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3 09:25:41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1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地区4所学校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170名,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均占据85名。常规组:男同学5名,女同学80名,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23岁,平均(21.0±1.2)岁;平均文化可基础成绩为(75.26±3.85)分;实验组:男同学5名,女同学80名,年龄最小的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一般实验室管理措施,定时对实验组进行开放,并严格依照实验课本的内容进行授课,每组学生为2~3人进行小组实验。实验组:采取风险矩阵定性与半定量分析风险评估方案进行安全管理。构建风险矩阵后,依据不同处理原则进行分类干预,例如:对于红色高风险条目的处理原则在于即刻展开行动,对于条目B4水银泄漏引发的危害来说,教学老师可在示教的过程中、发放体温计前嘱咐学生应轻拿轻放,可由口温互测改为测量腋温,可向学校申购密闭式的汞槽血压计。另外,橙色高风险与黄色中风险项目的处理原则在于6个月内与1年之内尽可能采取行动,利于将风险发生率降至最低。对于绿色低风险区域中的条目而言(例如:地滑引起摔伤等),可在实验室放置较为醒目的标识牌,放置防滑垫等。

1.3评价指标

分析两组实验组管理模式的效果,包括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反馈情况等。

1.4判定标准

1.4.1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

依据学生日常表现情况、期中、期末考虑成绩等对管理能力与护理技能操作进行评分。

1.4.2工作单位反馈情况

依照优、良、中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优表示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中可独立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对护理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并在日常护理操作中做到准确无误;良表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对日常护理工作基本独立完成,较好掌握护理基础知识,护理操作能力较好;中表示实际工作中对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护理操作能力基本上能够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但是需要在独立完成护理工作时存在一定的困难[3-5]。

1.5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本次研究涉及的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χ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x±s)的形式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实验组学生实验室管理能力成绩评分与护理技能操作成绩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表1两组学生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比较(x±s,分)组别n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常规组8575.42±6.5373.04±6.74实验组8585.47±6.2386.25±6.22t10.266413.2792P0.00000.00002.2工作单位反馈情况实验组学生日常工作情况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2。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2

随着本科教育评估体系中将开放性实验室作为一个评估指标,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进行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与探索,并投入到实践教学和科研当中。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学校倡导的柔性管理、弹性教学等改革方针,投入建设并推广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但是,目前,我们对开放实验室认识有限,且开放过程中信息反馈滞后,真正做到实验室的全面开放不是一件易事。因此,针对实验室的安全措施研究也摆在了迫在眉睫的重要位置,对实验室风险的识别并对其进行控制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如何规避风险。本文将利用风险管理理论来对我院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进行风险管理,主要包括资产清单、威胁/风险分析、加强风险管理(如图1所示),对保证开放实验室的安全与成功实施将具有重要意义。

图1风险管理过程

1 实验室资产清单

我院的开放性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在2010年结合学校倡导的柔性管理、弹性教学等改革方针,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开始投入建设并推广。该实验室主要由实验室管理系统、机房管理系统、门禁系统等部分组成。我院对外开放实验室有五个机房,每个机房均有工作站33台,空调2个,讲台前配有交换机、机柜、音响系统、投影仪等设备,总价值为五百多万。

2 威胁/风险分析

2.1 辨别威胁和弱点

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是在满足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信息化系统,通过软件加硬件的模式,对我院全体师生免费开放,师生可以在无管理员的情况下,在开放时间内可以通过校园网或实验室门口的控制终端台进行查询、预约和使用;开放时间为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包括双休日。自助式实验室存在的风险有:

(1)利用信息化系统实现无人预约开放,因系统的不稳定而导致的系列问题;(2)因无人管理产生的安全问题;(3)无人来预约使用产生的浪费问题;(4)教学外的开放造成的实验队伍如身体状况、能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产生的相关风险;(5)开放政策变更或竞争产生的风险等。

2.2 风险分析

从上述我院开放实验室存在的弱点来看,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外部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相对不可控,因此忽略不计。而部风险主要是在强化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性方法和完善内控制度的方法来化解与防范,而且对实验室开放的成败影响比较大,相对可控,因此,内部风险将是探讨的重点。

故障树分析(FTA)技术采用逻辑的方法,根据故障与原因之间的因果关系分解,形成树状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的内部风险可分为管理系统、管理体制、实验队伍、实验室、学生参与等风险。本文利用故障树分析技术对内部风险进行风险分析,可得如图2所示故障树图。

图2 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风险的故障树

(1)管理系统:我院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利用门禁系统和管理系统使得学生通过自助预约进入实验室。因此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功能是否齐全、是否人性化、是否完善和是否稳定等将对实验室的开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管理组织结构:我院实验室实行从上到下负责制,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主任、实验室教师分级管理、层层管理。从管理和安全的角度来讲,这种管理组织结构可能导致了限制实验人员的创新精神、实验设备或仪器共享存在障碍等。

(3)评价激励机制: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制度缺乏激励实验教师、学生的机制,表现好的得不到及时的奖励,差的没有处罚措施,无法充分调动实验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实验队伍:长期以来,实验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待遇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改善,使得各高校实验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等。况且,开放实验室实验后,实验室工作将更为繁琐和紧张, 要求更多更全面,这对原本就有些先天不足的实验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直接影响开放实验室工作的全面展开。

(5)经费保障:实验室经费是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扩招和教学计划内课程和学生课外预约增多,以及实验室开放后进入实验室的人数和实验时间都将增加或延长,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损坏率、报废率和报修率也会相应增加。如果实验经费不足,将影响开放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6)设备配置和管理:随着实验仪器和电子产品的更新加快,实验仪器和设备很快就会落后,若不充分地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将造成极大的浪费;若使用落后设备则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因此,实验室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开放实验室的正常开展。

(7)实验教学和管理手段:实验室开放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趋势。我院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师生进行开放,但却碰到学生寥寥、效果不好的尴尬情况。

(8)学生参与积极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就成了空谈。我院实验室对外开放人气不旺,一是可能因为我们实验室位于的楼层较高,二是实验室开放的宣传力度不够,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3 制定对策

开放实验室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无人管理、自助预约使用,因此,在整个运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类复杂的风险。这些风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一个风险组合,一种风险可能会影响另一种风险或者可能同时发生。所以,有必要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制定对策对开放实验室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3.1 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运行监控机制

我院数字媒体实验室通过群管理系统实现开放实验室管理的无人化、网络化、智能化。通过该平台,开放实验室每天的预约情况、使用情况、设备运转情况均实时地体现在管理平台上,为开放实验室的评价、风险监控提供依据。

3.2 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建设和保障建设

鼓励实验室教师该积极参与和支持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建设,发现并提出所有可能威胁实验室安全的因素。制定有效的规则,引导实验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实验室真正的开放而非流于形式。同时,要加强实验室的保障建设。首先,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高端性;其次,仪器设备的性能应满足实验室开放的需要。在经费保障方面,我校每年都有一笔费用作为实验室维护费;另外,鼓励我院教师积极申请学校实验室开放项目,带动教师、学生的科研。

3.3 健全实验队伍建设运行机制

实验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应坚持以人为本,学校要像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样重视实验队伍建设,实行培养、引进、稳定、调整的方法, 完善实验人员结构, 建立一支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实验队伍。

3.4 建立宣传引导机制

通过多种渠道建立有效的宣传引导工作,如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人员、分团委、学生会等人员宣传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效利用开放实验室促进学习与生活;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带动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等;同时,实验室的开放要与学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相吻合。

4 结语

数字媒体实验室的开放是一个新课题,需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寻求新突破的过程。我院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已经历时三年多,随着我院领导对实验室工作的重视,将会有更多的师生关心和参与到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安全中,我院实验室也将根据自身情况,落实实验室风险管理的要求,保证实验室持续改进,从而实现安全建设。本文也希望能给其它实验室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提醒其可能忽略的潜在问题,能为提升实验室风险管理贡献一份心力。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3

近年来,因化学因素导致的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不断递增,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容忽视。发生在2015年的8.12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案,共发现遇难者165人,住院治疗233人,累计出院565人。高校等重点实验室火灾化学品爆炸事故也不断攀升,2015年12月清华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炸,造成一名实验人员死亡;同年4月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一实验室发生储气瓶爆炸事故,导致一名研究生死亡,4人受伤;成都一有机化学研究所一实验大楼发生火灾,继而引发连环爆炸,至少有4间实验室被烧毁。根据有关资料总结目前实验室常见的事故对象包括危险试剂、危险作业处置不当、事故灾害处置不当等。在这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试剂是乙醚、四氢呋喃、过氧化物、金属有机试剂、金属粉末、黄磷、二硫化碳、汽油、有机溶剂、硝化物、有毒有害气体;同时在涉及高温高压、明火、蒸馏等操作时都易发生事故。

实验室检测/校准工作,有一定的科研性属性,其具有试验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带来的风险也相对较高。目前,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认可的检测/校准/医学实验室近10万家,涉及实验室工作人员近百万人,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意识到,在确保实验室检测数值精准以及量值有效溯源的过程中,忽略了一项最为重要的项目,就是贯穿实验室人、机、料、法、环整个体系的安全问题。

目前未形成系统的检测实验室安全标准(针对检测实验室的国家标准),只有GB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781《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和GB/T24777《化学品及其危险性检测实验室安全要求》等)国家参鉴澳新AS/NZS2243系列标准,出台了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检测实验室安全系列标准,针对管理体系的14个要素与GB/T27025管理要求要素基本对应,4.9、4.10、4.11要素根据安全体系需要做了调整。此次安全体系的建立其标准框架结构与GB/T27025完全一致,引入了国内安全管理规定,对应急准备和响应以及安全检查和不符合的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当发现实验室所进行的活动存在安全不符合因素时,应立即停止并即时采取改进措施,以及验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系列标准为检测实验室提供安全运行的管理要求、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方法、通用安全程序、预防措施、安全操作要求、建议和信息等,其运行适用于检测、校准和科研实验室,标准的主题结构与GB/T27025兼容,是实验室最基础、最重要和应用最广的标准,二者兼容体系可快速集成,有利于与实验室认可相衔接。本系列标准将成为国家标准检测实验室领域的细化要求,注重了系统性,将为实验室提供全面的安全管理和安全运行指引。GB/T27476.5是安全系列标准中化学因素的指导性文件,与GB/T27025标准有一定的对应性,参照如下:

表一 GB/T27476.5与GB/T27025体系要素对比表

一、实验室安全体系化学因素分析

控制实验室化学危险因素,主要是控制着火源,着火源是指能够使可燃物和助燃物发生燃烧或爆炸的能量来源。这种能量来源常见的是热能,还有电能、机械能、化学能、光能等。常见的着火源主要有以下七种:一是明火。如酒精灯火焰、煤气等火焰、电气焊明火等。二是高温物体。如点燃的烟头、发热的白炽灯、蒸汽管、暖气管等。三是电热能。如各种电热器具发热,电弧、电火花、静电火花、雷击放电产生的热等。四是化学热能。经过化学变化产生的热能。如燃烧生成的热,某些有机物发热自燃,化合物分解放出热等。五是机械热能。由机械能转变为热能。如摩擦热、压缩热、撞击热等。六是生物热,如微生物在新鲜稻草中发酵发热等。七是光能。由光能转变为热能。如日光聚焦等。

不同类的危险化学品混合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当两种或两种以上危险化学品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不利后果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时,一般认为这些化学品彼此不相容。不相容化学品混合后,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主要包括:大量放热、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引起火灾、甚至爆炸;产生有毒气体;产生易燃气体。此外,危险化学品也可能与包装容器接触发生化学反应,彼此不相容,从而会降低包装的强度甚至使得包装破损,导致内容物泄露,发生事故。如某些对金属具有腐蚀性的物质装在了普通钢桶内,就会腐蚀钢桶,极易造成泄露。

二、化学实验室危险因素控制措施

实验室应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制定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应以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工作区域内烟雾及粉尘的产生,减少潜在的事故的发生为原则。可采用大量有效的控制措施来降低化学品使用风险,这些控制措施适宜合适、并与所使用的化学品及其处理方法相适应。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如下几种:一、风险的消除或替代,如使用不同的过程或使用不同的化学品;二、技术控制,如隔离或通风;三、管理控制或编制并执行处理程序;四、个体防护装备,使用个体防护装备是效果最小的控制措施,但仍应注重护目镜和实验室服装等个体防护装备的使用,因为这是最普遍的二次控制措施。在使用这些控制措施时,应注意适当的规定以保证这些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的要求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能力和资格,检测及辅助工作应经过授权,如维护清洁工作,维护清洁工作应以本实验室内人员为适宜。实验室应该建立有效的人员培训能力识别以及考核机制,确保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四、化学实验室危险源辨识

化学实验室危险物品的识别应从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性、毒性、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物质特性可以从危险品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中获得,进行危险品的危险、有害性识别与分

析时,危险品根据国家标准可分为九类;对于工艺检测过程以及设备或装置进行危险源识别,要看其是否满足检测的需要,是否由专业有资质的厂家生产,特种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及使用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或许可证。是否具有必要的安全措施。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对系统的分析,界定出系统中哪些部分、区域是危险源,其危险特性、危害程度、存在状况、危险源能量与物质转化为事故的转化过程规律、转化条件、触发因素等,以便有效地控制能量与物质的转化,使危险源不至于转化为事故。危险源的辨识方法有询问交流、现场观察、工作危害分析(JHA)、安全检查表法、风险矩阵法、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事件树分析法(ETA)、故障树分析(FTA)。

五、化学实验室危险源控制

危险源控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技术控制、人为控制和管理控制。一、技术控制:就是采用技术措施对固有危险源进行控制,主要有消除、替代、隔离、通风、防护、监控等。二、人行为控制,即控制认为失误,减少不正确行为对危险源的触发作用,人为失误主要表现形式有:操作失控、指挥错误、不正确的判断或缺乏判断,无知,粗心大意,遗忘,厌烦,懒散,疲劳,紧张,忙碌,工作没有秩序,疾病或生理缺陷,错误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用品失效。三、管理控制,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则制度,明确责任,定期检查,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等。

六、总结

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化学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和控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实验室应有效识别化学危险因素,对其采取必要有效的防控措施,并实现动态更新,使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刘锡建,徐菁利,唐博合金,燕方龙,肖稳发.化学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探索[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9(05)

[2]王杰,刘晓鸿.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与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3)

[3]杨雅新,田涛,杨军,刚健,高东奎,刘永虎,任浩杰,苏显屹.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13)

[4]阿克木・色孜地汗.高校化学实验室污染控治及安全管理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6)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4

血透室是肾功能衰竭患者集中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场所,其专科性强、工作繁重、应急情况多且技术含量较高,属于护理中的高风险部门[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75例,其中男39例,女36例;年龄为21~75岁,平均(41.75±10.08)岁;肾病病程为1~12年,平均(4.61±1.85)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7例,中学42例,小学6例。75例共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14例,包括7例自行拔针,4例摔倒,3例院内感染。针对上述护理风险事件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并实施相应预防策略。

选自2013年8月~2014年8月预防对策实施后共收治的血透患者72例,其中男37例,女35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41.85±10.53)岁;肾病病程为1~12年,平均(4.76±1.92)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3例,中学45例,小学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不安全因素

1.2.1血透室设备因素 血透室属于医院的特殊治疗场所,其集中较多尖精设备与仪器,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难度大且操作复杂,此外血透室的电路、水路较多,因而其护理工作中易存在安全隐患[2]。

1.2.2血透室管理因素 ①血透室的护理人员相对不足,且工作强度大、节奏快、压力大,护理人员的精神高度紧张,易产生严重疲劳感,从而导致不安全因素增加;②在血透室的实际护理工作中,存在执行力不强且制度不完善情况,护理人员缺少充分的教育培训,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少预见性,未足够重视管理细节等问题,都易致使护理风险事件;此外,护理人员的频繁轮转易导致新进员工因经验不足、技术生疏而缺乏对安全隐患的预见性。

1.2.3护理人员因素 部分护理人员纪律意识淡薄,未能严格遵守血透室的规章制度与操作章程,存在细心度不足、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同时部分人员护理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且缺乏风险识别意识,对易导致风险的问题失去事前控制机会;此外部分护理人员缺乏熟练的操作技术,均可致使风险事件的发生[3]。

1.3预防措施

1.3.1完善设备管理 设置专人看管血透室的各类设备仪器,同时按照仪器操作说明对各类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保障各仪器的正常工作。针对各类紧急事件制定预案措施,加强对血透室护理人员的现场演练。

1.3.2加强安全管理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知识,引导其熟悉护理核心制度并严格遵守操作章程,并有效增强其责任心,保证各位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服务;有效完善质控管理制度,从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细节化进行管理,同时建立监督制度以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

1.3.3增强护理人员素质 护理人员的素质与护理事故的发生存在直接关系,培养职业素养并提高业务水平可保障安全护理的进行。重视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的培训,对新入科护士应进行理论与技能的考试,并组织业务学习,提高护理人员对安全隐患的认识与防范。同时可安排高年资护士传授护理经验,从而有效提高实践能力与服务质量。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当P

2 结果

对策实施后1年内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

3 讨论

血透室是肾病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场所,其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血液透析结果,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律意识的增强,其对血透室护理的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4]。本研究通过选取14例血透室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对比预防对策实施前后1年内血透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并分析护理对策实施后的护理效果。

本次研究共从三方面进行血透室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并针对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首先在于血透室的特殊要求与精密设备,其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难度大且操作复杂,此外水路、电路较多,因而其护理工作中易存在安全隐患。针对此项因素,医院应加强对血透室的设备管理,设置专人管理并定期检修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并加强对突况的演练,减少意外发生的几率。针对此类情况,医院应引导护理人员熟悉护理核心制度并严格遵守操作章程,并有效增强其责任心,同时完善监督制度,保证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细节化的管理。此外,部分人员护理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且缺乏风险识别意识,同时责任心与纪律意识不强,从而应加强护理人员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并组织其学习法律法规,从而有效提高护理技能与责任意。本次研究还对预防对策实施后1年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实施后的发生率为4.17%,明显低于实施前的18.67%,表明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加强血透室设备管理、完善制度管理并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等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血透室护理的风险事件。

综上所述,临床工作中应完善血透室规章制度并提高护理人员素质,降低血透患者危险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5

科研机构和学校实验室是危险化学品应用最频繁的场所,所以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建设也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关系到生产商品的质量检验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近几年来,国家对化学产品的应用也是做出了许多方面的规定和限制。同时,对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危险化学品数量众多,品种繁杂,性质各异。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实验室运用较多,专业型人才集聚,学生群体人数众多,因而,安全管理更应该侧重此类地方,并对此类地方进行定期安全排查。

通过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涉及到的危险化学品(指那些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我们人体、设施、环境等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放射性化学品、腐蚀品等8大类)提出了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健全实验室各种试剂应用、仪器安全管理等多项管理制度,并对实验室进行统一的安全评估,从而避免科研机构和学校等地实验室各种危险事故的发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改进,有效地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与健康,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和环境的污染。

高等院校实验室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繁多,而且性能各异,有时候存储的地方又很分散,使用的人员也比较多,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其中,危险化学品的存储和使用以及化学品的流通使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管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隐患。对此,我们国家相继出台了《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及《常用危险化学品贮存通则》等等,从法律上规范了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和存放。

2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评价

科学的评价是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的前提,在不断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我们加强对化学品危险程度的科学评价。

安全评价是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安全评价工作,有利于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可能事故风险,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2004年1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依法进行安全评价成为危险化学品等5类高风险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必须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之一,该条例的实施将安全评价工作纳入了法定程序。同时,新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已于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中有3款规定了安全评价,其中的第十二条和第十四条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审批前安全评价做了详细的规定,第二十二条也是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在役装置定期进行安全评价做了规定。

安全评价的程序主要包括:前期准备工作,现场检查和评价,针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进行复查,确认整改后已符合要求,最后编制安全评价报告。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明确被评价对象和范围,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工程、系统的技术资料,同时也要了解危险化学品泄漏后的紧急防范措施。现场的检查和评价,主要是根据被评价的工程、系统的情况,辨识和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工程、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及建议;企业针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计划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查直至符合安全要求,最后编制相应的安全评价报告。

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安全评价,主要目的是可以系统的从计划、设计、制造、运行等过程中考虑那些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问题,找出其在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对潜在的事故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预测,求算出系统安全的最优方案;还有在装备试验、使用前或合同完成时,对可能会存在的危险进行评价,以便对考核已判定的危险事件是否消除或控制在相应可接受水平,为所提出的消除危险或将危险减少到可接受水平的措施所需费用和时间提供决策支持。

3 定量安全评价方法

安全评价方法是对系统的危险因素、有害因素及其危险、有害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安全评价方法的应用可以说是安全评价的一个关键过程,直接关系到安全评价的深度和准确度,对评价效果有直接影响。评价对象、目的、时间要求的不同以及所获取资料的差异等,都可能导致所选用评价方法的不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编制了《危险化学品专项安全评价培训教程》,其中,对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采用了安全检查表、火灾爆炸毒性危险指数评价、系统安全分析(包括如果……怎么办、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等)等方法,可作为定量风险评价的基础。

定量安全评价方法有两类:一类是依靠长期积累的故障数据,计算出故障或事故概率,进而计算出风险率,取得以量表示的系统安全性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如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另一类是以单元物质潜在火灾、爆炸危险性为基础,结合工艺过程危险性,计算出单元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进而提出安全的对策措施,使系统危险降到最小程度;目前国内比较常用的指数法有美国DOW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日本劳动省化工厂安全定量评价法和英国蒙得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法等。

4 总结

危险化学品也是我们生产生活必须要用到的东西,完善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和定量评价,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企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始终坚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方针,进一步完善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让化学品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国计民生。

参考文献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6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31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大安全观已经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安全的诉求不仅体现在生产活动过程中,还体现在生活和学习领域。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新一代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搞好职业教育的同时,也逐渐将安全提上日程,并制定了相关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将安全事故纳入应急预案体系的相对较少,建立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更是少之又少。

实践训练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践训练过程中使用机器设备、电器类仪器、仪表等都存在安全隐患,近年来也发生了机械伤害、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等安全事故,造成师生人身伤亡、设备损坏等。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以保障师生人身安全,并使设备和设施免遭破坏,从而促进学校安全、稳定、持续发展。

1 高职院校实训室安全现状分析

安全生产法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和相关法律责任,但多数高职院校普遍没有按照安全生产法规定建章立制,虽然大部分院校在安全生产方面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在实训安全事故应急方面仍未形成体系。高职院校建有大量的实训室用于学生实践训练,实训室的设备设施与生产经营单位类似,在实践训练过程中难免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必须进行危险源辨识和有害因素分析,以明确实训室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并对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事故严重程度作出评估,从而针对事故隐患提出预防措施,建立事故应急预案体系,达到事故预防的目的,提高实训安全管理水平。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实训室危险源辨识清单如表1所示。

2 实训室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1 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分级

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13)可知,实训室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由于高职院校实训项目较多,危险有害因素导致的风险类型多,因此,必须建立实训室安全事故综合预案,预案内容包括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原则、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事故预警及事故报告、应急响应程序及应急保障等内容;而针对风险较高的事故,要建立实训室专项应急预案,包括实训室事故风险分析、应急指挥和应急处置等内容;而对于具体的实训场所,可根据事故类别制定现场处置方案,在分析风险的基础上提出应急处置措施,明确注意事项。建立实训室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可在日常实训过程中起到事故预防的作用,使相关工作人员在事故发生时可迅速做出应急反应,启动应急预案,起到控制事故的作用,降低事故损失。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分级如图1所示。

2.2 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模型

实训室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需要领导高度重视事故应急预案的重要性,确保在事故发生时启动应急预案能起到控制事故的目的,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降低财产损失。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必须包括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且在体系运行过程中能持续改进,保证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模型

2.3 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在应急体系中,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是核心,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对实训室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确定事故类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对应急机构、人员、装备、救援行动及指挥和协调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在应急预案后,应对全体师生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找出应急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若发现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及时修订并完善应急预案。

3 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关键问题

3.1 实训室事故风险分析

事故应急预案是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训室危险源辨识是预案编制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如果对实训室危险源辨识不够全面,可能会漏掉事故发生可能性较小但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严重的危险源,尤其是一些特种设备,必须要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和检验。此外,还要根据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找出实训室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四方面找出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型。

3.2 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场所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应急程序和具体措施,明确规定应急响应相关人员的职责,使其在应急预案启动时能够快速作出反应。在制定现场处置方案过程中,必须结合实训室实际情况,邀请实训室管理人员参与编制工作,应急处置方案必须经过应急演练来检验其效果,发现不符合实际情形的,应及时修订,确保万无一失。

3.3 应急演练的开展

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编制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可能无法预测事故现场状况,导致实施过程中出F问题,应急演练的开展成为检验应急预案与实际情况符合度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演练才能发现问题,因此全体师生必须重视应急演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师生往往将应急演练作为一种形式,普遍存在走过场的现象,没有从应急演练总结经验教训,在事故发生时无法保证应急救援行动有效进行。因此,在应急演练之前,必须对演练者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提高其思想认识,并使其真正获得安全知识,提升安全技能。

3.4 应急预案体系的实施

在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运行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及时修订事故应急预案,通过应急演练及应急救援不断完善,持续改进。此外,在应急救援中,根据事故影响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在事故扩大时,及时调整响应级别,必要时还要与外部应急预案相衔接。

4 结 语

高职院校实训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建立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可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在安全事故发生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可降低事故损失,保护师生生命安全和降低设备财产损失。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根据院校实际情况,建立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何理瑞.高职院校工程实训安全现状评价及应急管理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讨,2010(10).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7

2010年,RobertH.Hill和DavidC.Finster教授在他们的著作“LaboratorySafetyforChemistryStudents”中提出了化学实验教学“RAMP”风险防控体系[1],其中的“R”即“Recognizehazards”识别危险;“A”即“Assesstherisksofthosehazards”评估风险;“M”指“Minimizeandcontrolthosehazards”,减控危险;“P”则指“Preparetorespondtoemergencies”,应急准备.此外,该理论体系将化学实验中的风险源分为媒介、条件、行为3个方面,系统地对常见化学性危险,如接触腐蚀性危险品、易燃性危险品、物理性危险和健康性危险4类情形进行了梳理分析,提出学生应该正确识别这些危险,并能评估风险,通过风险差异化最优管理,将实验室中发生事故的风险控制到最小.美国化学学会(ACS)2016年化学实验安全指南,重点评价和推广了“RAMP”风险防控体系.多年来,我校积极建立和完善化学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始终把安全管理放在首要位置,尝试以RAMP风险防控体系为指引,改进传统实验室教学管理模式,严格对化学品和实验仪器进行管理,引导学生在识别危险、评估风险等环节做到差异化应对、合理减控危险,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1化学实验危险识别

正确识别危险是科学评估风险、妥善处理事故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对水、电、煤气、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物质等事物的性质、操作要求有了明确的了解,在理论上才能进行安全的化学实验.为此,须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化学实验中的危险源,区分危险事项类别,制作“化学实验危险事项清单表”,熟悉一项勾一项,逐项识别危险.化学实验的危险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即媒介、条件、行为.

1.1媒介危险源

媒介危险源主要包括致癌致病致畸型生物危害物质、催化剂以及一些危险化学品,如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等.以易燃易爆物品为例,常见三硝基甲苯、环三次甲基三硝铵、雷酸汞等,往往受到高热摩擦撞击震动等外来因素的作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和高热,引起爆炸;或者由于加热撞击而发生分解,突然分解气化而爆炸;或者强氧化剂与性质有抵触的物质混存,引起燃烧和爆炸[2].借鉴国际ABET认证要求,由于在化学实验室中使用的试剂许多是易燃易爆和有毒的化学危险品,如果管理不善或使用不当,易产生燃烧或爆炸和中毒事故.因此实验室必须定期更新化学品清单,统一规范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化学试剂使用说明一般包括5部分内容,即物理化学性质、急救措施、处理和储存、消防措施、泄露处理方法[3].对易燃、易爆和易中毒等这些化学品的分类和日常保管应做较详细的介绍,开启易挥发液体试剂之前(特别是夏季),应先将试剂瓶放在自来水流中冷却几分钟,开启时瓶口不要对人,应在通风橱中进行等[4].

1.2条件危险源

条件危险源包括高压、低压、电流、不平的表面、尖锐物品、粉尘、热表面、极冷、蒸汽、噪音、杂乱、磁场、缺氧、紫外线辐射、激光灯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物理爆炸.由于物质的物理变化,如温度、压力、体积的变化,会引起爆炸,例如容器内液体过热气化而引起的爆炸,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超压引起的爆炸等都属于物理爆炸.为了预防显性直接危险源事故的发生,实验人员应该在每次实验前进行自查,负责安全的职能部门须进行定期检查和专项抽查[5],还可以通过规范操作、制定标准、加强监管等措施消除安全隐患[6].在被保护对象和显性直接危险源能量之间设置隔离系统,建立隔离系统的检测、修复和报警系统.该系统在隔离效果降低时,能适时报警,并修复隔离系统、检测和修复系统中的自动控制器具,确保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可靠性[7].

1.3行为危险源

行为危险源主要包括生成次级产品及化学混合物、使用电力设备不当、长期使用烘箱、交叉重复使用吸液管、处理化学废品、运输危险化学品、操作玻璃仪器或者其他尖锐物品、加热化学品、萃取、离心过滤、不按操作规范操作等.如某大学实验室突发火情,事故原因是学生做完实验出门时忘记关电路而引发火灾.再如1名教师在做实验时,中途出去了2~3min,就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甲醛泄漏事故,按照实验的规范要求,师生在做实验时,不得中途离开,以应对突发状况.此外,实验产生的废液、废弃物不能有效回收和恰当处置则可能污染大气、土壤、地下水等,随意倾倒废液或者乱扔废弃物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可能给自身造成伤害.学生在做实验时应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不能由于人为的原因而增加风险源,出入实验室须严格遵守门禁规定,不乱串实验室,遵守实验室日常管理规定,不得在实验室内饮食及进行娱乐活动,不得使用明火,不得在实验室内留宿.实验开始前须制订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遵守操作规程、不得擅自离岗,实验结束后及时关闭仪器设备及气源、水源、电源、门窗等.有的学校进行错误操作案例演习,收效甚好.如展出一些实验室常见的不规范操作和仪器摆放不正确的实例,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和错误,指出案例中实验室的一些安全隐患,纠正不正确的操作习惯,从而减少了行为危险源[8].

2化学实验评估风险

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学生能够准确评估具体危险的发生风险性.这种风险是指人们由于接触不安全的化学品,采取不正当的操作程序,或者使用某种不安全的设备而导致身体、环境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评估风险,首先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读懂产品说明书、看懂危险警示标签、清楚物品燃点和自燃温度、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将风险按紧急和严重程度排序等.关于评估风险的具体方法,可以借鉴美国化学学会推荐的5种模型[9].(1)控制带法:根据限值和条件(比如燃点、爆点,温度、压力)以及操作程序,将风险划分为几个控制带,从低风险到高风险,分别拟定不同的应对策略.(2)作业危害分析法:记录化学实验所涉及的每个工作步骤和风险,逐项应对.(3)如果分析法:假设化学实验可能发生的一系列问题,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出应对措施.(4)检查清单法:根据以往该项目的实验经验,列明风险点检查清单,一一对应排查,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5)标准操作程序法:严格规范化学实验操作程序,明确风险所在.

3化学实验风险等级

在化学实验中,可以根据物品的数据值确定不同等级的风险.如发生火灾的危险,可以分为4级:最低,第二级为燃点接近周围环境温度、预期集中在高于10%的位置,第三级为周围温度预期集中在高于燃点10%的位置,第四级为存在引火物、预期可能发生空气或水剧烈反应、导致爆炸等.对于化学反应产生的危险,可以分为4级:第一级为在实验程序中预期没有化学变化,第二级为没有已知不相容的物质在实验中被使用,第三级为存在已知化学反应或者危险混合物,第四级为正在进行高度危险的化学反应.从操作流程的角度去确定可能发生风险的等级.如个人保护装置(PPE)分为4级:第一级为仅覆盖腿和脚,第二级为有乳胶手套和眼保护,第三级为有合适的手套、眼保护、实验服,第四级为全流程专业保护装置.在训练程度上,也可分为:仅认识化学品标签、知道实验流程、进行突发事件培训、进行预演习等不同层级.在确定风险等级时,须注意即使是同一种材质,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危险性.如同样是玻璃仪器,像蒸发皿、试管等是可以直接加热的,可直接在明火上加热,而烧杯、烧瓶等仪器的加热应是间接的,加热过程要垫石棉网或用水浴、油浴;再如量筒、容量瓶等仪器是不能加热的,要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使用,如果玻璃仪器选择不当,将有可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破裂,甚至爆炸以及别的一些难以想象的实验事故[10].因此对风险等级要根据不同的条件,按照具体的情况进行评估,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将有可能发生危险.此外,技术因素造成化学事故的几率最高,也是引起化学事故最复杂的原因,例如实验室设施不合适、仪器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管理紊乱、缺少科学的规章制度或不执行规章制度等,其风险程度很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11].

4结语

化学实验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基于学科传统和专业特点,我校大多数化学实验室涉及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压力气瓶、特种设备、辐射设备、生物试剂、高温高压设备等危险源,这些危险源还会在有限的实验空间累计叠加,需要认真应对.通过借鉴国外RAMP风险防控体系,认识危险、评估风险,全流程差异化应对,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化学事故风险,保障了实验室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HillRH,FinsterDC.LaboratorySafetyforChemistryStudents[M].NewJrseey:WileyPress,2010.

[2]王国清,赵翔.实验室化学安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刘鑫,王燕,孙雪芹.化学实验中心ABET国际认证安全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308G311.

[4]陈民助,魏鸿,马洪.高校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及安全教育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285G288.

[5]刘照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4):112G114.

[6]耿俊明,刘照同,马涛,等.加强危险源控制提高实验室安全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234G236.

[7]张跃兵,王凯,王志亮.直接危险源控制理论研究初探[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11):33G37.

[8]邓留,张翼,罗一鸣,等.化学实验安全教育和管理教育改革的尝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9):195G199.

[9]CommitteeonChemicalSfetay.HazardIentificationandEaluaGdvtionTskFrce.IdentifaoyingandEaluatinvgHazardsinRsearcheLaboratories[EB/OL].(2015G06G12)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8

安全问题分为两种,一是与实验任务相关的,如电气设备老化、线路布设不当、易燃易挥发试剂及强氧化剂保存缺陷会引起火灾;氢气、乙炔瓶安置使用不当会导致爆炸;使用电炉、压力锅、蒸馏装置不小心会将面部手部灼伤;使用有毒试剂防护不全造成呼吸危害;强酸强碱会使皮肤受损;化学危险品不按规范贮存造成泄露等安全问题;二是与实验任务不直接相关的,如:突然停电、停水、地震等特殊状态下的安全问题。第1种为常见安全问题,也是化验室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2.水利化验室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2.1危险化学品

水利化验室因为工作需要,涉及到爆炸品、氧化剂、过氧化物、毒害品、腐蚀品等几类危险试剂,如氢气、氮气、乙炔易燃易爆气体;重铬酸钾、过硫化钾等氧化还原试剂;挥发酚、氰化物、砷化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试剂;强酸强碱试剂,这些试剂的使用、存储、搬运、处置过程中,均存在安全隐患。比如将不相容化学品混合后,会大量放热,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引起火灾,甚至爆炸(如碱金属、金属粉末等);产生有毒气体(如砷、氰化氢、硫化氢等);产生易燃气体(如氢气、乙炔等)。此外危险化学品也可能与包装容器接触发生化学反应,彼此不相容(抵触),从而会降低包装的强度甚至使得包装破损,导致内容物泄漏,发生事故。

2.2设备和设施环境

对化验室工作区域及设备设施的有效控制,是保证安全检测的前提。这方面存在的安全问题隐患是:实验室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功能区划分过于简单,实验用房与办公等其他功能用房交叉;须进行防爆设计的气瓶室;供电线路没有分开强电、弱电和仪器用电,实验时电源电压不稳;仪器设备鉴定不及时,工作不正常;没有配备护眼器、防毒面具、口罩等个体防护装备;没有安装紧急报警系统、烟感器、通风等设施;电气安装违规操作;没有安全标志;内务管理不到位等。这些方面均不容忽视。

2.3化验人员安全意识疏忽

为确保化验室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每个化验室会配备相应的人员,人的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安全意识的重视,安全在思想中占多大比重,处于什么地位,直接关系到化验过程中是否能够自觉维护安全,安全意识淡薄往往是事故的根源。人员因素包括:安全意识、人员能力、上岗资格、人员的健康与岗位适应、员工清楚从事工作可能遇到的危险、操作规范等几方面。2008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名助理研究员在用注射器从瓶子里抽取高度易燃的叔丁基锂时,液体突然燃烧起来,烧着了她的衣服,当时她没有穿实验工作服,因此造成了三度烧伤。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安全意识欠缺造成的事故。

3.化验室安全应对措施

安全无小事,重在防范。化验室处处充满危险,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儿戏,不可有半点轻视之心,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涉及化验室的安全问题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应该结合工作和周边的情况具体加以实施和操作。就其中的关键几点提出以下措施:

3.1建立风险评价机制,制定危险控制措施

为保障实验工作安全顺利完成,应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价机制。应识别所有阶段、与任务相关或不直接相关的危险源,特别是建立化学危险源清单;定期评审现有控制措施,评价新购化学品;辨识与化学品相关的危害,并提出处理方法;评价风险的严重程度或风险度;选择并应用控制措施消除或降低风险;对可能接触化学品的人员的能力与水平进行评价。此外,实验室应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制定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应以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工作区域内烟雾及粉尘,减少潜在事故的发生为原则。可采用大量有效的控制措施来降低化学品使用风险,这些控制措施宜合适、并与所使用的化学品及其处理方法相适应。

3.2设备和设施环境满足化验室安全需要

实验室结构和布局应考虑到所涉及化学品操作的结果,实验场所和办公区域分开,干湿区域分开,设立专门的气瓶室或气瓶柜;配备消防、火灾监测和报警设施;配备必要的应急设施;通风能力与实验室运行情况相适应;消防用防烟/排烟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设置适宜的制热或制冷系统、排风系统;电气安装符合规范;根据活动类型设置消防、化学品安全警示、气瓶、设备标志等安全标志;选用安全设备,清楚使用原则;配备眼面部、手套、鞋等个体防护装备。

3.3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增强人员专业技术能力

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强化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分析人员须具有专业的知识,掌握化学品性质与信息,熟悉本实验室的主要危险源,正确使用化学品、熟悉个人防护、应急处置措施、紧急救治指南等;每年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并对培训员工进行监督和考核,对培训结果进行有效性评价,对培训过程记录,着重对新人进行上岗培训和考核,检测及辅助工作应经授权,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良好的实验室习惯,不仅可以避免很多意外的发生,还会对以后的生活工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受益终生。化验室主要应养成以下习惯:不得在实验室内接触、消费个人的食品或饮料;实验室使用的冰箱、冷柜禁止存贮个人食品;在实验区域,长发应扎紧;化学品按规范存储于合适的容器中;应保持实验台面、试剂架以及通风柜的干净与整洁;在完成各阶段操作后应进行整理,将试剂、玻璃器皿放回各自适当的地点,并保持干净整洁;操作时按适当的程序,立即清除溢出物;盛有化学品的容器应具有清晰长久的标识,并反映所盛物质信息;工作区域应时刻保持整洁有序。良好的实验习惯须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形成,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严格要求自己,逐步形成,这样不但有助于实验成功,同时也减少了实验事故的发生。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9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b)-0165-03

Application effects of risk awareness management in nursing management of operating room

DUAN Min1 SHI Lei2

1.Operation Room,People′s Hospital of Wuning County in Jiangxi Province,Wuning 332300,China;2.No.2 Department of Surgery,People′s Hospital of Wuning County in Jiangxi Province,Wuning 332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risk awareness management in 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operating room.Methods A total of 600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ical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Sept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300 patients in each group.Risk awareness management was applied in the experiment group,and regular nursing was applied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occurrence of risk events,complaints and disputes,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towards nursing ca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and clinical effects were evaluated.Results There were 13 cases (4.33%) of risk ev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33 cases (11.00%)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Operation room;Risk management;Satisfaction

现阶段我国的医疗现状不容乐观,医疗过程中护理纠纷也是频频发生,减少及避免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目前医务人员不可忽视的问题。风险管理理论近阶段在医疗卫生的管理中开始被广泛应用,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管理理论[1]。手术室是患者接受手术救治的重要场所,手术室内的护理工作具有量多、时长、高效等特点[2]。手术室由于其性质的特殊,是风险高发的地方,术中存在很多变数,安全隐患以及危险因素多且复杂,往往难以预防,手术室的管理至关重要,更应包括风险管理。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管理在护理日常工作中每个环节都有所体现,能否处理好护理工作甚至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也对患者的恢复情况有影响[3]。重视手术室的风险管理,提升护理质量,对于维持手术室的秩序、对患者及医护人员都有重要的意义。现报道我院给予手术患者给予风险意识管理护理取得的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0例患者,所有患者在此期间只在我院行手术治疗,若在外院接受过手术治疗的患者不予纳入,所有手术均经过医院医疗委员会同意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每个月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份,后相加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对照组中,男性172例,女性128例;年龄7~78 岁,平均(42.3±6.9)岁;病程2 h~12年,平均(4.3±0.8)年;微创手术130例,开放式手术170例。实验组中,男181例,女119例;年龄3~85岁,平均(39.3±7.2)岁;病程12 h~18年,平均(4.5±1.1)年;微创手术143例,开放式手术15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术前访视、仪器准备、手术器械准备等手术室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施行风险管理的手术室护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术前的风险管理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责任护士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床号、住院号、手术时间、疾病诊断、手术方式、手术名称等各项相关信息进行严格的核对,与患者交流,确保患者各项基本信息与手术通知单完全符合。手术室护理人员综合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对患者的疾病史、过敏史以及其他手术外伤史进行确认,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命体征情况。如果患者意识清醒,那么核实工作均应由患者亲自完成;如不清醒,应由家属代替完成。在术前应预先评估患者可能在术中出现的风险与意外,并提前准备应对措施[4]。

1.2.2术中的风险管理 针对不同的手术,护理人员要在术前准备好所有的手术器材和用具,如消毒液、手术服装、无菌单等,并反复核查,确保材料准备齐全完备,同时对所要用的药品进行常规检查核对,保证无误,调整好患者的和舒适度,以便手术。术中,暴露应完全,床挡装好避免意外发生。术中严格无菌要求,集中注意力,积极配合医生,在手术后检查患者的切口缝线情况、清点好手术器械和用具并反复核实清楚。在缝合前应检查清楚,避免物品遗落在患者体内。术中药剂的使用量要严格遵医嘱,药品名称应与医生反复确认,并核查患者基本资料、剂量、时间及药品种类等,确保药物使用正确。同时要对输液袋进行检查,确保无包装质量问题后使用。给予抗生素时,要先行过敏测试,避免患者出现变态反应;如有变态反应,则不予使用。需要输血时,须正确书写配血单送往血库,拿血袋时核对好血型、血量、测试结果等,要保证信息相符;在确定没有问题后将血液取回,在手术室再次核实后再输血,输血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术中要密切注意生命体征,瞳孔、血压、心率等监测指标,出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5]。在手术室管理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安排医护人员的作息时间,避免疲劳工作所带来的风险[6]。

1.2.3术后的风险管理 术后如需送检标本时,应将病理单填写全面,标本标识正确,待申请通过审核后送病检。术后处理好术中产生的污物,安排相关人员处理,器材完好的送去消毒等工作。出于自我保o,护理人员也应尽可能地将危险因素、可能出现的问题给患者家属解释清楚,以取得家属的理解。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护士只有不断地强化培训专业知识,才可以提高风险防范的“免疫力”[7]。手术室护理相关人员要提升自我风险意识,应定期组织相关学习。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前意外、准备失误、记录错误、操作失误、术后感染五方面的发生率,发生的医疗纠纷和投诉的数量。护理满意度则采用自行设计的优质护理调查表对患者调查,该表包含了16个问题,手术工作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专业技术满意度、生活指导满意度共4个方面,总分为100分,每个方面分数为25分,分数越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越高[8]。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5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风险发生情况的比较

实验组发生各类风险13例(4.33%),对照组为33例(11.00%),两组发生风险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医疗纠纷与投诉的比较

两组患者投诉与医疗纠纷比较,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投诉1例,对照组投诉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9,P

2.3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度4个方面的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手术室风险是在术中相关危险因素导致的致死、致伤等事件,手术室由于性质的特殊性,常常有较高频率的风险发生[9]。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水平也在逐渐进步,但是医疗水平的发展并没有很大程度增强手术室的风险意识,医疗纠纷仍然层出不穷[10]。手术室的风险虽然不可能完全地避免,但是可以采取有效手段来尽量地减少风险以及事故的发生[11]。手术室的护理也是重要的一环,其对于外科手术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相关研究显示,由于手术室护理存在其特殊性,所以发生风险事件也是尤为突出的,在伤患处理、常规护理以及配合抢救等环节中,提高管理风险意识,对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

风险管理的护理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确实能显著提高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质量。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发生风险事件总数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投诉与医疗纠纷事件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度的4个方面评分都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实施风险意识管理模式,相关护理人员对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更加积极负责地完成,大幅提高了手术室的护理质量。风险意识管理的手术室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帮助医患减少手术室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流畅,更加提高了患者对于手术治疗的效果以及对治疗的满意程度,从而提高了手术室的护理质量,使患者对于护理更加满意,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13-15]。

综上所述,风险意识管理在手术室的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减少了各种手术带来的相关风险,减少了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也提高了患者对于患者服务的满意程度,在日常的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应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曹晓艳.风险管理理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6):1113.

[2]魏玉兰.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6):101-103.

[3]曾小兵.加强手术室护士工作细节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4,35(3):651-652.

[4]杨国容.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1):139.

[5]李宁.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9):134-137.

[6]温曲英,徐月娥,叶新兰.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45-148.

[7]李小梅,温梅花,李劲高,等.在肾内科新护士管理中培育护理风险管理能力[J].现代医院,2015,15(9):119-120.

[8]温曲英,徐月娥,~新兰.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45-148.

[9]付兴娟.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35(15):3420.

[10]何璐,石岚,黄朝意.运用品管圈提升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1):177-180.

[11]刘会鹏.手术室风险管理在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8):139-140.

[12]刘立,刘东会,牛艳萍.基于风险评估模型的综合医院风险管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8):129-131.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69-02

气瓶是特种设备,也是高校实验室常用的储气装置。气瓶的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实验室乃至全校的安全,屡屡发生的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更为加强气瓶安全管理敲响警钟。对以往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事故风险性并找到致灾原因是建立气瓶安全管理体系的第一步。

一、近十年全国气瓶事故统计分析

根据2006-2015年质检总局的统计资料,气瓶事故的起数及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在特种设备事故中居于首位[1]。历年特种设备事故和气瓶事故的起数如表1所示[2]。气瓶事故的特点,一是爆炸事故居多,且绝大多数为无缝气瓶爆炸事故;二是化学爆炸在气瓶所有事故类型中占比最大;三是气瓶事故多发生于充装和使用阶段,尤其是用氧气瓶和可燃气体气瓶进行焊割作业的过程中。气瓶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气瓶充装单位未落实相关安全规定,以致气瓶错装、混装而引发爆炸;二是气瓶操作人员违章操作或误操作,造成氧气瓶与可燃气体气瓶同时使用时,可燃气体窜入氧气瓶或回火而发生爆炸;三是非法燃气汽车改装点私自制造并安装质量不合格的车用气瓶,导致气瓶超压爆炸。

在特种设备事故中,气瓶事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从严重性上看,压力气瓶往往造成人员死亡和重伤。而相关数据表明,学校实验室的事故概率是生产车间的上百倍,因而高校实验室的气瓶安全问题尤为应该引起重视。

二、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统计分析

1.事故案例分析。统计资料显示,在2001-2014年实验室发生的100起事故中,因压力容器及其他设备引发的事故共20起,总计导致66人伤亡[3]。高校实验室爆炸事故由于其发生地点的特殊性和巨大的社会影响性,屡屡成为舆论热点问题。其中,在发生于2015年底的清华大学化学实验室氢气瓶爆炸事故中,一名博士生丧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保障实验室安全,有必要对气瓶这样的高危设备进行重点管理,首先就要通过以往的事故调查分析确定其风险度。

2.事故风险度统计。风险具有事故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结合的二重性特征,基于这两个特征,对过去20年中发生的52起实验室气瓶事故进行统计分析。针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事故类型上看,主要的气瓶事故类型是倾倒、泄漏和爆炸。其中,由气瓶倾倒造成的事故有2起,占比3.9%;泄漏事故5起,占比9.6%;爆炸事故45起,占比86.5%,且其中绝大多数为化学爆炸。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气瓶事故为爆炸事故,而不难发现爆炸事故在所有事故中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因而要从事故原因入手,分析致灾因子并制定管控方案,防患于未然。就事故后果而言,在52起事故中,只造成轻微经济损失的事故1起,造成人员轻伤或严重经济损失的事故7起,造成三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的事故35起,造成三人以上人员死亡或10人以上人员重伤并导致严重经济损失的事故9起。统计结果表明,多数气瓶事故会造成严重后果,导致人员死伤,虽不易造成群死群伤,但在实验室中气瓶会成为严重危害实验者人身安全、威胁实验室财产安全的危险源。依照频率可推算实验室气瓶事故发生的概率,从事故类型上看,发生爆炸事故的可能性最大,达到80%以上;其次是泄漏事故,约为10%;最后是倾倒事故,概率不足5%。从后果严重度上看,近70%的气瓶事故会造成三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的严重后果,还有约17%的气瓶事故由于连锁反应会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只造成财产损失的气瓶事故不足15%。

三、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原因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知,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高发,常见的事故类型有倾倒、泄漏和爆炸,这些事故的原因可归结为人、机、环、管四个方面。

1.人员操作不当。部分学生专业知识匮乏,安全意识淡薄,未受实验室专业培训而直接对气瓶进行操作[4]。不规范的操作轻则导致气体泄漏、向外溢散,重则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酿成严重事故。

2.气瓶状态不良。部分气瓶超限服役,超过或临近正常使用寿命的气瓶仍在使用;气瓶的瓶体出现裂纹、阀门损坏,危险气瓶未经检修而照常使用;气瓶自身的高压导致瓶内气体升温,增加了爆炸危险性;充装有腐蚀性气体的气瓶在使用过程中瓶壁变薄,构成潜在安全隐患。

3.存放环境复杂。高校实验室中往往存放了大量不同种类和性质的实验原料、实验仪器和设备,且常有人员出入。高压气瓶摆放其中,容易受光照或外界撞击发生物理爆炸,或因为实验室中其他易燃易爆物质的燃爆而导致化学爆炸。

4.设涔芾砘炻摇J笛槭移瓶的摆放位置不尽科学合理,气瓶间距离不足,多种气瓶混放;气瓶上缺乏明确标识,或标签腐蚀污损难以辨认,为取用和管理带来困难;未按时对气瓶检修维护,导致存在危险性的气瓶在实验室中继续使用。

四、结论

本文对典型的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做了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高发,且极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导致气瓶事故的原因可归结为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气瓶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环境因素和管理的缺陷四方面。应对照事故原因,从人、机、环、管的角度采取措施,加强高校实验室气瓶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奎建.2007年全国特种设备事故及分析[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08,24(4):51-56.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11

关键词:

检测机构;风险;管理;控制

1风险的识别

1.1人员活动引起的风险

检测人员从事检测工作的专业水平、资质高低;检测人员进行检测活动的熟练程度;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的身体状况、情绪好坏。

1.2仪器设备引起的风险

仪器是否进行了校准/检定,校准/检定的有效性判定范围是否符合检验活动标准方法中对范围的要求;仪器是否按要求进行了维护,维护方法是否得当有效,是否有监督机制;对于频繁使用和搬运的仪器是否定期核查;仪器的故障程度和仪器存在的隐性危害。

1.3物料引起的风险

是否购买有资质供应商的物料;是否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检测活动所用试剂纯度;样品采集、运输、储存、处置是否规范合理;样品与委托协议中的信息是否符合。

1.4标准方法引起的风险

标准方法选择不当的风险;标准方法偏离的风险;非标方法所带来的未知风险;检测方法不适用于检测样品的风险。

1.5环境设施引起的风险

非固定场所检测环境,如水、电、气象条件是否合规的风险;固定场所检测环境条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风险;环境安全风险,如粉(烟)尘、噪音、易燃易爆易挥发载体等方面存在的风险。

1.6报告引起的风险

报告审核的风险,包括原始记录的三级审核、流转轨迹的审核、报告涵盖信息的审核(能否发现潜在问题);报告中数据真实有效性、及时完整性的风险(质控手段有效性考量);报告中涵盖的信息安全和对客户信息保密的风险。

2风险可能导致的伤害

准确评定风险,根据风险可能导致的伤害判别风险级别,才能有效建立防护措施,配备合适防护用品,做好善后处理。造成对人员身体的伤害,如化学烧伤和割伤,中毒,身体组织或呼吸系统的损伤等;检测场所易燃易爆因素的致害,如燃烧和爆炸;检测场所触电、淹水,及水电泄露造成的二次损害。

3风险的管理

3.1人员的管理

招收学习或从事相关专业的检测人员,并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和专业考核;开展技术大练兵,提高对非常规监测项目的操作熟练度。

3.2仪器设备的管理

通过建立各种计划(包括仪器设备台账、仪器检定/校准计划、期间核查计划)对仪器设备实行有效管理;通过建立各种记录(包括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维护记录、校准记录、核查记录)对仪器设备管理计划实现有效运行;建立有效的仪器设备档案登记并进行动态管理,各种记录及时归档留存;保证仪器设备配套使用水、电、载气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3.3“三废”处理

实验室产生废弃危险化学品,以《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为原则进行处理。(1)实验室废水处理:实验室废水的处理按其性质、成分等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回收利用、直接排放、处理后排放等。(2)实验室废气处理:实验室废气主要为两大类,酸雾和有机气体。产生两类污染的操作宜在不同的通风柜中进行,酸雾气体用碱性水溶液吸收处理。有机废气可用高效吸收装置进行处理。(3)实验室废渣、废物处理:对于高毒性的可溶性废渣废物,实验室必须设专门容器分别加以收集,严禁埋入地下污染地面水体。

3.4实验室检测区域环境控制

试验区域场所要能满足检测活动的需要。实验室的总体布局一般包括实验室核心区域,辅助区域,公共设施区域,其中核心区域包括实验工作区、实验缓冲区、样品制备区、危险品贮存区、样品接收室、样品贮存室等;辅助区域包括业务接待室、资料档案室、设备配件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公共设施区域包括暖通、空调、给排水、特殊气体、特种水等用房。建立并实施《检验环境控制程序》《实验室安全、内务管理程序》,严格管理影响检验检测质量的区域的进入和使用,保持良好的实验室内务,从而实现实验室检测区域环境控制。

3.4.1实验室门口要有明显标识。合理布局实验室,对区域间的不相容活动进行有效隔离,以防止交叉污染,同时充分考虑实验室能源、采光、通风的要求。样品处理间与仪器分析间分开设置、有机前处理间与无机前处理间分开设置、测试区域(包括样品制备和存放区域)与办公场所分离。

3.4.2大型仪器间应避免阳光直射,需要供气的仪器在满足工作流程的情况下尽量集中摆放。用于滴定、比色等操作的化学分析间要求房屋的光线良好。气瓶间设在少人走动的阴凉角落位置,可燃气体和不可然气体分开放置,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分开放置。

3.4.3保持样品前处理实验室清洁、整齐,室内不得存放对样品可能造成污染的挥发性化学试剂。在试样处理、制备过程中尤其应注意避免样品污染和损失。

3.4.4对进入和使用特殊区域进行管控。药品库、样品管理间、大型仪器间、自动监测控制室等划为特殊区域,无关人员不得随便进入。

3.4.5实验室应保持整洁,经常打扫、整理实验室,保持地面、桌面、仪器设备表面的整洁和各种仪器、设备、器皿的有序放置。实验操作时,应着工作服。实验室内严禁吸烟,不准放置与实验无关的杂物,不得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3.4.6外来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实验室,确因工作需要(如参观、复议等)应经负责人批准由内部人员陪同方可进入。

4结语

在检测机构内,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和长效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能控制风险的发生、降低风险的级别、转移风险的危害,从而有助于检测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李娜 余家锐 单位:西安市环境保护局未央分局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