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多元化战略公司案例

多元化战略公司案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3 09:25:57

多元化战略公司案例

多元化战略公司案例例1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79-01

多元化战略多元化概念最初由美国著名的企业战略家安索夫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在“产品―市场战略组合”中首先提出来的,他将多元化经营定义为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发展战略,也称多样化经营或多角化经营。从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来看,其成长一般都遵循由单一业务到多元化的成长规律,多元化经营时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必然选择。

一、多元化经营的成功案例

(一)海尔集团的多元化道路。海尔的多元化道路堪称中国企业的成功典范。1992年前,海尔用了7年的时间专业生产电冰箱,是“海尔”成为当时中国家电业唯一的驰名商标。1992年开始,以青岛电冰箱总厂为核心,合并青岛电冰柜总厂、空调器厂组建海尔集团公司,经营的行业扩展到电冰柜、空调器这类制冷家电产品,并成为中国的名牌产品。1995年,海尔集团收购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大规模地进入洗衣机行业,其后通过内部发展开始生产微波炉、热水器等产品。1997年与莱阳家电总厂合资组建莱阳海尔电器有限公司,进入小家电行业。同年海尔与西湖电子集团合资组建杭州海尔电器,生产彩电,VCD等产品。至此,海尔集团几乎涉足了全部家电行业。(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多元化道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简称GE),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及提供技术和服务业务的跨国公司,涉及家电、航空、消费类电子产品、配电产品、能源、金融―商业、金融―消费者、医疗、照明、媒体与娱乐、油气、轨道交通、安防、水处理等多种行业。它的产值占美国电工行业全部产值的1/4左右。GE公司由多个多元化的基本业务集团组成,如果单独排名,有13个业务集团可名列《财富》杂志500强。这家电气公司是由老摩根在1892年出资把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汤姆逊―豪斯登国际电气公司等三家公司合并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在新兴的电工技术部门――无线电方面居于统治地位,1919年成立了一个子公司,即美国无线电公司,几乎独占了美国的无线电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使通用电气公司的产量和利润额急剧增长。通用电气公司在创立后的80多年中,以各种方式吞并了国内外许多企业,攫取了许多企业的股份,到1976年底,它已24个国家共拥有113家制造厂,成为一个庞大的跨国公司。

二、企业多元化经营需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在任何时期都可以选择多元化来发展自己的,盲目的多元化只能导致不必要的失败。企业是否选择多元化发展模式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契机。(一)核心能力是企业多元化成功的必要前提。著名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过,企业发展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要进行多元化,而是在于到底有没有能力进行多元化。在这里,“能力”也就是核心能力,一个企业只有围绕核心能力像其他领域延伸,也就是说企业在自己的强项方面已经站稳了脚跟,具备了核心竞争的优势时,才可涉足其它领域。案例中,1992年前,海尔用了7年的时间专业生产电冰箱,使“海尔”成为当时中国家电业唯一的驰名商标,同时在专业化过程中,建立起了全国性的销售与服务网络,形成了自己的管理办法正是海尔核心能力建设的很好的体现;而GE公司也是通过在一战和二战时期的各方面的积累,才使其核心能力得以建立。(二)新业务应道具备相当的产业吸引力。企业多元化准备进入的行业应属于朝阳产业,企业必须选择那些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良好前景的产业去发展,这些产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预期会有稳定、丰厚的利润回报,这样的新领域才值得企业去冒险投资。案例中无论是海尔集团还是GE都选择了具有广阔前景的产业,如IT产业,金融业等产业。(三)企业多元化经营应选择合适的时机。企业并非任何时候都能实行多元化,是否要发展多元化经营取决于企业当时的成长期和成长环境。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一领域发展得非常成熟,地位非常稳固,已具备良好的核心专长,并有剩余资源寻求更大投资收益,这是它完全有可能实施由单个产业向多个产业发展的战略。案例中,海尔和GE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已有的产品已经处于成熟期,且在本来的领域地位非常稳固,又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而实施多元化经营的。

三、企业多元化经营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企业实施非基于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战略要慎重选择。如果企业实施非基于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战略,可考虑多元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战略,即企业由经营一种核心能力上升为经营两种以上的核心能力。上述成功案例中的GE是高度分散性的公司,对于如此分散性的公司,用一种核心能力很难统一。GE从核心能力出发,讲自己的业务归类,并分别归属不同的核心能力。忧郁公司的管理重点从原来的注重成千上万种业务转变为注重有限的几种核心能力,简化了管理,从而获得了非常好的实际效果。(二)企业多元化经意应遵循适度原则。企业多元化经营范围不宜过宽,超出企业和管理的承受能力,否则多元化不仅无法成为新利润的增长点,反而会成为企业的负担甚至导致失败。对不同的企业而言,能承受多元化的程度是不同的,每一个企业都有一定的最优多元化水平。海尔集团在坚持了7年的冰箱专业化经营,具有优势企业能力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根据自身的能力扩展,除进入彩电、VCD、家电设备行业外,还进入了生物医药行业、知识产业,这种快节奏是基于海尔从1984年至1997年14年所形成的企业能力,由此可见,海尔进入新行业的节奏是稳健的,量力而行的。同样,GE公司也是基于自己的多年的对技术,资金,及其他核心能力的积累,逐步进入其它产业,事实上,它的多元化发展也遵循了适度原则。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多元化战略公司案例例2

关键词 :苏宁云商;发展阶段;融资;经营战略

一、案例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成长迅速,民营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攀升。民营经济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起着巨大作用,为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考虑到我国当前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 年,缺乏与时俱进的经营战略和融资困难是众多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并成为限制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民营企业应如何适时进行战略调整,怎样解决各发展阶段融资难的问题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该现象,众多学者做出了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因素的理论框架分析,但相对缺乏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经营战略和融资策略方面的具体案例研究。本文以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分析其不同阶段的经营策略及其融资方式的选择。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经营战略调整和融资方案的制定方面有所帮助。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公司简史

1990 年,苏宁电器(002024)创立于中国南京,2004年7 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首家IPO 上市的家电连锁企业。2006 年,公司上线SAP/erp系统,依托信息系统的支撑,建立内部共享服务平台,有效实现企业分散经营、集约管理的目标,并不断优化供应链,提升管理效率;多年经营积累,苏宁已经构建了面向内部员工的管理云、面向供应商的供应云以及面向消费者的消费云,并逐步推进“云服务”模式的全面市场化运作。2009年,苏宁提出“营销变革”,尝试全品类经营、全渠道拓展,推进营销及服务创新,此后在苏宁易购和乐购仕中大力拓展非电器品类,延伸至百货、图书、母婴、虚拟产品等;2011 年以来,苏宁持续推进新十年“科技转型、智慧服务”的发展战略,云服务模式进一步深化,逐步探索出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全品类经营、开放平台服务的业务形态,陆续推出苏宁私享家、云应用商店、云阅读等。2012 年苏宁推出全新的主力型门店—Expo超级店,标志着苏宁线下实体门店超电器化经营步伐的加速。2013 年,苏宁在美国硅谷启动了首个海外研究院。2014 年,苏宁云商收购团购网站满座网,并通过国家邮政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审核,获得国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苏宁由此成为国内电商企业中第一家取得国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企业。这些都是苏宁在快速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

(二)公司各阶段的经营战略分析

从创立至今,苏宁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五个时期,每一时期都有着不同的阶段特点,下面我们分阶段来探析苏宁是如何根据阶段特点调整经营战略的。

1.创业积累期———“厂商合作”经营模式

创业初期(1990—1993 年),刚刚成立的苏宁从空调专营起步。当时空调行业处于卖方市场,家电产品供不应求。因此,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和广大的顾客群体是企业快速成长的关键。为培育广大的顾客群体,苏宁逐步建立了完整的“配送、安装、维修”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在众多商家采用了“抬高售价,谋取暴利”的经营方式时,苏宁依然站在长期发展的视角通过压缩经销环节和提供优质服务,以“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为搞好供应商关系,苏宁开辟了“厂商合作”的新经营模式,从1991 年起,苏宁便率先向供应商渗透商业资本,首创了经销商在淡季向生产商打款这一“逆向运作方式”,这一经营模式确保了苏宁在旺季依然能以优惠的价格获得稳定货源。这也是苏宁能够在1993 年和八大国营商场对垒的“空调大战”中以一敌众,脱颖而出地关键因素。此外,为加快资金周转,苏宁改变了传统的“现款现货”的做法,采取了“先卖货,后进货”,同时提供免费送货安装服务的销售模式。这一做法不但显著加快了资金周转,还获得了广大客户的好评。1991 年,苏宁营业额就达到了4000 多万元,1992 年,营业额过亿,达到了1.07亿元。1993年实现了3.02 亿元的销售业绩,比1992 年增长182%。

2.快速扩张期———批发网络营销道路

这一时期(1994—1996 年),由于家电连锁行业的产品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即企业难以运用产品差异化来争夺市场。此时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才是成功的关键。从1994年起,苏宁大力发展全国性的批发业务,以南京为大本营建立了辐射全国的批发网络4000 多家。借助批发网络的力量,1996 年实现销售收入15 亿元,与1993年的3亿元比,增长了4倍。

3.调整发展期———以“零售为核心”的经营战略

在调整发展阶段(1997—1998 年),苏宁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为了更好、更及时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变化,适应行业变革的大趋势。苏宁主动放弃了自己熟悉的空调批发业务,转型做零售,实行了以“零售为核心”的经营战略,并明确提出“限制大户、培育中户、发展小户”的市场经营策略。实现“点对点”的市场交易,建立苏宁的终端市场地位。

4.二次创业期———多元化发展道路

二次创业期(1999 年-2011 年)是苏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又一次探索。1999 年苏宁开始将经营范围由主要销售电器转到电子电器、百货、日用、虚拟等多类全业态经营,同时集国际先进零售经验,在购物环境、产品体验、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方式等多方面实现突破。与此同时,为增强了企业市场反应能力,企业投资3000 万元实施了ERP工程,并在2001 年成功上线。2003 年苏宁首创“3C(电脑、通讯、家电)模式”。在二次创业过程中,苏宁以“速度冲击规模”,始终坚持了“快速连锁扩张”战略,全面渗透全国各级市场,扩大了苏宁的领先优势。

5.蜕变期———电子商务经营模式

近年来,随着网上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的不断兴起,传统的销售实体店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要想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蜕变。此阶段(2012开始),苏宁的经营战略是要做“亚马逊+ 沃尔玛”模式的电子商务网站,而做电商需要强大的网站后台支持系统,为此,2013年苏宁还在美国建立了苏宁硅谷研究院。

(三)公司不同阶段的融资策略分析

通过对案例公司的阶段发展经营战略的分析,可见案例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修正经营战略,从而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每一次的战略转型都将面临巨额的资金需求,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容易面临资金链断裂的财务危机。案例公司又是通过怎样的融资手段来解决各阶段面临的资金问题呢?

1.创业积累期———内源融资为主

1990 年创始人张近东以10 万元投资在南京成立苏宁家电公司,专营春兰空调,成为春兰空调的经销商。创业初期公司的发展资金非常有限,由于企业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市场狭小,规模有限,难以承担高额负债成本,信用较低,既没有抵押能力,又没有信贷记录,没有金融机构愿意提供更多的外源融资,只能依赖于内源融资和有限范围内的直接融资,即只能靠投资者自有资金的投入和通过改进经营方式,提高经营业绩逐步获得资本积累。在这一阶段,苏宁以“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和良好的服务获得了广大的顾客群体,并创造性地运用“厂商合作”的经营模式在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以优惠的价格获得稳定的货源。就这样苏宁凭借“规模经营、厂商合作、专业服务”这三个法宝在竞争激烈的家电市场上开创了一条“苏宁之路”。出色的经营模式使苏宁的营业业绩成倍增长,并成功利用自身的积累进行内源融资,并在短短三年里,苏宁成功地为企业将来的发展积累了可观的原始资本。

2.快速扩张期及调整发展时期———商业融资

在这一时期,单纯靠赢利积累,是不可能支持连锁门店的迅速扩张的,资金从何处来成了一个难题。资金来源一般有两个渠道:银行和证券市场。显然,在发展初期,依靠证券市场进行融资是没有可能的,银行贷款需要一定抵押与信用评估,国内银行的管理机制决定了固定资产在抵押中的突出价值,而苏宁却没有这方面的硬通货。苏宁便以其特有的“吃供应商”的盈利模式———“类金融模式”作为大规模迅速扩张背后强劲的后盾。即,在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现金交易的同时,延期3~4 个月支付上游供应商货款,使账面上长期存有大量浮存现金,并形成“规模扩张———销售规模提升带来账面浮存现金———占用供应商资金用于规模扩张或转做他用———进一步规模扩张提升零售渠道价值带来更多账面浮存现金”这样一个资金体内循环体系。创造性地利用供应链融资这一举措为苏宁的快速扩张提供了廉价的资金。

3.二次创业期———股权融资

此阶段苏宁开始从单一的空调业务全面转向综合电器。与此同时,为增强了企业市场反应能力,企业投资3000 万元实施了ERP 工程,并坚持了“快速连锁扩张”战略,全面渗透全国各级市场。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靠自身的资本积累和占用供应商资金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更广阔的融资平台。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公开上市进行股权融资就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苏宁经过了5年的调整筹划期,并于2004 年7 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表(1)是苏宁上市后融资情况一览表。

4.蜕变期(2012 开始)———债权融资

为了发展电商业务,进一步增强苏宁资金能力并调整资本结构,全面助推苏宁采购模式、研发平台、物流运营体系的创新和优化。推动“苏宁连锁、乐购仕连锁、苏宁易购”三个战略业务单元的协同发展和“虚实互动”商业模式。这一经营战略的实施使苏宁面临着巨额的资金需求,公司再次面临融资问题。苏宁电器在2012年就进行了多次大手笔融资,当年7 月,苏宁电器股价实施了定向增发,募资47 亿元投向连锁店发展、物流平台建设等四大类项目。从表1 可以看出,股权融资为企业筹集了大量的资金,有力的推动了企业发展壮大。但该阶段案例公司频繁使用股权融资,对原始股东的股权产生较大的稀释效应,还可能对公司控制权带来潜在危机。另外,由于企业经营效益好、负债率较低、总体现金流良好、承担负债成本的能力较高,苏宁开始选择发行债券进行资本结构的调整,进一步补充创新转型运营资金,于是向银行贷款便成为苏宁当时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表2是苏宁2013年的债权融资情况。

三、案例启示

正确的经营战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利润增长,而成功的融资活动则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速度。通过分析苏宁成长过程中的经营战略与融资策略,我们可以从中借鉴的经验主要有:

(一)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不断进行经营战略调整

通过对案例公司各阶段的经营战略分析,我们发现案例公司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增长与其能够不断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进行经营战略调整是分不开的。案例公司的每一次战略调整都为企业拓宽了发展前景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因此,一个企业要持续获得增长就必须时时关注市场变化,顺应市场发展不断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才能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取得领先优势,不断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经营战略的调整与融资策略应相互配合

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实施必须有强大的资金作后盾,否则再好的战略目标也难以实现。通过对案例公司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案例公司的每一次战略调整都伴随着融资策略的改进,二者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如,在创业初期案例公司主要依靠内源融资获得发展资金,于是案例公司便采取了与之相应的经营战略使公司快速获得资本积累。在快速发展期,案例公司规模迅速扩展为公司利用供应商资金进行“类金融”融资提供了条件,而这一融资模式又为公司快速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由此可见,经营战略与公司融资时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因此,不能把经营战略和融资策略割裂开来进行分析决策。即,应该充分考虑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能为企业带来哪些资金来源。同时还要根据企业的融资能力制定经营战略。

(三)合理利用供应链融资

案例公司在快速发展阶段充分地利用了商业信用进行融资,通过商业信用融资相当于免费使用供应商的资金,还不用承担相应的融资风险,能为企业的快速扩张获得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因此,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商业信用帮助企业迅速扩展。但必须注意注意控制风险,对资金的流动进行合理安排,保持良好的商业信用。

多元化战略公司案例例3

一、案例背景

联想集团在1984年成立,1994年在上市于香港。在中国市场前景一直发展很好,营业额逐年上升,在2004年,联想净利润达到了10亿港元。同时PC业务在国内遥遥领先与其他品牌。在2004年占市场份额的26.1%。

IBM于1911年在美国创立。其公司的PC业务在美国一直处于垄断地位。但在1990年开始,其市场份额逐渐降低,被dell和hp取代。根据IBM财务报告可以看出,其个人PC业务在2001年,2002年,2003年别就亏损3.96亿美元,1.81亿美元,22.61亿美元。

基于以上分析,联想集团在2004年12月8正式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的PC业务。这次收购之后,IBM公司的个人电脑领域的全部知识产权、pc业务方面的员工、全球的销售网络,以及为期五年的“IBM”和“Think”品牌使用权都归联想集团所有。

二、案例分析

(一)并购绩效

我们主要从财务表现、员工离职率、市场占有率、协同实现、管理者及外部评估等几个方面来衡量这次并购后的绩效。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这次并购后联想公司的销售增长率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对市场份额进行分析,在2004年联想在全球台式机市场占有率2.7%,IBM PC业务第四季度市场占有率为5.7%。在2001年到2002年结束时,联想公司市场份额达12.8%,晋升为全球第二大电脑厂商,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合并前的任何一家。

在并购一开始的阶段,“新联想”的发展没想像的那么顺利,各项数据一直处于滑落状态,对于并购的IBM PC市场表现特别惨淡。根据公布数据可以看出,在05年到06年的第四季度联想继续亏损,亏损额度高达8.9亿港元,净利润表现惨淡,仅为1.74亿港元。虽然联想斥巨资旨在塑造其在海外的影响力,但其品牌认知度依然不高,惠普和戴尔等公司纷纷瓜分掉IBM PC原有的市场份额。直到07年到08年的财务报告略微才呈上升趋势,在海外市场才出现盈利。

并购以后,从协同实现进行分析,在并购后的一年内,供应链的整理合并为联想集团带来了2亿美元的协同效应;从员工离职率来看,整合之后,“新联想”的离职率不到不到2%。技术团队也有所突破,推出了许多新产品。从管理者评估角度进行分析,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在2011年5月接受采访时表示“联想并购IBM PC业务是成功的”。从外部评估来分析,很多MBA教材把这次并购以成功案例纳入书中。

综上,并购后联想集团的各项指标都呈上升趋势,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并购,虽然有不同的意见,但总体上算是一次成功的。

(二)人力资源角色的作用

从并购计划阶段开始,人力资源一直起到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步骤都会涉及人力资源问题的沟通,评估与整合。所以大的跨国并购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是企业的重要变革和转型发展。在Ulrich理论的多重角色中,战略伙伴、员工领头人、变革助推剂这三者对企业整合并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些专家帮助公司应对变化的作用较小。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这三种角色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1.战略伙伴。从老板和公司战略角度出发,设计合理的工具和制度来保证公司的战略实现,比如结合公司设计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策略性的薪酬福利体系、完善的招聘配置体系等等。人力资源部门要和业务部门保持高度和紧密的合作,HR人员要熟悉公司的各项业务流程,只有这样,在设计和制定相应的制度、流程和工具时,才能有的放矢。从战略层次考虑人员配备,起到业务发展和人员建设的纽带作用。

在本案例中,战略伙伴角色从组织战略角度有利于实现联想并购后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增强在全球客户的影响力,助推联想国际化进程,利于实现并购绩效。

2.员工领头人。并购以后,联想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按时定期的召开高管会议,一起探讨公司发展战略,国际化合作,并且听取底层员工的建议和好的想法,并鼓励员工创新,有责任感,增加员工对公司的依赖度。

在此案例中,作为员工的领头人,人力资源部门及时迅速的掌握员工的需求,在生活和工作上对员工进行帮扶,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增加对企业的贡献率,有利于企业并购后的整合。

3.变革助推剂。企业文化,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新生事物。企业把企业文化引入到管理中,可以把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把企业文化融会贯通地运用到管理中,是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竞争实力更有个性、更容易打动消费者、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企业文化必须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剂。2005年1月,杨元庆和前CEO沃德领导成立了一支文化融合团队。2006年联想集团的鸡尾酒文化,2007年联想建立了“全球融合及多元化办公室”,以加快公司内部的文化融合。2009年柳传志重任董事长后,确定了新的“联想之道”――说到做到,尽心尽力,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核心工作原则4P――想清楚再承诺、承诺就要兑现、公司利益至上、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在进步。因此,企业文化要形成一种影响力,生产力,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使得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企业只有有了好的企业文化,才能使得企业购更好的发展。唯有高举企业文化大旗,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实现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融合。

多元化战略公司案例例4

二、回归主业阶段

下半年开始煤炭行业出现重大转折,煤炭市场的供需关系开始再一次发生了逆转,供大于求的局面一直持续至今。涉煤企业亏损、关联产业风险高企,银行信贷风险也进一步暴露。市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煤炭行业仅仅一年的时间,就遭遇了煤炭行业的巨变,公司为此遭受了损失。公司的领导层再次聚集,讨论公司的发展问题。领导层认为对煤炭行业的预测有失误,其原因是未能在考虑煤炭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国家对煤炭行业的整合和限制问题,导致公司投资决策失误。今后一段时间内,煤炭需求疲软,供给则存在之前产能过剩导致的去库存压力。加之进口量的增加,预计煤炭价格将继续维持低速增长。有鉴于此,公司决定逐步从煤炭行业撤资,将公司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仍回到天然气行业上来。

三、研究结论

1.资源型中小企业战略定位困难。资源型中小企业没有清晰而专注的战略,这也是执行力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资源型中小企业一方面依靠资源生存。另一方面具备中小企业的特点,如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人才匮乏、现代化管理程度低等。所以中小企业制定合适的战略也很困难,只有全面分析外部环境和自己的企业,才能合理定位。资源型中小企业更应该注重战略的执行。在本案例当中,市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的领导层对战略制订工作高度重视,公司成立前和成立初期在各级战略的策划和设计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制定了各种规划、规章制度等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战略执行方面的资源却往往投入过少。战略执行缺乏组织设计和组织文化保证、战略执行工作缺乏起码的计划性、量化管理手段严重不足。资源型中小企业由于组织结构简单,权力集中,企业大都不很重视战略执行力体系建设。执行层面执行困难,不能有效地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战略规划所考虑的环境因素不可能全面细致而又准确。

多元化战略公司案例例5

(一)多元化的融资模式

发达国家的MB0多元化融资模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融资来源多元化,MBO融资来源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以及其他贷款机构,养老基金、风险投资等机构投资者。二是,融资结构多元化,即债务融资方式、权益融资方式和准权益融资方式在同一案例中同时使用。

(二)合格的战略机构投资者

战略投资者在MBO中的主要作用:通过长期投资,促使管理层进行 企业 中长期 发展 的战略性重组;通过持有的权益资本,有效参与管理层收购后的重组,并监督、约束、控制管理层的经营行为,促进企业治理结构优化和收购后重组;通过自身专业化投资经验优势,减少中小投资者由于缺乏专业性带来投资的盲目性。此外,机构战略投资者还具有资金量大、分散投资等特点,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个人融资可能带来的 金融 风险。

(三)棘轮机制

对于MBO的资金提供者来说,MBO能否成功取决于目标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表现。因此,在融资结构设计时,要考虑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国外采取棘轮机制,即投资者用来给经理层以激励机制,经理层的业绩将决定他们股权份额。

二、我国管理层收购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方式有限且融资结构单一

一是外部借贷融资比重大;二是我国管理层收购缺乏外部权益融资,并且在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之间,缺乏转换工具;三是准权益融资方面的案例没有。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债务融资主要以借贷方式为主,缺乏信用贷款、卖方融资、公司债券、次级票据、商业票据等融资方式的混合使用,由于可选择债权人少,无法通过与多个投资者签订长期借贷和短期借贷的多元化债务合约,导致融资风险过于集中,尤其是利率风险。

(二)融资行为不规范

从我国管理层收购的案例来看,很多上市公司并没有按照《证券法》、《公司法》要求披露重大信息的规定,在公告中披露管理层收购的资金来源。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合法融资来源少,管理层属于富贵群体,但与巨额的收购资金相比仍然较小,银行贷款又不可行,且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在开展业务中又不能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二是大量资金需求与监管不力导致管理层违规操作。 (三)过多的政府行政干预

由于政府行政干预的存在,在 计算 并购融资需求量时,不同 企业 面临的情况也存在差异,造成一部分企业以低价收购目标企业,融资压力较小,另一部分企业面临较重的融资压力,这阻碍了融资市场的公平 发展 。有些地方政府为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国有中小企业MBO,尤其是非上市公司的收购,给予极大支持。

(四)融资风险转移问题凸显

金融 交易的基本原则是风险与收益的对称性,通过融资获得目标公司股权的管理层也是融资的风险承担者。西方MBO融资的典型案例是:管理层设立一家纸上公司收购目标公司在外发行股份的90%以上,然后再对股权结构进一步集中,将目标公司与纸上公司合并,保证管理层和中介机构对公司私有化。通过对目标公司的财务结构调整,使其成为MIBO融资杠杆的最终承担者。我国MBO案例多是目标公司管理层通过SPC(特殊目的公司)从其他机构或个人融资收购目标公司的控股权。由于我国MBO后管理层平均持股比例仅仅25%,不能实现目标公司的私有化。在目前我国 法律 法规不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尽管存在限制性规定,管理层调整目标公司的财务结构,融资风险将会最终向目标公司转移。

三、我国管理层收购融资的对策建议

(一)引进多层次的战略投资者

我国MBO引入战略投资者意义在于:减轻管理层的融资压力与还款压力,解决管理层收购资金来源的合法化和规范化问题;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建立国有资产转让价格发现机制,使国有产权转让定价趋于公平化、合理化,从而得到政府及相关利益方的认可;战略投资者推动企业建立 现代 法人治理结构,避免管理层收购出现“一股独大”的弊端,实现体制转换与机制创新;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资金,大型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中小企业实现完全收购。因此,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融资方式,将会改变我国现有的MBO融资机制,为我国MBO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来源,有利于融资结构的优化和MBO后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开发并利用新型融资工具

我国管理层收购融资应尝试新型的融资工具,如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

(一)优先股融资方式

优先股可以增加股份的流动性与可选择性,并减少投资者收益的不确定性。优先股融资方式还有利于扩大企业融资途径,丰富投资品种,满足各类风险偏好的投资需求。

(二)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

可转换债券方式的优势:一是低成本融资,减轻公司财务负担。二是利用溢价、高价进行股权融资。

(三)减少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

在企业MBO中,政府的支持、引导、监督和服务都是至关重要。在利益驱使下的企业、行业和区域 经济 主体的行为逐渐以市场为转移,而不是以我国政府最高决策层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政府要及时让出市场空间,从市场的主要角色和商业性竞争中退出,集中各种资源去宏观调控各利益主体的行为。

(四)加强融资多元化的结构设计

多元化战略公司案例例6

(一)多元化的融资模式

发达国家的MB0多元化融资模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融资来源多元化,MBO融资来源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以及其他贷款机构,养老基金、风险投资等机构投资者。二是,融资结构多元化,即债务融资方式、权益融资方式和准权益融资方式在同一案例中同时使用。

(二)合格的战略机构投资者

战略投资者在MBO中的主要作用:通过长期投资,促使管理层进行企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性重组;通过持有的权益资本,有效参与管理层收购后的重组,并监督、约束、控制管理层的经营行为,促进企业治理结构优化和收购后重组;通过自身专业化投资经验优势,减少中小投资者由于缺乏专业性带来投资的盲目性。此外,机构战略投资者还具有资金量大、分散投资等特点,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个人融资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

(三)棘轮机制

对于MBO的资金提供者来说,MBO能否成功取决于目标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表现。因此,在融资结构设计时,要考虑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国外采取棘轮机制,即投资者用来给经理层以激励机制,经理层的业绩将决定他们股权份额。

二、我国管理层收购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方式有限且融资结构单一

一是外部借贷融资比重大;二是我国管理层收购缺乏外部权益融资,并且在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之间,缺乏转换工具;三是准权益融资方面的案例没有。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债务融资主要以借贷方式为主,缺乏信用贷款、卖方融资、公司债券、次级票据、商业票据等融资方式的混合使用,由于可选择债权人少,无法通过与多个投资者签订长期借贷和短期借贷的多元化债务合约,导致融资风险过于集中,尤其是利率风险。

(二)融资行为不规范

从我国管理层收购的案例来看,很多上市公司并没有按照《证券法》、《公司法》要求披露重大信息的规定,在公告中披露管理层收购的资金来源。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合法融资来源少,管理层属于富贵群体,但与巨额的收购资金相比仍然较小,银行贷款又不可行,且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在开展业务中又不能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二是大量资金需求与监管不力导致管理层违规操作。

(三)过多的政府行政干预

由于政府行政干预的存在,在计算并购融资需求量时,不同企业面临的情况也存在差异,造成一部分企业以低价收购目标企业,融资压力较小,另一部分企业面临较重的融资压力,这阻碍了融资市场的公平发展。有些地方政府为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国有中小企业MBO,尤其是非上市公司的收购,给予极大支持。

(四)融资风险转移问题凸显

金融交易的基本原则是风险与收益的对称性,通过融资获得目标公司股权的管理层也是融资的风险承担者。西方MBO融资的典型案例是:管理层设立一家纸上公司收购目标公司在外发行股份的90%以上,然后再对股权结构进一步集中,将目标公司与纸上公司合并,保证管理层和中介机构对公司私有化。通过对目标公司的财务结构调整,使其成为MIBO融资杠杆的最终承担者。我国MBO案例多是目标公司管理层通过SPC(特殊目的公司)从其他机构或个人融资收购目标公司的控股权。由于我国MBO后管理层平均持股比例仅仅25%,不能实现目标公司的私有化。在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不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尽管存在限制性规定,管理层调整目标公司的财务结构,融资风险将会最终向目标公司转移。

三、我国管理层收购融资的对策建议

(一)引进多层次的战略投资者

我国MBO引入战略投资者意义在于:减轻管理层的融资压力与还款压力,解决管理层收购资金来源的合法化和规范化问题;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建立国有资产转让价格发现机制,使国有产权转让定价趋于公平化、合理化,从而得到政府及相关利益方的认可;战略投资者推动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避免管理层收购出现“一股独大”的弊端,实现体制转换与机制创新;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资金,大型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中小企业实现完全收购。因此,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融资方式,将会改变我国现有的MBO融资机制,为我国MBO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来源,有利于融资结构的优化和MBO后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开发并利用新型融资工具

我国管理层收购融资应尝试新型的融资工具,如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

(一)优先股融资方式

优先股可以增加股份的流动性与可选择性,并减少投资者收益的不确定性。优先股融资方式还有利于扩大企业融资途径,丰富投资品种,满足各类风险偏好的投资需求。

(二)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

可转换债券方式的优势:一是低成本融资,减轻公司财务负担。二是利用溢价、高价进行股权融资。

(三)减少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

在企业MBO中,政府的支持、引导、监督和服务都是至关重要。在利益驱使下的企业、行业和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逐渐以市场为转移,而不是以我国政府最高决策层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政府要及时让出市场空间,从市场的主要角色和商业性竞争中退出,集中各种资源去宏观调控各利益主体的行为。

(四)加强融资多元化的结构设计

多元化战略公司案例例7

二、文献综述

从对中小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发展的众多文献资料发现,研究的方向多集中在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路径或模式的研究,比如对多元化企业的全方位思考(谢爱华,张玲,2001),研究了中小企业多元化的动机、需要的条件和多元化经营的基本形式;基于中小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分析(张会锋,2012),是以个案的方式研究了某企业多元化特征、模式及其对策;基于中小企业多元化战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杨明明,洪德胜,2014),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多元化战略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得到多元化程度与经营绩效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而对中小企业多元化战略发展风险研究更多,如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的形成与度量(戴开富,谭静,2007),探讨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的度量原理与方法;试论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风险控制(葛干忠,郑升,2008),文章构建了多元化经营风险控制体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风险控制策略,特别强调财务资源、技术资源及管理资源对多元化的成败起至关重要。对管理资源,文章从理论上分析得出:实行多元化经营,需要有相关人才的储备、良好的管理制度及适当的组织结构;这就对企业的管理资源提出了要求,第一是要有合适的相关人才,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第二企业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有利于有效的驾驭起新的经营局面,使企业管理水平与企业的多元化程度相适应;第三适当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要建立一个精干的以事业部为基础的结构来管理各项业务。本文对中小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过程如何预防风险的要求,基于管理资源的理论观点,以案例对比的方式,研究高效的管理模式对中小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1.研究内容

企业现代管理模式是指为实现其经营目标组织其资源、经营生产活动的基本框架和方式。先进企业管理模式是实现集成化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企业初创时期,事务相对简单、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也还没有十分宽泛,因此可以采取直接管理的方法,尤其是是中小民营企业或家族企业在经营规模和业务领域还不大的时期,采用直接管理是十分有效的。比如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但当企业发展壮大以后,管理方法就需要随之创新和优化,并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科学地、单一或复合地加以运用,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这就是说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应以制度化管理模式基础下,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实现一种更有效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将人本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对策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去,使企业的一切工作在人本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架构框架内进行,即让人本管理统领企业的一切工作,取得预期经营绩效。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对比分析两家企业随着多元化扩张发展,企业对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统称传统管理模式的应用情况,论证企业能否成功转化或变革成高效的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模式,即从管理模式的管理-监督-监控-管控-治理五种管理方法的演进,最终实现企业持续性发展。

2.研究方法

本文是采用案例研究的常用方法———扎根理论方法,案例的选取是理论抽样。由文献查阅发现,几乎没有文献从对比式的角度研究分析管理模式对中小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影响。而关于大型民营企业或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不同水平的规模或资源能力的企业,可比性和借鉴性不强;而多元化经营的中小民营企业众多,个案研究也难于实现代表性。所以本文选取同行业的两个企业,目的在于规避企业受多元化路径因素的影响成分,而重点从管理模式的角度思考影响中小民营企业多元化经营成败的重要原因。本文完全遵循研究对象的真实展示,围绕研究企业多元化经营过程管理模式的变化情况,研究不带任何假设(但是带入相关范畴)进入相关资料的分析,仅就选取的两个研究对象———花都尚美集团和广州穗深集团两家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的不同管理模式下经营成败的实证研究。

3.研究设计

根据案例研究典型性的要求,同时为了规避因多元化战略类型因素的影响,本文选择了行业差距很大的两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一家是以“公司+家户”型畜牧养殖和饲料加工为主,辅助种苗培育、药物生产、肉食品加工的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广州穗深集团;另一家是以研-产-销数码箱包产品为主,矿产物流、金融服务、生物或新能源项目开发为辅的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花都尚美集团。对广州穗深集团研究的方式是采用历史记录资料研究,由于本人(作者)是本企业的高层管理员,通过回忆和资料记录能真实呈现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而另尚美集团是以访谈的方式对企业主也是企业总经理进行专题访谈,由总经理口述企业管理的情况,通过记录整理形成分析资料;最后对比分析随着企业多元化发展两家企业取得不同的经营绩效,走向不同的宿命。以此得到中小民营企业多元化发展过程,采用科学而高效的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四、案例对比分析

1.研究对象简介

广州穗深集团是十年前广东省畜牧业年经营产值排前列的民营企业。它是由一饲料厂于2000年改制成的股份公司,2001年到2005年经历了企业快速扩张发展期。企业围绕“公司+农户”家禽养殖销售经营主线,快速实现了养殖、育种、饲料加工、兽药生产、食品加工同心多样化的扩张,共八个分公司或子公司,员工数达600百多人,最高年产值将近一个亿。但是,随着企业的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高层管理力不从心,难于掌控,慢慢员工人心松散、人权腐化,最后以“资金链断”为导火线,2007年底公司宣布破产。花都尚美集团成立于2007年,下设尚美有限公司、江西明冠皮具厂、狮岭明冠手袋厂,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公司初初以专业生产数码包箱产品为主,随着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大,企业慢慢进入矿产物流、金融服务、生物与新能源技术项目的研发等行业的经营。目前员工有600多人,数码包箱产品销往欧美和东南亚约二十个国家,整个集团年经营产值达十几个亿。凭借企业高效管理,今天,集团“SUNMI”品牌已经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2.研究资料编码

本文采用选择性的二阶段编码策略,主要选择两家企业不同阶段管理模式及体现的管理手法情况,对信息进行编码,然后由初始编码和理论编码两个阶段完成资料的分析。资料分析过程,除初始编码和理论编码外,最重要的是应用扎根理论中“不断比较”的原则,对两家企业在运用不同管理模式下经营成败的因果关系的显著性在案例中扩大归纳过程的广度,提升理论的饱和度。本文的总体框架如图所示:4.理论编码(1)广州穗深的记录资料分析,企业在管理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奖励、办公管理方面确定规则,这种制度管理模式使企业有了基本的企业管理功能,保障了企业运行的正常;企业产权方面采用亲情化管理,虽然利用了血缘关关系凝聚了企业力量,但又加强了企业家族式管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决策方面均以独裁式的随机化管理为主导,这就严重障碍了企业管理功能往监督方向的进化,而企业随着发展壮大,经营业务的增加,管理幅度和距离快速加大,企业管理模式最需要“监督”功能;而企业体现的温情化管理模式,仅是为了凝聚人心,利用人情味以激励方式增加“管理”功能的力度,或者是为了减少因多元扩张带来的企来“管理”的难度。所以广州穗深企业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随机化管理模式为主导,亲情化和温情化管理模式为辅的管理模式,没能很好配以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管理需求,即管理方式进化跟不上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速度,就会发生管理不力阻滞企业前行或“跌涯”后果。(2)花都尚美集团的记录资料分析,企业在高层管理架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确定规则,严格按制度化管理模式进行企业日常运行管理,这保障了企业经营的正常和稳定;企业产权分配、决策、激励方面都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这种在管理过程确立人为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企业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实现了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效果;而企业在关键职位用人采用独裁式的随机化管理模式,这又恰恰体现的最高管理者的精明,即利用自己识人用人超过员工的能力,又保护了企业的核心技术或资源。所以,花都尚美集团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根本、以人为本管理模式为主导、温情化亲情化及随机化管理模式为辅助的管理模式,很好地实现了管理功能从“管理”到“监督”、“监控”的进化,随着企业继续的良性发展趋势,自然向“管控”、“治理”方向进化。这就配合了企业多元化战略发展的需要,并且两种相辅相成力量的作用机制下,提高企业经营竞争能力,最终成功实现企业的技续发展。

五、结论

多元化战略公司案例例8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9-0010-02

当今企业所处市场环境的基本特征已经由“短缺”向“过剩”过渡,由于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变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如何更好地生存已成为当前的最大课题。在这种背景下,人力、财务、营销等方面的计划都被提到战略的高度,制订和执行战略管理任务也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了解组织的战略定位、未来的战略选择和把战略付诸行动。战略管理的范围比运营管理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更为广泛,它关注的是在模糊的、非常规的环境中可能影响全局而不仅是某个具体运营单位的复杂问题,这种复杂性要求战略管理在对困难问题“概念化”的基础上做出相应决策和判断。本文在总结海尔、IBM、华为的战略案例基础上,从战略管理的战略定位、战略选择、战略实施角度透析出企业战略管理的艺术。

1 从海尔看战略定位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中国购买者满意度第一品牌,连续多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2005年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7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80亿元。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

海尔在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了品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结合自身综合实力,海尔在考虑环境、战略能力、期望和目标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出了适合企业发展壮大的战略,通过发明专利、创新管理等策略来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对企业的战略定位有着丰富的借鉴意义。

企业处在复杂的、动态的环境中,面临着来自竞争对手、顾客、潜在进入者、供应商、分销商、政府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博弈与挑战。利益相关方对组织有不同的期望,对组织执行什么样的战略,可能有相当大的权力和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在综合考虑各方力量对比中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战略,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SWOT分析是企业战略定位的有力工具,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分析角度。战略制定的许多问题都与如何改变战略能力以及更好地适应环境相关。组织的战略能力可能引领着组织的战略制定,因此可以通过延伸和挖掘战略能力来创造新的机会。在这个群雄逐鹿、日新月异的以红海竞争为主的时代,唯一真正能够持久的战略能力,是随着竞争基础处在不同的竞争循环阶段而相应地发生变革的能力。战略能力其实就是组织对三个问题的掌握程度:一是组织的基础资源;二是如何配置和控制这些资源以提高竞争力;三是如何充分协调组织行为(包括组织的内部行为、外部供销链和分销系统)。企业要提升战略能力,就必须拥有独特的资源并能向客户提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要善于发现消费者偏好,善于通过市场调研来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实现股东、顾客、客户、供应商、员工、分销商等多方的利益。

2 从IBM看战略选择

IBM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0多万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过去的90多年里,IBM始终以超前的技术、出色的管理和独树一帜的产品领导着全球信息工业的发展,保证了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行业用户对信息处理的全方位需求。目前IBM仍然保留着全球最多专利的地位。2005年,IBM将其PC业务出售给联想,其已经实现了向出售技术解决方案的转变。IBM在服务器、存储、服务、软件等多个重要领域占据着领先的市场份额。

信息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IBM在时代潮流中紧紧把握住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选择适合自身的战略,从而取得成功。战略选择是一个涉及公司层面战略、业务单位战略、发展方向和方法的概念。企业在进行战略选择时必须要考虑四个重要问题:公司总部如何为业务单元增加价值、公司业务组合的逻辑、业务多元化的性质和程度、公司总部对子公司的控制方式。这就需要企业认真考虑股东、员工、客户、顾客、竞争对手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做出取舍和平衡。公司层面战略根据市场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情况,指导着公司的业务组合。

21 公司层可以采取的战略

(1)多元化战略。分为相关多元化和不相关多元化。前者指进入相关产业,寻求融合;后者指从财务角度考虑,进入不相关产业,分散投资风险,提高资金回报率。

(2)稳定战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市场成熟到一定阶段,企业可以从保稳的角度出发,采取暂停或者谨慎前进的稳定战略。

(3)收缩战略。主要针对经营或者市场发展趋势不太明朗的企业,其又可以分为:扭转战略、俘虏战略、剥离战略、清算战略。

(4)组合战略。根据不同的业务将各种战略的优势结合起来,指导业务良性发展,在市场增长和市场份额方面取得好的效果。

多元化战略公司案例例9

相信“历史中有真知”的CFO们,如果想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2005年显然是一个不错的年份。尽管一场突如其来的股权分置改革,让2005年国内并购市场乏善可陈;尽管国内企业纷纷折戟海外并购的事实,让2005年缺少了跨境并购这个夺目的亮点,但业内公认,股权分置改革令2005年度成为中国价值并购元年。元年意味着一次新与旧的转折,而这往往是冲突与矛盾的集中之处。CFO最关注的2005年十大并购案,正是着眼于企业并购与财务战略的冲突与矛盾,着力于剔除并购表层的繁华与琐碎,从而回复到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这个命题本身。

十大并购案之一:中海油并购尤尼科

【事件回放】

2005年1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计划斥资13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尤尼科。这一并购计划随即遭到来自全球第四大石油公司雪佛龙的挑战,三个月后,雪佛龙宣布将以180亿美元现金加股票、加债务承担的方案,“友好收购”优尼科。6月23日,中海油向尤尼科全体股东发出收购要约,以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方式并购尤尼科。然而美国的政治环境最终击败了中海油的商业决定,8月3日,在重重政治压力障碍下的中海油宣布退出竞购尤尼科,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涉及金额最多的一次海外并购由此落幕。

【案例点评】

即使有着央企的身份,185亿美元对于中海油来说也不是一个小钱,在中海油董事会审议尤尼科并购案时,中海油独立董事们之所以极力反对这桩并购,正是担心太高的并购费用,将成为中海油无法承受之重。

并购的主要策动者――中海油掌门人傅成玉的坚持,则得益于其发现价值的慧眼。傅成玉在复盘尤尼科收购案时说,石油行业评估收购的一个标准是看每桶储量的收购价。优尼科公司按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标准登记的可采储量有17.54亿桶油当量,而实际可采储量高达44.28亿桶油当量。实际可采储量之所以未能公开,是因为按照美国证券交易所的规定,没有市场,没有销售合同,就不能登记为储量,而不能登记为储量,就没有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尤尼科储量、产量都比中海油大,而市值却远远低于中海油的原因。中海油之所以敢于报出185亿美元的高价,是因为中海油背靠着中国大市场,可以迅速让尤尼科实际可采储量变现现实的价值,从而充分发掘后者的潜在价值。

并购是一场价值发现与资源整合的游戏。但如何发现潜在并购方的价值?这是所有企业并购的最初起源,也是CFO推动企业并购、完成企业战略的第一课,但显然,顺利通过这一课并不容易。

十大并购之二:美的集团出售小家电业务

【事件回放】

5月20日,美的电器(000572)公告称,已把旗下仅去年便亏损9000万元的小家电业务整合为佛山市美的日用家电集团有限公司,并将其所持的全部85%股权作价24886.92万元出售给美的集团。

【案例点评】

并购定价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现金流量(或收益)折现法、账面价值法、可类比收购分析法、市盈率法、市场比较法、财产清算价值法等。不同的估值方法显然会带来不同的结果,选择何种估值方法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这显然是CFO的份内之事。

在美的集团收购美的电器小家电业务的估值过程中,其估值方法很难说让人服膺。据美的集团公告称:“在确定此次股权转让价格的定价依据时公司参考了资本市场对同行业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的市场定价水平(市场定价水平以签订协议时最近一个月的平均股价相对其净资产的溢价比例确定),如TCL(000100)溢价29.65%、青岛海尔(600690)折价2.51%、德豪润达(002005)溢价21.54%。”“按照此交易价格,本公司董事局参考了资本市场对与本公司此次业务重组后业务较相似的格力电器的定价水平(市净率2.28,市盈率12.68),认为此次交易有利于提升本公司保留业务的市场定价水平,提升本公司的市场价值。”

美的集团选择了一个国际上通用的“市场比较法”,但是运用该方法是有前提的:必须具备“可比性”,还要根据被定价对象与被参照对象之间的差异对定价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修正。但如果给美的电器定价,那么其与TCL、青岛海尔还可比;但是单就小家电业务而言,从产品结构、业务规模、财务结构以及涉及的交易架构上看,其与TCL、青岛海尔等上市公司哪里可比呢?

像美的电器这样在估值问题上夹缠不清,相信并非是一个个案。当前,国内流行的估值方法是账面价值法,也就是在公司净资产值的基础上给出一定幅度的溢价,对于已经习惯了“净资产值+溢价”的CFO来说,正确估值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并在解释并购交易时给市场一个公正的答案,这一天可能还很遥远。

十大并购案之三:亿阳和汇润收购深航

【事件回放】

5月23日,深航65%股权专场拍卖会在深圳开拍,这场拍卖从18亿元底价叫起,经过93次叫价的激烈争夺,最终从未涉足过民航业的深圳汇润和哈尔滨亿阳两家民营企业联手以27.2亿元成功夺标,成为深航――国内最赚钱航空公司的绝对控股大股东。这也是我国民航业最大一宗通过公开拍卖成交的产权交易。

【案例点评】

通过拍卖这种形式,深航65%股权使国有资产实现增值22.57亿元,国有净资产增值率达到487.47%。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下,毫无疑问,这是一组令国资部门满意的数据。

但对于公司股权,尤其是控股权这种性质的资产来说,拍卖并非合适的方式。因为股权转让,尤其是控股权的转让,不仅关乎出让方利益,还涉及到一个公司未来的经营管理、战略定位、人员稳定、债权人的利益等一系列问题,更直接关系到其他小股东的利益,这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博弈,绝非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

然而拍卖“价高者得”的游戏规则,决定了价格成为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衡量标准,收购方有无从业经验、对企业长远发展有无助益这类问题已不再重要。既然并购方不能给企业一个明晰的发展规划,那么并购是否真的能推动被并购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也就势必成为一个大大的疑问。

如何辨证地看待价格最大化与价值最大化的关系?公司控股权转让的合适方法到底是什么?深航控股权的去向已无悬念,但留给CFO们的思索才刚刚开始。

十大并购案之四:明基收购西门子全球手机业务

【事件回放】

6月7日,明基正式宣布收购德国西门子公司全球手机业务。西门子将为此次出售提供价值2.5亿欧元的现金和技术服务,并以5000万欧元的价格购买明基2.5%的股权――西门子将为这一交易支付高达3.5亿欧元的税前成本;明基则不需支付任何表面的费用,便可获得这一去年营业额仍高达58亿美元的资产,从而跃升为继诺基亚、摩托罗拉和三星之后的全球第四大手机厂商。

【案例点评】

如果单从财务角度来看,明基做了一桩并不划算的交易。2004年度,西门子的手机业务亏损了2.8亿欧元,其中仅第四季度就亏损1.4亿欧元,说明其经营状况在迅速恶化。对于西门子来说,手机业务显然已成为“烫手的山芋”,2.5亿欧元的补贴与其说是收购价格为负,不如说是西门子给明基接手手机业务的“感谢费”。而在这桩并购案宣布之后的几天内,西门子股价上涨7%,明基股价则在下跌了7%,则明白无误地表明市场并不认为此次并购将会提升公司价值。

但若将此次并购搁置于全球手机的竞争格局中来看,数字时代大融合的产业趋势,要求未来公司必须拥有3C整合技术能力才能面对全球化竞争。在这场非生即死的博杀中,以代工出身的明基显然处于绝对的劣势。而在完成此次并购之后,明基将大幅提升技术与组织能力,并以移动通讯的核心专利技术(Essential IP)直接进入手机产业决赛圈。也许仅此一点,就值得明基压上全部的筹码。

在一次企业论坛上,柳传志总结联想收购IBM全球业务时曾说,把事情想清楚是并购成功的关键,“第一要从根上想做这个事情对你有什么好处,第二要系统地想,从主干到支干都要想清楚,第三要有组织的去想,要有组织、顾问来考虑这个事情。”对CFO来说,学会从上述三个方面对一桩并购进行通盘考虑,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十大并购案之五:信永中和收购香港何锡麟

【事件回放】

7 月28 日,中国第二大本土会计师事师务所信永中和宣布吸收合并香港何锡麟会计师行,成为国内首家合并香港会计师行的本土事务所。

【案例点评】

这起并购案之所以值得CFO关注,一是因为它发生在与CFO密切相关的行业,二是因为这起并购的重大意义――能开辟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尝试突围的第三条道路。

中国会计服务的高端市场除了跨国公司之外,还包括本土的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在海外上市的快速成长型企业。但在中国企业全球并购、海外上市的大背景之下,国际化程度的高低是会计师事务所能否服务于高端市场的关键。

此前,绝大部分的高端服务市场一直被四大分食,面对四大的挑战,国际化一直是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的关键词之一,以上海立信与北京天健为代表的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或加盟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全球网络,或与外资所合并,以求增长国际经验,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与立信和天健的变局有所不同,信永中和走出了突围的第三条道路――收购香港同行。使之成为自己的一个分支机构。在国内企业跨境并购惨淡收场的2005年,这已称得上是一个亮点。

十大并购之六:拉法基与瑞安建业合资

【事件回放】

8月11日,全球建材老大法国拉法基(Lafarge)与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小泥生产企业瑞安建业(0983,HK)宣布合并双方在中国的水泥业务。双方将设立一家名为拉法基瑞安水泥公司的合资企业,总价值达6.5亿美元,拉法基以及瑞安建业分别持有55%和45%的股份。拉法基瑞安将整合双方在中国大陆所拥有的水泥企业,预计2005年底合资公司的生产能力将达1740万吨,在中国水泥业稳居三甲。

【案例点评】

水泥行业是地域性非常强的行业,在中国目前的水泥产业版图中,华南、华东和环渤海地区水泥市场竞争激烈,而西南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只占全国水泥市场份额的10%左右。

拉法基在10年前进入中国市场,当时选择了一条绕开与中国水泥大企业直接对阵,而追求实现区域性垄断的发展策略。在具体操作中,拉法基避开了水泥行业竞争最激烈的华东、华南市场,也由此避开了与海螺、三狮等大型水泥企业横刀相向的局面。

拉法基与瑞案建业的合资,展示出拉法基巧妙化敌为友、完成局部资源整合的高明。此前在西南市场,拉法基与瑞安建业本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在双方合资之后,拉法基瑞安将成为西南水泥市场的西南霸主已无悬念。

十大并购之七:苏宁环球买壳*ST吉纸

【事件回放】

8月30日,江苏苏宁环球集团有限公司及张康黎与吉林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协议,收购吉林市国资公司持有的*ST吉纸(000718)50.06%的国有股权。苏宁环球同意,并购完成后由其负责完成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

在买壳前后,*ST吉纸将进行债务和资产两轮重组:*ST吉纸先进行债务重组,成为一家无资产、无负债、无业务的净壳公司,然后苏宁环球以1元的价格买下*ST吉纸50.06%的股权,股权收购完成之后,*ST环球将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按评估值购买苏宁环球所持天华百润和华浦高科各95%的股权,苏宁环球全额豁免上述两项资产的转让价款。

完成上述重组之后,*ST吉纸成功完成三级跳,基本面脱胎换骨:净资产由-2.33亿元清零,然后升至40277.9万元,每股净资产由-0.58元到0元再跳到1.01元;*ST吉纸的主业由造纸变更为房地产开发和混凝土生产、销售。预计2005年盈利2020.12万元,2006年盈利4305.32万元,上述盈利预期的绝对值虽不算高,但*ST吉纸的上市地位可安保无虞。

【案例点评】

从并购创新的角度而言,这不仅是一桩值得CFO们关注的并购交易,还是众多T类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必须仔细研究的案例。

2005年中国并购市场的主旋律是股改,但在苏宁环球买壳*ST吉纸之前,股改方案都是在缩股、派现或者送认股权中三选一,这三种对价形式虽然各异,赎买式流通的实质却并没有改变。而赎买式流通的本质是财富再分配过程,这个过程往往不能创造股东价值。

如果采取上述三种方式,*ST吉纸的股改势必将陷入僵局。净资产为负、经营危机和生存危机,*ST吉纸的股票基本没什么价值,缩股或者送认股权都已无意义,派现显然也无现可派。而如果不进行股改,等待*ST吉纸的结局或者是退市,或者是被资本市场边缘化。

而引进苏宁环球作外援,以其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增量价值作为股改的对价,无疑令这一僵局豁然开朗。而在这桩交易之后,苏宁环球获得了渴望已久的上市公司壳资源,成功打通融资渠道;*ST吉纸股东们的投资,也因上市公司的复活而起死回生――从公司价值最大化角度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些结果更重要呢?

十大并购案之八:格林柯尔冰箱业务分拆出售

【事件回放】

9月9日,海信集团与科龙电器(000921)大股东顾雏军签订协议,出资9亿购买顾雏军名下26.43%的科龙电器股份,从而成为科龙电器第一大股东。11月6日,四川长虹(600839)与顾雏军签订协议,受让顾所持美菱电器(000521)20.03%的股权,转让价款上限为1.45亿元,最终价格待双方共同聘请的专业审计机构对美菱电器进行审计后确定。

【案例点评】

在过去的几年中,顾雏军以科龙为平台对国内冰箱产业进行整合,在一系列的并购之后,科龙已拥有1300万台的冰箱产能、1000万台的空调产能,获得了OEM的战略性话语权,伊莱克斯、GE、惠尔浦都与科龙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际市场销量在科龙销售总量中所占比例,已由2001年前的不足10%上升到去年的41%,再到2005年上半年的48%。

但在科龙的产业整合这盘棋上,美菱是顾雏军布下的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顾雏军曾说过,在其收购生涯中压力最大、最耗心力的是对美菱的收购,因为他将科龙的发展目标锁定为全球代工,“假如美菱收购不成,以至规模不够,前面的所有收购将满盘皆输。”但在顾雏军锒铛入狱之后,外部局势已非其所能把握,科龙和美菱分拆出售,意味着他过去几年在冰箱产业整合上的精心布局,都已烟消云散。

从并购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来看,1+1>2是所有并购追求的目标,但反过来说,如果将2分拆为1+1,是不是2

值得深思的是,格林柯尔冰箱产业的命运并非个案。2005年9月,历时一年半的德隆重组落下帷幕,中粮入主新疆屯河(600737)、湘火炬(000549)易帜潍柴投资、辽宁机械接盘合金投资(000633),赫赫有名的德隆系“三驾马车”分属他人,这一结局让当年看好德隆整体价值并提议整体重组德隆的人士感慨万分。

德隆旗下三大产业毕竟相对独立,分拆出售虽有损于德隆的整体价值,但对单个产业的发展影响终归有限。然而对于格林柯尔来说,将旗下的冰箱产业分拆出售,所带来的影响也许将是致命的。

十大并购案之九:凯雷收购徐工

【事件回放】

10月25日,历时两年徐工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美国收购基金凯雷投资集团为此次交易而成立的收购载体――凯雷徐工以相当于人民币20亿元的等额美元,购买徐工集团所持徐工机械82.11%的股权;同时,徐工机械在现在注册资本12.53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增资2.4亿多元人民币,增资部分全部由凯雷徐工认购。

在增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小的对赌:凯雷徐工在交易完成的当期支付6000万美元;如果徐工机械2006年的EBITDA(指不包括非经常性损益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达到约定目标,凯雷还将另外支付6000万美元。上述股权转让及增资完成后,凯雷徐工将拥有徐工机械85%的股权,另15%的股权仍由徐工集团持有,徐工机械变更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案例点评】

在徐工的竞购名单中,有卡特彼勒这个国际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有德隆这样的本土资本巨鳄,也有包括大摩在内的各路金融资本,无论从实业背景还是资金实力来看,凯雷都不像是最后的赢家。

事实上,凯雷的胜出并非其出价最高,而是其深知徐工的价值,并恰到好处地拿捏到了徐工的需求:徐工需要资金,需要保留品牌,需要先进的管理机制,需要有人助其登陆海外资本市场。于是,最初并不被看好的凯雷笑到了最后,从而催生了外资收购基金并购国企第一案。

对于CFO来说,在并购之前如何对战略投资者进行评估和选择,是通往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一步。在凯雷并购徐工之前,国企引进合作伙伴已有过两次并不愉快的记忆:一次是国资向国外产业资本转让,然而后者接手国企后就将众多民族品牌雪藏的事实,让这条路很快就被放弃;一次是国资将民企视为合作伙伴,但随着德隆、健力宝和科龙等事件的发生,民企也成为国资的畏途。

而凯雷收购徐工,首次将中国国企改制、国资重组、产业重组、控制权市场形成以及资产融合等众多关键词汇集在一起,因而被并购市场赋予了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市场还在猜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海外收购基金在国内企业制度和行业整合的角色将日益突出。因此关注海外收购基金的最新动向,也许将会成为CFO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份“额外”任务。

十大并购案之十:诚通入主华源

【事件回放】

11月8日,华源集团职工代表大会一致通过诚通入主华源方案:诚通集团将向华源注资50亿元,其中25亿元作为增资扩股资本金,另25亿元以借款方式给予华源。这是国务院国资委主导的两家中央国企之间的重组,尽管近年来,国资委下属的一百多家中央企业彼此合并重组案并不少见,但迫于深重危机而不得不在国资委主持下“危机重组”,这是第一例。

【案例点评】

多元化战略公司案例例10

“归核化”是翻译自英语单词refoc-using,直译为:重新聚焦或者再聚焦,原是摄影术语。英国学者马凯兹(C.C.Ma-rkides)首次将该词用在经济领域。1990年,他在自己博士论文《多元化、归核化与经济绩效》中提出并使用该词。归核化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了降低多元化程度,基于对企业资源和能力的认识和对创造价值的判断,重新确定企业的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一种战略。即通过资产剥离(Divestiture)、分立(spin-offs)以及集中,退出等多种手段剔除非核心业务或弱势业务,将企业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到主营(核心)业务上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活力,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回归主业或主业重构。

当前,国际跨国公司推行归核化战略的案例很多。这里只举几例:

1 百事可乐:百事可乐公司始建于1902年。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百事发展成为成功的专业软饮料企业。1963年到1996年,公司开始实行多元化战略。公司兼并快餐业与餐馆,形成了软饮、快餐和餐馆三大主营业务。百事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关联性多元化,但发展之后协同的负效应也逐渐显现,而竞争对手采取了更为有效的战略措施,使百事可乐风光不在。百事公司饮品在1996年美国市场的占有率落后于可口可乐11个百分点,是20年来差距最大的一次。同时在除中东以外的全球各大市场均遭’败,在快餐业又有麦当劳与之抗衡。仅以炸鸡快餐为例,在国际市场麦当劳平均每天新开10家左右的新店,而肯德基平均每天才新开一家,百事的市场地位受到威胁。恩里科1996年4月出任公司首席执行官,1997年1月23日宣布重组计划 美国百事可乐公司将放弃不景气的快餐店,以便集中力量开发饮料市场的主体业务,与可口可乐一争高下。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他把包括肯德基、必胜客在内的餐饮业从百事可乐公司分离出去,并收购了丁RoPICANA果汁公司,还将百事可乐公司的瓶装公司成功上市。

2 诺基亚:在1992年之前,诺基亚的产品线很长,除移动通信产品以外,还生产电视机、电脑、电线甚至胶鞋。1992年,诺基亚新任总裁约玛・奥利拉一上任就抓住时机,将造纸、轮胎、电缆、家用电器等业务,或压缩到最低限度,或出售,或独立出去,甚至忍痛砍掉了位居欧洲第二的电视机生产业务,从而集中90%的资金和人力,加强移动通讯器材和多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当世界移动电话的需求量很快就进入了高速增长期时,诺基亚早已准备就序,迅速从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夺取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移动电话生产商。在专业化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诺基亚近几年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50%左右,并进入了世界十大上市公司之列。

3 索尼:从1994年起,索尼确立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它包括三个方面一电子产品的数字化发展,将音视频技术与IT相融合的发展,以及电子硬件业务和娱乐软件业务相结合的发展。正是这三个发展方向,锁定了索尼的未来,奠定了索尼数字娱乐业的霸主地位。但是进入2000年之后,索尼的产业结构发展出现了问题,经营业绩开始大幅下滑。新任首席执行官霍华德,斯金格一上任就开始大刀阔斧地结构重组,剥离非核心业务,专注核心业务,着重强化集团的竞争力。2005年9月22日,索尼公司宣布全球战略调整:缩减15项业务,减少11个加工厂,全球裁员1.2万。2006年2月6日,日本电子巨头索尼公司在本土停产“随身听”和“抛弃"AIBO机器狗之后,再度忍痛割爱,将旗下四个非核心业务子公司全部剥离,其中包括盈利尚佳的零售企业索尼广场公司。索尼开始全面清理非核心资产。然而,据其内部人士透露,这只是公司庞大“瘦身”计划中的一部分,为专注公司三大核心业务领域――电子、游戏、娱乐,公司还会不定期对外公布其非核心业务的剥离计划。实践证明,索尼的瘦身计划成效较好。

三个案例反应了美、欧、日的跨国公司在多元化经营之后的战略回归。实际上,这三家公司只是众多跨国公司在多元化经营之后回归主业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过度多元化导致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分散,管理难度的增大,协调成本的增加以及经营状况的恶化。因此,跨国公司开始回归主业,实行归核化战略,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

二、跨国公司推行归核化战略的理论阐释

(一)核心能力理论

1990年,C.K.Prahalad和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划时代文章《公司的核心能力》。立即引起了巨大反响和关于核心能力研究的热潮。关于核心能力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核心能力进行了界定,Parahaledand Hamel(1990)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的学识,特别是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知识流派的学问;Teece etal(1997)认为核心能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核心能力理论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2)能力是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3)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4)核心能力可以积累、保持、扩散和转移,提升核心能力是企业的长期的根本战略。核心能力内化于企业的整个组织体系,是企业长期的系统学习经验的积累,是难以模仿和转移的,从而使其在市场中的领先性不易被替代。

核心能力从本质界定了企业能够承担的各种内外活动,它不仅决定了企业在现有行业和领域的竞争优势,也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和多元化程度。如果企业在其经营领域内具有核心能力,那就意味着企业在该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如果企业在某一领域的经营不具备核心能力,那么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中只能处于劣势,继续在这一领域内经营只能分散企业的资源和精力而不会为企业带来满意的收益。因此,从企业中剥离该经营领域,回归主业是明智的选择。

(二)资源基础论

1984年,Wernerfeot发表了《企业的资源基础观》一

文。该文被视为资源基础理论学派正式形成的标志。此后经过Barney、Itami、Rumelt、Winter、Prahalad&Hamel等的进一步发展,资源观成为20世纪90年代战略研究领域最令人瞩目的理论。关于什么是企业的资源观众说纷纭,Barney(1991)认为资源是企业控制的能够使企业制定和实施提高效率和效果的战略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流程、企业属性、信息、知识等。资源的特征包括有价值、稀缺性、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企业资源论的核心观点是 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的独特组合。企业之间资源是异质分布的。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一些异质性资源。

从另一个角度看,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多元化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分散于每一个业务领域,而使企业的主营业务得不到充足的资源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应该采取归核化战略。尤其是当企业的主营业务由于资源投入减少而使竞争优势受到侵蚀时,企业回归主业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对多元化发展的过分强调造成了跨国公司资源的分散,结果不仅使多元化的业务绩效不佳,也使跨国公司的主业因为没有充足的资源支持而在与专业化经营的竞争对手竞争中失去优势,从而造成跨国公司整体绩效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必然要将资源重新集中于主业,采取归核化战略,以增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

(三)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威廉姆森建立的。对这一经济理论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包括赖特(F.Knight)、康芒斯(mons)、科斯(R.H.Coase)、哈耶克(F.Hayek)和阿罗(K.Arrow)。威廉姆森认为,由于人类自身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以及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在交易中发生了交易成本。他以下确定性、交换频率和交易专用性程度来描述交易的基本方面。对于资产专用性高的交易,为了提高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应在企业内部组织,而把组织内部存在的资产专用性低的交易转移到市场中去,由市场来组织。对于交换频率高的交易,在企业内部组织比在市场上组织更能降低成本。对于由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交易不确定性高的交易,在企业内部组织能够有效地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节约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而不确定性低的交易在市场上组织效率更高。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解释跨国公司归核化战略,其实质是多元化经营跨国公司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把资产专用性低的交易,交换频率低的交易,不确定性低的交易从跨国公司内部剥离出来,由市场来组织。这不仅会使跨国公司集中主业,精简机构,降低治理成本,而且由于市场上大规模组织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也会使跨国公司从外部采购的成本低于自己生产的费用,从而使跨国公司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跨国公司推行归核化战略的几点启示

第一,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为核心能力的竞争。综观成功的跨国公司,其核心能力是跨国公司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如英特尔的核心能力是CPU的设计和制造,微软公司的核心能力在于软件的开发能力,佳能公司的核心能力在光学领域。而我国的企业一般都处于产品的组装环节,产品附加值低,没有自己的核心产品,也没有核心能力。因此,我国企业急需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只有这样,中国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也只有这样中国的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成为国际企业。企业培育核心能力可以从技术创新,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开发人力资源、建设学习型组织等方面入手。

多元化战略公司案例例11

一、研究综述

融资策略是企业在融资活动中,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财务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从企业的整体目标和财务战略目标出发,可以确定融资策略的五项基本原则:保持和扩大现有融资渠道原则、满足资金需要原则、低融资风险原则、低资金成本原则和提高融资竞争力原则。这五项原则是企业制定融资策略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企业根据它自身所处的特定时期,要选择相应的融资策略以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伊察克・爱迪斯提出的,他认为企业就像个生物体,也存在出生、成长、老化、死亡的生命周期。爱迪斯博士认为,灵活性和可控性影响着企业的成长和老化。他觉得企业出现问题是因为企业成长老化导致灵活性或控制力的缺乏。当企业刚刚建立或正处于成长期时,充满了灵活性,但可控性较差。当企业步入盛年期,它的可控性和灵活性都较强,这时企业的生命力最强。当企业进入老化期时,可控性和灵活性普遍都较差。

财务战略矩阵是企业用来分析其价值增长程度的工具。企业价值的增加是财务战略矩阵所强调的,而不是简单的收益增长。财务战略矩阵最大的优点是使企业的管理者更加重视对费用的控制和资产的高效利用,从而获得最大的资本回报率。在财务战略矩阵中,纵轴表示市场价值增加值(EVA),横轴表示可持续增长率与销售增长率之间的差额。如图1所示,财务战略矩阵将企业分为四类:

(来源于《财务战略矩阵的改进模型在并购选择中的应用》并经过修改)

财务战略矩阵分别用EVA和销售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之间的差额来评价企业的价值增长状态。EVA的应用考虑了公司营运资本的资金成本。如果EVA的值大于零,说明企业的税后净营运利润大于资金成本;如果EVA的值小于零,则说明企业的税后净营运利润小于资金成本。传统的会计计量忽略了为企业利润作出巨大贡献的权益资本。而EVA的计量从税后净营运利润中扣除了所有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的资金成本,更能体现投资者的真实利益和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

二、财务战略矩阵与生命周期理论的耦合在融资策略中的应用

本文先计算出EVA的值,再计算可持续增长率与销售增长率之间的差额,确定出企业所处的阶段,然后进行相应的财务决策。

(一)成长期的融资策略

第一象限中,创造的价值EVA>0,销售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在这个象限中,企业往往处于成长期,此阶段的业务单元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加,但是其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应付业务增长的需要,所以存在现金短缺的现象。成长期的企业一般都有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因此缺乏一定的抵押品,导致不能在担保基金和银行间形成激励相容,企业申请贷款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成长期的企业资本需求远远大于资本供给能力,如果主要采用负债融资策略,则很可能导致较高的负债利率,从而使企业背上高负债成本。因此,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应该主要选择股权融资策略。本文认为企业可以考虑“壳”资源融资策略和可转换债券融资策略。

借“壳”上市的案例

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重庆华亚现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6月18日,其主营业务为纸包装制品、聚乙烯制品、包装材料等。金融街集团是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全资拥有的以资本运营和资产管理为主要任务的全民所有制企业。金融街集团当时的发展正处于成长期,有很多好的项目和机会,但由于资金短缺,没有好的融资渠道,许多项目不能及时进行。在这个阶段,金融街集团寻找到一个适合的融资渠道,那就是借“壳”上市。

原重庆华亚的控股股东华西集团与北京金融街集团在1999年12月27日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华西集团将其持有的60%多的国有法人股转让给金融街集团;2000年5月24日,金融街集团在深圳证交所办理了股权过户手续。

金融街在成功收购重庆华亚现代纸业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股本变动。从原先78 691 500股变为125 906 400股。公司注册资本也大量的增加,从7 869.15万元变更为12 590.64万元。在2000年8月8日的时候,公司把“重庆华亚现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名称变更为“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股票简称也由“重庆华亚”变更为“金融街”。2001年4月,金融街集团更将注册地由重庆变更为北京。最后,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除了保留“重庆华亚”的股票代码外,完全改装成了一个新的公司。

金融街在成功借“壳”上市后的三年中,每年的业绩步步上升。2003年上半年期间,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4 911万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153.65%,主营业务利润达到24 398万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283.6%,净利润达到12 567万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113%。

金融街的借“壳”上市,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当金融街集团融资遇到瓶颈时,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壳公司”。该“壳公司”是一股独大,一旦金融街集团控制了该公司,那么它在公司的地位是很牢固的。金融街上市后,可以拓宽股权融资渠道,更好地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另一方面看,股票融资的性质是属于股权融资,可以永远使用,不存在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上市融资可以优化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企业的资信水平会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企业的后续融资。

(二)成熟期的融资策略

第二象限中, 创造的价值EVA>0, 销售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在这个象限中,此业务单元处于成熟期,其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满足自身发展之后还有剩余。这个状况是四个象限中最优的一个情况,企业应尽量延长该状况。企业所需要做的只是尽量维持该状况和如何更好地利用现金盈余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在这个阶段,企业组织结构已经完善,管理经验较丰富,利润和销售量都在增长,企业融资渠道较广,但是资产负债率和资金利用效率都较低,从而使企业缺乏长期的盈利能力。所以,这个阶段的企业最佳融资策略就是债务融资,可以和股权融资相配合。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债券融资策略和附认股权证债券融资策略。

债券融资的案例

江苏阳光是一家上市公司,该公司是一家正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销售量和利润持续增长,企业融资渠道通畅。虽然企业有比较丰厚的盈余积累,但是在这个阶段企业最佳的融资策略可以选择相对激进型的。所以在本案例中,江苏阳关就选择了发行可转换债券进行融资。2002年,江苏阳光为了技术改造项目和并购项目而募集资金,发行8.3亿元可转债。公司根据此项目回报率高、投入期限短、见效快这几个特点,选择了适合的转股期和发行时机,并且有效地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从而保证了投资者利益,最后选择中国银行无锡分行进行长达五年的全额担保,规避相应的风险。

阳光转债发行一年后就进入转股期,投资者可以凭自身需要进行转股,而这时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已基本开始产生效益,完工后,每年为公司贡献1.3亿元净利润,从而保证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稳定增长。

在本案例中,江苏阳光2001年末其资产负债率仅为6.24%,公司本次发行8.3亿元可转债后,资产负债率预计约为42%。一方面公司保持了足够的偿债能力;另一方面公司的财务杠杆得到充分运用,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都大幅度的上升,更避免了因投资期限长所要承担的高风险。

(三)衰退期的融资策略

第三象限中, 创造的价值EVA

以质押权争取银行贷款的案例

四川鑫泰机床是一家经营专业齿轮机床、皮革机械等机床设备的企业,并研制出国内独家新产品――数控削匀机。该公司在此阶段正处于企业的衰退期,企业反应缓慢,资产结构不合理。在这个阶段,企业可以改变资本结构,将一些固定资产或是无形资产转变成流动资产,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在这个案例中,此公司正是采取了这样的融资方式。该公司共有11项专利技术,其中6项构成了公司销售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本次质押贷款的标的物。四川金诚房地产评估师事务所对企业的历史销售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相关专利在有效期限内的盈利能力和销售状况进行了预测。经过了解,此种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较高,又因为该厂正在实施厂房扩建计划,预测从2007年起该类产品的销售会增加。2006年8月,内江市中区农村信用社通过了鑫泰机床的贷款申请,向其发放了510万元的贷款。

在本案例中,企业通过知识产权的质押获得了现金的流入,这对企业来说,未尝不是一个融资的办法。一般来说,企业要向银行融资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通过企业的资产进行抵押,不仅可以加快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而且还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四)撤退期的融资策略

第四象限中,创造的价值EVA

三、结论

本文通过结合财务战略矩阵和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的融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论述。这两个理论都要求企业顺应周期的发展,通过制定合理的融资策略推进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融资效率最高、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目标,这就要求企业的融资策略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融资效率和企业价值达到最佳水平。从整体来看,企业采取的融资策略是:以外源融资为主要渠道的融资模式;正确处理内外源融资的关系,在关注外源融资的同时也要注重企业自身的内部积累;权衡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成本和收益,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