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2 09:03:23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例1

【中图分类号】R7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030-02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1]。本病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患病率逐年增高,精神科病床虽不断增加,仍然不能满足病人增长的需求。另外病人长期住院而隔绝正常的社会生活,从而导致精神衰退,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精神残疾。探讨一种新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护理方式是精神科努力的方向。因此我们选择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双休日假出院”进行研究。所谓的“双休日假出院”,是指恢复期患者周一到周五在医院住院治疗,周六、周日两天“假出院”,在家由家属进行治疗、护理。患者在病情好转过程中重新适应家庭及社会,为出院打下良好基础[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07年8月在本院住院的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82例,经过筛选,住院两个月且BPRS评分在(37.57±6.78)分以下的福州地区的患者有80例。BPRS评分在(37.57±6.78)分以下,示患者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2]。80例患者采用区组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征得家属及患者知情同意)。两组患者所用的抗精神病药效价折算盐酸氯丙嗪效价为(300±100)mg/日。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2。

1.2 方法。

1.2.1 两组患者进入恢复期时(已住院两个月),由医务人员采用BPRS评定患者精神症状, 用NOSIE来观察患者的生活自理程度、社会交往能力等行为, HAMA评定患者的心理焦虑程度[2]。将三个量表所测的分值作为患者的第一次评分。

1.2.2 恢复期后两个月,两组病人第二次进行上述三个量表的测定。最后将两组患者第一次和第二次的BPRS、NOSIE、HAMA的评分结果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t检验。

1.2.3 实施方法:实验组为患者周一到周五在医院住院治疗,周五下午或周六上午家属办理患者“假出院”手续,家属签署“住院病人外出请假知情同意书”,并带药回家。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家属和患者:科室的求助电话、求助方式,家庭护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要做好记录。患者周日下午或周一上午由家属将患者护送回医院,护理人员向家属了解病人在家庭生活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对照组为传统的治疗护理模式,住在封闭式的病房内进行一般的正常治疗和护理,直至出院。

1.3 评价指标。

1.3.1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患者精神症状程度,共有18项,每项采用1~7分的7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①无症状;②可疑或很轻;③轻度;④中度;⑤偏重;⑥重度;⑦极重。总分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总分越高,病情越重。18项评分体现了患者的焦虑忧郁状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5个方面表现。其信度为0.84,效度为0.787~0.97 [2]。

1.3.2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观察患者的生活自理、社会交往等行为,共有30项,每项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0)无;①有时是或有时有;②较常发生;③经常发生;④几乎总是如此。病情总分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总分越高,病情越重。30项评分体现了患者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迟缓、精神表现、抑郁7个方面表现。其信度为0.746,效度为0.553 [3]。

1.3.3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患者的心理焦虑程度,共有14个项目,每项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0)无症状;①轻;②中等;③重;④极重。总分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总分越高,病情越重。14项评分体现患者2个方面的表现:躯体性、精神性。信度0.93,效度0.36[2]。

2 结果

见表3、表4、表5。

3 讨论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恢复期的BPRS 、NOSIE 、HAMA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恢复期后两个月对照组BPRS 、NOSIE 、HAMA评分与恢复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2患者通过“双休日假出院”与家人团聚,减轻了其思家之情及住院的恐惧感和孤独感,心理焦虑程度减轻,安心住院治疗。患者利用“双休日假出院”的时间有计划的安排自已的日常生活时间,与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建立自理模式,让患者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体现病人的劳动价值,培养病人的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病人通过社交活动,丰富了生活情趣,从社交中汲取了生命的活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摆脱病态思维的制约,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提高对自已行为的认识能力[4]。

3.3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精神压力不断增加,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1982年我国对12地区的调查,精神分裂症的总患病率为0.56%,至1993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终身患病率0.66%[5]。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中有各种精神卫生服务人员5名,含精神科执业医师1.5名/10万;精神科护士3名/10万。在医患比例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实行“双休日假出院”,能够将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等医疗资源用在急症、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中。

3.4目前上海已实行“日间住院”、“晚间住院”等病人住院治疗模式,并作为病人回归社会的过渡形式。本研究实行的“双休日假出院”也是与这些住院模式相对应的一种新的探索模式。国家的“八五”计划纲要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由于国家的重视、各级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协作及参与,社会对精神疾病认识也不断加深。随着社区医疗体系的完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将由社区来管理和指导,实行“双休日假出院”也为这一目标做好准备。实践证明,大部分病人在急性期症状控制后,回到社区生活中,并能得到相应的康复服务,完全能够继续提高疗效,适应正常生活,参加适当生产劳动[6]。

因本研究样本少,而且受患者居住区域及家属对患者重视程度的限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中推广这种形式的住院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陈淑清,王淑彭,刘静芬主编.精神科护理学.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27~194

[2] 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217

[3] 王萍,吕锋,王东等.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2,11(3):336

[4] 宋燕华主编.精神障碍护理学.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3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例2

精神病患者具有自理能力差,心理功能缺陷等特点,患者常处于淡漠状态,且日常活动明显减少,易躁动、易兴奋,无特定生活规律,甚至出现意识障碍等情况。对于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而言,需要严格进行饮食控制,但精神病患者饮食控制能力下降,用药依从性极差,长期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可导致多个系统损害,甚至引发酮症酸中毒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在护理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时,护理难度大大增加[1]。为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该次研究选取了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3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个体化护理策略护理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3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年龄介于35~67岁,平均(52.16±3.56)岁,糖尿病病史4~15年,平均(8.74±1.35)年,精神病类型:15例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7例为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17例为抑郁症,4例为精神分裂症衰退期。

1.2 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根据血糖控制情况、有无并发症、精神疾病种类等情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护理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1.2.1 安排同种疾病病友同室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种类,安排同种疾病患者到同一病房,以方便患者间及患者家属间互相交流沟通病情,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在治疗中相互鼓励、督促。

1.2.2 合理安排饮食 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限制饮食摄入,以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对于合并精神病的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控制较为困难,在稳定患者精神疾病的同时,还需为患者制定个体化饮食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寻求家属帮助,避免患者随意饮食,为患者家属讲解控制饮食的重要性,以获得家属理解及协助。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还需多鼓励患者,提高患者控制饮食积极性。为更好的??现饮食合理性:首先需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正确选择食物,每日定时定量饮食,如患者出现饥饿感,可指导患者多食芹菜、白菜、西红柿、冬瓜等食物,多补充蛋白质,如蛋类、瘦肉、鱼等。但需注意少食多餐,每日控制脂肪摄入量,避免进食蛋黄、内脏、鱼子等食物,以避免增加肾脏负担等。每日适当活动,活动时避免空腹,并在兜内放葡萄干、糖块等食物,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食用,以免低血糖加重,引发昏迷等危险情况。每日多进食高膳食纤维食物,以利于大便保持通畅。其次应严格控制甜食的摄入量,常见的甜食包括糖果、白糖、点心、水果、饼干、含糖饮料等,如偶发低血糖时,可少量进食,但在日常应严格控制甜食摄入量[2]。

1.2.3 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具有意志行为减退的情况,因此在实施饮食控制计划期间,患者极易出现暴饮暴食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应掌握食物来源,提醒家属不能私自为患者购买食物,讲解饮食控制对病情康复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控制饮食的了解程度,并能积极协助护理人员控制患者饮食,在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应提醒周围人看管好自己的食物,必要时将患者转移至单人病房。

1.2.4 用药指导 了解患者精神疾病类型,发作特点等,并根据患者病情特点,与患者沟通,为患者讲解糖尿病用药方法、治疗注意事项等,提醒患者每日按时服药,并要求家属协助或督促患者用药。参与该次研究的39例患者,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药品种类包括盐酸二甲双胍、格列本脲、达美康。用药方法为:每日早6:30用药,下午16:00用药,于餐前30 min服药,到时间后由护理人员为患者发放药品,患者服药后离开[3]。有4例患者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初始由护理人员为患者及其家属示范注射方法及部位,并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注射方法,告知其注射时应常更换位置,以免局部组织产生硬结,影响药物吸收,必要时对患者进行热敷,每日用药后,均需密切监测患者血糖水平,并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等严重并发症,告知患者家属如患者有不适感受及时告知护理人员。

1.2.5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面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内容包括:①讲解糖尿病可能并发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等多种并发症,提高其对控制血糖重视程度。②指导患者加强自我护理,了解用药剂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不良反应方法。③讲解饮食控制在病情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要求及方法。④讲解日常活动的方法,并鼓励患者合理、规律活动。⑤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在出现身体瘙痒等不适感受时,避免搔抓并及时通知护理人员。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采用该院自制的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价量表,评价患者护理策略实施前、后用药依从性、合理饮食依从性、合理运动依从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执行情况。②血糖水平:监测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标水平,评价护理前及护理1个月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标水平。

1.4 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策略实施前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实施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用药依从性、合理饮食依从性、合理运动依从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执行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策略实施前后患者的血糖指标比较

实施前,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9.52±2.43)mmol/L,患者的平均餐后2 h血糖水平为(13.64±3.87)mmol/L;??施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6.48±1.23)mmol/L,患者的平均餐后2 h血糖水平为(9.45±2.15)mmol/L,实施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实施前,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例3

【关键词】 心理护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1],约占住院患者的50%左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开展心理护理,可纠正其不良行为、提高社交功能及劳动技能和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为此,作者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了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年6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实施心理护理的205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病情基本稳定。(3)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入组病例中男125例,女80例;年龄16 a~51 a,平均(36±11.5) a;已婚132例,未婚73例;病程3 mo~10 a。

1.2 方法 对入组病例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定期组织学习,开展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厌烦住院,期盼早日回家,重返社会以及自卑、怕被人看不起等心理特点,采用示范指导、训练和互教互学、互相督促等方法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社交与劳动技能康复训练,纠正不良行为及习惯。观察3 mo~6 mo。

1.2.1 示范指导 示范指导就是训练患者重新学习正确的行为姿势,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技能与方法,鼓励患者仿效,改正不良行为及不良习惯。首先,医护人员向患者示范性的讲述与不同人群以及与异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举止,谈话时面部的表情与客人的距离等。示范走、坐、站的正确姿势。同时,讲授衣着整齐,关心他人与讲卫生的重要性。纠正不爱讲话,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督促患者模仿学习。当患者取得一定成绩时则给予反复强化,最终使患者重新掌握正确的行为模式与技能。

1.2.2 行为训练 训练从行为姿势,日常生活开始。培养患者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躺卧。同时制定详细的生活制度,作息时间。从早晨起床、整理床铺、洗漱、就餐、洗刷餐具、集体活动,到晚上睡前洗脚等全部生活起居。在示范、训练与督促下,由患者自己独立完成。每天分别在上、下午由患者之间相互开展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工作人员边检查边指导,鼓励他们互帮互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凡是示范训练做不好或做的不认真的,工作人员则反复进行强化训练并协助其完成。指出动作不到位,做不好的原因,教其掌握正确的姿势及语言的基本要领。同时反复强调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重返社会和正常人一样为国家效力,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我们在注重训练患者掌握劳动技能与纠正不良习惯的同时,更注重训练患者学习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如见到长辈与领导时如何请安问好,和同辈在一起时如何做到文明礼让,在谈及个人经历与家庭情况时如何掌握分寸,在与异性接触时如何做到既大方又得体。训练时间3 mo~6 mo。

1.2.3 特权强化 特权强化也是心理护理的一种手段。当患者的行为姿势恢复正常并能自理日常生活,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时,给予一些特殊的待遇。患者经工作人员同意后可以自由出入病房,不穿休养服,自由外出购物。同时将患者的进步告知其亲属,以得到亲属的支持与帮助。患者外出返回病房后将自己外出后的所见所闻及感受与病友进行交流。激励其他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与训练。在患者及其亲属真诚的要求下,医护人员可以与其按AA制共同进餐,以示医患之间的人格平等。这也是增强患者自信心,消除悲观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特权强化作为一种奖励制度,它对良好行为的建立,不良行为的纠正以及劳动技能、社交功能的恢复、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实行特权强化不仅能激发患者已经恢复的正常精神功能,同时可以减轻病源性退缩,是强化患者正常生活的激活剂。

2 结果

经过3 mo~6 mo康复期的心理护理、示范指导与训练,本组病例收到满意的效果。不随地大小便,不正确的姿势完全纠正,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168例(81.95%);不正确的姿势基本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37例(18.05%);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155例(75.61%);重返工作岗位能胜任一般性工作51例(24.88%);自己独立经营小本生意22例(10.8%);协助亲友经营小本生意58例(28.3%),康复总有效率达100%。

3 讨论

3.1 社会的歧视与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不理解与偏见,使精神病患者的思想压力增大而导致自杀、自伤及伤人事件的不断发生。因此,了解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恢复期的精神病住院患者常有度日如年之感,当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情绪稳定,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患者期盼出院与家人团聚,渴求重返社会,重新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3]。但患者自认为低人一等,担心家人、亲朋好友及社会歧视等;如何解决患者这些现实的心理问题是康复期患者早日全面康复的关键。

3.2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能否全面重返社会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在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情和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劳动,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与进步,谅解患者病中不理智的行为与言论,避免再次精神刺激,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使患者愉快的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大家庭中,这是康复期精神患者能否全面康复重返社会的重要因素。

3.3 心理护理在精神康复医学中的作用是药物所不及的。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湛的艺术,是一门特殊的技能。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但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修养。精神科护理人员还必须熟练掌握精神患者的护理常规与精神患者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好心理护理,促进精神患者早日全面康复。本资料提示,加强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良好行为的建立,提高劳动技能与社交功能的恢复起着十分重要的激活作用[4]。

总之,通过加强心理护理,使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消沉变为积极向上,在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在接受治疗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心理护理能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3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例4

【关键词】 心理护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1],约占住院患者的50%左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开展心理护理,可纠正其不良行为、提高社交功能及劳动技能和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为此,作者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了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年6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实施心理护理的205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病情基本稳定。(3)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入组病例中男125例,女80例;年龄16 a~51 a,平均(36±11.5) a;已婚132例,未婚73例;病程3 mo~10 a。

1.2 方法 对入组病例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定期组织学习,开展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厌烦住院,期盼早日回家,重返社会以及自卑、怕被人看不起等心理特点,采用示范指导、训练和互教互学、互相督促等方法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社交与劳动技能康复训练,纠正不良行为及习惯。观察3 mo~6 mo。

1.2.1 示范指导 示范指导就是训练患者重新学习正确的行为姿势,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技能与方法,鼓励患者仿效,改正不良行为及不良习惯。首先,医护人员向患者示范性的讲述与不同人群以及与异性交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举止,谈话时面部的表情与客人的距离等。示范走、坐、站的正确姿势。同时,讲授衣着整齐,关心他人与讲卫生的重要性。纠正不爱讲话,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督促患者模仿学习。当患者取得一定成绩时则给予反复强化,最终使患者重新掌握正确的行为模式与技能。

1.2.2 行为训练 训练从行为姿势,日常生活开始。培养患者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躺卧。同时制定详细的生活制度,作息时间。从早晨起床、整理床铺、洗漱、就餐、洗刷餐具、集体活动,到晚上睡前洗脚等全部生活起居。在示范、训练与督促下,由患者自己独立完成。每天分别在上、下午由患者之间相互开展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工作人员边检查边指导,鼓励他们互帮互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凡是示范训练做不好或做的不认真的,工作人员则反复进行强化训练并协助其完成。指出动作不到位,做不好的原因,教其掌握正确的姿势及语言的基本要领。同时反复强调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重返社会和正常人一样为国家效力,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我们在注重训练患者掌握劳动技能与纠正不良习惯的同时,更注重训练患者学习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如见到长辈与领导时如何请安问好,和同辈在一起时如何做到文明礼让,在谈及个人经历与家庭情况时如何掌握分寸,在与异性接触时如何做到既大方又得体。训练时间3 mo~6 mo。

1.2.3 特权强化 特权强化也是心理护理的一种手段。当患者的行为姿势恢复正常并能自理日常生活,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时,给予一些特殊的待遇。患者经工作人员同意后可以自由出入病房,不穿休养服,自由外出购物。同时将患者的进步告知其亲属,以得到亲属的支持与帮助。患者外出返回病房后将自己外出后的所见所闻及感受与病友进行交流。激励其他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与训练。在患者及其亲属真诚的要求下,医护人员可以与其按AA制共同进餐,以示医患之间的人格平等。这也是增强患者自信心,消除悲观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特权强化作为一种奖励制度,它对良好行为的建立,不良行为的纠正以及劳动技能、社交功能的恢复、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实行特权强化不仅能激发患者已经恢复的正常精神功能,同时可以减轻病源性退缩,是强化患者正常生活的激活剂。

2 结果

经过3 mo~6 mo康复期的心理护理、示范指导与训练,本组病例收到满意的效果。不随地大小便,不正确的姿势完全纠正,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168例(81.95%);不正确的姿势基本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37例(18.05%);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155例(75.61%);重返工作岗位能胜任一般性工作51例(24.88%);自己独立经营小本生意22例(10.8%);协助亲友经营小本生意58例(28.3%),康复总有效率达100%。

3 讨论

3.1 社会的歧视与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不理解与偏见,使精神病患者的思想压力增大而导致自杀、自伤及伤人事件的不断发生。因此,了解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恢复期的精神病住院患者常有度日如年之感,当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情绪稳定,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患者期盼出院与家人团聚,渴求重返社会,重新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3]。但患者自认为低人一等,担心家人、亲朋好友及社会歧视等;如何解决患者这些现实的心理问题是康复期患者早日全面康复的关键。

3.2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能否全面重返社会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在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情和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劳动,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与进步,谅解患者病中不理智的行为与言论,避免再次精神刺激,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使患者愉快的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大家庭中,这是康复期精神患者能否全面康复重返社会的重要因素。

3.3 心理护理在精神康复医学中的作用是药物所不及的。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湛的艺术,是一门特殊的技能。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但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修养。精神科护理人员还必须熟练掌握精神患者的护理常规与精神患者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好心理护理,促进精神患者早日全面康复。本资料提示,加强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良好行为的建立,提高劳动技能与社交功能的恢复起着十分重要的激活作用[4]。

总之,通过加强心理护理,使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消沉变为积极向上,在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在接受治疗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心理护理能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3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例5

【关键词】心理护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1],约占住院患者的50%左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开展心理护理,可纠正其不良行为、提高社交功能及劳动技能和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为此,作者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了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5年6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实施心理护理的205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病情基本稳定。(3)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入组病例中男125例,女80例;年龄16a~51a,平均(36±11.5)a;已婚132例,未婚73例;病程3mo~10a。

1.2方法对入组病例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定期组织学习,开展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厌烦住院,期盼早日回家,重返社会以及自卑、怕被人看不起等心理特点,采用示范指导、训练和互教互学、互相督促等方法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社交与劳动技能康复训练,纠正不良行为及习惯。观察3mo~6mo。

1.2.1示范指导示范指导就是训练患者重新学习正确的行为姿势,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技能与方法,鼓励患者仿效,改正不良行为及不良习惯。首先,医护人员向患者示范性的讲述与不同人群以及与异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举止,谈话时面部的表情与客人的距离等。示范走、坐、站的正确姿势。同时,讲授衣着整齐,关心他人与讲卫生的重要性。纠正不爱讲话,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督促患者模仿学习。当患者取得一定成绩时则给予反复强化,最终使患者重新掌握正确的行为模式与技能。

1.2.2行为训练训练从行为姿势,日常生活开始。培养患者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躺卧。同时制定详细的生活制度,作息时间。从早晨起床、整理床铺、洗漱、就餐、洗刷餐具、集体活动,到晚上睡前洗脚等全部生活起居。在示范、训练与督促下,由患者自己独立完成。每天分别在上、下午由患者之间相互开展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工作人员边检查边指导,鼓励他们互帮互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凡是示范训练做不好或做的不认真的,工作人员则反复进行强化训练并协助其完成。指出动作不到位,做不好的原因,教其掌握正确的姿势及语言的基本要领。同时反复强调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重返社会和正常人一样为国家效力,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我们在注重训练患者掌握劳动技能与纠正不良习惯的同时,更注重训练患者学习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如见到长辈与领导时如何请安问好,和同辈在一起时如何做到文明礼让,在谈及个人经历与家庭情况时如何掌握分寸,在与异性接触时如何做到既大方又得体。训练时间3mo~6mo。

1.2.3特权强化特权强化也是心理护理的一种手段。当患者的行为姿势恢复正常并能自理日常生活,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时,给予一些特殊的待遇。患者经工作人员同意后可以自由出入病房,不穿休养服,自由外出购物。同时将患者的进步告知其亲属,以得到亲属的支持与帮助。患者外出返回病房后将自己外出后的所见所闻及感受与病友进行交流。激励其他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与训练。在患者及其亲属真诚的要求下,医护人员可以与其按AA制共同进餐,以示医患之间的人格平等。这也是增强患者自信心,消除悲观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特权强化作为一种奖励制度,它对良好行为的建立,不良行为的纠正以及劳动技能、社交功能的恢复、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实行特权强化不仅能激发患者已经恢复的正常精神功能,同时可以减轻病源性退缩,是强化患者正常生活的激活剂。

2结果

经过3mo~6mo康复期的心理护理、示范指导与训练,本组病例收到满意的效果。不随地大小便,不正确的姿势完全纠正,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168例(81.95%);不正确的姿势基本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37例(18.05%);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155例(75.61%);重返工作岗位能胜任一般性工作51例(24.88%);自己独立经营小本生意22例(10.8%);协助亲友经营小本生意58例(28.3%),康复总有效率达100%。

3讨论

3.1社会的歧视与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不理解与偏见,使精神病患者的思想压力增大而导致自杀、自伤及伤人事件的不断发生。因此,了解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恢复期的精神病住院患者常有度日如年之感,当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情绪稳定,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患者期盼出院与家人团聚,渴求重返社会,重新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3]。但患者自认为低人一等,担心家人、亲朋好友及社会歧视等;如何解决患者这些现实的心理问题是康复期患者早日全面康复的关键。

3.2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能否全面重返社会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在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情和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劳动,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与进步,谅解患者病中不理智的行为与言论,避免再次精神刺激,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使患者愉快的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大家庭中,这是康复期精神患者能否全面康复重返社会的重要因素。

3.3心理护理在精神康复医学中的作用是药物所不及的。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湛的艺术,是一门特殊的技能。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但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修养。精神科护理人员还必须熟练掌握精神患者的护理常规与精神患者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好心理护理,促进精神患者早日全面康复。本资料提示,加强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良好行为的建立,提高劳动技能与社交功能的恢复起着十分重要的激活作用[4]。

总之,通过加强心理护理,使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消沉变为积极向上,在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在接受治疗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心理护理能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3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例6

随着人们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值及保健意识也不断提高。患者就医过程中不仅希望获得更好的医疗技术,同时也渴望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1]。与成人病房相比,精神科病房由于患者年龄小,生活物品较多,加之患者配合度及自理能力差,从而增加了精神科病房护理工作量及护理难度[2]。此外,部分家属由于过度担心孩子的病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不配合护理工作,容易出现护患矛盾及纠纷[3]。研究认为,对日常护理工作加以规范化、人性化及精细化可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率及护患纠纷。本研究将对精神科病房实施精细化管理,并探讨其对精神科病房护理质量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的影响。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护理部神经内科拥有26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8.2±3.8)岁。工作年限1~32年,平均工作年限(6.3±1.4)年,学历:本科4名,大专22名。职务:护士长2名,主管护师1名,护士23名。所有护理人员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保证全程配合。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对护理部神经内科实施护士岗位管理,在实施前后各随机抽取神经内科收治的200名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两阶段抽取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对精神科病房住院患者实施常规性护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对本院精神科病房实施精细化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做好本职工作,注重精细化管理。护理人员在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应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了解患者病况及患者身心需求,及时为其提供指导及帮助。此外,护理人员应及时分析及总结日常工作中的不足,避免失误。②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明确护理服务的对象是患者本人,护理过程中应体现人文关怀,同时应对情绪低落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增加护患间的交流,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及了解,提高护理效果。③积极主动地完成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注重精细化管理,完善护理工作中各项流程及服务,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④护理服务精细化、程序化。根据患者年龄及疾病种类,采用不同的护理服务方式,让护理服务更加精细化、规范化。在护理工作中应注重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及日常护理。此外,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家属心理波动及变化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以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避免护患矛盾的发生。⑤建立奖惩机制。明确奖惩机制,合理建立管理规章制度,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强化护理管理工作流程,将精神科管理规章制度及奖惩制度进行精细化、量化管理,帮助护理人员树立良好的形象及工作习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率分析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施后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及护理投诉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

3 讨论

精细化管理能有效提高精神科病房护理管理质量及患儿家属满意度,降低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值得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借鉴。但随着人们对护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的内容应更为广泛,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学习更多的新方法及知识,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并将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效果,促进精神科护理工作更好地发展。精细化管理强调护理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及对日常护理工作的精细化化、程序化、规范化,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患者为服务中心,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心理及生理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研究中精细化实施后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及护理投诉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

参考文献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例7

一、引言

间歇性精神病的发病原因大多是由于精神受到重创,病人本身无法自行调解,产生心理障碍。间歇性神经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间歇性神经病患者有时候精神正常,具有正常的辨别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而病发的时候精神则会处于错乱的状态,没有判断力和行为控制力。正是这种特殊的病症使其在护理上要求很高。所以我们医护人员要对不同病因的患者作出有针对的治疗和护理。

二、间歇性精神病的发病病状和发病特点

间歇性神经病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患者的精神状态时而正常,时而不正常,在精神正常的情况下,患者的头脑能够保持清醒,具有正常的辨认、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在病发时的,就会丧失了辨认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就是说其精神病症是处于间断性发作的状态。间歇性精神病症状的具体表现在联想、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障碍和其他的常见精神症状。患者症状表现是情感淡漠、迟钝、不协调、倒错或自笑等。在思维上出现思维松弛、中断、涌现、倒错以及一些破坏性思维及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在活动上患者易出现少动、孤僻、冷漠被动、退缩、对社会适应能力降低与社会功能概念下降,出现一些离奇行为间歇性神经病是危害人体正常活动的一种严重疾病,对患者、患者家庭及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和危害。

三、间歇性神经病的护理

1、安全护理

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我们医护人员的第一要务,而对于间歇性神经病患者来说,在其发病阶段,其本人已经处于大脑失控阶段,没有正常的判断力和控制力,会出现自杀或者伤人的现象,无论对患者还是其家人都有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护理的第一要务就是保证患者及其周围人员的人身安全。在其病发阶段我们要保证患者及时用药,及时控制病发症状。在患者出现暴力抵制的反应时,可以强制使用镇静药物,保证患者及他人的人身安全。

2、心理护理

间歇性神经病患者,由于其本身疾病的原因,会受到来自社会、朋友、自己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问题随时会导致患者的疾病暴发。所以心里护理要贯穿整个间歇性神经病患者的治疗阶段。在心里护理上,我们首先要从护理患者的人员开始,护理患者的人员要有一定的素质,不要因为患者的病情,出现对患者厌恶、反感的态度。在护理时要经常用温柔谚语,和蔼的态度,恰当的行动来表现你对他的关怀和挚爱,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对于患者明显脱离现实的想法,不要试图去说服他,更不要同他争辩或嘲笑他,可以在其正常阶段要让其知道自身的一些情况,帮助患者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并鼓励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要让患者过分脱离社会活动,要让其参加简单的劳动、温馨的社交活动等。不论他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了多么微小的进步,我们都要加以鼓励,来帮助患者重建的自尊和自信,对于其犯的错误,尽量避免抱怨和责备。通过感受正常的社交活动,简单的劳动,让其感受到社会的认可,缓解其心理上的压力。

3、日常护理

间歇性神经疾病患者的患病时间长、周期不规律,需要长期的进行日常护理,来保证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在护理是要遵守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到谨遵医嘱,保证患者按时服药。间歇性精神病的治疗过程是比较长久的,患者就算处于康复期,还是要接受药物的维持疗的,患者和家属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药,不要因为病情得到很好的治疗之后,就擅自调整药物和停用药物,这样很可能会造成病情恶化,患者和家属都要谨记这一点。

其次是适量的运动和锻炼。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可以在家人的陪同下多参加户外活动,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日常生活的锻炼,逐渐让患者在康复之后慢慢融入社会,这种生活锻炼方式也是能够很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

再次是在护理时避免患者受到精神刺激。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注意到影响患者的外界因素,避免精神和心理刺激,外界的精神刺激对间歇性精神病患者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直接引起患者复发,造成严重的后果。

然后是饮食上要注意多补充营养。间歇性精神病的饮食护理是能够很好地调养患者身体,通过营养物质的补充,对患者身体各项技能进行调理和疏通,使患者的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这也是能够很好地防止患者复发的。

最后是安全上的护理。保证护理期间患者不要出现在危险的场所,一些危险物品也不要出现在患者居住的环境内,确保患者的安全。

4、护理上家人的注意事项

间歇性精神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其发病反复无常,家属需要逐步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家人要增加一些精神卫生的知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安全管理、心理支持等能够能增强病人的防御功能的措施,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减轻其焦虑、恐惧、不安等负面的情绪。家人要保持和睦的家庭气氛,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不要因为其带来的负担在病人面前表现出不满、厌恶等态度。要为他的某些病征作出解释,对他担心的事情提供保证。要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管理,在病人症状明显或病情不稳定的阶段,要有专人看护,有严重自杀企图和外走观念的要不离视线,一切对病人生命有威胁的物品不能带入病人的房间或活动场所。

四、结语

精神病作为一种精神心理上的疾病,护理的要点自然更要从心理护理着手。关于精神病相关护理问题,精神病护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心理上的安抚,身边亲人、朋友乃至整个社会的冷漠甚至歧视都会让精神病患者雪上加霜。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我们需要也应该去主动关怀那些精神病患者,用我们的温暖给他们送去康复的福音!

参考文献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例8

关键词:精神病;春节期间;攻击行为;护理安全;对策

在节假日期间,由于护士相对减少,工作任务重,加之部分精神病患者心理问题多,给护理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和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容易发生医疗纠纷[1]。本文调查分析102例春节期间入院的精神病人,发现急诊、出诊入院的病人占多数,精神分裂症居多,属于重症精神病患者,有明显的攻击甚至暴力行为,存在医疗安全问题。

针对这些特点和春节期间工作时间的特殊性,作出相应的护理安全对策。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2007-2011年春节期间(7天长假期)本院精神科入院住院治疗的病人共102例。其中男性60例(59%),女性42例(41%)。年龄15-67岁,平均为35岁。农业户口80例(78%),城镇户口22例(22%)。

1.2方法采用自制调查统计表对全部在春节期间来本院3个精神科入院治疗的病人的个人资料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人口性质、入院方式、疾病诊断、是首次或再次入院、入院时是否有攻击行为等进行统计分析。疾病诊断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标准诊断。

2结果

2.1在102例的入院病人中,以精神分裂症83例(81%)为最多,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为14例(14%),躁狂症3例(3%),其它引起的精神障碍2例(2%),说明绝大多入院病人为精神分裂症,属于重症精神病人。

2.2从入院病人的年龄段来看,19岁以下的12例(12%),20-59岁84例(82%)居多,60岁以上者6例(6%)。男性占59%。说明精神分裂症以青壮年中发病为多。从人口性质来看,以农业户口占78%居多。

2.3从病人入院方式看,急诊和需要出诊入院的62例(61%),正常入院的40例(39%)。首次入院者59例(58%),再次入院者43例(42%)。

2.4 60例男性病人中,入院前发生伤人48例,自伤者3例,毁物3例,言语性攻击行为4例,出走2例。42例女性病人中,发生伤人行为者13例,自杀未遂或自伤者18例,言语性攻击行为者7例,毁物、出走分别为2例。女性病人中发生自杀未遂或自伤行为占43%,相对比例较高,应特别加强防自杀行为。男性病人出现攻击行为甚至暴力行为,伤人(80%)占多数。

3讨论及护理安全对策 3.1讨论3.1.1从本文的调查统计分析结果看,春节期间入院的病人以精神分裂症(81%)为主,青壮年中发病居多。男性病人的主要症状中出现攻击行为甚至暴力行为居多,其中伤人、自伤占85%。这与范某报道的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的影响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发生攻击行为,目前较为一致的结论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达49.38%-80%相一致。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密切接触史的医护人员、病友、家属或陪护、病房工勤人员等,尤其以医护人员受攻击的频率最高,居攻击者首位,资料显示:医护人员占攻击对象的41.66%-68.3%、上夜班(21.4%~49.32%)[2]。

3.1.2精神病人在春节期间以急诊和出诊(61%)的入院形式为主要方式,首次入院的病人(58%)占多数。说明由于环境和节日气氛因素,病人情绪波动过大,家属疏忽监管,容易诱发疾病,春节期间属于精神病人的高发期和诱发期。

3.2护理安全对策针对上述特点,本文从护理管理者、值班护理人员等二个方面谈护理安全对策,消除医疗安全患隐,尽量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3.2.1作为护理管理者如科护士长、护士长,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医疗安全应急预案顺畅的基础上,一是节前要做好安全大检查,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如检查急救药品物品是否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危险物品是否有带入病房内;病房的门窗、桌椅板凳、水电是否安全使用等,消除病房安全隐患。二是以人为本,合理安排班次,鼓励弹性排班,做到新老搭配,能力强弱的搭配[3]。针对春节期间急诊、出诊入院的病人较多,病人攻击时间以上夜班居多的特点,有必要增排一个卡班(12:00-15:00,18:00-22:00),以应对病人出现攻击行为、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参与排班,在处理突发事件中走到指挥、协调、指导的作用[4]。三是节前开展多样化的安全教育和应急技能训练,特别是低资护理人员,增强护士节假日护理安全意识,提高应急能力,保证节日期间护理安全[4]。

3.2.2值班护理人员一是在当班人员相对减少,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要集中精力,提高警惕,加强责任心,积极配合。二是要全面掌握病房的情况,熟悉有严重自杀、伤人、毁物和逃跑等病情的重点患者,严密观察病情,重点交班,做好四防护理工作;对有攻击行为史或现有暴力行为征兆的病人安置于安静、宽敞的隔离室内,遵医嘱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病人的活动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内[2]。三是加强重点时间的工作。所谓重点时间,就是患者容易出事的时间。如开饭时、发药时、洗澡时,对重点时间应安排好充足的工作人员[5],医护工作要配合协作好,同时善于争取恢复期病人的帮助;四是节日期间住院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情绪复杂多变,容易激惹,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掌握与病人接触的技巧和良好沟通方式,注意说话态度语气;进行护理操作时要多留意周边环境是否安全,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确保病人安全和个人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玲.精神病患者节假日期间的护理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

[2]范喜英.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及护理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0(17).

[3]周月琴.节假日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11):139-140.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例9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类疾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发病者以青壮年居多。常规治疗多为药物治疗,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可以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在治疗期间,由于家属、医护人员或者社会人员的歧视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自杀、自残甚至伤人的事件[1]。本文探讨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文关怀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6月收治的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包括57例男性和23例女性,年龄22岁~54岁,平均年龄(34.2±2.8)岁。入组标准:所有患者病程超过3年,在我院入住1年及以上,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关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根据入院顺序,将9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基本资料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

1.2方法 两组均实行常规精神类疾病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疾病宣教,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人文关怀护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点:①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每日早晚各打扫一次病房,每周对病房消毒一次。房间内需放置1~3个塑料花瓶,花瓶内定期更换绿色植物或者花卉。定期检修室内电视和灯具等电器的质量,防止出现损害而长时间无人修理的状况。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记住患者的姓名,见到患者时主动打招呼。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护士和医师的情况,为患者分发疾病宣教资料。当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护理人员应采用合理的方式制止,不能暴力对待或者大声呵斥。③严格访视制度。鼓励患者家属定期探视。探视前,护理人员向家属讲明疾病治疗和患者恢复情况,指导家属如何与患者沟通,要求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提及沉重话题,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④规范饮食作息制度。根据患者爱好、饮食习惯和身体素质制定饮食方案,指导患者实行均衡、清淡的饮食。维持患者每日所需要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要求患者作息规律,平日注意保暖驱寒。⑤组织活动。根据患者的病情,组织体育、兴趣或者学习活动,例如唱歌、洗碗、绘画和家务。定期举办康复者运动会,节日期间与医护人员共同庆祝等。在集体活动中培养患者融入社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疾病康复[2-3]。

1.3疗效标准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OL)评估实行人文关怀前后的患者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3.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当 P

2结果

实行人文关怀前,两组患者BPRS、SDS和QOL的各项分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行人文关怀后,各项分数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精神病,多发病于青壮年人群。患者的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会出现障碍,患者智力、意识均正常,但会出现异常行为[4]。精神分裂症可反复发作,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基本痊愈或者保持痊愈状态。由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受到家属和社会的歧视,因此,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实行人文关怀,帮助患者树立疾病痊愈,回归社会的信心。美国心理学家华生首次提出人性化护理,实行人性化护理的护士必须要对"人性化"具有科学系统的认识,给予患者充满人情味的护理。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精神病医院的设备和护理方案依然停留在过去,将患者封闭在院内以方便管理,却忽视了患者的心理需求。由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长期、反复地入院治,很多患者由于年纪较大和住院时间较长而无法回归社会,造成焦虑、抑郁和孤独的情况。本研究正是基于此,针对出现情绪问题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人文关怀,将封闭管理变为人性化管理,使患者可以更好地与不同病区的具有同样爱好和同样年龄的其他患者交流。同时,也设立了劳务、绘画等活动,营造出舒适、温馨的氛围。经过人文关怀,观察组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改善,控制了病情,提高了回归社会的能力。

综上所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得到人文关怀,通过沟通、劝慰和营造舒适环境的方式,使患者的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晓梅,何荣昌,曾干,等.关怀照护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杂志,2007,02(12):18-20.

[2]陈维香.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护理效果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05(21):385-386.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例10

吴淑云,女,1996年毕业于南通体臣卫校,从事精神科护理15年。眼前的她腼腆、平静,世界在她眼里如四月的天空一般澄澈、干净。略显宽大的白大褂难掩其一副苗条、曼妙的身姿,举手投足间尽显护士职业应遵循的礼仪规范,一举手一抬足,有一种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老练。自称不会讲话的她在我们的“问询”中,妙言频出,却不失质朴,随着采访的深入,其玲珑可爱、活泼大方的一面渐渐凸显,她爽朗无邪的笑声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不长时间的坦诚相谈,一个积极向上、多才多艺的白衣天使的光彩形象,在大家心目中清晰起来。

现实与理想开了个玩笑

她在濠河边长大,与大多数孩子一样有着快乐无虑的童年。别看现在的她温婉可人,可说起童年,说起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她脸上马上飞起几朵红色的云朵,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那些与蝈蝈、知了等小昆虫“捉迷藏”的小小经历,更是如数家珍。濠河岸边遍布她童年的足印,也洒满她银铃般的笑声,至于撒野的痛快随之换来父母“赐予”的肌肤之痛,哭两声就忘得一干二净,童年,那些疼痛的碎片始终被大片的快乐所覆盖。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时的她一天到晚在外疯玩,是一个十足的野孩子。有大自然的恩泽,濠河水的滋养,独生女的她无忧无虑、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那时还谈不上什么人生观、世界观。她说,自打从有记忆起,她就对穿白大褂的医生怀有好感,不像其他小孩看见医生就如临大敌,哇哇大哭。在她的眼里,白大褂如救星、似家人,众邻里乃至自己家有人遇到不适时,白大褂带来的药到病除的神奇效果,常常让幼小的她顶礼膜拜,那时的她就敏锐地感觉到医生职业的神圣。中考那年,成绩不错的她完全可以考上市区重点高中,然后继续进大学深造,可她毅然放弃了,以一直以来对白大褂的崇敬之情选择报考了南通体臣卫校。

她1996年毕业,接到一纸报到通知的刹那,心一下子凉了,白大褂梦想成真之时,却也成了她美好憧憬破灭之时。无论怎样都想不到,自己努力了三年,到头来却分配到精神病院工作,这意味着,以后日日面对的职业对象就是一群活在另一个精神世界的异类。况且,在今后大半生的职业生涯中,又该如何长期坦然面对世俗的偏见、社会的冷眼。那时的她甚至狭隘地认为,白大褂的神圣似乎要在综合性医院才能得以体现。自打7月份接到通知后,从一开始的万念俱灰,到平复心绪、父母开导、心结打开、妈妈陪同来病房实地考察,一直拖到8月底才无奈地来医院报到。这一个多月里,她在迷茫、失落中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晦暗的日子。

给上帝的孩子们做保姆

经过一年门诊的打磨,她被分到如今的精神三科。知女莫若母。妈妈在她刚到精神科上班的一段日子里,早晚总是不忘在她耳旁千叮咛万嘱咐,说精神病人和我们正常人不一样,对他们的言行要包容,对他们的护理要耐心,不要和他们计较,遇到不愉快时,千万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伤害他们……

刚开始来到他们中间,她其实很害怕,因为实施必要的治疗护理时,需要达到护理专业术语所要求的“亲密距离”,通常情况下与他们也多是近距离接触。妈妈的嘱咐,医院的岗前培训,同事的鼓励和帮助,病区护士长无微不至的关心,加上初到精神科病房时,看到住院环境和病人,比自己预想的要理想很多:病房面积虽小,但整洁干净;病人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但着装整洁,见到护士很是礼貌,“阿姨、阿姨”地直叫到你答应为止,心里不免滋生一股暖流。渐渐地,她走近了他们,并试图去真正地了解他们,时间稍长,她就适应了这个特殊环境。

听说她与精神病人为“伍”,便经常招致亲朋好友的异样目光,甚至是鄙夷的神情,有时真难以接受。渐渐地,她悄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已然释怀,能坦然面对那些冷言冷语了,世俗的偏见不能再左右她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了。她认为,精神病人不过是身不由己地患了一种疾病而已,疾病造成了他们邋里邋遢的模样,可他们有完整而独立的人格,理应受到与正常人平等的待遇,得了精神病已是他们的最大不幸,应当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关心,作为医务人员,更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甚至放弃他们,更要以满腔热忱帮助他们战胜疾病,要不然,他们真的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抓不着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俯身做精神病人的保姆,并不丢份。

她说,做好“保姆”谈何容易,和综合科不同,精神科病房没有陪护,除了必要的治疗护理工作外,病人的吃喝拉撒全部需要护士去倾心照料,所以,精神科护士护理病人的覆盖面非常广,非综合科护士能比。病人大多失去理智,不配合治疗,所以,精神科护士实施工作的难度,又显然比综合科护士更大。在精神科,要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取得病人配合至为关键。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例11

区精神病人治疗管理联席会议由区卫生局、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综治办、区残联和各街道等组成,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落实专人每天收集相关部门的工作信息,以日报形式上报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及区安保指挥部;每周召集有关成员单位召开会议,互通信息,加强协调,研究解决精神病人在收治、监护和康复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

开展线索调查

由社区精防医师、派出所民警和居委干部组成社区精神病人调查评估小组,按照区人口办提供的实有人口信息,对可能有精神疾病行为线索的相关人群,开展滚动排摸,世博期间共对常住人口42076人和流动人口12300人开展线索调查,并对113例疑似病人进一步核实诊断,确诊108例,全部录入社区精神病人管理数据库,其中102人风险评估为0~2级,6人为3级及以上。

查找病人去向

区公安分局、区卫生局和各街道等通过人口信息系统查询、历年户籍资料查阅和居委干部走访等多种途径核查病人去向。到2010年4月15日,本区在册精神病人2208例,其中住院470例,本区常住1198人,外区或外省市常住536人,查无此人4人。还有外区户籍常住本区病人20例,故实际需要在我社区监护或康复的病人为1218例。各部门形成查找病人去向的工作机制,对新报告的病例及时查明情况,做到对病人底数和去向的日日清。

开展风险评估

世博前,调查社区常住1218例精神病人的基本情况为:疾病分类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占68.0%,情感障碍患者占8.0%,其他精神障碍占24.0%;年龄最小20岁,最大91岁,平均年龄(54±14.3)岁;男女比例分别为50.2%和49.8%;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占者67.3%,高中及中专占22.2%,大专及以上者占10.5%;婚姻状况为未婚者占49.3%,已婚者占41.4%,离婚及丧偶者占9.3%。对1218例精神病人开展风险评估,危险性为0~1级有1173例,2级有39例,3级及以上有6例。

落实居家监护及定期随访

对排查确认具有暴力倾向或曾肇事、肇祸的25例精神病人,由社区民警、居委干部和患者近亲属(监护人)落实三方监护管控措施,并签订精神病人监护责任书,对其他精神病人落实家庭监护人或社区看护人(一般为楼、组长或居委社工)。监护人或看护人每日督促病人按时按量服药,掌握动态情况。区精神卫生中心和社区精防医生在居委干部、社区民警的协助下,根据风险等级情况对社区精神病人实行分级随访(对0~1级病人至少每周随访一次,对2级病人至少每两天随访一次,对3级及以上病人每天随访),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及生活状态,指导病人正确服药,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康复。对精神病人实施规范服药和定期随访后,病人的按医嘱服药比例由原先的51.0%提高到7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9,P>0.05);病人家庭支持(两种情况为社区精神病人有家庭支持:与家属同住的;虽然独居,但家属经常照料的)的比例由原先的42.4%提高到67.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9,P>0.05)(表1)。对精神病人实施规范服药和定期随访后,风险等级中原有2级病人39例、3级病人6例全部降低至1级及以下,原有0~1级病人情况稳定,病人危险性等级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9,P>0.05)(表2)。

积极发挥社区康复机构的作用

每个街道都有精神病人康复机构,统一名称为“阳光心园”,在各街道办事处及区残联的领导和管理下,相关人员经过培训,明确工作职责。对白天监护措施无法落实、病情相对稳定的52名精神病人,由街道送患者至社区阳光心园,区精神卫生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每天对阳光心园患者进行专业指导。医务人员、相关人员共同落实对患者的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娱乐康复、简单劳动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营造有利于精神病人康复的社会环境。

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培训力度

以往每年也对社区精神病人家属和管理网络内成员进行培训,开展社区健康宣教活动,但未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2009年,我区对精神病人家属培训129人,对管理网络内成员培训127人次,开展健康宣教活动7次。2010年世博会期间,由固定师资每月两次落实对相关人员的分类培训,相应的培训人数分别达到782人和363人次,健康宣教活动24次。

增加医疗资源的投入

1增加床位数。我们投入3000万元,完成了对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大楼的改扩建工作,增设应急床位150张。对风险评估为3级及以上的重性精神病人及曾经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对居家看护不能真正落实的,区精神卫生中心落实收治146人。

2增加医生、护士数。世博期间从外省市精神卫生中心借调6名医生和10名护士,充实队伍,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床护比达到1∶0.6,医护比达到1∶2.19;同时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职和兼职精防医生各4名,满足对社区病人管理随访工作的需要。

3增加经费投入。在保证日常精神卫生工作经费(每年100万元)的基础上,世博期间增加专项经费200万元,用于对病人的滚动排查、风险评估、免费服药、治疗管理以及应急处置等,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实施免费服药及住院救助。按照上海市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政策的相关规定和流程,为精神病人做好登记和审核工作,落实免费服药病人80人,救助住院病人25人,有效地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为了在精神病人突发肇事、肇祸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处置,我们完善了区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应急处置机制,成立应急处置医疗组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团队(由医务人员、社区民警、民政干部和居委社工等组成)。在接到报告后,要求医疗组及服务团队各方人员15分钟内到达现场,各司其职,通过采取心理疏导和医疗救治,有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4起。2010年全区精神病人肇祸起数比上一年下降50%;肇事起数比上一年下降30%。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卫生的关注和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实现人人享有精神卫生保健是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努力方向,也是公共卫生工作目标之一。在精神疾病治疗管理工作中,要做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才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有效预防和减少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确保上海世博会安全、顺利举办,需要对病人做到“三清”、“三落实”。世博会期间,我区对可能有精神疾病行为线索的常住人口42076人、流动人口12300人开展线索调查,并对113例疑似病人进一步核实诊断,确诊108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管理”,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生、发展。

目前,上海市对精神病人实行“户籍地建档、居住地管理”。近年来我区大规模的旧区改造使人口外迁,以及社会对精神病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故精神病人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登记时使用假名字、假地址的现象也有发生,为查找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为此,区精神病人治疗管理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相互配合,形成工作机制,区公安分局、区卫生局和各街道等想尽各种办法,整整用了3个多月时间,对新老病人重新核实登记,一一查明去向。病人的底数清和去向清,为进一步落实病人的风险评估和社区随访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区是精神病人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的主要场所,目前,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将以“医院为中心”的病人治疗服务转向以“社区为中心”的病人康复管理。从社区1218例精神病人的基本情况可见:社区在住精神病人处于社会的底层,缺乏家庭照顾,重性精神病人占2/3以上,迫切需要社会给予全方位的关心、照顾、监护和康复。对精神病人实施定期随访和规范服药后,病人按医嘱服药的比例显著提高,由原先的51.0%上升到71.2%;病人家庭支持比例显著提高,由原先的42.4%上升到67.4%;病人危险性等级显著降低,原有2级及以上病人全部降至1级及以下,原有0~1级病人病情稳定。可见对社区在住精神病人实行分级管理,促进家庭监护人或社区看护人落实责任,医务人员、社区民警和居委干部等联手对病人进行定期随访,指导规范服药及康复锻炼,能显著降低病人危险性等级。

近年来,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成了社会公共安全的潜在隐患,为此我们完善了区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应急处置机制,制订应急处置预案,成立应急处置医疗组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团队,世博期间有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4起。2010年全区精神病人肇祸起数比上一年下降了50%,肇事起数比上一年下降了30%,维护了社会平安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