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读落花生有感

读落花生有感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05 06:31:25
读落花生有感例1

夜晚,群星闪烁,月光皎洁。我仰望深兰色的天空,回味着刚刚读完的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感到滋味无穷。

在《落花生》,这篇散文中许地山爷爷描写了在收获节的夜晚,他和全家人一起吃花生,议花生的情景。通过父亲的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要做实实在在,不要做外表好看而别人没有好处、华而不实的人。

花生深深地埋在土地里,不象桃子、苹果、石榴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耀人耳目地挂在枝头上,让人一看就想吃掉它。等花生可以吃的季节时候,在表面看不出有没有熟,需要有大铲子把它铲出来才知道有没有成熟。它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的奉献给人们,而甘愿默默无闻地埋在土中。

我们也要学花生那样无私的奉献给祖国。我爱吃花生,我更爱花生的无私奉献精神。

读落花生有感例2

学习了《落花生》这篇课文,我知道作者借花生来表明自己要做个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也赞美了生活中那些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就像落花生一样,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劳动的成就也许并不引人注意,但他们是切切实实的为人民服务。

“父亲”先把花生与桃子、苹果和石榴相比,通过果实的颜色、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比较,说明花生没有苹果、桃子和石榴美观,但它却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不计较名利。“父亲”并不是说桃子、苹果、石榴没有用,而是指它们外表美与花生内在的美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更为重要的是内心美,实实在在的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无论怎样美的人,如果能默默奉献,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因该更了不起,也更让人佩服。“父亲”就希望“我们”能做这种人。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外表美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做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

绍兴县实验中学七年级 陈雨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读落花生有感例3

翻开语文书,《落花生》这篇富有做人启示的文章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落花生》这篇文章使我对花花是那个刮目相看、另眼相看。它深刻改变了我的想法,使我对这个充满启示的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与感受。让我更想了解其中的奥秘,挖掘其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落花生》一文写的是:许地山与他的兄弟、父亲一起品尝花生,议论花生的好处,许地山与他兄弟觉得花生的好处是:味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父亲却认为花生的好处是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的,它虽然不好看,没有漂亮的外表,不能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不能令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但它在土壤中把自己的好处都奉献给人类。许地山听懂了父亲的话,说出了一句极富哲理的句子:“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让我重新有了一个做有用的人的目标。

我从电视上看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可我觉得每一个老师都是最美的,不是说一定要做出救人的伟大事件,只要你关心过,体贴过你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在他们的心理,你永远是最美的。老师,是一个辛勤的园丁,把我们原本一棵棵小苗培育成了一棵棵大树,在我们无助的时候老师会伸出双手来扶我们一把,在老师生病的时候,他却还是忍着病痛,坚持给我们上完课,不会因为什么事情放弃给我们上课。他们是伟大的,不管怎样辛苦,他们都会当做很幸福。老师是在为社会做出奉献,为了我们,他们什么苦都吃,他们很幸福我们也很幸福。当我们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的心里比什么都开心。

有了《落花生》这篇课文,我又重新发现了新的奥秘:做人的首先要求就是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默默地去帮助别人。这样,人人都想和你做朋友,只有当你把做人做完了,才可以去谈论道德问题,不管你是什么伟大的天才。

读落花生有感例4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09

新课改提出“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十二字方针。其中,“限时讲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只讲授三分之一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教学中牵引过度、提问琐碎繁杂的状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该如何具体操作呢?笔者认为,以读代讲,正是一剂医治以往课堂高耗低效顽疾的良药。下面就以《桂花雨》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以读代讲,创设高效课堂。

一、以读代讲,及时评价促朗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读代讲,就是用读来代替讲。这里的读,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朗读,如有感情地大声朗读、默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来选择适合的读法。以读代讲是以读为主,以讲为辅,读中悟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应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并及时进行正确有效地引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作品。这篇课文围绕“桂花香”这个线索,重点写了作者的“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使人读后真的像浸润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教师在教学《桂花雨》时,一直面带微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部分。对于学生的评价不是简单地说“好的”“不错”“你真棒”,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贴切的评价。如朗读作者缠着母亲摇桂花的句子:“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对于读得好的学生,教师评价:“桂花才开了几朵呀,瞧这个孩子急的!”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教师说:“你缠着自己的母亲了吗?再来一次,缠缠母亲。”在教师的引领下,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教师在整堂课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情,读的方式五花八门,有教师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默读、自由读等。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读得声情并茂,读出了文字中蕴涵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体悟。

二、以读代讲,创设情境促想象

以读代讲,可以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避免把文本进行支离破碎的讲解。《桂花雨》一文,让学生体会“摇花乐”是课文的重点,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着这部分文字,在朗读中品味、遐想。教师则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喊着:“摇桂花喽,孩子们,快来快来,摇桂花啦!”音乐响起,图片中金黄色的桂花纷纷扬扬,学生们闭上眼睛,仿佛沐浴在香香的桂花雨中。教师继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桂花‘刷刷’地落下来,纷纷扬扬,漫天飞舞,桂花落在了我的头发上,我都成了桂花仙子了。桂花还落在了哪里?”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落在我的肩膀上。”“桂花落在我的脸上,像亲吻我的脸。”“桂花落在我的鼻尖上,凉凉的。”……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桂花落得你的满身满脸,在这美妙的时刻,你最想做些什么?有什么感觉呢?”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挖掘了:“我想在桂花雨里跳舞。”“我想让桂花遍布我的全身。”“我想沉浸在桂花的海洋里。”……学生的情感喷薄而出,发自内心地喊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在朗读中把心沉淀下来体验和感悟,言为心声,最终打动人心。

三、以读代讲,激发兴趣促感悟

以读代讲,还要注重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彻底颠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读”主动地参与课堂和掌握新知。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感悟,让学生逐步爱读书、会读书。

读落花生有感例5

师:这句话中,你找到了哪些标点符号?

生:省略号,并且有五处。

师:你从这五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生:很明显,桑娜的内心是非常害怕的。她不知道如何向西蒙交代。

生:桑娜的内心是忐忑的,怕西蒙会责怪他。

生:桑娜自己也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

师:是的,你们透过这些省略号走进了桑娜的内心深处。那这段话中还有哪些标点呢?从这些标点中你又能读出些什么呢?

生:问号让我感觉桑娜心里非常矛盾,虽然她不断地问,但事实上她却非常坚定。

生:是的,从感叹号也能看出桑娜的决心,可见桑娜是非常善良的。她矛盾的是救了孩子会让西蒙更加操劳。

片段二: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中“落”字赏析。

师:你从一个“落”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到珍珠鸟的雏儿已经不怕“我”了,很坦然地落到了“我”的书桌上,有一种很亲昵的感觉。

生:我觉得小珍珠鸟非常调皮,丝毫不觉得害怕。

生:我觉得珍珠鸟的雏儿有一种挑衅的架势:我就落在这儿了,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生:我觉得珍珠鸟想对作者示好。

师:嗯,大家很会读书,能从一个“落”字里体会出这么丰富的内容。再想想,“落”字还能让你读出什么呢?

生:读出了珍珠鸟与作者之间渐渐产生的感情。

生:读出了珍珠鸟与作者之间的友情。

生:读出了珍珠鸟与作者逐渐亲近的过程。

片段三: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

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朵白荷花,你最想说什么?最想做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音乐响起,学生独立写话,然后交流。)

生:我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

生:我是一朵洁白的荷花,我骄傲地说:“瞧!我长得多美呀!”

生: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穿着洁白美丽的上衣,和碧绿的裙子,在随风飘舞。

师:荷花仙子来了!(笑声。)

生: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想要跟别的荷花比美,你们谁也没有我美丽动人。

师:自信的荷花更引人注目。

生:我是一朵姿态万千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我终于长成一朵美丽的荷花了,欢迎游客来观赏我。”

师:将自己的美献给游客,你不但有一个美丽的外表,更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上述三个课例片段都能抓住语言这一核心,通过对语言的品析来捕捉信息、领略情味。这一做法是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忽视语言、偏重延伸、追求“热闹”的矫正,值得肯定。但在处理语言的方法上这三个课例都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个片段中教师问了三个问题,从学生回答来看,他们似乎已经领悟了标点符号的功用,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回答仅能显示学生的“已知”,并未真正地内化于心。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一部分,能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但要深刻体会其作用,还需要将其置于朗读揣摩之中,通过对句子语气、语调、停顿等的正确把握来展示。因此,这里应该把主人公桑娜的心理转化为口头语言,请多位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加以呈现、比较、体会,这样学生对“五个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的理解将会更透、体悟将会更深,真正做到外化于形(朗读)、内化于心。

读落花生有感例6

2. 对话愿望:促使学生对文本深度阅读。中日小学生在两篇课文的阅读过程中,均表现出了强烈的对话愿望。首先,表现出了学生对文本主题、文本质料、语言方式、表达方法、人物关系等内容上的深度挖掘与理解。如学生对写作意图、主题思想、人物选择与情境设计的追问,对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结构安排的分析等,进行了深度对话与多维交流。另外,学生还表现出了与文本作者、文本中人物强烈的对话愿望。如中日学生与《落花生》中的父亲、“我”的对话,与《小狐狸买手套》中的狐狸母子的对话等。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对文本本身提出了质疑,或提出了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等。这都表现出了学生希望与教师、与同学等主体进一步对话的愿望。正是这种对话愿望促使中日小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深度阅读。这一过程中包含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情感体验与表现欲望。

3. 情感沟通: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反应。中日小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通过深度阅读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如《落花生》一文中,学生对文中美与善的价值观的理解、对文中人物品尝各种花生食品收获喜悦的感受、对父亲和“我”说的话的回味与体验;《小狐狸买手套》中对狐狸妈妈矛盾心理的感受,对狐狸妈妈挂念,担心小狐狸的心情的感受,对狐狸母子间的亲情的感受等。学生不仅仅在阅读文本中产生了各种情感体验,而且还产生了情感沟通的需要。学生在问卷回答中采用了惊叹、赞美、疑问、好奇、担心等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句式和标点符号等,表达了阅读中情感沟通的需要。如对花生的果实长在土里的惊叹,对花生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对狐狸妈妈半路停下脚步,让小狐狸独自前往镇上买手套的不解,对小狐狸命运的担心,对狐狸母子相聚后的感动等。正是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产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的情感沟通,促使学生表现出了丰富的阅读反应。

4. 思考判断:折射学生阅读价值取向。中日小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均表现出了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思维活动过程。如对《落花生》中关于“外表美”“内在美”“人的价值”等严肃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对父亲和“我”说的话的理解等;对《小狐狸买手套》中关于“人与动物的关系”的思考,对“事物因果关系”的分析,对人类与狐狸母子的建议等,均表现出了中日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判断等思维活动的深度。而且,中日小学生在思考与判断中都带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尽管表现出了无意识的色彩,但这正表现出了受各自民族文化影响的深深烙印。

二、 中日小学生阅读反应的不同点

1. 信息获取:理性思考与感性反应。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但在阅读中,中日小学生获取信息的心理特征并不相同。通过《落花生》和《小狐狸买手套》两个文本的调查发现,中国小学生的阅读活动充满理性色彩。而日本小学生则带有明显的感性倾向。也就是说,中国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多的是思维活动,而日本小学生更多的是感性反应。如《落花生》一文中,对父亲和“我”说的话的理解,中日小学生间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小学生的回答集中在“不要爱慕虚荣”“不要炫耀自己”“做人要谦虚”“外表无关紧要,内心好最重要”这四个答案上。答案抽象,概括性强,富于理性。而日本小学生的回答则富于感性,具体而生动。像“为他人做有意义的事情,希望看到他人的笑脸”“挖出来才知道,有一种期待感”等答案。再如,中国小学生喜欢《落花生》一文的理由集中在“受到了教育”和“了解了花生”两个方面,表现出了较浓的理性色彩。而日本小学生喜欢《落花生》的理由则多种多样,更趋于感性。在阅读《小狐狸买手套》一文中,中国小学生主要是从狐狸妈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日本小学生主要是从外界自然环境条件上,或从小狐狸的角度分析原因,也表现出了中日小学生阅读过程中获取信息心理过程的差异性。

2. 情感体验:客体游离与主体进入。中日小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存在差异。中国小学生往往以客体游离的状态与文本保持一定距离,以局外人的身份去对文中人物与故事情节进行评价。而日本小学生则往往将自己化为文本中的一员,感同身受地去体验文本中人物的心情与感受。如中日小学生对《落花生》主人公选择的差异,这种差异集中表现在对故事中的“父亲”和“我”的选择上:中国小学生总体上倾向于选择“父亲”,而日本小学生则倾向于选择“我”。中国小学生认为“父亲”是《落花生》的主人公的主要理由是“父亲讲出了很多的道理”。与此相对,日本小学生认为《落花生》中的主人公是“我”,因为“本文从第一人称出发”,是“我”受到了教育,是以“我”为主线展开了故事情节。再如,尽管中日小学生对阅读《落花生》后留下印象最深的都是父亲,但中国小学生关于原因的回答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向“父亲”表达自己的做人理想,二是对父亲进行评价。而日本小学生则以主体进入的方式表达自己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另外,中日小学生尽管对《落花生》的“喜欢”这一回答具有一致性,但中日小学生“喜欢”的理由则大相径庭,中国小学生“喜欢”的理由:更为单一、一致,集中在“学到了做人的道理”“知道了花生的好处和用途”“尝到了用花生做的食品”三个方面。而日本小学生“喜欢”的理由则更加丰富多样,而且注重情感表达。

读落花生有感例7

语感的方法不提供明确而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程序、训练体系,教师必须依赖自身的学养悟性,精神气质以及人格力量去点拨、引导、感悟、熏陶他的学生,不在语言水平、人文素质、敬业精神上进入一定境界的教师是难以胜任此项工作的。要知道一个能对学生点拨引导、感悟熏陶的学者型教师,与只能按教学大纲、教参资料照本宣科的教师相比,他们的差别是无法用算术级而只能用几何级来衡量的。但前者正是语感方法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缺少了它以语感为主导的语文教学就成了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学校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然而培养这样的教师群体目前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寻找语感获得的途径与方法,以此获得语感效果。 一、由字词感受获得语感

学生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 ,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 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 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 、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 ,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二、由字词训练获得语感

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正如朱熹所言,阅读要“涵咏”,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文章例话・因声求气》)。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张裕钊《与吴函父书》)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

三、由创设情境获得语感

如《桂花雨》一课在导入课文时,让学生观赏桂花盛开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八月桂花的美丽迷人,为整篇课文奠定感情基调。在教学重点段落“摇桂花”时,教师先播放轻柔的音乐,优美动听的声音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教师又在屏幕上播放朵朵金黄的桂花如细小的雨点纷纷飘落的情景,启发学生欣赏画面,用语言描述这美妙的场景,并张开想象的翅膀,想想桂花会落在哪儿,完成填空:桂花纷纷落下,落在( )中,仿佛 !如此充分的感悟后,当再读到“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已完全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中,“摇桂花”的欢愉之情自然流露。 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感悟语言,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形象的实物语言画面,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以有效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四、由走进生活获得语感

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都有淋雨的经历,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回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再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学生就能深切地体会小作者当时的快乐与兴奋,在接下来的想象说话中,我们听到了孩子们诗一般的语言,课文的朗读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由美妙阅读获得语感

1.精读使语感深刻。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精读就是要边读书边思考。读者沉浸在作品中,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潜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夏尊先生曾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这样敏锐、深刻的语感就是在反复的品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速读使语感敏锐。速读即浏览,是说一个人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从言语作品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捕捉到文章的要旨。是一种对言语迅速的反应和敏锐的直觉能力。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只有那些对众多的信息能快速把握,做出准确判断的人,才可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提高语感的敏感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3.泛读使语感丰富。语文能力的提高只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样的语感模式。所以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教师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可以将自己精心挑选过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在课间与大家交流读书的感想,还可以做每周一次的“好书导读”等。 实践证明: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读落花生有感例8

这里总体上说一说阅读教学的要求与重点:一年级: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引导独立思考,鼓励阅读个性的发展,重在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二年级:重视朗读训练,培养默读能力,养成读书习惯,激发阅读兴趣,注重情感体验,享受阅读审美乐趣,重在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语气、学习默读,体验情感。三年级:抓好精读课文的教学,重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落实词、句训练,培养默读能力,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培养思维能力,重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学习方法,自主阅读,精心指导”;组织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运用方法,独立阅读,主动学习,提高能力。四年级:重视朗读指导,培养默读能力,把握内容,体会感情,读写结合,适当延伸,在阅读中积累语言,丰富自我。五年级除以上内容外,强调了阅读个性和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总之,对于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读落花生有感例9

读懂文本是精心设计问题的前提,教者只有在对教材整体理解,深入把握后才引领学生阅读感悟,在整体把握语言意蕴,深切感悟语言情感的前提下,还要领悟遣词造句之妙,谋篇布局之美,更要领悟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这些能打动人心的内涵美,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教师只有驾驭了这些,才能通过有效的提问,引领学生登上学习的高峰。

二、营造宽松气氛

抓住每个提问点提问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应面带微笑,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平等地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启示和诱导的作用;最后,教师还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疑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循序渐进,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结合实际,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方式

1.提问有针对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的提问在于引导学生用心去读书,用脑去读书,把书读好、读懂、读透,具体感受语言形象和意义,感悟语言情感。在教学《桂花雨》中,有一个很生动的场景: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啊!”这是文章中的一处高潮,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呢!我先请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读文,他们边听边用脑“放电影”。然后我问:“你们感觉桂花怎么样?”同学们有的说“很多”,有的说“轻轻地”,有的说“像仙女散花”。我接着问:“桂花纷纷落到哪里?”“落在地上”,“落到我们身上、头上”“还会落到哪里?”我追问道,学生受到启发,有的说“落到我脖子里了”,有的说“落在我手上了”,甚至有的落在鞋子上、口袋里……我趁兴追击:“落在你脖子里、手上感觉怎么样?”“痒痒的”、“好舒服”、“像雨点打在身上”……此时,我们都全身心感受了一场摇花乐。

所以说,设计问题必须有的放矢,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提问,使问题凸显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凸显学科的特点和本质;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提问,使问题能引发学生趣,诱发学生情感。

2.提问要体现创新意识

读落花生有感例10

1.自读自悟。

出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主读书探究)

2.讨论交流。(重点讨论:作者是怎么写的?)

师:根据自读提示,谁来说说你的学习收获?

生:作者主要写了广玉兰的不同样子。

生:这段话主要写了广玉兰花开放时的不同形态。

师:文中的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找出来读一读。

生:“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

师:作者又是怎么写广玉兰花的各种形态的呢?

生:按照开花的过程,分别写了“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凋谢”四种不同的形态。

师:读一读课文,你喜欢哪一种形态,说一说理由。

生:我喜欢含羞待放的广玉兰,我从“含羞待放”这个词中学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你关注到“含羞待放”这个词,我们通常会说花儿“含苞待放”,仅一字之差,有什么不一样?

生:从“含羞待放”这个词中,我感觉广玉兰就像一位羞答答的少女。

生:“含苞待放”只写出花的形态,而“含羞待放”不仅写出了花将开而未开的形态,还赋予了人的情感,让我们感到作者很喜爱广玉兰。

师:说得真好!这就是用词的精妙之处!请大家来读一读这含羞待放的广玉兰花。

(学生读有关词句)

生:我喜欢刚刚绽放的广玉兰花,因为它引来了许多可爱的小蜜蜂。

师:如果你就是一只小蜜蜂,为什么要这么迫不及待地钻进去?

生:玉兰花太香了。

生:玉兰花不仅香,还有很多的花粉。

师:作者明明是写花的,为什么写小蜜蜂?

生:虽然没有写花,但是通过对小蜜蜂的描写,我们能深切地感到花的芬芳,这是从侧面来描写花的。

师:同学们真厉害!不仅读出文字的意思,还能读出作者巧妙的构思。这样的写法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会运用噢!

生:我对凋谢的广玉兰印象深刻。我发现作者陈荒煤是从花瓣―花蕊―种子这三个方面详细描写凋谢的花的。

生:花虽凋谢了,但它孕育了新生命的种子,在延续它旺盛的生命力。

师:是啊,我们从圆茎上面缀满的像细珠似的小颗粒上仿佛又看到了美丽、洁白的广玉兰花,看到了生生不息的广玉兰这个大家庭。再读一读这段话。

3.拓展对比阅读。

课件出示另一作家描写“凋谢的广玉兰”的文字:

广玉兰的花期十分短暂,花开后,色泽就开始一天一天变暗,如那隔年的窗纸一般,一种陈旧的锈色渐渐地传遍了整个花朵,直到枯萎、凋谢。每朵花凋谢之时,我都有一份禁不住的悲怆涌上心头,那散落的叶片就如一片散落的悲哀,久久地萦绕在心头。

师:同样是凋谢的广玉兰,作者不同的心境就会写出不同的文字,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与课文中“凋谢的广玉兰”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段文字传递出花儿凋谢的悲怆之感,读了之后,整个人也变得伤心起来。

生:把两段文字对比阅读之后,我更喜欢陈荒煤描写的凋谢的花。从“挺立枝头”“数世同堂”“生生不息”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文字里透出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师:作者陈荒煤一生经历坎坷和磨难,在他的笔下,这凋谢的花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伤感,也没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失落,有的只是那旺盛的生命力!(指名朗读)

生:作者喜欢的就是广玉兰那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在四种花的形态描写中,作者重点写了凋谢的广玉兰,做到了有详有略。

师:这位同学发现了有详有略的写法,在写法上还有什么独到之处?

…………

4.迁移运用。

师:同学们真会发现,正是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才把广玉兰写得这样生动、形象,大家在阅读中学到了许多写作方法。学习就是为了运用,请你选一项,运用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写,用上侧面描写和打比方等方法,文章会更精彩,更生动感人。

【反思】

薛法根老师将“言语智慧”通俗地解释为“获得表达的方法和艺术”。紧扣“言语智慧”,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样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1.咬文嚼字,挖掘文本的词句教学价值。

《广玉兰》这篇文章充分显示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能力和作者的语言才华。这样的文本进入教材之后,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感受广玉兰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更要带领学生去感悟作者是如何把广玉兰的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的。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将花的不同形态描写得惟妙惟肖,十分惹人喜爱。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词句的教学价值,才能使学生理解作者的语言,将作者的言语智慧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学习“含羞待放的广玉兰”的时候,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只要知道这句话是拟人句,并且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就行了。但是,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那我们的教学就局限在了教语言知识上。因此,我们要高度敏感地捕捉文本信息,发现言语智慧,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细细品味,把文字语言变成智慧语言,去还原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表达。鉴于此,我抛出了这样的话题:“花儿‘含苞待放’,而作者却用了‘含羞待放’,仅仅是一字之差,有什么不一样?”通过在咬文嚼字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以及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在此处的巧妙和价值。

2.学习表达,挖掘文本的构段教学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阅读要求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懂得段落构成的特点,挖掘文本的构段教学价值,我在教学开始的“自读提示”中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作者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因此,学生在阅读开始就在整体上了解了广玉兰的四种形态,把握了文章的表达顺序。在学完“凋谢的广玉兰”之后,又让学生思考:“在写法上还有什么独到之处?”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一段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并且“首尾呼应”。

为了迁移运用,在这一段教学之后,我让学生当堂写一写自己熟悉的花或其他植物,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如何用“总分总”结构构思一个自然段的方法。这是作者意识的延续和深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在课文中学习的表达方法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将作者的言语智慧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在语言的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3.延伸阅读,挖掘文本的内隐教学价值。

读落花生有感例11

2021读红楼梦有感1利用寒假的时间通读完《红楼梦》,才明白其妙处所在。以前对《三国演义》、《水浒传》颇为了解,而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有着厚重文化底蕴和精妙的构思,曹雪芹有着其他作者不及的细腻和感性。这部巨作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跌宕起伏的一生。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庭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族利益的贾宝玉的人生道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重要内容,通过对以对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在线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其脱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亦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其实,如果不是红学的研究者,这本书是没有必要反复阅读的,看得多了,也就越是明白,可越明白呢,也就越是怜物悲人。雾里看花,香气弥漫是最好,培根的《论读书》里面不是写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所以我们要善于把握自己,要善于读书。

《红楼梦》是一部永远的悲剧,无论哪个时代,也许,《红楼梦》本来就不需要结局,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一种人性的悲剧。

2021读红楼梦有感2每每独坐窗前,总是频生感伤。那似乎,源于不知名的忧愁和怅惘。直至翻开了那卷忘在角落的书卷,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有人将它荐于我,嘴里还满是赞叹。他们是想让我明白,什么真的值得感伤,什么真的可以为此叹息流涕而后泣不成声。

《红楼梦》,我在百度百科里寻到这样一段简述:”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可是我倒并不这么认为。我无法做出那样宏观的概述,也无法从这本书里读到什么手法、底蕴、价值。我看到的,只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样的无奈和辛酸,还有那可以与我突生泪水的人走茶凉的哀莫结局。

忆及黛玉初来贾府时,虽说是孤苦伶仃,可那一大家子说笑喧哗、门庭若市的场景,是多么红火、热闹、令人心生向往,那场诗文之赛多么令人钦羡、赞叹,而那贾府上下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感情,又多么难得可贵。可随最终还是家道败落、家破人亡,只留一个人活下来。这,便是现实而残酷的结局。

对于这个令研究红学的人苦苦哀叹的结局,我则是带着一分不敢言说的窃喜和九分浓浓的悲痛。窃喜这个故事不是俗套,是孤傲作者的点睛绝笔,而悲痛,则与常人无异。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贾家之人走的走、散的散时,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兴衰,可我同时也明白,这只是一个作者呕心沥血创造出的虚拟环境,不是真实的。可对于其中林黛玉这个角色,我却宁愿相信这是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她的离去,是我唯一悲痛的事情

依记我儿时,体弱多病。老师和同学总把我称作“林黛玉”。彼时我还不知林黛玉是谁,又和我有什么关系,后来我终于知道了,林黛玉是终日沉绵伏塌却满腹才情,多愁善感却孤独叛逆。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刹那明白后,我才始了悟,原来我不是她,我没有她的才情,更没有她的伤感。虽然我依旧体会得到她死前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痛,可我比她坚强。

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每个人都有悲惨的命运,而我唯唯记住了黛玉泣血的一生。这便是我所悲痛的结局,一个女子香消玉损让我看到的结局,犹如曹雪芹给我们的结果。林黛玉犹如儿时的我,我感叹她红颜薄命,也为她的柔弱而而掩面跺脚。

沉思良久,我终于懂得人要为何伤感难过,不是凭空掉泪,是要经历大风大浪后,是在经历了像贾府家破人亡的风雨后,而再次站起奋斗而后收获留下的喜悦的泪珠。没错,现实是残酷的,可我们却可以在领教了它的残酷后,重新获得力量。

2021读红楼梦有感3读完《红楼梦》,我不禁被里面优美的语言所折服,同时也为贾宝玉和林黛玉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而叹息。

不得不说,曹雪芹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他不仅把《红楼梦》这一故事写得如此美妙,就连里面的每一句诗词都是尽心雕琢。

《红楼梦》语言优美,每一句话都进过千锤百炼,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他用优美的语言,活活把一个柔弱、聪慧的林黛玉捧到了我们面前。”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似水杏“,把薛宝钗的端庄典雅体现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结构严谨,前后照应,为人物的后续发展处处埋下了伏笔。贾宝玉魂游太虚幻境,看了金陵十二钗,听了红楼十二曲,这每一首判词、每一首曲,无一不与那十二位小姐日后的命运紧紧相连。袭人的汗巾,湘云的麒麟,都与她们未来的归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贾宝玉是《红楼梦》里的叛逆者。他反抗当时的礼教,不愿终日与四书五经为伍。林黛玉则是一个才女,她的诗里,充满了女性特有的娇媚。在诗社的作诗活动中,她屡屡夺冠。她的诗,总能让人心悦诚服。

他们不服礼教,冲破礼教的束缚,深深的相爱了。丛林黛玉初来贾府的那一刻,贾宝玉就迷上了她。为她摔玉,当她耍小性子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总是跟在她身后,不停的解释、道歉,直到她原谅。宝玉越来越爱黛玉,为她着迷,到后来,他甚至说,如果黛玉死了,他就去做和尚。可见,他对待遇的痴情非同一般。黛玉也是一个痴情的人,每次的伤心、落泪,都是因为宝玉。为宝玉做香袋,却又因和宝玉耍小性子而把它剪破。她的喜怒哀乐,全因宝玉而变。宝玉因她变得吃啥,而她,又因宝玉香消玉殒。

他们,本是金童玉女,只因封建礼教的迫害,一辈子无法在一起,注定只能成为封建社会下的又一对牺牲品。我为他们感到叹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却只换回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不管《红楼梦》的结局如何,它始终是一部流传百世,难以超越的经典。

2021读红楼梦有感4“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题记

春去春又来,花开花落。

我轻轻的合上《红楼梦》,倚在窗边,缄默不语,让自己回到那个风情万种的故事中去。

净土从你的指尖缓缓流过,掩盖着凋零了的花。曾几时,花儿们自以为有亘古不变的璀璨,可如今却是低落的埋葬。曾几时,你花容月貌,香气袭人,然而你最后却徘徊在香玉消损的边缘。

那时,我明白了花的无奈,你的寂寞,我一时无语,自是低下头去。

“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连王熙凤都没有见过如此标致的人。而你对宝玉则是一见如故。当晚你为引起宝玉掷玉的事还伤心落泪。

“侬今葬花人笑痴,它年葬侬知是谁?”每当花落之时,你都会小心翼翼地将花瓣收集起来,埋进土里,还免不掉伤心地哭一场。如今,花锄犹在,可它的主人再也不能使用它了……

在水边,你吟出了“花落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句;在水边,你发出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疑问;在水边,你发出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

你是忧郁的',在三生石前你得以甘露滋润,为报灌溉之恩下世为人,“我把这一生的眼泪都给了他,这也偿还得过他了。”你从此注定为了“无故寻怒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花花公子流尽了眼泪。

你尝遍了寄人篱下的滋味,贾府中的人勾心斗角,宝玉送你的手帕上该有多少在贾府流下的眼泪啊!

紫鹃等人哭的死去活来,而你却奄奄一息了。

你短暂的几十个春秋,留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千古奇缘,一段令人感叹、欣惋的凄美故事,一段闻名遐迩的爱恋,一个千秋万代的遗憾……

2021读红楼梦有感5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没有鲁迅先生的真知灼见,也没有什么经学家、道学家、才子、革命家、流言家的独到见解,有的只是对书中人物命运的悲惋与同情,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黛玉和宝钗的悲剧命运。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林妹妹,她的生命是脆弱的,同样,心灵也是脆弱的。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性格里有着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使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同时引起宝玉的注意,也深得宝玉的怜爱。她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才气逼人、气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早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令人不禁生发敬佩之情。她还具有种种凄凉情感: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玉”,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粱间燕子套无情”,感伤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她的悲剧回肠荡气,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