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公益广告研究综述

公益广告研究综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1 08:56:10

公益广告研究综述

公益广告研究综述例1

 

【关键词】会计差错更正;审计风险;公司治理

一、引言

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现象日趋频繁,根据研究文献统计,在2002一2006年间,我国A股市场进行差错更正的公司累计达到991家(沪市517家,深市474家)。这一现象给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带来了威胁,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给注册会计师控制审计风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审计风险的产生是多方面、多方位的,它可能产生于审计主体,也有可能来自于被审计单位,甚至产生于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及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程度均会对审计风险有影响。因此,有的信息使用者在错误接收和使用审计信息以致投资决策失误时,有可能将责任推卸到注册会计师身上,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二、文献综述

在美国,由会计变更产生的会计报表重述问题引起了上市公司监管层和广大投资者的关注,更有众多的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美国学者Palmrose等(2000)对重述财务报表与审计师诉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研究了1995一1999年间在SEC备案的416家有重述的公司样本,14%的样本有审计师诉讼。他们将重述区分为经济重述和技术重述,凡影响核心收益的交易、账户的重述为经济重述,包括利润表误报和有关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同时审计师更可能因经济重述而遭到诉讼,而且其中的收益重述是最主要的。

 

Coffee(2003)从安然事件的分析入手,认为利益关系迫使审计师向公司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妥协,没能及时纠正报表中存在的实质性错误,导致日后会计差错更正的发生。他认为发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审计师独立性较差。

 

我国学者张为国、王霞(2005)以1999-2001年发生财务重述即会计差错更正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检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质量。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财务重述公司之前年度的蓄意错报的行为,注册会计师有所察觉并反映在审计意见中。

 

谢新风(2010)利用博弈的方法对财务重述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2007—2009年度深沪两市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幅度与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再融资、不被ST以及避免退市等需求,具有强烈的进行财务重述的动机。财务重述所导致的利润虚增额与审计风险成正比,财务重述所导致的利润虚增额越大,审计风险越大。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会计差错更正和审计风险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在这一领域展开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众所周知,现代公司的典型特征是在产权结构上实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某种分离,公司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公司的管理层都会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因此,他们为了突显自己的业绩,可能会通过虚构利润、虚假陈述等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而会计差错更正是粉饰财务报告的很好隐蔽手段,操作比较快、运用范围广而且不影响本期利润。所以,管理层不惜被监管部门关注的风险,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达到不被ST、申请恢复上市或其他的关键情况等其他目的。与此同时,为了顺利通过会计师的审计,管理层会企图通过审计收费水平来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性而达到规避不利审计意见的目的,获得对自身有利的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同样作为经济人的审计师也会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与上市公司管理者合谋,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这不仅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更增加了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审计风险。

 

因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对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有效的制约,减少其为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会计操纵,增加财务报告的可信性。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审计风险。

我们以年报补充更正公告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上市公司年报补充更正公告中的会计差错更正越多,则说明上年的年度报告存在重大遗漏或差错(即存在瑕疵),意味着公司治理问题严重,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越大,注册会计师审计成本加大,审计风险提高。根据上述理论以及审计独立性的特征,结合会计差错更正公司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会计差错更正,本文对审计风险与会计差错更正的相关性做出假设。并由此提出假设一:

 

假设一:会计差错更正发生与审计风险成正比

很多实证研究表明,为了达到上市公司扭亏为盈、配股和巨额冲销等目的,使利润虚增或虚减是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差错更正的主要目的。而大多数公司进行的会计差错更正是使利润虚增的,少数使得利润虚减。会计差错更正对当期利润影响程度越大,就越容易引起注册会计师的关注,也更容易增加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使得审计难度加大。而会计差错更正的发生多数是利润变动影响的。由此提出假设二:

 

假设二:涉及核心利润变动的会计差错更正与审计风险成正比

从会计差错更正所涉及的具体会计问题来看,本文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所更正的会计问题对合并利润表的影响上,并据此划分为核心利润、非核心利润、税费相关和资产负债项目调整四大类别,这与GAO(2003)、Palm-rose and Scholz(2004)的研究分类基本一致,我们用补充更正项目的类型来区分审计风险。一般来说,投资者和证券监管者更加关注经济后果严重的补充更正信息,也即涉及到利润表项目的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利润表信息直接反映了公司当期的经营成果,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指标。我国证监会经常利用公司的经营业绩信息(如净资产收益率、是否亏损等)来界定企业是否需要特别关注、是否应该退市或者是否有权进行权益再融资等。现有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个观点。

因此,相对来讲,涉及利润表的项目的经济后果更为严重,相应地,带来的审计风险也更高。如Anderson and Yohn(2002)和魏志华等(2009)都发现,当财务重述内容涉及销售收入、利润等核心项目时,市场反应更加强烈,相应的经济后果也更严重。

 

公益广告研究综述例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063-03

1953年,美国学者Howard R. Bowen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按照我们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向有关政府靠拢,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随着社会责任内涵研究的不断深入,现行的社会责任已经囊括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等方面。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确立了一种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群体共同分享公司剩余决策权的制度安排,也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新的思路。近40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将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和统计学方法相结合,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但是由于社会责任信息在我国的披露不充分,评价指标中定性指标难以界定等困难,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始终存在一定的局限。本文针对广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特征展开分析,然后分析评价广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寻找制约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因素,从而提出相关建议。

一、广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特征

截止2014年广西上市公司共有30家,总体数量较少,主要以制造业、化工行业等传统行业为主。2013年报数据显示,广西地区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267.19亿元,实现净利润41.34亿元,截至2014年6月6日,广西上市公司总市值1297.93亿元,流通市值867.89亿元,说明广西与其他省份相比上市公司发展规模较小,综合实力较差。

从广西上市公司2013年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中将社会责任信息汇总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披露方式上看,单独以社会责任报告方式披露的只有6家,占总体的20%,以年报中董事会报告的方式披露的有17家,占总体的57%,而没有披露社会责任的有7家,占总体的23%,从数量上看,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司占77%,说明各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一定重视;从披露内容上看,在6家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柳工和柳钢股份两家公司披露内容比较详细,其余有披露信息的21家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和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都比较简单,只简单从部分利益相关者角度阐述了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而且陈述内容大多是遵守了某某法规制度,缺少详细数据支撑,甚至有些公司只有简短一段话描述本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没有实质性内容。

二、广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评价

目前,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非常全面和深入,而且方法体系比较健全,但以财务评价为主,侧重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计量分析,忽视了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等。本文考虑将社会责任的4个内容综合起来进行评价,又引入利益相关者概念,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划分为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以及将环境保护和是否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纳入伦理责任当中,构建社会责任整体评价的构架,如图1所示。

(一)指标构建

在指标选择上,由于法律责任指标和伦理责任指标量化的复杂性,所以采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的方法,借鉴了黎友焕《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0)的部分指标,选择了17项经济责任指标、6项法律责任指标、8项伦理责任指标和1项自愿责任指标组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济责任和自愿责任采用定量指标,指标数据来源于2013年各上市公司的年报;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则采用定性指标,定性指标以各上市公司在社会责任报告或年报中的描述来确定取值,描述中详细披露的2分,一般披露的1分,未披露的为0分。具体指标如表2所示(见下页)。

本文以30家广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总体,剔除经过特殊处理的南化、河池化工、北生、国发4家公司,另国海证券属于金融业,其财务指标与其它行业相比可比性低,也予以剔除,所以实际选择25家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

(二)社会责任分析

由于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差异性,综合评价时彼此之间相关性差,所以本文对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分开分析,再计算综合得分。其中,经济责任指标有17个,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得分,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则采用算术平均计算得分,自愿责任以捐赠收入比率作为该项得分,构建如下算式,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见下页)。

CSR综合得分=经济责任得分+法律责任得分+伦理责任得分+自愿责任得分

1.描述性分析。根据表3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4所示。样本公司经济责任均值为0.1212,低于中间值(极大值和极小值之间的中间值),说明广西上市公司的经济表现总体偏低,公司实力整体不强;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均值为0.59和0.64,说明大部分公司都比较重视披露企业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的履行情况,尤其是对股东、客户、员工和社会公益方面的履行情况披露较充分;自愿责任均值为0.0536,得分偏低,说明很多公司对外捐赠较少或捐赠数额较少。总体来说,社会责任综合得分均值为1.3988,低于中间值,社会责任履行整体表现并不理想。

2.详细分析。从表3可知,将25家样本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排名。经济责任排名前10的公司中,综合排名前10的只有5家,比例为50%,起点较低,说明经济责任表现最好的公司并不一定同等重视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导致其他3项得分低从而拉低了综合得分;而经济责任排名前20的公司中,综合排名前20的有17家,比例为85%,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说明大多数经济责任表现较好的公司通常会对社会责任予以一定重视;经济责任排名最末的2家公司其综合排名也是最末,说明经济实力弱的企业通常很难兼顾其余3项责任的履行。从行业考虑,社会责任综合排名前10的公司中,制造业7家,交通运输业1家,渔业1家,电力1家,尤其是柳钢股份、柳工和柳化股份都属于易污染的化工和机械制造业,它们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更为重视。

(三)总体结论

1.广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总体履行情况比较差。社会责任综合得分平均值较低。四项责任当中,经济责任受到广西公司实力不佳的影响,整体表现一般;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表现中等偏上,但主要表现在描述性披露上,未有详细数据支撑;自愿责任表现不佳,25家样本公司中有11家未有对外捐赠支出,其余14家公司实际对外捐赠的金额也比较低。

2.企业披露社会责任的内容不均衡。仅有2家企业详细披露了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大部分的企业只是泛泛披露部分责任的履行,而有7家未披露。大多数企业只重点关注对投资者、员工和消费者的责任,而忽视政府、供应商、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公益事业和环境保护有一定关注,但缺乏详细说明。

三、建议

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绿色文明社会的需要,要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该要法律约束和利益驱动双管其下,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自身经济实力

从前述分析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仅与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观念有关,也与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有紧密的联系,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根本无暇兼顾社会责任。与其他省份的上市公司相比,广西上市公司综合实力相对薄弱,但也反映出广西上市公司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广西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广西地区的经济金融近几年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对于广西地区的上市公司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及挑战,而足够的经济实力才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石。所以,广西企业应努力加强自身经济实力,扩大生产经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声誉,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二)加强法律约束

追求利润是企业的本能,要求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只靠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法律强制约束。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普遍由政府主导具体运行,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推进社会责任法律制度的建设,建立上市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强制性披露制度,并加强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的监督管理工作,使企业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三)推进公司治理,加强利益联系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契约理论,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确立一种各利益相关者群体共同分享公司剩余决策权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可以将各利益相关者的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与经济责任紧密联系,从而使企业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自觉实现社会责任,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美丽广西建设背景下的广西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与推进机制研究”(13FGL013)]

参考文献:

[1] 张兆国,赵寿文,刘晓霞.公司治理研究的新发展:公司社会责任[J].武汉大学学报,2008(9)

[2] 王建琼,何静谊.公司治理、企业经济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经纬,2009(2)

公益广告研究综述例3

二、文献综述

(一)综合呈报方式变化影响研究 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出资产变动信息,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等,但此次政策变动仅是将其他资产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并没有完全引入正式综合收益观,导致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无法形成完全勾稽关系,因此会计信息质量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投资者也很难掌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信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09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基于综合收益观提出企业应当在利润表的每股收益科目下增设“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其中,“其他综合收益项”是企业未在所有者权益中确定的扣除所得税的净收益,“综合收益总额”包含了企业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由此可以看出,新政策要求呈报方式变动后,利润表中就包含了未实现的和已实现的损益,提高了损益类信息的对比性和透明度,对投资者估值非常有助。由上述政策背景介绍可以看出,2009年会计政策的变化为我国专家学者研究公允价值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分析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变化对会计信息价值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公允价值信息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改善财务报告透明度和提高投资者估值能力。

(二)财务报告呈报方式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 国内外针对会计信息有效性的研究普遍以投资者能够充分认知和理解财务报告公开披露的信息为前提条件,投资者或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在呈报方式下都能够关注和理解所有的会计信息,获得会计信息是不存在差异和成本的。但实际上投资者或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非理性是客观存在的,财务报告透明度和投资者的认知能力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国外目前进行了大量关于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Maines和Mcdaniel(2000)以美国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承包方式和盈余管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多数的受访者没有关注到利润表中的“其他利得或损失”项目,部分经验丰富的分析师阅读后也没有将此项目纳入估值范围,导致公司管理层成功操纵盈余管理、投资者普遍高估股票价值。Lee和Petron等(2006)在综合收益呈报方式选择的研究中指出,在股东权益变动表中和利润表呈报其他收益会产生不同的证券利得,不同的综合收益呈报方式会显著影响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国内针对综合收益呈报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过度阶段的净盈余变动研究、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研究和综合收益呈报方式理论研究等。陈丽蓉和潘芹(2010)通过比较目前国外三种全面收益呈报方式,分析了我国全面收益在定义、内容和列报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我国全面收益列报的意见:首先,会计准则需规范全面收益的概念和内容;其次,会计准则规定的呈报方式要具有唯一性;最后,建议采用扩展的全面收益表,制定扩展的全面收益表格式。赵凌(2012)在全面介绍综合收益观的基础上,分析了综合收益呈报列表的多种方式,并且把全面收益报告和传统的财务报表进行对比,找出全面收益报告的优势和当前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综上所述,当前多数的综合收益呈报方式研究中缺少充分的实证研究成果,针对会计信息有用性或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仅仅针对会计信息本身,而缺少对综合收益信息呈报方式、会计信息呈报位置对估值影响等的相关实证研究。因此本文从分析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对提高投资者认知、完善投资者估值和加强金融监管等入手,着重研究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变化对会计信息价值的影响,为会计准则制定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新会计准则(2007)要求在所有者权益表中列出金融资产变化数据,其中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2009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企业应当在利润表的每股收益科目下增设"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意在从理论层面增强利润表的信息价值,投资者和财报使用者可以在利润表中查到金融资产的变动情况,能够了解公司可变现的金融资产规模。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

假设2: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

(二)样本选取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开始在新会计准则要求下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出资产变动信息,2009年后才将损益类信息加入利润表,因此本次研究选取2007年2012年的持有金融资产的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审计意见不标准和所有者权益小于零的企业,最终得到3061组原始数据,按年份分布较为均匀。样本企业年度分布如表(1)所示。

本次研究所有的财务数据均来自于沪深两市交易所网站、新浪财经、腾讯财经等网站。

(三)模型构建 Olhson在建立剩余收益估计模型时曾认为,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判断不会受到公允价值变动信息披露的影响,即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呈报方式不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盈余的计算。在发达的资本市场 上投资者能够便捷、无成本的获得和理解会计数据信息。但会计准则规定将何种会计数据列表却会严重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盈余和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判断,损益类信息不纳入利润表会降低财务报告透明度,投资者需要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外收集相关的损益类数据,并且加工整理后才能更为准确的判断企业价值和盈余情况,这也就增加了投资者估值成本。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要求,损益类信息直接加入利润表,减少了投资者收集、加工、整理损益信息的工作量,理论上会降低投资者估值成本。相对应的,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为验证上述假设,本文构建价值相关性模型:

上式中,MVit是企业价值,BVit是企业加入公允价值变动的普通股权益,DIit是分红后的净利润,UNIit是计入净利润的未实现损益, RNIit是计入净利润的已实现损益,是回归项系数,是随即误差项。公式(1)是以利润表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相关性模型,为考察资本市场对未实现收益的定价情况,需要用总股本对价值模型进行平减得到价格模型:上式中,PRit是第i个公司在第t期期末复权后的收盘价,BVPit是企业加入公允价值变动的每股净资产,DIPit是分红后的每股净资产,UNIPit是金融资产的每股未实现损益,RNIPit是金融资产的每股已实现损益,是回归项系数,是随即误差项。为了更加准确的验证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的假设,建立交互影响分析模型:上式中,FMit是指示变量。由于本次研究选取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2年的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因此当t=[1,2]时,FMit=0,即损益类信息加入利润表前指示变量取0。当t=[3,6]时,FMit=1,即损益类信息加入利润表后指示变量取1。根据本次研究的假设,若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则应当显著为正。

本文不但从价值相关和价格相关视角验证研究假设,而且从股票价格收益角度验证研究假设。本文构建的收益模型如下:

上式中,RTit是样本企业股票价格收益,DIPit分红后的每股净资产的每年变化值,UNIPit是金融资产的每股未实现损益的年度变化值,RNIPit是金融资产的每股已实现损益的年度变化值。根据本次研究的假设,若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和应当显著为正。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于持有利得和持有损失可能相互抵消导致研究结果失真,因此本次研究对持有利得和持有损失(DIPit)分组描述,并且对持有利得和损失分别做单一样本T检验得到差异显著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每股净资产影响的描述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持有损失和持有利得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爆发后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会带来较大的信息风险。2007年的持有利得均值为0.424元/股,持有损失均值为0.057元/股,到2009年资本市场低迷、宏观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持有利得和持有损失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说明虽然非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占比较小,但公允价值变动仍然带来了较大的信息风险。整体上,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对综合收益产生了明显影响。非金融业的持有利得均值是0.236元/股,持有损失均值是0.127元/股,表明过去的损失收益呈报方式下,利润表的会计信息提供不完整,产生了信息风险,所以在利润表中列出金融资产损益可以为投资者和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详细的收益变化信息,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和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估值准确度。

(二)相关性分析 为检验变量间是否存在共线性,首先将各个指标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处于[-0.5,0.5]范围内,说明变量间存在共线性的概率不大,处于相对可以接受的范围,符合研究要求。

(三)回归分析 本文以利润表为基础建立了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模型,为考察资本市场对未实现收益的定价情况,用总股本对价值模型进行平减得到价格模型。价格模型的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非金融类公司在权益变动表呈报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时,UNIPit的估计系数不显著。在利润表呈报时,UNIPit的估计系数是1.156,并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DIPit·FMi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即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的价值相关性系数增加了1.727倍,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从权益表呈报的回归结果和利润表呈报的回归对比也可以看出,在股东权益变动表中呈报损益类信息时投资者的关注度,使得投资者的估值结果偏差大,没有起到增强会计信息质量和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的作用。当在利润表呈报损益类信息时,投资者较为容易的可以将公允价值变动信息纳入到企业价值计算范畴内,增强了企业价值估值的准确性。利润表呈报的R2值小于股东权益变动表,主要原因是股东权益变动表呈报时可解释的部分占比较大,而利润表呈报时企业价值的相关变量多,相对的降低了可解释部分占比,但实证研究中三次回归结果的R2值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总之,价格模型的检验结果支持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的研究假设,即验证了假设1。从表(5)中可以直观看出,本次研究样本的DIPit和DIPit估计系数并不显著,说明本次研究的结果不能证明在股东权益变动表呈报损益类信息时公允价值变化和金融资产价格有显著相关性,也侧面表明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能将持有利得和持有损失纳入公司业绩计算范围,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投资者都不能完全理解利润表外其他方式呈报的金融资产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利润表呈报时RNIPit和RNIPi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在利润表列出已实现收益可以显著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有助于增强公允价值运用。UNIPit和UNIPit的回归结果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爆发后DIPit·FMit稀释了未实现收益的解释作用,但整体回归结果表明,收益模型的检验结果支持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的研究假设,即验证了假设2。

五、结语

本文在介绍综合收益呈报方式的制度变化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综合收益观及其对财务报告呈报方式的影响,阐述了财务报告呈报方式对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现状。针对缺少对综合收益信息呈报方式对估 值影响的实证研究等问题,从分析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对提高投资者认知、完善投资者估值和加强金融监管等入手,分别构建了价值相关模型和收益相关模型验证政策变化效果。结果显示,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能够显著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和显著降低投资者估值成本,为会计准则制定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邹燕:《全面收益信息及其决策相关性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2]赵凌:《全面收益会计及其列报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公益广告研究综述例4

一、引言

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现象日趋频繁,根据研究文献统计,在2002一2006年间,我国A股市场进行差错更正的公司累计达到991家(沪市517家,深市474家)。这一现象给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带来了威胁,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给注册会计师控制审计风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审计风险的产生是多方面、多方位的,它可能产生于审计主体,也有可能来自于被审计单位,甚至产生于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及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程度均会对审计风险有影响。因此,有的信息使用者在错误接收和使用审计信息以致投资决策失误时,有可能将责任推卸到注册会计师身上,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二、文献综述

在美国,由会计变更产生的会计报表重述问题引起了上市公司监管层和广大投资者的关注,更有众多的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美国学者Palmrose等(2000)对重述财务报表与审计师诉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研究了1995一1999年间在SEC备案的416家有重述的公司样本,14%的样本有审计师诉讼。他们将重述区分为经济重述和技术重述,凡影响核心收益的交易、账户的重述为经济重述,包括利润表误报和有关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同时审计师更可能因经济重述而遭到诉讼,而且其中的收益重述是最主要的。

Coffee(2003)从安然事件的分析入手,认为利益关系迫使审计师向公司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妥协,没能及时纠正报表中存在的实质性错误,导致日后会计差错更正的发生。他认为发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审计师独立性较差。

我国学者张为国、王霞(2005)以1999-2001年发生财务重述即会计差错更正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检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质量。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财务重述公司之前年度的蓄意错报的行为,注册会计师有所察觉并反映在审计意见中。

谢新风(2010)利用博弈的方法对财务重述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2007—2009年度深沪两市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幅度与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再融资、不被ST以及避免退市等需求,具有强烈的进行财务重述的动机。财务重述所导致的利润虚增额与审计风险成正比,财务重述所导致的利润虚增额越大,审计风险越大。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会计差错更正和审计风险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在这一领域展开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众所周知,现代公司的典型特征是在产权结构上实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某种分离,公司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公司的管理层都会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因此,他们为了突显自己的业绩,可能会通过虚构利润、虚假陈述等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而会计差错更正是粉饰财务报告的很好隐蔽手段,操作比较快、运用范围广而且不影响本期利润。所以,管理层不惜被监管部门关注的风险,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达到不被ST、申请恢复上市或其他的关键情况等其他目的。与此同时,为了顺利通过会计师的审计,管理层会企图通过审计收费水平来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性而达到规避不利审计意见的目的,获得对自身有利的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同样作为经济人的审计师也会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与上市公司管理者合谋,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这不仅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更增加了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审计风险。

因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对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有效的制约,减少其为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会计操纵,增加财务报告的可信性。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审计风险。

我们以年报补充更正公告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上市公司年报补充更正公告中的会计差错更正越多,则说明上年的年度报告存在重大遗漏或差错(即存在瑕疵),意味着公司治理问题严重,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越大,注册会计师审计成本加大,审计风险提高。根据上述理论以及审计独立性的特征,结合会计差错更正公司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会计差错更正,本文对审计风险与会计差错更正的相关性做出假设。并由此提出假设一:

假设一:会计差错更正发生与审计风险成正比

很多实证研究表明,为了达到上市公司扭亏为盈、配股和巨额冲销等目的,使利润虚增或虚减是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差错更正的主要目的。而大多数公司进行的会计差错更正是使利润虚增的,少数使得利润虚减。会计差错更正对当期利润影响程度越大,就越容易引起注册会计师的关注,也更容易增加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使得审计难度加大。而会计差错更正的发生多数是利润变动影响的。由此提出假设二:

假设二:涉及核心利润变动的会计差错更正与审计风险成正比

从会计差错更正所涉及的具体会计问题来看,本文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所更正的会计问题对合并利润表的影响上,并据此划分为核心利润、非核心利润、税费相关和资产负债项目调整四大类别,这与GAO(2003)、Palm-rose and Scholz(2004)的研究分类基本一致,我们用补充更正项目的类型来区分审计风险。一般来说,投资者和证券监管者更加关注经济后果严重的补充更正信息,也即涉及到利润表项目的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利润表信息直接反映了公司当期的经营成果,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指标。我国证监会经常利用公司的经营业绩信息(如净资产收益率、是否亏损等)来界定企业是否需要特别关注、是否应该退市或者是否有权进行权益再融资等。现有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个观点。

因此,相对来讲,涉及利润表的项目的经济后果更为严重,相应地,带来的审计风险也更高。如Anderson and Yohn(2002)和魏志华等(2009)都发现,当财务重述内容涉及销售收入、利润等核心项目时,市场反应更加强烈,相应的经济后果也更严重。

四、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2010-2012年底过补充更正公告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共计207家,其中34家公司部分研究数据缺失,本文的最终研究样本为173家。本文的补充更正公告数据均来源于巨潮资讯网(.cn),研究设计中的其他变量数据大部分取自CSMAR数据库,但审计费用主要是通过手工查阅万得(Wind)资讯数据库所搜集的。

2.审计风险的量化

因为审计收费主要是按照资产总额来确定的,因此本文在确定正常审计收费时是利用2010-2012连续三年在深市和沪市上市的所有公司为样本,估算出正常审计收费的回归系数,然后再用这个一元回归方程来计算会计差错更正公司的正常审计收费。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按照样本选取标准和方法,共筛选出合格样本173个。经过统计发现,173个差错更正的公司中具有核心利润更正的公司有62家,占总样本的35.83%,反映了核心利润更正是会计差错更正中的常用手法。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最小值为2.2%,最大值为89.41%,比例相差甚大,说明不同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很大区别,这就有可能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对不同公司审计检查的审计风险不同。

2.回归结果与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审计风险与差错更正的回归系数为0.439(P>0.1),审计风险与差错更正的相关性关系不明显,有可能是差错更正公司披露的审计费用不准确,导致审计风险误差大,回归结果不是理想。审计风险与核心利润的回归系数为0.000(P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2010-2012年度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与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再融资、不被ST以及避免退市等需求,具有强烈利用会计差错更正操纵公司利润的动机。(2)差错更正是上市公司利润虚增动机的主要变通手段。(3)涉及核心利润变动的会计差错更正与审计风险成正比。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和审计市场的综合治理,于是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会计差错更正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其对会计信息披露的促进和监督,抑制重大差错更正的发生,需从多个方面对公司治理加以改善:要进一步设计最优的股权结构和形成合理的股权集中度;要控制资产负债率,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要继续优化董事会结构、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来有效激励和约束经理层;要加强监事会建设,设立审计委员会以确保内部监督的效力。

2.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投资者往往无法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作出判断,这就要求独立性很强的注册会计师发挥其鉴证的作用。因此不应规避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只要能证明会计差错对发生当期的影响的确重大,而当时执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却没有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那么,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应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无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是否还在为披露差错的企业提供审计服务,都应当为其前期的行为负责。

3.完善证券监管制度

近几年来,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手段有所加强,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一些针对上市公司的具体监管政策还显得过于简单和笼统。为避免上市公司通过粉饰财务报表而获得自身目的,应对证券监管制度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U.S.GeneralAccounting Office.Financial Statement Restatements:Trends,Market Impacts,Regulatory Responses,and Remaining Challenges.GAO-03-138,2003.

[2]Palmrose,Z-V.,and S.Scholz.The circumstances and legal consequences of non-GAAP reporting:evidence from restatement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4,21:139-180.

[3]Heninger W.G.(2001),The Associati on between Auditor Litigation and Abnormal Accruals.The Accounting Review 76(January):111-126.

[4]Paul KChaney,Kirk LPhilipich,"Shredded reputation:The cost of audit fail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

[5]潘克勤.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CCGI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06-112.

[6]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07(3):65-71.

[7]雷敏,吴文峰,吴冲锋,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补充更正行为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6(4):

38-43.

[8]谢新风.上市公司财务重述与审计风险关系研究[D].2010.

公益广告研究综述例5

 

【关键词】会计差错更正;审计风险;公司治理

一、引言

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现象日趋频繁,根据研究文献统计,在2002一2006年间,我国a股市场进行差错更正的公司累计达到991家(沪市517家,深市474家)。这一现象给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带来了威胁,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给注册会计师控制审计风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审计风险的产生是多方面、多方位的,它可能产生于审计主体,也有可能来自于被审计单位,甚至产生于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及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程度均会对审计风险有影响。因此,有的信息使用者在错误接收和使用审计信息以致投资决策失误时,有可能将责任推卸到注册会计师身上,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二、文献综述

在美国,由会计变更产生的会计报表重述问题引起了上市公司监管层和广大投资者的关注,更有众多的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美国学者palmrose等(2000)对重述财务报表与审计师诉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研究了1995一1999年间在sec备案的416家有重述的公司样本,14%的样本有审计师诉讼。他们将重述区分为经济重述和技术重述,凡影响核心收益的交易、账户的重述为经济重述,包括利润表误报和有关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同时审计师更可能因经济重述而遭到诉讼,而且其中的收益重述是最主要的。

 

coffee(2003)从安然事件的分析入手,认为利益关系迫使审计师向公司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妥协,没能及时纠正报表中存在的实质性错误,导致日后会计差错更正的发生。他认为发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审计师独立性较差。

 

我国学者张为国、王霞(2005)以1999-2001年发生财务重述即会计差错更正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检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质量。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财务重述公司之前年度的蓄意错报的行为,注册会计师有所察觉并反映在审计意见中。

 

谢新风(2010)利用博弈的方法对财务重述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2007—2009年度深沪两市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幅度与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再融资、不被st以及避免退市等需求,具有强烈的进行财务重述的动机。财务重述所导致的利润虚增额与审计风险成正比,财务重述所导致的利润虚增额越大,审计风险越大。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会计差错更正和审计风险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在这一领域展开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众所周知,现代公司的典型特征是在产权结构上实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某种分离,公司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公司的管理层都会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因此,他们为了突显自己的业绩,可能会通过虚构利润、虚假陈述等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而会计差错更正是粉饰财务报告的很好隐蔽手段,操作比较快、运用范围广而且不影响本期利润。所以,管理层不惜被监管部门关注的风险,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达到不被st、申请恢复上市或其他的关键情况等其他目的。与此同时,为了顺利通过会计师的审计,管理层会企图通过审计收费水平来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性而达到规避不利审计意见的目的,获得对自身有利的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同样作为经济人的审计师也会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与上市公司管理者合谋,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这不仅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更增加了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审计风险。

 

因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对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有效的制约,减少其为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会计操纵,增加财务报告的可信性。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审计风险。

我们以年报补充更正公告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上市公司年报补充更正公告中的会计差错更正越多,则说明上年的年度报告存在重大遗漏或差错(即存在瑕疵),意味着公司治理问题严重,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越大,注册会计师审计成本加大,审计风险提高。根据上述理论以及审计独立性的特征,结合会计差错更正公司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会计差错更正,本文对审计风险与会计差错更正的相关性做出假设。并由此提出假设一:

 

假设一:会计差错更正发生与审计风险成正比

很多实证研究表明,为了达到上市公司扭亏为盈、配股和巨额冲销等目的,使利润虚增或虚减是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差错更正的主要目的。而大多数公司进行的会计差错更正是使利润虚增的,少数使得利润虚减。会计差错更正对当期利润影响程度越大,就越容易引起注册会计师的关注,也更容易增加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使得审计难度加大。而会计差错更正的发生多数是利润变动影响的。由此提出假设二:

 

假设二:涉及核心利润变动的会计差错更正与审计风险成正比

从会计差错更正所涉及的具体会计问题来看,本文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所更正的会计问题对合并利润表的影响上,并据此划分为核心利润、非核心利润、税费相关和资产负债项目调整四大类别,这与gao(2003)、palm-rose and scholz(2004)的研究分类基本一致,我们用补充更正项目的类型来区分审计风险。一般来说,投资者和证券监管者更加关注经济后果严重的补充更正信息,也即涉及到利润表项目的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利润表信息直接反映了公司当期的经营成果,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指标。我国证监会经常利用公司的经营业绩信息(如净资产收益率、是否亏损等)来界定企业是否需要特别关注、是否应该退市或者是否有权进行权益再融资等。现有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个观点。

因此,相对来讲,涉及利润表的项目的经济后果更为严重,相应地,带来的审计风险也更高。如anderson and yohn(2002)和魏志华等(2009)都发现,当财务重述内容涉及销售收入、利润等核心项目时,市场反应更加强烈,相应的经济后果也更严重。

 

四、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2010-2012年底过补充更正公告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共计207家,其中34家公司部分研究数据缺失,本文的最终研究样本为173家。本文的补充更正公告数据均来源于巨潮资讯网(cninfo.co

m.cn),研究设计中的其他变量数据大部分取自csmar数据库,但审计费用主要是通过手工查阅万得(wind)资讯数据库所搜集的。

 

2.审计风险的量化

因为审计收费主要是按照资产总额来确定的,因此本文在确定正常审计收费时是利用2010-2012连续三年在深市和沪市上市的所有公司为样本,估算出正常审计收费的回归系数,然后再用这个一元回归方程来计算会计差错更正公司的正常审计收费。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按照样本选取标准和方法,共筛选出合格样本173个。经过统计发现,173个差错更正的公司中具有核心利润更正的公司有62家,占总样本的35.83%,反映了核心利润更正是会计差错更正中的常用手法。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最小值为2.2%,最大值为89.41%,比例相差甚大,说明不同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很大区别,这就有可能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对不同公司审计检查的审计风险不同。

 

2.回归结果与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审计风险与差错更正的回归系数为0.439(p>0.1),审计风险与差错更正的相关性关系不明显,有可能是差错更正公司披露的审计费用不准确,导致审计风险误差大,回归结果不是理想。审计风险与核心利润的回归系数为0.000(p<0.01),这说明审计风险与核心利润差错更正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2成立。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2010-2012年度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与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再融资、不被st以及避免退市等需求,具有强烈利用会计差错更正操纵公司利润的动机。(2)差错更正是上市公司利润虚增动机的主要变通手段。(3)涉及核心利润变动的会计差错更正与审计风险成正比。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和审计市场的综合治理,于是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会计差错更正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其对会计信息披露的促进和监督,抑制重大差错更正的发生,需从多个方面对公司治理加以改善:要进一步设计最优的股权结构和形成合理的股权集中度;要控制资产负债率,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要继续优化董事会结构、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来有效激励和约束经理层;要加强监事会建设,设立审计委员会以确保内部监督的效力。

 

2.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投资者往往无法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作出判断,这就要求独立性很强的注册会计师发挥其鉴证的作用。因此不应规避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只要能证明会计差错对发生当期的影响的确重大,而当时执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却没有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那么,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应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无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是否还在为披露差错的企业提供审计服务,都应当为其前期的行为负责。

 

3.完善证券监管制度

近几年来,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手段有所加强,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一些针对上市公司的具体监管政策还显得过于简单和笼统。为避免上市公司通过粉饰财务报表而获得自身目的,应对证券监管制度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u.s.generalaccounting office.financial statement restatements:trends,market impacts,regulatory responses,and remaining challenges.gao-03-138,2003.

 

[2]palmrose,z-v.,and s.scholz.the circumstances and legal consequences of non-gaap reporting:evidence from restatement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4,21:139-180.

 

[3]heninger w.g.(2001),the associati on between auditor litigation and abnormal accruals.the accounting review 76(january):111-126.

 

[4]paul kchaney,kirk lphilipich,"shredded reputation:the cost of audit fail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

 

[5]潘克勤.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ccgi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06-112.

[6]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07(3):65-71.

公益广告研究综述例6

一、理论综述

(一)国外部分

美国会计学家戴维.林诺维斯(David・Linowes)在《会计杂志》1968年第11期上发表的题为“Social-Economic Accounting”一文中首次提出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披露问题进行研究。Lee Burke和Jeanne・M.Logsdon(1996)认为:应从战略上重新定位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而不是当期的成本或费用,研究旨在更好地评估社会责任活动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社会均受益。

由Wayne・Corcoran和Wayne・E・Levninger提出的“环境交易报告”虽然在内容上局限于环境会计信息,但在模式上却为社会责任绩效信息的披露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许多学者热衷于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实证研究。

Carol(1994)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了压力集团对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研究表明压力集团(股东、社区、政府、职工、消费者)是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并且他们认为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非常不足。

Cowen(1987)通过对134家美国公司年度报告中所包含的社会责任信息的研究表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公司所在的行业、公司是否存在社会责任委员会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披露正相关。

Robert(1992)的研究表明,利益相关者的势力、企业的战略地位、公司的盈利能力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披露正相关。

Homer H. Johnson(2003)提出,在一定范围内披露承担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和提高公司的价值,不合法的不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能够对公司的财务表现产生负效应。

这些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都预示着一种趋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其财务表现或者公司价值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二)国内部分

宋献中、李皎予(1992)从社会责任会计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以及计量、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方法。

刘建红与杨亚娥(2004)在《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一些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及会计职业团体近三十年间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和尝试。

喻昊(2006)则着重分析了在企业巨型化背景下西方国家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践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近年来,有些学者则进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

黎精明(2004)选择了六家公司,主要从披露工具和披露形式两方面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分析,说明了公司可以通过诸如公司网站、定期报告、招股说明书等形式载体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结论指出我国企业在其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零星地散落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李正(2005)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资产规模、负债比率、重污染行业因素与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显著正相关;净资产收益率、ST类公司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显著负相关。

孟庆若(1996)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包括简单模式、中级模式、高级模式。简单模式(叙述性揭示方法)提供非货币性信息;中级模式(环境交易报告)是指运用一定独立报表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可以称之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分部报表”,其报告模式类似于统计报表,其中既可能有货币性数据,也有可能存在非货币数据;高级模式(社会收益表、社会经济营运表、社会资产负债表、增值表)大部分内容利用货币形式加以反映,结构完整。

二、相关评述与结论

目前国外的研究已基本形成一套框架,具有比较系统的基础理论和目标结构,但在解决计量这个方面还是没有多大进展,这也是桎梏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但随着实证研究的深入和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于社会责任会计计量的研究,该领域还是充满了希望。

而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综合、系统地论述的专著还较少,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上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有一些是对未来模式的简单设想。从样本分析来看,我国学者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的内容涉及面广,研究深度有所加强。但总体上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核算办法、会计确认、披露形式等方面,仅局限于介绍国外社会责任会计的做法及一些简单的设想,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的系统性、可操作性亟待提高,因此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法律社会责任和思想意识角度来看,在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还有一段路要走。

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一个新兴的会计分支,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优化了企业的会计行为。虽然它只发展了30多年,但已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逐渐从理论空想走向现实;各国政府和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的计量和披露;我国学者借鉴国外成果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

但社会责任会计目前仍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解决:如何建立广泛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建立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理论框架;采用何种切实可行的计量方法;如何计量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如何尽可能详细而又以较小的成本来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这些方面都是今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方向。

可以肯定,随着社会公众对企业要求的不断提高,各国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越发关注,理论界对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效益计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社会责任会计必将成为现代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公益广告研究综述例7

一、广告学的溯源、变迀

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存在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广告学特定的研究对象就是广告。广告实践与广告学理论是在其变迀过程中进行着良性的互动发展,广告是一种操作性的社会实践过程,广告学则是对广告这种特殊的社会实践过程及其运动规律进行总结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真正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广告学,最早产生于经济发达的美国。

人类的广告活动十分久远,从开始利用舞蹈、声音等进行广告传播,到后来发明和运用语言与文字等开展了广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出现,使人类广告传播再次发生质的变化。与此同时,专业性的广告公司的形成、发展与普及,也加速了广告研究的进程。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都得到了,伴随而来的大众性报纸,客观上为广告业和广告学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给广告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对广告活动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用以指导广告实践,不断提升广告活动的质量与水平。

1812年,世界上第一家广告公司在伦敦开业;1866年,美国学者莱坞德和哈顿合著的《路牌广告的历史》—书,为广告理论研究之始。1888年,罗厄尔创办和出版了«印刷者油墨》是美国第一本广告专业性刊物。1895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哈洛盖尔设计了对消费者行为和心理进行调查的问卷,通常被认为是广告人对广告运作理论和原则进行科学研究的新开端。纳桑尼尔福勒出版了”第一批论述广告的书籍:《广告与印刷》19世纪80年代末期)《企业的建设》(1893),这是一本论述广告用语、传播媒体和排印格式的手册;还有《广告方式方法》1897)……查尔斯奥斯汀贝茨,另外一位早期广告撰稿人,出版了《优秀的广告过程》1896)和《广告过程概论》1898)。“1898年,美国学者E|S'路易斯提出了AIDA法则,进而为科学的广告运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1900年,哈洛盖尔在多年调查研究和总结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写成《广告心理学》一书,把心理学的内容纳入广告学说的体系。1903年,美国西北大学校长、心理学家瓦尔特狄尔斯科特于1901年在芝加哥首次提出了要把现代广告活动和广告工作的实践发展成为科学,并于1903年出版了学术专著--《广告学原理》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本广告学原理的书籍。斯科特首先提出了应该把广告活动作为一种学术探讨的对象进行理论上的研究,第一次对广告学应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这一观点进行了全面论述。斯科特于1908年还撰写了《广告心理学》一书,他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分析了消费者对广告反应的心理特征,开始了对广告理论较为系统的探索,为后来广告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广告学界一般认为,《广告学原理》和《广告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广告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与此同时,经济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家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广告学进行了探讨。经济学家席克斯在其编著的《广告学大纲》一书中,就对广告活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开创了应用经济学的范式对广告学进行研究的先河。紧接着“几本包含经济学观点的书于20年代出版,其中包括罗兰德维勒的《广告经济学》”。

1903年美国记者休曼在美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实用新闻学》中论述了报纸广告的制作与刊登问题,成为新闻学者研究广告或者新闻传媒广告的开篇之作。陈培爱认为:“美国在1905年起就把广告学归入市场学,国外许多谈广告的文章都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

“与此同时,广告研究的活跃很快就在广告教育上得到反应。世界上第一堂广告课为EdwardT.Page与SamuelT.Davis于1896年在TheInternationalCorrespon-denceSchools所开的函授课程,而第一个广告系则为Witt.K.Cochrane于1902年所创办的TheChicagoCollegeofAd-vertising(Sandage,1963)。”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等高校,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和讲授有关广告学方面的课程。“一方面,系统广告知识的专业讲授,促使大学的教师更加注意对业界广告实践经验的全面总结;另一方面,出于专业教学的需要,学者们也都自觉地加强了对现实广告现象与广告理论的专题研究。”大学广告学课程的开设,促使广告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综上所述,广告理论和广告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也就是广告学学科体系逐渐趋向完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广告学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已呈现出基本轮廓。换而言之,市场化经济的高度繁荣、心理学科的发展和学科分化的大潮的合力作用导致了广告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二、广告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进入20世纪,伴随生产力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经济开始由生产导向时代转向销售导向时代。因此,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对在垄断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变化规律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广告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促销工具,更是受到了工商界的高度重视。

20世纪20年代,许多从事广告实际工作的广告人开始了对自己从业经验的总结,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思考,提出了有关广告创作方面的学科流派。如洛德暨托马斯广告公司的约翰肯尼迪等人提出了销售理由和购买原因的“原因追究法”或“硬性销售派”西奥多麦克马纳斯和扬罗必凱广告公司的创始人雷蒙罗必凱提出的“情感氛围派”或“软性销售派”等,开创了广告人构建广告理论学说之先河。

1912年,哈佛大学的赫杰特奇教授深入到企业家中间进行调查,收集和研究了他们的市场活动、广告活动和市场销售情况,并对之加以总结,出版了《广告与营销》的学术专著,这是第一本以讲授广告方法和推销方法为主的教科书,其中对广告理论进行了较为初步的探讨,指出企业家在广告实践活动中好的做法,总结了企业家在销售过程中一些成功的经验。1918年,哈佛大学丹尼尔斯塔克教授开始研究有关识别、检测广告摹写的方法,他和当时的A.C.尼尔森、乔治盖洛普各自成立了自己的调研公司,把市场调查引入广告活动中,成为广告实践与营销直接发生联系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此同时,斯科特对广告心理学进行执着的研究,在1921年又出版了《广告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际》—书,着重探讨了心理学原理在印刷广告中的应用。1925年,美国广告大师克劳德霍普金斯出版了《科学广告》—书,对广告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命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对广告学的科学建设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1926年,美国成立了“美国全美市场学和广告学教员协会”开始联合起来开展更为广泛而又系统的广告学的研究工作。此后,大量的广告学专著问世。与此同时,英国、法国、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也相继开展了广告学的研究。如1914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创建广告研究会,并开设广告学课程。广告学的研究内容由过去仅仅是对市场营销中的广告策略和广告设计的单项研究,扩展为对广告经营、制作、心理、历史和管理的综合研究。1938年,美国创立了世界性的广告研究机构--国际广告协会(IAA)。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社会学家、宗教领袖、哲学家、政治家、行为科学家、管理学家、新闻学家、传播学家和广告学家等纷纷加入到广告学的研究大军之中,相继出版了多种研究广告的著作,如:1930年卢坎和本森的《广告主心理学》1936年H'K凱奈尔的《广告的正义之战》1944年布莱克克拉克的《广告烟幕》等。美国“广告主协会”“广告商协会”“广告实践委员会”等相继成立,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广告理论、广告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广告学的发展,使广告学的学科系统趋于完善。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达彼思广告公司的罗瑟瑞夫斯提出了影响深远的“USP”(UniqueSellingProposition)理论。由此可见,广告在美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专业广告教育伴随着广告业的空前发展也在美国完善起来了。

综上所述,《科学广告》等书的出版、广告协会、广告行业组织的建立和专业广告教育的出现,确立了广告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同时,广告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分支,市场调查作为广告运作程序中的一环,广告协会和广告行业组织作为广告市场多角关系中的一员,均成为广告学的研究对象,广告学的学科体系基本上得到了构建,专业广告教育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了广告学学科的不断提升。

三、广告学学科体系的完善

二战后,伴随西方经济的复兴与繁荣,广告业得到快速的发展。20世纪中叶,营销学、传播学又引入到广告活动的实践中,成为广告学学科体系中新的重要理论支柱。不仅极大地强化了广告活动的有效性,而且为广告运作方式奠定了科学的基础。特别是著名的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克劳德.霍普金斯、雷蒙.罗必凱等人在理论和实务上的坚持不懈地努力,使得广告学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研究对象日益丰富,广告学学科体系日趋完备,以市场营销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为支柱的广告学理论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广告学已基本上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进而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

20世纪中叶,许多学者纷纷从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人类学等角度对广告活动加以总结和探讨,相继出版了多种理论专著。但这些学者多是站在其他学科的角度或立场来看待广告学,广告学的许多知识层面仍被认为是这些学科的分支或组成部分。如1949年P-比绍普的《广告和责任》1950年尼尔鲍顿和马丁马歇尔的《广告管理学理论与案例》等。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广告大师们创造的理论有詹姆斯.韦伯.扬的广告创意“组合说”大卫奥格威的“科学广告”和“品牌形象论”威廉伯恩巴克的“艺术广告”“ROI论”Relevance相关性、Originality原创力,Impact冲击力)、“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李奥贝纳的“与生倶来的戏剧性理论”艾里斯和杰特劳特的定位理论与企业形象理论(CI)、鲍勃劳特朋提出了“4C论”Con¬sumer'sneedsandwants,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求;Cost,能够支付的成本;Convenience,购头的方便性;Communication,沟通)和丹尼舒尔茨的“IMC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等。著名广告大师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所形成的理论与方法,不仅能够指导实践,而且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成为广告学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精华。因此,正如黄孟芳在《广告理论百年回眸》一文中所提出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广告的现代化手段及表现技巧有了大幅度的革新,广告理论出现了许多创新的概念和解释,广告理论开始超越传统的既定的广告理论模式和范围。此时期,广告调查、广告目标、广告人素质、广告定位等理论成为广告学科的主要理论构成。”对于广告学科的建立、完善和创新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随着广告市场的快速发展,广告行业组织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和提升,在协调关系、行业自律、提高效率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广告市场发育日趋成熟的今天,广告行业多角关系相对稳定,广告制应运而生并得到普及,促使广告市场的运作日趋成熟和规范。各国政府十分注重对广告活动的规范管理,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这些举措不仅加强了对广告行业的管理,而且不断充实和丰富了广告学学科体系的研究内容,还使得不同社会背景下广告道德法规、广告管理政策和条例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世界各国广告行业不仅纷纷成立本国的行业自律组织,而且还成立了国际性的广告行业组织。行业组织的成立,不仅能够通过行业自律提升行业运作的水平,而且还能够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提高广告运作的效率。特别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广告业跨地区、跨国度运作力度加大,逐渐成为广告运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使得国际性的广告行业组织的作用凸现,而且也更进一步促进了广告理论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广告活动的科学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而且其本身也成为广告学学科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公益广告研究综述例8

广告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研究广告活动的历史、理论、策略、制作与经营管理的科学。有关广告的知识,起初只零星地见之于新闻学科和经济学科的部分章节内,且很不成系统。到现在为止,广告知识仍是这些学科的组成内容之一,如新闻学、市场学、企业管理学、商业心理学等都论述到广告的内容。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广告已成为传播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社会信息的有力工具和手段。在众多的广告中,尽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方式,但语言文字依是广告的灵魂,是商品信息的主要载体。广告大师奥格威过:“广告是词语的生涯。”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除了协调组织生产以外,还不得不承担起促进消费,平衡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的重任,适应这一需求的广告语言应运而生了。

广告语言是语言存在的一种新的形态,甚至可以说是语言运用的最活跃的领域。它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活动中广告宣传的需要,从日常语言的规范模式中脱而出。广告语言不仅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而且简直就是我们的生存方式。

在广告宣传中,为了更好的宣传产品,扩大消费层面,广告制作者往往运用模糊性词语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许多广告由于运用了模糊语言,使得广告表达的意思看起来更加清晰,表达得更加得体生动,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模糊与清晰、确切,看清来使一组矛盾的事物,但是二者却往往相辅相成地完美结合,使得主题表达更为准确生动。正如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格·哥根所说:“描述的不确切性并不是坏事,相反,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送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的事物作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争夺消费者和增加市场占有份额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广告手段日益科学化现代化,运用广告来开拓市场,争取消费者,成为企业开发市场、扩大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

由于广告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广告活动的形式日趋丰富多彩,广告业务不断增加,专业广告组织也开始出现,对广告理论和广告策略的研究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为了加强对广告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加强对广告理论的研究,高等学府增设了广告专业或开设广告课程。广告理论研究的日益发展和广告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渐使广告学成为一门正规的和独立的学科,从新闻学和商业经济学中分离出来。

广告学是一门科学。广告学反映了广告活动的客观规律。符合客观规律就有科学性。所谓科学,它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的总和。科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和正确地解释各种现象;它的任务是透过偶然的、杂乱的现象去发掘和研究表面上看不出的规律,并以这些客观规律去指导实践。很多科学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未知的空白区和不完善的地方。广告学是新生科学,自然也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和未知空白区,但绝不能因此而否定它是科学。

广告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探讨和揭示广告活动在商品促销中的运动规律,它着重研究下述几项内容:

(1)广告的基本原理,包括广告的基本概念,广告在商品经济中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广告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广告的基本任务等。

(2)广告策划,包括广告调查、广告计划、广告预算、广告策略、广告实施及效果测定等。

(3)广告设计与制作。针对广告公司和专业设计公司的需求,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平面设计师,使学员掌握平面设计不同职位需求的专业设计技能,并具备独立完成各种设计项目的

能力。

(4)广告心理学等。广告学的基本任务,也就围绕着这几项研究内容而展开。

可以看出,广告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商业广告的基本规律。尤其在中国,广告活动的发展水平还较低,企业主利用广告作为辅助其商业活动的有效手段的意识也还很淡薄。因此,摆在中国广告界面前的任务,就是不仅要努力提高广告的创作水平,努力提高广告宣传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通过广告活动,推广和普及广告活动是人们从事商业活动的有效的辅助和促进手段的意识,从而达到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目的。为此,就迫切需要提高广告的理论水平,以指导中国广告事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探讨提高广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广告效果包括广告本身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果。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沟通产销双方的信息交流,扩大商品流通,促进商品销售,从而为广告主创造更大的利润。这是对广告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告本身的宣传效果。但要取得这种效果并非易事。广告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少花钱多办事,就必须掌握市场变化情况及商品运动规律,灵活地运用广告策略,通过对广告计划、广告决策、广告创作、广告效益和广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指导广告业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掌握提高广告效益的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广告是语言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而模糊性词语作为广告语体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以其绝妙的创意、绝佳的文字向人们传递商品信息的同时也向人们推销着传统的或未来的观念、价值等文化信息,有效缓解受众精神上的排斥情绪,减少其对广告商的不信任度,使受众在一种轻松、愉悦、谐趣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广告所要传递的商业信息,并完成对商品的认知、记忆、选择和决策的思维过程,从而达到劝说消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广告文化与广告艺术》,《文艺研究》,1988年第5期,第64—75页.

公益广告研究综述例9

关键词: 应用翻译;策略;公示语

Key words: applied text translation;strategy;public signs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244-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际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为了使中国“走出去”,翻译工作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应用翻译已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由于缺乏完善的理论指导,译者不能正确把握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加之中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各种出版物和公共场合的翻译频频出错。而长期以来,我国翻译界的理论研究多半倾向于文学文本汉英翻译。目前,在MTI逐渐兴旺和翻译学升为二级学科的背景下,应用文本翻译日益重要,应用文本翻译研究亦成当务之急(郑艳杰. 2012: 78 )。

1 翻译理论研究概况

1.1 国内概况 中国的翻译活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翻译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转型。在最早的佛经翻译中,就有人提出了“文”和“质”的标准。在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有林纾的“谈译书之难”,还有钱钟书的“化境”等等。前辈们对翻译原则和标准的论述,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实质上都是对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讨论的都是如何使文学类文本翻译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优美(郭建平.2010:40)。刘宓庆曾指出译论界常常陷入诠释性争论,缺乏对策性及理论应有的实践意义。很显然,中国译界已逐渐意识到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1.2 国外概况 西方翻译理论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成为主流之前,语言学派理论在译界占有主导地位。美国学者奈达(Eugene A.Nida)创立了翻译研究的交际学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和“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将翻译和语言功能联系了起来,认为翻译即交际。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等等。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也将翻译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手法。而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诺德(Christiane Nord)则进一步指出,在翻译应用文本(如广告,说明书等)而非文学作品时,坚持对等论的理论家更倾向于接受非逐字翻译的方法。

2 应用翻译研究

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化,翻译活动日益频繁。翻译研究已从传统的文学翻译领域走向各种应用翻译领域(平洪. 2002:19)。应用翻译研究得到了高度重视。

2.1 应用文本的分类及主要特征 应用文本涵盖广泛,包括各类法律条文、合同、协议条款、旅游指南、景点介绍、政府工作报告、业务保函、商业广告、商务信函、产品说明书、公司简介、企业推介、机构宣传等等,注重信息的实效性和准确性。法律性应用文体客观、公正、严谨,模式固定。商务类应用文本以信息表达为特征,文体正式,格式固定;而宣传类应用文本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劝导性和呼唤性,灵活性强,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2.2 应用翻译的特点 应用翻译具有自身的特点,方梦之将绝大多数应用语篇的共性归纳为三点:信息性(informativity),劝导性(persuasiveness)和匿名性(anonymity)。(方梦之,2003:48)。应用翻译以传递信息为首要目的,实用性强,应用广泛,且直接为现实生活服务。国内应用文本具有浓厚的中国语言文化色彩,而且其中一些还具有政治宣传功能或社会宣传功能等。在国际化大背景下,面对中西方国家在文化,语言习惯,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译者的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公益广告研究综述例10

关键词:微电影 广告 剧本

微电影从2010年正式诞生以来就备受关注,最初的微电影只是对社会现象恶搞,是纯粹学院派的学生习作,接着随着微电影的火爆,微电影被各大广告商看重,微电影广告营销成为了继电视剧植入广告之后的又一波营销新浪潮。关于微电影广告的营销模式已经有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笔者通过对目前市面上的近500部点击率颇高的微电影广告剧本的研究,分析,总结,得出如下结论。希望本研究对广告主以及微电影广告剧本策划人员有所帮助。

一、微电影广告按故事情节分类

按照微电影广告的故事情节分类,微电影广告可划分为:搞笑类,惊险类,小清新类和其它综合类。

(一) 搞笑类

这类微电影广告有个特征,它具有搞笑,幽默,滑稽,无厘头等特征,这类微电影广告比较受受众欢迎,尤其是在微电影广告营销前期,搞笑,幽默几乎成了微电影广告的唯一特征,一时间微电影广告市场笑倒一片,最突出的例子是七喜的微电影广告圣诞许愿系类,中奖率系列,这两个系列的广告点击率都非常高。片中不断加入的恶搞,调侃,穿越等引来一片笑声。

(二) 惊险类

这类微电影广告的特征是充分吸收了警匪片中的惊险元素,如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剧情通过90秒的“微时间”讲述主角吴彦祖在一次高科技交易中遭遇敌手中途突袭,为了将新科技安然转送至安全地带,吴彦祖联手女主角Lisa施展调虎离山等计策,几经周折最终成功达成目标。全片场面宏大,制作精良,也是第一部大制作的网络微电影,堪称微时代的里程碑。

(三) 小清新类

快消行业或女性产品为了使品牌与广告营销内涵贴合,一般会选择这一类型的微电影剧本,如ECCO鞋的《爱步爱我》,益达口香糖的酸甜苦辣系列,水果啤酒果微醉,泡芙小姐系列,康师傅茉莉花茶星座系列等。这些微电影广告的特点是大多启用外形靓丽的俊男靓女担当主演,故事以爱情为主要线索,以此赋予产品的品牌情感内涵。

(四) 其他类

除了以上的三个主要类别,还有一些其他综合型的微电影广告,如联合利华旗下产品凌仕男士香氛系列广告,剧本采用的就是夸张另类的表现手法,系列影片中不断出现美女妖娆,男人如何增加魅力等内容,该品牌甚至还启用了由于“艳照门”被封杀的香港艺人陈冠希,剧本表现非常大胆,夸张。

二、微电影广告按题材分类

根据微电影广告的题材,可以将微电影广告分为:爱情题材,大爱题材,亲情题材,励志题材。

(一) 爱情题材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广告商似乎对爱情题材的微电影广告非常偏爱,据统计以爱情题材拍摄的微电影广告占所有微电影广告的六成以上。例如,有道云笔记情人节推出的失忆爱侣重拾昔日真情,康师傅茉莉花茶星座系列,桔子酒店星座系列,益达口香糖的酸甜苦辣系列等,其中益达口香糖微电影广告讲述了男主角在沙漠加油站邂逅女主角,两人共同经历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虽然故事情节并没有太多的创意,但是男女主人公的小清新浪漫和演员的出色表演也为这部爱情题材的微电影加分不少。

(二) 励志题材

励志题材的微电影如百事淘宝的《为渴望而创》,大众银行的《梦骑士》,其中《梦骑士》讲述了五个平均年龄已逾80的老人在人生暮年追逐梦想的励志感人故事。片中五位老人用六个月的时间创造生命奇迹,完成骑摩托车环岛(台湾岛)旅行的愿望,再一次证明了人为梦而活的人生哲理。

作为“2011首届微电影节”的最大赢家,《梦骑士》的成功有目共睹。无论是对活着与暮年的思考,还是对梦想与生命的启示,其带来的感触与震撼,都促使《梦骑士》成为2011最成功的微电影之一。

(三) 亲情系列

主打温馨亲情牌的微电影广告如筷子兄弟拍摄,雪佛兰赞助的《父亲》,讲述的男主人公肖大宝的成长故事,大众银行的《母亲的勇气》讲述的是一位平凡的台湾母亲千里迢迢赶飞机到委内瑞拉看望刚生产完的女儿的故事,百事可乐的《把爱带回家》是2012年的贺岁短片,讲述了忙碌于各种岗位的孩子们回家过年的故事。

三、微电影广告的受众使用与满足分析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分析,受众观看微电影广告首先是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如果一则微电影广告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就不会主动去点击广告主的微电影广告,这样的微电影广告和传统的硬广也就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这就跟广告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微电影剧本的问题,根据调查,在为什么观看微电影广告的选项中,64.29%网友选择的微电影的内容,观看理由是有著名导演或演员以及可以进行互动分别占14.29%和7.14%;在关于最喜欢的微电影题材调查中,梦想励志类的微电影如《老男孩》《田埂上的梦》等占71.43%,时尚娱乐类如《泡芙小姐系列》,康师傅《茉莉花茶双鱼座系列》占39.29%,爱情题材如《益达酸甜苦辣系列》占32.14%,而游戏动画,嫌疑科幻类分别仅占3.57%和7.14%。(数据来源于问卷星)

四、微电影剧本创作的建议

根据以上数据,笔者对微电影广告剧本的创作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故事题材要与品牌相符

目前的微电影广告拍摄剧本似乎已经找到了一些规律,比如快消品,女性用品一般采用小清新类型,故事情节一般围绕爱情题材,如《益达口香糖酸甜苦辣系列》 ,故事题材与品牌相符比较成功的还有大众银行的微电影广告,每则微电影广告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从来都不提及大众银行,但片尾出现的“大众银行平凡的大众”却让人领悟到了大众银行的品牌内涵。

(二)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受众

微电影广告与传统硬广的区别在于微电影广告在剧本创作上更佳注重电影而不是广告,因此,生动的故事情节在微电影营销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如雪佛兰赞助拍摄的《老男孩》,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剪辑,故事穿插了主人公年少时的趣事,梦想,再到主人公长大成人后面对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放弃梦想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业的那份无奈,影片虽然由各种琐碎的小事构成,创作者对于影片中的每一个小故事的描写都入木三分。

(三)注重微电影广告的节奏

微电影广告和一般的广告不一样,微电影广告与其说是硬广的加长版,还不如说是电影的浓缩版,微电影广告除了在故事情节上要跟电影相似以外,在故事的节奏上也要求紧凑,目前的很多微电影广告干脆就是将传统的硬广无限加长,节奏拖沓,散漫。比如ECCO《爱步爱我》,该片由董洁扮演,影片长8分58秒,从女主角第一次偶然邂逅男主角到女主角回到现实生活心境释然,整个影片采用的一种柔和幽静的意境,意图带给受众一种远离城市喧嚣,浮华,寻找世外宁静的感受,但该片节奏缓慢,故事性不强,以至上映后反应平平。(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公益广告研究综述例11

美国著名学者谢尔顿(Oliver Sheldon) 1924年在其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概念,从此CSR概念进入学术界的视野。在2013年4月6日到8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指出“每天一个公司发一个社会责任报告,我真的不相信它能起好的作用。我这方面花了钱,那方面花了钱,这个东西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可以看出张维迎教授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从开始到现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看法到现在都没有真正统一。

2011年,作为第三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上交所上市公司有240家,深交所则有135家上市公司第三次社会责任报告。然而这与我国证券交易所的政策制度不无关系,所以报告的质量并不太高,不能充分说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大多数企业不愿意花太多的经历放在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上面,可能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不能给公司带来价值增值。有鉴于此,如果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总结的话,科学的理论基础会使得更多的企业家信服,从而会更多的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相关文献简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

二者正相关。Bruce等(2003)对企业的慈善行为与企业的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企业以现金形式进行捐赠,则企业获得的现金资源会更多,也就是可以这么说,企业可用现金资源与企业现金捐赠成正相关关系。沈洪涛(2005)选取了沪深股市非金融行业A股作为样本,样本时间段为1997-2003,控制相关变量之后发现,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企业采取绩效正相关。

二者负相关。Ingram(1983)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反而会降低企业的价值。李正(2006)以我国沪市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打分,以托宾Q代表企业的价值,通过控制企业性质后的研究发现,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会降低企业的价值。

二者不相关。Hackston and Milne(1996)通过研究表明企业价值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不存在相关性。陈玉清、马丽丽(2005)通过对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进行抽样分析,同时设置了社会责任贡献指标,结果发现二者是不相关的。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品牌

Pomering and Dolnicar(2009)通过他们的研究证明,企业必须努力使消费者能够了解本企业的CSR信息,因为这样会使消费者对该企业产生更好的品牌评价。Valor(2008)的研究表明,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对CSR信息的关注是“不经济”的,在消费者形成自己的品牌评价中,往往会忽视企业的CSR信息。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资本成本

Bhattacharya Daouk ( 2002) 第一次利用国际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越透明的国家其权益资本成本越低。Larocque ( 2008) 在控制分析师预测的偏差后, 实证研究发现定期的信息披露与事前预期收益负相关。

三、相关理论基础

(一)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本文采用ISO26000标准对社会责任的定义,即社会责任是指组织透过开放的以道德为依据的行动,承担起因为自身决策和行为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这些行为有: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福利;把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考虑进来;遵守法律法规,逐渐与国际行为规范趋同。

(二) 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关于利益相关者,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弗里曼(Freeman)曾经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即:能够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其影响的个体或者群体是一个组织里面的利益相关者。具体包括股东、债权人、客户、供应商、社区、管理者等等。可以看得出,弗里曼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广义上的,这极大地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企业公民理论。对于企业公民,Crane and Matten在2005年进行了广泛的定义,从三个不同的视角进行确定。第一,有限公司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公民可以简单的称为企业慈善事业。第二,等效的观点:从这一方面来讲,企业公民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代名词。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第三,延伸的观点:从这一角度,企业公民描述了企业在管理个人公民权利上所发挥的作用。

金字塔理论。卡罗尔是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权威学者之一,他提出的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建设性和被大家所接受的。他于1991年发表在《商业视野》上的文章《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组织利益相关者的道德管理》一文中提出了这一模型。他认为,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者四个相互作用的方面描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征。

四、综合评述

从刚开始的西方管理世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到现在的国内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不断的完善和补充。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具有它自身的鲜明的特色。现总结如下:

研究方法以规范研究为主。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本质上是规范性的理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作为一个新领域,在概念上尚缺乏共识,在实证研究中得到的结论也是各有不同,一套坚实和富有解释力的理论体系急需提出。所以, 许多学者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规范性的理论研究上。在实证研究没有办法实现提出大家都一致接受的假设检验, 也难以依据资本市场数据直接进行验证。

研究内容的多方面性。内容上,这一研究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虽然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在经济学的语境中展开讨论,并在政治经济学中找到理论支撑,但它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思想,不是一个学科可以研究的透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