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信息素质的核心

信息素质的核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9 08:24:34

信息素质的核心

信息素质的核心例1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个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当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课程作为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其核心素养研究不可避免地被纳入课程命题当中。加强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适应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的必然之举,接下来,本文就对这一课题展开细致分析。

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

探究化学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一命题之前,有必要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进行详细分析。自2014年教育部门文件颁布以来,有关化学核心素养这一课题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各位教学工作者都对学生应当具备的化学核心素养做出积极研究,这其中取得不少成果。但是,由于相关教学实践有限,在化学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定义上,至今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综合国内外研究综述,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做出大致定义。

1.核心素养的含义

21世纪初,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就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提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相继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研究表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命题应当紧紧联系核心素养模型建立问题,在发展受教育者学科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角度展开分析。随后,欧洲经济联盟进一步对核心素养命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尊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相关理论的前提下,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教育领域核心素养应当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

(1)母语素养。这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发展核心素养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人,谈不上核心素养培养这一问题。

(2)外语素养。这是受教育者终身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另一语言素养,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背景下,掌握一门外语是素质人才必备的技能。

(3)信息技术素养。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素养。

(4)公民与社会素养。受教育者毕业之后最终需要走向社会,决定其能否被社会接纳的最重要标准乃在于其公民与社会素养的高低,这是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基本科W素养。每名受教育者为自身发展、融入社会以及胜任工作需要具备不一而同的科学素养,例如,一名化学教师和一名化学技术开发人员所具备的科学素养存在差异,但我们可以较为笼统地将其归结为学科素养,包括探索本学科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

(6)学习能力素养。终身学习教育理念普遍盛行的今天,社会愈来愈向学习型社会发展,学习能力素养已成为核心素养体系当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7)合作交流素养。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是一个人融入社会、融入工作岗位应当具备的基本人际交往素养之一。

(8)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素养。中国有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良好的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素养对于受教育者利用所学知识改造世界、提升生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2.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

化学是一门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课程,根据以上所提出的核心素养8个方面内容,结合化学课程本质,我们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进行代入可以得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指的是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完美人格所必需、指导学生从更高境界上自我发展的一种素养,包括不限于化学信息素养、化学学科素养、合作能力素养和化学能力素养等在内的基本素养。

在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进行定义时,考虑到母语素养、外语素养的常见性以及易获得性,不在本文中作过多阐释。同时,公民与社会素养涉及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因此,也不在本文进行具体介绍。化学信息素养、化学学科素养和化学能力素养分别对应核心素养当中的信息技术素养、科学素养和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素养,核心素养当中的学习能力素养、合作交流素养具有共通性,出于阐述便利需要,在化学核心素养中将其归结为化学合作能力素养进行研究。

二、化学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化学信息素养

随着现代化学工艺的迅速发展,化学信息这一概念外延进一步扩大,主要有:互联网、数据、图表、书刊、模型、装置图、有机合成路线、工艺流程、反应设备等。教师应当强化学生化学信息意识,提高学生整理化学信息、甄别化学信息、加工处理化学信息和应用化学信息的能力。

纵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教师经常陷入这样一个误区:高考压力太大,不能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所以教师应当将概念、原理、方程式、实验要点等内容一一整理出来,学生照着笔记背诵就可以。从表面上看,这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依赖教师获得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大大降低,对核心素养的发展造成致命伤害。

教师应当为学生积极创设处理化学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高一化学《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本章节是高中化学入门知识,理解难度不是非常大,同时学生经过初中阶段课程学习,已经具备一定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通过教科书、互联网、文献资料查阅等方式展开自主预习,了解化学物质、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原子结构等方面知识,从而实现整理化学信息、处理化学信息和应用化学信息能力进一步提高的教学目标。

2.化学学科素养

化学学科素养是化学核心素养区别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志,学生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应当掌握化学概念、原理,了解化学现象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对这些化学现象发生变化背后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这是高中化学课程区别于其他科目的本质属性。这些属于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正常情况下,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即可,除此之外,化学学科素养还包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普遍意义上的化学方法,有矛盾分析法、唯物主义辩证法、两点论等,一般化学方法,有观察、归纳、分析、联想、分类、推理、演绎、实验、比较等。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尝试多种途径,渗透过程与方法教育,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发生发展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归纳化学思想的教育:铁的获取教学时,教师可以出示磁铁矿、赤铁矿、炼铁高炉等图片,学生根据图片给出的提示,归纳从自然界获取铁、工业冶铁的基本方法。由于有图片提示,学生归纳起来比较顺利,这一过程中归纳这一化学思想渗透的教学目标自然而然达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化学态度、学习兴趣、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化学学科素养重要的一环,教师应当对此方面内容引起注意。教师应当深入挖掘课程当中的情感教育资源,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3.合作能力素养

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工作当中,具备合作能力素养的人总是格外受到青睐。想要取得工作、学习上的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促进自身发展。

当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普遍采用讲解法,课堂成为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消极地位。同时,学生之间也缺少合作学习意识,不懂得取长补短,对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带来不良影响。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高中化学课程应当积极倡导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基于这一教学理念以及培养合作能力素养之必要,教师应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获得知识。例如,高二化学《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3人小组,组内分工协作,分别对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进行探究,最后派代表发言,分享探究成果,并由教师进行指正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师生之间有了互动,合作能力素养的培养才可以成为可能。

4.化学能力素养

化学能力素养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这里的化学能力素养主要指应用学科知识的基本素养。过去的高中化学课堂一直笼罩于应试教育雾霾之下,教师拿着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照本宣科进行讲解,学生将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迟迟难以提高。考试时,只要题型稍微变化一些,他们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

实验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最重要途径,高三实验化学整本教材都围绕实验展开,教师应当有效利用这些实验,促使学生在开展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应用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发展化学能力素养。

例如,实验化学专题三物质的检验与鉴别课题1“牙膏和火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开展探究性实验,并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报告。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室内巡回走动,适时为学生进行解答,保证实验探究质量。

总之,当前高中化学教学普遍存在核心素养教学认识不足、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这一方面与教师所采取的落后教学模式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现阶段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研究经验不足所导致的。全体教学同行应当加强对化学核心素养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对核心素养教学的认识,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J].课程・教材・教法,2015.

[2]梁永平.化W科学理解的基本视角及其核心观念[J].化学教育,2011.

[3]毕华林.化学教学设计:任务、策略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冯忠良,冯姬.教学新论: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信息素质的核心例2

高等职业教育离不开信息化教学,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的目的

第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人们带来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和学习、合作的方法、手段、技术和途径。

第二,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角色,是教育事业的执行者、倡导者,同时也是教育技术的实施者。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等院校的教师,是否具备与教育脉搏一致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信息化教育改革和实现信息化教育的决定因素。

第三,学生是主体。从用人单位调查来看,高职毕业生在“与人合作精神和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四,实践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作用重大。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

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可迁移性的一种核心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与企业合作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将为他们提供最广泛发展空间。

世界各国对“职业核心能力”概念表述各不相同,英国称为“核心技能”,美国称为“基本技能”或“知行技能”,新西兰则称为“必要技能”,我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但不论怎么表述(正如澳大利亚学者R.Harris所说,“不管使用什么样的述语,均是指可迁移的技能、促进性的技能、通用性的技能。

2 研究的内容

2.1 信息化教育环境特点和功能的分析

第一,信息化教学环境。根据目前教学发展情况,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包含物理时空、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制度规范和文化心理等教学条件和因素的集合。

第二,信息化教育环境特点及功能。从技术层面看,信息化教育应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

从教育层面看,信息化教育应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2.2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可以说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层次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2.3 根据企业需求目标进行培养

下面主要从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来阐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第一,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职业核心能力应包含专业技能及社会经验两部分。对工科学生,应该是比较重视专业技能,对文科学生应该是比较注重社会实践经验。

笔者针对260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普遍认为,高职大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比专业技能更加重要,尤其是文科类专业更是如此。

第二,企业对大学生文科生和理科生要求有何不同?

被调查者认为文科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比职业技能更重要的占68%。

第三,企业对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哪个重要?

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职院校对理工科大学生培养重点是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即两者兼备。这说明对理工类专业毕业生来说实践技能比文科生要重要多,综合素质也很重要。

2.4 高职学生的培养路径

第一,认清形势,提高思想意识,认准方向。

第二,改进教学设备,给学生提供实践实训的平台。

第三,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即股份制合作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

2.5 对老师教学社会经验及实践能力的要求

第一,高校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加强职业技能的修养。教师在高职院校除了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性教育的培养外,还要具备专业技术和与职业技能还要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及方法。

第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老师综合素质,深入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教师是教育变革的动力,是塑造新一代性格和思想的积极参与者。”“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第三,规范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表现为师德师风,它是教师的为人风范、为师风范,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第四,开放的育人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是教师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五,广博的知识储备。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先得装满自己一桶水,学高为师。那是说,教师应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第六,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教师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这种高层次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升华,反过来又能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发展。

3 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必要措施。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与企业进行合作: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标准。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内容。

第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法。

第四,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训练基地建设。

信息素质的核心例3

身心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基础,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身体素质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等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体质、体能、精力等方面的能力。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要使大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我,保持平稳正常的心态、开朗的心境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主要包括科学精神、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等。人文素质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大学生良好的人格、气质、修养。

创新素质主要指人具有的创新意识、习惯和能力。要从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来加强医科生创新素质培养工作[5]。

信息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对人才的信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并将其视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之一[6]。要培养大学生对信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长久的注意力,能够从大量纷繁复杂的、司空见惯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信息资源中不断地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迅速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从而能够在科研发明、技术创新、提高工效等方面勇于实践、多出成果,因此信息素质不仅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而创新能力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7]。

本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分计算方法:总分=思想道德素质分(占15%)、身心素质分(占10%)、科学文化素质分(占65%)、创新素质和信息素质分(占10%)之和。

本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以按照学年、学期分为不同的评价期间。分别将评价期间内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和信息素质的最高分折合为综合素质的15分、10分、65分、10分代入上式计算,其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和信息素质得分分别以此最高分作为基数进行折算。当学生综合素质的最高分明显低于100分,可以进一步将其调整为100分,其他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分按照同样的比例进行调整。

思想道德素质得分:

思想道德素质考核分,由辅导员、任课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考核小组,任课教师代表由教学行政部门确定,学生代表由各班通过民主投票选举产生。考核小组成员根据考核内容及学生的平时表现,给每位学生评定分数。按满分为100分进行考核;

被评为校级先进个人的学生加7分;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的学生加10分;被评为省部级以上先进个人的学生加15分;

信息素质的核心例4

小学数学是小学义务教育中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需要学生合理开展逻辑思维能力,充分动用想象力和运用数学理论知识的复杂学科。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完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和广大教师在课堂上教育的关键点。本文根据当代信息技术的科教手法,对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进行探究和分析。

1、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扩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

当今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课堂授课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小学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科技性等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扩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独特结晶,其主要的构成部分是数学人文、逻辑思想、数学意识,学习数学的动机和审美表达是数学教学的切入点,换句话说,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让学生爱上数学,并让学生掌握合理和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经历一个“愿意学、敢于说、勇于做、能做好”的数学学习过程,从而扩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把学习数学与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主动地思考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统计表与统计图”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认数、计算、测量、统计”等的理论知识时能有较高的感悟和理解,比如下面这个统计图中,A、B、C分别占有46%,38%,9%的比例,求D的区域占整个圆的百分比。根据图中的示意,我们可以得到D的百分比的求法是1-46%-38%-9%=7%,由此得到D占整个圆的百分比是7%,教师要充分锻炼学生的数学核心思想,让学生遇到概率数学题目时,有效地围绕中心思想,即概率知识,进行解答,能提高做题效率和准确度。锻炼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2、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元素――丰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要求极高的学科,要想学好数学,学生不仅要熟知课本上的理论教学知识,还要有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小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对许多复杂的理论知识和数学逻辑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记忆,教师要做好引导的作用,利用好网络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发展学习耐心,提升做数学题的运算速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元素,能为小学数学课堂带来强有力的效果,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核心内容就是逻辑思维与实践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利用网络资源教学让课堂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有:抽象推理、数学模型、运算能力、数据分析、空间概念等,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的元素,对学生进行教学。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模型结合” 的教学方法,即通过让学生观看数学模型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多面体的结构了解,如粉笔盒可以近似地看作“正方体”,钢笔可以近似地看作“圆柱体”等等,教师要从现实世界到数学内部,把数学课堂上的研究对象推广到实际生活中,引发学生的构思和想象,再通过各种命题的推理和演算过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加强运用技巧,使小学数学课堂具有“实用性”、“多元性”、“核心性”等特点。

3、加强“信息技术”的教学探究――提高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效率

社会和科技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势必会成为当代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学理念,既然选择了网络资源教学作为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师就要有效地运用其优势,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课堂模式的探究过程,把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效率。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多运用一些例子,让学生学会自主地探究和学习,利用科技技术,找到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学习内容,另外,教师应当多找一些关于教学内容的资料,学生感兴趣了自然就会认真听课,自觉地集中课堂思想,紧跟教师步骤学习,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一课时,教师要注重“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答关于直角三角形的数学例题时,充分发挥数学核心知识,比如下面这题,在直角三角形ABC中,两条直角边边长是3和4,求另一条边的长度,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求得斜边的长度为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再开方,最终得到5,教师要严格培养学生的做题经验,让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让学生具备了“核心素质”的学习观念和意识,才能落实小学数学核心教育的高效课堂。

总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是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新目标和新理念,是深化改革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重要核心内容,也是当代小学数学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一定要从日常的教学工作入手,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再数学课堂中加入有效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教学,促进“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可持续、全方面的发展,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科教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章红波.信息技术与现代化教育[J].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Z1期

信息素质的核心例5

关键词:后媒介时代;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资源与学术氛围的主阵地,以往主要凭借纸媒介对资源的囊括而实现自身的战略化经营目标,而后媒介时代的到来让知识经济迅速崛起,一方面是资源的重要性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是传播载体的形式多样化发展以及用户服务的智能化改革,这无疑对传统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新媒体环境下上海市民阅读现状调查报告(2010-2011)》调查来看,近2/3的市民承认花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少,相反,手机、网络已经成为市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这说明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正在逐步被新媒介与自媒体瓦解,这对高校文化战略实施与品牌标识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后媒介时代,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身多元化信息管理模式建设,实现创新型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已经成为时代主流。

1 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概述

1.1 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一词源于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书,具体是指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协调生产与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知识与技能,以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促进企业全方位快速发展的能力。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文化资源丰富,学术氛围浓厚,对高校文化建设有着决定性作用。

1.1.1 品牌要素。品牌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从高校发展来看,学校品牌机制效应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与人才就业现状。二是高校科研与文化建设的成果。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其影响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校品牌的形成,而高校品牌标识也推动图书馆文化建设与改革,二者具备强烈的交互性。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一级品牌高校,其在图书馆资源、规模等各方面都有着强大的优势,其品牌效应集聚,发展前景广阔。由此可见,品牌要素与高校图书馆建设息息相关,且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1.1.2 资源要素。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构成要素。所谓的资源,是指各学术领域的综合性、专业性文献资源。就目前高校图书馆资源现状来看,以纸质文献资源为主,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力度较低,使用现状也差强人意。文献资源要素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基础文化功能的正常发挥,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改革方向依旧是对资源要素的汇集,这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主要方向与动力。

1.1.3 管理要素。管理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重要要素,现代化的管理是图书馆资源能否发挥作用,提供便利、快捷搜索服务的前提。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注重于对文献资源的汇总与分类,是高校图书馆知识整合与协调规划的主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是对整个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总指挥,无论是传统纸质资源的分类还是信息化资源整合的现状,人力管理是整个图书馆运行的基本条件。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不仅对资源管理、品牌建设以及发展规划有着详细、科学的指导,同时对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1.4 服务要素。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关键要素。当代社会的服务理念是“用户第一,服务至上”,从这一角度来看,服务不仅关系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层次,同时也体现出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评价与满意度,这是扩大核心受众的主要途径。服务要素主要体现在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信息服务注重的是用户获得信息途径的便捷化,知识服务注重图书馆整体资源要素的丰富与否。

1.2 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2.1 价值性。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特征是价值。价值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知识资源的蕴含价值,二是服务价值。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科研成果关系到社会日常生活与未来社会发展,其价值性不言而喻,而服务价值是用户对图书馆的直观评价,用户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贯彻与落实程度。

1.2.2 独特性。独特性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区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主要在于创新,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图书馆,而北京吉利大学图书馆则被誉为最舒适的图书馆。存在这种差别的主要因素在于核心竞争力的构成部分所占比重的大小,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献资源丰富,而北京吉利大学图书馆则更为注重用户服务与建设,这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创新的表现,也是各高校图书馆独特魅力的直观表现。

1.2.3 持久性。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无论是文献资源还是用户服务甚至是管理要素的革新,都需要高校图书馆不断建设、改革,摒弃以往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创新图书馆建设。由于影响因素较多较杂,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也永远处于变化之中,需要图书馆及时发现并解决,因此其本质的特征是持久性,而不是定期或者定量的。

2 后媒介r代冲击下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

2.1 优化“互联网+”时代媒介创新力

2.1.1 创新多元化媒介传播载体。后媒介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信息资源传播方式应当结合时代主流媒介的特征进行自我优化与升级,以提升网络媒介载体的地位与重要性。手机自媒体与新媒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共享性的进一步加强后,多元媒介传播途径的拓展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传递与文献资源的形式有了极大的变化。如:清华大学2015年在图书馆的文献查询与搜索服务中增加了手机自媒体的使用,即用户在进行文献查询与搜索时可以通过自身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实现快速查阅。不仅如此,部分高校如复旦大学还对图书馆的网络文献资料进行了极大的扩充,使图书馆的传统纸媒信息资源逐渐实现向网络媒介载体的过渡,以创新多元化媒介传播途径,提升高校图书馆在后媒介时代的发展优势,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多元化媒介传播载体以网络媒介为基础,融合多媒体与自媒体网络媒介,创新媒介载体,利用多元化媒介“带宽”促进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机制的快速形成。

2.1.2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媒介创新机制。进入Web2.0时代以后,创新成为信息时代的本质属性,知识社会的必然归宿导致创新2.0时代机制形成,并促进我国信息科研工作快速落实到位,实现了网络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扩大了网络对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有机影响,网络媒介创新机制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充分开发网络媒介的当代信息传播价值既有着时代必然性,也成为图书馆创新机制的主要目标。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而数字化阅读为58.1%,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传统纸质阅读。移动数字图书馆是创新2.0背景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主要方向,利用各个移动网络终端的多元化特征,促进文献资源的网络服务速度提升,以满足用户需求,达到建设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目的。

2.2 完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2.2.1 优化与扩充信息资源。截止到2015年年底,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传统信息资源载体为纸媒,纸质文献资源总累积量为1,100余万件,而电子期刊与各类数据库的信息资源约为300余万件,电子网络资源载体仅占27.27%,这说明数字化信息资源占有率较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仍以纸媒为主。由于媒介时代与网络经济时代的融合发展,网络媒介在高校中的信息载体逐渐获得重视,全国大部分高校对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载体进行了大容量的扩充,但这种快速扩充并没有配套具体的整合标准与协调设施,导致尽管信息资源得以扩充,却没有一定的优化方案。各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混乱,大多数管理模式以传统纸媒管理为主,扩充的信息资源往往夹杂着较多的网络垃圾或者无出处的资源,没有量化与优化信息资源,导致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杂乱,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2.2.2 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主要组成部分。知识社会与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图书馆在自我完善与扩容中不断吸收信息资源,以建立多元化、综合化、专业化以及全面化的高校图书馆品牌。然而,高校图书馆在不断吸收信息资源的同时,管理模式却仍旧停留在以魍持矫轿主、电子期刊为辅的层面,没有充分开发数字化信息管理模式,让吸收的网络信息资源得以快速、准确、有效地整合分类,达到建设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目的。自厦门大学的“移动数字图书馆”目标实施以来,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始着重开发图书馆移动客户端功能,促进传统高校图书馆快速实现网络创新,以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开拓当代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模式,最终实现高校图书馆在后媒介时代从优化到质化的创新管理目标。

2.3 强化高校品牌文化营销实力

2.3.1 打造高校图书馆品牌文化。图书馆品牌文化是高校品牌文化构建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校图书馆品牌文化主要包含学校文化价值观、图书馆经营理念以及服务规范等。品牌机制的形成是为了达到吸引公众的根本目的,从而培养核心受众,最终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办馆效益。品牌标识的形成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推广,形成一定的“口碑营销”机制,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品牌标识的形成,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与社会影响力的扩大。打造图书馆品牌文化首先应该注重知识要素,即扩充图书馆知识蕴藏量,提升图书馆价值;其次应优化管理模式,以数字化信息管理方式打造独特的自我服务途径;最后应以高效品牌效应推广图书馆文化效应,促进高校图书馆品牌机制的形成。打造高校图书馆品牌文化在于“精”与“广”,“精”包含图书馆全面、综合及专业的信息资源,“广”在于自我推广及服务范围的扩容,双管齐下才能建立高校图书馆文化机制,并最终生成品牌效应。

2.3.2 强化文化软实力。高校图书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在于对使用者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自身素质及文化感召力的重新塑造。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资源的集大成者,高校图书馆以其自身的资源要素与管理要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的学术氛围与文化建设。图书馆的文化软实力体现在资源要素上,通过高校对图书馆资源要素的管理,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自我价值观、社会观以及意识形态有着积极的塑造与指导作用。在品牌效应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文化感召力不断得到强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多元化网络媒介的作用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省”,从而达到“文以贯道,以文化人”的根本目的。高校图书馆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表现在对学生的塑造作用上,品牌文化软实力不仅能促进高校学生在学术科研方面取得重要的突破与成就,更以其文化感召力为学生“塑形”,这是当代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2.4 打造完美智能用户服务

2.4.1 施行现代化图书馆服务理念。2015年,广西大学图书馆引进了超市服务理念,即“站立服务”“微笑服务”“及时服务”“延伸服务”,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中的服务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重点。从“站立服务”与“微笑服务”来看,要求图书馆在丰富资源要素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以实现完美的用户体验,实现当代高校图书馆核心受众与支持者的扩容,最终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及时服务”注重的是时效性,即为了避免资源浪费与优化服务理念而推出的图书馆经营理念,以“及时服务”敦促用户对时间的把握,以提升图书馆的惠及面,促进“口碑营销”机制的形成。“延伸服务”是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的优化与延伸,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相关的服务,如环境设施、趣味休闲等,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形式,量化了服务目标与内容,促进其核心受众范围的扩大及独特品牌标识的形成。

2.4.2 普及科学智能的用户服务。后媒介时代集合了创新2.0理念与智能化数字化信息资源模式,综合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现代图书馆用户服务标准。图书馆要结合知识经济时代与网络时代机制的多重影响,在传统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完善服务内容,延伸服务形式,并且以科学手段与智能化使用体验提升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促进当代高校图书馆品牌标识的扩散。科学智能的用户服务使高校图书馆与传统时代有了严明的界限,即利用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结合用户满意度,对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以智能化服务形式为用户提供全新体验,以达到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目的。从后媒介时代的社会现状来看,智能化、科学化服务设施是高校图书馆改革的必经之路。不仅如此,高校文化建设与图书馆品牌效应的双重发展也促使高校图书馆服务趋于智能化、科学化,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图书馆自我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必然选择。

3 结语

在后媒介时代,多重媒介交互发展导致信息资源的传播方式及速度产生了极大的变革,电子媒介与互联网媒介的作用不断增强,对以纸媒为传统传播方式的高校图书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趋于消解。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重新构建其核心竞争力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时展的必经之路。构建后媒介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不仅要立足时代标识(媒介多样性)与社会标识(网络时代与知识社会),更要以创新机制引领核心竞争力重组,以展现当代高校图书馆的独特与创新魅力。

参考文献:

[1]梁欣.移动数字图书馆联盟: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J].现代情报,2012(1):63-66.

[2]魏芸媛.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29):44.

[3]黄婷,宗良.浅谈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J].改革与开放.2016(22):116-118.

[4]肖桂兰,袁芬莲.浅谈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服务之变革[J].农业网络信息,2016(11):70-71.

信息素质的核心例6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素质教育成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头戏,如何在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下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职信息技术教师亟待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本文立足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就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中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内涵

目前,国家缺少专门的以中职学生为对象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参考同等学力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理念,有四个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问题值得重视,即信息社会责任、信息应用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学习及创新,与此同时,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特点,还需要注意职业素养在核心素养中的突出价值,即中职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应当以学生业务能力发展为依托,不同专业所提出的信息技术素养既有其通用性,也是有所区别的。

二、核心素养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领人们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无形之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工作环境等,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因此信息素养成了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具有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获得大众的认可。而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理念,则能够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使中职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推动信息技术教学发展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要求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并以此为依据,为学生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内容,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和培训。而在核心素养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形式,对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与创新,全面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方便学生在不同空间、不同维度进行互动学习,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全面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理念落后

虽然新课改的教学标准明确强调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就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而言,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在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主,自身缺少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导致其课堂教学活动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同时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仅停留在应付考试上,无法真正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信息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教学模式单一

在目前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惯于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味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缺乏实践性的教学形式单一又死板,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又无味,无法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繁杂知识点的教学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影响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内容陈旧

在目前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普遍偏向理论性,缺乏实践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深入体会信息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无法真正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非常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信息综合素养的培养。

(四)专业结合不紧

在目前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普遍以“单打独斗”为主,即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学科专业是学科专业,二者的结合情况较少,即使偶有结合,也只是教师在授课完成之后的临时强调,这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少动力,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把握乏力。

四、核心素养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了人才的必备条件。为此,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教师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技术;其次,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最后,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学生对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视,从而能够在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技能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二)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活跃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尤其是特殊时期,线上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的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例如,在教学“图文表混合排版”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等信息方式,将复杂抽象的文字教学内容转化成直观、简易的短视频,并通过网络技术上传至云平台,学生可以自主观看短视频进行相关知识的预习,并在线上教学时,跟随短视频中的步骤进行实际操作,在课下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布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在培养中职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基于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尽可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完善和补充,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在教学“演示文稿软件应用”的时候,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重难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概念知识的思维导图,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之间联系的认知。又或者是将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以及对演示文稿对象的编辑和放映等知识点,以微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与传统PPT课件之间的比较,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新技术的了解,从而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言传身教的作用,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促进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开展。

(四)增加专业化的学习项目

信息素质的核心例7

国际学者在研究世界城市相关概念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表1列举了国际上世界城市相关概念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及观点.国内学者在概念方面的提法和解释呈多样化,诸如国际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城市、国际性城市、国际性中心城市、现代化世界城市等等,从目前趋势看“世界城市”与“全球城市”逐渐成为国内学界较为一致的概念称谓[4].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对于世界城市的概念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并逐渐趋于一致的认同.陈锐[5]在总结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征的基础上,将世界城市的概念界定为:依托世界经济网络和城市经济区两大载体,通过培育城市文化主题完善多维创新体系,以新型业态整合资本、人才和技术等高端资源,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快速高效集散,以发挥其对世界经济、社会体系的管理与控制作用的国际第一流城市.在世界城市的内涵特征方面,国际学者将观点集中在主要的职能中心、特征及条件与判断标准方面,表2列举了霍尔、弗里德曼、萨森、西蒙等四位国际学者的观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世界城市研究也急剧增温,研究角度也比前期更加细化和深入,如职能体系[6]、空间分散与产业集聚研究[15]、指标体系研究[16]、人口迁移问题[17]、城市发展战略[13,18]、巨型城市区域[19]、国际交通体系[20]、人口分布格局[21]、国际会展业[22]、世界城市网络理论[23]等等.对于世界城市本质的探讨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主要观点是:世界城市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在控制力、影响力、表现力上[14],其本质可概括为一个结点、两个功能、三个特征,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13].随着世界城市概念与内涵特征的探讨逐渐深入,我国学界的判定标准与国际研究的主流逐渐一致,高级服务业水平、跨国公司总部等因素是公认的判定标准.但应当看到,世界城市理论还存在一些争议[4]:世界城市内涵仍在发展当中,在未来这一问题仍会持续;世界城市研究有西方中心倾向,较少关注中等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也忽略了东西方世界城市发展模式的差异;不连续城市发展模式与世界城市区域联系、时间演变观点的发展模式分歧;对城市社会分化、城市社会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压力等问题的忽视将导致未来的不确定因素;世界城市发展的依托问题.

1.2世界城市的本质

世界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其本质特征首先是拥有全球经济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主要来源于聚集其中跨国企业和跨国银行总部[7].国际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国际活动集聚地、信息中心和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影响着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度达到强或极强),而较大的经济和人口规模、经济高度服务化和集聚全球跨国公司总部、区域经济合作紧密、国际交通便利、科技教育发达、人居环境优良等条件支撑着世界城市的这些中心.世界城市的本质可概括为一个结点、两个功能、三个特征[13],即:一个结点,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组织结点,整合以人流、物流、资本流、技术流和信息流为代表的现代市场资源;两个功能,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控制力与影响力,是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控制中心,是世界文明融合与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也是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体;三个基本特征,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巨大的国际高端资源流量与交易,具有全球影响力.当代世界城市的本质体现在[14]:它是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体系的主要节点,是世界体系中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指挥控制中心,发挥着全球的影响力、控制力、表现力,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区域通过世界城市的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本质属性主要表现在控制力、影响力、表现力上.其核心功能主要是世界经济管理控制中心、全球政治中心、世界知识创新中心、世界文化中心、世界航运中心.表3与表4根据郭万超的观点对世界城市的本质属性、核心功能与核心要素进行了整理.

2世界城市本质对城市地理信息的需求

从概念演化到内涵分析,再到本质及核心功能、要素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世界城市的研究也随着世界城市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相对漫长的过程.世界城市的本质属性及核心功能对城市地理信息的获取、管理与服务都提出了新的需求(图1).控制力是世界城市拥有的整合和配置全球资源要素、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能力和权力.本方面的城市地理信息需求主要是:聚集要素的表达与空间化管理;要素辐射范围的确定;石油、铁矿石、人才、信息、资本等等作为国际战略资源进行管理;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等作为国际战略产业的配套地理信息服务;机场、铁路、港口作为国际战略通道配套信息化监控与管理等.影响力是世界城市拥有的主导和改变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能力和权力.各种代表话语权的定价、信息权利等,以及代表软实力的跨文化交流、价值观等会形成一些新的地理信息要素,这对城市地理信息的获取方法及服务体系的整合度和服务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表现力是指世界城市使自己的实力(主要是控制力、影响力)得到世界认可的能力,也包括对自己形象的塑造能力.面向国际的政治形象和社会形象的树立对城市地理信息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管理层面,面向国际形象的诚信环境、公众素质、文明程度、社会风尚等也对城市地理信息管理方式与服务体系提出了更加体现国际化、多元化、人文理念的要求.对于世界经济管理控制中心,全球化公司、跨国公司和世界级金融机构有针对全球或区域产业经济的运行状况进行空间化监管的需求;对于全球政治中心,国际组织、国际机构的空间分布、辐射范围、空间决策等等需要不断完善的城市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的服务环境;对于世界知识创新中心,新产品、新市场和就业新机会的衍生会不断产生新空间要素,各种新要素的更新、管理方法、服务方式需求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要求城市地理信息服务环境具备开放性,并实时更新;对于世界文化中心,世界级文化资源与品牌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服务业的发展模式,本地文化与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相互融合,城市地理信息的获取、管理、服务都要适应多元化的需求;对于世界航运中心,当前是航空时代、高铁时代、远洋时代、信息时代,世界城市掌握的世界级交通体系越强大,掌握的人力流、物资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越多越集中,其控制力就越强.世界航运中心不仅要求城市地理信息为其自身运行作保障,还要求在五大流的运行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空间化监管,如物资流的地理位置追踪与全过程监管等.

3世界城市建设的城市地理信息需求

世界城市地理信息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生活其中的人群,还包括其控制力、影响力和表现力辐射范围涉及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机构,以及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产业和通道.因而,其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必然要适应这些“对象”的动态变化的需求.世界城市建设的城市地理信息需求主要解决好以下问题:第一,分析世界城市建设与城市地理信息需求的动态关系.世界城市建设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其本质属性和核心功能的增强,其对城市地理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第二、分析世界城市建设对当前城市地理信息服务体系提出的新的需求,明确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在哪里;第三,从城市整体观的角度出发,分析城市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应考虑的从整体到局部的不同层次;第四,从业务的时空管理视角分析城市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如何满足世界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新业务需求.

3.1世界城市建设与城市地理信息的关系分析

从城市地理信息角度看:一体化管理、信息资源整合与融合、新技术服务方式、共享与安全的平衡构建起来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应支撑世界城市核心功能、要素层面的各种中心,使其汇聚成体现世界城市本质的控制力、影响力和表现力.从世界城市角度出发:其本质在城市功能层面体现于政治、经济、科教、文化、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城市设施等方面;其核心功能和要素体现在各功能的下级职能,如经济体现在金融、商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智慧服务业、信息业等,这些职能需要实现智能政府服务、智能企业网络、智能交通、智能社区与人口资源管理等智能化的管理;世界城市的建设要求提升已构建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的服务效率,多行业、多部门、多系统协同管理,形成对城市地理信息的整理观和立体化管理.在世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随着其控制力、影响力、表现力的不断增强,其各项核心功能和要素的内容、辐射强度和影响范围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对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而在城市的功能层面、智能管理层面以及城市地理信息管理的整体观和立体视角也在随之发生内涵上的演化,这个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螺旋上升的,与世界城市的建设过程紧密相关.

3.2世界城市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面临的基本问题分析

当前,世界城市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面临的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地理信息的一体化管理与信息资源整合、新技术服务方式、共享与安全的平衡等三个方面.第一,一体化管理与信息资源整合,从离散的分行业部门的城市空间实体要素层管理向连续的一体化管理的方向发展,从单部门、单行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向多部门、多行业的信息资源整合与融合方向发展.以五大流为代表的现代市场资源,跨地域、跨政区、跨领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各职能的中心,都要求将原先分散的各类城市空间实体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以支撑各核心功能.第二,新技术服务,从传统的服务方式过渡到新的技术服务方式,如城市地理信息的无线网络服务、智能化的查询与分析、可视化的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甚至四维时空展现、便捷的云服务和高效的超并行计算,特别是城市地理信息的物联网应用,借助射频识别技术把所有城市空间实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形成能够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城市空间实体的物联网应用.第三,共享与安全的平衡,促使城市地理信息共享与安全体系达到平衡,形成开放的、实时更新的信息服务环境.城市地理信息的共享与安全的前提是标准化和规范化,法律环境是其保障,通过政策进行调控.信息共享与安全的标准、政策、法律在各个国家,甚至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都可能会有所不同,而要对构成世界城市核心要素的各种中心进行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则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标准、政策和法律环境.

3.3城市地理信息服务的整体观角度分析

以城市单元为空间尺度,与城市运行、城市功能、城市管理和城市形态等相关的空间实体,即城市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外部自然条件和内部各组成要素以及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和运行管理相关的空间实体是城市地理信息服务的主要载体.这些空间实体有着具体和抽象的存在形式,有着相对稳定和相对频繁的变化频率,有着城市上空、城市地表和城市地下的空间层次.空间实体是城市的最小“细胞”单元,同种存在形式、变化频率及同一空间层次的空间实体的聚集构成了某一方面的城市“器官”,如街道和建筑、城市的地下管网和其他设施、城市区域的气象环境等等.不同的城市“器官”构成了城市的“个体”.在世界城市建设过程的前期阶段,大多针对每种城市“器官”建立了城市地理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却没有过多考虑各“器官”之间的关系.在其本质及核心功能扩展阶段需要借助各种城市“器官”逐渐突出某种核心要素时显得力不从心.从该角度出发,世界城市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应考虑三个层次的实现问题(图3):(1)如何聚集起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新的空间实体并使之服务于世界城市的某项核心要素;(2)如何使各项核心要素共同促成世界城市核心功能的扩展;(3)在新的世界城市“细胞-器官-个体”的机制下,如何完善现有地理信息服务体系(软硬件环境)以支撑该机制.

信息素质的核心例8

一、房地产企业的战略性资源

战略资源是能找出低成本与高效满足消费需求的平衡点,高效整合多价值的资源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核心,其显著特征表现为稀缺性及可持续性。拥有的资源不同,其本身所对应的效率也不同,丰富的战略资源是房企经营成功的“一个中心”。笔者认为一个中心应该有其必然的支撑所在,本文大致罗列出五大支柱,即:土地、资金、市场信息、品牌形象、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土地和资金代表房企的实力,土地储备意味着开发商坚韧的项目发展链条。“地段、地段、还是地段”是投资开发中永恒不变的真理。合适的土地往往意味着项目成功了一半。优质的土地背后显现出物业增值的空间、成本控制的尺度。毋庸置疑,优质的土地储备是房企战略性资源之一。房地产开发属于一种投资形式,资金是其必不可少的构件之一,它决定了开发的规模,涉及到其抗风险能力,资金是房企在竞争中决定强弱的主要战略资源之一。

拥有了土地、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古语有云“闭门造车,必塞;久而为之,必溃”。这时市场信息的通达,便成为衡量房企是否可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催化剂,是其“因地制宜”的保障,是否能够掌握重要市场信息意味着是否可以捕获到成功契机。因此高精度的信息化,必然成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效整合信息资源让其融合贯通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五大支持中具备无形价值的市场信息可谓是现如今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

品牌形象承载着信息传递、质量和服务的对外,也是建立外部客户关系的重要途径,是长期积累的成效,是奠定房企外联网密度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房地产营销领域概念炒作的风潮逐渐退去,品牌竞争回归理性,并成为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着力打造的核心竞争优势。品牌和整体运作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能力。

高素质的员工作为直接执行者,是真正价值的创造者,员工的素质决定了贯穿项目发展每个环节中资源利用的程度,进而决定了企业的成败。竞争越激烈,市场环境越动荡,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调节房企船舵的水手,人才是永恒不变的战略资源核心。

二、房地产企业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和配置资源、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既包括企业将资源集成转化成企业技能或产品能力,又包括企业组织调动各生产要素使企业各环节处于协调统一高效运转的能力,是支持企业经营成功的根本技能和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决策规划能力、融资能力、执行力、资源整合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是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谈到核心竞争力,首先必须提及房企的决策规划能力,合理高效的链接开发中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在决策规划这个最核心的竞争力上。

资金作为房地产企业生存的第一要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有效融资已然成为房地产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高度信息化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已经成为房企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件之一,高效的信息化提供决策支持,促进创新技能发展,建立商业智能,提高整体竞争力。

房地产企业本身就是各环节资源和业务的组织者,因此资源整合能力直接表达的是房企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素质的核心例9

一、背景说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中首次出现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日本学者恒吉宏典等主编的《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认为,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

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新闻会上,教育部委托课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课题组组长林崇德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五点:科学精神(崇尚真知、理性思维、勇于探究),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化学科学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化学

知识,更积淀了一种强有力的认识世界和思考世界的方式。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约翰斯顿(Johnstone)教授等人通过多年的思考与研究,总结出了现代化学包含的三个基本成分,即“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学习和研究化学,不仅要从宏观的视角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观察和描述,还要从微观结构上进行解释,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从宏观、微观、符号三种水平上去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三者之间自由灵活地转化,这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化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最特征的思维方式。

二、问题的提出――高考试题赏析、考点解读

例1.(2016新n标I卷28题)NaClO2是一种重要的杀菌消毒剂,也常用来漂白织物等,其一种生产工艺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2)写出“反应”步骤中生成ClO2的化学方程式 。

(4)“尾气吸收”是吸收“电解”过程排出的少量ClO2,此吸收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该反应中氧化产物是 。

例2.(2016新课标I卷27题)元素铬(Cr)在溶液中主要以 Cr3+(蓝紫色)、Cr(OH)-4(绿色)、Cr2O2-7(橙红色)、CrO2-4(黄色)等形式存在。Cr(OH)3为难溶于水的灰蓝色固体,回答下列问题:

(4)+6价铬的化合物毒性较大,常用NaHSO3将废液中的Cr2O2-7还原成Cr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考纲要求:①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②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③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④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相关计算。

教育部考试中心单旭峰老师在《深化改革 平稳过渡――2016年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特点剖析》一文中总结道,2016年全国卷化学高考试题:贯彻改革精神,加强能力考查,特别突出了信息获取和独立思考能力考查。信息获取能力考查主要是通过提供物质数据信息、反应信息以及流程图等方式,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新信息分析和解答问题。

单旭峰老师也特别指出,高考化学试题继续提供一些对学

生而言未曾接触过的陌生信息(包括一些新颖的反应和数据图

表信息),丰富试题的呈现形式,增加试题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对考生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利用新信息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考生通过“现场独立自学”的方式,从中抽象、概括出新的理论或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同时与学过的知识整合,形成较全面的网络化知识体系,将这些知识体系进一步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从而解决问题。新情境下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恰恰是体现了上述的考查方向,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也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 近三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化学试题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的考查及变化轨迹

我们不难得出如下几个主要结论:(1)陌生氧化还原方程式书写的考查总体稳中有升;(2)题目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STSE的思想;(3)注重能力考查,尤其是信息获取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4)以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为核心,考查知识范围更加广泛、灵活。具体来说,陌生氧化还原方程式书写的考点主要有:①N、S、Cl、Fe、Cr、Mn等重要元素及其化

合物的性质。②利用题目信息判断主要反应物和生成物。③利用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等手段配平方程式。④结合题目溶液的环境(酸性、碱性、熔融化合物)写出完整的方程式等。

三、教学设计――考点突破、能力提升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现代课堂注重讲练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精讲精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识构建,才能深刻理解,有效掌握,才能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1.知识构建: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例2)

(1)找产物(基础):认真审题,结合题目信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反应物和主要生成物。

Cr2O72-+HSO3- ― Cr3++SO42-

(2)看得失(核心):抓住本质,利用得失电子守恒配平上述方程式片段。

Cr2O72-+3HSO3- ― 2Cr3++3SO42-

(3)配系数(难点):结合题目环境(酸性、碱性、熔融化合物)对反应进行必要的补充,并结合电荷守恒、质量守恒进行完整配平。

Cr2O72-+3HSO3-+H+ ― 2Cr3++3SO42-+H2O

(4)查守恒(保障):利用三大守恒规律对方程式进行检查。

Cr2O72-+3HSO3-+5H+■2Cr3++3SO42-+4H2O

2.练习提升(1)考点突破的核心:用最小公倍数法进行得失电子守恒的基础计算

练习1.(2014新课标I卷27题)次磷酸(H3PO2)是一种精细磷化工产品,具有较强还原性,回答下列问题:

(2)H3PO2可将溶液中的Ag+还原为银,从而可用于化学镀银。利用H3PO2进行化学镀银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则氧化产物为 (填化学式)。

练习2.(2015年新课标II卷28题)二氧化氯(ClO2,黄绿色易溶于水的气体)是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可用KC1O3与Na2SO3在H2SO4存在下制得ClO2,该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

3.练习提升(2)考点突破的难点:结合题目酸碱性环境将方程式补充完整

练习3.(2016年新课标III卷27题)煤燃烧排放的烟气含有SO2和NOx,形成酸雨、污染大气,采用NaClO2溶液作为吸收剂可同时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

(2)在鼓泡反应器中通入含有SO2和NO的烟气,反应温度为323K,NaClO2溶液浓度为5×10-3mol・L-1。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①出NaClO2溶液脱硝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随着吸收反应的进行,吸收剂溶液的pH逐渐

(填“提高”“不变”或“降低”)。

练习4.(2012年新课标I卷26题)(4)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作为水处理剂和高容量电池材料。FeCl3与KClO在强碱性条件下反应可制取K2FeO4,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四、教学反思――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回归

1.根本出发点:立德树人

素养,决定于后天的养育因素和环境影响的那些部分,强调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大有可为,更应该有所作为。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从而深入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2.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化学课堂的主体:学习内容、方法论、世界观,用三维目标来解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于对化学主体的认识,上海师范大学吴俊明教授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结构与表述为:

(1)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观念:化学物质观、化学变化观、化学学科观、科学技术观、科学世界观、科学发展观以及人生观等重要观念;

(2)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化学信息能力、化学学习能力、化学实践能力;

(3)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品格:敢于质疑、创新,不怕困难的精神(科学精神);积极、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强烈、持久的社会责任心、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心以及家国情怀等。

基于“核心素养”“三重表征”的这样一节《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课,既要注重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提升,更要提升高度,体现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首先这节课的设计从多个维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和掌握规律,并学会运用,同时这节课也注重了多个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①物质变化、守恒、三重表征等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渗透,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题目信息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等学科能力的培养;

②通过学科知识的构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学科观、科学世界观、物质变化发展观;

③培养学生遵循规律、迎难而上、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04-01.

信息素质的核心例10

【分类号】:F270;F426.72

一、前言

随着企业核心竞争时代的来临,大型石化企业比拼的不再单局限在内容上,企业职工的重要作用已经日益显现。信息过剩的压力、读书时代的消费需求、不断发展翻新的企业核心竞争传播手段,都使得企业职工应当原有素质的基础上加强或者拓宽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对于大型石化企业职工来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型石化企业职工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从当下高度竞争大型石化企业带来的考验中突围呢?

二、企业核心竞争给大型石化企业职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2.1严格把关,正视企业核心竞争带来的挑战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消费者逐渐从传统的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向两者“齐头并进”转变,这也从一方面展现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人们借助科技的发展、企业核心竞争手段的拓宽可以获取海量的信息为己所用,而大型石化企业职工手中的笔往往掌握着这些信息的样态。有人说,互联网的发展会使得大型石化企业职工不再存在。而事实则证明,大型石化企业职工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与信息的不断丰富和多元化相伴随的往往是信息过剩。企业职工的作用就是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取其精华、为人所用。因此,大型石化企业职工既应当正视自己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还应清醒的意识到所面临的企业核心竞争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同时,大型石化企业职工还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严格把关,做好信息的筛选和处理工作。

2.2分工细致,善于沟通

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核心竞争提出的挑战和考验,大型石化企业职工工作人员就必须遵循现代化发展以及严密的分工模式,保障传媒事业的发展,创新工作模式,保证工作效率。在进行精细分工时,如何整体运作及协调沟通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笔者认为必须理解企业核心竞争的涵义和企业核心竞争定位;企业职工工作人员必须以统一的理念和诉求来确定企业核心竞争的立场或是时间的态度,坚持长时间的大型石化企业宣传和报道,强化全过程的沟通和协调。【1】、

2.3吸引眼球,精致作图

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增大逐渐分散着人们的精力和注意力,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逐渐随之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传统的阅读方式和作文技巧已经再不能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视觉的刺激可以很快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人也将其称为“读图时代”的到来。在这过程中如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阅读欲望是好的大型石化企业素材的必备条件,图片如何安插、网页风格如何编排以及大型石化企业素材的合理性视觉配置优化选择等等,均应由从事企业职工工作的人员来完成,这就要求企业职工工作者必须具备各方面素质和技能。【2】

三、企业核心竞争过程中大型石化企业职工应当具备的素质

3.1保持正确政治立场

大型石化企业单位一般作为事业单位,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公益性。公益性的特点并非要求不能赢利,而是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大型石化企业单位往往被人们成为舆论喉舌,而企业职工则是这“喉舌”的中心。广播电视大型石化企业单位在选材或者企业职工时应当以国家和党的正确的政治和舆论导向为指导,做好正面的社会价值观的宣传,对民众进行良好的教育启迪是广播电视大型石化企业应尽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再对内容进行筛选,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报道与广播。企业职工在进行筛选与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各项需求,准确传达国家的各项政策,出色的完成国家与人民之间的交流工作,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3.2企业职工工作人员要有责任意识

企业职工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最基本的体现在应当对自己企业职工的大型石化企业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通过自己的企业职工工作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大型石化企业职工的责任意识离不开卓越的大型石化企业决策和规划。它要求大型石化企业报道主题遵循大型石化企业规律且围绕固定的大型石化企业目标,根据已有信息分析研究,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对未来进行预测,制定并实施宣传计划,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而在大型石化企业策划起到最关键作用的就是企业职工人员的企业职工工作。【3】因此,企业职工工作人员要培养和树立自己的责任意识。只有在这中责任意识的引导下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

3.3遵守道德底线、有自己的判断力

普通民众的社会文化健康面临着多元价值取向、网络信息的混杂不清和繁杂社会问题带来的影响。企业职工在从事企业职工工作时应明确自身职责,不受外界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遵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保持自己的判断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文不对题、哗众取宠的大型石化企业,媒体对自己定位错误并希望借此吸引大众的眼球,这种风气的形成则很容易是媒体成为操控社会舆论的无形力量。【4】此时,媒体成为实现社会暴力的工具,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公平正义观念,这对社会,对民众而言是及其危险的,也是及其不幸的。

3.4树立创新意识,理解创新的重要价值

树立创新意识是广播电视大型石化企业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当下每一位大型石化企业职工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每一位大型石化企业工作者都应积极总结经验,努力实现工作方面的创新。企业职工工作人员应当善于观察、创新大型石化企业结构,使其表现形式更符合大众的口味,才能迎合大众的利益。总之,广播电视大型石化企业的企业职工工作如何创新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信息准确把握的要求成为每一位企业职工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企业核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型石化企业职工工作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其中,正确的政治导向、拥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固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是当下每位企业职工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刘静.谈核心竞争下石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J].2010.5

信息素质的核心例11

关键词:

企业财产核算;核算质量;内部控制;五要素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核算发挥着监督、控制、决策参考等多项财务职能,其质量高低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是否可以顺利完成。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财务控制的重要手段,是影响财务核算质量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内部控制“五要素”,对于财务核算的落实与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财务人员在财务核算“五要素”的落实过程中,把财务核算与内部控制有机结合,进行财务核算创新研究。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要素分析

企业财务控制实务中,一般将控制元素总结为五项内容,统称内部控制“五要素”。

(一)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包括企业文化环境、纪律体系、经营管理机构构成以及经营管理方式等多项内容。企业内部环境的诸多因素,决定着财务核算能否顺利开展。如企业文化重视诚信理念建设,则财务核算人员较为重视自身荣誉,进而降低了人为因素对财务核算质量的影响;又如企业经营机构中监事会权利得到保障,则财务核算监督质量就会得到有效保障。

(二)财务风险防范

企业财务风险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种风险因素。实际工作中防范企业风险,成为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目标与工作环节。同时在企业财务核算中,风险管理也对核算质量起到了较大影响。同时,风险因素核算也成为了财务核算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企业现金库存是否充足、资产债务是否平衡等核算内容。财务风险管理这种双向的财务特点,共同影响了财务核算与内部控制的开展。

(三)内部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活动包括企业各项管理活动开展的各环节,如财务制度的制定、执行、监控;管理者对经营、财务的各项管理工作;各科室开展的各项财务工作等,都属于内部控制的内容。内部控制活动的质量与效率,在客观层面支持着财务核算的顺利开展。如财务制度执行与监控质量,侧面影响着核算工作能否顺利实施;各科室财务管理质量等内容。

(四)控制中的信息沟通

企业内各科室间有效的信息沟通,有利于内部控制衔接的顺利完成。同时企业财务核算,也需要企业各科室的协作支持。建立企业整体的财务核算体系,将企业财务、生产、经营等各部门纳入财务核算整体体系,将是财务核算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五)对控制的内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有利于内控完成质量提升。内控监控的因素包括了制度、人员、方法与处置。而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也与财务核算监督过程出现了重合。如对预算控制的监督过程,也是为预算核算提供数据的过程。而对企业财务账目进行控制监督,可以使企业账目清晰,便于财务核算的开展。

二、内部控制要素对企业财务核算影响

内部控制“五要素”既是内部控制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也影响着企业财务核算质量。提高内部控制要素支持,可以很好地提高企业财务核算质量与效率,继而起到对企业整体财务管理的支持作用。

(一)改善企业内部环境,建立整体化核算模式

企业财务核算工作是在企业内部环境支撑下完成的,为此企业管理者应采用以下措施,改善当前企业内部环境。(1)建立以法人为核心的财务核算体系。法人在财务核算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包括决策、管理、执行、监督等内容。所以企业应建立起以法人为管理核心的核算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内各管理层、科室等对财务核算的重视,同时提高财务核算决策、执行的工作效率。(2)构建完整的核算控制体系。核算控制体系的建立,应围绕财务管理科室发挥出企业内部控制作用。如财务科室的专业核算作用、办公室财务核算协调作用、监事会的财务监督作用、生产部分的成本数据管理作用等,都应纳入财务核算控制体系。(3)以诚信文化为基础,提高核算人员素质。企业文化中企业诚信文化占据着重要位置。企业财务核算人员以诚信为理念的核算工作将很好地降低人为因素对核算质量的影响。(4)推广制度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环境中推广制度管理理念,将企业整体纳入制度规范化管理体系,有利于财务核算制度的执行。

(二)以风险防范为目标,提高财务核算质量

内部控制与财务核算不仅注重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同时也将其作为两者开展的重要目标。为此财务管理工作者必须提高财务核算质量,发挥其风险管理作用。(1)将风险因素作为核算重点。财务风险因素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特点,所以将财务核算工作的重点集中在风险因素,可以极大的提高风险防范质量。如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加强企业资金流动情况与信贷资金核算,将极大地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质量。(2)建立风险预警应急核算机制。企业财务核算应与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联动关系,在内控风险预警信息后,财务管理者应对风险预警内容进行应急核算。如成本风险预警发生后,财务人员应对已发生的企业成本,进行核算梳理,寻找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及时处理,就会很好地降低风险危害。(3)建立一体化核算过程。将企业风险核算与财务核算进行合并,利用财务核算工作寻找财务风险因素,将两者进行一体化核算可以很好地提升风险核算效率。

(三)结合内部控制与核算过程,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结合企业内部控制与核算过程,将两者进行结合将极大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第一步构建统一的工作构架。两项工作结合过程,首先需要管理者构建统一的工作构架,用于开展财务管理。一般情况下,企业主管财务副经理或财务经理应是两项工作管理责任人。同时企业财务科室应针对内部控制与财务核算,安排专人管理。需要注意的是,两项工作虽然应由不同人员进行管理,但是两者之间应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提高其结合质量。第二步共享控制责任人。企业内部控制网络,在各科室、部门都建立专人负责制,开展控制工作。这些控制责任人员具有一定的财务能力与意识。实现这些财务控制人员的资源共享,将极大地提高财务核算质量。如成本控制人员提供的财务数据,其数据内容更加真实可靠,可以极大地提高成本核算质量。第三步实现资源共享。除了信息共享外,内部控制与财务核算资源的共享也是提高财务管理质量的有效措施。如财务核算网络平台的应用,可以使内部控制管理者提高财务数据查询效率。而内部控制数据挖掘出的数据资源,也可以为财务核算提供参考作用。

(四)在企业财务核算中,建立全面信息沟通网络

财务核算也需要企业的全员参与,才能保证其核算质量。为此财务管理者应以内部控制网络为基础,建立起企业整体化的财务核算信息沟通网络。(1)以核算内容为基础建立沟通网格。财务核算信息沟通过程,可以由若干网格组成。这些网格主要由核算内容组成,如成本财务信息网格、预算财务信息网格、风险信息网格等。财务核算管理者首先按照核算内容建立信息网格。网格内财务管理者可以有效的开展交互性的财务信息沟通,便于单项核算(如成本核算、预算核算、现金核算)信息汇总效率与质量。(2)网格信息收集、汇总与分析机制。为配合财务核算信息网格机制,企业需要建立高效的网格信息的接收、汇总与分析机制。这种机制一般可定为双重管理模式。财务专业信息内容由财务科室负责财务专业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同时由企业办公室发挥其沟通协调专业能力,做好各科室财务信息协调与沟通工作,提高信息文字与信息质量,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管理。(3)形成网格信息沟通平台。财务信息收集、汇总完成后,财务人员应根据信息内部建立网格间信息沟通品台。平台包括数据信息交换与共享两种模式。信息数据交换即指财务运行过程中的转换,如现金支出、资产折旧等核实信息,都应进行信息数据转换。而共享则主要指各项核实共享的财务信息,如预案执行、库存现金等信息数据。

(五)发挥财务管理双向监督模式作用,提高监督效率

财务管理监督不仅是单独针对财务核算或内部控制开展的单向工作,而是针对两者开展的双向监督工作模式。为此财务监督人员在双向监督模式下,需要在对两项工作利用统一标准与制度准则开展监控工作。如建立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制度》;确定监事会对财务核算与内部控制的最高监督权利;财务科室设定专人对各项财务工作进行监督;聘请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定期对企业财务进行审计等,都是企业财务双向核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企业财务核算质量保障,离不开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力支持。特别是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改进,对于财务核算质量起到了较强的正面促进作用。将内部控制与财务核算进行结合,实现两者质量共同提高,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未来主要发展趋势。

作者:郭玉馨 单位:天津市新策电子设备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