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计算机导论课论文

计算机导论课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9 09:02:37

计算机导论课论文

计算机导论课论文例1

摘要:针对计算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分析国外一流大学计算机导论课的现状,提出重新规划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阐述利用MOOC资源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的方案,探讨MOOC资源选择、课上内容和课下习题设计等几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计算机导论;计算思维;MOOC;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46-04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2015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12015003);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立项重点课题( 20122001);2011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2011005)。

第一作者简介:谭红叶,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hytan_2006@126.com。

0 引 言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学科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能使学生了解学科概貌、理解学科核心概念、领会学科内涵、了解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特点。近年来该课程也面临着挑战:①导论导什么,一直是人们争论探索的问题[1-4]。②内容覆盖面广,但学时有限,一般为24~32个学时。③学生起点参差不齐。有的同学经过中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操作和编程能力;有的同学则对计算机操作还比较陌生,教师很难找到适合所有学生的方法。④目前的教科书视角多样化,有的是计算机领域主要课程内容的简化堆砌,有的是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教程。

有研究者提出,计算机导论的主要作用为“五导”:导知识、导方法、导思维、导意识和导职业。我们认为该课程应集思维性、方法性、知识性、实时性于一体,以训练良好的计算思维意识和方法为主,建立计算机科学的整体框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 计算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计算思维( 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类普遍的认识和普适的技能,每一个人都应了解它的运用,这是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的定义和解释。这个概念的提出使计算思维在计算机教育界备受关注,使人们对计算机科学的认知从狭义工具论转变为计算思维,使计算机学科的教育从操作技能和编程能力的培养提升为计算思维的内化和养成。

与此同时,由美国硅谷发起并在全世界迅速崛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online course.MOOC)影响了全球高等教育,也引发了许多关于MOOC教育的研究和思考。MOOC的主要优势是:①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平等,使全球各地的受教育者接受和享受世界顶级教育成为可能。②拓展学校范围,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不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而且整个学习过程可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灵活调整。③教授者可通过交互式即时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教授和戴维·帕特森教授,还提出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理念用于MOOC与校园教学的结合,并在世界各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这些新理论和新技术给大学计算机教育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因此,计算机教育者有必要重新梳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利用新理念和新技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2 国外一流大学计算机导论课现状

过去十几年,随着IT泡沫崩裂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对IT人才的需求于2005年跌至最低。2007年,这种现象开始改变。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显示:IT人才就业的强劲增长至少会持续到2018年。因此,各大学纷纷开始改革计算机课程教育。

国外著名大学基本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性质的课程,但各大学专业优势不同,因此教学侧重点不同。MIT(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名为“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Programming Using Python”(课程编号6.OO.1X)。课程包括4个主题:计算机科学导论、Python编程、计算思维、数据科学,其中有一个主题专门讲授与计算思维有关的内容。总体来看,该课程特色在于通过Python编程,让学生学习计算思维、编写程序解决现实问题。

CMU(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相应课程名为“Principles of Computing”(课程编号15-110)。该课程名突显计算的核心概念,课程主要内容为程序结构、数据组织、计算领域中的抽象概念、问题求解中的计算准则、经典的计算问题、新计算技术引发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

UCSC(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在美国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下,从2011年开始尝试改革计算机导论课(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Science,课程编号CMPS10)。从该校2014年春季的课件可以看出,课程强调从计算原理和计算思维两个层面传递“计算、抽象、数据与信息、算法、编程、网络”等重要思想。课程通过增加许多趣味性内容(如图形化编程游戏软件Lightbot),让学生体会程序工作原理和函数级抽象、递归等程序层面的核心概念。课程还包含计算机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问题,如数字足迹、隐私、计算机艺术等。

可以看出,上述学校的导论课程,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强调了计算思维和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与问题。其中,MIT的计算机导论课已在edX(MOOC的3个平台之一)之上。

3 面向新形势的计算机导论教学思路

3.1 重新规划课程内容,突出计算思维的培养

结合地方性大学的特点,兼顾计算机能力和素质不同的学生,我们以计算思维培养为主线,重新规划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内容,从始至终凝练贯穿计算思维概念点,融合计算机界的最新研究和计算思维在跨学科领域的最新应用。课程包括4部分内容:计算机文化、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计算理论、计算学科方法论。每一部分都清晰地提出具体的计算思维概念点或学科核心概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以知识、技能、能力为载体,逐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思维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领会知识背后对学科发展有深刻作用的伟大思想。具体情况见表1。

受《计算机科学概论》作者观点的启发,我们对内容顺序的安排围绕“计算、抽象、算法与形式化、程序、问题求解、计算思维”等概念,从学生易于产生共鸣的主题“数据表示存储、计算机工作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人手,由浅入深地过渡到较抽象的“计算、可计算、计算模型、算法、计算领域典型问题、计算学科方法论”等内容。在计算理论部分,引入计算学科最新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会计算以及计算生物学、计算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计算思维。

3.2 引入MOOC资源,尝试混合教学模式

结合课程特点,我们提出混合教学模式的初步实施方案,见表2。

实施方案中引入基于MOOC资源的在线学习,学习流程涉及传统课堂和在线课堂两种形式,因此是混合教学模式。核心的3个环节是:①课下看视频学习;②课上精讲讨论练习;③课下继续讨论协作完成实践。

整个学习流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其中,第①个环节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接受能力;第②③个环节,取决于老师对课上精讲内容和讨论题目的设计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活力,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课上听讲、课下练习”的模式,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对于老师,不仅要选择适合的在线教学内容,而且要设计课上活动和课下习题,还要区分哪些知识学生可自学,哪些必须经过点拨,哪些内容需要通过多次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哪些原理需要讨论才能明晰。对于学生,由于缺少面对面的沟通,缺乏传统的监督机制,因此需要更强的意志力和责任感,才能完成课程的学习。

因此,本课程将加强以下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1)MOOC资源的恰当引入。引入什么MOOC资源,引入多少内容,这些内容与本课程的关系是关键问题。目前,网易云课堂有一门中文计算机专业导论课,主讲老师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占德臣、聂兰顺等。该课程分为3个子课程:思维与系统、语言与算法、学科与专业。其中涉及计算机系统、程序与算法的内容更强调计算思维的概念和意识,符合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本课程将选择相应内容进行混合模式教学尝试,不断总结应用开放课程资源的得失,及时改进和优化相应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为全面实施混合教学模式提供宝贵经验。

(2)更具活力的课上内容设计。课上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精讲,旨在将碎片化的知识汇集成完整内容呈现给学生,有效弥补独立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偏弱学生的听课局限;②课上讨论,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化课程内容的思辨式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3)更具思辨性的课下习题设计。可以让一些问题更具争议性,正确方法或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思维;引入安全、隐私、责任和社会意识等问题,鼓励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与课程内容的关系。课程习题分为练习题、章节复习题、思考题。练习题用于复习刚刚学过的零散的知识碎片;章节复习题覆盖整章内容,启发学生整合知识点并解决问题;思考题提供社会问题,激励学生思考讨论并开展课外研究,要求学生提交书面报告或口头报告。此外,还提供实践题,引导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协作完成。

(4)探索建立新评价指标。与传统教学相比,混合模式中需要考虑新的学生行为,如MOOC资源利用情况、线上或课下讨论活跃度、课下习题反馈及正确率等。评价指标要反映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充分发挥优质MOOC资源的作用,有效提升混合模式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我们利用优质MOOC资源,以计算思维培养为目标,进行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大学计算机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正在进行中,取得的效果还需进一步验证和分析。相信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改革,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内化和养成,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国内国际视野,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钦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跃升[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10): 49-53.

[2]陈钟.斯坦福与北大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实践[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1): 46-51.

[3]袁方,王兵,李继民,等.改革教学方法,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五导”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1(1): 95-97.

[4]杭月芹,管致锦,陈德裕.计算思维驱动下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3): 61-64.

[5] Wing J M.计算思维[J].王飞跃,徐韵文,译.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11): 77-79.

[6]陈国良,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1): 31-34.

[7]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56-60.

[8]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7-12.

[9]冯博琴.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第三个里程碑?[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7): 49-52.

[10] Cooper S,Sahami M.对斯坦福MOOC的思考[J].孙志岗,蒋泽清,译.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5): 66-69.

[11]吴文峻,美国MOOC考察见闻[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10): 46-50.

[12]孙茂松,从技术和研究角度看MOOC[J]计算机教育,2014(9): 2-4.

[13]肖天骏.MOOC: -个学生的体验与思考[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6): 41-43.

[14]徐葳,杨升浩,吕厦敏,等.MOOC时代,姚班在行动[J]计算机教育,2014(21): 2-6.

[15] EdX.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Programming Using Python[EB/OLl.[2015-01-16]. edx.org/course/introduction-computer-science-mitx-6-00-1 x-O#.VJj ZPUAAIE.

[16] CMU. Principles ofComputing [EB/OL]./cs.cmu.edu/~/5110/.

[17] UCSC.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EB/OL].[2015-01-16]. courses.soe.ucsc.edu/courses/cmpslO/Winter14/01.

计算机导论课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导论”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绪论,其重要作用在于让刚入学的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大学“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定位是培养学生敢用、会用计算机的能力和主动利用计算机去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较快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2003年11月在桂林召开“全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会议后,较严格的区分了什么是“计算机导论”课程,什么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或“计算机操作初步”课程。但是,由于“计算机导论”课程长期定位不清,使得在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 关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在课程中加入包含计算机操作初步如Office、Windows等工具使用的实践教学环节,以便学生能够尽快学会使用计算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在教学中介绍有关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等专业知识的入门知识点及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社会人文知识等,使得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概括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前者,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掌握了课程所授知识,丧失了学习兴趣;而对于后者,以国内翻译或影印的国外著名教材为代表,内容较深,且有相当的广度(包括有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内容),不足之处在于教材的结构不太合理,各章节的联系也较松散,另外,在讲授各领域时,顾及面太多,以致有学科内容“浓缩版”的嫌疑。我国学者董荣胜教授提出解决“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关键在于学科认知模型的构建,探索出从学科的思想、方法这个较高的层面讲授“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新途径。然而,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2) 关于是否应该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存在争论。不可否认,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域差异、贫富差异、文化差异、接受能力差异等因素导致学生起点不一样,对“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的正确定位,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保持学科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进而得到其他专业和社会的尊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构建“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内容。本文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构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经过一个周期(四年)的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课程构建

为了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将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各占32个学时。课堂教学以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方法论、社会和职业道德为主,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如何学;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可以担当的工作岗位有哪些等。实践教学则以计算机基础操作为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单元的训练,使得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

2.1 “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构建

我们将“计算机导论”课堂教学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学科知识及课程体系、学科典型问题、学科方法论、社会和职业道德五个模块,这些模块涉及范围广泛但具有一定深度,使得学生觉得有一定难度,但并非完全不可理解。各知识模块包含的内容如下:

(1) 计算机基础

主要包括计算机发展简史、目前计算机发展趋势、著名的计算机公司、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学术组织和期刊杂志、计算机奖项、计算机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数据的表示、存储和处理等。

(2) 科知识及课程体系

主要包括学科专业划分、各专业培养目标、核心知识领域(Area)、核心课程的设置、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网络基础等。

(3) 学科典型问题

以数据的表示、存储、处理为主线,主要包括问题的抽象建模(以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为例)、可计算问题(以梵天塔问题为例)和不可计算问题(以停机问题为例)、算法复杂性问题(以阿姆达尔(G.Amdahl)定律说明串行与并行算法,以找零问题和背包问题为例说明P类问题、NP类问题以及NP完全性问题的关系,并给出一种简单的贪婪解决算法)、软硬件资源分配问题(以哲学家共餐问题为例)、计算机网络的协议设计问题(以两军问题为例)、智能计算问题(以图灵测试、西尔勒的中文屋子以及博弈问题、新的智能计算方法为例)等。

(4) 学科方法论

主要包括学科专业教学背景、学科定义、学科方法论、学科的认知模型、学科的核心概念、学科中的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和形式化技术等。

(5) 社会和职业道德

主要包括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计算机水平和认证考试分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介绍、二十一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特征、学科的社会背景、学科职业和道德责任、计算机系统的风险和责任、知识产权、隐私和公民自由、计算机安全等。

2.2计算机基础操作实践教学内容构建

关于计算机基础操作,独立于“计算机导论”课堂教学,主要分为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套装软件的使用、电子邮件软件的设置和使用及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浏览查找信息的操作、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分为必做项目和提高项目,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各模块包含的内容如下:

(1)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主要包括Windows的启动、关闭和帮助系统、桌面、窗口和菜单的操作、中文输入法的使用、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桌面的规划和任务栏的设置、“我的电脑”的使用、控制面板的操作、MS-DOS方式(命令提示符)下的常用命令使用等。

(2) 办公自动化套装软件的使用

主要包括MS-Office简介、中文2000简介、WPS简介、文档的基本操作及排版、表格设计、图文混排、Word提高、工作表的基本编辑和格式化、图表的应用、数据管理和分析、演示文稿的制作和放映等。

(3)Internet操作

主要包括常用浏览器介绍(IE、Netscape、FireFox、腾讯QQ浏览器、Opera、RSS等)、浏览器的设置和使用、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的使用、电子邮箱的申请、撰写、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等。

(4) 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

主要包括压缩软件的使用(Winrar和Winzip、图像压缩软件和视频压缩软件等)、媒体播放软件的使用(RealPlayer、Microsoft Media Player、豪杰超级解霸、暴风影音等)、图像浏览及处理工具的使用(Flash SlideShow Builder、Photoshop、ACDSee Photo Manager)等。

3教学实践

目前我国有本科院校近八百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院校大约占79%,按照教育部的划分,“计算机类专业”还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等。这些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间虽有严格的界定,但是在教学中这些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很多本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从而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专业特色不明显、竞争优势不强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在“计算机导论”的课堂教学中充分把握专业特色,以深入浅出的方法对专业及整个知识和课程体系做一介绍,同时注意广度与深度的把握。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把握一个学科主线:即什么能被(有效地)自动进行,也即数据(信息)的自动处理。为此我们在相关章节的讲解中始终贯穿数据的输入、表示、存储、处理、输出等概念和方法,使学生在了解课程体系时能够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课程、怎样学习这些课程,提高了一年级新生对整个学科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除教师用多媒体方式进行课堂讲解外,还采用了许多灵活的教学方式:

(1) 相关内容(如计算机网络概述)的讲解采用部级、省级精品课程课件,使学生感受到部级、省级或校级名师的风采,同时对授课教师也是有力的促进。

(2)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现在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好,为此,我们将一些小知识(如输入、输入、存储设备等)的讲解让能力较强的同学承担,他们利用实践教学在互联网上查到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学生,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获取信息、组织材料、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其他学生也将起到示范作用。另外,针对课程内容我们精心准备了一些题目(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是否不如相关专业的学生等),让学生分组辩论,通过查资料、准备相关辩论内容等,不仅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而且使学生感到“计算机导论”不再抽象,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并愿意主动地去学。

(3) 对“计算机导论”课程进行拓展。由于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抽象性较强,而课时有限,因此在每章讲完后,除布置课后作业外,还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内容做拓展阅读,如讲完第一模块计算机基础后,要求学生了解除课堂教授的著名计算机公司外,还有哪些著名的计算机公司,它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等。这一措施激发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4) 加强学生进行集体项目和交叉项目的实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专业,为此,从学生开始学习“计算机导论”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开始,就应强调学生具有团结协作和创新的精神。为了实践这一特色,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自愿组合写课程报告,每组3~5人,除教师精心选编的题目外,可以自行选题,突出对专业和专业体系的认识与体会,让学生从中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逐渐转化为主动学习、教师引导自学为主的新学习方式,考试也从应试考试变为能力考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4结语

本文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构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对学科有了整体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深刻认识到,顺应计算机学科迅速发展的趋势,满足国家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设置合理的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是一项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Behrouz A. Forouzan.计算机科学导论[M]. 刘艺,段立,钟维亚,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计算机导论课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4-0123-02

1 概述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委员会计算机学组将计算机导论纳入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必须开设的八门核心课程的“开门”课程起,“计算机导论”在高校已经历经了三十载的发展。所谓开门课程,是指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计算机导论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所有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是让学生认识专业的发展状况,培养自学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专业兴趣的入门课程。

这是一门更新换代非常快的课程,特别是历经了近些年的迅猛发展后,从前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一些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渐渐不适应现代计算机教育的需要,另外,针对应用型本科这一特点,还需重点强化其应用性,并在此基础之上找到最合适的学科理论体系,加强学生应用性这个层面的学习,并强调联系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不仅仅是对学生,对教学、教师以及相关各方面的要求,都需要改进,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笔者已从事本课程的教学十余年的时间,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环节等,分析本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革措施。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2.1教学目标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其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不求研究的深厚坚实,但也不能只讲技术的够用即可,它应该要求的是理论是紧密结合于技术的实在。不需要追究理论知识的起源学派等。着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去的导论教学里,存在目标有失偏颇的情况,要么就是偏理论,学生学习困难,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兴趣;要么就是偏重技术,学生虽易于掌握,但会造成内容过于浅显,使得教学品质下降,达不到本科教育的要求。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教学目标应作为首要的改革内容。经过理论结合实践,改革后的对学生的教学目标可从这几个方面来叙述: 第一,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总体概貌,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前景与职业方向需求,以及对合格毕业生的要求。第二,了解课程框架体系,通过宏观浅入地学习专业课程的内容,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了解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网络等课程的内容及其引导其初步应用,并与时俱进了解计算机的相关发展情况。第三,培养计算思维,计算机方法论等专业素养,为后继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并激发学习兴趣。

2.2教学内容改革

从前的学生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不够,大多学生来自农村,很多新生对计算机都是从零学起,所以,当时本专业计算机导论的教学一开始就侧重于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以及计算机的操作及Office系列,以及互联网的使用,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时间,用来简单介绍一下今后各专业课的大概情况,很少深入地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以及计算机专业人才最不可或缺的计算思维、计算机方法论的培养。而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教育以及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飞速普及,如今的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已有了完全的不同,他们大多在中学就将文化基础与基本操作学完了,如果不作改革调整,就会导致与中学内容重复,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而且还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影响到今后各科课程的学习。

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好计算机导论课的教材,内容上,要与目标一致,但要注意深度与广度的把握,但求广度优先,不求深度优先[1]。不仅如此,还要防止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的教材,应与应用型本科的目标相一致。其次,在此基础上,修正教学侧重点并拓宽知识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摒弃过去把计算机导论课程与“计算机基础加专业课程系统介绍”相提并论的思想。在理论教学课程中,要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一主旨,侧重构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框架体系,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计算机方法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具备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通过宏观框架体系及相关课程的入门介绍,为后续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深入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内涵,并可以因此能够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树立一个方向和目标。其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软硬件知识、数据库、程序设计、网络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基本操作等,结合学生的特点,要科学合理地控制好相关知识内容的难易程度。而作为应用型本科,还要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在内容上增加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做好今后学习的准备。课本是死的,教学是活的,还要及时跟进最新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及时更新知识点。做到与时俱进,并培养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2.3教学方法改革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较快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2]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首先要立足于应用型大学的特点即“应用”,强调理论实践于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给学生提出概念,然后做出解释说明,最后举例的体验研究型教学。在计算机导论课程里,可以采取通过对应用的举例或者操作,让学生得到一个理解的过程后,作出反思,提出问题,最后试着自己总结理论概念,再找出与概念的认识差距。其次,在强化概念的时候,可以改变传统知识讲述的方法,利用思维导图这一类的学习工具,归纳和演绎所有学过的知识点,然后慢慢引入新的东西,这样一来既给学生注入了了计算思维,又让学生有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再则,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能联系实际的简单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行学习,就相关内容知识点与现实的结合查阅资料,安排适当的讨论课,这样还能丰富了教学形式,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总结知识的能力,共享教学资源,强化自主学习,这是一种基于网络基于文献资料的协作教学。另外,还可以对相关知识点涉及的前沿领域,作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眼界,进而更深入地了解学科状况,提高学习兴趣,这可以归结为专题讲座式教学。

计算机导论课程知识覆盖面大,所以章节间的内容比较松散,不容易理解,而且面向的是大一新生,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系统性,强调每一部分内容在专业的地位及作用, 以及未来深入学习之后的融会贯通,在理论教学中要给学生构架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使之系统化地进行学习。相应地,实验教学的内容要贴近理论教学,突出专业特点,学生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还要初步掌握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能力[3]。这些能力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所以要注重强化理论与实验的联系,而不能和从前一样,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分离。

2.4 实验环节的改革

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其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重点就是体现在实验上,所以加强实验课程是重中之重。计算机导论课程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课程,因此针对计算机导论的课程特点,实验教学的内容除了计算机基础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工具的使用等内容以外,还需在对各个主干课程的章节介绍中,设置相应的实验,例如在学习数据库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计算查询小系统,培养学生的贴近现实的应用能力;在学习程序设计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编写一些简单有趣的小程序,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在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拆装废旧的计算机,增强其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对课时的要求,应当不低于理论学时。另外,在实验中,要严格要求,强调对学生良好操作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环节中,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是最佳选择。但在任务的布置上要有所改革。传统的教学中,基本都是按部就班地给出步骤,大家得到同样类似的结果,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自学能力。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要具有开放性,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特点,即根据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完成各自的任务 ,达到不一样的效果。也就是说,这样的任务能够使得程度不一样的学生都能够尽情发挥,而即便是较差的学生也可以顺利完成。比如在Office实验中,让学生做一个自我介绍,但是内容不限于学过的Word、Powerpoint, 可以做网页,可以做动画这些课堂还未学过的内容,要求图文并茂。并安排成为制作竞赛进行展示,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兴趣,还能刺激学生的未知欲,并能在竞赛中展现出不同学生的能力。

3 结束语

本文的教学改革在安顺学院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近六十名学生中进行了实践 ,收获颇丰,效果较好。学生的学生兴趣增强,成绩也大大提高 ,思考问题主动积极,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考试成绩与往年的对比,操作考核成绩与理论基础知识的成绩都很理想,达到了提出改革的初衷。

参考文献:

计算机导论课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导论是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入门课程,是对计算机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综述。通过教学,学生可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结构有一个了解,明白自己的专业领域将要学习哪些内容,为深入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奠定基础。

1传统医学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近几年,大多数医学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程,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①从教学内容上,?訩是专业核心课的大杂烩,将"数据结构"、组成原理、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核心课程进行简单的罗列,使教材的广度和深度难以把握。?訪直接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这2种都达不到计算机导论学习的目的。②在重视程度上,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注重照本宣科,无法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既能让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体系,又能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学改革

2.1教师选择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综述,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学科,那么我们可以组织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讲授《计算机导论》课程,每一位老师讲授自己相关研究领域的内容,从而保证教学的高水平。各个教研室可以以本教研室的研究方向为题,为导论的某章涉及的学科开设小型的讲座或报告,从而使学生可以了解该学科的前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材选择 选用优秀的教材,甚至是国外的优秀教材,并使用双语教学,促进教学内容的快速提升,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

2.3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对传统教学内容的分析,在参考已有著作以及文献中关于"计算机导论"内容选取的基础上,"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2]:计算机发展简史、OFFICE及常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知识、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这样的一种内容选取模式,囊括了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内容,每部分内容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能够较好地适应"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定位。

计算机发展简史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整个发展历程,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学习研究的的启示。OFFICE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相关软件的使用扫除障碍。计算机组成知识、操作系统与网络知识、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内容,组成了计算机专业基本的框架,对这些知识的概括性学习,学生可以对计算机专业有一个大概性的了解,为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兴趣。

2.4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单纯的理论性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更好的理解理论讲授的内容[3]。"OFFICE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的实验,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为以后的日常工作、论文写作打好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实验,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打开机箱观察计算机的各组成部件,对CPU、主板、显卡、风扇、数据线等有一个直观上的认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装和维护能力。"操作系统与网络知识"的实验,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操作系统的运行状态、网络连接、环境配置、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参观我系自主开发的一些软件,了解他们的性能、开发的过程以及经验教训。"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的实验,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使用安全的重要性,学会计算机病毒的查杀等能力。实验课程的教学与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具体,复杂的知识变为简单,从而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学生初步掌握了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了解了操作系统、网络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了简单的计算机系统的组装与维护能力,从而加深对常用办公软件、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2.5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但是在不丢弃的前提下,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每一章的内容可以分组进行报告或者讨论。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轮流对某一章的内容,通过搜集资料作概述性的报告,或者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并给予引导。

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引入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建立"计算机导论"课程网站,通过这个平台,老师可以和学生进行在线的交流。"计算机导论"课程网站可包括理论教学区、实验指导区、自测习题、学习讨论区等。理论教学区应包括"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课件以及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程录像等指导性信息;实验指导区应包含每一章的实验指导、注意事项、实验内容;自测习题用于学生自测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习讨论区用于当前上课学生之间的学习探讨、教师学生间的交流,也包括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积累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

2.6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意见 特别是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对所讲课程的哪一块比较感兴趣,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认识。

上述改革内容是我院在多年"计算机导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方面的改进,并已经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计算机导论课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011-01

引言

实际动手能力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人们认为在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实践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理论课则仅仅起到辅作用。在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中,只有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实践活动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真正目的。在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需对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进行科学设置,防止单一注重实践课的作用而盲目增加实践课课时现象的发生。

一、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中有关理论课地位的误区

在计算机职业教育过程中通过机械的减少理论课课时, 增加实践课课时来达到提高动手能力的办法必将导致教学资源的低水平、低效率的利用, 是不能圆满实现教学目的的, 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取的。过分强调实践课的作用, 而忽略理论课的作用是片面的, 即使在计算机职业教育过程中, 理论课还应占据重要的地位, 尤其在指导实践活动方面, 理论课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1 将理论课机械减少,对其教学的不可替代性不够重视

我国众多计算机职业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由于未能全面认识到计算机职业教育中理论课的地位,因而通常片面增加实践课课时,机械减少理论课课时。这一做法虽然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其本质上忽视了理论课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与指导作用,是难以达到有针对性的、高效率的实践教学目的。

1.2 片面强调计算机理论课体系的重要性,形成了肤浅的理论课教学计划

我国大部门计算机职业教育组织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通常借鉴计算机专业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与安排,尤为强调理论课体系的完整性。但是,由于受到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学时间及周期限制,难以对理论课体系中所有理论课程进行深入讲解,因而形成了肤浅的理论课教学计划。

1.3 将实践操作课程作为理论课的附属课程开展计算机教学

当前,众多计算机职业教育院校及组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常在实践课中对理论课的相关知识进行验证,进而使得实践课位于理论课附属地位。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教学中采用此种方式较为适合,但在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中,由于其强调在必要理论知识基础上开展更进一步的实践活动,进而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果将实践操作课程作为理论课的附属课程,那么就极有可能使得培养过程中的主线发生偏移,从而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二、解决理论课地位误区问题的有效方法

2.1 对实践课及理论课的课时比例进行科学、合理地确定

(1)实际教学阶段:在第一学期,由于学生刚接触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对计算机技术及系统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为尽快让学生对计算机形成感性认识,就需适当加大实践课课时数,并在实验室结合实物进行详细讲解。第二学期则可将实践课的课时数进行适当减少,并在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彻底掌握后增加实践课课时,在实践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运用基本理论与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进而促进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第三学期,建议计算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为1:1.3;在最后一学期,建议在前6周左右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有机结合,针对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再开展毕业设计。

(2)课程的背景:在对计算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进行确定时,还应将课程的具体背景充分考虑在内。倘若课程具有充分的前导课程,那么就应适当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倘若前导课程不够充分,那么就应增加理论课的科室,为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学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3)课程相关内容:在确定计算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时,应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相应改变。对于基本理论的课程,需加大理论课课时;对于以具体技术与方法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则应相应增加实践课的课时数。

2.2 充分强调单一领域突出的计算机理论教学

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不需要追求理论体系的详尽与完整,因为计算机职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主要针对实际工作中的某一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应当将理论知识够用作为前提条件,开展单一领域突出的计算机理论教学,并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展开深入的学习与探究,并利用这一领域中的原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力图在某一领域中充分实现学生技能与操作水平的单点突破。

2.3 开展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的理论课教学

在开展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需充分摆脱传统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依附的模式,将学生动手能力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作为教学主线,进而开展理论课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将实践活动作为着手点,在实践中提出相关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必要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通过采取此种教学模式,可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实现能力的真正培养。

三、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忽略教学对象的个性特征

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对象多为在高考中成绩不太理想的考生, 这部分考生选择计算机职业教育的理由尽管多种多样, 但一个普遍的事实是: 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根据这个事实, 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到每类学生的个性特征. 根据每类学生的个性特征安排教学。一定要避免忽略教学对象的个性特征安排教学。

(2 ) 过分强调实践的作用, 忽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实践活动对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计算机职业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过分强调实践的作用,而忽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一定要坚持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这一点在计算机职业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偏离了这一点,就会走人经验至上的境地。培养出不断进行“ 试一试” 的技术人员。而这无目的的、全面的“试一试” 是低水平的工程建设和维护的因素之一。

结语

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 要科学的设置实践课课时与理论课课时的比例, 避免一味强调实践课的作用而盲目加大实践课课时; 要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于理论教学不但不能削弱。而要在某一个领域内加强理论教学; 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问题上, 要避免传统的实践课依附理论课的模式, 要以实践课、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强调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为解决此问题去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计算机导论课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3-0563-03

国外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做了大量研究,通过建立相关的标准,实行统一规划,规范管理。比如,2000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联合有关团体制定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详细规范了师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构成和要求; 2005年美国教育部颁布《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迈向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因特网、法律和当代学生变革展望》,提出今后发展教育技术的七项行动建议;2010年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正式了题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围绕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主要发展目标和建议。这些文件对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一体化促进作用。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教育部高教司1997年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的地位;2006的“白皮书”,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2009年出版《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书,提出和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这些文件为推动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和学生需求,在“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问题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1 数据调研及分析

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等新疆5所高校不同年级的750余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研了解到当前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并在学生学习方式、计算机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广泛征求了各专业大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论文针对不同族别的学生作了调查,他们最早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各不相同,30%的学生小学就开始学习计算机,36%的学生初中开始学习计算机,23%的学生高中才学计算机,11%的学生大学才学计算机。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各异,进入大学后他们的计算机水平也都参差不齐,27%的学生水平较低,67%的学生水平一般,只有6%的学生水平较高。

新疆属于边疆地区,教育资源比较薄弱,为了解学生族别与其接受计算机普及性教育的起点是否有关联,本了相关的数据分析,如图1所示:不同族别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时间起点差异不是太大,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小学就学习计算机的学生都在30%-40%之间,中学开始学习计算机的学生达60%左右,只有10%左右的学生大学才接触计算机。可见新疆不同族别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较为公平。

为了解接触计算机时间的早晚对学生在大学阶段学完计算机课之后的计算机水平是否有影响,本了对应分析。如图2所示,从小学到高中来看,接触计算机时间越早,大学阶段计算机越容易达到一般的水平,但是要达到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却并不受接触计算机时间早晚的影响。而大学才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无论要达到哪种计算机水平都会受到较大影响。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与学都在理论与实践上脱节

本次调研了解到,在教学中理论课与上机实验课的时间分配方面,7.5%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太少,实验课太多;51.6%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太多,实验课太少;只有40.9%的学生认为理论课与实验课时间分配合理。在学生作业方面, 62%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与现实生活不相关,38%的学生认为作业与现实生活相关。分析数据可见,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理论课与上机实验课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学生作业存在理论与生活实践联系少的问题。

2.2 课程考核标准不统一

本次调研中当被问及“你所学计算机课的考核方式是什么”的时候,30%的学生回答是上机进行CCT考试;46%的学生回答是理论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4%的学生回答是仅进行理论考试;20%的学生回答是平时成绩加期末上机考试。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各高校对计算机课程考核的差异性可见一斑。对于计算机课程考核没有标准统一的要求,形式各异的考核结果不具有参考价值,不但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能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几点建议

3.1 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本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看法作了统计,认为即使非计算机专业也有必要开计算机课的学生达到95%;而图3也显示,即使不喜欢计算机课的学生,也有82.79%的人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开设此课。可见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都很重视计算机课,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

3.2同步学习,异步练习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应该尽量实行同步学习,异步练习。老师讲课时学生统一探究学习,激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取长补短。教师布置课堂练习或者课后作业时分层次布置,在达到最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于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争取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都有进步,都能学有所获。

3.2.2 为学生营造不同的学习氛围

为了解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生各自喜欢怎样的学习群体,本了相关调查统计。如图4所示,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几类学生选择一个人自学的均不到10%,选择全班同学一起学习的学生也都只占10%左右;计算机水平一般和水平较低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在老师的辅导下学习;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兴趣相同的几个人讨论学习。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学习或者与兴趣相同的几个人一起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时间,并积极辅导和引导学生规范练习。课堂之外适当组建几个兴趣小组,让那些对计算机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分组探讨,相互督促学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力。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学习需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3教与学都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里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从三方面考虑。第一,教师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分配上要尽量合理。既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需要分配合理的时间让学生上机操作,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第二,理论要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课堂教学时老师应尽量多用案例教学法,而在给学生布置练习作业时,将生活中涉及到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贯穿到作业中,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第三,不但要以理论指导实践,还要用实践来检验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3.4计算机考核标准统一化,方式多样化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性、系统性教育课,涉及知识点多,注重基础教育和实践。根据该课程特点,需要检验学生是否达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性目标,所以理论考核是必须的;作为应用基础课需要检验学生能否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所以上机考核也是必须的;作为计算机文化的系统性教育课,要考核的知识点较多,在短时间内既要考理论又要考实践能力,很难做到公正有效的考核,所以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来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真实水平。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但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考核过程,不但要在理论上进行考核,还要在实践上考核;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考核,还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4 结束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是大学生今后工作生活中必备的基本技能,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正在蓬勃发展,新的系统与软件不断更新换代,所以在学习本课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有的软件如何使用,重点还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以便他们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是计算机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要求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能满足新时代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晓华,刘树娴.新疆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3):75-76.

[2] 龙映宏.浅议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6):4479-4480.

[3] 朱雪莲.新生计算机水平及分层试点教学调研与分析——以新疆艺术学院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2(9):42-44.

[4] 郭键,董萍萍,辛向丽. 国内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对比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0(9):42-46.

计算机导论课论文例7

一、合理设置计算机课程,协调理论与实践课比例

在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计划和安排还并不是十分科学,有的学校过于注重理论,理论课程的时间占比较大,忽视了实践教学;而有的学校又过于注重实践,大量安排上机操作课程,忽视了理论基础的讲解。事实上,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离的,没有理论积累,实践就缺乏指导;没有实践操作,理论就无法得以验证和应用。所以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客观的安排,协调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比例。当然学校的安排并非一层不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计算机专业的方向、计算机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以更符合教学的实际。

例如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专业,有的学校计算机课程偏向于信息技术,那么专业课程中就要涉及到数据结构、微机原理、编译原理、汇编语言、电路与模拟技术等理论知识,同时要安排一定的实践课程进行上机操作,如数字电路实验、汇编语言编程及上机调试、数据结构实验等等。又比如针对“计算机基础应用”专业方向时,课程设置就应该偏向于实践操作,就可以设计一些例如Office、Photoshop、Visual Basic编程语言、数据库软件Visual Foxpro等的基本办公软件进行操作实践,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理论课程作为基础,只是这时实践课程的比例可以大于理论课程的比例。只有这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协调安排,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理论知识、学会实践操作,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二、理论课注重少讲精讲,实践课突出反复操练

在传统的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走入了这样一个误区:理论课上,教师满堂课都在滔滔不停地讲课,学生被动地听、记、学;实践课上,则放任学生自由上机操练,学习效果并不如意。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就必须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课上应该少讲、精讲、多练,实践课上突出反复操练、注重操练效果的把控。

在中职计算机教材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都有许多生动、形象的图片指引着操作流程,学生们一看便可清晰了解。这时,就不再需要教师再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理论了。相反,教师只需要做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多思考多练习;而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则进行重点讲解,有针对性地指导,突出教学的难易层次感。例如在学习计算机基本办公软件时,由于内容较为简单且常见,所以教师不必大篇说道,只需进行点拨指导即可;然后让学生上机练习,如何在Word里面编辑文字、设置段落格式,如何在PowerPoint里面添加艺术字、图片等等。而对于较难的内容,如在Excel里面设置公式,添加文字、图片链接,设置动画等,教师则应该多予以关注和指导,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多加辅导。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实践教学添砖加瓦

众所周知,计算机课程比较枯燥、晦涩,尤其是理论部分,学习起来会感觉十分乏味,因此许多学生会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时,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的图片、动听的声音,将复杂的文字流程变成视频演示,那么学生的眼球就会立即被吸引,学习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对计算机学习有了兴趣,学习起来也容易多了。另外,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尤其是针对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教师首先将这些重难点问题制作成有趣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体验。然后针对所学知识进行作业练习,例如学了Photoshop制作原理,则可以让学生试着去制作一些精美的贺卡、美化图片等;学习了Flash制作方法,则可以试着去制作精美的网页、设计有趣的动画等。通过练习,让学生不断加深印象、巩固所学。总之,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开辟出一条崭新的教学道路。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这是中职学校办学目的所要求的,也是计算机专业性质所要求的,更是时展与进步的要求。而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学校要做到合理设置计算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教师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进行调整;教师还要变革教学方法,精讲多练,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接受水平的,也能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其计算机实践操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计算机导论课论文例8

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属于职业类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未来的社会,不会使用计算机将被称为“文盲”。对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调查统计显示,他们期望毕业生掌握的主要技能是:文字编辑软件,数据管理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网络应用,安全防范,利用网络搜索和处理信息,利用网络通迅与其他人员协调工作,等等。这些都是对普通的工作人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跟上时展的需要,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

1.学生的层次存在差异。

在我国,计算机的普及率并不是很高,拥有电脑的人大多集中在城市,广大农村群众对电脑的接触少之又少,这就导致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和应用能力差异较大,学习的起点不一致,这给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基础差异明显的学生。

2.新生理论与实践脱离。

新生入校时,有的学生接触过计算机,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理论引导,只能局限于简单的操作;有的新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感觉很茫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会导致一味学习理论,实践能力缺失。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理论与实践脱离。

3.硬件条件不足给教学带来困难。

高职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计算机操作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时必须具备能力之一,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全院各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但由于办学影响,上课时,学生不能保证每节课都人手一台计算机,老师授课时会把理论与实践环节分开,理论课在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上,这样,在理论课中老师就只能一味讲。对起点低的同学来说,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理论课老师讲的内容到上机实践时用不出来,日积月累,遗留问题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学生对此学科失去兴趣。

4.毕业时不能学以致用。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是应用性极强的一门课,用进废退,因此在一年级时所学的内容,不少学生到毕业时已经几乎忘记了,到找工作时不能学以致用,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也是计算机基础单纯地作为一门课学习必然产生的结果。

二、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属于职业类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无论在授课中还是学习中都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当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在授课时,应将原来的教室授课变为机房授课,这样可以讲解1―2个知识点,就让学生动手练一练,做到边学边练,使学生把每个知识点都学会、学扎实。

2.减小学生的层次差异。

教师可以在最初的几堂课采用分层次组织教学,对基础差、起点低的同学多教、多练,有针对性地辅导;而对以前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以预留作业和指导的方式,使其把计算机基础打牢,最终缩短学生差异。

3.利用网络课后答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功能强大,成为人们使用计算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网”也是提高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与同学们在线交流,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实践证明,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4.温故知新,毕业前增加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

在做毕业论文之前,大部分毕业班同学都已经找到工作,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实践环节,对论文格式排版、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温故知新,又能使学生适应岗位要求,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虽为公共基础课,但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其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技能之一。

参考文献:

计算机导论课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09-02

一、引言

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计算机导论”的混合式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形成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本的教学,其实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以自学为基础的发展性课堂教学。与“狭义工具论”或者汇集计算机专业各门课程前言或绪论知识的传统“计算机导论”教学不同,它强调在教学中形成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激发其对计算机领域科学探索的兴趣。实践表明,要实现课堂教学根本旨趣的转换,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层变革,急需建构科学合理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1]本文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计算机导论”的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构建了一套针对此门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二、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课程与混合式教学

1.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课程。“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本科专业一年级新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一旦学生迷上了这种清晰的、基础的、充满魔力的计算思维方式,并用于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会加深他们对人类行为的理解,并在更高的智力层面,大量地发现和探索问题解决与系统设计的有效途径。[2]

2.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将课堂教学与Web-based Learning结合起来,可以处理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为学生设计任务活动,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与交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等等。同时,混合式教学也能发挥课堂学习系统性、组织性、目的性、教师主导作用等优势。[3]

三、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计算机导论”课程的特点,构建了一套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这套针对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指标体系由四大评价项目、十一个评价要点以及最后的综合评价构成。四大评价项目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素养、教学过程、教学效果。

在“教学目标”评价项目中,“教学目标价值观的多维性”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确立教学目标时,不仅要体现计算机学科的需要和学科的标准,即计算机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要考虑学生个人需要和人本标准,即计算思维的形成、学习兴趣的增强、能力的提高等素质发展的目标;并且能将计算机科学知识掌握的目标与计算思维培养的目标较好地融合与统一,使这两类目标具有内在联系。“教学目标的恰当性及形成性”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匹配程度,与教材内容、在线学习平台的教学资源、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合程度,以及教学目标在计算思维形成上的恰到好处。即学生通过指定教材内容的学习和在线学习平台的教学辅助功能,能否实现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凭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是否需要经过努力与学习在形成新的思路或发展出新的策略时才能达到;是否最终能达到教学大纲所需要达到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要求。

在“教学过程”评价项目中,“学习内容及提供方式的有效性”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传统课堂与在线学习平台所提供的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学生的计算思维的形成;“学习方式设计的有效性”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是否采用接受式或者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或者采用学生合作或独立完成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否适合特定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以使计算思维得以有效建立;“在线学习平台资源的有效性”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教学资源,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对课堂教学的内容给予有利补充;“学习组织及管理的有效性”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对学生的课堂外学习活动的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如学习任务的布置、任务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等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指导与答疑的有效性”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是否起到促进作用,如方法思路的点拨、疑难的解答等是否必要;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对学生的提问给予答疑,是否及时、准确、适当,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或提升学习效果。

在“教学素养”的评价项目中,“教师的基本技能”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否具有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素养和能力,只有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展示和有效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的基本修养”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否对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与应变能力。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项目中,“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评价要点是指学生对“计算机导论”的特定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以及这样的经历、体验过程让学生获得的计算机科学知识,以及接受的计算思维熏陶、计算机文化濡染,此项评价要点反映的是学习活动的体验性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的学习成效”的评价要点是指学生通过“计算机导论”的学习,在计算思维的建立、计算机科学知识掌握等方面的情况,此项评价要点反映的是学习活动的结果性目标的达成度。只有学习活动的体验性因素与结果性因素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学生计算思维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不但要有学习活动的体验性目标的达成,而且能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出与特定结果性目标相配合的、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形成的体验性目标的具体内容。

四、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1]

1.等级评定和解释说明。评价者先要对每一个评价要点给予好、中、差的等级评定。然后在观察、调查和测验等事实证据的基础上对自己给出的等级加以解释说明。比如,评价者对混合式教学“教学目标价值观的多维性”给出了“中”的评级,就需要进一步具体分析混合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如何体现出对计算思维培养方面的发展要求,但还不够充分等。再如,评价者对“在线学习平台资源的有效性”给出了“好”的评级之后,就需要分析在线学习平台的教学资源是如何适应学生自主、有挑战性的学习,使之顺利进行。又如,评价者对“学生的学习成效”给出了“差”的评级,就需要给出课后的学生调查结果或测验结果,作为证据支持。在给出等级之后的解释说明,不仅可以使等级评定更加理性、客观,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评价“解释教学”、“改进教学”的功能。

2.分项评价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就各指标进行分项评价之后,要对混合式教学做出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混合式教学动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形成的有效性的整体评价。它把前面分项评价中的各个评价项目、评价要点联系起来,形成对混合式教学整体效果的评定和主要因果关系的解释。综合评价重点看教学目标有多少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形成的成分,最终又得到多大程度的实现,从而据此判断混合式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优劣等。这样,综合评价就抓住了“计算机导论”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形成这条主要线索,给混合式教学模式评定了等级并做出了解释说明。在实践中,如果需要更为精确的定量评价结果,就要研究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教学的实际情况,据此赋予各个评价项目、评价要点适当的权重,通过加权求和获得定量的评价结果。其中,权重确定的合理性决定了最后所得分数的效度。

3.评价者素质。这套针对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评价者具有深厚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素养。首先他必须具备掌握计算思维的内涵,对“计算机导论”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所把握,能准确判断所提供的学习内容与所选择的学习方式之间是否相互匹配;其次必须具备深刻的洞察力,能够透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准确判断其学习是否处于自主状态,有效完成计算思维的建立。

五、结束语

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计算机导论”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提供一种评价的手段,为进一步完善以培养“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导论”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并不作为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终结性评定。

参考文献:

计算机导论课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1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的托尼・博赞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辅助思考工具。“思维导图”即引导人们思维的图,它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是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表达。”人类使用的一切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图示方法都是“思维导图”。

2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本次共调查了我院非计算机专业3000名高职学生,根据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实践课没有更好的利用。我院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采用了理论课与实践课1:1的授课方式,但是调查发现:只有30%左右的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理论课能认真听讲,40%的学生对于上机实践认真练习。其他同学对于理论和实践都不感兴趣,理论不听课,实践时间又大多数上网,聊天,浪费了大部分时光。

(2)教师讲授方法单一。计算机和投影仪已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工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并未被完全利用。有的老教师还习惯于黑板教学,不能更好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教学效果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不高。

(3)学生对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意见较多。大部分同学认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涉猎的理论知识很多,只是认为Word、Excel、PowerPoint比较实用,而对于知识渴望更多的大学生,更希望学习“编程”、“Photoshop”、“Flash”等比较实用的计算机软件。而对于网络知识、数据库知识不容易掌握,授课内容太过于层面,学生不容易掌握。

(4)计算机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我院计算机教师几乎没有进修与出外参观学习机会,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所有我们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3高校教师如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应用思维导图

(1)计算机基础课授课教师应用思维导图。高职计算机老师应该选用或者编写高质量的适应我院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教材。我们学院有计算机专业,可以本着教师资源丰富来改革教材,可以编著一些实践性较强,高职学生接受知识性强的章节,促进课程改革。

(2)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化地整理知识,有效的资源整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促使教师从整体结构上去把握知识内容,在头脑中形成课程的全景图。这样便于备课过程及教学设计的系统化、合理化;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便于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与质量。

(3)在授课的过程中,思维导图可以成为教师应变自如的展示工具。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授课的思路更加清晰,表达更加流畅,便于与学生加深互动交流的广度与深度。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授课,可以使呆板无趣的板书变成图形美观,自由发散、色彩斑斓的美的享受,有助于扑捉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质量。

(4)考核方式改革,针对以前我院考试考核不合理性,学院积极改革,也是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高职生自2011级新生起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期末校内不组织正常考试,学生一律参加下学期开学初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考试,考试成绩将作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成绩。这样参加全国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的考核方式,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还可以拿到证书。

4高职学生如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应用思维导图

(1)在上课阶段,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利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可以有效的利用时间,扑捉教师所授知识点的关键词。运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思维的能力、抓重点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上机课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进行,对小组的合作式学习进行客观的评价,在上机过程中,每个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上机内容,学生画出思维导图,经过小组讨论,生成一份本小组的思维导图。老师针对小组讨论图加以解析和评价,各个小组间相互交流学习,既增加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又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互动性,课堂质量得以提高,学生反映良好。

计算机导论课论文例11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计算学科;课程构建;导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者要学习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入门课。应该就学科特点、学科形态、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典型方法、学科知识组织结构和分类体系、各年级课程的重点,以及如何认识计算机科学,学好计算机科学等问题从科学哲学和高级科普的角度去回答学生的疑问,因而起到后续课程导引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并为深入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各专业课奠定“以全局指导局部”的基础。

但是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很难找到一本与时俱进的教材,既满足学生的理论课需求,又满足实践课需求。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进行变革,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自己的看法。

2存在问题

通过大三、大四学生调查,发现当问及你对计算机学科的体系结构怎么理解?80%的学生对此问题回答模棱两可,笔者对这种现状震惊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计算科学缺乏比较全面的认识,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较差,一些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后还没有建立起一些专业学习的方法,甚至有些同学认为计算机专业学习就是熟练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而对于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缺乏兴趣。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出现很大的障碍。究其以上情况,教与学的目前状况值得我们深思了。

鉴于存在以上的现象,诚然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态度、兴趣有关,但另一方面对“计算机算计导论”这门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都发起了挑战,如何解决这门入门课程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引导作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目标

多年来,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对该课程应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问题一直没有定论,这也就给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带来了一些难度和偏差。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如对计算机的认识程度的不同,导致他们对该课程的需求、兴趣不同,因此就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或删减一些内容,而实际上,内容的增加或删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课程目标的约束。1989年1月,ACM攻关组在《ACM通讯》杂志上发表了计算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计算作为一门学科》,该报告明确要求《计算机导论》课程要以严密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计算学科中各个富有挑战性的领域。2001年12月,ACM 和IEEE - CS任务组提交的CC2001 (Computing Curricula 2001)报告更进一步指出,该课程应能让学生了解计算学科中那些富有智慧的核心思想 。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来看,既然本课程是计算专业的最先开设的课程,它应该达到的目标是:(1)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兴趣;(2)充分展示计算领域能做什么,但不去深究怎么做;(3)能揭示计算领域的历史及其发展状况;(4)能培养学生学科全局观及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5)能让学生了解该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在该领域工作应有的职业道德和应遵守的法律准则。

4教学内容

近年来,虽然很多高等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课,但要区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的不同,;还要明确课程内容设置目的,作为计算机方向的入门课程,应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按照“CCC2002教程”的描述,按照上述对内容的描述,“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可分为下列几大部分:

(1) 计算机学科概述,包括学科的背景、发展历程、名称的来历等;

(2) 对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描述,包括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冯・诺伊曼结构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等;

(3) 对软件知识的描述,包括软件的分类、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算法与算法分析、数据结构与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数据库和软件工程;

(4) 对通信与网络知识的描述,主要介绍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网络的体系结构、数据通信的基本方法和网络协议以及网络系统的安全和管理知识;

(5) 人与计算机,包括人机交互知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领域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人脑与电脑的关系;

(6) 计算机和社会,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计算机专业与社会的关系、知识产权与职业道德等;

(7) 学科的未来,在每一部分中穿插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上著名的事件、公司、人物、产品,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全面了解本学科。

5教材选择

5.1适当补充新的信息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有基础性又必须有先进性。既然计算机导论是一门正规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就不能带有随意性。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也决定了不仅要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感性知识,还要介绍计算机的理性知识,即要“领进门”,又要“送一程”,所以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是十分重要的,这一部分内容应该相对稳定。 但是计算机导论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软件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如果授课内容陈旧、肤浅,不但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上机实习也会遇到障碍(找不到过时版本的软件),所以课程内容必须“吐故纳新”,要适当介绍一些计算机技术的新知识和一些流行的优秀软件,使课程内容始终保持先进性。 所以不仅教学大纲要不断修订,而且教材也要及时更新。

5.2防止两个倾向

在计算机导论课的内容选择上还要防止两个倾向:一个是过于简单,另一个是过于复杂。 如果课程内容简单化,降低要求,就容易把这门课降格为社会上一般的计算机操作培训班。 把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的第一门课程混同于计算机扫盲,是对该课程采取实用主义态度的结果,也是对课程性质和任务的一种误解。 反之,如果课程内容复杂化,一再加码,就会把这门课提升到计算机原理课的水平,学生听不懂,吃了夹生饭,会给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障碍,同样也会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望而却步”。

6教学方法的探讨

6.1教学融入“故事性、趣味性、启迪性”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会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很多人和事物,如果将一味地将一些枯燥的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把涉及到的专业术语知识等所关联的到人物事件讲述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他们的成功与贡献来启迪我们的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专业认识。比如讲到计算机体系结构时,就会提到冯诺依曼,他的人生经历,事件发展背景;讲到计算机网络时就会提到,美苏争霸等重大事件;比如讲到人工智能方面可以引出“深蓝大战”。这样集故事性、趣味性、启迪性结合古板的知识让学生充满兴趣开拓自己的知识面。

6.2直观的教学法

比如,当涉及到一些硬件知识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一边拿着一些硬件部件进行现场讲解。在做实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实践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比如进行硬件组装,让学生通过真实地触摸硬件的元器件及产品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再如,当讲到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时,就可以到实验室去,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来学习网络,进行现场简单的认识网络的组成。这种感性的教学方法能带给学生直接的专业学习体验以及更新颖的感观认识。

6.3善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法

采用这种技术不仅能使大一学生有了上课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它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带来更多的信息量:

(1) 在讲到硬件的一些基础知识,可以用视频展现整个说要讲解的相关知识的视频过程。

(2) 在讲解到操作系统等软件进行操作时,可以用视频展现操作系统的安装过程,然后再带学生进行实验室进行现场安装,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

(3) 在讲到一些抽象的基本原理时,如在讲解到CPU的工作原理时,可以用制作的Flash小动画展现CPU的工作原理。

6.4语言表述具体化

因为计算学科中抽象性的内容较多,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语言表述不通俗易懂的话,抽象性越高,学生会在刚刚了解一个内容的基础上,再尽全力去理解这晦涩的专业术语等抽象的表达,这样学生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就会有云里雾里的感觉,听课效果肯定会受影响。

6.5精讲多练是授课的重要方法

计算机导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较快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这些能力单靠课堂教学是培养不出来的,而要靠大量的上机实践。 因此,计算机导论课应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转移,正确的指导和大量的上机实践是学好这门课的基本保证。课程性质的定位也决定了必须采用精讲多练的授课形式。精讲应该是不得不讲时才讲。现代教育思想在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同时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精选重点和难点详细讲解,使刚入大学的新生在陌生的学习对象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但也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6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计算机导论”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内容广泛且与后续课程关系密切,因此讲授起来有一定难度,本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站在学科的高度看问题,将复杂的、抽象的内容简单化、形象化,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也有“万事开头难”,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极大的热情,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要对本学科有全面了解,要变传统的知识型教学为研究型教学,选择适当的知识为载体,通过对知识点的讲授,让学生学会思维。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先把知识“嚼出味儿”,然后再在课堂上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还应该根据自己所在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机地组织和确定课程内容,把握教学计划的总体安排,强化能力培养的意识,使学生能通过对学科的理解和认知进入学科领域。

“计算机导论”课的每一个环节势必影响着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后续知识的学习,这值得我们每一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们去关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