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9 10:03:42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例1

湖南省开设会计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虽多达50多所,在校生规模达3万多人,其中70%以上学生毕业后直接服务于省内外各行各业,却没有专门培养会计信息技术、涉外会计和注册会计方向高端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高职院校。正是这种现状促使我们思考,作为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建立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会计人才的大问题。

一、完善面向市场的专业建设机制

1、逐步建立“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与“会计专业校企合作董事会”的“两会并举”的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方式

要根据与合作方不同的利益关系,建立“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制”与“会计专业校企合作董事会制”运行模式,将合作单位的会计机构与会计专业及专业群对接,通过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发挥决策咨询、协调与指导作用;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宏观指导、行业分开、制度保证、协同运作”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

2、完善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遴选与工作机制

逐步充实与调整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实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调整、人才培养及教学内容调整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加强指导力度,每年召开1—2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就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结构进行专题讨论。确保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

3、完善会计人才需求调研工作机制,建立会计人才培养信息资源库

在原有会计人才需求调研工作基础上,充分利用会计专业毕业生和合作企业资源,结合传统教研方式,搭建网络平台,建立会计人才需求调研常态机制和会计人才质量需求信息库,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动态调整提供有效信息支持。

4、跟踪评估,细分会计专业培养方向

近几年来随着湖南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外辐射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的现状,要对各专业方向在办学条件(特别是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学生质量、就业率、市场需求等方面跟踪评估,基于目前市场急需掌握会计信息技术,熟悉会计信息系统与财务数据分析会计人员的现状,调整开设会计信息技术、涉外会计和注册会计专业方向,并确保新专业方向有明确对应的岗位,有校企合作意向书,有与招生计划相适应的师资、办学设施等条件。

二、建立“三层次、四结合、五阶段”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开放的办学思路,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实现专业方向精细化,分层次、分方向培养会计诚信度高,实践能力强的会计信息技术方向、涉外会计方向和注册会计方向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创建“三层次、四结合、五阶段”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细分专业方向,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相关企业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国内一般企业、涉外企业、会计(审计)师事务所等一线会计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借鉴相关相关经验,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在企业定“需求”的前提下,企业协助确定专业的开发与调整,参与定制人才规格和评估标准。

2、依据专业方向与岗位要求,形成并推广“三层次、四结合、五阶段”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学生的专业方向与岗位要求,丰富学生的职业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职业体验;培养学生的职业机智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并推广“三层次(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专业核心能力(分专业方向)培养阶段、综合核算能力形成阶段)、四结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五阶段(认知体验、课内实训、分岗位实训、分行业实训、顶岗实习)”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推行“双证”制,倡导“一专多能”

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构建学历教育与认证培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现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职称证书的基础上,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知名企业合作,开展多种技能培训,为学生获取“多证”创造条件。例如,针对会计信息技术方向的学生,与用友公司合作开展“用友ERP资格”认证工作;确保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100%,力争“多证书”获取率达60%。

4、完善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组织模式

全面推行“工学交替”,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强化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生产性实习实训比例达实践教学总课时的70%;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先导,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的学习情景和任务,引导学习者带着任务进入学习。

三、形成“递进式、分支型”的新型专业方向细分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打破学科框架,根据细分的专业方向,结合各细分专业会计岗位群的要求,依据会计职业工作岗位和会计核算过程,以典型的工作任务、项目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全面协调发展。整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全面建设“递进式、分支型”的新型专业方向细分化的课程体系,完成开放型精细化会计课程建设。

1、确立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标准,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递进式、分支型”的新型专业方向细分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递进式”: 第一学年: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第二学年:专业核心能力(分专业方向)培养阶段;第三学年:专业综合能力形成阶段

“分支型”:在会计专业大类的基础上从第二学年起细分成会计信息技术、涉外会计、注册会计三个专业方向来实施对学生的专业培养。

目前计划新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六个部分: 公共基础模块,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感,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

专业基础模块,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精神,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和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具备专业基本素质,对专业有一定认知。

职业认证模块,由于会计专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不论实践动手能力有多强,必须先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在学生进校的初期就安排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的学习,后续逐步安排初级会计师证等相关课程,这也是提高学生毕业后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专业核心技术模块,专业核心技术模块课程首先实现了分专业方向(会计信息技术方向、涉外会计方向、注册会计方向)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上都打破了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理论课程内容全部重排,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按以上学习领域的顺序依此排列,以职业活动为主线,设置会计基本岗位核算及各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技术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实现分段教学,职业岗位特色鲜明。

专业拓展模块,专业拓展模块课程是在专业核心技术模块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这是在传统会计教学基础上的又一突破,通过对湖南区域经济的调研,确定制造业、商品流通业、餐饮业、金融业、旅游业等多个行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

专业实践模块,着重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双渠道,按照“专业认知体验——岗位仿真实训——行业对接实训——顶岗实习”的递进式实训环节,与理论课程同步融合,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2、以典型的工作任务、项目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典型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和国际通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对每个知识模块均以实际工作任务划分课程单元,在划分的课程单元基础上再分割成教学项目来组织教学。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构建若干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项目、任务、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专业方向会计岗位的核算技能与方法。

3、广泛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扩展教学空间,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全面带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设核心课程教材,完善各实训课程实训要求与考核标准,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多元化教材体系。

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是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要对专业建设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切实转变观念,联系实际,不断增强专业建设的紧迫感,牢牢把握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努力营造专业建设的新优势。(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此文系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会计示范特色专业建设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2010.7

[2]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财政部 2010.9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例2

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提供者之一, 会计服务业在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中, 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 注册会计师行业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由于我国注册会计行业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 导致其市场供给和需求矛盾尤为突出, 表现在低水平和不规范的注册会计师服务与高标准的巨大市场需求之间的较大矛盾, 尤其是在注册会计师职业国际化发展背景下, 优秀的国际化注册会计师人才显得更为缺乏。

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在国际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 有学者提出“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 如组织参加国内所、国际所、中注协、国家会计学院、MPAcc、EMBA的学习和培训, 集中国内外资源共同培养注册会计师人才等, 但这些都属于后续教育的内容。笔者认为, 培养优秀的国际化注册会计师应从基础做起, 注重资格考试之前的培养。

从世界范围看, 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目前已形成三种较完整的模式, 即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和德法模式。从这三种模式来看, 不同国家对注册会计师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总体上是一致的, 但由于各国高等教育水平不同, 因而在报考标准和考试要求方面有所差别。后两种模式依赖于学校教育, 尤其是美国模式, 要求考生报名时具有较高的资格前教育水平( 研究生水平) , 考试科目相对较少, 主要侧重于选拔。而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同美国类似, 采取选拔机制, 所不同的是考生报名时只需具备专科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是一种有益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目标定位及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是在进行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的需求现状以及高职教育的特点, 以资格前培养为切入点, 按照“ 大专业, 小方向”的专业设置思路确立的。高职教育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资格前教育只有财经类本科院校注册会计师专业这一单一渠道的状况, 既有利于拓宽注册会计师培养渠道, 提高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 为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夯实基础, 也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应定位在“牢固掌握会计实务、财务成本管理、审计、经济法、税法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会计服务业的发展需要, 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具体而言, 该人才培养模式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使其毕业后能够学以致用, 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注册会计师奠定基础。

该人才培养模式按照“ 综合素质+职业技能+ 发展潜力”的总体思路, 以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课程为方向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贯彻“ 双证互通”, 构建合理的知识、素质、能力培养方案。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和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制定, 确保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其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基础课程以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的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为主, 核心课程以中级会计资格考试的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为主, 方向课程以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会计实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审计、税法为主, 该专业课程体系要求讲授时剔除核心课程的重复内容, 既避免了各学科间交叉内容的重复教学, 又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课程的难易度保持一定梯度。该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思路, 由学院与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培养学生, 具体包括邀请企业的资深会计人士开设讲座, 建立校内实训室和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等。

此外, 高职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尚需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我国会计教育需求旺盛, 各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有限的教学资源面对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 大多呈现教师严重透支、教学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 尤其是校内外实训场所缺乏, 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 须引起高职高专院校的高度重视。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例3

1.适应CPA人才国际化趋势的要求

随着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提供审计鉴证和管理咨询等服务的发展,高等CPA教育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CPA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已 出现国际化的趋势,CPA院校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就必须拥有大量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外向型复 合人才。

2.符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

CPA本科教育必须兼顾学位教育的要求,其培育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宽厚基础和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 到来,CPA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满足综合应用型、职业技术型、组织管理型相结合的要求,切实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课程体系柔性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是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探索新的CPA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并且通过模拟实验教学的训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CPA专业 和应变能力,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创新判断和创造性思维。

3.满足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要求

高等学校是培养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的摇篮,只有适应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需要,制订相应的培养目标,完善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 量,才能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即通常所说的三十条的要求,把注册会计师方向办成定位准确,优势突出,国际一流 水平的专业。

二、CPA人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内涵要求

1.CPA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

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征求意见稿)的要求,CPA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注册会计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表现为正直诚信、吃苦耐劳、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有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2)专业知识素质指人才对某一特定专业技术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

(3)文化素质是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良好的文化素质要求注册会计师拥有较系统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还具有一定的涉外活动能力。

(4)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活动中劳动强度大的特点决定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5)心理素质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一个心理素质合格的CPA,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豁达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这样才能在依法行使职权时从容应对各方面的阻挠和干扰,出色地完成审计任务。

2.CPA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也称创造力,指的是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控制客体并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成果的一种活动。这种新成果包括新思想和新事物。

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施创造所需要的一切能力。对于CPA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最直接、最客观的体现 就是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泛指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多种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能 力、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力等。

三、CPA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反映了教育思想与观念,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CPA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体现在如何培养应用性、复合性人才。

所谓应用性人才是指应该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受到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所谓复合性人才是指应该主修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并具有较为系统的相应辅修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较高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例4

一、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核心课程设计。目前,设置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的高校均设置了会计学、财务管理、税法、审计、成本管理会计学和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大多数高校把财务管理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高校按照国际最先进的知识,结合我国国情,打造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体系。该套核心课程体系在内容上涵盖了所有的专业知识;难易程度上由浅及深,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高校通过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二)结合实践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的环节,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主要包括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和账务操作实训等方面的内容,还有聘请财务专业人士,如大型企业会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高级管理人员到高校开展讲座,对学生进行实务讲解和培训,帮助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并让学生对学校之外的社会企业和事务所有相关的了解。同时,高校配备的专业会计、审计软件的计算机机房,提供实践教学和开发试验项目,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先奠定了基础。在实践教学方面,既有在账本上的手工模拟做账,也有相关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达到传统与发展并具的能力。手工做账通常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机房的实训中又经常会有分组实训,学生们分工合作,努力达到共赢的效果。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搭建实习平台。应用型本科教育下,实习对于培养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搭建实习平台,可以将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的实际操作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有重大意义。同时,学生可能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问题,在迫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改革现有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学生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把握市场动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许多高校都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有一些关于学生实习方面的合作,给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了相应实习学习的机会。比如,深入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参观学习,了解其财务运行的机制;还有给即将毕业的优秀在校生提供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机会,深入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逐渐掌握相应的技能。

二、高校在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计未能随时展而改进。高校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最基本的方式是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设计来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从宏观上给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学生一个认识及努力的方向。高校是以教育为主,多年的教学经验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但由于教学观念比较中庸守旧,学校更改一项模式所经历的程序比较繁杂、历时较长,使得在课程设计方面多年来固守同样的模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学生在接受的时候由于内容比较陌生抽象而难以理解或者在努力学习之后或许应付考试游刃有余,但到学以致用的时候就进退维谷了。所以,高校或许是在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缓慢的运行模式下,即使能嗅到经济发展对高校培养的变化,想要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多种原因导致高校在课程设计体系方面未能随时代的发展而改进。

(二)培养目标、模式与社会实际有一定错位。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强调应用型和复合型,才能更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用型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会计理论和账务处理的方法,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账务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学生要想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强大的应用能力是关键。现在人才市场不仅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要求很高,对其实践能力有更高的期望,这一市场需求就要求高校在培养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的时候做到理论与实务并授,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我们现在的高校教育对应用型的贯彻力度还远远不够,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还只是停留在应试的层面,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很不充分,刚从大学毕业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工作的需要,学生要想完成企业的工作还必须从零学起,这样工作效率和能力都无法达到理想的要求。高校培养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在培养目标、模式都与社会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并且培养目标、模式的更新也较为滞后。

(三)实习平台效果不够理想。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意识到了社会实践的关键性,但由于实习平台搭建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高校在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实习平台的搭建上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的合作日益增多,经济业务的种类不断更新与增多,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学生能够处理国内、国际的相关业务,并且具备处理新出现的问题的应变能力。然而现在高校仅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账务操作和在机房模拟企业账务运行,学生只能对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强化,但真正处理起实际的企业工作时却完全摸不着头脑。并且学校的实训多年来都未有真正的改变,简单的企业参观和较少的事务所实习机会达不到了解其财务运行的效果,过时的账务实训也无法适应企业更新的需求,实习平台的局限性,更无法使学生有国际化的视野与深入了解国际会计惯例的机会。

三、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一)课程设计建议

1、精准培养定位,突出学科优势。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适应在公司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工作的后备人才。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实际进行更精准的培养定位,比如可以强化职前教育,紧密安排理论基础课程,结余出更充足的时间专门教授职业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在社会中的作用及意义,并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更有价值和坚实的基础。同时,要突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学科优势,在学习了财会的基础知识之后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的深度学习,使学生更早、更好地掌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高校应尽最大的努力突出对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的教授,突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重点,培养高质的、能快速融入社会的专业化人才。

  2、改革教学模式,紧随时展。高校应密切关注《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的相关规定,紧随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脚步,把握当下时代对于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在掌握了改革的大方向之后,对传统的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简化相关操作手续,为改革教学模式提供便捷。同时,在时展的大背景下,做到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既要学生打好理论基础,更要学生掌握从事这份职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努力做到在学校就具备顺利进入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相关技能。

(二)密切关注社会实际

1、拓展实践资源,注重实践效果。要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综合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注重实践教学。高校教学注重实践效果就不能仅是单纯的教授专业知识,而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分析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无疑要从不断的实践中获得。高校要想达到很好的实践效果,就必须积极拓展实践资源,在更大的领域内才能获得更多的实践资源。比如,高校可以构建电子沙盘实验室,多建立一些专业的实训场所,经常安排学生在实践中操作,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获取最新的市场上的财务案例,在教学中更大程度上实现案例教学,分析最新的财务案例,熟悉专业知识,强化处理问题的职业技能,为以后直接就业做好准备。

2、加强校外调研,吸收社会需求。高校不可故步自封,与社会脱节,应该积极加强校外调研,吸收社会需求。一方面高校应于每年固定的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做调研,可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调查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近况,为培养人才提供方向性指导;另一方面鼓励校内人走向行业,同时吸引行业人走向校内,加速高校和行业的信息交流,为培养人才提供方法性指导。加强社会调研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才能培养出比较出色的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下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是离不开高校和行业的交流的,培养出行业所需的人才才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1、加强校企协作,培养多元人才。高校培养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人才最终是为这个行业服务的,而企业则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载体。高校要想在培养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取得较好的成绩,就离不开要和企业深度合作,了解企业需求,按需培养,致力于培养出企业缺乏的和急需的优质人才。所以,在此建议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多元化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有很多的形式,例如可以签订校企实习合同,给在校生寻找实习的平台,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有到好的单位实习的机会;也可以校企共同开发研究项目,高校利用自身过硬的知识技能,企业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对市场行情的把握,双方合作共赢,成功的几率更大。

2、聘请专家团队,深入了解行业。高校可以大力发展邀请大型企业总会计师或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兼任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这些人才算是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顶尖人才,代表了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主体。他们对于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评价,更具有参考价值。有这些神级人物对高校学生进行相关指导,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把握。同时,经过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需求主体的指导,学生将来也更容易被行业人才市场所接受。此外,聘请专家团队来校进行指导,也可以为学校注入不一样的活力,促进高校更好地培养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同时,专家团队对学生的指导也揭示了行业运行更实质的内容和最新的行业信息,有助于高校和学生深入了解该行业。

主要参考文献: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例5

0 引言

随着信息学科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IT人才的需求逐年攀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招生规模较大、培养学生人数众多的专业之一。各类用人单位十分看重该专业毕业生的项目实战经验和动手能力。希望所招聘的学生像带USB接口的外设一样,“即插即用”,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由于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体系基本上参照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相关专业而制定,存在办学定位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办学特色不明显的现象,致使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不强,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另外,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出现用人单位招聘难的问题。

地方高校如何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求,对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培养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工程型应用型人才,是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1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形式

精英教育注重厚基础和广谱适应性,大众化教育更应强调特色和适应性,强调学校和专业的准确培养定位,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的培养上应具有一定的差异。襄樊学院属于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在专业定位上主要是围绕鄂西北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地方院校受条件与环境的限制,专业发展难与知名高校相抗衡,需要站在新的角度立足地方本科院校的特殊性重新审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不以学术型、研究型为取向。而是以地方区域经济及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工程型、应用型为取向。

襄樊学院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突出技术、工程、应用型的人才特色,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高层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夯实专业理论基础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211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其结构如图1所示。

“211”人才培养模式以“核心稳定、方向灵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四年本科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两年夯实基础,按大类进行培养,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一年学专业,按专业方向培养,设置专业模块课程;最后用一年时间安排多课程综合课程设计、短学期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实际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前瞻性

“211”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类专业构建和设计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宽厚的理论教学体系,加强基础;通过构建多维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通过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学生的选择途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市场,最终形成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工作,教高[2007]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密切与产业和行业联系,加强紧缺人才培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性意见,“211”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适合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并随着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3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3.1 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并实践“211”人才培养模式

“211"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2”代表入学后前2年,专业实施共同的教学计划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的教学):第1个“1”代表第三学年,两学期的专业方向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掌握动手能力,强调从业技能;第2个“1”代表第四学年的一个学期的专业实训(项目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参与教师与行业、企业共同承担的计算机相关项目开发工作,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一个学期走向社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襄樊学院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差异情况进行安排,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和工作能力,实现学生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深入磨合,为真正就业作好心理和技能准备,从而形成大类专业、多个方向、灵活模块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流程。

3.2 以就业为导向,设计“核心稳定、方向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

探索“211”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一套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的培养方案,并根据地方区域经济与产业需求以及科技进步实时进行更新。我们按照“核心稳定、方向灵活”的思路,首先设计课程培养体系,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计算机专业基本知识理论体系设置,夯实基础,相对稳定。避免学生今后发展“后劲不足”。专业方向与模块课程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就业灵活设置,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在课程建设中,以学科领域课程群建设为主线,对原培养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和完善。突破按学科设置专业方向的传统思维,走与区域经济、人才市场紧密结合的道路,按就业需求来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选修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向,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培养方案的完善中,我们注重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以增强学生将来工作就业的适应性。培养方案的设计不但反映就业市场对IT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还将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反映在教学任务中。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尤其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专业方向与模块课程的设置则相对灵活,随着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应对市场变化进行更新。

3.3 “从需求倒推”,建设“多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使毕业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提高竞争力,我们切实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避免“纸上谈兵”,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中,我们设计“多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单元实验一课程综合实验一课程设计(课程综合)-短学期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组成,并保证比较充裕的学时数。并分别根据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资源,以计算机专业软 件教学为例,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资源如图2所示。

根据“从需求倒推”的思路,考虑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多种类型,对各实践环节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

(1)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的改革。这类课程强调实验环节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与编程能力。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实验课都由专门的课程负责人统筹规划,在实验教学大纲中明确培养目标,在实验指导手册中规范每个单元实验的要求与内容,做到培养基础。提倡综合设计。鼓励研究创新。

(2)专业方向中模块课程实践环节的改革。这类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每门课程除了设置一定的单元实验外,还要求学生进行综合设计实验,以融会贯通整门课程的内容。由于计算机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强,开发实际项目时需要融合多门课程的知识,单独一门课程的实验设计就略显单薄,所以我们结合多门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基于项目开发的综合设计,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3)短学期实训的改革。短学期实训结合学生各自的专业方向,以“项目驱动,团队合作”的方式运行。通过一批模拟项目的实际开发。融会贯通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团队合作与项目管理等能力,训练开发技能。

(4)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改革。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是“211”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就业奠定基础。在此阶段,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实际项目开发,到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实习,通过这样的实战演练,既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从而缩小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为毕业后的就业创造条件。

3.4 产学研相结合,多渠道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在校内以封闭或半封闭模式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常存在一定的差距,此问题在计算机专业人才供需上尤为明显。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有着积极意义,我们通过创建校内软件实训基地、按企业人才需求定制培养、鼓励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多方面结合的形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在校内软件实训基地,以案例驱动教学、场景驱动训练,采用企业化管理机制及模式,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充分体验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技能。经过人才定制培养,所培养的毕业生能直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成功对接。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承接有科研项目。通过项目研发。拉近教师与社会的距离。学生通过参加实际项目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加强。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通过这几种“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一再实践的”方式,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 结语

几年来,襄樊学院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对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突出“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精准娴熟的工程经验”人才培养定位,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实训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11”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遵循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和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要求下,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实力,科学分析社会需求,找准优势、扬长避短,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旭东,陈伟君,罗予东,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5):52~54

[2]韩利凯,雷伟军,毛艳,梁宏倩,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与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1):78~80[3]陈小辉,李红卫,计算机类本科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子科技,2010(6):112~113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例6

2004年,我国持证会计人员已达到956万人,其中87.87%是大专以下学历,现有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难以达到高级会计人才的要求。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成为我国实践型的专业学位,以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应用型会计人员,但这样也无法全部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无法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多层次、多岗位的需求。作为向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会计人才的现代会计教育,尤其是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将面I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和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其中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管理的需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型会计人才成为会计教育改革的核心,而各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对于未来会计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20年来,我国许多设有会计专业的高等院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关于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会计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和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在企业管理、信息服务和经济决策中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会计的市场功能发挥程度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高低的关键是会计教育。会计工作要发展,会计人才是关键。会计人才的素质取决于会计教育,会计教育的效果取决于会计教育观念的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会计教育目标的正确定位、会计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完善、以及会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学生考核方式的灵活化。

(二)会计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邓传洲等(2004)指出,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还普遍存在,会计的高等教育已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知识面狭窄。林志军等(2004)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会计教育中应注重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及其重要性或有效性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会计教育的知识结构仍然较为狭窄,具体体现在跨专业学科知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对技能的培养方面也相对薄弱,目前的会计教育状况还没有完全提供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授。三是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不明显。根据孟焰、李玲等2006~2007年对我国20余所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比较发现,各个高校将会计教育的目标基本定位为“通才+专才”的组合教育模式,通才教育是会计教育的基础,专才教育是会计教育的核心,将通才教育同专才教育结合培养具有全面素质教育且精通会计专门学问的高级会计人才。各个高校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导原则、课程结构等方面差别不大,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课程设置的具体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层次等方面稍有差别。

二、会计本科人才需求的能力分析

(一)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技能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孟焰、李玲等的调查,对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人员所需技能的重要性及实际掌握程度的评分情况进行统计,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技能结构现状如(表1)所示。(表1)中各项数据表明,我国会计高等教育对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没有达到学生所期望的水平,也无法达到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等方面有很大关系。

(二)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 高等院校如何培养会计本科人才,以什么样的模式来培养人才,确定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该目标需要建立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以及如何实施该课程体系才能有助于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最终检验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与能力的是用人单位,即只有满足“消费者”需要的高等教育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那么高等院校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重要的人才,必须了解市场、分析市场需求,明确市场对人才要求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系列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来保证人才的质量。职业能力可以为高校教育提供指引,使其关注市场需求,以能力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设置相应的系列课程体系。

2003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了《成为胜任的职业会计师》,其中将会计师职业能力的方式分为两类,一种被称为功能分析,其出发点是关注会计师在实际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职业能力被定义为在实现这些角色和完成这些任务时达到既定标准的能力;另一种基于能力投入,其着眼点在于成为胜任的职业会计师所必须的、潜在的能力。根据IFAC于2003年10月的《国际教育报告框架》,职业能力是指在真实工作环境下按照既定标准实现其职业的能力,而能力指的是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价值。为了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服务,促进会计行业的稳健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就开始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系统研究。而我国则是最近才逐渐意识到并开始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研究。2002年财政部成立了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项目研究课题组,就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建设问题进行研究。然而我国还没有就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界定和描述达成统一而权威的意见(周宏等,2007)。从目前的就业形式分析来看,我国用人单位比较看中会计专业人才是否具备下列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是接受会计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的基本能力;四是熟悉我国有关会计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有关的国际惯例;五是具有一定的创业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六是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尤其要了解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七是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从能力结构分析来看,用人单位主要看重会计人才的知识面是否宽,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自学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是否强,综合素质是否高,是否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因此,会计本科教育应根据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能力结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

三、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明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 新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知识、能力、素质并进的培养模式,即KAQ模式。其中知识分为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交叉知识;能力包括自主扩展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研究指出,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首先需要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拟定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基础上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培养人才的规格,需要根据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来确定会计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根据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美国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美国的会计教育以前一直将未来的职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但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尽管教师不断将新会计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学生掌握的仍然有限,无法面对就业后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在《会计教育目标》中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标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应该具有的素质”。认为会计教育的重点应转向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我国国家教委有关领导也曾提出,高校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牢牢把握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要,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的多样化。从我国这一提法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人才培养模式要多样化。

(三)中国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借鉴美国对会计学教育目标的提法,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我国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可确定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诚信敬业、知识技能突出,学习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以下特点:一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在“通才”基础上的“专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知识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产业技术综合了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建立在传统产业技术和单一知识结构基础上的“专才”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而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会学习的通用型人才的“通才”教育,已得到各行各业用人单位的拥护和欢迎。三是强调应用型的人才特色,即要求会计人才必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宽厚的基础知识、较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四是强调诚信敬业。诚信敬业是指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有较强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四、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课程体系是根据一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践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专业的教学思想,决定专业人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杨仁发等,2004)。刘永泽(2004)认为,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体现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应充分考虑会计学科的市场定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职业意识。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诚信敬业、知识技能突出,学习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了适应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以“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能力”为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确定“两基础、多方向、一环节”的柔性课程体系建设,根据课程体系来选择教学内容,规范教学体系。

(二)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内容 会计本科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我国会计本科人才教育应坚持以下要求。“两基础”。是指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来设置,主要包括“两课”、英语、高数、计算机、法律、体育、人文以及自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程应考虑会计学专业“宽口径”的要求,不应局限于财会、审计等知识,还应具备管理、经济学、金融等学科的综合知识,可设置管理学、经济法、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政与金融、国际贸易与税收、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软件应用、管理会计、税法、审计学基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课程。“两个基础”主要体现原基础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例7

第一,法务会计本科教育。具体又可以分为:(1)开设法务会计相关课程。如西南政法大学将司法会计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西北政法大学将司法会计作为法学(经济法)选修课程。(2)在会计学下设立法务(司法)会计专业方向。如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贸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一些财经类、政法类院校陆续在会计学下开设会计学(司法会计)专业方向,2004年云南财大将其改为法务会计方向;在会计学专业下设会计学(法务会计)专业方向。(3)在财务管理下设立法务会计专业方向。2007年开始,渤海大学分别在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下开设财务管理(法务会计)和会计学(法务会计)专业方向。(4)在法学下设立法务会计方向。此类主要是在一些政法类院校或者法学教育比较完备的综合类、财经类高校出现,如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渤海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在法学专业下开设法务会计方向教育。

第二,法务会计研究生教育。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别:(1)在法学专业或会计学专业开设法务会计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吉林大学、华东政法学院、渤海大学等。(2)在法学专业开设法务会计专业硕士学历教育。如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从2003年起招收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2]。(3)在会计专业硕士中开设法务会计专业教育。2005年,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开始招收法务会计方向的会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MPAcc)[3],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也在MPAcc中相继开设了法务会计专业。截至目前,法务会计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仍未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法务会计职业培训。如中国政法大学与国家会计学院、复旦大学、天津财经学院、美国普莱斯顿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合作,面向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会计师、审计师、内部审计人员、中介服务机构调查人员、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等,开展法务会计科研和培训。

从上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实践,结合当前学界对法务会计的讨论,反映出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学科属性没有定论。法务会计是综合了法律、调查学、会计学、审计学等基础知识的交叉学科,但法务会计究竟应该从属于法学还是会计学,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会计界认为,法务会计从根本上说应该是熟悉法律知识的会计,属于会计学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在会计学下设立相应专业有利于法务会计教育开展[2]。我国法学界认为法务会计从属于司法会计,从人才培养目标看,法务会计更应该是熟悉会计业务的法律人才,在法学下设立专门学科对法务会计教育有利[4]。这种关于法务会计学科属性的争论,既有学术理论研究上的分歧,也不乏人才培养主动权方面的门户之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前法务会计教育有效开展。

第二,专业仍未被官方认可。目前,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的法务会计教育,都是各高校在法学或会计学下设的一个方向,或者即使称“专业”也是学校自己的认识,并未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国民教育专业目录,这一方面学生感到困惑,影响其对未来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并不熟悉,对录用此专业毕业生存在顾虑。还有另一个在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法务会计本身要学习的课程就很多,如果不能独立设置专业,一系列课程无法排进相关专业本就很“饱和”的课程表,这就不能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和知识的全面性。在当前的制度环境下,这不利于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整体发展。

第三,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层次参差不齐。目前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法务会计人才应精通会计、审计、法律法规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辨别、检验经济舞弊行为的基本能力,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包括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沟通能力、职业敏感性以及较高的分析判断能力的调查技巧,同时,还应当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5]。概而言之,就是要培养具有会计学、法学、审计学、法务会计学知识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这种简单化讨巧式跨专业复合型的培养目标,本身就是对法务会计作为独立专业的否定。在实践中,因对于法务会计学科属性认识的不同,各高校关于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有的侧重法学,有的侧重会计学。在法学专业上嫁接会计学的,所侧重必然是法学教育,在会计学专业上嫁接法学的,其所侧重必然是会计学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当前高校中开展的法务会计教育,有的仅是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有的是一些继续教育式培训,开设学历教育的也未能完整覆盖本科、研究生教育,博士阶段基本上是空白。如何在现有教育体系下开展多层次、立体化、具有特色的法务会计教育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四,缺乏公认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至少应当有比较固定的教学计划,其中最基本的是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安排。当前国内法务会计教育的教学计划:(1)涉及学科领域多,涵盖会计学、法学、审计学三大主要学科,辐射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领域;(2)课程门类繁多,包括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等门类,少则十几门,多则几十门课程;(3)各学科课程简单叠加,缺乏交叉学科课程的整合,更谈不上学科知识间的融合,失去学科独立性[2]。缺乏广泛认可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困难。

第五,专业师资力量有限。法务会计本身是个新兴领域,当前国内高校开展法务会计课程或者专业教育的,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有的是会计教师,有的是法学教师,其他也有审计、统计、金融、心理学方面的专业老师,同时精通会计、审计、法学、证据学理论和实务的跨学科复合型教师是很少的[2],并且,当前高校里还未开展法务会计博士教育,未来短时期内专业师资力量如何解决成为摆在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面前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问题。

二、造成我国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困境的原因分析

法务会计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个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具有很强实务操作性的新兴领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可能是造成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困境的直接原因。从本世纪初河北职业技术学院首开先河以来,我国高校开展法务会计教育也不过十余年历史,对法务会计缺乏基础的实践经验,更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思考。但是,究其根源,学界对法务会计这个新生事物缺乏足够的重视,认识和研究不到位是造成当前高校开展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第一,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美国,法务会计师早就被誉为是“会计职业的新宠儿”,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将法务会计列为本专业“令人振奋的专业领域”之一,会计业领军人物、学术权威不断敦促会计教育界向学生、职员提供法务会计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6],截至2007年1月在美国至少有82所大学开展了法务会计教育,包括进修性质的学位教育以及涵盖本科、研究生、博士等各个阶段的学位教育(百度百科,“法务会计”)。2012年末,我国有1147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即便是在主要教育目标为培养经济、法律专业人才的97所财经类本科院校中,开设法务会计专业方向或者相关课程的不超过1/3。另一项从中国知网以“法务会计”为主题词检索到的近800篇论文中,探讨法务会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仅有89篇,其中来自财经类高校的论文成果只有20%左右[7]。这些事实证明,我国学界、高校对法务会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确实不高。第二,对法务会计与相关概念、学科的关系认识不清。首先,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的关系。专门研究二者关系的文章为数不少,但文章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第一种观点认为司法会计是法务会计在我国发展的具体形式,也就是说二者无区别[8];第二种观点认为司法会计与法务会计具有相同之处,但在法系基础、形成渊源、会计主体和诉讼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9];第三种观点认为法务会计包括司法会计,司法会计是我国法务会计的发展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10],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法务会计要在我国进一步发展就存在很大障碍。其次,法务会计与法学、会计学的关系。普遍观点认为法务会计是跨上述两个专业的交叉性学科,但对到底在法学下设法务会计方向还是在会计学下设法务会计方向有不同的认识,导致在具体人才培养实践中,有的高校是法学下设法务会计方向,如中国政法大学;有的高校是会计学下设法务会计方向,如云南财经大学;有的高校则在法学和会计学分别下设法务会计方向,如渤海大学。第三,对法务会计教育的理论体系研究不足。目前,国内对法务会计概念、特点、内容、理论结构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着分歧,会计界与法学界并未达成共识。国内的法务会计文章多是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呼吁,真正立足于法务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少,而研究法务会计的专著更是屈指可数。目前国内出版的有影响力的法务会计教材和专著主要是国外相关资料翻译过来的[11],侧重于介绍国外法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国内自主编写的法务会计教材仅有屈指可数的几本,国内目前没有形成受到广泛认可的、比较完整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不能真正体现法务会计在学科上的交叉性和特殊性,介绍、引进国外法务会计著作所形成的一些结论也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法务会计实践,结果自然是削弱了法务会计理论体系对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指导作用。第四,对法务会计人才需求的研究不够深入。法务会计人才可以在我国哪些行业、哪些领域能发挥作用,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当用调查或者考察结果来说话。许多学者撰文提到我国对法务会计人才急需,但这种需求似乎并没有实际调查或者考察的结果去支撑,对法务会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和所起到的作用缺乏实证研究。不少研究都提到当前许多政府部门、中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需要法务会计人才,但鲜有学者从用人单位方面着手,去考察用人单位对法务会计人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法务会计人才,是否愿意提供长期稳定的专门岗位还是需要短期服务,能够承受多高的服务成本等。或者从法务会计人才方面入手,深入研究法务会计从业者的择业多样性、进入相关单位的途径、职业发展前景以及由此需要付出怎样的成本等。

三、解决我国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困境的可能性出路探索

作为一门应用性导向的新兴学科,法务会计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实在还太短,且理论体系研究明显滞后,学界对于法务会计高等教育的争议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时间内仍将存在。然而,我国高校开展法务会计教育、培养法务会计人才的探索显然不能等待理论界的争论完全消失,也没有必要。法务会计是经济发展催生的新兴行业,人才培养自然应该以实务需求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实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素质就开发能满足需求的教材和课程体系[1]。作为高校从事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一分子,我们认为在以市场实务为导向培养法务会计专门人才的探索中,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开展一些富有成效的细致工作。

第一,加强法务会计理论研究。法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将为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实践指明方向,促进法务会计学科建设与实务实践的良性发展。首先,要立足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实务导向,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诸如经济摩擦、贸易纠纷、诉讼、反倾销等经济活动保持敏感,持续观察和研究法务会计在实践中的新特点、新动向、新问题。其次是在尽快就法务会计的概念、性质、原则、范围等基本概念以及学科或行业定位、工作程序、结果和方法等方面达成基本共识,从而形成我国法务会计的理论体系,以指导不断演进的法务会计实践,并通过法务会计实践进一步对上述理论进行完善[11]。然后,要对法务会计制度建设给予足够重视,推动建立健全法务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出台基本准则、职业道德规范、从业资格认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制度文件,做到有法可依,使法务会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借鉴国外法务会计理论发展经验,有学者建议我国应成立法务会计工作小组或者类似的组织,汇集会计界、法学界等相关学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研究我国法务会计理论体系建设[11]。也可以像美国、加拿大那样,建立法务会计师协会或是专门机构,构建一个稳定持续的学习交流平台,定期开办研讨会、学术会、创办杂志等,让学者们可以互相沟通理论成果,不仅有利于大家在法务会计内容方面达成共识,还可以促进学者们的不断思考与创新。

第二,明确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引领前进的方向,高校开展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确定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是社会经济实践对法务会计人才的需求。我国法务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任务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在我国现阶段或者未来法务会计人员到底应当做什么、能做什么,可以在哪些行业、哪些领域、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发挥何种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完备的考察和调研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开展法务会计教育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这种人才培养不是学界想当然的产物,更不能为了人才培养而培养人才。法务会计不是将法学、会计学等学科知识简单累加,而是要将会计知识、法学知识和法务会计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学科独立性和特色[5]。有学者将法务会计知识结构形象地比喻成三层蛋糕,以会计专业背景为底座,审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欺诈调查为中间层,顶层是法律环境,蛋糕上点缀的糖果代表沟通技巧[12]。也有研究者认为法务会计知识结构更像是三明治,上下两层是会计知识和法学知识,中间是法务会计核心知识[1]。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例8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在当前形势下,特别是在我国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特别是在新会计准则深入实施以来,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很强的理论素养,而且还要具备很强的研究能力以及职业首先,这就需要在开展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最为重要的就是还没有建立会计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积极探索新的会计人员培养模式,本文提出了“课赛融通、双轨并进”的培养模式,特别是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实施“课赛融通、双轨并进”的策略,这将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方面培养方面的有效性,特别是能够使高职学生在会计理论、会计实践以及会计研究等方面得到提升。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在就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对于推动我国会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但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会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虽然与过去相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按照市场需求来看、按照企业的要求来看、按照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的标准来看,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理念存在误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优秀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人才,使其能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同时还要在提升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研究能力以及未来发展能力方面下功夫,这也符合提出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要求。但从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来看,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个别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全面发展”的理念,有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理论素养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的高职院校则过于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会计人才的理论素养以及研究能力不够重视,所有这些都属于会计人才培养的误区,不利于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专业化、职业化、素质化会计人才,必然影响会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同时也不利于未来会计人才走向社会之后的科学发展。

二是人才培养缺乏市场导向。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发展能力建设,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因而在培养会计人才方面一定要树立“市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人才培养取得实效。但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市场导向”,比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对市场需求、企业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素质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特别是从当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来看,很多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都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也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同样需要会计人员进行深入的研究,但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培养会计人员,必然无法取得更好的成效,而且也导致一些会计专业的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尽管有一些会计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较差,不适应市场需求。

三是专业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当前相当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还没有真正形成与专业知识的必需性、操作的技能性的操作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结构体系,理论课程偏多。传统模式的会计专业的课程偏多,导致培养的学生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上出现重理论、厚基础、宽范围,面面俱到,而专业操作技能不扎实的现象。对于当前的一些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在专业课程的结构方面缺乏系统性以及针对性和特色性,必然会导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缺乏有效性。比如某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创新体系,没有跟上现代会计工作快速发展的形势,比如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体系、核算机制、监督机制都进行了新的规定,但该高职院校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仍然沿用传统的教材,只是增加了新会计准则方面的教学内容,而传统教材有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新会计准则,必然无法取得实效。

四是人才培养缺乏有效考评。从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来看,最突出的就是缺乏有效的考评体系,特别是在实践环节还没有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这就直接导致无法更好的提升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形式,尽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并没有科学的考评体系,学生是否进行了实习、实习的成果如何等等都没有纳入到考评体系当中,即使一些高职院校建立了相关的考评体系,但也十分简单,甚至是属于形式主义,这必然无法更好的提升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

二、实施“课赛融通、双轨并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理与实践的结合、不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市场和企业的有效对接,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大力实施“课赛融通、双轨并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抓好课程教学提高会计人才的理论素养、又要通过技能竞争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研究能力,既要高度重视实训教学、又要重视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而且也有利于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符合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

一是着力夯实理论基础。对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必须坚持“理论够用”的原则,这是开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因而必须将“理论够用”作为“课赛融通、双轨并进”的首先改革措施,大力加强会计专业人才的理论教育。在理论教育方面,要更多的向会计专业人才提供基础性、实用性理论基础知识,而不是过多的将那些高深的理论提供给会计专业人才。在开展会计专业人才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不能过于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又不能过去轻视理论而过去重视实践,而是要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最大限度的夯实会计专业人才的理论基础。这就需要对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科学的安排,适当增加实务会计内容。

二是大力开展技能竞赛。对于会计专业人才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满足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同时还要使会计专业人才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得到加强,而开展会计职业技能竞争则有利于使会计专业人才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以及自身的研究与发展能力得到加强,这也是“课赛融通、双轨并进”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以及会计专业教师应当在这方面下功夫。要根据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的进展情况,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是针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竞赛,同时也可以针对具体的操作进行竞赛,还可以针对新会计准则进行竞赛,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方式,可以让会计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也能够更有效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

三是着力拓展实训内容。实训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是对会计专业人才理论知识进行检验的重要措施。高职院校在具体的实训中,一定要进一步拓展实训内容,使实训起到更好的作用。要建立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学生见习与学生实习、阶段性实训与长期性实践相结合的实训模式,并根据不同会计专业人才的不同特点、不同优势、不同需求、不同发展目标,开展多元化的实训教学机制,让会计专业人才能够在实训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和特色,进而极大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与职业素质。拓展实训内容,还要高度重视对实训教学的评价机制建设,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实训评价不到位的问题,使实训教学真正发挥促进会计专业人才成长和进步的重要作用。

四是建立定向培养机制。随着我国改革的持续深化,特别是在企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专业化、特色化的趋势,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定向培养”机制建设,就是要加强与企业的战略性合作,为企业培养“订单式”会计专业人才,使会计专业人才既可以依托“订单”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又可以毕业后就直接到“订单”企业就业,这是“课赛融通、双轨并进”最重要的内容,高职院校应当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的探索,使定向培养机制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进而真正为企业培养出专业化的会计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化和职业化人才的摇篮,特别是对于会计人才培养来说,更要高度重视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加适应企业需求、更具有发展能力。针对当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应当大力实施“课赛融通、双轨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要在着力夯实理论基础、大力开展技能竞赛、着力拓展实训内容、建立定向培养机制四个方面狠下功夫,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符合企业实际、具备发展能力的优秀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袁雪飞.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6,(12):128-129.

[2]范莹莹,刘峥.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视阈[J].经济研究导刊,2016,(08):255-257.

[3]韩宗宾,李荣.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模式新探[J].财会通讯,2016,(27):95-97.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例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1-5874-02

Research of University Computer Specialty Setup and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CHE Kui1,2, LU Ling1, XUE Hai-yan1

(1.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China; 2. College of Softwar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uninterrupte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is infiltrating to other fields step by step, and the society requirement is extending uninterruptedly. How to train high quality innovative personnel, this brings forward a new challenge to university computer specialty setup and layout. This paper researches mainly university computer specialty setup and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includes the setup of specialty direction and courses system, the training pattern and training project of innovative personnel to adapt society requirement.

Key words: computer specialty setup; courses system;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al teaching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发展十分迅速的专业,目前在国内高校本科教育中已形成了规模庞大、方向多样的教学体系,每年向社会输送大批的计算机人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向其它领域的逐步渗透,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充,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对于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设置与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研究了计算机专业的设置规划与创新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包括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1 计算机专业设置规划

在制定计算机专业设置规划过程中,应考虑到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从“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入手,将计算机专业划分为多个培养方向,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方向、“软件工程”方向、“网络工程”方向、 “信息技术”方向等。

1.1 “计算机科学”方向

“计算机科学”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和可计算系统的理论、设计、开发和应用技术,涉及算法分析与设计、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开发与理论、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知识领域。该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及算法的实现,强调学生应用计算机算法解决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并可构建出高效的解决方案。

“计算机科学”方向的核心课程为: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1.2 “软件工程”方向

“软件工程”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的理论、设计、开发和应用技术,涉及算法与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需求开发、软件管理等知识领域。该专业方向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学生具备扎实的程序设计能力,具备深厚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研发能力和市场与国际意识,能够对软件产品的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实施和测试执行规范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及进行可靠的方案实施。

“软件工程”方向的核心课程为:高级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编译原理、软件工程、UML软件建模设计、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配置管理、Web开发技术、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模式与重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

1.3 “网络工程”方向

“网络工程”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理论、设计、开发和应用技术,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网络设计与理论、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信息安全、网络协议等知识领域。该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等知识,能够在IT领域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设备的开发、设计与管理,具有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与开拓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工程型与开发型人才。

“网络工程”方向的核心课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网页制作技术、网络操作系统、TCP/IP技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管理技术、密码学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网络性能分析、网络软件设计、多媒体应用技术、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

1.4 “信息技术”方向

“信息技术”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理论、设计、开发和应用技术,涉及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管理与维护、电子商务、ERP原理、信息管理、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等领域。该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理论知识及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管理等知识,具有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信息技术”方向的核心课程为: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信息管理导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技术、系统分析与设计、Web系统与技术、电子商务、ERP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2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

在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应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使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与社会经济、社会需求相一致。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尤其对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2.1 结合社会需求,制定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专业教育过程中,应强化创新意识教育,增强创新思维训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着力创新人格塑造。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问题,其决定了专业能力结构和知识体系,而社会需求是一个客观标准。专业能力结构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贯穿于知识体系与教学模式中。在构建专业能力结构时,需考虑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问题。社会本位注重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个人本位注重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培养具有创新型计算机人才,需将专业能力与基本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科学架构。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强化相应的专业知识,按照“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研究型人才”注重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具备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关注计算机前沿的发展趋势,培养方向为计算机科学。“工程型人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分为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两个培养方向。“应用型人才”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培养方向。

2.2 紧跟计算机发展趋势,不断更新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突出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课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专业课教学需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实践课的重要性。

按照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应不断更新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增加相应的特色专业课程,并对主干课程设置课程设计,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和谐教学环境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广泛,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一个既定的学习任务,学习相关的知识,当完成了一个学习任务时,再定下一个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知识单元从不同角度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动其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开拓思维获取新知识。

教师应把教学作为发展认知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独立学习及创新思维的自信心。

2.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设计软件/硬件的创新能力。

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有效地开展专业实习。鼓励学生在实习基地参与实习工程,并结合实习成果完成毕业论文。学生通过参与企业运作与项目研发,体验真实的企业环境和项目开发环境,可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

2.5 完善教学设备,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设备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专业设置的调整而不断更新,在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十分重要,教学设备是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教学设备,建立实验室、机房等。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师资,由于计算机学科发展迅速、实践性强,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需不断改革与完善,制定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体系与有效措施,建立科学有效的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营造学科创新氛围,创造良性竞争环境,积极探索师资队伍的优化与整合,创造多学科汇聚与多方向交叉融合的创新团队群,努力打造一流的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

3 结束语

在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不断改革教育理念和专业设置,积极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促进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社会需求,不断调整计算机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教学设备,构建和谐教学环境,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和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韦丽梅.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对就业情况的影响[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26(10):111-113.

[2] 景海峰.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建议[J].黑龙江教育,2008(7):84-85.

[3] 周兴社,樊晓垭.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3):10-11.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例10

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地区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会计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北京经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经过三年的实践,提出了培养“面向现代经贸企业”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基于这一目标构建了科学的会计专业“分向培养”模式。为全面了解“分向培养”模式的适用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项目组成员开展了相关内容的系统调查分析。此次调查欲深入了解区域行业、企业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分向培养”模式及实施成果与不足,同时根据调查结果,对未来高职会计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并对“分向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完善。

一、调研活动概况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分向培养”模式调研课题组开展的此次调研的对象为,参加了分向培养的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意在使调研形成的结果更为客观有效、调研结论更具科学性。调研对象主要以2013级、2014级和2015级会计专业学生及其就业或实习单位为主。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相结合。调研教师通过实地访谈的方式,与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访谈,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就业后的信息反馈等,并对毕业生(实习生)就业(实习)单位情况和职业生涯走向的情况进行搜集,对这些信息加以整理,作为佐证材料。课题组事先精心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北京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实习生)分向培养情况反馈表”,通过网路扩展了调研对象并有效回收了调查问卷。向已毕业或即将毕业学生发放问卷总计220份,有效回收195份。

二、“分向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分析

(一)“分向培养”模式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北京市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与完善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在GDP中的比重呈不断增长的态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增长幅度高于其他产业人数的增长幅度。从需求情况看,北京财会类人才需求量很大,尤其是中小企业,财会类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但《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对于会计专业毕业生,找到一份普通工作求职压力并不大,但是要想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却不容易。针对会计岗位需求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越是大型、高薪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高、越细致,包括专业能力、财务软件使用能力、沟通能力,甚至对CPA证书、实习经验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部分企业反馈,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实践常识,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成本比较高。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实习生)就业(实习)单位以中小企业居多,占据就业人数一半以上,是高职会计人才需求的主体。从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结果看,毕业生(实习生)主要就业(实习)的单位以服务业为主,占比30.77%,行政事业类单位占比12.31%,这两类企业占比一半以上。同时,此次调查中值得注意的是,毕业生就业(实习)途径以熟人介绍的方式占近一半,媒体广告占其次,比例为22.56%,而较少学生是通过招聘会或是人才市场的途径实现就业的,这样的就业方式还是有着一定局限的,同时,也会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的提升。

(二)“分向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为落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2013年开始,北京经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课题组进行了“分向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划分了银行会计审计实务和统计实务三个培养方向。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学习方向,42%的学生选择了银行会计方向,33%的学生选择了审计实务方向,其他学生选择了统计实务方向。各方向主要专业课程的讲授分别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保证教学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向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召开交流会,听取企业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适时地改正发现的问题,保证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反馈“分向培养”模式对优化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49%的学生认为“分向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很好,对于促进就业具有积极作用;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应用效果不好;而其他学生认为该模式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调查结果中,我们还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分向培养”模式对提高各项会计核算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分向教学”模式的探索还是受到了多数学生的欢迎。

(三)“分向培养”模式仍需要不断完善

“分向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需要克服、不断改进的实际问题。例如,学生与班级管理困难问题。会计专业“分向培养”模式的实施是按照学生自愿报名和系部选择的方式来组织班级和学生管理。按照各方向选择形成的新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于会计专业原来的各个班级,客观上形成了原班级与教学班交错不符的问题。对于原班级的班主任来说,面对即将就业或实习的学生,班级管理和宿舍管理的难度加大了。这一变化容易造成班级的凝聚力不强、学生散漫、形成管理盲点等问题。再者,由于会计专业分向教学改革是从2013年才开始实施的,实际参加教学改革的学生样本还比较有限,还需要积累更多的数据来论证改革的效果。项目研究将随着分向培养模式的不断实施,积累充足数据来客观评价这一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并且根据实施反馈信息不断完善该模式。

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了“分向培养”模式在未来可以不断改进的一些方面。在方向划分上,可以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不断优化,增加或删减相应的培养方向,如增加注册会计师、税务实务、小企业会计等方向设计,以保证人才培养适合市场需要。调查也显示,学生认为在中高级财务核算能力、税收核算等方面的核算技能培养上应进一步加强,同时,学生们对财务软件操作、税务事务处理等实操能力培养方面有较强的需求,应将这些需求进一步融合进教学改革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分向教学”模式。

三、进一步强化“分向培养”模式实践的思考

(一)制订职业能力分向培养标准,推行“多证书”制度

依据“分向培养”模式的要求,发挥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制定适应企业需要和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能力分向标准。教学安排分两部分:一是课堂理论教学,二是根据职业能力分向标准设计不同细分方向,安排学生进行专向学习和上岗实操。采用“2+1”的“分向培养”模式。在学生完成第一和第二学年的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后,第三学年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开始职业能力分向培养及对应的顶岗实习。

推行“多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根据所选专业方向,考取初级会计师、统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

(二)建立“分向培养”模式的教师能力提升方案

“分向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雄厚的师资力量是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学校需建立与“分向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教师能力提升方案。学校定期派遣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强化“双师”素质,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基础理论,提高业务能力。同时,聘请企业不同专业方向的人员,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这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引企入校”的新型实训教学基地

“引企入校”,即与企业合作建立新型实训教学基地,让企业在学校“生根发芽”。既为学生提供了强化实践技能的空间,又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快速通道,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供新平台。专业实习依托合作企业,成立校内“虚拟公司”。随着实践基地不断成熟,逐渐对外承接业务,使其作为学生校内实践技能训练的最佳场所。

参考文献:

[1] 范莹莹,刘峥.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视阈[J].经济研究导刊, 2011(08):255- 257.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例11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67-01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迅猛发展。作为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加快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培养体制,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尤为迫切。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而形成的结构序列。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力结构的合理性和实现程度。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以就业为导向,在会计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会计专业学生顺利就业必备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强调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

二、我国现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高职教育目标存在不适应性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高等性”和“职业性”,但应该更强调其职业性。高职会计教育目标必须明确指出高职会计教育不是培养从事教学和科研人才,而是从事企事业单位实际会计工作的技术人才。

(二)不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不重视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学生只是能够进行简单的会计账务处理,,会计职业道德显得更为重要。

(三)与企业人才需求结合不紧密

企业需要的是适应企业特点的技能型会计人才,但很多高职学生缺乏行业的会计岗位能力。由于熟悉会计岗位的时间太短,很难做到快速上岗,从而影响了学生就业情况,这源自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需求不紧密所造成的。

(四)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过窄

会计人员需求单位的分布领域非常广泛,覆盖了企事业单位、各级行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社会中介机构,等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窄会影响学生的视野,课程划分得过细,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使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受到制约。目前的会计课程主要学习工业企业会计,学会计的不懂银行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择业面。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树立全程实践观念

首先,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应为“技能”型和“桥梁”型人才教育。其教育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当能够将高级会计人才的劳动成果。其次,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于培养中小企业的会计主管人员和管理人员、地方主要企业的中层骨干会计人员及基层管理人员。

(二)进行会计专业调研,确定实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进行会计专业调研,不仅能掌握学生未来就业方向,还能根据调研资料确定有效的实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学校每年利用暑假组织教师下厂实习,对地方企业的发展现状、企业会计岗位分工情况、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的需求、毕业生去向及用人单位情况、毕业生会计技能不足之处以及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等众多问题进行调研。

(三)课程体系结构以会计岗位能力为本位,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

会计专业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在构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结构时,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形成以能力为核心、同时兼顾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四)课程教学应突出实践应用操作

根据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特点,应建立以校内实训环节为主、校外实习教学为辅的实践应用教学形式。其实践操作应用能力应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仿真到顶岗,呈螺旋上升态势,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实现实践应用操作能力逐层递增。在基础会计之后应安排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之后应安排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之后应安排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应每周两节理论讲授,四节上机实训;在学生到单位进行会计实践之前应进行一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进行融合,这既是对学生以前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一次综合实训,又是对学生进行一次上岗前的培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五)课程体系结构应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等都是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绿卡”。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深化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将会计从业资格及职称考试要求融入到专业教育中,使学生有潜能获得证书,增强职业竞争力。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效果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最新理论,通过营造仿真化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创建了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累职业经验或策略,突出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的企业化和教学内容的职业化的鲜明特点,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真正做到实践与教学零距离。

参考文献

[1]吴倩.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课程改进措施[J].时代教育,2012,(17)

[2]张首楠.社会需求视角下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财会通讯,2012,(03)

[3]袁咏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对岗施教”研究[J].中国商界,2010,(07)

[4]曾鸿英.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7)

[5]秦佳.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构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