新、自主创新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并摆在突出的位置。科技创新之路,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我校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使用,再加上广大教师的改革热情,我校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但仔细审视就会发现,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2007年初通过座谈、问卷、分析研究,发现造成我校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备课不充分

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但有些教师,备课草草了事,不深入研究,没有针对性,既不针对知识点的特点,又不针对学生的实际,课堂上泛泛而谈,面面俱到,没有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习题设计的没有梯度。

2.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现在实行的是新课标,教学目标是一个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容易陷入以往的教学方法中去,只考虑一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而忽略了一些科学方法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照顾到学生的情感、态度,结果造成学生被动的听,教师仅为教学生的知识而教。

3.教学方式的形式主义严重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是现实中的一些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和评优课,场面上轰轰烈烈,学生配合默契,发言时抑扬顿挫,回答问题争先恐后,讨论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表演的惟妙惟肖……假如我们一味追求课堂教学场面的热烈,而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变成了形式主义,那将是教育的悲哀。

因此,我们要正视现在的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正视某些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式的不足,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 课堂教学:主要指小学的课堂教学,即中小学传统意义上的每节课的教学实践活动。

2.实效性:是指新时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实际产生的教学效果问题。

3.策略:指的是达到一个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途径。教学策略:指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取得预定的效果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4.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是指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依托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引导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或方式方法,生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对“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论争。随着20世纪科学思潮的兴起,人们将争论的焦点关注在“教学是否是科学”这一问题上,即教学有没有规则、程序可遵循的问题。探索中人们逐渐发现,教学不仅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学质量平庸的问题,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尤其对教师的有效教学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到9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课程标准运动,这次运动的思想内核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的课程标准推动下,他们形成了最佳实践的课堂建构策略是:内容整合的教学单元策略,小组活动策略,表现学习策略,真实性体验策略,发展性评价策略。(见《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胡庆芳、程可拉的文章《美国新课程标准推动下,最佳实践的课堂建构》)。

2.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对有效教学及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较晚,主要还是以借鉴和吸收西方的研究成果为主。尽管如此,我国学术界已在构建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崔允榔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文中阐述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探讨了有效教学的教学准备策略、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而湖南大学教授姚利明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有效教学的策略从讲授、组织课堂谈论、提问、适应性教学、创设课堂环境、激励、运用非言语手段、管理课堂、管理教学时间、管理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等十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探讨。

这些专著和论文从不同侧面为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但针对新课程目标下如何开展实效性策略的研究是有欠缺的。这些欠缺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多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关注教师教学行为改变方面的论述和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将“三维”课堂教学目标整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关注的很不够。二是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教师教的角度即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来研究,很少针对学生学的角度即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来研究。对于通过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研究有所忽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加强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旨在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校内调查

调查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形成调查报告。

(二)探索策略

探索适合我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包括教学设计策略和教学实施策略,力争达到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资源多样化、习惯培养系列化。

(三)探寻方案

通过对我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及教师教学行为综合评价等评价策略研究,为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探寻适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四、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为辅

(二)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于2007年初启动前期研究, 2008年4月在北师大教授楚江亭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和规范,2008年10月开始结题。主要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3— 2007.7)

通过随访、座谈及调查问卷等了解、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并对课题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9 — 2011.7)

依据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出我校的评价细则。通过备课、研究课、教学案例分析等活动边研究边发现问题。建立行动研究档案,每位教师要有教学研究反思日记。通过案例、课例分析,初步形成有针对性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验收(2011.9 — 2012.2)

整理行动研究报告、论文集、课例、反思日记集等相关资料。形成“现阶段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可行性实践方案,写出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形成的策略

(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的过程

1.问卷调查,把握现状

研究初期,学校对11名教学干部、26名骨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情况、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状况、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等”几方面设计了问卷内容。在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教师们的确在努力地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取得了成绩。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会影响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问卷中有69%认为备课时不能准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目标;有85%认为教师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不够恰当,即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与实际效果差距较大;有69%认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单一;有85%的干部教师认为学生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不能举一反三,教学效率较低;有78%认为我中心小学外地生源占三分之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理论学习,专业研究

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研究人员队伍,是课题研究工作的关键。我们坚持把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提高放在首位,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着力提高课题研究人员整体素质。课题组在课题实施的前期阶段专门组织了几次理论学习,关注“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和外延,丰富相关的理论底蕴。

3.实践体验,转变观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学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因此,各科教师都应以学习者的角色去体验学习,从学习者的立场来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注意学生的意义建构,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交流研讨,分析对话

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深入人心,我们将学校的原有的教研组和科研组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以校为单位的教科研课题组,就其中某一主题、某一教学环节或某一教学细节有效与否进行教学研究和研讨活动。既总结成功的案例,从而揭示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规律。也分析不成功的案例,共同寻求解决课堂低效或无效问题的方法途径。

(二)初步形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施策略

1.教学目标明确化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尺度,因此,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如: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2、技能目标: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推理、归纳与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数意义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学生探究、评价、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学习效果。

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来看,教师要在教学“分数意义”的同时,达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可以说,教师确定的目标是比较准确的,目标陈述的也比较清晰,而且,在教学的时候,让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探索、体验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而且从主动探究、积极的情感交流中体会到了快乐,整体推进,促进了学生的和谐进步与发展。

2.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在《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通过课前调查你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了吗?能举例说说你对分数的了解吗?

生:(略)

师:我们把圆形纸片和小正方体作为学具,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研究怎样才能得到分数。

生:自主探究后,汇报。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归纳、理解分数的意义。

从这个课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能够结合学生及所教内容的特点,精心而巧妙地预设各个环节。课前老师铺路搭桥,让学生领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确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老师逐层启发,耐心引导学生探究概念中的“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的含义,同时老师还结合学生层次水平,设计多种层次的问题、及探究内容,如:有的学生探究的是单个的物体,从中理解意义,而能力较强的同学则是探究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从而理解意义。反馈环节,老师则结合学生课堂的随机生成,灵活运用《分层测试卡》巧妙地进行引导评价。本节课老师采用动手操作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教学资源多样化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为教师提供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发现,教师善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就能被深深地吸引,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但要适时灵活运用,真正发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作用。

在写字教学《卧钩的写法》一课时,教师通过flash课件动态演示16种钩的书写过程,让学生在空中描摹,再从中点击“卧钩”的图片引入教学重点,投影中配合着优美的古筝音乐,缓慢动态地演示着卧钩的书写过程,教师再板书课题,学生对本课的重点有了充分的感知与了解。课中王老师利用实物投影由坐姿、执笔、运笔、收笔、填墨……等各环节都进行比较规范临写指导。课结束时,教师把在网络词典的二级字库中,查找的将近100多个带有卧钩的字,通过课件在投影上展示给学生,学生非常惊讶,从他们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汉字的无穷魅力,具有了较为深刻的感知。由一个笔画引伸出这么多的汉字,不仅提高了教学实效,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4.习惯培养系列化

让学生会学,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掌握各科学习的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加以批注,就可以加深影响,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预习、练习、听教师讲解时都能积极思考,大胆参与,能有机会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所提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功感,同时也会有更大的兴趣和动力投入到学习中;三是培养学生主动使用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使所学知识更加深刻准确;四是抓住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六、研究的成效

(一)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提高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质疑创新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等。我校学生参加市、县级各级各类比赛共有200多人次获奖;在密云县教委、教研中心组织的抽测活动中,我校各科成绩均在全县平均水平之上,2009年五年级语文和三年级科学位居全县第一。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科研能力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强化了教师带题上课的意识,他们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

课题组的教师参加县级以上论文评比荣获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0余篇;参加密云县教师异地评优、录像评优和基本功大赛活动中有7人一等、5人二等、11人三等;参加部级课题《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科教学影响的研究》录像评优课活动中2人一等、2人二等、5人三等。学校多次被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师德先进集体、学习型组织建设先进单位。

七、研究中的问题与讨论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首先,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其次,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再有,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教学行为的策划,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的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实效性往往受条件的影响,在操作上也应有一定的规范,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加强理论实践。使课堂教学从实效教学进一步走向优质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原理》 胡德海 2001年5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2002年3月 浙江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标准》 2001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这样的学习最有效》 戴维斯 2004年1月 南海出版社。

[5]《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欧阳芬 2004年1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6] 《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乔建中 陶丽萍 张丽敏 史瑞瑞《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1月。

[7]《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孙传远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例4

一、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提问教学策略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记笔记,而最后学生有没有听懂,学生有没有真正地学到知识大家都不得而知,并且老师一味地讲课这种方式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新课改之后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一系列问题,增加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来提高教学质量。提问教学策略提出之后,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许多,并且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

二、如何更好地实行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现在小学生的课堂都提倡趣味教学,一堂好的教学课,老师一定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就可以在提问中增加一些小游戏,比如说举行分组擂台赛,看看哪个小组回答的问题最多,就给一些小奖品。这样在游戏中进行提问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激发学生答题和思考的欲望。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也可以设置抢答模式,看谁答得最快,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三、对于提问教学策略,教师应该做什么

首先,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问题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比较不明白的地方,以便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对于学生的疑惑,老师也要不厌其烦地去引导。其次,提问要具有针对性,老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所提出的问题既要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还不能太简单,以免学生对答题失去兴趣。再次,教师要设置好问题的情境来提高学生兴趣,也就是老师根据提出的问题来设置情境,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改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反馈,老师的反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肯定的反馈会给学生带来自信并喜欢上数学,即使学生答得不好,老师也不能一味地进行否定,因为一味地否定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四、提问式教学策略应该遵循哪些点

首先,要保证提问的科学性,针对当前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改变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应从设计问题入手,设计的问题要有意识地体现课程的重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小学生的规律认知和思维特点,最好在各个问题之间形成一定的上升梯度,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提高,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其次,要掌握多种方法,保证提问的可接受性,因为小学数学各个知识点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因素,知识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在提问中将新旧知识结合,通过旧问题引出新问题,让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最后,要捕捉提出问题的准确时机,小学数学的编排主要是按照学习的逻辑性进行的,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把握提问的准确时机,可以通过提问低层次的基础性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适时地根据逻辑提出高层次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五、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的发展

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提出的初级阶段肯定是以老师提问、学生抢答为主,那么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呢?个人观点是要发展到学生开始提问,因为当老师提问的多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高之后,学生肯定也会在思考和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那么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变成了学生开始主动提出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开始提出问题了,那么学习成绩肯定也会突飞猛进,课堂教学也会进入一个特别融洽的氛围,所以,提问教学的策略前景会是一片光明。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问教学也是如此,它就是利用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有效提问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进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举一反三开始主动提问,以此来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也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众所周知,小学数学非常重要,小学阶段的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提问也是数学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使其学会自主学习,至于老师怎样去有效地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对数学真正地感兴趣,是老师要通过教学实践慢慢研究的一项长期的课题。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例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66-02

我国高中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深化阶段,在高中化学中进行全面推广与传播,在高中化学中对教师的教法、手段、教材等元素进行相关调整与整改,把这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整改方案进行校园教学的推广与应用。化学教学在高中教学改革中是至关重要,因为化学课程在高中受到学生、家长、学校的关注,因为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与成绩。我们高中化学课程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影响下,怎么样才能走出一条完美的教学改革路线?怎们样做到创新性教学改革?既满足学生发展性需要,又能保证高考成绩的提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高中化学教师需要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就现实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关教学策略,为化学教学提高作出贡献。

一、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一定环境的刺激,教师在课堂上设立好一定教学环境,利用教学问题环境与学生对学习问题的反映进行总结与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得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境中不断地取得进步,对一些错误的学习方式进行总结与纠正。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课堂上进行教学,要时刻注意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喜欢与不喜欢,要通过课堂设计问题对这些因素进行改正,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刺激,例如在化学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新的刺激与反应,让学生对化学知识建立起新的思维。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主要是提倡学生学习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等教学方法。教学中要求学生去研究和发现教学知识,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分析,能够让学生形成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强调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内部动机,才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兴趣,才能够保证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不提供给学生现成教学答案,只是作出一定指导与帮助,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1.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课堂设计中利用设计好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思维,有针对性化学课堂,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课堂中来,让学生自主探讨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化学教师要设计好的情景来教学,就要把化学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丰富多彩和接近现实生活。所涉化学知识就是要从生活中来挖掘学生爱学习的素材,因为化学知识是源于生活和社会,只有认真把书本中的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贴近,才能够让学生学好化学知识。

2.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去参与教学内容,学生最主要是自己去探讨学习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上进行开放式教学,把学习的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一过程要求循序渐进,教师对学生探究式学习也是在一点一点的引导,通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积累,教师可以对学生减少实施控制。高中化学探究式学习最主要的是教学素材的选择上,素材选择来源于生活,可以是社会上热点问题与解决,让学生在学校时代就培养他们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是一种常用教学策略,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学生的爱好、兴趣、个性等因素进行分组,让各组之间成员的共性发挥到最大。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合作教学设计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要到达最优化。保证小组之间的差异性不要太大,让学生在同一起点开始学习。小组成员一般在5个左右,小组成员要进行学习任务的分工,设立好教学组长,要是在整个过程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要进行一定的评价与考核。

三、结语

本课题的研究结合了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创新的教学方法策略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在我这几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来,在化学教学中不能采用太为固定教学策略,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运用教学策略,只有好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动力和兴趣,所以,在关于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上,进行本文相关内容研究,希望能够通过本人的初步研究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一定依据。

参考文献:

[1]陶秀梅.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2009,S1:299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例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141-03

Strategies Research of PPT Effectively into Classroom//Gao Yuefei

Abstract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PPT into the classroom were researched.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PPT capabilities (design, making,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were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to changing concepts and teacher training of PPT were put forward. So have made the better teaching result.

Key words PPT; classroom; strategie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uthor’s address Baise Universi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Baise, Guangxi, China 533000

由于大量的多媒体教学硬件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投入使用,使得PPT课件逐渐走进课堂,且成为课堂教学的“常客”。的确,PPT课件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信息量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PPT课件课堂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尤其对于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方面值得反思,有人甚至认为PPT课件对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鉴于此,本文从PPT素养(设计、制作、使用、评价和管理)的角度,分析其不能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原因,并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以提高PPT课件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PPT课件未能有效融入课堂存在的问题

1.1 课件设计与制作方面的问题

1)课件设计缺乏交互性,以文本陈述居多。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很多高校教师的课堂上,因其教学容量大,教师便把大部分教学内容呈现在课件上,且用文本陈述的形式。学生要么急着读屏幕,要么用手机拍屏幕,要么干脆放弃,这一学习行为致使有的学生无暇思考,有的蜻蜓点水不深入思考,有的甚至感到反感,当然,也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这样无交互性的课件占用大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失去交互。

2)课件设计缺乏逻辑结构,容易迷航。由于将大量的教学信息搬进PPT课件,导致课件逻辑结构不清晰,教师在设计课件时没能冷静分析课件的逻辑结构和层次,对于整套课件的结构没有宏观把握,再加上课件中设置很多超级链接,自然就会使学生毫无头绪,挫伤积极性。当然有些教师的课件结构就是书本的章节,这样的结构对于制作完整的一门课是可以的,但是对于一堂课并不一定采用这样单一线性的逻辑结构,应认真地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有利于学与教的灵活的逻辑结构体系。

3)课件制作延续“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PPT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现在很多教师将其作为课堂的“主角”,将教学内容统统打在课件上,甚至扫描到课件上,这样的课件就像传统教学的板书加课本。且播放PPT课件存在投影仪使用多年而成像模糊的问题,此时往往将教室的窗帘拉上,将前排的照明灯关掉,这样做就更凸显了教室中的这位“主角”,而真正的主角――学生却“暗淡”了下来,与其这样不如用板书,板书基本不存在使用多年而变模糊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将鼠标当做粉笔在屏幕上写字,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鼠标字”应该不如教师的粉笔字,一手好的粉笔字也给学生美的享受。这样的课件使多媒体教学表现出的整体效果偏重于教学手段操作的简易化,对于教学内容的改变与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并不十分理想[1]。

4)多媒体元素呈现策略不考究。合理利用各种媒体表现形式具有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方便学生理解内容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在课件中充斥了很多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没有认真地研究素材的适用性和对教学的辅助作用,这样做很可能淹没教学主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形式大于教学内容。

另外,多媒体元素形象直观的特性固然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把握相关内容,但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展示多媒体信息,有些课程是需要学生耐心品味和想象的。如果这个时候教师给出图像、音乐等信息,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禁锢在教师设置的思维环境里。

5)界面设计和颜色搭配不够和谐。界面设计和颜色搭配不够和谐统一是很多教师存在的问题。①界面结构缺乏平衡感。界面上充斥很多元素,且杂乱无章,对画面缺乏整体平衡的把握,界面上每个重复元素(如背景、按钮等)缺乏统一的外观样式。②界面信息冗余,与教学无关的信息过多。③色彩上主色调混乱,甚至没有主色调,色系复杂。这些问题往往会造成学习者视觉疲劳,影响PPT整体的和谐感与教学效果。

1.2 课件使用理念方面的问题

1)盲目使用影响教师临场思维与活动。也许用过PPT课件上课的教师会体会到教学变得“轻松”了一些,这个“轻松”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临场思维少了。首先,PPT课件预先设定好教学流程,这样教师就要按照流程进行,否则,教学会因为教师和PPT之间衔接不好而不流畅。这样做本身就限定了教师的思维,或者说教师临场发挥少了。其次,传统的板书书写,教师可以任意更改文字,教师擦除、更改板书是教师带领学生思维的过程,而制作好的PPT课件不便在课堂上改写,因此也减少了教师的课堂思维。再次,由于PPT课件大屏幕投影在教室的前方,如果教室的光线较暗,就会淡化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而这些对一次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或缺的。

2)过度使用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量。使用PPT课件教师可以轻易地将大量的信息插入其中,且有些教师要赶课时还会快速地播放课件。这样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变短,目不暇接,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量,没有时间消化内容,更没有时间记下自己思考过的高质量的笔记,这样的学习很难保证知识的获取与吸收。尤其很多高校教师由于教学信息量大就习惯将大量的信息填充进PPT课件,机械地点击,不停地播放,长此以往,教育质量无法保障。

1.3 评价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PPT课件虽然天天用,但课件的制作、使用和管理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也尚无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一般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行事,没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可依。对于课件的管理,目前大部分学校还处于自主管理阶段,教师个人制作课件、使用课件和管理课件,而学校没有统一的监管。PPT课件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资源的制作、使用重要,评价和管理更加重要,后续的环节不完善必然不能保证前期的教学质量。

2 问题的归因分析与策略研究

2.1 顺应多媒体教学规律,转变观念

使用PPT课件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多教师也不愿多去关注,认为PPT课件简单没有技术含量,更不愿下工夫去学习和研究。根本性的原因是:1)没有认识到PPT课件强大的辅助教学的功效;2)对多媒体教学规律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用PPT课件上课就是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改善教学质量;3)硬件、软件变更了,可是教师的观念仍然滞留在“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上,不转变教学观念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课件教学,应顺应多媒体教学规律,转变教学观念,而不是一味地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果在教师的头脑里没有清楚地认识到PPT教学已与传统的教学发生变化,那么开发出的课件就会不经意地类似于传统的黑板,自然也不会去探索PPT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PPT课件不仅是辅助教师教的工具,也是辅助学生学的工具。所谓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2]。教师需顺应多媒体教学的规律,如可以运用PPT课件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学习环境,关键时刻解决疑难,激发学习动机,促进知识吸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2.2 提升PPT设计、制作与使用素养

PPT课件的设计素养不仅包括教学内容、逻辑结构、交互功能、多媒体以及界面的设计与安排,还包括教学策略的设计,这一点尤为重要,这一点影响以上各点的设计。诸如设计以教为主的PPT呈现策略和以学为主的PPT呈现策略所制作出来的PPT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兴趣,这就需要课件内容更多的是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扩展内容而不是书本的搬家;在课件的结构上根据学习者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学习风格,设计非线性的教学内容,从任意一个节点(知识点)开始选择合理的分支、路径、顺序进行学习,并可在各个相关的知识点之间任意跳转,真正实现非线性的“按需学习”。在多媒体元素的呈现上依据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去选择,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一幅简单的图片就可触动学生的思维,一个简单的动画就可解决学生的认知疑难。在界面的设计上,需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美学修养,当然这是一个漫长且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多看优秀的多媒体作品,多留意这方面的知识,初期可模仿制作,后期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

当然,设计多媒体产品理解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是必不可少的。正如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Richard E.Mayer所说:“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有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Baddeley的工作记忆模型、Engelkamp的多模块理论、Sweller的认知负荷理论、Mayer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以及Nathan的动画理论[3]。

设计的层次决定着制作和使用的水平。制作是实现自己设计的过程。当然,制作一方面是PPT软件自身的使用,另一方面也是PPT软件的使用,如专业矢量绘图软件Edraw、动态报表制作软件等,这些软件方便易学,用它们制作的*.jpg或*.swf文件都可以插入PPT中,增强PPT的教学性和艺术性。

PPT使用方面的素养包括多媒体设备操作技能、PPT辅助软件操作技能和理性使用观。PPT辅助软件运用得恰当可以有效提高PPT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性。例如手写笔和放大镜软件ZoomIt和E-Pointer电子教鞭等,这些软件擅长圈注各种图形和屏幕缩放功能,配合教师随堂讲解很方便,也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PPT课件理性使用观是指很多教师没有分析好本节课是不是要使用,在什么时间使用,使用多少的问题,就盲目使用PPT课件,导致课件不但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所以,教师需做好充分的PPT课件设计以避免后期的工作徒劳无功。

2.3 积极探索PPT课件评价与管理机制

目前,对制作的PPT课件与利用课件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无有效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在制作PPT课件的时候仅凭惯例,无标准可依。PPT课件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缺失。原因是:1)PPT课件在很多课件大赛中地位较低,导致学校层面对PPT课件不重视;2)PPT课件可以说是很多教师必备的教学资源,但是学校没有针对PPT课件评价和管理的意识;3)学校缺少负责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

学校管理层面应正确认识PPT课件对于教学的作用,积极探索PPT课件评价与管理机制:在评价方面需更深入更细致,在过去的一级评价指标(科学性、教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下研究二级、三级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在管理方面可建立学校的PPT课件资源库,分门别类地存储课件,不断更新完善课件,以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奠定人力资源保障。长此以往,才能够更有效地推进PPT课件的制作水平和教学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4 转变教师培训策略与内容,增强实效性

当前,教育部、各省市都开展了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可以说,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已有一定数量和规模,可是教学效果仍不容乐观,培训工作在许多方面还有待改善和提高。一方面,培训策略需要调整。一般情况下都是请被培训教师到实施培训的单位接受培训,这种形势造成被培训教师在陌生的环境下被动接受知识,虽然这些知识比较有新意,但是不一定对被培训教师有实效性。可以采取“走下去”培训策略,实施培训的单位或教师到被培训单位去临场教学,培训之前提前去几天进行需求调研,之后再针对情况实施培训。这样对被培训单位既有针对性也有实效性。另一方面,培训内容需要调整。当前进行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很多就等于多媒体技术培训,只是单纯地讲技术,技术固然重要,但将技术与教师的实际教学结合起来更重要,针对教师的课堂,培训教师设计、制作、使用、管理和评价PPT课件的能力,并使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的观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只有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结语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PPT课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课堂上如何使学生得到最多的收获,取得最大的发展,是PPT课件设计与应用的主旨,而这一主旨的实现取决于课件的设计、制作、使用、管理和评价,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课件优势的共同发挥。研究PPT课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策略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十分必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更具智慧的运用将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例7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汉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汉语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汉语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例8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24-02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是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而对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否正确或有效的判断就是课堂教学诊断的主要内容之一。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不仅是为了了解教学效果的好坏,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诊断帮助教师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使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保证学校教育的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负担逐步减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对教师或旁听者的课堂教学诊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根据国内的相关研究来看,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或旁听者普遍缺乏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的观念,在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时缺乏行之有效的策略。因此,将课堂教学诊断的策略作为研究课题,提出有效地课堂教学诊断策略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工作。

1 策略及课堂教学诊断的涵义

“策略”一词源于希腊语,指行为或行动计划,以及为解决某问题或达到某目标而有意识作出的一套活动 。有的学者将提问策略定义为:“疑问句在课堂语境中的言语形式的策略”。 目前,国内普遍把提问策略定义为一种方法、技巧,我认为提问策略就是指“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诊断”原本是一个医学术语,医生给病人看病时先对病人进行观察和检查,然后根据病人的病症现象等找出其病因,给出处方或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愈病人的目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上,即为课堂教学诊断,表明了对诊断对象的先察后断。有梁指出,“所谓诊断就是了解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分析产生的原因,以便在教学中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 祝新宇在其博士论文中将“课堂教学”和“诊断”两个概念整合后,对“课堂教学诊断”进行了界定:“以课堂这一特定环境内发生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成的'教'与'学'的活动为诊断客体,并对该客体的价值偏差进行分析,最终找到偏差出现的原因。”

根据数位研究者对教学诊断的认识和看法,我对本研究中的“课堂教学诊断”涵义进行了归纳:课堂教学诊断即诊断主体(本文中为旁听者)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客观细致地观察各种课堂教学现象以收集记录教学信息,分析总结出经验与不足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及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和解决办法。

由旁听者作为课堂教学诊断的主体,使得教学诊断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深度,而且也是比较客观的。由此,课堂教学诊断成为观现象、诊问题、找原因、得对策,促使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并有效展开的重要手段。

2 进行课堂教学诊断的策略设计

进行课堂教学诊断的策略研究,包括课堂教学诊断主体需具备的基本素质、课堂教学现象的收集、分析课堂教学现象并寻找原因、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本研究从旁听者的角度出发,以授课教师为诊断对象,针对课堂教学诊断的各个步骤设计出诊断策略供旁听者选择,以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诊断。

2.1 课堂教学诊断主体需具备基本素质的策略:旁听者一般为学校领导、专家或教师。如果旁听者缺乏基本的课堂教学诊断素质,那么他们做出的教学诊断就会像盲人摸象一样,无法由现象看到本质。对教师素质结构的分析,也可作为本研究中旁听者需具备基本素质的参考。下面列举几条旁听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

2.1.1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教育理念反映的是对教育教学、学生及学习的基本看法,旁听者只有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时才能准确地判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习产生有利影响。

例如,进行初中物理“物质的密度”一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实物等,以生活中的物质鉴别引出物理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等,再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旁听者在诊断本节课时,若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指导,没有充分领会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那么他所作出的诊断往往会不切实际、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2.1.2 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是指教师应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如英语知识、物理知识等。旁听者要做出准确的课堂教学诊断,必须要精通自己做诊断课堂所教授的学科。如果旁听者对于授课教师教授的学科不甚了解,那么就谈不上做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优劣的诊断了。

2.1.3 具备一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目前广大教师和旁听者所普遍缺乏的。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因此这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具体来说包括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关于教与学的知识以及关于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因此只有旁听者自身具备了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做出正确的诊断。

2.2 课堂教学现象的收集策略:为了使课堂教学诊断顺利进行,旁听者首先需要收集课堂教学的现象。下面列举几条旁听者进行课堂教学现象收集的策略。

2.2.1 客观全面收集策略:课堂是一个特殊的场景,因此对课堂的研究需要进行课堂观察。课堂观察能为课堂教学诊断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由此,旁听者要明确观察的目的,掌握一定的观察技巧,配合使用选择或设计好的观察工具和观察量表,综合使用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正确处理自身与观察对象的关系,摒除偏见,努力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课堂教学现象进行全面的收集。

2.2.2 多渠道反馈信息策略: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师生未能明确该学科的意义,未能通过教学增强教与学的兴趣,师生之间缺乏信息反馈、情感转移,那么这样的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

课堂教学现象的收集应该是多渠道的。旁听者在进行诊断之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需要注意收集到信息的前后联系性与反馈性,这要求旁听者不断地去获取关于课堂教学活动系统各要素变化情况的有关信息,审视和检查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从而表现出较强的连续性和循环性。

2.3 分析课堂教学现象寻找原因策略: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说:“授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事件后面隐藏的复杂性。”这个“读懂”即能够分析课堂教学现象寻找原因,分析课堂教学现象,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经验或不足。

2.3.1 与教学目标对照策略:每一节课均设有在新课程理念下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与相应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行对照,可以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授课教师要求的教学层次,由此旁听者可以对照教学目标与收集到的课堂教学现象,寻找授课教师的教学闪光点或不足之处,进而寻找对应的原因。

2.3.2 与教学设计对照策略:课堂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便是诊断、决策和评价是与教学实施同时进行的。与此不同,本研究中的课堂教学诊断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及教学实施完毕之后进行的。旁听者需要事先熟悉并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及教学设计过程,与实际的教学对比才能做出准确并合理的课堂教学诊断。

2.3.3 授课与学生适应情况判断策略:课堂教学事件持续不断且变化较为迅速,旁听者在收集到课堂教学现象后,需要及时做出教师授课与学生适应情况的判断。根据观察到的学生反应和适应情况,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课堂行为和事件做出确切的解释,以找到授课教师教学优劣的原因。

2.4 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的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已知的课堂教学不足之处以及原因进而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诊断的保障。

2.4.1 换位思考策略:换位思考是从不同的角度或层次来分析课堂教学现象或原因,以形成新的认识或结论。在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时,换位思考是旁听者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重要策略之一,它可以促使旁听者摆脱思维定势或已有知识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对课堂教学事件的认识更深入,及时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加以弥补,促使授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顺利展开。

2.4.2 关注学生学科技能的形成策略:在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时,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时,可以以学生学科技能德形成情况为出发点进行诊断。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研究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问题。

例如,作为基础教育科学之一的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对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实验技能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技术创新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旁听者应关注授课教师是否真正对学生进行了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并关注学生进行训练后的成效、以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情况。

2.4.3 有针对性的激励策略:心理学家威纳(B•Weinei,1979)认为学生对自己课业成败的原因主要归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他人帮助、情绪等 。威纳发现,在不同情境中学生对成败的归因不同,这对其后继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将成败归于能力和努力这两个内部因素最为关键。其中,包括了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

旁听者在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时,应关注授课教师选择问题的难度以及问题的梯度是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和评价的时机把握的是否恰当,是否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归因等。

2.4.4 关注生活实例对学生学习影响策略:不论是文科教学还是理科教学,生活实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灵活且贴切的使用生活实例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一节好的课堂,一般都与生活相联系。旁听者在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时,就需要关注授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实际,找到课堂不足的解决办法。

3 结论

通过对课堂教学诊断策略的研究发现,旁听者在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时,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等基本素质,具有收集课堂教学现象、寻找现象原因以及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等能力。实践表明,这些策略为旁听者顺利进行课堂教学诊断,促使授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帮助,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高文.学会学习与学习策略[J].外国教育资料,2001,(1)

[2] 谭晓云.课堂提问的语用策略[J].云南教育,2005,(12)

[3] 顾建民.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1986,(6)

[4] 有梁等.物理教学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5] 祝新宇.中学多样化课堂教学诊断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 阎金铎.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53

[7] 高升强.新世纪教师专业素质初探[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0:12

[8] 周玲.成人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元学习能力探讨[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4,(4)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例9

二、如何更好地实行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现在小学生的课堂都提倡趣味教学,一堂好的教学课,老师一定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就可以在提问中增加一些小游戏,比如说举行分组擂台赛,看看哪个小组回答的问题最多,就给一些小奖品。这样在游戏中进行提问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激发学生答题和思考的欲望。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也可以设置抢答模式,看谁答得最快,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三、对于提问教学策略,教师应该做什么

首先,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问题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比较不明白的地方,以便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对于学生的疑惑,老师也要不厌其烦地去引导。其次,提问要具有针对性,老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所提出的问题既要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还不能太简单,以免学生对答题失去兴趣。再次,教师要设置好问题的情境来提高学生兴趣,也就是老师根据提出的问题来设置情境,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改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反馈,老师的反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肯定的反馈会给学生带来自信并喜欢上数学,即使学生答得不好,老师也不能一味地进行否定,因为一味地否定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四、提问式教学策略应该遵循哪些点

首先,要保证提问的科学性,针对当前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改变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应从设计问题入手,设计的问题要有意识地体现课程的重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小学生的规律认知和思维特点,最好在各个问题之间形成一定的上升梯度,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提高,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其次,要掌握多种方法,保证提问的可接受性,因为小学数学各个知识点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因素,知识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在提问中将新旧知识结合,通过旧问题引出新问题,让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最后,要捕捉提出问题的准确时机,小学数学的编排主要是按照学习的逻辑性进行的,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把握提问的准确时机,可以通过提问低层次的基础性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适时地根据逻辑提出高层次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例10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推进,就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而言,这一次的课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结构的语文教学目标。近年来兴起的激励教学策略在新课改基础上做出的一个重要尝试。但是激励策略研究时日尚浅,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激励策略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激励策略的运用。

一、小学生心理结构特征及语文学情分析

1.小学生心理结构特征分析。

(1)心理承受能力弱。虽然现在已经开放了二胎政策,但是长期受到计划生育国策的影响,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所以受到长辈格外的溺爱,生活无忧富足,使得情感比较脆弱,承受能力弱,独立性和适应力都比较弱。

(2)情绪波动比较明显。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比较焦躁,对于事物的看法比较极端,不能理性的思考问题,心理状态十分差。对于学习也很容易出现厌烦的状态,对于教师呈现出排斥的状态。

(3)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严重。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官二代”、“富二代”等,这些不良风气被带动校园里来,使得学生开始比吃穿、比家里的车,出现严重的攀比心理。

2.小学语文学情分析。

本研究收集了我校小学语文教学的相关信息,得到了以下结论:

(1)学生厌学现象显著。目前小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课的学生十分少,学生听课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因为是个人爱好,这样就导致学生厌学。

(2)小学语文课堂参与度低。虽然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但是学生不是在走神就是在说话,参与度非常低效。

(3)以教师为中心进行互动。虽是课堂互动,但教师还是一味地以自己的思路为主,引导学生与自己具有同样的想法,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给予学生过分的自主空间。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就显现出自主空间过大的现象,学生对于教师提出了探索任务,云里雾里,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根本达不到探索的目的,还会挫伤学生的探索信心。

(5)激励策略运用不够到位。如今,在语文课上没有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特别是赏识激励策略的运用。

二、小学语文课上常用的激励策略

1.行为层面:表扬、评比、赏识、榜样等激励法。

(1)表扬激励。表扬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这种学习的动力具有一定得持久性。教师的表扬方式有很多例如:口头表扬、微笑、点头等行为和非语言性的表扬。

(2)评比激励。评比激励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小学生好动,爱胜的心态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一些需要评比的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得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爱上学习。

(3)赏识激励。小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内心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赏识。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一些表现变现出欣赏和鼓励为主,批评和教育为辅。

(4)榜样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们的心理出发,选择一个他们所向往的榜样人物,通过对该榜样人物的事迹进行阐述,让学生们对该人物产生佩服、敬仰之情,以此来鼓励学生们更好的学习。

2.思想层面:情感、认可等激励法。

(1)情感激励。在教学的过程小学生和教师不仅有对知识的认知还有对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交流和需求。激发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让他们在自觉地情绪当中主动学习和思考促使其获得课堂中集中的注意力和积极的去配合教学。

(2)认可激励。教师在给学生们指派学习任务或者是课堂回答的时候,教师要给与一定的认可,这样学生便会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心情会随之好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投入到W习当中去。

3.思维品质层面:品德激励。

教师需要潜移默化将我国的传统美德传输给学生们,利用我国传统的思想来改变着学生的思想。例如教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便主要体现的就是学生们的爱国之情,利用品德激励来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三、小学语文课堂上激励策略的应用

1.提高运用激励法的意识。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提高运用激励教学法的意识,将其应用到学生们的身上,进而更好的提高其学习兴趣。要激励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选择不同的激励法,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激励教学离不开环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要向学生阐述书本的教学知识,还要向学生们阐述做人的基本道理,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要告诉学生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根据学生们的性格特点不同,学生们的感情方向不同,采用不同的激励教学法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3.培养学生学会自我激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们自己激励自己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自己激励自己,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才能增添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讲,能够正确的自我评价,并且从身边的人身上找到学习的动力,那才能更好的促进其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激励策略,不断的鼓励学生,强调学生的价值所在,使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勇于战胜困难、敢于面对挫折,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发展是激励教育的终极目标。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例11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05-0105-04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the P .E. Clas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FENG Xiaoli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04 1000,Shanxi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nvestigates and research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strategy o f the P.E.clas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so as to regulate and opti mize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P.E.class.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P.E.class

includes the strategy of preclass preparation,teaching behavior,class manage ment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university P.E.

teachers have better application in the codes of focus on the comprehensive d evelopment of students,annual and semester teaching plan,proper arrangement of

field,accurate and graceful demonstration,favorable class atmosphere and st udent popularity,good teachingstudent relationship,incentive comments and fo cus on the students behavior and guidance comments and focus on the techniques.

Key words: P.E. teacher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teaching stra tegies in class; application

自2003年9月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 中施行。《纲要》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选择课程内容的 原则、课程评价体系等内容,指明了高校体育的改革方向,掀起了新一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的热潮。从体育课程角度来说,这种全新的变革使得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都要去适应这种体育新课程的变革。对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 策略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对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进行调控和优化,最终目的是 为了提高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以山西省 高校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共200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0份,回收率为95%,有 效问卷178份,有效率为89%。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对中国知网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和查阅,并参阅了有关教育学、社会学等相 关专著和论文,以寻求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获得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应用情况的全面信息,就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的相关 内容对个别专家和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并结合相关文献,初步编制了《高校体育教师课 堂教学策略应用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学校教师、教学条 件基本情况和教师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情况。前两部分根据个人和客观情况来填答,第 三部分采用likert式5点选项来作答。对问卷中的教师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情况题项, 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结构效度是理想的。问卷采用克龙巴赫α系数(Cronbach 's a coefficient)进行内在信度检验,Cronbach's α=0.965,表明本问卷信度很好。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建构

体育教学策略首先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转化为方式、程序、手段等 具体行为来体现的。所以说,教学观念是教学策略的前提和方向,而教学技巧是更好地达到 教学目标的保证和“推进器”。本研究构建出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四个方面,即教 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体育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 予以解决的行为,其实施步骤包括:首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需求、情感特性等; 其次要分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分析大纲中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规定;第三,根据 前两步分析的结果,完成教学方案的编制,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场地和器材准 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教学行为策略主 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教学行为有主要教学行为和辅 助教学行为二种。主要教学行为直接指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包括课堂中教师的呈示行 为、对话行为、指导行为等;发生在学生或情景中的问题为辅助教学行为,包括学生学习动 机的培养与激发、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强化技术与教学评价。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包括课堂 常规、课堂秩序的管理、问题行为管理、课堂管理模式、课堂时间管理等。教学评价策略是 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行为,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 评价。

图1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理论构想

3 高校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现状

3.1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准备策略应用的程度

体育教师在课前准备行为主要表现在理解大纲、明确任务、钻研教材、了解情况、选择 教法、编写教案和准备场地器材等行为表现方面,教学准备策略包括“教学理念的策略”、 “把握新大纲”和“处理教材的策略和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策略”三个方面。

3.1.1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策略的应用程度

在本次调查中对三个方面都选择“完全应用”的被调查者,称为“完全应用教学理念策 略”的体育教师。统计显示,被调查者完全应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比例最高,为33. 15%。对“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 完全应用的次之,为23.60%。对“注重激发学生的动机 ”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9.10%(图2)。

3.1.2 高校体育教师把握新大纲和处理教材的策略的应用程度 被调查者完全应用“学年学期教学计划”比例最高,为20.79%。对“课程标准(教学大 纲)的设计合理”和“教案书写工整编排合理” 完全应用的次之,分别为20.22%和17.42 %。对“教学单元划分合理准确”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5.17%(图3)。

图2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准备策略教学理念策略的

应用程度/% 图3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中把握新大纲和

处理教材策略的应用程度/%

3.1.3 高校体育教师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策略的应用程度

统计显示,被调查者完全应用“场地安排布局合理”比例最高,为23.60%。对“器材满 足教学需求”和“能够因地制宜的创新” 完全应用的次之,分别为13.48%和10.67%。对 “能够因地制宜的创新”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5.06%(图4)。

图4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中体育资源开发和

应用策略的应用程度/%

3.2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应用的程度

3.2.1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策略应用程度

统计显示,被调查者完全应用“示范动作正确优美”比例最高,为25.84%。对“纠正错 误及时有效”、“教改意识明显,模式新颖”、“讲解清晰明确有感染力”、“采用现代化 直观教学手段”、“关注学习方法指导与培养”和“动机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完全应用的 次之,分别为20.22%、19.10%、17.98%、16.85%、16.29%和15、73%。对“注重差异, 因材施教”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2.92%(图5)。

3.2.2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组织过程策略应用程度

被调查者完全应用“课堂氛围与学生情绪表现良好”比例最高,为19.10%。对“课程结 构与运动负荷合理”和“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发挥良好”完全应用的次之,分别为18.54% 和16.85% 。对“时间和空间多维性表现”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4.61%(图6)。图5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中教学方法策略的

应用程度/% 图6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策略中教学组织过程

策略的应用程度/%

3.2.3 高校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程度

被调查者完全应用“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比例最高,为26.40% 。对“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与学生平等交流”、“学习前就学习目标与方法与学生讨论”、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完全应用的 次之,分别为21.35%、16.85%、16.29%、15.73%。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完 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4.61%(图7)。

图7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策略中指导学生学习

策略的应用程度/%

3.3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应用程度 被调查者完全应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比例最高,为26.97%。对“课堂常规课课坚 持”、“能获得学生信任”、“学生经常在课上体验成功的乐趣与喜悦”、“对教室秩序的 管理到位”、“经常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和“能够听取学生意见,不断调整教学”完 全应用的次之,分别为25.28%、25.28%、24.72%、21.92%、20.79%和16.85%。对“对 学生突如其来问题及状况的处理能力强”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4.61%(图8)。

3.4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策略应用程度

3.4.1 体育教师课上诊断性评价应用的程度

被调查者完全应用“经常运用激励评价关注学生行为”和“经常运用指导评价关注技术 技能”比例最高,为27.53%。对“经常运用即时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通过恰 当 评价引导对学习主题的深入思考”完全应用的次之,分别为20.22%和19.10%。对“经常运 用互动评价培养主体意识”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7.98%(图9)。

图8 中小学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策略的应用程度/% 图9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中课上诊断性

评价的应用程度/%

3.4.2 体育教师单元形成性评价应用的程度

被调查者完全应用“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及变化”比例最高,为23.60%。对“注重技术技 能的掌握”和“注重学生体育知识理解”完全应用的次之,分别为20.79%和20.22%。对“ 注重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9.10%。

3.4.3 体育教师学期末终结性评价应用的程度

统计显示,被调查者完全应用“注重对师生教与学的激励”比例最高,为20.79%。对“ 注重学期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注重对教学大纲适宜性的检验”完全应用的次之,为20.22 %。对“注重教学状况的诊断与反馈”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9.10%(图10)。

图10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中学期末终结性评价的应用程度/%

4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4.1 教学准备策略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体育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学校体育要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本质,全面兼 顾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主体性四大特征。[1]因此在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要做好准备,一般主要涉及到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准备策略中完全应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年学期教学计 划”和“场地安排布局合理”比例最高;对“注重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学单元划分合理 准确”和“能够因地制宜的创新”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导致这种现状的可能原因有:一是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都比较重视学生身心的全 面发展,学年学期计划是教学的基本文件,经过多年的调整,逐渐合理,体育教师同意并执 行。二是现在高校都很重视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对教学硬件设施投资增加,场地设施逐渐完 善。三是体育教师对学校教学单元划分准确性不高,基本都是传统项目的教学内容,上课形 成“套路”,容易形成在激发学生内部动机,即学生的求知欲望方面做的不是很好。

4.2 教学行为策略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体育教师在教学行为策略中完全应用“示范动作正确优美”、“课堂氛围与学生情绪表 现良好”和“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比例最高;对“注重差异,因材 施教”、“时间和空间多维性表现”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 导致这种现状的可能原因有:一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基本都已达标,经历过系统的体 育专业学习在直观法教学上完全可以胜任体育课堂教学,并能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二是 高校体育教师的年龄在40岁以下人数居多,容易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思想意识活跃,能使 课堂秩序活跃。三是年轻教师占比例大,教学资历短,在体育教学中教育没有充分注意到学 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在教学中容易出现 “齐步走”、“大一统”和“一 刀切”的做法。

4.3 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堂管理行为策略中完全应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比例最高;对“ 对学生突如其来问题及状况的处理能力强”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导致这种现状的可能原因 有:一是因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工作成功的基础,所以教师能把学生作为交往 主体,形成师生间心理的共鸣与互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是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率越 来越高,根据已有文献显示独生子女反映在体育课上有的表现为:以我为中心,有的自制力 差,不遵守纪律;有的任性,缺乏责任感;有的依赖性强,怕苦怕累,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 任务;还有的“不合群”,躲在一边不活动。现有的教学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对教学中教 师选择教学内容避重就轻,对“对学生突如其来问题及状况的处理能力强”的完全应用比例 最低。

4.4 教学评价策略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评价策略中完全应用“经常运用的就是激励评价关注学生行为”、 “经常运用指导评价关注技术技能”、“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及变化”和“注重对师生教与学 的激励”比例最高;对“经常运用互动评价培养主体意识”、“注重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 和“注重教学状况的诊断与反馈”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导致这种现状的可能原因有:一是 由于“经常运用的就是激励评价关注学生行为”、“经常运用指导评价关注技术技能”、“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及变化”和“注重对师生教与学的激励”是传统的、常规的体育教学评价 方式,比较容易控制和实施。二是在课堂上教师没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组织 和归类,支持和评价适合某一动作或教学内容的推断和结论的能力;也没有培养学生经常对 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加以有效的评价、改造和利用的能力。三是目前运用最多是终结评价 作为最终学生成绩,终结评价结束成绩报送就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对单元目标的达成和对教 学状况的诊断反馈不是很重视。

调查结果总体显示,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准备策略中应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和“场地安排布局合理”程度较高;在教学行为策略中应用“示范动作 正确优美”、“课堂氛围与学生情绪表现良好”程度较高;在课堂管理行为策略中应用“建 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程度较高;在教学评价策略中应用“经常运用的就是激励评价关注学生 行为”、“经常运用指导评价关注技术技能”程度较高。体育新课程的教学策略正在由单纯 重运动技能传授向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 向重过程转变;由强调“统一”向“关注个体差异性”转变。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提高自 身素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动作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围绕教学目 标,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赖天德.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

2003(1):10.

[2] 刘昕.追问建构主义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适切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 80.

[3] 宋翠翠.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期)的问题与经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系 列论文之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5).

[4] 蒋名平.合作学习理论及其实施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5] 埃金等著,王维诚等译.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6] 张红霞.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7] 李晓文.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 教育部.全国高等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2002-08-01.

[9]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教体艺[2005]4号,2005- 04-25.

[10] 李仕丰.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10):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