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地下水调查方法

地下水调查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8 10:02:56

地下水调查方法

地下水调查方法例1

Abstract: 1:10000 underwater topographic surveying and the deep-water shoreline surveying pre-production project in the Ningbo City are introduced. Some viable experience in pre-production process and key technologies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Keywords: hydrometric gage;hydrometric observation;mean sea level;theoretically lowest tide level ;bathymetric survey;GPS-RTK without tidal ob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P3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引言

为加快推进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浙江”重大战略部署,省政府专门就海洋测绘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全省海洋测绘工作的通知》,明确全省海洋测绘工作是省重点专项工作,明确全省海洋测绘工作由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统一组织实施,统筹安排全省海洋测绘的项目实施,负责编制全省海洋测绘工作方案并对全省海洋测绘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宁波市域海洋测绘工作是全省海洋测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重要保障性工作。项目年度计划经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批准后实施。为了更好的完成宁波市域海洋测绘与调查工作,采取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提供可靠数据,宁波市于2011年8月

开始启动了试生产,我公司本次的试生产项目为1:1万比例尺水下地形测量和深水岸线调查。

2 数量与时间参考

本次完成1:1万的水下地形测绘面积310.6km2,测线701条,检查测线21条,总长度2376.1km;深水岸线调查24.8km。本次作业时间为年9月3日至12月18日, 实际作业时

间约105天,其中外业45天,内业60天。外业数据采集可达到8 km2/日,其中水下地形测量10km2/日,潮间带测量2.6 km2/日;内业数据编辑约5 km2/日(不含入库);海上岸线调查15天,岸线调查测2 km/日。

3 临时水位站的布设与观测

本次水域控制面积300多km2,含有内港、航道、外海,潮流复杂,海面受潮汐、气象等影响起伏较大,根据潮位站布设的密度能控制全测区的潮汐变化,相邻潮位站之间的距离满足最大潮高差小于1m,最大潮时差小于2h,潮汐性质基本相同的原则,共布设了12个临时水位站,平均相邻站之间距离约15km。临时水位站的水位观测采用自记水位仪或水尺、或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进行观测,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进行观测的,以自记水位仪的观测数据为准,以人工验潮作为检核修正。

本次测量区域包括金塘水道、大榭岛水域、蚂蚁岛水域和佛渡岛水道,临时水位站布设位置见图3.1。表3.1是对相近几个临时水位站的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关系中有的临时水位站在采用水位三角分带改正中并不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只是作为测绘整体区域临时水位站布设的分析。

图3.1 临时水位站位置布设图

表3.1 临时水位站数据统计分析

由表3.1可以看出,统计中最远的临时水位站之间距离约为80km(金塘大桥~三山大闸),最大潮高差相差最大的为0.72(白峰~三山大闸),最大潮时差相差最大的2h(金塘大桥~蚂蚁岛)。从对所布设的临时水位站的水位观测数据分析来看,本次用于三角分带水位改正的临时水位站布设均符合要求,从整个数据也可以看出,外海(水道)与内港、处于南北位置的潮时差变化比较大。

4 临时水位站基准面选择与理论最低潮面的确定

根据长期或短期水位站推算临时水位站的平均海平面,确定深度基准面(采用理论最低潮位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为统一各水位站的水位资料,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各水位站的水位资料(即水位观测起算基准)统一归算至1985国家高程基准。

本次收集了定海、镇海、湖头渡3个长期验潮站资料,并全部采用2年以上连续水位观测数据,采用同步观测水位平均值,计算与临时水位站同步观测时间内的平均海平面与其多年平均海面的差值,然后将此期间的短期平均海面加上改正数求得本期间的平均海平面,再根据临时验潮站与长期站同步观测的数据(本次各临时水位站同步观测时间不少于10天),采用同步传递法确定其平均海面。

根据定海站已知的理论最低潮位面,采用弗拉基尔法计算长期验潮镇海、湖头渡的理论最低潮位面,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表示求极小值运算符;

,为分潮相角;

负号“-”使求得的相对平均海面的深度基准垂直偏差表达为正值;

为分潮交点因子与分潮振幅的乘积;

和为、、、、、、、、、、、、等13个分潮的调和常数和节点因数;为分潮的相角,它的变化从0至360。

根据已知的3个长期水位站的理论最低潮位面,采用两点内插法确定临时水位站的理论最低潮位面,计算公式如下:

L=(DBLA+DALB)/(DA+DB)

式中:L-临时水位站深度基准面至其平均海平面的高度;

LA、LB-已知A、B两个水位站的深度基准面至其平均海平面的高度;

DA、DB-在同一比例尺图上分别量取的临时水位站到已知A、B站的垂足间距离。

5 水下地形测量

5.1定位与测深设备的选择

本项目定位利用NBCORS采用双频GPS接收机,测深全部采用单频数字测深仪,区域内最大深度达130多米,为验证单频数字测深仪对深度达到100米的测深精度,后用双频数字测深仪进行检查,其检测结果对比如下表:

由此可看,对比误差均小于0.02H,采用单频测深仪还是可行的。

双频GPS接收机在使用前进行了定位对比检查,单频数字测深仪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和稳定性测试。测量时根据不同深度通过检查板对测深进行了检验。

5.2测量船只、船速的选择

为保证测量精度,增强船体平台稳定性,减少因海浪对船体产生纵、横摇,本次选择了30吨级的船舶作为测量船。

在一般的作业区船速选择在5节,在涨潮和退潮的潮流方向、深度大于30米地区,船速控制2~4节。

5.3数据处理

对采集数据的后处理是保证数据精度的一个最重要过程之一,本次项目主要进行了潮位改正、声速改正、动吃水改正、静吃水改正。初始声速改正在测量时进行了相应的改正,根据测量海水的不同深度,取其一中间值,设置为1517m/s。由于不同的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介质也不相同,所以应该在测量时根据不同的深度采用不同的声速进行改正,但此方法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很难实现,因此本项目根据外业以不同深度,采集同声速进行测定改正数,按声速公式进行计算,在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水深批量改正。

依据检查线统计,本次测量在20米内的测深误差在0.2米内的占81.7%,粗差只占0.2%,在大于20米深度,深误差在0.4米内的占81.7%,84.1%,粗差占0.6%。

6 GPS-RTK无验潮水下地形测量

本项目在确定采用验潮方式进行测量时,也在采用无验潮方式进行检验,本次采用NBCORS直接记录测深点的三维坐标,高程转换采用NBCORS中心的坐标转换软件进行。

选择金塘水域、大榭水域及蚂蚁岛水域部分数据进行无验潮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时没有进行消浪处理,对测深数据进行了声速改正。高程对比精度统计如下表:

从15214个数据来看,剔除个别粗差,单从0.4米误差(水深大于20米时,对比误差与深度关系式ΔH ≤0.02H )来看,98.6%数据满足规范要求,所以采用NBCORS以无验潮方式进行水下地形测量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7 结束语

(1)本次试验区的水位站布设合理,在采用三角分带水位控制进行水位改正的情况下,根据一些相关的验潮站比较,所布设的临时水位站还可以适当再减少,但在外海与内港或航道等衔接处、地形变化区域(山嘴等)地方,应布设临时水文站。

(2)在水下地形测量时,应该选择合适的船只,过大在转弯、航道狭窄,礁石多等情况下行驶不方便,过小又由于风浪原因会造成不稳定。

(3)在水下地形数据采集时,根据风速、涨、退潮等情况,制定合理的行驶速度,以保证水深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4)在进行数据处理时,进行正确的声速改正、潮位改正、动吃水、静吃水的改正。

(5)在CORS快速发展的今天,扩展应用领域,更好的发挥利用此项资源。本次采用的无验潮与有验潮测深数据的比较来看,均可以达到精度要求,从数据的比较来看,两者的差值属于偶然误差(随机误差)并不具有一定的系统误差变化趋势。根据NBCORS的大地水准面精化的情况来分析,应该随着距离陆地远近的变化而造成高程精度也随同样的趋势而变化,但在本次实验过程中,高程误差的变化并不十分明显,并没有随着远离陆地而有明显的降低,这个原因也可能是由于测区边缘距离陆地(大约15km)还不够远,所以影响不大。

采用NBCORS进行无验潮水下地形测量,精度较高,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测量时部分地区数据链信号不好,时断时续,针对对信号不好的区域采用不同时间段重新测绘的方法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地下水调查方法例2

中图分类号:[P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384-01

进行水文地质调查所使用的基本方法手段或工种主要有10种:即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野外试验、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室内分析测定与实验、同位素技术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遥感(RS)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等。任何一项水文地质调查,基本上都是采用这些方法手段,通过这些方法手段的有机配合而组织起来的,这些方法手段(或工种)的精度直接决定了勘查成果的质量[1]。

1 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目的就是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揭示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掌握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动特征、水质、水量变化规律。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规划或工程项目设计提供水文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调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其复杂性是因为地下水具流动性,水质、水量随时空变化,而且所使用的勘查方法种类较多。其重要性主要是:①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对一个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对各项生产建设中所提出水文地质问题的解答,都要通过各种水文地质调查来完成,即水文地质资料来源于调查。一切水文地质生产和科学研究成果质量的高低和结论的正确与否,主要决定于占有资料的多少及其是否正确可靠。②水文地质调查与勘探(勘查)是一项费用高、工期长的工作,如果勘探工程布置不当,或不按规范(程)的技术要求进行,其后果将是既浪费勘查费用,又不能提供工程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如果据其得出错误的结论,将会给工程建设、国家财产、生产环境等诸多方面造成巨大的损失[2]。

2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按其目的、任务和调查方法的特点,可分为三类:

(1)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是指中小比例尺的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亦称综合水文地质调查。其调查目的主要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某项国民经济的远景规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有时,这种调查也可能是为某项专门性的水文地质调查任务(如城市供水、矿山排水、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等),提供区域性的水文地质背景资料。如一些大型供水项目,为提出几个可能的水源地比较方案,或为查明水源地的补给范围、补给来源、补给边界位置和性质,皆需进行区域性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是,概略查明区域性宏观的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区域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条件,地下水的水量及水质的形成条件,以及地下水资源的概略数量。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的范围一般较大,可以是数百、数千平方千米。具体范围视任务需要而定,可以是某个自然单元,一个或数个较大的水文地质单元,也可以是某个行政区域,多是按国际地形图幅进行的,调查图件的比例尺,一般小于l:10万。

(2)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专门水文地质调查是为专门目的或某项生产建设而进行的调查工作。其调查的目的是为其提供所需的资料,有时,为了进行地下水某方面的科学研究(如城市供水、矿山排水、环境水文地质等),也要开展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是:较详细地查明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解决所提出的生产问题,为工程建设项目或其他专门目的提供水文地质资料和依据[3]。

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的范围,视工程项目的规模或科研的需要而定。例如,供水水文地质调查的范围,要根据需水量的大小来确定,一般应包括水源地在开采条件下可能的补给范围;矿床水文地质调查的范围,应根据矿井在最大疏干深度条件下可能补给矿坑(井)的补给范围来确定;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的范围,至少应把地下水污染区和污染源包括在内。专门水文地质调查的比例尺,一般要求大于1:5万。

(3)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监测。任何类型的水文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在定性或定量评价水文地质条件时,都需要地下水动态和均衡方面的资料,因此,都应进行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监测。地下水动态和均衡要素监测工作的持续时问,有长有短。如为区域或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提供地下水动态、均衡资料的监测工作,则可仅在某一段时间内进行,一般只要求1~2年;如果为国民经济建设长远规划和综合目的(包括地下水资源管理及保护)而进行的监测工作,则是长期性的。

随着地下水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监测其意义日显重要。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地下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环境地质项目等。

3 基于GIS的水文地质调查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写为GIS),是对各种地理信息或空间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已开始用于地下水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地下水数据库及模拟系统。②识别含水层,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③进行地下水水质研究。④进行地下水资源管理。⑤编制水文地质图。⑥地下水模拟及可视化[4]。

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简称“3S”技术。“3S”技术是从20世纪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现已日渐成熟的空问信息处理技术。由于“3S”技术的日渐成熟,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运用“3S”技术进行数字化地质填图,从而实现了地质填图的计算机化和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国数字化地质填图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以“3S”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地质填图,正在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中逐步推广应用。

结论

总之,各种调查方法都具有其局限性,其成果具有多解性,因此使用中,应针对具体地质环境,进行分析对比、综合研究,以便客观如实地反映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从而使所得资料更为真实可靠。

参考文献

[1] 吕鹏,张炜,刘国,王淑玲. 国外重要地质调查机构三维地质填图工作进展[J].国土资源情报,2013,03:13-18.

地下水调查方法例3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coal mine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ceptance; Survey method;

中图分类号: X7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煤矿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重要性

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支柱产业,“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拉动了煤炭需求大幅增加。煤炭开采中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地表沉陷、地下水资源破坏、煤矸石堆存占地和自燃、工业场地废气、废水及噪声污染影响等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煤炭的开采是粗放型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煤炭资源,导致煤炭主要产区的环境、生态、资源问题普遍十分严重,已严重制约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又是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低的地区。近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带,这些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制约十分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审慎开发。

“十二五”是我国煤炭工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煤炭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煤矿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也需要随着国家和行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尽快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但由于缺乏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煤炭行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目前参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执行,现阶段开展的煤炭行业建设项目环保验收调查工作存在一定随意性,验收调查报告的技术质量不易控制和评价。因此,为加强科学性,避免随意性,进一步规范煤炭行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煤矿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条件、工况的确定及调查标准

1.关于验收条件及验收工况的确定

煤矿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条件是按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13号令)的有关要求执行,并结合煤炭建设项目的工程和环境影响特点,规定了煤炭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关于验收工况,是根据《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2000]38 号):“工业生产型建设项目,应保证验收监测工况条件测试生产阶段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75%以上、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正常”的要求。因此,煤炭建设项目实际生产能力达到其设计生产能力的75%或以上并稳定运行,同时相应环境保护设施已投入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方可达到验收的工况要求。同时,针对部分煤矿建设项目因煤层赋存、开采条件的制约,在短期内生产能力确实无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5%或以上的实际情况,如果短期内项目的生产能力确实无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5%或以上,验收调查应在主体工程运行稳定、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正常的条件下进行,注明实际调查工况,按设计生产能力对主要环境要素的影响进行校核,并提出在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应根据实际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环境保护措施。

2.关于验收调查标准

关于验收调查时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原则是: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涉及环境质量评价的,其验收期间的环境质量按最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评价,最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为验收执行标准,从而考核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达标情况。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涉及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当项目投产时,国家或地方颁布实施了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某项污染物排放标准被新实施的标准替代而废止时,应执行新的标准,其作用在于考核建设项目外排污染物浓度、排放量是否达标。

煤矿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方法

1.现场踏勘

(1)根据资料收集与查阅,经过认真分析,拟定现场调查方案和调点。对项目各项工程的建设情况、建设进度,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踏勘;对项目涉及的重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等进行实地调查,确认项目是否具备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的条件。

(2)现场勘查应注意结合煤矿建设项目的工程和环境影响特点,除对工业场地各类污染治理措施的建设与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外,还应重点勘察井工矿煤炭开采首采区实际地表沉陷情况和表现形式,对地形地貌及地表植被、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及搬迁安置情况等进行实地调查;查看煤矸石、露天矿剥离物堆存方式及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的建设情况,了解煤矿产生的矿井水、煤矸石、瓦斯等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等。

2.生态影响调查

(1)调查范围。生态影响调查范围原则上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致,重点调查煤炭开采首采区、工业场地周边、道路及铁路专用线两侧、以及排矸场(排土场)范围内的生态影响。

(2)调查方法。生态影响调查方法主要包括文件资料查阅、现场勘察、遥感影像解译+GIS系统分析、公众意见调查、理论分析评估等。

(3)调查内容。生态影响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区生态环境概况及重要生态敏感保护目标调查,项目施工期及试运行期生态环境影响调查,生态保护措施有效性分析与补救措施建议等。

(4)调点。生态影响调查中,应结合煤炭采选建设项目生态影响的特点,对首采区煤炭开采地表沉陷变形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查看地表沉陷对地表植被、地面基础设施、村庄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和具体的表现形式。当试生产期地表沉陷的表现形式不明显时,可通过对矿区内其他生产矿井的采空沉陷区破坏情况进行类比调查,并根据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预测结果,对短期内难以显现的预期生态影响,应提出回顾性评价建议。

3.地下水影响调查

(1)调查范围。地下水影响调查范围原则上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致,重点调查煤炭开采首采区范围内、排矸场下游、重要地下水水源保护区的地下水影响。

(2)调查方法。地下水影响调查方法主要包括文件资料查阅、现场勘察、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公众意见调查、理论分析评估等。

(3)调查内容。地下水影响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基本概况调查,重要地下水水源地等敏感保护目标调查;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项目施工期及试运行期地下水环境影响调查,地下水保护措施有效性分析与补救措施建议等。

(4)调点。地下水环境影响调点包括:首采区煤炭开采对周围村庄居民水井水位、水质的影响、保护或补救措施调查;煤炭开采对周围重要水源地或泉域重点保护区水资源、水质的影响及保护措施调查;煤矸石堆放对下游村庄、重要水源地的污染影响及保护措施调查。对短期内难以显现的预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应根据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预测结果,提出跟踪监测、监控的要求和回顾性评价建议。

4.地表水环境影响调查

(1)调查范围。地表水影响调查范围原则上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致,重点调查矿井工业场地废、污水排放对受纳水体的环境影响。

(2)调查方法。地表水环境影响调查方法主要包括:现场勘察、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项目水污染源监测、公众意见调查等。

(3)调查内容。地表水环境影响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河流水系概况、水环境功能区划、重要地表水敏感保护目标调查;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及项目水污染源监测;项目施工期及试运行期地表水环境影响调查,地表水保护措施有效性分析与补救措施建议等。

(4)调点。地表水环境影响调点包括:矿井水、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规模及各项水污染物去除率及达标情况,项目排水口达标排放情况调查;选煤厂煤泥水处理工艺及闭路循环情况调查;项目矿井水、露天矿疏干水、生活污水综合利用情况调查,水污染物总量达标情况分析等。

5. 大气环境影响调查

(1)调查范围。大气环境影响调查范围原则上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致,重点调查矿井工业场地锅炉房、筛分破碎系统、煤炭储装运系统、排矸场、露天开采区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

(2)调查方法。大气环境影响调查方法主要包括现场勘察、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项目大气污染源监测、公众意见调查等。

(3)调查内容。大气环境影响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区大气环境质量概况、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及重要大气环境敏感区域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及项目主要大气污染源监测;项目施工期及试运行期大气环境影响调查,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分析与补救措施建议等。

(4)调点。大气环境影响调查的重点主要包括:工业场地各大气污染源处理工艺、处理效果及各类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分析;露天矿采掘场、排土场、排矸场、露天储煤场等无组织大气面源排放的颗粒物浓度监测及影响分析。

6.噪声环境影响调查

(1)调查范围。噪声环境影响调查范围原则上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致,重点调查矿井工业场地周边200m、运煤道路或铁路专用线两侧200m范围内的噪声环境影响。

(2)调查方法。噪声环境影响调查方法主要包括现场勘察、声环境质量监测、厂界噪声监测、公众意见调查等。

(3)调查内容。噪声环境影响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划,矿井工业场地周边、运煤道路或铁路专用线两侧对声环境有特殊要求的敏感点分布情况调查;声环境质量监测、重要噪声源监测及厂界噪声监测等;项目施工期及试运行期噪声环境影响调查,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分析与补救措施建议等。

(4)调点。噪声环境影响调点主要包括:根据项目主要噪声污染源监测结果分析噪声源特性,对工业场地各噪声源隔声、降噪处理措施及其效果调查分析;分析煤矿工业场地、风井场地厂界噪声达标情况,调查煤矿铁路专用线、运煤运矸专用道路运输交通噪声对两侧村庄居民生活的影响。

7.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调查

(1)调查工程建设期和试运行期产生的固体废物的种类、属性、主要来源、排放方式及排放量;排矸场拦矸坝、防洪排水工程的建设情况及水土流失情况调查;露天矿排土场边坡护理措施及水土流失情况调查;项目各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途径和去向,分析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2)对项目煤矸石、露天矿剥离物进行浸出试验分析,对比相应标准,分析矸石、剥离物的类型以及堆存处置措施是否符合相关管理要求。

(3)进行排矸场、排土场周围土壤监测,分析土壤是否受到项目固体废物堆存的污染影响。

(4)分析已采取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及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

根据煤矿建设项目面积较大,涉及区域较广的特点,验收调查方法除一般常规的资料调研、现场勘察、环境监测以及公众意见调查等方法外,应充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航拍等先进的科技手段。

结语

近年来,通过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炭行业开始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全国煤矿平均单井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我国经济高增长、高能耗的发展方式仍十分明显,煤炭的高速开发必将对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冲击,给煤炭行业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地下水调查方法例4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实施了生态环境地质大调查,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环境地质调查成果。而矿山环境地质调查是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供地质依据,多为基础性、公益性任务,但目前我国尚未颁布关于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方面的有关规范,这对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开展是不利的,笔者在总结以往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实践及经验的基础上,对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工作方法能为有关部门和同仁提供参考,更好地为生态环境地质建设和保护服务。

1 技术方法

1.1 工作执行标准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颁布关于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有关规范,因此调查工作应参照执行以下标准(规范、规程)。①GB/T14158-98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探规范(1∶5万);②煤田水文地质测绘规程;③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④G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⑤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⑥GB 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⑦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⑧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⑨GB 50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2 收集资料

众所周知,科学的报告和图件决不是任意臆想,而是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调查,在拥有充分的大量的实际资料的情况下,以现有的科学成果为基础,对事物和问题进行高度的分析总结。不言而喻,收集资料是野外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是直接关系到野外工作成果好坏的重要和关键;所以收集资料是十分必要的。要重点收集矿山所在地农业局、水务局、水文站、地震局、环保局有关环境地质研究或调查资料。主要包括:工作区的市(县)志;水田面积、机井分布、地下水下降、洪水、水土流失、农田水利建设、地下水开发状况、地表水资源量、开采量、堤防工程现状及堤防工程建设长远规划、水利发展长远规划、水利志;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计年鉴;部级省级,市、县环境保护区资料和环境质量报告书;水文气象资料;地质矿产分布规律、矿产储存量、矿产开发管理

规划。

1.3 地面环境调查

1.3.1 调查的内容

要查清区域的地貌形态、成因与土壤、植被的组合规律,为地质环境分区提供依据;查清区内地下水开发现状及区域地下水位变化规律,尤其查清大面积旱田、水田区,由于大规模无序、过量开采潜层地下水而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在查清区内地下水系统的结构、功能、边界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分析水资源地下调蓄条件和能力;在基本查明测区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的基础上,对测区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变化趋势和人类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提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

1.3.2 观测路线布设

①沿生态地貌变化显著方向布设。②沿垂直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布设。③沿含水层(带)走向布设。

1.3.3 调查点布设

①地貌、生态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②地层界线和岩性、岩相变化带。③植被、土壤类型变化处。④存在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处。⑤井、泉、钻孔和地表水体等处布设。

1.4 矿井调查

重点调查勘探区及其周围矿山开采以来各种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变化规律。调查老窑、小煤矿和生产矿井的分布位置及开采情况(开采层位、开采水平、开采面积);调查生产矿井和小煤矿的涌水量、水质及其动态变化,了解老窑积水情况,分析其充水因素;调查固体弃放物(煤矸石、废石、废渣石等)堆放位置、范围,划出采空区和地面塌陷范围。

1.5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野外调查

1.5.1 地表水

调查径流量、水质、洪水位线。

1.5.2 地下水

调查水井位置、水井结构、水位、单井流量等,按水井野外调查表进行填写(水井在调查区内均匀分布)。

1.6 实验测试

1.6.1 水质化验

根据本区水质污染特征,确定分析项目。全分析:K++Na+、Ga、Mg2+、Fe3+、Fe2+、HCO3-、SO42-、Cl-、NO3-、NO2-、OH-、F-、CO32-、pH值、矿化度、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总碱度、游离CO2、SiO2、Fe、Mn、Cu、Zn。

污染分析: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在矿排水和河流污染地段的上、中、下游,分别采取污染分析水样,并在距其20 m、100 m远的水井内也分别采取污染分析水样,以论证地下水的污染程度。污染分析水样同时也是全分析水样。在调查区内的村庄内,均匀分布地选择水井,进行大肠杆菌水样的采取,所取大肠杆菌水样同时做水质全分析。

1.6.2 矿石(煤、铁、铝土)有毒有害成份测试

对各种矿石分类分别进行采取,测试项目为:pH值、Cu、Pb、Zn、Mn、F、P、Hg、As、Cr、Fe。

1.6.3 矿山固体弃放物(煤矸石、废渣石等)有毒有害成份测试分析项目与煤有毒有害成份测试项目相同。

1.6.4 土壤成份测试。目的是评价土壤质量现状。选择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取样,取样垂深20 cm和50 cm。分析项目为:土壤pH值、镉、汞、砷、铜、铅、铬、锌、镍。

1.6.5 土壤污染测试。目的是了解矿山开发对土壤的污染现状。分别在矿山固体弃放物(煤矸石、废渣石等)附近20 m、100 m采取土样。分析项目为:pH值、Cu、Pb、Zn、Mn、F、P、Hg、As、Cr、Fe。

2 矿山环境地质评价标准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既包括地形地貌、岩土体和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地震烈度等的评价。还应考虑环境地 质条件和采矿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即采矿活动对土地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对水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和破坏,对人为经济的影响和破坏等(表1)。

3 矿山环境地质调查技术原则总结

3.1 收集资料先行

工作前先收集资料,从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关地貌、地层、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植被以及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等信息。根据所提取信息研究各种地质体、环境地质现象、植被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推断地质环境的地质作用过程、演化及其动态。

3.2 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综合运用

采取收集资料、综合性地面调查、实验测试、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建立数据库、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写、图件编制等技术路线及方法,引进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如“3S”技术应用、建立数据库、数字化成图等以系统论为纽带连结贯穿整个报告章节的始终。为充分论证矿山环境地质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使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做得更快、更精、更好、更新。结论应建立在可靠的实证基础上,力争提交具有前瞻性、宏观性、创新性、可操作性的成果。

3.3 控制与重点调查相结合

确定部分环境地质问题较多的地区作为重点调查区,其他地区作为控制性调查区。结合以往地质成果,按精度要求开展野外综合性调查工作,重点侧重于地质环境对生态的控制作用的调查研究。即在地质环境中最积极、动态变化强、具有生态意义的地下水、岩土体、植被、化学元素的现状、特征、演化规律及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影响程度等。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进行重点调查,既反映普遍性,又反映出其特殊性和重要性,这样获取的成果翔实、可靠、有代表性。

3.4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

工作中要采取智慧集结、思维互补、预案优化、认同便捷、决策共识的方法;学习、获取、创造多方面更新的知识科学思想、能力、方法、理论、技巧;充分具备科学的生态地质环境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地质环境发展史;善于解决矛盾,抓主要矛盾。充分抓住矿山开发与生态环境地质条件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凡是与矿山开发有关的环境地质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要进行准确具体、深入细致调查研究,与此相关不甚密切的作为一般性调查。既考虑组成地质环境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又确定人类活动是主导因素;用发展辩证的眼光,观察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规律。充分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未知到已知,由现象到本质、由实践到认识及编测结合的原则部署路线,进行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其调查精度为1/1万。

地下水调查方法例5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1.1 调查县的选择在充分考虑代表性的原则下,根据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从全省132个县(区)的调查总体中按照人口比例分层(同时考虑经济水平和地理地貌等因素)全省共计设置24个县(区)作为监测网点,覆盖了全省地理范围,涵盖了全省不同类型水质情况。

1.1.2 水质调查点的确定每个调查县(市、区)按比例(不同的水源类型、不同供水方式)及地理位址(东、南、西、北、中)至少选择10个水质调查监测点,全省总计255个监测点。

1.1.3 饮用水检测指标 必测项目:色度、浑浊度、pH、总硬度、铁、锰、砷、氟化物、硝酸盐氮、氯化物、硫酸盐、耗氧量、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

1.1.4 评价标准水质检验结果按照《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结合现场调查结果评价。

1.1.5 调查内容饮用水及水质情况、监测县基本情况、饮用水基本情况、饮用水污染事件。

1.2 调查及检测方法

1.2.1 饮用水检验方法: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

1.2.2 饮用水情况调查方法:填写统一设计的农村饮用水调查表。

1.3 质量控制

1.3.1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本次项目调查的领导和组织实施。

1.3.2 省、市、县均逐级对调查人员进行了严格的培训,下发培训教材,使参与调查的专业人员充分理解调查内容和掌握调查方法,确保调查数据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1.3.3 为保证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对24个水质监测网点进行了盲样考核,结果均为合格以上。确定7个市代表区作为水质检测机构,并同时作为市级对县级的技术指导单位,以进一步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3.4 组织专家对调查点现场督导和检查,进行了5%随机抽样复核,存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并要求整改。对上报的监测数据进行认真的审核,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2 结果

黑龙江省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人口3823万人。全省辖13个市(地),132个县区(66个县、66个区)。本次调查24个调查点共计人口8291720人,其中农村人口4677062人,农村总户数1352791户,共有乡镇221个,行政村2501个,农民年人均收入3672元,GDP平均227730万元,财政总收入平均23244万元;十五期间新建水厂977个,其中国债投资793个。

2.1 同水源类型情况 水源按不同水源类型可分为地面水和地下水,以地面水为饮用水源的人口109269人,占43.9%。其中以饮用江河人口占30.1%,饮用沟塘水人口最小为0.3%。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人口2574083,占56.1%,其中饮用深井水的占33.9%,饮用泉水的占31.5%,饮用浅井水的占35.6%。

2.2 饮用水情况 此次调查点的农村人口4677062人。24个县水厂数量为2967个,集中式供水覆盖人口为2021887人,占总人口的43.22%,覆盖村数为2054个行政村:分散式供水覆盖人口为2655175人,占总人数的56.78%,覆盖村数为2198个行政村。2.3集中式供水不同水处理方式情况 此次调查饮用集中式供水的总人数:2021887人,水处理方式为完全处理的水厂数是48个,占1.62%,覆盖人口228927人,占总人口数的4.79%,覆盖村数为147个,占总村数的7.16%;处理方式为未处理的水厂数为2683个,占总水厂数的88.91%,覆盖人口1444441人,占总人口数的78.02%,覆盖村数1621个,占总村数的78.92%。

3 结论

3.1 农村水源污染严重,水质合格率较低 水质分析检测结果显示,水质的总体合格率为43.92%;其中地面水合格率(65.15%)高于地下水(36.51%)。究其原因主要是本次调查的24个县,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占56.1%,其中以饮用浅井水的人口所占比例最高(35.60%.)。此次调查的监测指标中,大肠菌群超标最为严重,不合格率高达44.31%。

3.2 未经过消毒处理的饮用水比例较高难以确保饮水安全本次调查24个县,集中式供水水厂2697个,其中完全处理的自来水厂占1.62%,部分处理的自来水厂占9.47%,未处理的自来水厂占88.91%;仅有48个的自来水厂经过消毒处理;绝大多数农村饮水都是乡、村级自来水厂,由于规模小,设备简陋。管理混乱,难以保证水质的卫生安全,而大部分的乡镇水厂在建设时消毒设施与供水设施不是同步进行,因此水厂投产后只是解决了“方便水”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安全和卫生问题,这也是造成我省农村乡镇自来水的微生物指标合格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4 建议

地下水调查方法例6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基金(黔科合LH字[2014]7617);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基金项目(2014-61)。

【中图分类号】P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15-02

0 引言

高校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程特色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教学模式(赵建军,2010;高文,1998)。“专门水文地质学”作为水文水资源专业的应用型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地下水勘查及其应用的技术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水文地质学理论与技术开展地下水科学研究及分析解决与地下水有关的资源、环境、地下水危害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鉴于该课程理论教学部分较为枯燥,在学习中,如何带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该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张发明,2006;毕孔彰,2004)。笔者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经验,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模式。

1.课程教授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在课程学习后的课程设计是对 “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知识的具体运用。根据以往实习反馈的信息发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不知如何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3 个方面:(1)对课程的基础概念、基本技术方法和课程的基本结构体系没有掌握;(2)无法将学习到的知识在具体的水文地质工程中进行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工程实例的讲解不足;(3)对水文地质问题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致使方案设计难以满足要求。主要原因是对水文地质调查方法的适用性没有掌握。

要解决以上问题,可以依靠优化“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设置及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来解决。

2.“专门水文地质学”教学课程设置

“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总体上可以分为3 个部分(曹剑峰,2014):第一部分为水文地质调查方法,是从事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和基本技术,该篇主要介绍了水文地质勘查方法种类、手段、工作阶段和工作程序,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动态与均衡,水文地质调查成果等;第二部分为供水水文地质,是该书的核心和重点内容,主要内容为供水水文地质概论,供水水质评价,地下水水量计算与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等;第三部分为矿床水文地质,是应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矿床水文地质基础知识(矿床及矿床开采的某些基本知识,矿床充水条件,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等)矿坑涌水量预测,矿床水文地质调查及矿坑水防治方法等。

根据大纲安排,教学课时为48 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成为教学内容安排的难点。笔者依据学生在实习中表现出的种种问题,在“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设置上,考虑以下3个原则:(1)详细讲解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及其适用性;(2)突出讲解供水水源、勘查阶段和使用的各种勘查方法的特点和要求;(3)适当压缩矿山水文地质勘查内容;(4)根据各行业最新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更新教学内容。根据上述原则,第一部分安排16个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3%,第二部分安排2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1%,第三部分安排12学时,占总课时的25%。

3.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对于“专门水文地质学”这种应用型课程,使学生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根据该课程特点,笔者制订了“以工程案例引导讲授课程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模式(图1)

图1.专门水文地质教学模式图

在教学结构模式的指导下,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将“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内容分为专门水文地质学理论和工程应用两个部分,两部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1)理论和方法部分突出强调各种水文地质调查方法的适用范围;供水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及计算评价方法;矿山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各种方法之间不是独立的,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一项系统工程。

(2)工程应用方法的授课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水文地质调查、评价和计算的基础上,对各种方法进行综合应用,针对不同的水文地质问题,选用合适的工程案例,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应该应用何种方法和理论进行解决,然后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情况,分析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4.课程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在问题导向下掌握课程的关键内容,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内容:

(1)以不同类型的水文地质工程实例为主线,串联每堂课的关键知识点,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应以多媒体列举工程实例,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参与课题讨论的积极性,在讨论中掌握知识点,如水文地质调查中,可以结合贵州某地区水文地质调查中需要调查的项目,分析调查这些项目所需要的手段,再紧密围绕这些手段提出具体的调查方案,最后对水文地质调查的方法和要点进行总结。

(2)在“专门水文地质学”的教学中,仔细备课,认真准备工程案例,利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工程现场的细节,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利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回答问题,自己主动的去寻找答案,活跃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不乏味,形成针对课程本身的良性互动。

5.结束语

(1)“专门水文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型地质课程,该课程的内容繁杂,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们掌握该课程的重点内容就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置,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内容。 (2)“专门水文地质学”的教授过程中,易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带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同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点。

(3)做好试卷分析,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再次讲解,同时也可为未来的教学过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建军,王运生,巨能攀. “工程地质勘察”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 2010,(4):35-38.

[2]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3]张发明, 高正夏, 袁宝远,等. 地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2006,(3):60-65.

[4]毕孔彰, 胡轩魁. 中国含地质类专业高等院校(系)简介[M].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4.

地下水调查方法例7

第三条本办法规定的管理范围,是指对流域机构、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的各项水利统计调查活动的管理。这些活动包括水利统计机构的设置、水利统计报表制度的制发、水利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及水利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水利统计工作,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水利部统计机构设在规划计划司,负责实施水利综合统计并组织协调全行业水利统计工作,监督检查统计法规的执行情况。

流域机构、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水利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置统计机构或统计岗位,组织实施和协调本流域或本地区各项水利统计调查活动。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原则上设在计划部门。在统计业务上接受上级水利统计机构的指导,地方各级水利统计机构同时要接受同级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流域机构、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在人、财、物等方面支持统计人员开展工作,定期进行统计人员的培训与交流,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第五条各流域机构、各地方水利统计机构可根据本流域、本地区工作需要,制发本流域、本地区相应的水利统计调查制度。统计调查制度应有详细的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式,必须明确调查目的、调查方法、填报单位、统计范围、统计编码、指标解释、计算方法、上报期限,并与上级水利统计机构所规定的统计概念、范围、口径、分类和计算方法相一致。如不一致,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予以废止。

第六条各流域机构、各地方水利统计机构在制发本流域、本地区水利统计调查制度时,必须履行相关的报批或备案手续。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如只对水利系统内单位进行调查,需报同级政府统计机构备案;凡涉及对水利系统外单位的调查,必须报同级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第七条各流域、各地方水利统计机构要主动作好本流域、本地区各项统计调查的组织协调工作。通过审核和备案程序建立水利统计调查项目信息库,供各单位查询,避免重复统计。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统计信息利用率。

第八条各级水利统计机构在受理各项水利统计审核或备案申请的过程中应按以下原则对各类统计报表进行审核:

1.制发统计报表必须符合前述相关条款的规定;

2.制发统计报表必须符合制发部门的职能分工;

3.统计指标和调查方法要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4.新批准的调查表不得与已批准的统计调查表相重复或矛盾;

5.统计调查中所采取的统计标准和计量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6.统计调查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充分考虑基层人员的承受能力。

水利统计机构应根据《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对管理权限内的统计报表进行严格审核。统计报表的审核或备案工作应在审核、备案申请提出之日起lo日内完成。

第九条经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的统计调查表,必须在统计报表的右上角标明制表机关、表号、批准或备案机关名称、文号及有效期限。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调查表任何单位均可拒报。

第十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必须依照《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水利部制发的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填报统计调查表,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

第十一条各流域、各地方水利统计机构要主动作好水利统计资料的管理工作,定期对各类统计资料编辑、归档和入库,作好基础统计资料的储备。对外正式提供和公布的各项统计资料必须协调一致。属于国家秘密的统计资料,不得对外公布。需要对外提供或公开发表时,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解密审批程序。

第十二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使用水利统计资料制定政策、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考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应以水利统计机构提供、公开或审核通过的统计数据为准。

第十三条对违反《统计法》和《实施细则》的单位和个人,依照《统计法》及《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对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责任机关和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

1.干预或阻挠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

2.统计数据严重失实的;

3.一年内迟报统计报表累计5次以上的;

4.未经批准或备案,自行制发统计调查表的;

5.未经核定和批准,违反保密规定,自行对外提供或公布统计资料的。

第十五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在辖区内,对《统计法》、《实施细则》和本办法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

地下水调查方法例8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ity underground drainage pipeline census and survey of pollution process, contents and methods,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for the paper briefly explains.

Keywords: drainage pipeline census; Pollution sources survey; Pipeline detection;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TU9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排水管线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衡量现代化城市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环节。由于排水管道的日益老化、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房地产业的快速成长对管道的压力、施工和管材质量的下降等原因,使很多下水道带病运行,带病的下水道直接威胁附近的建筑物的安全,污染土质和地下水,影响污水处理的正常运行,给城市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也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为了能给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保障城市排水设施正常维护和安全运行,促进城市水环境改善,需要对城市的地下排水管线和污染源进行专项普查和调查,为截污纳管工作提供详尽可靠的基础资料,为实现城市排水管线资料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提供数据。

2排水管线普查

2.1普查前准备工作

开展基础调研,资料收集、分析,确定普查范围,制定普查技术标准和具体实施方案,确定普查工作量、普查方法,并合理预算普查经费,保障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根据排水管网普查及污染源调查的性质和目的,进行前期的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制定全面普查的技术标准,结合普查要求和实际情况,以现行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为主要探查依据,完善普查方案。

2.2普查内容与方法

2.2.1普查对象

城市排水管线分为三种:污水管线、雨水管线和雨污合流管线。普查对象就是普查区域内的地下雨水管线、污水管线和雨污合流管线,对其进行全面调查,具体包括普查范围内道路及小区、庭院、企事业单位、工厂、院校等内部的排水管线。管线的取舍遵循技术规程。

2.2.2普查内容、方法

查明地下排水管线的平面位置、走向、埋深( 高程 )、规格、性质、材质,查清排水管道的淤积情况等。

排水管线普查主要采用物探、测量等方法,对普查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全面探查,同时查明排水管道的性质与类型、管道上建、构筑物和附属设施,并追踪排水管线至污染源头处。采用全站仪测量所调查管线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并用专业软件对外业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建立相应的排水管网数据库,生成排水管线成果图表,最终将普查数据转入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

2.3排水管线探测

通过排水管线探测获得管线的空间位置、相关属性以及运行状况等信息,是保障污染源调查质量的基础,也是为维护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的基础。采用现代探测技术手段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查明范围内排水管线的平面位置、走向、埋深(高程)、规格、材质、水流方向等,通过管道检测,调查了解管道内部淤积情况和管道质量现状。

2.3.1探测内容

雨水、污水、雨污合流管线的内底深、管径、材质、流向、管道淤积等内容。管线点经实地探测精确定位后,在设定管线点处用红色“”标记表示,无法作标记的地方用石桩或木桩做标记,采用栓点的方法并画好相应的示意图,保证检查、测量及验收工作的准确性。

2.3.2管线点调查

对排水管线的窨井采取直接开井调查。埋深采用专用的L尺或经检验的钢尺进行两次丈量,读数至厘米取其平均值。同时查清管线的走向、规格、材质、连接关系,并绘制手图,同时调查窨井的淤积情况,并做好记录。外业手簿采用统一的记录表格,每一项都进行详细记录,并做到如实填写,保证其内容齐全、正确、格式规范。外业草图是根据实地排水井的编号、流向、埋深、材质、管径以及连接方式,按照相应的图例画出的示意图,复杂地段画出放大图,并做好图幅间的连接,保证管线信息的完整统一。

2.4排水管线测量

确定坐标系统,布设控制点,先采用GPS进行首级控制测量,在首级控制基础上布设图根点进行图根控制测量,然后进行管线点施测,管线点平面坐标和高程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坐标测量,也可使用GPS进行测量,管线点高程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或直接水准测量进行测量。管线图的测绘,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绘的方法成图。无论使用何种测量方法,其测量精度指标均应符合《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中的规定。

3污染源调查

3.1调查原则

污染源调查的原则为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符合性。全面性指调查覆盖的所有区域;系统性指依据各部门现有管线资料从出口到源头,按不同管理区域分别调查;协调性指调查单位采用统一标准、方法,在调查中不断地沟通;符合性指通过现场核查小区及市政的排水管网,在河道及市政管网上发现污染点,在相应小区找到污染源。

3.2调查内容

调查普查范围沿河出水口,并且确定排污口,测定其排污量。对范围内所有排污口和污染源进行编号,查清排污口数量、位置、排污类型和污水来源,测定其排污量或调查其排污户数。从排污口查起追踪到污染源头处,查至范围内小区、机关单位、工厂、院校、庭院内的排水井,查明污染源的名称、数量、位置、排污量及分布情况。采用专业软件对外业普查数据进行录入处理,建立相应的污染源信息数据库,生成污染源成果图表,最终将普查数据转入污染源信息管理系统。

3.3排水井淤积情况调查

实地测量窨井内淤积深度,量测数据以毫米为单位,最终统计淤积量。

4数据处理

4.1管线图绘制

将外业采集的数据录入处理系统中,建立数据库文件,采用数字化机助成图,并套合地形图进行编绘,最后进行成果输出。

4.2成果表编制

按照规定成果表内容编制各类成果表,包括雨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污合流成果表,排污口成果表,污染源成果表,并整理、输出。

5质量控制

城市地下排水管线普查是一项涉及物探、测绘及计算机、地理信息等多专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影响成果质量的因素也是多样和复杂的。因此,必须在实施过程中严格加强监督和检查,保证探测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保证普查工程质量。

5.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搞好各工序、各环节质量控制,严格执行“三级”检查制度,即作业小组自查、互查和作业单位的检查。

5.2质量控制措施

5.2.1作业前对项目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严格作业程序,统一作业方法,作到标准化、规范化。

5.2.2对作业所使用的探测仪器、测绘仪器必须进行系统检验和校正,指标必须满足规定合格要求,并做到经常维护与保养,确保性能稳定。

5.2.3建立由作业小组自检、互检、项目单位检查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质量检查包括普查、探测、测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等几个方面。

5.2.3.1作业小组自检

(1)自检包括管线及污染源普查的全面性、正确性;属性的准确性、完整性;数据的真实性;普查内容是否有遗漏;

(2)各项表格填写的完整性、工整性、准确性、真实性、逻辑性和规范性;

(3)对于作业小组的记录、草图要进行检查核对;

(4)调查量测时检查点在空间分布上要大致均匀,总体控制。

5.2.3.2作业小组互检

在作业小组自检基础上,作业小组之间需要互检,以保证成果的可靠性。互检方法与自检基本相同,只是在检查点的选取上有所不同,互检中要增加数学精度的检验。

5.2.3.3外业成果总检

在作业小组自检、互检的基础上,按照规范要求继续进行一定量的检查。重点检查:(1)数据属性的规范化与否;(2)线路的合理性与否;(3)对于各次检查所发现的错误是否得到完全改正。

5.2.3.4数据处理检查

(1)管线数据的检查;

(2)属性字段的规范性检查;

(3)坐标、高程、埋深等数值的规范性检查;

(4)对数据库所生成的线状要素的结构是否与所提交成果一致,是否与实际一致进行检查。

5.2.3.5成果图表检查

(1)接边处理;(2)完整性检查;(3)逻辑结构检查;(4)输出的管线图与成果表应与提交的成果图与成果表完全一致;(5)数据结构要完全符合现行的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

5.2.3.6最终成果检查

由项目单位组织实施,对成果进行内外业检查,最终对整个项目进行精度统计与质量评定。

6结束语

排水管线作为城市市政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城市污、雨水排放等重要功能,要从城市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地下排水管线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采用先进、科学的地下排水管线探查技术,掌握和查明城市雨水、污水及雨污合流管线的现状,查明污染源的位置及其排污路径和排污量,建立排水管网及污染源信息管理系统,为市政设施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为截污纳管和污染源治理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手段,对维护城市“生命线”的正常运行,保证城市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地下水调查方法例9

查明地方病严重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圈定适于人畜饮用地下水分布区;查清工作区优质地下水分布范围及致病元素的形成与迁移规律,为进一步开展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建立供水安全示范工程、解决病区人民的安全饮水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1、康平地方病概况

本次工作区确定在辽宁省康平县的中、西部,行政区划隶属于胜利、小城子、柳树、四家子、东关、二牛、张强、东升、郝官、方家、沙金、两家十二个乡。地理坐标:东经122°45′―123°30′,北纬42°31′―42°53′,工作区面积为1000km2。1:5万水文地质专项调查所用图幅为:11―51―54乙(后新秋)、11-51-55甲(方家屯)、11-51-43丙(七家子)、11-51-43丁(康平县)、11-51-42丁(张强)、11-51-55乙(法库)计六幅。

据沈阳市卫生局2004年统计,康平县地方性氟中、重中毒患病人数1131人,病征为氟斑牙,主要分布在康平县城以西的12个乡镇。

康平县地方性氟中毒病情统计表

从患病人数上看,氟中毒患者主要集中在胜利、二牛、方家、东升、小城子5个乡镇。

2、设计工作方法

a、搜集工作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及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等资料。

b、查明工作区主要含水层组的分布、富水性,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及水化学特征。

c、调病区地方性氟中毒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并提出防病措施。

D、做好地表、地下水的采集化验工作。

e、研究重病区内地下水中氟离子分布规律及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重点查明地方病区安全供水目的层的含水层埋藏、分布规律、厚度及其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确定安全供水目的层位,开展安全供水示范工程。

3、工作目的

查明康平县地方病严重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圈定适于人畜饮用地下水分布区;建立供水安全示范工程,直接解决示范区人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查清工作区优质地下水分布范围及致病元素的形成与迁移规律,为进一步开展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编制病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提出工作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建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治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解决病区居民饮用低氟水服务。

4、设计宗旨

以水文地质专项调查―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地下水勘查与供水示范为主线,以新技术新方法为支撑,以地下水调查研究为手段,以地方病严重区为靶区,以改水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充分收集汇总分析已有资料为基础,开展1:5万水文地质专项调查,初步圈定优质地下水含水层分布范围。根据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和初步认识,通过地球物理勘查,初步确定目的含水层埋深、厚度及空间展布规律,确定最佳宜井位置。采用同位素、水、岩土、食物样品测试分析等技术、方法及多学科、多方法相互补充的综合手段,调查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编制地方病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和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实施论证方案。

5、结论

a以地下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永续利用为核心,因地制宜,兼顾其它方法:高氟水人工物理化学方法处理、河渠以及供水井引水、居民点合并或搬迁等。制定总体地方病安全供水和改水的工程建设区划。

b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实际情况,规划内容要全面构建地方病严重区安全供水保障体系,确保当地病区人民饮水状况的有效改善,实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发展。

地下水调查方法例10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114-01

水土保持野外单元调查是水利普查的一部分,同时野外单元调查又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调查单元可能在平原,也可能在山区,一个单元有大有小,有的单元甚至可能是人为不能到达或到达困难的地方,这对于GPS定位、拍照,地块边界的划分都是不小的挑战,文章对水土保持野外调查单元的一些经验与做法做了分析,希望能对以后的野外调查工作提供帮助。

1 工具与方法

1.1 工具

手持GPS 2部及数据线(小巧、存储点的操作简单)用于定位和导航、数码相机2台(小巧、分辨率低于300万)用于拍摄景观照片、能爬山汽车1辆、对讲机2部(对于较大的地块儿,可记录和定位分开),5号电池若干(和GPS、对讲机相匹配)、铅笔、小刀、橡皮、尺子、签字笔(黑色和红色)、Google截取地图、野外调查表格、地形图,垫板(A4大小)用于辅助野外绘图和记录,笔记本1本,培训教材及其他参考资料(以备不确定地块儿划分时查阅),矿泉水、适合野外活动的衣物、创可贴、防暑药野外等。

1.2 方法

根据所调查单元的位置,按照距离由近及远、地形由易到难(即先去平原地区、车容易到达的单元调查,后去需要爬山或地形复杂的单元调查)的方法,先从最近的单元开始,第一次调查,可多去几个人共同研究一下,该如何定位,如何定点、照相,怎样划分地块,绘图,回来后总结经验,整理照片,如果感觉不够理想,可还到最近地块重新测点绘图,待感觉所有程序已经熟悉,便可到较远地块调查。

2 工作步骤

2.1 准备工作

首先,熟悉培训材料,熟练掌握地块儿划分原则,掌握各种地块儿内容的划分;其次,确定调查单元路线,决定调查某个单元的前一天先从Google地图上看一下该单元的地形,大概能划分几种地块儿,准备好所要调查单元的地形图,表格以及从Google地图上截取的单元地图,确定行车路线,一天能调查成完的单元争取一天内调查完成,如果在一天内调查不能完成的单元,确定分几部分,哪一天调查哪一部分,从哪一边开始,都要有个计划,做到有先有后,忙而不乱;再次,检查所带工具是否齐全,相机是否调到300万像素以下,拍摄日期是否相符,电池是否有电,汽车是否需要加油,距离远的地块儿还需准备食物、饮用水等用品。

2.2 野外单元调查

1)定位。定位即标示性照片的拍摄,根据Google地图的截图、培训所发的单元地形图和野外调查表格,快到达调查单元时打开GPS,以便顺利进入调查单元,而不会错过坐标点。到达调查单元边界内以后,用GPS定位,拿出数码相机,将GPS放到所下发的野外调查单元表格上(GPS上所显示的坐标要在所下发的野外调查单元范围以内),对准GPS上所显示的坐标,开始拍照(注意多拍几张,以选择效果最好的,即能看清地理坐标的),以证明确实到达了所要调查的单元。

2)景观照片的拍摄。地理坐标照片拍好后,开始拍整个单元的全貌图(远景照片),既能显示水保措施,又能显示植物措施的图片。

3)地块典型照片的拍摄。结合Google地图的截图,根据实际地块儿情况,对每一个地块儿进行编号(即1,2,3……n),在每一个编号的地块儿,确定地块儿拐点坐标和地块儿边界,对地块儿内典型水保措施进行近距离拍摄照片,并标注拍摄方向和照片编号。

4)绘制地块儿草图。每确定一个地块儿拐点坐标,都要在所下发的野外调查单元表上标注,用铅笔将每一个拐点坐标连在一起构成边界,绘制水土保持野外调查单元草图。

5)填写地块儿信息。完成每一个地块儿后,用签字笔填写水蚀野外调查表,即每一地块儿的详细信息。

6)核查。待一个单元所有地块儿信息完成后,再认真核查一遍,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核实无误后,收工。

2.3 室内整理工作

1)清绘水土保持野外调查单元图。每一个野外调查结束后,回到单位,用红色签字笔标注拐点坐标,描绘野外调查单元的地块边界图,给每一个地块儿按草图的编号编上序号,注明照片编号和方向,绘制完整的野外调查单元图。

2)整理照片。将当天所拍摄的照片择优录取,并将标识性照片、远景照片、典型照片按编号拷到同一个野外调查单元文件夹下,用野外调查单元的名字命名文件夹以便于查找。

3)填写水蚀野外调查表信息。按照野外调查填写的草表,用黑色签字笔填写纸质水蚀野外调查表,纸质版水蚀表完成后,在电脑上按培训要求填写电子版水蚀表信息,存到指定的文件夹下。

4)核查。整个单元所有工作完成后,检查是否还有漏缺,核实无误后,整个野外调查单元工作结束,然后开始准备下一个单元的工作。

3 注意事项

3.1 野外工作及时整理

每个野外调查单元的工作从野外调查、绘图、拍照、填表到室内的整理总结争取在当天完成,一天内不能调查完的单元,当天的调查工作争取当天整理好,以免出现问题不能及时修补。

3.2 调查成果及时上报

每一个野外调查单元工作完成后,尤其是第一个野外调查单元工作结束后,及时与上级水土保持普查部门联系,看调查成果是否合格,如果不合格,有什么问题,需要怎么解决,以防以后的调查单元中再出现类似问题。

3.3 出现问题及时请教

时刻关注水土保持普查QQ群,随时了解其他兄弟县市在调查中遇到的问题与情况,自己是否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将自己遇到的问题随时上传,与普查群随时交流,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保证调查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杜文嫣.内蒙古自治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监测评价体系综述[A].全国第一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

[2]黄猛.河池地区水土保持发展战略及对策[A].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

[3]袁晓武.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A].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论文集[C].2008.

地下水调查方法例11

中图分类号U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3-0089-02

涵洞是由基础、洞身及洞口建筑组成的排水构造物,在地面以下,防止沉降和冲刷的部分称作基础。在基础之上,挡住路基填土,形成流水孔洞的部分称做洞身。洞身承受活载压力和土压力并将其传递给地基,应具有保证设计流量通过的必要孔径,同时本身要坚固而稳定。其构造如图1所示:

1 涵洞位置的确定

小桥涵位置原则上应服从路线走向。桥涵中心桩号可根据已定的路线走向及水流流向确定,同时用方向架或有度盘的水准仪,测量桥涵与路线的夹角。

下列位置一般应设置桥涵:

1)一沟一涵

凡路线跨越明显的干沟、小溪时,原则上均应设涵。

2)农田灌溉涵

路线经过农田,跨越灌溉用渠,为了不致因修路而影响农田灌溉,必须设置灌溉涵。

3)路基边沟排水涵

山区公路的傍山线,为了排除路基内侧边沟的流水,通常每隔200m~400m应设置一道涵洞,其具置可根据路线纵、横断面及实际地形情况设置。如在设置截水沟的地段,截水沟排水出口处应设置涵洞;路线的转角较大(大于90º),曲线半径又比较小,进入弯道前的纵坡大于4%,坡长在200m内又无别的排水涵洞,在弯道地点附近应设置涵洞;由路线的陡坡段过渡到缓坡段,在此200m内又无其它涵洞,在变坡点附近应设置涵洞。

4)路线交叉涵

当路线与铁路、公路、机耕道平面交叉时,为了不使边沟流水受阻,同时不致冲坏相交路线的路基,一般应设排水涵。

5)其它情况

路线通过积水洼地、池塘、泥沼地带时,为沟通两侧水位,应设置涵洞;路线穿越村镇时,应保证地面排水畅通,也可设置涵洞。

2 水文资料调查

小桥涵水文资料调查的目的是为确定设计流量和孔径计算提供所需的资料,具体调查内容根据所采用的水文计算方法来确定。公路小桥涵常采用的水文计算方法有形态调查法、径流形成法和直接类比法。

1)形态调查法

形态调查法是通过调查河槽形态断面、平均流速及洪水或然率等资料来确定设计流量的方法。主要调查内容有:通过访问当地居民,确定涵址附近不同年代较大洪水位及其或然率;河槽比降测定;形态断面布设及其测量,形态断面测量可用水准仪沿垂直河流方向施测,施测范围应测至洪水痕迹或高程特征点以上1m~2m。天然流速可用流速仪测定或用天然流速公式计算。形态断面布设及天然流速计算详见《桥涵水力水文》教材。

2)直接类比法

直接类比法是从河流上下游原有小桥涵的使用情况采拟定新建小桥涵的设计流量和孔径的方法。主要调查的内容有:原有桥涵的形式、孔径、墩台和进出口的类型,涵底纵坡,涵洞修建年月、目前使用情况、有无冲刷和淤积现象等。另外尚需了解新建桥涵与原桥涵之间的距离,地质上有无明显差异,两涵汇水面积的差值等,据此拟定新建桥涵的设计流量和孔径。

3)径流形成法

径流形成法是通过调查汇水面积等资料来确定设计流量的方法。在公路测设前应首先搜集公路沿线1:10000~1:50000的地形图,在外业勘测期间勾绘出较大构造物的汇水面积。无地形图时,可利用平板仪实地测绘。在深入汇水区进行勘测时,应将汇水区土壤的类属、植被情况以及水力化设施等情况进行测记,以供计算流量之用。

3 河沟横断面测量

一般应沿路线方向测量涵址中线横断面。当河沟与路线斜交时,还应在涵位附近测量垂直河沟的断面,测绘范围一般在调查历史洪水位以上1.Om,或水面宽度以外2m~lOm。当沟形复杂,地形起伏较大,不宜布置洞口时,可在河沟上下游纵断面起伏较大处增测几个横断面,将这些断面套绘在一张米格纸上,以便检查涵位及路线夹角是否合适,涵身与翼墙基础有无不良地质现象等。

4 河沟纵断面及河沟比降测量

测量河沟纵断面主要是了解涵址附近河沟的纵坡情况,以便于计算流量、水位及考虑构造物的纵向布置。河沟纵断面测量应自涵位中桩沿涵洞中线方向分别向上下游施测,施测范围为上下游洞口外20m。遇有改沟、筑坝或设缓流设备等附属工程时,应适当延长。当采用形态调查法时,尚需测量河段比降。由于一般洪水位比降不易测到,所以可用常水位、低水位或沟底平均纵坡代替。其施测长度:在平原区,一般河沟上游测量200m,下游100m;在山区上游测量100m,下游50m。如有跌水陡坡时,还应将跌水陡坡测出。

5 涵址平面示意图勾绘

为了便于内业设计时了解涵址附近的地形、地貌现状,当遇地形复杂、河流较弯曲、涵位与路线斜交、上下游河沟需改道等情况时,有必要勾绘出涵址平面示意图。勾绘时一般是先按比例绘好路线和涵洞方向的关系图,再用目测的方法将地形、地貌、地物等勾绘在示意图上。必要时可用平板仪实测地形图。

6 小桥涵地质调查

小桥涵地质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桥涵基底土壤的承载能力、地质构造和地下水情况以及其对构造物的稳定性影响等,为正确选定桥涵及附属工程的基础类型和尺寸、埋置深度等提供有关资料。调查内容有:基底土壤类别与特征,有无不良地质情况,土壤冻结深度及水位地质对桥涵基础与施工有无影响等。调查方法常采用调查与挖探、钻探相结合。

1)调查原有构造物基础情况

通过地质部门搜集各种有关的地质资料和附近原有构造物的基础情况,并详细记录河床地表土壤情况。

2)挖探法

在沟底中心或两侧涵台附近开挖探坑,开挖深度一般不小于预定基底标高以下1m~2m,开挖的同时应分层选取代表性土样进行试验。

3)钻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