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1 08:56:16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例1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体育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简要论述,供大家借鉴、参考。

一、体育课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学校体育的总任务是一致的,包括: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这3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必须协调一致,全面贯彻。体育课是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反复练习中,锻炼学生的身体,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这是体育课的主要特点。体育课的另一特点是学生在上课时,思想和行为的表现较多、较为明显,比其他课程提供了更多的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机会。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先了解体育教育的“六性”,即: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严密课的组织教学,处理好突出事件,发挥集体力量等,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和生动、形象、鲜明的事例,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激发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习惯。在运动中各种突发事件都需要运动员迅速做出判断,并果断地处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果断性,提高学生处理事件的能力。其次还要培养学生自制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高尔基说:“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在体育课中,集合时要求做到“快、静、齐”;800米跑,“极点”出现时要求“坚持坚持”;队列练习要求“步伐一致”;通过长期的严格要求,每一次的坚持练习逐渐培养学生自制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如何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要求老师,除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还要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学语言要形象化,多表扬鼓励赞美,少批评指责抱怨。对体质弱的学生千万不可讽刺挖苦,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耐心地辅导,手把手地教,也可安排与体质好的学生结伴,对他们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的给予表扬鼓励。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就以几个方面进行简单探讨。

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仪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勇于吃苦,不怕累,不怕晒太阳。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是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差的学生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要搞好思想教育,教师除了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得到知识,得到锻炼,受到教育。这才是体育课中思想教育的目的所在。

四、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课堂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立场要鲜明,明辨是非,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明确。(二)思想教育工作要摸清、抓准,备课、上课和小结时,对学生的情况要充分了解,准确把握。(三)要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寓教育于学生活动中。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思想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虹霞.体育课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点滴[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5):16-18.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例2

一、体育课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学校体育的总任务是一致的,包括: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这3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必须协调一致,全面贯彻。体育课是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反复练习中,锻炼学生的身体,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这是体育课的主要特点。体育课的另一特点是学生在上课时,思想和行为的表现较多、较为明显,比其他课程提供了更多的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机会。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先了解体育教育的“六性”,即: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严密课的组织教学,处理好突出事件,发挥集体力量等,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和生动、形象、鲜明的事例,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激发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习惯。在运动中各种突发事件都需要运动员迅速做出判断,并果断地处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果断性,提高学生处理事件的能力。其次还要培养学生自制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高尔基说:“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在体育课中,集合时要求做到“快、静、齐”;800米跑,“极点”出现时要求“坚持坚持”;队列练习要求“步伐一致”;通过长期的严格要求,每一次的坚持练习逐渐培养学生自制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如何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要求老师,除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还要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学语言要形象化,多表扬鼓励赞美,少批评指责抱怨。对体质弱的学生千万不可讽刺挖苦,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耐心地辅导,手把手地教,也可安排与体质好的学生结伴,对他们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的给予表扬鼓励。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就以几个方面进行简单探讨。

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仪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勇于吃苦,不怕累,不怕晒太阳。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是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差的学生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要搞好思想教育,教师除了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得到知识,得到锻炼,受到教育。这才是体育课中思想教育的目的所在。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例3

从目前情况分析,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中小思想品德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教育,这使得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更为重要,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极好的学习态度,本文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分析,通过教学案例重点突出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生教学中的重要性,谨以此为之后的教学给予参考依据。

一、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

现阶段来说,农村地区很多外出打工人员正在逐步增多,而他们将子女留在农村接续接受教育,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造成极大的困扰,部分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导致其思想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对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对他们的学习乃至生活都起到了极好的引导作用,而中小学正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理想萌芽的关键时期,而学生本身由于年龄的限制无法独立完成,这时就需要家长、教师的帮助,而家长外出则将重任落在学校教育上,对于教师而言是极大的教学挑战。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凝聚力,让他们能够具有良好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具有一定的团结精神,塑造良好的价值观,这些都是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完成,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好的发挥其功能性。

二、优化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立足现实,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是特别明显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差异性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具体分析。以农村为例,很多家长选择外出务工,而他们的孩子则留在农村念书,这势必会给儿童的内心给予一定的落差,导致他们的思想受到一定的冲击,缺乏正确的指引,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蛊惑诱导,这就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加强引导,让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并且需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填补学生内心情感空缺。例如:教师在进行情感与态度教学时,需从正确的方向对学生进行引导,尊敬师长,爱护家人,针对留守儿童对于父母的爱的需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贺卡或是明信片,将自己想和父母说的话写在上面,然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其邮寄给学生家长,这样能够让学生与父母之间构建情感的桥梁,增进他们的情感,不会由于距离的间隔而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立足现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活动,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也是极为有利的一面,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善。

(二)创新教育观念,完善课前教学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照搬书上的教学内容,讲课形式都是以传授为主,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自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从教学全局掌控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师在进行家庭的爱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讲述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起到良好教育效果,缩短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距离,让他们感知父母的爱。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还能彰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促使学生思想素质得到最大限度改善,最后促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及生活。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完善教学任务

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不再具有吸引力,因而教师需要不断改变教学策略,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些年来,多媒体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这不仅促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也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因而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效率。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课件教学能够让学生感知到课程教学的乐趣,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故事的播放,或是影片资料的截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课堂教学内容,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最大限度被调动起来,而且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教师教学的质量及效率,以更好的教学形态达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及目标。

三、结语

总体来说,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展开教学活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简要阐述了中小学思想品德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并以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以期获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例4

初中的成长时光分三个阶段,初一学生面临的是如何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初二学生面临的是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多门学科规划学习的问题。初三面临着升学和让人心里沉重的中考。这些磨炼在他们人格的培养上有着不可祛除的推进作用。适用得当则会塑造出独特而又完美的人格。

课改在思想品德上运用了新颖恰当的导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克服了学生的厌学心理。使学生养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了学生对学习和事业的坚定信心。把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培养了出来,形成了优良的人格。

二、初中思想品德与学生人格塑造的关系

一个人“人格”的完美程度代表着与事业、他人、社会之间的融洽程度,思想品德教育与人格的塑造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但由于他们都关系着人的心理素质问题,所以又相互联系起来。思想品德是个人素质的基本,以人的良好品行、道德为前提,在人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基础上,对完美人格的塑造起着导向作用。

三、构建思想品德教育与人格塑造的桥梁

完美人格的塑造中需要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但完美人格的塑造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绝不是简单的机械式拼凑,而是一个有条理的整合过程。要把思想品德中“健康人格塑造”作为塑造人格的基本路线,在其基础上,把思想品德中的心理、道德、法律部分融会贯通,进行深入地理解,从而在心理品质、高尚道德、爱国主义这几个方面上产生更加鲜明的见解。进而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更加健全。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例5

从教学目标来讲,针对体育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所要追求的既不是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从属客体的效果,也不是现下流行的教师仅作为引导、学生作为完全课堂主体的模式,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都作为教学主体,共同参与讨论和决定如何安排、组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所有参与者尽可能地对教学共同做出决定的理想模式。这种模式的精髓,简要来说就是互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

要达到这种互动,教研组的老师们做了很多尝试。“生活世界”是一个现代哲学概念,代表着生活世界观,体现这一种思维方式即生成性思维。简要解释就是在生活中去生成观念。近年来,随着基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生活化”也进入了课堂教学的理论探讨范围。“课堂生活化”即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例6

农村中小学,本来计算机室配备的电脑就不多,这样就出现人多机少的现象。学生为了有一台电脑可用,进入计算机室时总是蜂拥而入,进去后纷纷抢座。这给管理带来不便,挤挤抢抢很容易碰撞主机箱,使它受到振动,造成突然断电损伤硬盘和其他内部零部件,导致接触不良等预想不到的麻烦。编排座位后,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培养他们爱护公共财产的意识。同时,让学生都有上机操作的机会,就可以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同时还便于以后的管理,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

学校有自己的网络平台,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阵地。正是因为这样,学校的网络优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能够上网聊天、玩游戏。部分有网瘾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是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用得好,可以让他们帮助教师管理、辅导基础差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难发现,这些网迷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在教师不注意时,计算机就成了他们向其他学生展示才能的平台,给其他学生演示,随意删除他人文件,访问不健康的网站,借此炫耀自己,影响一批人,成为他们的追随者。此时,教师就应该顺势而动,让他们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且可以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访问不良网络、散布谣言或侮辱他人、剽窃他人成果所带来的后果,在思想上给他们敲响警钟,告诉他们,不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自觉遵守网络使用的法律法规,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从而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

教给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教给学生浏览网上信息,在网上进行适当交流,利用计算机学到更多的内容,使网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网上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我保护。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例7

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必须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重在行为习惯的培养。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社会价值观的复杂变化,德育工作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德育的内容和方法,还未能形成系列的科学体系,还未能摆脱呆板的政治学教和死记硬背的抽象概念,还不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从弱到强,从被动到主动,从外露到内控,从抽象到具体的教育方式。中学生的模仿性、上进心强,但辨别能力、自控能力差,教育上有可塑性、反复性、长期性的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强化实践育人,注重行为的养成,做到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校外与校内相结合。

一、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1.正面的思想教育

正面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这种教育对低年级的小来说是常用的方法。教师在平时可以讲述一些尊老爱幼、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等内容的古今中外的故事,使学生有一个模糊的情感认识,知道什么是对的。比如在国庆来临之前,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材料,讲一些仁人志士的爱国故事,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以生长在我们这样的祖国里而感到自豪。因此我们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实行灌输式的教育。

2.实际的思想教育

实际的教育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来加强自己的思想品德。它是把德育工作寓于各项健康有益的活动中,努力去发展学生的特长,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增长才干。比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学生深入搞好社会调查,进行今昔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者开展好学雷锋送温暖、助人为乐的活动。

二、师要以身作则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影响。基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就应以身作则,去带动感染学生,以引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每天上课提前1-2分钟到班门口侯课,这样就能杜绝学生无故迟到现象;要求学生讲卫生、爱清洁,教师首先要仪表干净整洁;要求学生勤俭节约,教师也要注意节俭,这就是“身教胜于言教”。教师通过无言的行动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三、加强学校的教育工作

1.建立有章可循的制度

学校的作用不仅是教学,更重要的是育人。结合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指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条例、规定,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政教处、年级组、学生会、班干部等一切有利因素来督促检查。学校考评班级,班主任考评学生计算学生的品德分。通过考核、评比让学生明白:自己哪些不该做,哪些该做,从而提高学生道德水准。

2.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立不同的教育主题

初一学生刚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依赖心理较强,所以就应重点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初二学生基本能适应学校的生活,知晓学校的规章制度,要培养他们珍惜时间和顽强拼搏等道德品质;初三学生面临进入社会或高一级学校,就应该培养他们一些社会规范所要求的内容。

3.加强师生沟通,开好主题班会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例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91-01

医学生物学是职业卫生学校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学生只有学好了生物学才能学好其他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生物学和医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才能掌握医学的发展规律,才能追踪医学发展的前沿,才能真正学好医学。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生物学教师在传授医学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容,有的放矢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

一、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世界是物质的观点 世界是物质的,无论任何生物,都是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的。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生物体的其它特征,如生殖、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等,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复杂的生命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蛋白质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的物质基础,核酸是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生物体都能够生长,是物质在体内积累的过程;子代长得像亲代是由于亲代把遗传物质复制了一份传给了子代;各种遗传病的发生都是遗传物质的改变所引起的。

2.普遍联系的观点 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生物生存在环境之中,一方面,所有生物都依赖于它的生活环境而生存;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影响着它周围的环境。自然界中的生物,虽然形态各异,多种多样,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都遵循共同的生命活动规律。虽然生物体的各个器官系统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但它们不能孤立存在。只有它们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体。通过我们对教材的内容的分析就会发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细胞之间以及细胞的各部分结构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3.变化发展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总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生物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生物界来看,生物由无到有,种类由少到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从个体水平来看,生物个体有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从细胞的水平来看,细胞有分裂、生长、分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人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细胞的结构功能发生改变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就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生。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的健康,人必须适应变化的环境。

4.对立统一的观点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内部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新陈代谢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包括两个过程,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提供了能量的来源,两者是相反的、相辅相成的、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统一。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遗传又是过去发生的变异积累的结果,因此,两者又是相互统一的。正因为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的区别;又因为生物具有变异性,才可能产生新的性状,并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因此,遗传性和变异性这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整个生物界的变化发展。生物体受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它必须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也时刻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可见,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

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要提高民族素质和凝聚力,就应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收集一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介绍我国在生物学发展史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历史悠久,有世界文明古国之美称,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在农业、畜牧业和医药卫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生物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做过重大贡献。如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这部巨著被译成十几种文字,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我国医学家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了人工心脏瓣膜,为根治心脏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等。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今现在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中领悟到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例9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24-01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在上述三项基本任务中。一般体育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完成。但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则不够理想,认为是"软任务"又不考核,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愉快的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

1.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教师要提高思想觉悟、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和培养教育学生的能力。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思想教育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戒除粗俗的语言和散漫的工作作风,经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教态。在学生有缺点错误时我们采取说服教育,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在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还要肯定他们的成绩,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育作用关键取决于对学生的态度。教师教育学生时必须做到:诚心、热心、关心、耐心和爱心。不能粗暴地训斥学生,不体罚学生。教学中注意使用术语和文明语言,不使用土语、方言和大粗话等等。思想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因此,教师只有将思想教育寓于教学之中,才能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2.体育课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师切忌简单粗暴地高声呵斥、甚至于拳打脚踢进行体罚。这样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好的教育方法则能收到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如下:

2.1 循循善诱说服法。一般有报告、讲解、个别谈话和讨论等方法。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症结所在,运用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开导。座谈讨论时,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交流思想,达到自我教育、提高思想认识的作用。

2.2 榜样示范激励法。褒奖和表扬课堂中的好人好事,宣传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例如:中国乒乓球队昨天的辉煌和今天的成就等,甚至某个学生顽强拼搏的优秀表现都可以用来示范宣传加以推广,达到应有的育人目的。

2.3 指令评比引导法。指令法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完成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教育方法。评比法是通过检查和比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思想行为方面的表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可行的好方法。结合学生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好胜心强的心理特征,教师要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和意识,达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2.4 因材施教教育法。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要舍得表扬,这样不但对他们有促进作用,对差生也是一种鼓励。而对于差生,我们还要"晓之以礼,动之以情",言传身教,细心引导,给予感化,让他们自愿改正缺点,努力学习。看见一点成绩,应及时给予表扬。

3.学校体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3.1 学校体育能提高学生的抵抗力。教育是培养、塑造人的过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表现,是培养、塑造的自然反映。在学校体育中,只要教师一贯坚持严格教学、严格要求、严格教育,就会获得良好的行为效果。学校体育作为一种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手段,对于防止和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教育犯有过失的学生,有其显著的作用。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有家庭的、环境的、社会的不良影响和教育工作不当等原因。从学生个人来讲,品德不良的心理因素有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受错误的个人欲望和要求所驱使;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需要;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受错误的道德观或道德逻辑所支配等。学校体育在克服上述客观原因方面,能以各种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防止社会上各种不良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抵制精神污染。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抵抗力。

3.2 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转变学生。学校体育能正确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学生自尊心的表现是个人希望得到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在自尊心的基础上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是爱国主义的因素之一,是推动人们互相团结、创立功勋的一种力量,也是人们克服个人缺点和错误的内部动力。教育实践的经验证明:学生在争取集体荣誉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形成集体荣誉感。有一些学校里,全校知名的"调皮大王"经过各种批评教育甚至处分都不能奏效,却能在运动场上找到让他们受教育的课堂,有的甚至转变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例10

思想品德既包括意识行为方面又包括政治道德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使其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其教育的内容是优秀民族文化与道德规范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中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应该把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目标。下面笔者就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下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同行参与到相关的探讨中来。

一、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严重,使得学校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引导和教育。面对这一现状,我国对教育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呼吁人们加强对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真正让学生在中学时代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品德,为其今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深入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生思想品德上的教育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初中这一阶段作为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意识和行为极其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正确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的思想品德在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学生来讲,加强其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要想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对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根据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分析发现,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学生自身

初中这一阶段的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能力还是思想行为方面都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其思想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正开始青春期的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是简单的说教,带有很强的灌输性,这样学生就对教师、家长在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抗拒。

2.家庭

来自家庭的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意识和思想品德,对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模范和榜样的作用。但是,学校作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往往会忽视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从而造成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协调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

3.教师

教师,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其思想意识和行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发展,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再加上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法律观念淡薄,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容易理解为简单的说教。

4.社会

面对信息共享的时代,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事件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三课堂,是学生补充知识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众多的不良风气,这些不良风气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面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1.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朋友,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与学生之间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参与到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来,教师才能及时发现学生思想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给予积极的引导。

2.教师要加强责任意识,以身作则,正确引导思想品德发展

要想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能够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身教大于言教,注意自身言行和品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及时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解,从而发现不良的行为品德,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3.学校、社会与家庭密切配合,开展积极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学校、社会与家庭之间的密切配合,能够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作为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使双方能够共同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作为社会,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不良习气进行整治。

社会在不断进步,历史的车轮证明青少年这个年龄段永远是最活跃的时期,所以,如何能够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摸清中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项长期而且细致的工作,不仅需要我们一线的老师付出多方面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总之,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各方面进行分析不断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例11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我国中学生漠视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对中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学者、专家们的广泛关注,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也日益成为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中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1.中学生对生命的漠视

现在的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很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在他们看来,生命与自已所面临的困境(学习、心理负担)相比显得太渺小,不值得敬畏。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女生,她因身体上稍有缺陷而苦恼万分,始终没办法走出心理困境,走到哪里都觉得大家在议论她,以致多次用小刀来割脉想轻生。我想,正是因为她没有受过良好的生命教育,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才会如此轻率地对待自己的生命。

2.家庭教育缺失

首先,有的家长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失当。一种情况是过度娇惯孩子,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力差。另一种情况是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成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往往让父母心理严重失衡,以致苛求、斥责、打骂孩子。由于学生阅历浅,对问题的分析认识能力低,方法少,易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倍感孤独无助,苦涩、迷茫,便轻率地选择了不归之路。

其次,部分家庭不完善。不完全的、不良的家庭,容易给孩子心理造成创伤。平时没有给他关爱,没有正确地引导教育,孩子总是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在一起还不如不在一起的思想就慢慢地滋生。

3.生命教育课程缺失

目前,生命教育在很多地区没有作为独立课程实施,只是偶尔闪现在众多学科中。因此,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生命教育。这对于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课程改革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常言道“教书育人”,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多维的,全方位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能力,更要注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尤其是对生命的认识。从人的一生来看,中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最具可塑性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受教育直接关系到他们人生观的形成。每个学生都是富有活力的生命个体,极富弹性和张力,我们应该在他们人生的起步阶段就将他们引入正确的轨道。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青少年的生理成熟相应提前。可是,很多孩子过分依赖长辈的羽翼保护,好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受过风雨洗礼,他们的心理成熟严重滞后。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遑论珍惜,就像好逸恶劳之徒得到意外之财,只会随意挥霍。因此,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是刻不容缓之事。思想品德教育体现着对生命的感受、情怀和创造力,显示着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这就使得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也无可推卸地肩负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

三、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1.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的生命教育元素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命教育所需素材从哪里来呢?答案就是——立足教本。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制,着重培养学生学会生活、成长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一些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选用素材大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更容易被他们理解、接受,从而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比如,七年级的教育主题是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核心概念是关爱、自尊、自强;八年级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尊重、关爱。教育主题是学会交往与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九年级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国情、明确责任与使命,学会选择。教育主题是承担生活责任,迎接希望的明天。由此可见,教材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素材。现成材料摆在眼前,我们又何必舍本逐末,另起炉灶?再者,利用课内材料进行生命教育,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起到一箭双雕之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2.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发掘学生独特的禀赋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最精彩的。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必把别人当成自己的模本,须知:勤未必能补拙,扬长远胜避短。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你个人的、别人不可代替的、你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这就是教育的功能。按照哲学的表达就是“随顺人的禀赋”。马克思·范梅南说:“人的很多禀赋都是被他人所发现的,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一旦被别人发现就变成了这个人的特性,这个人的优势所在。一个人如果能把他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他就是一个拥有巨大的、别人不可替代的能力的人。”最高明的教育就是通过引导、帮助、提醒,使受教育个体获得自我了解和生命的觉醒,让他们的身心真正和生活本身融为一体,从而变得更为自由而完整。身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用心去发现学生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发掘学生的禀赋。一旦他们发觉了自己生命的独特价值,就会以更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