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课堂教学的步骤

课堂教学的步骤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30 08:37:18

课堂教学的步骤

课堂教学的步骤例1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实践证明,无论是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上,还是在学生人格的塑造上,小组合作学习都是一条优化外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

合作学习小组不同于班级授课制,它会使竞争环境转向合作环境,组内每个成员都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我在实践中总结得出教学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1.自愿原则。首先可以考虑学生的性别自愿,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性别观念在他们之间初步表现明显,为了达到目的,最好让他们自愿选择搭档。

2.成员互补原则。小组合作学习要实现互相提高,首先要实现学习水平的互补,最好要一对一地互补,让他们在小组内有较多时间和空间的合作;其次是性格的互补。实践表明,让性格外向与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搭配,性格活泼小组和性格孤僻的小组合作,才能实现合作的顺利进行。

3.人数要少原则。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应该以2―4人每小组为宜。对于优等生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应该以2人小组进行,实现一帮一的效果;对于优等生与中等生的合作,可以以3、4人小组进行,以便实现互助。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

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将小组合作分为目标描述、划分小组、确定职务、设定规则、开展合作五个步骤进行。

1.目标描述。目标的设定是开展小组合作的基本前提,只有目标明确,课堂上的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逐步提高自我调整学习策略的能力。

2.划分小组。传统的英语课堂中那种单一的“教师―学生”的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将学生划分小组,无疑是促进学生多向交流的一种好方法。

3.确定职务。确定职务,明确职责,是促进小组成员有效交流的保证。英语小组划分后,要注入管理机制,明确职责,让每位小组成员做到分工合作。一般应分配以下职务:小组长,常由英语成绩好,有良好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能够在小组里充当小教师的角色;副组长,常由活泼好动的学生担任,负责小组纪律的维持。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1.课前合作预习。在大部分学生的观念中,预习是语数这类主科应做的工作,他们也许根本不重视教师布置的这一任务。也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尝试着认真预习,然而往往力不从心,不会读的单词、理解不了的句子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在残酷的敌人面前,他们只好一步步地退缩。中国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但是集体的力量是无法估计的,你不会的我会,我不会的他会……在学生二至四人开展合作预习后,会取得显著的效果。让学生开展合作预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获取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课堂合作学习。学生有了参与学习的热情,还需要有合作学习的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的设计上下工夫,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习,共同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1)小组会话。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加口头操练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小组会话,会话可以是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会话等,方法以轮流说、派代表说、抢和快速反应等。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用所学的日常用语进行操练。例如,在学习了“May I come in?”“Come in,please!”的对话后,我让同桌相互对话,轮流进行,看哪一组说得又快又好。通过这种对话活动,不仅能增加口头操练量,使每个学生都开口操练,达到互通信息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还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

(2)情景对话。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等直观教具或问题、故事,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会话,使他们身临其境,说者言而有物、言而有趣,听者闻有所得。提供的情境可用给予提示,根据情境中人物数量的多少,可让2―4个学生同时进行。一般可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编对话,然后进行对话表演。通过这种情景表演,让学生在编、说、演的合作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十分感兴趣。

(3)竞赛活动。青少年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只要把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整个课堂气氛就肯定会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可设计合作性竞赛,让学生通过彼此合作,取得胜利。竞赛形式有: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例如,在教单词时,可请组中成员一对一,最后看小组得分,哪一组说对的单词最多就获胜。

3.课后合作复习。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使用,课上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能及时消化当天所学的新词、新句,课后及时复习操练是必需的。

课堂教学的步骤例2

当前,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现象,本文拟通过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反思,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

一、情境性与数学性相结合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等,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在为创设情境这一环节绞尽脑汁,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至于出现了为了情境而情境,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情况,如笔者听的一堂连加计算课,短短四十分钟竟创设了五个教学情境:动物运动会——热闹的操场——动物打靶——学具操作——模拟购物,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学生开开心心,回顾当今的公开课,哪节课不是这样?我们深思下:在这些热闹的课堂中,学生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数学思考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仅仅停留在情境上以至于丢失数学课的数学味,数学化思想的培养应是我们数学课的终极目标。我们应从现实性、基础味性和思考性四个维度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做到情境性与数学性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探究式与接受式相结合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新教材为教学留下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整个教材贯穿着“导学不包办,引探不封闭,重结论更重过程”的原则,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解答,结果让学生归纳,这就为学生的学习留出了想象验证、探究、讨论的空间,但也有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探究式学习,认为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探究,出现了重“探究”轻“接受”的不良倾向,一段时间以来,老师的“讲”成了说教式、注入式、置学生于被动的旧教学模式的代名词,教师的“讲”成了公开课、教学经验交流中的忌讳,老师的“讲”被推到了被告席,横遭口诛笔伐,出现了“谈讲色变”的怪现象。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但并没有否定接受式学习。现代教育应该是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紧密结合的,我们在倡导探究式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灵活运用两种学习方式。有些约定俗成的内容,如混合运算顺序、竖式计算、几何形体的名称、约数、倍数、倒数等概念,就可直接采用讲授法;而有些内容如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则可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数学规律并进行交流,总之,探究与接受并不是对立的,一节课既应有探究,也应有接受,别让探究冲淡了接受。

三、合作性与思考性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和结果。新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极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教材也设置了较多的合作交流场景。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不能为合作而合作.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新”“奇”,一节课下来,一个接一个的合作学习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学生却没有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丢掉了数学课应有的特性.怎样才能使热闹、漂浮的课堂安静下来,做到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有机结合呢?

在倡导合作学习的同时,也应看到合作学习本身存在的弊端,爱表现自己的同学如果一味表现,会让个别学困生在合作中更加怯懦、懒惰。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合作时间与合作形式,讲究合作策略。可以在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观点不统一时激烈辩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独特的特性,那就是思考性,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必须在讨论程序的指引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有一定思维空间的讨论题可设置一些讨论提纲,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小组交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以拥有学生理解内化的时间为保证,这样做才能真正收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四、个性化和规范化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步骤例3

中图分类号: G718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74-0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现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笔者对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1讲课语言幽默

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讲直线公理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可以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笔者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笔者边操作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验及点拨得到结论: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而且只有一条直线。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语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1.2设计提问,启发思维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列方程解应用题对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困难的。例题:要把30克含16%的盐水稀释成含盐0.15%的盐水,需加水多少克?分析时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浓度问题中有几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何?浓度为20%的盐水a克,含盐多少?含水多少?加水过程中哪些量变化,哪些量没有改变?溶液中含盐不变,如何利用这一等量关系来列方程?学生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思考并逐一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巧设提问,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1.3化难为易

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例如,绝对值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他们大都是机械地记忆当a

1.4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谈一谈”等栏目,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的思维能力。事实证明,穿插于课堂的趣味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运用观察发现法教学

发现法是由美国“结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提出来的,发现法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索思维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将自己当成录音机的放音键,不管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如何,一味地很有起劲地讲授下去,错把学生当成录音键,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将知识硬加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效果暂时还好,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知识遗忘率很高,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教学是时应不失时机地采用发现法教学。

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不是观众,将单纯的教师“主演”变成师生共同“表演”。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有一种至关重要的“发现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某些规律、结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将书本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后变成自己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及记忆,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3 注重讲课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平行线的判定”其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引先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练习,加予讲评。如此讲练结合,能抓住教材重点把知识讲明讲透,在此基础上加予练习,就能避开听觉疲劳的毛病。

4 作业讲评注意方法

作业讲评是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教师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批改记录、讲评计划及注明详讲、略讲与不讲,善于捕捉典型的错误和代表性题目。作业讲评还具有及时性。俗话讲:打铁趁热。及时讲评,可使学生及时更正错误,在原作业的基础上,再次思考,加深掌握程度。

5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促进的。同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时差距很大,究其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妨碍了他智力的有效发展,如学习积极性差,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课堂教学的步骤例4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丰富个人知识储备。丰富的个人知识储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如果老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三、做一个有反思力的老师。我们要具有一种反思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当然,要追求有效地教学课堂 ,可以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 、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时效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

第二个方面是教育的内容。作为我们外语教师,教学内容是课本和大纲。那么教学内容的课本和大纲怎样依托我们的素质对他们进行二次开发?那么这中间要考虑的是对象。教育的对象他的需求是什么,然后我们依据需求、教育内容来做较好的二次开发。

这当中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上的二次开发。而这个二次开发与我们的教师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们教学内容的开发是否有效,因此说要解决Effective Teaching这个问题就是要解决怎样做到Affective Teaching。Affective Teaching这中间要穿插的是结合教学内容,把教师素质提高以后,演化成课本,进行二次开发。

除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我们还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是人品。教师是把教育当作谋生的职业,还是觉得有乐趣的事业。这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是否正、心胸是否开阔。所以正气和大气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另一个方面就是扎实的专业基本。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也就是English Proficiency,这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较好的语言基本功,还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还有一些教育教学的理论。举例来说,就说语法教学。我们是否知道“三维”语法理论,比如说形式、意义、语用,三者能否结合,又是怎样结合?又应该怎样把这样的理念结合进课文?这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要有这样的理论,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怎样做到结合知识,又使它具有语境真实性,使得我们的语法教学真实、地道、鲜活。这又是我们教学必须要有的理论基础。

仔细思量自己的教学,我们会经常因为学生学得不如意,而对学生表现出不满的情绪来 ,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打击,产生了“我就不是这块料”的想法,让自信的大厦从此倒塌。

其实我们也看到在教学中对学生们说:“有进步”“还可以做得更好”、 “不要泄气,在努一把力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再试试就行了” 等积极有进步的言语暗示时,他们就会兴高采烈,喜悦洋溢在脸上,更加努力地去做到最好。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脱口而出:“笨蛋”、“我已经讲了很多遍啦,怎么还不会啊”、“怎么讲,你也不会明白的”,对学生的过失做不到宽容和理解,一味的表示不满,评头论足、求全责备,给他们带来过多的负面信息。看到沮丧写在他们的脸上的时候,我们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言语和指责对他们会造成怎样的心理负担;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行为会不会让他们丧失信心。

对学生来说,有没有天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自信。看着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是不是为教书而教书;是不是应该多学习一些教学的艺术,像“知心姐姐”那样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让孩子生活在“你能行”的环境中,让孩子慢慢地从消极变为积极,将“你能行”变成“我能行”。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建立自信,重塑理想之殿堂。

另外,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素质。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但是一定要做到:

课堂教学的步骤例5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我在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总结。

一、创设情境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对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人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材料和生活实例,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增强探究的内驱力。如教学“分一分”,教师引导学生从整理文具与学具入手提出问题:“那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这样设计比较符合低年级刚入学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愿意动手摆弄进行分类。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马上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老师连看也没有看到我的这个三角形,怎么就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心中充满好奇和疑问,都想知道老师有什么“法宝”,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去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如教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要求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零刻度对齐,另一端指到几,这支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吗?”这时的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这名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说:“如果你们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断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你们分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铅笔的长度?”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高,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讨论他们发现这把断了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样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这个问题的解决,相信一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交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如学习了乘法以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7+7+7+7+4 ,学生思考后列出了三种不同算式:①7×4+4 ②7×5-3 ③8×4 , 然后,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交流,使学生明白前两种算式含有加减运算,不能算为一个乘法算式,只能算为一个简便算式,只有第三种算式才符合要求。这一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实践应用

课堂教学的步骤例6

1 明确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对教师应如何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备课时,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课堂教学。认真分析学生学习之间的差异,从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使每一个人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发展,因此教师精心地选择例题和学生的训练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教师也应乐于研究教学方法,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教师应重视情景创设,努力让学生易学,乐学。

因此,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1.1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应当包括学生和教材两方面,应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1.2 精讲精练,讲练结合

我们要做到讲中有练,练中有讲,或者把讲授的内容化成练习的形式,或者是通过讲授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

1.3 富有变化

对于数学题型,讲完一道题后,应变题让学生做,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此题型的解题方法。

2 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水平,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

2.1 教学内容的拟定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另外,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有的放矢;体会学习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

2.2 教学对象的拟定

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所带班级的认知水平及实际情况。

3 实施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一节课是由若干个问题贯穿起来的,学生掌握如何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负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唤醒学生知觉,激发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多设计一些让学生组织表述型的问题,少让学生直接用“是”或“不是”来答题。

3.1 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教师发问时要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预设的还是即兴生成的,都要有针对性,都应有联系性和层次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3.2 提高问题的思维容量

教师的提问应该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回答问题后,只要无原则性错误,老师就不能否定,应该抓住思维的闪光点。

4 一题多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4.1 一例多说,培养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

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当作业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学生来说,一般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较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不大。一是顺逆说: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向思考和逆向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二是转换说:对于题中某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三是辩论说: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

4.2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一题多变,就是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同时,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训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

5 授课中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参与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要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

综上,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不但要有效地起到自己的主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因材施教,又要有灵活的方法,收效显著的教学措施,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的步骤例7

(一)结合教学实际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编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导学案编写的目的,其是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不能因为导学案的应用而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所有导学案都应以教学实际为基准,根据教材内容,课时需要进行合理编写。

(二)迎合学生兴趣

导学案要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知识,掌握教材内容。因此教师编写导学案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迎合学生的兴趣,增加导学案中的趣味性,通过情景营造、故事情节设定等方式,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融入生本思想

现代教育不再一味凸显教师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所以导学案的设计应融入生本思想。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考虑,并有侧重的关注个体学生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师在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进行导学案的制定。

(四)把握学生差异

我国小学教育仍以大班制为主,在进行大班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关注度的不同,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因此经常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学习上的差异。所以把握学生间的差异也是制定导学案的关键。一定要保障导学案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并能够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二、小学语文导学案制定策略

(一)第一课时

第一步:明确研究问题

该步骤的主要目的是找到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交流确定教学重点,增加小学语文教师授课的针对性。

在对该步骤进行实现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工作,并以小组为单位听取各小组学生对预习情况的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适当调整。

第二步:指明授课方向

该步骤的目的是确定授课重点,减少课堂授课的盲目性,便于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学生的作用应充分的发挥出来,教师应确定梳理规则,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部进行问题的消化,如果小组内部能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则一带而过,如果小组内部无法独立解决,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则适当给予侧重。

第三步:感知课文内容

该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知识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通过一些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对学生的思维给予启迪。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可以通过朗诵、阅读、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接触新学习的课文。并在课文朗读完成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

第四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

该步骤的主要目的是制定出具有提问价值的课堂问题,通过相关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可以对课文知识进行思考,并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脉络。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随堂测验,并根据测验内容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

第五步:为下一课时的展开作准备

该步骤的目的是对学生本课时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让学生了解到本次学习的真实情况,便于学生对自身不足进行完善。同时,教师还应考虑下一课时的需要,制定相应的预习任务。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除了由教师进行评价外,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评价,这样可以对评价的角度给予进一步的丰富,增加评价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二)第二课时

第一步:做好预习总结

该步骤的目的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总结,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安排之后的课堂授课。

该步骤主要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得以实现,教师的工作就是搜集学生的讨论意见,明确学生预习中存在的困难。

第二步:引导学生探究

该步骤的目的是提出教学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该步骤在实现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制定出教学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并组织学生就问题进行小组探究,便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凸显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三步:进行课堂讨论

该步骤的目的是活化课堂教学,增加师生交流。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探讨,并鼓励各组同学将探究结果展示出来,大家一起判断探究结果的准确性,并提出一些完善性意见。

第四步:对学习情况评价总结

课堂教学的步骤例8

体育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教材内容、生理负荷和教学组织的严格训练顺序及时问安排的合理分配等。课堂结构是否安排得合理,对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关系到一堂体育课的成败。《体育课程标准》细则中,针对体育课堂结构和教法。不仅仅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情感的因素,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的始终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改进体育课堂结构和教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就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做一下简单的介绍,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现行体育课堂结构通常由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主要任务、内容、组织教法和要求。

一、开始部分(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迅速组织学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明确上课的内容和要求。这一阶段的内容是组织教学所必须的课堂常规、集队、查看人数、师生相互问好;组织教法是全班统一进行。

二、准备部分(第二部分)。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为基本部分做准备;这一阶段的内容是队列和基本体操队形,徒手操;组织教法是全班统一进行或分组进行。

三、基本部分(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复习已学过的内容,学习新内容,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这一阶段的内容是《九年义务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材内容和结合具体情况选订的项目。组织教法是全班统一进行、分组进行、个人一次进行等。

四、结束部分(第四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有组织地结束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渐地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布置课外作业等。这一阶段的内容是选择一些逐渐降低生理负荷和使身心舒畅的恢复性练习。

上述课堂结构是50年代引入的前苏联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便于操作,但过于程式化,它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而是以机械的模式进行机械式的训练。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机械呆板,各阶段联系松散,教学内容单一,影响学生科学、严谨、全面地锻炼身体。体育课的课堂结构应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来确定。既要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又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科学健身,提高儿童身心素质的目的。因为学生在很多的方面。如体能、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因此过于统一的“一刀切”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生成。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让其能在愉悦中学到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爱学习。为此,我对体育课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形成了由多步骤、多项教材内容组成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步骤,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教育:体育委员集队,查看人数,向教师报告情况,师生问好,宣布本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交代注意事项,并布置见习生的活动内容。要求做到五个一:“集合一分钟,站队一条线,没有一个学生站错队,不迟到一个学生,不说一句小话儿”,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

第二步骤(准备活动),培养学生的正确姿势,通过游戏、韵律活动、舞蹈、模仿操、徒手操、队列、队形和基本体操的练习等,培养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第三、第四两个步骤做好准备活动。

第三步骤,结合第四步骤做一些有助于学习和掌握主教材的辅助练习。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学习。

第四步骤,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任务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向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是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并以《大纲》为依据而安排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是通过讲解、示范和采取多种练习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练习中按序、玩中有乐、结合教材性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来锻炼身体,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加大练习密度,提高课堂效率,全面锻炼身体。

第五步骤,根据人体机能的适应性规律放松活动,采用模仿操、韵律活动、游戏、徒手操、舞蹈等,其中任选一项,使学生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六步骤,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往后延伸。

课堂教学的步骤例9

体育课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们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全面发展教学目标是检验、考核、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针对小学体育教材类别多(10大类)、内容繁(近百项)的特点。我们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所涉及的目的、任务、要求、动作技术要领、思想品德教育等项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划分为五个教学目标。即:总目标、大目标、中目标、小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发展。提高民族素质。大目标:全面锻炼身体,学习掌握“三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美的情操。中目标:完成各年级体育教学要求。小目标:落实各年级各类教材要求。具体目标:逐步掌握1―6年级跑、跳、投、韵律、舞蹈、武术、体操、攀爬、球类、游戏等项技术要领,并形成一定技能,学好教材中的体育卫生知识。制订五个目标,便于教师总览小学体育教材全貌,明确教学目标,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时教学计划。

二、改革课堂结构。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现行体育课堂结构通常由四个阶段三项教材内容组成:开始部分(第一阶段)―集队,问好(常规);准备部分(第二阶段)―徒手操(准备活动);基本部分(第三阶段)―主教材(讲解、示范、练习);结束部分(第四阶段)―徒手操(放松活动)。上述课堂结构是50年代引入的前苏联体育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这一结构机械呆板,各阶段联系松散,教学内容单一,影响学生科学、严谨、全面地锻炼身体。为此,我们对体育课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讲行改革,形成由多步骤多项教材内容组成的课堂教学结构:第一步骤一集队、问好(常规);第二步骤一游戏、韵律活动、舞蹈、模仿操、徒手操……(准备活动,任选其一);第三步骤―辅助教材、身体素质练习、游戏……(辅助教材必选,其余任选);第四步骤一主教材。(1)多种练习手段;(2)完整练习(必授):第五步骤一模仿操、韵律活动、游戏、徒手操……(放松括动,任选其一);第六步骤一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往后延伸。由此可见,改革后的体育课堂教学结构各步骤联系紧凑,教学内容厚实,综合性强,有利于学生科学、严谨、全面地锻炼身体。例如,“快速跑”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这样安排:第一步骤一集队、问好(常规);第二步骤一模仿操(准备活动);第三步骤一游戏“看谁投得准”;第四步骤一主教材“快速跑”;第五步骤一游戏“炸毁敌碉堡”;第六步骤一舞蹈“娃哈哈”(放松活动)。

三、改革教学方法。落实“三基”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除有选择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兴趣爱好,加强“三基”教学,其核心就是围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教材,通过多层次、有梯度的教学安排,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使学生从分散到集中、从局部到整体,正确掌握规范的体育动作要领(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如:教学内容:蹲踞式跳远。教学重点:单脚踏跳,准确有力。练习层次安排:(1)原地单脚向上眺,双脚落垫。(2)上一步单脚踏跳,双脚落垫。(3)上三步单脚踏跳,双脚落垫。(4)助跑5-7步单脚踏跳,双脚落垫。(5)蹲踞式跳远完整练习(助跑、单脚踏跳、腾空、双脚落垫)。上述有梯度的五个练习层次,体现了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集中、从局部到整体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既加强了“三基”教学,又有利于达到课时教学目标。另外。还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组织体育游戏。做法是先对主教材进行讲解、示范、练习,在此基础上将其融入游戏中进一步复习巩固。

四、有机渗透德育。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体育教学既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又要突出学科特点。围绕这一课题,我们对渗透的方法、途径、步骤、形式、原则等方面作了一系列探索,总结出体育课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五项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意志品质、心理素质);九种方法(发红旗、奖红花、戴金牌、赠奖杯、列队赞美、鼓掌祝贺、课中夸奖、课尾表扬、加油欢呼);六条途径(教师表彰、学生演示、队列练习、游戏比赛、教师评讲、课末小结);三个步骤(课始提出品德行为要求、课中表扬鼓励、课尾总结称赞);三种形式(有声无形、有形无声、有声有形);四点原则(一致性、渗透性、实效性、适度性)。这样,就扎实有效地加强了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教学的步骤例10

大多数任课教师认为,高中的课堂时间十分宝贵,课堂教学应当用来讲解知识点,关注学生不能充分掌握的要点,就忽视了在课堂中对学生习题的讲解,将数学练习安排在学生的课后学习中。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高,无法达到任课教师的理想效果。所以,任课教师需要重新考虑学生习题练习的安排。本文将针对高中数学如何合理安排习题练习展开讨论:

一、课堂关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高中数学的重点、难点非常多,很多知识点的难度已经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任课教师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来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但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言传身教,单靠教师的理论引导,学生很难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产生共鸣,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觉到吃力,便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更不会利用课后的时间来学习数学,对课堂内容难以理解。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后,就会导致成绩下降,因此,任课教师要将相关知识点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的教学中充分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后巩固时提高学习效率,完成相关课程的安排。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之所以无法完全理解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的内容,是因为课堂教学中是纯理论的教学,学生在短时间之内无法大量消化相关知识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掌握课本内中的知识点,还能够将课本知识点与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因此,任课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以及将相关知识点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可以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典型例题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能够学习相关知识点、难点,也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充分掌握相关例题的做题方式,在理解做题方法的过程中也是加强巩固课本内容的过程,这样学生就可以很轻易的接受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

二、多媒体展示完整解题步骤,保证解题方法与步骤统一

数学解答题注重的并不只是题目的答案,解题过程中的重点步骤也反映了很多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完备的数学逻辑思想,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点通过思维的衔接将答案一一写出。因此,在数学解答题中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关得分,如果学生想要在数学考试中得到满分,就要注重每一个答题步骤的严谨性。因此,任课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解题步骤的完整性。

由于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时间十分紧张,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繁冗、复杂。大多数任课教师在讲解相关例题时,只注重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讲解,引导学生对相关题目的解题方法有所了解就戛然而止,并不深度考虑学生对步骤严谨性的分析,并将步骤的完整性练习交给学生课后完成。学生在课后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完成各科老师安排的作业,还要复习各科老师上课所讲解的内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不高,学习兴趣不强,就不能够完全保证学生能够达到任课教师希望学生在课后补充完整的步骤练习的目的。因此,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将完整的解题步骤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既能够充分掌握知识点,又能够掌握完整的做题步骤,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理解。

现代教学模式中,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仪器。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向学生展示典型例题的完整解题步骤,让学生在听任课教师的讲解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完整的步骤展示,也能够促进学生大脑的运转,帮助学生加强记忆任课教师讲解的内容。同时,任课教师将完整的步骤展示出来,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掌握情况,整理课堂笔记,方便课后加强巩固。

三、适当难度的思考题为学生开拓眼界

一套完整的数学题不仅具有基础题,还有中等难度和高等难度的题目。如果学生希望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就要保证基础的题目不出错,中等难度的题目保证正确,高等难度的题目可能做对的态度。大多数任课教师为了保证班级大部分学生的成绩能够稳定,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基础题目和中等难度题目的训练,忽略高难度题目的训练。其实,越是高难度的题目,越能够将多个希望考察的知识点一一联系起来。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利用好高难度题目的讲解过程,可以通过对高难度题目的讲解,为学生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点。同时,高难度题目也具有创新性,之所以具备高难度水平,是因为题目本身与平时学生接触的题目不相同,所以学生见到新型题目时会觉得不习惯,无从下手。因此,任课教师利用好讲解高难度题目,能够让学生广泛接触新题型,从而在考试的过程中遇见新的题型时能够有所心理准备。

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安排学生训练和讲解高等难度的题目也是一种训练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好方法。本人认为,可以在一段时间段的知识点讲解后安排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对高等难度的题加以研究。此时任课教师需要注意,不是要布置作业给学生让学生必须完成,而是留下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思考,完成的人有奖励。这就是奖励机制对学生动力的鼓励作用。这样学生会对这一阶段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充足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步骤例11

课堂开始时,李老师欢迎了同学并发放了讲义。她告诉学生们这一堂课他们要学习定语从句。步骤1: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句子,而后让学生注意句子中画线部分的作用。句子如下:(1)Sheisabeautifullady.(2)Thewomaninredismyteacher.步骤2:让学生们回答“beautiful”和“lady”以及“thewoman”和“inred”的关系。之后老师给出了定语的定语。步骤3:再次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句子,并让学生指出画线部分的作用:(1)ThemanwhoistalkingwithmyteacherisMr.Zhang.(2)Icannotunderstandthebookthat/whichyougaveme.(3)Thegirlwhosefatherworksatahospitalisanactress.步骤4:让学生翻译这三个句子,并且让他们注意句子中修饰名词的修饰语。之后老师给出了定语从句的定义,并进一步给出了定语从句中先行词的定义。她特别区分了以下四个关系代词:who,that,which和whose。步骤5:老师给出了一些填空题,让学生填写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练习题如下:(1)Heisthemanwantstoseeyoutonight.步骤6:老师让学生翻译一些中文句子。之后她总结出了一些定语从句的特殊情况。步骤7:家庭作业:完成讲义上的关于定语从句的练习题。

(二)语法课堂案例分析

Kumaravadivelu指出学会如何监测课堂教学,是学会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他认为监测课堂教学包括细致地观察课堂的各种步骤和活动。因此,可以认为课堂在教育中包含了教学和学习的最核心内容。Kumaravadivelu认为课堂上,“想法和意识形态,政策和计划,方法和材料,学生和教师全部都汇集在了一起”。因此,课堂也是检验教育中创新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的最佳地点。二语习得领域中有大量关于如何观测课堂的模型,这里不一一列举。本文主要采用Kumaravadivelu沿用的产出导向模型(prod-uct-orientedmodel)。为了建立教师的行为档案,课堂中教师行为的描述是必要的。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需要主要集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上(比如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指示、学生做出的回答以及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这个模型对于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的视角理解课堂是有较大帮助的。表一列举除了对课堂行为的观察及这些行为在教学法上的用意。从表一可看出,步骤1和3采取了相同的教学策略,就是在给出新的语法知识前,运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教学的目标内容。而在步骤2中,教师充当了协助者的角色,启发学生总结出定语的定义。步骤4、5、6则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分别是翻译法、归纳法及练习教学法。步骤7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对学生们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法点有很重要的作用。从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看出,这位教师也主要讲授了定语从句的定语和结构,就是说她更加注重的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但是却忽略了语言的功能性。课后的练习主要是一些填空题和翻译练习。这是一堂公开课,也就是让其他教师进行参照和模仿的课堂形式。从这位老师的教学步骤来看,她所使用的教学法有些单调。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的英语课堂中也是非常普遍的。这种课堂法并没有利用交际教学法是它的主要问题。

二、交际教学法中重要概念的解读

(一)交际教学法的背景

交际教学法的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晚期英国语言教学领域发生的一些变化。交际教学法是对乔姆斯基句法理论的回应。英国应用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语言交际的熟悉度上面,而不是仅仅对句法的掌握。对于这些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来说,语言不仅仅是一套有一定规则的系统,而是一种用于创造意义的动态的资源。语言学习者需要区分学到的知识和学到的方法。换句话说,语言学习者需要明白学到的各种语法规则和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下合适地有效地使用这些规则所存在的差距。

(二)交际能力的组成

交际能力最早是由Hymes提出的,随后该理论被其他学者不断地探讨和完善。[4]Hymes开始的论点是,如果语言的使用者们想要能够实现交际的目标,那么他们不仅仅需要掌握语法规则,而且要更加清楚语言在真实环境中是如何使用的。此外语言的交际能力可分为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语法能力也被称为“语言学能力”,而其他的三个方面可以被称为“非语言学能力”。这里主要沿用了卢植[4]介绍的定义和分类方法。1.语言学能力语言学能力包括关于语音、词汇和句法的知识。卢植认为交际能力中的语言学能力和实现语言的结构相关,这是一种内化的功能性的能力。语音能力的定义是“能够辨认和发出一种语言的有意义的声音的能力”。词汇能力可以理解为“能够辨认出本族语使用者所用词汇的意义,并且能够理解词性和一些常用的搭配方法”。句法能力可以理解为“辨认并且能够使用特定的语法结构,并且能够有效地在交流中使用他们的能力”。2.非语言学能力非语言学能力包括三种: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能够实现交际的目的并非易事。这些能力的分类也并非完美,但是它们代表了实际交际中的重要方面。社会语言学能力可以理解为“能够解读语言的社会意义,并且使用包含合适的社会意义的语言”。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双方打招呼的方式和双方的熟悉程度有关。话语能力是指“能够理解不同类型的书面语,包括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等”。不同类型的书面语需要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使用者必须能够使用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能够使整个话语自然连贯,符合逻辑。策略能力是指可以在新的社区和文化语境下,使用非书面语在多种场合下交流的能力。例如一个人进入新的文化背景时,他很难完全了解所有的表达方式,当他表达遇到困难时,他可以使用肢体语言和眼神进行大致的交流。

(三)从交际教学法视角对案例的反思

在上文中提到的案例中,教师似乎只强调了语法形式的教学,而忽略了真实使用的语言。石洛祥、齐迎军[5]认为教学课程安排必须全面考虑到方法和目的、过程和内容。而教学材料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有很大的影响。案例中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显然过于依靠语法形式的教学和练习题。她较少地让学生理解实际文本中的语言,进而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策略。如果学生的英语课基本上都是这种以语法为核心的形式,那么当学生和英语国家人士进行真实的交流时,可能会遇到不少问题。刘小芹提出了在我国应当推行交际教学法的建议。她认为在21世纪高中英语教师不能把自己局限为一名“教书匠”,而是应当运用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进行课堂教学法的改革。交际教学法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掌握真实发生的交际活动,而不是仅凭自己的经验进行语法规则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