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

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2 09:12:57

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

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例1

一是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原则。工会干部要尊重职工的人格、尊重职工的合理要求、尊重宪法和法律赋予职工的各项民利,怀着深厚的感情,以信任、体谅的态度,理解职工的心情和处境,理解职工的喜怒哀乐,关心职工的理想、感情、生活、健康等方面的情况和要求。

二是坚持“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原则。工会要积极探索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围绕“中心”工作,坚持责任意识,服务基层群众。

三是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大力宣传先进事迹,表彰先进人物,用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去教育、鼓舞、激励广大职工,使职工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工作动力;又要根据每个职工的思想素质和觉悟程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引导他们逐渐提高自己。

四是坚持“严于律己、不断创新、因人施教”的原则。教育者应先受教育,“正人先正己”,要求职工做到的,工会干部自己应首先做到;要求职工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改变过去那种习惯于上级布置、基层贯彻、职工被动接受教育的工作模式。同时,还要针对工作对象的不同特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人施教。

五是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原则。工会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职工,掌握职工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真心实意、竭尽全力地满足职工精神上的需求,消除职工心理上的障碍,解除职工生活中的困苦,创造条件帮助职工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五个点”

一是选好“切入点”。从解决职工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入手,选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密切联系中心任务、紧扣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开展工作。工会要有目的地去规划开展各项工作的内容,以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注重“结合点”。要通过“五个结合”,即主题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结合,思想教育与技能教育结合,职业道德教育与爱岗敬业教育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与和谐企业教育结合,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充分调动职工的学习热情,并努力使学习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是找准“影响点”。发挥工会优势,要正确估计职工积极性发挥的基本态势,科学分析影响职工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四是挖掘“动力点”。职工积极性的“动力点”包括很广,存在于职工的潜能中,若能及时引导、鼓励、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利益观,就能促进职工积极性的发挥。

五是抓住“闪光点”。闪光点是一个人内在能源的“易燃点”。抓住闪光点可以激励人的进取心,使他们能更快进步或转变、提高。

“五个结合”

一是坚持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相结合。实践证明,许多传统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并没有过时,如:班组学习制度、谈心家访、选树典型等传统形式和方法,要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基础上加以继承。同时,要适应新形势,积极探索工会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不断创新具有时代特色的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

二是把发挥舆论阵地作用与寓教于乐相结合。工会要利用好职工之家、职工活动室、班组园地等文化活动场所,组织开展职工书画摄影展、文艺晚会、广场文化活动、趣味竞技比赛等文化教育、趣味体育活动,把教育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在活动内容中予以体现,使职工从中感悟,受到教育。

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例2

陈东瑜: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至今已有10年了。自2006年以来,我国又陆续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三个极为重要的纲要。这三个《纲要》是相互支撑、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而确立了科技、教育、人才三个“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共同构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导向性、全局性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光荣和自豪。

《创新时代》:同志在1957年提出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方针,这个教育方针对于当时和现在的教育工作都有哪些指导意义?

陈东瑜:同志关于教育的论述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1957年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并对德育、智育、体育分别提出了明确要求。同志强调学校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以外,还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要深入实际,接近工农,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善于思索、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改革教育方法和考试方法,注重学生自学等。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对当前我国教育工作仍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4月的《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提出:“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十精神,深入领会领袖们和老一辈教育家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创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总政策。你如何解读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陈东瑜: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由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文如下:“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符合时代特点、内容最全面、结构最完整的教育方针。它是由“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等三个要点共同构成。其中,“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说的是我国教育的性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说的是我国教育的目的(培养什么样规格的人);坚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说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我认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应该把“方针”所表述的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必须坚持的根本途径等三个基本要点一一贯彻落实,而不是只把“全面贯彻”当作口号来喊。

以“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例,同志坚持和发展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并始终坚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列入教育方针。他还指出,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制度、内容及组织形式。1995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就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七大、十都一再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但是到底如何全面贯彻,我想这是我们各级教育领导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创新时代》:党的十对教育工作做出了十分重要的部署,其中就包括“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请谈下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例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坚持了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的思想,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学校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还指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集中体现。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同样注重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培养“千千万万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在肯定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同时,又新增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赋予了新时期教育以新的使命,拓展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保证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在教育原则上的传承与创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早在1934年就把“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定为中华苏维埃教育总方针的一部分。建国后,他仍然十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学生整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这样有利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红与专相结合,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要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他说:“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调研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在谈到改进和完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时,邓小平特别强调:“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制定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还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在学校教育中怎样组织更有计划,使之更符合于经济计划和教育计划的需要,应该加以深入的研究。他还提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要加强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十分重视产、学、研的结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也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志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1999年6月13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重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教育方针中进一步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通过适当的形式,增强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从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教育原则认识的深化,促使我们进一步研究教育与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新型模式。

三、在教育目的上的传承与创新

的教育思想中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1957年他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材要减轻,课程要减少,古典文学要减少……减少门数,减少份量,为的是全面发展。”

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论,他提出,德智体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是不可偏废的。他明确指出对于每一方面出现偏差,都要及时纠正。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目标,涵盖了社会主义新人素质的主要要求,是现代化对人才标准的客观要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关于造就全面发展新人思想的发展。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地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转型期国情,指出国力的强弱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素质,而“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决定》还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对、邓小平关于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的深化和活化,是在新时期落实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在教育战略地位认识问题上的传承与创新

很早就对教育与经济工作之间的关系作过解释。他说:“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他又说:“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是要的。”正是这样,老解放区一向重视勤工俭学,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建国以后,仍坚持这一思思,在他亲自领导下,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纲要》中除农林牧副渔等各业外,也就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工作提出了发展目标和重要的原则规定。力图要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态,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党的“”确定的路线很快做了改变,的这些思想,在后来并未完全付诸实施。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重视经济工作的思想,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要发展经济,首先就要发展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发展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则靠教育。邓小平指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他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1980年代初期,在邓小平的亲自指导下,党中央了关于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三个重要决定,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进一步提高了全党对教育与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承前启后,在党的十四大上提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他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1997年,党的十五大重申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1998年,同志代表党中央再次发出科教兴国新的动员令,1999年6月,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上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进入21世纪,科技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教育的战略地位的共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要:

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例4

一、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中德育渗透的基本点

1.坚定信念,增强情感教育,保持良好心态

(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念,坚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的信念,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的优势,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增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民的情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平等、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了解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财政资金的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积极向上,努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的情感;了解党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刻感受我国经济发展的美好未来,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保持改革进取、开放包容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培养积极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认识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要性,同时认识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的原则。

2.树立四大观念,培养十种意识

(1)树立四大观念。一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二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性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原则。三要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新的生活,展现平凡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风采。四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使学生认识到单纯追求经济增速的危害,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2)培养十大意识。一是培养平等意识。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职业平等,各种正当的职业,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收入分配相对平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培养规则意识。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要有规则意识和遵守世贸组织规则。三是培养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学会合理消费,共同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培养“两创”意识。即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要认识生产经营者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意义,激励学生抓住现在的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掌握创新创业本领做准备。五是培养竞争意识。劳动者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树立竞争就业观;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国家要通过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六是培养效率意识。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优化资源配置,方能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人们无限的多样的需求;收入分配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效率是公平的前提。七是培养风险意识。投资有风险,增强投资理财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外经济活动中,要防范风险, 勇敢地迎接挑战,自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八是培养科学意识。树立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遵循价值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理性对待消费;培养理性投资、理性理财的观念;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增强科学管理的观念。九是培养主人翁意识。劳动者要依法维权,自觉履行义务;公民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同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等违法行为作斗争,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打击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抵制一切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十是培养诚信意识。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企业经营成功离不开诚信经营,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形象,树立诚信观念;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养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个人行为习惯。

二、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中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

1.把坚持灌输论原则和和坚持启发式方法统一起来

在教学中,应该有自觉的灌输意识,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时时处处按照“经济生活”中德育渗透的基本点去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这种教育决不能是生硬的、强制性的、说教式的,不能是简单的、笨拙的、令人生厌的,而应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我们越是有自觉的灌输意识,就越是要注意灌输的方法,越是要精心探索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精心设计、广泛收集、精心选择资料和例子,要灌输得巧妙、自然,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入眼、入耳、入脑。如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经济生活”中的“企业不诚信经营的危害”和“市场交易有风险”的探究材料,分析某奶粉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模拟市场交易的情景,师生共同梳理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多种避免风险的措施,从而顺理成章得出“最重要的措施应是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这一结论,并且从正反两方面列举实例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2.处理好教学中德育渗透点与学科知识点的关系

一方面,德育要有知识载体。学生对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等理论知识首先有一个知与不知的问题,教师如果不能把这些知识通俗易懂、准确地教给学生,学生不知、不懂,就谈不上信服、拥护,谈不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经济生活”中还有大量生动丰富的知识,如商品、货币、价格、消费、生产、投资、分配、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等。教学中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为载体,知识贫乏,视野狭窄,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就会成为空洞抽象的说教,单调枯燥,不易理解,就没有吸引力、说服力。

另一方面,学科知识点的内容必须服务于德育的目的。要紧紧围绕德育的目的精心选择和安排知识点内容。“经济生活”中的每一框都有德育渗透基本点,知识性的内容不能游离于相关部分的德育渗透点之外,更不能偏离它,而应追求二者恰到好处的契合。不能单纯为了传授知识或吸引学生而讲知识性的内容,讲得热热闹闹,只追求趣味性,把吸引力本身当成了目的。这样对学生思想发展并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甚至还有消极作用。

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例5

一、在教育方向上的传承与创新

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在早期的革命实践中就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深刻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建国后,他仍然强调要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遗憾的是,在十年“”中,这些正确的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坚持了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的思想,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学校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还指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集中体现。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同样注重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培养“千千万万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在肯定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同时,又新增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赋予了新时期教育以新的使命,拓展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保证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在教育原则上的传承与创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早在1934年就把“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定为中华苏维埃教育总方针的一部分。建国后,他仍然十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学生整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这样有利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红与专相结合,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要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他说:“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调研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在谈到改进和完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时,邓小平特别强调:“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制定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还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在学校教育中怎样组织更有计划,使之更符合于经济计划和教育计划的需要,应该加以深入的研究。他还提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要加强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十分重视产、学、研的结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也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志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1999年6月13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重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教育方针中进一步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通过适当的形式,增强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从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教育原则认识的深化,促使我们进一步研究教育与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新型模式。

三、在教育目的上的传承与创新

的教育思想中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1957年他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材要减轻,课程要减少,古典文学要减少……减少门数,减少份量,为的是全面发展。”

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论,他提出,德智体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是不可偏废的。他明确指出对于每一方面出现偏差,都要及时纠正。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目标,涵盖了社会主义新人素质的主要要求,是现代化对人才标准的客观要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关于造就全面发展新人思想的发展。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地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转型期国情,指出国力的强弱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素质,而“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决定》还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对、邓小平关于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的深化和活化,是在新时期落实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在教育战略地位认识问题上的传承与创新

很早就对教育与经济工作之间的关系作过解释。他说:“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他又说:“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是要的。”正是这样,老解放区一向重视勤工俭学,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建国以后,仍坚持这一思思,在他亲自领导下,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纲要》中除农林牧副渔等各业外,也就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工作提出了发展目标和重要的原则规定。力图要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态,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党的“”确定的路线很快做了改变,的这些思想,在后来并未完全付诸实施。

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例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公平对待、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面向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方向,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市场手段,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受训者、社会服务机构和群众团体的积极性,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加强市场调查与预测,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要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要坚持引导性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扩大培训覆盖面,全面提高参训者的综合素质;坚持培训与配套服务、转移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培训的实效性;要坚持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有优质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农民掌握转移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效方式和转移就业、配套服务、监督管理等有效机制,为大规模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积累经验。

__*市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分二个层面开展,一是动员、鼓励和支持各区县农业部门广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引导性培训为主。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本地情况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市里重点抓好4个农村劳动力输出县的50个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示范性培训,每乡培训600人。共计3万人。

三、培训实施

(一)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主要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素质较高,身体健康,有转移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各地区根据本地劳动力资源积极组织参加培训,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向广大农民宣传鼓励农民参加转移培训学习。对参加培训的进行登记。

(二)培训机构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由具备培训条件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中专、农机校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承担。

(三)培训形式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

1、引导性培训

引导性培训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开展的一种公益性培训。主要是对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政策法规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就业岗位选择、基本权益保护等方面法规知识的培训,增强其守法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引导性培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通过印发资料、咨询服务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使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都能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外出务工的一些基本知识。另一种是通过集中办班系统地开展培训,一般是在乡镇或具备条件的村进行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为1周。

2、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是在引导性的基础上,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的,以职业技能为主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在各级政府引导和支持下,由企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行业部门开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开展有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以订单、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培训时间为1至3个月有,具体培训时间长短可按照工种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安排。

(四)培训教材

教材以农业部编写了《进城务工指南》等系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教材,作为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教材。

(五)考试与考核

参加集中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都要参加考试和考核,考试和考核合格者由培训单位发结业证书。引导性培训以理论考试为主,职业技能培训以初中技能考核为主。

四、资金筹措和使用

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例7

关键词:以人为本管理原则

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以成为大家的共识。学校是围绕“人”而开展工作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人为本”关键在于尊重人,体现着价值尺度从“物”到“人”的转移,是关切现实人的命运和关怀人生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如何提高个体与群体的工作效率,完成目标任务。管理的过程应该是包括教育、服务、管理在内的多种活动、多个空间、多方互动的综合过程。在管理过程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本,并且将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捆绑在一起。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做的更好。

从现在大多的学校管理状况来看,更多强调的是量化管理。学校管理者把企业管理的方法运用到学校管理中来,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教师的各项工作进行系统的准确的量化。量化管理有其科学性、合理性,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有其自身的特点,使其难以准确量化。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不同于企业。企业职工的劳动对象是物,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不同于企业。对于企业而言,它的劳动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其劳动过程的投入和劳动成果的多少可以用数量和价格进行量化的效益计算。然而教师的教学活动则不同,教师的劳动是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的一种精神活动,就其活动成果而言,学生培养是教师集体合作的结果,甚至是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个人共同作用的产物,所以劳动过程及劳动成果的特殊性,无法把某一位教师的劳动从中清晰地提取出来。事实上,教师的责任感、事业心、教学能力、教学经验以及脑力劳动的付出,才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而这些方面最重要的有是责任感事业心),而这些恰恰是量化管理所无法准确测量、清晰计算的,也是不易操作的.这的确是个难题,需要积极的探索,不断的完善。那么在学校的管理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笔者认为:

第一、应坚持教师是学校主体的原则。

马克思指出:“能够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人。”‘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独立地进行创造”,这就意味着,在学校实行人本管理,首先应从尊重教师、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开始。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基础,也是教职工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教师的主体地位是由学校的职能决定的。学校的职能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完成这一职能。教师的主体地位也是由管理过程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在管理者——教师这一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管理能否有效地进行,不在于领导,而在于教师。再高明的管理,都必须依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去贯彻。因此,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是人本管理的开始,也是实施人本管理应坚持的首要原则。

要真正赢得教职工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职工,作为职工都希望得到领导的理解信任关心与支持,所以领导要多接近群众,倾听他们的声音,沟通思想、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多办实事,搞好服务。只有把职工当学校的主人,他们才能把学校视为自己的家,工作才有归属感,并忠诚于学校,变被动工作为转动工作,才能无私的奉献!总之要体现“人优先”、“人为主”的原则。师生要素与物质资源要素发生矛盾时,必须坚持“物让位于人”的原则。

第二、应坚持教师参与管理的原则。

“参与”的基本含义就是“被管理者参加管理”。教师参与管理,可使教师投入情感,产生心理认同。心理认同是指个人对集体的一种态度,一种心理契约。它既表现为对集体事物的关注,也表现为情感的交融。教师通过教代会、工会等形式参与学校月标、制度讨论和决策,能让教师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而这种感情上的认同,又促使教师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参与管理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三国志》云:“能用众力者,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者,则无畏十圣人矣。”让教师参与决策,可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集中教师的集体智慧,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第三、应坚持对教师的鼓励性原则。

现代学校管理研究认为,一个优秀的学校管理者应该是一个不断唤醒教师心理动力的激励者。对教师的激励,主要是满足教师的贡献感、成就感、创造感等高层次的需要。当教师获得这种激励后,不仅能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而且能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由此而激发起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稳定强大、持久的推动作用。

对教师的激励,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重在精神激励。指出:“我们不能饿着肚子明宜正道,我们必须弄饭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学习不过足多余的空话。”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今天,学校管理者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物质需要,解决教师在住房、子女入学、工资福利等方而的困难,把物质激励作为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客观动力之一。教师对尊重、成就、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的要求高于物质需要。管理者应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激励。对于青年教师,利用培训、进修、继续教育为主进行激励,以满足他们发展需要;对中年教师,给予挑战性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管理工作进行激励,满足他们自我实现及成就需要。

第四、应坚持对教师的公平性原则。

平等、公平原则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公平性原则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7年在《奖酬不公平时对工作质量的影响》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影响。这里的相对值,是指个人对某项工作付出的劳动和由此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包括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人)所付出的劳动和所得到报酬进行比较时的比值。通过比较,特别是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仿的人比较,若双方的获得与投入的比率基本相等时,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足,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感到不公平,产生情绪上的苦恼与不安,甚至发牢骚,影响积极性。

人有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育管理中常常存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冲突。职称职务的不同、资津贴切等待遇的不同,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等各方面的问题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矛盾,处理这些问题就得以平等的原则来对待.

教师对公平感要求比较强烈。“不患物之不丰,唯患分之不公”。知识分子比较清高,自尊心强,爱面子,受相对报酬的影响要比绝对报酬大。一般来说,教师不会因为绝对报酬小而影响工作,但如果管理者对教师不能一视同仁,则会极大地伤害教师的自尊心,引起教师的强烈不满,导致积极性受挫。

教师工作的特点使公平难以实现。教师工作的个体性和教学岗位的差异性,加之教学成果的各种因素又处于永不停息的动态之中。这就使教师的相对报酬难以准确合理的计算,教学奖励中的不公平现象往往是难以避免的。领导的职责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缩小相对报酬的差距,尽可能地消除教师的不公平感,使教师心情愉快地工作。

第五、促进教师个性发展的原则。

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理念的基础。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循规蹈矩,毫无个性的教师,不可能容忍有个性的学生,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个性;相反,他们只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因此,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必须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

首先,要统一认识,允许教师有个性,鼓励教师创新,使之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明确提出创造性不能“教”的观点,他认为:“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因此,为使学校形成一种创新的教学氛围,创新是有风险的,创新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由于缺乏经验,可能失败,鼓励教师创新的同时,也允许失败。如果不允许失败,就没有人敢于创新,那么,创新的氛围就不可能形成,久而久之,创新就只成为一句空话,结果只能是保守落后,固步自封。

其次,走出去请进来,拓宽教师的视野。分批分期地安排各类教师外出学习出国学习、工作或作短期访问,开阔教师的视野,激发出教师智慧的火花。鲁迅先生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白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白成为新文艺。”那么,同样,没有拿来的,教育也不能成为新的教育。

第三,鼓励教师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人不学习就会落后,作为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学生,那又怎么能够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重任?因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不断提高教师学历水平、业务素质。

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例8

一、明确提出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是有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基础教育必须改革与创新,必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即搞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教育的伟大使命。

第二是有利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去教育的弊端是重知识、轻德育、轻能力,特别是轻视对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其弊端,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由于认识与理解问题,在一些地方只注重琴棋书画的第二课堂活动,忽视天地人、海陆空三维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忽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不进行创新教育,其素质教育就没有抓住重点,没有抓住关键,没有实施到位;反过来讲,创新教育决不能离开素质教育而另搞一套,必须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目的就是使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第三是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教育的多元功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它区别于农业经济靠土地、工业经济靠资本、资源。其明显特点就是以高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灵魂。所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主要战略部署。其目的就是为知识经济输送具有创造思维和能力的人才。而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必须突出创新教育。有人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95%从事生产劳动,只有5%少数人从事高科技工作”。虽然大多数人不是搞发明创造的,但生活在当今时代,就是一般的生活、工作,也离不开创造和创新精神。所以,学校教育应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坚持教育三个面向,积极主动地抓好创新素质教育,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第四是有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生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具有情感、具有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潜能,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从国内外心理学家及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在两周岁前基本发育完成,五岁前的脑重量已成为人的95%,而智力发展则为一半。这个时期的素质教育可塑性大、记忆力强,是大脑思维最活跃时期,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时期。所以,在中小学要树立正确的创新素质教育观,积极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对学生身上创造性的萌芽,要积极、适时、按着创造心理规律给以培养,抚植、拓展、强化、不断提高创造个性素质。这既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任务,也是青少年创造性心理潜能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与创新,在指导思想、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方面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进步性原则。创新是对传统、常识、常规与程序的超越、完善、纠正和发展。其成果应是新的、有用的、进步的。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必须坚持进步性原则,不违反法令和伦理道德。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进步的、先进的创新意识,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和平、为正义而创造的世界观。凡是有利于发展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发展经济、改善与提高人民生活的就去创造。凡是对危害和平的创造与发明,就不能去创造。

2、整体性原则。即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统筹规划科学运作,追求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整体效益。依据这一原则,学校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就要围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对教育办学体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诸因素进行综合改革、系统创新、系统优化,建立良好的创新素质教育运行保证机制与体制,用良好的创新教育素质条件去保证提高创新素质教育的质量。依据这一原则,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就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学校、全家庭、全社区、全方位齐抓共管,营建良好的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环境。依据这一原则,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与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等诸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整体发展。

3、主体性原则。即坚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就要讲民主,变课堂为学堂与讲堂结合;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结合,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想象与创造性时间。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坚持共性与个性齐抓,既注意对共性的全体全面的培养,以要注意对个性的发展,特别是注重对创新个性的培养。学生自小有许多个性表现,有的不怕困难,有的坚持性强,有较强的探索动机。但这些品质往往被学生的顽皮、任性、内向等超常规的现象掩盖,因而有时得不到教师的赞赏与肯定。因此,教师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其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4、创新性原则。既在素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的教,学生要创新的学,提供各种材料和玩具,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环境方面,就要有能引起创造思维的感观刺激。如抽象画及发明家的头像与成长发展史的介绍等等。

5、实践性原则。即坚持实践第一,教、学、做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创。坚持实践性原则,就要走出课本,走出学校,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生产,贴近高科技。结合现实,结合实际教、学、做。不仅学到真实创新本领,又服务了社会;坚持实践性原则,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亲自体验、自我评价,体味创造的滋味。如开展调查活动、观察活动,开展角色创造活动,编讲故事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等等,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创造的能力。

参考文献:

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例9

一、攻坚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人才强省战略,把实施职教攻坚作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人才支撑和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推动职业教育大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水平和能力,为我省跨越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组织实施职教攻坚的总体思路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职教大省向职教强省的跨越。

(二)基本原则。

1分级管理、市(州)县为主原则。建立省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攻坚体制。

2政府主导、多元办学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3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原则。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根据各市(州)经济社会需求和产业调整布局,明确各地职教攻坚重点。

4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原则。围绕“7+3”产业发展格局,加快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建筑等行业技能人才培养。围绕“四大城市群”和新农村建设,重点培养旅游、物流、商贸、金融、信息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三)攻坚目标。

1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到**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以上,职普招生比达到52:48,保证愿读中职的学生都能就读中职学校。中职学校在校生在现基础上增加50万人,达到160万人。

2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强化应用型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和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职高专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的50%以上。

3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到**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00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0万人,再就业培训60万人,创业培训12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150万人以上,职业培训证书500万人以上。

4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到**年中职学校的生均校园、校舍、师资、设备等基本达到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高职院校基本达到国家有关规定。重点建设120个县级职教中心、100个实训基地、3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二、政策措施

(一)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探索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建设各具特点的职教基地。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建筑、旅游、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组建行业性、区域性职教集团。建立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

(二)以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根据经济社会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紧缺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学分制、选修制和弹性学习制度,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制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有关部门和行业要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建立接收学生实习制度。引导规模以上企业或职工1500人以上加工型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三)实施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四项计划。一是实施职教中心建设计划。各市(州)应重点建设1所以上办学规模和条件基本达到国家重点中职标准的市级职教中心或学校。25万以上人口的县应建设1个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省重点中职学校标准的县级职教中心。二是实施示范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多元投入等方式,建设一批职业示范院校。示范院校要达到省的有关规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三是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与新兴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密切相关、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支持各地建设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四是实施职教师资建设计划。加强专业教师培养培训,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研究制订中职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及编制管理办法,努力建设一支适应职教攻坚目标、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加强制度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完善我省就业准入政策,加大监察力度,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到**年,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加快劳动预备制培训试点工作。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建立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的机制。

(五)认真落实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各地要依法保障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建设用地,简化审批手续。职业院校新校区建设或原校区扩建要列为市(州)重点建设项目,其教育设施用地按行政划拨等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收费按最低收费标准收取。公办职业院校举办的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的企业,对其从事营业税暂行条例中“服务业”税目规定的服务项目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免征营业税。对职业院校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具体指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提取工资总额25%的职工教育经费,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举办职业教育符合西部大开发所得税优惠条件的企业,可申请享受企业所得税减按15%税率征收。职业院校教学和学生生活用水电气享受民用价格。

(六)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大力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县级以上政府可设立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专项资金,可采取经费资助、出租、转让闲置国有资产等措施扶持民办职业学校发展。民办职业院校依法接受捐赠,按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职业教育。民办职业院校可依法以捐赠者姓名、名称命名学校的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学生活设施,经省直有关部门批准,可以捐赠者姓名或名称作为校名。经教育部门批准举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民办职业院校,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举办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新建扩建所需用地,当地政府应按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

(七)建立完善职教攻坚经费保障机制。省政府制订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依法督促学校举办者按标准落实。全省职教攻坚3年筹措100亿元,实行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办法,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和民间资金举办职业教育,努力争取中央的经费支持。省、市(州)、县(市、区)财政要加大对职教的支持力度,将攻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建立政府购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的制度,发挥职教攻坚经费的效能。从20**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教攻坚的比例不得低于30%;职业院校收入的学费用于职教攻坚的比例不得低于30%。各级政府、办学主管部门不得以学费冲抵财政拨款,或以任何方式提留、挤占和挪用学费。

(八)对6类特定人员给予学费资助,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在国家资助政策基础上,逐步扩大中职学生生活费资助范围。对农村特困、城镇低保、库区移民、扶贫异地安置家庭的子女及退伍士兵、孤残学生等6类人员就读中职减免学费。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对城市中职一、二年级学生资助生活费。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就业指导,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水平。

(九)大力发展各级各类继续教育。探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途径,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后提高职业技能和继续学习创造条件,促进我省学习型社会建设。

(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积极争取将我省纳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争取教育部对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和职教攻坚的工作指导、政策倾斜、项目资金支持。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政府统筹领导。加强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设,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为省联席会议召集人,相关部门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市(州)、县(市、区)应建立相应联席会议制度。

(二)明确职教攻坚责任。职教攻坚的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省政府统筹领导全省职教攻坚工作。对市(州)政府、省直部门、行业的攻坚工作进行评估考核。市(州)政府负责辖区的职教攻坚工作,要按期完成职教攻坚任务,并对县级政府的攻坚工作进行评估考核。县级政府负责本地攻坚工作,要按期完成攻坚任务。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积极配合做好职教攻坚工作,并接受政府的评估考核。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收入、改变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状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密切配合,全力支持,抓紧抓好全省职业教育三年攻坚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走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例10

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想基础工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劳动系统被列入我市第一批开展,是因为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因为我们干部比较集中,党员比例高,我们全系统有113干部职工,其中党员68名,占职工总数的60%,党员文化素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也都比较高。今年是我们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一年,也是给了我们全体共产党员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取决于我们全体共产党员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取决于全体共产党员和党员干部能否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否带领全体职工群众共同奋斗、创新思维、积极开拓、创造佳绩。为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教育活动贯穿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始终,贯穿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始终,贯穿切实加强劳动保障工作的始终,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把先进性教育活动抓紧抓好,抓出实效来。努力实现提高党员素质、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促进各项工作的要求。

二、正确把握保持先进性教育的整体部署和具体要求。

党中央对这次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指导原则都作了十分明确的阐述,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落实好。抓住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把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这个主题,明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个着眼点,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个方针。党中央明确阐述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指导原则三者是有机的整体,是体现的“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利益”的总体思想。我们要按照市委提出的开展先进性教育的要求,着重围绕强化“一个意识”,增强“两个观念”,坚持“三个提高”,落实“四个机制”,切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强化“一个意识”,即强化党的意识,这是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灵魂。增强“两个观念”,即增强群众观念和执政观念,这是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核心。坚持“三个提高”,即坚持党员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党员工作本领不断提高,党员作用发挥不断提高,使党员做到“三有”,即“有觉悟、有能力、有作用”,这是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点。落实“四个机制”,即在党员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中要落实权利保障机制、服务测评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自我纯洁机制,这是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和重要保证,通过教育,使党员做到平时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时刻豁得出。

同时,我们要把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市委提出的“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总体思路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效能革命”活动结合起来,与树立劳动保障工作者新形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紧密联系实际,针对性开展工作,切实取得实效

从总体上看,我们党员队伍是拉得出,打得响的,尤其是20*年年底以来,党员带领职工群众立足岗位、艰苦创业、刻苦学习,开拓创新,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中创造了在*市连续三年综合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但是,在党员队伍中也存在着与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些党员以身作则不够、带领群众前进的能力不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工作作风不扎实、政治理论学习的紧迫感不强,有的甚至犯错误。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党员的先进性,影响了党的工作有效性,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为此,我们必须紧密联系自身实际,找准党员和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进行解剖,认真加以解决。努力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解决自身存在的与党员先进性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让群众看到教育活动的实效。

要坚持原则,掌握方法,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做到学习教育与推动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坚持做到以正面教育为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做到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坚持做到从严治党,切实解决问题;坚持做到分类指导,合理安排,保证教育活动顺利推进。

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我们积极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今年我们使命艰巨、任务繁重,我们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到教育活动不落后,劳动保障工作不放松。因此局党组希望:

1、领导干部要重视要带头。各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是教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集中精力,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教育活动的各项学习对照,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虚心真心听取群众和普通党员的意见,自我剖析,找出原因和教训,针对性地进行党性分析,同时要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反映比较突出问题。

2、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吸收群众参与教育活动,主动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做群众的贴心人。及时了解群众在想什么、干什么、愁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憎恨什么,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使群众有话跟党说,有苦跟党诉,有难要找党。紧紧围绕职工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要求和实际困难,带着深厚的感情竭尽全力去办、去解决,把实事好事办在职工群众开口之前,把思想工作做到职工群众的心坎之中。使广大职工群众感到党员信得过、走得近、靠得住。每个共产党员要善于团结自己周围的群众,用党的思想和主张统一群众的认识,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召群众、凝聚群众、应到群众。

3、坚持在解决职工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上下功夫。工作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不搞形式,不走过场,要认真地对照,找出影响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切实需要解决的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做到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利益。

4、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是我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不能有效化解矛盾,不能解决职工群众中长期反映的突出问题,说明我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能力、自我剖析的能力和勇气不够。这次要借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东风,认真开好党内民主生活会,互相批评帮助,不护短,不迁就,与人为善,切实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增强党性原则。

5、坚持探索创新。各单位领导要善于结合实际情况,研究教育活动的重点和方法,要善于尊重党员的首创精神,坚持教育活动的总原则不变、不走样,完成好市委的规定动作,又要结合实际丰富教育活动的内容,创造自选动作,不搞一刀切。保证每个环节、每个阶段的教育质量,保证每个教育活动的教育效果。

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例11

对领导,坚定工会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也是工运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代表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工人阶级政党与工会组织都是工人阶级组织,有着共同的阶级基础、阶级利益和奋斗目标。历史的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工运事业才能够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不走偏路;工会组织才能够不断创新发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贯彻落实中国工会十六大精神,首先必须增强坚持党对工会绝对领导的坚定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根本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保证,必须始终不渝地自觉遵循,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要在政治上始终坚持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在思想上始终坚持以党的理论武装头脑,在行动上始终坚持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事,切实保证在政治思想上和一切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按照法律和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会工作的关系,始终保持对党负责与对职工群众负责的一致性。

(二)要自觉地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工人阶级的前途命运是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都是为了实现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党的中心任务,也是工会的光荣使命。各级工会组织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地把工会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部署,在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彰显新作为、做出新贡献。

(三)要主动地争取党的领导。强调“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解决工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工会工作提供更多支持,创造更好条件。”为引起党对工会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工会不能被动等待,必须主动争取。最佳途径是要做到“四个主动”,即开展工会工作,要主动向党委请示;工会完成某项重要工作任务,要主动向党委汇报;职工群众的呼声和诉求,要主动向党委反映;工会召开大型会议或举办大型活动,要主动邀请党政领导参加。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把握工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经济领域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决不能照搬西方工会发展模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内在要求,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根本保证,是做好工会工作的必然选择。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政治方向指导工会工作,一定要坚持“三统一”的工作原则。

(一)工会的维护职能与教育职能相统一的原则。中国工会与西方工会在维权上存在本质的区别,

决不能为了维权而维权,误导职工与党和政府搞对立。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一定要对职工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敬业奉献和建功创业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使工会的维护职能同教育职能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相得益彰。

(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相统一的原则。要在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范围内维护职工合法的权益,引导职工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和渠道表达利益诉求,通过加强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开展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及时处理来信来访、抓好劳动争议调处等途径维权,决不能纵容和支持职工闹事。必须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利益相统一的原则。这是企业工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正确方向,体现了企业发展与职工权益的辩证体系。促进企业发展是维护职工利益的根本保证,维护职工利益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调动企业和职工两个的积极性,着力推进“两个维护”,才能实现企业得效益、职工得实惠的双赢目标。因此,必须把“企业关爱职工、职工热爱企业”的“双爱”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明确工会工作的中心任务

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是工会的庄严历史使命。工人阶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各级工会组织必须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把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稳中求进作为发

挥作用的主战场,把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中心任务。为此,要开展好三项活动。

(一)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活动。要使广大职工明确中国梦就是全国人民的梦、工人阶级的梦、也是自己的梦,引导职工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的联系起来。要使广大职工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爱岗敬业、立功奉献,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当好排头兵。并深入贯彻4月28日在劳模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使广大职工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弘扬劳模精神,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

(二)积极开展以“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要在积极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的基础上,着力实施“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把劳动竞赛活动引向深入。坚持把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稳中求进作为发挥作用的主战场,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组织职工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新型产业发展方面开展竞赛,在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广先进技术成果方面开展竞赛,在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发明创造方面开展竞赛,在增强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推进节能减排方面开展竞赛。不仅劳动竞赛的内容要拓宽,而且劳动竞赛的领域和形式也要拓宽。各行各业都要按照自身特点和需要,发动职工开展竞赛活动,让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业立功。

(三)着力开展职工劳动技术技能培训活动。要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建设,使经济发展方式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

四、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抓好抓实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