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信息分类标准

信息分类标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4 09:26:24

信息分类标准

信息分类标准例1

1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分类现状

1.1信息安全国际标准现状及分类体系

1.1.1美国国防部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美国国防部(DoD)将美军信息安全标准按安全部件与安全功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其标准体系见图1,其中安全部件以信息流为主线贯穿始终,分为信息处理安全标准、信息传输安全标准、信息理解表示安全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和安全环境标准五类。安全功能从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抗抵赖性)来进行划分,分为鉴别安全服务标准、访问控制安全服务标准、保密性安全服务标准、完整性安全服务标准、抗抵赖性安全服务标准和可用性安全服务标准六类。DoD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虽然覆盖全面,但安全部件和安全功能之间的标准交叉重复比较多,层次不够清晰。

1.1.2联合技术参考模型(JTA 6.0)

JTA 6.0中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为实现对国防部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提供了支撑,包括(本地)计算环境、飞地边界、网络和基础设施、支撑性基础设施和安全评估五类标准。这种分类比较合理,但分类下面对应的标准大部分是国际标准和美国国家标准,因此,应在借鉴该分类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建立起合理的标准体系。

ISO信息安全工作组分类如图3所示。目前,ISO制定的信息安全标准按照工作组的分类分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标准、密码和安全机制、安全评价准则、安全控制与服务和身份管理与隐私技术五类。该分类方法比较粗糙,对于建立安全运行的信息系统,针对性不太强。

1.1.4国际电信联盟(ITU-T)标准

ITU-T SG17组负责研究网络安全标准,包括通信安全项目、安全架构和框架、计算安全、安全管理、用于安全的生物测定、安全通信服务,如图4所示该分类方法对信息安全技术分类比较粗糙,信息安全技术也只侧重于通信安全。

ITU-T颁布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安全标准主要有:消息处理系统(X.400系列)、目录系统(X.500系列)、安全框架和模型(X.800系列)等,其中的X.509标准是PKI的重要基础标准,X.805是端到端通信安全的重要标准。

目前,ITU-T在安全标准化方面主要关注NGN安全、IPTV安全、身份管理(IDM)、数字版权管理(DRM)、生物认证、反垃圾信息等热点问题。

1.2国家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标准自1995年开始制定,至2002年共制定标准19项,全部由国际标准直接转化而来,主要是有关密码和评估的标准。在这19项中,2004年后已有12项进行了修订。自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4年成立以来至目前我国实际现存正式信息安全标准87项,这些标准中,既包括技术标准,如产品和系统(网络)标准,亦包括管理标准,如风险管理标准等,覆盖了当前信息安全主要需求领域。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标准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本着“科学、合理、系统、适用”的原则,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化成果和认真梳理我国信息安全标准的基础上,经过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各工作组的认真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国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分类相对合理、全面,涵盖了体系结构、安全保密技术、安全管理和安全测评等方面的标准,但庞大繁杂的标准体系常常让开发人员无所适从,无法选取需要遵循的标准。因此,针对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工作要进一步精简标准体系,突出重点,尤其是影响系统集成方面的安全接口标准,进而增强各个安全组件之间的互操作和安全技术间的协作,提升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支撑性基础设施主要涉及到实现通信与网络、应用环境和数据安全所应用的支撑性技术,包括认证、授权、访问控制、公钥基础设施(PKI)和密码管理基础设施(KMI)。

通信与网络安全主要体现在网络方面的安全性,包括网络层身份认证、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数据传输的保密与完整性、远程接入的安全、域名系统的安全、路由系统的安全、入侵检测的手段、网络设施防病毒等。

应用环境安全主要包括终端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其中:

终端安全主要包括计算机和服务器的安全。其中服务器可以归结为广义上的终端,防火墙、IDS、服务器存储备份等技术可以为服务器提供安全服务。

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网络内使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操作系统安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操作系统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系统漏洞等;(2)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问题;(3)病毒对操作系统形成的威胁。数据库系统的威胁主要来自:非法访问数据库信息;恶意破坏数据库或未经授权非法修改数据库数据;用户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库访问时受到各种攻击,如搭线窃听等。

系统中的数据是系统运行的核心,数据的安全性保障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和服务。数据安全通过数据容灾备份技术、网络隔离技术和加密技术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不受损坏、不被窃取。数据容灾备份主要通过对系统、数据、文件等进行快速、完整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并支持快速恢复的机制。网络隔离技术主要通过隔离网络攻击来确保网间数据的安全交换。数据加密主要通过链路加密和节点加密来确保数据不被截获。

安全运维管理是在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安全系统建设之后的工作,其目的是保证所应有的安全产品和技术能够真正、充分发挥其预期应有的效果和效率。安全运维管理包括安全设备的策略配置、安全测评、安全监控和审计、安全应急响应等方面的技术,主要完成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控和安全问题的处理等系统安全保障工作。

3信息安全标准分类体系

信息安全技术参考模型是建立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面,分类合理的标准体系,才能科学地预见需要制/修订的标准,进一步明确信息安全标准化的研究方向,更好地支撑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和集成,确

保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形成安全可信的互连互通互操作。在前面提出的技术参考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进行了划分。 应用环境安全主要包括终端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其中:

终端安全主要包括计算机和服务器的安全。其中服务器可以归结为广义上的终端,防火墙、IDS、服务器存储备份等技术可以为服务器提供安全服务。

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网络内使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操作系统安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操作系统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系统漏洞等;(2)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问题;(3)病毒对操作系统形成的威胁。数据库系统的威胁主要来自:非法访问数据库信息;恶意破坏数据库或未经授权非法修改数据库数据;用户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库访问时受到各种攻击,如搭线窃听等。

系统中的数据是系统运行的核心,数据的安全性保障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和服务。数据安全通过数据容灾备份技术、网络隔离技术和加密技术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不受损坏、不被窃取。数据容灾备份主要通过对系统、数据、文件等进行快速、完整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并支持快速恢复的机制。网络隔离技术主要通过隔离网络攻击来确保网间数据的安全交换。数据加密主要通过链路加密和节点加密来确保数据不被截获。

信息分类标准例2

1.1 学科大类设置不全,知识体系不完整

以中文雅虎(Yahoo)为例,它将网络信息分为14个宽泛的类目,每个大类又分出若干二级类,二级类目下细分出三级类目,可根据需要细分出四、五级类目。可以说,Yahoo采取的是一种逐层扩充的方法,以使知识的覆盖面越来越全。但是,从Yahoo分类每年都发生的明显变化和迅速增长的网络信息资源我们可以看到,仅仅设置这14个大类是难以涵盖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又如搜狐(sohu),将网络信息分为18个大类,网易(WWW.163.com)将网络信息分为19个大类,都有类似情况。总之,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网站分类设置还不完善。知识覆盖不全,体系过于简单。几乎所有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知识残缺不全、体系设计不完整的通病。

1.2 类目划分标准不够合理

信息资源在同一层次下划分的标准不够统一,有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划分标准的现象。具体来讲,同一层次类目在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有:一方面,网站为了突出当今的热门和主流信息,将一些下级类目提升到大类中,如大多数中文网站把“电脑网络”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与“科学技术”并列为大类;又如网易将“体育竞技”和“少儿乐园”放在大类中。另一方面,子类的设置的标准问题,如Yahoo的“科学”这一大类下设有“电脑与信息技术”、“活动”、“教育”、“科普”、“酷站”、“能源”、“字典”、“组织”等等的二级类目。此外,在大类的展开中常出现整体不包含局部的违反逻辑规则的现象。

1.3 各网站采用的分类标准不同,各行其是,导致了用户在使用时无所适从

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基础建立类目体系,虽有较好的实用性,但类目划分的规律性不强,从而造成了各搜索引擎的分类不一致,体系也不太严密、科学,类名不规范,各个搜索引擎设立分类目录时力图突出的是自己的特色。

如新浪设立了“少儿搜索”大类,搜狐把“公司企业”单独列为一个大类,这就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必须对某个搜索引擎的类目比较熟悉,否则当人工的分类有时与某些用户的习惯不一致时,会造成这些用户无法在正常的路径中找到资料。

1.4 类目名称设置不够规范合理,不能全面反映类目的内容,给用户查找易造成误解

类名有时不能确切地概括类目的内涵,有时只有象征意义。此外,由于类目的下位类范围较宽,上位类有时很难有效限定其含义,再加上网络自编分类体系一般不使用注释揭示类目内涵,容易使一些类目的含义和范围难以确定。

设置好类目名称关键是选好类日用词。很多网络分类体系中采用一些含义模糊的语词,而且没有注释,这就使用户很难判断该类目的外延。如“网易”的“另类科学”,“搜狐”的“生活情趣”等类名,如果没有注释,根本就无法明白该类的内容包括什么。

1.5 类目排列缺乏逻辑性

目前,中文网站总的来讲类目排列比较随意,外延常常有交叉重叠。几乎所有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类目排列混乱的通病。如新浪、网易、搜狐、中华网在线等,都把“文学”与“艺术”、“电脑网络”与“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及“政治”等原本密切的大类,却人为地分割开来。又如网易对“文学”大类之下15个二级类目的排列,逻辑性不是很强。再如新浪对”文学”大类之下30个二级类目的排列,即便是按类目的使用频率或访问量序列排列,也使人感到排列次序不规律,不易查找。

1.6 从事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人员都大多是非专业的分类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增长以及信息需求的不断加大,网站业务量也快速攀升,而建立一个优秀的中文搜索引擎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技术、设备、人力、财力的投入上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许多网站扩大了工作人员的招收数量和范围,与此同时,许多网站却忽视了引进有信息处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造成了许多诸如以上提到的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问题。

面对海量网络信息,其分类体系的诸多弊端为用户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开发共享网络资源带来严重困难。因此,构建规范合理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已是大势所趋。

2 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观点

从1998年开始,国内对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研究此起彼伏。其中,有许多学者表达了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的思想。如黄如花在文献1中指出要“信息描述标准化”;又如郑福根在文献2中认为网络信息组织的原则之一就是“标准化原则”;再如张林龙在文献3中指出“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分类标准成为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迫切需要”等等。此外,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要编制一部适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分类法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此说法可从刘延章、余义芳在文献4中对1998年~2002年这5年间160余篇有关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研究的一些结果中略见一二。下面是文献4中的部分观点:

(1)关于网络信息、网络信息用户、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特点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网络信息分类检索工具的标引对象、使用对象、所处环境的认识,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认识基础。

(2)关于网络信息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方面的比较研究为我们借鉴二者各自的特点、编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供了便利,从而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理论基础。

(3)关于传统分类法应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研究虽然有助于传统分类法特别是《中图法》自身的调整和改造,使之适应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需要,但也为更好地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方法基础。

(4)关于现代技术应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研究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5)关于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特点、问题及其改进方面的研究对于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6)关于统一的中文网络信息分类法编制方面的研究对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编制一部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技术实现条件,为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 对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要实现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编制一部适于网络信息组织的《分类法》是非常紧迫,也是切实可行的。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分类体系与传统文献分类体系相比存在着许多差异:①网络分类是以事物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列类;②网络信息分类是以网络资源为分类的基本对象,类目收录对象的范围更广;③采用了更多的信息技术;④直接采用语词进行信息标引;⑤传统分类是以线性方式展开类目,而网络分类是以网状方式进行超文本链接;⑥更新速度快。因此,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应考虑以下两大方面。

3.1 宏观构想

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实现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应体现以下主要原则:

(1)科学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结合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在充分揭示各学科之间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将学科分类与事物分类相结合,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网络分类体系。

(2)继承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吸收传统分类法的精华,吸收目前各中文网站分类体系的优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来共同建造。对传统的东西不能全盘抛弃,也不能全盘吸收,应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3)动态性原则。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多元、开放的信息系统,因此,网络信息资源具有范围广、数量大、动态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网络信息分类也要随着互联网内容的变化及时调整,使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都能在分类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4)实用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考虑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的特点。在类目的设置上,既要体现分类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又要方便用户快速查询。类目数量控制在20~25个,类目层次展开至3~4级为宜。

(5)多维性原则。传统分类法以线性方式揭示文献信息内容,而网络信息分类法要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揭示网络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信息揭示和描述,用超文本链接技术,变线性方式为网状方式,构建新型网络信息分类体系。

(6)开放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决定了网络分类体系也要随时增添新的内容。同时,不断吸收新思想、新技术,进一步满足和适应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需要。

3.2 微观构想

根据上述对网络信息分类法宏观构想原则,结合传统分类法和现有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研究成果,笔者针对网络信息资源中的一类资源——综合性网站的框架构建了5大板块,对其中内容相对稳定的休闲娱乐、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信息四大板快设计了22个一级类目。该分类体系以主题为主要聚类标准,充分体现网络信息组织分类——主题一体化思想。具体如下:

一级类目

热门追踪板块:考研 聊天室 游戏 同学录 人物 明星 下载专区 招聘  动漫 flash......

休闲娱乐板块:新闻与媒体 娱乐与休闲 体育与健康 旅游与交通 生活与服务

社会科学板块:社会文化 哲学与宗教 政治与法律 军事与战争 经济与金融 教育与就业 人文与艺术 历史与地理

自然科学板块:自然科学 医疗与卫生 农业科学 计算机与网络 工程技术 环境科学

综合信息板块:国家与地区 参考资料 综合网站

上述各板块中,热门追踪板块内容不固定,根据网上热点话题的变化而变化,其余四个板块的内容相对稳定,即休闲娱乐板块包括5个一级类目;社会科学板块包括8个一级类目;自然科学板块包括6个一级类目;综合信息板块包括3个一级类目。

Internet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网络体系,对其分类体系的构建,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本文所探讨的分类体系也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发展,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的这一天不会太晚。

参考文献

1 黄如花.网络信息组织的发展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4)

2 郑福根.网络信息组织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现代情报,2004(6)

3 张林龙.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情报杂志,2003(10)

4 刘延章,余义芳.近五年来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情报学报,2004(4)

5 王知津,肖洪.网络信息组织对传统信息组织的借鉴.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4)

6 陈树年.搜索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图书情报工作,2000(4)

7 董琳.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发展趋势与标准化.图书情报知识,2004(4)

8 王本欣.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4(5).

9 宋剑祥.从国外分类法看《中图法》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图书与情报,2004(2)

信息分类标准例3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3-0075-02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整个企业的信息沟通和业务协作能力,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确保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企业信息系统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编码标准,信息就不能实现共享,搞好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在工业社会中,信息分类和编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美国新兴管理学的开创者莫里斯L・ 库克(Morris L・Cooker)说:“只有当我们学会了分类和编码,做好简化和标准化工作,才会出现任何真正的科学的管理”。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标准化工作越来越重要,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信息化,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最基础的标准。

几年来,我厂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各类信息应用系统在厂、矿、队各层次间,生产管理、地下分析、地面工艺配套各系统间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应用系统根据自身需要制定应用了很多编码,各专业间重复编码,同一信息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编码歧义,跨专业交换信息困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阻碍数据库信息进一步开发利用。油田公司在2003年颁布的信息编码标准,同样未在油藏、工艺、地面工程信息交换上进行充分考虑,面对现场复杂,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等实际情况估计不足,作为宏观指导标准缺乏针对性。因此建立统一、协调的、站在全厂油田开发全局高度的、完整的信息编码体系,实现信息的横向、纵向充分共享是十分必要的。

1 信息编码数据库化管理体系的主要研究内容

进行信息编码数据库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就是要从油田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入手,修订、完善、统一采油厂油藏、采油、地面工程等各专业信息编码标准;应用数据库技术建立标准的信息编码字典库;提供分布式的信息编码维护管理软件工具;实现厂内各层次、各应用系统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应用标准的统一。

2 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制定的原则

2.1 科学性

分类编码的科学性是分类编码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保证分类结果的科学性和持久性,不能把非本质的和不稳定的特征作为分类编码的依据。为此在制定分类编码标准时必须对油田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活动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2 惟一性

信息分类编码必须惟一表示它所表示的对象或对象集合。无论一个还是一组客体,在标准化代码中都应该有且仅有一个确定的代码与其对应。如果一个客体有两个以上的代码就会在信息的表达与交换工作中引起混乱。某些特殊情况必须用两个以上编码表示同一客体时,要加以特殊的标志与说明。

2.3 可扩展性

分类编码应满足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需要,不应出现无法使用该编码系统完整地处理信息的现象。通常要在相应位置设置一个其他类别的特殊编码,当客观事物没有对应的编码时,可以将其归于其他类编码。同时要考虑新出现的编码对象与已编码的对象之间的顺序关系。

2.4 稳定性

分类编码一旦确定下来形成标准,将会在实践中推广运用。分类编码的变动将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分类编码时,应考虑最少变化的可能性,尽可能保持分类编码系统的相对稳定。

2.5 合理性

信息编码是在信息分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代码的结构应与分类体系相适应。如采用线分类法分类形成的树型结构,进行编码时也应通过代码体现出同样的层次关系。

2.6 简短性

信息分类编码应尽量简单,长度尽量短,这样既便于手工处理,减少出错率,又可节省机器存储空间,保证分类编码的可扩展性。

3 建立长效机制管理维护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任何一个标准的制定都不会一劳永逸,标准需要不断地维护才能满足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信息分类编码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也应随之更新完善。因此,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的开发及发展完善是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建立起稳定的工作组织体系,才能保持标准体系及分类编码标准的实用性。同时应当制定出一套包括意见收集、编码起草、修订维护等环节的工作制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快速响应机制,确保信息分类编码标准能够持续扩充、补充完善、保持实用。

3.1 组织评审,批准下发执行

代码编制完成后,一定要形成规范的文档资料,由信息中心组织有关业务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查评议,最后形成一个切合实际便于应用的代码表,由有关职能部门作为企业标准正式下文执行,一旦下文认定后,相关的应用应严格照此执行。

3.2 代码维护管理是信息编码标准化的重要环节

标准制定、贯彻实施、维护管理构成了标准化活动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信息编码维护软件的开发,为编码的维护管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工具。

信息分类标准例4

引言

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信息资源呈现出快速增长、存放分散、表现形式各异、传输方式不统一等特点[1],这为信息资源的查询和公开共享带来一定的困难。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共享信息资源、满足跨地区信息共享和部门间特定信息横向交换和共享的需求[2]。

近年来,合肥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政策和文件,电子政务重视程度和水平不断加强。在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门户网站建设方面皆取得了较大进展和成绩,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已初步建立,特别是已建成了的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网。但在标准化体系的具体层面尚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着手改进。

一、政务信息资源来源及分类

⒈政务信息资源的定义

目前,国内认可的政务信息资源的定义为:政务信息资源是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者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是对政府活动有着一定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称[3]。

⒉政务信息资源的来源

政府信息资源涉及到多行业、多部门、多地域分权管理,而且表现形式多样。目前合肥市政务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以下一些方面[4]:

①政府重点工作和政府会议、各类会议信息等;

②政府行政法规和规章、规范性文件等;

③政府机关部门的决策信息,如通知、公告等;

④民意调查和反馈;

⑤政府和社会调查机构的调研信息;

⑥各类网络信息,包括互联网、政府专网体系等;

⑦政府的机密信息等。

⒊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

⑴分类概述

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即把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政务信息归并在一起,通过其类别的属性或特征来对政务信息进行归类,据以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分类体系,具体实现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管理、服务、共享等,以便有序管理和开发利用该资源[5]。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是能够更好地采集、处理、服务、管理和利用这些资源的有效手段。

⑵标准分类法

政务信息资源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类,借鉴2005年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项目工作组文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可以根据政务信息资源自身的含义主题、产生或来源的部门、对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及资源的表现形态等情况,即从基础面、部门面、服务面、物理面等四个方面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

由这四个层面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相应地可以产生主题分类、应用分类、服务分类和资源形态分类。其中,主题分类是基础性分类,应用分类、服务分类和资源形态分类是辅分类。政务信息资源的主题分类体现其内容的属性和特征,应用分类体现政务部门职能的特点,服务分类体现政务信息资源面向服务对象提供的功能服务划分,资源形态分类体现政务信息资源存在形式[5]。按照该种标准分类方法我们可以将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网中现有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分类,作为规范现有的信息公开目录的前提基础。

二、元数据在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平台中的应用

⒈元数据概述

经过多年的研究应用,元数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可以用于数据文档建立、数据、数据浏览、数据转换等多个方面。原始数据如果没有元数据,就很难有效地进行管理和使用;而且元数据能够有效地描述各种共享政务信息资源,是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立的基础。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它用来描述数字化的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一整套编码体系[6]。元数据是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借助元数据,有助于理解政务信息资源的基本内容,有助于采集、组织、识别、发现和定位政务信息资源,有助于简单高效地实现检索、交换、管理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推行结构统一、定义一致、描述相同的元数据,是保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信息公开目录服务的前提。因此,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的研究就从研究元数据开始。

⒉元数据标准研究

目前国外的一些元数据标准主要有:网络资源描述方面的DC,政府信息方面的GILS,英国的E-GMS及UDDI等。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本身亦具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属性,如教育信息资源、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等,据此我国亦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同样要建立合理的且适合合肥市发展现状的元数据标准就必须要对政务信息资源实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

⑴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元数据标准的研究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3部分:核心元数据》详细介绍了我国的政务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集所包含的22项元素,其中有17项为必选项。根据该标准,结合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网建设的现状,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已提供了索引号、信息名称、关键词、公开类别等若干项元素,参照了国家的标准化体系。为了能够更好地定位信息资源,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设计更为详细且适合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元数据元素集(参见表1)。

⑵现有元数据的字段扩展

如图1所示,将现有的元数据进行扩展,分为2个部分,其中第一层为父级元数据元素,用2位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代码;第二层为子级元数据,用1位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代码。这样可以解决以后元数据划分更加详细的情况。

⒊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资源的分类存储

在对政务信息资源按主题、行业、服务和资源形态等分类之后,产生类目清晰的信息资源(如图2所示)。为便于存储,按照以上既定的规则标准去提取现有的元数据,然后将生成的大量的元数据按标准分类方法有序地存储到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的元数据库中,并加以管理,以备将来查询、修改、定位、使用等。

四、合肥市信息资源编码方案与标准化体系的对照与改进

⒈信息资源编码规则概述

表1所列元数据集中所提及的索引号即为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编码的结果,它是用于唯一标识政务信息资源的一组字符。而编码则是指按一定的规则将一个集合的元素映射为另一个集合的元素的过程[7]。目前国际上著名的一些编码规则有美国的数字对象标识体系DOI和英国的信息资产等级注册标识码IARN,我国也相应编制出了现有的信息编码方案。

我国的信息编码方案参照了目前国际上的一些通行的做法,同时,也结合了国情,采取的是前段码和后段码相结合的“两段式”代码结构,为了更加简洁直观,中间采取”/”来分割前段码和后段码。该方案的语法格式为:=/[7]。其中,前段码由五位字母及数字组成,它属信息资源前段码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和分配;后段码由不定长的字符串组成,是由程序自动生成的在本部门范围内的唯一的标识符。二者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完整而且统一的信息资源标识符。此外,在信息分类方面也给出了详细说明,主题分类采用的是三级四类代码,一级类用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二级类和三级类分别用1位大写罗马字符表示[5]。

⒉合肥市信息资源编码方案的改进

⑴合肥市政府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方案

目前合肥市采用的是安徽省信息编码方案,该编码由四部分共20位字符组成(其组成结构如图3所示)。方案对其中每一部分的代码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说明,因此从该索引号可以清楚地看出某信息资源的确切的来源信息。比如某信息I的编码为:AB001030100200606001表示合肥市(A)包河区政府(B)办公室(001)某部门(03)的政府领导类信息(0100),该信息于2006年6月生成,流水号为001。

⑵基于国家标准方案对合肥市现采用的编码体系的分析

从以上部分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案所采取的编码方式有所不同:前者由前段码和后段码两部分组成,前段码需要通过向上级中心申请才能得到,后段码则是由本部门程序自动生成;而后者则是以一定的规则生成的固定长为20位的字符串。

参照国家标准标识符编码方案的同时,也可参考目前该方面做得较为接近规范的江苏仪征县的编码方案的优点,该编码方案采取的是三段式共17位的标识符编码方案,且中间用“-”间隔开来,不仅整体简洁直观而且便于管理。基于此,分析合肥市目前的编码方案,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①编码部分缺乏标准规定的省份代码;

②信息编制年月可能会与日期造成资源重复;

③信息分类代码采用主题分类最好用三级层次结构,即一级类占2位代码,二级类和三级类各占1位代码,这样就能更好地符合标准化体系的要求。

为此,可以对合肥市的编码方案提出以下改进建议(参见图4):

①类似于国家标准编码方案,在合肥市已有的索引号基础上,使用分隔符将这一索引号序列分为若干小段;

②为了便利后续的整合工作,可以借鉴前段码编码方案,对现存的编码方案的前几位规则加以调整、优化,在前两位添加省份代码22,后续部分规则可以保持;

③尽可能地在不改变原有属性的基础上缩短编码位数。若一信息I的索引号为:22AA-00202-05A0-2008-001,则它表示:安徽省(22)合肥市(A)市政府(A)发展和改革委员会(002)某部门(02)的政府领导类信息(05A0,其中:05为父类表示政府规范性文件, A为子类表示政府工作规则,若无三级类,则第四位用0补齐),该信息生成于2008年,流水号为001。

作了如图4所示的改进设计,合肥市的编码方案不仅使得编码结构更加清晰易识别,而且便于今后全省各级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工作的开展。

五、结束语

要想真正实现信息的公开共享,就必须在编码规则、分类方法、元数据等方面遵循标准规范,按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建设,并对已建成的信息公开目录体系进行规范或者是重新组织。虽然合肥市目前已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服务体系,但是对信息公开目录体系的认识与标准化体系尚不完全一致,大量的资源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目录体系的建设和应用依然任重而道远,依然需要继续努力予以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闰伟.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库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5

[2]许跃军,林培龙,宁波市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研究课题组.宁波市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实践[J].信息化建设,2008(1)

[3]谢先江.区域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实现研究[J].电子政务,2007(12):37-41

[4]张自荣.试论网络时代的政务信息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5]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项目工作组文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四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R].北京: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项目工作组,2005

[6]张晓林.元数据库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7]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项目工作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五部分: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方案[R].北京: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项目工作组,2005

作者简介:

信息分类标准例5

[分类号]TP393 G25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Web2.0以应用的开放性、信息传播的交互性、读写并存的表达方式、社会化的联合方式和便捷化的体验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互联网信息的创造及中。然而,随着信息量的快速增长,由此衍生的信息杂乱无章、信息的纯净度和可信度大大降低、搜索引擎精准度下降等问题相继出现在互联网用户面前,网民越来越期待及时准确地获得切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和知识,以及便捷的互动交流和信息的协同共享。面对这一问题,网络模式急需更新换代,能够为用户提供一种更加高效、精确和个性化的互联网平台的Web3.0模式成为首选的解决方案。

1 Web3.0及其特征

Web3.0是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它是建立在Web2.0的基础上,包含了Web2.0的所有特点,但同时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Web3.0提供了一种方便管理、方便查找信息资料,能够自己控制一切的全新的服务: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能够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并能根据用户需求,智能化处理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整合,最终聚合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总之,相对于Web1.0的“浏览和下载”、Web2.0的“参与、展示和互动”,Web3.0的核心理念是“个性、精准和智能”。其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1.1个性化信息聚合

Web3.0最大的特点在于信息的聚合以及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真正的Web3.0时代不仅仅是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创建综合化服务平台,更关键的是,把散布在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点以及用户的需求点聚合和对接起来,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

1.2信息检索的高精准度

Web3.0在对于UGC(用户生产内容)筛选性过滤的基础上同时引入偏好信息处理与个性化引擎技术,对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既寻找可信度高的UGC源,同时对互联网用户的搜索习惯进行整理、挖掘,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帮助互联网用户快速、准确地搜索到自己想要感兴趣的信息内容,避免了大量信息带来的搜索疲劳。

1.3搜索引擎的智能化

Web3.0时代的网络是智能网络,这是一个以整个互联网为基础,聚合了所有知识的智能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用户可用自然语言表达自己的查询意图,搜索引擎能够对查询进行解析,提取相关概念,组合查询表达式,从而返回准确的结果;甚至,用户可以提出完整的问题,通过搜索获得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1.4多种终端平台、跨网站和跨语言信息交互

Web3.0不仅能够实现不同网站间的信息交互,而且还能实现不同终端的兼容。通过互联网与通信的融合,用户可以用所有智能终端(固定电话、移动电话、PC、IPTV以及其他智能终端)轻松享受看得见、听得到、用得好、即时交互的信息服务。另外,Web3.0的智能翻译引擎突破了国家、语言的限制,使用户用自己的母语可以与全世界所有人进行交流,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2 分众分类及其特征

分众分类(Folksonomy)是随着Web2.0而产生的新型网络信息分类法,也叫大众分类、社会分类、自由分类等,它就是由网络信息用户自发地为某类信息定义一组标签(Tag)进行描述,并最终根据标签被使用的频次选用高频标签作为该类信息类名的一种为网络信息分类的方法。其实质就是以词为类,但其类目却是平面的、非等级的,它是用户用标签对感兴趣的资料进行分类,并与他人共享标签的过程和结果。

2.1分众分类的优势

与传统网络信息分类方法相比,分众分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采用严格的分类标准,其分类全部由用户直接提交,分类的形成过程完全是自发的。分众分类的主要机制基于“开放性元数据标准”和“自然语言社群聚类”。其优势主要表现在:首先,分众分类的标签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其自由性,任何用户都可以自由选择自然语言语词来对感兴趣的资源进行标注,从而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揭示信息内容;其次,分众分类具备实时性与适应性,用户可以随时对其阅读或创建的内容和主题创建标签,并立即保存下来,并被允许即时快速的进行标签用语的修改;第三,分众分类为用户提供了共享标签的功能,任何人对内容进行标注后,他人可立刻看到这些标签,也可以点击这些标签,进而看到更多使用这个标签的信息内容,或是与此相近的内容。

2.2分众分类的局限

作为使用非控词汇的分众分类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如下:

2.2.1标签的多样性 由于用户认知程度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揭示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不同用户在标注同一信息时使用了不同的标签,但是系统却无法创建这些标签之间的联系。标签的多样性极大的影响系统的检全率。

2.2.2标签的模糊性 分众分类是一种基于标签语法层次的简单聚合分类,因此,同一标签可能映射出不同语义的资源,而系统却不能识别出各个语义的不同。标签的模糊性使用户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找到与检索标签相关的记录,因而影响到系统的检准率。

2.2.3标签的扁平化组织 分众分类的组织方式与传统的等级体系分类法组织方式不同,它是扁平化的,没有等级层次的划分。因此,系统无法识别各个标签之间的等级层次联系。一方面,这种由于标签缺乏等级控制造成的信息分散也必然影响了信息的检全率;另一方面,类目的平面非等级显示同样会隐藏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信息越多利用标签直接找到相关信息就越困难。

2.2.4系统间的交互性很低 很多网络系统都具有标注资源和分享标签的能力,但是目前各个分众分类系统在语义表达和格式规范上并不一致,这不仅阻碍了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和软件的自动化处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检索方面的问题。另外,受语言、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跨国界、跨文化的分众分类系统之间的交互性更低。

2.2.5标签问语义关系缺乏 分众分类是以高频标签作为类目的一种信息分类方法,其分类结构是平面的,标签间是平等关系,缺乏对标签间的层次体系关系、属性关系和其他的复杂语义关系的描述,而标签间语义关系的缺乏不仅影响到检索的精准度,更重要的是对智能化搜索带来诸多障碍。

3 Web3.0对分众分类的需求

Web3.0的基础是Web2.0,因而,分众分类也是Web3.0的一种主要的信息组织方式。但是目前分众分类所具有的上述局限性显然阻碍了Web3.0的核心理念――“精准、个性和智能”的真正实现,Web3.0的发展需求决定了分众分类的发展方向,因而,未来的分众分类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

3.1微内容的自由整合与过滤研究

微内容是Web3.0的基本信息单元,由于Web3.0同样具有草根性,其内容良莠不齐,有价值的专业分析讨论与各种杂谈闲聊掺杂在一起,因而首先需要对微内容进行筛选性的过滤研究。这部分的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分析用户的行为特征,寻找可信度高的微内容源;对微内容的价值进行判定,并按价值量的高低作不同处理;对垃圾信息进行有效过滤等等;其次,研究如何应用Mashup技术对用户生成的微内容进行整合,如何利用ONTO/RSS基础聚合技术对微内容进行有效聚合,从而使信息的特征性更加明显,为实现Web3.0的“个性化”打下基础。

3.2微内容的标准化与结构化研究

要实现Web3.0的跨平台、跨社区、跨语言的信息共享,需要对微内容进行标准化与结构化研究,提出一个通用的数据标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微内容的拆分标准、属性选择、结构化表征、数据逻辑结构标准以及数据的存储结构标准等,其目的是使微信息之间实现互动,让Web完全可编程,从而满足复杂程序的需求,为信息在不同的应用平台之间的整合和传播提供支撑。目前,有关微内容的标准化和结构化的研究则仅限于企业网站的构建,如红门资讯在微内容的拆分、词义标准化和结构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推出的公用信息平台已经实现了厂家信息、商家信息、品牌信息、文章信息等160多类信息平台间的自由互动。但目前整个IT行业中并没有一套完善的有关微内容的拆分、属性选择、结构化表示等方面的标准,这对实现整个互联网信息的无缝连接带来障碍。

3.3标注的规范控制研究

Web3.0核心理念之一是“精准”,而因为网络用户标注行为缺乏控制,导致标签的多样性、模糊性和随意性等缺点,进而影响到检索的精准度,因而需要对用户的标注行为进行规范性控制。主要研究包括:如何利用受控词表等对同义词、近义词、专有名词等进行限定,并构建规范的标引词库推荐用户使用;如何确定标签的含义以及标签间的关联,以帮助用户在创建标签时进行选择;如何利用后控手段对不断产生的大量标签进行筛选、融合和规范化处理,并将其与核心标签关联等等。其目的避免网络用户生产出各种错误的、无意义的、不规则的标签,从而提高标签系统的准确性、兼容性和开放性,以实现标签集合的移植与共享,促进不同网络信息系统对信息资源的协同组织。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对标签的规范控制研究显示出极大的兴趣,纷纷提出了多种规范标注行为,从而提高标签质量的解决措施,如有些网站在用户标注时提供一些规范词供用户选择,或对用户的标注结果进行词义转换等,但总的来说研究的系统性不够,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加深与拓宽,从而提高检索的“精准度”。

3.4标签的基本属性研究

标签是分众分类形成和使用的基础,也是分众分类类目体系的基本构成单元。标签指代并标示Web3.0环境中的各种微内容,通过查找标签能够检索到关联的微内容。因而,标签本身的相关属性决着信息检索的质量和效率,所以,需要对标签的特征、标签的价值判定(包括垃圾标签的处理)、标签使用量的分布规律、标签的赋予权、标签的翻译、标签库的构建等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因为目前的标签比较侧重于横向关系的表达,而专业性、学术性信息的表达则需要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参照系,因而,如何加强纵向关系的表达,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前,对标签的特征、标签价值判定的相关研究比较多,而对标签使用量的分布规律、标签的赋予权、标签的翻译、标签库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3.5传统分类法与大众分类法的融合研究

分众分类是由网络用户的自发标引行为产生,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用户对知识分类的共性,但由于不同使用目的对信息的类分会使得相同的信息被划分在不同的类别中。这种平面胜的分类体系,既无法准确地表达出相关标签的层次,也难揭示出信息之间复杂的关系;另外,受大众浅层信息需求的误导,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也容易被淹没。因而,分众分类的质量无法满足Web3.0检索精准度的需求。而传统分类法特别是文献分类法历史悠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分类的科学性。为此,应该将分众分类与传统分类法进行融合,以提高信息分类的质量和效率,如可先对选定范围内全部信息划分大类的基础上允许网络用户再进行知识细分。把众多的标签先按人为大类存放,既增强了标引一致性,又降低了平面非等级结构的标签所带来的检索难度。

3.6标签的聚类研究

由于分众分类允许用户使用不同的标签来标记相似的资源,但并不了解这些标签之间的关系,因而其内容检索机制受到严重的阻碍。为克服这一局限,有必要针对标签的统计学规律、标签间的共现分析、层次分析、标签与特定人和物的相关度、标签间的相似度比较等问题进行聚类分析,其目的是寻找相关标签群,从而形成立体的分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标签关系库的构建研究。显然,这部分的研究有助于实现Web3.0的“精准”和“个性化信息聚合”。

3.7标签间的关联研究

Web3.0的特征之一是要让用户跨越不同的应用平台,并共享不同社区的信息资源,而这种信息的共享除了需要相关内容的标准化、结构化和规范化研究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标签的方式进行相互链接,现有的标签只能做到对站内的关键词进行关联,不同网站之间站信息没有形成真正的网络和关联,往往存在信息“孤岛”,常常要借助其他的搜索引擎,因而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予标签间关联的深化研究。一方面,研究同一网站中同一文本和不同文本间的所有标签之间的自动链接技术;另一方面,研究不同网站间标签的关联,从而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建立起词间关系网络,为实现Web3.0的“跨平台”信息交互打下基础。

3.8标签与本体的结合研究

本体是在语义网环境下为解决语义歧义、实现信息智能处理而提出的一种形式化描述的、共享的概念认知模型,它是对某一领域知识的规范化描述,不仅提供了概念明确的定义,而且揭示了概念问丰富的语义关系,使知识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和系统之间以及各种异构系统之间进行广泛的共享和交流。显然,本体所具备的特性正好弥补了分众分类的许多不足,因而,需要充分挖掘标签间的语义关系,将标签与本体进行结合研究。具体研究包括:分析分众分类中用户、网络资源和标签三者之间的同现关系,对分众分类中的各种标签进行语义分析,研究标签之间的主题相关性,并给出这些标签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同时探讨如何基于标签的语义关系构建被标注对象之间的联系,并在标签中建立起概念层次,构建大众标注中各类标签词的本体,从而构成语义Web的基础,真正实现web3.0的“智能化”。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标签语义的提取、标签本体的构建等方面,并推出了多种语义标注平台。但是目前在大多数语义标注的过程中仍需要大量人工的辅助,标注平台的可用性、互用性、重用性和扩展性较差,需要进一步提高。

信息分类标准例6

XBRL的作用:由于XBRL具有准确的财务数据录入、无须重复键入财务数据、快速精确地搜索信息、良好的动态分析功能、可扩展标记等优点.因此,基于XBRL技术的财务报告不仅能降低公司编制与财务报告的成本,还能提高投资者或财务分析人员获得信息的准确性,还是支持公司财务创新的有力工具。

二、XBRL 应用于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对会计信息质量和XBRL 认识不足

有些管理者将会计电算化当作会计信息化,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处理会计数据,以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XBRL在我国的应用时间很短,企业经营管理者对XBRL的认识不足或只停留在表面上,不了解XBRL 的作用及带来的经济利益。有些管理者甚至不愿意应用XBRL 来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害怕将企业内部控制的弱点暴露出来,使企业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受到影响。

XBRL在我国起步于2003年,应用的时间还比较短,高校的相关课程的设置非常之少,XBRL的实际应用屈指可数。这样,在教育、宣传、推广都滞后的影响下,大多数企业对其认识不足。如果说有所认识的话,也仅仅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

XBRL是一门新技术,掌握和了解其特点和应用的财务人员在整个财务工作者中属于少数,如果企业决定使用XBRL,必定会对有XBRL相关知识的财务人员产生较大需求;此外,企业需要组织专门人员,针对本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设计方便自身应用的方法,可能会涉及到企业财务和相关的业务流程改造、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等。这是给企业在实施XBRL时需要考虑的第一成本。

(二)制定XBRL 标准的国内专家很少

国内能够真正理解并且精通XBRL 标准的专家较少,很多研究者只是在理论上对XBRL 标准进行研究,不能将标准真正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国内第一个实际应用XBRL 标准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年报标准化报送系统。

(三)适合企业发展的XBRL 分类标准不完善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准则》自2011年颁布以来陆续在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及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中实施,但目前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适合企业发展的XBRL 分类标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准则》仅仅给出了工业企业会计报表的相关会计科目,而对其他行业没有给出适用的会计报表科目。

三、XBRL 应用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和XBRL 的认识水平

XBRL 意为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它是以互联网联结为基础,运用XBRL 分类标准实现企业间信息的实时、准确、高效存储、操作、多用途使用与数据交换,使企业的内外部信息交流及整个商业活动形成一个无缝的信息传递网。

企业管理者不仅要理解和支持会计信息化,而且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会计信息化工作,为建立基于XBRL 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保障。会计信息化是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制定管理信息化总体规划时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企业管理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将XBRL 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企业人、财、物的实时监控,做到人尽其用、财尽其利、物畅其流,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成立XBRL 分类标准研究机构

政府要尽快成立研发XBRL 分类标准的机构,加强对XBRL 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为企业了解和学习XBRL 创造各种可能的机会。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审计准则是由财政部组织和参与制定的,所以最好由财政部带头研究XBRL 分类标准,以建立国内XBRL 分类标准中关于标准化的会计科目和报表项目,使会计科目、报表项目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表达,便于公司之间数据的转换。此外,财政部还应组织制定XBRL 分类文档翻译计划。XBRL 仅是一个电子财务报告文件的标准格式,不会改变会计准则,也不要求企业必须提供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规定以外的财务信息。因此,XBRL 分类标准的制定应由财政部门牵头,以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依据,制定出中文架构下的XBRL 分类标准。

信息分类标准例7

(一)报表附注披露内容存在公司偏好性 制定报表附注的XBRL分类标准,首先要确定哪些概念(术语)可以作为分类标准的元素,或者说报表附注要提供哪些标准化的“信息材料”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规定的披露内容是制定分类标准基本元素的依据,而对于没有强制要求或公司可扩充的披露内容,则要从大量的具体财务报告中发现规律。通过对70家房地产企业的报表附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公司对附注披露内容的各自偏好性很大,要在附注中提取公认的概念作为分类标准的元素,并保证其有效、完整和一致,有很大困难。如《企业会计准则》对“营业收入”的注释仅要求披露“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本年(期)发生额及上年(期)发生额。而统计显示:ll家企业按照业务、地区等披露营业收入而不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7家企业披露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金额的同时,按照行业、地区等披露营业收入金额;3家企业按照行业分别披露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金额:17家企业按照行业和地区分别披露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金额。另外,对行业、地区、业务的分类定义也各有不同。表1是报表附注中对收入部分增加披露的信息元素的部分统计。“公司偏好性”是一种对报表数据侧重于利己的注释,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报表附注中术语(概念)使用的不规范性定义元素名称及其具有的属性,以及元素的内外部关联关系是制定XBRL分类标准的重要环节,元素名要能唯一表达一个财务信息概念,必须规范和统一,以便计算机程序处理不产生二义性。如应收账款、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应收账款净值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纸质的财务报告中经常混用“应收账款”术语,读者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可以区别和理解,而XBRL分类中则必须定义为三个元素,并正确标记。通过对这70家上市公司报表附注的统计分析发现:附注中运用的财务术语(概念)很不规范,有些术语是准则中没有明确区分(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表达的是应收账款净值),有些是与行业相关的报表附注中术语的定义问题,有些财务报告中没有注释,更多的是企业使用的习惯性表述,这些给元素命名带来很大障碍。表2是统计分析的销售与收款业务有关附注中部分财务术语名称的使用情况。

(三)报表附注中表格注释的不规范和不一致性XBRL分类标准中有两类元素:数据项和元组,表格一般属于元组元素。元组元素要进一步拆分成信息元素,并且要准确定义这些信息元素的名称、语义、层次结构、元素的内外关联关系等。附注中的表格格式的规范和统一涉及到XBRL格式的信息单元的语义的一致性、信息的可比性,以及信息的可汇总性。报表附注中运用了大量的表格对财务报表项目注释,或对需要报告的表外项目进行说明。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仅仅给出了最基本的注释表格的格式,导致各上市公司报表附注表格披露信息的不规范和不一致。如对应收账款注释仅仅给出了“账龄分类表”(账龄结构、期末账面余额、年初账面余额)和“客户类别分类表”(客户类别、期末账面余额、年初账面余额)的简单结构,而对账龄结构和客户类别如何划分则没有给出说明。在对70家上市公司报表附注的统计分析中,存在着大量的表格注释内容和深度不一致的现象。如账龄结构按1年以内(含1年)、1至2年(含2年)、2至3年(含3年)、3年以上披露的企业占53%;按1年以内(含1年)、1至2年(含2年)、2至3年(含3年)、3至4年(含4年)、4至5年(含5年)、5年以上披露的企业占20%;还有其他不同深度的分类披露。另外,对分类的基点没有规范。如有63家企业按地区披露主营业务收入,其中40家以“市”为单位,10家以“省”为单位,5家以“华中”“华南”等地区为单位,还有以“省内省外”为单位等。附注中表格格式的不规范和不一致与企业的规模、管理模式,以及“公司偏好性”等有关。

二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规范的会计术语表述习惯与制定XBRL分类标准可以相互促进 由于创建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仅仅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将现有财务报告按XBRL格式规范表述,因此,《企业会计准则》与纸质财务报告自身的规范表述是制定XBRL分类标准的基础。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提供的规范,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与规范上,解决了会计信息的采集和加工的规则与方法,以及企业财务报告的内容、结构和质量标准等。在制定分类标准的实验中发现,《企业会计准则》中最规范的表述主要体现在会计报表披露的内容和结构上,对会计术语的表达本身并不规范。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章财务会计报告第四十四条中表述: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而《企业

会计准则第30号一财务报表列报》则表述成财务报表。虽然,人们能读懂此处的“会计报表”和“财务报表”这二个术语表达的是同一个事物(或概念),但XBRL分类标准中术语(概念)名必须唯一。由于人们K期以来习惯表述达成的理解默契(本文也没有区别财务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企业财务报告中会计术语表达的随意性较大,通过制定xBRL分类标准,可以再一次界定和准确使用会计术语,使会汁真正成为会计信息生产、提供和表述的规范语言。

(二)按行业成AXBRL组织,规范财务报表附注的表述,建立分类标准XBRL作为一种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实行三层分类体系:国家标准分类体系、行业标准分类体系、企业标准分类体系。前两者由国家或行业的权威性组织根据XBRL技术规范制定。这种自上而下的机制可避免“各自为政”的情况,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壁垒,便于电子化报告数据的流通、交换和共享。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是国家标准,适应于所有行业,从这个层面看,XBRL财务报表附注分类标准属于国家标准分类体系制定的范畴。然而,报表附注注释的内容、术语、明细分类、汇总指标等都因行业不同有很大的区别。如房地产行业的销售收入可以按房地产销售、物业管理、房地产租赁等分类,而机械制造业则不同。XBRL作为一种语言规范,其分类标准体系所表述的概念(信息元素)要便于行业内进行比较分析等。因此,笔者建议,在国家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制定原则的指导下,按行业成立XBRL组织,对行业的财务报表附注涉及的所有内容、格式,以及术语(概念)的名称和实质等进行规范表述,按行业建立XBRL报表附注分类标准。2003年,我国证监会出台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规定电子文档中重要信息的数据化过程,以及建立分类标准时需要使用的命名空间规范、信息文件命名规范、元素命名规范、数据元属性规范、实例文档命名规范等。这些也是创建行业XBRL报表附注分类标准需要遵循的。

(三)规范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与表格结构规范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和表格结构其实质是信息使用者将能从报表附注中获得哪些“信息材料”。这也是目前XBRL分类标准制定中经常讨论的“信息粒度”问题,粒度太粗则信息损失,太细则信息可比性损失。从对70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与表格结构来看。都在《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披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扩展。虽然扩展的程度有所不同,但由于行业业务的相近性,以及通用财务报告中信息供应的有限性,对附注披露的内容和表格的结构按行业进行规范和确定是可行的。当前的问题关键不在于“信息粒度”,而是需要有权威的部门来组织和指导,制定原则;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要立即行动,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角度进行确定。

尽管XBRL发展历程不长,但作为互联网上一种新的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标准和会计信息处理技术,由于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将加速推进XBRL的存储、安全、传输等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然而,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对此还没有做好准备。首先是大家对此还很陌生,无论是大学的课堂,还是会计实务界都没有推广普及XBRI,应用知识。其二,XBRL既是一种新的财务报告表述语言又是一种新的会计信息处理技术,需要了解其技术知识同时要掌握其应用知识,否则容易对其产生距离感和恐惧感。其三,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作为标准化的“信息材料”必须规范其生产、存储、传输、使用的整个供应链环节,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四,XBRL的应用需要企业的投入,包括软硬件成本、人员培训成本、信息管理成本等,在企业还不了解xBRL的应用能给其带来多少收益时,态度也就不会是积极的。一项新技术的应用有一个认识和推广的过程。只要不排斥它,积极应对,有宏观政策的引导,就能够跟¨L国际上XBRL发展和应用的步伐。而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速度来看,XBRL格式的网络财务报告即将来临。

[本文系湖北省科委自科基金项目“XBRL在企业信息披露中的应用研究(2t)07ABAl78)”阶段性研究成果]

信息分类标准例8

1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制造技术已经转变为信息制造,高度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量信息化工具的使用,需要使用统一的信息代码进来确保各信息系统接口数据的统一。

2信息编码标准体系建设

2.1信息编码标准体系框架

围绕产品研制生产、企业信息管理、各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构建出符合企业全局性,科学、完整、协调的信息编码标准体系。标准体系,包括信息编码基础标准、信息对象编码标准、管理信息编码标准三大分支。编码对象涉及物资、产品及零组件、文件、固定资产、基础设施、生产信息中各类数据。全面总结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编码对象,制定出标准体系框架,并将其按信息域划分合理的层次关系。

2.2企业编码标准编制

为确保各类急需信息编码的正确申请和使用,在贯彻执行集团标准的基础上,企业编制了《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编制要求》等基础标准,《物品分类信息描述与表达规范》等系列标准,规范了对物品进行信息描述与表达的一般要求、物品基本属性及填写要求、物品编码分类和物品数据整理要求,保障了信息代码的准确性。

2.2.1确定企业信息编码大类

结合企业实际物品资源将编码信息大类进行划分,企业内主要物品大类划分如下,按照划分进行便准编制以及体系建设。(1)标准件:紧固件、机体构件、卡箍、衬套、弹簧、管路连接及密封、操纵系统标准件、电气、仪表标准件、轴承、传动件等;(2)金属材料:钢材、铝材、镁材、钛材、铜材、银材、锌、锡、钴、镍等;(3)非金属材料:橡胶、塑料、胶粘剂、材料、涂料、密封剂、玻璃及玻璃纤维、石棉及石棉纤维、云母、燃料、基础化学品、纺织材料等;(4)复合材料:预浸料、芯材、碳纤维、芳纶纤维、混杂纤维等;(5)通用工具工装:刀具、量具、夹具等通用工具工装;(6)成品及附件:指独立交付给主机或配套单位的成品及附件;(7)自制半成品:包括自制毛坯、自制零组件、外协件等;(8)专用工具工装:刀具、夹具等专用工具工装;(9)设备备件:包括机械设备、动力设备、工程机械、机动车辆等设备的备件;(10)加工设备:包括机械设备等。

2.2.2明确企业编码标准编制任务

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根据企业物品资源种类特点,确定需要企业自行编制企业编码标准的清单目录,并按照需求的缓急程度,制定相应编制计划。同时,根据企业业务部门实际分工情况,落实标准编制单位和责任人。

2.2.3企业编码标准编制要求

确保编制的编码标准技术先进、适用性好、可操作性强。各项编码标准中要规定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数据描述规范、使用要求等。标准的制定既要考虑科学性,也要考虑公司的实际情况与需求。编码标准对所约束的信息代码分类要达到以下要求:

(1)科学性。选择事物或概念(即分类对象)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

(2)系统性。将选定的事物、概念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排列顺序予以系统化,并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

(3)可扩延性。通常应设置收容类目,以保证增加新的事物或概念时,不打乱已建立的分类体系,同时还应为下级信息管理系统在本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延拓细化创造条件。

(1)兼容性。应与相关标准协调一致。

(2)综合实用性。分类应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把局部问题放在系统整体中处理,达到系统最优。即在满足系统总任务、总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系统内实际需要。

3编码基础数据整理工作

(1)数据属性的填写一定要按照标准要求,达到百分之百准确。避免出现数字“0”与小写英文字母“o”、数字“1”与小写英文字母“i”或“l”、数字“2”与小写英文字母“z”混填或替代填写,以及半角、全角字符使用不当等情况。

(2)对于信息化系统中的编码数据,将新编码存放在指定的属性中,待全部新编码填写完成后,一起将新编码转到数据的主键标识位置上,减少新旧编码同时存在造成的混乱;

(3)新编码生成后,信息化系统中旧编码不宜彻底删除,可以存放在数据的属性中,与新编码同时存在,既方便老数据查询,同时提供对照信息。

4编码数据应用

基础数据整理完成后按照编码标准规定的“基础数据编码申请”流程和“基础数据编码更改(修改、废止)”流程在编码管理平台进行申码等工作。各类编码数据在企业信息化软件平台上得到充分使用,除了上文提到的门户系统等中使用外,在PDM(产品数据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系统中也完成集成使用。通过物料主数据处理、EBOM/PBOM管理、工艺路线管理、生产排产管理、财务管理、库房物料管理等功能模块,对企业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资源进行管理,确保企业计划决策的实时准确。

5结语

建立完善有效地编码标准体系,结合企业实际编制相应企业编码标准,保障企业各类编码数据的准确有效,形成企业代码数据库,是编码标准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只有在编码标准的约束下才能够生成合格代码,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保证企业数据在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之间的顺畅流转。

参考文献:

信息分类标准例9

会计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工作与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的情况下,积极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创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创新,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大举措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和变革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对《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和发展,是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领域规划、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完善国家信息化总体布局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工程,也对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会计只有不断创新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深度挖掘会计的信息功能,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才能提升会计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二)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创新,是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财政中心工作的客观要求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以发展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M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支持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包括支持“三去一降一补”、推动理顺价格关系、推进城乡要素流动、优化投资结构等。在这些工作中,化解产能、理顺价格、实现包容性增长等工作,都有赖于市场发挥灵活有效的定价机制作用。这要求会计工作能够同时向企业内部和外部提供大量真实、完整、及时、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化目前的水平与这一客观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创新,才能充分满足价格发现、市场监管和企业内部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财政中心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三)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创新,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会计工作职能和手段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

会计是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在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引导资源配置、完善基于市场供求的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创新,促进会计信息生成与披露的标准化、规范化,促进会计信息与企业业务信息的同步化、集成化,把过去电算化条件下时效迟滞的信息变为实时在线的信息、相对单一的信息变为联结价值链的整合信息、单向“零售”的信息变为多向“批发”的信息,对于企业整合信息资源、延伸管理触角、实施精细管理、开展定制化服务、防范风险舞弊、作出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创新,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协调的必然选择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我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建设和国际趋同等效的经验启示我们,在规则制定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变一般建言为施加影响、变追赶国际规则为逐步将自己的某些规则上升为国际认可的通用规则,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创新,加强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全面介入有关国际会计信息化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充分发挥中国在会计信息化标准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成果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积极促进我国会计信息化领域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实现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弯道超车。

二、会计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财政部历来重视会计信息化工作,于2009年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标准先行”的思路,要求“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分类标准)。”按照《指导意见》的总体部署,财政部有序推进各项会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以下成绩。

一是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会计信息化工作需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在各单位的支持下,财政部先后建立了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中国地区组织和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个协同机制。其中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是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实施和管理工作的咨询机构和协调机制,由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9部委以及企业、高校、软件厂商和咨询机构组成。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中国地区组织是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国际组织的正式国家地区组织成员,由会计信息化委员会的成员单位组成,是我国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工作国际交流平台,负责推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在中国的应用。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负责会计信息化领域国家标准制定的专业技术委员会,归口负责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国家标准的起草和制定。

二是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已经基本就绪。按照《指导意见》“标准先行”的思路,财政部以会计信息化标准制定为切入点,重点加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目前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这一标准体系包括:(1)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GB/T25500),用于规范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相关计算机软件,于2010年制定;(2)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用于编制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格式财务报告,于2010年,2015年进行修订;(3)会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用于交换账簿和凭证数据,已经印发征求意见稿,计划2016年年底以国家标准形式。

三是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在资本市场、国有资产和保险等监管的应用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已应用于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国有资产财务监管、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等相关领域。目前,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所有上市公司在年度和季度财务报告披露中使用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国资委基于财政部通用分类标准制定了央企财务决算监管扩展分类标准,逐步扩大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在央企财务监管中的应用,目前已经有16家中央企业试点实施。保监会在其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中应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目前我国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已经向保监会报送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格式的监管报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监管领域也在制定相关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分类标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在上述监管领域的应用有助于监管部门提升监管效能。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获得了越来越多监管部门的支持,在我国的应用正不断拓展。

四是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对企业的应用价值已经初步显现。在实施通用分类标准的基础上,部分企业正在探索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应用从对外报告向内部应用领域拓展,并启动了应用项目。这些项目运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统一标记企业内部数据,形成统一的结构化数据体系,为管理会计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目前已有数个项目完成并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例如,中石油湖北销售公司以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标记了该公司全部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初步形成了涵盖所有业务领域的运营大数据,在传统方法难以量化管理的环节上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浦发银行以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标记了财务部门和多个业务部门共享的数据集市,实现了服务于管理会计的“业财融合”。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探索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内部应用,我国企业应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

五是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数据的互联互通已经显露雏形。在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支持下,财政部已逐步建立起一套横跨财务报告领域和不同监管领域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分类标准家族,这些分类标准彼此之间互相兼容,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数据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的标准基础。在这一分类标准“家族”中,财政部负责制定用于财务报告领域的通用分类标准,并联合监管部门制定通用分类标准在不同监管领域的扩展分类标准。这些分类标准采用相同技术架构,对于监管报告中涉及的财务概念,监管分类标准直接引用通用分类标准的定义,不再重复定义。统一标准确保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数据可以相互兼容,进而使得监管部门之间数据互联互通具备了基础。同时,企业可以将多个监管部门不同的分类标准和报送要求置于同一个信息系统中,以便自动组装并生成对不同监管部门的报告,有效降低了企业对外报送的负担。随着监管扩展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通过统一标准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的优势将逐步显现。

三、“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规划纲要》在全面总结“十二五”时期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会计改革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有效实施

为了进一步扩大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应用范围,逐步实现财务报告信息在不同监管部门间的互联互通,《规划纲要》提出要不断更新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推动监管部门在监管领域制定和实施监管扩展分类标准,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的财务报告数据交换标准体系,适时推动建立以披露务报告数据为主的社会化会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研究制定企业账户层面和交易层面会计数据以及相关业务数据交换标准,降低会计信息生产成本和企业内外部交易成本,促进企业数据的深度利用。

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是奠定会计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财政部在推进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十二五”期间,以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为核心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并自2011年开始在部分国有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实施,为促进财务报告信息深度利用和实现会计信息“数出一门、资源共享”奠定坚实基础。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实施范围还有限,标准化电子财务报告的社会化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会计、审计工作的诸多接口和标准还有待完善和补充。因此,在“十三五”时期,继续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完善和实施显得迫切而必要。

(二)不断提高单位会计信息化水平

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提升单位会计工作效率、推动单位会计工作转型升级方面的潜力,《规划纲要》提出要认真抓好《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等制度的贯彻落实,在不断提高单位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同时,推动基层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有机融合,推动会计工作从传统核算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引导企业以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提升内部管理信息标准化,促进财务、业务数据的融合与互联。同时,密切关注大数据、“互联网+”发展对会计工作的影响,及时完善相关规范,研究探索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会计资料无纸化管理制度。

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是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创新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会计信息化在企事业单位信息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工作具有高度不平衡性,会计信息化发挥的作用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有显著差异,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大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业务系统尚未有效融合,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会计信息系统以支持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对企业管理的支撑能力有待提高。从社会整体来看,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尚未在会计领域形成大规模应用,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会计资料无纸化管理制度有待建立。因此,“十三五”期间加快企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势在必行。

四、具体措施和要求

“十三五”时期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会计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社会效用大,应当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为此,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切实采取以下措施,保证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多措并举,扎实推进通用分类标准的有效实施

一是稳步推动通用分类标准在监管领域的实施。在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工作中,我们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有助于财务报告和监管报告协调统一的通用分类标准实施模式。这一实施模式已经在国资委和保监会的监管扩展分类标准上得到了实践。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证监会等监管部门的协调,推动通用分类标准在资本市场等更多监管领域得到应用,最终推广到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所有企业,形成规模效应,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方便、易用、经济的财务报告信息,在各监管机构之间形成协同,逐步降低企业报送负担。

二是继续完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根据工作需要和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发展情况,适时制定或修订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通用分类标准。根据企业实践需要,适时制定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在企业内部应用的相关技术标准,为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和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应用夯实标准基础。

三是切实加大通用分类标准宣传培训力度。随着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和在企业内部的深入应用,教育培训需求也同步增长。为此,我们编写通用分类标准应用案例,为实施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材料,并拟设计多层次、分阶段的培训方案,与各有关方面一道,共同推动加强相关教育培训工作。

(二)立足现实,加快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是不断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基础工作涉及企事业单位管理全过程,只有基础工作信息化,企事业单位全面信息化才能有扎实的基础。近年来,财政部会计司已经启动了这项工作,列入工作议程,开展了调查研究。“十三五”期间将加大工作力度,组织科研攻关,动员理论和实务界的专家积极参与,成熟时制定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并组织实施,实现企事业单位基础工作信息化,为推进会计信息化创新奠定基础。

二是借助会计信息化探索推动企业提升内部管理。部分企业的实践表明,借助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可以使企业内部原本孤立、固定、停滞的数据,按照经营管理的目标流动起来,形成以财务会计信息为核心、从生产、销售等基础工作环节直达企业计划业绩目标的指标体系,为企业开展管理会计提供方便易用、高质量的数据支持,助力企业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组织部分实施单位总结提炼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内部应用和通用分类标准实施的经验,编写案例库并宣传展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在企业的应用价值,为企业开展管理会计工作提供支持。

(三)整合资源,逐步建立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

信息分类标准例10

一、XBRL技术的概述

1.XBRL基本概念及目标

所谓XBRL,即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译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是一种基于XML(可扩展置标语言)的标记语言,用于商业和财务信息的定义和交换。XBRL技术是一种国际化的财务信息标准化技术,在国际上,尤其在美、英、德、韩等国家被广泛认同和推广。

XBRL标准的制定和管理由XBRL国际联合会(XBRL International)负责, XBRL国际联合在世界范围推动XBRL,旨在:降低信息交换成本、提高财务信息的可获得性;通过互联网提供具时效性的信息,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可自动交换并摘录财务信息而不受个别公司软件和信息系统的限制;可以减少为了不同格式需求的资料而重复输入的问题;解决由互联网上获取的HTML(超文本置标语言)格式的财务信息不能直接用作分析、比较的困难;为投资者或分析者使用财务信息提供方便。

2.XBRL信息模型

XBRL信息模型中包含两大概念,即 XBRL 分类标准(XBRL Taxonomy)及XBRL 实例(XBRL instance) 。XBRL 实例是用于表现报表中的具体事实,例如,“最近一个季度的销售额”就是一个事实。 XBRL 分类标准是对具体事实的定义,包括它的语法、形式以及属性。制定 XBRL 分类标准时,首先要定义财务报告中将要使用的各项财务报告元素,例如,“税后利润”的概念,同时还要附加上相关的其他信息,比如各个元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各个元素在报表中的名称、位置,还要反映出制作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例如,“税后利润”的概念,是由“税前利润”的概念减去“所得税”概念得到。

3.利用XBRL技术披露信息的特点

PDF等目前最普遍的信息披露格式可为不同信息使用者提供通用的财务报告,比较便于阅读,但不便于针对所需特定信息进行检索、分析、统计。

而利用XBRL技术披露信息最鲜明的特点在于该技术是基于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并对全部财务及相关非财务信息进行标准化标记,所生成披露的信息便于计算机自动处理,方便信息使用者检索、分析、统计、共享,满足了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差异性需求[1]。具体来说,利用XBRL技术披露信息主要有如下特点:

(1)快速、精确地搜索信息。XBRL格式文件的所有数据都有相对应的标记,这些标记不仅对显示格式进行描述。还对所要表现的数据赋予特定含义,并且相关数据呈现结构性,把有关的信息互相链接。

(2)无须重复键入数据。一般情况下,数据录入的次数越多,发生输入错误的概率就越大,而采用XBRL格式的财务数据后,因其显示格式放在单独的“样式单”中。财务数据只需键入一次,就可呈现为各种格式的财务报告。这样不仅能节约财务报告的编制成本,同时也能避免重复录入数据时的操作失误。

(3)向下挖掘功能。XBRL具有良好的动态分析功能,当搜索引擎找到所需的信息时,它能进一步追踪下去找到数据的最初来源及其他与该信息有关的资料。

(4)可扩展标记。XBRL继承了XML可扩展标记的特性。故XBRL在遵循XML框架的同时,保留了充分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会计特色问题[2]。

二、XBRL技术的应用

1.XBRL的主要运用领域

由于XBRL技术可以全面化、电子化、标准化地披露财务信息及相关非财务信息,所以XBRL技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不同领域,例如:

(1) 企业管理领域。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XBRL迅速地收集分析各部门以及相关公司的财务状况。同时可以将这些信息迅速地,以获得市场的支持。

(2) 会计审计领域。可以改进财务报表的制作和检查过程

(3) 企业信用等级评估领域。可以比从前更快地获得相关进货商,销售商以及融资机构的信用等级状况。

(4) 证券市场领域。投资者可以更快,更准,更方便地获得企业地财务信息。贸易与纳税领域。实现更多信息与文件的无纸化。

(5) 金融行政领域。金融管理部门在研究金融机构的财务动向和风险分析时也可以有效地利用XBRL。

2.XBRL在我国证券市场领域的运用

XBRL在证券市场领域的运用对证券信息披露具有深远的影响。它能够实现证券业内、业间上市公司信息共享和操作。目前XBRL技术已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美国证监会、德国证券交易所、韩国证券交易所、韩国创业板等国际证券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对XBRL技术的应用首先在证券市场展开,规定上市公司除了提供PDF格式的财务报告之外,也要一并提供利用XBRL技术编制的财务报告,这一举措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证券信息服务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做出了贡献。

3.XBRL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运用

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都要提供基于XBRL技术的标准化披露,即XBRL实例报告文档,其中披露内容涵盖了重要提示、公司基本情况、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情况简介、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财务报告、备查文件目录,共12个大项的内容,涉及了上市公司财务及非财务的方方面面。任何信息需求者都可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上查阅上市公司XBRL实例报告文档。此外,基于上市公司提供的XBRL版本的报告文档,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信息使用者可以选择同行业的不同上市公司进行比较,信息使用者只需选择目标上市公司、目标年度、以及希望进行比较的各类数据,即可即时获取列示比较结果的表格,还可进一步选在表格中某一科目获得比较图示,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上市公司在同一科目科目上的差异。

4. XBRL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运用――“XBRL上市公司信息服务平台”

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互联网上建立了XBRL上市公司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是面向中小投资者,以XBRL标准化数据为基础,集展示、分析及下载上市公司信息等功能于一身的信息服务平台。投资者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信息查询、分析比较、图表列示和实例文件下载等功能,非常直观、方便、快捷地找到定期报告中的财务指标信息,并且可以对同一家公司多年财务指标或者多家公司某个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和展示。

此外,2008年9月1日,中国证监会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XBRL标引规范》,XBRL在证券业的应用拓展到了基金行业,进一步提升了基金业规范运作的水平。2009年7月20日中国证监会基金信息披露网站正式上线,标志着我国在应用XBRL进行基金信息披露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3. XBRL技术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1) 上交所和深交所均表明不保证XBRL报告文档的准确性。本人认为,既然是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XBRL的报告文档,对其准确性就应进行审查监督,否则在XBRL报告文档有误的情况下,就对信息使用者形成了误导。

(2)上交所、深交所分别制订了两套不同的XBRL分类标准,降低了在两个市场上融资的企业XBRL格式数据的兼容性,不利于信息数据的相互交流与使用[3]。增加了信息生产及使用的而成本。

(3)技术标准不统一,各个系统的数据存储和转出格式等技术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各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自然对接[4]。

(4) 赵改玲等人指出,目前XBRL财务报告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信息篡改、信息泄露、中间人攻击、IP地址欺骗、数据包监测、计算机病毒等,它们对网络财务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在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应用XBRL财务报告具有极大的风险性[5]。

(5)XBRL在我国证券领域的应用不过几年,专家和研究人员极其缺乏

4. 解决现存问题,推广XBRL技术的关键点

(1)尽快推出统一分类标准

目前我国已经成立XBRL中国地区组织,应该通过这一平台,统一思想,整合资源,尽快推出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的统一的XBRL国家分类标准。并且有计划、分步骤、从概括到具体地制定和完善XBRL分类标准。从标准应用角度而言,XBRL分类标准涉及国家、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首先应当制定国家层面的核心分类标准,然后依次向行业、企业扩展;从会计系统本身而言,XBRL分类标准涉及财务报告、审计、账簿和凭证三个层次,首先应当以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制定分类标准,然后深入到审计、账簿和凭证系统,并且解决好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最终建成完整的XBRL分类标准体系;从会计标准而言,XBRL分类标准涉及企业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应当首先制定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分类标准,然后向其他领域会计标准推进。只有尽快搭建这一架构,健全和完善分类标准体系后,才有条件开展后续的研发与应用推广。此外,同企业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一样[6]。

(2)保证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

上交所和深交所在要求上市公司提供XBRL报告文档,并将其向公众披露的同时,应该对XBRL报告文档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其与PDF格式报告的一致性实行监查,以保证信息使用者不论通过何种格式的报告,都能够获得一致且准确的信息。

(3)加紧研发适用的XBRL应用软件

该软件需要保证相关各方在信息生成、检索、使用过程中的操作较为简单,否则各方将不愿意放弃现有的熟悉的方式,采用XBRL技术。此外,还应该解决信息对接的问题,做到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无障碍,真正建立起全覆盖的信息平台。此外,该软件应该附属自动核对信息的功能,把握住信息真实性的第一道关。最后,若该软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XBRL技术现有的安全缺陷将更为出色。

(4)加强专业人员培训

应该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本专业学生的XBRL技术的培训,揭开XBRL技术的神秘面纱并,对XBRL技术进行潜心研究。进一步推动XBRL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三、总结

XBRL技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快捷地得到标准化信息数据,省去下载PDF、转录数据、计算分析的麻烦,节约时间成本,提高准确性,便于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我国首先在证券市场领域应用XBRL技术,但尚存如分类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统一的国家分类标准,并研发适用的应用软件,解决XBRL在生成、传输、使用信息过程中面临的对接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改玲. 基于XBRL财务报告的应用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财会通讯. 2009年第6期.

[2] 何米娜. XBRL环境下的财务披露模式.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4月号上.

信息分类标准例11

首先,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提供了高层次的卫生信息“元标准”,有利于促进领域内各类卫生信息标准的协调一致。

卫生信息框架是全面捕获卫生信息、并对其进行初步分类的基本工具。人的健康和卫生服务的复杂性,决定了卫生信息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信息来源广泛、内容重叠,二是信息数量巨大。卫生信息标准化的基本对象是卫生信息,在对卫生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时,首先要明确卫生信息的基本范畴,并通过标准化的方式把分散在各地、各级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片段,按照一定顺序(模式)排列和整合,最后集成为满足各种临床和管理决策所需要的完整信息。卫生信息框架为上述过程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工具。所以,卫生信息框架是制定卫生信息标准的第一步,是制定其他相关标准,如数据元与元数据规范、信息交换标准等的前提,是对信息进行标准化描述,并实现共享与交换的基础。

信息使用者要根据信息框架的范围和内容确定信息需求,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要根据信息框架对特定领域进行功能建模和需求分析。

卫生信息数据模型是对特定范围内的对象及其特征的描述,它定义所要获取的数据。卫生信息数据模型在卫生信息框架的基础上对所需要的数据进行详细分类,与元数据描述框架和数据字典一起,给出数据在特定语境下的明确的、统一的定义。所以,国家卫生信息数据模型及其对应的元数据管理框架是实现数据可理解、可共享、可整合和可分析利用的关键。无论是业务功能分析还是技术实现,应用数据模型和数据字典是实现语义互操作的重要保证。

作为数据的产生和使用者,不同的职能部门需要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建立自己的数据模型,但都可以与国家卫生信息数据模型进行比照或组合,最大限度地重用国家卫生信息数据模型中已经标准化的数据定义和表达规范; 作为采集、存储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可依据国家卫生信息数据模型,制定应用软件的基本功能、业务流程、物理设计的规范和要求,并按照数据字典,定义系统的数据结构和分类代码。

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所针对的关键问题,以及可由该框架产生的部分标准规范详见附表。

例如: 支持国家宏观决策是卫生信息的首要功能。要及时准确地得到相关数据,首先要建立一个满足国家宏观决策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该是信息框架的一个映射和应用,其内容可以用框架进行归纳和分类,以保证框架的完整性,并发现在信息收集上的缺陷和问题。为此,须根据宏观决策所关注的问题,在信息框架的基础上制定新的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其次,将所有统计指标按照信息模型提供的实体分类模式,对所有数据元进行归纳整理,最后,根据元数据描述框架制定相应的数据字典,用该字典提出的数据元描述规范指导国家卫生统计的数据采集、存储、交换、和统计分析。

其次,基础框架是卫生信息标准研究的方法学和技术指南。

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为在已有信息标准资源和现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业务功能模型、信息系统和数据库逻辑模型以及物理模型提供了基本参照和方法学依据,对开展卫生信息资源规划等一系列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指导和规范作用。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