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力学分析的方法

力学分析的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30 08:37:34

力学分析的方法

力学分析的方法例1

中图分类号:TB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2

工程力学是人们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不断的总结经验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理论。《工程力学》教科书中,从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理讲起,逐步深入。例题也是经过简化抽象出的力学模型,其结构、约束、载荷都是典型化、标准化的,而没有说明力学模型是如何从工程实例中简化抽象出来的。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中的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航空工程及相关专业普遍开设工程力学课程,所用教材大同小异,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学习了工程力学课程后的大学生们,能够基本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但是,当遇上工程实际问题时,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为工程实际问题都是较为复杂的结构,不是教科书中的标准拉杆、标准简支梁,各结构间的连接方式有焊接、铰接,不是书中标准的约束形式,载荷也不是给出的,需要去调查或实测,无法直接应用工程力学理论去分析研究,不知如何下手。这也是新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理论脱离实际,大学生们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明显地摆在各工科高等院校面前,摆在高校各级领导、广大教师和学生面前,急待解决。

通过专业课学习解决理论关系实际问题当然是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受到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只靠在大学后期阶段的几门专业课学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已显为时较晚。那么,强调要在大学教学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并硬性规定,在技术基础课中安排一定学时的工程实训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一、问题

如何搞好工程实训教学?这个问题又摆到了任课教师的面前。

如何做到从工程实际中简化抽象出力学模型是搞好工程力学实训教学的关键一环,也是最基本的内容。而在普通工科高等院校中,过去和现在都没有搞过这类实训教学,无可借鉴。但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去探索:第一,听取老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第二,认真分析已有力学与工程实际的关系;第三,借鉴相关学科知识。经过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归纳总结出了从工程结构分析开始,从中离散出简单构件,再简化抽象出力学模型,进而进行力学分析计算,得到结论及给出对原工程结构设计的评价及改进意见,这样一个对工程结构进行工程力学分析全过程的方法。现以流程图的方式表达如下:

工程结构力学分析流程图

对上述流程图简要说明如下:

㈠在对工程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对构件、约束、载荷进行简化抽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分清主次,注意转化。既要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同时要注意,在一定条件下,有些次要因素可能转化为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2.雅俗对照,约定俗成。即要把理论(雅)的东西和工程实际(俗)的相关东西进行比对,形成相应的简化关系;特别是有些已经形成定式的简化结果(如木结构连接就简化成铰接),就不能再变了。

3.由繁而简,先分后和。工程结构都比较复杂,直接对构件整体作力学分析是很困难的。一般应先分析结构的构成及各构件间的连接方式;然后,将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作为相互的约束进行简化处理,离散出简单构件;进而对构件及相关载荷进行简化,得到力学模型。在对力学模型进行力学分析后,再回到整个结构中,作综合的分析处理。

㈡力学模型三要素。简化抽象出的力学模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构件、载荷和约束,缺一不可。

㈢力学分析三要点。应用力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有三个出发点: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并分别给出结论。

㈣综合评价三方面。对各构件分析后,再回到对工程结构整体的分析评价,应用工程标准和力学标准进行安全性、经济性和科学性三个方面的评价。

㈤在得出了对原工程结构的评价之后,自然会产生对原设计的改进意见。

依据上述分析方法,我们“挂壁床”、篮球架、纲目结构桥、吊扇、桌连椅等多种工程结构进行了工程力学分析研究;更准确地说,也是在进行分析时,不断地归纳、总结、完善分析方法。现以“挂壁床”为例,说明分析的全过程。

“挂壁床”是烟台南山学院学生宿舍中普遍使用的学生用床,如图所示。

该床由三部分组成:两个床头、一个床身。床头是一根50×50×4的角钢弯成直角的两边,与一根外径35mm圆钢管弯成直角的两边焊接成的矩形框架,框架中还焊有3根外径为20mm的圆钢管。床身是2根40×40×3的角钢由5根外形为20×20的方钢管焊接在一起而形成。由4根M8的螺栓将床身和床头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整床;又各用2个膨胀螺栓(M16)将床头固定在墙上,形成了“挂壁床”。

根据床的结构和连接方式,拆开4个M8的螺栓,即可将床离散为三个简单构件,即两个床头和一个床身。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将已离散出的较简单构件转化为力学模型。先看床头,它一端固定在墙上,相当于固定端,另一端自由;当人坐在床沿上时,人的体重将由床身传至与之相连接的床头自由端处;于是就得出了在自由端作用有集中力的悬臂梁。床身即可视为两端铰支、受有几个集中力作用的简支梁。考虑到几个人同时坐在床沿上的情况较多、而且此时床沿角钢比墙边角钢承受更大载荷,处于较危险状态,应予重点分析。考虑到两根角钢要同时发生弯曲变形,而且变形之差比连接两角钢的方钢管尺寸小得多(约1%),两角钢间的相互作用很小,可以略去。于是就得到了以床沿角钢为简支梁、其上有几个集中力作用的力学模型。到此即完成了力学模型的简化抽象工作。

接下来的是对载荷的分析。当一个人坐在高度为0.5m的床沿上时,两脚放在地面上,地面会分担体重的20%左右,墙边角钢也会分担体重的20%左右,余下的60%由床沿角钢承担。常见的较严重的情况是4个学生同时坐在床沿上。由于床板的作用,会使4个人的体重的60%平均地分配到5根方钢管与床沿角钢的焊接处。以每个大学生体重为600N计,则可视为简支梁上作用有5个290N的集中力;而总重量的一半以集中力的方式作用在悬臂梁的自由端,约为720N。

载荷确定后,即可进行强度及刚度分析计算。对于悬臂梁,集中力对固定端处的弯矩Mmax = 612N・m,由此引起对固定床头的上部螺栓的拉力1.5KN。据查,该螺栓的许可拉力为21KN,可见其强度储备很大。对于简支梁,最大弯矩Mmax=304N・m,角钢的抗弯截面系数W2 = 1.23×10-6 m3,则σmax = 245MPa,梁中点的最大挠度ω=13 mm。我们还对4人坐床沿时的变形进行了实测:悬臂梁自由端挠度为2.1 mm,简支梁中点挠度为15 mm。上述实测挠度值与计算结果完全吻合。由此可以认为,我们所进行的力学模型的简化抽象以及对载荷的估计是基本正确的。

根据上述分析,可对“挂壁床”作出评价及提出改进意见。

二、评价

设计思想新颖,结构合理,经济实用,安全可靠。床头结构设计巧妙,既有很高的承载能力,又是很好的床头护栏;而且用于固定床头的膨胀螺栓有很大的强度储备。床身的强度和刚度能满足一般正常要求,但在严重情况下(如4、5人同时坐在床沿上),强度和刚度都显不足;而且变形较大且不均匀时,会引起很大噪声,影响休息。

三、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例子分析,为增加“挂壁床”强度和刚度,提出下列建议:

1.将床沿角钢由40×40×3改为40×40×4,既不改变外观情况,又可增大强度和刚度,可使4人同时坐床沿时的最大应力降至190MPa,最大挠度降至10mm。

2.将固定用螺栓穿墙双挂。即把相邻两宿舍的两张床背靠背地用同一根螺栓固定在同一面墙上,既节省材料,又大大提高了防地震能力。

以上只是对工程结构的力学分析方法和工程力学实训教学的初步探索。还需要逐步提高水平,把实训教学活动提升到实训教学课的高度上来。

参考文献:

力学分析的方法例2

引言

化学计量仪器是监测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某些物理特性的仪器,在检验检测机构中应用十分广泛。对于一些化学计量仪器,有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作为参考,可以正确操作仪器,准确采集数据,确保检测的准确性,但是在日常的检定测试中,也存在一些标准缺失的问题,因此急需一些科学的解决方法,来提升化学计量仪器的溯源能力。

1 化学计量仪器的分类

按照化学检测的理论原理和检测对象,化学计量仪器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电化学仪器

在检测检验中,较为常用的有酸度计、电解仪、离子计、电导率仪等,通过这些仪器,测试检测对象的电化学性质,包括电位、电导、电流、电量等数据。

1.2 分子光谱仪器

常见的仪器有不同性质的分光光度计,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以及磷光光谱仪等。通过这些仪器,主要用来检测物质含量,也可以通过仪器检测确立复杂化合物的结构。

1.3 原子光谱仪器

比较有代表性的仪器有原子发射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主要原理就是按照物质原子在获取能量之后,可以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从而导致辐射光强度发生变化,同时特殊光谱的强度又和发光物质的含量有着定量关系。

1.4 色谱仪

主要仪器有多种系列的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以及离子色谱仪。其设计原理是按照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质监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混合物中不同成分相互分离。

1.5 气体分析仪器

这种仪器与日常生活十分贴近,在环境监测、安全防护等方面得到广泛使用,它的原理虽然很多,但是归根结底都是将检测样品与光电磁热等发生作用后,导致气体分子产生物理化学特性的变化,通过这一原理设计出气体分析仪器。

常用的化学计量仪器还有波普类仪器、质谱仪器以及物理特性仪器,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2 化学计量仪器的特点

2.1 规格种类多

以分光光度计为例,它又可以分为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等不同类型,从结构上又区别为滤光、单光束、双光束、全差示分光光度计等不同规格。

2.2 结构原理多样化

化学计量仪器是按照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将其通过不同途径转化为光电磁热等量化信号而进行设计制造的,原理各异,数据处理及控制也不同。即使一类仪器,它们的结构也不尽相同,比如说电导率仪器,它们的结构就有棒式、三针、五针、九针的。

2.3 依据标准物质进行量值溯源

少部分仪器有实物标准,如分光光度计可以用滤光片、标准汞灯,大部分化学计量仪器是没有实物标准的,需要标准物质来实现量值溯源。作为一种标准量具,标准物质异于实物标准,它是与化学计量仪器一对一专用的,也就是说不具有通用性。面临种类繁多,结构多样的化学计量仪器,确实面临标准物质缺失的问题,下一节将进行介绍。

3 化学计量仪器溯源能力面临的问题

根据上一节分析的化学计量仪器的特点能够得出,除了一些仪器有“实物标准”量具,比如分光光度计,能够进行直接测量,其他的都需要根据标准物质进行量值溯源和传递。所以,标准物质的配备与使用对于化学计量仪器的溯源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化学计量仪器溯源的保证还可以根据坚定规程和标准规范,这是一个技术依据,我国有120类化学计量奇异的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

虽然有标准物质、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的溯源保证,但是随着化学计量仪器的不断发展、更新换代以及新的仪器的不断涌现,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灵敏度高的特点,现有规范和规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化学计量仪器的溯源带来一定的困难,需要科学的方法来提升溯源能力。

4 提升化学计量仪器溯源能力的方法

本节重点介绍几种化学计量仪器溯源能力的方法,并说明每一种方法适用的情况。

4.1 比对法

当标准物质的性质和量程出现无法满足需要的问题时,可以采用比对法进行溯源。比如一种测量水质的仪器--在线电导率仪,它的量程≤20uS/cm,然而我国标准溶液都是≥133.220uS/cm,面临着量程无法满足量值溯源的问题。在美国,已经出现量程为520uS/cm的标准溶液,但是该溶液如果接触到空气,就会出现量程变化很大的现象。通过比对方法,将美国的电导率仪用10020uS/cm的标准溶液进行校准处理,将此仪器作为标准与被被校准仪器串接,同时读数,得出校准结果。

4.2 替代法

当标准物质不能普遍适用的时候,可以采用替代法。比如,荧光检测器,用当前的规程所规定的标准物质就无法进行检定。又如色谱仪,虽然有标准物质可以作为量值溯源。但是一些色谱仪的色谱柱经常无法用于分离标准物质,在实际检测中,通常要将测试柱替代色谱柱。对于检测人员,有着较高的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把色谱仪的各个接头进行拆分重装,极易破碎或者漏气,还不易恢复。但是这都可以通过提高操作水平来实现。因此通过替代法对奇异进行重复性和检出限的校准,可以扩大标准物质的适用范围。

4.3 能力验证法

当标准物质出现空缺时,可以采用能力验证法。比如一些临床检验仪器,其标准物质归为生化领域,不易生产,因此经常使用自带质控样进行定期校准,而缺乏统一的标准物质。但是这些仪器关乎生命安全,务必要进行校准。通过能力验证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解决过程为,将某一待测的仪器作为标准,在不同实验室内用不同型号的仪器进行若干次测量,将测量结果进行平均取值,确定为准确值,作为校准的数值依据。

4.4 经典化学方法比较法

化学计量仪器是根据物质的化学物理特性来设计制造出来的,换句话说,每一个仪器,归根结底都是有相对应的化学反应原理。即使一些仪器,没有标准物质,没有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也能够找到他们的经典化学方法。也就是说,用检验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和试剂,用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检测出待检测物质的准确含量,将这个作为仪器校准的标准依据。

5 结束语

要确保化学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就需要进行量值溯源。当前量值溯源方法有标准物质、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来保证。但是化学计量仪器种类繁多,同一种类的结构规格又不尽相同,标准物质的“专一性”以及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的缺乏、滞后又难以适应量值溯源的需求。为保证化学计量仪器量值溯源的能力,除了这些传统方法之外,还应该探索一些方法,比如比对法、替代法、能力验证法、经典化学分析法,用于化学计量仪器量值溯源的实践,从而提升量值溯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车义.影响气体超声波流量计计量精度的因素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5:72.

力学分析的方法例3

阅读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英语知识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训练和指导,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阅读理解能力。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学生能够形成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强化语言能力,还需要注重对课文内涵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拓展课文的外延,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极具意义。

一、强化英语词汇教学

在小学英Z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推进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其中,英语词汇是基础性的内容,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有助于英语阅读速度、能力的提升。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就需要注重英语词汇的教学,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记忆单词,提高词汇学习的兴趣。在记忆词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词汇进行分类、找规律,如在学习单词pen,pencil,pencil-case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理解记忆pen,以此为基础再学习记忆pencil,pencil-case。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能够很快地记住这些单词。通过对比、分类、联想记忆词汇,还可以将词汇放在句子中或是将词汇变成歌谣进行记忆,使学生能够熟练有效地掌握英语词汇。

二、科学提问,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就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是极为重要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通过以往的认知结构学习新的英语知识,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Last Weekend时,教师可以在阅读前为学生播放与生活相关的视频资料,一个是学生积极做家务的视频片段,另外一个是学生不愿意做家务的视频片段。视频内容与本节课密切相关,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What can you do on the weekend? Do you like doing housework? Why?通过问题提问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让学生进入到阅读状态中,积极思考,掌握阅读方法并对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在知识的建构中强化阅读能力。

三、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在小学英语阅读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保证阅读材料贴近生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如龟兔赛跑、小红帽等故事是学生很熟悉的,通过英文形式展现,学生会感到很熟悉,但是又很新鲜,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比较高。多样化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找一些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小文章供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可以是故事性的、文学性的、趣味性的,通过阅读对学习到的英语知识进行巩固和扩展。教师要重新组织已经学习过的语言材料,在不同的情境下呈现给学生,指导其进行阅读。

四、打造良好的阅读空间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阅读氛围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日常学习中逐步渗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相关设施的作用,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营造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阅读兴趣,强化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校的走廊、校园宣传栏中设置英语标语,绘制英语黑板报;创设学校英语专刊,刊登英语小故事、学生写的优秀英语短文、英语文化知识等;校园广播要定期播放学生喜欢的英语节目、动画片等;在教室中开设英语角,提供丰富的英语阅读书籍和材料。通过这些措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阅读环境,逐步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和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英语阅读的机会,使学生形成英语阅读的好习惯,营造好的阅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阅读真正感兴趣,在阅读中学习知识,感受快乐,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娟.浅析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校园英语,2015(30):144.

力学分析的方法例4

小学生处在智力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这个时期正确的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的成熟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教育需要的是多方面的教育,更加注重其多方面的发展,对小学生的英语教育可使学生对一门新语言充满好奇,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对学生进行外语教育也更能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小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目前我国小学生英语教学中,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方式陈旧单一,多为“口传身授”式教学,及教师讲解简单的语句和词汇,学生做出相应的模仿并练习。该方法中学生通过单边的注入式教学,能够很好地模仿并训练,加强对教材的固定记忆,而长期的传统教学,致使学生仅仅是学习的被动者,机械性学习教师所给予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自主性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和规范。在我国小学英语课程安排中,多是课本精读练习和词汇记忆,并没有专门设置一门听力课程,加强学生的听力练习,因此学生在学习英文过程中并没有多余的时间练习听力,同时由于课程安排不重视,在听力训练中难有科学合理的学习标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听力仅作为穿插性内容,老师安排课余时间让学生自行练习,这就降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重读写能力,轻听说能力,不利于语言学习的提高。

3.教学过程缺乏情感的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意志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情感就是指学生的兴趣、爱好、勇气、信心、创作力和意志力等。这些情感意志因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率,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知能力的提升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师多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爱好兴趣重视度不够,导致在英语听力的学习中,老师只是注重学生在听力方面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听力练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厌恶外语学习,即使加强相关训练也不能得到实质上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英语听力水平的方法和技巧分析

1.丰富英语听力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根本,是学生学习的理论依据,是教学任务有效完成的根本保障。好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纵向把关教学内容的脉络,明晰教学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了解具体的学习任务,有效改善学习效率。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在小学生英语教学中,绝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口传身授”教学方法,教师示范和讲解,学生主要通过模仿和训练进行学习,该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外语学习中,虽然基础技能的训练必不可少,但是相对于语言的学习,更应注重语言环境的培养,多方位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和创造性学习。

3.加强听力技巧的训练。听力训练的目的,并不是教会学生学会做听力考试,重要的是让学生听辨句子,增强第二外语的语言感觉,从而更好地掌握听辨的方法和技巧。一门语言的基础是词汇,听力的基础则是语音,因此正确掌握英语的语言和语调是听力的关键。这就需要学生平时要加强关键音素发音的训练和记忆,不仅要念准确,而且要记忆牢固。正确的发音对于听力至为重要,尤其是英语中的同音异义词汇,近音异议词汇的发音,尤其要加强这类词汇的训练。

4.创造机会,参加实践。好的语言环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条件,对于生活在汉语环境中的小学生而言,第二外语的学习无疑会增加许多困难,因此就有必要在英语教学中有意创造一个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以此督促学生边学边用,引导学生参与听力实践,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总之,对于小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需要的不仅是教师的努力,还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小学生感受到英语的乐趣,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小学生的听力能力,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丁丽.提高小学英语听力水平的有效对策[J].学子(理论版), 2015,11:70.

[2]刘旭珠.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张玉玲.提高小学英语听力的方法和技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78.

力学分析的方法例5

中图分类号:O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74-02

一、分析力学课程特点和内容

分析力学是经典力学的一个分支,其严格定义目前尚未有一致性结论[1]。一般认为分析力学是以广义坐标为手段,虚位移原理和动力学普遍方程为理论基础,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力学问题的一门学科[2]。1788年,拉格朗日重要著作《Mécanique Analytique》的出版,标志着分析力学的初步形成。之后在各国学者的推动下,分析力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分析力学学科具有以下特点:(1)以标量的“能量”以及广义坐标、广义力为中心;(2)不考虑理想约束力,因此比起牛顿力学,更适于处理约束系统;(3)高度数学化,有理论深度;(4)应用广泛,已超出经典力学范畴。

分析力学学科包含如下内容:拉格朗日力学、哈密顿力学、动力学变分原理、微振动理论、刚体动力学、天体力学、稳定性理论、Noether定理、Birkhoff系统、几何力学等。其中,传统工科分析力学的授课内容一般为前三部分,而理科分析力学的内容要更为广泛一些。

二、机械专业分析力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对于机械专业来讲,其研究对象为受约束的机构,研究内容为机械振动和机构动力学等。对于机械振动,分析力学可使其建模方法更加规范化;对于机构动力学,由于其存在大量的约束,采用分析力学方法建模更加便捷。因此,机械专业分析力学课程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对于机械专业的分析力学课程,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这门课程一般只作为选修课,课时有限,授课时必须有所取舍和侧重;其次,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理科学生略显薄弱,但课程中存在一些数学背景深厚的概念,因此需要在课程的严谨性和易懂性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最后,分析力学即使在力学课程中也是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在授课时应注意将其知识与其他力学课程中的知识串联在一起,而不是孤立地讲授。

下文针对这些问题,讨论了机械专业分析力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并阐述了笔者在讲解一些重要内容和知识点时相比传统的授课方法进行的具体改进。

三、机械专业分析力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和讲授方法

上文提到,机械专业分析力学的应用领域主要在结构和机构动力学,因此,课程的设置应偏重于拉格朗日力学,尤其是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

(一)第一章 绪论

讲述近代力学发展史、分析力学的大致定义、分析力学的特点。在近代力学发展史讲授中,要突出分析力学尤其是拉格朗日力学的地位,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性。讲述分析力学特点时,要明确指出其最大特点是适合处理约束系统,以区别理论力学所学的知识。

(二)第二章 分析运动学

这部分属于基础知识,授课内容灵活性不大,讲授内容包括:约束、等时变分、虚位移和自由度、广义坐标、运动学问题的分析法。

对于第一部分约束,笔者相比其他一些传统教材,加入了判断微分约束是否可积的方法。因为学生在接触到微分约束不一定是非完整约束这个结论的时候,很自然地会产生一个问题:究竟哪些微分约束才是可积的?该部分的内容填补了这个空白。

第二部分内容等时变分实际上在这里讲授显得较早,但是该部分内容作为基础,可以使得下一部分内容虚位移中变分符号的出现不显得太过突兀。另外通过学习变分的运算法则,学生才能够从坐标的约束方程得到各虚位移之间的约束方程。

第三部分内容与传统授课相比,笔者主要针对自由度这个概念将学生所学知识横向比较。对于自由度的概念,学生在许多课程中都有学习,但不同课程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对其定义也会有所偏差。例如,振动力学由于不涉及非完整约束,就可以把自由度定义为描述系统位形的最少坐标数。另外还要对学生强调,自由度数与所研究的问题侧重点有关,例如四连杆机构有一个自由度,但如果考虑连杆的弹性振动,则有无限个自由度。

第五部分内容运动学问题的分析法是大部分传统教材所没有的,内容主要参考了教材[3]。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基于坐标之间的关系得到速度之间的关系,避免了采用理论力学的基点法。这样一来,即使学生理论力学基础较差,也不会太过影响这门课程的学习。

(三)第三章分析静力学

这部分内容设置灵活性同样不大,讲授内容包括:广义力、虚位移原理、拉格朗日-狄里克雷定理。

第二部分虚位移原理的使用范围本应是“理想约束、双面约束、实位移是虚位移中的一个”。但是学生对于“实位移是虚位移中的一个”这个表述一般不易理解。因此可以放宽为“理想约束、双面约束、定常约束”,这样并不影响学生应用该原理。对于例题的设置,可以选用一些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求解梁支座约束力的题目,以体现分析力学的基础性。

第三部分拉格朗日-狄里克雷定理是虚位移原理在保守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平衡稳定性的概念,可以引入材料力学的压杆稳定性和流体力学中绕流物体的稳定性进行类比,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四)第四章分析动力学

传统分析动力学需要讲授哈密顿正则方程及相关概念,但是哈密顿正则方程主要优势在于研究物理领域,对于机械振动和机构动力学,正则方程用处较小。而正则方程延伸出的诸多概念如正则变换、泊松括号等,学生学习起来太过抽象。因此笔者认为机械专业可以不讲授哈密顿正则方程相关内容。因此这一章的讲授内容包括:动力学普遍方程、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动能的结构、微振动、初次积分、第一类拉格朗日方程、Routh方程。

本章第二部分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是分析力学课程最重要的内容。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的推导过程较为烦琐,学生会感到枯燥,但仍然不可或缺。因为这部分公式的推导为接下来的内容如动能的结构、初次积分等打下了基础,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个提升。在例题方面,笔者建议设置一些电路系统和机电耦合系统,这样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该方程的普适性。另外,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常犯的一类错误就是眼高手低,尤其是求导、正负号等很容易出错。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定量的课堂练习。

第三部分内容动能的结构虽然略显抽象,但考虑到旋转机械动力学是机械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仍然有必要进行讲授。这部分内容也为第四和第五部分内容打下了基础。

第四部分内容微振动主要讲授如何得到非线性振动的线性化方程。笔者发现在许多工科的振动力学教材中,虽然都提到了把动能写成速度的二次型,势能展开为坐标的二次型,就可以得到线性化的振动方程,但并没有给出一种规范的方法,因此添加了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理科教材[4]。

第五部分内容是分析力学求解动力学方程的古典方法。虽然目前求解动力学方程往往采用数值方法,但并不代表该部分内容就不重要了,因为初次积分代表系统存在守恒量,在一些特殊条件下代表具体的力学量的守恒,如能量守恒、角动量守恒等,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而不仅仅是数学上的抽象概念。另外需要对学生强调初次积分和约束的区别,虽然形式相似,但前者是由动力学方程得到的,而后者是纯粹的运动学概念。

(四)第五章动力学变分原理

动力学存在多种形式的变分原理,笔者在授课时只选择了工程中常用的两个变分原理,一是高斯最小拘束原理,二是哈密顿原理。前者在机构分析中应用较多,而后者在弹性振动中应用广泛。这一章的讲授内容包括:高斯原理、泛函与变分法、哈密顿原理。

第二部分泛函与变分法的讲授主要是为哈密顿原理打基础。虽然学生只需记住公式便可运用哈密顿原理,但实际上对于接触最多的有限自由度系统,直接使用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会比哈密顿原理方便得多,因此哈密顿原理主要是讲述一种思想而非具体方法,所以一定要讲授泛函和变分法的概念。对于哈密顿原理,其泛函的宗量较为抽象,可以引入简支梁的应变能(宗量为挠度)作为类比,便于学生理解。

第三部分的哈密顿原理与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等价,但使用起来需要分部积分,没有直接采用后者方便,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印象,认为哈密顿原理用处不大。因此笔者授课时引入了简支梁的振动方程作为例题,虽然推导过程比较烦琐,但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哈密顿原理可以处理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不能处理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数学形式上更简洁。

四、结论

分析力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内涵外延非常丰富,针对不同本科专业的授课内容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授课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本文针对机械专业分析力学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具体改进。在教学内容中,充分考虑机械专业工科特点,删减了一些偏理科专业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突出分析力学的基础性。另一方面兼顾了课程的严谨性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证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梅凤翔.分析力学的定义和内容――分析力学札记之二十五[J].力学与实践,2015,37(2):238-242.

力学分析的方法例6

前言

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听力测试改革不断深化,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根据历年的四六级英语考试成绩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普遍偏低。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采取高效的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在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中,采用认知心理图式理论指导英语听力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英语听力教学理论框架

英语听力教学要注重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英语听力理解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过程,包括感知、解码、预测和选择。英语听力教学要考察英语听力理解的性质,分析英语听力理解的过程,加强对英语听力教学理论的研究,发挥英语听力教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促进英语听力教学的发展。在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中,采用图式理论指导英语听力教学,取得了良好的英语听力教学效果,本文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图式理论为主,以期在英语听力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更为有效的英语听力教学方法。

图式理论的相关研究证明,记忆在较长时间内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图式的变化而对记忆进行不断的调整。图式理论在心理认知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英语教学的实践表明,图式理论对于指导英语听力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图式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语言图式,一部分是内容图式。语言图式主要包括听者掌握的基本英语知识,诸如语法和词汇等,内容图式主要是指听者脑海中的生活常识和生活场景。因此,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的能力:(1)加强大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诸如英语词汇、语法等的积累;(2)加强大学生对听力策略和听力理解技巧的学习,增强大学生预测听力内容的能力。

二、英语听力教学实践策略

本文以某大学大三本科两个班级2015年下学期英语听力成绩的统计为案例,对英语听力的难点进行分析,探讨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水平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案例中的两个班级一个是参照班,一个是实验班。对两个班级上学期英语成绩的分析,可以得出参照班的听力成绩及格率是24%,实验班的听力成绩及格率是13%。采用图式理论指导英语听力教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诸如词汇、语法的积累,一方面通过“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模式,改善英语听力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听力成绩。到学期末进行听力测试,分析成绩结果发现,参照班和实验班的听力成绩大致持平,实验班最高分人数、及格人数和75分以上人数都比参照班的人数要多,而且两个班听力不及格的人数明显减少,可见表1。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听力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听力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深入研究英语听力教学相关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中,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水平。

2.强化听力练习,提供学习策略指导。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英语听力练习。要加强大学生对英语听力的有效练习,提高大学生对听力的辨识和理解应对能力。在熟练掌握英语教材听力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英语听力学习的策略和指导,引导大学生通过英语学习网站和英语听力练习APP来强化英语听力练习,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要在分析研究四六级听力真题的基础上,提炼出听力考试考试内容的核心要素,加强对大学生英语听力的专题培,培养大学生在英语听力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应对能力。在英语听力中,大致有两种听力类型,一种是信息获取的听力类型,一种是会话交流的听力类型。对于信息获取型听力题目,要采用任务型教学策略,对题干进行分析预测,在听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汇,实现听懂。对于会话交流型听力题目,要采用交际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实现模拟交流,在听力练习的过程中互动交流,排除干扰选项,提高听力成绩。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要兼顾以上两种教学策略,并充分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水平。

三、结语

英语听力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前英语听力测试改革的背景下,要加强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采用图式理论指导英语听力教学,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为大学生提供听力学习策略,强化英语听力练习,增强英语听力教学效果,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力学分析的方法例7

问题在情境中产生,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只有有了恰当的问题情境,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第62页“观察与思考”实验二(溴丙烷的水解实验)[2]

在上本节内容时,笔者并没说今天是上哪节课,而是以问题形式给出今天的上课内容:今天我们要来讨论一下如何鉴定溴丙烷中的溴元素?请同学们自主或合作设计实验来加以验证?

生1:加AgNO3溶液,能看到有淡黄色沉淀产生。

这种思路占了大部分,学生一看到溴元素的鉴定就很直观地沿用了原有知识,而忽略了新的情景。

生2:先滴加氯水再加苯,振荡静置后上层呈橙红色。

生3:我认为生2的现象是肯定不会出现的。因为苯与溴丙烷是互溶的,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但是对于是否会有溴单质被置换出来,并不是很确定。

师:大部分认为生1的方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来用实验确认一下。

实验后没现象。学生沸腾了……

生4:老师,这是不是因为溴丙烷是非电解质,不存在溴离子所以加硝酸银无现象?

师:问得好,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我们要验证其中的溴元素的话又应怎么操作呢?

学生又开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得出了正确的方法。

这个教学过程虽说比较费时间,但却如同开发矿藏一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地产生认知碰撞,不断地产生问题,又经过讨论不断地解决问题。

2 教师示弱,诱发学生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故意设置障碍、留出疑问、露出破绽作为切入点,给学生提供“有问题可提”的机遇,使他们逐步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例如,引导学生辨别分析错误的或繁琐的解法,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践证明,经常让学生辨析错解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有利于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案例2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3]习题课

1.92 g Cu投入适量的浓硝酸中,充分反应,生成的气体颜色越来越淡,共收集到896 mL标准状态下的气体,如将盛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中,通入标准状态下一定体积的氧气使气体恰好完全溶于水中,则通入氧气的体积是( )

A. 504 mL B. 168 mL C. 224 mL D. 336 mL

教师讲授演示解法:

解:设与浓硝酸反应的铜为x mol,与稀硝酸反应的铜为y mol

n(Cu)=1.92÷64=0.03 mol

-——5.61×10-11、 OH——1.28×10-10。

生:HClO——2.95×10,为什么Ca(ClO)2中通CO2,少量CO2:Ca(ClO)2+CO2+H2O=CaCO3+2HClO,足量CO2: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这不是矛盾了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从酸的强弱来看这两者是矛盾的。但为什么两者都对呢?生:还有一个例子啊!CuSO4+H2S=CuS+H2SO4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是因为有沉淀的生成,使这个反应能发生了。

师:那么NaClO溶液中通CO2呢?

生:和 ONa中通CO2一样,无论CO2多少只生成NaHCO3。

若教师平铺直叙地上课或直接展现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学生没有认知上的冲突可能不会去质疑,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质疑的平台,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质疑意识,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提问能力。

4 重视化学实验意外,诱发学生提问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化学赖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基础,是化学学科的生命线。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教学,要求创设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景,促进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未知知识产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产生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案例4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实验手册中实验19 [5](设计方案并实施Fe2+、Fe3+的相互转化的实验)

这一课中,大部分学生都按照上课内容一步步做下来,现象明显。但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个角落特别热闹:

师:发生了什么事?

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笔者一听知道他提出了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于是反问他们。

师:你们推测一下可能的原因?

生1:氯水有漂白性?

生2:不可能,又没有有机色素。

生3:Fe3+Fe2+?也不可能啊,氯水是氧化性物质,并且还有气体啊……

一个意外的举动引出了一个意外的探究性课题,最后的结论是:氯气氧化了KSCN,KSCN+8Cl2+9H2O= H2S[欢迎光临]O4+KNO3+CO2+16HCl。并且用实验得以验证。

在实验过程中要善于捕捉一些学生看似意外的举动,及时与学生交流,充分展示并肯定学生的发现和见解,而且引导学生上升到思维层面。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5 观察研究生活,诱发学生提问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与生活、生产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与化学知识有关,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了解、认识生活、生产,并从中提出问题,如发酵粉原理、灭火器原理等等。教师以实际 问题为背景进行教学,并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案例5 在上酸碱中和滴定时讲到酸碱指示剂作用原理时,笔者说这些指示剂最初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这时有同学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夏天吃杨梅时杨梅汁碰到白衣服上是红色的,用洗涤剂一洗变成蓝色的了,是不是也是指示剂原理?笔者一听马上肯定并表扬了这个同学。后来在高二的研究性学习中有一组学生就以“用植物色素制取酸碱指示剂的研究”为课题进行了研究。

在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是有效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的措施。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为将来开拓性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力学分析的方法例8

1.结合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如在“图形的周长”一课中,王丽娟老师借助帽子的大小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数学问题),再分别让学生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课桌面的一周、数学书皮的一周,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一周的长度具体是什么,在学生动手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了对周长表象的认识.然后通过学生的理解,逐渐将生活中的具体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这样,就将生活中的一周问题变成了数学上的周长,初步建立了周长的模型.

2.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感知特征或数量关系,为数学模型的准确构建提供可能

例如,在对二年级学生教学乘减的两步运算时,学生很难根据图意自己主动列出两步算式,这就为后面建立数学模型制造了一定的困难.赵淑荣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老师想从3包筷子中拿走4支,请问是不是一定从第一包中拿走?是不是一定从第二包中拿走?第三包呢?那么一定从哪里拿走?学生立刻回答:三包里面。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3包是多少呢?水到渠成地列出两步算式,同时为乘减的运算顺序教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准备.

3.经历具体的场景,创造“经验过”的情境,从直观形象的角度感知问题的特征,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生长点

孙欣老师在教学“排队问题”时,创设了一个实际排队倒水并计时的情境.一个学生拿矿泉水瓶,另一个学生拿大口杯排队接水.先是拿矿泉水瓶的同学接水,用40秒,再是拿大口杯同学用3秒.让学生计算出两人接水总共等候的时间是43秒,同时明确了“等候的时间=自己等的时间+等别人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让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等候接水,这时接水的等候时间是46秒.通过现场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感受到了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掌握了排队问题的基本特征,建模的起点找到了.

二、探究新知——体验模型思想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主动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操作等思维活动,将本质属性抽取出来,构成研究对象本质的关键特征,从而构建起真正的数学认识.

1.注重实际操作,体验模型思想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注意到了学生动手操作.如李小玉老师在执教“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一课时的教学片断.

师:苹果比桃子多了几个?

(情境图中苹果有9个,桃子有6个.其中9个苹果部分盖住)

:多了3个.

:多了4个.

师:到底多了多少呢?让我们验证一下吧.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连一连,也可以用学具代替摆一摆.

……

师:到底多了几个?你们验证出来了吗?谁来说说呀.

:我上面画9个圆圈代表苹果,下面画6个圆圈代表桃子,这样能看出苹果比桃子多3个.

师:看他画的,你发现了什么?

:上面的圆圈比下面的圆圈多.

:苹果比桃子多3个.

:桃子比苹果少3个.

师小结:他画的时候注意了,上下一个对一个,这样一眼就能看出苹果比桃子多3个.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我用摆圆片的方法,上面摆9个,下面摆6个.

师:你发现了什么?

:上面的圆片比下面的圆片多3个.

:苹果比桃子多3个.

:可以画隔线,一眼就能看出上面的比下面的多3个.

师小结:这个同学真有办法,用一条虚线隔开,就很容易看出苹果比桃子多3个.

师:从9里面去掉哪些就是3个了,指一指.

教师此时顺势指着相同的6个小圆片问:这一部分是怎样的?

:同样多.

:这一部分和桃子的个数同样多.

师:用剪刀去掉这个6,该怎样去掉?从谁里面去掉?

:从9个苹果里去掉.

生:从9个苹果里去掉与桃子个数同样多的部分.

生:去掉的个数和桃子的个数同样多…….

师:所以你发现苹果比桃子多多少个?

:3个.

:我发现求苹果比桃子多多少个也就是求9比6多多少.

师:看来同学们解决求谁比谁多多少的题,有自己的绝招,你愿意说说吗?

生:我发现这样的题目可以用大数减小数的方法.

生:对,大数减小数的方法更简单.

这一部分的教学,体现了“以说促思”“手口脑并用”的数学教学方法.对于低年级孩子尤其是对于一年级刚入校的小同学来说,手、口、脑并用,才能真正调动数学学习的需求.通过动手摆一摆、剪一剪,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剪掉的是苹果和桃子数最同样多的部分,从而为建立模型积累了感性经验.

再如,潍坊市滨海开发区实验小学王丽娟老师的“图形的周长”一课,在学生对周长的内涵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老师出示了几幅图形让学生找一找它们的周长(其中包含了不是封闭的图形).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用铁丝围一个有周长的图形.这一部分的设计可以说是对周长概念模型的一次重塑,促使了学生思维的螺旋式上升.先通过辨析加深学生对周长内涵的理解,再让学生动手自己围成一个有周长的封闭图形,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模型”到“抽象模型”,又到做“实物模型”的过程,在“做中学”,在“做中悟”,充分感知了周长模型.

2.注重探究过程,体验模型思想

如“图形中的规律”一课,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从3个点、4个点、5个点……能画出多少条线段,从中发现规律,进而掌握简单组合的计算方法.先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简单的组合问题,自主探索出简单组合问题的解答方法.在交流、比较中,学生体会到了按规律组合的必要性,掌握了简单的组合方法.在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明确用枚举法列举时,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即:先确定一个点,对与它不同的点进行连线;再确定另一个点,分别与不同点组合进行连线……只要是按顺序组合连线,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出现了无序列举到有序组合的情况,这说明学生经历了由“杂乱、具体有序、抽象”的思维过程,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得到了培养.接着教师抛出了“点数与线数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受知识的限制,学生在这里是不能解决的,但在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学生质疑的表情,感受到了学生要探究规律的欲望.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列表探索计算规律.在填写的过程中,学生观察、推理、归纳出规律,掌握了简单组合问题的基本规律.这样就使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学习难度降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教师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带领学生填表、找规律,学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在这样一个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中,学生从各自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了关于组合问题的普通的规律,并能抽象出数学模型.

3.注重合作交流,体验模型思想

实现通过生活向抽象数学模型的有效过渡,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具体生动的情境问题只是为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提供了可能,如果忽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的有效组织,那就不能称为建模.因此,本环节重点是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自主构建数学模型.

如“数量关系与方程”一课,教师提问如何用数量关系式表示“男比女的2倍多3人”.学生出现了多种情况:①女×2+3=男,②男÷2-3=女,③(男-3)÷2=女,④男-女×2=3,⑤男-3=女×2.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最有把握的数量关系式,学生在②④中争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句话的关键词,部分学生通过找到关键词“谁比谁多”已经明确了答案.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式,通过对照线段图来辨别几条关系式的对错.这样,教师就引领学生经历了找关键词、关键句和画线段图的不同方法,通过多轮合作交流,找到了正确的数量关系式.

三、提炼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是一个思想与方法产生与选择的过程,数学建模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

1.通过“转化”,提高学生自主建模能力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理解、掌握了,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先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然后,教师将同学们的想法贴在黑板上,让全班观察、发现不同方法的相同点,学生很容易发现都是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教师追问:“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呢?”引导学生说出将平行四边形面积变成长方形的面积,将新知识变成旧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就叫做转化.转化方法的引入水到渠成.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基础上怎样去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寻找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学生通过思考、操作、探究、交流后,不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了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了“转化”这一研究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学生最大的收获.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和操作能力.因此,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才能帮助学生牢固构建数学思想方法模型.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构建新结构的过程.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让学生掌握“转化”的思想方法无疑是交给了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

又如王丽娟老师执教的“图形的周长”一课,在学生有了对周长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量一量图形的周长,然后给出了几个图形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怎么求图形的周长.对于简单的问题(由直线围成的图形),学生很快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但是对于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学生感到比较困惑,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并在合作中优化了自己的操作方法.通过转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化曲为直.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探究,在活动中互动、内化,在活动中应用、创新,最终学生体会形成了求周长的不同的方法模型:规则的(用直尺)和不规则的图形(化曲为直).

2.通过“数形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建模能力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解答“问题解决”中的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画图形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兴趣和能力,由于所构建的“数学模型”多样化,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更有创造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意识.这正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

例如,安丘市青云山小学赵淑荣老师执教的“混合运算”一课:师出示糖葫芦图(其中4串糖葫芦每串有5个,还有2个单独的糖葫芦)

师:要算一共有几个糖葫芦,应怎么求?

生:把2部分合起来.

你能填一填分别是多少吗?

师:能解释一下你这样填的意思吗?

生:先算4×5=20,再算20+2=22.

师:你发现同学们列的算式和以前我们学过的算式有什么区别?

生:算式当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

生:只列了一个算式.

师:我们一起来画出它的样子吧!

课例中,教师充分应用了数形结合思想,借助方块模型,帮助学生构建起直观的混合运算的数学模型,学生借助“形”感悟混合运算的结构,在填数建模的过程中初步发展了模型思想.

3.通过模型归类,提高学生自主建模能力

教师要注重模型的归类,特别是学业考试复习,更应根据不同模型进行分类复习.使学生能根据某种规律建立变量和参数间的一个明确数学关系,正确运用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在同一个生活背景下,让学生灵活应用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来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

例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课例中,教师进行了如下的模型归类:

首先是个别归类:

①苹果比桃子多多少个?总结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

②桃子比梨多多少个?总结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

③桃子比苹果少多少个?总结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

在经历了个别归类后,教师又从总体上进行模型归类:刚才的三个问题都归为一类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

这样,学生经历了两次模型归类的过程,对归类方法和建模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建模能力.

四、解释应用——拓展数学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以“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一种基本叙述模式,这是数学新课程体系直接体现“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反映.因此,在数学模型建立起来之后,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应用方法进一步解释、应用与拓展所建立起来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数学模型

新的模型通过解释、评价自然地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化作自己的解题经验,这是学生认识上的飞跃.让学生将求得的数学模型放到实际情境中去检验,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问题,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建模的根本目的.

如“混合运算”一课,在课前高玲老师亲切地与学生谈论旅游的相关话题,给学生们播放崂山的旅游纪录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势引入信息图,让学生们在崂 山入口处找信息,提问题.学生对老师本来就有好奇心,对老师家乡的名山更是有极大的兴趣,由此自然而然地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自然呈现给学生数学模型的原型,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数学模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回归生活情境,拓展模型外延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从具体的问题经历抽象提炼初步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不是学生认识的终结,还要组织学生将数学模型进行适度的生成、拓展和重塑,派生出新的数学模型.例如“图形的周长”课例中,在学生有了对求周长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小花园里青蛙和小猪在长方形花园中散步的问题,让学生先猜一猜小猪和青蛙谁走的长一些?学生在情境中猜的答案各不相同.在学生遇到问题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时,教师适时抽象出长方形模型让学生再观察.通过路线演示,学生很容易地看出两只小动物走的一样长.整个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并且在猜一猜和检验活动中充分地理解周长的大小和不规则形状的物体的大小无关,虽然从表面上看青蛙走的区域大一点,但是并不意味着青蛙走的路程(周长)就多,而是只与所走的路径(周长)有关,从而深化了学生对模型的理解,使模型的内涵丰富起来.

3.重视解题回顾,建立同类问题模型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数学解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力学分析的方法例9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90-01

1 算术法,分层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

第一层,会算法:会算法即要让学生们学会基本的计算方法,这里,基本的计算方法不单单是指九九乘法表和各种简单的公式,还要让学生探索其他精妙的计算方法,例如在让学生计算10*10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总结出先计算1*1,然后将被乘数和乘数从个位开始的所有0添加到1的后面,即可得到结果。通过算法讲述和简便算法的总结,教师就可以通可以进一步拓展,尝试让学生解决100*10,100*100,100*1000...等式子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步骤,并能以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思维的外显能力。

第二层,明算理:明算理即要让学生明白计算的原理。当然,小学数学基本上都是比较简单的,其计算原理归根结底还是基本的九九乘法表,因此,教师要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外显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练好基本功,将九九乘法表烂熟于心,当学生熟记了九九乘法表之后,第二步就是验证九九乘法表的正确性,也就是让学生求证,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以各种方法验证其正确性,最后将验证方法汇总整理到笔记本上,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不断的验证不同公式的正确性,就可以反复的让他们调用自己的思维外显能力,达到熟练掌握思维外显能力的层次。

第三层,加难度:小学生在会算法中感受到思维外显能力,进而又在明算理中熟练掌握思维外显能力,之后,就需要让学生不断练习,将算法和算理结合在一起,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算术题。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挑战自我极限,不断的激发自身潜能,就会在反复的演算中发现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思路,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对于思维外显能力的掌握会越来越熟练,直至达到习惯成自然的水平,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会习惯性的将思维外显能力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总之,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算术题,是分层次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2 思维导图法,分步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

第一步,利用思维导图优化知识结构,并通过记笔记的形式,不断提高其思维外显能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地方,思维外显能力作为其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作用很大。因此,教师要充分的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有意识的利用思维导图不断的引导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并以课堂笔记的形式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学习思路,长此以往,小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其思维外显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第二步,应用思维导图构建错题集,使其对思维外显能力的掌握由熟练过渡到习惯:古语云“温故而知新”,新时代下,思维导图在“温故”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使学生的复习效果更加明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属于自己的错题集,这样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学生整理e题的时间,还能将错题集以最精炼,最好记的形式落实到纸上,此过程就如同记笔记一样,可以将小学生的思路一遍一遍的具象化,让小学生在不断重复中熟练的掌握思维外显能力。

第三步,利用思维导图突出学习重难点,使其对思维外显能力的掌握由习惯过渡到自然:教学重难点的特点往往是难以理解的或是难以记忆的,此时,如果小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突出重难点,不仅可以深化其对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更会在理解和记忆的曲折过程中不断的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就能不断的利用思维外显能力将思维具象化,最终,小学生不仅掌握了重难点,更能进一步深化其思维外显能力,由习惯而成自然,真正的将思维外显能力融合到自己的数学学习中。

通过利用各种形式的思维导图解决实际问题,可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思维的具象化效果,配合随堂笔记,可以在短时间建立起学生的具象化思维,极大的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外显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合理的利用的各种方法,就一定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具象化思维,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自己则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主动的引导他们的具象化思维,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为他们抽象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所承担的教学责任和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大,广大教学教师应发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积极寻求各种有效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

力学分析的方法例10

船舶下水相当于船舶的出生,它第一次接触到实际意义上的水,就像人平安出生一样,船舶下水也需要保证安全计算。船舶下水计算目的就是预测船舶下水过程中的安全性。

一、下水阶段描述及各阶段注意事项

按照船舶下水过程中的运动特征、力的变化以及有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惯例地把船舶下水过程划分为4个过程。

第一阶段:自船舶开始滑动至船体接触水面为止

在这一阶段中,船依靠本身重力沿滑道方向的分力下滑。设下水重力为(包括船体及下水支架),滑道坡度为(弧形滑道取重心正下方之滑道坡度),静摩擦系数为,则船开始滑动条件为使船下滑的作用力

,即

这一阶段应注意船舶的重量及重心的位置。

第二阶段:自船体尾端接触水面至船尾开始上浮为止

这一阶段中船的运动仍然平行于滑道,该阶段的力及力矩平衡方程式为:

式中,,及分别为下水重力,浮力和滑道反作用力的作用点至下水架前端点的距离。

在这一阶段中应避免尾下落现象。

第三阶段:自船尾开始上浮至下水架滑板前端离开滑道为止

理论上,当船尾开始上浮时,滑道反力集中于下水架前支点处。此时力及力矩的平衡方程为:

船尾上浮是船舶下水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压力集中作用于下水架前端一点,造成结构损坏。通常在前部滑板与船体之间填入普通愣木,使反力分布在相当长度内。

第四阶段:自下水架滑板前端离开滑道至船舶停止运动为止

下水船舶全浮后,由于惯性作用将在水中继续滑行,但是船舶受到水和其他制动物的阻力作用,其滑行速度将逐渐减小,直至滑行停止。

在这一阶段应避免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下水架滑板前端离开滑道末端时,船舶下水重量仍大于浮力――首吃水小于船首自由浮起的首吃水,将发生船首跌落现象。2、下水船舶脱离滑道以后,由于惯性将继续在水面上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若水域狭窄,可能造成碰撞和搁浅。

综上所述,船舶下水计算需要输出的结果有三大类别:限制尾下落的条件、首支点的最大压力、限制首跌落的条件。

二、船舶下水计算力学分析

船舶下滑运动与其所受作用力关系密切。如图1所示:

重力是下水时船的重量,包括船体重量和下水架的重量,是下水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浮力是船体入水部分所受水压力的合力;在下水过程中,浮力和浮心位置B都随时间变化。

滑道法向反力,方向垂直于滑道。

滑道摩擦力平行于滑道,与船舶的下滑力相反,阻止船舶下滑。

水动力包括水的粘性运动阻力和动量变化力。

当重力的力矩与浮力和滑道发作用力的合力的力矩平衡时,船舶开始尾浮。此时应该校核船舶下水最尾墩位的滑程,以确定是否出现尾下落,得出避免船舶尾下落的最小潮位。另外,该阶段会出现船舶的最大沉深,应该考虑避免船尾接触坞墩。

当浮力与重力平衡时,船舶完成尾浮。此时应该校核首墩的滑程,以确定是否出现首跌落,得出避免船舶首跌落的最小潮位。如果船舶下水区域的潮位是在不能满足避免首跌落的潮位要求,对于布置2根滑道的船台,可在其下水部分做出中心凹槽,当发生首跌落时就可避免船舶撞击船台或水底。另外,首支点所受压力在该阶段达到最大,应给出所受压力的最大数值以便下水布置时施工人员选择合适的首支点工装。

三、船舶下水计算方法分析

船舶下水计算方法分析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以下从基本计算假设、基本计算原理、整体计算流程等方面出发,对于船舶下水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

基本计算假设

在船舶的下水过程中,其计算的基本假设主要包括了船梁挠曲线和总纵弯矩以及和滑道反力的计算原理和内容。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假设船舶下水是在三维空间中的六个自由度的复合运动,

即为且这一运动会受到部分随机因素影响。其次,因为船体的横剖面和惯性矩只需要参与船体总纵弯曲的全部纵向构件,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假设船体梁的中和轴在负荷为零时,就能够在此基础上让船舶在垂直于中和轴的方向处于挣力平衡状态。[1]

基本计算原理

船舶下水计算方法有着全面的计算原理,既在下水的第一、二阶段确保中和轴与滑道平行,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船体处于静平衡状态.至于船体在沿中和轴方向上受的力,如下滑力和惯性力以及水阻力以及附连水等对垂直方向的影响很小,从而能够使其忽略不计。其次,在判定基本计算原理时还应当避免外伸重量过大问题的出现,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将外伸重量全部加到O~20站内。其公式为:

在这一阶段中弹性的基础梁会受到的外荷重的影响,并且所有的力与挠度方向在与夕轴同向时为正。[2]

整体计算流程

船舶下水计算应当有着完善的计算流程。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考虑到其对于浮力的影响以及船底有效刚度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来判定船体梁的平衡微分方程。其次,因为这一方程的解析在数学上存在着较大程度的困难,因此设计人员应当通过采用虚位移原理来等价船体梁的平衡微分方程,并且通过采用李兹法来趋近于所需求的下水过程中船体梁的挠曲,表现为:

因此这意味着只要能够求得解线性方程组,然后以此为基础就能够求得墩木反力。为此我们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通过执行流程就能够用电子计算机很容易地可进行逐步逼近来求得精确位置,计算结果表明了这一假设本身所具有的合理性。[3]

四、船底局部强度及支墩反力

船舶强度设计是以能承受船体航行过程中分布水压力为依据设计的船底纵桁和实肋板之间的小板架。由于这样的结构特点,船底各点的局部刚度不同,布置有实肋板及纵桁的位置局部最大;有纵骨的位置局部强度较大;其余位置的局部强度随着离开这些加强筋而很快的降低。

船舶下水时作用在船底上的支墩反力非常大,并且集中作用于船底与支墩接触的局部区域,这和船舶航行状态下的受力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这样的船底结构特点,使得船底板不同部位在下水过程中的凹入变形差异较大,相应的,与船底各部位对应的支墩局部点,压缩变形也有很大的不同。

根据船底结构的特点和船舶下水的受力性质,对下水墩位置提出如下建议:支墩应尽可能布置在纵向或横向强力构件下,如船底纵桁或纵舱壁,实肋板或强力肋板等;由于下水时的载荷是一次短时间作用,因此,对局部弯曲和应力集中引起的二次应力允许超过其抗弯和抗剪强度以及薄壁构件的稳定性,但高应力进入塑性应力重新分布后,结构不应出现大的变形;当强度和稳定性不足时,应予以加强。所加强构件应避免因应力集中而可能导致船体的疲劳损伤,避免在已有构件焊缝处重复施焊,特别是下水首支墩与船体连接处的局部强度。

参考文献:

[1]陈铁云,沈伟琴,朱崇贤.船舶无首支架纵向下水新工艺的力学分析与计算[J].船舶工程,2015,02(1):37-39.

力学分析的方法例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贫困生作为高校殊群体,如何增强贫困大学生的竞争力,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质量,转变当前贫困生工作中“重经济资助,轻素能培养”的做法,已成为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美国旧金山大学Weihrich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并广泛应用与战略管理领域。在SWOT分析法中,S代表优势、W代表劣势、O代表机会、T代表威胁。结合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特点和选择毕业生的标准,本研究采用问卷的形式,对210名贫困大学就业竞争力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共回收201份,回收率为95.71%。

1、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优势分析

第一,品质优势。调查发现,有88%的学生认为自己就业最具竞争力的品质优势是“踏实认真,积极肯干,吃苦耐劳”。 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大都不好,从小的生存环境、家庭教育使其较早懂得生活的艰辛。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贫困生在校期间多有勤工俭学或社会兼职的经历,有的学生甚至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外出打工。受特殊成长环境的影响,贫困生大都能够吃苦耐劳,不拈轻怕重,能够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事情。这项品质与企业用人标准中要求具备实干精神相吻合。

第二,就业态度务实。调查发现,73%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受家庭经济特殊情况的影响,大部分贫困生长期生活在艰苦环境中,为了尽快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们大多希望尽快找到工作,获得报酬。64%的学生表示愿意先就业再择业。贫困生认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想找到完全适合自己、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想工作是不容易的。强烈的就业期望促使一些贫困生愿意从事自己不满意的工作。与非贫困生相比,在就业观念上,贫困生表现得更加务实。

2、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劣势分析

第一,自身心理素质薄弱。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人格成熟的基本特征。调查发现,贫困生在自卑、焦虑等题项上的均分都不超过3分,家庭经济困难、城乡生活差别、自身能力欠缺使得贫困生在校期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处于一种比较消极的情绪状态中,在择业时,常常缺乏自信,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最终错失了就业的良机。

第二,就业准备不充分。调查发现,贫困生在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等题项上的均分都不超过3分。现今企业不但要求人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更看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贫困生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们从小兴趣特长狭窄,在校期间又常常被兼职工作占用,无暇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导致他们在毕业前仍缺乏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就业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3、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机会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贫困生作为高校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压力和现实困难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针对贫困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将零就业家庭、优抚对象家庭、农村贫困户、城乡低保家庭以及残疾等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对象实施重点帮扶。各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纷纷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爱,他们通过网站、QQ、微信等方式,优先向贫困生提供招聘信息,同时,发挥校友优势,积极向企业推送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帮助他们早日就业。此外,学校的心理咨询部门定期进行贫困生心理辅导工作,通过团体培训、个体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缓解就业压力。

4、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威胁分析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让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获得大学深造的机会,随之而来的毕业生数量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调查发现,89%的学生认为其毕业时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当今买方市场的就业形势下,企业对人才要求水涨船高,要在成百上千份的简历中脱颖而出,这就要求毕业生具备更高的综合能力。此外,我国就业市场机制尚不规范和健全,毕业生就业时仍然存在裙带关系等不公平竞争现象,使得社会关系薄弱的贫困生在签约时间、就业率、就业岗位上处于劣势地位。

二、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与建议

在完成SWOT因素分析后,便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考虑的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得出一系列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可选择对策。

1、SO策略:发挥自身品质优势,积极就业

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是企业用人标准中要求具备的重要品质,贫困生在择业时,要积极发挥自己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从基层做起,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锤炼能力,完善自己,力求通过自己的品质优势,弥补经济、社会关系方面的不足。

2、WO策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能力因素是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一方面,贫困生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以第二课堂为平台,积极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非专业能力。通过参加学校、班级举行的各项文体活动、各类科技竞赛,在组织、参与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自信心。同时,积极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过程巩固所学内容,最终形成个体系统性知识结构,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此外,对于心理自卑、焦虑的贫困生,一方面,高校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学会分析自己的优劣势,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对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他们放飞心情,重塑自信。

3、ST策略:引导贫困生下基层、到基层工作或进行自主创业

首先,帮助贫困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让他们认识到只有从零开始,从基层开始,才能使人更快的成长起来,基层的磨练与经验,无论以后走到什么岗位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有经历基层锻炼,才会成长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之才。其次,积极向学生介绍国家有关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开展优秀毕业生基层典型事迹教育,以榜样示范增强感召力和有效性,让学生更有信心去基层就业。此外,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背景下,要积极鼓励贫困生进行自主创业,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课外创新激发创业激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4、WT策略:搭建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完善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

随着企业招聘大学生实习就业时间的提前、企业用人标准的提高,以往高校针对大四毕业生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变得滞后起来,缺乏就业指导的个体化、系统化、全程化。因此,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结合贫困生特点和专业,从贫困生进校起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贫困生尽早的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同时结合贫困生所学专业和心理特点,建立贫困生个人职业指导档案,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能力培养、心理调节。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发挥校友优势,借助新媒体,及时向贫困生优先推送就业信息,使其尽早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征.SWOT分析理论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J].前沿,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