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化学观念的内涵

化学观念的内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3 09:41:27

化学观念的内涵

化学观念的内涵例1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03-02

文化之于教育,是一种包含着“精神”、 “观念”、“意识”的影响力,它以独有的价值追求、精神品质、兼容并包的意识,形成学校发展提升的内在动力。培育校园文化需要正确把握学校文化的内涵,从而理清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之内涵

研究校园文化首先需要了解文化的内涵。首次给文化下完整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在其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泰勒将“文化”一词界定为:“从广泛的种族意义上来理解文化是指一个包括知识、信仰、 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许多其他能力和习俗的复合体”。自泰勒后西方学界对文化内涵的阐释没有停息,至今观点趋异,岐见纷争。

国内关于“文化”定义之争也亦然,虽然近代很多学者对“文化”的内涵做过诸多探讨,但其界定至今仍无共识。“文化”一词,在汉字字面上就对文化概念作了高度的概括。“文”的内涵可能意指:礼仪风俗、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观念思想等。而“化”字则可解释为事物的普及流传、蔚然成风等,又指事物对人的感化教育和潜移默化等。所以《辞海》将文化定义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个定义既有“文”的内涵,又有“化”的意义。即强调人类活动方式(动态)和活动成果(静态)的统一,又反映出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综合上述对“文化”界定的阐述,笔者理解的基本观点是:“文化是对人的教化。”因为教育对人的培养就是借助于“文化”这一包含着人类精神、思想、价值内核的整体,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教育是文化的传乘,而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实施以价值引导精神建构的过程,便表现为学校的文化宿求。

二、校园文化之内涵

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界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大多数从“文化”的基点来阐述,兼容实用主义的精髓,观点颇丰。国内学术界对“校园文化”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说法,异见纷纭。 以下分述之。

1.西方之观点

“校园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威拉德·W·华勒在其所著的《教育社会学》提出。 通过研究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互关系和交互影响,威拉德把“校园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该概念的提出对后世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具有不同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其内涵不断丰富。

美国学术界为了摆脱“文化”概念多样性的困扰,试图在一定实用的框架内来解释“校园文化”。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有:(1)约翰·塞菲尔和玛修·金(John Saphier & Mathew Kine)认为,学校文化是对行为意图的理解和所应遵循的行为的认同。大卫·斯图瓦德(David Stewart)也指出,学校文化即“人们在校园环境中的行为方式”,这也反映出学校成员一般所认同的价值和信念[1]。(2)鲍尔·E·赫克曼(Paul E.Heckman)认为:学校文化是由其历史背景和组织中的“人”所塑造的,学校文化存在于“教师、学生共同拥有的信仰”当中[2]。特瑞·迪尔(Terry Deal)和肯特·彼德森(Kent Peterson)从这个角度提供了更为经典的定义。他们把文化简称为“内在实体”(Inner Reality),是“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关于价值、信仰和传统的深度形式”。罗宾斯和艾维(Robbins & Alvy)进一步明确了该定义的内涵:“这一内在实体反映了组织成员所关心的、他们想花时间去做的、和他们经常所谈论的内容。[2]” (3)还有一种观点表征一个学校的信仰、态度和行为,以及其文化孕育学校成功的动因。如瓦格勒(Wagner)把学校文化定义为校内外共享的经验(惯例和礼仪)、集体感、归属感和团队意识[4]。据此,盖瑞·菲利普(Gary Phillips)把校园文化进一步归纳为“基于学校人际关系、协作关系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基于以上观点,他们把校园文化界定为“一定历史阶段上,包含着由学校团体所理解和认同的标准、价值、信仰、象征、典礼、仪式、礼节、传统和传说等组成的意义传播形式。这个系统通常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3]”。(4)还有观点认为:学校文化即学校个体价值和标准的凝练,学校文化“就是许多个体价值和标准的积聚和融合[4]。

综上,笔者认为,就其基本形式而言,校园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处理周围事情的方式”,包括群体的目标、期望、认同和习惯等。同时,加上盖瑞的观点,校园文化还指通过它的风俗礼节、象征逸事和语言文化等“人为因素”来彰显学校的风气和特色。

2.国内之论说

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对校园文化概念作了种种界定。综合看来这方面的研究有下列几种“论说”。

(1)“组织论”。认为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包含在“文化”这个大概念之中的。校园文化严格地说,是一种亚文化,即“组织文化”的一种。(2)“社区论”。持此观点者是以社会学理论来阐释校园文化的。他们认为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应该是学校特区中生活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现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3)“氛围论”。持此观点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在校园这个待定范围中的小环境、小气候。研究校园文化就是要从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来探讨人和环境的互动。(4)“补充论”。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5)“精神论”。持此观点者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的综合体现。它能促使学生受到良好风气的影响、熏陶和感染,使良好的传统和作风演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和道德观。(6)“综合论”。持此观点者认为校园文化是长期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现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

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国内学术界还借划分“二分说”、“三分说”、“四分说”等来界定。所谓“二分说”是将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所谓“三分说”是将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四分说”是将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关于以上“分说”观,顾明远教授在其《论学校文化建设》一文中做了总结性的阐述:“二分法指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三分法指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四分法则是在三个层面之后再加上行为习俗层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意识[5]”。

三、结论

关于校园文化的要义,综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就是指使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相互协调统一发展的统一体。同时认为,了解校园文化内涵有利于我们了解提高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

参考文献:

[1]Stewart,D. Tomorrow’s principals today[M].Palmerston North:Kanuka Grove Press,2000.49.

[2]Robbins,P.& Alvy, H. The principal’s companion [M].Thousand Oaks, CA:Corwin Press,1995.

化学观念的内涵例2

作者:董超(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000)

高校教育管理活动是现阶段高校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整个高校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状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融入客观而完善的文化理念思维,其所能具体实现的,不仅仅是具体教学机制的优化,同时,这实际上也是整个教学内涵的全面丰富与实质化提升。而如何才能更好去满足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要求,这不仅是我们更好利用教学资源服务教学活动的诉求,同时更是基于学生培养需要的关键所在。

1当前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的缺陷不足认知

高校教育管理活动是一项基于学生综合培养诉求前提下的活动机制,无论是具体的教学内涵,还是具体的教学细节,其内涵独特且极具创造意识及驱动价值,如果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特点,以及整个教学活动的价值内涵和思维理念,那么我们不仅很难有效满足教学要求,甚至很难去体会教学活动的价值所在。因此,做好教学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将让学生培养与具体的教学体系之间形成全面而具体的融入,当然,我们不能忽略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效应,特别是就整个文化体系的应用状况看,如果我们不能将必要的文化要素应用到整个文化体系之中,其将无法实现文化与学生思维提升之间的深度结合。

对于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状况看,我们应该清楚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无论是教学理念的欠缺和不足,还是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顺畅性等等,其中都与人才培养活动的全面完善实施与应用之间存在相应脱节现象,尤其是在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其所关注的更多是学生自身的知识学习状况,忽略了学生自身思维理念的全面成长和完善塑造,客观的看,文化理念和价值思维是影响学生学习成长进步状况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才能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机制中的欠缺与不足就至关重要。当然,这实际上,也需要我们具体探究适合学生思维理念培养的具体状况。

其次,在当前我们所具体实施的高校教育管理活动而言,其中缺乏对学生人文思维理念的具体合理有效培养,不仅影响了学生健康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塑造,同时也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形成满足社会具体竞争所需要的各种素养和综合技能,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对于学生培养与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与推进来说,其中所包含的元素内容是多元且全面的。而人文理念的缺失和相对不足,加上对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具体因素把握不够,从而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形成与时展相关的理念素质。

最后,对于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推进与实施而言,其中缺乏成熟文化体系的全面有效融入,尤其是忽略了教学元素的必要渗透,加上对学生成长体系中的各项要求认知不够,从而使得很多学生在参与具体的学习活动时,未能形成全面必要的文化认知思维,文化观是一种成熟而稳定的观念,对于学生来说,完善的文化观念,其对于学生来说,其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学生思维的融入与诠释,同时也是具体内涵上的表述。

2文化融入、理念表达:茶学体系的价值内涵

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我们看到正是其中所具有的深厚属性和价值理念,决定了我们当前想要实现最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选择合理、完善的文化元素内容,具体而全面的应用到当前我们所具体实施的教学活动之中,尤其是,对于当前我们正在推进的高校教育管理活动来说,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出发,选择内涵丰富且价值独特的元素内容,才能实现整个教学活动中,最为理想的教育诉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关键,也是新型教学关系理念中的主体内涵,如果我们对整个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实施需要进行分析,我们应该明白选择与学生成长和学生学习兴趣相匹配的元素内容,其将为整个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有效推进提供重要诉求。

结合茶学内涵和茶文化机制看,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茶文化体系之所以能够被社会大众所理解和认可,其关键在于在饮茶活动日益成熟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元素和社会大众的价值观不断融合,从而产生了符合我国基本情况的文化机制。结合目前我们所具体实施和应用的高校教育管理活动而言,文化与思维内涵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样重要,尤其是在目前高等教育机制日益完善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更好引导和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意识,就极其关键。结合茶学专业的客观特点,以及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状况,我们看到如果我们能够探索到两者具体融入的途径和方法,那么其将帮助我们全面有效地提升整个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创新效率,同时,结合时展的特点和要求看,当前很多学生在成长与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未能注重将学生学习理念和意识的培养与时展的具体特点之间形成重要关联和结合点,从而大大影响了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创新发展机制。

3要求提升、学生导向: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创新发展的客观背景

结合目前高校学生的成长与培养状况看,由于我们缺乏完善系统化的教学理念,从而使得很多学生在具体看待多元文化时,并未能形成正确而客观的学习观念,尤其是很多学生不能以良好的文化理念来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乃至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之间的具体关联,因此,想要实现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最佳效果,其需要注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思维。只有发挥文化的内涵驱动力和思维理念的引导力,才能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所以,从当前高校学生培养要求以及学生管理活动的具体推进状况看,如果我们能够将学生成长的各项影响因素融入到整个教育管理活动之中,那么其所能具体展现的效果,将是无可估量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结合学生培养的具体特点看,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所能利用的资源内容,将是具体且多样化的,而其所能具体实现的效果,也让人们看到只有注重选择合适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具体的学生培养活动之中,才有可能让学生在该过程中,实现全面提升。当然,如何通过教学元素的合理选择,实现人才培养机制的全面创新就至关重要。

4茶学理念融入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具体创新路径

当然,想要更好的应用茶学内涵,推进整个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创新发展,其需要做到:首先,必须对整个茶学体系内涵形成真正的理解与认知,通过深层次挖掘,从而寻找到适合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具体开展的思维。比如在整个教育管理活动中,成熟而稳定的教学状态,以及合理的教学理念应用等等,实际上都是传统教育管理活动欠缺的表现。不仅如此,完善的教学管理思维,尤其是从学生本身出发的教学思维更是关系和影响整个教育管理活动的重要诉求。不仅如此,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活动来说,从教学方法上看,其整体较为机械,尤其是长期如一,沿用传统落户的教学机制,从而大大限制了整个教学管理活动的实施效果。

其次,在整个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创新发展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去优化具体而客观的管理机制,其不仅是理念上的调整和革新,同时更重要的是一种具体而全面的教学思维,所以,分析合适的理念内容,并且通过适当改造,从而必然能够满足整个教学管理活动创新发展的具体诉求。茶学是什么,其不仅是文化体系,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茶学体系中,我们能够从中品味到成熟的茶思维,以及文化的价值观和理念导向,这些都是目前我们在具体实施教学创新发展理念的关键诉求。因此,从整个茶学思维体系中,我们感知的是成熟的思维观念,其对学生自身成长与进步的影响,将是无可估量的。当然,融入和利用茶学思维理念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稳定的思维体系与学生成长活动相结合的重要过程。

最后,对于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创新是时代诉求,而创新理念内涵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丰富与全面完善,同时更重要的是想要满足整个教育管理活动创新发展的全面特点和价值需要,其不仅要让我们探究到合适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注重通过渗透融入成熟的文化机制,从而谱写客观而全面的思维机制。实满足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创新发展的具体诉求,其需要我们切实从学生自身的思维和视角点来认知和理解问题。比如,学生是教学的主导,是课堂的核心和关键,这是学生培养时,我们必须注重切入的重点和方向。因此,如何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去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并且发挥学生成长的最大价值,这实际上,是目前我们在进行学生培养时所无法忽略的关键所在。

化学观念的内涵例3

标志设计是一种超越性、抽象性、概括性的形式构成过程,主要利用视觉元素的点、线、面之间的组合来表现主题的动态与功能、文化内涵与外观形式的综合设定。集中表现了主题的思想性内涵和民族文化观念,设计师通过标志观念这种物化形式达到感知现象、归纳事理、形成观念、组合造型的总体图案形象。从而来表现“标志设计”的个性特征、文化内涵与民族艺术精神。

一、标志设计的形式美

形式是造型艺术的外在结构,而形式美学则是构成艺术形式美的原理和规律,不言而喻,它是标志设计的准则,在传统与现念中,标志设计已成为一种精神的栽体,一种民族文化内涵的再现,一种个人设计技能的渗透与表现价值的体现,一种世界语言和文明的象征,一种企业形象内在与外貌的展示……当今,许多优秀的设计标志来自与设计师的高手,他们蕴孕着传统文化形式美的结构和美学观念,结合现代“标志设计”的种种形式美,包括调和、对比、对称、平衡、比例、节奏和韵律,以中西结合的相互溶合,设计出了许多富有代表性标志图案;如图: “装饰”期刊(2004年8月)刊登的陈丹设计的“中国电信”, “CCTV经济半小时”、“中国南方电网”、“清华同方”的标志设计,体现了高层次设计理念,应用了“形、意、势”的传统理念和现代线与面的结合,美术字与书法,英文字母的和谐排列,深蓝色衬托主题的醒目,整体构思变化而统一,表现了独特的形式美。再如图:日本(东京)的博物馆标志(隐喻TOKYO),红色是日本国旗的色彩元素,有明显的象征性和谐的“T”字布局,给视觉者一个醒目的印象,该图案标志概括性极强,象征性的文化内涵集中的体现在外观造型上,使我们感受到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精神特征与设计造型的和谐美。

形式美是标志设计的结构骨架,传统与现代技法的结合作为基调,“点、线、面”的和谐应用是形式美的规则。杨琪论:“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的总和。”标志设计的形式外观与内在结构异常丰富,在其设计规则的规律中变幻无穷,以严谨简练的架构著称。如:旋转对称、面积对比、渐变、光影变化、线的流动性、内外形变异、突破与文字构成,简约、堆砌、随意性等等,无不展示了它的设计理念和多样性的形式美。

二、标志的文化内涵

标志设计的文化内涵,含义深刻、集中、象征性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蕴含着丰富、灵动、整体的精神因素,21世纪的艺术设计当然不会忽略标志传达信息的“短评快捷”和它表现文化内涵的张力,作好具有符号特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既承载着信息传递的功能,又极具抽象的表现力,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意象认识。它的文化内涵往往集中体现了一民族、一个地域、一个单位、一件商品等,通过标志这种物化形式达到感知现象、归纳事理、形成观念的潜在机能或超越理性的深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造型体系。

标志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吸收、运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面对西方的现代设计的理念和潮流,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国。”使之全方位的再现“标志设计”的总体文化内涵。

如图:2008年奥运会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艺术形式与现代体育相结合,出现了独特的、高超的艺术形式,见印章中的图案,似“京”似“人”似“龙”,“POP”的现代题款与国际五环造型的接轨,富有和谐的动感与节奏性,把“北京”、“中国”、“人文传统”、“现代运动”和现代设计理念包蕴其中,形成了既现代又富有传统理念的标志设计。其标志的文化内涵以中国印为主题,极具东方文化特色,蕴含着很深的民族传统的文化内涵:(1)民族文化传统的特点;以书法印章形式再现,经过设计师的精心构思,巧妙似“人”动态奔跑为符号,在其变化的灵动中,蕴育着似“龙”似“京”的综合含义,表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征和精神。(2)以标志设计的文化内涵总体意向代表着北京改革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生动地表现出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舞动双臂,迎接胜利未来喜庆动势,充满了节奏韵律感,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3)国际奥运五环与印章的图形构思在色彩上成好暖色调、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喜庆、热烈的气氛。几种颜色对比和谐,Beijing2008排列恰到好处,不失协调,成为一幅具有传统色彩又有现念的“标志设计”杰作。正如景观设计专家波得・T・莫舒斯所说:“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一个图案,那就是当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是中国的,能传达出基于悠久历史和传统沉淀之上的现代感。”

三、标志的应用

标志的应用极为广泛,它布局在世界的各个国家区域、民族企业、节日会议、电视频道商业设计等,我们稍为留意,就会处处可见;在某种意义上,它已无须用多余的语言注译,只把自身的完整涵义和完美造型尽情再现,忠实履行传达信息和物品总体内涵的意义。

标志可因以在平面完整地展示;如:中国网通标志、中国银行标志、雅典奥运会标志、车体、服饰、书籍、包装、招贴、文具、生活用品等等,也可以在立体完美中制作;环艺、雕塑、店首装饰、路牌、灯箱、广告气模、礼仪赠品、影视动画等等,聪明的英国威士忌酿造商标(Bell,意为铃铛)用铃铛作酒瓶外形包装,不声不响把自己的标志形象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许多名牌服饰都以个性质量为前提,作一标志符号,包装商品更是繁多,都显示了它的物品特征代表性。同时,食品的个性特征与包装也显示了它的标志存在。它的应用价值归纳有三:(1)认知性:一切标志的解读与认知,是标志直观表现的特点之一,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如:卡通形象米老鼠是美国迪斯尼乐园的标志,无论它穿什么衣服,做什么滑稽动作,只要出现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那里的小朋友一定认识它。(2)色彩造型的魅力,标志色彩的组合与配色,讲究单调与饱满,鲜艳醒目,它给人带来心理上、情绪上神奇的吸引魅力。(3)有明确的个性特点,代表了国家、民族、区域、企业、每件物品的特征形象,变化多样的标志直观再现了商品的特征价值。

总之,21世纪的标志设计与设计创新来自于现代生活的冲击与需求,尤其是传统文化、美学观念和现代思维对于标志设计的构思布局的创新尤为重要,将造型手法、同质文化、异质文化、设计责任与思维创新观念集中在动态性和功能性标志设计的艺术之中,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高速发展中,努力设计出高层次、高格调、既有完美的造型又通俗易懂的标志设计。

参考文献:

[1]艺术学概论[M] 杨琪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①第188页

[2]艺术设计[J] 张苇著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2

[3]装饰[J] 清华大学学报 中国装饰杂志社出版 2004.3期②第76页

化学观念的内涵例4

一、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有目的的,其目的就是创造和获取能够满足自身或社会需要的具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和观念财富,人类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判断在于从价值的角度对客体进行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所谓价值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特定关系,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所以,价值观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决定着文化的本质,律师价值观同样是律师文化的核心,决定着律师文化的发展方式。因此,研究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科学界定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的涵义,是推动律师文化建设工作的理论基础。

关于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的涵义,是目前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但至今没有达成共识。笔者通过对多种观点研究后认为,从哲学意义讲,律师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既包括低层次的社会心理,如传统、习惯、作风等,又包括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即理想、信念、宗旨、哲学、思维方式等。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认为,律师价值观念文化是以心理、观念和理论形态为存在形式,其涵义应定义为:律师价值观念文化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复合体,它是在长期律师业务活动和律师管理实践中,由律师群体共同创造而形成的传统、习惯、作风、理想、宗旨、信念、道德、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

二、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的特性

律师价值观念是律师文化的核心,决定着律师文化的本质,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的特性直接决定了律师文化的主要特性。通过上述对律师价值观念文化涵义的界定,笔者认为,律师价值观念文化具有下列特性:

(一)律师价值观念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与一般文化一样,律师价值观念文化虽然也是对律师业务活动与律师管理实践中己有的文化特质进行不断总结和再创造的活动,但是,律师价值观念文化却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为培养律师群体共同意识而进行的一种具有律师文化特质的创造性活动。

(二)律师价值观念文化是法制社会形态下的价值产物。马克思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下产生,律师价值观念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经济基础以及在此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一定社会形式。律师是法制的产物,它是以法制社会形态为基础,可以说没有法制就没有律师,所以,律师价值观念是随着法制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这也是律师价值文化观念区别于一般文化的根本标志。 (三)律师价值观念文化是一种具有商品属性的价值观。律师虽然是法制社会的产物,但是其与检察官、法官、警察的性质不同,它参与法律活动并不是直接依据国家的法律,而是基于当事人的委托,其与当事人之间是一种有偿的服务关系。这种有偿的服务性质决定了律师价值观念文化从一产生就具有商品属性,这也就是律师文化区别于检察官文化、法官文化、警察文化的根本标志。

化学观念的内涵例5

随着当前人们文化消费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人们对影视作品的期待值日益提升,当然整个影视作品创作也进入全新历史时期,当前在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其充分融入和应用了美学价值理念,而只有充分融入美学内涵,才能实现影视作品的观赏效果,同时满足人们对影视作品的内涵要求。想要实现美学要求,就需要赋予整个影视作品新的内涵。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在整个茶文化艺术体系中,茶艺表演做为其中主要内容,其不仅反映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等级,同时也以其极强的观赏性,被人们所推崇。因此,在影视作品中,融入茶艺表演,必然能够有效提升影视作品的内涵和品质。

1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分析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体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文化资源,比如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茶艺表演等等,这些都是极其值得传承的价值内容,同时也是值得我们传承的艺术内涵。实质上,任何一种文化艺术,都是融入一定情感所形成的,因此这些文化艺术更多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基础。茶文化做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形成与发展,实际上从侧面上阐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在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中,重要包含三层次内容。首先,传统茶文化体系中包含了丰富物质元素,比如与茶相关的物质文化元素,这是传统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想要了解传统茶文化,就必须对其中所包含的物质元素进行有效了解和全面认知。而这一系列物质元素也是传统茶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其次,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内包含了与茶相关的文化艺术元素。传统茶文化做为内涵丰富、体系全面的内容,在其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以茶为主要创作元素的文化体系,比如与茶相关的诗歌、书法、绘画艺术等等。而随着人们饮茶风气不断成熟,在饮茶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成熟的茶道礼仪,同时,更重要的是人们将茶艺表演日益技术化,整个茶艺表演就成为我们了解传统茶文化的基础和关键。目前以茶艺表演活动为主要切入点,完善传统茶文化推广普及日益普遍。最后,我国传统茶文化之所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因为在我国传统茶文化形成过程中,融入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通过有效分析和认知传统茶文化,其能够对我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意识和行为举措,因此想要对传统茶文化形成全面有效认知,就必须全面探究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各项活动中,从而实现和发挥传统茶文化的应有价值。

2茶艺表演的具体特点及内涵分析

整个传统茶文化不仅有着丰富的物质元素,同时也有以茶为创作来源的艺术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还丰富融入了一系列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而这些都是对当前值得我们体系化继承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的内容进行有效研究,可以看到其中所包含的关于茶叶生产、社会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有效向往,这些产生背景都对整个茶艺表演的风格形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茶艺表演有着重要的影响。茶艺表演指的是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茶叶的冲泡过程以技巧展现的形式,生动、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从而让整个茶叶冲泡过程呈现出科学化、生活化和艺术化特点。在整个茶艺表演活动过程中,其对冲泡环境有着较高要求,其要求整个茶叶冲泡要在一个较为安静、优雅的环境里开展。可以说茶艺表演过程中,其涉及的细节元素极为多样。因此,想要实现良好的茶艺表演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对其中各项元素的有效把控。而茶艺表演做为内在美与外在美体系化融合的表演活动,缺少任何一项元素都不行。通过开展茶艺表演,其旨在实现以下效果:首先,通过茶艺表演活动的有效展现,能够让观赏者感受到整个过程中所包含的美学内涵和情感理念,茶艺表演不仅是一种动作展示,更是对价值理念的有效诠释和表达。其次,整个茶艺表演实际上就是在对各个细节元素进行极限发挥的美学展现,因此茶艺表演能够有效提升观赏者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理念。以茶艺表演过程中使用的服饰元素为例,在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其对表演服饰应用有着极高要求,其不仅期待能够展现表演者的外在形象美,同时也期待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能够丰富呈现茶艺表演的内涵。最后,茶艺表演的过程,能够让观赏者的身心得到全面释放,同时更为重要的似乎整个茶艺表演还是对茶文化内涵及行为理念的有效阐述,通过观赏茶艺表演活动,能够让观赏者对整个茶艺表演活动形成全面认知。

3当前整个茶艺表演形象设计的美学发展方向分析

形象设计实际上是一个较为全面的概念,其中涉及了各种体系化元素,而结合本文研究内容及方向,其主要探究整个形象设计在人物形象设计和产品形象设计方面的美学发展方向。实际上关于美学的概念和理解,当前整个社会上,尚未形成统一结论,但通俗的说,所谓美学,指的就是通过开展相关设计活动能够让观赏者感受到内心喜悦,使其发自内心认为整个设计活动中充满美的内涵。对于人物形象设计美学理念来说,其想要实现的效果,就是观赏者通过对人的外在表现进行全面有效的了解,从而对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等形象内涵形成全面认知,也就是说整个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其主要通过优化外在展现,从而实现对内心真实情感的有效表达和准确理解。随着当前美学内涵融入不断加深,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其涉及到的细节极为多样,比如人物的服饰、体型、心理素质、语言谈吐等一系列因素,这些都能够让人们对其产生直接联想和认知。结合当前美学内涵,其旨在期待,在进行该设计活动时,必须尽可能优化服装搭配等。实际上,茶艺表演做为体系化的表演活动,整个表演内容就是一种文化产品。因此,在完善其产品形象设计时,也必须充分注重创新与完善。结合其美学发展方向,在开展具体设计活动时,需要优化茶艺表演活动的各项细节融入,无论是具体的茶艺表演活动,还是整个茶艺表演活动的立意和情感诠释都要充分注重其内涵融入。想要实现其美学要求,就必须注重将观赏者的心态理念融入其中,通过内外共鸣,从而实现理想的产品展示。

4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茶艺表演形象设计的美学架构思路

在我国茶文化体系中,茶艺表演占据重要地位,茶艺表演以其几乎完美的动作向世人讲述了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及其发展进程。此外,随着当前人们文化消费理念不断成熟,我国影视作品创作也进入了全新时期,大量影视作品应运而生。在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茶艺表演也被做为创作素材引入其中,起到了理想效果。而在影视作品中,完善茶艺表演的形象设计思路,尤其是以美学视角来看待影视作品中茶艺表演形象设计思路极为必要。以往情况下,茶艺表演更多是以现场表演活动的方式来开展表演活动,相对于当前较为复杂的影视作品创作来说,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现场表演更多注重的是对现场气氛的调动,同时其注重的是现场效果,而对于影视作品来说,由于其传播范围加上作品特点决定了影视作品在融入茶艺表演元素时,必须充分注重各项表演细节的有效把控。对于茶艺表演形象设计的美学架构来说,其需要做到:首先,要完善茶艺表演活动的立意,要以较高视角和文化内涵来为整个茶艺表演活动做铺垫。事实上,茶艺表演不是普通的表演活动,而是整个茶文化内涵的有效呈现,在将茶艺表演融入应用到影视作品创作时,只有达到其创作立意,才能实现其理想效果。实际上,影视作品中,茶艺表演更多是做为整个作品体系中内涵表达的元素,因此想要实现理想应用效果,就必须其立意的表达。其次,要注重茶艺表演过程中的各项细节元素应用,比如茶艺表演展现过程中的音乐使用,服装使用等,整个表演过程中使用的各项元素既要充分满足传统文化的审美要求,同时也要充分照顾和注重在茶艺表演活动中各项礼仪元素的融入,当然,诸如茶艺表演的位置、茶具应用等各种细节都要充分注重。最后,影视作品中,进行茶艺表演形象设计时,必须充分注重对情感内涵的有效诠释。整个表演活动中的美学架构从核心立意确定框架开始,结合茶艺表演活动外在形式的有效展示,同时融入茶艺表演活动的价值理念,进而实现其整体美学架构。在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实际上就是写实与虚化、生活与艺术的有效融合,茶艺表演做为茶文化体系内文化内涵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的艺术表演活动,必须注重恰当释放整个表演活动中的价值情感。

5结语

我国有着悠久的种茶及饮茶历史,在几千年的饮茶历史过程中,茶逐渐与我国社会大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体系化的茶文化活动。茶艺表演就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提升的客观要求,影视作品正处于成熟发展的全新阶段。而在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人们不仅期待其中包含丰富的创作元素,同时对整个作品的美学内涵也极为关注,因此在影视作品的茶艺表演活动中,必须结合美学内涵,完善其茶艺表演的的形象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郁艳红.别样的“表演”—动画表演基础研究[J].北方音乐,2013(17):176-182.

[2]刘彦辰.浅谈茶艺表演中服饰传达的意境气质[J].大众文艺,2014(5):129-134.

[3]金继宏.基于流行导向性服装表演模特舞台表演形象的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4(15):66-72.

化学观念的内涵例6

[作者简介]徐令(1971- ),男,江苏盐城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史。(江苏 南京 21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3-3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27-03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继承和传播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是高职院校提升内涵的源泉,是高职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贯彻国家“以内涵建设为中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彰显“职教性与高教性相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为高职院校实现良性、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指引与精神保障,是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建设、战略规划和特色创新的关键。同时,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职业修养的培养。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质量与创新的力度,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要求高职院校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先进文化精神和创新高职特色的文化体系,以便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具有整合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实力、活力与竞争力。

一、传承与发展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观念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观、信仰、活动和制度等的综合,是高职院校继承、发扬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社会功能的体现。只有充分认识并积极继承、发扬校园文化,培育和发展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才能够真正地自主创新,实现以内涵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广大高职院校以教学育人、思想政治、文化发展等为中心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又再次强调高职院校“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那么,什么是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它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有什么样的关系?

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和理论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具有深刻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建设的发展理念。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主要看人才的培养质量”“更主要是看是否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点是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这意味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旨在实现学校的科学、持续、和谐发展,为社会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职业人才。因此,推进文化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是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打造坚实的基础与提供有力的保证,契合现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继承、发扬和创新自身特色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力所在,也是构成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部驱动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传承历史的同时发扬先进文化。

首先,校园文化是在高职院校发展中不断沉淀、积累、提炼形成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文化模式。它的核心部分是通过历史积累与选择获得的观念和价值,代表着高职院校的显著成就,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宝贵财富。

其次,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活动开展中,校园文化发挥示范功能、约束与熏陶功能、导向与凝聚功能、平衡与协调功能、扬弃与创造功能,指导规范校园师生主体行为。它强大的影响力与活力来自于从高职院校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积累的使命、传统、标准、价值观、物质环境、办学实践、信仰等。它们既是高职院校各项活动的产物,又是推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活动的决定因素。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培养高职人才的活动中,凝聚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外化为物化的校园环境,同时,又内化成整个高职院校的艺术情趣、学术氛围和科学的人文精神,形成以人为本的积极乐观向上的院校精神与氛围。

最后,推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不仅要继承历史积累的价值与观念,还要发扬先进文化的思想理念。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要在先进文化引领下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内涵与功能。创新的校园文化具有科学、和谐的精神文化内涵,着重对知识、价值和职业道德等的追求,积极向上,是先进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积极体现。总之,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人才”培养的“发动机”,先进文化的创新、培育和传播的主体,高职院校必然要继承、发展、引领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与观念,贯彻落实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力求从文化层面上全面发挥高职院校的各项功能。要深化与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就要在继承优秀的历史传统基础上,以科学、批判、创造性的态度追求先进文化的发展,使高职院校的文化能够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最高水平的体现。

二、批判与创新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

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发展历史较短,缺少文化积淀,在文化建设中不同程度地效仿普通高校,造成许多高职院校从教室景观到校训等都是对普通高校的翻版,没有形成鲜明的职业特色。这种校园文化定位的失真使得高职教育丧失了与自身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导致内涵建设片面化、浅层化。再加上对文化教育的轻视,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缺少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性,没有准确的文化定位规范性,具体文化活动内容缺少核心的集合性,导致文化建设迟滞于形势发展的要求。面对建设工作中的客观不足,对有关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等进行批判创新是高职院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首先,作为精神文化现象,体现一定意识形态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园文化的内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共同引导下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情操、职业观、制度等的和谐发展,“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创新型的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普及人文精神,培养职业道德观,将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科学精神、制度建设、人文关怀、舆论宣传等融为一体,积极构建科学理论指引下的和谐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境界。一方面,批判并继承传统高等职业文化教育的知识与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在先进文化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创新,通过引进行业文化等手段,凝练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品牌文化,以品牌文化建设带动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

其次,高职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与职教性相统一”的典型代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普通高校一样,高职院校承担培养人才、教学技术研发和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功能。所以,高职校园文化具有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追求科学、真理,强调以人为本等。但与普通高校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依托行业、企业和社会区域,为社会输送面向基层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服务于社会是高职院校的宗旨。“将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文素质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这是高职校园文化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亮点。”

最后,在吸纳人文理念的前提下改良高职教育的唯工具理性,实现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培养的文化内在的完善,并真正地落实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具体层面上。客观地批判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并在崇尚创新、勇于创新、激励创新、保障创新的价值观念、制度行为与环境氛围下创新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能够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职业性,是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创新的健康有序、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集中力量加强内涵和特色建设,在高等教育的平台上围绕职业教育的核心,突出职业教育的目标、重点、策略与手段,打造出具有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三、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创新的途径

许多高职院校在经过前些年的外延式发展后,面对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必然要转向内涵式发展,这意味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创新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创新的具体工作中,科学定位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标准,将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对接,构建人文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观,都可以帮助实现高职院校以内涵发展为中心的建设目标。

(一)科学定位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标准

正如前文所说,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更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首要目标,为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的质量是文化内涵建设的重要体现,衡量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准是所培养的职业人才的质量。新时期知识经济发展和终身型学习社会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也从“能力本位”转向“素质本位”的职业教育观。“素质本位”的职业教育观提倡“通过对学生全面职业素质的提高,完善其个人品格,培养新型的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人”。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融入素质为本的文化内涵,强化包括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在提高人才培养的共同基础上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对接,不仅能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也能促使院校提升管理层次,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经长期生产经营实践积累形成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标准、文化修养,以及孕育在企业规章、企业管理和企业生产之中的文化积淀,它的核心内容是经营策略和企业精神的价值标准。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中,意味着在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的功能、内容、方法和手段等的育人特性上,结合企业文化的针对性要求,引入资本经营观念与市场管理的制度,将高职教育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都纳入以行业导向性和应用性为中心的文化体系中,实现高职的办学思想与服务企业核心价值取向的有机融合。这种高职校园文化内涵的企业化建设,将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有效对接,使文化体系的构建围绕高职教育的“职业化”本质,使高职校园文化在亚文化的层面上与实践性的企业文化碰撞、融合与升华,构成具有强大内部驱动力的高职文化。

(三)构建职业性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推行“素质本位”只是近年来的事情,不少高职院校在内涵特色建设中忽略人文教育,导致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出现,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与功能,校园文化工作常流于简单的任务完成。要改变这种文化载体工具化的倾向和唯工具理性的价值观,需要树立“职业性”的人文教育主义价值观,使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能够紧密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更好地服务。树立职业性人文主义的价值观,需要采取推进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措施,从而建设推广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在内的职业价值体系。在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对接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采取体现人文精神的文化举措,推广人文主义倾向的价值判断与基础性人文知识,改变过于重视实用性、专业性、技术性的活动标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爱国爱业情怀、职业素养等,完善人格,使学生的知识、情感、人性、道德等得到全面发展。

批判、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软实力的要求,也是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进步发展的动力源的必然结果。正如先进文化推动和引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政治、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一样,在高职院校发展历史上沉淀的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的发展密切联系,并在先进文化发展与自身创新的推动下,引领促进高职院校的内在发展,积极提升其内涵建设。然而,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关系着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校园文化内涵建设面临着各种因素的冲击与推进。坚持以先进文化的指引,坚持批判与创新并重,坚持高等职业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中心点,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必然会不断取得创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金南冬,田乃清,孙俭.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新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

[2]李长真.大学文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2007&filename=2007014161.nh&uid=&p=,2006-10-01.

化学观念的内涵例7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胡锦涛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满足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可以给人们更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从而使“面向人人,服务人人”成为可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办学体系基本形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千百万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从总体上看,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但也有一些学校出现了不重视办学质量的现象,甚至也出现了办学质量的下降。据了解,造成办学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认为政策放开了,不管办学条件如何,学生招得越多越好;有的学校盲目注重一时的“效益”,在招生过程中采取“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策略,甚至擅自降低录取分数线,忽视生源质量;有的学校管理工作跟不上,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不够规范,难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质量,甚至忽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如此等等。

职业院校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根据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认识。

一、职业院校内涵包含哪些方面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职业院校内涵”主要是指职教理念、办学机制和人文环境。职业院校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形成职业院校的特色及优势,积淀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及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使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二、为什么要强调内涵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职教事业的发展,集约化办学以及学校规模扩大几近极致,学校格局的调整已基本结束,学校硬件建设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调研结果表明:学校管理的落后没变,特别是管理理念的落后没有变。学校的文化精神、文化传统、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却似乎被疏漏了,淡忘了。因此,笔者认为是到了应该认真研究学校内涵发展、内涵建设、苦练内功的时候了。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最重要的是“水平和质量”,这是学校内涵发展永恒的主题,所有改革与发展最终都应当落实到这一目标上来。遵从办学规律、教学规律,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来适应时代的进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

三、学校内涵与学校文化、学校特色的关系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其核心是校园内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精神面貌。从这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而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显环境、校本化的课程体系、独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明显优于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更是表现为凝聚在学校每一个成员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也许我们很难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它,但它无处不在,它不因校长更换而改变,不因教师调动而弱化,也不因学校变迁而消亡,它深入学校每一个成员的骨髓,影响人的一生。所以独特的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标志,其核心和基础是学校内涵,学校文化和学校特色是学校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

四、内涵发展之路如何走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领导是关键。领导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时度势,以准确的定位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学校一年、两年甚至几年成绩好并不能代表以后都好,要把目光投向学校的长远发展,必须确立先进的理念,准确定位内涵发展的办学方向,才能为学校内涵发展保驾护航。要真正落实办学方向,为内涵发展蓄势,领导的凝聚力是相当关键的,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领导一定要努力做到率先垂范,提高人格魅力;一定要观念先行,提高决策力;一定要敢为人先,提高执行力。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端正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引领全校教职工开展学校内涵建设工程。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基础。教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创新,以提高专业化水平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职业院校走好内涵发展之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学术人文氛围的营造主体,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要的是切实更新观念,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求得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规模的扩大应建立在充分挖掘办学潜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保证办学质量的基础上;质量的提高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其次,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数量足、素质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要力求通过文化的经营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做到以文化引领人,以文化滋养人,以文化激励人,构建提升内涵建设的“主力军。”要用“厚德”承载教师文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要切实开展“读书工程”,让每位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增长知识,增强师德,并通过读书笔记展评、师德演讲比赛等方式,引发教师对新时期师德进行思考,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塑造师德新形象。要用“制度”滋养教师文化。在刚性的制度管事中融入人文关怀,力争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商量,多一份宽容,让制度成为一种激励,激励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当制度转化为自觉的习惯,它便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引领教师在常态的活动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要用“师能”提升教师文化。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学校搭建舞台。引导教师经历一个“学习感悟—自主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让感悟与实践对接,把理论和经验转化为现实的教育行为。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重点。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以高效的课堂教学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舞台,学生和教师则是舞台上的主角。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在于构建高效的课堂,而构建高效课堂的重点又在于练就一支精兵强将,真正实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基于这一点,职业院校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重校本教材,提升教力。教师不仅要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需要,更要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求。要利用集体备课、实践课、汇报课、校际交流展示课、公开课为平台,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重课内外结合,提升学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学力,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自学中学会学习。”

三是重课题研究,提升效力。“以科研提质量,以科研促效益”。要根据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让科研植根课堂,让现实走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化学观念的内涵例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12-02

民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下简称)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及其政策支持下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受到重视,但与已有的公办高职院校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上相对滞后。因此,加强民办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促进内涵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文化与内涵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支柱

关于文化的含义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但基本的看法都认为“文化是人文化的产物”,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群体精神的表现形式。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和教育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1]就大学文化而言,国内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是以物态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校园景观等,是大学不可轻视的非主导文化;精神文化则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类,是大学改革发展不可动摇的主导文化。[2]这就是说,大学发展依靠的是精神文化所包含的三种文化,即观念文化是人们对于外部世界、自身以及人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理解和看法,是文化系统的核心要素,也是引导大学发展的“航标”文化;制度文化是在观念文化下建立起来的有组织的必须遵循的规范体系,是保障大学运行发展的制动系统;行为文化是指个体在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修养、气质、道德和能力作用于行为的具体表现。群体的行为文化决定着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和管理水平,体现了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每所高校都十分重视教职员工的行为文化的提升,只有个体素质提高了,形成的合力才是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动力。因此,精神文化所包含的三种文化是大学发展的主导文化,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

就目前的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如果没有内涵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有学者指出:“以人为本、文化立校被看作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最高境界。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只有上升到文化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特色发展。”[3]只有把文化与内涵发展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以文化发展引领学校的内涵发展,才能促进民办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

二、民办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的现状分析

首先,办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对文化与内涵发展认识不足,办学的定位不明确。从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发起人和创办人的情况看,他们大多是一些企业的老板、创业的成功者,而并非业内人士,这种民办高职教育都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在管理模式上,实行的多是企业管理模式,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重制度的强化轻制度的人文化。在人才培养方面,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轻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教师及行管人员管理上,重职能部门行管人员的工作绩效和素质能力,轻教学人员的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这些都是民办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明确、文化内涵发展不足的现象。

其次,把主要重心放在学校建设、环境美化以及制度管理上,追求表面化和形式化。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文化积淀不深厚,社会信誉度不高,为了吸引生源,只能从学校的外观上造声势。有些民办高职院校校园面积大,校园建设上规模、上档次,对学生来校参观具有很大的诱惑力,有很好的生源。可是学校不重视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学历低,其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与现代高职教育课堂教学存在较大的落差,学生到校学习一段时间后,感到很难学到真正的知识和专业技术,有不少学生要求退学和转学。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有些民办高职院校把学校建设的重心放在大力塑造外在化的形象上,过分夸大自身的办学力量,把物质文化建设当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搞面子工程,缺少对校园文化的长远规划,没有把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和操作,认为文化与内涵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务虚”品,致使教师和学生在学院文化的认同上无所适从。

再次,避重就轻,重“招”不重“教”,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密度过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失,是民办高职院校目前存的主要问题。一所学校的发展依靠的是质量,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学校改革发展和管理的重中之重。“教师质量和教学质量是两个紧密相连的统一体,也是学校管理的‘双核心’……学校的管理离开了教师质量,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没有好的教学质量,学校就像处在黑暗中的城堡没有了光明,它们是共同支撑教育大厦的两个支架,缺少任何一方,学校的教育大厦就会坍塌,学校管理也就失去了意义。”[4]

三、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促进内涵发展

国务院2014年1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随着国家对民办职业教育的重视,民办高职院校在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强民办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重精神文化建设。学校是以传承文化为目的的教育机构,没有文化学校就无以依存。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客观存在的,如校园环境、建筑、教学设施等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在学校建设发展时期是处在第一位的;精神文化是主观存在的,是人的观念、知识修养、文化气质在个体生活与社会实践中的能动反映。“高职院校精神文化主要体现为基于对教育观念、价值、教育规律和时代潮流深刻理解基础上,对高职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传统和办学战略的认识和把握。”[5]物质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硬环境;精神文化则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是软环境,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好的校园环境、校园建设、教学设备以及实验室和实训室等,学校的一切工作则很难开展,也不可能有好的生源。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要着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民办高职院校的长足发展。

2.重视教师文化建设,以教学质量促进内涵发展。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文化是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奉献精神、教育观念、教学态度以及价值取向等。“教师文化建构应重在确立教师的崇高信念,形成教师的积极态度,并最终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6]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如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并自觉地运用到教学与实践活动中,是现代大学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民办高职院校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切实关心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为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使教师感受到在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高职院校没有任何差别,让他们能够安心在民办高职院校工作,并把学校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改善,学校的公信度和社会地位才会提高。

3.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以课程文化引领内涵发展。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课程是一种文化,其内涵莫大精深,是专业建设、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据。学生的文化修养、思想观念以及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学生接受先进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能力,制约着学校的内涵发展。民办高职院校应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开发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综合素质能力以及专业技术能力的新课程,以课程文化引领民办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民办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和内涵发展还体现在制度文化、学生文化、学生管理文化以及后勤服务文化等多个方面。制度文化和后勤服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障;学生文化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学生管理文化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现代学生管理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在管理模式上的具体体现。因此,加强民办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是今后乃至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春.制度文化:大学文化的核心环节[J].教育发展研究,2004,(7.8).

[2][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纽约:哈泼和罗出版社,1958.

[3]李明中.后示范时代,高职教育路向何方[N].北京:中国教育报,2012,05(2).

化学观念的内涵例9

从当前大的时代背景看,无论是传统茶文化体系,还是现代各项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都需要在充分结合时代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满足对传统文化理念的发展传承要求。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当前人们消费理念发展日益成熟,如今在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必须结合人们的客观需要和具体的时展方向,实现整体创新发展与体系化完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既实现了整个传统文化的体系传承,同时其也实现对传统茶文化体系的有效传承。

1传统茶文化的内涵理念分析

我国是传统的茶文化大国,在茶文化体系发展形成过程中,其经历了体系化的历史阶段,无论是传统的时代内涵,还是具体的价值理念,其都在长期的饮茶历史中实现了系统化传承和发展,可以说传统茶文化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核心,通过对传统茶文化进行系统化分析和全面认知,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实际上就是:首先,整个传统茶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其经过历史性融入和全面展现,从而实现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理念,客观的说,传统茶文化体系不仅仅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理念形成有效融合的关键。在我国,茶叶从发现到系统化饮用,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饮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因此我们想要实现对传统茶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了解,就必须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系统化认知,进而才能对其中所拥有的价值内涵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实现理想的传统茶文化传承效果。其次,传统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对传统茶文化进行有效认知过程中,需要从传统文化体系的价值理念分析入手,通过完善探究其应有的价值理念和具体内涵,从而实现理想的传统茶文化传承效果,我国传统茶文化已经突破了传统的饮茶元素,而是将整个饮茶活动和具体的社会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立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因此想要有效传承传统茶文化,就需要对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进行剖析,通过有效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茶文化传承效果。最后,整个传统茶文化不是单一的文化元素,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元素和内容,在整个传统茶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全面视角切入,也就是说在对其进行传承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还要将其中所拥有的其他艺术元素进行系统化分析。通过具体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茶文化资源传承与应用。而在当前现代文化理念发展应用日益成熟的今天,传统茶文化有着重要的传承价值和认知作用。因此通过深层次剖析其中所具有的价值内涵,从而为传统茶文化的时代化提供有效帮助。

2当前传统茶文化在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价值分析

陈列展示设计活动是当前充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发展体系化的文化产业,构建文化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形式,有效利用这一活动,能够实现现代文化理念的全面传播。但是客观的说,我国在接触陈列展示设计活动时,相对时间较短,其更多理念是西方发达国家理念,因此在当前我国开展陈列展示设计活动时,其更多是西方发达国家相关理念的融合再现,因此,无论是整个活动开展的效果,还是整个活动开展的具体理念和发展,都更多是对这一理念的系统化再现。不仅如此当前在开展陈列展示设计活动时,很多只是一味强调科技元素的应用,缺乏必要的文化内涵,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元素系统化应用在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必然能够给与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极大的创新力量和内涵。当然,还应该认识到随着当前传统茶文化传承发展压力不断加大,如今想要对其形成全面完善的应用和传承,不仅需要认知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和理念,同时也要系统化传承发展传统茶文化内涵,从而实现传统茶文化的最佳传承效果。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传统茶文化理念和内涵,还是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应用,都是多元文化系统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所必须充分注重继承的内容。客观的说,将传统茶文化与陈列展示设计活动开展相结合,其也是整个设计活动系统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如果我们在开展这一活动时,不能对其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和内涵体系进行系统化分析,以及寻找到其创新的切入力量,那么这一活动就很难实现理想的效果。

3当前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分析

总的来说,陈列展示设计作为一种时代化的设计元素和方法,其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时代化和现代化积极特点的活动,在整个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需要展现应用的价值内涵,同时还要将设计活动开展形式与其具体内涵相融合,从而使其能够实现最佳应用效果。当然,在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如果能够将传统文化体系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其不仅能够实现理想的陈列展示设计效果,同时其也能够为整个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寻找到成熟的载体。结合当前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茶文化不仅是一种与茶相关的文化理念,同时其还是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发展核心。完善传承传统茶文化,将对整个传统文化体系发展形成有效帮助。随着当前人们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压力不断加大,如今在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和内涵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实现最佳设计价值和效果。随着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日益成熟,无论是利用传统文化的具体思路,还是将传统文化系统化融入到整个教育过程中,都需要通过有效融入传统文化理念,从而为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相应帮助。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理念汇总,其中不仅为当前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提供了开展灵感,融入了全新理念,同时也是民族精神与现代设计活动系统化融合的具体需要。正是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使得我们可以系统化探究传统茶文化在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所独有的影响。

4传统茶文化在陈列展示设计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随着陈列展示设计活动建设日益成熟,如今在其具体开展过程中,无论是陈列展示设计活动的具体理念,还是具体的活动,都存在相应问题和较大不足。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未能展现其应有的理念和内涵,未能展现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因此随着当前陈列展示设计活动日益频繁,优化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应有思路就优为必要。对于陈列展示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如果其在开展过程中,能够充分融入传统茶文化元素,那么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其内涵水平,同时也能够赋予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的应有内涵。而对于陈列展示设计活动来说,想要有效应用整个传统茶文化元素,需要做到:首先,在陈列展示设计活动中,要适当借鉴茶文化中所包含的元素,丰富陈列展示设计活动中使用的元素内容。传统茶文化体系是系统化的元素体系,其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被借鉴应用到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中来。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传统茶文化元素的绿色生态更具传承和具体应用价值。在陈列展示设计活动时,不能一味堆砌素材,要结合人们对需要内容,优化素材搭配。其次,在开展陈列展示设计活动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传统茶文化所倡导的和谐统一理念,优化陈列展示设计活动素材使用,提升陈列展示设计活动建设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性和匹配性。以往陈列展示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重要问题就是整个设计活动开展,不能忽略了与周围环境的有效融合和搭配,从而影响了陈列展示设计活动的观赏效果。而传统茶文化中重要的内涵就是要有统一理念,而在进行陈列展示设计时,将设计活动系统化融入统一理念,其必然也能够为实现最佳效果提供帮助。最后,在进行陈列展示设计活动时,要充分注重将传统茶文化的文化理念及内涵融入其中。通过赋予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的相应内涵,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文化内涵是当前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中,最为缺失的内容,也是影响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品质的重要原因。所以当前我们在优化开展该设计活动时,要融入必要的情感内涵,通过融入陈列展示设计活动中必要的人文内涵和要素,从而在提升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品质的同时,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中所具有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情怀,从而提升其观赏效果。

5结语

目前在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普遍存在设计理念缺失的问题,因此,丰富设计理念,融入全新内涵对于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来说,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通过对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内涵与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将这一元素融入到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过程中,其必然能够在有效丰富陈列展示设计活动元素的同时,提升整个陈列展示设计活动的品质和内涵。当然,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传统茶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这也是将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其不仅符合整个时代的发展方向,更是其必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周业安.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式服装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11-113.

[2]邱长溶.换个符号,美在人间天堂———浅析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符号[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141-145.

[3]冯兴元.“技术形象”———“艺术形象”———结构思维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43-146.

化学观念的内涵例10

乍看“公鸡下蛋”,或许你会想到2007年春晚赵本山小品中的经典台词“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鸡”而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或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又或许你更多的会是好奇甚至不解,这世上真的有公鸡下蛋吗?对于此,本文则试图用内涵以及外延这对概念来解释“公鸡下蛋”。

“公鸡下蛋”这是什么概念?什么是内涵意义?什么是外延意义?什么是“公鸡下蛋”的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带着以上问题,笔者开始了本文探索。

一、概念及其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

什么是“意义”(或“意义”的意义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说:一是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二是指价值、作用。本文所谓“词语的意义”,显然指前者。

无论在日常言语里还是在语言哲学、逻辑学的论著中,“词语意义”的近义词都很多,诸如“意思”、“含义”、“涵义”、“内涵”、“概念”等。本文中,笔者把“概念”视为“意义”的同义词,二者互相通用。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属性的事物。这两方面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又称概念的含义。内涵是概念的质的规定性,它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什么’。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部对象,又称概念的对象范围。外延是概念的量的规定性,它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有哪些’”。

逻辑学中按照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在现实世界中存在,把概念分为真实概念和虚假概念,虚假概念又称为虚概念,是和真实概念相对、歪曲地反映思维对象的概念。真实概念都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这是很明确的。然而关于虚概念是否也有内涵和外延,则是争论很大且无定论的问题。

二、词语的内涵意义和内延意义

词语的意义产生于语言社团集体对对象及其属性的认识;它的本质是意识,是观念,是词语符号所承载的语言社团关于对象的观念信息。词语的意义可分两种: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内涵意义是人脑对对象属性的反映。外延意义是人脑对对象本体的指示性反映。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就其本质而言,内涵意义是词语意义的形式,外延意义是词语意义的内容。

外延意义决定内涵意义,内涵意义必须通过外延意义才能实现自己,或者说,外延意义是内涵意义的直接现实。从语用的视角看,外延意义是意指目标,而内涵意义是实现这一意指目标的途径。

词语的本质是观念,是“反映”。在理解内涵意义和处延意义时,应该是:

第一,内涵意义不等于词语所指称对象的属性。内涵意义与对象的属性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质的区别。一般地,对象的属性都可以或多或少地被反映到特定词语中而转化为该词语的内涵意义,词语的内涵意义也都是反映了对象某一(些)方面的属性的。但并非对象的属性就等于词语的内涵意义。对象的属性是“第一性的”,词语的内涵意义则是“第二性”的。

第二,词语的实际所指(即外延)不等于世界本身(这里的“世界”与“可能世界”是同一概念,现实世界是可能世界的一种)。词语实际所指,是语言社团所认识的世界,是“可说的世界”。而世界本身,有的已经为语言社团所认识, 有的尚未为语言社团所认识。若是前者,则词语的实际所指等于世界本身;若是后者,则不等于。

通过对内涵意义、外延意义在词语中不同显现情况的考察,可以得出一个认识:内涵意义和处延意义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意义。对这一认识作出进一步的概括是:词语无不具有意义,因而词语无不表达概念。

三、“公鸡下蛋”的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

首先,我们先来看三则新闻:

(1)公鸡下蛋――公鸡中的战斗“鸡”

意大利的一只名为吉安尼的公鸡在同窝的母鸡被狐狸咬死之后,竟然自动转变性别,成了会下蛋的母鸡。专家说,动物身上说不定有一种原始的“求生基因”,为了确保物种繁衍,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雌雄转换。

(2)“公鸡下蛋”的事儿,发生在13年前。那时候,有的乡村干部为邀功请赏,常在年终收入上做手脚。譬如某村有鸡数千只,其中有公鸡数百只,但他们不管是公是母,一律按年产蛋多少、价值几何报将上去。此事一不留神传至民间,便在农民的笑骂声中留下了“公鸡下蛋”的趣闻,“公鸡下蛋”进而成了虚报、浮夸干没影事儿的代称。当时,京郊某乡一位党委书记对此深恶痛绝, 在宣称共产党员决不干“公鸡下蛋”事儿的同时,且有扣除上报数字中数十万元“水份”动真格的行动。此事被公之报端后,一时间,不干“公鸡下蛋”的事儿传为美谈,这位乡党委书记亦由此名声大噪。

(3)2004年3月29日7时,北京延庆四海镇王顺沟村李满堂家的“公鸡”下了一个“蛋”。据李满堂介绍,那天他去打扫鸡窝,当时只有一只“公鸡”在鸡笼子里,他去铲鸡粪的时候,那只“公鸡”起身,就看见鸡屁股后边出来一个东西,他赶上前去,发现掉出的是一个“蛋”,捡起来时还热着。当时他觉得奇怪,于是四下里看了看,发现确实只有这只“公鸡”。就此事,动物专家解释说,公鸡下蛋有三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人为的,人通过药物以及其他医学手段让公鸡生蛋;第二种是公鸡吃了大量的石子,在体内钙化,也就是说生出来的看似鸡蛋,实际只是结石;第三种可能是,这只鸡实际上是母鸡,只是体内雄性激素分泌过多,看似公鸡。

究竟“公鸡下蛋”的内涵意义以及外延意义何在?这一问题还颇具争议,下面开始具体分析。就(1)而言,世上似乎真的找到了下蛋的公鸡,大家可以直观地看到这只冠高耸,体态特征均表明这是只雄鸡。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似乎找到了反映某种属性的事物即下蛋公鸡,难道我们就可以据此推断“公鸡下蛋”真的存在对象所指?“公鸡下蛋”具有外延意义?其实不然,根据专家的判断,我们可以推断这只鸡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公鸡,而是一种转基因的特种鸡,“转基因公鸡”跟“公鸡”从意义上讲则不可同日而语了。正如(3)中所分析的,“公鸡下蛋”可能只是以炒作为目的,也可能是某种医学手段的产物,并不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在这里,“公鸡下蛋”不仅没有内涵意义更没有外延意义。公鸡司晨,母鸡下蛋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公认的自然规律。公鸡顾名思义是雄性的,因此它就不具备下蛋的功能与属性,不是思维对对象本质属性的反应,从这一概念上讲,下蛋的公鸡是没有意义的,是虚假的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应,也就是说,“公鸡下蛋”没有内涵意义。至于外延,没有内涵自然而然也没有外延。

从另一方面讲,“公鸡下蛋”有内涵意义而没有外延意义。因为概念就其意义自身而言,并不包含外延。也就是说,一个概念是不是有外延存在或外延具体指哪些事物,都不是概念本身的问题,而是另外一个判断问题。使用某一概念之前,对概念的意义必定已有确定的理解,外在事物是不是符合这一意义,也就决定这一外在事物是不是我们的所指。事物如果符合概念的内涵,便可以此概念称谓,不符合的就不是此概念的所指。而且,概念的意义通常只含有特定的内容,那么,所指也就必须仅仅限定于这一明确的意义之内,虽然概念与事物对应起来有可能指向一个完整的存在,但并不是此外在事物的所有方面都包含在此概念的内涵之内,成为我们的所指。“公鸡下蛋”完全符合语法规则,内涵意义是词语意义的形式,形式正确,可断定“公鸡下蛋”显然是有内涵意义的,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却找不到“公鸡下蛋”的对象所指,也就是说找不到“公鸡下蛋”这一词语的内容,而内容即词语的内涵意义,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公鸡下蛋”不具外延意义。

与(1)相比,(2)中“公鸡下蛋”进而成了虚报、浮夸干没影事儿的代称。在实际使用中词语的意义发生转变,“公鸡下蛋”既有了内涵意义又有了外延意义。(2)中“公鸡下蛋”已经成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的一种认识,是思想意义上的,这种认识是以“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为基础的,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因而是有内涵意义的。而且,你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这些虚夸、浮夸干没影儿事儿,也就是说能找到“公鸡下蛋”这一词语的实指,由此可见“公鸡下蛋”既有内涵意义又有了外延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词语的内涵意义以及外延意义因人、时、地、文化而异,具有主观性、偶然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等特点。千百年前,人们绝对不会想到使用“公鸡下蛋”这一词语,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张,这一语言现象产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且有了内涵意义甚至于它的外延意义。

四、结语

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在词语中的显现,存在着不同情况。有的词语既有内涵意义,又有外延意义,如各类普通名词和名词性词组(短语)。有的词语只有内涵意义,没有外延意义,如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虚词。有的词语只有外延意义,没有内涵意义,如专有名词。在特定的时代历史背景下,“公鸡下蛋”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也登上了社会的舞台,有了诸多的内涵意义甚至外延意义,新词也许就这么产生了,词语是记录着时代的脚步,区分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有助于提高你理解、鉴赏语言的能力,帮助你更好地交际,建立完善的世界观,进而创造出更多的词语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参考文献:

[1]白庆祥等.逻辑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化学观念的内涵例11

“和”内涵融合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推动了中国文化历史的演进,更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得到了崭新的升华与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和单位都能实现和谐其自身的发展。高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程度对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一、推动高校内涵发展必须理解高校和谐文化的内涵

伴随着当今社会高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传统的专业教育转变为多元化教育,众多大学逐渐趋向社会化,甚至有部分学校过于强调现实主义和世俗化。因此通过加强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来推动高校的内涵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趋势。自古至今,高等学府一直以“海纳百川”的博怀,造就了许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的“理性主义”和“远大志向”。如果高等学校沦落为只为经济服务的工具,将不能再继续撑起为社会塑造精神文明家园的“象牙塔”的重担,也将无法为众多莘莘学子实现独立人格和追求精神的梦想。推动高校的内涵发展必须构建和谐的大学文化,因为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不仅会帮助高校恢复原位,还能帮我们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这方面去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动高校的内涵发展首先要理解和谐文化的内涵。

高校的文化建设,是有其自己的发展特点的。主要是由高校的师生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能够反映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队意识、行为规范等属于自己的特殊的文化内涵和传统。而高校的和谐文化建设则是以崇尚和谐并追求和谐为其价值取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主体。正因其特点高校才能将不同脉络纹理的学科,以及学术观点各异的学术专家融合在一起,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相濡以沫的学生情在这里诞生,并一起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二、推动高校内涵发展必须加强和谐文化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因此其内涵发展也并非是简单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强调和谐文化的重要作用,提升文化的自觉意识。也就是努力建设以和谐理念内涵的大学文化,促进精神与物质、共性与个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的和谐发展。

高校的和谐文化这一概念源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谐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也成为了高校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高等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和谐文化的有力支持。学校的内涵发展要以“和”为前提,和谐文化的主旨与高校的内涵是一致的,都是为积极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为其前进的方向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高等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和谐校园文化为先导,借助和谐校园文化唤起和激发每一位成员的真挚感情,集合大家的力量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理想一起努力。高等教育的和谐文化的建设还可以深刻地影响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为师生们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促进高校真正的内涵发展。建设学校的和谐文化可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以及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和谐校园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陶冶因素,能给人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在和谐中受到积极的塑造。可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对高等学校的内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建设校园的和谐文化不仅可以满足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为全校师生员工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积极、健康、团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的欲望,促进师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同时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校的内涵发展需要和谐文化的推动作用,要想加强高等学校的内涵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通过积极建设和推动校园和谐文来实现的。高校必须转变陈旧的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左右的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要认真传授科学知识,又要注重思想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学校的管理机构还要建立起完善、合理、和谐的育人制度。使师生都以服务校园和谐为己任,这样整个校园才会健康发展,其内涵也才能在和谐文化的推动下得到迅速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晓文.高校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机制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10

[3]李宣海.大学文化的内涵发展及建设实践.中国高等教育,2009

[4]李敏.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天府新论,2008

[5]黄爱国.论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功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王威.莫让“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成为“空中楼阁”――从新加坡“因材施教”理念得到的启示.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7]段溢波,舒国燕.大学文化:冲突、原因与构建.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