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学教育探索

医学教育探索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3 09:25:57

医学教育探索

医学教育探索例1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

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医学教育探索例2

2“90后”医学生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比较复杂,他们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影响。与其他年代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表现出更为独特的心理特征[4],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行为特点。“90后”大学生在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但因缺乏磨炼而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叛逆且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特立独行、个性张扬,缺乏集体感和团队精神。(2)情感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历的增多,人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本应不断增强,但越来越多的“90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情感表达。“90后”大学生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具有情绪化、隐蔽性差的特点。(3)认知特点。“90后”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更趋于功利化,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他们的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富有创造性。聪明的“90后”都希望有一技之长,但有些学生对学习没兴趣。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强、计算机技术熟练等优势,同时注意培养其情绪控制能力、抗挫折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关爱精神。不同年级医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5]。一年级新生普遍存在对环境、学习和人际交往不适应现象。大多数学生依旧保留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此时学校开设的课程多、课时长,加之大一仅仅开设公共基础课,未涉及专业与临床课程,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于是产生了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困惑、厌学等不良情绪,导致成绩不理想,进而产生焦虑、自卑心理。到了二、三年级,学生开始深入学习专业课程与临床课程,且课程种类多、课时紧、学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有些学生还未完全掌握医学学习方法,未能理解各专业课程与临床工作的关系,就要进行英语四、六级及各类证书考试,容易产生疲惫心理,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到了四、五年级,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开始进入临床见习与实习阶段,这就要求他们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在临床实习、见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带教教师要求严格、带教教师工作忙碌没时间向学生仔细讲解每个病例、学生未得到病人的信任与尊重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会对临床见习、实习产生恐惧、自卑、失望心理。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此阶段陷入“就业还是考研”的困惑中,导致实习不认真。因此,针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教学方案尤为关键。

3教师素质要求

如何让学生从大一入校到毕业都能接触临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对每一位临床带教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为了让学生在双导师制下实现医学教育目标,医学院校对带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对人文素质的高要求。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具备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知识以及人文精神。(2)对科学精神的高要求。科学精神的要义是尊重客观事实及规律,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崇尚并坚持真理,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医生只有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并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采取正确治疗措施。(3)对职业技能的高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做到言传身教。(4)对其他职业素养的高要求。带教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具备时刻把工作、病人放在首位的职业操守,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只有具备以上素质,带教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生。

医学教育探索例3

【关键词】

微课;生物化学;成人医学教育;教学模式

成人医学教育是首都医科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医学专科学历在职医务工作者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北京远郊区县和社区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水平和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其理论及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医学的各个学科,是成人医学教育体系的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它所包含的内容繁多、概念抽象、反应复杂,使得它成为一门“深奥”的课程。对成人教育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基础薄弱,学习起来更为困难。目前成人教育的医学生物化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集中授课模式,不适应成人教育“成人、在职、业余”学习的特点。因此,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课已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探讨的焦点,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青睐。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等特点,适合学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自主学习,是未来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

1成人教育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组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医学生物化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组成人体的分子及其所参与的化学反应,包括这些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合成与分解代谢及其调节,以及人体内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但是,由于它所包含的内容多、信息量大、概念抽象、代谢反应复杂,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成人医学教育与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年龄结构差异大,20~40多岁;二是学生的基础差,有的只经过中专医学教育;三是学生有工作经验,对知识的需求更加注重实用性;四是学习时间没保障,经常加班;五是很多学生来自远郊区县,上课路途远,身体疲惫,影响学习效果[1-2]。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中,我们基本借鉴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全日制学生基本相似,只是难度有所下降;在教学方式上则采用传统的课堂集中授课,以“满堂灌”的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教与学的互动交流。由于教学内容不能与学生的工作实际联系,使本已带着工作疲惫的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失去学习兴趣;对于教师而言,看着昏昏欲睡的学生,满腔热情消失殆尽。这严重脱离成人医学教育的特点与实际需求,最终的后果是成人教育的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严重危害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2微课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微课是指以10~20分钟的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其核心组成部分是教学视频,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特定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或某项技能进行教学的过程,同时还包括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具有鲜明的特点。(1)教学时间较短:通常在10~20分钟,较短的时间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课余零碎时间;(2)教学内容少:微课主要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项技能进行教学,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众多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3)教学资源容量较小:教学视频和配套辅助资源一般大小在几十兆,视频格式多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flv、rm、wmv等流媒体格式,适合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间传播,方便学生下载到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且对于不懂的问题可以反复学习;(4)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是一个主题,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无关内容,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用信息[3]。由于微课具有知识内容少、教学时间短、方便利用碎片化时间、满足个性化需求等特色,较传统教育模式更具优势,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之一,微课教育模式已在全国高校、中小学范围内广泛应用[4-5]。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还组织开展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的课题,在国家层面推动微课的发展。虽然微课在最近几年发展迅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依然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微课资源与课堂教学不能有效地结合,使得微课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微课的质量也有待提高[6]。

3医学生物化学微课的设计和应用

考虑到成人医学教育“成人、在职、业余”的学习特点和微课所具有的时间短、内容少、方便自主学习等优势,作者结合医学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设计了医学生物化学微课并将其应用在成人教育的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与微课资源有效结合,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效果。根据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特点,我们进行了微课的设计和制作。首先对微课内容进行了整体规划,将每章的知识点进行划分和提炼,确定重点和难点内容,从中挑选2~4个知识点,内容多的章节挑选5个知识点,我们一共确定了40个重要知识点。然后根据微课的要求,我们对每个知识点的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包括课程导入、重点难点内容的讲授、设问、小结,制作教学课件,录制教学视频,以及后期的剪辑加工。除了教学视频外,我们也设计制作了相关的辅助教学资源,包括微教案、微练习、学生反馈等。我们将所有的微课教学资源放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传统教学与微课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总学时是45学时,课堂教学安排24学时,其余21学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微课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们要求学生利用微课视频和辅助教学资源预先学习各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各知识点前后串联,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同时答疑解惑。课程结束后,对于仍有疑惑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反复学习,直到弄明白为止。学生还可以通过微练习评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学习中有任何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答疑。这样就形成了微课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教学模式,将微课程和传统课堂进行有效融合,既避免了传统课程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又缓解了成人教育学生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方便学生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学习,减轻学生负担。总的来说,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成绩有较大提高,深受学生喜爱。

4结语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它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人性化的学习,它不仅仅适合于成人教育,我相信随着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

作者:余和芬 程杉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参考文献

[1]范舟岳.高等院校夜大教学问题探讨[J].传承,2010(24):134-135,147.

[2]罗永富.成人高等教育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6):106-107.

[3]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医学教育探索例4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大学新生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学习生活,稳定专业思想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形成纪律观念,完善人格修养,规划职业生涯,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医学院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合格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满足人们对医疗卫生需求的医药卫生人员。[1]本文通过总结我院近年来在医学新生入学教育管理中的方法和经验,探索建立一套符合医学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领导,为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新生入学,学院与相关职能部门多次研究,提前布置,精心组织,召开迎新暨入学教育大会,反复强调入学教育对于医学生五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对学院的教学、管理的重要意义,为开展入学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入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学院成立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总支书记为组长,专门负责规划、布置、督察、入学教育工作。各年级辅导员和专业指导教师负责所在年级的入学教育组织工作。

2.制订方案,严格规范。

为规范入学教育工作,制订《新生入学教育方案》,从指导思想、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安排和部署;制定入学教育时间进度表和专业教育参考提纲,学要求,坚持做到“六个明确”,即明确教育目的、明确教育形式、明确教育内容、明确时间进度、明确教育要求、明确考核重点。

3.明确分工,强化责任。

入学教育的内容包含多个方面,要对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工作进行分工,对入学教育效果负直接责任,从而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准备,亲力亲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爱校爱国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1.理想信念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2]增强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强化成才目标和学习动力;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思想认知,勤奋学习,奋发成才。

2.爱校爱国和校史校情教育。

组织新生参观学校,聆听校领导和专家教授关于学校历史和文化、校风和学风的报告和诠释,学习、了解我校的校史、校训、特色、成就(含英才)等,使新生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优势,加深他们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对学校人才培养观念和培养目标的理解;以学校的发展目标、人文精神等来凝聚学生,稳定思想,增强新生对母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3.诚实守信教育。

当前大学生的诚实守信教育集中体现在学费交纳、贷款还贷、诚信应试等方面。在认真做好新生缴费及“绿色通道”工作的基础上,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和学校的有关政策,形成“缴费上学”、“有借必还”的诚信美德。

4.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高校要把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看成是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3]“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系统总结。加强对新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之“知荣明辱”,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5.开展成人成才励志教育。

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弘扬自强自立、奋发向上的励志精神,营造“学典型、见行动、争优秀”的良好氛围。通过举行成人宣誓礼,教育新生捍卫神圣宪法,履行公民义务,承担社会道义,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三、开展以校纪法规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为内容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适应性教育,帮助新生顺利发展、健康成长。

1.校纪法规教育。

校纪法规教育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制度保障,组织新生学习《学生手册》,开展入学教育知识考试,参加大学生纪律与秩序教育讲座、安全教育讲座,让学生熟悉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同时完善新生入学信息登记。

2.校园安全教育。

制定《新生入学安全教育计划》,开展涉及人身、生活、财产、交通安全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防微杜渐;运用典型安全事故案例,教会学生应急处理方法;对发生的安全事故要及时通报、处理,确保学校稳定、和谐。

3.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开展新生心理问题筛查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4]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或有其他特殊困难的新生的心理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疏导、及时上报。

4.适应性教育。

(1)通过举办“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的适应教育”讲座,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

(2)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发放《新生家长必读》,让学生、家长了解孩子所选择的专业、学校及学院的发展规划,为今后的沟通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帮助新生转变学习方法。

(4)通过举办“高校学生会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讲座,让新生更好地了解学生会的作用,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建设。

四、开展以学风建设、专业思想教育、学业发展规划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的发展规划教育,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成才观,步入科学的发展轨道。

1.学风建设。

“学风正成就事业,学风清造就良医”。学风建设是学校求生存、创品牌、谋发展的基础。学风包括学校风气、学习风气、学术风气、师德师风、医德医风等。通过“求真、求精、求新”的校风学风专场报告会,激励新生树立人生目标、胸怀远大抱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同时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风建设工作体系,让优良的学风成为学校发展强大的推动力。

2.专业思想教育。

向新生介绍学院专业设置、发展方向、专业课程、专业特点及专业师资、考研、就业情况等,帮助他们稳定专业思想。教育引导新生了解大学学习特点、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追求真理、求实创新、严谨钻研的治学精神。

3.学业发展规划教育。

组织学业生涯规划讲座,引导新生制定个人学习的学期目标和阶段目标,提高学习自觉性和有效性,做到制定好一个目标,营造好一种氛围。并以考试、考级、考证、考研为抓手,真正使方法指导、制度保障和检查反馈三项措施得以落实,使学业发展规划取得成效。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举办“奉献基层五十年,甘洒热血写春秋”优秀校友扎根基层自主创业报告会,号召大家今后投身基层卫生事业。制作展示医学毕业生考研、西部计划、选调生、选聘生、应征入伍学生光荣榜,印发毕业生成长记录和先进事迹材料,介绍优秀学生、校友成长经历,用先进人物和事迹激励、鼓舞学生;通过“就业”“职业”观念教育,为未来职业及人生定位做好必要的观念和知识能力准备。

五、加强以医学伦理学、医事法学、道德规范为主的医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临床医学专业特点决定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必须接受医德医风教育。[5]医学新生怀着探求医学知识的远大志向,步入神圣的医学殿堂,在这一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医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的教育,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他们的医德认识、医德感情、医德信念、医德行为和习惯,使之全面、系统地了解医德的基本理论,形成“无欲无求”的高尚医德。

通过医学生誓词的宣誓,使他们从学生时代就树立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用高尚的理想和人格要求来衡量自己,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中自觉遵守医德规范,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奋斗。还要大力拓展医德教育的途径,[6]将医德教育与医疗实践相结合,抓好医学生的功利教育,提高医学生医德情感,正确地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好学真知,造就回春妙手;力行仁术,终成济世良医。

新生入学之后,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授课方式、新的学习方法、新的学习目标、新的人生定位等待着他们去思索、去探索、去适应、去定位。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争取多方面的支持、配合,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建立健全新生入学教育的长效机制。

附:新生入学教育安排进度表

参考文献:

[1]龙腾.高校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8):553.

[2]许健,葛晓华.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09,(3):256-258.

[3]刘云山.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6-03-21.

医学教育探索例5

【关键词】

综合医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职工提升业务素质,实现终身教育和职业发展的一项基本医学教育制度[1],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为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全国继续教育委员会制订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申报、审批、实施、学分授予、评估和监督等方面做出严格要求。本研究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例,探讨该院自1997—2016年以来,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的管理实践及所采取的一些列方案、措施,以期通过总结、归纳、分析,提高项目的举办质量。

1医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现状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1997年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以来,每年举办的项目数量由最初的6项发展到目前的120余项,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医技、护理卫生管理等多个学科。对项目管理的重心已从注重项目数量向注重项目举办质量上转移,在继续教育项目申报时严格把关,在项目举办时加强指导,在项目举办后加强考核,对整个过程加强监管,以便有效监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执行质量[2]。

2医院继续教育项目管理实施举措

2.1项目申报时严格把关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作为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强调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推广性的特点,申报的项目需先经过科室审核,再由医院统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避免特色与优势不明显的项目和实际举办困难的项目申报。此外,该院实施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品牌化策略,鼓励已有较好工作基础和积累的项目申报“金陵临床医学高层论坛”,以树立医院教育品牌,扩大学科影响力。以“金陵临床医学高层论坛”为载体,传播学科的学术成果,扩大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打造职工教育培训的学术品牌。

2.2项目举办时加强指导

2.2.1多渠道公布项目获批情况

在项目批准后,为避免申报项目负责人因不能及时了解项目获批情况而延误项目按时举办[3],该院会通过医院网站公告、短信通知、送交《项目获批通知书》等方式告知项目负责人,《项目获批通知书》的内容包括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学分数量等基本信息,以及项目经费管理、讲课费发放、学分证书申领、异地办班手续办理、网上执行情况上报、院内考核材料上报等办事流程和注意事项,以书面形式告知项目负责人,明确项目举办要求。

2.2.2全程监管项目整个过程

过程管理是进行质量控制的有效方式,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分为项目落实、实施、总结和评价应用等阶段,并分解每个阶段的任务,进行过程管理[4]。在项目举办前,该院要求科室提前上报项目举办计划进行备案,协助科室在该院组建的战略合作医院工作群里通知,同时,要求科室提前两周办理申领学分证书、联系财务收费等手续。在项目举办时,重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加强全方位管理和服务,对项目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教材准备、课程安排、学员管理、会务组织等情况进行现场抽查;对学分证书的发放严格把关,由教育处统一打印发放,严禁发放“空白证书”。举办结束后,重视项目汇报材料的填报和档案材料备案,包括文字材料和声像材料等[5]。

2.2.3加强对项目的经费管理

为避免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经费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不规范行为[6],该院制定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对继续教育项目经费来源、使用原则、可支出的项目、专家讲课费发放方式、经费管理流程进行详细规定。项目举办前,科室提前两周到教育处和财务部门办理项目费用收取申请;项目举办结束后,即到教育处领取《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报销单》,由财务部门核算项目收入总额,科室按财务要求整理好报销票据后,由教育处填写经费支出情况,经项目负责人、科室负责人签字后,交教育处办理院内审核签字手续。科室凭经过院内审核签字的报销票据到计财处办理费用结算手续、领取费用。在项目接受社会捐赠资助手续办理中,采取由医院财务处、审计处、纪委监察、院部及教育处会签审核的方式进行严格把关。

2.3项目举办后加强考核

为规范培训过程管理,控制培训质量,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该院制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7],评价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果。根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8],该指标体系共分3个一级指标,包括教学资源、项目执行和效果评价;教学资源分5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项目执行分6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效果评价分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并赋予每个三级指标权重、内涵和评价方法,考核结果作为年度优秀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选的依据。自2014年起,该院将评价指标体系用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考核,在考核中发现,举办项目的评分差距主要集中在授课教师学术层次、培训学员构成、培训规模等方面。

3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经验与建议

3.1优化举办流程,加强指导监督

项目负责人多是临床医务人员,对项目举办的政策要求很难完全掌握,缺乏组织会务的经验,管理部门在项目举办过程中要认真履行管理和服务两项职能,管理部门优化项目举办流程、明确注意事项、制定指南,在流程上加强指导监督,制定项目举办标准操作流程。它对经费管理、学员培训费收取、接受社会捐赠资助、讲课费发放、学分证书申领、异地办班手续办理,以及网上执行情况上报等关键事项进行说明,为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一种新型管理模式[9]。

3.2实行分类管理,促进学科发展

因各医疗单位在学科设置和学科发展方向上均存在差异,因此,该院对继续教育项目应该实行分类管理,对学科特色与优势较好的学科,包括部级、省级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鼓励举办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进一步扩大学科的影响力;对学科特色明显但举办存在困难的项目,比如中医科、针灸科、核医学科、儿科等,在项目举办时,教育管理部门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鼓励学科开门办会,采取与兄弟医院联合举办的形式,整合学科力量,促进交流合作,提高项目举办质量,办成精品特色项目,扩大学科影响力,实现共赢。

3.3建立专业论坛,加强学术交流

举办继续教育项目受经费、时间等因素制约,学术交流受到很大限制。随着自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互联网进行学术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因此,可以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作为纽带,搭建各专业学术交流平台,联合区域内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共同建立专业论坛,建立医疗联合体内继续医学教育共享平台[10],增进交流。将讲课教材、视频等在论坛上进行共享,也可以通过论坛征集本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亟待解决的专业问题,确定继续教育项目举办主题,提高项目内容的针对性。

3.4严格执行考核,建立奖惩机制

建立并完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不仅作为优秀项目评选的依据,还要与科室综合目标考核挂钩。对严格按照规范组织实施的项目、学术影响力高的项目,应给予经费、政策支持,争取进一步扩大影响;对未能按期举办的项目,或举办后未及时填报项目执行情况、上交项目举办考核材料的项目,则其项目负责人暂停申报1年;在实际举办时,2个或2个以上项目联合举办的,如需继续申报,则将项目合并为一个项目进行申报。

4小结及启示

随着继续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应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进行转变,项目举办数量的多少不能真正反映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在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举办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形成管理规范、优化管理流程、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法、完善奖惩机制来确保继续教育项目的举办成效,已成为目前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建立继续教育项目的长效机制,搭建学科交流平台,形成继续医学教育品牌。

作者:汤杨 朱滨海 唐大龙 童斌 冯湘雨 占伊扬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加强“十二五”期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卫科教发(2012-85).[EB/OL].(2012-12-31).

[2]马真.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质量[J].医学教育探索,2009,1(8):7-9.

[3]申翠华,尉真,房兆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执行中应注意的问题[J].继续医学教育,2004,18(3):175-177.

[4]高萍,张永,马国平,等.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过程管理[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3):360-361.

[5]钱农,高寒,何晓鹏.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的管理和档案的建立[J].中外医疗,2009,28(34):115.

[6]王林,贺加.医学教育资源配置影响下的英国医师队伍结构变化趋势[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5,32(1):21-22.

[7]赵沛,汤杨,虞海平,等.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品牌化发展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志,2014,13(5):501-503.

医学教育探索例6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152-02

1 医学院校体育教学问题

1. 1 体育课不受重视

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和其他的高校体育教育一样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高校很多学生都知道体育锻炼很重要这一回事,但是也就只是知道,行动上从来都是无关紧要。大学中的体育课更多的成为了学校的要求而非自我的需要,对待体育课持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上课纪律散漫。这种态度是我国长期以来重视智力培养而轻视体育锻炼的弊端,这种重智力轻体力的出发点在于一贯认为体育锻炼是为了更好地学好文化课的出发点上,因此高考结束,学生文化课的高压解除,体育运动自然就被放在了非必需的位置上。都知道体育运动是一个必要的事情,但是在行动上却将之摆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事情。所以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进入高校后,不是因为时间越来越充裕而增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反而体育运动越来越被忽视,可有可无,将体育运动当做一个负担。更因为很多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开始熬夜、长时间玩电脑等原因,使得身体进入严重的亚健康状态,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提高反而变差了。其次是老师的态度也助长了学生将体育课看作是一个得过且过课程的风气。大学的体育课一般都是一个星期一次课,因此很多老师认为就算再用心也没有什么效果,因此体育课更多是被当作是一种教学任务,更不期待学生能够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最终导致大学体育越来越形式化,老师不作要求,一般只要你不要老是缺课就能给过,学生更是不认真对待,这就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

1. 2 体育教学项目多样性不足和教学模式单调

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项目仍然以传统的项目为主,比如篮球、乒乓球、踢毽之类的,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少。现代的学生崇尚自由和个性,他们很多都有对新项目的需求,因此传统的项目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对于学生来说,大学课堂应该是能让他们学到新东西的地方,而如果满足不了,那么上不上课都无所谓了。很多学校因为师资和硬件上的不足,根本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要求,因此也打击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传统的项目也有传统项目的魅力,要是课上得好还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然而目前医学院校的体育课虽然经过改革,但主要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都以先热身,后示范,再分组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模式没有新意,对学生主动性方面的鼓励较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很少,因此学生上课的激情调动不起来。

1. 3 教学场地和体育器材不足

教学场地是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各大医学院校随着逐年的扩大招生,学校的体育场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出现占用体育场地移作他用的情况,使得各种场馆缺乏的现象更加严重。有的学校还将校园自有场馆外租经营使用,也加剧了高校场馆资源紧张,引起学生的不满。体育场馆的不足也造成了很多项目没有办法开课,大大打击到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体育器材是体育教学活动必要的教学设备,而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经常存在体育器材不足的情况。纵然经费是一个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于质量和保养方面的原因。当前由于体育器材市场混乱,而没有专业人士负责采购,致使所购买的体育器材质量参差不齐。不达标的体育器材一方面影响到体育器材的使用周期,另一方面则给老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埋下安全隐患。而是否保养得当则直接关系着体育器材的使用周期。适当的保养对延长使用周期非常的重要。而目前高校体育器材基本上都存在“重购买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现象,往往出现每年投入很大的资金投入购买器材,但是仍然出现器材紧缺的情况。

1. 4 忽视体育理念的培养

体育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不仅要重视运动技能方面的教学,更要重视运动理念方面的培养。很多学校在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口号下而使体育教学越来越像一种老师置身事外的学生游戏,使得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下降。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纳入教学领域是要发挥学生在教育中主体性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独裁式的存在而导致的学生兴趣缺乏、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象。改革的目的在于要提高效果,而非为了改变方式而改变方式,绝不可忽视教的作用的发挥。在松散性的教学模式下,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样导致教学效果淡化,这样带来结果比独裁式的教学效果更为严重,至少独裁式的教学能够使教育理念进入学生的头脑,引起学生们一定的重视,但是松散性课堂中老师角色的淡化将使我们的体育教育离我们的教育目标越来越远。

2 体育创新教学建议

2. 1 重新认识体育课

要改变人们对体育教学的看法可以先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改变学生对体育课一贯的看法,让他们明白体育课也可以很精彩。让学生明白体育课不只是学一些运动技能,更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训练,体育课不仅可以达到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还可以依靠老师的帮助挖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上一门自己想要的体育教学课!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教学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学除了要教会学生所学该项项目的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和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坚持、拼搏、合作精神。在教学中不应该敷衍也不应该淡化教师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同时开展其他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协作中,找到合作的乐趣。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就要严格对学生的考核,杜绝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情况。

2. 2 丰富教学项目,改革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中重视教学的可接受性,满足学生自我发展和满足的需要,重视课堂项目的可发展性,通过短暂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增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教学课程应该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重视和运用体育运动处方的理念根据差异性确定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模式,并使每个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教授现代学生所需要和乐于接受的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身体锻炼方法。

2. 3 重视终身体育运动理念的养成

高校课堂是体育运动理念形成的重要阵地,不能忽视大学对学生运动理念形成的培养。学校体育不再是学生在校期间体力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入门期和打基础的阶段。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坚持锻炼的前提,体育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愿自主地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通过体育运动实践,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医学院的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显得更加重要。大学校园是多数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因此大学体育课所担负的职责更加重要,要让他们学会在任何匆忙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要不放弃体育运动的意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锻炼习惯。

2. 4 建立严格和人性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敦促学生加强锻炼,更加敦促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效果,都将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要建立相对严谨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将教学结果和教学过程评价结合起来,还要建立一种多角度的综合的评价体系。

3 结 论

人与人之间从来都是不同的,学生体质方面更加没有可以划线的体质标准,我们的教育也不能追求让所有的学生在经过某一段时间的体育学习后都可以达到一个统一的好成绩,所谓的好成绩本身就是相对的。我们的教学要求最基本的是健康第一,提高优先。我们是要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兼顾到不同体质类型的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长和快乐而不是降低标准。针对体育运动中的弱势群体,利于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享受到运动的乐趣,更能培养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让他们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实现身心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的是学生体质的不同、学生整体体质的下降并不能成为我们降低评价体系的原因。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学生,一方面健康的身体是学生学好医学知识的基础,而能否学好医学在未来则关系到他人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在他们将来走上岗位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作息不规律,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的时候非常多,因此在体质方面,相对于常人,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更高。因此学生的身体可以是较差的底子,但是不能听之任之,对他们的体育考核不仅不能放松,反而应该更为严格。对医学院校的学生要树立低起点、高标准的评价体系,不再要求更高更快更强,但是学生健康的指数一定要有所提高。

最后,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以求更加有效从各方面来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在教学中应该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研究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树立终身健身的体育运动理念,让健身真正走进他们的学生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曹建承.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探索[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3).

[2]陈晓荣,朱宝成.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的思考[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1).

医学教育探索例7

医德,作为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老百姓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医务工作者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作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主力军的医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大学期间是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良好医德的重要时期,把握这一关键时期对医学新生进行良好的医德教育,对培养高尚医德、精湛医技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院校要抓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要对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 任务和教育对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首先,德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专门医学人才的重任,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 使学生懂得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实现救死扶伤的医学目的, 这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道德水平,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任务, 对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医学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医技精湛的医学生,更要培养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医德,“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等至理名言,表明了中国几千年的医学文化,在漫长的进化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到缪希雍的“医乃仁术、济人为本”,再到现代外科学之父裘法祖“忠诚祖国、俯首为民”的大爱精神,都要求为医者有高尚的医德。而时代的发展要求医学毕业生大部分从事基层医疗,故更需要有崇高的医德修养。然而,近年来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除热爱医学事业外,也增加了实用成分和功利色彩,从医不是因其崇高而是为其实惠,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为谋私利,由此就很难避免未来的白衣天使误入歧途。当今医学院校重医技轻医德教育已成为普遍现象,殊不知如果行医者没有崇高的医德,那么就有可能损害患者的利益,走向犯罪以至危害社会,如:器官移植沦为器官盗窃、器官买卖,安乐死成为亵渎生命,人工生殖走向克隆人类等;个别义务工作者不严于律己,医德修养淡薄,崇尚拜金主义,以致出现了用假药、滥检查、收回扣、要红包现象;还有甚者不以患者生命为重,导致医疗事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身心伤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教育应得到加强,在起点上给未来的白衣天使正确的引导,以防受不正之风影响,使医学新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献身医学,恪守医德,精益求精的精神。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内医疗资源进入国际优化总渠道,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金、科技、管理经验、知识、人才等要素的优势互补,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引进和学习世界优秀文化的最新成果、先进的医疗管理经验包括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经验,从而推动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也有利于扩大人们的知识范围,促进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带来更加丰富的教育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各级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将走上国际大市场, 市场的参与各方不仅需要借助于现代经营管理和现代技术,而且还需要借助于人才的主动性、创造性及职业道德自觉性,否则,难以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必然要求医疗行业更加重视医学职业道德教育。

二、大学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实践途径

2.1 加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一个人的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就医学新生而言,应以热爱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教育主题,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使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人生观,树立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并作为终身的奋斗目标付诸行动,实践于整个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中。

2.2 加强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教育。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开学伊始,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医学生誓言教育,要使医学生意识到,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是医学永恒的主题,自己不单单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道主义者,只有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才能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才能在面临危险、情感等问题时,做出正确的抉择,如在抗洪救灾中,在SARS肆虐中华大地时,在抗雪救灾里以及无情的5.12汶川大地震中,都有医务工作者无私的付出,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通过医德教育,使医学新生们意识到医学在和谐社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挑战,在民族大难面前和人民需要时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广大人民服务。

2.3 加强在实践中医德教育。对医学生来说,暑期社会实践就是进行医德教育很好的实践课。在实践中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素质。医务工作者是需要合作精神的,如一个手术的实施需要几个人的参与,一项新技术的开展需要许多人的团结合作,而当前大学生独生子女渐多,往往欠缺团结合作意识,所以社会实践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在社会实践中要严格要求,正确诱导,切忌走过场,敷衍塞责。

2.4 加强医学教学中的医德教育 在医学教学内容中渗透医德教育,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易于接受。由于每门课均有其特点,可以依此为据,进行不同形式的医德教育。如在人体解剖课的实验课上,除讲授内容外,还可以结合外科手术中由于大夫责任心淡薄造成的器官错切、多切引发医疗事故;在组织学教学中,可以结合由于临床医生的疏忽造成病理切片漏诊、错诊等问题,对医学生进行为医者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教育,既体现了学好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严谨求实的品德品质。如此将医德教育融于专业课教学中,既做到了教学又做到了育人。#p#分页标题#e#

2.5 加强校园文化中的医德教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医德形成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海报、条幅,特别是校园网等有效手段,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宣传医德高尚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或直接邀请他们给学生作报告,使新生亲身接触到榜样,感受榜样的高尚医德和崇高人格,加深对医德的理解。再者邀请医院主管人员讲述医务人员医德低下的实例作为反面教材,使同学们对医德有比较具体的认识和看法,增强是非分辨能力,自觉抵御不正之风。

2.6 开展以医德教育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周活动,弘扬高尚医德教育。定期组织班级学习讨论,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发挥优秀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把崇高的思想品德作为大学生入党的先决条件;开展素质教育周,组织以医德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知识竞赛、文艺晚会等,以不同的形式使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感悟医德,既锻炼了自己,又在参与中使自己的道德情操得到了洗礼,并营造了良好的崇尚高尚医德的校园氛围。

2.7 加强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道德教育。建立学校与医院联手教育的模式加强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即学校侧重抓医德理论教育,医院侧重抓医德实践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既有益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对医院的医德医风也是一种促进,获得双赢;要组织力量制定医德实习计划,使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当前我们的医德教育之所以效果欠佳,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多数院校在医学生实习阶段只注重提高医学实习生医疗技能,忽视了医德教育的开展,而这一阶段的医德教育往往更为有效。

三、医学生德育教育的长期性

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永恒主题,良好的医德医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体现。医学生是未来医疗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医德医技如何,将影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因此,医德教育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医学生抓起。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使他们继承中华医德的优良传统,突出表现社会主义医德的新时代特点,提高未来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医疗卫生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对医疗服务的新要求,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良好医德修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个人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学生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对医疗卫生战线产生巨大冲击的环境下,发扬中华医学的优良传统,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医德,使大学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正确的引导,使医学生健康成长为21世纪优秀的医学人才,同时医学院校也应积极探索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思维,借鉴“大医精诚”思想,吸取我国传统医学“杏林文化”之精华,理论结合实践,做好大学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徐红梅,金卫东.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德育递进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J].中医教育,2002,21(4):11-12.

医学教育探索例8

性是人类生活的一项基本内容,它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在当前性成熟年龄提前和结婚年龄推后、网络和其他媒体倾向性影响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开放化程度逐渐加大等条件下,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性教育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我校自2001年起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性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初步回答。

1 大学阶段开展性教育的必要性

性教育应该从小抓起。性教育的难点是在青少年进人性活跃期之前对其进行教育,因此以往学校性教育的重点是青春期性教育,关注的人群主要是初、高中阶段的学生。1988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颁发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通知》,我国的性教育以青春期教育为突破口,获得了初步的发展。但性教育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内容不全面、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和基层开展有阻力等问题亟待解决。

中小学阶段性教育的实质缺失使得在大学阶段开展性健康教育更显必要。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调查发现,仅有2.5%的学生接受过专门的性教育。有6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性知识不够充分,并且主要通过自我阅读或上网等方式获得。性机能达到成熟、性激素分泌旺盛、性意识突出强烈的大学生无法从正规渠道接受科学的性教育,其受到网络和其它媒体错误影响而导致无保护的、性暴力、性传播疾病、非意愿妊娠等健康风险显著增强。

医学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性生理知识方面更趋于科学性,不少人就以为医学院校不需要专门的性教育了。实际上,性教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深广的科学,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安全防护等均是其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关于性心理、性道德和性伦理等方面的知识无明显差别,都知之甚少。而且,医学生要建立完整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离不开科学、系统的性教育。因此,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性教育,不仅是其自身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其未来职业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6月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认为性教育的目标包括:增加知识,增进理解;解释和澄清各种感受、价值观和态度;培养或提高技能;提倡和坚持降低风险的行为。性教育不仅仅是性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探索和健康行为的塑造。性教育的核心是人格的教育。性健康教育必须以性道德教育为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医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没有特殊性,在医学院校以至其他类型高校开展性教育都是有重要意义并且非常必要的。

基于以上的认识,从2002年起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了《性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占到历届新生人数的75%左右。从2009年起我校又加开《新生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选课,内容包含大学生性心理和恋爱心理,100%覆盖到全校新生。2011年5月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大学生性心理和恋爱心理被纳入主要教学内容。这对我校先期相关的教学改革探索是一种肯定,同时也为今后的巩固和完善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

2 大学性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选择

明确大学性教育要实现的目标,并据此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教育内容是开展大学性教育的重要前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于性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只有笼统和模糊的认识,以至于出现了“性教育是为了预防艾滋病”、“性教育是为了防止性罪错”、“性教育就是传授”等对性教育片面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理解。

在这个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按照年龄阶段从关系,价值观、态度和技能,文化、社会和人权,人体发育,,性和生殖健康6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涵盖了信息,价值观、态度和社会规范,人际关系技能,责任共4部分的内容,非常值得我们参考。

该指导纲要认为,性教育不仅要提供生殖避孕等有关人类性征的准确信息,还要探讨与、健康有关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性教育要帮助学生掌握交流、协商和拒绝等方面的相关技能以便与他人建立更好的关系。性教育更要发展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为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负责的责任感。

需要指出的是,该指导纲要中的主题和学习目标是针对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设定的。但由于很多人在这些阶段从未接受过任何性教育,所以,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也可以从《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的学习目标中受益。实际上,高等教育阶段对于性教育的需求可能尤为迫切,因为届时很多学生将首次离家生活,他们可能会建立各种人际关系,并开始变得性活跃。

医学教育探索例9

当前,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种需求,我们通过对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来探讨中医学成人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一、成人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意识不够

成人高等教育是以“已经走上各种生产或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学习不够系统全面,他们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水平,提高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这部分学生求知欲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非常强。但由于成人教育机构过杂,为争取生源,很多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开始招收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他们没接触过中医,对中医不了解,有些甚至只是迫于父母之命而不得不来。这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和目的都不明确,自我约束力差,行为散漫,懈怠和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严重,认为“课可以不上,书可以不读,考试可以作弊,最终还是可以拿文凭”,“学”和“混”的矛盾心理体现得十分明显。

2.教师放任

为降低办学成本,目前大部分成人高等教育是依托本校的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办学,都没有招聘全职教师授课,而是采用聘请全日制教师兼职上课的教学管理模式。一般愿意兼职的都是些年轻教师,这种现象造成现在成教教师队伍结构普遍年轻化。中医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理论服务于实践,成人医学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多体现在实践过程中,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年轻教师经验严重不足,对于以经验为导向的中医学的教学质量实在难以保证。而很多高校不将成人教学的课时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之中,这更使得教师责任心缺失,只想完成任务赚钱了事,而不考虑教学质量如何。如何加强这类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对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保持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教材不适

目前成人教育使用的教材多为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中医学也不例外。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理论性强、实践性弱,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可以以大量见习和实习弥补这一不足,但成人教育的课时少,实践课更是少之又少,更多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对于成教学生而言,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往往难以消化理解。此外,成人高等教育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这就使得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随意性很高,教学计划、教学进度随便更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学的随意性传递给学生的是“教学不规范,管理不严格”,也助长了学生“混”的心理。

4.监管缺失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缺乏细则,办学过程中也没有有力的监管机制,成人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中由谁监管,怎样监管,都缺乏明确的界定。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往往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这一切,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管理部门大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而有些学生为了捞取文凭有利自己的发展,甘愿受骗,明知不该为而为之。因此,这些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从业人员、学生都迷失了教育和学习的方向,这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所有问题的根源所在。

二、针对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转变人才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按照规定,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然而现实中成人教育的毕业生无论在就业还是在考研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差别对待。这种差别对待削弱了他们受教育的动机,生源大幅缩水,而高校为了争取生源,就会以降低招生标准为代价,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也听之任之。教学质量的不合格更加剧了学生“混”的想法,“混”出来的文凭加深了用人单位的歧视,一步步进入恶性循环。归根结底,这源于成人教育质量的低下,转变这种局面的根本途径就在于提升成人教育的质量,以高质量的办学赢得广泛的社会信誉。

2.严格考核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师资教学积极性不高的特点,学校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成教教师评估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成教教师队伍的各种激励机制。比如,可以借鉴普通高教的评估方法,采用学校督导、教师自评、学生评教相结合,以评促教,同时,要采用激励机制进行表彰鼓励,将成教课时纳入职称考核工作量,成教教学成果与职称评定挂钩,用这些外在措施督导教师的工作。此外教师的教不仅是一个“技”的传授,更是一个“心”的感染,《论语》里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应提高教师的专业道德感,不断引导教师自我完善,提高教师的威信。

3.科学组织教材,突出重点难点

中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教材编写方面,要做到专业分化明确,重点难点突出。专业不同,教材侧重不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都不同。比如同是一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其中经络一章,对针灸推拿专业及护理专业学生就是重点掌握部分,对于中药学专业则是了解内容。专业不同,课堂的导向也不同,一切皆以实用性为前提。

4.制定管理章程,加强质量监管

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规范高校的办学行为,同时还要借助于经济的、行政的甚至是法律的手段对高校的成人教育进行统一规划、调控和监督。学校方面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充分发挥教学督导,规范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及时反馈教学意见,改进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逐步完善质量监管。如可以采取学分制、间修制以缓解成人高等教育严重的“工学”矛盾。在课时分配和经费管理上,以注重学生的实用性为提高标准,加大实践课的投入。

三、做专业的中医学成人高等教育

学医的最终目的是实践,学习者掌握再多的知识,最终也要落在一个“用”字上,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重视实用性。中医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师带徒,在实践中提升,这在现今难以普及,但可以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将教师、学生和教材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学”者和“教”者的特征密切相关,紧紧围绕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其难度、范畴、进度都可以因人而异。一方面,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摆脱了束缚;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学习,如可以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临床技能实体演示化,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判断能力。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空间,通过空间信息的反馈,也可以督促教师进一步改良课堂教学。但网络教学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对于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以各种形式的规范约束引导他们,如除常规闭卷考试外,可以布置病案作业,引导他们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开阔视野,拓宽思维。

专业的中医学教育不仅要重视“技”的传授,更要注重 “德”的培养。“大医精诚”是中医的古训,学生走出课堂所从事的行业,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过程具有特殊性。当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滑坡,缺乏服务意识,这些都决定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修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总之,成人教育必须具备成人特色,中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为中医实践服务。目前针对中医学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还在探索中,只有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个性化、人性化、实用化,这也是中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命所在。

参考文献:

1.《浅析成人学生的心理特点》,《北方经贸》,2011

2.《浅谈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随意性”现象及其影响》,《成人教育》,2011

4.《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成人教育》,2011

5.《学历歧视与成人教育的信誉危机》,《成人教育》,2011

6.《困厄与突围:高校成人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创新》,《成人教育》,2011

7.《在成人教育中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11

医学教育探索例10

中图分类号:G6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33-02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学者钱曼君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神经症行为,习惯异常,厌恶社交的、的行为,行动过度的行为,和别的学生处不好关系,和父母关系有障碍等6类问题。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面临就业等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而与心理问题呈正相关。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在众多的研究中,对边远地区大学生的关注较少。以学校教改项目为契机,对本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总结如下:

一、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依赖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和恰当,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影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地实现,也影响到受教育者今后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力和适应能力。我校地处我国西南偏远地区,学生主要来自桂、滇、黔的贫困边远地区。同时,医学院校学习任务重,学生压力大。虽然我院已经建立一套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随着学校扩招,学生的增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造成影响。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服务。

笔者在校从事2年的辅导员工作中发现,与综合性院校以及师范院校相比,医学院校大学生课程繁重,周末上课现象严重。课程结束以后,复习时间不足,

差1分挂科现象严重。本项目对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方面得分较高。对近2年休学同学的原因进行统计,发现由于精神问题退学的占退学原因的大多数。

二、教学改进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1.组建专业师资队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体而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在不断扩大。但是,就我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还很薄弱,心理健康课程授课教师非心理学专业出身,只是具备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首先应从学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和工作岗位分布上做到优化组合,尽量确保心理学专业人员、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较大比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专项培训,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因此,应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参加培训,培训工作应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强对班主任的心理学知识培训。

(二)改变授课教师教学策略

1.思维方式的转变。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基丁老师思维活跃、教学方式不局常规,不仅注重教育知识,更注重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突破和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应该秉承这种观点,转变思维方式,在授课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保健的能力。

2.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课程改革要寻求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习惯了以前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改革中,难免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因此大大削弱了课程改革的力度,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也更加困难。改变这些现象,在新课程改革中应打破积重难返、极具惯性色彩的“政策依赖”倾向。心理健康课作为一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课程,应避免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而要结合实际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获得知识。同时,将教学目标有知识目标更多的转向能力目标。

3.实现角色的转换。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导师。“导师”的职责是向导、伙伴、顾问,教育者应置于学生中间,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组织和指导。针对本校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做好心理健康的引路人的角色。

参考文献:

[1]王春芳.大学生价值观与其压力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7.

[2]李虹,林崇德.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J].心理学报,2003,35(2).

[3]李海丽.农村高中生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刘小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新西部,2008,(14).

[5][6]王洪席,郝德永.经典管理定律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9B).

[7]张璐.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社会科学,2009,(05).

[8]朱丽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学教育(中),2011,(05).

[9]王婷.音乐欣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6).

[10]纪红旗,祖磊,张慧敏.浅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消费导刊,2008,(22).

[11]樊华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2]曲世伟.网络时代与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13]胡永.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维参与[J].教育探索,2008,(09).

[14]许素梅,孙福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初探——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15]陈锋正,苗彦恺,谢桂英.刍论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04).

[16]聚精会神抓质量求真务实谋发展[N].黑龙江日报,2009.

[17]童小军.美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下)[N].中国社会报,2007.

[18]王贵贤.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N].社会科学报,2006.

[19]冼绍祥,方熙茹,陈茂珍,郭文海,张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改革中医临床教学体系[N].中国中医药报,2009.

[20]张立信.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

[21]王金辉.以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

医学教育探索例11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

1.医学生的媒体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休闲娱乐需要申正付等人对安徽四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医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和聊天,医学生在满足自身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媒介对他们的“精神麻醉”所带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2.媒体负面形象对医学生的消极影响较重作为今后治病救人的“天使”,医生需要在大学时代不断形成时代担当的责任感、乐于奉献的历史感、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使命感。然而当下媒体对医患矛盾的不实报道以及报道之后缺乏事后正能量的宣传和教育,导致医学生对今后的医生职业产生恐惧感。“由于相关教育的缺失,其网络媒介素养储备已经滞后于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发展速度,不仅会造成网络媒介的负面作用凸显,也会使作为‘社会公器’的网络媒介的社会形象持续走低。”这呼唤高等医学教育重视医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让学生拥有明辨是非、增强社会理性的能力。3.频繁接触新媒体,但缺乏伦理道德诉求调查显示,每天上网1个小时以上的医学生占90%左右,网络论坛、网络通讯、网络游戏、收发邮件等都体现出医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强烈认同。但有些情况使人担忧,曾有通宵上网玩游戏的经历的医学生占52%,承认自己有网瘾的占16%;另外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也非常大,甚至将网上的不良行为带到网下,触碰社会道德底线,违公德,人生目标模糊,丧志。

二、确立实践支点,构建教师科研、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立体教育模式

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素质教研室从事媒体研究的教师多名,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一位老师拥有在国内著名大学从事传播学博士后的研究经历,可以说,教研室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满足了需求。不过,凝聚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又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打造好师资队伍之后,是从事科研还是从事教学改革的问题困扰着很多教师。事实上,从事科研与从事教学改革两者之间并非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处理得恰到好处,会实现教学相长的意外效果。仅就当下教学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而言,教学相长一词其实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传统的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二是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补充与互动。我们在积极推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将科研转换于教学、将教学改革服务于科研,中间环节就是实践。实践是纽带,是连接不同方面的环节,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以学生为基点,带动科研和教学,从而将成果反哺于学生。具体做法如下:1.将教师科研作为服务医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和支撑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教师成立多个指导小组,协助学生进行独立问卷调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研究成果。例如,调查报告《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基于四川南充市的调查》主要调查了新媒体下当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通过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来测量、了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的发展现状和一般影响因素;客观地用4个维度因子来评价大学生的交往困惑,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健康的交往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一成果不仅是学生了解自身媒介素养的过程,而且作为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篇论文的调查数据被樊九思的硕士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研究》所引用。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媒体状况,尤其是运用新媒体的行为和心理,才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新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较为精准地开辟出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路径来。2.以学生为主体,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媒介素养的调查实践活动这些调查是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学生科研题目,由学生完成,目的在于在科研过程中积极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训练学生的媒介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本次系列调查是以川北医学院2016年度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为依托,搭建实践平台,大胆放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调查队伍。学生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思考媒介素养问题,形成了系列调查报告以及科研论文。诸如《中国甘肃网的健康传播状况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2期)、《西昌市药品广告对购药行为影响的调查》(《中国医药导报》2015年第12期)、《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23期)、《医药广告健康知识传播研究:基于华西都市报的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3期)、《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以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为例》(《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第8期)。这些具体成果均是将科研与教改相结合,教师设计题目和调查思路,学生全程参与,全面主导和参与数据调查、社会实践以及书本知识向社会服务方面的转化。实践证明,学生立足教师科研,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是行之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上文提及了当下医学生媒介素养主要以传统教育方式进行,依赖于课堂的知识灌输和间接感受,缺少亲身体验和感悟。但学生的实践弥补了这一不足,将课堂延伸到了课下,学生带着疑惑,以实践方式调查基层老百姓的媒介素养状况。医学生不仅亲身感受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基层老百姓的接触反观自身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实现了学生动态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媒介不仅仅具有满足自身需要的特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媒介改变周围的人乃至社会。可以说,学生实践活动的这一支点解决了医学生如何提升媒介素养的教育问题,也解决了医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学习媒介素养知识的问题,以及教师教改与科研的矛盾。3.改革和完善医学课程体系,加强健康传播的课堂教学以上成果均是学生全程参与完成的,在调查中学生充分考察了媒体与老百姓健康素养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弥补了医学教育对健康传播的某种程度的忽视。健康传播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是能够有效地将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实现最佳结合的一门学科,同时这门学科也适应了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社会医学的内在需要。然而,纵观医学课程教育体系,健康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缺席”了。护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都没有将健康传播学科纳入体系之中,侧重点依然强调媒介对健康知识的传递作用,没有看到媒介对健康传播的作用。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文素质教研室积极申报川北医学院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省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吸纳各个专业学生参与进来。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麻醉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计86人参与进来,培训人数达174人次,开设《健康传播的今生与来世》学术讲座2场次。另外,以人文素质教研室为主体,联合预防医学系和护理系,面向全校各专业拟开设健康传播学课程的公选课,让学生获得健康传播的理论学习和思考。

三、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展望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寻找实践基点,将教师科研、学生实践与教学改革三者融合起来,以学生的媒介实践为支点,带动科研与教改,本文称之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学生的媒介实践,科研与教改分别是“两翼”,这是川北医学院实践活动提炼出来的有益尝试。这种尝试弥补了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单一模式。一方面,将教学改革与学生实践双向结合、深度融合。教改不是教师一人行为,而是与学生双向互动,最终提升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科研同样可以从学生实践中获得新材料;学生素养在教学与科研的反哺中获得提升,并且转化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以点带面,拓展教学成果的收益面。本文提出的科研、教改与教学实现的互融互动效果是学生和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了依托,教改活动有了实质基础,科研也获得了实践养分。尤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再消极被动接受教育,而是以主人翁姿态思考和实践媒体素养。例如,口腔医学系学生聂娟、樊琴、郭晏汝等将其实践成果《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两篇调查报告上报参与第十四届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实践活动得到了新的延续。临床医学系学生高兵、罗阳、李淑婷等以《成都市社区居民健康素养与健康传播的关联性分析:以慢性病为例》为题,积极参加“青年中国行”2016年度的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比赛。学生获得更大实践平台的愿望自发而生。尽管我们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医学生的媒介素养在互动过程中也实现了理想的教育目标,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除了健康传播之外,还应该多挖掘能够担负起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重任的课程或知识载体,从而建立多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形式。又如,如何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贯穿始终,改变媒介实践活动中大一、大二学生偏多,大三、大四学生偏少的状况,使媒介素养教育长期化。再如,需要开拓多种方式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成果进行转化。一是向科研成果转化;二是为社区乃至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三是积极协助参与社会成果的转化,服务百姓;四是将学生的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进行宣传,提升学生的自豪感、价值存在感。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永远在路上而没有终点的工程,我们的努力和探索也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