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制造业发展分析

制造业发展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2 09:09:43

制造业发展分析

制造业发展分析例1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有着惊人的涨幅,从1990年的6096.7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69826.7亿元,同期增长了44.3倍。制造业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了生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是贯彻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之路,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运用产业关联性分析和最小二乘法进一步阐明江苏省生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相互需求和相互影响关系,最后针对江苏生产业和制造业的现状,提出相应的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关于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研究

对于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性问题,Rowthorn(1999)认为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O’Faeeell & Hitchen (1990)则认为生产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互动论认为生产业和制造业呈现互相作用、互相依赖、协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Francois J. F. 1990、Diaz Fuentes D. 1998)。生产业的发展也依靠制造业增加中间投入部分。原毅军等(2007)从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研发博弈出发,阐明了二者技术研发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纪春礼等(2010)利用1978――2007年中国数据的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了我国的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互为因果关系。

以上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研究视角。本文基于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观,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对我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与互动程度进行理论的探讨和现实的考量。

三、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从制造业各行业对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与服务业各行业中间需求的比率的角度看不同的生产业与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则假设以下公式:

(公式1)

上式,表示第i制造业与第j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系数,

表示第i制造业对第j服务业的中间需求,

表示第j服务业对各制造业的中间需求的总和;

从服务业各行业向制造业各行业提供的中间投入与制造业各行业中间投入的比率的角度来分析,则可以归纳得出以下公式:

(公式2)

上式,表示第i服务业与第j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系数,

表示第i服务业向第j制造业提供的中间投入;

表示第j制造业获得各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的总和。

以上两式表明,的值越大,第i制造业与第j服务业的关联越紧密,第j服务业越依赖第i制造业;反之,则两者独立性较强,关联性较弱。同理,的值越大,证明第i服务业对第j制造业有更强的促进推动作用。

根据2010年江苏统计年鉴中提供的200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提供的数据,我们选取制造业中的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化学工业、纺织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这6个行业和生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交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和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这3个行业,从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两个角度来研究他们之间的产业关联状况。

以2007年江苏省的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产业关联为例,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对交通运输邮电业的中间需求为66049万元,交通运输邮电业对各个制造业的中间需求之和为11684678万元,因此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对交通运输邮电业的中间需求与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比率为5.6%。

从制造业各行业对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与服务业各行业中间需求的比率和制造业各行业对生产业的中间投入所占制造业各行业中间投入的比重两个指标,来看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关联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2007年江苏省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关联状况(% )

由表1可知,我省化学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与交通运输邮电业中间需求系数较高,分别为10.1%和8.4%。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和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强,中间需求系数为10.3%。交通运输邮电业与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的关联性较高,中间投入系数都为3.1%。金融保险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联性较小。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各行业的关联程度较低,化学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则有较强的需求关联。由此可见,江苏省新兴生产业结构的低度化程度十分明显。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选取1989-2009江苏省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工业总产值,选取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的总产值等数据作为分析的指标,用Eview5.0软件来建立模型,并且运用最小二乘法(OLS)来分析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两者间的影响。

以制造业(ZZYE)每一年的工业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 金融保险业(JRBX)、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KXYJ)、交通运输邮电业(YSYD) 每一年的总产值,且这三个变量相互独立,建立如下回归模型:ZZYE=α+β*JRBX+γ*KXYJ+ε*YSYD,在模型中,α为常数虚拟变量,表示外界行业等因素的影响;β、γ、ε为各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可得以下主要数据,如表2:

表2 回归分析

注:金融保险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回归结果分析:金融保险业(JRBX)、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KXYJ)和交通运输邮电业(YSYD)对江苏制造业的系数分别为2.27,63.36和-5.88,表明此三个行业对制造业存在显著的影响。T检验值的绝对值都大于2,即都通过了T检验,杜宾-瓦森检验值也通过检验,而且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为0.99,表明方程的拟合优度接近于1。整个分析表明,这个模型效果较好。

江苏的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影响程度系数为2.27,可见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的发展存在一定影响。一方面,金融保险能够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另一方面,金融保险业能够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扩大制造业的发展规模,促进制造业的投入。江苏的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影响程度非常大,影响程度系数为63.36。显超其他行业,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才,知识资本的投入,而作为江苏新兴的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其发展规模与速度呈现不断扩大,快速的趋势,有利于我省制造业的发展。

江苏的交通运输邮电业对制造业影响呈抑制作用,程度系数为-5.88。近年来,由于江苏省公路、铁路和长江大桥的建设,我省的海、陆、空运输更加方便快捷。但是,江苏的交通运输业的基础设施能力仍有待提高,而浙江、上海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抑制了江苏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以生产业(SCXFWY)每一年的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制造业(ZZYE)每年的工业总产值为解释变量,建立如下模型:SCXFWY=δ+ζ*ZZYE,在模型中,δ为常数虚拟变量,ζ为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用最小二乘法(OLS)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可得以下结果,如表3:

表3 回归分析

注: 制造业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依此回归分析,制造业对生产业有一定的影响,程度系数是0.22,制造业的T检验值的绝对值大于2,即通过了T检验,杜宾-瓦森检验值也通过检验,而且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为0.99,表明方程的拟合优度接近于1。整个分析表明,这个模型效果较好。由此可见,很多服务业依靠制造业才能发展起来,没有制造业,社会对这些服务业的需求就会很少。所以说,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分析和相互影响分析可知,我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强,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如化学工业对新兴生产业如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的需求较大,而新兴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投入结构却比较低,而且江苏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总体的影响程度很大,所以,江苏应该积极发展新兴的生产业。因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明确制造业在江苏省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2)促进制造业对生产业的推动,加快生产业发展。(3)明确生产业发展的优势行业,发展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4)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5)贯彻人才强省计划,为生产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

[2]张惠萍.基于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的产业融合探析[A].学者论坛,2008;3

[3]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制造业发展分析例2

1物流业相关指标为输入

制造业相关指标为输出时的DEA有效性分析制造业为产出指标的情况下,在11个DMU中有2个DEA是有效的,分别是2008年和2013年,这表明了在这两年中京津冀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基本能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增加物流的投入,制造业会获得相应的产出增长。在其他9个年份中都是DEA无效的,但是在2003年、2004年、2006年和2013年是技术有效,技术效率在有效与无效之间变换,综合效率因此受到了影响从而存在上下波动的情况,这表明了DEA的无效是因为物流业的技术水平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京津冀地区物流业在技术、设备、管理方法都没有达到现代物流的水平,现代物流服务存在明显不足的现象,这对于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是非常不利的。在规模有效性方面,共有9个年份为规模收益递增,这表明了增加物流业的投入,制造业可以得到更多的产出,这意味着制造业释放的物流需求可以有效地促进物流的发展,并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在物流业为输入,制造业为输出的分析结果看来,京津冀物流业与制造业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但物流业尚未达到现代物流服务的水平,以至于无法有效地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2制造业相关指标为输入

物流业相关指标为输出时的DEA有效性分析京津冀物流业与制造业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两业的联动,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的良性发展。判断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性发展的标准是同时满足物流业为输入制造业为输出时的DEA有效与制造业为输入物流业为输出时的DEA有效,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京津冀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协调性分析结果

二结论与对策建议

1结论本文

通过运用DEA方法分析了京津冀近十年以来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状况,得出了两业在这十年间的发展并不协调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制造业经历了大规模的发展之后规模效益递减,制造业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有所减缓;而物流业则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有力地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规模效益处于递增状态,但是技术效率仍未达到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仍需重视物流业生产技术的提升。

制造业发展分析例3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困扰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又是主要依赖于资源和环境的行业,在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装备制造业自身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发展服务经济是摆脱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我国而言,同样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发展生产业,是我国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由于产业融合的推动,使得生产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在全球迅速崛起。

二、生产业发展的动因

生产业依托装备制造业、服务装备制造业并实现良性互动。装备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业则是装备制造业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机补充。随着装备制造业部门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它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并会把这种需求渗透在现代先进装备制造业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中。如此良性互动,不仅会促使企业内部出现产业融合,而且会在产业链上促使制造业与服务业间出现融合,还会使区域内的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一个特定空间上实现产业融合和集群式发展。当然,企业按照市场分工的细化、深化和专业化要求,适时将服务外置和提升,可以加速产业融合的进程,实现生产业发展的突破。现代生产业的重要特征,主要是打破了传统的消费业的局限,开辟了生产业的新领域,即原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内容,诸如市场调查、可行性研究、产品研发、风险资本、采购管理、物流配送、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培训等活动,实现独立化、外置化和专业化,并交与专门的机构实施。这样可以有效利用外部机构技术专、业务精、效率高的特点,既可以使企业集中力量搞好专业生产,又可以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三、生产业发展模式

1.服务外包模式

“服务外包”并不仅是简单地将装备制造企业内部的工作和流程转移到外部,还伴随着制造业分工的继续深化,并逐步发展和开始形成多种新兴服务业,包括流程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和人事培训外包等。这些新兴的服务业统称为服务外包。服务外包促进了生产业的急剧扩张和发展。服务外包可大大降低成本、优化制造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近年来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极其迅猛,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生产业的发展。采用服务外包模式发展生产业需要具备较强的装备制造业实力。我国在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方面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几乎其他任何国家在制造业方面都很难和中国的比较优势相提并论,具体表现在:我国有着比较强的生产技术基础、技术开发力量、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庞大的制造产业工人队伍和科技人员队伍,劳动力价格又比较低廉,基础设施也较好。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利用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优势来壮大自身的竞争力,已经陆续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装备加工业、高技术装备制造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向中国转移。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从这些产业的退出也为中国制造业发展腾出空间。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基地为我国采用服务外包模式发展生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此外,要留住跨国公司设立的制造企业,进而吸引其将更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内,必须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发达的生产外包。基于我国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利用服务外包模式发展的生产业潜力巨大。

2.利用外资推动模式

全球FDI的投资方向和重点已经转向服务业,为装备制造业扩大生产业开放力度、利用FDI发展生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总体上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了承接生产业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使我国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采用外资推动模式发展生产业,一是要继续开放生产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吸引FDI的质量和层次。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积极引进国际生产业的新理念、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内生产业提高水平。同时,要积极进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生产服务产品,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服务支持;二是要积极承接国际装备制造业离岸服务外包。这是我国扩大生产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一大批具备国际化水平的服务供应商,提高接单能力,特别是逐步拓展一些具备优势和条的高端业务。

3.生产业集聚区模式

在生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利用集聚区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我国产业区域特色鲜明,为建立生产业集聚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集聚区是在顺应国际发展规律并借鉴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依靠区域特色和功能,形成产业集聚是装备制造业生产业集聚区模式的特点。生产业的发展依托由资源、禀赋、区位、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所构成的功能,突出其区域优势和特色,建立起与区域功能相吻合的生产业体系,从而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增强服务业的辐射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而形成的集聚区,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和品牌效应的特征。

参考文献:

制造业发展分析例4

关键词:制造业 物流业 联动发展

2009年3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同时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列入规划中九大重点工程之一,鼓励制造业与商贸企业剥离或外包物流,从而释放需求,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必要性

在我国,一个制造企业纯生产的时间只占全部生产流程总时间的10%,而各种物流时间占90%;一个工业产品,生产成本只占10%,而采购与物流成本占90%;一个工业产品生产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10%,而物流与销售利润占利润的90%。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一方面,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围绕自身客户的需求展开,而站在物流业的立场上,制造业就是当前物流业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物流业重要的目标客户,制造业的发展释放了物流需求,是物流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另一方面,物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加速器。现代化的生产必须辅之以现代化的流通,制造业的发达需要物流业给予强大的支持,离开了现代物流业,制造业的货物采购、供应和销售就会不畅,生产就会中断,当然也就不可能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制造业与物流业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唇齿相依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没有制造业的物流业是无本之木,没有物流业的制造业是无轮之车,所以,在金融风暴下,为制造业和物流业搭建交流平台,创造合作机会,推进协调联动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北唐山市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唐山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状况

(一)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过低

唐山作为重工业城市,长期以来,在制造业中存在重生产、轻物流的问题,唐山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局面还未形成。目前,除了唐钢、开滦等少数企业与物流企业有着“战略合作”之外,其他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的情况还不多见。据统计,唐山市制造业物流业务外包的比率一直维持在10%左右,低于我国制造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平均水平18%,而欧洲的这一比例为76%,美国和日本约为70%。目前,唐山市制造业的物流服务仍以自营物流为主,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大而全”、“小而全”的公司比比皆是。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方面制造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构建自己的物流体系,而不能全力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不仅降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且还使得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自营物流阻碍了制造业对物流外包需求的释放,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物流活动难以形成社会化、专业化趋向。

(二)制造业对物流外包认识不到位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81%的制造企业对现代物流认识模糊,大多把货物运输、仓储或货代等同于现代物流。虽然物流从上世纪末引入我国后,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迅速发展,但是大多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仓储,而第三方物流和物流外包对许多企业来说还很陌生。它们片面认为物流就是简单的仓储、运输,谁都可以做,使得制造业认为物流无需外包。即使有部分制造企业决策层认同物流外包这一方式,但是由于两业之间缺乏沟通,物流企业不了解制造企业的真实需求,制造企业更不放心物流企业的供应服务能力,它们担心自己物流外包后会过度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失去对整体供应链的控制,因此,制造企业在物流外包上犹豫不决,从而制约了物流外包在制造业的发展,致使制造业和物流业难以真诚合作,严重阻碍了二者的协调联动发展。

(三)第三方物流缺位严重

唐山市第三方物流起步较晚,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数量过少,规模较小、具有全程、一体化、一站式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几乎没有,第三方物流市场还不成熟。另外,唐山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普遍不强,为制造业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偏低。许多物流企业设施陈旧、功能简单,服务价值含量低,制造型企业所需要的高层次物流服务得不到满足,且多数企业在提供外包服务时,不以服务为导向,而是以降低自己成本、承接更多客户、获得更大利润为目标,致使物流市场恶性竞争,第三方物流企业微利甚至亏损,从而丧失为制造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动力。如此一来,一方面物流业不能对制造业起到良好的支撑和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本来有物流外包需求的制造企业对物流业望而却步,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举步维艰。

唐山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思路

唐山虽然是重工业城市,制造业是唐山经济的支柱,但是却很少有制造巨头独步全国。笔者认为,唐山制造企业之所以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做强,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制造业与物流业没有有机融合,随着制造业生产组织和工序流程的高度分解,物流已成为制造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仅靠制造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如果没有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物流业作支撑,制造业发展就难以实现。所以,要想加快唐山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通过发展物流业,为制造业形成高效运作的物流支撑体系,从而降低制造业的物流成本,提升唐山制造业的竞争力。

(一)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前提,唐山市物流基础设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物流市场初步形成,但整体而言还存在许多不足。原因之一是唐山绝大多数物流企业是由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改造而来,其组织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但可喜的是,唐山政府已经采取必要措施改善唐山物流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唐山市全年投资97.67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在未来3-5年内,唐山将继续全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投入建设资金约600亿元。当然唐山政府正在实施的旨在加强物流产业服务水平的措施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取得成效,但由此可以看出唐山政府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唐山在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原有的交通运输和仓储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在既有设施无法满足现代物流运作要求的前提下,要坚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物流服务能力,促进两业联动发展。

(二)加强政策引导且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物流外包

制造业物流自营造成的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是制约两业联动发展的最大瓶颈。据统计,世界500强中,400多家在华有投资企业的90%左右选择了物流外包,而中国的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不超过20%。为此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减免税收、信用贷款优先、政府奖励、投资优惠、安置富余人员等措施,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变物流自营为物流外包,扩大物流的社会化需求,为唐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提供保障。

(三)搭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平台

缺乏公共信息平台使得制造业与物流业各自的信息系统成为孤岛,物流业不了解制造业的真实需求,制造业也不放心物流业的服务能力,有效需求不足和供应能力不够并存的矛盾严重制约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因此唐山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沟通合作搭建平台,比如,进一步酝酿出台促进两业联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帮助企业解决政策层面的问题;组织专家帮助有联动需求的企业分离物流业务,实施流程再造;举办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总结推广典型案例,引导两行业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企业信用评级中心和诚信体系,对企业的资质、信誉度有一个权威评价,让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在选择合作时有一个比照标准;加快唐山市物流业集群的形成,提升物流服务的供应能力;借鉴在发达国家已得到成功应用的“工业超市”经验,搭建企业无力建造只有政府投入才能形成的综合物流平台,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联动发展铺路搭桥。

参考文献:

1.张燕.江苏省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互动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07(12)

制造业发展分析例5

关键词:C2M;互联网+;新兴产业模式

一、前言概述

一直以来,中国以其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人口红利和资源优势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传统制造业已经程“日薄西山”的迟暮之势,而自从“互联网+”的概念的出现,“+”的后面似乎给人无限的可能,似乎任何生产要素都可以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并且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互联网的强势介入,加快了实时信息的互换,加强了生产环节的衔接,促进各个产业要素之间的融合,实现了共享。

二、C2M发展的特点

C2M是互联网下发展的服务型制造业,主要通过企业间相互提供生产和服务性生产、产品经济与服务经济相融合、用户全程介入,达成分散化生产资源的整合,增进整条价值链的协同,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将现实的实时信息就行交换,控制生产营销成本。除此之外, C2M还有其他特点:

1、提供的是数据化服务产品。所谓“数据化服务产品”,是在整个的产品的交易过程中,利用自己的技术,通过自己平台,为客户提供所需的数据交易。而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的需求是C2M行业在创造客户价值中最重要的价值体现。C2M行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在整个交易的过程中不直接的参与到交易中去,只是将客户的需求通过数据分析转换成“产品”提供给客户也就是制造商。将消费者的需求形成“产品”,又为制造商提供需求服务。

2、提供的是定制化的个。C2M的个性定制化服务与传统定制服务不同,首先它面对的是宽泛的市场消费群体,不管是C2B还是C2M,两者都是用户直接驱动厂商,以需求定产销,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线的个性定制化,在互联网基础上,由个性化营销、社会化供应链和柔性化生产构成的新商业体系。颠覆工厂分销经销用户的传统商业模式,C2M实现了两点之间最短距离的对接,从这个意义上讲,C2M是以互联网app平台为基础,强调用户体验与个人个性定制,他的目的是能够使消费者以最低的价格、享受高品质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

3、需要柔韧性的生产体系。C2M制造商需要将消费者的需求数据汇总,形成概念上的“商品”,这个时候商品还没有开始生产,只是一些数据,制造商需要根据这些数据安排生产。如何将客户的多种需求转化为产品,这就需要极其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制造能力。柔韧性的生产体系其实是多个生产环节领域的集合,在不同的生产环节通过合理的方式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划分精细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它相当于一个庞大的生产体系的浓缩版。柔韧性的生产体系,还具有强大的应变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对客户口味和需求的应变上,还体现在对市场的应变上,怎么应对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防止资源的浪费,合理有效的利用生产体系,也是柔韧性生产体系的重要体现。

三、C2M模式的成功――以红领集团为例

1、对象概述。红领集团从2014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在之前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专注于外国市场开发,通过十几年的发展,结合互联网开发出属于红领的大数据系统。十年间,红领从一家传统代加工厂商转变为一家专注与服装个性化定制的企业。目前的资本总额已经达到12亿元,有多家分公司和海外机构,借助信息技术的整合和调试,红领集团已经建立起全世界领先的互联网个性化定制平台。

2、红领模式的微观分析。微观角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定制化生产。实现定制化的生产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需要强大的数据收集能力。数据需求,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最需要的资源。第二,需要强大的将数据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处理能力。根据已经掌握的数据资料,对上游生产原料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选择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优质供应商。第三,需要强大的智能化、柔化性的生产线。尤其是非传统用户的需求的满足。(2)智能化生产。智能制造贯穿涉及、可行性论证、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意图构建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的现金制造系统,而且要求工厂内的所有设施、设备和资源互联互通,以满足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的要求,形成一个全新的业务模式。企业的发展逐渐从客户需求出发,不再是大规模、大批量化生产,将供求关系更加细微化,实现客户需求到生产,实现虚实融合生产等将各个环节互联互通。这种生产方式,也代表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3)分散式组织。分散式组织的生产的主要模式为众筹融资、众包设计、协同研发、网络制造、通过建立制造业的在线采购平台,实现企业间的智能连接、联系、整合,实现分散式的集中生产,精化和细化生产链条和产业分工,免除传统庞大生产体系中生产、物流、营销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四、C2M模式对“互联网+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启示

1、突出企业在促进制造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扩大研发投入。促使企业战略调整,不断增加企业研发力度,做好统一规划,将企业战略规划与市场发展、国家政策衔接,将信息资源整合和扩大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和方式。 第二,向服务型转化。制造业发展在研发新产品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产品的服务业务,延伸产业链条,围绕产品功能、客户体验服务、个性化层次化需求等,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管理,增强产品附加值,从单一销售产品向销售“产品+服务”为主,做好a品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反馈。

2、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第一,加强相关领域立法。加强知识产权领域、市场竞争领域、资本市场领域等相关领域的立法,加强市场行为监管,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以相关法律作为支撑,利用法律所提供的良好条件在一定的范围改革自身,做到产业发展合理有序的进行。第二,增强信息产业和创新产业的支撑的保障力度。政府首先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对信息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完善信息网络的配套设施,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实现共享共用。最后建设一批具有全国竞争优势的创新中心,加强科研创新,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

3、加强与社会机构的互联共通。第一,加强与社会机构合作。社会机构掌握的资源种类庞杂,大多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内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这就需要在一定领域以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获得信息资源的支持,这样可以快速实现企业的改造升级。第二,培育互联网思维。通过社会机构传播互联网思维,使一般互联网思维模式普及化,一方面,有助于企业通过互联网方式获得新的发展途径,使企业学会互联思维、互联网应用、互联网模式,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有利于扩大产品的应用范围,互联网思维普及,利用互联网进行消费或其他活动就会增加,扩大基层基础。

参考文献:

制造业发展分析例6

1进入壁垒内涵及机理

进入壁垒是指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所必须负担的生产成本以及所面临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和障碍。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作为市场结构的主要决定因素,进入壁垒在决定企业数量和规模分布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2制造业进入壁垒指数度量实证研究

2.1度量的基本原理本文以Bain[1]指数为基础,判断市场垄断或进入壁垒的强度与企业超额利润成正比,而新厂商的进入会消除长期超额利润,与进入壁垒成反比。此种方法不需要对大样本进行复杂统计回归分析,可以直接得出进入壁垒值。参照徐国兴[2]对指标函数变量的确定,进入壁垒高度指数计算公式为:

当b≈1,市场可以看作是完全竞争的,只要市场有利润空间就会有厂商进入,直至利润为0。当0≤b≤1时,说明厂商进入速度超过产业发展速度和利润增长速度,产业壁垒过低而进入过度进入的状态。

2.2实证结果本文指标所涉及的制造产业成本利润率、工业销售收入和企业数量变化等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样本以五年为考察期,时间序列从2002年到2006年。通过较长的时期对制造业进行考察,更有可能获得稳定、客观的数据分析结果。

本文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选取了制造业所覆盖的30个行业中的最具代表性的19个行业进实证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存在制度性进入壁垒和巨额资金投入及沉淀费用壁垒,长期以来大量的民营资本想进入却无法进入该行业,但却在实证结果中显示此类产业存在相对较高的进入状况。究其原因,一方面:该行业属于国有比重较高的行业(78%),由于公共品行业体制的特殊性(享受政府补贴)导致行业流动性不足,再加上行业资产专用性很强,企业退出沉淀成本过高,存在“非自由退出”的常态;另一方面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产业成本利润率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为-1%与-2.09%,进入驱动力较低。这也反映贝恩指数的缺陷,其认为超额利润与垄断程度成正比的结论本身就一直遭受效率学派的异议。而低利润或零利润也并不意味着市场自身结构下进入壁垒偏低,也有可能是在位厂商进入阻挠策略行为的后果。

由于行业本身特有经济地位,国有经济占主导的所有制结构对我国企业的进入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国有比重是阻碍我国企业进入的政策性壁垒宏观经济学。随着企业主体的多元化,以行政手段支撑的国有垄断或有限寡头的产业结构被打破。制造业大量吸收劳动力的特质促使政府甚至与地方企业进行合谋突破政策性管制,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允许进入原有管制较严的产业。

长期以来,我国的禀赋特征决定许多制造行业是以产业转移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合资形式使国内企业获得技术快速方式,加快了市场结构的分散化。由于制造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是开放程度最大、优惠政策最多的产业,国外投资者无法进入管制很严的产业,只好选择进入管制较小的制造业,进一步恶化了价格竞争。可以说在我国,制度性壁垒的弱化是制造业过度进入最主要因素。

3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的相关对策

一般而言,低进入壁垒并不意味着产业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下降。但是从中国制造业反映情况来看,过低的进入壁垒使得产业集中度偏低,难以达到规模效应并实现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在我国,政府主导的资金、土地和财政税收扭曲了要素价格和偏离了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制造业“低进高出”的现象,使企业数量持续增长,竞争环境日趋恶化。以下是本文提出的几点对策:

(1)提高绝对成本优势绝对成本优势壁垒是指在位企业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能以比新进入企业低的单位成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产业市场领导者在价格变化、新产品引用、销售渠道对其他市场追随者起到领导作用,有效防止产业内过度竞争。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是原有企业获得绝对成本优势的一个前提条件,因为国内企业普遍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低,对长期的技术研发投入较少,新进入企业很容易达到原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因此,要提高制造业进入壁垒,在位企业应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迅速占领新的市场。超级秘书网

(2)提高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不断下降的一种状态,规模经济导致的进入壁垒能够使在位企业享受大批量规模生产的效益。由于制造业在位企业的经济规模较小,新进入者很容易达到生产最小规模(MES)。根据最新的工业企业规模标准,大型企业占工业企业比重仅为0.9%,对上游资源和市场份额控制力不足,难以形成纵向一体化。即使一些制造行业中的大型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由于要素市场的扭曲和行业过度进入,投资过热带动边际成本急剧上升,相关产品供过于求,反而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因此,要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规模经济不仅仅要整合同行业,更要整合上下有产业,以此形成产业链,以形成产品与原料定价权,提高行业利润避免过度竞争。

(3)提高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别是指同质产品由于可持续发展规格、款式、颜色、商标、广告、服务等不同而造成的用户心理差异。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厂商策略、信息不对称、生产技术等因素都可以构成产品差异。因此,提高产品差异化壁垒,需进一步完善制造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提升品牌效应与技术支撑,减少利用劳动力禀赋优势,降低各地区的产业同质化现象,阻止新进入者对市场的瓜分。

参考文献

制造业发展分析例7

在能源和环境的约束下,实现经济的最大化利益,这就是低碳经济的内涵和要求。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且处于发展中阶段的大国,制造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经济结构当中的主体,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需要对中国制造业主导产业做出新的选择。这些新的主导产业不仅需要满足传统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包括较高的技术含量、较大的市场潜力、较强的区域竞争力、较好的经济效益、较强的产业带动力等,同时也应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1.2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现状

装备制造业企业是黑龙江省的传统企业,曾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先驱和龙头,但也曾一度没落,究其根本原因是未与时展相契合,落后于经济形势的更新。当今时代背景下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应当考虑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所谓可持续发展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用破坏指数尽可能低的手段去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维护这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关系中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使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而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传统行为特点是:高碳排放;能源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废品处理不及时等。影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无非包括市场、技术、制度,这些主要属于社会环境,而结合低碳经济的背景,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必然涵纳自然环境这一核心而不可或缺的部分。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虽不是高耗能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比起有些产业来要小得多,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装备制造业是向各产业部门提供装备的产业,装备的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用户的节能降耗水平。装备制造业自身的生产过程同样要实现节能降耗,因此,必须发展绿色技术、绿色工艺。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着眼,从设计、加工到包装、回收的各个制造环节都实现绿色化呼应低碳经济的要求。

2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演化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演化的过程一方面是企业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另一方面是企业生产技术和制度安排相互作用过程。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企业与环境间依照“刺激—投资—反馈—学习—调整”的机制发生作用。通过响应刺激、调整策略,装备制造业企业不断对外在的刺激进行响应,使企业和其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不断升级,从而使企业的发展过程产生分化,并在上述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不断适应过程中,形成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成长演化规律。首先,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针对环境的刺激做出调整策略,调整自身在产品选择、制造工艺、市场定位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方面的实际操作又与环境有着重要的交互影响,装备制造业企业对于产品选择、制造工艺、市场定位上的调整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装备制造业企业是否在低碳经济的轨道上行进。第二,结合环境刺激带来的信息,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适时做出投资的选择。第三,在做出投资决策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关注投资过程的实施,与环境相联系,做出反馈。第四,通过反馈,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针对反馈过程进行的后续程序进行学习。第五,通过反馈与学习,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做出调整。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正是沿着这样一条“刺激—投资—反馈—学习—调整”的机制不断适应外部环境,进而演化与成长。

3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策略分析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由于受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调整,政府的政策、市场环境、公众的态度将会产生巨大变化,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提出新的要求,分析低碳经济背景下促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策略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在此背景约束下与外部环境间的新的作用机理。

3.1改良能源结构

装备制造业企业是黑龙江省能源消耗的主体,但是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下,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不断推进、持续发展,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这也决定了能源消耗量持续高涨。一方面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实现高速增长,同时引起的就是能源消耗总量的上升和另一个无可回避的附加问题———碳排放总量迅猛增加。由于我国尤其东北地区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相对有限,能源结构效应对碳排放基本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在能源方面要改良能源结构、大力提高能源效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把它分解为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首先,短期目标着眼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切实实现节能减排。鉴于在中短期内无法改变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在无法大规模实现替代能源的现状下,提高现有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成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低碳化发展的关键。第二,长期目标要对能源结构进行有效合理的改良。鉴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以及我国现实的能源安全状况,要实现我国到2020年减少煤炭所占的能源比例,将无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从2005年的7%~8%提高到15%的目标,就要以更大的力度和投入来实现能源结构的调整,走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清洁能源之路。要实现这一目标,装备制造业的能源改良意义重大。改良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能源结构应当注重几个环节。第一,源头,在源头上要注意控制。改善能源结构应尽可能地在生产环节之初考虑使用碳密集度低的能源,发挥能源结构效应的正能量。实践中可以从政策、税收优惠、价格机制等方面引导装备制造业企业消费天然气等碳密集度低的能源。第二,中间环节,在中间环节控制碳排放量。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技术改造与革新,改革传统产业,逐渐淘汰高碳排放量的生产工艺与技术,同时不断开发新技术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大量减排,缓解能源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局面。第三,末尾环节控制。末尾环节控制要求装备制造业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合理处理。这主要涉及技术和政策两大问题。技术上可采用碳捕捉和碳封存收集转化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政策上更加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政治、法律等多种手段来规范工业部门碳排放标准,制定强制性碳减排政策,运用碳税,价格补偿等政策措施引导工业企业进行碳捕捉和碳封存。

3.2构建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绿色供应链

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但无可否认的一个问题是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废弃物,包括能源废弃物、原料废弃物、报废产品废弃物等,这些废弃物往往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于是对环境造成污染,使得装备制造业成为目前环境污染的主要产业。《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清晰地表明包括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在内的工业制造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同时反映出装备制造业需要走低碳路线,需要绿色化。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是由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于1996年首次提出的,旨在综合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来考虑制造业供应链发展问题。所谓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能流、资金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的全过程。绿色供应链的价值内核是基于环保方面的考虑,即从资源优化利用的角度考虑供应链的发展。把环保低碳贯穿于供应链的始末,也就是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就进行跟踪、控制,使产品从设计研发阶段就符合低碳环保的要求,从而减少产品在使用期和回收期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在最初探索和使用绿色供应链时,大体只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方面是节约能源,另一方面是环境保护,也就是用最绿色的材料和最少的能源制造出最环保的产品。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也应当实践绿色供应链管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提出之前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遵循着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这种对环境带来显著影响和危害的模式显然与当前我们倡导的低碳经济背景格格不入,因此应当从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入手,使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在不断修正和完善传统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逐渐显示出它对于当前低碳环保经济要求的适应性,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切实满足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从供应链的环节考量,实现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应当注重各个环节的低碳与环保性。第一,计划环节。计划环节是供应链的起点,是决定着供应链能否有效和高效的关键,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二,采购环节。这是生产的前置环节,这一环节主要为生产做准备,包括原材料、设备、相关资源的采购。采购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尽量采购对环境和生态无危害或危害小的产品或服务,选择碳排放量和其他有害物质排放量低的原材料;另外,使用替代品来减少废物产生和降低原材料消耗也非常重要。第三,生产环节。这对于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来讲也是实现绿色供应链,实现低碳环保的一个关键环节。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生产中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进行绿色生产,合理使用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综上所述,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要创造出符合本地特色的绿色供应链,必须改变目前的管理模式,实现制造流程标准化、研发高效化、运作和谐化、管理科学化,并使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促进企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健康快速发展。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当分析企业及所处供应链的特性,打造适合制造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分阶段、分步骤科学有序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3.3建立清洁发展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第12条所确立的,这一机制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相当的考虑,为其在环保方面的参与提供契机的新型国际合作机制。该机制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要求。发达国家需要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在发展中国家境内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实力较发展中国家强大,因此可以通过购买这些指标来抵销其国内超额使用的温室气体排放指标。该机制为发展中国家获取投资,学习新的环保技术,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完成任务的新出路。CDM项目在我国的发展也相当迅速,比如浙江省就城市化改造过程中CDM项目的应用已做出了研究。黑龙江省是资源大省,煤(包括煤炭和煤层气)、水、风等资源尤其丰富,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拥有着巨大的潜力。要实现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低碳化,寻找清洁的可替代能源是一个关键的路径。作为CDM中风险最小的投资项目,风电场的建设应予以充分考虑和扶植。水电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发电方式,既可以更加充分科学地利用黑龙江省的水力资源,也可作为CDM项目促进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可替代能源的开发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支持。可替代能源的开发具有极高的专业技术要求,因此,在实现清洁发展机制的相关技术开发的过程中还需要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技术指导,即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参与可替代能源的开发项目,进行指导和技术支持;另一个是技术培训,即对于现有的开发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的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进行选择,通过培训使相关人员掌握的专业技术更加娴熟,对于研究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能够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

3.4收集转化二氧化碳

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中,没有纯粹的废料与垃圾,从这一角度出发,如果二氧化碳可以被回收并且再利用,那么将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量过高以及因此引发的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以陕西省某家民营企业为例,他们凭着对低碳经济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在低碳经济尚未叫响时就着手调研论证用二氧化碳做原料生产碳酸二甲醋的可行性和市场前景。碳酸二甲醋是一种无毒、环保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新型环保绿色化工原料,在医药、农药、合成材料、染料、油添加剂、食品增香剂、电子化学品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该民营企业经过3年多的考察论证,决定采用以甲醇和二氧化碳为主要原料生产碳酸二甲醋的新工艺。据计算,碳酸二甲醋在生产过程中每利用1吨二氧化碳,可节约2.55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38万吨,减少废水排放7.84万吨。该企业生产线一期设计能力为年产5万吨碳酸二甲脂,建成投产后,每年可直接消化14万吨二氧化碳,可节约89250万吨标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9万吨,减少废水排放39.2万吨,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20l0年4月初,这一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也应当借鉴陕西省二氧化碳收集与转化的成功经验,以现有的转化手段为基础,探索适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身的转化方法,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一方面解决了高碳排放的问题,实现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又在将二氧化碳合理处理的同时带来了新的经济价值。

制造业发展分析例8

3D打印制造(增材制造)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制造技术的内涵和产业形态,是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3D打印制造技术将从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过程、生产装备、材料制备、相关工业标准、制造企业形态等多个方面,为制造业带来新的发展。

一、3D打印制造技术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党的十八提出,2D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业化基本实现的重大战略部署。从现在到202睥,也是我国进入制造强国行列、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对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积极有序地发展3D打印制造技术对提高我国制造业总体水平、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加速推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都具有特别的战略意义。

首先,发展3D打印制造技术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总体水平的突破口。基于以增材制造为特征的3D打印制造与工艺技术,能够突破零部件的结构几何约束,制造出传统方法无法加工的非常规结构特征,这种工艺能力对于实现零部件轻量化,优化性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3D打印制造技术通过与传统制造工艺(如铸造、金属冷喷涂、硅胶模、机加等工艺)相结合,能够极大提升工艺制造能力。此外,由于3D打印制造所需的模具、工装、刀具等工艺资源较少,能够显著降低工艺准备周期及制造成本。

其次,发展3D打印制造技术是提升我国制造业产品创新能力,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重要途径。设计人员不再受传统工艺和制造资源约束,专注于产品形态创意和功能创新,在‘设计即生产” “设计即产品。理念下,追求‘创造无极限’,同时,在制造环节,由于简化了工艺准备、试验等环节,使得基于产品三纬模型的设计、制造、分析高度一体化技术能够得到广泛应用,显著缩短了新产品开发、定型周期。此外,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设计出空心/多孔结构,异质材料功能梯度结构,并配合合金/复合材料等高性能材料的使用,可以实现产品结构轻量化和高性能,提升产品质量。

再次,发展3D打印制造技术能够变革传统制造模式,促进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新的思路。3D打印制造技术能够极大降低定制化成本,促使我国制造业从粗放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向向“按需定制” “因人定制。的个性化定制方式发展,激发个性化制造市场活力。同时.3D打印制造技术便于设计、工艺知识传递,为“社会化制造” “泛在制造”提供了技术基础,能够均衡、有效地利用社会化制造资源。此外,3D打印制造技术的发展还将催生和培育新型专业化创新服务模式,如众包创意设计、专业产品设计,委托加工,数据服务等制造服务业,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的两头拓展,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众包创意设计,个性化定制,专业化服务和绿色制造等新兴制造模式,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二、我国3D打印制造技术发展情况

我国对3D打印制造技术的研究,已经有了长达20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在科技部、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发改委、总装等部委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重大工程需求的拉动下,我国3D打印制造技术尤其是工艺装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3D打印制造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一些技术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体系结构基本完整的3D打印制造技术研发与服务体系,研制了一批先进的工艺装备,并得到了初步应用。

在3D打印制造基础技术方面,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625所相继开展了熔融沉积制造,电子束融合技术、选择性激光烧结等技术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航空发动机叶片制造、飞机承力件制造、汽车车型开发、个性化骨科植入、颌骨重建和义齿加工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在3D打印制造装备研制方面,我国已成功研制了一批先进光固化、激光选区烧结、激光选区熔化,激光近成形、熔融沉积、电子束制造等工艺装备。

在3D打印制造产业化发展方面,我国已经涌现出30多家3D打印制造技术设备制造与服务企业。并在上海,深圳、宁波等地相继出现了一批3D打印制造技术服务中心与公共服务平台,辅助当地企业的新产品快速开发,为个陛化的家电、数码等产品的快速研发与更新换代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我国3D打印制造技术面临的瓶颈问题

虽然我国在3D打印制造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或者局部领先,但总体上仍面临巨大挑战。一是在材料成形机理、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工业标准等方面还面临大量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尚未突破,未能形成原创技术源泉。材料特性研究及材料体系构建、材料制备装备、成形过程与性能控制、缺陷检测与控制、先进工艺装备研发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3D打印制造装备所需的大功率激光器、工业喷头和高精度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目前还没有突破。二是我国尚未形成3D打印制造公共技术平台,创新资源集中度低。当前,科研机构各自为战,合作研究的动力不足,缺乏对技术兼容性研究和相关标准的制定,开放式的集成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三是我国3D打印制造产业化尚处于萌芽阶段,金融资本参与度不高,产业缺乏资金支持。在我国,直接从事3D打印业务的企业多属于典型的中小企业,产值普遍处于千万量级以下,多数企业处于生存边缘,盈利艰难。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尚未形成精细化分工,总体呈现产业发展初期的“作坊式”生产模式,劣质产品多,知识产权意识弱,缺乏产品标准和客观权威的评测。四是工程化应用技术研究不够,尚未形成具有广泛工程意义的完备技术体系,工程领域和产业界对3D打印制造技术需求不够迫切,技术发展缺乏市场的强大牵引。

四、3D打印制造技术发展与应用趋势

国外3D打印制造技术发展与应用趋势,主要可分为五大方面:

一是从快遵原型、工艺辅助等间接制造向零部件直接制造转变。2012年奥巴马政府重振美国制造业实施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首项内容就是组建“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重点研究用3D打印制造技术直接生产最终零件备的发展,3D打印制造已从快速原型和工艺辅助等间接制造向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等零部件直接制造转变,

二是多学科交又融合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3D打印制造技术不仅与装备制造进行深度交叉融合,与生物医疗、电子制造等学科交叉发展趋势明显,并逐步应用到航空航天、汽车、模具、生物制造、电子、个人消费品等行业。

三是装备向产品化、系列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增材制造技术的核心之一是成形装备。欧美及日本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已形成了众多专业化和规模化增材制造装备生产企业。据《Wohlers Repmt2010》统计,2009年世界范围内生产和销售增材制造装备的知名企业达35家,欧美占29家之多·

四是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集装备、材料、软件,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市场销售。欧美国家现已形成了包含材料制备,相关软件,工艺、装备、管理,创意服务和应用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消费产品/电子产品是最主要的应用行业,汽车其次,医疗/牙科行业已经确定了其重要地位,处于第三位,其他如工业、航空航天、学术机构,政府/军队、建筑等也获得相应应用。

五是3口打印制造装备从高端型走向普及型。3D打印产品从航空航天、汽车、模具等高端领域延伸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如首饰、衣服、自行车等)。3D打印装备产品价格和技术门槛越来越低,3D打印产品逐渐由科研和工业等高端领域走向办公、个人消费等大众化领域。

五,我国3D打印制造技术产业化发展建议

我国3D打印制造技术产业化发展距国外发达国家差距咀显,在持续加大对基础理论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新型装备及特色工艺研发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3D打印制造技术产业链(从产品设计、原材料、关键元器件、装备,应用、服务等环节)的发展,以重点产业应用示范为主线以提升3D打印制造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前瞻布局、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积极右序地推动3D打印制造技术发展,突破3D打印制造技术产业瓶颈,建立完备的技术创新、产业化与服务支撑体系,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

第一,行业示范带动,分类引导产业发展,探索新的产业化模式。在以技术密集特征的高端应用领域(航空航天,生物制造等)建设相对集中的高科技创新应用中心,集中发展具有特定应用对象的3D打印制飯术,形成一系列高端应用产业;在以应用密集特征的工业原型制造领域(如产品椭模具等)依托3D打印制造技术联盟,或依托政府建立3D打印制造技术服务中心,形成产品设计、原材料、关键元器件、装备、工业应用服务等完整产业链条,与传统制造业向融合进行系统创新发展:在具有大众普及特征的个性化消费、创意产业领域(动漫、礼品、日常消费品等)依托互联网、云服务技术,建立3D打印制造云服务平台,实现集创意,设计,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公共创新体系,支撑产品的创新应用、产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制造业发展分析例9

[摘要]中国的制造业通过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政府和企业有责任予以关注并纠正。本文通过对制造业目前状况的浅显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性地提出了发展思路。

关键词 ]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034

今年春节期间,国人疯狂购买日本马桶盖的事件一时成为尖锐的话题,且不说这种做法的对与错,通过这件事情,给中国的制造业敲响了警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较快。但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明显凸显。

1中国制造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创新能力不强。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的创新能力指数(GII)及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在世界上仅处在25~30名的位置。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布的《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2010年我国的创新竞争力排名在全世界的第15位。近年来,我国的研发投入(R&D)大幅增加,2013年已占GDP的2.0%。但是,多数工业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与GDP的比均大于2.5%——2011年,美国和德国的研发投入与GDP之比分别为2.85%和2.88%。根据2011年统计,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1.5%,而工业发达国家都大于35%。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和销售收入之比,和世界著名企业相比差距更大。

对策:完善创新体制。科技创新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我国先后设立了众多的科技研发机构,如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但是,技术创新体制仍有待完善,特别是大院大所改制后造成的共性技术研发缺位问题远未解决。因而,也造成了技术创新链上的错位,许多中小企业也建立了以集体或个人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还要加强对创新体制的完善,促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2)我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80%掌握在外资手里。我国制造出了产品,但是利润的大部分给外资拿去,我们只是做些加工贸易的装配工作。比如: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的全部发动机均靠进口;正在研制的重型燃气轮机的关键材料和关键零部件、高温合金定向及单晶工作叶片仍依赖进口,还有我国使用的品牌和技术标准,都要仰仗外资提供,一旦外资不提供这些东西给我们,我们就要停产。

对策:我国要想独立发展壮大自己的制造业,就要在与外资合作的同时,积极学习吸收,抓紧研发创新,争取早日摆脱外资的束缚。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企业要有长远规划与准备,把一味满足于制造升级为乐于创造。

(3)制造业没有可以预期的前途和可持续的发展前景。我国的企业只注重定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不注重技术研发,不敢于创新,技术上的瓶颈已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往往是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刚刚投产不久,就已经落后于他人,产品的盛行期十分短暂。

对策: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勤于学习,自主创新!要鼓励技术研发部门积极与企业合作,尽快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使企业的发展前景更加明朗,更有希望;要给勇于创新的企业支持和鼓励,比如在一些重点工程和国有企业采购项目中对国内创新技术予以优先采用或减免税待遇等;要把国内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做好,使企业的创新成果不被侵害。

(4)制造业技术粗放,典型的特征是:高耗能、低附加值。2010年,我国的GDP约占全世界的7.5%,但却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9.6%。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约占我国GDP的32.6%,但是能源消费却占全国能耗的58.0%。2010年,我国钢铁、建材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空气和水质污染严重,成为全国人民十分关心的问题。

对策:企业加大节能降耗力度。逼迫自己降低生产成本。制造企业要壮大,就必须改良企业经营环境、减少限制和束缚,放开民间信贷,树立经营者光荣的是非导向,使企业在人文环境、资金筹措和人才加入三个方面得到满足。

(5)我国的产品标准和行业标准混乱,导致内需产品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企业各自为战,恶性竞争,制约发展壮大。

对策:政府将国内的众多产品和行业统一标准,就将形成无数巨大而统一的市场,就将造就无数大企业和新兴行业。比如,国内的防撬门市场,在盼盼出现之前,我们的防撬门是靠街头的焊铁作坊来分别定做的,而这个作坊数十年也无法做大做强,更无法想象把产品远销外地。但是,一旦统一了规格型号,统一了质量标准,手工制作的零星产品立即成为工业化大生产完成的标准产品,全国的市场就是企业的市场,于是,“盼盼”横空出世了,随后,“美心”、“王力”、“步扬”等企业纷纷诞生并壮大,一个全新的行业、一个空前巨大的市场造就了无数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企业。

2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及思路

2.1中国制造业必须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强国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为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2创新驱动是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孕育兴起,我国制造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事实证明,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走创新驱动的道路。要实现创新驱动,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主体分散决策。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体作用。三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创新生力军的作用。四是适应创新开放性、跨领域、多元化、网络化的特征,整合资源,协同创新,企业要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在科技攻关、技术转让和培训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

2.3把产业新趋势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我国制造业在经过长期发展之后,已经具备相当的产业基础与实力。随着引进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制造业应当改变之前的模仿与学习策略,着眼于高起点,把制造业发展新趋势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与目标选择。一是在生产手段上,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运用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缩短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之间的时间消耗,降低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成本;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借助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平台,整合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的运转,更多采用异地设计、就地生产的协同化生产模式。二是在发展模式上,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提供传统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推动工业设计理念的革新和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以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小化。

2.4人才培养是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

制造业发展分析例10

(一)生产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2006年,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达到9649亿元,同比增长18.7%,高于GDP增速8个百分点。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速居全行业之首。全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8%,增速高于其他高技术制造业1.9个百分点以上。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与航空航天制造业分别增长20.9%和12.0%,均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速分别为14.0%和14.3%,下降了6个百分点和4.4个百分点。

二是中部崛起成为区域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新亮点。在中央中部崛起政策的推动下,2006年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取得快速发展,实现产值2454亿元,同比增长25.8%,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江西实现产值同比增长39.6%,排在全国首位,湖北、河南、吉林、安徽、湖南、内蒙古等省区的增速也都在20%以上。

三是高技术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同类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最值得注意的是彩电行业,在平板显示技术的驱动下,2006年CRT彩电产量比上年降低了10.3个百分点;而液晶电视全年共生产1100万台,增长101%。从不同类主要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情况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产品增长较快,如光通信设备、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量分别增长36.5%和30.6%;部分传统的高技术产品(如打印机、激光视盘机等)出现了负增长。

四是产业增加值全年增速呈现回落态势。从月度看,尽管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由年初的641亿元逐月上升到年底的1008亿元,但同比增速却由年初的29.2%下滑至年末的12.4%。1―4季度同比增速逐步回落,分别为24.0%、21.9%、18.4%和14.6%,值得引起关注。

(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继续推动全国外贸结构优化

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进一步优化了外贸结构,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全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28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1%,占全国商品外贸的比重达到了30%;二是单月出口首次迈上300亿美元台阶,全年出口达到2815亿美元;三是全年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突破29%,比2005年又增长0.4个百分点,创历年新高。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高技术产品贸易仍然集中在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2006年,信息通信技术类产品占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比重达94.5%。

高技术产品进口继续以电子技术类产品为主,全年共进口1302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占全部高技术产品进口额的52.6%。其中,集成电路(含智能卡)进口达到1057亿美元,增长30.1%,占电子技术类产品进口额的81.2%,占全部高技术产品进口额的42.7%,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7和1.6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品出口以计算机产品为主,全年出口达到1260亿美元,增长20.2%,占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44.8%。航空航天类产品出口增幅居各类高技术产品之首,全年出口同比增长72.8%。光电技术类和生物技术类产品出口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4%和-4.4%。

二是三资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全年三资企业出口高技术产品2479亿美元,占比达到88.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增加到1932亿美元,占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达到68.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三是高技术产品出口呈现由加工组装向制造延伸的趋势。2006年,一般贸易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由上年的8.1%提高到9.8%,加工贸易所占比重由上年的89.2%下降到87.3%。但我们也要看到,显示器、手机等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占出口比重依然很高,分别达到99.1%和96.1%。

(三)高技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在技术水平提高和生产设备不断改善的情况下,2006年高技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达到56.7万元/人,比上年又提高了近5万元/人,比工业高出12.9万元/人。高技术制造业在技术含量、经营管理效率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显现。

2006年高技术制造业经济效益情况总体回升,完成销售收入41393亿元,增长20.6%;实现利润总额1737亿元,增长20.3%;累计税金总额739亿元,增长15.7%。销售利润率止住了近年来连续下滑的势头。

(四)新增就业岗位稳步增长,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近年来,随着高技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吸纳了越来越多社会就业人员。2006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达到742万人,同比增长9.8%,比工业高4.6个百分点;累计新增就业人数78万人,占工业新增就业的1/4。

(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有利于产业的持续发展

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各地纷纷响应号召,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高技术制造业开始扭转近年来投资增长缓慢的局面。初步统计,2006年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6亿元,不考虑物价因素同比增长31.8%,占制造业的比重出现近年来的首次回升,提高到10.95%,为未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从投资结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地方投资增长快于中央,2006年地方完成高技术制造业投资2744亿元,同比增长31.2%,中央完成高技术制造业投资82亿元,同比增长1.1%。二是新建项目投资增长较快,达到35.3%,而改、扩建项目投资分别仅增长19.4%和11.1%。三是民营经济投资增长强劲,个体经营和私营投资增长分别达到224.3%和48.2%。我国民营经济在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后,逐步开始向高技术制造业转移。四是在全球经济趋好,我国实际FDI保持较大规模的前提下,高技术制造业吸引外商投资继续大幅增长。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外商投资(含港澳台商)增长30.5%,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五是全年东中部地区投资增长较快,分别达到31.6%和33.1%,西部地区投资增长缓慢,仅为14.5%。

总体上看,2006年高技术制造业向做强做大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十一五”开了好局,为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高技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严重,仅靠降低成本、扩大规模的发展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必须大力增强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二、影响2007年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2007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年,也是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一年。展望2007年,总体形势有利于高技术制造业继续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将进一步扩大对高技术产品的需求

高技术制造业作为全球化特征十分明显的产业,受世界经济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为高技术制造业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为4.9%,将继续保持4年来4%以上的增速,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外部需求仍然较强。同时随着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还将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国内自主创新政策的积极效应将逐步显现

2006年,高技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纯IPv6主干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规模网络技术试验获得成功,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颁布,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WAPI、音视频编码压缩标准AVS以及数字家庭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来,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已经出台。这些政策的作用将在2007年进一步释放出来,一方面将促进高技术制造业自身创新活动的进一步活跃,另一方面也为扩大高技术产品的国内市场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

(三)人民币升值对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6年,越来越多出口型高技术企业开始感觉到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去年年内和汇改以来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累积升幅分别达到了0.76%和4.65%。而今年2月份仅仅5个交易日,人民币汇率就4次创出新高,接连突破了7.77、7.76、7.75三道关口。人民币的升值将推动高技术企业进一步加快技术进步和打造品牌,更加关注自主创新,提高管理水平。

(四)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将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2007年,3G、数字电视等新兴产品的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及节能技术的应用将更为广泛。一大批生物、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将在近年内迅速进入产业化阶段,为高技术制造业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市场空间,提供新的产业增长点。与空客合作组装A320飞机的顺利推进,与印度的软件合作,与德国、古巴的生物合作不断深化,将进一步加快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开放式创新的步伐,增强产业的发展后劲。

三、2007年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2007年,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生物产业规划、信息产业规划,按照规划确定的“自主创新、着力应用、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国际合作”总体思路,完善政策环境、发展重点产业,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

一是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产业技术研发资金试行创业风险投资试点。抓紧出台生物产业政策和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政策,出台并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继续研究制定激励高技术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进一步完善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是大力发展重点产业。加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向创新效益型转变,实现生物产业发展新突破,推动航空航天产业上新台阶,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关键领域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实施新一代网络、数字电视、民用飞机等若干高技术产业专项工程,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基础性核心产业,培育新一代移动通信、应用卫星、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制造业发展分析例11

随着物流业竞争加剧,物流外包成为企业寻求外部资源的一种方式,而不再仅仅是从成本角度出发的一种决策。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提出,企业是一系列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如果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生存下来,就必须要有足够及有利的资源。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各自均拥有独特的企业资源,由于企业资源不可模仿,因此制造和物流业企业拥有其持续性竞争优势。全球化及市场经济时代,制造企业如果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就不能再像小农经济时代,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思想。制造业企业由于路径依赖,将大量资源投入研发、生产业务,使得其此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同理,物流企业拥有自己的物流资源、网络及独特见解,这并不是制造企业可以比拟的。因此,当制造企业将企业内部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其它业务,如物流功能进行外包,则可寻找到相对于自营更多的收益并获得提高学习新技术能力的机会。

关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动,从总体上来说,不论是国家、区域层面,还是省级、市级层面,协调程度并不高,两者甚至脱节发展。而在市级层面上,并没有专门针对南京两业联动状况的研究,此外,两业互动发展分析模型较为简单,大部分研究者主要采用灰色关联模型,而这个分析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在选择计量的指标过程中,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国家标准;二是国家宏观经济中缺乏对物流业进行独立核算数据,所得的数据很多都是从其它计算指标拿来直接使用;三是协调度标准具有极大的主观性。

本文建立南京市制造业产值与物流业产值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以测度物流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两者间的相互推动作用。相关分析一般不区别自变量或因变量,研究两者间是否相关及密切程度,而回归分析确定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并依据数学模型来实现。因此,首先基于相关分析确定制造业和物流业变量间相关程度,进而再通过回归分析方法,确定而这两个变量间到底是哪个变量受哪个变量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如何。

一、指标概述

本文研究的是南京市物流业与制造业的相互关系,因此设定物流业总产值为自变量,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因变量,通过对这两个变量的回归分析,得出南京市物流业与制造业间的投入产出比变化趋势,以此得出南京两业相互的发展状况。一个完整的物流体系必须要有运输、仓储这两个功能,这两个功能的成本及收益占物流系统中成本及收益的绝大部分(例如,根据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的统计,交通运输仓储费用占我国物流总费用的85%左右)。所以,用南京统计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值作为物流业的代表性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而之所以选取南京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作为因变量,是因为从近10年南京统计年鉴的数据得出,南京规模以上工业所占有的工业总产值却逐年上升,最近5―6年更是一直占南京90%左右的工业总产值。因此,南京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较有统计意义及代表性。南京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高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值的增加速度,见表1。2013年南京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2001年7.13倍,而2013年南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值却仅为2001年产值的4.36倍,表明南京物流业在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相对乏力。总体而言,南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值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都持续增加,表明制造业与物流业都在稳步发展。

二、数据来源

表1 2001―2013年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值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单位:亿元

年份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值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2001 84.1881 1773.56

2002 95.6664 1973.25

2003 102.68 2509.38

2004 125.40 3153.43

2005 143.00 4063.48

2006 164.43 4692.81

2007 184.84 5788.16

2008 198.34 6635.74

2009 218.17 6799.77

2010 260.39 8609.50

2011 345.41 10355.65

2012 377.24 11405.12

2013 367.08 12647.14

资料来源:《南京统计年鉴》(2001-2013)

三、实证分析

(一)绘制散点图

假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变量x,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变量y,绘制散点图,见图1。图1直观显示物流业和制造业产值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两行业同步发展。

图1 南京物流业和制造业相关性图

(二)计算

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自变量x,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因变量y,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以得出两业的相关程度。

其中,a、b代表回归方程的参数。a、b参数通过估计方法求得:

=34.967

=-988.078

所得线性回归方程即为

y=34.967x-988.078

四、拟合度评价

基于变量数据及样本拟合度公式,可以得出:

=0.980

拟合系数取值范围为0―1,当决定数值越接近1,表明该模型对样本的拟合程度越好,此模型拟合系数达0.98,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

进而计算变量间相关程度系数:

R=0.991

通过物流业和制造业产值相关性和回归模型分析可得,南京物流业对制造业有巨大推动作用,而南京物流业发展稍滞后于制造业发展。因此,物流业在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制造业也必须资源需求上加快物流业发展与升级,达到两业良好互动,共同稳步发展。

五、控制与预测

(一)预测

以2011年为基准,2011年南京物流业总产值345.41亿元,得到2011年南京制造业总产值的预测值为11089.87亿元,但是2011年的制造业总产值为10355.65亿元,可见相对误差为7.1%。

假设2015年,南京市物流业总产值为400亿元,有上述一元回归分析结果得到2015年南京制造业总产值的预测值为12998.72亿元,预测值存在7.1%的相对偏差,则制造业总产值的预测区间为(12075.81,13921.63)

(二)控制

以2011年为基准,2011年南京制造业总产值10355.65亿元,得到2011年南京物流业总产值的预测值为324.41亿元,但是2011年的物流业总产值为345.41亿元,可见相对误差为6.1%。

假设2015年,南京市制造业业总产值为13000亿元,有上述一元回归分析结果得到2015年南京物流业总产值的预测值为400.03亿元,预测值存在6.1%的相对偏差,则物流业总产值的预测区间为(375.63,424.44)

六、应用与结论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南京已形石化、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为支柱的制造产业群,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也释放了大量的外在物流需求,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具体有以下表现:(1)截止2013年底,南京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24家、中国500强企业23家,涉及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大部分为制造企业,上述企业一般没有自建物流系统,通常物流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2)南京本地大型制造企业也开始逐步剥离其物流业务,集中精力研发新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3)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出逐年持续上升趋势。(4)外经贸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力地促进南京国际物流发展。

总体上看,南京物流业集中度低、辐射力弱,大部分物流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物流经营层面,距离现代物流企业差距较大,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供应链时代。具体表现为:(1)规模小,缺乏必要竞争实力。(2)现代化程度低。(3)物流信息技术落后。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南京物流业的整体发展,也不利于南京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以及行业供应链的优化。南京的当务之急在于大力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这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的扶持、行业性中间组织力量的增强、企业供应链意识的形成以及企业间诚信体系的建立。

(一)提高的信息化水平

现代企业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提高,则在于信息流的高效畅通。历史证明,无论是丰田的精益生产还是美国企业的敏捷制造,供应链的竞争非常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协同需要海量信息的共享和快捷传递,这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基础(当然,信息快捷传递及发挥最大效益的前提在于企业诚信体系的建立)。因此,如果南京两业要实现发展及良好互动,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够整合南京及其周边物流资源的信息平台。2011年南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启动,实现了物流业与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金融业、保险业、海关、生产企业的信息系统对接,为物流行业及上、下游客户提供综合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自运行之日起,该平台就起到资源配置最优化,通过信息共享以降低车辆空载率,通过卫星导航技术实现运输路径优化等作用,为促进物流资源供需平衡,提高供应链整体水平做出了贡献。然而,在整个中国的宏观视野下,该信息平台并没有实现南京与其它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对接。这不利于达成南京及其周边一体化的目标,也不利于南京两业向外扩张。因此,应尽快打造一个涉及全行业的集多种电子商务功能于一体的南京现代物流行业信息系统。

(二)采用灵活的金融服务

随着人民币升值趋势加强、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外需的减少,南京中小制造企业遭遇严冬。而与之相生相随的中小物流企业,也由于业务量的降低,油价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的上涨以及国内外优势物流企业的挤压,到达了微利甚至亏损边缘却仍不敢提价的窘境,生存可谓是举步维艰。尽管政府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和振兴物流行业政策,但是物流公司核心资产很少,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的问题,想拿到贷款更难于上青天。因此,金融机构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能真正落实到中小企业头上简直是凤毛麟角。这是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为了解决两者困难局面,制造企业可采取仓单质押、保兑仓、融通仓等物流银行业务模式,以加快资金流转,而资质及信用良好的物流企业通过对这些制造企业进行保证,可增加高额的中间收入,从传统的物流服务向增值服务扩展。南京应加快进行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积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对于南京知名物流企业以及实力雄厚、品牌声望高且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制造企业,它们可积极争取获得发行债券的机会,以此增强市场兼并重组的实力进行大力扩张,加大市场的集聚程度。

(三)改变企业经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