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生美学教育

中学生美学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8 09:15:47

中学生美学教育

中学生美学教育例1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32-01

我们常常提起审美,倡导审美,那么什么是审美呢?"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美,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一个评判的过程。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做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而在新的教育改革体制下,对于美育的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美育的教育。那么,美育教育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到底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呢?

1.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美育又可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通过审美活动,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最后得到艺术美的润泽和熏陶。

2.美育教育存在的阻力

2.1社会对美术课仍存在轻视心理。素质教育在今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普通民众,都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如何看待美术教育的问题上,观念还是有所偏差,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美术教育成为了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开展得最为艰难的阶段,除了升学率之外,除此之外的一切活动都被看作是没有意义的,偶尔的诸如跑步、听音乐等时间很短的活动,也是为了让学生们换换脑子,然后继续钻进书山题海之中,学校-课堂-家庭,三点一线的生活使学生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和涉及文化课以外的任何活动,其中就包括美术教育。 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几所学校之中,如何改变长期以来的对于审美教育的漠视,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整个中国教育界一个需要持续思考和努力的大问题。

2.2对美术课的认识不端正。长久以来,人们对美术的认识就是在上美术课时美术老师在黑板上随意画一幅简单的画,然后要求学生照着画,或者在讲台上放一个简单的物体,让同学们照着画下来。但是一些美术常识、美术的基本技能,常人也应当有所了解和掌握。记得台湾知名女作家三毛在自传中曾有这样的叙述:她想要换一个板凳,在平面里画出了三条腿之后,不知道第四条腿应该画到哪里,为此感到十分惭愧。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绘画尝试,只是涉及到了立体方面的初步知识。相信不仅仅是三毛,我们很多人想要描述一个物体的时候,也会常常觉得自己的绘画水平实在是欠缺太多。所以说,素质教育已经是一个趋势和必然,应试教育观念下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适合综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和一定的艺术技能,已经成为了人们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2.3学生对美术课的不重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所学学科的重视程度。长期以来美术的"小科"地位导致家长也对美术学科存在偏见,认为学习美术耽误了主科的学习,只有学习不好的,升学希望不大的孩子才去学习美术,所以不允许学生学习美术。至于孩子的美术学习状况,他们根本不关心。许多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学生都因为家长的这种轻视的态度,而放弃了最初的理想。记得学生填《成长手册》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对美术的态度这样写道:"我要好好学习文化课,如果实在不行了,我就去当画家。"笔者不知道这位学生填《成长手册》的时候是什么心态,但作为美术老师,看了这段话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么短短的一段话,让老师感到伤心,但同时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上对美术的不重视,对美术的不了解。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美术本身也是一门学科,对于个人完善和个人发展有着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主观认识上尚且如此,实际行动则更不会有什么作为,在这种心态下是不可能开展好美术教育的,更难以让学生接受到艺术美的润泽和熏陶。

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倡导审美教育新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必将为课程改革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家长、社会都应深思。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许多历史的遗留问题和理念的转变也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一个没有文化和艺术素养的民族,将无法立足于21世纪的世界强大民族之林,而真正的文化素养则必须通过真正的艺术教育才能达到。今天,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时候,美术教育也将开拓出一片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中学生美学教育例2

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区别美与丑的标准往住是模糊的,因此,对于什么是美则容易产生错觉。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常把“新”、“特”、“奇”视为美,这种现象当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校园追星现象。他们把港台歌星、影视红星视为自己的偶像加以迷恋、崇拜,有的甚至达到了癫狂的程度。再有一种现象,就是误以丑为美。由于特殊的家庭、或社会环境,一些中学生年龄虽小却非常世故,他们主要以江湖义气和“英雄主义”为特征,把广交朋友、手大方,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视为美。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但影响却极深,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中学生来讲,这类学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第二,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美。

由于中学生受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浅表层的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深层次的内在美。他们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又深刻的涵义。因此,许多中学生在刻意修饰外在美方面大下功夫,以致于校园中出现了“港台发型”、“时装模特”现象。这些学生几乎认识不到内在的心灵美和气质美的魅力。认识不到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对于形成内在美的必要性和恒久作用、认识不到内在美较之于外在美更深沉、更具有财力,认识不到内在美是外在美的灵魂和本质。

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是迫切的、必要的。为了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把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纳入培养人才的轨道,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来指导学生,把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我们时代美的最高准则,加强美育,寓德育于美育之中。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共同开创一个清新自然、健康向上的美育天地。

从社会因素来看,应当紧抓社会环境的“净化”,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同时,引导人们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从而形成中学生美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家庭是中学生美育的直接课堂。家长的言谈举止对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主动配合学校和社会做好中学生的品行教育工作。

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向中学生灌输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使中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奋发向上、遵纪守法,尊敬他人的优良品质;要在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中,引导中学生逐步认识到内在美与外美的统一。

中学生美学教育例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竞争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国家开始大力推进青少年的素质化教育,要求在青少年的教育中要重视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注重挖掘儿童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顺应时展的潮流,使得小学美术教学能够与时俱进,为儿童日后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以人性化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参与和创作热情。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通过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美术学等专业学科,对小学儿童美学情操培养展开研究,使儿童在掌握基本美术技能的条件下,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美学教育,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使其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感悟生活,使美术回归生活的本源。根据教师能力的相关培训和国内外教材的查阅,笔者将培养小学儿童美学情操的方法总结为以下四种:

一、整体法与个性法合理结合

1、整体法

整体法是指将每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看作不同的整体,根据年龄发展阶段进行教学,主要分为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和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等三个年级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历的积累,不同年级段的孩子对美学有着不同的认知,教师要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和相关的社会经验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体教学。低年级段学生刚刚步入小学校园,他们审美情感主要依靠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因此这时候的教学要注重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教授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而对于小学高年级段,学生们经过了几年的校园生活已经开始慢慢形成社会经验,对于事物的美丑也有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更加注重同龄人的意见,这时候的美术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和对话,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以朋友的身份对其审美提出意见和建议。

2、个性法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在对美术的理解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然后在美学教育中根据其性格特点进行点拨。如有些孩子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课本第3课中祖国、家乡、和平等作品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在第15课中的自然、环保、科技等主题下积极活跃……教师要结合美术课本的编写结构来发现学生的培养方向,可能是时间上的古今,可能时地域上的中外,也可能是结构上的立体与平面,或是色彩上的冷色与暖色,以及更高级的情感上的喜怒哀乐,教师可根据儿童对美学的不同兴趣点,组织其参与不同类型美学作品的创造,在不同主题下引导其观察生活,动手实践。

二、直接法与间接法相得益彰

1、直接法

直接法是指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直接性传递的美学元素,比如在教学时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声调语速等,以及教师在讲述相关案例时的个人意见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审美的重要因素。比如在评析某件作品时,老师给予鼓励的眼神或是带头鼓掌表扬,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老师鼓励性的语言也会给予学生无限动力,比如在进行美学元素探寻时,有些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教师应该对于这种勇于发言和积极思考的行为进行表扬,如果一味的批评或漠视,就会使得学生在日后的美术创作中缺少创作激情,对审美主题选择上畏首畏尾,难以打开思路。

2、间接法

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模仿,也是孩子道德理念及生活方式塑形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美学情操培养要根据孩童模仿的特点进行教学。在美术作品赏析时不仅要注重作品本身美学价值的传递,还要向其讲述美术作品创作者的优良品质,讲述创作者在作品完成时所做的准备工作、努力方向以及寻找素材的方法,向儿童传达只有心灵美的作者才能创作出美丽的作品,用典型人物范例进行间接式美学培养,如《七色花》作品中助人为乐的行为是美丽的,《图画里的声音》中民族自豪感是美丽的,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美学理念: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三、反复法和多样法相辅相成

1、反复法

贪玩是孩童的天性,很多孩子都是上课时左耳朵进,下课时右耳朵出,尽管在上课时认真听取老师的教学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存在着知识流失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美术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回顾上节课的大体内容,并请学生进行复述,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再一次回忆起上节课的知识点,也会因为老师的提问而进行课下主动对知识的回顾和温习。

2、多样法

积极采用我国教育部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进行美学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参与感,在与同龄人的讨论中更能激发其竞争心理和参与热情,可以很好的打开其创作思路,扩大其对美学的寻找范围,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积极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作品展示,二维到立体的变换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或积极举办作品展,让学生们重视美术作品的创作,创作所带来的荣誉也能够促使其在生活中注重美学素材的积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科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探索新的美学领域。

四、总结

我国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调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更加注重其精神内涵和心理美学的培养。在美术这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中,美学情操对儿童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发展规律,在客观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家庭、学校、课堂等方面进行层层推进,关注儿童的成长特点,丰富其美学素养,改革教学方法等,能够为儿童未来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创作者健全、优秀的心理品格。

作者:王春丽 单位:吉林市昌邑区通潭路小学

参考文献

[1]戴高桃.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学生美学教育例4

一、适应新课改,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 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这些运动 项目成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 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 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充分准备,课堂讲授中做 到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极书工整,图文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 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结合体育史及历史典故,讲解“篮球运动的产生”、“马拉松”的起源、“足球运动的发展”,奥运会、亚运会简况、小型球类比赛的组织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更 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

结合重大赛事,进行宣传教育。一般来说,体育理论比较枯躁,不大好教学,但仍有相当部分和越来 越多的中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极为热心和关注,因此,教师应结合这些重大比赛的进程及赛况,将枯躁的理论知识寓于生动的比赛场面,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竞技的兴趣,增强其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顽强刻苦的拼博精神。

定期进行考核,引起学生重视。体育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理论考核,全面了解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配合。考核并非只局限于教师出一套题,让学生定时笔答。而可以把这种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熔于平常的一些体育技术课中。例如,上武术课时,可以抽检学生出来做示范,并要求学生边做边讲述动作要领,看其能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外,还可适当布置课外理论作业, 教师收回笔改或在下一堂课进行随堂抽问,以此引起学生对理论课的重视。

三、把握教学要点,注重动作示范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它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动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的方法。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而中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需要直接的感性经验作支持。因此,体育教学中正确的动作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正确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在体验到体育动作的形体美,力度美,娴熟美和健康美,同时获得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并由此而产生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极大兴趣。因此,教师的示范动作要过硬,应该是动作的典范。一般要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快、优美、大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一开始,就能受到教师示范动作的感染,在欣赏示范动作的同时受到一种力的鼓舞,美的熏陶。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的影响下,使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从而提高学习动作技能的积极性,我想,这种积极性就来源于欣赏,反之,学会了欣赏这种积极性就会油然而生。长久下去,形成性循环,即便没有更多的说教,但对于美的一种欣赏能力会在不言中逐步提升品位。

因此,教师的示范动作要过硬,应该是动作的典范。一般要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快、优美、大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一开始,就能受到教师示范动作的感染,在欣赏示范动作的同时受到一种力的鼓舞,美的熏陶。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的影响下,使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从而提高学习动作技能的积极性,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中学生美学教育例5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

1.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1.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2.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1.2.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2.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 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 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 作用。

3.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3.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中学生美学教育例6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 教师在教学中要竭力教材中蕴涵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受到美的感染,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一、促使学生鉴赏美

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悟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的

美丑识别。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去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感染。情是文之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抓住情之根,才能转变学生之意,从而体味到寻幽揽胜的乐趣,使学生在美的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并能自觉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作品作出中肯的评价。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分析、鉴赏美的常识。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课外,我们不妨逐步引导学生多分析些中外名著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引导学生鉴赏美,既可以动之于情,又可以褒之于真、善、美,贬之于假、恶、丑,将学生从狭窄的应试教育课堂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天地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真正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对语文真正产生兴趣。

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褒贬相间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教学这类课文,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强化学生无意注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依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形态逼真、声情并茂地展现出皇帝和骗子以及众大臣的伪善、欺骗、狡诈的本性,突出小男孩天真,敢于讲真话,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内心喜爱美好、厌恶丑恶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真正视学习国文如游泳在趣味之海

里”,学生在赏心悦目、分析对比中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了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

二、引导学生审视美

而古典诗词则具有独特的意象风韵,美不胜收。诗词中景物的选择,画面的建构,色彩的调配,景中的意蕴,都

具有审美价值。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手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事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美的力量,这就是美的意境的审美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分析、体会这种美的境界,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

当然,意境的审美,“感悟”是最重要的。“感悟”的基础是“理解”,学生不理解,感悟也就谈不上。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逐字,逐句,逐段,把课文拆解得支离破碎,强调分解,忽视综合,是不利于学生的感悟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悟放在首位。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录像等,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它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启发学生以情润美

美感说到底,要以情感为依托。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美育叫“情育”,足见感情对于美育的极端重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 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 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以情感人,心灵日臻“净化”,摈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一幅画,“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幅画,“日出江花红似火”是一幅画,“接天莲叶无穷碧”是一幅画等等,不能说这些画面不美,这是意境美的感性再现。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无言美,曹操东临碣石的博大美,北方地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劲美,杜甫登高的凄怆美,陈子昂登台的孤独美。这又是意境美的理性再现。总之,通过意境再现,让学生对美的欣赏达到“悟”的最高境界。

四、帮助学生感悟文学美

人们对美的追求,总是从具体的形象感知开始的。因此,在教学文学作品时,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多媒体、录音机等)把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意境形象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具体的形象中感受中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再从美的感受中产生热爱祖国、热爱美好事物的感情。如在教学描写人物的文学作品,要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整体感知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切忌一段一段分析。如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时,可让学生先找出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有关段落,然后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最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样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便活灵活现地浮现在学生的学生的脑海里。在教学描写景物的文学作品,要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描绘、想象和联想,使作品所描绘的山、水、草、花等各种形象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心入其境。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美术课、音乐课、影视欣赏课,多媒体不能用的太多太滥

中学生美学教育例7

一、引言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学校美育的职责和地位也越来越凸显。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0年-2010年)》强调指出:“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完整的学校美育具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审美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作审美主体培养,使学生成为善于审美的人;一个是立美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作审美客体培养,使学生自身成为美的人。

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我们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是美的创造活动。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进行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 ,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在某种程度上说,审美活动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造就。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不同,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因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所以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具有一定的目的。像美感这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更必然据有一定的目的。美感活动的目的就是美感教育。我认为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要始终渗透美感教育,达到学生自身的美化,造就新一代充满“美”的人才!

中国现代美育思想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方从古希腊就开始重视美育问题了。雅典的所谓“七艺”教育,就涉及到今天狭义的艺术如美术等。而在文法和修辞的学习中,又进一步涉及到文学作品对人的精神的陶冶。真正明确谈到审美的是柏拉图。他说:“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故此,在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担当着造人之品质,美人之心灵的重要职责。从学校的大环境来说,首先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有爱“美”之表率,要有造“美”之言行,教师需结合课题进行美育教学,多让学生去感悟形象之美,表演之美,音乐之美等等,我相信只要做到“美”的综合,让学生沉淀在优美的作品中、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等等,自然能渐渐地培养出优美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如教学《我们的校园》一课中,我结合 “英华小学”淳厚的校园环境,带领学生去深入观赏校园,此时,学生不由地说:“学校真美!”这样一来,既能激发学生对校园美的感受,又能激发一场爱“美”的风暴,从而产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可见,美育通过感性的途径完善人性,塑优美高尚之心灵。

二、中学生素描教学的方法

应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不仅要有长远的总目标,而且要有分段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不断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过程中,才能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知识和技能,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事物。 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习作应以长期作业为主,这样便于领会教师的指导,便于深入理解,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也主要体现在长期作业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长期作业的重要性,对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也要布置一些短期作业作为辅助,使写生与构图相结合,记忆、想象和速写相结合,以避免学生在长期作业中容易出现的观察力迟钝以及画面板、腻的缺点。

习作的优劣还取决于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取决于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扩眼界,有助于提高绘画水平。

中学生美学教育例8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正值美好年华,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富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他们爱美、追求美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一种积极的生理需要。那么中学生怎样才算美呢?中学生应做到仪表美、性格美、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

1. 仪表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形体、姿态、风度和穿着打扮。人的美还不仅仅是一个外形的问题,真正的仪表美是由生理的美、风度、气质与修饰美所共同组成的。生理美是受人体解剖生理所决定的,它指的是人的相貌、身材、肌肤等,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体自然美。健康、匀称的体魄是自然美的首要条件。因此,我们在各项活动中,特别是体育课,要求学生站立时要挺胸收腹,走路时步态要均匀、稳重,活动时要轻捷、灵巧,从而给人一种健康、舒适的感觉和美感。

在平常教育教学中,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服装,要求一个人的修饰必须与自己的年龄、形体、身份、气质等特点相协调,以整洁、协调、大方为美。当一个少女穿着色彩淡雅、款式活泼的连衣裙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会给人以清新、秀美、朴实的感觉,令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句来。

其实,中学生的发型也应符合中学生的身份。男生不留长发,黄发,女生不要烫发。要求女同学不要盲目模仿成年女子活港台明星,戴首饰项链,抹口红,描眉毛,穿新潮服装。最后是风度美,它是一个人的相貌、举止言谈、姿态、作风所体现出的一种综合美,是一个人长期所受的教养而形成的气质的自然外露。一个健康、活泼、开朗、谈吐文雅、举止端庄、彬彬有礼的中学生,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风度,它既表现人的静态美,又表现人的动态美;既可见自然美,又可见社会美、艺术美;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因此,只有加强道德、文化、艺术修养,陶冶美好的性情,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愿望。

2. 与仪表美紧密相连的是人的性格美。性格指一个人特有的鲜明而稳定的个性特征。性格是构成一个人内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反映这个人的胸襟、度量、意志、脾气和性情,影响这个人的精神状况,并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特征。这样要求中学生加强文化、道德修养,不断塑造自己的个性品质。同学之间以诚相待、热情忠厚、豪爽、大方、温柔;遇事要冷静、果断、坚毅;对待前途理想要乐观、进取,以饱满的热诚去学习工作。

3. 行为美是心灵美的外在表现。这样就要求学生努力学习,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关心集体,热爱班级,保护集体荣誉,努力为集体增光添彩,平时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尊重师长,互帮互学,爱护公务,遵守公共秩序都是美的行为。

中学生美学教育例9

审美素质是一个人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总合。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科学社会化一项重要内容。

审美素质教育既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也不同于专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育,更不同于崇奉虚幻的神灵的。它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离不开教育,因为它不是自发地、自然地、自流地产生和形成的。虽然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或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事实表明,有“爱美”之心,并不等于就有了美学修养,更不意味着真正了解美。因为懂得美、认识美要有相应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美学理论基础才行,而这是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所以,美育也是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美感教育活动,它要通过对人们的不断启发和长期的训练、熏陶的教育过程使之逐渐获得美感能力。这也就确定了审美素质教育是带有认识性质的一种教育活动,但它的认识性质又具有独自的特点,它是在人们对于美的感受中获得的。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内容与过程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主要可表现为: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敏锐的感受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培养透彻的理解力。上述四种能力的协调和合作,均自然渗透于各种能力的使用中,从而形成学生的整个审美过程。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基石。一个人的审美观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而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无产阶级高尚的审美观,做一个具有审美修养的人。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鉴赏与评述”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质材、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态度。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主体活动的精神,对学生理想的确立、审美观的树立有很大帮助。

2、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

敏锐的感受能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情感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感受力不但是人生学习入门的“钥匙”,更重要的还是审美能力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和基础。培养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使自己的感觉活动逐渐适应对应世界中对称、匀称、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种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作为感受力专注训练教育课程之一的美术课,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对美的活动模式,并最终形成对美这种模式的敏锐洞察力。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在具有较深刻的感受力的同时,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是进行审美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想象,从本质上说来,就是把通过感受把握到的完整形式或是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全新的意象的过程。丰富的内在情感实际上主要是通过敏锐的感受力来进行积累的。我在美术课上经常使用投影,用活动片、复合片及抽拉片来表现画面的构图、色彩及绘画步骤和技巧。

4、培养学生透彻的理解力。

审美理解力就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把握自然事物的意味或艺术作品意义或内容的能力。审美理解力不是生而具有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在感知客观的美的事物时,会出现不能正确理解美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多种手段、渠道来营造一个让学生能感受美的直观形象的立体氛围,一点一滴地帮助学生形成审美经验,增强他们对美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审美感知水平。

三、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基本要求

中学生美学教育例10

美术具有直观、形象和富有艺术美的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教师不但要坚持传授绘画技巧,而且要注意围绕绘画主题因材施教,寓美育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图画中受到美的启迪。例如,我辅导学生以“设计我们的校园”为主题的风景画。课前我和学生一起到校外去写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美,发现美,使学生看后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产生了想亲自描绘和设计一幅新校园的强烈愿望。我让他们放手去创作。学生们热情很高,构思大胆,几乎每个学生都创作了一幅较好的风景画,部分同学还谈了自己创作的构思和作画的感受,表示长大后一定用自己的双手建设校园。这不仅练习了绘画的技巧,还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爱校园,爱家乡的教育。

二、创设情境,开拓绘画视野

在绘画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情境之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去领略事物本质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事物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激起创造的热情,培养绘画兴趣。

(1)在室内创设情境。在室内设置情境可以通过录像、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在有特定的氛围中边看、边听、边感受。当学生置身于优美的风景和美妙的音乐之中时,便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绘画和创作。例如,绘画“春天的畅想”,先然学生观看一些春天的美丽图片,把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观看、对比,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生发了描绘春天的强烈愿望,然后再启发学生构思、联想、构图创作。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进行着自己的创作。由于作画前设置了情境,学生们身临其境,激发了创作的兴趣,产生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2)到室外感受大自然的美景。雕塑家罗丹大师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为了发现美,我们经常把学生带出教室,到绿茵茵的草地上、清凌凌的小溪旁、蕴翠含红的公园中,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进而激发他们用绘画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美的感受。通过观察、写生,学生们高兴极了,他们画出春天满树银花的果园《丰收在望》,画出了他们喜爱的公园小景以及美丽的校园等等。

冬天里,可以带学生去观察雪,指导学生用蜡笔水彩结合的方法表现意境。有的学生画了《戏雪图》,远处冰雪压枝的树木,近处白雪皑皑的平地,有两个小孩在嬉闹。白雪、蓝天、衬着红、黄两色的衣服,真是妙趣横生,稚拙而生动,绘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认真观察,深切感受大自然无限新奇。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用色彩,自由挥洒,大胆创作,做到视有所感,脑有所思,绘有所得,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欣赏评议,提高审美情趣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学校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的正确审美观,以及表现美的能力。郭沫若说:“人类生活的根本改造,应该从儿童入手,儿童应该从感情入手。”美育动之以情,寓之以理,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少年儿童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最需要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审美教育是中学美术教育的核心。我们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画家,面对众多不能当画家的学生,审美教学尤为重要。因为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互为影响,无论是从事工艺或建筑设计,乃至工业制图等,都需要美术知识和审美素质。所以,美术教育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认识能力,还能发展其个性,培养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激发艺术创造的才能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欣赏和评议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可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观点,提高对造型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水平,并结合进行品德教育,陶冶情操。

美术作品的选择应该具备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特点,既要有健康的思想内容,又要有较完美的艺术形式。优秀的造型艺术作品,必然给人以美感和愉悦,使人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和品格、情操的陶冶。另外,要照顾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我在欣赏课教学中,不但安排有吴作人的《金鱼》,徐悲鸿的《奔马》,罗中立的《父亲》等优秀作品,更注意让学生多欣赏儿童创作,如胡小舟的《荡秋千》以及本校学生的作品,以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中学生美学教育例11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66-02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了生命科学课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结合生物学科特点,融入审美教育,以塑造学生高雅的人文素养,以便学生将来为建设美丽中国增添更亮丽色彩。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就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素材,使学生对美好事物感兴趣,受到节奏美、艺术美、内在美的熏陶,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审美能力得到升华,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实践美的能力。

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增强自身教学素养,在讲台上成为乐队指挥家,将课堂演奏成和谐优美的乐曲,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美、评价美和创造美。充分利用语言韵律美、教学程序节奏美和生物教材内容蕴含的美,构建美的课堂。

1.课堂教学中的节奏美。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节奏和教学程序节奏都可以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力,减少学生疲劳,给学生美的陶冶。如,在讲授生态系统结构时,将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两个小高潮,首先让学生学习生态系统范围及组成成分,接着进行巩固练习,师生对练习进行评价;然后继续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知识,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知识点进行练习巩固,师生共同对练习进行评价。这样教学程序就有了明显的节奏感,深受学生喜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彼此起伏的两个学习小高潮,像歌曲中跳跃的音符,倍添课堂教学魅力与风采。其次,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实际,运用疏密有致的语言节奏也能焕发课堂教学生命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2.教材中的内容美。大自然宁静、生机、和谐是对人类最美好的恩赐。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放矢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1)生物的和谐美。自然界中生物和谐美具有普遍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受到生物和谐美熏陶。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地球村碧海、蓝天、绿色和谐的生物和谐美科普图片展览,让学生认识豆科植物中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唇齿相依的共生和谐美;森林植物分层共处和池塘中不同鱼类分层共处和谐之美等。使学生加深理解在具有和谐美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制约与反制约关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谐流动,这种和谐被打破,整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就会随之崩溃的道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遵循生态平衡客观规律观念,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和谐美的重要性的认识,养成自觉践行生态文明意识。(2)生物的结构美。在学习“DNA的分子结构”时,让学生观赏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认识和理解,体会建立模型中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在观赏模型探索思考中领略科学发展史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领略生物分子结构美。(3)生物的内在美。在学习“免疫的调节”时,让学生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体会人体健康卫士默默地抵抗消灭侵入人体内病原体,守护人体健康的内在美。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身体健康和道德健康,美化人格、陶冶情操,养成不吸烟、不饮酒、不浓妆艳抹、文明有礼等中学生良好精神风貌,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学会辨别真伪、善恶、荣辱,提高辨别是非观念和能力,养成良好道德修养,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美的品格和行为。

3.教师的语言艺术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动态,运用语言艺术将学生引进宁静的空间、动人的场景、广阔的视野、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在教师的艺术语言导演下产生喜悦、激昂、震怒等美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讲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时,将大脑比喻为司令部,小脑比喻为平衡棒,使知识得到强化。又如:在学习“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时,我搜集了某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不适宜的地方建造污染性工厂,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的实例,在课堂语言表达中用重音表示愤怒,用低沉缓慢的语音表示惋惜,加深了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信心和决心。

二、在生物课外活动中,让学生见证美

在生物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陶冶学生审美情趣。例如:组织学生制作植物标本,让学生采集具有根、茎、叶、花、果的完整植株制作具有该植物形态特征的蜡叶标本和用不同形态的叶制作蜡叶拼画,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组织学生到野外考察国家自然保护区,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认识自然生态系统,认识生物生态环境和生物学特性的相互关系,体会鸟类清婉的鸣叫、轻盈的体态,领略叮咚的清泉声,体会宁静致远的诗意,感受松树刚直、挺拔,正气凛然、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

三、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创造美

挖掘教学内容,开展切实可行的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美。例如:组织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选取和处理树桩,培育树桩盆景,让学生从中体会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美,提高学生制作盆景艺术能力;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园林景观方案设计。在设计活动过程中,有学生科学地提出将整个校园设计为生物园,将校园景观均衡美和规则对称美相结合,将校园植物观赏性与学习实验性相结合,常见植物类型与稀有植物类型相结合,常见植物与药用、果树经济植物相结合,注重按校园不同功能区而栽种不同植物,对每种植物标上科名、种名等具体合理的校园绿化景观设计方案。通过具体生活实践活动,增长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创造美和实践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