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2 09:03:25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例1

1.1问题提出

电子政务正在成为当前的全球经济和技术的热点,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系统的互联互通、业务流程重组、信用与安全、电子政务的实施环境等,这些问题正在阻碍电子政务的实践。其中“互联互通”问题尤为突出和紧迫,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组主任吴敬琏教授就呼吁人们高度关注和解决目前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并担心这种现象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信息办副主任刘鹤也多次强调要解决互联互通和“纵强横弱”的问题。我国电子政务的实践中,存在相当多的信息孤岛和“互联不互通”的情况。如果没有互联互通,那就无法发挥网络技术带来的优势,在这个意义上,电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网络政府(Networkgovernment)的问题。只有实现互联互通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府,只有解决好互联互通问题,才能使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发挥更大的效益。

1.2选题意义

由于缺乏必要的互联互通,当前政府网站普遍存在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等问题,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的问题,阻碍了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911事件使美国政府认识到政府部门(美国情报部门)之间数据不共享带来的重大危害。但我国政府的部门分割和信息孤岛现象也很严重,Sars事件部门之间信息相互不沟通,统计数据不准确,给了我国深刻的教训。离开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只是把权力分割的部门搬到网上,用户获取信息和服务没有得到更大的便利,难以真正实现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目标。因此研究互联互通的问题,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3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本文以电子政务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相关文献和案例,对电子政务中的互联互通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第一章:说明论文所研究问题的提出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对政府电子政务的基本研究现状和基本理论进行综述;对论文的基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相关研究综述

第四章互联互通的解决方案

第三章互联互通问题的相关表现

第五章互联互通的成功案例

第六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资料

【1】金江军,潘懋.电子政务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电子政府评价理论发展现状.电子政务网

【3】互联互通——电子政务的重中之重.新浪财经,2003-09-01

【4】国务院信息办:互联网存在六大“弊病”.

【5】朱步楼.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几点思考.人民网,2003-05-13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例2

[2]李镜镜,张志强.国内电子书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出版科学,2013(21):85-90

[3]邓开锋.整合·优化·创新·延伸[D].重庆:西南大学,2012

[4]马力海,张波. 电子书背后的著作权困惑[J].出版参考,2010(16):16-17

[5]李华. 从典型案例看版权保护是数字出版发展的基石[J].科技与出版,2011(5):4-6

[6]万冬朝. 电子书版权保护机制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7]李云. 电子书格式标准化问题刍论[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6):5-9

[8]张大伟,杨丽娟. 电子书标准化中的政府角色与“后发国策略”[J].新闻大学,2011(4):141-144

[9]焦灵芝.亚马逊电子书平台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10]吴雷,毕昱.破冰数字出版: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的建设研究[J].编辑之友,2013(1):79-82

[11]毛文思.电子阅读器:缘何国内国外两重天[J].出版参考,2012(24):20-22

[12]陈勇.我国电子阅读器市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13(3):62-64

[13]任殿顺. 电子书阅读器产业链竞合博弈分析[J].中国出版,2010(6):38-41

[14]王艳玲.电子书定价方法概观[J].图书馆学刊,2011(7):73-75

[15]沈明.中外数字图书发展现状及定价机制比照[J].出版广角,2013(13):82-83

[16]胡兴球,曲文风.电子书定价的价格歧视策略探讨[J].科技与出版,2013(8):14-18

[17]安达. 电子书的七种商业模式[N]. 中国图书商报,2011-11-25(006)

[18]姚娟. 中美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比较研究[D]. 湘潭:湘潭大学,2011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例3

⑥刘豫:《南宁举办首映式》,《南国早报》2016年11月5日。

⑦李博:《喜剧电影公映》,《中国艺术报》2016年11月4日。

⑧李博:《电影:忠孝节义中的乱世酒香》,《中国艺术报》2016年1月13日。

⑨夏宁竹:《电影谱写华夏民族复兴历史》,《文艺报》2016年1月27日。

⑩凌春鸣:《五大名庄 巴黎世博的遗响》,《新财富》2010年第11期。

{11}王一:《草根力量 杀入影视圈 河南人欲饮 “红颜容”》,《河南商报》2011年10月11日。

{12}《首映式现场女主演失联导演发飙砸板

凳?》,《南充晚报》2016年12月2日。(原文无作者署名)

{13}赵志成、马静波、吕晓霞:《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献礼之作4月全国上映》,《山西日报》2016年3月10日。

{14}陈杰:《昨在我市首映》,《大同日报》2016年4月23日。

{15}刘同:《谁的青春不迷惘》,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16}张杰:《90后的迷茫都靠他解决》,《华西都市报》2014年5月3日。

{17}《师资力量――陈兵》,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官方网站,(http:///yx/2013-06/19/content_219

39.htm)。

{18}该影片的述评另见:陈伟华、刘文静:《2015年湖南电影综述》,《创作与评论》2016年3月号(下半月刊)。

{19}{20}参见蒲松龄:《画皮》,《聊斋志异》,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21}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57页。

{22}参见《亲子看片会 获百位妈妈点赞》,新华娱乐,2015年2月2日(http:///2015-02/02/c_127447962.htm)。

{23}万旭明:《邀亲子档去“糖果世界大冒险”》,《长江日报》2016年5月26日。

{24}周仕凭:《邓星光,电影的始作俑者》,《环境教育》2010年第5期。

{25}《全球首部反映艾滋大爱催泪电影主创来沪》,《城市导报》2016年12月6日。(原文无作者署名)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例4

我国对“电子文件中心”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姚磊在《图书情报知识》上发表《试论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件中心的结构、原则和角色》一文,才揭开了电子文件中心研究的序幕。笔者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共检索到2004年~2010年题名中含“电子文件中心”的文献58篇(检索日期为2010年12月6日)。文献涉及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各个方面,本文只对其诞生背景、归属问题、角色功能、建设模式等四方面的核心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引起研究的深入。

1诞生背景研究

关注“电子文件中心”诞生背景的研究,实际决定着对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归属问题、角色功能、建设模式等核心问题的定位。目前的主要观点有:

1.1社会信息化大发展说。邱晓威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有着较深刻的社会需求背景,我国信息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就是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需求的大背景。[1]丁梅在论述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之必要性时也指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是国家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2]

1.2电子文件数量激增说。张照余认为,电子文件中心是在电子文件数量激增的推动下,顺应电子文件保管、利用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电子文件保管、利用中心。[3]所以,姚磊也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首先是电子文件自身的需要。[4]

1.3电子文件利用矛盾说。胡杰等认为,电子文件中心的出现,源于电子文件在利用方面面临的两大矛盾:一是电子文件非科学管理与利用需求的矛盾;二是电子文件的网络化利用趋势与信息安全的矛盾。[5]丁梅也认为,电子文件管理和利用中面临的两大矛盾决定我们必须建立电子文件中心。[6]文艺则直言,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正是解决两大矛盾的良策。[7]

1.4电子政务发展需求说。曹书芝认为,电子政务系统下电子文件管理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使得文件信息安全问题尤其重要,为了满足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新的、集中的电子文件管理机构即“电子文件中心”。[8]胡杰也指出,政务发展带来的政务网建设、政务信息公开、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趋势等,都要求一种能提供数据集中存储管理及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的新管理模式出现。[9]基于此,肖秋惠认为,电子文件中心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满足电子政务对电子文件的集中管理、安全保护和实时利用的需求。[10]与此同时,许桂清指出,政府组织结构的发展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奠定了基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提供了新的支撑点,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搭建了可行性平台,[11]以上三个方面,足见电子文件中心与电子政务发展之密不可分。

从上述文献来看,由于研究者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其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笔者认为,电子文件中心的诞生由多种因素促成,是电子文件自身、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更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产物。

2归属问题研究

电子文件中心的组织管理机制问题,实质上就是其归属问题。

曹书芝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应置于档案馆的管理之下,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体现档案馆的文件管理中心、档案信息管理中心、档案信息传输中心等三大功能。[12]胡杰认为,基于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思想和连续体理论,以档案馆作为构建电子文件中心的主体,不仅符合档案工作者在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定位,而且,符合从电子文件理论角度对电子文件中心的系统要求,也符合档案馆的工作职能,不存在任何“越俎代庖”的嫌疑。[13]杨冬权认为,档案部门开展电子文件中心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文档一体化的管理理念,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从制度层面扫除了档案馆提前接收电子文件进馆的障碍,有利于国家档案馆更好地履行科学整合各类档案资源的职能。[14]翟霣远指出,在档案馆(局)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后续进馆档案的数字化问题,使档案部门在未来信息社会中抢占“制高点”。[15]饶露认为,不管是基于实践还是基于理论和法律法规,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都应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16]从以上档案界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其观点是一致的,主张将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置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档案馆之下。

然而,由于没有相关法规政策明文规定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结论。从电子文件产生和管理权限出发,其管理主体应为各机关办公厅(室);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技术出发,其管理主体应是各信息主管部门;从文件有效管理和开放利用出发,应将其置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即档案局(馆)的管理之下。对这一问题,王素立等希望,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物理上都应明确责任边界。[17]许桂清、胡杰分别认为,是归属于以保管信息见长的档案馆管理还是归属于其他部门,抑或采取多元态势,目前还难以定论。[18] [19]

3角色功能研究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例5

我国对“电子文件中心”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姚磊在《图书情报知识》上发表《试论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件中心的结构、原则和角色》一文,才揭开了电子文件中心研究的序幕。笔者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共检索到2004年~2010年题名中含“电子文件中心”的文献58篇(检索日期为2010年12月6日)。文献涉及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各个方面,本文只对其诞生背景、归属问题、角色功能、建设模式等四方面的核心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引起研究的深入。

1诞生背景研究

关注“电子文件中心”诞生背景的研究,实际决定着对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归属问题、角色功能、建设模式等核心问题的定位。目前的主要观点有:

1.1社会信息化大发展说。邱晓威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有着较深刻的社会需求背景,我国信息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就是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需求的大背景。[1]丁梅在论述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之必要性时也指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是国家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2]

1.2电子文件数量激增说。张照余认为,电子文件中心是在电子文件数量激增的推动下,顺应电子文件保管、利用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电子文件保管、利用中心。[3]所以,姚磊也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首先是电子文件自身的需要。[4]

1.3电子文件利用矛盾说。胡杰等认为,电子文件中心的出现,源于电子文件在利用方面面临的两大矛盾:一是电子文件非科学管理与利用需求的矛盾;二是电子文件的网络化利用趋势与信息安全的矛盾。[5]丁梅也认为,电子文件管理和利用中面临的两大矛盾决定我们必须建立电子文件中心。[6]文艺则直言,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正是解决两大矛盾的良策。[7]

1.4电子政务发展需求说。曹书芝认为,电子政务系统下电子文件管理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使得文件信息安全问题尤其重要,为了满足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新的、集中的电子文件管理机构即“电子文件中心”。[8]胡杰也指出,政务发展带来的政务网建设、政务信息公开、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趋势等,都要求一种能提供数据集中存储管理及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的新管理模式出现。[9]基于此,肖秋惠认为,电子文件中心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满足电子政务对电子文件的集中管理、安全保护和实时利用的需求。[10]与此同时,许桂清指出,政府组织结构的发展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奠定了基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提供了新的支撑点,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搭建了可行性平台,[11]以上三个方面,足见电子文件中心与电子政务发展之密不可分。

从上述文献来看,由于研究者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其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笔者认为,电子文件中心的诞生由多种因素促成,是电子文件自身、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更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产物。

2归属问题研究

电子文件中心的组织管理机制问题,实质上就是其归属问题。

曹书芝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应置于档案馆的管理之下,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体现档案馆的文件管理中心、档案信息管理中心、档案信息传输中心等三大功能。[12]胡杰认为,基于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思想和连续体理论,以档案馆作为构建电子文件中心的主体,不仅符合档案工作者在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定位,而且,符合从电子文件理论角度对电子文件中心的系统要求,也符合档案馆的工作职能,不存在任何“越俎代庖”的嫌疑。[13]杨冬权认为,档案部门开展电子文件中心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文档一体化的管理理念,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从制度层面扫除了档案馆提前接收电子文件进馆的障碍,有利于国家档案馆更好地履行科学整合各类档案资源的职能。[14]翟霣远指出,在档案馆(局)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后续进馆档案的数字化问题,使档案部门在未来信息社会中抢占“制高点”。[15]饶露认为,不管是基于实践还是基于理论和法律法规,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都应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16]从以上档案界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其观点是一致的,主张将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置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档案馆之下。

然而,由于没有相关法规政策明文规定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结论。从电子文件产生和管理权限出发,其管理主体应为各机关办公厅(室);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技术出发,其管理主体应是各信息主管部门;从文件有效管理和开放利用出发,应将其置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即档案局(馆)的管理之下。对这一问题,王素立等希望,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物理上都应明确责任边界。[17]许桂清、胡杰分别认为,是归属于以保管信息见长的档案馆管理还是归属于其他部门,抑或采取多元态势,目前还难以定论。[18] [19]

3角色功能研究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例6

关键词:电子政务 绩效评价 述评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电子政务一定运营期间的运营效益和运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是保证电子政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政府效率和效益,改善政府治理水平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也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介绍、研究并借鉴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模式,结合我国实际对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进行科学评价显得尤为迫切。

国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回顾与述评

目前国际上开展电子政务研究的机构中,许多都在从事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研究工作,但因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其研究思路、方法和模式也存在差异。根据其研究思路和模式的不同,本文将国外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价研究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聚焦政府网站绩效型

网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程度,聚焦政府网站绩效评价的主要有埃森哲咨询公司、美国布朗大学、世界市场研究中心等。世界著名的埃森哲咨询公司在2003年对22个部级电子政府进行了量化测评,并首次采用了电子政府“总体成熟度”的概念,将政府网站的绩效类同于电子政务的整体流程绩效,以此综合考察政府的网络战略和国民利用电子政务的具体状况。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是便于测评和量化分析,首次从客户与服务的角度来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符合电子政务为公众和企业服务的根本目的。但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测评针对的是网站的外在表现,而非全程的管理实际情况,因此有出现误判的可能,此外,其评价指标主要为定性指标,难以保证其客观性。布朗大学与世界市场研究中心公布的第三份全球电子政务测评报告指标体系包括如下内容:测评内容、具体考察特征与指标权重,但各指标采用相同权重,总分为各指标积分之和。可见,各指标采用相同权重明显降低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二)注重基础设施技术型

电子政务系统可以看做是基于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的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因此,信息通讯技术便成为电子政务在政府部门中运用的切入点,其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也因此成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研究的热点之一。如IBM政府事务研究中心就从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角度专门对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设定了三类实用的技术标准,为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价研究提供了思路。IBM 政府事务研究中心提出《评价电子政务绩效》的研究报告主要研究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问题。该报告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研究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平行分成三个部分(投入、产出和效果)。二是认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在导向上有两种评价体系:技术导向型与服务导向型,后者是今后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发展方向。IBM公司的电子政务研究院、电子政务的战略和对策小组等部门从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角度专门对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设定了三类实用的技术标准,为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价研究提供了思路。三类实用的技术标准具体为:灵活性、可升级性和可靠性。

(三)兼顾软硬件结合型

电子政务不仅是基础设施这些硬件方面的问题,更需要将设施和技术与具体操作的人力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即电子政务的硬件与软件相结合。2002年,联合国的公共经济与公共行政署与美国行政学会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从三个方面评价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各国政府网站提供的内容和一般公众最经常使用的在线服务情况、对各国IT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评价、人力资源能力评价。根据这些指标最后加权平均得出电子政务指数,从而对各国的电子政务环境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衡量。该评价体系的优点是,所衡量的指标都能从公开出版物上找到数据,但该报告对于“政府网站建设现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力资源素质”三个方面的权重分配情况以及各子方面的权重分配情况未做详细说明,也没有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因此可操作性还有待商榷。此外,要使用这个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被评价的国家必须满足以下一些条件,可见该指标体系对被评价对象的要求较高,因此不具有普遍意义。

(四)电子政务社会网络效用型

电子政务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向公众提供更加完善和便捷的服务,展现其公共价值。因此,强调公共价值与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以服务为中心,让公众得到广泛、便捷的政府信息和服务,将给民众以更高程度的满意感受,最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新公共服务思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发了公共服务导向型的测评模型和方法,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政府技术研究中心提出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公共价值框架”和美国1994年提出的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方法。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政府技术研究中心(CTG)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公共价值框架”,着重强调以公众的观点而不是政府的观点作为评价的基础。美国1994年提出的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方法是一种新型的以顾客为基础、用来评价并改善组织绩效的一种测量体系。其模型由六个变量构成,顾客满意度是最终所求的目标变量,顾客期望、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是顾客满意度的原因变量。1994年美国将政府和公共部门纳入ACS评价体系中时,对原模型进行了修正。第一,政府的公共服务基本上由“过程”、“信息”和“客户服务”三方面来决定;第二,由于绝大部分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是无偿提供,因而修正的模型不再考虑价格因素而去除了“感知价值”这一变量;第三,由于公共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垄断性,难以体现顾客忠诚,故以对政府的“信任”来代替。

(五)公共价值与服务导向型

电子政务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向公众提供更加完善和便捷的服务,展现其公共价值。因此,强调公共价值与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以服务为中心,让公众得到广泛、便捷的政府信息和服务,将给民众以更高程度的满意感受,最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新公共服务思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发了公共服务导向型的测评模型和方法,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政府技术研究中心提出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公共价值框架”和美国1994年提出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方法。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政府技术研究中心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公共价值框架”,着重强调以公众的观点而不是政府的观点作为评价的基础。美国1994年提出的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方法是一种新型的以顾客为基础、用来评价并改善组织绩效的一种测量体系。其模型由六个变量构成,顾客满意度是最终所求的目标变量,顾客期望、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是顾客满意度的原因变量。1994年美国对原模型进行了修正。第一,政府的公共服务基本上由“过程”、“信息”和“客户服务”三方面来决定;第二,由于绝大部分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是无偿提供,因而修正的模型不再考虑价格因素而去除了“感知价值”这一变量;第三,由于公共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垄断性,难以体现顾客忠诚,故以对政府的“信任”来代替。

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回顾与述评

(一)对政府网站的评价

电子政府思想库网站(省略)于2002年12月《全国十大城市政府门户网站的初步调查与比较》, 开始对政府网站进行初步的测评。1stEG结合当今中国电子政府的发展现状,推出了科学的政府网站评价体系――主体面向政府职能的政府网站评价体系。它分为内容服务指标、客户关系指标和网站质量指标,每个指标下又有多个子指标。这些子指标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置了相应的权值。

从2002年起,北京时代计世资讯公司(CCW Research)每年都会《中国政府网站评价研究报告》。2005年计世资讯公司对69个国务院组成部门网站、31个省级政府、32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201个地级政府和129个县级政府网站进行了综合评价,把政府公报、政策法规、导航服务、办事指南、网上调查等25项评价指标,划分成三大类、九小类。评价结果显示,和2004年相比中国政府网站建设质量稳中有升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省略)于2002年5月15日了《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2006年,赛迪公司了《2005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价报告》。此次评价对象包括四类政府网站:国务院部委及相关单位的部门网站、省级政府网站(包括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政府网站)、地市级政府网站以及县级政府网站。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于2003年10月公布了《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认为,政府网站是电子政务的主要载体,电子政务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通过政府网站得到体现;其次只有政府网站是公开的、可测量的、客观的。所以它在评价各地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时,选择的评价对象是政府网站。为此,它对全国257个地级市政府网站进行了4次数据采集,从信息上网、网上办公、对外经济服务、互动性、链接情况、时效性、网络安全、隐私性等10个方面进行评分。

2004年,杂志《电子政务》了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2003――2004 中国城市政府门户网站评价报告》。该报告以服务型电子政府作为未来的电子政务理想模型,以电子政务实现度(EGR)为衡量城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核心指标,从在线服务力(OSA)和在线应用力(OAA)的角度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2008年,该杂志了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的《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政府网站用户调查》,给出了2007年中国省级和地市级政府网站认知度和满意度调查结果,并以此作为衡量城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展水平的依据。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刘伟、段宇锋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2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并以上海市为例,测定了其所属行政部门和区政府网站的网络影响力。根据测评结果,发现目前仍然存在重建设轻利用的问题。东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胡广伟等人以考查我国政府网站的建设现状为目标,构建了评价政府网站功能、服务和网站使用效果的指标体系,并基于此体系对政府网站的调查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

(二)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张成福、唐钧认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从产出、结果和影响层次三个层次进行深入探讨,他们还认为在评价方面要打破“GDP崇拜”,不能片面应用“产出”层次的指标来衡量整体的社会效应。彭细正认为,评价应包括五个方面: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评价标准、指标权重、综合评分方法、数据采集方法。杨云飞建立了一套包括“电子集中、电子安全、电子管理、电子服务、电子决策”五项测评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各大城市目前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进行了尝试性测评;同时制定出了电子政务得分定量―定性换算表,将得到的定量化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结果转化成定性化描述。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系统完整、内容丰富和简洁明了的特点。

刘腾红等从服务和应用的角度,建立一种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评价方法,从电子政务的对象和职能看,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部分。外部主要是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承担政府对外服务和监管职能;内部主要是各级政府间、各部门间以及各公务员间的互动,承担决策和管理职能。马连杰根据价值理念、评价主体和对象,基于“公众满意度”、“政务为民”理念,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设计了一套电子政务项目评价的指标体系,将项目成本分为项目投资、项目运行管理、项目维护和电子政务机会成本5个总指标以及14个子指标,将收益分为效率提高程度、公开透明度、公民服务和企业服务4个总指标以及22个子指标。王协舟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数量、质量、利用、发展潜力四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分别组成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量评价指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质量评价指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利用评价指数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发展潜力评价指数,并提出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三)评价方法的研究

层次分析法。刘腾红等人采用AHP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采用专家评审法、网上调查法、用户调查法作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采集方法,对模拟的三个网站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初步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实用性。孙彬提出综合评价模型,采用基于AHP的加权平均法和欧式距离法作为评价指标的汇总计算方法。陈冬林构建了以信息化成熟度、政务透明度和公众满意度为主的电子政务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群体AHP模型。

模糊评价方法。蔡鹤亭提出了评价的AHP-Fuzzy模型,对广州市政府门户网站效益进行评价,并在设计问卷调查、回收问卷采集样本数据之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聚类分析。李倩采用模糊数学的研究方法,以模糊综合评判三级模型为基本原理,提出一种新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方法,使得评价指标会更加合理、更加准确。张新香构建包括质量、成本、效益三方面的指标体系,利用三角模糊数评价模型实施中部省份省会城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价,评价方法接近人的思维模式,合理地实现定性指标定量化,且整个评价过程和步骤非常容易编程实现并在计算机上进行运算分析,具有较高适用性。

韦彦提出一个基于模糊认知图的电子政务网站评价系统,把众多影响网站效能的相互联系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以得到更为科学的评价结果,同时系统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王熠构建了一个基于云模型的电子政务网站评价系统的整体框架模型,以云变换和云发生器作为定性定量转换工具,通过云推理机把量化的站点指标属性值与规则进行匹配,从而得到易于理解和使用的评价结果。张亚明、刘海鸥针对实际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提出一套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数据包络分析法。李虹来基于管理有效性的评价思想,提出动态综合评价电子政务绩效的数学模型,两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模型,建立电子政务的期初绩效、期末绩效和绩效指数等概念,测算出我国省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动态综合绩效。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能对所有的省级政府产生激励,评价结果更具公正性。

BP神经网络法。颜佳华、宁国良根据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并对湖南省11个地级市政府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易亚将应用快速模拟退火神经网络模型,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评价。该模型具有对评价样本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能掌握评价指标与评价结果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效仿专家进行评价,并克服传统人工评价所难以摆脱的评价随机性和主观上的不确定性。

(四)战略方面的研究

互联网实验室的《中国电子政务战略研究报告》详细描述了如何对政府机关的电子政务战略目标、可用的资源和能力、面临的外部环境、达到目标的手段进行量化评测,可帮助政府制定科学的战略。《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阐述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问题,对电子政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研究做了阶段性总结。张成福和唐钧提出,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战略选择应突破“产出”层次的评价,向“结果”和“影响”层次的评价发展,形成综合性的绩效评价模式,并建立起“由点切入”、“高屋建瓴”、“循序渐进”和“全面改革”的战略规划。于施洋和何代欣等引入了平衡计分卡思想,从平衡计分卡战略实施的角度对电子政务进行绩效评价,将之与电子政务建设的价值取向结合,力求把绩效评价工作上升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转换工具,以建设高效、集约型的电子政务。

朱荣针对目前我国电子政务项目的立项审批阶段缺少战略层次的分析提出了一个电子政务项目预评价模型,解决了目前工作中缺乏全面性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价方法的问题。张节等依据电子政务的本质特征,在构建反映电子政务中战略、组织、流程和技术协调发展关系的电子政务战略对应模型的基础上,借助平衡记分卡这一绩效评价和战略管理工具,建立了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模型,提出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发展阶段的划分思路。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很多研究机构和学者都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将指标的代表性和全面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以准确达到指标的有效性。

如前所述刘腾红在对其提出的内部和外部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采用近似匹配法评价电子政务系统,采用专家评审法、网上调查法、用户调查法作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采集方法,对模拟的三个网站进行了评价,初步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实用性,但是没有将财务测评指标和业务测评指标结合在一起进行绩效评价。

于施洋建议把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记分卡作为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的有效工具。平衡记分卡的精髓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之间有着内在切合性,根据电子政务绩效战略目标对平衡记分卡进行修正和整合,可以为构建科学合理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框架支撑;但是在指标权重大小方面还存在欠缺。

Kishot Vaidya等结合平衡计分卡和层次分析法对其政府的电子采购进行了绩效评价,给出了影响电子采购绩效的因素,最后针对每个因素对绩效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他们只对电子政府采购绩效做了评价,因此不是全面意义上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

针对以上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将平衡计分卡应用到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中可以更好地将财务测评指标和业务测评指标结合在一起使用,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框架,以建设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为最终目标和核心,基于成本效益、内部提升、公共价值及公众满意四个维度对绩效进行快速而全面的考察,从而实现财务与非财务、领先与滞后、长期与短期、外部与内部指标的平衡。因此,将平衡计分卡与数学模型相结合,可有效解决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换的难题,从而取得理想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互联网实验室.中国电子政务效果评测研究报告[R].2002

2.南志红,邢俊德.SOA促进资源整合,建设服务型电子政务[J].生产力研究, 2008(4)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例7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一、跨境电子商务政策概述

当前跨境电子商务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七个:

(一)《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1]》

这一意见里,商务部等8委部提出对于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提出了确定电子商务出口经营主体、建立电子商务出口新型海关监管模式并进行专项统计、建立电子商务出口检验监管模式、支持电子商务出口企业正常收结汇、鼓励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支付服务、实施适应电子商务出口的税收政策、建立电子商务出口信用体系等一系列政策。

(二)《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税收政策的通知[2]》

该通知了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税收政策。电子商务出口企业出口货物,符合特定条件的,适用增值税、消费税退(免)税政策。电子商务出口货物适用退(免)税、免税政策的,由电子商务出口企业按现行规定办理退(免)税、免税申报。

(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有关问题的公告[3]》

国家税务总局经商财政部、商务部同意,出口货物的退(免)税事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以自营方式出口国内生产企业与境外单位或个人签约的出口货物,规定情形下,可由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按自营出口的规定申报退(免)税。退(免)税时,应在第15栏(业务类型)、第19栏〔退(免)税业务类型〕填写“WMZHFW”。

(四)《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指导意见》

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了这一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试点业务申请、试点业务管理、支付机构外汇备付金账户管理、风险管理、监督检查等问题。

海关总署为决定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这一公告。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9610”,全称“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适用于境内个人或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交易,并采用“清单核放、汇总申报”模式办理通关手续的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商品。

(六)《海关总署公告2014年第56号(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

海关总署明确了电子商务企业或个人必须接受海关监管等监管要求、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企业,如需向海关办理报关业务,应按照海关对报关单位注册登记管理的相关规定,在海关办理注册登记等有关企业注册登记及备案管理、电子商务企业或个人、支付企业、物流企业应在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申报前,分别向海关提交订单、支付、物流等信息等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通关管理、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的查验、放行均应在海关监管场所内完成等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物流监控等。

(七)《海关总署公告2014年第57号(关于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

二、跨境电子商务实践模式

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5个城市率先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我国试点模式主要有直购进口、网购保税进口和一般出口。

(一)直购进口模式

(二)网购保税模式

网购保税进口模式主要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在货物一线进境时,海关按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相关规定办理货物入区通关手续;二线出区时,海关按照收货人需求和有关政策办理通关手续。针对特定的热销日常消费品(如:奶粉、平板电脑、保键品等)向国内消费者开展零售业务,将自贸区内商品,以整批商品入区,根据个人订单,分批以个人物品出区,征缴行邮税。

网购保税进口商品及购买金额限制等问题具有以下规律性:一是试点商品为个人生活消费品,但国家禁止和限制进口物品除外;二是行邮税的征收以电子订单的实际销售价格作为完税价格,参照行邮税税率计征税款;三是参与试点的电商、仓储等企业须在境内注册并能实现与海关等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三)一般出口模式

主要依托口岸监管部门实行无纸化通关和分类通关政策,通过快件、邮件的运输方式,实现跨境电商企业低成本通关、结汇、退税。一般出口模式业务流程分解如下: 1、检验检疫部门在货物进入海关监管仓库前实施检验监管。进行自动拦截,自动抽批,查验完毕后可查结果,查验不通过的不得入库。

2、第三方综合服务平台在跨境服务平台进行资质备案。申请提交到管理平台,关员审核,通过审核后的电商企业才能开展相应业务。

3、由第三方平台在服务平台进行商品备案,备案内容包括:品名、描述、HS编码等。

4、由第三方综合服务平台负责采集数据与服务平台无缝对接,信息自动发送。

5、电商根据订单配置相应商品、封装邮包、打印邮件详情单并送交物流企业寄递。在寄递同时,服务平台根据物流企业发送的邮包收寄信息激活暂存的交易清单向海关电子申报。

6、电商订单成交的同时,支付企业发送支付信息至服务平台,同时服务平台将支付信息传送给海关管理平台。信息比对不一致的清单予以退回。

7、在管理平台中设置红、绿通道,对红通道的商品激活后进入现场审核,涉税商品直接转为报关单方式申报;对绿通道的商品激活后进入放行环节,实施实时监控。

8、管理平台自动根据查验率的设置对清单货品进行随机布控,风险管理人员也可利用该功能进行人工布控。

9、物流企业扫描邮件条形码,海关通过自动查验分拣流水线进行X光机同屏比对,涉证货物、需开箱查验货物、放行货物从不同口子下线。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例8

总书记对重庆做出的“314”战略部署以及全国城乡统筹改革综合配套试验区建设的启动标志着重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目前,重庆市出台了支持对外贸易的相关政策,为重庆市的对外开放、流通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推进重庆流通现代化的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庆流通现代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流通现代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X1流通总产值、X2流通社会零售总额、X3流通主营业务利润、X4连锁销售总额、X5流通总就业人数、X6库存率、X7连锁门店总数、X8地区生产总值、X9货物周转量。

1.分析方法。由于上述指标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因此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从中提取若干个因子作为新的评价指标,然后根据这些因子指标建立一种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

2.分析结果。以上述指标作为原始变量, 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共因子得到各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具体如下:

在所有因子中,其中前三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4.527%,用这三个公因子来反映城市流通现代化竞争力水平所损失的信息不多,所以这三个公因子能够综合反映城市流通现代化竞争力水平,上述9个指标可以综合成公因子F1,F2,F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出主要因子载荷矩阵表,具体如下: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因子对X2、X3、X4、X5、X7、X8、X9有较大的负荷系数,第二因子对X6有较大的负荷系数,第三因子对X1较大的负荷系数。

在31个省公因子排名中,我们可以得出重庆的流通现代化竞争力综合排名为第13位。其中前五名分别是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山东。江苏的综合得分高达2.6885,而重庆的综合得分仅为-0.0456。

二、制约重庆流通现代化的因素

1.现代经营业态的市场份额小,缺乏竞争力。重庆2006年批发零售销售总额为1436亿元,其中限额以上连锁销售总额为352亿元,所占比重为24.5%。另外,由于各商贸流通企业单一追求规模化,从而导致企业效益低,缺乏市场主体竞争力。

2.物流系统不健全。2006年重庆地区货物周转量为824.8亿吨,在全国31个省排名为25,这表明重庆的物流产业并不发达,并且,交通运输、通讯、物资供应、仓储保管等物流体系存在缺口,物流系统的不健全阻碍了重庆市流通现代化的进程。

3.在商贸流通企业中,科技含量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落后。有数据显示,在百度上搜索“重庆工商登记电子商务”,会显示8640个相关网页。但是这些网页大部分是介绍公司的企业结构、公司业务、经营范围、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不能在网上进行交易,相比国外,要落后很多。

4.企业管理机制相对落后,没有引入现代管理理念。重庆目前一些连锁企业的经营科技含量低、技术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机制不科学等都是阻碍重庆流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三、如何推进重庆流通现代化进程

1.充分认识商贸流通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比如:(1)简化连锁企业执照办理手续;(2)给予连锁企业税收政策优惠;(3)实行土地房屋税费减让政策;(4)实行财政、信贷扶持等政策。

2.扩大现代经营业态的市场规模,提高其市场竞争力。重庆目前的连锁企业如重百、新世纪、和平药房、桐君阁药房等品牌连锁流通企业,在保证连锁企业整体经营质量、科学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扩大连锁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加其连锁门店数,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3.健全物流系统。积极推进重庆的物流配送,力争建立国际化、标准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使现代流通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4.在商贸流通企业中,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稳步发展电子商务,力争将时点销售系统(POS(覆盖全市,进一步健全综合信息管理系统(MIS)、电子订货系统(EOS)。

5.加强对商贸流通企业的监管,引入现代管理机制。建议将工商局、税务局、质检局、消费者协会等部门的相关职能集中起来,成立全国性的行业监管部门,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改善商贸流通环境,进而促进了重庆商贸流通现代化的发展。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例9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88-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资金的流动日益频繁,区际之间(国家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引资竞争也日益激烈。资金的流向最终是受商业利益驱使,具体投入到哪个城市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事实上,投资者对具体投资城市的决定取决于该城市自身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等诸多主客观因素,而这些概括地讲也就是当地的投资环境竞争力的优劣。一般来说,投资环境的优劣,不仅可以直接决定城市可吸纳的外来资金的多寡,还可以决定整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要增强城市竞争力,必须重视城市投资环境的建设;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要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应该高度重视城市投资环境建设,相应地,研究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也就具有更强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说明

(一)研究方法

所谓因子分析方法指的是一种有效处理降维的统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从错综复杂的变量或样品中提取为数量不多的几个因子,再现原始变量和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对变量或样品进行分类。作为主成分分析的特例,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对变量或样品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或样品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或样品之间的相关或相似关系,最终目的是通过部分反映整体[1]。在本研究中,将运用SPSS16.0对选取的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具体步骤就是先选取所需变量,计算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提取因子,再进行斜交旋转,得出因子得分,计算四个直辖市的投资环境竞争力综合得分并排序,并分析四个直辖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差异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四个直辖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指标体系说明

基于四个直辖市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实际数据的可得性和研究的需要,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6个一级指标和51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反映经济运行环境的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X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X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4)、人均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X5)、人均居民储蓄存款(X6)、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7)、人均可支配收入(X8)、工业企业利润总额(X9)、实际利用外资金额(X10)、进出口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X11)、一二三产业结构比(X12)、R&D投入占GDP比重(X13)和教育经费占GDP比重(X14),反映城市基础设施的指标体系为公路通车里程(X15)、人均铺装道路面积(X16)、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X17)、出租车数(X18)、工业用电量(X19)、人均生活用电量(X20)、电话普及率(X21)、电信业务总量(X22)、供水综合生产能力(X23)和城镇化率(X24);反映人口与自然资源方面的指标体系为年末总人口(X25)、单位从业人员(X26)、城镇登记失业率(X27)、水资源蕴藏量(X28)、耕地面积(X29)和建设用地(X30);反映劳动力状况的指标体系为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X31)、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X32)、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X33)、职工人均工资(X34)和农民人均纯收入(X35);反映社会生活发展环境指标体系为文化设施和服务(X36)、万人拥有医生数(X37)、医疗卫生机构数(X38)、卫生机构床位数(X39)、人均居住面积(X40)、森林覆盖率(X41)、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X42)、工业三废处理率(X43)、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X44)、基尼系数(X45)和恩格尔系数(X46);反映制度建设与政策体系的指标为地方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X47)、财政供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X48)、行政管理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X49)、年万人刑事案件发生数(件)(X50)和每万人拥有律师人数(人)(X51)。

若无特殊说明,本研究的数据资料均来自于《北京统计年鉴(2009)》、《天津统计年鉴(2009)》、《上海统计年鉴(2009)》、《重庆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9)》。

二、四个直辖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一)四个直辖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为了统一不同指标的量纲和测度等级,首先运用SPSS15.0软件对来自上述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进行Z标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利用软件处理可以得到上述51个指标的KMO检验和Bartlett的球形检验结果表。从KMO检验结果来看,KMO的值为0.876,说明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经验Sig.值为0.000,表示拒绝原假设。由此不难看出,上述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所选择的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根据软件得出的因子碎石图(受篇幅的限制,图略)和方差贡献分析表(表1)可以看出,选择的主公共因子的个数

为了便于主公共因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释,对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选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方差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表。根据因子载荷矩阵表和方差贡献分析表(表1)可知,第一主因子对投资环境竞争力的贡献率为33.254%,是影响投资环境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人均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进出口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一二三产业结构比、R&D投入占GDP比重和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等指标有较大载荷,而这些指标均反映地区经济运行环境的,故将F1称为经济运行环境因子。第二个主因子对投资环境竞争力的贡献率为20.012%。其中,公路通车里程、人均铺装道路面积、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出租车数、工业用电量、人均生活用电量、电话普及率、电信业务总量、供水综合生产能力和城镇化率等指标有较大载荷,而这些指标都是反映地区基础设施状况的,可以将F2称为基础设施状况因子。第三个主因子对投资环境竞争力的贡献率为16.545%。其中,年末总人口、单位从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率、水资源蕴藏量、耕地面积和建设用地等指标有较大载荷,而这些指标都是反映地区人口与自然资源方面的,因此可以将F3称为人口与自然资源因子。第四个主因子对投资环境竞争力的贡献率为10.012%。其中,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职工人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有较大载荷,而这些指标都是地区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可以将F4称为劳动力资源因子。第五个主因子对投资环境竞争力的贡献率为9.009%。其中,文化设施和服务、万人拥有医生数、医疗卫生机构数、卫生机构床位数、人均居住面积、森林覆盖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三废处理率、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等指标有较大载荷,而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地区社会生活发展环境的,可以将F5称为社会生活发展环境因子。第六个主因子对投资环境竞争力的贡献率为8.469%。其中,地方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财政供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行政管理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年万人刑事案件发生数(件)和每万人拥有律师人数(人)等指标有较大载荷,而这些指标都是反映地区制度建设与政策状况的,可以将F6称为制度建设与政策因子。

在此基础上,通过求解六个主公共因子的得分系数矩阵,并根据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可以求出每一个样本的单个因子得分。将六个主公共因子的得分进行加权综合,以主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得到综合模型:

F=33.254%F1+20.012%F2+16.545%F3+10.012%F4+9.009%F5+8.469%F6

根据综合模型,可以求出单个直辖市的最终得分情况,并可根据得分情况,对四个直辖市投资环境竞争力进行排名(表2)。

注:受表格宽度的限制,表中“Ⅰ”表示单项的得分,“Ⅱ”表示单项的排名。

(二)四个直辖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因子分析结果

从表2不难看出,无论是总体上还是单项(主公共因子)指标上,我国的四个直辖市投资环境竞争力是有较大差异的。从总体上来看,上海的投资环境竞争力最强,重庆的最差,而北京和天津的投资环境竞争力介于两者之间。从单项(主公共因子)来看,也就是从经济运行环境因子、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因子、人口与自然资源因子、劳动力状况因子、社会生活发展环境因子和制度建设与政策因子等方面来看,四个直辖市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我国第二大城市及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中心,有3 000余年的建筑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全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多年的积淀使北京在投资环境竞争力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这在表2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四个直辖市中,北京在人口与自然资源方面、社会生活发展环境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受整个城市发展规模的限制,北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则相对来说较弱一些。其次,天津作为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其市中心距北京130多公里,是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也是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天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近代北方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我国北方的海运与工业中心。诸多先天优势使天津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在各个方面较为平均,在四个直辖市中,不论是总体竞争力还是单项都没有明显的优势或者是劣势。但是,200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行政区划,这有利于天津未来的发展,极有可能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第三增长极”。再次,四大直辖市之一的上海市是中国的第一大城市,是中国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最大的外贸港口。上海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今日的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这些条件使得上海投资环境竞争力在四个直辖市中具有显著的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与政策方面尤为明显,在其他几个方面,上海市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但是上海市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受到诸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最后,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市地处大西南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虽然重庆市在各方面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但是受重庆市自身“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市情的制约,在四个直辖市中,重庆市在各方面的后发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劣势较为明显。

三、提升四个直辖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四个直辖市投资环境竞争力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总体上,还表现在某一个方面,这种差异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原因。在借鉴国内外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提升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我国四个直辖市具体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提升四个直辖市投资环境竞争力需要采取下述路径选择。

第一,要重视城市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善。城市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善是提高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关键。要改善城市的经济运行环境,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提升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需要改善城市的金融环境,需要改善城市的市场环境,需要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需要加大对科研事业的投入力度。

第二,要重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要高度重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如要尽力改善城市的交通运输及服务水平,改善城市的电力供应及服务水平,提高城市的信息化及服务水平,提高城市供水服务水平。

第三,要重视人口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协调。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对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也极为显著。对四个直辖市来说,要处理好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需要优先处理好人口与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关系。不仅要确保城市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有保障,还要杜绝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不仅需要保障城市现有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还需要杜绝土地资源使用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竭力做到各方面资源之间关系的和谐。

第四,要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对城市的投资环境竞争力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各个直辖市在巩固现有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让城市的人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本,这一点对重庆市尤为关键。另一方面,需要在不减少企业利润的同时,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尽力实现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双赢。

第五,要重视社会生活发展环境的改善。社会生活发展环境对提升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作用也是极为显著的。一般来说,城市社会生活发展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社会设施及服务、城市生活与环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内容。相应地,改善城市社会生活环境,也就需要在此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最后,要重视相关的制度建设。作为提升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相关制度的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些制度主要包括提升城市政府效能的制度、确保人民生活安定的治安制度、有效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司法制度等。要全面提升四个直辖市的投资环境竞争力,也需要在此方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建平,殷瑞飞.SPSS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卢飞.重庆市投资环境竞争力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5.

[2] 韩延玲.中国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聚类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8).

[3] 盛从锋,徐伟宣,许保光.中国省域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3,(03).

[4] 霍再强.区域投资环境综合评判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02).

[5] 罗丽英.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分析[J].经济地理,2009,(03).

[6] 文余源.中国投资环境时空差异演化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1).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例10

本文受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资助。

引 言

因电子政务的高风险和高失败率,西方大量研究机构如Accenture、Gartner、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等都开展了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一方面能够引导电子政务建设的方向,改善政府治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将提高政务质量,提高公民的支持度和信任度。

建立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保证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实施的每个阶段都有必要引入高效的绩效评价体系。①规划阶段:可以为电子政务建设确定一个合理的发展框架,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从而提高成功率;②实施阶段:为电子政务项目设定基本的建设方向,保持持续的改进,提高效率;③完成阶段:可以正确评估现状并为电子政务建设制定下一轮规划奠定基础[1]。

国内典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式

1.中国互联网实验室

中国互联网实验室(ChLabs)的《中国电子政务效果评测研究报告》中针对我国基本国情,提出了一整套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了四个维度,其中每个维度又各包含五个要素。该评价体系涵盖面全、便于量化描述和操作,在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表1 中国互联网实验室的电子政务效果测评体系[2]

2.电子政府思想库

电子政府思想库(1stEG)指出,目前国际上电子政府网站的发展方向包括两种类型:管理性政府网站和服务性政府网站,而服务性政府网站分为面向政府职能以及面向客户需求的两种类型。根据对当前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的分析,电子政府思想库面向政府职能提出了服务性政府电子政务评价体系。上述体系首先认为建立政府网站是实现电子政务的前提,因此政府网站建设的成果直接决定了电子政务的成败。基于这一思想,该评价体系主要建立在网站评价指标上,如内容服务指标、客户关系指标和网站质量指标等。其中每个指标下又设置了不同权重的若干子指标,如根据服务的广度、深度及速度来设置内容服务指标中的子指标,客户关系指标中设置交互对象、交互手段等多个子指标,网站质量指标中设置设计和内容等子指标。

3.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曾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对于地级市电子政务情况的研究报告[3],报告中有10个观测指标,各指标的详细构成情况见下表。

表2 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电子政务效果测评体系

国外典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式

1.联合国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局的评估方法

联合国有174个成员国拥有政府网站,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局对这些成员国电子政务运用的一系列综合指标进行测评,测评方法和指标主要集中在电子政务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通过考查各成员国的准备指数和参与指数来评估其电子政务的绩效情况。

表3 联合国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局电子政务评价指标[4]

(1)电子政务准备指数。包括政府网站建设现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力资源素质三方面指标,三个指标的权数相同。

政府网站建设现状:通过对288项服务和设备的评估,对各成员国政府网站的建设现状进行评估,使用起步阶段、提高阶段、交互阶段、在线事务处理阶段以及无缝链接阶段的五阶段划分方法来量化各成员国的政府网站建设现状。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6个主要指标,即每千人主机拥有量、网民的数量、电话线数量、在线网民人数、拥有移动电话数量及拥有电视机数量。

人力资源素质: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指数、信息提供指数、城镇与农村人口比例等指标。

(2)电子政务参与指数。按照电子政务提供服务层面由低到高的顺序,可以分为信息服务指数、咨询服务指数和决策服务指数三个层面。参与指数通过对政策、教育、金融、医疗健康、劳动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21项参与指标在以上三个层面进行评估,根据电子政务所提供的咨询和决策水平来评估其信息和服务的质量。

2.Accenture咨询公司的评估方法[5]

Accenture的评估体系着重于测量被调查者的电子政务总体成熟度。因为Accenture公司认为信息公开与通信发达程度是一种公共服务水平的体现,一个国家的信息公开化程度越高,通信发展水平越发达,则表明其公共服务成熟度越高。因此该公司提出的评估电子政务的标准,将被调查者的电子政务总体成熟度分为公共服务成熟度和客户关系管理两个指标。在2002年的研究报告中,上述两个指标分别被给予了0.7和0.3的权重,通过这两个基本指标综合考查政府电子政务实施战略和国民利用电子政务的具体状况。Accenture公司的调查结果将被调查的国家和地区按照电子政务服务的总成熟程度分为四种类型。“创新领导者”居于最领先的地位,总体成熟度超过50%;“有发展前景的竞争者”次之,总体成熟度介于40%-50%;三是“持续的完成者”,总体成熟度处于30%-40%;最后是“平台的构建者”,其总体成熟度均低于30%。

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式的对比分析及建议

国内外评估方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评估的层次不同:国内侧重于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而国外如Accenture、Gartner公司不仅注重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也注重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

2.评估的方法不同:国内以定性评估为主,关于定量的经济性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少,而国外采用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评估方式对比总的来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还不完善,与其有关的法制还不健全,较注重形式,公民参与度低等。

对于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根据国情,可以结合电子政务应具有的几个特点加以考虑:安全性、易用性、经济性、先进性、标准化、民主化。IT治理研究专家认为,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估是一项全面而复杂的工作,应从包括电子政务项目绩效、系统绩效、综合绩效、发展水平等四个主要组成模块进行。

综上所述,对于电子政务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是保证一个国家或地区电子政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认真分析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在实践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体制。从国际环境和发展经验可以看出,电子政务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这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必须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电子政务建设和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能够正确评价和估测电子政务建设所取得绩效,帮助政府为进一步拓展电子政务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徐晓林,杨锐.电子政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1.

[2]互联网实验室.中国电子政务效果评测研究报告[R].2007.

[3]张维迎,刘鹤.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例11

一 电子政务概述 一

一.一 电子政务的含意及内容 一

一.二 电子政务的特色及功能 二

一.二.一 电子政务的特色 二

一.二.二 电子政务的功能 二

二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史 三

三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示状、存在问题及分析 三

三.一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示状 三

三.一.一电子政务的基础建设现状 三

三.一.二电子政务业务快速增长,商机无穷 四

三.一.三电子政务建设的法律法规环境初步完美 四

三.一.四地区电子政务建设蓬勃发展 四

三.二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问题及分析 五

三.二.一 信息同享的水平低 五

三.二.二 缺乏统1的计划及技术标准 五

三.二.三 电子政务相干法规不完美 五

三.二.四 公家介入不够 六

四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及发展对于策分析 六

四.一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预测 六

四.一.一 信息安全患上到加强 六

四.一.二 电子商务信息中心转型步伐进1步加快 七

四.一.三 标准规范将不断完美 七

四.一.四 国内厂商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七

四.二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对于策分析 八

四.二.一 树立权威的调和机构 八

四.二.二 统1电子政务的标准 八

四.二.三 加强电子政务的法制建设 八

四.二.四 广泛运用高科技手腕 九

参考文献 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