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物流管理工程类

物流管理工程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7 09:20:54

物流管理工程类

物流管理工程类例1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作为物流运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港口企业的发展得到了极大促进。在这种情况下,做好港口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整体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我们发现港口企业成本管理中,物流成本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是由港口企业经营中的特殊情况决定的。所以我们针对企业发展的新形势,结合港口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实际情况,做好核算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为企业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的顺利完成提供帮助。

一、结合会计法规制度,做好物流成本核算体系设计

在港口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优化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做好的是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设计工作。一是明确核算对象。与普通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不同,港口企业中的物流成本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储存方式中多采用集装箱露天储存、部分转运工作简单等特点,所以其成本核算对象也存在特殊性。正因如此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确定以集装箱运输、储存为代表的港口物流特殊会计对象,就成为了设计核算体系的首要工作。二是明确物流成本产生流程。港口物流成本核算管理中,管理人员需要对物流中货物的装卸、运输、储存等各个流程中成本的产生过程与成本的构成进行清晰的了解,才能为核算体系的设计做好准备。三是对实际的物流成本进行识别、分类与归集。为了做好核算体系的设计工作,管理人员需要将成本管理中的各类成本科目进识别与分类,最后按照分类内容进行归集,为体系设计的完成提供框架。四是核算体系的设计与搭建工作。在完成了以上工作后,管理人员按照港口物流成本的产生流程,将其核算对象按照基本框架开展体系设计,完成核算管理体系的搭建工作。

二、采用独立工作方式,开展物流成本核算工作

在优化港口企业物流成本核算过程中,其主要的特点就是采用了独立的工作方式。这种独立的工作方式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确保核算质量与效率而采取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成本科目的独立性。在港口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中,其成本会计科目存在着装卸成本、港务管理成本等比较特殊的会计科目,而且科目的核算内容也主要是与港口企业相关的企业间进行,所以其成本会计科目核算中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二是确保核算体系的独立性。在港口企业的财务核算中,物流成本因其特殊的工作内容,成本管理中包括了与运输、物流、人力服务等其他行业企业的合作,以及费用支出等内容,所以具有极大的独立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物流成本管理中建立独立的核算体系,确保核算工作的质量。三是核算过程的独立性。财务核算工作过程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核算工作人员需要具有决定的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与权限,完成独立核算工作。有时为了确保这种独立性,企业还需要引进会计事务所等第三方参与到成本核算过程中。

三、严格执行报表制度,做好物流流程成本核算控制

为了做好核算控制工作,我们需要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物流报表制度。在物流成本管理中,虽然各企业报表名称各不相同,但其主要的报表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是物流的总体成本报表。这类报表主要表现的是港口物流总流程中,各类成本的汇总报表。包括了消耗的各类资源成本、人力成本、设备管理成本以及应计入成本的其他支出内容。如在港口物流周转中消耗的汽油、柴油等油品成本;租用货物装卸设备的费用;雇佣装卸工人的工资支出等都属于这类资源消耗内容,应直接的计入这一报表。二是物流总体流程中的费用报表。这类报表主要的显示的是物流流程中,港口企业需要支付与缴纳的各项费用情况内容。如货物储存中产生的土地管理费用就属于这类费用。同时物流财务管理中需要计入管理费用的会计支出也应列入这一报表内。三是各流程内的综合报表。这类报表主要是指在物流的各个流程内,对于成本与费用的综合报表。这一报表可以很好地体现出物流单一流程内成本与费用的组成、比例等关系,为成本核算的进行提供参考。这些报表制度的执行可以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明确的显示出各物流流程中成本与费用的内容、整体情况等核算中的重要因素,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清晰详细的财务数据。同时这种明确成本内容的报表由于情绪的注明了成本内容,更加有利于成本控制管理的进行,提高了成本管理的质量。

四、结合物流风险管理,确实完善成本核算管理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结合企业物流风险管理内容,完善成本核算的管理过程。一是在成本预算中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在物流成本的预算过程中,对于自然灾害、运输事故等港口特殊的风险因素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进行考虑,将这些风险管理成本纳入成本预算内容,为成本核算的完成提供方便。二是做好风险成本科目登记管理。在成本会计科目管理中,财务人员需要做好风险管理成本科目的登记管理工作,特别是明确划分风险管理中的成本支出与费用支出问题,为成本核算的完成提供方便。三是在核算过程中充分考虑风险应急管理成本因素。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对于物流过程中出现的紧急风险管理中出现的成本内容(如应急设备的应用、风险转嫁中产生的成本等),在成本核算中需要充分考虑,利用合理科学的核算方式开展核算工作。

五、结束语

在港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物流成本核算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者应根据港口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管理中的特殊情况,充分考虑核算体系、工作方式、风险因素等各种因素,开展核算管理实践工作,为港口企业财务管理的进行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物流管理工程类例2

2修订思路及内容

根据山东科技大学关于修订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结合学校特点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如下修订思路:①培养目标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体现行业发展需要。培养目标需要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毕业要求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以毕业要求为导向。将学生作为学校或专业的首要服务对象,在课程安排、资源配置、学生服务等方面均以利于学生的培养为目的。②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培养中高级物流人才。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企业的重视;物流的核心思想是优化与保障,目标是实现系统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物流人才通常面对的是一个系统问题,即使从事的是某一具体的物流技术问题,也是以实现整体物流系统最优而进行的。因此培养的物流人才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社会急需的是“主管”、“项目经理”等这样的中高级物流人才。③发挥自身及地域优势,体现专业特色。我国物流工程专业所依赖的传统“母专业”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机械工程或控制工程,以工学为基础,一类是交通运输或管理学,以管理学为基础。学校物流工程专业以机械工程为学科背景,运输提升设备为专业发展基础,加之学校处于青岛开发区,靠近青岛港,决定了我们的专业特色必然是工科背景与港口物流相结合。④重构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学校物流工程专业制定培养方案时,也纠结于“偏管理”还是“偏工程”、管理多一些还是工程多一些、管理的课开多少合适等问题,但随着本科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兼顾考研、出国等需要。对应物流来说,工程知识是其骨架,管理是其肉体,控制和信息是其大脑和神经系统,这些需要兼顾,但最根本的还是根据学生就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形成专业特色。⑤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针对目前实验室硬件设施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较好改善的情况下,为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我们采取多种方式,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增加课程设计环节,增强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以参观企业、观看挂图、视频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三是利用物流常用三维仿真软件对物流系统进行模拟仿真,实现物流系统的优化设计,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四是让学生进入实验室,与老师一起,进行实验设备的研制,实现创新性试验;五是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新培养方案的构建根据上述修订原则,新的培养方案包括如下内容。

3.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物流管理与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等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具备物流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与实施、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或物流装备设计与运用等能力的,能在物流企业、生产企业、港口码头、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物流系统的设计、运营、决策、管理及物流工程领域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具有一定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2学分构成

毕业总学分为176学分,学分构成如图1所示。

3.3实践教学环节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公共实践类: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②实验类:物理实验、工程制图应用—零部件测绘;③实习类: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④课程设计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数据库技术与物流软件开发课程设计、物流设施设备课程设计、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物流系统规划课程设计、生产物流运作与管理课程设计;⑤综合设计类: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3.4课程体系构成

物流工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几类构成。①优化、规划类(物流思想的核心)数学基础课程、运筹学与系统工程、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应用统计学、物流系统规划、港口平面布局及装卸工艺。②计算机类(重要工具)计算机程序设计、CAD/CAE技术及应用、数据库与物流软件开发、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计算机网络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③机械工程类(物流系统的骨架)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基础、液压及气压传动、物流设施设备、港口机械、先进制造系统。④控制、信息类(大脑与神经系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工电子技术、测试技术及应用、机电传动与控制、物流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及应用。⑤管理、经济类(物流系统的肉体)管理学、采购与库存控制、供应链管理、生产物流运作与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项目管理、物流市场营销、企业资源计划、物流金融。⑥其他类(物流主要功能)现代物流学、交通运输工程学、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智能交通系统。

物流管理工程类例3

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

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人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

(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⑴。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人的认识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

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K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w。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5。

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T: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

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课程: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等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人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人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一实践一综合成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U

四、结语

物流管理工程类例4

一、引言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高,带来了交通与建设行业的蓬勃发展。据统计,工程中所消耗的物资占总成本60%~70%,物流费用占物资成本的17%左右,由此可见,工程项目中的物流费用占总费用的10%~12%,这是不可小视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只有了解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发展现状才能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物流问题,把握未来工程项目物流的发展趋势能为我们现行的模式优化改进指明方向。

二、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研究现状

当今物流管理在制造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它在提高生产效率,有效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赢取最大利益方面为制造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管理学界将物流管理当作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工程建设行业也逐渐认识到了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加以研究。

陈思重点关注大型土木工程中一些超限的工程物资的运输问题,借鉴MS project软件对大型工程的物流范围、物流时间、物流资源进行管理。[1]

李营从风险控制方面对工程中的第三方物流进行管理,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物流外包的主观风险;运用灰色关联法对物流外包的客观风险进行评测,将主客观因素结合对物流外包风险进行控制。[2]

严洪从物流运输通道的方面着手,将工程所需物资按其特点进行分类,并根据其特性不同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3]

W.J.Obrien,C.T.Formoso等人通过对工程项目物流的绩效考核,利用供应链运作参考绩效对供应链进行管理。

李真、杜建国等人通过研究大型工程项目的复杂性,构建提供供应链协同决策的平台架构,为复杂工程中的参与各方提供高效的决策机制。

赵奕凌基于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等经典模型,构建“机制设计理论”与“声誉约束机制”的理论框架,在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中形成激励机制,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三、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优化

随着对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研究的深入,各方学者对于如何提高物流的效率,保证运输物资的质量,降低物资的物流成本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都给出了自己的优化方案。通过对这一系列相关问题的研究,为工程项目保质保量按时提供物流保障,奠定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

阎颐将工程项目当成制造系统中的一大类,协同学的方法分析工程项目物流活动,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再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将此方法运用于实际工程中,建立评价系统对其协同测度进行评价。[4]

Hiroki Okubo,Jiahua Wengd等人对项目的物流进行风险管理,运用AHP等方法研究影响项目物流的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物流进行优化,减少风险对其影响程度。

孟醒从工程项目物资的运输路径方面进行优化,据工程物流的特点,将几种运输方式组合,并运用模糊评价法选择最佳的物流路径。[5]

刘昱着重从物流环节方面进行管理,将物流中的各环节进行精简,使得物流全过程达到一体化。[6]

林毅从物流团队方面入手,提出建立一个包含工程项目服务团队、规范的管理流程、有效的风险预防与控制、强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科学的大件货物运输方案的物流运作体系。[7]

四、工程项目物流管理发展趋势

工程项目物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由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越是大型与复杂的工程,所涉及的物资种类与数量越多,如此巨大的物流任务交给任何一个工程项目中的参与方都是难以完成或付出成本极高的,这就需要一个专业的物流第三方企业承担物流服务。因为这不再是个单纯采购与运输任务,它涉及运输线路的选择,物流过程中实物流与信息流的管理,物流团队的组建与管理,采购方案的设计,供应链中风险的控制等各项相关工作,它需要有长期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物流企业进行管理与优化。在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结合之下,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将项目原材料转化为项目成品。因此,工程项目物流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由经验丰富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工作。

五、结语

我国对于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以往的工程项目中往往关注施工技术的先进性、所用材料的优越性、项目管理方法的有效性等与建设相关的因素,物流这一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往往被项目参与各方忽视。随着我国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材料的不断创新,管理方法的不断提高,想要在这些方面压缩成本取得价格优势变得越来越难。此时,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便成为一个重要的利润源泉,由于在这一方面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以提升的利润空间很大。因此,在今后的工程项目中,我们应加大对其物流方面的关注程度,这是提高项目质量、降低项目成本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作者单位为重庆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巧玉,郭姗姗.基于精益物流的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研究[J] .物流科技,2009(9).

[2] 刘东石.基于决策网络计划的工程项目物流风险决策[D].大连海事大学,2009.

[3] 陈思.大型土木工程项目物流运作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4] 阎颐.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及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9.

[5] 刘金娟.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物流合作伙伴选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6] 刘昱.基于一体化管理的企业工程项目物流运作模式问题的研究[J].物流技术,2012(15).

[7] 孙斌.第四方物流在工程项目物流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12(7).

[8] 陈泰鑫.工程总承包项目物流管理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

[9] 张科.工程项目物流的风险管理研究 [D].中国海洋大学,2012.

[10] 孟醒.工程项目物流路径选择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11] 李营.工程建设中的物流外包风险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2] 严洪.工程物流运输通道选择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

[13] 林毅.工程物流业务运作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物流管理工程类例5

以实际情况分析,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受信息化时代背景影响,主要面临信息化发展、管理程度不足、客户群体需求关系维护缺陷较大、人力资源管理失衡等问题。本文由此类因素展开物流企业的管理问题分析,进而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使企业与时代共同发展,最终使物流企业符合现代化物流企业的内部构建,与时代共同发展。

一、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以目前形式展开分析,现阶段中物流行业中较为大型的相关企业,如TNT、UPS等跨国物流公司中已较为全面的使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此类模式多以各单位间的连接、即时通讯等手段使管理结构去中心化,以此类较为先进的物流信息网络构建信息化模式,与此类企业相比,我国多数物流企业中仍存在一定问题,无论企业规模大小,企业内结构皆存在信息化程度较为落后的现象。目前此类现象多以人工操作、人力资源内耗较高等现象为主,企业若想实施信息化管理、现代管理,需时刻以信息化模式构建为主,将此类缺陷予以弥补,实现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具体手段如下:首先,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需制定较为科学的总体构架规划。此类规划应切实以工作流程、工作细节为主,根据协作关系类型及物流企业相关业务于产业链中的地位制定计划,如针对业务管理系统、销售出货系统、协作关系类型制定相关细节管理方式,采取信息化技术将此类工作中可由计算机技术替代的步骤实施替代,不仅可节省大量人力资源,亦可使此类原有模式中的人工业务转换为计算机业务,使相关工作更为科学,减少错误发生概率。其次应针对供应链中各类信息展开整合工作。此类整合工作即为针对供应链展开的管理工作,具体方向为针对工作中的信息方向展开技术性更新,采用新式系统,如根据供应链息息系统中虽整合的信息建立相关数据库,实际工作中随时于数据库中调取数据,进而实现有效收集、分析处理,对决策工作作出相关帮助。供应链中,由此类分析处理系统的集成通过一系列接口实现,接入互联网后传输信息,使用信息,使工作处理较为快速,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效率。最后为借助信息传播平台将此类信息展开传播,如借助现阶段中较为实用的信息平台架构,将此类信息与平台中展开传播,用户可借助此类平台了解物流相关信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关计划,提升物流服务体验的同时亦能使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程度提高,使物流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具体手段可采用借助现阶段中用户群较大的相关信息平台的方式实现信息,如微信、微博等。用户可使用登录查看、链接查看的方式随时随地查看此类信息,有效提高企业与用户间的沟通,提高用户服务体验。

二、强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因素亦为实现现代化物流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管理人力资源可使劳动与价值间的价值均衡,使企业内部管理有序展开。现代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一定问题,如劳动者参与管理工作的程度不足、企业管理过程中劳动效率较低等。解决此类问题不仅有助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升,更可使企业未来发展更为稳定,实现细节化管理、科学化管理。

(一)以节约劳动的目的展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以实际目的展开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即为节约劳动成本,减少不必要消耗,从而发展企业经营,提高劳动效益。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发展企业生产经营与提高效益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相关经济模式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若想符合市场条件,需切实以劳动者角度展开分析,节约劳动成本。此类管理技术决定企业的净利润与利率,保障投入与产出的平衡。

(二)制定规范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与现状相符合

目前我国环境中各项水平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所带来的技术水平提升具体体现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于上文所述相同,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提升与其对结构管理工作的提升程度相似,但具体亦有部分不同。如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管理层与基层的关系、基层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关系等。此类关系若能切实开展,对于整个物流企业而言具有较大作用,且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可与吸纳创新型人才有关,此类人才对企业的作用较为重要,作为人力资源中起主要作用的核心成分,新式技术型人才不仅可使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具有一定价值与作用,更能使企业整体发展,开发更多的新式技术,全面与现代企业相接轨,进而发展跨国事业,不断完成规模发展。具体可采用提高待遇、内部培训等手段多方面提升人才质量,并将其作为整体形成一定体系,通过不断的实践工作实现体系的开发。

三、结语

本文针对我国物流企业中两大较为重要的分类展开分析,即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内部管理展开分析,进而实现企业的现代化进展,是企业与时代共同进步,不断拓展相关规模。现阶段中企业的发展多与上述两类因素有关,相关决策层应切实注意此类因素,进而根据策略,依照企业内部的实际状况展开相关发展策略,尽快使企业紧跟时展,完成现代化转变。

参考文献

物流管理工程类例6

引言:我国企业物流当前使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于小型设施以及非重要性物资,会采用专业的物流企业运输,另一种是由企业本身建立专业的物流团队,实现对资源的开发和传递,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优劣势体现在成本方面、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人员思想转变方面以及供应链视角下的效率方面,在管理工作中,要从这四个层面具体分析。

一、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问题

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能够持续性跟踪当前所产生的所有物流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对物流实现各个管理体系之间的对接。对于前项工作,要求最终建立的专业化管理工作中必须要能够建立专业、科学的信息化系统,在该系统的实际工作中,可以探讨所有信息的具体记录标准和记录规范,并且将所有产生的物流信息以专业报表的形式提交给企业决策层以及生产部门,让其调整后续的工作规划。当前工作问题主要表现为,针对各类信息的跟踪不到位、不精确或者不及时,会对企业运行过程和发展过程造成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物流管理系统本身和其他的企业管理系统之间不衔接,比如物流管理系统和仓管系统之前不对接,这意味着物流系统和仓管系统之间的不对接导致信息的管理效率较低。

(二)人员思想转变问题

人员思想转化工作思想,主要工作内容是针对物流管理部门和仓管工作部门人类的需要转换,这两部分人员必须要能够全面细致了解对方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之后对所有的资源和交流体系进行对接。对于其他部门,要根据其工作需要,分析是否需要对接,比如对于生产部门和物流管理部门,两者之间实际上属于一种信息的小频率交流状态,两者需要彼此对对方的工作内容有适当的了解[1]。

在目前的工作中发现,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各自为政,实际上都不主动参与到对其他工作部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的分析过程,这就导致在得到了跟踪性数据的基础上,由于数据不对接,导致工作上可能存在纰漏,比如物资到位,但是仓管系统并未派遣人员交接等。

(三)成本控制管理问题

无论是对于何种物流方法——采用专业物流企业运输,还是企业自行建立物流团队——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而如果其他的各类工作部门不具有良好的成本管控思想时,则这两种方案产生的工作成本都会大幅提升。当前的成本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各工作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不对接,比如仓管部门和物流管理部门不对接,这两者在工作中实际上要求能够实现对于各类信息的传递,唯有如此才可以让各类物流信息可以被仓管人员第一时间接收并且分门别类配置到仓库内。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接,这导致一些情况下,即使各类物资到位之后,由于仓管系统之前并未接触到物流系统的工作安排,其对于相关物资是否需要接收保持论证态度,该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如果采用计时收费原则,企业的成本会急剧提升,另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天气突变,在论证过程中可能会对采购的物资造成损坏,企业遭受的效益损失更大。

二、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方法

(一)信息化建设方案

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当前各类专业物流企业已经开发出的工作平台,实现对所有信息的持续跟踪,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类平台的使用,主要是对于一些小型设备或者不重要的设备,但是对于企业需要在生产中使用的专业设施以及重要文件,要借助企业本身建立的物流团队运输。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阶段,要求所有的车辆、人员必须配置企业配置的专业定位器,这类设备可以跟踪当前所有车辆以及人员的所处位置,预测到达时间,同时在建立的信息化系统中,要能够将物流信号管理系统和其他的子系统对接,比如物流系统和仓管系统之间的对接。由于仓库系统使用的ERP系统,因此物流系统在发现所有的物资到位或者设备到位时,将该信息直接在该系统中输入,而之后将各类物资配置到仓库的放置位置,由于其中存在各地传感器,如编码的扫描传感器、称重传感器等,所以可以自主把所有信息提交到ERP系统内,以实现对所有信息的定位和收集。

(二)人员思想转变方法

在人员思想的转变过程,主要涉及两项任务,一个是对于物流管理系統的人员管理,另一个是对于新型系统的人员操作管理,核心工作内容是这两者之间要实现数据的相互分析和相互交流,该过程可以采用轮班制或者倒班制,让这两种人员到对应的工作岗位上经过实习,从而了解需要掌握的工作内容、工作思想和工作理念,并且该过程需要建立专业的数据和信息交流体系,甚至在物流传递过程中,两个部门同时参与到对物流信息的审核过程,根据当前相关物资和设备的到达时间设定专业的班组,从而共同参与到对于相关资源和设备的接受过程,之后立即将所有的资源调整到ERP系统内[2]。当然对于不重要文件以及其他的非核心性物资,由于不入库,则物流系统需要应用专业的渠道和其他部门进行关联,从而让对应的部门直接接收即可,该过程中无需由物流系统人员参与。

(三)成本控制管理方法

成本控制管理方法主要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对于各部门的连接成本控制,另一个是对于专业物流团队成本管控思想的树立。对于前项工作,可以通过轮岗制度,让所有的人员都到物流管理体系中了解对方的工作模式、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从而实现对各类信息的充分有序发掘,在后续的实际工作过程,要能够让这两个班组系统运行对接,尤其是对于仓管系统和物流系统,要根据实际的信息内容和接收的物资,确定在货物的接收过程是否两者共同到位。

此外对于一些核心应用资料,比如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原材料,除了仓管系统和物流系统的人员参与,生产部门也不需要投入专业的人员参与一些对相关资源的质量审查,只有所有的部门都签订了检查合格证书之后才可正式入库。

对后项工作,主要是让专业物流团队了解到,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必须要能够保障安全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效率。在效率提升过程中,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此外也要经过全面专业的培养,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的设备,可以由专业的设备应用人员、设备操作人员参与讲解,让其了解在具体运输过程中所需要避免出现的问题,基于此,可以让专业的物流团队了解工作重点和工作难点,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完全规避这类缺陷。

(四)供应链视角下的效率提升方法

物流管理工程类例7

一、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1)材料物资采购量大,消耗量大,占比高,但缺乏系统管理。以某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例,近三年的材料物资采购支出分别达到1500万元、1100万元、1640万元,物资材料支出占机构总支出的8%—10%。专业材料耗用量占整个材料物资耗用量的78%,通用材料物资耗用量占整个材料物资耗用量的11%,其他专用材料耗用量占材料物资耗用量的11%。大量的专用材料,即领即用,缺乏系统管理,缺乏财务手续,如:全年的材料采购,从采购到验收再到付款,全部为一人经手,材料的具体走向和使用状态无人监管。(2)各类材料物资缺乏统一的精细化科学分类,全部执行单一标准管理。对于材料物资的管理,大部分疾控机构缺乏统一、科学的分类和相关的管理办法。除了毒、麻、剧、限等国家有管理要求的材料,设有专人专库管理,大部分材料物资都游离在标准化管理之外;大部分高值材料(如移液器、标样、试剂盒),单价已超过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却长期作为普通材料管理,造成管理上的缺口;特殊材料(如实验动物等)因缺乏统一、科学的管理依据,游离于材料管理之外。(3)各类材料物资缺乏规范的资产管理程序,造成“重采购轻领用”“重入库轻出库”的情况。材料物资的入库(验收)是财务报账的必要环节,入库单(验收单)是会计凭证的重要附件,有着严格的管理程序;而领用和使用环节却因为会计流程要求不够严格,导致必要的资产管理环节未落实。各类材料物资缺乏报账后的实物管理记录。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和各二级部门的材料物资出入库记录及领用、使用记录登记缺乏全面、统一的系统管理。(4)部分具有生产经营性质的部门,因缺乏物资管理,无法实现准确的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的基础是成本计量的准确,而大部分单位未对材料进行精细核算和管理,“即领即用”“以领代用”造成成本核算的基础数据不准确。产成品的产出、原材料的消耗均缺乏成本核算的会计基础要求,从而使单位的内部成本核算无法进行。

二、工作目标与实施方法

通过建立单位低值易耗品物资管理系统,实现单位内部材料的体系化管理,为单位全面了解和掌握各所、处、室的低耗品领用(使用)情况提供管理支持,为单位合理规范资产管理提供支持,为积极探索出符合疾控机构实际的资产管理运行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资产管理办法而奠定基础。(1)运用用友软件GRP-U8系统中的物资管理模块,建立单位物资管理框架,对单位及部门的材料物资建立采购入库、生产入库、部门领用、领用出库等记录体系,对单位及部门材料物资的各项财务数据建立汇总统计分析,对单位材料物资实行资产责任管理,实现单位物资管理的体系化与精细化。(2)建立较为科学的材料物资分类体系。材料物资的合理分类是系统管理的基础,外部分类与固定资产管理相关联,内部分类与单位内部管理相关联。材料物资的外部划分,将单位的实物资产分为固定资产与流动实物资产,两者的区分标准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不属于固定资产的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流动实物资产均属于单位材料物资的管理范畴。材料物资的内部划分,是单位根据自己单位特点和管理要求,科学合理地划分材料物资。疾控机构是卫生机构,其主要材料为实验材料,其次为办公材料、印刷品和其他材料。依据疾控机构实验材料的使用类别,再细分为试剂、标准品、仪器设备备品备件、高值易耗品等类别。特别是高值易耗品的单列,对于实验室目前大量存在的使用寿命较短、单位价值较高的实验材料有着重要意义,单位应将其规范为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3)建立科学严谨的材料物资管理流程。依据单位内控制度的要求,梳理单位材料物资的管理过程,运用职责分离与归口管理的内控管理手段,重新规划和分配材料物资管理的部门职责与人员岗位职责,合理划分物资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职责。建立流程图,明确对应标识物资管理的每个环节、每个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并将流程与用友GRP-U8系统相联系,通过软件系统的权限设置、部门人员设置、库位物资设置、统计盘点设置等,实现用系统引导流程管理。(4)建立单位材料物资管理办法。在重新梳理系统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建立单位的材料物资管理办法,让流程与职责制度化,并与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共同形成完整的资产管理办法。(5)建立物资系统数据与会计核算系统数据的有效对接。用友GRP-U8系统,能将物资管理模块和会计核算模块建立联系,物资管理模块设定好相关的会计核算参数,即可以在完成材料入库、出库制单环节的同时,直接生成会计记账凭证,简化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操作流程上的重复工作。

物流管理工程类例8

1 引 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

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

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求同存异,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 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 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物流管理工程类例9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企业面临来自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全方位的竞争压力,物流业的加快发展不仅仅是物流领域强化,也是商业流通领域强化发展的需要,由此物流业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性的机遇。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分布在采购、制造、仓储、运输、货代、配送、电子商务等环节的众多中小物流企业,与大众性物流企业一同构建了区域乃至全国的物流体系,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中小物流企业人员现状

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但受起步晚,进入门槛低,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因为规模较小,其经营网点不能遍布全国,技术及服务能力简单,运营效率低,经营成本高。受管理观念和行为不科学的背景影响,企业人员多以低端劳动力为主,拥有技术等级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不高。员工不需要掌握太多的专业知识,只要能吃苦,熟悉基本的业务流程就够了。但中小物流企业人才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高素质的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才需求以及高层次的物流运营管理人才、高级物流管理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很多物流企业的经营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业务上,认为物流的基本工作就是对货物进行分拣、堆垛、打包、运输和配送,因而物流人员也多集中在这几个岗位上,对于涉及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以及物流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人员的培养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导致了未来企业发展道路上这部分人才的短缺,也限制了未来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

第三,中小物流企业存在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对企业的忠诚程度不高,尤其表现在一线员工中。这种现状无疑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究其原因是企业人员认为报酬、工作压力和晋升机会不对等,影响了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员工本身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素质的缺乏也是一种原因。

第四,随着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应用,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在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采用了现代化的系统管理方式,其专业化和精细化服务水平迅速提高。作为物流整体构建中的中小物流企业,适应现代物流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结合的需要,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多业联动融合发展的需要, 高素质的专业化人员、技能化人才、管理化人才成为制约企业的瓶颈。

综上所述,中小物流企业未来发展不仅仅培养在一线岗位,还需培养涉及运营管理和物流管理等岗位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人员,而培养的前提是正确精细化这些岗位的规格。

二、中小物流企业人员岗位及培养规格

适应物流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物流人员岗位细分为采购类、仓储类、运输类、配送类、货运类、综合物流类、物流IT类、物流服务销售类等类。

(一)采购类人员培养规格

采购类人员的工作是负责公司采购工作,包括询价和比价、签订采购合同、验收、评估及反馈汇总工作,因而此类人员需要熟悉和掌握各类物资的名称、型号、规格、单价、用途、产地;运用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检查购进物资的质量情况;对价格有一定的敏感度,及时跟踪掌握采购商品市场价格行情变化情况,以期提升产品品质及降低采购成本;根据各部门物资需求消耗情况,在熟悉各种物资供应渠道和市场变化的情况下,科学编制采购计划;与供应商的谈判工作。

(二)仓储类人员培养规格

仓储类人员的主要职责在于库房管理、出入库管理等工作,其工作应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规划中,包括仓库各种物资的储备定额,通过仓储规划及布局严格控制保证合理库存及合理使用;熟悉各种业态仓储物流配送模式;对进出货物进行作业成本的分析估算;仓储现场的5S管理。

(三)运输类人员培养规格

运输类人员负责资源调配与合理使用来满足客户需求;熟悉运输作业的各个运作环节,负责各个车辆路线的制定,合理优化公司成本,优化车辆利用率;建立运输质量体系,有效控制运输质量;熟悉运输价格及政策,对运营成本及费用进行控制;熟悉物流营运体系,对资源的协调、接口等相关信息指令采用信息化管理,提升服务品质,形成运输质量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四)配送类人员培养规格

配送类人员的工作主要有配送订单的管理、进货管理、理货及配货管理、送货管理等职责,为此配送类人员要根据配送业务搭建配送网络,编制配送订单处理流程优化及管理订单处理;根据物流中心的位置设计与选择最佳的配送路线,合理调配运输车辆;配送订单的信息化处理;配送中货品的安全率,对残次商品的处理的管理;具有优秀的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对配送成本进行计算、分析和控制,并收集配送成本反馈信息。

(五)货运类人员培养规格

货运类人员熟悉物流货代系统运作,熟悉货运市场运价及询价渠道;具备良好的业务拓展能力和客户关系维护能力,有效开发运输资源及筛选承运合作伙伴,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熟悉相关的财务管理、项目预算及损益分析;重大合同货物的发运、跟踪和投诉处理。

(六)综合物流类人员培养规格

综合物流类人员的工作是根据公司目标,收集与客户内部与客户各方的评价,制定计划与流程管理,组织建立公司物流信息系统,优化物料库存控制、订单处理、运输及配送等物流管理和运作体系,以便提高物流转运效率,减少资金占用,改进服务,降低物流成本; 建立货物运输体系,规划货物调配与调度,评估和选择物流承运商及运输价格,运输服务质量,签订合作合同;根据物料特性及物流发展状况,组织建立仓储、周转等仓库管理体系,保障货物安全和按相应需求及时供应,降低库存,提高货物适用效率;物流项目的客户管理和维护,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收集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把握市场;跟踪、监督仓库的各项业务指标完成情况和客户的服务情况等。

(七)物流IT类人员培养规格

物流IT类人员具备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开发及架构技术,具备系统分析和技术架构设计能力,为客户设计并开发相匹配的信息体系和信息系统;为客户设计业务转型和流程优化的信息方案,进行方案讲解和产品演示。

(八)物流服务销售类人员培养规格

物流服务销售类人员一方面掌握市场动态,熟悉市场,制定和实施完整的销售方案;运用多种销售手段,开发市场;善于沟通和谈判技巧,主导和参与目标客户的评估、接洽、谈判以及签约。另一方面监控客户服务质量,降低客户对业务服务的投诉率。

三、中小物流企业人员的培养途径

中小物流企业人员的培养已经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重要要素,刻不容缓,却具有长期性。中小物流人员的培养途径采用“内训+引进”的模式,注重各类人员从“初级―中级―高级”的层次递增培养,同时也给物流人员一定的上升空间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也是稳定人员的重要保证。

(1)引进。高校物流专业是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就目前来看,我国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逐渐增多,包括职业技术院校都加大了对物流人才培养的力度。培养的物流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并注重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品德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引进可迅速提高物流业高素质人才所占比例。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更高的效益。因此,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表现在对量的需求上,更应注重人才的质量。

(2)内训。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和影响员工行为,让制度内化于每个员工的行为中;开通多种渠道提升员工的岗位技能,开通员工的职业发展渠道,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物流业的正规化管理才能使物流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潮流。

(3)内训+引进。这是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在人员的聘用上,物流企业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员工专业素质,对物流企业员工开展物流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使其掌握现代物流知识和技能,拥有现代物流发展的理念,具备物流业应具有的服务意识,提高其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同时利用高校资源为员工提供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员工素质,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这种培训对员工来说也是一种福利。

今后,中小物流企业要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就要摆脱低水平的粗放式的管理,人员的培养是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物流管理工程类例10

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同时还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等大系统所具有的特征。①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是由人和形成劳动手段的设备、工具所组成。②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这反映在地域跨度大和时间跨度大。③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是一个可分系统: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相关联系的子系统。④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联结多个供应商和工程施工需要,随需求、供应、渠道、价格的变化,系统内的要素及系统的运行经常发生变化。⑤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的复杂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耗用物资的数量大、品种繁多、专业性较强、且具有不均衡性和不确定性。并且受物流系统中的采购、运输、仓储、信息、供应等子系统的制约,这些子系统的组织和合理运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⑥水电工程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目标函数系统: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的总目标是实现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效益。解决最优订货策略、信息管理、随机情况下的库存风险管理和安全库存量的确定,使之有效的对水电工程物流进行管理,达到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三个控制的预定目标等都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者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2水利水电工程物流优化系统构建

物流从控制论的观点,其管理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以工程建设为例,其全部活动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活动,一类是管理活动,围绕和伴随着一系列生产活动,执行着决策,计划和调节职能,以保证生产有序高效进行,伴随着生产活动的是物流,伴随着管理活动的是信息流。在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管理中,大量的信息量通过有效的管理,将会更加有力的保证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水利水电工程物流信息的基本内容基本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①需求信息:包括工程设计、施工预算、施工图文件、施工方案、工程进度计划、物资需求数量、物资的品种规格、资金计划、招投标文件、投标书、合同文件等。②资源信息:包括资源的分布、结构和潜力情况。③供应信息:包括各种供应渠道的变化和竞争的信息。④消耗信息:包括物资消耗的原始记录,主要材料的核销情况、单位产品消耗、同类工程消耗情况、降低消耗的主要措施和经验。⑤资金信息:即各工程物资采购资金使用情况、资金周转次数等。⑥储运信息:包括运输路线、运输工具、装卸、运输费用、运输条件、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状况、仓库设施及设备状况、仓储条件、入库及出库信息、库存情况、大型机电设备运输的沿途状况和仓储装卸情况、物资在工程各标段的流向等。⑦物资经济政策及管理信息:包括国家对有有关物资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物资市场的管理措施和要求,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对物资市场供求的影响,还包括各种物资的经济订购批量,各种调查报表、专题报告、物资管理方面的指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物资综合利用情况以及回收、修复、再生、复用的情况等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物流信息系统是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是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来实现对物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物流管理提供战略及运作决策支持的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两类活动流中的信息

物流管理工程类例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8.011

An Exploration into How to Design Logistics

Practical Course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Take City Institut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ZHAO Xiaopeng

(City Institut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6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independent colleges paying more attention on logistic practice courses 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application-based logistic talents. Yet many more problems about how to design reasonable practice courses to adapt logistics development are in the air.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se questions and summarizes some constructive ideas looking forward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logistic practice courses offering.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independent college; logistics; practice curriculum design

0 引言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应用和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我国,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开始认识、接触并重视物流的作用。而且,由于我国物流管理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社会上对物流管理的应用性要求要高于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着力培养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尤其是独立学院性质的二、三本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更是把培养物流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以期与一本类院校重视培养研究型物流人才区别开来,迎合市场需求。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简称大工城市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于2003年3月,是东北首家按新机制、新模式设立的独立学院,是大连理工大学和企业合作创办的新型普通本科院校。学院成立第二年即2004年就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近年来,学院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定位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物流管理专业也遵照学院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把培养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并从课程体系、学时分配、专业方向设置等多方面不断探索,以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符合学院定位的物流高等人才。但从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本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实践类课程设置和具体运作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主要就大工城市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设置目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实践类课程设置给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以期对有类似困扰并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有所启发。

1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现状

(1)物流管理专业每学年都设置有实践类课程。自大工城市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立以来,每学年都有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为基础的实践类课程,比如大一设置的物流营销实践、大二设置的港口与海运实践,大三设置的与专业方向有关的实践,大四设置的基于所有物流专业理论课程的总结性实践等。这些实践类课程以不同的学时、学分体现在专业整体的课程体系中,而且与学生当时所学的或将要学习的理论知识相匹配。

(2)实践类课程所占学分比例呈增长趋势。近年来,随着学院“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目标定位,以及社会上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实践方面动手能力的重视,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上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实践类课程所占的学分和学时总体呈增长趋势。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数及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由2004级的24学分、12.5%上升至2013级的35学分、20.2%。

(3)实践类课程多是基于某门主要物流理论课程设置的。虽然从整体上看,大一到大四学年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对物流管理理论知识的需求度呈上升趋势,专业实践类课程所需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越来越多。但实践类课程更多的还是依据某门主要物流理论课程设置的,比如物流营销实践主要是依据市场营销这门课程设置的,而港口与海运实践主要是依据国际海上运输课程所设置的。

(4)实践类课程多是按照专业方向设置,并且上课人数较多。大工城市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大一、大二两学年不分专业方向,所有学生所学的课程几乎完全一样,专业实践类课程也是面向所有学生,所有学生共同参加的。大三开始分专业方向,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物流管理理论课程和对应的专业实践类课程,因此选学人数较多的专业方向,参与实践类课程的人数相应也较多。

1.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虽然每年都有实践类课程,但多是基于某门主要物流理论课程设置的,缺乏系统性。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设置应该具有系统性,但大多高校设置的实践类课程更多是基于某门物流理论课程设置的,缺乏系统性。比如大工城市学院在大三学年的一个专业实践就主要是基于物流中心设施与规划这门课程而设的。这种实践类课程的设置虽然有与物流理论知识高度相关的优势,但由于缺乏系统连贯性,使得实践类课程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作用有限。

(2)实践类课程缺乏多样性,学生兴趣不大,参与热情不高。多数高校实践类课程都是以案例分析、理论讲授、软件模拟、实地参观等形式体现的。案例分析和理论讲授在物流专业理论课程中也经常用到,学生早已没有新鲜感;软件模拟虽然要求学生真实参与,但由于多数物流类软件是由非物流管理专业人士开发出来的,软件模拟的情景和物流领域的现实操作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学生多是根据老师的讲解在软件设定条件的限制下进行模拟,学生的自主模拟的积极主动性受到限制;实地参观虽然可以让学生真切地对物流领域的设施、设备、具体操作有个直观的认识,但由于高校经费、一次性参观学生人数过多、企业出于安全等诸多原因不愿配合等因素的存在,参观多流于形式,实际效果有限。

(3)实践类课程多由理论课教师讲授,与理论课内容重复率较高。多数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性质的高校,由于学校办学成本的限制,很少专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师岗位,实践类课程多与理论类课程共用教师。这就使得多数实践类课程是因人设课,物流理论课程教师能够讲授的才设置成实践课程,实践类课程内容与理论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缺乏自身独立的内容体系。

(4)虽然实践类课程所占学分比例呈增长趋势,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师资和硬件设备,上课效果不理想。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并满足社会上物流相关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需求,各大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性质的高校逐渐增加了实践类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例,实践类课程所占学分比例呈增长趋势。但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成本的限制,很难为实践类课程专门分配教师资源;而且由于教学经费有限,学校也很难为实践类课程配备完善的硬件教学设备,这就使得实践类教学的上课效果大打折扣。

3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建议

针对上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设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社会物流相关类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本文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设置应系统化、多样性,提升学生参与的热情。实践类课程设置从大一至大四应该具有系统性、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使学生在通过实践类课程对物流管理领域的实际运作有个直观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逐渐由浅入深地能够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企业物流系统、社会物流系统和供应链等的规划、设计、优化,并对这些系统的运作和管理有一定的实战模拟经验。与此同时,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应该多样性,除了传统的案例分析、系统方案设计、实地参观之外,最好是校企能够长期、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的平台。此外,还可以通过比赛形式、仿真模拟软件、项目驱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践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

(2)高校应加大对专职实践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提升实践类课程教学的独立性和实践性。如果高校办学成本充足,可以考虑分别配置物流理论和实践类课程授课教师,避免实践课内容与理论课内容重复。对于办学成本有限、无法专门配置实践课教师的高校,应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和平台实地参与企业物流运作和管理,比如可以通过去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或者与企业合作做物流项目的方式等,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和授课技巧。此外,高校也可以通过聘请企业的相关人员兼职物流管理实践类课程的讲授,以便更好地让实践类课程成为物流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

(3)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为高校实践类课程提供真实的授课平台。目前,我国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众多,物流管理专业的在校生数量庞大,而我国物流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多是低层次、小规模、同质化高的快递企业,这就使得有实力并愿意与高校长期、深度合作的物流企业屈指可数。建议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比如减少税收、提供绿色通道等,鼓励企业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高校与物流相关企业可以以共建物流实践基地、共同举办物流创业大赛(如近年来TNT在各大高校举办的物流创业大赛等)、互换人才(如企业工作人员来高校兼职、高校物流管理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或为企业提供物流理论知识培训等)等多种形式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合作。

(4)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硬件教学设备的配置与实践类课程的教学需求相匹配,满足实践教学需求。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设置合理的前提下,应通过购置相关实践教学软件、建立实践教学所需实验室、与相关物流企业洽谈合作(比如去企业实地参观、共建物流实践基地等)、合理设定学生数量与实践教学设备配置率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实现实践类课程硬件教学设备与教学需求的相互匹配。最终使实践类课程真正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践与理论相吻合、实践与物流企业实际需求相适应的目标。

4 结束语

随着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改革趋势,以及社会上物流相关企业对应用型物流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物流实践类课程的设置。独立学院性质的本科院校更应科学、系统地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使实践类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为物流管理专业高校毕业生走上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魏金平.德国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对我国的启示.物流技术,2014.33(5).

[2] 张琳,彭剑等.中德应用型人才培养管理与运行机制对比研究.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5(3).

[3] 陈耀华,古鹏等.物联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