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课堂安全知识

课堂安全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2 09:03:46

课堂安全知识

课堂安全知识例1

小学生年纪较小又生性活泼好动,在体育课上使他们的天性得到释放,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可能会不注意分寸的嬉戏打闹,稍不注意就会引起意外伤害,认识的局限性使他们在出现危险后不知道如何应对,就有可能会造成二次甚至更严重的伤害。

依据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的发展程度,我们可以把小学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低年级的小学生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对事物的思维形象比?^具体,看到的事物也比较直观。中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增长,在经过前几年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和各方面能力的训练之后,自觉性增强、组织纪律性也得到提高,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也逐渐完善。感知能力的发展,注重学习成绩的进步,有意识的记忆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些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到了高年级阶段,小学生们初步学会了对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对事物之间的内在和外在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而且逐步的接近科学的概括,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各种学习方法、技巧、方式和技能,自觉能力也进一步的提高。

2青岛市小学开展体育课堂安全知识教育现状

2.1运动安全知识教育开展现状统计结果

根据调查分析,在青岛市开展体育安全课程的只占26%,而未开展运动安全知识教育的占74%,从数据看出,大多数学校并没有专门的进行运动安全知识教育。

2.2开展运动安全知识教育的必要性统计结果

调查看出,认为有必要开展运动安全知识教育的教师人数为35个,占70%,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为6个,占12%,认为没必要开展运动安全知识教育的人数为9个,占18%的比例。

2.3体育教师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了解情况统计结果

体育教师在上每堂课前都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有11位老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非常了解占22%,26位体育老师表示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一般了解占52%,也有13位老师表示只了解班主任提到过的个别同学占到了26%。

2.4学生对运动安全知识的需求状况统计结果

通过了解学生对运动安全知识的需求状况,老师可以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教育,82%的学生迫切的需要运动安全方面的知识,有10%的学生一般程度需要,8%的学生不需要。

2.5教师对学生运动安全的重视程度统计结果

教师对学生运动安全的重视度高,就会在课堂的每一环节关注学生的动态,在发现危险情况时及时制止。经过调查发现,有56%的老师对学生的运动安全非常重视,32%的老师重视学生的运动安全,12%的老师认为自己重视与否无所谓。

2.6体育老师每周教授运动安全知识的频率统计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有一部分的学校已经开展了运动安全知识教育,大部分学校并没有相关的政策。但也有16%的老师在平常的课堂中经常教给学生们运动安全知识,26%的老师每周会开设一次运动安全知识,58%的老师几乎没有教过相关的内容。

2.7体育教师对学生在运动中出现安全事故的应对能力统计结果

体育课上,需要体育老师来把握全局,因此在出现意外事故时,如果体育老师能够及时正确的对意外情况进行处理,可以避免伤情恶化或发生二次伤害。有11位老师占22%对意外的处理能力非常好,8位老师占16%认为自己处理能力一般,31位老师占62%认为自己处理不好意外情况。

3 体育课堂学生意外伤害的原因调查及分析

3.1小学生发生意外伤害的原因调查及统计结果

课堂安全知识例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81-01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这并非是某个领导或教师决定的,这是教育规律。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的环节蕴含着不少的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教育等资源,教书与育人犹如形与影、光和热、密不可分。对于安全教育而言,课堂教学有其特殊的意义,为其它渠道所不能替代。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利用在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大力融入安全教育知识,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育,提高小学生安全系数。

一、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融入交通安全知识重要性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途径多种多样,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思品课是学生接受交通法规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具有丰富教学内容和隐性教育因素的独立的主学科。因此教师也要熟悉大纲,钻研教材,也要把握知识点和能力点,使交通安全知识得到有效的强化。在教学设计中,执教者要不断转变观念,改变脱离实际单纯灌输的陈旧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可采用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趣味性的组织教学。如:《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自己调查到的发生在大街上的一些违反交通规则的不文明现象,让学生对自己看到的事进行评论,使他们通过汇报交流,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所提升。学生讨论说要注意安全,在马路上不能追逐打闹、不闯红绿灯,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显然,课题中蕴含着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教育内容。由于教师教书不忘交通法规的融入,将教材得以延伸,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交通法规、交通安全知识。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小学生识字“灭”时,指导学生掌握了读音后,又让学生观察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被一块木板盖住这一画面,启发学生:“画面上熊熊燃烧的火焰被木板盖住,火焰会怎么样?”学生齐答:“火焰要熄灭!”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观察“灭”的字型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它,同时就发生不同火险的防范、灭火方法、报警等知识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学生。让他们掌握了有关防灾自救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向小学生传授安全救护方法,提高他们的救护能力。又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时,有意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缸里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怎么做的?谁的方法最好。”同学门都为司马光临危不乱、机智果断地举石砸缸救人的行为啧啧称赞,讥笑那些吓哭了或跑去找大人的小朋友没有司马光聪明。就相机问道:“如果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或者是水池什么的,那些大声哭喊找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你觉得又怎么样?”同学们听后嘎然止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声哭喊引起附近大人的注意或者找大人来救人才是有效的救人方法。我和学生由此总结到:如果我们不能自救时向其他人呼救是很有必要的。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法制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在数学游戏教学时,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四、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认识到丰富安全教育知识的重要性

除了充分挖掘小学教材中的安全教育教材对学生们进行安全教育外,还动员学生们广泛阅读关于安全知识的书籍,积累安全知识,收集安全故事。组织学生们做安全知识笔记、安全知识宣传;绘画安全标识图,创作安全知识儿歌、顺口溜等。还可以在班会课上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进行了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这样,既把安全教育寓教于乐,又丰富了安全教育文化。课堂教学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途径,作为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充分利用好每一个环节进行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教材资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积极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总之,我们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持之以恒地融入安全教育,时时抓、事事抓,及时挖掘出安全教育因素,寻找突破口,以增强学生的安全自保意识,才能达到防患于未然,起到预防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 旭,浅谈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J],科学咨询,2010(12).

课堂安全知识例3

0引言

大学教育的目标不只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1]。信息安全专业相关课程,如通信原理、网络安全技术等课,具有技术发展迅速、实践性强等特点,其教学目标也着重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信息安全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需求。

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

现代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实践意识为重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基于认知学理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养为目标的大学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流行[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对新信息进行自我编码,从而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此所开发出的教学方法,比较成熟的有支架式教学法和情境式教学法(亦称为“抛锚式教学法”)[3]。支架式教学法主要是指从学生的当前发展水平开始,通过老师设计的概念框架不断创造新的“最新发展区”,从而使学生不断建构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技能,并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情景式教学法主要是指通过设定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从而使学生有效实现对知识的建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翻转课堂改变了师生角色,革新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4]。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学视频、教学网站等教育资源和技术为支撑,课下进行知识获取,课上进行知识应用,知识内化贯穿教学始终。翻转课堂基于人本主义、掌握学习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等教育教学理论[5],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高质量的教学视频、高质量的课下自主学习、及时的学习情况反馈、高质量的课上讨论缺一不可。然而,在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背景下,翻转课堂在具体教学实施时,往往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课下自主学习质量难以保障;二是课上讨论质量难以保障。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教师讲授,一半学生讨论,讲授与讨论之间的课下时间用于知识内化吸收[6]。目前,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公共英语口语等文科课程进行对分课堂的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信息安全专业相关课程如通信原理、网络安全技术等,具有技术发展迅速、系统性强、抽象度高、实践性强等特点,简单地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课下自主学习难度大、效率低,课上讨论效果差。为此,我们采用对分课堂的讲授和讨论并存的形式,吸取建构主义和翻转课堂的精髓,针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对大学工科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2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现有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未来知识技术的学习能力。为此,我们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针对不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特点,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进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

2.1基于讲授、实践和讨论的三段式课堂

综合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以及结合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提出三段式课堂。三段式课堂包括讲授、实践和讨论3个顺序环节,老师讲授在前,学生实践在中,师生讨论在后。课程内容按照专题划分,每个专题所需时间由教学内容确定,具体包括讲授时间、实践时间和讨论时间3个部分,讲授和讨论环节占用课堂时间,具体时长由教学内容和目标决定,实践环节根据具体课时量的多少进行分配,既可以是课堂时间,也可以是课下时间。三段式课堂的核心在于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在讲授、实践还是讨论环节,学生都是主体:讲授环节是知识获取的过程,老师的任务是激发兴趣,搭建知识“支架”,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性认识;实践环节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老师的任务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简单的问题;讨论环节是知识再获取和进一步内化的过程,老师的作用是促进交流分享,激发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构建正确的认识。相比翻转式课堂,三段式课堂增加了讲授和实践两个环节,学生在老师协助下完成框架知识的构建,减少了学生课下学习的时间,降低了自主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并为讨论环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与对分课堂相比,三段式课堂的最大不同在于实践环节的引入,尽管对分课堂在讲授和讨论之间有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的环节,但是并未强调实践,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是工科专业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2.2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主要承担学习的组织、指导、帮助等职能。为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三段式课堂的各环节特点,我们分别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方法设计。

2.2.1讲授环节:支架式教学法和情景式教学法相融合

讲授是三段式课堂的第一个环节,虽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形式,但是讲授的内容和方法迥然不同。在讲授内容上,讲授课堂并不包含全部的知识要点,而是由必不可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框架构成,传统讲授内容如果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么三段式课堂的讲授内容则是这个人的骨骼。在该环节,重点要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协助学生建构知识“骨骼”。为此,针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特点,可进行如下设计:(1)设置“每课一技”。在每次课堂的前5分钟,由一名学生分享课程相关技术。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抽象度较高,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每课一技”环节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知识面,了解所学用在何处,而参与分享的学生在内容组织、语言表达和临场表现等方面也得到了锻炼。为了确保“每课一技”的质量,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分享的技术专题,在分享前两周向老师提交多媒体课件,由老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核,审核不通过,学生根据老师意见进行修改,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2)支架式教学法和情境式教学法相融合。在课堂教学之前,针对每一教学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剖析出“骨骼”,提取基本概念、理论、技术或方法框架作为支架,进一步针对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在课堂教学时,可包括情境设立、支架搭建、问题分析、评价反思等步骤,其中支架搭建可以在问题分析、评价反思过程中。问题分析既可以是学生独立探索,也可以是小组协作分析[7]。评价反思是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指出不足,以帮助学生修正认识,进一步提高[8]。

2.2.2实践和讨论环节:情境式教学法

实践和讨论环节的教学内容是在讲授所构建“骨骼”的基础上,由学生来完成“血肉”的丰满。虽然实践和讨论环节在时间上分离,但是在内容上具有延续性。实践环节包括情境式教学法中的情境设立、独立探索和评价等步骤。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具体的实践情境,学生在课堂或课下独立完成。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提供简单的帮助,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和实践结果,归纳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讨论环节包括情境式教学法中的成果展示、协作分析、总结等步骤。教师根据实践情况,指定具有代表性的实践结果进行课堂展示,并将实践中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延伸性问题抛出,学生按小组进行协作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接受老师和全班同学质疑。最后,教师总结评价。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多事一议。

3三段式课堂教学实践

自2013年,我们对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安全专业通信原理必修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9]。在此基础上,2014年、2015年,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三段式课堂探索。同时,2015年,我们对同专业网络安全技术必修课程也进行了三段式课堂的尝试。

3.1通信原理课程三段式课堂教学实践

2014年和2015年,信息安全专业通信原理课程学生分别为32和31人,每周2次课,一次2学时,共上课10周;讲授和讨论环节占用课堂时间,实践环节占用课下时间。由于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我们将课程内容分成了9个专题,讨论环节所占课时比重较讲授低,具体安排见表1。在具体教学实施时,每专题讲授完毕后,进行课下实践,除专题1和9外,每两专题的讨论在一次课程内完成,共2学时。除第一堂课外,每堂课开始时均有5分钟的“每课一技”分享,每年参与学生数均为19名,涉及可见光通信、近场通信、mp3编码和图像编码等不同领域通信技术。由于2015年审核环节更加严格,分享顺序由审核通过的先后顺序决定。学生对技术的分享不只是功能与应用,开始尝试运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技术分析和思考。参与“每课一技”分享的学生,要求实践作业8采用与分享相同的选题,对分享的技术作进一步的技术分析。

3.2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三段式课堂教学实践

2015年信息安全专业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学生为32人,每周一或两次课,一次课为2学时,两次课为一次2学时一次3学时,共上课10周,讲授、讨论和实践环节均占用课堂时间,实践环节每次3学时,共计50学时。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原本包含30学时讲授和20学时实验,因此,在进行三段式教学实践时,重点是讲授内容的梳理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运用。与通信原理课程相同,我们将课程内容划分为9个专题,针对专题中的重点技术方法综合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和情景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图1以假消息攻击专题中的ARP欺骗为例,给出了讲授部分的教学设计。实践和讨论环节的内容与评价反思密切相关,如ARP欺骗对应的实践内容为局域网环境下ARP欺骗实施,讨论内容包括ARP欺骗实施的前提条件、ARP欺骗可否在广域网下实施和如何防范ARP欺骗。

作者:邱菡 张连成 李玉峰 梁超毅 单位: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高玉蓉,李晓培.博克的大学教育目标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启示[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9(4):103-109.

[2]洪柳.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2):147-150.

[3]李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探索[J].教法研究,2011(30):83.

[4]朱琳.翻转课堂在本科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164-165.

[5]蔡欢欢,段作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4(6):120-122.

[6]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课堂安全知识例4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启智生与体育课堂之间的关系

1.1启智生

启智学生并没有什么另类,但是与外界交流甚少,有一些学生在沟通中也极易出现问题,因此,很多启智生在理解能力上存在不足,知识面相对较窄,因此,对于课堂中的纪律的理解和遵循有些偏差,或者即使知道相应的行为准则,但是没有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混乱很多,在文化课堂中,学生再怎么闹腾,也不会有大的动作,最糟糕的情况也就是破坏课堂纪律,影响别人,在人身安全上应该不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体育课堂就不一样,体育课堂上的学生规范更加不容易,学生不受控的因素太多,学生不在局限在教师,他们可以在室外进行体育活动,首先外界环境的安全隐患比在室内大,其次体育课堂本身的课堂特征很容易在不注意的时候造成人身安全,综合上述,启智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安全教育必须从根本上进行预防,做好这个预防工作,不仅仅需要教师提升自我安全意识,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慢慢给学生渗透安全意识,老师自己的行为规范和细节处理的事例进行榜样宣传,激发学生树立努力拼搏,不怕吃苦,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

1.2体育课堂的必要性

我国慢慢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体,接纳学生之间的多元化和综合素养,素质教育的评判标准不像应试教育,它具有多元化和多层次性,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发展起来的教育类型也就多种多样,比如有些学生体育方面表现优异,那么对于这类学生的素质教育则偏向激发其节奏感和肢体平衡能力,那么体育课堂和体育训练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真正的实力提升课堂,学习体育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很独立,很有毅力,很多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时候很难去自我独立的完成学习过程,但是在一场小型的运动会却让学生充分体现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教育中夹杂对成功渴求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肢体表达能力、身体综合素质和临场应变的能力,很多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骄纵,不能吃苦,可是在体育的学习中,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根本完成不了,除此之外,很多学身体素质很差,无论是在青少年学生人群还是成年人、老年人人群中,超重肥胖现象依然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大学生体质下滑仍然持续,身体素质的下降导致小学生在运动时难以接受高难度和高强度训练,稍有不慎,体育课堂就可能造成学生的身体和肌肉损伤,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小学生自律性差,难以实现有效管理,加强体育安全教育管理让学生完完全全成为主体,利用自己的积极性和顽强的毅力完成的一项任务,最根本上就有安全的意识。

2体育教学中安全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安全意识的培养是指在体育活动中将容易形成安全隐患的问题着重认识并注意的思想,这种思想往往都是在对安全隐患进行预防性思考,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经常容易出现教师或学生在实际体育操作过程中受伤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的较少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安全事故是急需解决的事情,要让学生主动性的去预防事故的发生比教师耳提面命的教育更加有效和直接,因此,本文就如何提升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的安全意识进行简要介绍安全意识是保障教学、锻炼安全进行的前提,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才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体育运动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2.1提升体育教师安全意识

要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首先教师本身要对安全意识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的驱使下,也要深化自身安全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多阅读,通过报道、文献、报刊、网络进行有意识的收集安全隐患的罗列和学习安全事故的有效处理方法,让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前瞻性眼界和遇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安全防范根深蒂固的成为自己的意识,通过意识指导行为的发生更加自然,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细节体现的更加深刻,对学生的标榜作用更加真实。除了自己增强意识,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与其他学校同等行业的优秀人才交流经验,参加各种汇报大会等等,全面的提升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做到在实际教学中严格预防,即使遇事,也有条不紊。

2.2提升学生体育课堂中的安全意识

2.2.1理知识要全面

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安全教育理论知识要全面,体育课堂中要有专门的体育安全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比如运动生理学、医疗保健等等方面,并对学生实施相对应的考核作用,理论知识考核通过的学生才能合格,也可以在体育课堂理论学习当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辩论赛的形式,以增加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以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为目标开展他们(下转第123页)(上接第107页)感兴趣的活动和内容,建立其全面的体育安全教育课堂理论知识。

2.2.2深化课堂的安全防范

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传授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象直接等特点,将各种安全事故忽略导致的事故事件进行播放,通过鲜活的例子来告诫学生对安全事故不重视的负面影响,同时,在课前仔细检查、布置好课堂器材,选择相对干扰少、安全的场地来开展教学活动,准备活动必须循序渐进,有层次递进,课堂活动量大,就要相应减少持续时间,也要注意体质不好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脸色,一旦发现不舒服,立即停止活动,在旁休息,课堂活动量相对较小,那么在课堂前就可以先组织学生围着操场跑两圈,锻炼锻炼,总之,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最好以课堂为载体,潜移默化的进行。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安全事故处理办法主要有:

(1)因为奇才设备的问题导致的事故,比如很多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喜欢去健身区域健身,很多健身器材长期风吹日晒,容易损坏,学生在使用前就容易摔伤或磕伤,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先要对场地的器材和设施进行检查,为学生接下来的体育报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

(2)因为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导致的事故,很多学生对于运动根本没有概念,所以他们没有运动的习惯,那在体育课堂中若不进行课前热身,极易形成肌肉拉伤,所以教师在课前要安排学生做好简单各个关节的课前热身等等;

(3)在课堂中明确告知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问题,强调注意,课中要及时不断、细心的观察学生的动作,一但发现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立即终止;

(4)课结束后,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有安全意识的学生公开表扬,带领学生快走以缓解运动造成的肌肉拉伤和肌肉酸痛。

2.2.3着眼于生活习惯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从小娇惯成性,生活随心所欲毫无规律,这是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出现安全问题的另一个诱因。体育活动或者高温高强度锻炼,身体不适,恶心呕吐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学生健康生活习惯是一个预防体育课堂安全事故的前提,只有正确的生活习惯才能为良好的体育课堂垫定基础,所以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健康锻炼方法的传授者和指导者还应引导学生养成规律作息、按时就餐、科学减肥、热爱体育锻炼等健康的生活习惯。

课堂安全知识例5

摘 要:针对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和学生参与性不足等问题,提出结合课程的特点及知识体系,将国际前沿教学理念——BOPPPS模型教学运用到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的设计中,通过课堂导入、明确课堂目标、课堂前测、参与式学习和课堂后测、课堂总结6个环节设计了完整的课堂内容。

关键词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BOPPPS

第一作者简介:付绍静,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密码与信息安全,shaojing1984@163.com。

0 引 言

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信息安全的内容涉及通信工程、密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控制等诸多学科,其中数学为信息安全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对于深入学习信息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内绝大部分院校在各自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将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主要包括群环域理论、初等数论、组合数学等信息安全中涉及的一些具体的数学理论[1-2],课程内容涉及的定义、定理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教师如果采用传统授课方法,只注重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讲解,忽略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教学内容和过程就会较为枯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存在问题

由于数学基础理论在信息安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内高校都很重视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的建设,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将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并成立了一支由数学家和密码学家以及计算机专家和通信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来实施该课程体系,在该课程的实践上探索了很多实用的经验和方法。但是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来看,国内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堂还存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等不足之处[3-5],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与工科课程教学相比,诸多教师认为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主要目的是掌握抽象数学理论和概念,因此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往往以教师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授课手段多数以黑板板书或PPT放映为主。在课程教学中,大多教师采用抽象概念理论讲解或定理推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听取教师讲述过程中被动地汲取课程知识,无法充分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缺乏对学生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严谨的教学结构,高强度的练习设计,对于数学定理,教师一般是直接给出定理的严谨证明;对于一个问题,老师还是采取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完备方法,这势必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留给学生通过实例去发现定理的思考空间,也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哪些数学方法可以解决一个问题。长此以往,一些学生失去了提问题的习惯,也失去了思考如何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3)教学主体的主动性难以调动。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一般是本科高年级的专业课程,高年级本科生都存在对知识的新鲜感大幅度降低的特点,很多学生已经将重心放在考研或者找工作上,对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存在只为了拿学分而求知甚少的现象,因此,如果教学形式缺乏课堂互动的环节,课堂不具有双向性和趣味性的话,教师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基于BOPPPS模型的课堂设计

BOPPPS是近年来北美诸多知名院校所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型[6-7],该模型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引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预评价(Pre-assessment)、参与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评价(Post-assessment)和小结(Summary)6个阶段,简称为BOPPPS。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BOPPPS模型,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

笔者依据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在BOPPPS模型的指导下,以课程中的代数基础和数论基础两大部分内容为案例,按照BOPPPS模型6个阶段对课堂设计进行一些初步探索和尝试,现列举如下。

1)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堂引入(Bridge-in)。

该阶段目的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专注在即将要介绍的课堂内容。比如对于孙子定理的课堂,可采用射雕英雄传三十九回中黄蓉回答瑛姑的那句话“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余百零五便得知”作为课堂引入;对于整数同余的内容,可抛出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 “今天星期五,2342435天后是星期几”来作为课堂引入;除了上述提供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或提出和教学主题相关的有趣问题之外,还可以采用的课堂引入方式包括提供学习此课程的理由、重要性或共通性;叙述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历史故事;提出和教学主题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对已经学过内容总结并导出所学内容等。

2)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堂学习目标 (Objective)。

该阶段目的是向学生清楚传达教学目标,如课程的重点知识、学习价值,让学生明确掌握学习的重点,通常学习目标的叙述需要包含:对象是谁 (who) 、将学到什么 (will do what)、在什么情况下 (under what condition) 及学得如何 (how well) 等要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课堂目标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目的是告知通过课程学习后学生能够获得的能力,比如对于群基本概念的课堂,可以有三个学习目标“能描述群的定义”“能列出三种以上常见的群”“在给定一个集合及运算下,能判断集合关于该运算是否是构成群”;对于“辗转相除法”课堂,可以有两个目标“能描述辗转相除法的过程”和 “给定两个多项式,会用辗转相除法计算其最大公因式”。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清晰、可量化、易评测的学习目标,学生很容易了解课堂的目的,并能评估自己是否达到了要求。

3)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堂先测(Pre-assessment)。

对于数学课堂,由于内容和知识点涉及大量的定义、定理,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因此先测这个环节特别重要,透过先测这个环节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等课程中与授课相关内容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学生对前一阶段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先测结果调整课堂内容的深度与进度;对学生而言,可透过先测环节了解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可借此向教师表达复习或进一步讲解的需求。不同的课堂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堂先测方式,比如,对于“环的基本概念”课堂,可以用“请描述群和半群的定义”作为先测,如果发现学生没有达到教学要求,可以回顾复习群和半群;对于“域上不可约多项式”课堂,可以用“什么是实数上不可约多项式”作为先测来了解学生对于中学数学中不可约多项式的熟悉程度;对于每一个课堂先测,采用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一般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非正式提问、开放式问题、头脑风暴等活动来完成。

4)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堂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很多人认为数学课堂主要是掌握抽象数学理论和概念,很难设计参与式学习环节,其实不然,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可以有很多参与式学习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常见的做法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在介绍“交换群”概念后,可以问学生 “循环群是否一定是交换群?”,让学生举手回答;也可以发给学生一张便笺纸,让学生在便笺纸写出“几种常见的交换群”。另外一种则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个阶段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将学生分成小组来讨论问题;或者让学生合作解决某个问题;或者设计模拟情境,将课堂参与者都拉入互动的情境中;或者由学生提问题, 其他同学抛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评价等。比如在“整数同余的性质”的课堂中,对于整数同余的6个性质,可以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通过了解案例材料并讨论发现整数同余的其中一个性质,然后按照同组人员第二次分组不在一组的原则进行重新分组,分组后组内成员互相讲解整数同余的性质,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其他同伴的讲解中完整学习了整数同余的6个性质。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进行过程控制,不断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审查准备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行互相间的评价分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堂后测 (Post-assess-ment)。

教师通过该阶段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是否达成教学目标,并根据课堂后测结果布置课后作业,以及调整下一次课堂内容的深度与进度。针对不同的教授内容,有不同的后测方式。若是讲解基本概念的课堂,可采用填空题或选择题或简答题测试;若是数学性质应用的课堂,则可请学生练习特定问题的求解;若是抽象定理证明的课堂,则可请学生描述定理证明的基本步骤或者完成其中某个步骤的证明。课堂后测采用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一般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非正式提问、开放式问题来完成。

6)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堂总结(Summary)。

教师通过此阶段总结课堂内容、整合学习要点以及预告下次课的内容,让学员提前作课前预习。常见的课堂总结形式包括直接讲授方式,给学生发总结表,或在黑板画个总结图等方式。

实践表明,按照上述BOPPPS模型6个阶段设计的信息安全课堂可以迅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3 基于BOPPPS模型课堂设计的几个建议

在基于BOPPPS模型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牢记教学必须是“教”与“学”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主导”性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1)综合采用多种课堂教学形式。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过程。基于BOPPPS模型的课堂教学需要综合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相互评价、角色扮演、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形式来丰富课堂,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相比,这些教学形式加入很多课堂互动的环节,使得课堂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双向性、趣味性、反馈及时的特点。

2)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题教学。

基于BOPPPS模型的课堂教学核心是强调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来获取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唤醒学生“我要学”的求知欲,尽量使学生认识到参与式学习、主动学习对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突破观念上的障碍,除了在教学内容上吸引之外,还应采取各种鼓励性措施,如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进行鼓励,给予相应的分数奖励,以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3)对上课内容作精心安排。

教师必须对课堂做精心准备,每次课前应做好学生的教学需求分析,在课堂计划中考虑“本次课堂主要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本次课堂如何设计引入”“学生应该预先知道什么知识,课后需要掌握些什么”“课堂中间可以设计哪些参与学习活动”“怎样在教学内容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如何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等,通过教学需求分析,能使互动式教学更有针对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4)定期收集学生反馈。

基于BOPPPS模型的课堂要求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常见的反馈方式包括以下几方面。

(1)这节课我学到了哪些知识;

(2)我喜欢老师上课过程中的哪些教学形式和方法;

(3)我还有以下内容没听懂;

(4)对以后课堂我的建议是;

(5)我希望这些内容能讲得详细点。

对学生提交的反馈信息,教师要尽快整理分析并及时在课堂中反馈给学生,并针对信息反馈修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4 结 语

笔者结合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及知识体系,将国际前沿教学理念——BOPPPS模型运用到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的设计中,通过课堂导入、明确课堂目标、课堂前测、参与式学习和课堂后测、课堂总结6个环节,设计了完整的课堂实践内容,该实践结果表明,基于BOPPPS模型的课堂设计对于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这类的数学课程起到了指导作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恭亮.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150.

[2] 覃中平, 张焕国.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0-83.

[3] 朱潜, 李昕, 徐剑, 等.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新型教学方法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4(1): 43-47.

[4] 王敏超, 周从化. 信息安全数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讨[J]. 考试周刊, 2011(15): 136-137.

[5] 邱卫东, 陈克非. 信息安全数学教学的新型互动模式[J] 计算机教育, 2007(10): 19-21.

课堂安全知识例6

小学体育课区别于其他课程在于其主要是户外授课,而且仍然以传统体育内容为主,小学体育课过于强调竞技体育忽视对学生进行自救自护教育,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使得体育课存在一定不安全因素。小学体育教学是学生锻炼身体素质的开始,对培养全面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自救自护教育有效性,提高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做到让学生家长放心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是当前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自救自护教育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差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体育教学课堂上进行体育运动是很安全的,仅有小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存在安全隐患,从这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可能带来的一些危险是没有意识到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日常体育活动中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活动中出现的碰撞、误伤等情况时缺少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没有很好地进行自我保护。其实,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没有强烈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体育课堂安全过度信赖。

2.自救自护教育缺乏安全实际演练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接力赛跑、拔河、足球、跳绳、羽毛球、乒乓球及踢毽子为主,但根据当前情况来看,学校没有把自救自护教育真正落实到体育活动中,在体育课堂中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救自护的指导,并很少帮助学生针对一些易受伤害的体育项目进行展开自救自护的演练,这样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的了解活动中如何自救自护,也不利于提高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目前,很多小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没有把自救自护理念作为重点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没有专门设置合理运动、自救自护等方面的教育课程,学生也就无法提高其自救自护素质及能力。

3.学校对自救自护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小学体育教学不仅是要教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及体育技能,同时应该也是加强学生对自救自护知识的掌握。但当前很多学校以竞技体育为主,增强发生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学生对于自救自护知识了解有限,学校没有专门的对学生进行自救自护教育,学生没有丰富的自救自护经验,因此对于发生突发事故表现异常紧张,无法单独处理出现的问题。所以,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自救自护能力的培养,加大自救自护知识宣传力度。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自救方法渗透的必要性

一方面,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而且是在向学生注重安全、珍视生命的意识。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学生都是过着安逸平静的生活,对于可能存在的危险没有意识到,也缺乏面对危险化解的能力。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渗透自救自护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教育本质来说是是对生命质量进行改造的过程,教育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播更是心灵上的沟通教育。

三、加强小学体育课堂自救自护教育的有效途径

1.把握正确教学切入点,树立科学教育目标

小学生在心理、生理方面都处于成长时期,这阶段学生成长是需要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的,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关系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因此,社会各方对小学生安全教育十分重视,小学体育课堂加入自救自护知识内容是对学生安全提供一份保障,对社会对家长免去一份担忧。提高学生自我救护意识,增加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小学生自救自护素质及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严谨的告诫及必要的禁令,让学生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其次,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要勇于挑战困难,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教育。最后,小学生自救自护教育要想获得成功需要社会、学校及家长三方共同努力。

2.营造“自救自护”情境教学环境

根据新课改提出对体育课提出要求,学校要对体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在配置。小学体育课程中足球课是最令人担心的体育项目,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碰撞对抗性较强,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可以优化此体育项目,在足球比赛中营造“自救自护”情境教学环境,让同学在比赛中获得锻炼的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更好进行自救自护,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

3.利用体育课堂优势,提高学生自救自护的意识

(1)充分发浑体育课堂目护目救教育的功能。自救自护教育的展开需要一定场地,体育课堂大多为室外教学这就为自救自护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场地及所需器材。而且,很多自救自护教学都是与体育项目有着密切联系的,很多体育项目包括田径、体操、足球这都有利于进行自救自护教育宣传。同时,在进行理论课程时要想同学讲解自救自护的相关知识,在实践中对自救自护进行展开训练,自救自护教育与学生体质及心理也有一定联系,因此对学生体质及心理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2)提升W校学生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学校体育课程安全教育已经成为教学重点之一,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是学校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强化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是学校体育管理安全最终目的。提高小学体育课堂自救自护教育有效性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是关键,这样更好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四、结语

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安全是需要得到保障的,单纯的靠授课教室对学生进行完全的保护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对小学生进行专门的自救自护教育培训,要培养学生树立安全保护意识,面对突发事故学生要有独立面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传递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对体育课堂充满积极主动性但始终把安全作为第一要义,不断提高小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切实可行的把学生安全放到最重要位置。

课堂安全知识例7

二、首要教学原理与安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的结合方式

为了将首要教学原理和实际课堂教学结合,充分考虑安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的特点,探讨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使用首要教学原理的结合方式。

(一)在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使用首要教学原理的可行性

安全工程专业特别强调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专业课程理论性和逻辑性强,概念抽象,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枯燥、难懂,另一方面,目前还有很多一线教师教学方法还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形式过于呆板,学生还没有相关的实践背景,单纯的教师灌输式讲授,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最终导致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理论和技术的说教,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落后的安全工程的教学方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质低效,最终也必将导致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安全工程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工程实际相互结合,它的很多原理、理论和模型都和现实的工程实际紧密相关。如:防火防爆课程要注重的是燃烧危险源的辨识,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特点以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灭火方法的灭火原理及使用场合,安全疏散的措施,爆破技术以及爆破现场应注意的问题等;在安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重大安全事故案例和安全管理学的有关事故致因理论、危险源辨识和评价、系统安全预防控制等内容结合。这些内容既涉及了课堂教学理论,又是实际生活中的工程客观需求,为我们利用首要教学的原理进行教学提供可能性。在授课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现实中的一些典型工程安全实际问题,将这些实际工程实际问题切入知识点传授中,运用首要教学原理指引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激活学过的知识,学习新知识时如何结合工程实际,通过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去,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可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首要教学原理的运用是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比如火灾、爆炸、工程热力学、安全学原理、安全评价等)的课堂教学时,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这一方面跟课程本身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目前的一些常规教学模式有关。与传统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相比,学生更希望活泼的课堂气氛,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因与工程实际结合,学生学习时更加积极主动,教师适时的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迫切需求的,首要教学原理正顺应了学生的这些需要。它具有学生有效参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显著特征,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从过去被动地听转变为现在主动地参与,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首要教学原理通过发现问题,让学生参与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以前学到的旧知识和以往的社会经验被激活时,学习的效率也能够得到提升。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就是围绕着一些关键的内涵概念而形成的网络型的组织,其中包括了一些事实性的概念,如果能够将学习者以前学到的知识成功激活,学习者就可以利用现有的知识去解决眼前的问题。

三、首要教学原理在安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的实践

保证高效的教学质量是大学对教学工作永恒的要求,要做好这一项工作,针对安全工程专业性质,根据首要教学原理的思想,在专业的教学中我们主要从知识的导入、旧知识的激活、新知识的展示、尝试运用和融会贯通等环节教学实践中的合理应用。只有当学习者去进入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才能够真正地将知识转化人自己的东西,也才能够使自己的学习得到提升。结合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特点,将首要教学原理与课程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进行了课程教学实践,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本文以《防火防爆工程》中防爆原理内容为例,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先确定好教学中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基于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先确定好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堂课能否解决这些问题。这里笔者先由目前最新的国内外重特大爆炸事故案例(例如2015年8月12日发生的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引入课堂,这样让学生在关注目前热点新闻的同时,开始思考这类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去防范的具体措施。

第二步,对学生、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学生现有的基础状况是课堂教学传授的出发点,分析要涉及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机和自我的意识等方面,教学内容设计别需要注意的重点,主要关注背景信息、认知情感特征和初始能力。在课堂设计中,考虑爆炸发生的条件、演化过程和危害方式等,结合事故案例发生的现实背景情况和有关新闻材料,对上述理论进行实际对比,在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第三步,根据学生特征分析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一个能转化为任务的接近现实生活实际的中心问题,并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对中心问题进行由易到难的分解,并细致地分析问题序列中的各项任务,以确定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教学成分。在实际教学中,可将有关理论与事故案例结合的内容分块和学生分组来进行,在分组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兴趣自由组合,这样做同时也体现教学中的层次性。

第四步,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征来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适配,包括媒体选择、适当举例、激活旧知、展示机会、学习指导、应用练习。对有关教学环节要宏观把控好每个环节的进度安排、人员参与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总结类似的爆炸案例原因等。

课堂安全知识例8

二、尽心上课,保证安全运动

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全方位做好学生运动安全教育,保证高质量地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体育课是一门以运动为主的特殊课程,老师需要防止和尽可能减少运动中出现受伤等意外事件。老师应当传授给学生体育运动安全知识和简单科学施救方法,并且做到易懂详尽,以防为主。首先,全面了解所教授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开学时的第一堂体育课就应当全面地讲解体育课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和简单处理方式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摔倒、扭脚、磕碰、出血、刮擦、碰撞、器械伤害及过度疲劳等意外现象。再次,严格组织课堂,检查学生穿戴特别是鞋子是否符合体育课要求等安全状况。每一堂课前要讲解在练习和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由于专项运动不规范造成的不适,如篮球是许多学生的爱好,但是篮球课中运球之手臂动作有运球时五指要张开,用手指及指根以上部位与手掌的外缘触球,掌心不触球的要求,如果不规范如整个手掌都触球则易造成运球坚持时间不长且易劳累,跑步中岔气等问题。还有,在体育课中分组对抗或比赛中出现的由于身体过度接触造成的意外更需要老师及时化解和制止,否则会出现如打架等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后果;有女生的班级更需要老师注意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不要一概而论强制要求去练习或训练;在上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活动,让学生做到肌肉放松及心理放松;同时在练习和训练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有不适应和病痛等现象。最后,教育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具有自我保护意识。这是老师必须做好的一点,如哪些运动或动作可以独立做、可以协作运动或保护运动等。老师不仅要告诉学生知晓一些体育运动不安全事项,还要教会学生有自我保护意识、懂得简单、科学合理的救护知识,告诉学生不科学、不规范的动作和方法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出现一些意外时理智科学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不要人为地造成二次伤害,留下遗憾。同时及时表扬严格规范、有效防范、合理运用安全知识的同学。总之,体育课上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防不胜防,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时,对体育运动愈加有兴趣。但这必须以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为前提。

课堂安全知识例9

近年来,危害学生安全的行为愈演愈烈,特别是近来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不在乎,发生了一些让成年人不可思议的悲剧事件。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生命安全,最重要的环节是加强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

1.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注重生命关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形成了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新教材的改革,在注重知识理论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在课堂中,把学生看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对待,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教学创新。

2.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实质──关照生命活动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本体价值。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哲学生活,主要牵涉到就业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教育、以人为本和经济利益的教育、人与自然和社会的教育等。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重视生命安全和培养对生命的敬畏,让学生学会爱护自我,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关怀他人生命。

3.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趋势──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高中学生处在认知和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人文本的生命教育成为学生发展的关键环节。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培养的教育,也是一种生活教育的实践,更是一种伦理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其实质也就在于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政治课程改革,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常识性内容,更多地体现育人的本质价值所在。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趋势是以“立人”为中心,即政治教学要让学生由过去死记政治知识转到通过语言的形式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未来;由过去以传授知识训练学生为主转到以人的发展为主上来,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关注。高中政治教育改革是课堂生命意识的觉醒,是培育“人”的教学。

二、构建政治“生命”课堂的策略

1.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开展生命课堂教学

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和扬弃,最终发挥现代教学模式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构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把生命教学贯穿与教学过程的始终。高效的课堂是生命价值体现的课堂,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追求自己的生命意识。

2.以“信任、欣赏、激励”作为生命课堂评价的有效手段

《课程标准》指出:对政治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政治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政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加强以赞扬鼓励为主的肯定式评价,增强评价的鼓励作用。

3.生命课堂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政治教育,不同的人在政治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学生受家庭和社会各种思想的影响,在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上处于徘徊状态,需要针对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制定相应的生命课堂教育策略。

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和升华,学生的生命活动和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也在课堂,因此,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政治课堂教学注重价值观教育和人性教育,关注时代的变化,把握时代的脉搏,随时点拨和教育每一个学生,使政治课堂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所以,在政治课堂中引入生命教育观念,构建生命课堂,教导学生有正确的生死观,体验到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尊重与关怀他人,以及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要让政治课堂走出荒芜的沙漠,成为生命的绿洲,就必须让学生多活动,多体验,多表现,让学生真正从课堂的边沿走到课堂的中心。

参考文献:

[1]徐美贞.中小学教师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认知态度[J].教育科学研究,2007,(10).

课堂安全知识例10

        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而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管理。课堂教学的管理是让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最佳效益的保证。那么,我们该如何搞好课堂教学的管理呢?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认为我们的课堂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师生关系要准确定位

        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他们有选择学习方式、学习行为的权利和自由。教师则应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学生的朋友。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一切合法的学习权利,对全体学生负责,并有义务为学生的发展构建起合理的发展基础。

        2.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形成意识

        以人为本是整个课标的准则。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再加上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不同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标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学习环境也应有所差别,怎能采取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呢?再者说,如果我们的课堂都采用“命令式”“指令式”和“规定式”来要求学生,势必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光靠外力来强制是远远不行的 !因此,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他们的差异,以人为本来培养“规范意识”,只有当那些有意义的“规范”进入人的意识领域后,才能真正地体现规范的价值和意义。

        3.要创设合理环境,形成创新的氛围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课堂不仅是师生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对于我们广大教师而言的创造,也就是要敢于突破常规,去发现那些相对自己来讲从未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然而,要“创造”就需要有适合创新环境的氛围。我认为创新的课堂管理环境应具有以下特点:

        3.1课堂环境的安全性。任何创新,无论从外界环境还是从心理环境来讲,都需要有一定的安全性。想创新难免会有失误甚至错误,如果我们没有建构出适合创新的安全环境氛围,不用说学生,几乎所有人在创新时都会有很多顾虑。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生学习时突然发现一个很好的问题,这个问题和其他学生的观点明显不同,甚至与教材上的阐述也有出入,但对该问题他却有独到的见解,这可能就是一种创新发现。 

面对这种情况,学生会怎样处理呢?是放弃自已的问题人云亦云,还是把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共同研究、分享?这就完全取决于学生所取的环境条件了;如果安全,学生会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反之他可能会选择放弃。如果选择了放弃,这样的课堂也就基本上没有了创新的痕迹;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按老师的备课进行表演,完全丧失了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2 课堂环境的自由性。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动态的课堂资源,都值得去开发、去钻研。正因为学生是动态的、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更要求我们的课堂绝不能束缚他们,像有些学校倡导的所谓“课堂规范表演”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即使课堂上也有“交流”,也无疑是一种形式上的交流,或者说,只是为教师的某种需要而服务的。这样的课堂,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是极为不利的。这显然背弃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反之,如果我们的课堂能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把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他们,让他们真正的做时间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师做他们的服务者、组织者、建议者、学习的参与者的话,学生自然就会扩大他们交流的范围,使自已与别人的差距降到最低,甚至为零。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教育景观!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期待的面向全体、共同发展、尊重差异的最有力的体现吗?

        3.3 课堂环境的信任性。也许有人担心:如果给了学生自由、安全的环境,他们不去认真学习那不就糟了吗?于是我们广大的教师不敢放开手脚去解放学生,把本来应该由学生来做的事情,最大范围地给包下来,进而代替他们去做了。于是学生减少了获取知识的经历,省去了许多必要的思考,获得的全是所谓的“知识精华”,而对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却浑然不知或知之甚少。这样看来,确是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如此下去,一旦评价体制一变,考试命题方向一改,学生再想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时,才发现问题和知识之间的距离原来是那么远,关系是那么的复杂和陌生,理解是这么的困难。待到那时,再用认知时间的若干倍来重新感悟知识的来源和发展,这样一来,学生怎能不累,教师岂能不累呢?

课堂安全知识例11

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而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管理。课堂教学的管理是让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最佳效益的保证。那么,我们该如何搞好课堂教学的管理呢?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认为我们的课堂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师生关系要准确定位

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他们有选择学习方式、学习行为的权利和自由。教师则应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学生的朋友。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一切合法的学习权利,对全体学生负责,并有义务为学生的发展构建起合理的发展基础。

2.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形成意识

以人为本是整个课标的准则。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再加上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不同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标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学习环境也应有所差别,怎能采取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呢?再者说,如果我们的课堂都采用“命令式”“指令式”和“规定式”来要求学生,势必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光靠外力来强制是远远不行的 !因此,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他们的差异,以人为本来培养“规范意识”,只有当那些有意义的“规范”进入人的意识领域后,才能真正地体现规范的价值和意义。

3.要创设合理环境,形成创新的氛围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课堂不仅是师生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对于我们广大教师而言的创造,也就是要敢于突破常规,去发现那些相对自己来讲从未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然而,要“创造”就需要有适合创新环境的氛围。我认为创新的课堂管理环境应具有以下特点:

3.1课堂环境的安全性。任何创新,无论从外界环境还是从心理环境来讲,都需要有一定的安全性。想创新难免会有失误甚至错误,如果我们没有建构出适合创新的安全环境氛围,不用说学生,几乎所有人在创新时都会有很多顾虑。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生学习时突然发现一个很好的问题,这个问题和其他学生的观点明显不同,甚至与教材上的阐述也有出入,但对该问题他却有独到的见解,这可能就是一种创新发现。

面对这种情况,学生会怎样处理呢?是放弃自已的问题人云亦云,还是把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共同研究、分享?这就完全取决于学生所取的环境条件了;如果安全,学生会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反之他可能会选择放弃。如果选择了放弃,这样的课堂也就基本上没有了创新的痕迹;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按老师的备课进行表演,完全丧失了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2 课堂环境的自由性。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动态的课堂资源,都值得去开发、去钻研。正因为学生是动态的、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更要求我们的课堂绝不能束缚他们,像有些学校倡导的所谓“课堂规范表演”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即使课堂上也有“交流”,也无疑是一种形式上的交流,或者说,只是为教师的某种需要而服务的。这样的课堂,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是极为不利的。这显然背弃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反之,如果我们的课堂能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把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他们,让他们真正的做时间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师做他们的服务者、组织者、建议者、学习的参与者的话,学生自然就会扩大他们交流的范围,使自已与别人的差距降到最低,甚至为零。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教育景观!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期待的面向全体、共同发展、尊重差异的最有力的体现吗?

3.3 课堂环境的信任性。也许有人担心:如果给了学生自由、安全的环境,他们不去认真学习那不就糟了吗?于是我们广大的教师不敢放开手脚去解放学生,把本来应该由学生来做的事情,最大范围地给包下来,进而代替他们去做了。于是学生减少了获取知识的经历,省去了许多必要的思考,获得的全是所谓的“知识精华”,而对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却浑然不知或知之甚少。这样看来,确是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如此下去,一旦评价体制一变,考试命题方向一改,学生再想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时,才发现问题和知识之间的距离原来是那么远,关系是那么的复杂和陌生,理解是这么的困难。待到那时,再用认知时间的若干倍来重新感悟知识的来源和发展,这样一来,学生怎能不累,教师岂能不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