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7 09:02:23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例1

多年来,我国企业为生存发展问题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虽取得一定成效,担多为体制上的改革。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才发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体制的不适应,而且还存在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落后,核心技术匮乏,因此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赢得竞争,至关重要的就是必须技术与管理同时创新。

一、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改变了经济增长中要素贡献率的结构,而且是科学、技术、知识等无形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日渐凸现并逐步趋强。这一切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内容的转变必须要求经济模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作为实现经济增长实体的企业及其管理也应紧随其变,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要求,因此管理创新是我国企业的必然趋势。

从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每当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也都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或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采购工程师麦尔斯,因注重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和所要采购的物品进行功能分析,即“为什么要采购这种物品”,“到底需要他们的那些功能”,因此成功地解决了战时稀缺物品的代用品问题,不仅满足了生产、保证了供应,而且还降低了成本,最后,这种功能分析的方法发展成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价值工程。

随着对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如80年代推行的企业承包责任制,90年代进行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等,都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所进行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我国自1995年以来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年8月20日)明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作为以创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企业始终面临竞争压力,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使技术方向和目标的选择中更符合市场的需要;企业具备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以及相关配套能力。总之企业具有直接面向市场,论文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内在优势,有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企业深知必须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形成自有核心技术,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企业应该,必需亦最有条件成为技术创新中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统计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中国企业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涉及国家的综合实力,涉及国家发展和强大,事关重大。

三、认真学习,提高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促进企业加速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安全地保障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在涉及国家战略高技术,国家重要产业及经济安全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我们必须自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是我国国家安全地战略基石。

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才能政治独立。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国际竞争,自主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转向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立国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的竞争力的最大差距是缺乏创新能力。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已从过去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廉价劳动力转向创造能力,技术和管理的优势,知识产权成为重要的竞争工具。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拥有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我们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核心,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是国家安全地重大保证。

四、努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与管理创新体系对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亦是一个长期坚持费力的过程,决非举手之劳,朝夕之功。建立“创新型”国家更需长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使企业成为技术与管理创新的主体,有许多艰苦工作要做。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采取坚决措施,按照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的要求,脚踏实地,苦练内功,提高创新能力。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

为适应知识经济和市场的复杂对变性,必须将企业构造成一个学习型地组织,使企业面对变化的世界才能不断适应、生存和发展。学习不仅是对企业、而且也是对企业里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每一个员工,这一点也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要求。

(三)强化或建设企业技术中心

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结合企业实际,围绕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定课题,加大投入(尽快使企业科技开发投入占全年销售总额的2%~5%),实施产学研紧密结合进行开发创新工作。

(四)管理观念实现从利润最大化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企业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配置主体,是效率和效益的追求者。传统的企业管理只是为“利润”而管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是他们过早衰亡的原因。企业只有跳出仅为自身谋利的狭隘的单个小系统,而从将环境包括在内的更大系统出发来考虑、构思企业的发展战略,(例如现在国内外有一些企业针对竞争中的你死我活或两败俱伤,为了寻求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宽容战略”、“双赢战略”、“利益共享”战略等,都是改变传统的竞争而营造一种合作与和谐的氛围,)才有可能是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大大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形成企业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科技创新,以人为本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例2

引言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创新,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是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获得跨越式发展,实现持续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的复杂环境之中,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把握管理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整个过程中。要为员工发挥创造性才能搭设舞台,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创新者。要注重个性文化的培养,创造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来说,在信息化、市场化、一体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要在理念、技术、组织及制度上不断创新,运用新的理论指导企业管理,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

1.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改变了经济增长中要素贡献率的结构,而且是科学、技术、知识等无形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日渐凸现并逐步超强。这一切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内容的转变必须要求经济模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作为实体的企业及其管理也应紧随其变,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要求,因此管理创新是我国企业的必然趋势。

2.技术阜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我国自1995年以来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年8月20日)明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是现代化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作为以创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企业始终面临竞争压力,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能够使技术方向和目标的选择中更符合市场能力。总之企业具有直接面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把科技成果化为产品的内在优势,有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企业深知必须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形成此企业必需亦最有条件成为技术创新中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现代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赢得竞争上的话语权,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包括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技术条件充分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通过技术创新取得核心技术优势。在信息时代,企业取胜的关键因素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而不一定是资金和资源优势。核心技术优势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的认知度以及获得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的根本途径和有力锐器。因此,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要有规范有序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就企业自身而言,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稳定的技术支撑体系,形成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能力,有自己核心技术项目,同时对该项目有较强地控制能力。

3.认真学习,提高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了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3.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安全地保障,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在涉及国家战略高技术,国家重要产业用经济安全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核心,我们必须自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学习不来的,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是我国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

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才能政治独立。

3.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国际竞争,自主于世界民族之大需要。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转向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这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立国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的竞争力的最大差距是缺乏创新能力。

4.努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与管理创新体系对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亦是一个坚持费力的过程,决非举手之劳,朝夕之功。建立“创新型”国家更需要长期坚韧不拨,持之以恒。使企业成为技术与管理创新的主体,有许多艰苦工作要做。

4.1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采取坚决措施,按照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要求,脚踏实地,苦练内功,提高创新能力。

4.2建立学习型组织 为适应知识经济和市场的复杂对变性,必须将企业构造成一个学习型地组织,使企业面对变化的世界才能不断适应、生存和发展。学习不仅是对企业、而且也是对企业里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每一个员工,这一点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要求。

4.3强化或建设企业技术核心,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结合企业实际,围绕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定课题,加大投入(尽快使企业科技开发投入占全年销售总额的2%-5%),实施产学研紧密结合进行开发创新工作。

4.4管理观念实现从利润最大化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面转变企业是人力资本和物质酱的配置主体,是效率和效益的追求者。传统的企业管理只是为“利润”而管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是他们过早衰亡的原因。企业只有跳出仅为自身谋利的狭隘的单个小系统,而从将环境包括在内的更大系统出发来考虑、构思企业的发展战略,(例如现在国内外有一些企业对竞争中的你死我活或两败俱伤,为了寻求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宽容战略”、“双赢战略”、“利益共享”战略等,都是改变传统的竞争而营造一种合作与和谐的氛围)才有可能是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大大厦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形成企业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性发展。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例3

作者简介:廖奇云(1966-),男,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研究,(E-mail)。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环境下,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建筑业企业保持其竞争力优势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匹配尤为重要。文章论述了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内涵,构建了创新系统测度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对重庆市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进行测度,表明协同模型有助于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协调发展;协同模型

中图分类号:F426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0105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建筑业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增强建筑行业企业创新能力,成为缩小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径[1]。在企业层面,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创新。然而目前,一些建筑业企业的创新绩效并没有与其投入相匹配。这主要是一些企业只单纯重视技术创新或者管理创新的作用,很少考虑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相互协同可以使企业创新获得更好的效果。建筑业企业广义技术进步可分为建筑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里管理创新包含制度创新)的结果。其中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作为影响创新绩效的内部因素,对创新绩效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业企业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其内部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个子系统在某个时间的状态最好,并不表示该系统整体功能最优。技术创新能否提高企业创新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管理创新的匹配、协同。管理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只有不断与技术创新相匹配,才能使组织长久服务于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建筑业的技术与管理创新协同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业的创新发展,以及竞争力提升的整体效果。目前,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较多,而将协同理论用于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发展程度进行测度分析的研究很少,且对协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上[3],将模型与实际结合计算协同效应的较少。基于此,文章进一步阐明建筑业企业技术与管理创新模式内涵,并建立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测度模型,对系统协同程度以及创新协同效果进行评价。一、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内涵

建筑业创新体系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的内容。建筑业技术创新,是指在建筑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事业,并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4]。建筑业作为独特的行业,它的技术创新与其他产业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建设产品的一次性及不确定性,工程项目之间的复杂的内外部关系及复杂的项目环境。(2)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具有一定的临时性。由于组织的临时性很容易使得工程集成的技术创新产生不连续性。(3)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频繁程度受到建筑产品及其相关活动影响程度及范围的制约。由于建筑业具有广泛的社会环境效应,关系着参与方及使用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而创新活动越多,建筑活动的不确定性加大,相应风险增大,无形中增加了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难度。管理创新是指通过引入一种新的有效管理方式和方法,改变原有的生产函数,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在不改变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用较少的投入获取同样的产出水平[5]。管理创新是一种动态行为,并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形成独立于技术、资本、劳动力以外的生产力要素[6],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内涵见图1。

图1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内涵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廖奇云,等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模型研究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企业管理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组织保障,技术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活动,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市场成功—创新扩散的完整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必然面临着一定的组织管理问题,唯有不断地创新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才有可能[5]。为实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企业应通过内部管理创新,不断完善相关组织和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来推动技术不断创新。从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视角出发,企业须同时注重内外部管理创新,以推动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整个企业系统效率的提升,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对于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也非常有利。基于此,对于企业创新系统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程度进行测度非常有意义。

二、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协同模型

(一)协同理论

协同论(synergetics)是一门研究协同作用的科学。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系统内部还是各个子系统之间只要存在联系、合作甚至是竞争关系,就存在一定的协同行为。协同发展是处于发展状态的事物之间相互促进、同步向前的关系[7]。协同学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系统,其类型多种多样。其研究对象核心研究子系统通过怎样的自组织合作,并以自组织形式产生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从而寻找到子系统间受支配的协同作用。协同强调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由其之间的合作而产生新的有序结构和功能,使系统整体实现大于各个分系统单独实现的目标效果。

构成完整的协同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原理,即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协同效应就是指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协同使得企业获得超过两者简单相加的效应。伺服原理,系统和子系统的各种微观和宏观变量中,描述宏观状态、结构和行为的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或变量。通过这个原理,在进行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及它们之间协同作用测度时,找到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或变量,可以使得系统整体效果较好。自组织原理解释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交换的条件下,系统可以通过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自组织形成新的时间、空间及新的功能结构。它说明在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系统中能够通过自我的选择、测度以及改进使得企业创新系统获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协同理论认为,事物的演化、演化的最终状态以及有序程度主要取决于序参量。

(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

假定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可记为S=(S1,S2,...,Sn),Sj是第j子系统。设子系统Sj在系统演进的过程中的序参量变量hj=(hj1,hj2,...,hjm),其中:j表示子系统,其数值由系统中子系统的数目决定,i(i=1,2…,m)表示在j系统中的序参量分量,其数值由j系统中的序参量分量的数目决定。系统中的有序度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随着演进过程的序参量取值的增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另一种情况是随着演进过程的序参量取值的减小,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基于此分析,在某一时刻的协同度模型为:

uj(hji)=hji-xjiyji-xjii∈[1,k]

yji-hjiyji-xjii∈[k+1,m]

其中,xji和yji分别是序参量变量的下限和上限,假定hj1,hj2…hjk的取值越大,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小,子系统有序程度越低;hjk+1,hjk+2…hjm的取值越小,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大,子系统有序程度越低。uj(hji)值的大小表明序参量hji对系统Sj向有序发展的贡献程度。其中,uj(hji)越大,hji对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系统总体有序的贡献程度越大。因此,可以通过序参量hji的函数uj(hji)的集成来描述序参量对系统有序程度的“总贡献”。这种集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线性加权求和,另一种是几何平均法。文章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即uj(hj)=∑mi=1wjuj(hji),其中,uj(hj)表示子系统Sj的有序度,其取值范围为[0,1],wj≥0,∑ni=1wj=1。确定权重的目的是表示各个序参量在整体中价值的高低和相对重要的程度以及所占比例的大小量化值。为了表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可以设系统初始状态对应的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为u0j(hj);待系统进行到下一阶段,系统的有序度变成u1j(hj),因此系统协同发展程度可以用如下模型进行描述:DTS=θ*n∏nj=1u1j(hj)-u0j(hj),其中参数θ=min[u1j(hj)-u0j(hj)]min[u1j(hj)-u0j(hj)],它表示仅当u1j(hj)-u0j(hj)>0成立时,系统的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效用才表现为正值,这就说明系统在这个时间段正在朝着积极有序的状态发展。在正常情况下u1j(hj)-u0j(hj)∈[0,1]。其中,当DTS越接近1时,系统的协同水平越高。当然,DTS=-1和DTS=1的概率都很小,即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状态存在“高水平协同”或“不协同”这两种绝对状态的概率极小。

(三)建筑业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指标体系

对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程度的测评采用多指标体系。在进行协同测度指标设计时,遵循指标选取的代表性、综合性、简明性与系统性、可操作性与易获性、适应性原则,以便能够恰当、准确、科学地反映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状况。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主要包括战略协同、组织协同、业务协同、知识管理协同以及绩效协同。文章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数据获得。在确定权重的时候,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法。其赋权的主要步骤如下:设指标体系中包含n个指标,则它们之间存在相关系数矩阵R。其中矩阵中的相关系数rij反映指标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其绝对值越大,表示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越大。确定权重时,某指标与指标体系中其他指标的总相关程度越高,即表示该指标对其他指标影响越大,该指标的权重越大。序参量相关系数矩阵如下:

R=r11r12…r1n

r21r22…r2n

rn1rn2…rnn,其中rij=Cov(i,j)σiσj。那么,系统中第i个序参量的影响程度用Ri表示,其值越大,表示在系统中其作用越大,相应的权数也越大。Ri=∑nj=1rij-1。相应的Ri的权重系数wi=Ri∑ni=1Ri,通过文献检索以及与重庆市建筑企业改革研究专家组成员探讨,最终,文章确定的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表1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子系统(机制)序参量子权重战略协同机制R&D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视程度0.45企业领导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意愿0.25创新决策中R&D部门的合理建议采纳程度0.3组织协同机制创新机构数的比例0.3跨部门团队协作创新情况0.3创新文化氛围0.4业务协同机制R&D与其他部门合作情况0.7其他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程度0.3绩效协同机制创新整体激励水平0.5管理型人力与技能型人力激励关系的处理0.5(四)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评价实证研究

某建筑业企业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正在整合资源,加快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对于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投入力度正在逐年增加[8],为了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测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用表1的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其中定性数据来自于专家打分。打分采用9分法,即最差值=1,最优值=9,该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度评价的基础数据见表2。表2某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度评价的基础数据子系统(机制)序参量2008200920102011战略协同机制R&D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视程度5567企业领导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意愿6667创新决策中R&D部门的合理建议采纳的程度4556组织协同机制创新机构数的比例5666跨部门团队协作创新情况6777创新文化氛围5666业务协同机制R&D与其他部门合作情况6778其他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程度6778绩效协同机制创新整体激励水平6788管理型人力与技能型人力激励关系的处理5667为了更好地进行测评,需要将以上数据标准化,数据结果根据公式uj(hj)=∑mi=1wjuj(hji)算出系统的协同度。各子系统(机制)的有序度见表3。表3各子系统(机制)的有序度子系统(机制)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战略协同机制0.493 750.531 250.587 50.712 5组织协同机制0.537 500.662 500.662 50.662 5业务协同机制0.625 000.750 000.750 00.875 0绩效协同机制0.562 500.687 500.750 00.812 5为了更好地动态反映该企业在2008—2011年期间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的演变状况,采用以2008年为基期,利用模型DTS=θ*n∏nj=1u1j(hj)-u0j(hj),计算各年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度,结果见表4。表4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系统协同度 00.092 510.128 740.203 32三、结语

(1)进行了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内涵的详细论述,并论述了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如何提高建筑业企业创新效率。

(2)将协同学理论运用到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领域,构建了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测度模型,建立了建筑业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指标体系,为以后进行建筑业创新系统评价提供了基础。

(3)通过重庆市某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的实证分析得到建筑业企业对于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协同的重视度正在加强。

建筑业企业组织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建筑业企业必须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并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国际化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进程,建筑业企业能否提高本身的效率,使组织产生预期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和过程能否良好匹配、有效协同、递进式发展[9]。因此,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合理建立测评指标,进行自身系统的协同水平测度,不断改进,提高系统的协同水平,才能使建筑企业效率进一步提高,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市场环境中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林小丹,陈松建筑业创新体系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3(11):13-15.

[2]Cetidamar D,Phaal R,Probert D.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as a Dynamic Capability: A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 Management Activities[J].Technovation,2009(4):237-246.

[3]李必强.论管理创新和管理集成创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5):6-9.

[4]金维兴,盛书凯,宁文泽.创新型建筑业及其经济增长原理[J].建筑经济,2006(6):5-8.

[5]李子奈,鲁传一.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定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1997(2):25-31.

[6]盛淑凯,刘宇.中国创新型建筑业的战略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63-65.

[7]Tarun Kabir Ching Chy,Lee Synergy. Learning and the Chang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2004,18(3):365-387.

[8]廖奇云,刘法琪.重庆市建筑企业改革研究报告[R].2010.

[9]王彩霞.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和谐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4):40-43.

Synergy model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LIAO Qiyun, XU Baoyang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例4

一、引言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我们经济发展目标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过程中,科技统计应运而生,做好科技统计是目前的统计内部很重要的工作之一。科技统计运用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和指标可以准确地测量某一地区的科技活动的机构与规模,运用情况和传播情况,以及对当地将会产生的影响,通过科技统计所得的结果,与当地政府及时沟通,可以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科技政策以及管理制度,为之后的科技发展奠定基础。就科技统计来说,科技活动的数量以及特征就是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得来的数据资料、科技活动的结构和规模是重要内容,科技统计可以评价当前的科技活动展开情况和制定未来科技活动的发展规划,为科技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科技统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科技统计起步比较晚,并且发展缓慢,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确定了科技统计调查措施,但是直到现在,这些措施仍然还存在着不足之处。1985年国家科技发展委员会牵头与统计局和教育部联手,进行了建国以来首次科技普查,这是科技领域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决策。[1]1985年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科技统计工作体制,比如统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国防科工委和教育部门分别负责企业所开展的科技活动、独立开发与研究机构、国防科工领域呈现的统计业务和搞笑实施的科技活动。国家统计局也制定了呈报国家科技统计年度数据的相关制度,负责科技领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提升,科技方面所支出的费用增加,我国科技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国家也针对科技领域的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007年,我国进行了首次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2009年,实施了第二次全国R&D资源调查,通过这次资源调查,很好地了解到了我国在科技进步与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科技成果的发展变化,了解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整体面貌与综合科技实力,能够推动中国科技与世界科技发展状况相接轨,对鞭策我国科技实力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并且稳定了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体制,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能够科学高效的实现企业的健康绿色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很大推动作用。[2]

三、科技统计是管理技术创新的基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对统计制度与方法进行完善和革新,相关的企业和统计部门分别制定了统计报表体系和科技综合统计体系收集整理了很多能够反映企业和社会各个部门科技发展情况的数据资料和具体指标。近年来,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减,在2006年和2011年的科学技术大会上,我国最高领导人都表达了要重视科技发展的核心理念。[3]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党的十提出实行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战略。

实践表明,技术创新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掌握丰富而正是有效的大量数据。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从数据中得到能够展现企业和社会各部门发展状况的资料,这时,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管理流程和规划。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科技的创新管理,要按照科技统计得相关指标和数据,采集相关信息,并且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统计。除此之外,我国科技指标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行管单位也应该同时完善和健全现阶段的科技创新管理活动。科技统计可以很好地反映科技活动展开的情况。在保证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吻合我国统计工作全方位需求时,能够推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科技统计的真实水平对我国创新管理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统计数据越真实,越全面,就越能够对创新技术管理提供真的依据,推动创新科技管理的更好的发展。

从科技统计看,其核心内容就是将所获得的诸多统计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正_的理念,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将整理的内容做成数据突出、内容充足、观点鲜明同时分析合理的统计分析报告。科技统计的信息水平重点就是在提取、加工和分析整理统计数据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使用调查中的真实原始数据,继而合理的为相关的部门提供合理真实的统计数据资料,最大程度发挥统计数据的作用。

四、科技统计中科技创新管理的应用

为了更加高效的进行技术创新,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实施规范以及流程制度,这个过程中要牢牢掌握我国科技发展的状况,掌握我国科技行业发展的态势,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预测在技术创新中应用这种或那种技术的可行性,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4]科技统计活动是检验当前技术创新管理状况的重要方式,通过追踪调查得到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状况,进行反复的对比,由此得出合理的结果,找出其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行改进和调整。并且在进行技术创新管理的数据统计之后,应该做出具体的统计表,供日后对比使用。[5]

五、科技统计是技术创新管理的手段

科技统计指标对于技术管理的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果统计指标但已不充足,则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技术创新管理的诸多功能。因此若想全方位的展现技术创新管理的多种功能,需要列出明确的科技统计指标,运用尽可能多的统计指标来衡量,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展现技术创新管理的实际情况。如果科技统计资料不准确、不真实,则不能科学的制定技术管理创新的发展规划,不能在科技创新管理实施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更不用提技术管理创新的实施效果。

六、结语

目前应该及时完善科技统计的指标标准,了解当前科技活动的具体需要,国家统计局也应该继续努力,创造更合理的数据统计,只有拥有一套完整全面的指标评价体系,才能更深层次更直白的表示出国内国外某国某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潜力,随着国家的创新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在科技统计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制度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为青海省测试计算中心)

参考文献

[1] 许建礼,王强,杨忠民,田水承.《技术与创新管理》创刊30年刊载论文统计分析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5,35(2):272-276.

[2] 王斐.浅析科技统计以及技术创新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5,26(01):190.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例5

1.1.1桩基施工技术。我国的桩基施工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混凝土灌注桩。这是应用得最广泛的,一般直径为1.5米、孔的深度为50米左右。另一种是创新型施工技术——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优点是成本低、桩基的体积小。

1.1.2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第一,土钉墙施工技术。土钉墙的造价低而且使用过程简捷,适合于深度较浅、对施工环境要求不高的建筑工程,在软土地区的应用较广。第二,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地下连续墙对施工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用在坑基较深的建筑工程。地下连续墙正向着预应力地下连续墙的方向发展,好处是墙的厚度减少了,而支护墙的刚度提高了,内支撑的数量也减少了,而且在反拱作用下,支护墙和变形、裂缝减少了,提高了防止渗透能力。第三,创新型的施工技术——逆作法施工技术。逆作法分为全逆作法、半逆作法和部分逆作法。

1.2混凝土施工技术

1.2.1常规混凝土施工技术。第一,混凝土预拌和传送技术。现代的建筑工程规模越变越大,促进了混凝土预拌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也推动了传送技术——泵送的发展。第二,混凝土模板施工技术。这是目前建筑行业最成熟的施工技术,具有劳动强度低、施工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工程质量好等优点。因此,在混凝土施工中采用模板施工是最行之有效地方法。

1.2.2创新型混凝土施工技术。第一,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我国生产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大量使用本地材料和超塑化剂、粉煤灰、无机超细粉、磨细砂渣等。我国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技术已经掌握到强度C100以上,并且已经应用到建筑工程中。第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按施工方式可分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和叠合预应力混凝土等;按预应力度的大小可分为全预应力混凝土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具有强度高、收缩小、徐变小、快硬、早强等特点,在现代建筑结构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三,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施工时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混凝土使用前要进行试配;二是组织工作要以混凝土的使用数量为依据,如混凝土的供应可以通过混凝土拌和站、现场混凝土泵送车、后备电源、混凝土罐车等保障;三是混凝土浇筑时要从斜面开始推进,从大斜面逐层下料,并分层振筑;四是在施工现场通过温度测量微机自动测量和监控混凝土的内、外温度。

1.3钢结构施工技术

1.3.1一般钢结构施工技术。第一,钢结构焊接施工技术。工厂制作的焊缝和现场安装的焊缝是钢结构焊缝的两大类。在焊接之前要检查错口量以及间隙是否符合要求,并把焊道内和焊道两侧的锈斑、氧化皮、油漆、油污等杂质清除干净。现场焊接顺序应该按照降低焊接应力和减少焊接变形的原则进行。第二,钢结构安装施工技术。安装构件时必须严格按安装工序进行,一般情况下应当在当天形成稳固的框架单元,如果不能形成时,必须加揽风绳固定,以防止坍塌事故的发生。在钢构件柱梁安装完毕后,要尽快调整钢柱垂直度和高差垫片,然后封闭柱脚,并二次灌浆密实。

1.3.2创新型钢结构施工技术。第一,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就是用钢索和其他钢结构体系组合成平面或空间杂交结构,具有容重轻、强度高、加工性好、施工快捷等优点。它通过对钢索施加预应力(索可为斜拉索、悬索,预应力索可直线布索,也可曲线布索)来增强杂交结构的刚度,能显著改善结构的受力状态、减小结构挠度,并对结构受力性能实行有效控制和跨越大跨度。第二,高强螺栓施工技术。高强螺栓施工技术分为两步:一是高强螺栓安装;二是高强螺栓紧固。高强螺栓安装要在把节点及抗滑移接触面处理好之后才能进行,而且高强螺栓的穿入方向要统一。通常情况下高强螺栓的穿入方向为从内向外,只有操作不方便时才可改变穿入方向。

1.4防水施工技术

我国在普通防水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以丙烯酸乳液、优质水泥、胶粉、砂等为原料的新型柔性防水材料,极大地突破了传统防水材料的缺陷。如在屋面的防水施工中,采用聚合物水泥基的复合涂膜防水技术,施工人员通过对节点、板缝、基层等进行处理,对塔楼、裙楼实施分遍涂抹,以防水涂料对防水层实施收头处理等,实现了新时期对屋面的有效防水。外墙工程的防水,则实现了对加气砼的砖墙技术的使用,通过在抹灰之前对外墙铺设钢丝网,实施对于各种裂缝的有效封堵,以达到外墙防水施工目标。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

2.1创新施工管理模式

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是具有阶段性、流动性、季节性,而且生产能力负荷不均衡,我们必须依据建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上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创新自身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一是施工组织体系要科学合理和贴近市场,生产力有弹性,产业结构有刚性;二是要分离施工的管理职能与施工作业职能,两者做到各司其职。

2.2创新施工管理理念

创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重点是理念的创新,这是建筑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建筑企业中管理中,只有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才会加强培养人才、引进人才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加强创新的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管理建筑工程的施工。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有着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才能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施工管理的创新,才能真正落实创新工作。

2.3创新施工管理机制

通过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这就是机制的创新,它能不断增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机制,要通过以下方法才能行之有效:一是通过内部建立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人才的脱颖而出;二是通过决策机制来规范管理决策层的行为,使决策程序民主、科学,并通过风险机制规避市场风险。

2.4创新施工管理体制

创新管理体制有助于建筑施工管理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构造创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制,必须以科学、客观、合理为原则。在构建创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制时,要对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先进工程监理理念和方法,结合自身进行学习和综合应用,制定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建筑施工管理体制。通过创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制,实行建筑工程施工的全方位管理,才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例6

一、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

1.1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现代企业注重利润及销售额的考核,忽略了对技术创新的考核,然而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应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考核指标的重要一项。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可以将销售额的一部分用到技术创新中,为技术创新和研发提供资金支持。现代企业内部的创新首先对产品和技术进行创新,不断改进产品的不足,提高产品的功能使产品的性能越来越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稳住市场地位。在保证好核心产品性能的同时,加强对核心产品其他功能的研究创新,提高产品的细分功能,既可以减少创新的成本还能为企业带来带来更多的收益。还要不断创新新的产品,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企业内部创新需要引进优秀的技术人才,为研究创新产品储备人才力量。此外定期给内部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能够发现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带动员工积极创新。

1.2企业外部技术创新。(1)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现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学或者科研机构的优势,为企业创新带来资源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中理论资料比较丰富同时又具备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实验基地,这些都是非常有利的资源,企业可以利用好这一资源优势,加强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企业可以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共同设立研究课题、相互聘请专家或委托创新任务等方式进行技术的创新。此外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也为学生创建了实习的良好的环境,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现代企业还可以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科技成果交流平台,将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创新方案得以实现,不仅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也不断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在传统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都是以打败竞争对手垄断市场为目的,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不利的,产品容易单一化,很难在市场中长期发展。现代企业之间良性竞争,都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利用资源的优势,既能提高双方企业的竞争实力还能避免资源的浪费。市场不断向前发展,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产品只有不断提高性能才能满足客户需求,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共同研发、可以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不断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现代企业还可以将创新项目交予其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生产,充分发挥双方企业的资源优势,不断推动创新市场的共享。

二、现代企业技术管理探析

2.1重视技术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技术的创新研发无法准确预见成效,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只是重视眼前的技术成果,对技术创新的长远发展缺乏有效管理,不利于技术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要加强重视技术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现代企业首先要加强对技术的重视进而加强技术的管理。企业应该将技术管理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技术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加强对技术管理的重视,在资金上支持技术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技术研发及管理团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不仅提高技术的创新更要加强技术的管理。在科学合理的技术管理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此外还应加强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能力,定期进行技术管理培训,对市场发展及技术发展方向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这样他们可以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技术研发的方向,要能够紧跟时展,提高企业的发展优势。技术管理者本身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具备领导团队的能力,合理科学的管理研发团队,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

2.2加强企业技术管理的针对性。企业管理者只有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才能对技术的发展方向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才能制定出适合市场发展的正确的技术发展策略。因此只有加强企业技术管理的针对性,才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出技术管理的优势。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需要明确技术管理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加强企业内部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的管理,及时了解市场发展,加强技术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看,要能够正确判断技术的发展方向,加强技术管理的针对性。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技术管理的策略,结合自身的产品与市场环境,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管理方案,提高企业技术管理的针对性。

作者:韩彤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例7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新型建筑形式的大量涌现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施工技术与管理模式,从设备、人员、成本管控及完善工程文件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对建筑工程全方位的综合规范化管理,以此确保施工技术科学合理,为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在建筑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实现对施工技术的创新管理对控制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过程安全高效的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施工进度

由于建筑工程自身的行业特点,施工周期长且包含众多的施工环节,涉及的人员及物资设备类型数量都较多,施工过程中各种交叉作业、高空作业多,施工环境复杂。在工程建设时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施工进度,并且工程大部分施工范围处在露天环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遇到恶劣的天气时就会影响到工程的正常施工。通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后,可实现对各施工阶段施工技术与施工时间的合理分配,对施工技术综合搭配使用与时间的科学安排后,使施工效率和施工进度都得到了有效保障,降低了因各种不利因素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1.2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当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竞争更加激烈,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必须强化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与创新,才能在提高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保证建筑工程各个环节能够健康有序运转,必须通过对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实现对施工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注重提升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才能为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因此,建筑企业应注重对施工技术的创新管理。通过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与改进,可以实现对施工过程中人员、技术、质量、物资等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挥技术的最大优势,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这些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企业利益,由此可见,强化对施工技术的创新管理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

2.1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

第一,施工企业根据企业特点和工程建设实际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使施工人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以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为指导,为实现人员的规范化、系统化管理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企业通过定期对对施工人员进行操作技能和专业理论的考核检验,可及时了解当前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为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提供依据。第三,根据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和业务学习,使管理人员能够以端正的管理态度和专业的管理水平实现对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

2.2完善技术管理工作标准

在建筑工程生产过程中,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是确保工程健康有序进行的保障。施工企业根据工程建设要求及结合施工方案明确出施工技术管理的标准,为为建筑工程各个环节提供科学合理的目标,使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依据工作标准实现对工程建设时期的质量、安全及进度的有效管理。同时管理标准的制定为施工人员明确了施工标准和建设目标。第一,技术管理工作标准的制定使得施工人员能够主动学习并分析施工图纸,明确施工重点及注意事项,为工程的正式施工打下基础。第二,施工前期施工人员通过对现场的勘察和调研,将收集到实际资料与施工图纸进行对比和分析,可绘制出具体的平面图纸。第三,为了确保技术工作标准的达标,施工企业会定期根据工程实际开展情况进行技术分析和研讨,对解决施工技术不足和完善方案具有重要作用。第四,工程竣工结束后,要由专业人员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质量评定和检验,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工程建设标准。

2.3确保施工图纸科学合理

施工图纸设计的效果和质量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建筑设计不仅要注重美观新颖,同时要具有专业的技术做支撑,施工图纸就是建筑设计的技术工作内容。施工图纸可充分反应出施工人员对技术与施工方案的控制与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设计质量。因此,在施工之前,施工企业与设计单位要对施工图纸及施工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就工程中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对图纸做好规范性检查及分析的基础上,对施工方案进行完善和改进。

2.4管理与维护机械设备

建筑工程所需机械设备类型和数量都非常多,设备型号及性能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进度,因此实现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施工企业应从经济、质量及机械效率等方面综合考虑,保证机械设备选择的经济合理。同时要做好机械设备的保管与维护工作,严格按照设备维修与保养要求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护,确保将设备问题解决在应用之前,保证机械设备在使用时性能良好,能正常发挥作用。

3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内容

3.1环保与节能技术

建筑工程属于高能耗建设项目,在建设的过程同时又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因此在新时期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加强环保与节能设计。通过创新施工技术,准确把握施工环节中节能点的有效控制,利用节能环保材料,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努力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利用优势,进而实现建筑工程节能环保的发展目标。

3.2信息技术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管理实现了对各项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通过创建建筑工程信息数据处理平台,实现了对建筑工程海量信息的存储、分类管理,以及信息共享。使得对各类信息的查找、利用更加方便快捷,实现了对信息数据的规范化管理。

3.3自动化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管理将会朝着自动化施工技术发展,这是社会和科学技术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建筑工程需不断对现有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式进行完善和改革,努力探索施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道路,促进建筑工程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4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优化策略

4.1建立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机制

建立全面而又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机制是实现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重要保障。首先企业要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实际及建筑工程建设特点的管理制度,为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顺利推行创造条件。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使建筑工程各阶段工作有章可循,能够实现对人员及设备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建筑工程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明确各施工阶段的技术管理标准,落实各施工环节的技术管理办法。在实际施工中,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合同规定,遵循国家相关行业施工技术规范,确保施工技术规范、合理,严禁违规操作与私自更改技术标准。最后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企业要有专门人员对工程完成情况及在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和技术缺陷及时进行纠正和整改。同时加强对工程重点部位、危险部位的排查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就各种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预警应急方案,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4.2明确管理职责,消除工程隐患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负责人要根据工程特点,明确建筑工程建设环节中各部门的施工技术管理目标及职权范围,将任务目标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身上,一旦因施工技术出现问题,能够迅速找到相关责任人并作出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严密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在实际建设阶段,各区域负责人要以施工图纸为指导,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实现图纸与现实情况的有效结合。对工程建设阶段的各项数据测算、施工材料质量把控、材料消耗、技术规范等进行监督管理,以便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足和缺陷,进而制定整改措施加以改进和提高。

4.3加强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变革

新时期下建筑行业如果缺乏对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势必会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脚步,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发展需要,结合现代工程的建设特点,实现对现有技术的创新与改革,以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实现对建筑工程质量和效益的保障。随着建筑工程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及建设难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被开发出来,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与创新中,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工程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注重对新型施工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及时淘汰老旧、落后的施工技术。为确保新型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企业应注重对新技术具体应用的检查和分析,以此降低因新技术应用不合理造成的施工进度及对工程安全的影响。此外,建筑企业应创立自己的技术研发小组,鼓励全体工作人员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专长进行自主创新,以此形成企业独特的施工技术体系。

4.4控制企业成本,深化成本创新管理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对成本实施创新管理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的一些弊端严重影响到成本管理的顺利开展,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充分认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努力发现实际工作中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从整体上降低建筑工程的生产成本,为深化成本创新管理提供可行性依据。如通过制定材料消耗计划,实现对施工阶段材料消耗的有效控制。企业要及时展开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对人员、物资等的科学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物资和人员的优势,降低各种质量缺陷和材料损失。企业应从全局和整体考虑,加强对成本管理的统一协调和规划。根据各部门、各岗位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出符合各自实际情况的成本控制计划,通过定期对各部门成本控制计划执行情况的了解,实现对企业整体成本管理的有效控制。

4.5注重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与创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持,建立一支技术硬、专业强、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是促进施工技术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人才作为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中最活跃的资源,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因此企业应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力度。一方面企业要重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应用力度,提高入职门槛,通过优厚的福利待遇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力度。企业要利用引进的高技术人才实现对现有人员的培训与指导,同时可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到企业进行理论培训和技能指导,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水平和实操技能。同时企业可通过技能比武或理论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实现对人才队伍学习情况的检验。通过对比赛中的优胜者表彰的方式来不断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对工作中积极学习和实现技术创新的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在企业中营造一种浓厚的技术学习、技术创新的氛围。

结语

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建筑行业需认真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要,必须对现有的施工技术实施管理创新,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对施工技术管理机制、人员、管理方式和手段进行创新与改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实现对施工质量和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同时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创新,能够促进建筑工程健康稳定发展,对提高企业市场占有份额和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旭.探索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13).

[2]高鑫.浅谈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4).

[3]施海囝.论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J].住宅与房地产,2016(3).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例8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9.1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9-47-04

技术创新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最终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过程。它可能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项目的难度与复杂性,以及企业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新过程中断,即技术创新活动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对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管理可以提高创新活动的成功率及创新效益。

一、技术创新过程与风险

技术创新是一个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过程。由于时滞性、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的复杂性和企业自身能力的制约等因素可能导致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中止、撤消、失败,即技术创新风险。

索罗指出技术创新成立有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实现发展。技术创新始于立新项,即产生新构思,同时考虑构思商业化的效果、企业自身能力、创新的可行性等。如果技术创新主体有足够的信心认为新立项目能带来很高商业价值,创新主体立项成功,创新活动继续,否则放弃对新项目构思或对其改进。在立项阶段,创新主体可能因为对新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市场前景认识不够,存在立项风险:错误立项或错失创新机会。

立项成功,创新主体则进入新项目的研究开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选择研究开发层次和方式,建立创新组织,整合创新资源,从资金、人才、组织制度上保证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新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进展顺利,则进入小量生产,并初次投放市场进行试销,否则创新活动因此而终止,或对以前各阶段活动进行审视和改进,面临研发成本增大或无法回收等风险。在试销阶段,消费者可能认可创新产品,创新产品试销成功,则进行大批量生产或规模化生产;消费者也可能不认可或暂时不认可,试销不成功,创新主体则需放弃创新或改进以上创新活动或延迟创新活动。大批量生产的创新产品并未真正转化为商业效益,尚需进行营销工作,引导、创造市场需求。在营销阶段,可能其他创新主体率先创新成功、替代产品的大量出现、消费需求的变化和政策环境突变使得创新产品的市场变小甚至消失,即存在创新收益风险。如果市场销售良好,创新收益足以弥补创新成本,则创新项目成功,否则放弃或者重新进入立项阶段。

二、技术创新风险的预警

技术创新风险评价及警戒线的设定:

1、三维风险分析

技术创新风险不仅受技术创新过程影响,而且受外部环境、企业创新能力、创新项目本身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决策的层次和有效性也作用于技术创新风险。因此技术创新的风险评价应该是三维的,本文借鉴彭灿[1]、陈玉和[2]等人的技术创新风险三维评价模型,对技术创新风险从决策、过程维和因素维进行分析评价。

(1)过程维。也叫“时间”维,用来描述技术创新的过程。随着过程的推进,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减小,风险降低,而由于投入的增加,损失度将递增。本文将技术创新的过程划分6个阶段,即立项、研究开发、小量生产、试销、大批量生产、市场销售等过程维风险不仅存在于这个6个阶段而且存在于各阶段的转变和衔接时,因为不同阶段对创新主体的资金、人力、技术、信息和组织制度要求不同,每一阶段创新能力的转变存在较高风险。

(2)因素维。用来描述在创新活动中除了决策和时间维以外的各种风险因素。技术创新风险主要有3个来源:环境风险;技术创新项目自身的因素;技术创新客体有关的因素。环境风险是由技术创新系统以外的环境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而导致创新项目失败的可能性。本文结合谢科范[3]的预警指标体系认为环境风险因素主要有消费者需求变动、竞争对手实力过强、竞争对手数量过多、消费者对竞争对手产品的依赖程度、宏观经济形势变动等。企业能力风险:企业科技人员实力弱、企业管理能力低、企业信誉与知名度不高、项目负责人的水平与能力低、项目组的总体实力低。技术创新项目自身的因素主要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包括:新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差、技术不成熟、技术难度与复杂性;定量指标主要有:新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项目的资金需要量、项目投资收益率的期望值和均方差、项目净现值的期望值和均方差、项目投资回收期的期望值和均方差、期望值状态下的内部收益率、现值小于预期值的概率、投资收益率小于基准投资收益率的概率等。

(3)决策维。技术创新过程也是决策的过程,决策正确与否决定着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与失败,决策风险是比较重要的技术创新风险。决策维用来描述不同层次的决策风险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决策包括战略层决策、战术层决策及作业层决策。而各层次的决策可能会导致相应层次的决策风险。同时,其他风险因素对决策也存在不同三个层次的影响。

2、技术创新风险的评价

技术创新风险不仅是多种类而且是多维度的,需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整体评价。目前关于技术创新风险的评价方法很多,本文借鉴朱松岭[4]等人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FAHP法用三角模糊数来表示专家判断信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AHP法专家判断的主观性,使得专家判断更科学。同时结合模糊理论减少风险因素分析的不完备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主要步骤如下:

(1) 风险因素层次分析结构的建立。根据技术创新风险的三维模型,建立风险因素层次分析结构。因素风险在技术创新过程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任何阶段所产生的风险都可能在作业层次、战术层次和战略层次上影响技术创新项目,于是风险层次结构如图1。其中项目定性风险E9可进一步分为:新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差(F1)、技术不成熟(F2)、技术难度与复杂性(F3); 定量风险E10分为:新产品生产成本过高(F4)、项目资金需要量(F5)、项目投资收益率的期望值和均方差(F6)、项目净现值的期望值和均方差(F7)、项目投资回收期的期望值和均方差(F8)、期望值状态下的内部收益率(F9)、现值小于预期值的概率(F10)、投资收益率小于基准投资收益率的概率(F11)等。

(2) 模糊风险判断矩阵的构造和一致性检查。选择熟悉该项目的专家组,并按照统一标度对同一层次上各因素的重要度进行估计,标度如表1。(lij,mij,uij)分别表示风险因素i和j相对于上一层风险因素进行比较时,专家给出风险因素i相对于风险因素j的重要度的最悲观估计、最可能估计和最乐观估计。设有S位专家,则综合风险判断矩阵

当需要评价的因素较多时,专家的判断可能出现前后矛盾,因此,对专家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是必要。对于风险判断矩阵 。

提取其风险因素两两比较判断信息的最可能估计得到的矩阵, 如果M满足一致性要求,则可近似认为也满足一致性要求。

首先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后按行相加并归一化得到向量Wi。设入是矩阵M的特征向量,则WM=?姿M,?姿max,为矩阵M的最大特征根,若 则专家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反之,则重新建立判断矩阵直至CI?燮0.1。

(3) 计算单个模糊因素相对权向量,建立可能度矩阵。 和 分别为三角模糊数。则A1≥A2的可能度为:

对综合风险判断矩阵按行归一化得到权向量P.公式如下:

把三角模糊数 ,两两比较,按照定义求得相应的可能度,从而建立可能度矩阵

(4) 风险因素排序。首先分别对可能度矩阵中各层按照式(2)对风险因素排序,得到该层风险因素相对权重向量P

其次,根据各层次权向量计算总权重向量。设E层权重向量D层权重向量

C层权重向量 B层权重向量

则E层各因素总权重为

对于F层,首先需要把定量风险的绩效数据通过量纲转化为标度为0.1―0.9的范围内,然后再用三角模糊数表示。设定量风险相对权重向量为

定性风险相对权重向量为F层因素总权重为

则各风险子因素综合权重为

从综合权重可以看到各因素的风险大小,辨别关键因素和非关键因素。

3、警戒线的设定

技术创新项目是风险和利润并存,不同的创新项目,利润和风险不同。创新主体都期望创新项目的风险不高于某一值,创新项目的利润不低于某一值,因此,建立技术创新项目的预警系统是必要的。

首先,确定创新项目的警戒区域。创新项目中利润和风险组合有5个区域:M1(低风险,高利润)、M2(高风险,高利润)、M3(低风险、低利润)、M4(高风险,低利润)和M5(中风险,中利润)。创新主体不会选择M4区域的创新项目,因为风险太大,创新成本可能无法收回;M1区域会吸引更多创新主体进入,从而压缩创新利润,甚至转变为M3;风险爱好者会选择M2区域的创新项目,但风险过高可能使其望而却步;风险规避者会选择M3,可能利润太低使其无法创新。因此,创新主体会选择M5区域的创新项目,即M5为警戒区域。其次,确定警戒线。在警戒区域中,利润下限和风险上限为创新项目的利润和风险警戒线。设ri和tj分别为风险警戒值和利润警戒值,ri的损失为Di,tj的收益为Rj。则利润和风险警戒值满足C=Rj-qDi,其中C为创新成本,q为风险ri发生的概率。

三、技术创新风险管理

风险警戒线确定后,如果风险超过风险警戒线,则产生风险警报,需进行风险管理。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需要以下过程,如图3:

(1)建立风险档案。风险档案是关于技术创新风险因素特性和对策的陈述,良好风险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对风险的反应速度和效率。风险档案包括表2的内容。根据风险因素档案表可以了解风险因素在不同阶段的特性,从而为有效风险管理提供了基础。

(2)风险识别。风险预警系统产生警报,技术创新主体需要对技术创新项目重新审视,根据风险因素档案中各风险特征识别超出警戒值的风险因素,并预测风险趋势,对风险因素有个整体了解,为风险管理提供基础。如果风险识别不准确、不到位,可能导致对现实风险和风险趋势的预防、准备错误,从而无法减少风险对创新项目造成的损失。

(3)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评价基础上分析超出风险警戒线的风险因素的来源、风险增大的概率、对创新项目三个层次上的影响、风险持续时间和对项目进度的影响以及创新主体应准备的事项等。通过结合具体阶段及阶段衔接时特征的风险因素评价可以过滤筛选出主要风险因素,即降低风险的着力点,从而为风险规划提供依据。结合风险管理的经验和风险规律,综合该风险因素的特征和创新项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准确估算风险增大的可能程度,风险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社会损失,以及风险在创新过程中可能持续的时间和对创新项目进度的影响。通过风险分析使创新主体认识到风险的严重性,了解风险发生的时域,最好相应的准备措施。

(4)风险规划。在充分认识风险、研究风险档案的基础上制定风险规划,也就是企业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以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过程。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的影响,要求风险规划应该与企业技术创新计划和基础设施紧密集成,同时要求创新主体调整组织制度以适应风险规划的需要,把减轻或消除每项风险的措施落实到具体的员工,并从制度上给予保证。

降低风险主要有规避风险和风险分散两种途径。规避风险首先要求准确寻找风险源和风险影响因素,后通过一定的措施作用风险源和风险影响因素,使得风险朝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风险分散是指创新主体通过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项目、主体和策略组合,进行组合开发创新,使整体风险得到降低。从理论上讲,技术创新项目组合中不同项目间、主体间和策略间的独立性越强或具有负相关性时,将越有利于创新项目整体风险的降低。创新主体可以扩大范围创新,改单独创新为技术受让、委托开发、联合创新,同时可以吸收科技保险或项目保险、风险资金的介入。

(5)风险跟踪。风险跟踪也就是跟踪、观察风险的变化趋势。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制定了降低计划后,也需要对该计划进行跟踪。了解它是否得到正确和及时的执行。此外,还需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跟踪,了解风险动态,结合风险档案适时识别、分析、规划超出警戒线风险,力求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理,避免风险恶化,减少风险损失。

(6)风险控制。控制工作的目的是要使得企业各层级的风险资讯能够及时被了解和处理。同时适度的控制和持续的监督,可以确保当风险和风险处理措施有重大改变时,能及时被反映出来并做出适当的修正[5]。该过程包括对跟踪过程提供的信息和状态报告进行分析,决定风险的性质是否有重大变化,是否执行原风险降低计划,何时执行,如何执行。如有必要,可能要修改计划,启动应急计划。

(7)例外风险管理及风险反馈档案。技术创新项目各种因素影响,任何创新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技术创新风险因素。此外,由于认识能力、预测能力有限,不可能预测到创新过程中所有的风险,风险档案因此而具有不完备性。为此,例外风险管理是必需的。例外风险管理和惯例风险管理过程一样,不同的是例外风险是突发的、新发生的,要求创新主体具有快速的识别、分析、规划能力,要求其设立应急机构、制定应急计划,必要时应急求援。

风险档案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但在风险管理中可能出现与风险档案不同的情况。这些新情况、新信息需要反馈到风险档案中,完善风险档案,为以后的风险管理提供更好的条件。特别是例外风险管理的反馈信息对完善风险档案和风险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灿、李璐.技术创新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 [J].科学学研究,2006,24(12):633-641.

[2] 陈玉和等.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的三维模型 [J].中国软科学,2007,(05):130-132.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例9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XX.XX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民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企业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组织结构生态下,通过管理层持股的方式,可以缓解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解决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从内部激励的视角讨论管理层持股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管理层是否持股及持股结构差异为切入点,考察了管理层持股结构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的影响。其中,重点分析了:(1)在中国,管理层持股对企业创新活动存在利益趋同效应还是堑沟效应?或者兼而有之且呈非线性关系?(2)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国企与非国企,股权集中度高与低的公司),该影响是否有不同的特点?

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管理层持股虽然会产生利益趋同效应,但是当管理层持股超过某一程度时,管理层有权让自身免于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督机制的压力,堑沟效应随之显现。本文借鉴Jensen and Meckling(1976)[1]和Wright et al.(1996)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制度背景下探讨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机理。

1.1 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激励,还是抑制?

1.1.1 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

缺少股权激励的管理者不太愿用承担风险的方式支持创新活动或者使创新活动顺利进行[2]。管理层持股产生了利益趋同效应[3],会激励管理层为了公司的长远利益与核心竞争力而更加积极地支持创新活动[4]。此外,当管理层持股在一定范围内愈来愈高时,正的诱因效果将越大,会激励企业管理层不断进行创新活动以维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和长远利益。在中国制度背景下,管理层持股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治理效应[5],管理层持股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投资。这种治理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因为追求目标的差异而导致监督收益低于监督成本以及“搭便车”所带来的问题。基于利益驱同效应与治理效应,可得以下命题:

假说1: 管理层持股在一定范围内会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1.1.2 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堑沟效应

企业如要成功进行创新活动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层支持。当管理层持股超过某一程度时,会产生堑沟效应[6]。此时,管理层可能会选择风险更高,短期利益更明显的投资项目,而不是那些更符合公司长远发展的创新投资项目。此外,当管理层拥有的控制权越多时,管理层越有能力影响公司决策因而会有强烈动机追求自身财富的极大化,并侵害企业或中小股东的权益。即使进行研发投入,企业的创新效率也会不佳。

基于堑沟效应与利益侵占效应,本文建立下列假说:

假说1a: 管理层持股比例超过一定范围会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1.1 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对管理层持股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调节效应:推动,还是阻碍?

中国大量国有企业的存在使得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较国外而言更加特殊。首先,国有企业普遍存在预算软约束[7],因此,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可能会有更多的创新投入[8],但是债务融资并没有提升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反而降低了企业的效率;其次,国有企业由于存在“多重”问题,缺乏实施直接监督和控制的行为能力。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即使持股,由于企业公有产权属性管理层的败德风险更加严重,即便进行创新投入,也会因公司采取直接或者间接剥削的手段导致创新效率损失等问题[9]。而非国有企业具有充分市场竞争与产权明确的优势,这促使非国有企业致力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能够优化公司治理机制与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因而非国有企业创新效率会更高。因此本文建立下列假说:

假说2: 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在管理层持股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会有更多的创新投入。

1.2 不同股权结构企业对管理层持股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调节效应:促进,还是侵占?

在中国股权高度集中的制度背景下,一方面股权的适度集中能够有效地督促经营者开展创新活动,更好的发挥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利益协调效应。另一方面在外部法律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会导致控股股东对其他股东的利益侵占,在中国,大股东持股超过特定比率时,会不顾小股东的利益导致侵占效应的发生[10],当企业股权高度集中,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愈高而现金流量请求权愈低时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具有侵占效应[11]。但在中国,公司治理中监事会治理和经理层治理机制对于大股东控制私利并没有起到明显作用[12]。因此本文建立下列假说:

假说3: 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内适度集中时会促进管理层持股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1. 研究样本与数据

3.1 数据来源

样本为2002至2011年在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企业,专利权数据取自WEBPAT全球专利咨询网的《中国专利数据库》,共收集到13291个专利权数据。

2002年至2006年上市企业研发支出的数据由手工收集。2007年以后的研发支出数据由国泰安数据库收集。剔除部分管理层持股等相关数据缺失的样本,得到1350个样本。

3.1 变量选择

本文对企业创新活动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三个维度来度量,以使得实证结果更全面和稳健。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包括:以研发集中度来度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活动,用R_Dint表示[13];用专利权核准数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活动,用Patent表示[14];创新效率用IE表示[15]。

本文以管理层是否持股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作为解释变量。管理者是指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董事会秘书等。高管持股比例为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有公司股票数量占公司总股数的比例。

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一是公司规模指标,以企业总资产的对数衡量,以Size 表示;二是企业控制人指标,用企业大股东持股比例来衡量,以Holder表示;三是成长性指标,用主营业务增长率来衡量,以Salesgrowth表示;四是盈利能力指标,用企业资产报酬率衡量,以Roe表示;五是融资成本指标,用企业资产负债率表示,记为Lev;六是股权结构指标,用Z指数与赫芬达尔指数衡量,记为Z与Herfindahl。此外,本文还纳入了最终控制人性质,记为State。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了检验本文所提假设,探讨管理层是否持股与管理层持股比率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本文参考Guadalupe et al.(2012)的方法建立如下模型:

(1)

(2)

在上式中因变量以INNOVATION表示,具体可分为创新投入(R_Dint)、创新产出(Patent)以及创新效率(IE),Manasharn为管理层是否持股,Manashap为管理层持股比例,MM为管理层持股比例平方,控制企业规模、大股东持股比例等变量及行业效应与年度效应,所有回归均通过对企业代码进行cluster分析以及采用robust分析调整标准误。所有模型的相关控制变量与管理层是否持股在时间上保持一致,各模型的R2均为组内最小值,限于文章篇幅未列出相关控制变量与其他的R2值;*表示10%显著,**表示5%显著,***表示1%显著。

3.1 管理层是否持股、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

文章首先探析了管理层是否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以及企业异质性、股权集中度对管理层是否持股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如表1列(1)、(2)、(3)所示。

列(1)显示如果管理层持股则会显著增加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同时还表明如果管理层预期未来一年或两年内持股则同样会增加企业当期的创新投入,因此管理层持股产生正向当期激励效应与未来预期效应,能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表1中列(2)与列(3)进一步分析发现管理层在国有企业中若当期或预期未来持股则会更显著地提高研发强度。最后本文按股权集中度高低对样本进行分类回归发现,除管理层持股当期外,均未发现股权集中度的差异对管理层是否持股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产生显著影响。

接着文章探讨了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以及企业异质性、股权集中度的调节效应,结果如表2列(1)、(2)、(3)所示。

表2中列(1)显示在当期管理层持股比例每增加1个单位,创新投入较之前提高9.45%,而且发现管理层持股具有预期或滞后一期的激励效应。通过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分类回归发现,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持股比例(预期、当期与滞后一期)能显著提升研发投入;列(2)与列(3)估计结果说明,首先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会比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管理层持股更有利于创新投入。其次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创新投入之间存在倒“U”型动态关系。经过测算,管理层持股比例为22%为该曲线关系的拐点,当管理层持股比例低于该点时,创新投入随着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增强,反之,高于拐点时,创新投入随之减弱。 在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管理层持股不仅出现正面激励效应与负面侵占效应两种属性,还显示出滞后(两期)效应。

3.1 管理层是否持股、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

本文还通过创新产出探讨管理层是否持股与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表1列(4)、(5)、(6)所示。列(4)表明若管理层持股对创新产出不仅具有预期、当期激励效应还具有滞后两期的促进效应。虽然通过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分类回归并未发现显著差异,但是在列(5)与(6)中则发现股权集中度对管理层持股与创新产出产生明显调节效应,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有更多的创新产出。且管理层持股具有滞后促进效应,特别是在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其滞后效应会延长。

本文亦考察了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如表2列(4)、(5)、(6)所示。整体来看,列(4)说明管理层持股比例平方项的系数(滞后三期,预期两期)显著为负,表明管理层持股与创新产出之间存在倒“U”型动态特征,经计算可知,当37%的管理层持股比例是曲线关系的拐点处。如果管理层持股高于37%时,创新产出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减少,反之,其低于37%时,创新产出会随之增加。进一步通过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分类回归发现,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能促进企业的创新产出活动,而且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滞后效应也更持久。如表中列(5)与(6)结果所示,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管理层持股虽然与创新产出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管理层持股具有激励效应与堑沟效应双面属性,但是管理层持股更具有滞后持续效用的属性更有利于增加创新产出。

3.2 管理层是否持股、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

本文还探讨了管理层是否持股与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在表1中,列(7)数据结果发现管理层若持股在滞后两期时会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而且预期未来会持股也会促使管理层提高创新效率,且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并未发现所有制类型以及股权集中度的不同会导致管理层持股与创新效率的差异。

同时本文采用管理层持股比例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如表2列(7)、(8)、(9)所示。列(7)揭示管理层持股比例平方项的系数(滞后两期、当期、预期)显著为负,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创新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动态特征,经计算可知,当管理层持股比例为34%时,创新效率位于曲线关系的拐点处。反映出,如果管理层持股高于34%时,创新效率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减少,反之,其低于34%时,创新效率会随之增加。进一步通过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分类回归发现,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能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而且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滞后效应也更持久。特别是在股权集中度高或低的企业,这种差异更为明显,如表中列(8)与(9)结果所示,在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中,管理层持股与创新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管理层持股虽然具有双面属性,但是其更具有滞后持续效用的属性,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

1. 结论与建议

与国外研究相比,本文研究发现企业异质性质与股权集中度对管理层持股与企业技术创新均具有调节效应。一方面就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激励而言,国有企业优于非国有企业;就提升创新效率而言,则非国有企业优于国有企业;另一方面管理层持股的激励效应主要体现在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中,且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与国内研究相比,本文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呈现倒U型动态曲线特征,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超出一定的范围,激励效应反转为堑沟效应;针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周期性特质,本文采用的所有模型均考虑时滞或预期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均不超过三年,持续效应有限。

为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企业引进战略性外部投资者时应注重优化股权配置结构。对于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应进行制度创新,而在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应引进战略性外部投资者。第二,应探究管理层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持股激励契约设计机制。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激励契约的核心议题是创新效率的质的激励,而非国有企业则是创新投入的量的激励。第三,企业在制定激励契约时应该考量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来决定管理层的激励水平。在制定创新战略或创新政策时,不仅应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管理层持股机制,在设计与签订契约时还应根据企业的创新水平来决定管理层的激励程度。

参考文献

[1] Jensen M. C. and W.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 305-360.

[2] Wright P, Ferris S P, Sarin A, et al. Impact of Corporate Insider, Blockholder and Institutional Equity Ownership on Firm Risk Taking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2): 441-458.

[3] Fama, E. and M. Jensen. Agency Problem and Residual Claims [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26): 327-349.

[4] Zahra, S. A., Neubaum, D. O., and M. Huse. 2000. Entrepreneurship in Medium-Size Companies: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Ownership and Governance System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 26 (5): 947-976.

[5] 刘伟,刘星. 高管持股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研究――来自2002-2004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10):172-175.

[6] Nam, C. H., and C. B. Tatum. Leaders and Champions for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1997, 15 (3): 259-270.

[7] 程六兵, 刘峰.银行监管与信贷歧视――从会计稳健性的视角[J].会计研究, 2013(1): 28-34.

[8] 曹献飞. 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资――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 2014(12): 73-78.

[9] 吴延兵. 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J]. 经济研究,2012(3):15-27.

[10] 唐跃军,宋渊洋,金立印,左晶晶. 控股股东卷入、两权偏离与营销战略风格――基于第二类 问题和终极控制权理论的视角[J]. 管理世界,2012,(2):82-95.

[11] 陈金勇,汤湘希,赵华,金成隆. 终极所有权结构、两权分离程度与自主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10):81-91.

[12] 曹延求,王倩,钱先航. 完善公司治理确实能抑制大股东的控制私利吗[J]. 南开管理评论,2009,(12):18-26.

[13] 周艳菊,邹飞,王宗润. 盈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资本结构――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分析[J]. 科研管理,2014,35(1):48-57.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例10

1. 前言

企业的良好发展需要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创新的理念。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所有的企业都在试图寻求适合自我发展的管理模式,在这里企业管理也渐渐的形成了一门学科。如何在企业管理上进行创新,也逐渐成为了经济学家争相研究的问题。

在我国亦是如此,可以说,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就是做好企业创新,而其中企业管理上的创新尤为重要。而作为企业管理创新上的重要表现就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一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上的效率和企业的影响力。因此,也可以说信息技术顶用对于现代企业是必不可少的。

2. 企业管理中的创新小述

基于现代企业竞争对于各个企业压力日趋增加,使得企业管理上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因此,我们必须适应环境变化,紧抓发展机遇,认清并接受企业管理创新。

2.1 企业管理创新内涵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支撑下,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并不是简单的提出管理模式的新想法或者管理层的调动,而是包含了多个方面,不仅仅包括员工岗位调动和工作流程,还包含了决策人对于企业的经营观念和战略部署;组织结构和行为;管理规范和方法以及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调节和应用。因此,将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2.1.1 企业管理的理念创新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保守的管理必将以失败告终。所以,为了使企业随时都具有强烈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必然要不断的积极参与良性竞争。其中,企业的高层次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是信誉,因此,企业的决策人必须树立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抓住创新的核心点。

2.1.2 企业管理的战略创新

战略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管理上的战略部署,既要反对冒进,同时也要杜绝保守,并要在传统的战略模式中,寻求和发展新型的能够适应发展环境的战略决策。

2.1.3 企业管理的体制创新

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必须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这是一个灵活的体制,不仅仅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同时还要做到集权和分权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能够随着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以确保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

2.1.4 企业管理的业务创新

无论对于企业的决策人,还是对于一般员工来说,业务创新至关重要。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对人才的充分利用和培养,已成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对此,对于人才方面的管理规范化和人才的业务培养专业化占据重要的位置。

2.1.5 企业管理的技术创新

除了人才之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直接推动着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近年来,我国通过自主研发以及国外交流引进等多种渠道获得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对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之中,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很多企业甚至成为了主要的技术支撑。

2.2 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面对着日趋显著的“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等现象的出现,我国经济也进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之中。可以说,现在我国的企业之中,工业化、信息化齐头并进,复杂交替,面临的问题也是瞬息万变。对此,在众多的适应这种变化的企业之中,管理上的创新成为了重中之重。

因此,很多企业在管理上基本摆脱了消极的被管理式,转而代之的是自主管理和参与。许多企业在应对国际上强大的竞争时,在管理上做了大量的有效的工作,同时在人才培养上也有了长足的进展。可以说,我国的企业中,人才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技术手段也不断地升级,管理模式也不断的得到了创新。

然而相对于发达国家中一些500强知名企业,我们的企业管理模式还是相对粗糙。员工的综合素质也有待增强,同时,生产手段和技术也有待提高,总的来说,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上有很大的进步,但还是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2.3 我国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挑战

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仍然有诸多的挑战,也就是说,仍有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在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后,才能充分的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

2.3.1 认清企业管理创新对企业成长的作用

很多企业在企业管理的创新上投入并不多,原因在于企业的决策者并未清楚认识到企业管理创新对于企业的成长的作用。所以,首先必须认清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例如: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力;员工队伍创新能够提高业务效率等等。

2.3.2 认清并正视创新阶段的阻力

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必须要有观念支持,就是说,在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过程中,必须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创新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会包含很多困难和阻力。对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失误,需要不断的面对挑战。

2.3.3 企业创新要从实际出发

企业创新要从实际出发,在结合了本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同时还要认清外部的环境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综合一切的发展和创新信息,从而走循序渐进的创新路子。

2.3.4 积极引进有利于创新的科学技术

如今,科学技术已对很多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技术投入的作用完全超过了资本投入的作用。只有在控制和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才可能将企业带入一个正确和快速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3. 核心创新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信息技术,可以说,在企业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

3.1 信息技术对在企业理念创新的应用

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理念创新所起到的作用,无法估量。例如,“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员工从“生产手段”过渡为“组织人”、“社会人”等,这要靠信息技术来进行宣传和总结;再比如,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鼓励创新,而创新的灵感和手段要靠信息技术来进行情报和消息搜集。

3.2 信息技在企业战略创新的应用

在知识成为如此宝贵的财富之后,企业就将知识和信息的分析看作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中涉及到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汇总等都要靠信息技术来实现。让这些情报信息直接是决策者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并相应制定了合理的战略。

3.3 信息技术在企业其他方面的应用

除此之外,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组织结构改革、生产作业管理、企业营销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应用。而这些合理应用又直接推动着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

4. 结束语

企业管理创新是伴随着企业的产生、发展和扩大等一系列过程的,只要有企业,就必然会出现企业管理的创新。因为它并不是简单的改革或者变化,而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综合了一切外部联系所指定的计划。可以说,管理创新是企业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例11

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当中,通信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当中占据着非常高的位置。通信网络工程技术除了能够使得传递信息得到有效实现之外,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最主要的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获取得到市场信息。所以,在当前时代之下,要是可以科学有效的运用通信技术,那么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会非常大。因此,企业必须全方位提高对于通信技术管理的重视程度,对通信技术进一步进行创新。

1通信网络工程建设遵循的原则

首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这样用户才能够满意,当然对通信网络工程未来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让员工对工作充满热情,而且还要让他们定期培训,使得个人素质得到有所提升。最后就是以防为主原则。说的简单点儿严格把关质量检查,对工作质量与工作程序进行严格检查,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2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缺乏创新型人才

当前时代之下,对于人才的要求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只是要求相关人员对于通信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就可以了,但是现在还要求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创新能力,在进行实践的过程当中充分运用当前所具有的技术来使得管理创新得到实现,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去进行适应市场趋势和当前的管理需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企业在通信网络工程技术方面所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往往都是因为缺乏创新型人才。

2.2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理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由于企业对于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活动的重视程度不是非常高,往往只是一味地注重对于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却把对通信技术科学合理的进行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所忽略掉了。因此,在实践的整个过程当中,并没有安排专业管理人士与专门的部门,所以没有办法让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3通信网络工程技术创新和现行管理之间不是非常适应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因为企业个别员工对通信技术还没有真正的进行了解,因此在落实管理的一系列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现行管理与技术创新俩者之间相互不能够进行适应的问题。这样不仅对企业进行协调与组织整体管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还给技术推广带来了影响。如果想要改变当前这种情况,那么就需要把以下这四点做好:第一,应当在企业管理当中进行纳入技术管理,让各个不同的部门之间相互进行对接,打造企业管理整体观。第二,把企业未来的整体发展规划与要求这俩者有效结合在一起,然后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使得企业与各个部门的发展需求真正的得到落实。第三,在进行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的时候,除了需要进行技术创新之外,而且还需要创新自身管理活动,从而才可以进一步去适应现代通信网络工程技术发展的相关要求。第四,成立专门的队伍,让人才积极踊跃的加入进来,这样不仅提高了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的管理水平,而且还提高了创新能力。

3如何对通信网络工程技术进行创新

3.1对通信工程技术进行创新需要从根本上使得市场的需要与要求得到满足

当前形势之下,虽然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式在不断地缩小,可是技术壁垒却没有下降,反而在进行持续上升。标准战略与专利战略这俩种战略对于通信技术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2对通信工程技术进行创新需要立足于国际科技发展的尖端

在发展的这些年中,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具备了能够进行探讨发展的能力。在这个条件下,必须全方位提高对于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的开发创新,尤其是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科研成果的研发力度,在此基础上应当采取科学有效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加入到那些风险高且回报高的科研项目当中去,这样就能够对于通信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进行完善与健全。

3.3对通信工程技术进行创新需要依靠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