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0 09:25:01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例1

小儿推拿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治疗方法,可以说与人类的文明史共存,在人类抗击病魔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到近代由于西医的传入与发展,特别在儿科领域,抗生素等药物的出现与应用,使人们看到许多急症和感染性疾病能得到有效医治和及时控制,于是对包括推拿在内的中医治疗有所忽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西药的毒副反应、大量耐药菌的出现和非器质性病变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等,西医的某些不足之处日渐显现,从而使人们对这两种医学体系有了审慎的思辨,在重新认识西医的同时,也重新发现了中医的闪光点。

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目前采用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动向和趋势。近年来,人们开始倡导整体治疗观念,提倡自然疗法和绿色医疗,推拿作为自然疗法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自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绿色消费理念促进小儿推拿的发展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类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破坏的关系。如何将资源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既要使目前一代人得到最大的、持久的利益,又要保护其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要,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些生态学家在1980年提出的。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把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结合起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新模式,很快取得全人类的共识,并成为人类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明确选择,于是出现了一种以简朴、方便和健康为目标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以“绿色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生活方式。

绿色消费是人们在对生存环境的担忧、对人们行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而绿色医疗消费是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概念的更新和对抗生素的担忧,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消费[1]。由于绿色消费才开始兴起,其本身尚未呈现出稳定的特点,特别是绿色医疗消费对许多人来说依然是非常陌生,再加上绿色医疗中主要是针对慢性疾病、亚健康患者,对急症、重症存在一定缺陷,致使许多人在生病时首先选择静脉用药。但从青岛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患者家庭分析,家庭生活水平较高,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对儿科绿色医疗消费格外关注,他们对抗生素的应用非常慎重,在孩子生病时,首先选择推拿。在医生告之需要抗生素时,也配合推拿而缩短抗生素的应用时间。这说明绿色医疗消费的形成是随着其生活质量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形成的,而绿色医疗宣传教育、科普知识推广具有提高人们绿色医疗意识的作用。当然,绿色医疗消费意识的上升不是一种从天而降的偶然现象,也不仅仅靠宣传教育手段就能达到,它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产物。绿色医疗消费是一种有益于人类自身健康发展的新思想,也是21世纪的主要潮流。

2临床疗效确定了小儿推拿的学术地位

以三字经流派推拿为例,阐明临床疗效对小儿推拿的作用。青岛市中医医院儿科自1955年建科以来,以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小儿疾病,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系统的治疗方案。如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小儿风热感冒,临床取穴:平肝清肺10min,清天河水10min(热重改用退六腑10min),顺运内八卦5min,治疗3次,有效率96%,治愈率72%;临床观察了60例伤食呕吐患儿,治愈5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90%,有效率为96.7%。总之,对小儿常见病、多发病采用推拿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其经济效益近5年来,平均每年以33.8%的速度持续增长。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在急性发作期采用药物控制症状,在临床症状消失后,进行保健推拿以提高患儿自身抗病能力,待3~4周后再次进行推拿,以减少感冒次数,从而起到治病及预防保健作用,扩大了临床治疗范围,提升了小儿推拿的学术地位。

3小儿推拿的发展方向

3.1继承前辈在小儿推拿领域中的诊治经验,向更高、更新、更广的医疗技能空间发展所谓更高,就是指小儿推拿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疾病的原因、病机、辨证施治手法理论等的研究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这是小儿推拿向前发展的根本任务;所谓更新,就是指小儿推拿疗法的适应范围将向新的领域挑战和拓展,象当今较为多见的小儿肥胖症和被世界医学界公认的疑难杂症——小儿脑性瘫痪等将会在未来取得较好的疗效,这是小儿推拿向前发展所追求的新目标;所谓更广,就是指小儿推拿在未来将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成为盛况空前的世界性医学,这是小儿推拿学科向前发展的美好前景。

3.2为小儿保健养身、增强体质提供全新的医学途径,这也是时代赋予小儿推拿的历史新使命当今,小儿推拿疗法正以它独特的手法、神奇的功力、显著的效果,为儿童保健要从小儿抓起,尽早打好健康基础方面,小儿推拿有着许多潜在的优势。小儿推拿疗法并不是以消除原始致病因素及逆转病理变化为特长,而是从总体上对小儿的各种机能状态进行整体性调节,从而起到治病及预防保健作用,消除疾病前的“亚健康”状态,这对增强小儿体质和提高防病能力起着决定作用。

3.3小儿推拿的发展前景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目前采用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动向和趋势。

小儿推拿迎合了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作为一种非药物、无痛苦、易接受且有效的自然疗法,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被人们所认可与接受。其操作简单,凡通过系统学习和培训者,基本上都能掌握手法操作,当然要求施术者做到“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并非易事;其施术方便,不论何时何地、条件优劣,都能对求诊儿童施治;其疗效灵验,在诊断正确和手法得当的前提下,通常都会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其费用低廉,比起针、药来要相对便宜,既免除患儿的服药困难,惧怕打针之苦,又节省医疗费用,迎合儿童的医疗和保健需求。因此,小儿推拿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倍受世人瞩目,也将成为较有潜力的国际医学交流热门学科。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例2

编号:32010415100041

项目名称:朱金山推拿疗法

姓名:周华龙,南京市中医院推拿科。

从艺情况:1978年南京市中医院卫校中医专业毕业后随师学习。1982、1983年由市政府、市卫生局组织二次盛大的拜师仪式,并有师徒协议,定为朱金山学术、学业继承人。在朱老学术流派基础上独创“平衡推拿疗法”,在全国推拿学术流派中独树一帜,享有较高声誉和影响。

流布区域:目前在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街道流传。

历史沿革:据《南京市中医院院志》载,著名老中医朱金山在14岁时就随安徽无为县武术、气功、推拿大师马德友先生学习。专修武术、正骨、推拿3年。1939年至1945年分别参加重庆中国国医学会、忠县国医馆、涪陵中央国医馆,1951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校。1955、1960年分别结业于江苏省中医学校、上海中医学院推拿师资班。1956年起在南京市中医院工作,至1987年退休,期间学术成就显著。为首批国务院特贴享受专家,为江苏省名老中医。

1962年,由朱金山老先生正式组建推拿科,分别设有普通门诊和干部特约门诊。普通门诊以腰腿痛、肩周炎、颈椎病、肩颈综合征、胃脘痛与月经不调等疾病为主;干部门诊以高血压、心脏病、肩颈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及腰脊柱肥大性病变为主。

1979年,在助手周华龙等医师的协助下,开展了过敏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急性腰扭伤、面神经瘫痪及小儿腹泻、小儿遗尿、小儿斜颈等多种常见病的治疗。1980年治疗急性腰扭伤,经200例系统观察治愈率达96%。1982年后广泛开展多种急性外伤的治疗,其中踝、膝关节的挫伤疗效尤好。1983年。进一步将推拿与正骨手法结合起来治疗疑难病症,对久治不愈的肩关节脱位取得满意效果,同时开展腰椎牵引与颈椎牵引术治疗腰颈椎退行性病变。并对中老年与小儿保健及体育运动员的保健医学进行了研究,开展了保健治疗与指导,深受群众的欢迎。1984年,在传统手法基础上创立了具有朱老治疗风格的四应六法与五步法,以治疗多种疾病,进一步发展了推拿的手法。同年又开展了先天性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2A136例疗效分析,有效率达到100%,痊愈率为93%。1985年重点对推拿疗法的理论展开了研究,总结出了推拿手法的三个联系与三个特点对临床治疗取效的理论依据,并引进红外线气功治疗与磁疗一至此朱老推拿治疗的手法,已确立了26个大法60多个小法。治疗病种也从建科初期的9种,扩大到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近40个病种二日均门诊量上升达83人次,是建科初期的3.3倍。有些患者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及国外友人,其中有中央、省、市领导干部及意大利、印度、英国等国友人,享有较高的治疗声誉。

1973年以来,带教进修医师131人次,实习医生530人次,其中主治医师122人,医师(士)408人,他们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已有半数以上的人员成为该地区的医疗技术骨干。

总结了在全国具有独特的学术流派《朱金山四应六法推拿法》。其流派在70年代英国剑桥传记中心记载和介绍过,在日本谷口书店出版的专著介绍中国100个当代中医大师之一朱金山推拿流派。在1983年出版了专著《朱金山推拿集锦》。

其学术继承人周华龙主任,系中国名医疑难病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推拿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康复医学会理事、江苏省推拿学会副主任委员、南京针灸学会副理事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南京市名中医。他1978年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即被领导和朱老选为弟子,专修正骨、针灸、推拿。由于刻苦努力、学习领悟,尽得真传,颇受朱老器重,以为续其绝学之人。他积极参与江苏省推拿学会的组建和成立,1983年4月成立了江苏省推拿学组,并担任学组的秘书。1983年2月23日他写了《我的一点意见:建议出版中国推拿医学杂志》给中央卫生部,后卫生部将该文转发给《健康报》,并在1983年6月16日刊登了该文,随即在1984年5月在湖北东湖宾馆召开会议,会议决定由重庆市科委成立《推拿医学杂志》。1985年成立江苏省推拿专业委员会,担任秘书,积极倡导创建全国推拿学会,并出席了成立大会。

中医专业毕业后随师研习正骨推拿,又继续到北京中医函授学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班学习、深造,北京科技干部管理局及江苏省卫生厅组织的科研管理研修班学习,为以后的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他的专业理论基础深厚,分别被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市中医院多次派遣去香港、马来西亚等地讲学和专家门诊,深得学员及病人的一致好评。周华龙主任不负使命,在朱老的学术基础上推陈出新:

一、独创“平衡推拿法”。

二、推拿镇痛法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三、推拿心血管部分疾病的临床应用于研究。

四、脊柱平衡推拿法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五、补患泻健推拿法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

六、平衡推拿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

七、五点推拿法治疗腰突症的临床研究。

八、心理推拿法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九、独创教学的“悟”。

十、善治疑难杂病。

综上所述,周华龙主任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在朱老学术的“四应六法”基础上,创立了“平衡推拿疗法”,并于2009年9月出版了专著《周华龙推拿集锦》(周伟主编)。

主治病症:呼吸系统的咳嗽、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循环系统的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消化系统的胃脘痛、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腹泻、便秘等;生殖泌尿系统的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痛经、月经不调等;神经系统及运动系统等多系统疾病及亚健康及保健等多方面的作用。

诊断与治疗方法:医者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法,按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等进行施术。

原则:以中医“阴阳平衡”为总则,以疾病“阴阳失衡”为主来辩证,以手法“调整阴阳”来施治。整个方法贯穿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前病后治、内病外治的平衡法则。

相关药材、器具:

一、《牡丹透骨散》是一种外用方,曾参加全国运动器械、药械展评会,并获奖。

二、自制的活血丸,调气丸,损伤丸等,一直运用于临床。

三、拔火罐。

传承现状:“平衡推拿疗法”是继朱金山的师傅马德友先生的正骨、武术、推拿等坚实的基础和源流,到1923年朱老随马德友先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将其精华发扬光大。朱老还吸取全国王子平、尚天裕,陶甫、卢英华等正骨、推拿大家经验,集自身60年的临床,总结出“四应六法推拿流派”。

1978年周华龙等学术继承人,在朱老“四应六法”的基础上,取各家之长,随朱老拜访了尚天裕、罗有明、施和生等老一辈大家,从理论到临床,再从学院(大学)到实践,反反复复,总结出“平衡推拿疗法”;继2000年在周伟等学术接班人的奋发努力下,“平衡推拿疗法”正在朱老先生毕生经验的基础上,逐渐走向―个新的学术平台。

根据普查了解,目前有周华龙、周伟2名传承^。

相关实物遗存:因朱老已于1995年9月仙逝,现存著作《朱金山推拿集锦》(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及当时朱老用的拔火罐等遗存。

另有传人周华龙保存的相关资料: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例3

中图分类号:R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394-01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又与中医儿科息息相关[1]。它是推拿与中医儿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通过手法刺激穴位、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小儿体质,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一种治疗和保健方式[2]。小儿推拿是纯绿色疗法,可代替部分化学药品,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孩子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小儿推拿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喜爱和接受。

近年来,小儿推拿发展迅速,每当小孩生病了家长第一选择就会考虑到小儿推拿。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观察,自己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小儿推拿手法“燕子衔食”,该手法在目前的所有教材和古籍上都未曾有介绍和记载。通过在临床中的运用,笔者将体会分享如下。

1 理论探讨

1.1 具体操作:

①医者端坐,用双腿夹住小儿双腿,让小儿屈膝屈髋90度侧向(小儿的额状面与医者的额状面垂直)坐在医者腿上,医者两手相对,五指张开,分别置于小儿的前胸和后背,两手相对用力缓缓挤压小儿胸廓,以患儿能忍受为度。当挤压到一定程度时,医者两腿分开的同时用两手屈肘,将两肘尖分别置于两髌底处并以此为支点(亦可用双手直接举起小儿)将小儿整个身体悬在空中做振颤[3]手法,每次连续振颤3--5秒钟,双手由胸部逐渐移动到腹部共操作24次。

②医者端坐,让小儿屈髋伸膝坐在医者大腿上,同向而坐,医者两手相对,五指张开,分别置于小儿的双侧腋下,两手相对用力缓缓挤压小儿胸廓,以患儿能忍受为度,当挤压到一定程度时,医者用两手将小儿举起使小儿双脚站在医者两腿上(也可以使小儿整个身体悬在空中),然后医者深吸气再用口对准小儿腰、背和胸腹部缓缓吹气,重点对准背部双侧肺俞、脾俞、胃俞、肾俞及命门处和腹部膻中、中脘、神阙(此穴只能吸不能吹)关元、气海(根据小儿病情可以加减穴位),每次连续吹气5―8秒钟,每个穴位吹气3次。

1.2 操作要领:

1.2.1①医者双手尽量分开以最大面积接触小儿的前胸和后背。②医者双手尽量分开以最大面积接触小儿的胁肋部。

1.2.2 ①在做振颤手法时,一定要让小孩的整个身体悬在空中,让小孩的身体处于拉伸放松状态。②对准穴位吹气时要隔一层衣服,不能直接对准小儿皮肤,神阙不能吹气,只能吸(还可以喝一口白酒在嘴里对准神阙吸)。

1.2.3 ①振颤的频率每分钟200―300次。②在吹气之前必须深吸一口气再对准穴位吹气5---8秒。

1.3功效:①治疗小儿咳嗽、呕吐、腹痛、便秘等肠胃疾病。②治疗小儿咳嗽、哮喘、厌食、腹痛、腹泻、呕吐等病。

2 手法解析:

2.1该手法名来历:燕子衔食本意是比喻养育子女的艰辛。本手法以此命名是该手法的操作类似燕子(禽)保护幼子的动作而创立的。东汉医家华佗曾创立了养生气功五禽戏,他精心研究了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经过对五种动物各自的象形、取义、仿生,最终融会贯通,直至超载它们。达到一种刚柔相济,阴阳互补,无懈可击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该手法类似五禽戏中鸟伸动作(主要借助手臂的上举和下按,身体松紧交替)起到吐故纳新,疏通任督二脉精气的作用。该手法的动作形态主要就是参照五禽戏中的鸟伸和燕子保护幼子的动作而设立。

2.1 理论依据:

2.1.1整个操作过程包括两种不同的,两种均能使小儿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者符合推拿的基本操作要求。

2.2.2操作主要以振颤、吹气和吸气(吹气和吸气是目前所有推拿教材不曾记载,它的产生源于明间,此法经常用在患咳嗽、腹痛、腹泻、呕吐等病的小孩身上,效果非常好。因此笔者认为此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2.2.3吹气是医者口腔吹出来的气体,温度比较高,对小儿能起到相当于灸法的温补作用,这对于小孩受寒引起的咳嗽、腹痛(《针灸大成》第十卷―保婴神术:“腹痛多因寒气攻”)、腹泻等病能起到温补阳气、发汗散寒的作用。

2.2.4吹气法虽然不像我们平常用手操作,而是用嘴,但是嘴也是医者身体的一部分,并且这种吹气法非常深透。两种的操作无论是振颤还是吹气都符合推拿十字诀:均匀、柔和、有力、持久、深透[4]。完全体现了中医推拿的精髓。

2.2.5大量的临床经验是此法的重要依据。

3 创新点:

3.1此法搜集了明间的传统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法,临床疗效显著,操作看似简单,实则很困难,它不光要求医者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推拿基本功,还要求患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内力和体力才能完成此法的操作。

3.2此法弥补了一般振颤小儿胸腹部不足的地方,常见的方法是医者用胸部和腹部贴住小儿的后背用双手重叠振按小儿胸腹部,那么医者的胸部和腹部不能对小儿振颤,而此法是两手相对用力振颤,这样振颤的力度会更均匀和深透。小儿坐在医者腿上没有将小儿悬在空中放松,将小儿悬在空中,小儿的身体由于重力牵伸的原因会很舒展,小儿的肠胃等脏器处于自然下垂的放松状态,振颤法作用于肠胃等脏器更有利于里面的腑气通畅,从而达到以通为顺。

4 意义及前景

此法是治疗小儿相关疾病的结束手法或者可以说是补充手法,可以用在抱肚法的前面也可以用在抱肚法的后面。由于其他手法对于小儿疾病的治疗已经有疗效,再加上此法定能起到顺水推舟的效果。此法操作方法简单易学,疗效显著,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苏树蓉.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例4

推拿,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远古时期,先民在生存竞争中遇到意外损伤时,用手安抚体表患处会感觉到疼痛减轻或缓解,这就是推拿的雏形。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抢救虢太子“尸厥”暴疾时,曾成功地运用了推拿等治疗方法(《周礼注疏》),是推拿医治实例的最早文献记载;到秦汉时期,已形成中国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经》;隋唐时不仅有规模可观的按摩专科,还专门设有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并在太医署展开了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至宋金元时期,推拿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按摩催产法等。

嗣后各朝代均将推拿列为临床专科,促进了推拿疗法的普及和发展。明清时期,在全面总结推拿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推拿治疗方法,形成了诸多不同的流派,有关专著达数十种之多。明清时期小儿推拿伴随着整个行业的兴盛也行至顶峰,现在有关小儿推拿历史及手法的古籍记载一般都源于此时。

小儿推拿作为中医儿科治疗领域的一个特色疗法,简便易行,适应范围广,无副作用。根据小儿不同病情,采取不同手法,对相关穴位进行刺激,其作用原理如同针灸。小儿推拿如果手法运用得当,不仅能健脑益智,促使机体阴阳平衡,而且还能增强小儿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9月20日,笔者应约到知名小儿推拿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廖品东位于百花东街的诊所。早上九点一刻不到,应诊厅中已满是患儿及家长,有的从百里外的其他市州赶来。其中一位是从雅安市石棉县赶过来的赵女士,其子患先天性脖颈偏斜,已在诊所接受推拿约一个疗程。据赵女士介绍,因不放心给儿子使用多含抗生素的西药,所以坚持每天来做推拿。来应诊的其他家长,问下来,莫不如此。

“大环境下的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过去应用规模颇为可观,但至今日,在川内,发展情况却乏善可陈。

据廖品东诊所的医师熊茜介绍,“现在川内专业做小儿推拿的只有三四家而已,而且专业程度还参差不齐。”川内一些中医院虽设有小儿推拿部,但据赵女士等患儿家长介绍,并没有像廖品东这样,专门做小儿推拿且专业、有效、细致。医院设置的“小儿推拿部”其价格普遍要比诊所高一些。

在廖品东应诊厅的入口处,贴有一张报价表,上面对成人推拿、小儿推拿、针灸、药疗等疗法都作了明细的价目规定。小儿推拿一个疗程下来需240元。

除却诊所数目的有限,还有横亘在其发展路上的另一问题——患者与诊所沟通渠道不畅。现在患者家长与诊所之间最基本的沟通渠道是QQ群,但这也是近几年的事。还有很多的患儿家长,只能靠认识的人口口推荐。

据廖品东介绍,他们拟筹建一个关于小儿推拿的网站,但因资金等方面的局限,还没提上具体议程。“一旦有大行动,就有点‘捉襟见肘’。”

在四川以北,同样是中药材大省的邻居甘肃省,小儿推拿已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技能训练之一广为普及。推动这项举措的“肱骨之臣”,虽是西医出身但言必谈中医的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曾豪迈地说“愿用政治前途换中医发展”,这让从事中医三十多年的廖品东觉得大有“惺惺相惜”之意。“政府在推广上助一臂之力,小儿推拿的路走起来会更方便,走的可能会更远些。”廖品东说。

在这些表面现象、问题的背后,既有现状的形成还有更深层的缘故。自从早期传教士将西医(药)介绍到中国以来,西医(药)发展势头一路如火如荼。“西风压倒东风”是很长一段时间的行业格局。两个话题的背后是多年来中西方文化主导的拉锯战。

两者的较量虽是在中医药发展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但廖品东说,在主场的中医却没有多么的风光。部分传统中医的推广步履维艰,与此也大有关系。

“这波澜迟早会带来改观”

让廖品东愈觉有希望的是近些年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于中医在政策方面的扶持。2006年至今,四川省关于推动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决定接二连三出台。在2011年颁布的《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品“十二五”培育发展规划》中,中医药产业已被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扶持。

“整个大环境的发展方向很明朗”,廖品东说,“掀起的波澜迟早会带来改观。”

廖品东临床经验已有三十多年,从高中起就对各种中药及人体穴位小有研究的他,先后在绵阳中医学校、成都中医药大学负笈多年。自成都中医药大学内科研究生毕业后,凭借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至今。执教后为不使临床间断,上世纪90年代,廖品东在百花东街开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诊所。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例5

【关键词】 厌食/中医药疗法; 推拿; 脾胃病证; 锌/缺乏; 儿童,学龄前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减退,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病因为饮食喂养不当,恣食肥甘,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正常运化功能;或因素禀脾胃虚弱,后天不足,脾虚则不运,胃弱则不纳,从而产生见食不贪,日久消瘦,甚至影响生长发育[1]。现代医学认为厌食与微量元素锌缺乏有关,治疗以补充锌制剂为主。中医药疗法在治疗小儿厌食方面具有特色优势,其中小儿推拿疗效显著,且可免除打针服药之苦,使治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受到广大患儿及家长的青睐。现将本科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05/201004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收治厌食患儿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6个月至8岁,平均(4.52±3.75)岁,其中6个月至1岁12例,~3岁26例,~6岁34例,~8岁8例;脾胃不和型26例,脾胃气虚型35例,脾胃阴虚型10例,肝旺脾虚型9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厌食的诊断依据及中医证候分型标准[1]。(l)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2)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3)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及偏食等。

1.3 纳入标准 (l)符合小儿厌食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2)年龄6个月至8岁;(3)依从性好,患儿家长及监护人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 (l)因某些疾病,如口腔溃疡,引起的食欲减退、食量减少;(2)同时接受其他疗法,如口服药物等;(3)小儿推拿禁忌证,如骨折、皮肤疮疡、创伤出血等。

1.5 治疗方法 采用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基本穴位:补脾500次,清胃500次,揉板门50次,推四横纹300次,摩腹500次,捏脊3~5遍。加减:脾胃不和型加运八卦300次;脾胃气虚型:补脾500~1 000次,加清补大肠300次;脾胃阴虚型加清大肠300次,清天河水300次;肝旺脾虚型加平肝300次,清天河水300次。推拿介质选用滑石粉。每日1次,每周6次,10次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各年龄组和各证型厌食患儿推拿的治疗效果。

1.7 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食欲明显增加,伴随症状消失;(2)好转:食欲略有增加,伴随症状减轻;(3)无效:食欲未见改善[2]。

2 结果

2.1 各年龄组厌食患儿推拿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各年龄组厌食患儿推拿疗效比较[n(%)]表1结果说明,年龄越小,推拿治疗效果越好。

2.2 各证型厌食患儿推拿疗效比较 见表2。表2 各证型厌食患儿推拿疗效比较[n(%)]表2结果说明,各辨证分型之间小儿推拿总有效率相当。

3 讨论

小儿厌食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病变脏腑以脾胃为主,脾胃运化失职是发生本病的主要机制,因此治疗应从脾胃论治,重在调和脾胃,扶助运化[3]。推拿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技巧手法,以防病治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小儿推拿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即已形成独立体系,并成立小儿推拿科。唐代孙思邈尤推崇将推拿疗法应用于小儿疾病,认为小儿“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哺乳”等病证都可用推拿治疗。

本研究采用辨证推拿疗法,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基础,并结合患儿自身体质状况,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推拿主穴选用补脾、清胃以健脾助运、消食和胃。《小儿推拿方脉话婴秘旨全书》中说:“脾经有病食不进,推动脾土必效应”;四横纹具有理中行气、化积消胀、退热除烦之功效;中医经络学说认为,胸腹为五脏六腑所居之处,而腹部是阴中之阴,腹部有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太阴脾经五条经脉循行。摩腹可以“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现代医学认为,摩腹能强健腹部肌肉,促进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和加强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吸收功能[4]。唐·孙思邈撰《千金要方》指出:“摩腹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捏脊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研究表明,单纯捏脊可以改善尿淀粉酶活性,且优于口服参苓白术散和小儿胃酶合剂组[5]。推拿配穴的选用,以“个体化”为原则,脾胃气虚者增加补脾次数,加揉外劳宫穴,以健脾温中益气;脾胃不和者加运八卦以升清降浊、调和脏腑;脾胃阴虚者加揉二马、运水入土以滋阴养胃;阴虚多热者加清天河水以滋阴退热;偏肝旺者加清肝经、掐五指节以清热平肝;恶心、呕吐者配清胃、揉板门健脾和胃止吐。诸法合用,从而达到治疗厌食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推拿治疗小儿厌食临床疗效显著,年龄越小效果越好,而不同证型间总有效率相当,考虑与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有关。小儿体属“纯阳”,未经情欲克伐,患病后病情多比较单纯;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器清灵、易趋康复”,推拿治疗后康复较快;小儿皮肤稚嫩,对推拿治疗比较敏感,疗效满意。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小儿厌食的主要原因,高蛋白、高糖饮食,吃饭不定时、生活不规律、边吃边玩等都可影响食欲。因此在小儿推拿治疗的同时,对患儿进行日常调护非常重要,应嘱家长培养其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以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 盛丽先.小儿病中医保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013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例6

《推拿学》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课程.然而,简单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正限制着合格推拿人才的培养。笔者从事《推拿学》的教学多年,发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具有直观性好、图文规范、声像清晰、易于理解和记忆、信息量增大川等优点。因此,在多年教学经验和临床体会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设想,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构建的目的与意义

2004年8月于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达成共识,当今现代化教学的工作重点应转移到各门课程的素材库建设上来,只有丰富教学素材,实现资源共享,才能从整体上切实提高各教学单位的教学质量。《推拿学》作为中医临床学科,对实践技能掌握的要求较高,从疾病的查体到诊断,从单一的手法操作到治疗过程中手法的组合,都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书本作为单一的平面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局限,只有在收集大量病例和进行充分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将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查体体征、辅助检查、推拿操作手法以及推拿治疗过程等信息加以整合,形成完备的教学资源素材库,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授课内容,灵活授课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WwW.11665.coM

目前国内的教学资源素材库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部分西医课程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构建完成,而《推拿学》及其他中医学科还没有此类素材库的建设。因此,《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建设不仅可以切实推进教学发展,对于整个中医学科素材库的建设,都具有指导和示范作用。

2.《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结构与内容

《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推拿手法模块、推拿治疗模块、小儿推拿模块。其中,推拿手法模块分为摆动类手法子模块、振动类手法子模块、摩擦类手法子模块、按压类手法子模块、叩击类手法子模块、活动关节类手法子模块。推拿治疗模块包括伤科疾病治疗子模块、内科疾病治疗子模块、妇科疾病治疗子模块,每一个子模块各收录常见疾病十五种。小儿推拿模块包括小儿推拿手法子模块、小儿推拿穴位子模块和小儿常见疾病治疗子模块。其中,推拿手法模块和小儿推拿手法子模块中既包含有手法相关内容的文字描述和古代医籍的相关论述,还包含有手法操作的视频录像;推拿治疗模块和小儿常见疾病治疗子模块中的各种疾病,都包含有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查体体征、辅助检查、推拿操作手法以及推拿治疗过程、预后康复锻炼等内容,并且每一部分内容都配有视频录像。各模块相关内容之间联系密切,设有链接,方便查阅。素材库还包含了涉及到的古代医家和著作的相关知识。如在推拿手法模块摩擦类手法子模块中“运法”条目中,有“运则行之,谓四面旋绕而运动之也”的论述,点击此论述,立刻显现此论述出自于《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点击书名,又会显现《厘正按摩要术》的成书年代、作者信息、主要内容、学术价值等,拓展了相关信息。

3.《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特点与应用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例7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81-01小儿脑瘫 (CP) 是指婴儿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或在出生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肢体瘫痪和不随意运动[1]。小儿脑瘫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常常导致终身的残疾。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自2009年2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脑瘫患儿110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该病临床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110例患儿均是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自2009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病人。观察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在3月-7岁之间,平均年龄(3.6±1.4)岁,其中痉挛型33例,不随意运动型9例,共济失调型6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3例;瘫痪部位:单瘫7例,双瘫9例,三肢瘫11例,偏瘫5例,四肢瘫23例。对照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在4月-7岁之间,平均年龄(3.5±1.2)岁,其中痉挛型32例,不随意运动型10例,共济失调型8例,肌张力低下型3例,混合型2例;瘫痪部位:单瘫4例,双瘫10例,三肢瘫12例,偏瘫6例,四肢瘫2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瘫痪部位方面无明显差异性(P>0.05),存在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参考2004 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还提出脑瘫的分型[2];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儿科学》中制定的关于“五软”、“五迟”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的相关标准者;经颅脑MR检查支持者;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符合中医相关诊断者;年龄在3月-7岁之间者。

1.4 排除标准:严重智力障碍者;癫痫经常发作者;严重水、电解质紊乱者;严重皮肤病患儿;凝血功能异常者;中途治疗终止者;严重器质性颅脑疾病患儿,如脑水肿;传染性疾病患者;遗传性基因异常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针灸刺益气活血、补益肝肾、逐瘀通络为治疗大法。头针选择百会、风池、四神聪及头维四穴为主穴,以15-25o角刺入帽状腱膜的下层,留针90分钟,并间歇性的给予适量的刺激,每天一次,10天位一个疗程;注意力不集中者加刺额顶,发育迟缓者刺额旁,运动感觉皆障碍者加刺顶颞带。体针则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选择针刺曲池、手三里、内关、环跳、肾俞、足三里、解溪、太冲、委中、承山、阳陵泉、大肠俞、昆仑等穴位,常规应用平补平泄法,每次留针40min,10天一疗程。痉挛型者加中渚、外关、后溪、秩边、腰阳关、承扶、照海、申脉等穴;软瘫者加脾关、梁丘、肾俞、肝俞、扶突、完骨、天窗及气舍等穴;流涎者取迎香、地仓二穴,语言障碍者加廉泉穴,颈软者加刺大椎,腰软者加刺肾俞、阳关。推拿治疗:根据患儿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推、拿、揉、点、扣、捏等手法治疗,点按的穴位常常选择百会、风池、攒竹、曲池、合谷、肝俞、肾俞、脾俞、命门、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昆仑等;一般每天一次,每次30min,亦为10天一个疗程。针灸及推拿均连续6各疗程。运动疗法是以Bobath疗法为主的康复性训练,主要包括坐位、卧位、四肢功能性训练、平衡性训练等,每天两次,每次持续1h,亦10天为一个疗程。

2.2 疗效评价标准[3]:治愈:发育顺序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身体异常姿势消失,肌张力恢复,语言功能、肢体功能恢复,反应能力强;显效:发育顺序趋于正常,身体异常姿势显著减少,肌张力改善较大,肢体功能欠佳,智力与语言功能有显著提高;有效:发育顺序有一定改变,肌张力与其他身体功能稍有改善,语言能力欠佳;无效:发育顺序、肌张力以及身体功能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语言功能未改变。

2.3 数据处理: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实施t检验,以P

3 结果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结束后,治疗效果出现明显差异,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观察组201898 85.5对照组811152161.8注:与对照组比较,P

4 讨论

小儿脑瘫属于中医“五软、“五迟”的范畴,资料显示,国际上统计脑瘫的发病率为1-5‰,我国脑瘫患病率为1.8-4.0‰,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4]。小儿脑瘫病因复杂,但可总结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以致机体精血亏虚,上不能濡养髓窍,下不能濡养四肢所致,故而其病机为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治疗上应当以填精益髓,补益气血为主。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交汇之处,内藏脑髓以统领全身。针刺头部穴位的治疗方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本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实现填精益髓、醒脑开窍的治疗目的。头针治疗选择百会、风池、四神聪及头维为主穴,百会穴位居颠顶,乃诸阳交汇之穴,是督脉要穴,刺之可鼓舞诸阳,达醒脑开窍、疏通经络之效;风池穴为足少阳、阳维交汇之处,阳气丰盛,以针刺之可鼓动阳气上行,濡养脑窍;四神聪乃奇穴,刺之具有宁心益智,安神醒脑之功;头维穴为足阳明经腧穴,具有向头部输送阳气及精微物质的功效,以针刺之可强化其功。针刺躯体诸穴,具有补益肝肾、填精益髓、强筋健骨、疏通经络、沟通内外之功,能够明显促进躯体气血运行。现代医学认为,针灸能够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促进脑细胞的代偿;增加颅脑的血流量,改善脑代谢;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状态,促进肌力恢复;修复受损脑组织,恢复脑功能。

小儿推拿是一种以中医辨证理论为基础的保健方法,通过对不同的手法能够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现代研究认为,推拿能够产生体表-内脏反射舒张毛细血管, 改善微循环, 调节局部免疫状态,抑制生物性物质的释放,从而改善脑部的血液灌流,减少脑神经细胞损害,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5]。针灸联合推拿疗法可达补精益髓、益气养血、调补肝肾、疏通经络、濡养筋骨肌肉之效,继而实现治疗目的。本研究也证实,针灸推拿结合治疗小儿脑瘫,临床效果显著,疗效确切。

总之,我们认为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改善患儿预后。

参考文献

[1] 黄 茂,范焕芳,安志英.针灸推拿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56 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2,23(12):101-102.

[2] 林庆. 2004 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4) : 262.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例8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产生源于长期医疗实践,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科疾病的防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早在《山海经》中就已载外用药物33种,并提出佩、服、浴、席、养、搽6种外治方法。《枸农本茸经百种录》中说:“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芳香性中药有“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的作用,药物挥发之气味作用于口鼻、肌肤、经络穴位,经过气血经脉的循行而遍布全身,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浙江省中医院在继承传统佩法的基础上,应用香佩疗法预防小儿呼吸道疾病,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治未病”科研专项课题——中药熏香剂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应用研究正在进行中。

《千金要方》中外治法有溻浴法、粉法、敷法、摩法、熏法等27种,治疗病种广,尤善治疗儿科疾患。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李叶煎汤……温洗浴儿”治疗“反倒天矫,其状似痫”之小儿肢体痉挛症候。熏洗疗法主要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作用于机体,促使脉络调和、气血通畅,达到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缓解肌肉痉挛,扩大关节活动度,改善末梢循环的作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采用中药熏洗疗法康复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小儿脑性瘫痪的中药熏洗技术临床操作规范研究正在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本草纲目》总结明代以前的外治经验,荟萃了涂、擦、抹、敷、塞等近40余种外治方法,收载捣、煎、烧、调配等外用药的加工配制方法。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多年来采用“小儿浴热净搽剂”擦浴治疗小儿外感高热,并可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例9

【关键词】 小儿推拿 学术争鸣 手法 穴位 推拿流派

小儿推拿体系的形成,起始于明代。随着小儿推拿学术的发展,对其认识及体会也就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不仅导致了学术争鸣,而且推动了小儿推拿整个学术体系的深入发展。有关小儿推拿的学术争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小儿推拿手法的认识

自明·徐用萱提出“掐筋”单一手法及“龙入虎口”、“苍龙摆尾”等复式手法后,历代医家多有演绎,手法也渐趋增多。如《小儿按摩经》载单一手法8种、复式手法28种;《幼科推拿秘书》载单一手法42种、复式手法13种;《保赤推拿法》载单一手法12种、复式手法86种[1]。对此,不少医家,如夏禹铸、龚廷贤、周于蕃、钱祖荫等提出异议,认为手法过繁,不便掌握,对临床无效者应予删除。张振还从临床实际出发,对以往手法进行梳理,删其重复,正其错误,补其阙漏,将小儿推拿单一手法归纳为按、摩、掐、揉、推、运、搓、摇8种,复式手法归纳为凤凰展翅、二龙戏珠、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飞经走气、苍龙摆尾、赤凤摇头、水中捞月、按弦搓摩、猿猴摘果、天门入虎口、运水入土、运土入水13种,切合临床实用。

复式手法是将多穴位、多种手法联合运用的手法,因其疗效较单一手法和穴位更为显著,所以备受儿科推拿医家的重视。但自明代创立至今,由于历代医家对其理解、师承不同,所以,对该法的操作大相径庭,存在“同名异法”[2]的现象:有的差别不大,如运土入水,一法运至小指根,另一法运至小指尖;有的却大相径庭,如猿猴摘果,一法在手背操作,另一法则牵拉双耳;有的只有2~3种方法;有的却高达6~7种之多,如黄蜂入洞[3]:“屈儿小指,揉儿劳宫。”(《小儿按摩经》)“一掐心经,二掐劳宫。先开三关,后做此法。将左右二大指先分阴阳,二大指并向前,众小指随后,一撮,一上,发汗可用。”(《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即《小儿按摩经》的黄蜂出洞法; “风门穴拿之即黄蜂入洞是也。”(《小儿推拿秘诀》) “黄蜂穴在中指根两边,将大指根掐而揉之。”(《万育仙书》) “以儿左手掌向上,医用两手中名小三指托住,将二大指在三关六腑之中,左食指靠腑,右食指靠关,中掐旁揉,自总经起循环转动至曲池边,横空三指,自下而复上,三四转为妙。”(《小儿推拿广义》) “婴儿脏腑有寒风,试问医人何处攻,揉动外劳宫将指屈,此曰黄蜂入洞中。”(《幼科铁镜》)“洞在小儿两鼻孔,我食将二指头,一对黄蜂也。其法屈我大指,伸我食将二指,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幼科推拿秘书》)此外,对补泻手法认识自古也有争议:有以手法操作方向规定补泻的,即下推、旋推、逆时推、向心推、向指根推为补,反之为泻,如《小儿按摩经》、《幼科铁镜》、《幼科推拿秘书》等;有以手法操作时的轻重缓急来定补泻的,即轻缓为补,反之为泻,如《厘正按摩要术》等;当代以上海、湖南等地为代表的医家[4],则采用“旋推为补,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的补泻方法;而以山东为代表的医家,却主张“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来回推为清(平补平泻)” 的补泻方法。

五经穴[5]居小儿五指末节螺纹面,自拇指至小指依次为脾、肝、心、肺、肾经。关于五经穴的补泻推法,古今医家也持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向指根推为补,向指尖推为泻(清),如《幼科铁镜》、《推拿三字经》、《小儿推拿学概要》等;二是向指尖推为补,向指根推为泻,如《小儿推拿广意》、《推拿功法与治病》、《推拿问答》等。鉴于此,以李德修为代表的“三字经派”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五行生克理论,提出了折中的推拿方案,如心为君主之官,心经有火不宜直接清心经,以清天河水代之;肾涵先天真水亦不宜清,如欲清肾火,以清小肠代清肾经;肝为将军之官,宜平不宜补,补肝经用补肾经代之,如肝火太旺,应健脾和胃。但当代小儿推拿名家金义成则持实在而慎重的态度:“究竟手法的方向,……怎样才为补,怎样才为泻,尚有待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并不能因此就不讲究手法的方向,……对于手法补泻实质问题的研究也当积极进行。”

此外,对于手法的运用,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完善的。如“二龙戏珠”[3]一法,《小儿按摩经》最早记载:“二龙戏珠:以两手摄儿两耳轮戏之。”而《万育仙书》则认为:“二龙戏珠:温和法,医用两手摄儿两耳轮戏之,又用两手指在儿两鼻孔揉之”,可以看出,《万育仙书》是在《小儿按摩经》基础上添加了“用两手指在儿两鼻孔揉之。”因鼻为肺窍,揉鼻部可以温肺散寒,故可加强该法之温和功效。再如“按弦搓摩”[3]一法,《小儿按摩经》载:“先运八卦,后用指搓病人手,关上一搓,关中一搓,关下一搓,拿病人手,轻轻慢慢而摇,化痰可用。”而《幼科推拿秘书》却认为:“以我两手对小儿两胁上搓摩至肚角,积痰积气自然运化。”前者以手上操作为主,针对痰气产生的相关脏腑肺肝脾进行治疗,是为远治之法;而后者为了化痰、顺气,提高其对咳嗽、痰积、哮喘等症的临床疗效,直接在与肝相关的胁肋、脾胃所居的脘腹及肚角以及肺之所居胸廓操作,则系近治之法。用现代眼光审视,这种由远治到近治,由手上操作到胸腹、胁肋操作,不能不说是手法的进步与发展。再如“黄蜂入洞”一法,《小儿按摩经》载:“屈儿小指,揉儿劳宫,去风寒也。”《幼科推拿秘书》称:“洞在小儿两鼻孔,我食将二指头,一对黄蜂也。……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而《小儿推拿辑要》则谓:“先用葱姜汤,擦鼻两旁十数次,……再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可以看出,《小儿按摩经》是在小儿手上操作,而劳宫为八卦之所居,五脏之所过,揉之可以平衡阴阳以疗风寒邪气所侵;《幼科推拿秘书》将“洞”定格于鼻窍,直接在鼻孔处“揉之”,较前已进了一步;而《小儿推拿辑要》则先用葱姜汤擦鼻两旁十数次,然后再于两鼻孔揉之,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认识

小儿推拿穴位包括传统“经络学说”中的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等。小儿推拿特定穴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合小儿特点的一组穴位,它们不象十四经穴那样有线路相连成经络系统,而是大多数分布在头面和四肢(特别是双手),具有点、线(如前臂的“三关”、“六腑”)和面(如手指指面部的“脾”、“肝”、“心”、“肺”、“肾”等)的特点。自徐用萱《袖珍小儿方论》提出“大敦”、“中臁”、“涌泉”、“仆参穴”、“承山穴”等小儿推拿特定穴后,历代医家多有阐发。如《小儿按摩经》将小儿推拿特定穴概括为“穴法不详注,针卷考之甚详”,并补充至50余个;《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载57个;《小儿推拿仙术》载63个;《小儿推拿广意》载72个[6]。由于穴位趋繁,导致“一穴多位” 以及定位模糊等现象的发生。“一穴多位”,如大肠穴[3]:《万育仙书》载:“大肠穴,在食指根节。”《幼科推拿秘书》载:“大肠穴在食指外边。”《厘正按摩要术》载:“掐大肠侧,大肠侧在食指二节侧。”《小儿推拿广意》载:“食指端肝,三节大肠。”《推拿三字经》载:“大肠真穴在食指外侧上节。” 《推拿指南》载:“大肠穴,在食指正面第二节。”定位模糊,如“阴阳二穴”的定位,《小儿按摩经》认为:“于手背上四指节从中往两下分之。”《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则认为:“横纹两傍,乃阴阳二穴。”再如“猿猴摘果”一法对“果”的理解:《小儿按摩经》认为“果”为“螺狮骨上皮”;《秘传推拿妙诀》认为“果” 即两手腕横纹处;《小儿推拿广意》则将“果”定格于“小儿双手及前臂”等。对此,不少医家结合自己的心得对以往特定穴进行了梳理,如夏禹铸在《幼科铁镜》“掌面水底捞月中引水上天河图”注文中指出:“大指面属脾,画家画手掌,不把大指画正面,乃画家之正法。前人只得以脾土字,写在侧边,后人误认,以讹传讹,遂以大指之侧边为脾。”并认为“推三关、退六腑、运八卦,男女均在左手”; 张振《厘正按摩要术》除对小儿手上的特定穴位加以归纳整理,将以脏腑命名的穴位均列于手五指掌面的一、二、三节外,更认为“欲求穴道,非图不明”,故特列《铜人》十四图于前,其后附有正身图、覆身图、阳掌阴掌图、足部图以注明,为后世取穴提供了范例。

关于小儿推拿流派的认识

所谓“推拿流派”,是指世袭相传的,有其自身特色和风格的关于推拿操作与运用的群体。目前国内发展比较充分,影响较大的儿科推拿流派有山东地区[7]的推拿三字经流派、孙重三推拿流派及张汉臣推拿流派,北京地区的小儿捏脊流派,上海地区的海派儿科推拿和湖南地区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除此以外的小儿推拿的众多流派,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囿于狭小的区域,还有的缺少理论总结和著述,因而大都流失了。现将上述各流派简介如下。

推拿三字经流派以山东青岛市中医院已故老中医李德修为代表,李德修是清末胶东著名推拿名医徐谦光的四代传人,继承了徐氏推拿学派之精华并有所发展,著有《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一书。该派常用穴仅三十有余,其手法亦较其他学派简单,归纳起来只有推、拿、揉、捣、分合、运六种。主张取穴少而精,还强调用“独穴”治病。所谓“独穴”,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只取一个穴位多推久推,以得效为度。在辨证上主张祛邪为先,重视小儿纯阳之体,取穴少而多用清法。认为小儿虽然“稚阴稚阳”,抵抗力不足,但是“纯阳之体”生机旺盛,易趋康复。因小儿患病临床多表现为实证或虚中夹实之证,纯虚者较为少见,所以论治小儿,实证用清法,虚中带实亦多用清法。在处方取穴上,因小儿具有“脾常不足”、“肺脏娇嫩”、“肝常有余”等生理病理特点,根据木能克土,“木火刑金”之理,临床取穴常常首选平肝穴,治疗呼吸道疾病喜取平肝、清肺、清天河水、运八卦、一窝风等,治疗消化道疾病常用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大肠、运八卦、清板门、揉外劳宫等。

转贴于

孙重三推拿流派以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已故老中医孙重三为代表。孙重三20岁时拜老中医林椒圃为师,以林氏的推拿手法为基础,结合个人的临床实践,编著有《小儿推拿疗法简编》、《通俗推拿手册》等书。该流派常用的穴位有70多个,手法以按、摩、掐、揉、推、运之法最常用,搓、摇多做辅助,手法轻巧、柔和、渗透,并继承了林氏“十三大手法”——摇斗肘、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水底捞月、飞经走气、按弦搓摩、二龙戏珠、苍龙摆尾、猿猴摘果、擦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赤凤点头、凤凰展翅、按肩井等。在取穴上,该派多用手穴加体穴, 治疗呼吸道疾病常用“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及二扇门、肩井、风池、肺俞、运内八卦、膻中、按弦走搓摩等;治疗消化道疾病多取推脾土、分腹阴阳、运内八卦、侧推大肠(即清大肠)、推上三关、天门入虎口、推天柱骨、足三里、摩腹、拿肚角、揉脐及龟尾、推七节骨。总之,该派治病首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诊病强调闻诊和望诊,取穴灵活,手穴配伍体穴,随症加减多,相辅相成。

张汉臣推拿流派以山东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已故老中医张汉臣为代表。张汉臣17岁时拜民间艾老太太为师,著有《小儿推拿概要》一书。该流派选用的穴位有70多个,但常用的仅10余个。手法有推、揉、运、分、捏等。在辨证上该流派注重扶正,祛邪亦不忘扶正,认为小儿“稚阴稚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治病过程中必须时时顾护正气。在处方选穴上,该流派选穴配伍较多,且常首选补肾水,治疗呼吸道疾病善用小天心、一窝风、补肾、清板门、清天河水、逆运八卦、揉二马、揉小横纹(即掌小横纹穴)等,治疗消化道疾病常用补肾水、揉二马、补脾土、揉小天心、揉一窝风、逆运八卦、推四横纹、清板门、清大肠、清天河水、挤捏神阙。此外,该流派善于与现代医学结合研究小儿推拿,对治疗消化道疾病之首选穴补脾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证明推补脾土使胃酸度有明显的增加,对胃蠕动以及对蛋白质的消化均有明显的促进。

小儿捏脊流派以北京地区已故担积专家冯泉福为代表。冯泉福为冯氏捏积术的第四代传人,其弟子李志明根据其学术思想编著《小儿捏脊》一书,并将捏脊疗法的主治范围扩大,通治小儿诸病。该流派手法有八种,称为“捏脊八法”,即捏、拿、推、捻、提、放、按、揉八个基本手法。捏脊手法亦分补泻,捏脊从长强穴开始至大椎穴结束为补法,反之则为泻法;若捏一遍补法接着再捏一遍泻法,补泻法交叉进行则为平补平泻法。捏脊,因其长于治疗儿科积聚一类疾病,又称为“捏积”,故该流派对小儿积证有其独到见解,将积证分为4型[8],即乳积、食积、痞积和疳积,并指出捏脊疗法旨在通过捏拿患者督脉(因十二经脉隶属督脉),达到经络的良性感传,加之刺激膀胱经上有关的俞穴,恢复受损之脏腑,疏通阻滞之气血,从而使停滞之食物得以运行消化。小儿捏脊流派在北京地区影响颇大,冯泉福有“捏积冯” [9] 之美称。

海派儿科推拿[10]以上海地区小儿推拿名家金义成为代表。金义成对推拿发展史、历代推拿文献颇有研究,以儿科推拿见长。著有《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图解》、《海派儿科推拿图谱》等书。海派儿科推拿学术特色在于兼收并蓄,着重创新。该流派手法除了继承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等传统八法外,还融入了上海地区的一指禅推拿、法推拿、内功推拿三大流派的手法,并称之为“推拿十六法”。在治法的运用上,除了传承“汗、吐、下、温、和、清、补、消”八法之外,提出了“通”法的应用,揭示推拿能使“寒热咸和”,具有“开达抑遏”、“疏通气血”、“开关利气”的功用。在临证时强调“痛则通”、“不痛则不通”,根据“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原理,而寻求病症异常的反应点,以痛为输,通过在痛点的治疗,达到祛除病痛的目的。在理论上,基于推拿以手法为防治病症的主要手段,加之小儿特定穴位有点、线、面之特点,且穴位和部位同用,因而提出了“穴部”的观点。此外,对于小儿推拿对象的界定,金义成根据其个人经验特别指出,小儿推拿穴位和复式操作法的应用,主要是针对6周岁以下的儿童,对3周岁以下的效果更佳。对于6周岁以上的儿童,其取穴和手法可相应采取类似成人推拿的方法。

刘开运推拿流派以湖南地区推拿名家刘开运为代表。 刘开运出身中医世家,苗汉后裔,御医后代,家族业医已三四百年,祖传中医、草医、推拿三套绝技,融汉、苗医药于一炉,独树一帜,尤擅长儿科推拿。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小儿推拿学》一书。该流派在手法上以推揉为主,拿按为次,兼以摩、运、搓、摇、掐、捏,称为“刘氏小儿推拿十法” [11] 。临床上刘氏往往将揉法与掐、按相结合,形成复合手法,其常用形式有三种:揉中加按法、揉按法、掐后加揉法。肺俞、膻中、乳根、乳中、中脘、足三里、涌泉等穴部多用揉按或揉中加按法,偏重于止咳、平喘、止呕、止泻、止痢;百会、人中、承浆、四横纹、一窝风等穴部多用掐后加揉法,偏重于止痉、止痛、醒神;龟尾、神闭等穴部多单施揉法,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刘开运在小儿推拿的辨证立法推治运用中,擅长运用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之理,确定其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12],以作为指导临床推治时取穴、主补、主泻的依据,并且在临床具体运用中以推五经多用。

总之,明清时期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历代小儿推拿医家对《小儿按摩经》的理解、发挥不同,所以也就对小儿推拿包括穴位、手法、操作方法有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乃至形成小儿推拿的不同流派。历代小儿推拿医家对小儿推拿的不同认识,丰富了小儿推拿理论体系,并为小儿推拿的理论和临床继续向前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0.24~33.

2 廖 军.小儿推拿复式操作“同名异法”源流考[J].中华推拿疗 法杂志,2003,(3):18.

3 金义成.小儿推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1. 157,139,160,62.

4 查 炜,顾一煌.论推拿补泻的影响因素[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5):166.

5 袁洪仁.论直推小儿五经穴的方向补泻法[J].按摩与导引,1995,63(6):34.

6 王云凯.中华推拿大成[M].河北:河北科技出版社,1994.47~50.

7 殷 明,孟宪军.齐鲁小儿推拿流派特色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7):1192.

8 冯泉福.话说捏积[J].北京中医,1985,(6):54.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例10

【关键词】  小儿推拿 学术争鸣 手法 穴位 推拿流派

    小儿推拿体系的形成,起始于明代。随着小儿推拿学术的发展,对其认识及体会也就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不仅导致了学术争鸣,而且推动了小儿推拿整个学术体系的深入发展。有关小儿推拿的学术争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小儿推拿手法的认识

    自明·徐用萱提出“掐筋”单一手法及“龙入虎口”、“苍龙摆尾”等复式手法后,历代医家多有演绎,手法也渐趋增多。如《小儿按摩经》载单一手法8种、复式手法28种;《幼科推拿秘书》载单一手法42种、复式手法13种;《保赤推拿法》载单一手法12种、复式手法86种[1]。对此,不少医家,如夏禹铸、龚廷贤、周于蕃、钱祖荫等提出异议,认为手法过繁,不便掌握,对临床无效者应予删除。张振还从临床实际出发,对以往手法进行梳理,删其重复,正其错误,补其阙漏,将小儿推拿单一手法归纳为按、摩、掐、揉、推、运、搓、摇8种,复式手法归纳为凤凰展翅、二龙戏珠、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飞经走气、苍龙摆尾、赤凤摇头、水中捞月、按弦搓摩、猿猴摘果、天门入虎口、运水入土、运土入水13种,切合临床实用。

    复式手法是将多穴位、多种手法联合运用的手法,因其疗效较单一手法和穴位更为显著,所以备受儿科推拿医家的重视。但自明代创立至今,由于历代医家对其理解、师承不同,所以,对该法的操作大相径庭,存在“同名异法”[2]的现象:有的差别不大,如运土入水,一法运至小指根,另一法运至小指尖;有的却大相径庭,如猿猴摘果,一法在手背操作,另一法则牵拉双耳;有的只有2~3种方法;有的却高达6~7种之多,如黄蜂入洞[3]:“屈儿小指,揉儿劳宫。”(《小儿按摩经》)“一掐心经,二掐劳宫。先开三关,后做此法。将左右二大指先分阴阳,二大指并向前,众小指随后,一撮,一上,发汗可用。”(《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即《小儿按摩经》的黄蜂出洞法; “风门穴拿之即黄蜂入洞是也。”(《小儿推拿秘诀》) “黄蜂穴在中指根两边,将大指根掐而揉之。”(《万育仙书》) “以儿左手掌向上,医用两手中名小三指托住,将二大指在三关六腑之中,左食指靠腑,右食指靠关,中掐旁揉,自总经起循环转动至曲池边,横空三指,自下而复上,三四转为妙。”(《小儿推拿广义》) “婴儿脏腑有寒风,试问医人何处攻,揉动外劳宫将指屈,此曰黄蜂入洞中。”(《幼科铁镜》)“洞在小儿两鼻孔,我食将二指头,一对黄蜂也。其法屈我大指,伸我食将二指,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幼科推拿秘书》)此外,对补泻手法认识自古也有争议:有以手法操作方向规定补泻的,即下推、旋推、逆时推、向心推、向指根推为补,反之为泻,如《小儿按摩经》、《幼科铁镜》、《幼科推拿秘书》等;有以手法操作时的轻重缓急来定补泻的,即轻缓为补,反之为泻,如《厘正按摩要术》等;当代以上海、湖南等地为代表的医家[4],则采用“旋推为补,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的补泻方法;而以山东为代表的医家,却主张“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来回推为清(平补平泻)” 的补泻方法。

    五经穴[5]居小儿五指末节螺纹面,自拇指至小指依次为脾、肝、心、肺、肾经。关于五经穴的补泻推法,古今医家也持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向指根推为补,向指尖推为泻(清),如《幼科铁镜》、《推拿三字经》、《小儿推拿学概要》等;二是向指尖推为补,向指根推为泻,如《小儿推拿广意》、《推拿功法与治病》、《推拿问答》等。鉴于此,以李德修为代表的“三字经派”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五行生克理论,提出了折中的推拿方案,如心为君主之官,心经有火不宜直接清心经,以清天河水代之;肾涵先天真水亦不宜清,如欲清肾火,以清小肠代清肾经;肝为将军之官,宜平不宜补,补肝经用补肾经代之,如肝火太旺,应健脾和胃。但当代小儿推拿名家金义成则持实在而慎重的态度:“究竟手法的方向,……怎样才为补,怎样才为泻,尚有待 科学 地 分析 和 研究 ,……并不能因此就不讲究手法的方向,……对于手法补泻实质 问题 的研究也当积极进行。”

    此外,对于手法的运用,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完善的。如“二龙戏珠”[3]一法,《小儿按摩经》最早记载:“二龙戏珠:以两手摄儿两耳轮戏之。”而《万育仙书》则认为:“二龙戏珠:温和法,医用两手摄儿两耳轮戏之,又用两手指在儿两鼻孔揉之”,可以看出,《万育仙书》是在《小儿按摩经》基础上添加了“用两手指在儿两鼻孔揉之。”因鼻为肺窍,揉鼻部可以温肺散寒,故可加强该法之温和功效。再如“按弦搓摩”[3]一法,《小儿按摩经》载:“先运八卦,后用指搓病人手,关上一搓,关中一搓,关下一搓,拿病人手,轻轻慢慢而摇,化痰可用。”而《幼科推拿秘书》却认为:“以我两手对小儿两胁上搓摩至肚角,积痰积气 自然 运化。”前者以手上操作为主,针对痰气产生的相关脏腑肺肝脾进行 治疗 ,是为远治之法;而后者为了化痰、顺气,提高其对咳嗽、痰积、哮喘等症的临床疗效,直接在与肝相关的胁肋、脾胃所居的脘腹及肚角以及肺之所居胸廓操作,则系近治之法。用 现代 眼光审视,这种由远治到近治,由手上操作到胸腹、胁肋操作,不能不说是手法的进步与发展。再如“黄蜂入洞”一法,《小儿按摩经》载:“屈儿小指,揉儿劳宫,去风寒也。”《幼科推拿秘书》称:“洞在小儿两鼻孔,我食将二指头,一对黄蜂也。……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而《小儿推拿辑要》则谓:“先用葱姜汤,擦鼻两旁十数次,……再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可以看出,《小儿按摩经》是在小儿手上操作,而劳宫为八卦之所居,五脏之所过,揉之可以平衡阴阳以疗风寒邪气所侵;《幼科推拿秘书》将“洞”定格于鼻窍,直接在鼻孔处“揉之”,较前已进了一步;而《小儿推拿辑要》则先用葱姜汤擦鼻两旁十数次,然后再于两鼻孔揉之,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认识

    小儿推拿穴位包括传统“经络学说”中的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等。小儿推拿特定穴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 总结 出的适合小儿特点的一组穴位,它们不象十四经穴那样有线路相连成经络系统,而是大多数分布在头面和四肢(特别是双手),具有点、线(如前臂的“三关”、“六腑”)和面(如手指指面部的“脾”、“肝”、“心”、“肺”、“肾”等)的特点。自徐用萱《袖珍小儿方论》提出“大敦”、“中臁”、“涌泉”、“仆参穴”、“承山穴”等小儿推拿特定穴后,历代医家多有阐发。如《小儿按摩经》将小儿推拿特定穴概括为“穴法不详注,针卷考之甚详”,并补充至50余个;《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载57个;《小儿推拿仙术》载63个;《小儿推拿广意》载72个[6]。由于穴位趋繁,导致“一穴多位” 以及定位模糊等现象的发生。“一穴多位”,如大肠穴[3]:《万育仙书》载:“大肠穴,在食指根节。”《幼科推拿秘书》载:“大肠穴在食指外边。”《厘正按摩要术》载:“掐大肠侧,大肠侧在食指二节侧。”《小儿推拿广意》载:“食指端肝,三节大肠。”《推拿三字经》载:“大肠真穴在食指外侧上节。” 《推拿指南》载:“大肠穴,在食指正面第二节。”定位模糊,如“阴阳二穴”的定位,《小儿按摩经》认为:“于手背上四指节从中往两下分之。”《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则认为:“横纹两傍,乃阴阳二穴。”再如“猿猴摘果”一法对“果”的理解:《小儿按摩经》认为“果”为“螺狮骨上皮”;《秘传推拿妙诀》认为“果” 即两手腕横纹处;《小儿推拿广意》则将“果”定格于“小儿双手及前臂”等。对此,不少医家结合自己的心得对以往特定穴进行了梳理,如夏禹铸在《幼科铁镜》“掌面水底捞月中引水上天河图”注文中指出:“大指面属脾,画家画手掌,不把大指画正面,乃画家之正法。前人只得以脾土字,写在侧边,后人误认,以讹传讹,遂以大指之侧边为脾。”并认为“推三关、退六腑、运八卦,男女均在左手”; 张振《厘正按摩要术》除对小儿手上的特定穴位加以归纳整理,将以脏腑命名的穴位均列于手五指掌面的一、二、三节外,更认为“欲求穴道,非图不明”,故特列《铜人》十四图于前,其后附有正身图、覆身图、阳掌阴掌图、足部图以注明,为后世取穴提供了范例。

    关于小儿推拿流派的认识

    所谓“推拿流派”,是指世袭相传的,有其自身特色和风格的关于推拿操作与运用的群体。 目前 国内发展比较充分, 影响 较大的儿科推拿流派有山东地区[7]的推拿三字经流派、孙重三推拿流派及张汉臣推拿流派,北京地区的小儿捏脊流派,上海地区的海派儿科推拿和湖南地区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除此以外的小儿推拿的众多流派,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囿于狭小的区域,还有的缺少理论总结和著述,因而大都流失了。现将上述各流派简介如下。

    推拿三字经流派以山东青岛市中 医院 已故老中医李德修为代表,李德修是清末胶东著名推拿名医徐谦光的四代传人,继承了徐氏推拿学派之精华并有所发展,著有《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一书。该派常用穴仅三十有余,其手法亦较其他学派简单,归纳起来只有推、拿、揉、捣、分合、运六种。主张取穴少而精,还强调用“独穴”治病。所谓“独穴”,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只取一个穴位多推久推,以得效为度。在辨证上主张祛邪为先,重视小儿纯阳之体,取穴少而多用清法。认为小儿虽然“稚阴稚阳”,抵抗力不足,但是“纯阳之体”生机旺盛,易趋康复。因小儿患病临床多表现为实证或虚中夹实之证,纯虚者较为少见,所以论治小儿,实证用清法,虚中带实亦多用清法。在处方取穴上,因小儿具有“脾常不足”、“肺脏娇嫩”、“肝常有余”等生理病理特点,根据木能克土,“木火刑金”之理,临床取穴常常首选平肝穴,治疗呼吸道疾病喜取平肝、清肺、清天河水、运八卦、一窝风等,治疗消化道疾病常用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大肠、运八卦、清板门、揉外劳宫等。

    孙重三推拿流派以山东中医学院附属 医院 已故老中医孙重三为代表。孙重三20岁时拜老中医林椒圃为师,以林氏的推拿手法为基础,结合个人的临床实践,编著有《小儿推拿疗法简编》、《通俗推拿手册》等书。该流派常用的穴位有70多个,手法以按、摩、掐、揉、推、运之法最常用,搓、摇多做辅助,手法轻巧、柔和、渗透,并继承了林氏“十三大手法”——摇斗肘、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水底捞月、飞经走气、按弦搓摩、二龙戏珠、苍龙摆尾、猿猴摘果、擦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赤凤点头、凤凰展翅、按肩井等。在取穴上,该派多用手穴加体穴, 治疗 呼吸道疾病常用“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及二扇门、肩井、风池、肺俞、运内八卦、膻中、按弦走搓摩等;治疗消化道疾病多取推脾土、分腹阴阳、运内八卦、侧推大肠(即清大肠)、推上三关、天门入虎口、推天柱骨、足三里、摩腹、拿肚角、揉脐及龟尾、推七节骨。总之,该派治病首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诊病强调闻诊和望诊,取穴灵活,手穴配伍体穴,随症加减多,相辅相成。

    张汉臣推拿流派以山东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已故老中医张汉臣为代表。张汉臣17岁时拜民间艾老太太为师,著有《小儿推拿概要》一书。该流派选用的穴位有70多个,但常用的仅10余个。手法有推、揉、运、分、捏等。在辨证上该流派注重扶正,祛邪亦不忘扶正,认为小儿“稚阴稚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治病过程中必须时时顾护正气。在处方选穴上,该流派选穴配伍较多,且常首选补肾水,治疗呼吸道疾病善用小天心、一窝风、补肾、清板门、清天河水、逆运八卦、揉二马、揉小横纹(即掌小横纹穴)等,治疗消化道疾病常用补肾水、揉二马、补脾土、揉小天心、揉一窝风、逆运八卦、推四横纹、清板门、清大肠、清天河水、挤捏神阙。此外,该流派善于与 现代 医学结合 研究 小儿推拿,对治疗消化道疾病之首选穴补脾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证明推补脾土使胃酸度有明显的增加,对胃蠕动以及对蛋白质的消化均有明显的促进。

    小儿捏脊流派以北京地区已故担积专家冯泉福为代表。冯泉福为冯氏捏积术的第四代传人,其弟子李志明根据其学术思想编著《小儿捏脊》一书,并将捏脊疗法的主治范围扩大,通治小儿诸病。该流派手法有八种,称为“捏脊八法”,即捏、拿、推、捻、提、放、按、揉八个基本手法。捏脊手法亦分补泻,捏脊从长强穴开始至大椎穴结束为补法,反之则为泻法;若捏一遍补法接着再捏一遍泻法,补泻法交叉进行则为平补平泻法。捏脊,因其长于治疗儿科积聚一类疾病,又称为“捏积”,故该流派对小儿积证有其独到见解,将积证分为4型[8],即乳积、食积、痞积和疳积,并指出捏脊疗法旨在通过捏拿患者督脉(因十二经脉隶属督脉),达到经络的良性感传,加之刺激膀胱经上有关的俞穴,恢复受损之脏腑,疏通阻滞之气血,从而使停滞之食物得以运行消化。小儿捏脊流派在北京地区 影响 颇大,冯泉福有“捏积冯” [9]  之美称。

    海派儿科推拿[10]以上海地区小儿推拿名家金义成为代表。金义成对推拿 发展 史、历代推拿 文献 颇有研究,以儿科推拿见长。著有《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图解》、《海派儿科推拿图谱》等书。海派儿科推拿学术特色在于兼收并蓄,着重创新。该流派手法除了继承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等传统八法外,还融入了上海地区的一指禅推拿、法推拿、内功推拿三大流派的手法,并称之为“推拿十六法”。在治法的运用上,除了传承“汗、吐、下、温、和、清、补、消”八法之外,提出了“通”法的 应用 ,揭示推拿能使“寒热咸和”,具有“开达抑遏”、“疏通气血”、“开关利气”的功用。在临证时强调“痛则通”、“不痛则不通”,根据“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原理,而寻求病症异常的反应点,以痛为输,通过在痛点的治疗,达到祛除病痛的目的。在 理论 上,基于推拿以手法为防治病症的主要手段,加之小儿特定穴位有点、线、面之特点,且穴位和部位同用,因而提出了“穴部”的观点。此外,对于小儿推拿对象的界定,金义成根据其个人经验特别指出,小儿推拿穴位和复式操作法的应用,主要是针对6周岁以下的儿童,对3周岁以下的效果更佳。对于6周岁以上的儿童,其取穴和手法可相应采取类似成人推拿的 方法 。

    刘开运推拿流派以湖南地区推拿名家刘开运为代表。 刘开运出身中医世家,苗汉后裔,御医后代,家族业医已三四百年,祖传中医、草医、推拿三套绝技,融汉、苗医药于一炉,独树一帜,尤擅长儿科推拿。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小儿推拿学》一书。该流派在手法上以推揉为主,拿按为次,兼以摩、运、搓、摇、掐、捏,称为“刘氏小儿推拿十法” [11]  。临床上刘氏往往将揉法与掐、按相结合,形成复合手法,其常用形式有三种:揉中加按法、揉按法、掐后加揉法。肺俞、膻中、乳根、乳中、中脘、足三里、涌泉等穴部多用揉按或揉中加按法,偏重于止咳、平喘、止呕、止泻、止痢;百会、人中、承浆、四横纹、一窝风等穴部多用掐后加揉法,偏重于止痉、止痛、醒神;龟尾、神闭等穴部多单施揉法,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刘开运在小儿推拿的辨证立法推治运用中,擅长运用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之理,确定其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12],以作为指导临床推治时取穴、主补、主泻的依据,并且在临床具体运用中以推五经多用。

    总之,明清时期以来,随着 时代 的发展,由于历代小儿推拿医家对《小儿按摩经》的理解、发挥不同,所以也就对小儿推拿包括穴位、手法、操作方法有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乃至形成小儿推拿的不同流派。历代小儿推拿医家对小儿推拿的不同认识,丰富了小儿推拿理论体系,并为小儿推拿的理论和临床继续向前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例11

【关键词】 小儿推拿 学术争鸣 手法 穴位 推拿流派

小儿推拿体系的形成,起始于明代。随着小儿推拿学术的发展,对其认识及体会也就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不仅导致了学术争鸣,而且推动了小儿推拿整个学术体系的深入发展。有关小儿推拿的学术争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小儿推拿手法的认识

自明·徐用萱提出“掐筋”单一手法及“龙入虎口”、“苍龙摆尾”等复式手法后,历代医家多有演绎,手法也渐趋增多。如《小儿按摩经》载单一手法8种、复式手法28种;《幼科推拿秘书》载单一手法42种、复式手法13种;《保赤推拿法》载单一手法12种、复式手法86种[1]。对此,不少医家,如夏禹铸、龚廷贤、周于蕃、钱祖荫等提出异议,认为手法过繁,不便掌握,对临床无效者应予删除。张振还从临床实际出发,对以往手法进行梳理,删其重复,正其错误,补其阙漏,将小儿推拿单一手法归纳为按、摩、掐、揉、推、运、搓、摇8种,复式手法归纳为凤凰展翅、二龙戏珠、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飞经走气、苍龙摆尾、赤凤摇头、水中捞月、按弦搓摩、猿猴摘果、天门入虎口、运水入土、运土入水13种,切合临床实用。

复式手法是将多穴位、多种手法联合运用的手法,因其疗效较单一手法和穴位更为显著,所以备受儿科推拿医家的重视。但自明代创立至今,由于历代医家对其理解、师承不同,所以,对该法的操作大相径庭,存在“同名异法”[2]的现象:有的差别不大,如运土入水,一法运至小指根,另一法运至小指尖;有的却大相径庭,如猿猴摘果,一法在手背操作,另一法则牵拉双耳;有的只有2~3种方法;有的却高达6~7种之多,如黄蜂入洞[3]:“屈儿小指,揉儿劳宫。”(《小儿按摩经》)“一掐心经,二掐劳宫。先开三关,后做此法。将左右二大指先分阴阳,二大指并向前,众小指随后,一撮,一上,发汗可用。”(《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即《小儿按摩经》的黄蜂出洞法; “风门穴拿之即黄蜂入洞是也。”(《小儿推拿秘诀》) “黄蜂穴在中指根两边,将大指根掐而揉之。”(《万育仙书》) “以儿左手掌向上,医用两手中名小三指托住,将二大指在三关六腑之中,左食指靠腑,右食指靠关,中掐旁揉,自总经起循环转动至曲池边,横空三指,自下而复上,三四转为妙。”(《小儿推拿广义》) “婴儿脏腑有寒风,试问医人何处攻,揉动外劳宫将指屈,此曰黄蜂入洞中。”(《幼科铁镜》)“洞在小儿两鼻孔,我食将二指头,一对黄蜂也。其法屈我大指,伸我食将二指,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幼科推拿秘书》)此外,对补泻手法认识自古也有争议:有以手法操作方向规定补泻的,即下推、旋推、逆时推、向心推、向指根推为补,反之为泻,如《小儿按摩经》、《幼科铁镜》、《幼科推拿秘书》等;有以手法操作时的轻重缓急来定补泻的,即轻缓为补,反之为泻,如《厘正按摩要术》等;当代以上海、湖南等地为代表的医家[4],则采用“旋推为补,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的补泻方法;而以山东为代表的医家,却主张“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来回推为清(平补平泻)” 的补泻方法。

五经穴[5]居小儿五指末节螺纹面,自拇指至小指依次为脾、肝、心、肺、肾经。关于五经穴的补泻推法,古今医家也持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向指根推为补,向指尖推为泻(清),如《幼科铁镜》、《推拿三字经》、《小儿推拿学概要》等;二是向指尖推为补,向指根推为泻,如《小儿推拿广意》、《推拿功法与治病》、《推拿问答》等。鉴于此,以李德修为代表的“三字经派”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五行生克理论,提出了折中的推拿方案,如心为君主之官,心经有火不宜直接清心经,以清天河水代之;肾涵先天真水亦不宜清,如欲清肾火,以清小肠代清肾经;肝为将军之官,宜平不宜补,补肝经用补肾经代之,如肝火太旺,应健脾和胃。但当代小儿推拿名家金义成则持实在而慎重的态度:“究竟手法的方向,……怎样才为补,怎样才为泻,尚有待 科学 地 分析 和 研究 ,……并不能因此就不讲究手法的方向,……对于手法补泻实质 问题 的研究也当积极进行。”

此外,对于手法的运用,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完善的。如“二龙戏珠”[3]一法,《小儿按摩经》最早记载:“二龙戏珠:以两手摄儿两耳轮戏之。”而《万育仙书》则认为:“二龙戏珠:温和法,医用两手摄儿两耳轮戏之,又用两手指在儿两鼻孔揉之”,可以看出,《万育仙书》是在《小儿按摩经》基础上添加了“用两手指在儿两鼻孔揉之。”因鼻为肺窍,揉鼻部可以温肺散寒,故可加强该法之温和功效。再如“按弦搓摩”[3]一法,《小儿按摩经》载:“先运八卦,后用指搓病人手,关上一搓,关中一搓,关下一搓,拿病人手,轻轻慢慢而摇,化痰可用。”而《幼科推拿秘书》却认为:“以我两手对小儿两胁上搓摩至肚角,积痰积气 自然 运化。”前者以手上操作为主,针对痰气产生的相关脏腑肺肝脾进行 治疗 ,是为远治之法;而后者为了化痰、顺气,提高其对咳嗽、痰积、哮喘等症的临床疗效,直接在与肝相关的胁肋、脾胃所居的脘腹及肚角以及肺之所居胸廓操作,则系近治之法。用 现代 眼光审视,这种由远治到近治,由手上操作到胸腹、胁肋操作,不能不说是手法的进步与发展。再如“黄蜂入洞”一法,《小儿按摩经》载:“屈儿小指,揉儿劳宫,去风寒也。”《幼科推拿秘书》称:“洞在小儿两鼻孔,我食将二指头,一对黄蜂也。……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而《小儿推拿辑要》则谓:“先用葱姜汤,擦鼻两旁十数次,……再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可以看出,《小儿按摩经》是在小儿手上操作,而劳宫为八卦之所居,五脏之所过,揉之可以平衡阴阳以疗风寒邪气所侵;《幼科推拿秘书》将“洞”定格于鼻窍,直接在鼻孔处“揉之”,较前已进了一步;而《小儿推拿辑要》则先用葱姜汤擦鼻两旁十数次,然后再于两鼻孔揉之,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认识

小儿推拿穴位包括传统“经络学说”中的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等。小儿推拿特定穴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 总结 出的适合小儿特点的一组穴位,它们不象十四经穴那样有线路相连成经络系统,而是大多数分布在头面和四肢(特别是双手),具有点、线(如前臂的“三关”、“六腑”)和面(如手指指面部的“脾”、“肝”、“心”、“肺”、“肾”等)的特点。自徐用萱《袖珍小儿方论》提出“大敦”、“中臁”、“涌泉”、“仆参穴”、“承山穴”等小儿推拿特定穴后,历代医家多有阐发。如《小儿按摩经》将小儿推拿特定穴概括为“穴法不详注,针卷考之甚详”,并补充至50余个;《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载57个;《小儿推拿仙术》载63个;《小儿推拿广意》载72个[6]。由于穴位趋繁,导致“一穴多位” 以及定位模糊等现象的发生。“一穴多位”,如大肠穴[3]:《万育仙书》载:“大肠穴,在食指根节。”《幼科推拿秘书》载:“大肠穴在食指外边。”《厘正按摩要术》载:“掐大肠侧,大肠侧在食指二节侧。”《小儿推拿广意》载:“食指端肝,三节大肠。”《推拿三字经》载:“大肠真穴在食指外侧上节。” 《推拿指南》载:“大肠穴,在食指正面第二节。”定位模糊,如“阴阳二穴”的定位,《小儿按摩经》认为:“于手背上四指节从中往两下分之。”《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则认为:“横纹两傍,乃阴阳二穴。”再如“猿猴摘果”一法对“果”的理解:《小儿按摩经》认为“果”为“螺狮骨上皮”;《秘传推拿妙诀》认为“果” 即两手腕横纹处;《小儿推拿广意》则将“果”定格于“小儿双手及前臂”等。对此,不少医家结合自己的心得对以往特定穴进行了梳理,如夏禹铸在《幼科铁镜》“掌面水底捞月中引水上天河图”注文中指出:“大指面属脾,画家画手掌,不把大指画正面,乃画家之正法。前人只得以脾土字,写在侧边,后人误认,以讹传讹,遂以大指之侧边为脾。”并认为“推三关、退六腑、运八卦,男女均在左手”; 张振《厘正按摩要术》除对小儿手上的特定穴位加以归纳整理,将以脏腑命名的穴位均列于手五指掌面的一、二、三节外,更认为“欲求穴道,非图不明”,故特列《铜人》十四图于前,其后附有正身图、覆身图、阳掌阴掌图、足部图以注明,为后世取穴提供了范例。

关于小儿推拿流派的认识

所谓“推拿流派”,是指世袭相传的,有其自身特色和风格的关于推拿操作与运用的群体。 目前 国内发展比较充分, 影响 较大的儿科推拿流派有山东地区[7]的推拿三字经流派、孙重三推拿流派及张汉臣推拿流派,北京地区的小儿捏脊流派,上海地区的海派儿科推拿和湖南地区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除此以外的小儿推拿的众多流派,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囿于狭小的区域,还有的缺少理论总结和著述,因而大都流失了。现将上述各流派简介如下。

推拿三字经流派以山东青岛市中 医院 已故老中医李德修为代表,李德修是清末胶东著名推拿名医徐谦光的四代传人,继承了徐氏推拿学派之精华并有所发展,著有《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一书。该派常用穴仅三十有余,其手法亦较其他学派简单,归纳起来只有推、拿、揉、捣、分合、运六种。主张取穴少而精,还强调用“独穴”治病。所谓“独穴”,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只取一个穴位多推久推,以得效为度。在辨证上主张祛邪为先,重视小儿纯阳之体,取穴少而多用清法。认为小儿虽然“稚阴稚阳”,抵抗力不足,但是“纯阳之体”生机旺盛,易趋康复。因小儿患病临床多表现为实证或虚中夹实之证,纯虚者较为少见,所以论治小儿,实证用清法,虚中带实亦多用清法。在处方取穴上,因小儿具有“脾常不足”、“肺脏娇嫩”、“肝常有余”等生理病理特点,根据木能克土,“木火刑金”之理,临床取穴常常首选平肝穴,治疗呼吸道疾病喜取平肝、清肺、清天河水、运八卦、一窝风等,治疗消化道疾病常用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大肠、运八卦、清板门、揉外劳宫等。

孙重三推拿流派以山东中医学院附属 医院 已故老中医孙重三为代表。孙重三20岁时拜老中医林椒圃为师,以林氏的推拿手法为基础,结合个人的临床实践,编著有《小儿推拿疗法简编》、《通俗推拿手册》等书。该流派常用的穴位有70多个,手法以按、摩、掐、揉、推、运之法最常用,搓、摇多做辅助,手法轻巧、柔和、渗透,并继承了林氏“十三大手法”——摇斗肘、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水底捞月、飞经走气、按弦搓摩、二龙戏珠、苍龙摆尾、猿猴摘果、擦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赤凤点头、凤凰展翅、按肩井等。在取穴上,该派多用手穴加体穴, 治疗 呼吸道疾病常用“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及二扇门、肩井、风池、肺俞、运内八卦、膻中、按弦走搓摩等;治疗消化道疾病多取推脾土、分腹阴阳、运内八卦、侧推大肠(即清大肠)、推上三关、天门入虎口、推天柱骨、足三里、摩腹、拿肚角、揉脐及龟尾、推七节骨。总之,该派治病首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诊病强调闻诊和望诊,取穴灵活,手穴配伍体穴,随症加减多,相辅相成。

张汉臣推拿流派以山东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已故老中医张汉臣为代表。张汉臣17岁时拜民间艾老太太为师,著有《小儿推拿概要》一书。该流派选用的穴位有70多个,但常用的仅10余个。手法有推、揉、运、分、捏等。在辨证上该流派注重扶正,祛邪亦不忘扶正,认为小儿“稚阴稚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治病过程中必须时时顾护正气。在处方选穴上,该流派选穴配伍较多,且常首选补肾水,治疗呼吸道疾病善用小天心、一窝风、补肾、清板门、清天河水、逆运八卦、揉二马、揉小横纹(即掌小横纹穴)等,治疗消化道疾病常用补肾水、揉二马、补脾土、揉小天心、揉一窝风、逆运八卦、推四横纹、清板门、清大肠、清天河水、挤捏神阙。此外,该流派善于与 现代 医学结合 研究 小儿推拿,对治疗消化道疾病之首选穴补脾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证明推补脾土使胃酸度有明显的增加,对胃蠕动以及对蛋白质的消化均有明显的促进。

小儿捏脊流派以北京地区已故担积专家冯泉福为代表。冯泉福为冯氏捏积术的第四代传人,其弟子李志明根据其学术思想编著《小儿捏脊》一书,并将捏脊疗法的主治范围扩大,通治小儿诸病。该流派手法有八种,称为“捏脊八法”,即捏、拿、推、捻、提、放、按、揉八个基本手法。捏脊手法亦分补泻,捏脊从长强穴开始至大椎穴结束为补法,反之则为泻法;若捏一遍补法接着再捏一遍泻法,补泻法交叉进行则为平补平泻法。捏脊,因其长于治疗儿科积聚一类疾病,又称为“捏积”,故该流派对小儿积证有其独到见解,将积证分为4型[8],即乳积、食积、痞积和疳积,并指出捏脊疗法旨在通过捏拿患者督脉(因十二经脉隶属督脉),达到经络的良性感传,加之刺激膀胱经上有关的俞穴,恢复受损之脏腑,疏通阻滞之气血,从而使停滞之食物得以运行消化。小儿捏脊流派在北京地区 影响 颇大,冯泉福有“捏积冯” [9] 之美称。

海派儿科推拿[10]以上海地区小儿推拿名家金义成为代表。金义成对推拿 发展 史、历代推拿 文献 颇有研究,以儿科推拿见长。著有《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图解》、《海派儿科推拿图谱》等书。海派儿科推拿学术特色在于兼收并蓄,着重创新。该流派手法除了继承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等传统八法外,还融入了上海地区的一指禅推拿、法推拿、内功推拿三大流派的手法,并称之为“推拿十六法”。在治法的运用上,除了传承“汗、吐、下、温、和、清、补、消”八法之外,提出了“通”法的 应用 ,揭示推拿能使“寒热咸和”,具有“开达抑遏”、“疏通气血”、“开关利气”的功用。在临证时强调“痛则通”、“不痛则不通”,根据“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原理,而寻求病症异常的反应点,以痛为输,通过在痛点的治疗,达到祛除病痛的目的。在 理论 上,基于推拿以手法为防治病症的主要手段,加之小儿特定穴位有点、线、面之特点,且穴位和部位同用,因而提出了“穴部”的观点。此外,对于小儿推拿对象的界定,金义成根据其个人经验特别指出,小儿推拿穴位和复式操作法的应用,主要是针对6周岁以下的儿童,对3周岁以下的效果更佳。对于6周岁以上的儿童,其取穴和手法可相应采取类似成人推拿的 方法 。

刘开运推拿流派以湖南地区推拿名家刘开运为代表。 刘开运出身中医世家,苗汉后裔,御医后代,家族业医已三四百年,祖传中医、草医、推拿三套绝技,融汉、苗医药于一炉,独树一帜,尤擅长儿科推拿。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小儿推拿学》一书。该流派在手法上以推揉为主,拿按为次,兼以摩、运、搓、摇、掐、捏,称为“刘氏小儿推拿十法” [11] 。临床上刘氏往往将揉法与掐、按相结合,形成复合手法,其常用形式有三种:揉中加按法、揉按法、掐后加揉法。肺俞、膻中、乳根、乳中、中脘、足三里、涌泉等穴部多用揉按或揉中加按法,偏重于止咳、平喘、止呕、止泻、止痢;百会、人中、承浆、四横纹、一窝风等穴部多用掐后加揉法,偏重于止痉、止痛、醒神;龟尾、神闭等穴部多单施揉法,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刘开运在小儿推拿的辨证立法推治运用中,擅长运用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之理,确定其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12],以作为指导临床推治时取穴、主补、主泻的依据,并且在临床具体运用中以推五经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