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2 09:03:36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1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06]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2007]37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125号)、《关于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源普查工作的通知》(苏农办环[2007]3号)、省农林厅和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印发<江苏省第一次农业、渔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农环[2007]7号)、省农机局和省环保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农机排气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等文件的通知》(苏农机管[2007]29号)、常州市农林局《关于印发<常州市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常农发[2008]6号)等有关要求,为做好我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摸清全区农业污染物排放基本情况,实现农业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结合本区实际,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普查目的

农业污染源普查是摸清农业污染底数直接而有效的途径,也是农业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全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农业污染物的区域分布特征、类型和产生、排放量及其去向;了解我区农机排气污染源及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情况。通过对设立在我区的种植业污染系数测算基地的持续监测和检测,提供污染物产生、富集和流失系数。以农业污染源总量普查和污染系数测算相结合的方式,为我区农业污染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时段资料为2007年度。

(二)普查对象

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农机排气污染源,对象为分散农户、专业户、养殖场和农机拥有者。

(三)普查范围

1、种植业污染源。主要针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的主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农膜和秸秆等污染源的普查,以地块为基本单元抽样调查,抽样比例为0.6%。

2、畜牧养殖业污染源。以舍饲、半舍饲规模养殖为调查对象,针对猪、奶牛、蛋鸡和肉鸡等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和污水开展普查,生猪≥50头(出栏)、奶牛≥5头(存栏)、蛋鸡≥500羽(存栏)、肉鸡≥2000羽(出栏)的全部养殖户。

3、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鱼、虾、蟹等在规模养殖条件下饵料、渔药、肥料等污染源的产生情况,养殖面积≥5亩的池塘养殖户和养殖水体体积≥1500立方米的工厂化养殖户。

4、农机排气污染源。主要普查区内主要农田作业机械(包括拖拉机、变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机动植保机)的拥有者,主要为分散农户、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和农场,开展农机排气污染调查。

(四)普查内容

1、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普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情况。

肥料:包括化肥、有机肥两大类。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有机肥包括商品有机肥、人畜粪便、土杂肥、厩肥、沼肥等。调查内容:肥料名称、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等。

农药: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调查内容:农药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农药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等。

农膜:主要普查地膜使用情况,调查内容:地膜厚度、覆盖面积、使用量、回收量等。

秸秆:调查内容包括秸秆产生量、直接还田量、露天焚烧量、随意丢弃量、饲料利用量、燃料利用量、堆肥利用量、材料利用量等。

2、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猪、奶牛、蛋鸡、肉鸡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普查内容:畜禽种类、养殖组织模式、存栏量、出栏量、饲养阶段、畜禽体重、采食量、精粗饲料主要成分含量,粪便和污水产生量、清粪方式、利用方式、利用量、排放量,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方式、处理能力、运行时间和运行状况。

3、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鱼、虾、贝、蟹等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普查内容:养殖种类、养殖方式、养殖模式、养殖产量、养殖面积、饵料、肥料、渔药的使用量、使用方法、使用时期、养殖排水情况。

4、农机排气污染源:主要普查农田作业机械(包括拖拉机、变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机动植保机)按时间和机型的分类保有量,测算主要农田作业机械分类排放系数、分类机具的年加权平均功率值和年平均工作时间等相关参数,根据相关公式来计算农机排气污染物的年排放总量。

(五)污染物系数测算点

地表径流水体总磷、可溶磷、总氮、硝态氮、铵态氮以及毒性高、用量大、难降解的1-2种农药(根据作物施药的具体情况确定,以下同);地下淋溶水体总氮、硝态氮、铵态氮、1-2种农药;农田地膜残留量。

三、普查技术路线与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1、农业污染源普查

采取分类抽样与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参考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区农业源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

根据我区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的区域布局,在综合考虑影响农业源污染物产、排因素的基础上,分类普查、监测农业污染物产、排数量,获得我区主要类型农业污染源的产、排污系数。

依据各类农业污染源在产排负荷中所占的比重,明确全区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构、普查规模、普点,核算农业源污染物产、排数量。

2、农机排气污染源普查

按照实验室检测、现场监测与排放系数测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区级指导、地方配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按照普查分类标准,统计区内农机分类保有量,经审核后逐级上报省农机排气污染源普查办公室。

(二)普查步骤

1、全面培训阶段(2008年元月1日~2月29日)。成立*区农业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落实普查经费,开展宣传,组织动员;制订普查方案,明确各类农业污染源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开展普查培训,建立普查工作队伍。要求所有指导员和普查员熟悉普查方法、普查表格的指标解释、填报方法等知识。

2、普查试点阶段(2008年3月1日~3月15日)。组织指导员和普查员以现场会形式,在2个镇8个村开展普查试点,分地区和内容开展普查试点工作。

3、全面普查阶段(2008年3月16日~4月30日)。组织所有指导员和普查员对全区所有污染源进行普查。

4、检查审核阶段(2008年5月1日~5月15日)。按照一定比例对普查表格进行抽查审核,镇级指导员对辖区内的抽查比例为5%,区级指导员对所负责的镇抽查比例为2%,对不合格的普查数据,该普查员所有普查的数据重新调查录入。

5、普查汇总阶段(2008年5月~6月)。对各镇、街道上报数据进行汇总、审查、录入数据库、验收,上报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农业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6、报告编制阶段(2008年7月~12月)。对汇总数据进行校核、加工、分析,编制总体报告。

7、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0月)。建立农业、渔业污染源数据库,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四、普查工作方法

(一)种植业污染源

以本区范围内所有乡镇和分散农户为调查对象,以乡镇为基本单位填报乡镇种植业基本情况普查表(表N301)。分散农户采样以乡镇农户数量的0.6%抽样比例,填报农户典型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表N302-1)、农户典型地块肥料施用情况调查表(表N302-2)、农户典型地块农药施用情况调查表(表N302-3)。具体调查、抽样方式和填表要求按照农业污染源普查培训教材实施。

(二)畜禽养殖业污染源

依据养殖组织模式的不同,将畜禽养殖业分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三类。规模化养殖场是指饲养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参照国家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养殖小区是指在统一规划区域内,由多个养殖业主共同组成、按照统一操作规程养殖、管理的养殖方式;养殖专业户是指畜禽饲养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养殖户(参照国家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符合污染源普查规模要求的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全部普查,统一填写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普查表(表N305)。具体调查、抽样方式和填表要求按照农业污染源普查培训教材实施。

(三)水产养殖业污染源

依据养殖规模和经营权属的不同,将水产养殖业分为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两类。规模化养殖场是指养殖水面在一定的面积以上(参照国家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的水产养殖场;养殖专业户是指除规模化养殖场以外养殖规模在一定面积以上的水产养殖户或养殖单位(参照国家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符合污染源普查规模要求的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全部普查,其中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填写水产养殖基本情况普查表(表N306-1)和水产养殖投入品使用情况普查表(表N306-2);网箱养殖、围栏养殖等养殖方式填写水产养殖基本情况普查表(表N307-1)和水产养殖投入品使用情况普查表(表N307-2)。具体调查、抽样方式和填表要求按照农业污染源普查培训教材实施。

(四)农机排气污染源

以全区境内主要农田作业机械的拥有者,普查对象包括分散农户、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普查2007年内所有农田作业机械的保有量,填写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普查表(表S406)。具体调查和填表要求按照《江苏省农机排气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进行。

(五)农业污染源污染系数测算

按照省农业污染源普查排污系数测算方案,为测算种植业污染系数,我区需建立一个污染系数测算径流监测小区、一个渗流监测小区和一个农膜监测小区,在此基础上开展一年的持续采样工作,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检测。检测数据汇总后分别测算出我区种植业的排污系数,最终完成全区监测报告。

五、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区农林局将成立污染源普查农业工作组,工作组由张建坤局长任组长,屠伟庆副局长任副组长,区农业管理服务中心、动物防疫监督所、水利农机处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任务的落实、联络、调查、汇总及其他日常工作。

(二)培训指导

从2008年元月起,集中1-2个月时间对指导员和普查员进行多层次培训。元月中下旬,组织人员对镇级指导员进行集中培训,对所有农业污染源普查内容必须全部熟悉;2月,组织所有指导员分地区对普查员进行培训,分条线掌握普查的操作规程和实际普查方法。

培训内容主要是:《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江苏省农业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常州市农业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内容,农业污染源普查范围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普查人员在普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应及时向当地普查指导员进行咨询解决,普查指导员应经常深入基层进行现场指导,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质量保证

污染源普查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建立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所有普查指导员、普查员、数据录入员、数据录入审核员等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要严格按照各项要求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保证普查质量。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按一定比例抽样检查。所有污染源普查对象必须按时、如实填报普查数据,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必须重新调查。

(四)宣传动员

各级农业污染源普查机构要认真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使社会各界和农民、养殖户充分了解农业污染源普查的目的和重要意义,消除农民、养殖户对普查的顾虑,为顺利开展农业污染源普查营造良好的舆论基础。要发动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农业污染源普查,组织、动员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配合,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五)强化保障

1、人员保障。区农林局将组建污染源普查指导员队伍和普查员队伍,从各镇(街道)抽调8人组建区级普查指导员,并集中办公;各镇(街道)农业服务站、畜牧兽医站、水利农机站各指定1人为镇级指导员,区、镇两级指导员队伍30人。普查员队伍156人,各行政村指定1人为普查员,原则上要求普查员为村会计、村主任或村农技员担任。

2、资金保障。普查所需经费由区、镇两级财政承担,区级经费主要用于:普查的组织与实施,普查方案和技术文件的制定,宣传与培训,设备购置,组织填报试点与摸底清查,现场核查,普查数据汇总、处理与报告编写,验收、总结等。镇级财政安排经费主要用于:普查员入户调查经费和普查员人工工资。

3、物资保障。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要及早落实普查设备和物资,包括办公场所、汽车、电脑、服务器和网络、数据库软件、普查资料表格等。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2

中图分类号 S2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13-01

萧县是安徽省的农业大县。通过对当地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分布状况、生产总量、使用方向以及其他数据的调查和统计分析,不仅可全面了解秸秆资源的使用状况,客观评价萧县农作物秸秆现状,还可摸索出农作物秸秆的开发方向。

1 萧县基本概况

萧县地处淮北平原北部,属黄淮海冲击平原,辖23个乡镇257个行政村,总面积1 885 km2,耕地面积9.7万hm2,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适宜粮食种植。农业科技较为先进,配套推广的农业技术标准较全,作物品种丰富优质。萧县在农作物种植方面以国内外市场为发展导向,从该地区种植面积、品质、技术、自然和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项优势,注重技术、品种的研究,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区域化入手打造地方特色农业产业,促进专业化、产业链条的建设,加强农业安全、绿色发展[1]。

2 秸秆资源调查方式

对于萧县的调查于2009年2月28日至6月28日开展,在全县麦收期间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调研,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文案调查。调查小组人员通过查看、翻阅萧县统计部门定期的各项统计公报、年鉴、报纸、刊物、公告等资料,掌握萧县农作物秸秆资源情况;②座谈。在县、乡、村分别进行座谈,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进行调查,并与主要负责人和农民代表进行座谈;③问卷调查。分别选取白土镇孤山村、董店村、丁里镇胜利村、丁里村、杜楼镇丁庄村、杜楼村、新庄镇小集子村、大徐庄村、王寨镇邵庄村、代柿园村、祖楼镇新庄村、张湾村、圣泉乡陶楼村、大岗村、张庄寨镇张庄寨村、杭子村等20个村进行问卷调查。调研小组的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5份。

3 调查数据分析与结果

3.1 调查样品采集

为了精确评估萧县的秸秆资源量,根据萧县小麦主栽品种的种植分布,调研组在杜楼镇杜楼村、丁庄村,新庄镇小集子村、大徐庄村,白土镇的孤山村、董店村,丁里镇的丁里村、胜利村,王寨镇的邵庄村、代柿园村10个村,选取了当地栽培面积最大、普遍推广且其播种期、栽培期对当地也最适宜的小麦品种,并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地势、耕作制度和栽培水平的大田,尽量减少或避免特殊自然条件对调查地块数据的影响。

3.2 草谷比和收集系数

按照《农业机械试验条件测定方法的一般规定(GB/T 5262-2008)》的规定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取样调查,自然风干10 d后分别称取秸秆和籽粒的重量。经计算,萧县的小麦秸秆草谷比的平均值为0.917。萧县有近95%的小麦实现机械化收割,其余5%由于地块大小及环境因素影响是人工收割完成。机械收割的平均留茬高度为14.8 cm,人工收割的平均留茬高度为5 cm。

3.3 可利用系数

经调查统计,在萧县农作物秸秆可使用的用途较多,主要作为造纸、建材、施肥、饲料、燃料、手工编织、养殖食用菌等资源的重要原料,在工业、农业等多领域有广泛使用。据统计,2008年萧县作物秸秆的可利用系数为0.09。

3.4 秸秆资源量评价

据统计,2006、2007、2008年萧县秸秆总产量分别为106.1万、86.6万、110.9万t,可收集资源量分别为93.4万、75.1万、96.8万t。萧县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此3年分别为8.17万、7.14万、10.00万t,分别占可收集资源量的8.76%、9.50%、10.30%。萧县的单位播种面积可利用秸秆资源量为0.54 t/hm2,人均秸秆资源量为67.5 kg/人。

4 秸秆资源评价

4.1 经济效益

在萧县,大量的小麦秸秆被用于造纸,以满足萧县当地以及淮北地区造纸厂的使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减少秸秆焚烧等污染环境的行为。同时,随着产量的逐渐增加,萧县的粮食产量也在不断上升,从而带动秸秆资源的增加,可促进产业化加工原材料的供给需求[2]。

4.2 建议

根据2008年农作物产量估算,秸秆理论资源量约110.9万t,可收集资源量约96.8万t。除萧县秸秆资源的主要作用外,萧县年作物秸秆可利用资源量约8万t。在此次调查过程中,虽然涉及范围较广,各项指标均按照行业规定操作,但是在萧县田地土壤使用方面还需要加大力量,需要进一步考察土壤有机质的需求和秸秆有机质供应量的平衡关系。在秸秆使用中,还有部分闲置秸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需要寻找更多使用用途,带动秸秆资源多元使用化。同时,萧县还需要改善传统的用能方式,变直接燃烧为间接利用,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而且提高利用率,节约更多的生物质资源,可用作工业原料,也可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将种菇、饲养家畜、粪便用来生产沼气,将沼渣、沼液用来肥田,以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在运输方式上,由于秸秆松散、密度低、不便于运输,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因地制宜,采用田间直接打捆、压缩的方式,促进农民增收[3-5]。

5 参考文献

[1] 田宜水,赵立欣,孙丽英,等.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583-586.

[2] 张永康,李龙,王娟,等.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202-203.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3

一、调查目的

农作物秸秆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了农作物籽粒以后,残留的不能食用的茎、叶等副产品。我市的基本生产单元规模小,耕作方式仍是非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农村地区的整体生活水平不高,秸秆分布分散、统计困难,缺乏对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的详细普查。目前,秸秆资源量测算主要依据不同区域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收集方式以及相应区域作物的草谷比,大致估算各地农作物秸秆的理论产生量和可收集资源量。但是各地区的土壤、气候以及耕作制度也不相同,不同地区的同一作物草谷比差异较大。同一地区、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种植类型,其草谷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地区的同种作物,其丰、平、歉年的草谷比也可能是不同的。

目前已有的草谷比数据已经不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通过有关试点县作物秸秆资源产生量的抽样调查、测试和计算方法等,用于指导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有关试点县作物秸秆资源产生量的抽祥调查。

同时,通过理论分析和典型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作物秸秆草谷比、可收集系数以及“五料化”利用比例进行科学分析测定,构建秸秆产生量和利用量测算方法,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有序开展。

二、调查对象和范围

包括早稻、中稻和一季晚稻、双季晚稻、小麦、玉米、薯类(马铃薯、甘薯)、木薯、花生、油菜籽、大豆、棉花等作物秸秆资源产生量的抽样调查与测定。其中,不计被调查区域播种面积小于总播种面积1%的农作物秸秆。因此,我市主要调查作物为中稻、小麦、马铃薯、玉米、花生、油菜籽、大豆、棉花。

三、秸秆产生量调查工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

调查工作开始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1、成立秸秆产生量抽样调查小组。小组组长由农业环保站站长担任,成员为辅助调查员、组干部和有经验的农 民等担任。调查工作必须有专人负责,一般以统计或农业技术员为主,农业技术人员、家庭农场场长和有经验的人员参加。

2、向群众做好宣传工作,争取农民对秸杆产生量抽样调查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首先应向群众说明来意,讲解调查的意义和方法,然后说明要求群众协作的有关事项,如帮助取样和样品制备等,以争取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默契的配合。

3、搜集取得有关试点市和各区镇处的资料,如作物播种面积、作物种植比例、地块分布、地形和近几年产量等数据。

4、准备各种抽样表格和抽样工具。如表格、皮尺、米尺、测框、测竿、标签、秤、镰刀、样品袋、计算器、GPS测量仪、运输车辆等。有条件时可准备水分测试仪器等。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和校正。并准备好样品脱粒、晾晒、保管场所。

测框。一般为1平方米(即其边长为1米正方形),制或钢筋制作。

测竿。可用木竿或钢筋,长度一般为1平方米除以作物的平均行距。

秤。电子秤,量程0-30千克,精度1克。

(二)选取抽样地点

以普查区(行政村)为抽样单元,以作物播种面积为基础构建抽样框,采用与播种面积规模成比例(PPS)抽样方法抽选普查区(行政村),共计选取5个普查区(行政村)作为采样地点。区镇处抽样表见1-1。

PPS抽样是指按概率比例抽样,将总体按一种准确的标准划分出容量不等的具有相同标志的单位在总体中不同比率分配的样本量进行的抽样。在多阶段抽样中,尤其是二阶段抽样中,初级抽样单位被抽中的机率取决于其初级抽样单位的规模大小。初级抽样单位规模越大,被抽中的机会就越大,初级抽样单位规模越小,被抽中的机率就越小。

(三)抽选抽样地块

在调查主题农作物收获前1一2天,带队人员与区镇处农技人员、抽中村辅助调查员、村干部及有经验的农民一起组成调查小组,选择播种面积调查村中对该调查主题有代表性的自然村,对所选自然村的所有自然地块,进行踏勘估计播种面积,并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 排队,编制成抽样框。采取随机起点对称等距的抽样方法。以某调查主题的地块面积为排队标识,组距为各地块面积合计除以调查地块数量。调查地块数量为2个自然地法。行政村地块抽样表见1-2。

(四)草谷比的测定

1.在调查地块内放小样本

根据调查地块的形状,采用"品"字、"梅花"、"对角线〃等放样法,在调查地块单位内放5个长方型小样本进行取样。条 (撒)播和垄作作物,每点取1平方米面积内的植株(垄作作物在一条垄上割取);穴播作物每点割取5行5穴,具体取样方式按当地实际条件进行调整。

2.对小样本中的作物进行实割(采〉实测

水稻、小麦、马铃薯、玉米、花生、油菜、大豆要将每点的作物收割保存,农作物地上部分整株割下,待全部收获后将作物和秸秆样本晾晒、烘干,将作物脱粒:然后分别称取作物和秸秆的产量(精确到1克)。将测量结果记入附表1-3中。

要在专门场地进行晾晒,避免样本晾晒过程中的意外损失。样本脱离要做到尽量脱净每粒粮食,确保不遗失。

棉花则在收获季节对抽中样本内的棉花分期分批采摘保存,待全部收获后将采摘的样本棉花混匀抽出一部分进行测定水分和衣分率,推算出样本内的棉花产量。待样本地块的棉花采收完毕后,将棉花秸秆地上部分整株割下,晾晒、烘干后称取棉花秸秆的质量。

3.样品制备

对每个调查地块实际实割(采)、晾干或烘干的作物,分籽粒和秸秆分别进行样品制备,用于含水量测试,可制备1-2份样品,每份样品的不小于1千克。

4.样品邮寄

根据试点县所在区域选择实验室,在24小时内对样品进行送检,邮寄到实验室。此外,在10份样品中,随机再制备一份样品,邮寄到中心实验室,用于交叉校核。多余样品按照地块标上标签后进行保管,样本应保存12个月,以备核查。保存条件为干燥、通风,避免样本在保存期间发霉变质。

(五)收集系数的测定

1.割茬高度的实测

对于小麦、玉米、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以及大豆和棉花等,在调查村根据农作物的收获方式(机械和人工)的不同,分别选取10个典型地块,测量各种收获方式的秸秆割茬高度,每个典型地块测10株(丛),计算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1-4。

对于马铃薯、花生等秧蔓类秸秆,可不考虑机械和人工收获方式的不同,统一认为割茬高度为0。

2.枝叶损失率测定

实地调查秸杆收集和运输过程中的枝叶损失率,并将结果记入附表1-5。在缺乏实际资料的情况下,可按照0.05进行计算。

(六)数据汇总

试点县根据农作物种植情况,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汇总相关数据并上报。见附表1-6。

四、秸秆利用量调查

(一)普查范围和对象

1.调查范围

(1)农户:按照PPS抽样法在随机抽取4个乡镇,每个身镇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抽取15个农户,共计抽取120个农户进行秸秆利用量调查。

调查的农户既包括从事农作物种植的普通小农户,也包括将其他农户的土地承包、流转、租赁过来,进行农作物种植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社。其核心是从事有农作物种植活动。

(2)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合作社:所有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或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社的秸秆利用情况进行普查。

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合作社包括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合作社、秸秆肥料化利用企业/合作社、秸杆食用菌种植企业/合作社和秸秆原料化利用企业/合作社。以上企业/合作社所利用的秸秆大部分为从本县或本县以外收购,也有少数企业所利用的秸秆由自身耕种的农作物得到。

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包括规模化养殖企业和秸秆饲料加工企业。规模化养殖企业/合作社可能同时从事养殖和饲料加工两种生产活动, 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合作社则专指只从事秸秆饲料加工生产、不从事畜禽养殖的企业/合作社。

(3)秸秆收储运组织:秸秆收储运组织是指专门从事秸秆收储运业务的、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企业和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社。秸秆收储运组织专门从事秸秆收集、储存和运输等业务,主要将秸秆销售给秸秆利用企业、合作社,自身不对秸秆加以利用。

2.调查对象

我市以中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花生、油菜籽、棉花等农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为基数,调查农作物秸秆利用量。农作物秸秆的利用量特指可收集利用农作物秸秆的“五料化”利用量,即肥料化利用量、燃料化利用量、饲料化利用量、基料化利用量和原料化利用量。

其中,水稻秸秆不统计稻壳部分,玉米秸秆不统计玉米芯部分, 花生稻秆不统计花生壳部分。

(1)可收集利用秸秆资源:即某一区域利用现有的收集方式下,能够收集获得的农作物秸秆。包括农作物收获过程中已打包收集的秸杆,也包括能够收集但未收集如在机械收获过程中直接抛撒于田间秸杆,或人工收割堆放于田间的秸秆。

(2)秸秆肥料化利用:通过秸秆直接还田、堆沤还田、腐熟还田、秸秆生产有机肥技术等途径,将可收集利用的农作物秸秆以有机肥料的形式施入农田。其中,秸秆直接还田特指可收集利用秸秆的直接还田,不包括经过充分合理收集之后仍然无法被收集起来的那部分农作物残茬。

(3)秸秆词料化利用:即农作物秸秆离田收集后,经过青(黄) 贮、氨化、压块、揉搓丝化等技术处理用作牲畜词料。

(4)秸杆燃料化利用:将结秆直接用于农村居民炊事、冬季取暖等用途,或通过沼气、固化成型燃料、热解气化、直燃发电等新型能源化利用方式,将秸秆转化为清洁能源。

(5)秸秆基料化利用: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基质、育苗基质或其它栽培基质。

(6)秸秆原料化利用:利用秸秆生产人造板材、复合材料、清洁制浆、木糖醇生产、可降解包装材料、墙体材料、盆钵、造纸、编织、建筑材料、养殖垫料等。

需要注意的是:①在填报调查表时,秸秆除特别标明“鲜重”的, 皆为晾晒干重或折合干重(含水量15%)。用于青贮的各类鲜秸秆, 统一按3:1折算秸秆风干重;②在合理的收割留茬条件下、经过充分合理收集之后仍然无法被收集起来的那部分农作物根茬残留在田间,虽然后期通过翻耕得以还田,但由于其不在可收集利用秸秆资源的范畴内,故不计入秸秆“五料化”利用量。

(二)普查内容

1.农户秸秆利用情况

农户调查的内容包括:

(1)农户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人年龄、受教育程度、2017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农户家庭人口、耕地面积等基本情况;

(2)2017年农作物种植与自产秸秆利用情况:①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产水平;②农作物收获方式(人工收获、机械收获)及其面积,不同收获方式下的农作物留茬高度;③自产农作物秸秆“五料化”利用比例;④自产农作物秸秆赠送、出售的用途及比例。

2.企业/合作社秸秆利用、收储运情况

(1)各类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合作社的秸秆利用情祝

各类秸杆综合利用企业的年生产能力、2017年实际产量、各类原料的年利用量、秸秆的来源等。

(2)专门从事秸秆收储运业务的企业合作社的秸杆收储运情况秸秆收储运组织的收储方式、收储秸秆种类及数量、运输半径等。

3.县市级秸秆利用情况

抽样调查县市的乡镇数量、乡村人口数、农户数等情况;种植业、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合作社、秸秆收储运组织等的发展情况;秸秆“五料化”利用量。

(1)调查员培训。发放秸秆利用量抽样调查培训教材,对进行入户抽查和企业/合作社普查的人员进行培训。

(2)抽取入户调查的行政村。抽取4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2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15户农户,对每个县抽取的120户农户实行登记。

(3)调查登记。对抽样县中所有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合作社进行名录登记。

(4)发放调查表。发放农户抽样调查表、企业普查表、县级调查表。

(5)指导填报。农作物秸秆利用农户抽样调查表按调查区抽样农户名录和企业名录,由调查员在普查指导员的指导下访问调查对象,入户或前往企业登记并填报。县级调查表由普查机构统一布置,由县级统计机构有关人员填报。

(6)调查表收集与校核。对填报完成的调查表进行检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调查表重新返回进行完善,对于符合要求的调查表,交付数据录入单位进行数据录入。

(7)补充调查。当实地调查完成以后,应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使调查的资料成为可供分析、预测的信息。如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修改调查内容,进行补充调查。

(三)调查时点

普查时点:2017年12月31日

时段资料:2017年

五、资金概算

1、培训费:参加省组织的培训和镇处普查员培训1万元。

2、资料费:培训资料及调查表:1万元。

3、采样费:请专业采样人员五点采样,每点一个平方。500元/样品,90个样品计4.5万元。

4、样品费:五个平方农作物补助,50元/样品,90个样品计0.45万元。

5、制样费:作物籽粒晒干脱粒,秸秆切碎,50元/样品,180个样品计0.9万元。

6、采样制样工具:剪刀铡刀及劳保用品0.6万元。

7、交通费:开展秸秆产生量和利用量典型调查,全市要在80个不同作物地块取秸秆和籽粒样品90个,同时在全市开展秸秆利用调查,所有开展综合利用的企业、合作组织、收储单位、120个农户都要入户调查,同时还要开展点位核实,需90个工作日。300元/天计2.7万元。

8、下乡补助:每次下乡按4人计算,80元/天计2.88万元。

9、调查录入设备:电脑空调手持终端2万元。

10、录入人员工资:请专业人员录入调查数:1万元。

合计:17.03万元。

表1-3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稻秆热解气化和炭化工程普查表

省(自治区) 市(区) 县企业/合作社名称

企业被调查人姓名及电话 企业编码:NY3

调查员姓名及电话: 填表时间: 年月 日

D001

D002

D003

其中:2017年秸秆来源、利用数量(风干重,吨)

D004

J)005

D006

D007

D008

D009

D010

D011

D012

D013

D014

年可利用生物质 能力® (吨)

年丈际利用生物 质a® (吨)

燃气产量 (万立方米)

秸秆来源®

稻草

麦稻

玉米

大豆

油菜

花生

棉花

马铃

薯秧

甘薯

木薯

M1本县

N1自种

N2收购

M2本省(本县以外)

M3外省

(请在后 面注明省份)

①D001年生产能力:按照每年开工300天,每天开工8小时的标准计算年生产能力。

②D003生物质利用量:包括秸秆和林木三剩物(砍伐剩余物、造林剩余物、加工剩余物)。

③本表所填数据均为2017年数据。秸秆利用数量填写秸秆风干重,含水率15%。水稻秸秆不统计稻壳部分,玉米粘杆不统计玉米芯部分,花生秸秆不统计花生壳部分。

④N1自种是指有些企业本身从事农作物种植活动,并将种的秸杆收获后直接用作本企业生产原料。N2收购、M2本省(本县以外)及M3外省均指企业收购的秸秆原料数量。

表1-4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沼气工程①普查表

省(自治区) 市(区) 县企业/合作社名称

企业被调查人姓名及电话 企业编码:NY4

调查员姓名及电话: 填表时间: 年月 日

E001

E002

2017年生物质利用情况®

2017年各类秸秆来源、秸秆利用数量(风干重,吨)

E003

E004

E005

E006

E007

E008

E009

E010

E011

E012

E013

E014

发酵总池容 (立方米)

沼气年产量 (立方米)

粪便

(鲜重)(吨)

秸秆来源®

稻草

麦稱

玉米秸

大豆秸

油菜秸

花生秧

棉花秸

马铃薯秧

甘薯秧

木薯秆

Ml本县

N1自种

N2收购

M2本省(本县以外)

M3外省

(请在

后面注 明省份)

①本表中的沼气工程不包括户用沼气。本表所填数据均为2017年数据。

②生物质利用量:包括秸杆和畜禽粪便。秸秆利用量填写秸杆风干重,含水率15%。畜禽粪便填写鲜重。水稻秸秆不统计稻壳部分,玉米稻秆不统计玉米芯部分,花生秸秆不统计花生壳部分。

③N1自种是指有些企业本身从事农作物种植活动,并将自种的秸秆收获后直接用作本企业生产原料。N2收购、M2本省(本县以外)及M3外省均指企业收购的秸杆原料。

表2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和合作社普查表

省(自治区) 市(区) 县企业/合作社名称

企业被调查人姓名及电话 企业编码:SL1

调查员姓名及电话: 填表时间: 年月 日

各种秸秆来源

2017年各类秸秆利用数量(吨)

F001

m

麦粘

玉米秸®

大豆秸

油菜秸

花生秧

棉花秸

马铃薯秧

甘薯秧

木薯秆

F002 青黄贮

F003

非青

黄贮

F004

青黄

F005

非青

黄贮

F006

青黄

F007

非青

黄贮

F008

青黄

F009

非青

黄贮

F010

青黄

F01

非青

黄贮

F012

青黄

F013

非青

黄贮

F014

青黄

F015

非青

黄贮

F016

青黄

F017

非青

黄贮

F018

青黄

F019

非青

黄贮

F020

青黄

F021

非青

黄贮

Ml本县

N1自种

N2收购

M2本省(本县以外)

M3外省

(请在后 面注明省 份)

① 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合作社包括规模化养殖企业/合作社和饲料加工企业/合作社,均是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企业和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社,规模化养殖企业/合作社可能同时从事养殖和饲料加工两种生产活动。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合作社专指只从事秸秆饲料加工生产、不从事畜禽养殖的企业/合作社。本表所填数据均为2017年数据。

②N1自种是指有些企业本身从事农作物种植活动,并将自种的秸秆收获后盡接用作本企业生产原料。N2收购、M2本省(本县以外)及M3外省均指企业收购的秸秆原料。

③本表秸秆利用量中,用于青黄贮的各类鲜秸秆填写鲜重,非青黄贮的秸秆填写风干重(秸秆含水率15%>。

④ 玉米秸包括籽实玉米和粮饲兼用玉米,全株整体收获的专用青饲玉米不统计。

表3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基料化利用企业和合作社普查表

省(自治区) 市(区) 县企业/合作社名称

企业被调查人姓名及电话 企业编码:JL1

调查员姓名及电话: 填表时间: 年月 日

各种秸秆来源®

2017年各类秸秆利用数量® (风干重,吨)

H001

H002

H003

H004

H005

H006

H007

H008

H009

H010

H011

稻草

麦稻

玉米稻

大豆秸

油菜秸

花生秧

棉花粘

马铃薯秧

甘薯秧

木薯秆

Ml本县

N1自种

N2收购

M2本省(本县以外)

M3外省

(请在后面注 明省份)

①秸秆基料化企业/合作社是指食用菌种植或生产各类基质的企业/合作社,均指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企业和具苻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社。本表所填数据均为2017年数据。

②N1种是指有些企业本身从事农作物种植活动,并将自种的秸秆收获后直接用作本企业生产原料。N2收购、M2本省(本县以外)及M3外省均指企业收购的秸秆原料》

③秸秆利用数量填写秸秆风T重,含水率15%。水稻秸秆不统计稻壳部分,玉米秸秆不统计玉米芯部分,花生秸秆不统计花生壳部分。

表4农作物秸轩肥料化利用——秸秆有机肥生产企业和合作社普查表

省(自治区) 市(区) 县企业/合作社名称

企业被调查人姓名及电话 企业编码:FL1

调查员姓名及电话: 填表时间: 年月 日

1001

2017年各种秸秆来源、利用数量(风干重,吨)

1002

1003

1004

1005

1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有机肥产量(吨)

秸秆来源®

稻草

麦秸

玉米秸

大豆秸

油菜秸

花生秧

棉花秸

马铃薯秧

甘薯秧

木薯秆

Ml本县

N1自种

N2收购

M2本省(本县以外)

M3外省

(请在 后面注 明省份)

①秸秆有机肥生产企业和合作社是指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企业和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社。本表所填数据均为2017年数据。

②秸秆利用量填写秸杆风干重,含水率15%。水稻秸秆不统计稻壳部分,玉米秸秆不统计玉米芯部分,花生秸秆不统计花生壳部分。

③N1自种是指有些企业本身从事农作物种植活动,并将自种的秸秆收获后直接用作本企业生产原料。N2收购、M2本省(本县以外)及M3外省均指企业收购的秸秆原料。

表5农作物秸秆原料化利用——秸秆原料化利用企业和合作社普查表

省(自治区) 市(区) 县企业/合作社名称

企业被调查人姓名及电话 企业编码:YL1

调查员姓名及电话: 填表时间: 年月 日

J001

J002

2017年各种秸秆收购来源、利用数量(风干重,吨)

J003

J004

J005

J006

J007

J008

J009

J010

J011

J012

J013

产品名称

产品产量

单位

秸秆来源

稻草

麦秸

玉米秸

大豆秸

油菜秸

花生秧

棉花秸

马铃薯秧

甘薯秧

木薯秆

Ml

本县

N1自种

N2收购

M2本省(本县以外)

M3外省

(请在

后面注

明省份)

①秸秆原料化利用企业和合作社是指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企业和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社。本表所填数据均为2017年数据„

②产品产量的单位:秸秆浆,单位:吨:秸秆板材,单位^平方米;其他秸轩类产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标注。

③秸秆利用数量填写秸秆风干重,含水率15%。水稻秸秆不统计稻壳部分,玉米秸秆不统计玉米芯部分,花生秸秆不统计花生壳部分。

④N1自种是指有些企业本身从事农作物种植活动,并将自种的秸秆收获后直接用作本企业生产原料。N2收购、M2本省(本县以外)及M3外省均指企业收购的秸秆原料。

表6专门从事农作物秸秆收储运的企业和合作社普查表

省(自治区) 市(区) 县企业/合作社名称

企业被调查人姓名及电话 企业编码:SC1

调查员姓名及电话: 填表时间: 年月 日

名称②

K001

代码

K002

秸秆收储来源及数量(风千重,吨)

秸秆销售去向

(直接在选项上打)

K005

销售出的粘秆用途及数最(风干重,吨)

收储来源 (直接在选项上打√) K003

收储数量K004

肥料

K006

饲料

K007

燃料

K008

基料

K009

原料

K010

稻草

200

M31本县

M51本县

M32本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本县以外)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M5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麦稻

201

M31本县

M51本县

M32本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本县以外)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M5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玉米秸

202

M31本县

M51本县

M32本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本县以外)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M5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大豆秸

203

M31本县

M51本县

M32本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本县以外)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M5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名称 K001

代码

K002

秸秆收储来源及数量(风干重,吨)

秸秆销售去向(直接在选项上打) K005

销售出的秸秆用途及数量(风干重,吨)

收储来源@ (直接在选项上打√) K003

收储数量 K004

肥料

K006

饲料

K007

燃料

K008

基料

K009

原料

K010

油菜秸

204

M31本县

M51本县

M32本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本县以外)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M5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花生秧

205

M31本县

M51本县

M32本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本县以外)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M5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棉花秸

206

M31本县

M51本县

M32本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本县以外)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M5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马铃薯

207

M31本县

M51本县

M32本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本县以外)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甘薯秧

208

M31本县

M51本县

M32本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本县以外)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M5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木薯秆

209

M31 本 县

M51本县

M32木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木县以外)

名称® K001

代码

K002

秸秆收储来源及数量(风干重,吨)

秸秆销售去向(直接在选项上打√) K005

销售出的秸秆用途及数量(风干重,吨)

收储来源® (直接在选项上打√) K003

收储数量0 K004

肥料

K006

饲料

K007

燃料

K008

基料

K009

原料

K010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M5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①专门从事秸秆收储运企业和合作社是指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企业和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社,包括从事秸秆收储运的农机合作社在内,不包括个体从事秸秆收储的没有法人资格的秸秆经纪人。专门从事秸杆收储运企收和合作社包括进行秸秆收集、储存和运输,将秸秆销售给秸秆利用企业、合作社,自我不进行秸秆利用。本表所填数据均为2017年数据。

②水稻秸秆不统计稻壳部分,玉米秸秆不统计玉米芯部分,花生秸秆不统计花生壳部分。

③秸秆收购来源中,M31指来自本县, M32来自本县以外本省以内,M33指来自外省。秸秆销售去向中,M51指销往本县,M52销往本县以外本省以内,M53指销往外省。

④秸秆收储数量和销售数量均指粘秆风干重,含水率1.5%。

县级调查表

省(自治区)市(区)县调查员姓名及电话: 填表时间:年 月日

县级基本清况

农作5

吻种植、收获与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乡镇个数(个)L001

品种

播种面

积(亩)

作物总产量

(吨)

草谷

机械收获

人工收获

株高(厘米)

直接还田面积(亩)

秸秆利用量(吨)

面积

(亩)

留茬高度(厘米)

面积

(亩)

留茬高度(厘米)

肥料化

饲料化

基料化

燃料化

原料化

L006

L007

L008

L009

L010

L011

L012

L013

L014

L015

L016

L017

L018

L019

村委会个数(个)L002

早稻

中稻和一季晚稻

乡村户数(万户)L003

双季晚稻

小麦

玉米

乡村人口数(万人)L004

马铃薯

甘薯

木薯

花生

耕地面积(万亩)L005

油菜籽

大豆

棉花

秸秆利用企业/合作社名录登记表

NY省(自治区)市(区)县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合作社名录登记册

秸秆发电企业/合作社NY1

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企业/合作社

NY2

秸秆热解气化和炭化工程NY3

秸秆沼气工程NY4

企业编码

企业名称

企业编码

企业名称

企业编码

企业名称

企业编码

企业名称

NY10001

NY20001

NY30001

NY40001

NY10002

NY20002

NY30002

NY40002

NY10003

NY20003

NY30003

NY40003

NY10004

NY20004

NY30004

NY40004

……

……

……

……

合计(个)

合计(个)

合计(处)

合计(处)

SL1省(自治区) 市(区)县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合作社名录登记册

企业编码

企业名称

SL10001

SL10002

SL10003

SL10004

……

合计(个)

JL1 省(自治区) 市(区)县 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企业/合作社名录登记册

企业编码

企业名称

JL10001

JL10002

JL10003

JL10004

……

合计(个)

FL1省(自治区) 市(区)县 农作物秸秆有机肥生产企业/合作社名录登记册

企业编码

企业名称

FL10001

FL10002

FL10003

FL10004

……

合计(个)

YL1 省(自治区) 市(区)县 农作物秸秆原料化利用企业/合作社名录登记册

企业编码

企业名称

YL10001

YL10002

YL10003

YL10004

……

合计(个)

SC1 省(自治区) 市(区)县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企业/合作社名录登记册

企业编码

企业名称

SC10001

SC10002

SC10003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4

从研究层次看,农业生物多样性可划分为遗传多样性(品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农地景观多样性。在遗传多样性方面,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农作物品种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作物品种多样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作物上,特别是对农户生计具有重要作用的物种,如稻、玉米、菜豆、辣椒等,因此导致研究的作物种类相对狭小。作物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可以采用农户问卷调查,也可以采用基因组学的方法和田野作物性状调查的方法,后两种调查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成本较高。作物遗传多样性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它是国家种质资源调查的重要对象,农业生产中保留的种质资源不必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由此可以认为农业文化遗产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不用过多追求传统种质资源种植的面积和均匀度。国内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评估多集中在农业物种多样性。但是,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具有较高的难度。在类型上,遗产地的农业物种多样性可能包含了森林、草地、农田、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也包含了草本、灌木、乔木等不同植被类型,农田生态系统按照作物的种类也可以分为瓜菜种植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稻田生态系统、茶园生态系统、林下作物种植系统等等,因此增加了农业物种多样性调查的难度。另外,农业景观的斑块性特征使得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查方法不再适用。这些复杂性造成了迄今还没有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标准。对农业物种进行调查,常见的有按照生物类群进行研究;按照用途进行研究;按照社会组织单元进行研究等。典型的做法是把农业生物多样性按用途划分为粮食作物、蔬菜、果品类、畜牧业养殖类、水产养殖类、药用类、观赏类和用材类,在该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还有森林子系统、村落子系统、梯田子系统和溪流子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在每一子系统中又区分了动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便地了解到系统存在的物种类型,但是由于农业物种多样性是由农业物种种类的数量以及均匀度决定的,物种数不能反映农业物种多样性的大小。另外,这种调查方法不能评价特有种、濒危种等农业生物类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的栽培和管理都在农民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相关的农业生物资源也掌握在农户手中。农户之间的经济状况、生产管理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差别导致了农户管理的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较大。农户管理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社区、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可以认为,农户水平的物种多样性是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和就地保护的基本单元。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强度较大,人为影响很大,采用户级水平的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方法效果更好[1]。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中,进行的多是户级水平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调查技术包括农户选择,样地选择,实地调查。对于物种多样性核心资料的搜集有直接关系的用词包括:土地利用阶段、土地田野类型、样区、样方、镶嵌样地、单一物种的数量、物种丰富度己取样频率。资料分析上最有关联的用词包括均匀度,物种多样性,以及相似度指数。资料分析的方法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物种下相似度分析和管理多样性分析[1]。从定性到定量化的研究过程中,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计算基本都是按照自然群落植被生物多样性的计算方法,考虑自然植被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和生物多样性,出现了10多种评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指标:Margalef指数、Gleason指数、Pielou指数、PIE指数、Audair和Gof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也有一些以指标赋权的方式把这些指数综合起来形成了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2]。农业景观中,农田及周边的沟渠林路、灌丛、荒草地、果园、庭院等半自然生境构成的复合景观维系了全球约50%的野生濒危物种[3]。但是,国内对农田边界景观生态功能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农业文化遗产筛选标准中,农业景观的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阐释。但在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中,农业景观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农业景观被认为是农业美学景观的现象依然存在。实际上,农业景观多样性具有多种功能,景观中的自然和半自然生境的多样性有利于保护害虫天敌、促进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传统农业景观,由森林、草地、水域等组成自然和半自然生境所占面积高,并与农田构成复合的农业景观,为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类型,使生境专一种和生境泛化种都能占有合适的生态位;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能够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和提高作物产量。不同的生境类型维系了不同生物群落类型,并且生境多样性的测量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对非自然生境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将农业景观分为点要素、线要素与面状要素。按照这种分类标准,农业生态系统中点状要素包括池塘与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等;现状要素包括道路、树篱、墙壁等;面状要素包括草地、水域、灌木林、自然林等。郭辉军等[1]把农田复杂景观的调查建立在不同土地利用阶段内进行,样地面积的确定可以综合采用最小面积法、权属边界法和标准样地面积法等。郭辉军[1]认为户级水平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通过归纳和总结,可以形成景观水平和社区水平的农业生物多样评价结果。实际上,农业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是不同的概念,景观多样性不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物多样性的简单集合,尤其是在调查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户级水平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景观多样性调查具有明显的区别。

2影响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在多样的生态条件下,经过自然或人工选择,农业文化遗产地形成了丰富而稳定的适应性农业生物种质资源。这些农业资源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密切,易受人类文化、民族习俗、耕作方式和经济方式等变化的冲击。在一些地区,育成品种或杂交品种不能完全适应当地的多种生态条件,原有的传统农业生物资源因此被保留下来。但在粮食需求的压力下,现代育成品种被广泛种植,传统遗传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冲击。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快速减少与农村文化多样性的丢失有关,传统作物也会因文化的传承而被保留下来,如在云南当地的节庆和婚丧嫁娶惯用老品种祭祀和庆祝。在农业多样性形成的过程中,农户是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改造者,他们的文化特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地景观和农业生态系统。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农田生态系统或农业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都和农业集约化的种植方式以及传统农业管理技术的消失有关。一方面,农田农地的过度开发、田块的规模化经营、乡村沟渠路面的过度硬化导致了农业半自然生境的减少或消失,世界范围内45%的稀树草原都转化为农业用地,70%的草地以及森林被开垦成农田。另一方面,农业集约化管理过程中对高产和稳产的过度追求,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导致农业景观均质化、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减低;集约化的农事管理中大量使用的农药、化肥造成农业环境质量急剧降低,直接导致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4]。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通常导致自然生境破碎化,使得农田和般自然生境、自然生境变成相对离散化分布状态,减少了农业景观的复杂性。破碎化的自然生境不仅减少了某些物种的丰度,还会影响物种之间的关系及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农用土地向低级、简单的生态系统退化,空间异质性减少。另外,农用地闲置或撂荒均会导致某些生境类型的消失,进而会威胁生物多样性。

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是保证我们现在以及将来能够获得和应用这些农业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相关的技术。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其进行保护就比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要艰难得多。对于农业遗传生物资源,我国很多科研单位进行了作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迁地保护等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多为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而且局限于少数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对半栽培、采集利用的野生物种开展的保护工作相对较少。动态保护的理念下,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还是强调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由农户以储存的种子或繁殖材料为基础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的一个过程。目前在大部分地区,就地保护对多数传统品种、野生近缘种来说仍然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建立了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通过这种自然保护的形式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但也存在缺点:第一,保护的目标物种较为单一,保护的投入相对较大;第二,除了对少数野生近缘种有效外,对栽培品种、半驯化品种等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数物种是无效的。就地保护的另一种措施就是扩大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多样性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提高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手段,例如庭园系统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蔬菜、观赏、药用、材用植物,被认为是野生植物的避难所,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也是野生植物向栽培植物进化的重要试验地。庭院管理者会从周边野生环境中引入半栽培植物,以较小的管理强度保护了很多的生物多样性。非作物生境或半自然生境类型,如林地、田块边缘区、草地、灌木篱墙等,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异质化空间,这些非作物生境可以作为捕食性昆虫、传粉昆虫等动物的避难所,有利于它们迁入邻近的作物生境中对害虫起到调节和控制作用[5]。因此,对农业景观重构和提质,不仅可以提升农业天敌害虫调控、水土涵养、授粉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还可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增加粮食产量的目标。国外已经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农田边界,欧美国家就采取了很多农业景观保护的具体措施,如将少部分农田建设为保留地,用于小片林地、坑塘湿地;鼓励种植作物的多样化和种植模式的多样化,鼓励间作套种、发展农林复合经营;建立农田边界缓冲带种植;保护传粉动物、害虫天敌的栖息地和生境。2005年欧盟就开始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增加生态补贴,以生物多样性为保护目标的高价值农田占到农用地的20%。虽然我国在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进展,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进展缓慢。在我国有一些支持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如鼓励立体种植、间套作、野生动物廊道建设、防护林建设等,但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其他方面,如缓冲带建设、带状耕作、保护性耕作、植物篱种植、植被屏障建设、农田边界建设、农田植被提升、河流缓冲带、农地灌丛管理等,还没有产生综合的农业景观保护政策。

4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5

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市推进净土行动的部署要求,深入推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为目标,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属地负责、部门有责”,坚决完成国家、省及市关于打赢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工作任务,扎实有效推进净土保卫战。

二、主要目标

按照省和市统一安排部署,完成全县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建立全县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以及耕地质量分类清单;强化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全县受污染耕地、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全部实现安全利用;严格落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成上级下达我县减少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任务。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土壤环境调查监测

1.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的布点采样、分析测试、数据上报、成果集成等工作,全面掌握重点行业在产企业和关闭搬迁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及分布,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各乡(镇)政府、平安街道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以下不再逐一列出)

2.优化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完善全县土壤环境监测体系,配合国家和省、市开展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省控点位例行监测。按照年度监测计划,组织对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单位、工业园区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周边土壤开展监督性监测,2020年10月底前,监测结果上报省生态环境厅,纳入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统一管理使用。对监测发现的土壤超标情况,进一步开展溯源排查,查明并及时阻断污染源。(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3.加强重点区域耕地土壤环境监测。对农产品污染物含量超标、污水灌溉等区域农用地地块进行重点监测,及时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范围、风险水平等。对产出农产品污染物含量超标的耕地,发现污染物含量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论实施分类管理。加强农田灌溉水水质监测和监督检查,防止未经处理或达不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废(污)水进入农田灌溉系统。(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4.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应用。根据省、市统一安排部署,集成分析、综合运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开展高风险区域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深度调查和周边污染源溯源排查。开展污染成因分析,对污染源进行溯源排查,6月30日前,建立重点污染源管控和整治清单,纳入限期治理计划,严厉打击非法排污,有效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传输途径,切实防止边治理边污染。根据全县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采样分析结果,按程序及时通报有关乡(镇),为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提供基础信息。(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二)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

5.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加快推进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全部完成划定工作,建立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和分类清单。划分结果,报请县政府审核后提交市农业农村局。未利用地、复垦土地等拟开垦为耕地的,应当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依法进行分类管理。(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6.加强优先保护类耕地建设管理。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或纳入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在优先保护类耕地分区域、按年度、按计划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不得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2020年6月底前关闭拆除。统筹矿产资源开发与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划定的关系,确需对重金属等污染威胁的永久基本农田进行调整的,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补划。依法加强对未污染土壤的保护,对未利用地不得污染和破坏。(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行政审批局等)

7.严格落实耕地风险防范措施。2020年5月20日前,各乡镇组织完成辖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工作方案制定、报备。对安全利用类耕地,应结合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采取农艺调控、低积累品种替代、轮作间作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严格管控类耕地,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鼓励采取调整种植结构、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轮作休耕等风险管控措施。10月底前,全县所有受污染耕地全部实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责任部门: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三)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

8.组织开展建设用地风险调查排查。对有土壤污染风险的建设用地地块,土地使用权人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变更前应当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020年6月底前,组织对未经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已开发利用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进行摸底调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居环境安全。(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9.强化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联动监管。完善疑似污染地块名单、污染地块名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强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的污染地块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机制。强化关闭搬迁企业腾退土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以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为重点,严格企业拆除活动的环境监管。对违反《土壤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的行为,依法对相关企业、土地使用权人或土壤污染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科技和工业化信息局等)

10.科学合理规划土地用途。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要充分考虑土壤污染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必须符合规划用途的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在居民区和学校、医院、疗养院等单位周边,不得规划布局有色金属冶炼、焦化等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2020年底前,推进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空间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图”汇总;已上传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的疑似污染地块及污染地块实现“一张图”管理。(责任部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11.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地块,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不得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文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事项。涉及成片污染地块分期分批开发或周边土地开发的,要科学设定开发时序,防止受污染土壤及其后续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对周边人群产生影响。对开发建设过程中剥离的表土,要单独收集和存放,符合条件的优先用于土地复垦、土壤改良、造地和绿化等。(责任部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行政审批局等)

12.加强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及修复。对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要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开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监测。需要治理与修复的污染地块,土地使用权人要编制修复方案。加强治理与修复施工的环境监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按要求将达到治理与修复目标要求,且可以安全利用的地块移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13.减量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药、肥料、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禁止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推进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及无害化处理。2020年,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1%以上,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14.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农膜,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农膜的行为。积极推进废弃农膜回收,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试点示范,完善废旧农膜回收网络,开展农膜使用及残留监测评价。2020年,全县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农田残膜“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

15.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2020年底前,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五)强化重点领域污染防控

16.强化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严格落实总量控制制度,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新、改、扩建涉重金属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实施等量或减量替换。加大减排项目督导力度,确保项目按期实施。继续推进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列入污染源整治清单的企业,年底前完成综合整治任务。(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行政审批局)

17.加强重点企业土壤环境监管。加强对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等行业企业土壤环境监管,制定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将土壤污染防治相关责任和义务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要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落实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制度。2020年10月底前,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统一部署,开展土壤环境自行监测,编制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拆除设施、设备或者建筑物、构筑物,要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方案,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等)

(六)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管控

18.强化矿产资源开发污染监管。加大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修复力度,新建和生产矿山严格按照审批通过的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加快推进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综合治理。加强尾矿库安全监管,运营、管理单位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建立环境风险管理档案,防止发生安全事故造成土壤污染。(责任部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应急管理局、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19.规范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推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促进工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推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置等环节的环境监管,依法查处违法排污等行为。(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发展和改革局等)

20.强化危险废物监管。严格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审批,加强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规范化管理核查。统筹区域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加快补齐利用处置设施短板。积极推进重点监管源智能监控体系建设,加大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运、利用、处置全流程监管力度。规范和完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置体系,2020年底前,全县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和集中处置率达到100%。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和处理处置等违法犯罪行为。(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公安局等)

21.健全垃圾处理处置体系。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全面清理现有无序堆存的生活垃圾。加快国家确定的我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工作。2020年,建设完成符合要求的城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县城达到98%以上。(责任部门: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等)

(七)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22.抓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加快推进庄上——连泉一带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评估验收工作,总结试点成效、经验,为全县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提供经济适用、可参考、可复制的实用技术模式,持续巩固庄上-连泉一带土壤污染修复项目治理成果。(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农业农村局等)

23.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评估。在市统一安排部署下,自行对我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全面掌握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完成、政策体系制度创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体系与能力建设等情况。(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四、保障措施

一是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各乡(镇)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环境质量改善负总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工作推进落实的组织调度和监督落实,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制定责任清单,层层压实责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完成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6

1、领导重视,组织得力

治理农田“白色污染”是一件大事,我市一直都将农田废膜清理工作作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并纳入到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之内。对各乡镇要求要加强对农田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指定专人负责,分村进行落实。使农民能结合灌水、犁地、耙地、播种等对农田残膜进行清理,把促进农民增收与农田环境保护宣传相结合,确保了及时将残留地膜进行有效地清理。

2、广泛宣传,积极动员

使用地膜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膜,容易影响土壤透气性,造成土壤板结,阻碍水分流动和作物根系发育,影响农作物收成;还会缠绕农机,影响田间作业,长期下去会影响深层土壤,使土壤环境恶化,进而威胁人类生存。为此我们多次印发了图文并茂的宣传材料免费发放到各家各户,并且我们环保站的工作人员亲自到田间地头,现场讲解塑料地膜的危害以及再回收利用的好处,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

3、根据生产季节积极开展活动

各乡镇在大力引导农民应用地膜科学种田的同时,加大了应用残膜后的回收和清理力度,建立了回收清理的长效管理机制。各乡镇动员广大农民及学校的师生进行清理农田残留地膜活动。目前各乡镇基本杜绝农田、林带、渠道和房前屋后废膜随处飘飞的现象,清理工作较扎实。4、做好检查、督促和落实工作我市农委始终把地膜污染治理工作当作农业生产技术保障措施来抓,高度重视地膜清理工作,专门制发了关于残膜治理的文件,对农田残膜清理的重要性、开展方式、检查方式、统计方式进行了要求。并安排农业环保站工作人员在春播前对各乡镇进行农田残膜检查和调查工作。

二、调查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事件

随着标准化农业生产的贯彻落实及农业执法力度的加大,农业环境污染情况有所改善:一是农药污染情况大大降低,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以生物农药和农业措施、物理措施为主的防治病虫草害的手段,保护了农田自然环境,维护了生态平衡。二是土壤结构有所改善,随着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农民不再盲目施肥,农肥、有机肥、作物专用肥、生物肥及叶面肥的应用面积逐年扩大,基本实现平衡发展。三是对有化肥厂、水泥厂等企业采取重点监测的方法,将污染事故扼杀在萌发前,全年无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投诉。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7

农村土地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更为合理,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村土地调查的质量,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土地资源评价、建设用地审批等提供快速、高效、准确、直观地服务。

1.农村土地调查的的概念及内容

农村土地调查是指对城市、建制镇以外的土地进行调查。按照调查内容,农村土地调查分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两部分。

1.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区)为基本单位,以一定的比例,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农村居民点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1.2 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主要是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充分利用土地调的成果,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更加准确、真实。

2.农村土地调查程序与步骤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主要分为准备阶段、权属调查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成果检查验收和核查等阶段。

2.1准备阶段

调查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准备、人员准备,资料准备和仪器设备准备等。采用综合调绘法进行调查的地区,依据调查底图,参照原有土地利用数据库或土地利用现状图,对影像进行解译。调查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越周到、越充分,调查的质量和效率就越高;未准备充分就开展调查,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增加不必要的返工和重复工作。

2.2权属调查阶段

权属调查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按宗地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调查,将权属界线调绘或标绘在调查工作底图上或直接标绘在土地利用现状较长上,筛理和调处土地权属争议,签订或继续使用原签订的《土地权属界结线协议书》或《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

2.3外业地类调查阶段

在确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土地权属界线范围内,经实地核实确认,将地类、界线、权属以及必要的注记等调绘、标绘、标注在调查底图上或《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上。

2.4内业阶段

内业阶段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外业阶段的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形成原始调查成果;二是依据原始调查成果建设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形成土地调查的各种图件、数据成果;三是编写土地调查报告,全面记录、反映调查的组织实施全过程,分析土地利用程度,总结土地利用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议等。

2.5成果检查验收和核查阶段

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是保证调查数据真实、可靠的主要手段之一。

3.对农村土地调查几个重要环节的探讨

3.1确认地类首要原则应以土地所发挥的功能为依据

根据土地所发挥的具体功能和用途来确认地类,这是地类确认的首要原则,是与土地覆盖分类的本质区别。近二十余年来,基于RS的土地覆盖分类与信息提取已为广大从业人员所熟知。土地覆盖是指自然和人工营造的地表覆盖状况和不同类型的覆盖特征,突出反映地表的自然属性和物理属性,遥感图像最能够直接反映的是土地覆盖。基于RS的土地利用调查绝不能直接按照土地覆盖特征来确认地类。利用类型相同的土地可能表现为多种覆盖类型,同一种土地覆盖类型也可能表现为多种土地利用类型。举例而言,同样是沙棘林,若为采摘果实之用,该片地应确认为园地;若该片地沿河分布,作为护岸林,则地类应确认为林地。无独有偶,主要用于采集果、叶、根、茎、汁等的各种乔木、灌木林,则应确认为园地而非林地;而山坡上,粗放经营核桃、板栗、柿子等干果果树的土地则确认为林地。园地中,直接为其服务的土地,如晾晒场、粗加工场所、简易仓库等,亦应确认为园地;林地中,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设施,如培育苗木(苗圃)、种子生产、存储种子等的土地应确认为林地。种植农作物的路、渠、堤、堰等的边坡、斜坡地、田坎等不能确认为耕地,须按照地块发挥的主要功能来确定相应的地类。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墓地,据其功能,显然不能确认为林地。

3.2实地调绘是使土地调查最接近真实的有效方法

实地调绘法就是携带打印的底图到实地进行调绘。到实地调绘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打印底图时不要用相纸打印,因为相纸不便携带,最好用普通打印纸打印,但普通打印纸打印的底图不能湿水,淋雨、溅水后影像就会模糊,所以要做好防雨等工作。同时要设计好调绘路线。现场将实地的线状地物、图斑、零星地物和补测地物与影像图加以对照,按照土地调查所规定的线划、符号及数字标绘方法在影像图上标绘出来,将补测地物的形状及所需要的数据进行详细记录,以为内业地籍数据库建库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3.3权属调查是农村土地调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权属调查就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以及公路、铁路、河流和国营农、林、牧、渔、企事业单位等用地权属状况的调查,即确定土地产权的归属进行确认,包括土地位置、界址点、界址线、界标、权属性质、权利主体等的认定。在土地调过程中,应将行政界线和权属界线清楚地标绘在调绘底图上。

权属调查的基本原则是①沿用性原则。已有确权资料经过核实未发生变更且与实地一致时,原资料可继续沿用,不需重新调查。②完善性原则。已有的确权资料手续不完善时,应补办相关手续,不需重新确权。③重新确权。已有确权资料发生变化的应重新确权,一方无明确使用者的单方指界,填写《土地权属界线确认书》;有明确使用者的双方指界,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地权属界线有争议的,协商或由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暂时划定一条工作界线并签定《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

权属调查的最小单元为宗地,宗地划分原则:①被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划为一宗地;②同一所有者的集体土地被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等线状国有或其他集体土地分割的,应分别划分宗地。对线状地物狭窄、图上难以准确反映其实地状况的,也可不单独分宗,但应予以注明,并相应扣除其面积;③有争议的土地,不得划入任何宗地,待争议调解、处理、确权后,再划入相关宗地或单独立宗。

结语:土地资源调查涉及大量的时间、空间、属性信息以及其他各种数据,是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农村土地调查的目的是清查土地利用情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因此,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农村土地调查质量,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8

农业资源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农业资源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安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十一五”期间,农业部逐步加强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我省也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着力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山西省农业厅及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总站逐步加大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及工作经费,工作任务逐年增加,业务领域逐步扩展,农业资源环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我省从2006年起每年开展基本农田及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任务,省财政每年投资100万元,目前监测面积达到3000多万亩,基本掌握了全省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现状,建立了丰富的基础数据库。从2009年起相继开展了农业野生植物调查、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农业外来入侵生物调查等工作,2011年农业部年下达工作经费102万元。特别是2007~2009年顺利完成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山西省农业源普查任务,动员3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完成9.7万个农业源调查任务,农业部及省财政支持工作经费500多万元。2011年申请到我省第一个农业部原平野生大豆保护项目,投资150万元。进入“十二五”,承担了农业部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2012年补助工作经费1546万元,两年内监测耕地约6000万亩,任务重,时间紧,意义深远。近十年来,我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经费从无到有,工作任务由少到多,业务领域逐步拓展,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确确实实地重视。同时按照农业部的部署,我省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产品产地污染修复、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外来入侵生物防治等工作领域还有更深入的发展空间。

2、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建设逐步建立

当前,随着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业务领域的扩展,工作任务的加大,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体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山西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总站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加大了全省农业资源环保体系建设,注重资源环保人才培养,通过业务培训提素质,外出考察引经验,项目实施带队伍,实践研究创技术等途经,使全省农业资源环保管理和技术干部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逐步提高。2011年省总站按照农业部安排,开展了全省农业资源环境、农业资源环保人才、生态环境保护人才信息统计工作,对全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体系队伍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摸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10月,全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共有103个农业环保及农村能源机构,包括1个省级、11个市级、91个县级。从业人员544人,其中管理人员99人,占18.20%;专业技术人员445人,占81.80%;高级职称69人,占12.68%;中级职称238人,占43.75%;中级以下职称237人,占43.57%。

截止2010年12月,全省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人才980人,其中:其中党政人才(指机关单位公务员以及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机关和派出机构从事综合管理与监督执法的工作人员)157人,占16.02%;专业技术人才(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具有专业技术职称或没有专业技术职称但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包括从事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物资源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等专业技术人才)823人,占83.98%。

3、体系队伍建设与事业发展不平衡

虽然我省农业资源环境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体系队伍建设与国家要求有差距。按照农业部1984年印发的《全国农业环境监测工作条例(试行)》农业环境监测人员参考编制:“省级农业环境监测站30~40人,重点地(市)县农业环境监测站15~20人。”我省各级农业资源环保体系队伍距这一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省级机构1个工作人员23人,市级机构11个工作人员90人,平均每个市8人,县级机构103个工作人员431人,平均每个县4人。特别是2012年10月农业部在原有资源环境处的基础上,新成立了“农业生态与资源总站”编制60人的事业单位,体现了农业部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其次体系队伍建设与全国其他兄弟省市相比有差距,我省各级农业资源环保机构即从事农业资源环保工作又承担这农村能源建设任务,而全国目前有山西、河南、吉林、福建、青岛、海南6个省(市)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机构和农村能源机构为同一个单位,有29个省(市、自治区)省级农业资源环保机构与农村可再生能源分别为两个管理部门。

第三是体系队伍建设滞后于事业发展。由于受到人员数量、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农业资源环保业务的拓展上受到约束,思维不够开阔,工作力度不够大,设施设备缺乏,农业资源环保事业发展和体系发展受到限制。就我省承担的农业部的工作任务而言,2012年我省承担了农业野生植物调查,种植业产排污系数监测,农业源种植、畜禽、地膜调查,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农业外来入侵生物调查项目,一个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项目,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等,特别是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是“十二五”期间重点工作,国家财政投入很大。这些项目种类多,涉及面宽,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需要不断学习,项目实施中需要严格的检查指导,才能确保每一项工作达到较高的质量要求,而目前尤其是大部分县级农业环保机构完成这些工作需要抽调其他机构的人员,需要为其配备必要的设备及工具,需要对其技术人员进行多次反复的技术培训等,省总站投入了大量人力、精力和时间。但即便如此,与有的省相比,我省在地膜调查、土壤污染修复、农产品产地禁产区划分等方面的工作还没有开展起来,显得有些落后。

二、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逐步健全的法规。政策,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十一五”期间,有关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农业法》第八章专题阐述“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调保护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部了《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级农业部门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的职责,以及采取的保护措施。国家《农业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农业部《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使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有了法律依据。中央连续下发的1号文件都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整治农村环境摆在比较突出位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这些法规政策,是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强有力的支持。

2、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提供了发展契机

现代农业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全文)》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并且把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作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之一;把“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措施。2010年12月21日,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现代农业发展重大工程中的第六大工程是:“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程。要积极推进草原保护与建设,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建设农村沼气和农村清洁工程,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大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是下一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的内容。为此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发展理念的转变,要求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要求建立确保粮食安全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体系,农业资源环境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前提,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我国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急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环保技术创新与引进。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农区生物多样性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发展对策

随着农业环境和资源保护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体系的现状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21世纪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应该更具先进性、快捷性和准确性,笔者认为今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体系的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机构。

农业资源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是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农业系统管理和技术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法律、规章及文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好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作为本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纳入本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要借助当前机构改革的时机,借助农业部加强体系建设的契机,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协调有关部门,增加编制和人员,尽快建立健全农业资源环保管理机构。

2、加强能力建设,增加硬件设备。

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业资源环境测体系建设的投资力度,但不同省份之间同一省内各地区间也存在很大差距,加强体系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比较有效的措施是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设施设备的完善和补充。对于我省来说,可以通过全面的调查制定出体系建设规划,分阶段分层次补充或更新各级监测站的仪器和设备,一些具备一定监测能力地区如省级站和个别市站,通过重点更新关键仪器提高其先进性,逐步实现标准化建设;一些较落后地区如市级以下监测站,通过配置一些较简单实用的仪器,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监测体系的网络作用。

3、加大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从我省目前的情况来看,市级以下体系的技术能力和水平较低,除了资金不足、设备不完善以外,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掌握不够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加强其能力建设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支持,不是短期内能快速解决的问题,限于此,加大各级技术人员基本技能培训,使其能够在能力范围内开展专业技术工作,是一项提高能力比较有效的方法。如土壤、灌溉水、农产品样品采集技术,野生植物、外来入侵生物识别技术、农村清洁工程技术培训等等,培训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技术人员持证上岗,通过培训使各级监测人员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4、开展部门合作,引进先进技术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9

以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构建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服务“三农”为宗旨。促进我市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营造法治、公平、规范的农资市场环境,以涉农法律、法规为依据,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深入推进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做好农资打假执法和监管工作,保障我地区“备春耕”生产顺利进行,为我市农业生产安全保驾护航。

二、工作目标

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农资产品的监管力度,主要是对以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种子为监管重点,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种子、转基因玉米种子、套牌侵权种子、未审先推种子、无证生产经营种子、未按要求备案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和标签不规范等违法违规行为。

对辖区种子经营门店抽查覆盖率达到80%以上,被抽查门店经营的品种抽样覆盖率达到30%以上。被检查企业经营档案、包装、标签整改合格率100%,零售主体经营活动备案率100%。按时办结省农业农村厅、市农业农村局转办督办的举报等案件,及时向相关部门书面反馈。加强种子案件查处,对结案案件公开曝光并上传《中国种业大数据》信息平台。

农药等农资产品的监管,农药许可、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严厉打击生产经营禁用农药、假冒伪劣农药、特别是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行为,检查台账不健全、标签不规范等行为落实情况。突出重点,明确分工,狠抓落实,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2021年农业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肥料等农资产品的监管,以复混肥、配方肥、有机肥、水溶肥微生物肥为监管重点重点检查对假冒伪造肥料登记证、登记产品中有效成分不足未经登记、一证多用、水溶性肥料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肥料产品中含有有毒成分、肥料产品标签不规范、标签标识混乱、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查处。

三、工作重点

农资打假行动以关系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种子、农药、肥料等为监管重点。种子质量监管是重中之重,严厉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转基因玉米种子、新种子套牌侵权、无证生产经营、未审先推、包装标签不规范、档案不规范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生产、经营和使用禁用高毒农药,以及无证生产农药、一证多用、套用或冒用农药生产登记证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肥料有效成分不足、未经登记、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肥料产品标称具有农药功能等违法行为。对辖区内农资生产企业和经营门点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重点是乡村级农资零售市场和经营门点,农资挂靠、代销和承包经营户等。对已经丧失相关资质条件或者有严重违法行为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依法予以清理。对无证、无照生产经营农资的黑窝点,联合有关部门严肃查处,坚决予以取缔。

(一)种子管理

1.农作物种子经营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

(1)申请领取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及其亲本种子、常规种原种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申请领取其它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由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审核,报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

(2)经营农作物种子的企业在有效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的,凭市场监督部门核发的合法证照到市农业农村局办理备案手续后方可经营。

(3)受委托代销不分装农作物种子的经营单位,到市农业农村局申请、办理市场准入手续后方可经营。

2.打击未审先推及越区种植

(1)农作物种子经营企业不准引进和销售未经审定通过的品种。对于试验、示范的品种,经省农业农村厅批复后,由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备案管理,申请单位方可按批准条件安排非经营性质的试验、示范,并与农户签订示范合同,给农户造成损失的要进行补偿。

(2)禁止引进、销售越区品种。对销售越区品种或因越区种植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追究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3.加强种子质量管理

(1)严禁销售假劣农作物种子。以一般品种种子冒充粒型相似的紧俏种子进行“易名”销售的,“一种多名”或“一名多种”的及经营种子质量标准达不到种子标签标注指标的,按经营假劣种子处理。对重点品种进行质量抽检。因种子质量问题造成使用者损失的要承担赔偿和其他责任。

(2)农作物种子经营单位调出或邮寄出我市行政区域的种子,必须向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申请检疫。经检验、检疫合格后方可调运、邮寄。

(3)加强种子标签检查。销售的农作物种子必须符合《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4)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负责管理在本市内进行的农作物种子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测试。新品种的推广,必须通过试验、示范。对某些品种在试验或使用过程中存在严重缺陷、退化及适应性差等突出问题的,由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提出停止经营销售意见,经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报省农业农村厅后,对该品种实行市场退出制度。

(5)加强对退出种子市场品种的检查。按照省农业农村厅文件要求,对退出种子市场的品种,停止其经营、推广。

4.建立农作物种子经营档案

农作物种子经营期间,各种子经销单位必须建立农作物种子经营档案,内容要填齐填全。完整的经营档案要记载种子的销售去向、销售时间、销售数量、联系方式、进货数量、该批次种子的检验合格证。销售种子必须使用统一的农作物种子销售凭证及种子经营档案台帐,如实填写相关内容并保存两年。销售发票上要填写种子正规名称,不允许填写品牌名称、代号或土名。

5.严厉打击虚假广告行为

对发现的农作物种子虚假广告行为,未审定的品种或夸大其词、断章取义等虚假内容的广告行为,移交市场监督部门处理;对因虚假宣传造成使用者损失的依法追究其责任,建议市场监督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处罚。

6.加强对农作物种子生产的管理

凡具备农作物种子生产条件,并持有《种子生产许可证》的种子企业,到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备案后,经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或批准后,方可在我市境内从事农作物种子生产活动。种子管理部门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种子企业生产的种子进行田间检验,确保种子质量,使生产的种子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在种子基地播种期前后,对辖区内种子企业的制种情况和落实基地情况进行排查,全面准确掌握种子生产者名称、品种名称、生产地点、生产面积等信息;在种子生产花期,对辖区内玉米、水稻制繁种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制繁种基地无证生产、套牌侵权、生产非法转基因种子等违法行为。

7.严把种子进货渠道

种子经营单位应及时、详实地向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提供种子来源、数量、品种名称、该批次种子的检验合格证,经检验、核实备案后,方可上市出售。

8.加强转基因种子监管。

从基地源头治理和市场流通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和销售转基因种子的违法行为。一是强化制繁种生产环节监管,对备案制种田块实行全覆盖检查,开展转基因成分检测,严防非法转基因种子制种生产;二是强化流通环节监管,对辖区内种子企业、经营门店经营的种子开展转基因成分抽检,严查转基因种子非法销售,利用转基因试纸条快速检测手段,为农民提供检测服务;三是深入村屯开展入户倒查。要深入村屯开展以玉米种子为重点的转基因成分抽样检测。要追根溯源,严查非法生产经营主体。四是加大检查力度。采取明察暗访、群众举报等多种方式,对涉种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要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提高案件办结率。

认真对待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群众投诉的和举报的案件线索,符合立案条件的要依法立案调查处理,涉及外地或外省的案源,要按规定程序报告或移送;对经营和使用环节发现的假劣种子线索,要深挖源头,摸清假劣种子生产经营链条,实施溯源打击。对线索明显、事实清楚的重大案件,要商请当地公安机关提前介入,从物流信息、资金往来和账户凭证等方面固定证据。对涉嫌犯罪的假劣种子案件,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农药管理

1.加大农药标签管理力度

严格执行新的《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对拒不执行的,从严处理。

2.加强对国家禁用限用农药的管理

把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管理做为长期工作来抓,一经发现,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同时要求农药经营单位,长期坚持建立高毒农药和鼠药购销台帐。

3.加强对农药质量的抽检

对重点农药品种进行不定期抽检,严厉打击掺杂使假、质量不合格等行为。根据用药实际,重点检测农药有效成分含量,及产品中是否含有禁限用高毒农药和未登记成分。

4.加强对药肥混用产品的检查

对水稻床土调理剂类、作物生长调节剂类以及部分种衣剂,涉嫌混有农药成分的加强检查,一经检出,一律按无农药登记证处理。

(三)肥料管理

加强对肥料登记证号的管理,依据《肥料登记管理办法》,重点查处无登记证号、冒用登记证号肥料产品。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农资打假行动落到实处

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农资市场监管工作领导小组。

(二)建章立制,落实安全生产经营责任制

农资经营业户作为农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要充分认识农资安全生产经营工作的重要性,按照省农业农村厅、市政府的相关要求,落实安全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保证进货渠道正规,产品质量合格,销售记录完整,做到制度完善,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到岗,切实保障农业生产经营安全。

(三)加大案件查处力度

要组织精干力量,采取明查暗访等形式,严厉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加大生产经营假劣农资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集中曝光重大假劣农资案件,以达到警示和震慑的作用。对构成犯罪的案件,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坚决给予打击。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打假氛围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10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modern agriculture scientifically and fast development, must fully understand the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 land, land quality depends on the soil beneficial harmful element abundance, while the soil is composed of clastic rocks formed by geology, regional soil formation and composition determined by rely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rock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Therefore, development ge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applied geology theory and a new round of land resources survey results for the modern agriculture service,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learning and agronomy combination will vigorous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Key words: geology; modern agriculture; interdisciplinary; promote; service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农业自古以来就与地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现代农业抑或传统农业,基础都是土地资源,而正是地质作用造就了农业的基础——土壤,区域土壤的形成取决于所依托的背景岩石地质环境体系,不同岩石背景形成的土壤中富含有益有害元素的丰度不同,它决定了其上赖以生存的植物类别及其所能吸取的营养成分。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应用地质学研究方法和手段促进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使农业地质学这门交叉学科得以蓬勃发展。

1.地学与农学的联姻——农业地质学

地质科学与农业科学相结合衍生出边缘学科——农业地质学。其早期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农业地质一词最早由法鲁和李希霍芬提出,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深化,其发展路径大致如下:20世纪前40年里,认为土壤由岩石碎屑演化而来,主要研究农业经营和农学中所遇到的地质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农业地质逐渐列入环境地质或生态地质范畴。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集中在为农业服务的区域地质、区域水文地质、农药农肥矿产勘查等传统地质领域;20世纪80年展为以地层、岩石和地貌等农业背景条件为对象的农业地质研究,探讨特产农作物的不同地质背景及其与某些地球化学元素的关系,以及增产途径[2];20世纪90年代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渐形成了生态农业地质学。

2.地质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地质学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和拓展,地质学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对现代农业的发展的影响也逐渐得到认同和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已经开展或正在开展的领域

地质学为农业服务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我国在80年代已经开始了小范围的农业地质调查,1999年开始,浙江、四川、湖北和广州等5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加入了土地基因普查的试验,对当地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2003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全面规划和部署了农业地质调查工作,我省开展的辽河流域农业地质调查不仅对辽河流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做了总体综合评价。

2.1.1区域地质背景研究为农业区域规划、产业布局提供依据

以岩石学、地球化学、土壤学和农业化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地层、岩石、矿物、水文、地貌等环境地质背景因素,以及土壤类型和土壤地球化学条件、元素的背景与丰缺、土壤环境状况与环境容量,从而揭示地质体的风化、元素迁移、水分供需等与农业生产、农作物产量、农产品质量间的关系,弄清名优土特产的优势和劣势地质背景特征,以及不良地质背景的控制性因素,从根本上掌握作物生长的适宜性。

2.1.2利用水文地质适当开采地下水资源,为我省水利建设、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根据历年来水文地质的研究观测结果,掌握地下水的基本特征及其运动、分布规律,尤其是大型水利工程、矿山开采和大规模地下水开采造成地下水位抬升或迅速下降给农业带来的影响。研究松散沉积物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及其规律,弄清农业给、排水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北方干旱地区和盐碱地利用地下水灌溉提供技术支撑[3]。因而应尽快开展矿区周边的土壤重金属普查分析并与背景区进行对比研究。

2.1.3普查和评价矿山开采、尾矿堆积带来的土地破坏、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达到有效避让和防治

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严重,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大规模生产活动,常对周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因而研究地质灾害的自然成因和发展分布规律,研究因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灾害和不良的社会经济活动而诱发或导致的各种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地下水位升降、土壤沙漠化、海侵与土地盐碱化等)[4],以达到预防、治理、减灾防灾的目的,有效调控农业生态系统。

2.2综合研究运用大调查成果,进一步拓展新的应用领域

如何更好的应用这些公益性的地质和土地调查成果,打破行业、学科界限,更好的为现代农业和其他行业服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2.2.1将国土资源调查和农用地分等调查成果相结合

通过已经接近尾声的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矿产资源大调查以及农业地质调查,结合已经完成的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成果,查明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状况,研究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农用地质量等级与矿产资源赋存种类、范围、开发等的相关关系。

2.2.2将区域地质环境遥感调查及监测成果与农作物品种长势契合分析

多年的地质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尤其是近年来开展的遥感、化探等先进手段取得的成果,完全可以应用在农业研究方面。2003~2010年开展的全国区域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首次获取了一批陆域全覆盖的大型、整装、多期次、无缝遥感监测数据, 完成三期卫星遥感地质数据为一体的全国区域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信息管理平台,为全国生态地质环境长期、动态、快速调查与监测,以及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奠定了基础。

3.结束语

地质学与农业科学都是以地球岩石圈为研究对象,有着天然的共通点,随着地质工作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伴随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良好生态环境的新要求,国内逐渐开展的农作物适宜种植的调查研究、大区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国土资源大调查等工作,为地质与农业紧密结合提供了契机。

参考文献:

[1] 王治顺、朱大岗、江思鑫 、张瑞丰;广义农业地质学初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1993年 第15号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11

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建立全县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掌握污染源的总体样本,为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环境统计调查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创造条件;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的“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提高环境统计、监测、监督和执法体系。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和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年12月31日。

时期资料:*年度。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县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源。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所有的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范围:(1)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2)重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3)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2、农业源。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源普查范围主要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针对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蔬菜及花卉种植业、果类及中药材种植业的主要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牧业和渔业源普查范围是人工饲养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淡水养殖场。

3.生活源。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建城区、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范围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等。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他相关情况,包括企业经济规模、主要产品、登记注册类型、行业代码、所有制、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炉窑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主要产品、生产经营类型和规模、用排水情况等;

(2)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1)排放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全县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放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的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中还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鱼药和兽药。

三、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市、镇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技术路线。

1、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的关系上,凡是能够现场监测的以现场监测为主,不能做到现场监测的实行物料衡算和排污系数相结合的方法,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可靠。

2、凡是列入重点污染源的都以调查为主,没有列入的以企业自报为主,地方校核为辅。

3、对工业源中占我县污染物排放量20%的污染源、集中污染治理设施,以现场监测为主,采用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对比监测结果,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源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4、对农业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我市农业普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市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对养殖企业采取对部分养殖企业进行典型(抽样)调查的方式,根据养殖规模采用排放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5、对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四、普查步骤

1、准备阶段(*年6月-*年12月):成立机构,协调各部门,落实经费,开展宣传,进行组织动员;制定普查方案;组织召开全县普查动员协调会议;参加省、*山市普查培训并组织全县普查培训;完成重点污染源监测等工作。

2、全面普查阶段(*年1月-*年3月):对排污企业和单位进行清查,组织填报普查表,完成审核录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数据库和档案。

3、审核和验收阶段(*年4月):由县普查领导小组组织对各乡镇的普查数据进行审核,并组织对乡镇普查工作进行验收。

4、汇报、上报阶段(*年5月):由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我县污染源普查数据汇总,报*山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并申请市审查验收。

5、总结阶段(*年6月—*年12月):建立县污染源数据库,进一步分析普查数据,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普查工作。

五、普查组织和实施

(一)基本原则

县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各乡镇(办事处)分级负责,各方面共同参与。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主管副县长为组长,环保局、统计局、农经局、动监局局长为副组长,宣传部、环保局、统计局、动监局、发改局、经贸局、公安局、财政局、城建局、商业局、卫生局、安监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中小企业局主管局长为成员的*满族自治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其主要责任制是:

1、组织制定和落实*县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各阶段工作方案;

2、组织开展全县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传报道和培训;

3、对各乡镇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验收;

4、向*山市普查领导小组报送普查数据和普查报告;

5、建立乡镇联络员制度,定期组织召开联络员会议,协调各方面工作,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普查工作情况。

各乡镇也要设立污染源普查领导机构,建立联络员制度,确定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按照县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本地区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三)部门分工

县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部门协作,积极参与编制和审议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各阶段工作方案,协调落实相关事项,指导和督促乡镇普查工作。

环保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制定有关技术规范,组织普查培训;负责组织对各乡镇普查工作的监督检查和验收,负责污染源的环境监测;负责环保普查数据的汇总、分析与上报;负责工业源、生活源的普查工作。

宣传部门负责组织污染源普查的新闻宣传工作,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根据普查不同阶段宣传的重点,精心策划,确保宣传效果。

发改、经贸、商业局等部门配合做好工业源及第三产业的普查及污染源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工作。

公安部门配合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普查及相关普查结果的分析、应用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拨付,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城建部门参与生活源的普查,负责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场)普查。

农业、动监部门负责农业源的普查工作,其中,动监部门负责对畜禽养殖场和农户的普查工作。

工商部门负责提供工业企业和三产单位名单及相关信息工作。

质量监督部门负责提供全县有燃煤锅炉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名单及相关信息。

统计部门参与制订普查方案,做好普查所需资料的提供和有关资料的衔接工作,参与普查相关数据的核定和普查结果的分析及资料开发工作,参与普查结果审定工作。

国税、地税部门负责提供工业企业和三产单位名单及相关信息工作。

安监部门负责协助环保部门对消耗有毒有害原辅材料单位的普查工作。

卫生部门负责提供全县医疗单位及食品加工企业名单,协助环保部门对卫生医疗机构和食品加工企业的普查工作。

(四)做好普查员的选调和培训

1、普查员的选调:各乡镇(办事处)负责工业的领导同志担任普查指导员,抽调3—5名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环保业务骨干担任普查员,负责本辖区内普查的组织实施和普查登记工作。本次普查对象的所有法人单位、有填报任务的产业活动单位,要选调1—2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普查员,负责本单位普查表的填写、审核和上报工作。

2、普查人员的培训:按照省、市要求组织乡镇技术骨干、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参加省、市培训,并组织开展全县普查培训,力争做到所有普查工作人员都经过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内容,普查范围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解释、填报方法,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五)严格普查质量要求

各污染源普查机构要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县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核查本地区污染源普查数据,在主要环节,采取抽查的方法,评估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要重新调查。

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污染源普查各项技术规定,组织相关行业或领域的专家对污染源普查方案和重要技术规定进行评审和论证,确保污染源普查各项技术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六、普查资料的填报与管理

各乡镇(办事处)普查机构对辖区内的所有产业单位进行逐一清查,经县级审核后形成正式普查登记名册备案,做好普查前的准备工作。凡在我县区域内污染源普查范围内的单位,都要严格按时、如实的填报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真实可靠。虚报、瞒报、拒报、迟报,或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各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普查对象的技术和商业秘密,要严格履行保密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