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31 08:33:46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例1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正如新课改所强调的那样,只有好的课堂导入才能牢牢吸引住学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全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本文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设疑导入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八年级《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情境导入

情感是语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采用表情朗读、再现形象、音乐铺垫、创设情景、激情描绘等方法,很容易就在开课前构筑学生的“唤情结构”,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对课文涌出迫切需要更加了解的念头,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踏出了良好的开端,使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课文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美景、突破文字的局限,我使用多媒体教具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把荷花的美图做成FLSH短片,配上悠扬的古琴音乐,将荷花本来文字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种种姿态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让学生细细研讨,慢慢品味作者妙笔生花描绘的荷花。

三、游戏导入

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寓教于乐一直是我们教学的目标。用游戏作为新课的开头,把一系列繁琐内容寓于游戏情境中,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觉易学、乐学、好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为上好新课做好铺垫。在学习古文《刻舟求剑》时,让同学们组织起来,参与表演小品:渡河中一个乘客一不小心把剑落入水中,他不慌不忙的在剑落水船上的位置做了个记号。当人问他在干什么的时候,他回答这样能够把剑找回来。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他能在他做记号的地方找回剑吗?通过同学的参与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亲历思维过程,加深学生对这篇寓言故事的理解。同时也把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古文变得有趣好玩,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的渴望程度。

四、目标展示导入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五、故事导入

中学生有着无比的求知欲和无穷的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导入新课,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使教材生动具体,也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对文学的爱好。在讲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对原著《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条好汉的故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最好能采取评书大师田连元的讲法。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带着幽默、特有的声调表达出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如果学生有要求也能让他们来展现水浒故事。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常识,也调动了学生对课文的求知积极性,为切入课文带来良好的效果,比一般的直白表述导入有更好的收效。

六、直观教具导入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核舟记》,我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作者单位: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摘 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很多,本文主要介绍设疑导入;情境导入;游戏导入;目标展示导入;故事导入;直观教具导入等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正如新课改所强调的那样,只有好的课堂导入才能牢牢吸引住学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全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本文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设疑导入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八年级《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情境导入

情感是语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采用表情朗读、再现形象、音乐铺垫、创设情景、激情描绘等方法,很容易就在开课前构筑学生的“唤情结构”,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对课文涌出迫切需要更加了解的念头,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踏出了良好的开端,使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课文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美景、突破文字的局限,我使用多媒体教具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把荷花的美图做成FLSH短片,配上悠扬的古琴音乐,将荷花本来文字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种种姿态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让学生细细研讨,慢慢品味作者妙笔生花描绘的荷花。

三、游戏导入

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寓教于乐一直是我们教学的目标。用游戏作为新课的开头,把一系列繁琐内容寓于游戏情境中,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觉易学、乐学、好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为上好新课做好铺垫。在学习古文《刻舟求剑》时,让同学们组织起来,参与表演小品:渡河中一个乘客一不小心把剑落入水中,他不慌不忙的在剑落水船上的位置做了个记号。当人问他在干什么的时候,他回答这样能够把剑找回来。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他能在他做记号的地方找回剑吗?通过同学的参与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亲历思维过程,加深学生对这篇寓言故事的理解。同时也把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古文变得有趣好玩,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的渴望程度。

四、目标展示导入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五、故事导入

中学生有着无比的求知欲和无穷的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导入新课,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使教材生动具体,也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对文学的爱好。在讲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对原著《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条好汉的故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最好能采取评书大师田连元的讲法。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带着幽默、特有的声调表达出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如果学生有要求也能让他们来展现水浒故事。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常识,也调动了学生对课文的求知积极性,为切入课文带来良好的效果,比一般的直白表述导入有更好的收效。

六、直观教具导入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例2

近几年,观摩了不少地理课堂教学,一堂好课其教学过程往往给人“行云流水,天衣无缝”的感觉,执教者往往具有高超的“架桥搭梯”的本领,即善于运用课堂过渡。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巧妙的过渡语言,对于实现地理高效课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绝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了“过渡环节”的重要性,在讲课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注意这个问题。下面我就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过渡方法谈几点体会。

1.设置悬疑进行过渡

设置悬疑进行过渡是指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事先酿成一个悬而待解、富有吸引力的问题,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增强课堂学习的目的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再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解决,既学以致用又有前后照应之效。例如,在讲解《大规模海水运动》一节时,预先设置悬疑:“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之后,美国公民非常担心受到影响,他们的担心是否多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却又悬而不决转入课堂教学,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学习之后再回过头来分析这个问题,最后又可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部分的教学。

2.利用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实现自然过渡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之间本身就有很密切的联系,只要充分利用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完全可以达到过渡目的。这种方法将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讲解和过渡浑然一体,可以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这种过渡方法对于条理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较为适用,特别是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例如,在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时,完成“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教学后,我提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然后直接过渡到“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容的教学。

3.通过对比进行过渡

当两个教学内容之间相似时,可以通过对比进行过渡。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学习“地球自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后,教师可提出“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下面我们来分析地球公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然后出示表格通过对比完成“地球公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的教学。

4.转折过渡

当两部分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别时,可以采用“但是……”“然而……”“却……”等词语达到过渡的目的。例如,进行《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时,完成“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活动后,我提出:“这是一种理想状况,而实际情况是地球在运动、地表性质并不均匀。”从而过渡到“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季节移动”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教学。

5.对上一环节进行小结实现过渡

这种过渡方法一般用于教学环节之间或课堂教学环节之末。教师在上环节教学内容结束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教学的重点作一小结,然后过渡到下一环节。例如,进行《常见天气系统》一节教学时,讲完“锋与天气”后我小结道:“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锋面活动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这是冷暖气团的相互运动造成的。其实,一个地区大气的水平涡旋也可以形成天气系统,影响天气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气旋、反气旋与天气。”这种过渡方法的特点是,能把教学的重点再现出来,给学生加深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6.通过拓展延伸来完成过渡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后,通过引导学生向课外扩展,将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知识进行关联,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实现内容或环节的过渡。例如,在进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时,讲完“地域分析规律”之后我引导学生“读世界自然带分布图”并思考:“我们分析的地域分析规律,有没有不吻合的情况?如果有请在图上找出,并思考原因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考虑“非地带性规律”并展开教学。

7.结合对上一环节或内容的评论来实现过渡

这种过渡方法是教师对上一环节或以前所学知识的优劣、利弊进行精要的简评,从而提出新授知识的一种过渡方式。其特点主要包括: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上环节知识的特点和作用,二是暗示学生学习下环节内容的方法,以便把上环节知识与下环节施教知识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在进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时,完成“大牧场放牧业”的教学后,我这样评价:“刚才我们通过表格分析归纳了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特点并结合案例‘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很好地理解了形成这种农业类型的区位条件。”

以上是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过渡方法,具体运用什么方法实现过渡,还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所教班级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设计。

总之,课堂教学的过渡环节对于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此,我只是简要地谈谈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更为精妙的方法和运用技巧还需要我们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例3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以下几种方法广泛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在物理教学实践中证明有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承上启下型提问

它能检查、巩固已学的知识。学过的东西该记的是否记住了,理解是否正确、完整,通过提问进行反馈,从而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通过提问唤起旧知识也是很重要的,教学的成败和师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协调一致关系极大。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一般说教师是心中有数的,但在学生来说却不一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设疑提问激发兴趣很有必要。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由于中学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探究性提问

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对于物理概念,不直接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应用概念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围绕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深究细追。向学生发问、追究的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巩固发散型提问

讲授完新课,学生消化了该课内容后,对本课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巩固不是单纯的复述,应通过发散型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时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这种提问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学生知识的熟练程度。例如,在讲完一个例题后,启发学生一题多解地提问,或题目引伸性提问,或逆着题意进行分析。这样的提问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等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四、比较对照型提问

在学生所学的知识中,概念相似的俯拾即是,学生往往难以区分,张冠李戴。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如能够有意识地抓住同类概念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进行对照鉴别异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例如为了区别惯性定律,我们可以设计提问:

1.惯性是什么?什么是惯性定律?

2.惯性和惯性定律相同吗?有什么区别?

五、分类归纳型提问

此类问题要求学生对具体化的知识进行本质性的概括,以拓展归纳能力。例如在进行物理“欧姆定律”这一节的总结时,可以设计提问:

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怎样用分式表示欧姆定律?

3.欧姆定律反映了怎样的物理意义?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例4

二、课堂小结概述

课堂小结其本质是对一节课或一章课的概括性的说明,时间控制5-10 min,既要全面概述本节课内容,又要言简意赅,同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目的;(2)言语精炼;(3)启迪性;(4)思想性。

三、开展课堂小结的必要性

1.完善课堂信息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点增加,知识的难点增多,在正常教学结束后,学生接受的信息多而杂,很难做到层次分明、结构条理。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或图表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是对课堂信息的完善,不仅协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层次,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2.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课堂小结教师不仅可以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教学的课堂小结是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便日后的改进;也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以便再次的讲解和示范,加深印象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3.承前启后

初中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新知识作为旧知识的延续和扩展,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旧知识作支撑,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忽略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通过课堂小结,在巩固、归纳旧知识的同时,启迪新知识。

四、课堂小结的方法

1.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一般是在课堂结束的五到十分钟内,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思想进行总的概括,以图表、阐释、视图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教师再次的授业解惑。归纳总结法,为学生展示了整节课的内容,在突出教学中心的同时,也突出了重点。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列举三角形全等的所有证明条件,学生通过选择的方式回答哪些条件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哪些条件不可以;也可以延伸扩展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全等条件。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延伸拓展法。延伸拓展法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力的作用,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通过问答的形式,教师启迪性提问,学生试探性回答的方式,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扩展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视野。一节完整的课堂,应该以引导性问题开启,以启迪性问题结束,使学生在追逐中进步。例如,在学习有理数时,教师通过提问:大家这节课收获了什么,什么样的数属于有理数。有同学可能回答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再进行深层次的提问:小数是否属于有理数。不断的通过提问,学生温习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比较异同法。初中数学中有许多相似的概念,相近的结构,通过比较异同的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温习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异同观念,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把新知识和旧知识中的相似概念、原理、结构等放在一起,对比不同概念、结构、原理等之间的差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不同概念、原理、结构之间的异同,避免混淆,而且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记忆。例如, 在学习《认识圆》时,学生容易混淆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概念,教师可以分别列出圆心角和圆周角的概念,进行两者之间的比较,然后利用图示分别在圆中找出圆心角和圆周角,这样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异同就清晰可见,以便于日后的灵活应用。

4.实践法。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小结中,可以预留一定的时间,作为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学生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立方体时,可以通过指认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来总结不同立方体的结构特点。在学习对称图形时,可以指认生活中的实物,来总结对称图形的特点。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深知识,体验快乐,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例5

教师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会进行课堂小结,这不仅能使学生们在经过许久听课而疲倦不堪的大脑再次调动起来,还能起到总结整一堂课、梳理一节课所讲知识点的结构并引出下节课所讲的内容、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经验的初中数学教师还能在课堂小结中运用一些有效的措施,让学生们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并能通过课堂小结了解到在这节课中学生们的知识的吸收程度。

一、课堂小结使用得当诚然会有极大的益处,但是若是使用失当则是得不偿失

(一)以课堂小结所使用的方式分类

(1)总结归纳方式的课堂小结。此类课堂小结,是最考验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最能使学生们的学习得到深化提高的课堂小结之一。教师大多会运用“口诀法”:将课堂重难点编作朗朗上口的口诀,使学生们增强记忆;“结构法”:构建联通知识点的体系结构,能将各个知识点的联系都分明摆出,使学生们的知识调理而系统;“练习法”:能让学生们复习一遍讲过的内容以加深印象,测验学生们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能在讲题目时重复一遍知识点。

(2)交流评价式的课堂总结。此类课堂总结,让学生们在课堂末尾自己积极地交流、讨论、归纳、总结,更甚于辩论、互补,然后再由初中数学教师来补充,答辩,并提出更好的建议,让学生们下次再接再厉。而这就十分考验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把握能力和讲课能力,因为只有将整节课的知识点都讲得清楚明白,能使整班的学生都喜欢信服的教师,这种课堂小结,能十分好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努力学习、快乐学习,还能增强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合作竞争能力等等。

(二)以课堂小结所达成的效果分类

(1)简洁而不变的课堂小结。“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相信我们对这句话都不会陌生。初中数学教学,本应是有趣的,开发学生的大脑,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的,结果一句在课堂末尾死板的一成不变的课堂小结,对于学生们的乐趣,学习积极性总有或多或小的打击。并且,也不能得到课堂小结的应有的作用。“不前进就是后退。”我们也可以活用这句话:“没有积极的影响就是有消极的影响。”这样简洁而不变的课堂小结,总是应该遏制它的延续并加以改进它的。

(2)总结归纳式的、交流评价式的等等的课堂小结。这些课堂小结,都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极富感染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能让学生们尊敬信服的人格魅力等等。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秉承着及时性原则、概括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多面性原则、学生本位性原则、紧密性原则、幽默性原则、机动性原则这8大原则来设置课程小结。这样设置出来的课堂小结,比起那简洁而不变的课堂小结,效果要好得多。

二、好的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好的课堂小结,那么,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怎样才能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呢

(1)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秉承着及时性原则、概括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多面性原则、学生本位性原则、紧密性原则、幽默性原则、机动性原则这8大原则来设置课程小结,这是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设置的根本依据和重要前提。

(2)初中数学教师需要通读教材,揣测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确定教材重点;需要多与学生们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学习进度,明白学生们学习的难点;需要从教材、辅导资料中整理并提炼重难点,将它们编成口诀、顺口溜,或者将梳理它们的关联,编写出它们的理论的体系结构或图表。

三、结语

初中数学的课堂小结,虽然短小,但不可否认它是一堂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重视课堂小结的地位,好好备课、设置,并且还要秉承其设置原则,将之做到尽善尽美。而初中数学的课堂小结,并不仅仅是初中数学教师的个人努力,就能使之地位提高,受到重视的。这应该需要国家、教育局、学校、学者等等的多方人事和机构的多方面努力才能达成的。初中数学的课堂小结,还应有系统的指导教材,当然,这同样也需要国家、教育局、学校、学者等等的多方人事和机构的多方面努力才能达成的。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例6

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关涉的是课堂观察“为什么”、“是什么”和“追求什么”的问题。我们认为:课堂观察能够促进教师个人理论、教学研究方式和学校科研功能的转变(“为什么”);课堂观察应实现目的与方法、描述与诠释、建构与行动的统一(“是什么”);中小学课堂观察应追求具有自身特点的科研品质(“追求什么”)。

(一)促进三项转变

促进教师个人理论、教学研究方式和学校科研功能的转变,这是课堂观察的目的与成果期待。

1教师个人理论的自觉转变

真正决定教师教学行为的是教师的个人理论。这种建立在公共理论与教师实践感悟基础上的个人理论内隐而深刻,形成不易,一旦形成,也很难改变。在教师个人理论的转变过程中,“外力”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教师个人理论的转变不是仅仅依靠外力的“指示”和“指导”就能实现的,它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自觉发现。课堂观察能够激发教师的自觉发现,从而实现无论听课教师还是执教教师个人理论的自觉转变。

2教学研究方式的根本转变

课堂观察带来的教学研究方式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使教学研究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传统的教研活动较为“粗放”,充斥着“好像”、“感觉”、“似乎”等这样的表述话语。这种研究方式不能真正地影响人。其次,由“离散状”向“聚焦式”转变。传统的听课活动是“无主题变奏”,“评课”也是“跟着感觉走”。因为没有主题,不能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好像什么问题都谈到了,但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最后,由“范式化”向“情境化”转变。课堂观察是在特定情境中进行的,它很少采用范式化思维,而主张“用情境说话”。

3学校科研功能的重要转变

学校的教育科研常常被人误以为是“务虚的”,是与教学实践“微关联”甚至是“无关联”的。科研与教学两不相关、互相分离,所谓的结合也常常貌合神离。而课堂观察的实质是以研究的方式解决课堂问题,它研究的问题是“微小的”,采用的方法是合理的,依托的理论是科学的,给教师提供的帮助是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是学校科研的第一追求。

(二)实现三个统一

目的与方法、描述与诠释、建构与行动的“三统一”,是课堂观察的主要特征。

1目的与方法的统一

课堂观察是一种有明确目的和方法的研究。课堂观察的目的多种多样,因校、因人、因时、因研究的需要而异。研究目的不同,就必须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在课堂观察中,目的与方法必须统一,否则就无法操作。任何一种课堂观察的方法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常常要因观察需要而变化。

2描述与诠释的统一

“课堂描述”是课堂观察研究的起点,课堂观察研究是建立在“描述”的基础上的。课堂描述包括两类:一种是基于定量观察的现象描述,“用数字说话”,这是课堂描述常用的方法;另一种是基于定性观察的细节描述,“用细节说话”,这是课堂描述使用的最基本方法。课堂的关键细节折射的是教师内在的个人理论。课堂描述不是课堂全部内容的描述,而是一种选择性描述,它可以忽略一些“无用”的信息。描述了课堂现象与细节后还要进行教育诠释。未经诠释的现象和细节是原始的,其研究价值是沉睡着的,课堂现象与教学细节只有在深刻的诠释中才富有研究的意义。

3建构与行动的统一

课堂观察十分强调“建设性”。在课堂观察的具体实践中,我们特别强调观察者给观察对象提出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建立在对课堂的准确“诠释”基础之上,是观察者对所诠释现象和细节的“再设计”。在课堂观察结束后,教师不仅明白了“问题”,而且明白了“问题背后的问题”;不但明白了“问题背后的问题”,而且明白了“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法”。

(三)追求三种品质

我们的课堂观察是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的,我们的课堂观察追求一线的、学术的和持续的研究品质。

1一线的

“一线的”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一线该做的”,一线教师应通过课堂观察来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的应然选择;二是“一线能做的”,教师的课堂观察应具有适合的“精细度”,应介于精细的专业研究人员课堂观察与粗放的传统听课之间。

2学术的

我们所追求的“学术品质”是“一线学术”的品质,或者说,是“草根学术”的品质,这种学术品质能够促使教学实践不断地走向合理与智慧。课堂观察的成果表达也具有“一线学术”的话语特征,注重的是对教学现象的理性思考。其表述常常是朴素的,但又隐含着理论;常常是个人的,但又可以抽象;常常是个性的,但又具有普适意义。

3持续的

课堂观察不是静态的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研究,也不是阶段性的研究,而是一种在常态中进行的“持续”研究。课堂观察的“持续性”表现在多个方面:1)观察主题的持续。课堂观察的主题具有“可重复性”,设计的一些观察量表也可以重复使用。但是,这种“重复”绝不代表研究的重复,因为教学现象绝不重复。2)观察对象的持续。教师个人理论的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对一个观察对象作持续的观察和指导。3)观察行为的持续。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行为也具有持续性。

二、课堂观察的初步实践

(一)团队观察

“团队观察”中的“团队”在学校通常指教研组和课题组。在我们所开展的各种课堂观察中,团队观察相对较为规范,它分为“准备阶段”、“观察阶段”和“反思阶段”。

1准备阶段:“五确定”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例7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体育 新课程

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和基本途径。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问题已经成为了小学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才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与提升,也成为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之一。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新课程背景下影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常见因素

(一)课堂常规的建设情况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课堂常规,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通常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组织开展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积累下来的经验,也是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程序性工作,与其他社会工作岗位上的程序性工作具有同样的意义和重要性。然而,在实际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很多任何教师却忽略了培育良好的课堂常规的重要性,例如:部分体育任课教师自我要求不高,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过于随意,不能以身作则,普遍存在接听手机、收发短信、聊天或者是随意离开上课地点等问题;再如:由于受学校师资队伍情况的影响,部分任课教师课时量安排过多,但是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光是教学任务就已经疲于应对了,常常就因此放低了对常规习惯的要求,并没有意识到课堂常规的重要性,以至于影响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情况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这一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1.教学内容的安排

随着近些年新课程的实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等问题已经逐渐得到了众多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教学内容的安排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小学体育任课教师的关注。实际上,在一节小学体育教学课中学生的学习和注意力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符合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和注意规律,会对课堂教学的效率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说,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与否也是影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其应有的关注。

2.教学方法的应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直接兴趣仍然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且普遍存在活泼好动、兴趣不稳定、无意注意占优势等特征。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他们都更喜欢丰富、灵活、多样的体育活动,尤其是以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等形式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对于单调、重复或者是活动内容过于单一的体育学习内容则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如果任课教师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时,选择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往往就会使得所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过于无趣和单调,并因此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再加上新课程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的宗旨和最为核心的理念,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就是这一理念和宗旨的重要体现之一,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符合新课程中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始终放在首要地位的要求,也就成为了新课程背景下影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课后反思的开展情况

新课程的实施,强调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而课后反思,不但能够更好的指导后续的教学实践,还能够促进体育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确保教学相长的实现。所以说,能否及时、科学的进行课后反思也是影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只有及时、科学的对课堂教学中的自己的授课情况、学生的表现情况以及教学的成效等进行反思,才能够在后续的教学中形成越来越清晰的思路,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系列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课堂常规的科学化建设

通过上文的分析,已经明确了体育课堂常规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和构建良好课堂教学常规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常规的培育和建设问题也逐渐得到了众多体育教育人士的重视与关注,我国部分省市的教育局甚至已经开始着手探讨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制定和落实问题,例如:广东省广州市区教育局就对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常规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所以,为了充分发挥课堂常规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要重视课堂常规的科学化建设工作。而在具体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培养和建设工作时,则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1.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的前提

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保障,也是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的前提,没有“安全”作保障和前提,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还是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无从谈起。这一点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玩耍,且相对来说,自律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比较差,如果不关注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极易出现各种不符合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危险行为,并引发安全事故。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工作时,首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明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行为是危险的、是被禁止的,并让学生明白一旦做出类似的行为将会导致怎么的后果,让学生明白体育课堂教学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遵守课堂常规相关要求的必要性。

2.相关要求的明确是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的基础

要开展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工作,让建设工作切实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要明确小学体育课堂建设的相关要求和内容,这是开展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的基础。具体来说,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建设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一是,课前常规。例如:在着装上要宽松舒适,不能带有坚硬物品;要听清楚集队要求和集队地点,听从体委的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集队;做好见习生的安排工作等等;二是,课中常规。例如:按照要求准时到达上课地点上课;明确学习的任务和学习的内容;认真听讲、积极参与等等;三是,课后常规。例如:开展科学合理的学习点评;做好放松活动;及时归还教学器材;做好见习生和学困生的教育与引导等等。只有从以上几个环节入手,切实的将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3.任课教师的熏陶是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的关键

要想实现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良好培育和有效构建,任课教师的以身作则、躬身示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培育和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在上课期间杜绝一切与教学活动无关的行为,以严谨的态度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和自觉性。

(二)重视教学活动的合理组织

1.遵循教学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与否是影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就要注意遵循教学规律来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具体来说,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的前半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水平会达到高峰,而在课堂教学的中后部分学生的意志力水平会达到高峰,而在课堂教学的后半部分学生的情绪则会达到高峰。根据小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这一规律,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体育任课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的前半部分安排开展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理解与掌握;在课程教学的后半部分则要有意识的安排一些竞争性和趣味性比较强的体育小游戏或者是体育小竞赛,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并起到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除此之外,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要注意抓住主教材与辅助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好主教材和辅助教材之间的合理搭配,以确保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最大限度的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2.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科学应用教学方法

要确保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顺利提升,就必须要注意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科学的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根据上文所分析的小学生直接兴趣起主导作用、兴趣不稳定、喜爱以游戏和竞赛形式组织的体育活动以及无意注意占优势等特点,可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一定要注意趣味化和儿童化的要求。

其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趣味化”的要求,指的是应尽可能的选择能够激发小学生直接兴趣,调动小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尽量避免单一、呆板、重复的枯燥练习。例如:可以应用兴趣教学法来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工作,通过各种直观的比喻、形象的模仿、新颖美观的教学场地设计、优美的配乐以及不断变化练习的位置等多种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调动小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儿童化”的要求,指的则是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小学生仍然处于儿童的范畴,多数学生仍然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的,而且普遍喜欢各种以游戏和竞赛等形式组织的活动,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要注意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应用类似口诀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开展耐久跑教学时,如果简单的要求学生围着运动场跑圈,很多学生都会因为活动的方式过于枯燥和乏味而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但是,如果任课教师采用游戏教学法,组织开展“寻宝比赛”,结合现代国际越野比赛的形式,在学生熟悉的校园中设计出安全合理的路线让学生去寻宝,看哪组学生最先跑到目的地寻到宝藏,就会比枯燥的让学生直接绕着跑圈,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更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中主动性的发挥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加强课后教学反思

在开展课后教学反思时,体育任课教师可以灵活采用调查、个人体会以及录像和同伴互助和组内研讨等多种方法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检测,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既可以采用一种方法,也可以多种方法搭配运用。而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时,不但要注意分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要注意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并进行总结、归类与记录,以此来为后续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通过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总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必须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入手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迟永传.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例8

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本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课堂授课,“填鸭式”教育是其显著特点。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只能单向地接受学习内容,无法进行有效思维扩散,造成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低下、课堂气氛枯燥、教学质量和水平不高。新课改的推行和实施,在较大程度上扭转了这一现象,构建高效课堂学习成为其中重要一环,文章对此展开了详细阐述。

一、高效英语课堂的内涵

新课改对高效课堂的界定为:在有限的45分钟内,学生和教师搭建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实现教学成果的最大化。并指出,在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并对其内容认真执行,有效提高初中英语水平。需要指出的是,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要按照教学客观规律教学,不能脱离教学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并注重对学生新课改教学理念的灌输、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持续受益。

二、构建高效英语教学的意义

初中学习阶段属于学生的基础教育起步阶段,英语课程学习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为目标,运用先进的英语学习理念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并使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应用英语知识,同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课堂教学时间一般为45分钟,时间有限,课余时间学生以汉语交流为主,无法全面应用英语知识,使高效课堂的构建变得非常必要,这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及综合学习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三、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进步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具体表现为:英语课堂传授内容较为单一、教师常常根据教材照本宣科地进行授课,这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传统英语教学方法比较老旧,和新课改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要求不相适应,在老式教学手段下,无法对英语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无法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四、新课改下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对策研究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将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师单纯根据课本内容循序渐进教学,学生学习热情便会受到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也会相应降低,时间久了,学生便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这就需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2.完善课堂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未能对英语作为一门基本语言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以说教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学生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英语学习成为常见的“哑巴英语”学习套路。学生只能应付笔试,无法有效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不能对后期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具有高效性,高效的教学手段是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主要途径。

3.拓宽学生知识面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仅仅将教材视为教学的唯一材料来源显然不合时宜,教师应该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情况适当增加一些课外内容。以计算机这个单词为例,教师除了将这个单词的基本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还应该结合计算机使用情况对计算机在英语环境下的使用情况进行扩展说明,对计算机各个部分以及常用浏览器相关单词进行扩展,让学生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加深了英语的学习,提高了学习英语的途径和学习效果。

4.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授课效果越来越成为常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在使用过程中,众多教师仅仅将多媒体设备看做幻灯片的替换品,无法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有作用。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学生会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课堂教学效果便自然会得到有效提高。

新课改对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未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英语教师应该努力构建高效教学课堂,综合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全面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例9

一、初中数学课堂课改常见误区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又一轮深入,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然而在初中课改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对课改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也并没有对课改理念进行适度掌握,因此,初中n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并没有呈现逐步提升的现象。作为一名一线初中数学教师,我简要总结出课堂课改教学中常见的几点误区。

首先,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中为了给学生代入感,常常使用情境教学法,但是教师往往过于追求情境,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创设情境中,这样教学效率自然不会得到提高。其次,合作学习的应用。在一些教师心中,新课改就是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进行互相探讨,因此在所有的课堂无论教学内容是否需要,都设计出让学生分组讨论的教学环节。然后,多媒体的运用。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以多媒体为新课改的标志,在数学课上全部使用多媒体,连粉笔都不曾碰一下,一些解题过程和重点无法详细的体现。最后,课堂提问。由于新课改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课堂互动,因此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进行大量的提问,甚至一问到底,由于是新课程,学生对所学内容了解不深,因此不但起不到互动作用,还常常让学生不得其解。

二、走出初中数学课堂课改教学误区的策略

1.情境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

不可否认,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也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在使用情境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情境教学法应从学生的数学认知出发,也就是说,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应与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具有相关性,并能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其次,创设情境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让数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得到体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更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创设教学情境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的同时得到品格的培养。

2.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出发点放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上。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知识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作为设计教学的依据,不能盲目地牵强附会,要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整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上需要明晰,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得到数学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进行“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时,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定理和判定,这时候就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3.课堂提问要基于学生的数学水平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的提问不能盲目,需要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以及课堂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心的设计。首先,数学课堂的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起到抛砖引玉,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其次,课堂提问应该依据学生的水平来设定,可以选择由易到难、层层引导学生的方法,也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课堂提问,让课堂提问发挥最大的效益。除此之外,不能为了课堂提问而提问,课堂提问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场景作辅助,让问题合理恰当地被提出。

4.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新课改下值得提倡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能够加快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变得更为具象。例如在学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时,教师就可以用GIF动图,将a的大小与开口大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对知识记忆深刻。但是,多媒体的这些优点与运用板书是不排斥的。运用板书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的解题格式、解题步骤有更精准的学习,同时多媒体由于停电、系统等原因,会存在一些突发的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可以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让数学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综上所述,本文对初中数学课堂课改常见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走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误区的策略,希望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改的进程中,能够不迷失方向,理智运用教学理念,走出课堂课改教学的误区,并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例10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通常为专业研究人员运用,专业研究人员深入课堂采集相关信息,观察课堂现象,进行课堂研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揭示教学规律。目前,这种研究方法也正在为一线教师青睐,但这种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与专业研究人员所作的课堂观察是有区别的,不能照搬,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唯有明确观察目的、把握特征要素、灵活运用方法、营造科研文化,才能提高课堂观察的有效性。

一、明确目的:质量、改变、自我

(一)聚焦质量

课堂观察要聚焦质量,就必须观察与分析涉及课堂的主要因素。课堂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教师、课程、学生和教学方法。那么,课堂观察就应观察与分析四个“是否有利于”:教师素养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包括教师的基本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教学智慧等;课程内容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教师对课程、对教材的把握与解读是否到位、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包括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讲解的清晰度、语言的启发性、活动组织的有效性等。教师开展课堂观察,主要就是研究这些因素是如何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可以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使命。

(二)促进改变

课堂观察不是为了获得一种结论,而是为了促进课堂的改变。这种改变,应体现教师的“三个学会”:第一,学会研究:课堂研究能力的改变。长期以来,无主题、范式化、去情境的次数多收效小的“教研活动”使教师没有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研究的能力,而课堂观察有助于教师学会课堂研究。第二,学会上课:教学实践能力的改变。课堂观察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如:通过长期的“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就善于提问;通过长期的“师生对话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长于“师生对话”。第三,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变。课堂观察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指向“有效”,追求“有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会实现改变。

(三)成长自我

在课堂观察中,“成长自我”或者“成为自己”,是很重要的一种目的。而要“成长自我”,在课堂观察中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自己的视角,在课堂观察中,应逐步建立自己独特的视角,这种独特的视角不是求“偏”!而是在求真中“求我”:既是有普遍意义的,又是具有个性特征的;第二,自己的发现,在课堂观察时,应善于敏锐地发现问题,见人所未见,当然,这种“人所未见”不是无关痛痒的偶然,而是十分重要的信息;第三,自己的见解,在课堂观察后的反思中,应形成独树一帜的见解,当然这种见解首先应是正确而能给人启迪的。我们应抱着一种“成长自我”的诉求去参与课堂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课堂观察更多的魅力。

二、把握特征:主题、情境、反思

(一)基于主题

课堂观察必定是基于主题的,无论是定量观察还是定性观察,或是其他的种种观察的方法,课堂观察最本质的特点不在于它用了什么具体的方法,而在于它必定是“定向”:第一,功能。要把握好课堂观察的“主题性”特征,首先应理解课堂观察中“主题”的功能,可以说,“主题”是课堂观察的“灵魂”,课堂观察是基于主题的观察,泛化地随便看看必然导致观察的“低效”。课堂观察中选择合适的主题,既能使观察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又易于观察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甚至是某一领域的“专家”。第二,内容。主题的选择十分重要,主题的合理选择,首先应建立在对课堂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因为课堂观察的主题其实质就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性要素,应建立一个从框架到视角、到观察点的课堂观察主题指南;其次,主题的选择应凸显学校与教师的个性理解,什么学校、谁选择怎样的观察内容是各异的,是与学校、与教师的研究旨趣相关的;再次,主题的选择应有利于从“一斑”中见“全豹”,课堂观察的主题应该是细小而具体的,而不是笼统又抽象的,它其实是提供了一种观察的视角与“进入”的路径,帮助我们最后看到整座高山、进入整个“森林”。第三,类型。从数量上看,课堂观察的主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但不宜过多,过多的主题会影响观察的有效性;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适时生成的;从“重点”上看,可以教师的“教”为主,也可以学生“学”为主,还可以课堂的文化为主。

(二)关注情境

课堂观察是非常讲究“情境”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情境”中去做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在课堂观察的方法中,定性观察是必须的,定量观察是必要的。按照专业研究人员所进行的课堂观察可以得出很多结论,但在这些结论中我们看不到“情境”,只见“道理”不见“故事”,但事实上教师讨论课堂是要以“情境”为依托的,“去情境的”的抽象研究不是我们的追求。课堂观察对情境的讲究是一以贯之的:捕捉情境,教师必须善于根据观察的主题捕捉有价值的情境;再现情境,教师用语言正确而有选择地描述自己所观察到情境,这是课堂观察研究的第一步,“再现”的本身就体现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与对情境的敏感程度,再现的情境将课堂现象进行“固化”,便于深入分析;理解情境,教学的情境是需要“理解”的,那些充满教育学意味的情境在未经诠释前只是“故事”,而经教师深度解读之后就会变成“案例”,就会深刻地启迪我们的教学;重构情境,在课堂观察中,“重构情境”是具有建设性的实效的,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没有什么比对可能的教学情境的“预想”更具有专业色彩的事情了。

(三)精于反思

课堂观察的成败系于“反思”,反思的质量决定了课堂观察的质量。课堂观察的反思是全程的反思,包括前反思、现场反思与后反思。第一,前反思。在课堂观察之前,我们应该进行两种反思:一是对观察主题进行反思,对所观察主题的内涵、外延、观察要素等进行周密的思考。二是对观察方法进行反思,努力使方法科学、合理、简捷,必须确保“可操作性”,不能搞得过于专业化,而使教师无法在观察过程中应用,特别是有关量表的设计,应相对粗放。第二,现场反思。现场反思是一种即时性的反思,我们要特别关注三种品质:一是敏锐性,观课过程的反思是一种直觉思维,在这种直觉思维中,观察者不自觉地调用了他全部的教育学素养。二是专注性,课堂中发生的现象是稍纵即逝的,容不得我们稍加分心。三是反思的无边界性,尽管我们在课前进行了主题的准备,但课堂现象是无穷无尽、无法预见的,无边界的思维可以让我们发现课堂更多值得咀嚼的细节与现象。第三,后反思。在观课后的反思中,我们一要尊重现象,解读现象不是将自己固有的成见强加给现象,而是从现象中读出教育的意蕴;二要基于系统,避免课堂观察的偏见,应注意发现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联系,应注意分析细节发生的背景,善于从小见大、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三要致力建构,要求我们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行为与理念。 转贴于

三、掌握方法:多样、系统、灵活

(一)倡导多样

课堂观察虽然很好,但很难推广,因为我们对于课堂观察“多元化”的重视还不够。第一,了解多种观察的方法。课堂观察的方法是多样的,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它可以包括实验观察与自然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与非结构观察,开放式观察、聚焦式观察与系统化观察、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等等。第二,处理好两种观察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处理好“规范化观察”与“简捷化观察”的关系,要特别重视那种简捷化观察的运用,不要说到课堂观察脑子里就浮出一大堆量表,不要看到课堂观察的一种模式就以为这就是课堂观察的全部,那种简捷的、有效的方法才是属于我们教师开展课堂观察的“家常菜”;同时,要在熟练运用中掌握“规范化观察”的方法。第三,根据实用的原则创新。课堂观察的方法运用是可以不断创新的,不要囿于已有的方法。

(二)系统思考

课堂观察后的行为重构有时候容易滑入“细节主义”的毛病,就事论事的行为改进有时候是危险的。避免这种危险就需要我们进行系统思考:第一,将细节置于“整体”。我们对于课堂观察中发现的细节问题,要进行系统的思考,通过系统的思考来改善,而不是发现一个细节问题解决一个细节问题,这样,往往这个细节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会有新的细节问题诞生出来。从细节处人手,在系统中思考,这是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应特别注意的。第二,将主题置于“整体”中。课堂观察不可能穷尽一切的主题,“选择性是课堂观察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特性”。但是,我们所选择的“主题”只是观察课堂的一个角度,而不是课堂研究的全部,只有将主题置于整个的课堂中来观察,“主题”才会更有价值,才会成为进入课堂世界的有效路径。第三,将现象置于“联系”中。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发现的教学现象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系统思考要求我们将现象与现象、现象与意识、现象与本质进行联系,从而避免判断的“失误”。

(三)灵活运用

课堂观察的多种方法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在实践中,教师们正在运用与创造有效的形式。如,团队观察与个体观察、他人观察与自我观察、主题观察与散点观察、现象观察与对象观察、专业观察与普通观察、实验观察与常态观察、单一观察与对比观察、借助工具观察与非工具观察、问题观察与经验观察。所有的观察都可以灵活地运用。

四、优化文化:合作、日常、自觉

(一)走向合作

教师在学校中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是“教研组”,但是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的合作常常呈现出貌合神离的“马赛克现象”,相互之间缺乏信任与理解。教师间的合作应遵守如下准则:第一,共同旨趣基础上的对话。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必定依托于这样的一种研究旨趣:老师们对于教学的观点可以不一,对于现象的理解可以迥异,但可以同样表现出对课堂微观世界的高度关注?对课堂细节的价值的充分理解。这种共同的旨趣使老师们拥有了可以对话的共同话语,使课堂研究在相互启迪中走向合作。第二,个体思考基础上的共享。个体思考是合作的基础,一种合作的文化必定是强调个性,在课堂观察的集体反思之前,必得有一个个体思考的环节,当参与集体反思的每一位都是带着个性化的思考而来的时候,合作才是高品位的。第三,直面事实基础上的坦诚。教师共同直面事实,然后坦诚相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既不空洞吹捧,又不刺伤他人,无论是观课者与执教者之间,还是观课者与观课者之间。一种美好的合作文化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融洽,其次才是技术上的互惠。

(二)走向日常

一些教师谈到,说是课堂观察应该“教科教研相结合”,这话说到点子上了。第一,避免“运动化”,有的教师只有到“课堂观察活动”的时候才有意识地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去进行课堂研究,而在日常的听课、评课活动中排斥这种方法,这种把课堂观察研究“运动化”的做法,必然导致研究方法最后的失落,教学研究是不能一阵风的;第二,避免“贵族化”,把课堂观察看作是少数教师的研究方法,跟大多数教师无关,这就是课堂观察的“贵族化”倾向。课堂观察在学校中的推进可以由部分教师先行尝试,但最终必须成为全体教师研究课堂的常用方法之一;第三,走向日常化。课堂观察的日常化,就是要把课堂观察作为常规武器来使用,可以在每一次课堂观摩中运用。把课堂观察“运动化”与“贵族化”,与我们现今课堂观察偏于繁琐、过于强调专业化有关,所以,课堂观察要走向日常化,还需要我们建立以简捷化观察为主的、多种观察方法相互补充、可以选择的课堂观察的方法体系。“走向日常”的实质,就是“课堂观察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教研生活”。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例11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导向高职日语课程,一般是以商务日语、经贸日语、旅游日语等应用型日语专业的专业课程形式,或以第二外语、任选课等非专业课程的形式存在。常州幼儿师范学校数年前开设过旅游日语专业,后因专业结构调整,日语现在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性质的转变,使学生对其重视度不够。高职日语课堂教学存在诸多病症:在教学目标上,偏重日语文法知识,忽视日语交际过程与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局限于日语教材理论,忽视理实一体的融合;在教学实施上,“假大空”的课堂缺乏务实性,抹杀了学生真实的思考与探究能力;在教学评价上,方式单一且轻视过程。高职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职业教育课堂革命亟待全面深化。[1]

(二)政策背景提出中国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开始了“新职教”的发展阶段。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七大方面提出了职教20条改革措施,重点强调了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4月,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对贯彻落实《方案》作出部署。她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要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线,将教学改革落实和体现到课堂上。新职教背景下,对职业院校的每门课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修课的日语也不例外。[2]

二、新职教背景下高职日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意义

高职的办学模式、生源结构、学生学力低下等显著特征使得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加上对课堂教学的关注与投入程度明显不足、课堂教学乱象等直接导致了课堂效果差,无疑使得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格外艰难,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深化改革切实解决日语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增强课堂教学改革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对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连接着学生与国家的未来。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探讨问题、交流观点、生成教育成果的核心环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抓住课堂教学。加大“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力度,就是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职业教育改革只有深入到课堂层面,才能解决自身问题。聚焦课堂、引领课程改革,向课堂要质量、求效益,内涵式发展高职,把改革攻坚的关键聚焦到课堂教学中,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新职教背景下高职日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与主要原则

(一)高职日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办学方向,聚焦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3]1.重塑日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功能常州幼儿师范学校以教研室为依托,促进教研进步。教务处要求各教研室紧扣课堂教学确立每周教研活动主题,汇总后邀请校内外专家论证,帮助各教研室选取适合的优质主题。外语教研室分为英语组、日语组。教研活动既有教研室整体内容,又有英语组、日语组各自的专题内容。每学期初外语教研室全体成员共同商定每周教研活动主题。日语组成员会重新研讨日语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教学内容与要求,课堂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课堂是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是有趣的,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心情愉悦。课堂是神圣的,不容许半点亵渎,是师生敬畏的殿堂。课堂是真实的,是脚踏实地探究新知、追求真善美的地方。课堂是重要的,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塑造价值观、情感生成的主要阵地。课堂是融通的,是包罗万象、博古通今、无问东西的交流地。课堂是鲜活的,是富有生命力的成长空间。课堂是生动的,是思想激烈碰撞、智慧传动、创造新知的萌生地。2.注重日语课堂教学的质量控制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创设了温馨适宜、生动新颖的日语教学环境。学校均为多媒体教室,有日语课的班级,任课老师会要求学生在教室环境布置时增添日本文化元素。通过日本文化周文化节活动、动漫节、日语书法比赛、寿司制作、和服秀等活动维护师生和谐,建立彼此尊重、氛围浓厚的班级秩序,培养热爱日语学习的情谊。外语教研室日语组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规范的教学流程、完整的教学实施过程,把握好合理的教学环节,集中抓住学生注意力,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照高职日语课程标准,紧扣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力争让每一堂课都是达标课,每位教师的课都是达标课。3.全力打造职教日语“金课”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在高职课堂教学上重视“规范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进阶式推进,努力打造职教金课。外语教研室日语组在达标课堂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日语+”的教育内涵,积极鼓励创新,追求卓越。结合办学实际,围绕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和日语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难度和挑战度,面向未来、培养典型。高效课堂是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改善的动态循环模式。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生存能力,注重学习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日语学习与专业的有机结合。关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发学生持续的自我学习效能。关注学生的日语学习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挖掘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形式展现出先进性和互动性,形成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的教学结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科学的教学任务量,达到或超过预设教学目标的教学效果。构建高效日语课堂模式,倾力打造出职教日语“金课”,让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或教学团队成为品牌标杆,从而进一步引领高职日语课堂教学开创新局面。

(二)高职日语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则职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点是课堂教学,其指向必须是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日语课堂教学管理要素到课堂教学环节,从教师到学生,都要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1.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密贴近高职学生实际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紧紧依靠广大教师的智慧与创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和创造力,增进师生在每堂课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面向全体师生、课程、课堂,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高职日语课堂教学质量。2.坚持兼收并蓄、求真务实常州幼儿师范学校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获得的优秀成果,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改革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从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组织的市职业学校教学开放日活动的参与中学习兄弟院校的优秀做法。从日资企业、日式餐厅、酒店日料部门、国际旅行社等企业行业中学习最先进的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实事求是地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探索提升高职日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3.坚持自强不息、循序渐进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坚持自律自励,引导和激励师生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不断地提升个人专业素养,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与锻炼,强化自我管理,激发内生动力,推动自主性革命。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分解宏观目标,细化项目任务,明确各类步骤、依次有序推进高职教学改革。

四、新职教背景下高职日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适应当前新形势新要求,从课堂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监督与评价,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上深入结合高职日语的特点整体推进。

(一)规范日语课堂教学管理规范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与前提,是创建稳定的教学秩序,开展教学活动实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常州幼儿师范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门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要求修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外语教研室日语组主抓日语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在“学标”“贯标”“用标”上要规范教学制度管理和规范教学常规管理相结合,在日语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具体落实。

(二)改革日语课堂教学方法有效运用、创新研究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环节。要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能力培养,选用适合高职日语课程、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推进高职日语课程教学改革,科学定位教学内容,优化“日语+”课程结构。常州幼儿师范学校日语课程提倡案例式、启发式、辩论式、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日语组教师通过教研活动研讨优质教学法,将先进理念与先进方法本土化,为己用。推进高职日语课程教学改革,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因势利导情境创设法等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模式,重视专业理论与日语交际运用的连贯性和递进性。通过日语情景剧表演、日语动漫配音、日本餐厅服务、日语导游讲解、日语演讲比赛、企业日语岗位见实习等为学生提供锻炼日语的实践机会。推进高职日语课程教学实践改革,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实现教学过程与日语习得过程的对接,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4]基于微视频资源的混合学习,推进了微课教学法的实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和演示相关的教学视频或其他微型课件,以辅助教学阐释知识点,解决教学重难点。常州幼儿师范学校每年通过微课大赛选拔优秀作品,成为全面展开微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每年评出的一等奖作品会通过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推荐参加江苏省高校微课大赛。外语教研室日语组通过互相听课观摩、评课促进、集体备课、赛课提升的方式,不断优化课程。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动脑筋,不断获取经验总结,并提炼形成文本。经过一学年的教学研讨,编制《日语课堂教学方法案例集》。

(三)积极打造“互联网+”教学资源平台“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师的新要求。技术新发展,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运用到课堂教学。教学信息化既是时代要求,也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利器。常州幼儿师范学校获评江苏省智慧校园,在软硬件上加大投入,全力保障教学实施。学校增建了现代化的外语视听教室、外语录音棚,持续引进超星泛雅平台、慕课平台等。学校出台了一些列信息化教学促进制度,引导教师建设自己的教学空间、在线教学模式。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管理、智能化教学环境成为日语课堂教学改革新举措。

(四)全力打造职教双师教学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师团队,是提高高职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资源。以日语学科发展为基点,建立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加强梯队建设,注重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优化师资结构,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培养机制。改进绩效考核,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评价机制。建立日语教学名师评选制度、教学名师工作室评选机制、优秀教学团队评选机制。提高教师的课堂意识和教学能力,推动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

(五)强化课堂教学的监督与评价课堂教学监督与评价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监控,通过量化、测评与考核,评定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职要认真执行课堂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实现教学全过程质量监控、教学基本建设质量监控、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学生学习质量监控。

五、新职教背景下高职日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常州幼儿师范学校依托校级层面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细化到外语教研室的日语组。制定领导工作小组工作制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加强专业引领和业务指导,强化组织领导的顶层设计,分工负责改革阶段性任务。把课堂教学作为教研室重点工作,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纳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

(二)加强资源保障完善教学资源建设,投入与职业教育高标准高要求相匹配的资源条件,切实保障课堂教学的资源服务,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运用多元化的日语教材教具,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现代化日本语言文学教研室、现代化日语实训室,打造日语(或外语)专业群建设等。建立健全教学资源利用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让资源更好地精准服务于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