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精神文明创建综述

精神文明创建综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31 08:33:31

精神文明创建综述

精神文明创建综述例1

文字综述——集团综合治理工作综述(综治、安全、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环/安体系建设等) 档案陈列——

精神文明创建综述例2

二、2012年高考政治“文化生活”试题基本特点

1 从命题立意上看,凸显能力立意,强化综合考查

2012年“文化生活”试题多是以知识为载体、能力立意为主导、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的应用型和能力型试题,思维力度明显加强。①试题较好地突出了灵活性、综合性。如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21题选择肢设置涉及尊重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多个考点;山东文综卷第23题选择肢设置涉及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交流的作用等多个考点;江苏政治卷第29、32题是“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综合;海南政治卷第13题是“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综合。而非选择题涉及考点则更多,综合程度更高。如天津文综卷第14题第(1)问涉及文化塑造人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考点,福建文综卷第39题第(4)问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等考点。②试题突出了探究性和生成性。如福建文综卷第39题第(4)问以“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要求考生在调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基础上,就如何更好发挥上述主题文化向社会发出倡议;北京文综卷第38题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面对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为背景,要求考生调用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知识,阐述、探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即“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尊重东道国的文化;跨越文化差异,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2 从情境设置来看,情境新颖多样,彰显地方特色

2012年的“文化生活”试题是通过创设新情境,设置新问题,来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①试题既有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也有反映“文化生活”特色、突出文化功能的典型事例等。如江苏政治卷第24题以“‘信义姐夫’传导‘崇尚诚信、仁慈温暖’”为背景,说明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天津文综卷第14题第(1)问以“雷锋和鹦歌岭大学生以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为乐”为背景,说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传承与升华;广东文综A卷第37题第(2)问以“中国交响乐团成功‘走出去”’为背景,从“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视角说明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重要性。②试题还体现了地方特色,选用了反映各地区文化建设新成就、新举措的素材。如北京文综卷第24题以“呈现北京历史文化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为背景,说明优秀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山东文综卷第22题以“茂腔动漫剧深受观众喜爱”为背景,说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海南政治卷第17题以“黎族人民创造的富有特色的海岛文化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背景,说明黎族人民是创造黎族文化的主体、黎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3 从知识选择来看,突出主干知识,强化知识整合

精神文明创建综述例3

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围绕服务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线,以“建设崇德至善”为主题,以精神文明建设“两个一”创建活动为载体,全力推进我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助力经济社会安全和谐发展,提升局机关整体文明素质,努力创建文明单位,为生态文明建设、全域旅游提供有力保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道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生态、魅力、宜居、幸福、文明、美丽,为建设“世界名山”和“国际名镇”,全面推进“二次创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工作任务

(一)深入推进文明单位创建活动

借鉴兄弟部门的创建工作经验,抓好本部门的创建工作。

责任落实:综合科参照《“两个一”创建活动方案》《全区2021年精神文明创建实施方案》制定方案、过程性材料、总结及成果性资料;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党组重要工作内容,有部署、有会议记录,成立管委会应急局精神文明创建领导小组,设立局文明办,并设专人负责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完成时限:12月底,每季度保护开发区文明办调度进展情况)

(二)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

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抓手,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计划、组织学习、总结等过程性材料。

(完成时限:11月底)

(三)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1.创建文明家庭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将文明创建活动由社会向家庭延伸的重要载体。每年组织一次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发挥重点人群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党员和领导干部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自觉对照廉洁自律准则,带头做家庭美德的践行者。评比形式结合实际设计,评比结果及时报送开发管委会文明办和妇联。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制定文明家庭创建方案,做好过程性资料和总结,以及文明家庭评比方案、过程性资料、总结并及时报送。

(完成时限:7月底)

2.积极参与保护开发区文明办与妇联联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

责任落实:综合科具体组织积极参与活动,有相关过程性资料、成果性资料。

(完成时限:7月底)

(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工作

按照《保护开发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要求,大力宣传诚信文化,开展“文明----擦亮行业窗口行动”,持续推进诚信窗口、诚信行业、诚信示范街区、诚信示范店等主题示范活动,大力宣传诚信典型,曝光失信行为,形成诚实守信、重信守诺的良好风尚。建立诚信“红黑榜”制度,并作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

责任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科负责开展诚信窗口或诚信行业等主题示范活动,制定活动方案,做好过程资料和总结;在相关方案中要有诚信建设方面内容,设立诚信“红黑榜”,拟定诚信“红黑榜”相关制度。

(完成时限:8月底,报综合科备案)

(五)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1.以全省“农民文化节、市民文化节”活动为契机积极参加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辖区居民文化生活。

责任落实:综合科制定方案,做好过程性资料、总结

(完成时限:11月底)

2.加强学习型单位建设,开展经常性的读书学习活动,积极参加“全民读书月”活动。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制定读书学习方案,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有读书学习交流活动。

(完成时限:11月底)

(六)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

加强网络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让正确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主流,广泛开展争做好网民活动,引导广大网民尊德守法、文明互动,远离不良网站,自觉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

责任落实:综合科建立相关制度,有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学习笔记,有规范上网的检查记录。

(完成时限:11月底)

(七)继续开展“好人引领风尚”主题实践活动

1.要结合本部门实际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积极参加“好人”推选活动,每半年推选1人,全年不少于2人,每年更新一次好人榜。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制定评选方案、保存过程性材料、推选结果、好人榜影像资料。

(完成时限:11月底,保护开发区文明办每季度调度)

2.广泛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学习,全年不少于2次。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学习、保存影像资料。

(完成时限:11月底,保护开发区文明办每季度调度)

(八)开展“精神”和《文明公约》宣传践行活动

结合实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栏、公众号等宣传媒介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要充分利用“道德讲堂”平台,以道德宣讲、文明故事等有效手段,向职工讲解“精神”、《文明公约》和《居民公约》,使之融入生活,讲文明、树新风。

责任落实:综合科制定专门的宣传教育方案、做好过程性资料和总结,固定宣传栏影像资料存档。

(完成时限:4月底)

(九)注重“道德讲堂”和“国学讲堂”的传承功能

充分发挥好“道德讲堂”和“国学讲堂”的平台功能,让本部门的道德模范、先进典型、好人、宣讲员、优秀志愿者走进讲堂,面向广大干部职工群众传播中华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讲述身边人的先进事迹、家风故事、文明风尚。全年至少组织2次“道德讲堂”和2次“国学讲堂”。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制定总体方案,做好过程性资料、总结;按照“有场地、有标识、有设施、有队伍、有制度、有效果”的要求设立“道德讲堂”“国学讲堂”。

(完成时限:4月、5月、10月、11月各一次)

(十)抓好节庆日和重大纪念日的活动

1.按文明办的要求,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点,突出节俭、安全、祥和、大众化工作理念,深入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突出培育家国情怀、挖掘展现文化内涵、发挥好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抓好防灾减灾日、学雷锋活动日、消防宣传日、志愿服务日等法定宣传日的相关活动。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制定主题实践方案,做好过程性资料、总结

2.积极参与保护开发区文明办组织开展的“五•一”劳动节、“七•一”建党日、“十•一”国庆节等庆祝活动。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组织参与活动,做好相关过程性资料、成果性资料的存档工作。

(完成时限:12月底,保护开发区文明办按节点调度)

(十一)开展典型人物评选活动

继续组织开展“崇德至善”系列先进典型人物评选活动,严格把关推选;积极组织参加“最美职工”、“最美民族之星”等最美人物评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新风尚。

责任落实:综合科组织评选活动,活动佐证资料存档。

(完成时限:11月底)

(十二)扎实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1.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项目向文明倡导、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环境保护、敬老救孤等领域不断深入,有计划地组织本部门志愿者开展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真正把服务送到广大农村、送给农民群众;深化“爱在村屯----志愿者在行动”活动,为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救助、心理抚慰等志愿服务。全年至少6次志愿服务活动。

责任落实:综合科按照要求制定志愿服务计划,有过程性资料,有总结。

(完成时限:11月底,保护开发区文明办每月调度)

2.加强志愿服务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省志愿者在行动网”开展网上培训,全年不少于4次;积极参加保护开发区文明办组织的全区志愿服务集中培训。

责任落实:综合科提供佐证资料。

(完成时限:每季度一次)

3.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志愿服务、人人关心志愿者”的良好风气。

责任落实:综合科组建队伍,并在志愿汇APP登记注册,并提供人员名单、平台数据佐证资料。

(完成时限:4月底,保护开发区文明办每季度调度)

(十三)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断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利用10.13国际减灾日契机,联合教育科技局深入校园对未成年人开展应急避险教育、防灾常识宣讲等活动,关心关爱未成年人成长。

责任落实:灾害科负责制定活动方案,做好过程性材料和总结,并报综合科备案。

(完成时限:10月底)

(十四)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为规范,加强日常学习,开展文明就餐、文明出行、文明观影等活动。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制定行为规范、宣传学习计划、有学习过程性材料、有总结、全员有学习笔记。

(完成时限:9月底)

2.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开展勤俭节约活动。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拟定勤俭节约方案、撰写总结,制定制度规定,做好勤俭节约活动记录或使用记录,以科室为单位撰写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心得体会。

(完成时限:11月底)

三、工作要求

1.明确责任,抓好落实。主要领导切实担起抓精神文明创建任务,分管领导主要带领各部门抓落实,各科室要充分认识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完成好本方案所安排的重点工作任务,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精神文明创建综述例4

强化新闻评论 唱响主旋律

评论是党报引导舆论的旗帜,是舆论引导之利器。在宣传“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过程中,信阳日报社组织精干采编力量,深入基层一线采访,除及时报道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各县区、市直各单位的行动外,还紧扣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针对如何盘活土地、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做好财政金融文章、创新农村资金投入机制,做强专业合作文章、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机制,做实养老医疗文章、创新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做优人力资源文章、创新支持人才投身综合试验的机制,做亮县域特色文化文章、创新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机制,做好统筹发展文章、创新城乡一体化机制,做足基层组织活力文章、创新农村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机制等,连续推出了《盘活土地 就要抓住“金钥匙”》、《突破瓶颈 就要打造“金钵子”》、《多予少取 就要创造“金点子”》、《民生是天 就要锻造“金手杖”》和《人才培养不拘一格聚起来》、《文化建设特色产业亮起来》、《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富起来》、《组织创新民主管理活起来》等系列评论员文章,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切中实质、论述深刻,每篇评论都紧密联系本地一些成功的做法摆事实、讲道理,以事说理、事理相称、循循善诱,很有说服力。可以说,这些系列评论文章有理、有据、有力,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舆论引导上的独特功能。

创新宣传形式 增强指导性

作为党报,宣传报道领导讲话精神是时政报道的主要职责之一。但积极创新形式,努力让领导讲话精神宣传得更有力、效果更好,真正实现有效传播则是党报必须苦练的基本功。《信阳日报》紧紧抓住“试验区”契机,在创新领导讲话宣传形式、实现有效传播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

2009年7月初,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陈全国先后到信阳农村调研,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对推进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贯彻落实省委领导的讲话精神,信阳日报在宣传上再度进行了大胆创新和精心策划。

根据徐光春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信阳日报社围绕三个重点,推出三个整版的宣传报道,从核心提示、权威声音、背景解读、成功范例、记者点评等方面着手,并配发新闻图片,对每个观点逐一进行深入剖析,力求精益求精、贴近实际。整个深度系列解读的版面视觉冲击力大、宣传影响力强。

根据陈全国同志的讲话精神,报社又一次创新,在头版显著位置,连续推出20篇解读文章。该系列解读报道持续时间长,方式方法新,分析阐述透。有的文章提出观点并加以深刻论述;有的文章对一个观点的不同侧面进行分析、说明。如系列解读之《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等,形式新颖、分析透彻、层次清晰、观点明了,对信阳各级干群全面理解省委、省政府的“综合试验区”精神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指导帮助,达到了非常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采撷鲜活典型 强化示范性

为尽早形成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舆论强势,2009年5月,信阳日报社派出骨干记者,深入采写并在一版发表了消息《今非昔比看刘洼》,同时在四版推出七八千字的长篇通讯《融入新试验 刘洼在实践》,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刘洼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系列具体举措。2009年6月1日开始,信阳日报记者精心采写的《核心区里求突破》、《“先行先试”当先锋》、《“活”了土地“富”农民》、《“独辟蹊径”顺民意》、《改革发展在用人》等来自农村改革发展核心试验区的系列新闻述评陆续见报,客观报道了“核心试验区”怎样抓改革、怎样谋发展、怎样搞试验的典型举措。从6月9日开始,又推出《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又一大胆探索》(上、下两篇),深刻剖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立带给人们的启示――必须大力弘扬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大力扶持农合组织发展壮大、必须大力引导农合组织规范发展。

与此同时,《信阳日报》每周都推出一个《试验区建设》专版,集中刊发国内外关于加快农村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有益探索,用以启发、引导信阳市的试验区建设;同时,还大量刊发信阳市各县区在试验区建设方面先行先试的做法和成效类的稿件,意在让大家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合力推进其试验区建设。这些稿件的刊发,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多角度重现了信阳各界解放思想求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推进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2009年6月11日,信阳日报社联合各媒体驻信阳记者站的记者,深入到农村采访,迅速拿出2800字的新闻特写《利在当今 功在后世――信阳市乡村卫生室建设一瞥》,当晚6时许即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大河网等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引起了网民的共鸣,翌日,《信阳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既较好地起到了典型引路、诠释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新成效的作用,又利用报、网联合之优势,打造了亲民的宣传效果,让主流的、正面的新闻报道更加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信阳日报》还精编发表诸多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理论思考文章、言论等,与读者一起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直至目前信阳市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许多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结合理论和实践,广泛讨论新时期如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指出目前信阳市面临的发展机遇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认为在新起点上加快信阳的振兴崛起,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精神文明创建综述例5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对地方志书的定义作出规定,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这一定义至少圈定了志书的时限(历史与现状)、空间(本行政区域)、内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性质(资料性文献)四个方面问题。前志(指首轮志书)是统合古今,从事物的发端开始记述,记述本行政区域内的事物。续志的记述时限与空间范围如何把握,是续志编纂的首要问题。

1、把握续志时限的范围。续修志书是相对前志来说的,是前志的承接与延伸,其上限一般承接前志的下限。但是它并非都是统一规范的,有些续志是承接前志下限,有些是与前志交叉。续志的上限是与前志承接,还是与前志交叉呢?从续志编修实践看,存在三种情况:

(1)以前志下限的次年作为上限。续志内容承接前志,从前志下限的次年开始记述。对于某些特殊事物,为保持其完整性,可以适当上溯,有的上溯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有的上溯至事物的发端。这些上溯的事物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妥当的处理,如把某些上溯的事物放入篇章的无题小序中,作为背景资料介绍。这种承接前志下限的方式,在续志中用得较多。它的好处是:成书快,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减少与前志的重复,把有限的篇幅用于记述20年来的事物。

(2)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上限。续志内容不承接前志,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记述。这种承接方式,在续志中也有一些。它的好处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改革开放的历程与取得的成绩,避免割裂事物的联系,方便读者查找利用。运用这种承接方式,需要采取一些办法尽量减少与前志的重复,少量重复是不可避免的。

(3)以行政区域变动的年度为上限。续志内容不承接前志,从行政区域变动的年度开始记述。如20世纪90年代撤县建市比较频繁,撤县建市的地区,市志与县志接不上,可以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建市之前的资料,作为背景资料载入,其他从建市之年开始记述。这种承接方式,在续志中用得较少,主要运用于区域有变动的地区。

至于续志的下限,《地方志工作条例》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只要求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各地续志的下限如何选定,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前志完成的年份和下限确定。如前志下限断至20世纪80年代,续志下限以2000年为好;前志下限断至20世纪90年代,续志下限宜选择2005年或2010年。

2、把握续志区域的范围。地方志书是记述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的事物,不越境而书。不越境而书,就是不超越规定的行政区域范围记述事物,这是前志编纂的一个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国内外、境内外的交流日益增多。出现一些外地区来境内打工或办企业的,对本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属于境内发生的事情,记述是理所当然的。同时还出现境内经济社会各方面向外渗透的情况,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在境外、国外的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境内人员跨境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党政机关领导的跨境活动,如跨境参观考察、招商引资、经济合作等;二是企业人员的跨境活动,如跨境设立分支机构、原料采购、产品推销、投资创业等;三是居民个人的跨境活动,如跨境打工创业、举办展览、国外求学等。经济的外向度、人口的流动化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续志记载跨境活动正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解决了把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地经济社会向外渗透的各方面记载入志的问题。这种记述没有违背地域原则,而是对地域的延伸,不能视为越境而书。

二、把握好续志内容的重点问题

续志是前志的延伸,没有必要过多重复前志的内容,但也不能完全排斥复载。对前志所记的一些基本情况、名胜古迹、名优产品和在本地的特色事物,可以复载;对一些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的事物,如自然环境、建置沿革、风俗、方言、、文物等,可以从略记述,不能完全舍弃;对一些发展过程介于两轮志书时限之间的事物,必须上溯;对一些前志下限之后发生的新事物,续志要作重点记述。与前志相比,续志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的记述。

1、把握改革开放内容的记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国企改革正式列入改革的重点。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由过去的突破旧体制转向建立一个新体制。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改革开放进入深化阶段,与之配套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的进程可分为发动与起步(1978~1984年)、展开与发展(1984~1992年)、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1992~1997年)、攻坚决胜(1997~)四个阶段。改革是全方位的,是一场全面的、深层次的、动态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革命。改革开放的发动与起步阶段在前志已有记述,但不够系统和详细。因此,续志要重点记述改革开放,反映时代的变革特点,写出改革的原因、主要进程、主要方面、主要措施、主要成就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不能详结果,略过程;也不能只写成绩,不写问题。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续志也要作重点记述,必要时可以附记一些改革开放的实施办法与专题调查。

记述的方式有三种:一是集中设置“改革开放”或“体制改革”篇章记述;二是分散在各篇章记述,但要在章、节标题上显示出来,如果不显示出来,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位置,改革开放的内容就难以记入;三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记述方式。

2、把握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记述。编修前志时,关于志书是否写精神文明、精神生活、意识形态之类,曾有过激烈的争论。有些人从重要性出发,主张写;有些人则认为有很多困难。不管怎么说,前志在这方面写得较少,但普遍反映了“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开端。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颁发后,一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各地分别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简称文明办),中心任务是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同时还临时性协助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市场、法制教育等。可见,精神文明建设在续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时代特征的标志。续志要作重点记述,包括各级党政机关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及其成果,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活动情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情况,典型的好人好事。

记述的方式有三种:一是集中设置精神文明建设篇章记述;二是把未归入专门篇章记述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分散到相关篇章记述;三是集中设置精神文明建设篇章记述,然后把难以归入专门篇章记述的内容分散到相关篇章记述。

3、把握社会问题内容的记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各行各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由于许多改革措施都是在探索中前行的,以及受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如工人下岗问题、干部腐败问题、农民负担问题、治安问题、流动人口问题、贫富差别问题、社会结构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老年人问题、妇女问题、青年问题、物价问题、住房问题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加强,这些问题都得到有效的整治和好转。前志记述社会问题很少,即使有少量涉及,也是从部门工作的角度来写,如劳动部门安排了多少人就业,住房管理部门解决了多少人的住房等等,根本看不清问题的全貌。这些社会问题都是存在的历史事实,续志要加强这方面的记述。记述的社会问题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存史和使用价值的社会问题;二是已在媒体上公布,有公开定论,无特殊保密规定的社会问题。续志记述社会问题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重点记述那些在当地影响较大、具有地方特点、群众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以及一些当地党委和政府解决得比较好、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

记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设置社会篇,集中记述一些社会问题,然后把不便于集中记述的问题放在相关篇章记述;另一种是全部分散到相关篇章记述。

三、把握好续志体例的创新问题

志书的体例包括体裁、结构、章法三个方面。前志一般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篇(编、卷)章节目结构,“横排竖写、述而不作”原则。续志要把握好体例的运用问题,不能完全沿用前志的体裁、结构、章法,需要在前志体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1、把握续志体裁的问题。在前志“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基础上,增加特载、专记两种类目。

(1)增加特载类目。特载是一种新闻报道体裁。年鉴为及时反映和保持重大事件的完整性,特别是为原文记述党委、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献,使用了特载体裁,将某些重大事件全过程以及党政主要领导的讲话等文献资料全文载入。年鉴设置特载类目,收录的内容有重要的会议报告、重要的专访文章和特稿、重要的文献和法规、重大的活动和事件,可突破凡例规定的时限范围。特载类目在前志中尚未出现,续志有必要借鉴年鉴做法,增设这一类目,纳入一些需要完整记述的涉及全局的重要文献或重大事件。这些重要文献和重大事件弥足珍贵,传世价值高,垂鉴后世作用大,如果纳入篇章或收入附录,显得分量不够,有时因篇幅所限难以处理,以特载的形式收入,并置于志首,不仅丰富志书体裁,而且给重要文献、重大事件以显著位置,鲜明地体现时代特色与地方特点。

(2)增加专记类目。专记也称专题记述,是对志书篇章中因难以归类而没有记述,或因受志书体裁和篇幅限制而未能充分记述的事物、事件作专门记载。专记类目由专题资料、专题文章或专题调查构成。志书设置专记类目,可以起到详述典型、拾遗补缺、增强可读性的作用。专记被视为志书的一种体裁或一个门类,始见于前志,但运用很少。续志记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以来的事物,期间出现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和新生事物,如再就业问题、综合治理问题等,用专题记述更能反映事物的全貌。所以对独立性较强、所占篇幅太大、篇章不便完整记述的事物,续志应该设置专记类目记述。专记的写法与概述(总述)、综述相反,不是综合与概括记述。其特点:首先是“专”,一事一题,题外不书;其次是“全”,有始有终,因果分明;再次是“细”,表明关键,突出重点。记述要素有事由、政策、组织协调、运作、转化、结果、社会反响。专记的选题要严、挖掘要深。结构比较灵活,宜纵则纵,宜横则横,纵横结合,适合于分析、综合,较易写出发展过程。专记不能写成论文,不能用空话、废话、套话,要有较多的信息量和较高的信息密度。

专记类目的设置方式有三种:一是集中设置,把多篇专记集中在一起,放在志首或志末附录中的某个位置。集中设置的专题,数量比较少,内容比较复杂,篇幅比较大。二是分散设置,按照事物内容相联系的原则,把多篇专记分别附记于相关章节。分散设置的专题,数量比较多,内容比较简单,篇幅比较小。三是集中与分散的结合式,既集中设置类目记述,又在相关章节附记。

2、把握续志结构的问题。在大体承接前志篇(编、卷)章节目结构的基础上,采取升格、归并、创设等方式,调整篇目。

(1)升格篇目。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事物不断发展壮大,在当地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这些事物,前志已有记述的,但又过于简单,续志要充实内容,从章、节、目等较低层次提升到篇、章、节等较高层次记述。如旅游业、茶业、陶瓷业和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续志应提高其规格,升格为篇章,从而更加突出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

(2)归并篇目。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事物变化不大或变化缓慢。对这些事物,前志已有详细记述的,续志要撤销其篇、章、节的设置,浓缩简略,降格并入相关篇章,作综合性记述。如一些变化不大的建置沿革、民情风俗、宗教、方言等内容,在前志中已设篇章作过系统记述,续志应对其内容进行删削,将其基本概貌和有变化的新内容并入相关篇章记述。

(3)创设篇目。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不断涌现出一些蓬勃发展的新事物。对这些事物,前志没有记述的,续志要设立新的篇、章、节作系统记述。如证劵业、信息业、房地产业、个私经济、民办学校、民办诊所等,续志可以设立与其地位相应的篇、章、节记述。其中:有类可归的,仍应归类,如证劵业归入金融、民办学校归入教育、民办诊所归入卫生医疗;无类可归的,可设立新的篇章,如设立改革开放篇章、房地产业篇章。

精神文明创建综述例6

“人文精神”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口号在关怀人、追求健全人性的基本倾向上有相通之处。钱中文先生把“人文精神”概括为“对民族、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的追求与确认”,它是“使人何以成为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确立哪种生存方式更符合人的需求的那种理想、关系和准则”,并从人文精神“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和“具有强烈的理想风格”三个方面做了深刻有力的论证,从而揭示了“人文精神”概念的一般内涵。在此基础上,中文先生鲜明地提出了倡导“新人文精神”的思想。

那么,“新人文精神”“新”在何处?与一般“人文精神”有何区别?

首先,它“新”在有其不同于以往的现实针对性。中文先生是面对20世纪西方精神文化的危机和异化及非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思潮的泛滥,特别是针对1980年代以来国内外“科技霸权主义”对人的压抑、语言形式对文学内在精神的排挤、以及“知识普泛化”对艺术家“社会良知”的吞噬,他感到切肤之痛,才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地提出“新人文精神”来“对抗”这种种“人的精神堕落与平庸”。他大声疾呼,“面对人的扁型化、空虚感,人的大范围的丑陋化、平庸化,与自我感觉的渺小化,文学艺术应该扬起人文精神这面旗帜,制止文学艺术自身意义、价值、精神的下滑”(注:钟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

对于这种特定的现实针对性,笔者在写于1995年秋的论文《试论当代“人文精神”之内涵》一文有过较翔实的论述,其中的观点笔者至今仍未改变,也许可以作为“新”人文精神的某种注释。文章将当代人文精神与传统人文主义作多方面比较之后提出,“当代”人文精神与以往的不同,“最根本、最集中地体现在人文精神所对抗、反对的对象上”,认为“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和人文学术领域,所遇到的最大压力阻力,便是商业主义、物质主义和科技主义。倡导‘人文精神’,主要为对抗这三种‘主义’。由此而引起‘人文精神’与西方‘人文主义’的具体内涵的一系列不同”(注:见《理解与对话》,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第251页。)。据此,笔者认为必须从当代(即“新”)人文精神与“三个主义的对立关系中去把握其意义”,具体来说:一是它与已渗透、侵蚀到精神文化学术领域一切方面的商品化原则和商业化现象相对立;二是它与那种以当下物质生活的满足和享受为人生第一目标,而放弃高尚的理想、追求和良知,放纵急剧膨胀的物欲、贪欲、拜金主义等的物质主义相对立;三是它与鼓吹科技至上以致排斥人文学术、瓦解人的自由精神和生命体验、造成人性异化的科技主义相对立。现在回过头来看,笔者的这些看法倒是恰好对钱先生倡导的“新人文精神”之“新”,以及它那种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现实批判性的旁证与说明。

其次,“新人文精神”的另一“新”,在于它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综合创新。钱先生指出,新的人文精神的建立,看来必须发扬我国原有的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在此基础上,适度地汲取西方人文精神中的合理因素,融合成既有利于个人自由进取,又使人际关系获得融洽发展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新的精神。(注:参见金元浦:《多元对话时代的文艺学建设——新理性精神与钱中文文艺理论研究》,第6-8页。)

我觉得,这里有三点值得重视:第一,钱先生强调了人们过去相对忽视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思想资源。笔者前面只谈到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而未涉及中国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确实不够全面。钱先生则精辟地将中国几千年传统人文精神归结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即“重在个人修身自立,与人际、社会关系的相互协调”,这的确抓住了要害。

钱先生还进一步分析了这个人文传统的一系列重要表现形式:“表现为中国历史人文知识分子修身自立的品格,坚持人格尊严,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历久不衰的忧患意识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在近代西方思潮的影响下,我国现代知识分子又提出‘赛先生’、‘德先生’,甚至近时又呼唤‘莫先生’(道德);提出知识分子的价值是‘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自然,这是一种理想与追求。”(注:钱中文:《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第346页。)这就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具体化了,从而阐明了建构新人文精神的民族传统的基础。

第二,中文先生还将中西人文传统加以比较,指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国重个人修养与人际关系的协调,而近代西方以来,“人文精神的着眼点则是以个人为本的,如自由、人权、平等、求知、求真等。特别是自由与人权,它们关系人的方方面面”,认为西方人文传统至今仍有一定的“理想光辉”,但同时指出它在几百年来的实践中却常走极端,以致造成“对他人的侵扰与伤害”。这又从另一方面提供了建构新人文精神的思想资源。

第三,中文先生强调建构当代新人文精神须以弘扬中国人文精神优秀传统为“基础”,“适度”地汲取西方人文精神中的合理因素,而不是等量齐观,各取一半来吸收;这种建构不是将中西人文传统拿来拼凑、混合,而是须加以“融合”,融而化之,合成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兼具两者的合理成分,却又是与两者全然不同的具有新质的精神。

中文先生的“新理性精神”文论正是以上述具有新质和强烈现实批判性的“新人文精神”作为其理论架构的价值中枢和核心内涵。可以说,新人文精神既是建构“新理性精神”文论的根本目的,又是它的理论核心与价值基石。

二、以“现代性”为主题

关于“现代性”的问题,与“后现代性”问题一起构成了1990年代至新世纪初文论界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由此问题切入,可以对各人文学科的理论架构和传统格局作深刻的反思和根本性的改造,文艺理论学科亦不例外。

钱中文先生的“新理性精神”文论就是以紧紧围绕现代性及相关话题,以此作为理论切入点和展开论述的主题。他明确指出:“新理性精神将以‘现代性’为指针,以推动现代社会、文化、文学艺术发展的现代意识精神为其理论组成部分”。之所以紧扣住“现代性”不放,是出于更新改造文化传统、建设当今新文化的内在需要。钱中文先生言简意赅地指出:“在当今新文化的建设中,需要通过现代性,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定位与选择”(注:钟中文:《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研究》。),进而加以改造与创新。他认为我们当下面对的有三种文化传统与资源——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国现代文化传统及外国文化传统。根据现代性尺度,“当代文化建设,只能以现代文化传统为基础与出发点”;就是要按现代性要求,“以现代批判精神对现代文化进行批判与改造,确立其行之有效的部分”,然后才能进而借鉴另外两种传统资源,即“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有用成分,使之融会贯通,建立新的文化形态”。在此,对文化传统的选择、吸收、改造、融化,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现代性。所以,抓住了现代性,也就抓住了建设当代新文化的关键。

中文先生在探讨现代性及其与文学理论的关系问题上的理论贡献,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回顾了欧美现代性理论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现代性的基本内涵作了完整而精当的归纳:

在我看来,所谓现代性,就是促进社会进入现展阶段,使社会不断走向科学、进步的一种理性精神、启蒙精神,就是高度发展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就是一种现代意识精神,表现为科学、人道、理性、民主、自由、平等、权利、法制的普遍原则。(注:《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25页。)

更重要的是,他并不把“现代性”内涵凝固化,而是以历史发展的眼光首次提出了如下的现代性的历史动态模式:

从现代性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性是一种被赋予历史具体性的现代意识精神,一种历史性的指向。在各个发展阶段,现代性的内涵有着共同之处,但又很不相同。一些学术思想问题,在彼时彼地的提出,看来有违那时现代性的要求,而不被重视,甚至还要遭到批判;而在此时此地,则不仅与现时现代性的要求相通,而且还可能成为现代性的基本组成部分。(注:《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30-31页。)

在我看来,这个动态模式的重要性超过了对现代性下一个确定的定义,使我们对现代性的认识具备了一种开放的、历史的眼光,一种辩证的、变化的思路,一种宽容的、超越的气度。

第二,中文先生也清醒地看到了现代性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及由此在历史实践中产生的种种负面效应。他强调要“把现代性本身看作一个矛盾体,应当看到它的两面性,以避免走向极端”。与一般承认现代性有两面性的观点不同,中文先生还对这种矛盾性的具体历史内涵作了深刻的揭示与论述。他认为这种内在矛盾主要表现为“在理性精神的不断实现过程中,也造成了种种失衡,使理性精神变而为只讲使用的工具理性”(注:《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27-28页。)。他还从科技进步、物质发展导致物对人的压抑和人文社会科学进展局部引发非理性、反理性思潮两个方面深刻揭示了在现代化和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理性的工具化实质,同时也准确揭示出工具理性不同于一般理性、乃至成为理性的异化形式的基本内涵,从而透彻地阐明了现代性内在矛盾的性质和含义。

第三,中文先生并未因现代性有两面性而全盘否定现代性,或认为现代性原则已“过时”;相反,他旗帜鲜明地批评了那种在后现代主义旗号下全盘否定和抛弃现代性的时髦主张,指出,“现代性的文化批判仍在探索积极的因素,维护人的存在所需要的普遍价值原则与普遍精神,以便使价值与精神在被破坏中获得重建”,因而它并未过时,“即使在欧美,如果要使社会获得正常发展,那么现代性以及现代性建立的意识、话语权威,即使一部分过时了,而其基本原则、精神还是常新的,是人们的生存须臾离不开的”;他还认为,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并非绝对对立的,其中有些新观念有积极意义,“可以将这些积极因素作为现代意识因素,融汇到现代性中去,丰富现代性,但难以排挤掉仍在起到支配社会生活的现代性”(注:钟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25页。)。这一观点与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是“一次未竟的事业”(或译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联系到文艺理论,不得不涉及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的亲缘关系。中文先生在肯定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的同时,又把许多人混为一谈的“现代性”和“现代主义”两个概念作了严格区分,也对基于现代性的文化批判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判作了严格区分,进而又为现代性的合理方面作了有力辩护。他首先明确指出,“西方学者把20世纪最后几十年前的社会精神、学术思潮的现代性,定位于现代主义,把现代主义看成了现代性的最后形式,把现代主义的危机当成现代性的危机”(注:钟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26页。)。这就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混淆现代性与现代主义,必然导致把已经过时、失去存在理由的现代主义的历史命运硬加在仍有生命力的现代性上。其次,中文先生在肯定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进步着一种文化批判的同时,也强调现代性仍继续着对自身消极方面的反思和批判,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往往把现代性加以全盘否定是片面的。

第五,他认为现代性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具体指向,在其各个发展阶段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现代性诉求与西方发达国家主张的现代性趋向,在内涵上并不完全一致。这就提出了中国现代性有特殊性的重要思想。据此,他批评那种“完全以外国的现代性准则来代替我国的现代性诉求”,“实际上是西化思想”。他指出,“以外国的现代性来替代我国文化、文学的现代性,一旦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对我国的文化与文学艺术嗤之以鼻”的做法是“西化式现代性讨论”,“不能不导致现代性阐释的失误”。为此,中文先生力主中国的现代性“应在文化建设中确立自己独立自主精神与进取精神,也即独立、进取的文化身份”。这就是一方面要用现代性激活、更新传统,建设当代新文化;另一方面在建设当代新文化的进程中发展、充实现代性的历史内涵,焕发现代性的生命与活力。

由上可见,中文先生关于现代性的论述,乃是“新理性精神”文论的主题和基本论域。只有把握了这一主题,才能在更高层面上获得的一个现代性视阈中,重新审视文艺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给予新的阐释与论证,文艺理论的创新才能获得扎实的思想依据和理论根基。

三、以交往、对话为理论创新的思维方式

作为一种创新的文艺理论,中文先生的“新理性精神”文论在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上也有重大突破,这集中体现在以交往、对话精神为内核的综合研究方法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上。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界虽然取得了重要成就,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思维方式上其实并未完全摆脱二元对立论的阴影,远未真正达到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高度。这可能是阻碍我国当代文论健康发展并取得根本性突破的主要症结之一。

中文先生在回顾中国百年文论时,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作了深刻的剖析,指出:“在近百年里,我们大部分时间处在斗争和一味斗争中间,我们的思维养成了非此即彼的定型的方式,哲学上只分唯心唯物,抑此扬彼,绝对的二元对立;政治上是分等划类,你死我活,好就是绝对的好,坏就是绝对的坏;批判不是为了吸收与扬弃,而是为了否定与打倒。这种方法不仅渗入人们的思想,而且也深入各种理论思维。”他大声疾呼:“应该是建立健康思维方式的时候了”(注:钟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123页。)。何谓“健康的思维方式”?中文先生认为,这“应是一种排斥绝对对立、否定绝对斗争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更应是一种走向宽容、对话、综合、创造同时又包含了必要的非此即彼、具有价值判断的亦此亦彼的思维,这是一种交往、对话的思维方式。”(注:钟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123页。)我觉得中文先生“新理性精神”文论其实使用的就是这种交往对话的思维方式,它在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上取得了全方位的突破,为中国文论界做出了榜样。

对这种交往、对话的思维方式,中文先生从多方面作了深刻的论述。

第一,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现代性的价值尺度与精神诉求。一般说来,思维方式本身并不依附于某种价值需求。但是,任何思维方式确实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环境中孕育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常常与特定的价值观念相关联。比如说独断论的思维方式往往与专制主义观念相联系,而现代性所主张的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则与独断论、独白式思维方式不相容。所以,交往、对话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性价值要求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正如中文先生所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要求排除对一种思维、观念的终极真理性、绝对权威性。绝对权威,终极真理,说一不二,不准思索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合时宜,表现为逆现代潮流而动。人的思维、意识是多样的,它们各有价值……真理的长河,是由千条万条细流汇合而成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应是一种相互包容、相辅相成的对话关系,表现为多声合唱”(注:《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77页。)。

第二,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于人的实际存在方式,它有本体论的根据。中文先生将这一思维方式提到人的存在方式的高度作了本体论的论证。他引述巴赫金有关“我离不开他人,离开他人我不能成其为我”,“我的名字是我从别人那里获得的,它是为他人才存在的”论点,指出:“事实上,我需要他人才能存在,他人存在也要以我为依托”,“人实际存在于我和他人两种形式之中,存在意味着为他人而存在,通过他人而确证自己的存在。意识作为他人的和我的意识,相互联系又是各自独立……意识实际上是多数的,它们相互交织,各自独立,又具充分权利,自有价值,相互平等,在交往与对话中互为存在。……实际上生活本身就是对话的,你无法离开他人而存在。”(注:《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77-78页。)这是极其深刻的,为交往、对话的思维方式建立了哲学本体论(存在论)的坚实基础。

第三,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与自然科学方法不同的人文科学性质。中文先生指出,“自然科学的思维,是单一主体的思维,它的对象就是客体,而非另一个客体的主体,意识的工作主要在于解释客体,其方式偏重于独语,而达于认识。人文思维则具有‘双主体性’,它探讨的文本,是主体的一种表述,它进入交流,面向另一个主题,另一个主体也面向作为主体的它,进入对话的语境,它需要的是‘理解’。”“人文科学重在理解,理解是人与人的对话,主体与主体的交流,意识与意识的交锋,‘我’与‘你’的相互讨论与了解。在对话与交锋中,两个主体互揭短长,去芜存精,共同发现,揭示与充实真理因素。”(注:《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78-79页。)这就为交往、对话思维确定了适用范围——主要在人文科学的“理解”之中。

精神文明创建综述例7

争取在2008年年底通过市级文明单位的检查验收。

二、措施

一组织实施

1、成立创建市级文明单位领导小组,由局长陈慧同志担任组长,蒋波、高选彬、刘天虎、王宗琼、张怀东同志任副组长,县卫生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任成员。局办公室负责创建日常工作。

 

2、局领导对创建工作要高度重视,对重大问题要亲自参与讨论并决策。将创建工作纳入2008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要求职工个个参与。并且加大创市级文明单位工作的考核力度,作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层层落实、奖惩兑现。

 

二具体创建安排

1、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卫生局党委以创“四好”班子为主要形式,狠抓领导班子建设。抓理论武装,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工作水平。坚持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五个一”制度、理论学习的领导责任制、领导干部定期脱产培训制度、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确保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抓团结协调,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卫生局党委坚持把领导班子成员的职责、权限、议事规则、工作作风、思想行为的规范化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始终,保证和巩固了卫生局领导班子成员间良好的团结协作关系。抓基层班子,提高班子整体功能。局党委对所属单位领导班子进行全面考核,不断优化班子结构,促进领导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抓党风廉政建设,构筑反腐败工作新格局。以决策和执行为重点,建立并完善了党风廉政责任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三项谈话、任前公示、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等制度,深入推进源头防腐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廉政责任体系。

 

4、积极开展各项有益文体活动。充分发挥局机关支部、工会、妇委会、共青团委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八荣八耻”和20字基本道德规范学习活动、扶贫送温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送卫生下乡、健康教育,开展医疗护理业务技能和知识竞赛、普通话比赛、十七大讲座、迎奥运登山等活动。

 

三搞好职教、综合治理、安全及绿化工作

 

1、积极选派干部职工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各类培训,如普通话培训、业务培训等,支持职工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学习和考试,完成好医生等职教任务。

 

精神文明创建综述例8

最近,党的十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阐述了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这个理论为指导,促进方志年鉴文化的编纂与应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这是中国现代方志学的一个新创意的重要学术观点及学科建设中方志政治学理念的拓展与丰富。

[关键词]十理论;方志年鉴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们应认真学习研究理论,努力贯彻践行理论,进一步作好地方志工作。

古往朝代编修志,今来国家重用志。中华民族特质的历史传统地方志文化,千百年来一直编修不止,史料应用价值较高,方志之花盛开灿烂。年鉴文化自上世纪初,由欧洲引进中国的“舶来品”,百年来各类年鉴之花开遍华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发展地方志文化,各级党和政府及修志人员积极组织编修与应用方志,同时积极发展年鉴,使社会主义新方志和年鉴文化在国家及各地的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出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制定贯彻《细则》,规定编纂与开发利用地方志和地方综合年鉴为地方志工作、地方志资源。使全国各地地方志年鉴事业进入法制化轨道而蓬勃发展、可持续发展。根本的价值在于,地方志年鉴文化的信息资料属性,主要体现资料的现实性、全面性、连续性、权威性、多维性、规范性等诸方面,进行征集整理、筛选运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论述,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其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的有机整体:即马克思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年来,地方志年鉴文化的编纂和开发利用充分展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为指导,与剖析其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志鉴文化充分展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培育和践行。

最近,党的十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阐述了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这个理论为指导,促进方志年鉴文化的编纂与应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这个重要学术观点,是对方志年鉴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中,中国现代方志学的方志政治理论即政治学理念的拓展与丰富。

核心价值体系 理论创新发展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创新论述。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进一步创新论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又进一步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浓缩提升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不断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辉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进行的。其一,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其二,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和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对于社会发展的共同诉求;其三,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这个新思想新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和旺盛生命力,展示了我们党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其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与24字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第一,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它的性质和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大理论成果,即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辟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并丰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使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地增长,为谱写人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新篇章而努力奋斗;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进一步动员整个民族各方面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与凝聚力量。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用“八荣八耻”即八种美德与八种耻辱,来引领社会风尚与人们言行,以体现传统美德与时代需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与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唯物辩证法统一的有机整体,构成较为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志鉴文化展析 核心价值体系

众所周知,地方志书是中华民族特质的历史传统文化,自秦汉时期以来2000多年,历朝历代一直编修不止、代代相传。我国历史悠久、史籍丰富,地方志就是其中的文化宝库,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仅宋元以来就有9000余种、10万多卷,占我国现存古籍的1/10。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统一修志,编纂的省、市、县三级志书就达到6000多部,总字数达到50多亿字。

西方年鉴传入中国被注入中国元素成为中国年鉴,素有“集万卷为一册,缩一年为一瞬”之美誉。目前我国以行政区域性综合年鉴为主体的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以及各类专业年鉴,并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使得今天中国的历史文化主要包括国史、方志、年鉴、谱牒这四种。据华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年鉴概览》记载,全国出版的各种年鉴已有2487种,每年定期出版的年鉴超过千种。

山明水秀,天高地阔。地方志和年鉴书籍的文化产品,是全面记述本行政区域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情学术工具书和重要的信息载体,具有“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美誉,是有特色的国情书地情书,是有特色的官责官书官学。从历史上看,历代地方志文化不但可以“总方略、致富强、广教化、美风俗”,而且可以“考前言、征往行、鉴得失、决从违、裨益治化”。地方志和年鉴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的社会功能,它一直受到各朝代统治者管理者与人民群众的青睐与喜爱,这是地方志文化一直延续不断的根本保证,全国首轮修志取得丰硕方志及大量年鉴的巨大成就,促进先进文化繁荣,促进经济社会建设。

地方志和年鉴属于历史文化范畴,地方志年鉴学属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一级学科历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方志学年鉴学科皆具备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理论创新、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社会功能。中国特色的地方志年鉴文化坚持体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应持续贯彻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关于“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的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多做贡献。

现代地方志年鉴文化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它可以按照党的十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建设:即促进生产力发展,推进经济建设;发展民主政治,推进政治建设;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建设;全面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保护自然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见,中国特色地方志年鉴文化,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日益扩大的积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地方志年鉴文化展现与剖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四方面基本内容与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志文化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一,随着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新时期,全国统一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年鉴,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地方编修方志和年鉴,始终巩固以马克思主义对于发展地方志年鉴事业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路线,没有出现过资产阶级自由化等其它思想意识。

第二,全国各地各类志书及年鉴,全面记述本地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以及失误教训。充分体现各地区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实践、指导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全国各地各类志书及年鉴,全面记述本地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恩格斯曾说过:“爱国主义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与鼓舞人民群众斗志。

第四,全国各地各类志书及年鉴,全面记述本地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社会风尚与人民言行,促进人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培养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促进提高人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与文明程度。例如,北京志鉴充分展现“爱国、创新、厚德、包容”的“北京精神”。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大型地方志文化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方志学》50多万字,由方志出版社2005年两次印刷出版。此著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方志三理论”,指方志政治理论即方志政治学、方志基础理论即方志基础学、方志应用理论即方志应用学,构建中国现代方志学学科理论体系与学科结构体系。此著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重点研究项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陈奎元同志亲自作序。该著主编:曹子西、朱明德,执行主编:陆奇。该著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史志研究中心编缉。该著形成中国地方志文化新学说、新学术流派、新方志文化。

精神文明创建综述例9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2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快速提升,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与提升,并指出文化在我国民族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它不仅是我国民族的血脉,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精神支持与动力,在我国全面建设与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我国进行民族复兴与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计划中,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针对文化在社会经济与民族发展方面的作用意义,本文将结合当前的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对于新形势下当代文学发展的着力点进行分析论述。

一、文学发展以及对时代的作用分析

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综观文学的发展之路,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更迭不断发展进步的。而在中国的文明发展史中,文学不仅代表着我国的文字文化和历史文化,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国家的上层建筑以及政权维护发展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和影响,甚至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文学仍保持着新鲜持久的生命力,在社会与时展中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文学发展中不仅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不断的吸收和汲取,同时文学本身具有非常牢固的发展及基础,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引领时尚的作用。综观古今文化的发展历程,不管是古代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化,都对于是非有着明确的指认,并且是一个民族积极向上文化的重要标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学发展中彰显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以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代表方向为主的文化精神,已经在人们心中扎根,而在社会与经济发展进步中所表现出巨大激励作用,主要来自于文化本身的巨大内部驱动作用和力量,这是任何外力作用所不能够替代与掩盖的。

二、新形势下当代文学发展的着力点

结合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挑战以及发展中充满各种诱惑的社会,对于当代文学工作者来讲,推动文学的研究发展与进步,要求当代文学工作者不管在面对什么诱惑的情况下,都要坚持心中的文学理想,积极进行人类精神文化世界的探索和发展推动,通过自身的坚持与努力实现对于我国民族精神以及时代风尚的不断弘扬与彰显。文学发展对于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引领与指导作用。比如,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发展中,就通过对于王进喜以及雷锋、焦裕禄等英雄人物的文学描述,进行不畏艰险、乐于奉献、自强不息、先人后己等正确价值观精神文化的倡导和弘扬,对于今天的人类文明发展与社会财富创造仍然有着巨大积极作用和意义。从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发展情况来看,当代文学的创作发展主要是以时代领军人物以及英勇事迹作为创造素材,通过宣传以及报道、推广等文学手段,对于人们的病态价值观进行教导和改变、消灭,并且在当时时期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于当时社会下的生产力水平提升以及国民素质提高、国家政权稳定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意义,同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新局面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结合当代文学主要作品可以看出,当代文学工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中已经自觉的进行当代历史与时代重任的担负,通过文学作品大力进行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性格的弘扬和塑造,使得当代文学发展中形成了以现实生活和时代变化反映、时代英雄任务表现的发展主题。综合当代文学的发展背景以及发展形势,要想实现当代文学的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将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部分,实现人们价值观以及社会意识、文化精神的改造提升。此外,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促进当代文学的大发展与大提升,除了要进行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外,还要进行文学创新,而文学创新则是推动当代文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结束语

总之,当代文学作为我国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新形势下的文学大发展与大提升,要立足当代文学的发展背景与发展特征,结合新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需求,进行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文学创新,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精神文明创建综述例10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1],在该报告的第六部分第二条,江泽民同志以仅次于“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行文位置,论述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内容。将“民族精神”写入中共中央的政治报告并在重要位置予以论述,这在中共党史上还是第一次,表达了中央对“民族精神”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中央领导人对世界浪潮下国家发展、民族大义的深敏洞见和高瞻远瞩。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互为支持、互为生长的,两者协同构成社会的发展机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需要大力生产力,使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提升到“小康”,而且更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江泽民同志在报告第六部分的开头就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需要文化,而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说明文化的最高形态存在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而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正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最生动、最深刻的存在。

请同学们牢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含义。

精神文明创建综述例11

儿童脊髓髓内肿瘤的特点洪国良钟跃(204)

^1H磁共振波谱技术及其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李爱军白亮彩张永权张建生(207)

放射治疗诱发颅内肿瘤的探讨龚杰刘伟国(210)

氨基酸载体系统与脑肿瘤PET显像张川杨树源(214)

IL-13R与脑胶质瘤的关系章剑剑郑伟明(217)

脑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王存祖赵鹏尤永平傅震(220)

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治疗相关问题及策略王启弘周良辅(224)

家族性脑动脉瘤研究进展周良学游潮(227)

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与脑创伤李爱林只达石黄慧玲(231)

周围神经放射性损伤的研究进展鞠文翠林志雄李德锐(23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的研究进展白雪王金环(238)

各类神经递质在可卡因成瘾中的作用王忠杨天明(241)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李学锋王慧君(245)

MAPK信号转导途径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赵秀鹤迟兆富(248)

去甲肾上腺素对皮质神经可塑性的影响李红梅肖农周江堡(252)

基因干扰及其在神经科学的应用杨天华周东(254)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封菲丁美萍(258)

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中吞噬作用的研究进展郭秀明唐荣华(261)

芹菜素对中枢神经作用的研究进展刘婵陈翔(264)

基因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后机体的免疫反应赵翠萍张成(267)

多发性肌炎的研究现状蔡秀英金蕾方琪董万利(271)

X-连锁凋亡蛋白通路调控及在脑缺血中的表达曹立梅毕桂南(273)

书写痉挛研究现状王莉胡兴越(277)

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叶小菊胡兴越(280)

Rasmussen’s综合征新进展黎佳思丁素菊(283)

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体内外调控机制杨晶谢祁阳(286)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神经营养和保护因子李锐盛文利(289)

尼莫地平对帕金森病模型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中Bc1-2、P53蛋白表达的影响费娜许丽珍(393)

神经生长因子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周琼汤永红赵书鹤陈艳华欧大明(397)

神经肽Y受体在人垂体腺瘤中的基因表达马景鑑陈来照(402)

消息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401)

第八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知(401)

北京神经外科学院2007年招生简章(413)

讲座

帕金森病痴呆与路易体痴呆周子懿吕磊蔡定芳(408)

病例报告

原发性胼胝体变性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陈丽丽曹亦宾(412)

综述

颅内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李志强(综述)石祥恩(审校)张永力(审校)(414)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自然病程与处理张更申(综述)孙国柱(审校)(418)

眶上“锁孔”入路的相关解剖及临床应用王雷波(综述)岳树源(审校)(422)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进展朱蔚林(综述)漆松涛(审校)(425)

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促进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机制王振忠(综述)诸葛启钏(审校)(430)

脑磁图语言区定位技术在癫痫外科的应用价值刁芳明(综述)康维礼(综述)黄勤(审校)(434)

偶极子定位在癫痫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李连(综述)黄勤(审校)(437)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中颅神经的放射耐受性郭毅(综述)范振增(审校)(441)

创伤后脑缺血与脑血管损伤李建(综述)刘绍明(审校)(444)

儿童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井然(综述)尹飞(审校)(446)

5-脂氧合酶与缺血性脑损伤涂献坤(综述)杨卫忠(审校)石松生(审校)(450)

皮质下失语的影像学研究傅永旺(综述)毛永军(审校)刘罡(审校)(454)

偏头痛与精神障碍赵斌(综述)章军建(审校)(456)

重症肌无力的有关遗传基因研究姬文珍(综述)杨丽(审校)(460)

星形胶质细胞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研究现状白龙梅(综述)李学忠(综述)刘春风(审校)(463)

LRRK2与帕金森病张婷(综述)曹立(综述)陈生弟(审校)(467)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阿尔茨海默病王艳(综述)侯德仁(审校)(471)

丰富环境对神经发生影响的研究进展陆澄秋(综述)钟乐(审校)颜崇淮(审校)沈晓明(审校)(474)

p38MAPK介导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范丽苑(综述)涂玲(审校)(477)

多巴胺系统与亨廷顿舞蹈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徐华燕(综述)张宝荣(审校)(481)

腓骨肌萎缩症治疗研究进展赵圣杰(综述)赵永波(审校)(484)

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与脑损伤神经修复苏秋妮(综述)陈敏(审校)(487)

MSCTA及DSA对模型兔颈动脉狭窄的评价刘恒方杨期东李新华宋喜明董洪林齐尚书张福全(1)

C-反应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影响的系统评价吕雅丽刘学东王波刘俊华赵钢(5)

中国云南基诺族癫痫流行病学调查任惠俞志鹏常履华甘林芝李燕玲(10)

良性成人家族性肌阵挛癫痫三家系临床特点分析龙莉莉肖波王康李国良曾艺刘卫平(13)

会议

首届全国运动障碍性疾病与癫痫的诊治新进展会议通知(9)

消息HttP://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12)

综述

颅脑肿瘤手术中神经功能区的定位技术田永吉(综述)赵继宗(审校)(17)

纤维束示踪成像导航技术的应用苏少波(综述)张建宁(审校)(20)

磁共振成像在颅脑创伤诊断中的应用朱锡德(综述)费昶(审校)朱涛(审校)(24)

前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吴磊(综述)姚鑫(审校)(27)

前床突脑膜瘤手术治疗进展杨治荣(综述)周凯华(综述)居世明(综述)卢亦成(审校(31)

内窥镜经鼻蝶扩展入路的研究进展黄小平(综述)陈建良(审校)(34)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巫嘉陵(综述)安中平(审校)(38)

内皮抑素与肿瘤(综述)夏祥国(审校)(41)

干细胞对脑胶质瘤定向迁移的研究进展毛更生(综述)只达石(审校)(44)

NF—κB在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姚轶群(综述)崔承志(综述)徐英辉(审校)罗其中(审校(48)

CD105与脑肿瘤研究进展胡殿峰(综述)杨福兵(审校)(51)

垂体腺瘤卒中并发蝶窦粘膜增厚王明栋(综述)史彦芳(审校)王洪(审校)任祖渊(审校)(55)

Cobb’s综合征的诊断及血管内治疗鲁刚(综述)张晓龙(审校)(57)

中枢神经系统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张丹奎(综述)张建民(审校)(61)

经颅磁刺激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研究进展邢岩(综述)崔丽英(审校)(64)

具有听觉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局灶性癫痫的遗传学研究进展夏程(综述)郎森阳(审校)(68)

癫痫儿童的注意功能研究进展董斌(综述)周农(审校)汪凯(审校)(72)

灰质异位症范秉林(综述)周东(审校)(75)

癫痫与PET分子显像丁瑶(综述)丁美萍(审校)(79)

帕金森病核医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胡丹(综述)曹卫(审校)孙圣刚(审校)(83)

帕金森病与内质网应激王虎(综述)蔡定芳(审校)(86)

铜离子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王琳媛(综述)刘献增(审校)(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