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2 09:34:13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例1

关键词:地下水;智能;计量;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石羊河重点治理项目是国家重点水利项目,总体思路是通过高新技术节水,实施以民勤盆地为重点的全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秩序,优化水资源配置;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节约用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体系保护与建设,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通过不懈的艰苦努力,使全流域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总体目标是必须在保障生活和基本生态用水、满足工业用水、调整农业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适度外流域调水和生态移民的总体治理思路下,实现“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重点治理目标。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等五个部分。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全面实施攻坚阶段。其中地下水智能化计量控制设备运行管理是优化水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节约用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强水资源保护、实现节约用水和过程性控水的关键环节。民勤县2008年安装智能化控制设备6920套,其中山东三龙实业有限公司3690套,青岛恒讯水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600套,经过近两年的运行,节水效益十分明显,重点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突出表现在:水权落实取得重大突破,打破多年沿袭的无序用水的局面,水资源管理实现了根本性突破,民勤当年削减地下水开采量1.5×108 m3;地下水位下降持续缓解,3年平均降速由0.63m减缓到0.502m,其中湖区地下水位下降速度由0.566m减缓到0.213m”[1]。

一、智能化计量控制设备主要功能及组成

1、地下水智能化计量控制设备是管理地下水的重要设施,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能准确计量水量,二是实施水量控制。其性能满足省水利厅制定的技术规范。

2、智能化计量控制设备主要由智能控制器、智能水表、智能卡、管理计算机和系统软件等部分组成。

(1)、智能控制器:智能控制器是显示水量信息,实现水量自动控制的关键设备,具备显示用户卡号、水量、控制机井运行、满足应急供水、防盗水、保护水泵电机的功能。智能控制器安装在电网和水泵电源之间,是依据水表传输的水量数据信息,重点对地下水提水量进行自动控制。核心部件包括金属箱体,液晶中文显示屏、智能控制装置、交流接触器、应急开关及安全保护装置等。用户卡号、姓名、机井累计提水量,当前运行卡上水量余额、刷卡时间等直观反映在液晶显示屏上。当取水量达到用户卡上的充值量时,控制器自动断电,使水泵停止供水。

(2)、智能水表是计量水量的基本设备、是重要的计量仪器。水表安装在井口的抽水管上,重点把采集的水量信息,通过脉冲信号传输给智能控制器,是控制水量的唯一依据,把当前机井的累计提水量,智能卡上的水量余额等直观地显示在智能控制器的液晶显示屏上。一旦水表堵塞、信号传讯线断路,智能控制器立即跳闸断电,水泵停止工作。故要求水表具有防水、防冻、防腐蚀、防锈蚀、防雾化及耐磨损、抗堵塞功能。

(3)、智能卡是水量存储,信息传递和刷卡取水的主要工具,一台控制器设有一个特定号码,具备信息读写、存储、信息保密功能,同时具有防磁、防静电、防水、防潮的功能。包括管理卡和用户卡,管理卡是管理员用于查询机井和用户信息的主要工具,常用的有4种类型,分别是工具卡、限时卡、设置卡、清零卡,由水管单位管理人员保管使用;用户卡是用水户购水和取水的主要凭据,由用水户保管使用。

(4)、管理计算机和软件系统是进行水量信息输入和相关数据计算的主要信息管理设备。主要由计算机、智能卡读写器及配套软件组成,是地下水智能管理的决策管理系统,重点进行文字、数据的处理与管理,实现水量信息传输和网络管理。为方便用户卡充值,一般每2~3个农民用水者协会配备一套电脑软件管理系统和一台刷卡管理器。

3、每眼机井配套一台智能控制器,一块计量水表,一张智能用户卡,以用水小组(社)为单位,每个用水小组配备3张管理卡、分别是限时卡、设置卡、清零卡。

4、智能控制器、电表和用电开关安装在标准统一的工作台内,并加门封锁。水表安装在井口并与水泵出水管相连接,水表下用50×50×20cm砼平台稳固,上面用金属箱体保护、并加盖封锁。水表发讯线和水泵电源线通过暗线(地埋)和控制器相连接。顺序依次为:电网电表开关(或闸刀)控制器水泵。

5、设备安装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二、取水程序及相关要求

1、规范用水程序,加强水电共管。“全县各灌区统一实行用水计划审请制度,用水程序为:用水户按分配的水量 、轮次提出申请协会核对加注意见乡镇水资源办公窒审核批复水管单位出售水票和刷卡充值供电所依据水票向用水户供电取水”[2]。

2、设备的运行管理,水管单位有专职管理人员,每台刷卡管理器上至少有两名以上的管理人员进行充值服务和管理,进行分工负责、相互监督;用水户(用水小组)有固定的管理人员,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实行专人管理和维护。

3、设备安装后移交机井产权所有人维护管理,并办理相关移交手续,由水电部门、乡镇、村社和农民用水者协会共同监督运行。

4、已安装的设备,属水资源管理设施,是水利工程。“任何单位、村社和个人有义务保障智能化设施的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卸改装设备、接引电线和损坏铅封,设置旁通管避过计量设施非法取水,对违反规定的,依照《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三、操作规程及要领

1、用水户取水操作时,凭用户卡先刷卡把信息读入控制器,接通电源并启动水泵取水,用水结束后再刷卡把控制器信息读回用户卡并断电停水。用水户在取水操作前,若已安装手推式闸刀开关的,应先合上闸刀,再向控制器刷卡启动;用水结束后刷卡停泵,再拉闸断电。

2、用水户在刷卡取水时,若出现故障,无法启动水泵(或反复跳闸),应先查看控制器显示的信号是否属于正常,当控制器显示操作错误信号时,应及时纠正错误操作;若信号显示正常时应进一步查看线路连接是否正常,分析并排除故障;属于非正常信号时,应分析原因,确认属设备本身问题时,应及时向用水者协会或水管单位管理人员反映情况,以便及时排除故障。

3、当智能设备出现报警时,应尽快查看报警原因,排除故障,若属用户卡水量余额少于设定水量(一般100 m3)时,应及时到水管单位指定的工作点购买水票并向控制器充值。

4、用户卡属非接触式智能卡,当刷卡取水时,刷卡后应在规定的延时设置时间内把卡收回,以免水泵反复启停,损坏水泵。

四、智能化计量控制设备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

智能控制器面板有红、黄、绿三个信号灯,用水户在刷卡取水时,面板红灯和绿灯同时亮,屏幕液晶显示水泵正常运行;信号灯红、黄、绿同时亮,屏幕液晶显示水泵应急状态运行;电源正常时,只有红灯亮,屏幕液晶显示常见故障。以下是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

1:液晶显示“传感器错误,请检查水表传感器”故障

故障出现原因:水表被泥沙卡住,计数器失灵、或者信号线断路,水表传感器无脉冲信号输出,在设定的时间内(3-120分钟)、水表计数没有走完1 m3水交流接触器自动断开,故停止用水。排除方法:把水表卸开,清洗水表、修理计数器;或者用万用表检查信号线是否断路,重新连接信号线,然后刷限时卡,排除磁干扰。

2:液晶显示“电机保护请排除电源故障”

故障出现原因:控制器带有电机保护器,具有过压、欠压、缺相保护功能。智能控制器正常工作电压为200-480V,当电网电压高于480V时,电机保护板过压指示灯(GY)亮;电压低于200V时,欠压指示灯(GY)亮;当出现缺相时,指示灯(QY)亮。电压过高或欠压时,联系供电部门,使电源稳定;缺相时检查线路找出故障进行维修。

3:液晶显示“接触器末吸合”故障

当出现交流接触器末吸合现象时,控制器立即作出判断,液晶显示接触器末吸合,请先刷卡取出数据,再断电检查控制线路。交流接触器吸合的条件是在交流接触器的线圈上加上一定的电压,使线圈产生磁力带动衔铁动作。故障排除时首先用万用表检查供电线路是否正常、各导线是否连接正确;其次检查交流接触器控制开关是否闭合;再次检查主板继电器是否烧坏。

(1)、检查供电线路是否正常:用万用表检测供电线路是否正常,电压是否满足工作要求,其次检查控制开关、稳压板处有无压错线、压线皮现象,有则重新压线排除故障。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例2

在电力企业输配电工作中,输配电工程自动化对输配电工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保护,保证输配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用电工程自动化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力企业输配电的自动化。为了推动电力企业输配电的高效性、经济型以及自动化,必须要加强用电工程自动化水平。因此,本文主要是对电力企业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状况与控制措施进行有效阐述,从而节约电力资源,提高输配电的水平。

1 电力企业输配电现状

我国电力企业输配电工作中,由于我国电力技术的起步时间晚,发展速度缓慢,对输配电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电力企业输配电自动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对我国电力企业输配电现状进行有效分析,以此提高输配电水平。

(1)电力人员没有具备较高的科学管理意识。在输配电过程中,电力企业大都是采用传统管理模式进行输配电工作的管理,传统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使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滞后,对电力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在电力企业中人才流动性大,专业性的输配电工作人员经常会出现调动现象,使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组织结构缺乏较高的稳定性,无法进行有效的输配电管理工作,对输配电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2)电力输配工作,缺乏较高的复合型技术水平。为了保证供电企业能够稳定输配电,必须要具备着科学高效的电力输配技术。然而在电力企业中,电力人才资金的短缺,同时电力企业也需要较高的电力输配技术的综合要求。这时在电力输配运行中,无法进行有效复合型技术的开发工作,对输配电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3)电力企业输配电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电能损耗问题。在电力输配电管理工作中,重点管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电力能源损耗。由于电力技术、电力设备、电力人员以及管理工作等因素的影响,使电力企业输配电工作中,出现严重的电能损耗问题,造成电力资源的浪费。

2 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解决电力企业输配电现状问题

(1)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提高电力自动化输配技术水平,能够进行有效的电力输配,确保电力输配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可以灵活方便的进行输配电管理工作,增强了工作效率。

(2)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便捷性和智能化。电气工程自动化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电力企业输配电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同时在管理工作中具备着智能化和自动化,能够有效解决输配电管理工作中的落后性,提高输配电的科学性。

(3)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综合性和简约性。电力企业输配电工作有着较高的密度性,并且也非常复杂。运用自动化运行技术时,能够简化电力运行的技术操作,对设备检修和安全管理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综合性和简约性,能够提高技术人员的复合型技术水平,保证电力企业输配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电气工程自动化具备的服务性和安全性。电气工程自动化输配电过程中有着严谨的操作,并且操作技能较为稳定,提高了输配电的安全性。

3 运用电力自动化输配技术的优势

(1)远程控制实时全程检测工作。运用电力自动化输配技术,可以对电力输配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检测,并将输配电的运行数据、电气线路进行较为明了的显示。在输配电中出现问题后,电力自动化输配系统可以将故障点进行分析,并及时找出处理方案。

(2)及时排除故障,提高输配电工作效率。电力自动化输配运行系统在输配现场出现故障后,能够及时自动报警。主要是由于电力自动化输配运行系统安设有报警装置以及历史数据库记录功能。并且历史数据库记录功能能够分析和存储故障原因以及资料信息,技术人员也可以分析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利于维修人员快速解决问题。

(3)优化输配环节,节约电力资源。电力自动化输配技术,能够降低电力资源的损耗,优化电力输配的环节。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科学高效的进行电网线路和设备技术的电力输配,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电力资源。

4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智能化技术

(1)诊断电气工程故障,利用智能化技术能够进行有效诊断。电气工程运行中,电气设备经常会出现各种故障。在对电气工程故障进行诊断时,利用智能化技术能够精确的诊断。变压器在电气工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利用智能化技术,可以及时有效的诊断出故障,并将故障及时排除,可以减少变压器的损害。智能化技术在诊断变压器故障时,主要是分解变压器渗出油,在进行分解出气体后,可以将变压器故障位置和范围进行有效划分。然后在有效范围中进行排查,能够明确和找出故障位置。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电气工程故障的诊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故障诊断效率,减少故障对电气工程的影响,提高了电气工程的经济效益。

(2)利用智能化技术,优化电气工程设计。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需要有效设计电子设备。设计人员要对电气和电路知识进行掌握,同时也要有着丰富的经验。采用智能化技术,能够有效完成设计方案,减少电气工程设计时间,提高了电气工程的设计质量。利用智能化技术中的遗传算法,能够有效优化设计方案,确保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3)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利用智能化技术,能够进行有效的智能控制。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利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工作中能够实现控制工作的远程化、自动操作化,同时也可以实现自主化和高效化。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利用智能化技术,能够促进电气工程智能自动化控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智能化技术,也拓宽了智能化技术应用范围。

5 总结

电力企业输配电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管理意识、复合型技术,对我国输配电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利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电力企业输配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确保了输配电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利用智能化技术,确保电气工程的安全性,提高了电气工程的经济效益,同时解决了电力资源,促进电力企业更好发展。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例3

到2015年,充分发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健全完善物联网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初步实现部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物联网发展相互协调,以及物联网应用推广、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频谱资源分配等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各环节协调发展、协同推进、相互支撑的发展效应。

二、标准制定专项行动计划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标准。优先支持应用急需行业标准。继续推进公安、环保、交通、农业和林业等5个重点应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新成立5个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结合实际需求,统筹国标、行标规划,研制40项急需的应用标准。后续重点推进各领域的应用标准化工作,完善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基本覆盖各重要应用领域。

三、技术研发专项行动计划

按照“需求牵引、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瞄准物联网技术前沿,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探索形成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培育和打造技术创新链与产业生态链,支撑我国物联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

(一)推动工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智能化应用。面向两化融合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流程工业和装备工业为重点,在煤炭、石化、冶金、汽车、大型装备工业中各选择4—5个重点企业开展面向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和节能减排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转变,提升生产和经营效率。

(二)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应用。面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需求,选择2—3个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或相关重点区域,组织实施国家精准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开展大田作物、养殖业和设施农业以及农资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资及农技服务模式创新,并区域扩展;加快实施国家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逐步扩大应用试点规模,适时开展推广应用,提高我国粮食与经济作物储运管理水平。

(三)推动物流管理智能化和标准化应用。面向商贸流通、物流配送智能化、标准化管理需求,加快实施国家航空运输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航线应用示范工程,并深化拓展试点应用领域,组织实施国家远洋运输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国家快递物流可信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监管和进出境产品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物联网应用示范,提升我国物流领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选择若干大型制造企业,开展企业物流作业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企业物流作业水平;选择若干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以及地区,在城市共同配送方面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推动技术应用和产品标准的统一,加强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统计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挖掘,提升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四)推动污染源监控和生态环境监测应用。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需求,在四川、山东等地实施国家环保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选择若干排放危险废物、放射源废物的企业和医院,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应用示范,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选择2—3个河、湖分布数量较多且水质安全隐患较大的省份,支持地方开展水质量监测应用示范,为实现水质改善提供技术手段;选择若干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支持地方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应用示范,对火电、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等行业企业进行重点防控和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选择若干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火电厂开展污染源治污设施工况监控系统应用示范,提高污染治理监管水平。开展进境废物原料监控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进境废物原料监管水平;在吉林、江西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旅游景区,实施国家林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3—4个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林业资源和生态旅游安全监管和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我国生态保护和服务水平。

(五)推广安全生产网络化监测和动态监管应用。面向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需求,突出煤矿安全监管重点,开展煤矿安全设备监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实施国家矿井安全生产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逐步扩大应用规模,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覆盖井下人员、设备、环境等的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系统,实现矿井安全生产信息的网络化采集,实现对矿井透水、瓦斯、粉尘等事故灾害的预防预警和自动处置,探索完善矿井安全生产物联网技术标准、装备产品和解决方案,提升矿山企业安全防护水平;加快实施国家特种设备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的信息追溯、动态监管、实时追踪与应急救援,并由电梯、气瓶两类特种设备逐步扩展到其他特种设备;在全国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推广生产环境实时监控和智能处置应用,建立民爆行业生产经营动态监控信息平台,深化行业生产经营信息自动采集和视频监控,提供应急联动服务,提升企业和全行业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六)推动交通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应用。面向交通领域智能化管理和调度需求,选择2—3个大中城市和2—3个内河流域,实施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航运服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车辆识别、航运服务、交通管理应用示范,提升指挥调度、交通控制和信息服务能力,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交通统计信息的采集;推广客运交通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公交系统建设,提升公共交通的协同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开展4—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联网新技术应用示范,包括导航定位、紧急救援、防碰撞、非法车辆查缉、打击涉车犯罪等,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发展,提升交通安全和社会服务水平;开展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及推广。

(七)推动能源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应用。面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求,加快实施国家智能电网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拓展应用领域,在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等领域实施10个智能电网试点,提高我国电力运行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在加快实施国家油气供应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基础上,继续向其他油田拓展,实现油气生产、炼化、储运、销售全业务链集中管控和精细化管理,降低油气供应成本,增强能源综合保障能力;推广公共建筑节能物联网应用,提高建筑内水、电、气、热等资源的智能监测和控制水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八)推动水利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应用。面向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饮水安全保障、水土流失治理、水库安全管理突发性事件处理等需求,组织实施国家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区域专业化水库设施安全维护,推广水利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高度共享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和信息处理业务体系,满足水利业务应用需要,提高用水安全。

(九)推动公共安全防范和动态监管应用。面向公共安全需求,加快实施国家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深化婴幼儿乳粉及酒类应用,建立健全肉类、蔬菜、中药材等重要商品追溯体系,逐步扩大监管食品品种和应用范围;选择部分直辖市和重点城市,实施国家公共安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重要活动及场所保卫、机动车整体管控、流动人口管理和城市核心区立体防控及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等重点应用示范,提升社会治安水平;实施消防安全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消防设施的实时监控和火灾隐患的排查预警;选择重点企业和危化品集中地区,组织实施国家危化品管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危化品存储和道路运输监管应用示范;开展灾害性气象信息采集和实时处理应用示范,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中西部灾害多发地区,开展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联动应用示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十)推动医院管理和社区医疗健康服务应用。面向医院智慧化管理、社区远程医疗及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选择10个左右信息化基础好的三级医院,重点开展面向医务人员、患者和医疗物品的医院管理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逐步向全国推广,提升医院管理水平;选择部分养老机构,组织实施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对集中养老人员提供智能化服务,依托养老机构对周边社会老人开展社会化服务,并逐步向其他养老机构推广;在4—5个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健康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社区中心及时掌握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并开展相应医疗和健康服务。

(十一)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精细化应用。面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网的精确诊断和一体化管控需求,选择5个城市,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对地下管网、立交桥、井盖设施、无线基站、城市内涝、供排水设施、地下空间安全等状态信息的实时采集、在线监控、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水平。

(十二)推动智能家居应用。面向公众对家居安全性、舒适性、功能多样性需求,在大中城市选择20个左右重点社区,开展1万户以上家庭安防、老人及儿童看护、远程家电控制以及水、电、气智能计量等智能家居示范应用,解决制约规模化推广存在的产业链协作不足、成本过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带动智能家居技术和产品突破,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十三)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开展应用示范。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按照《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 年)》明确的重点任务,积极组织实施《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2013—2015)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环保、智能医疗、智能家居、应急救援、智能教育、智能水利、智能旅游等十三个应用示范工程。各行业主管部门优先在无锡示范区部署相关行业物联网应用试点,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为全国物联网发展积累经验。

(十四)推动电信运营等企业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建立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的市场准入机制,支持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等企业积极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运营和推广,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重视信息资源的智能分析和综合利用,促进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对物联网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

五、产业支撑专项行动计划

协调推进物联网核心产业发展。强化产业培育与应用示范的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工业、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交通、能源、水利、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管理、国防建设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为引领,结合地方基础和优势,充分考虑技术、人才、产业、区位、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因素,鼓励和支持设备制造、软件开发、服务集成等企业以及相关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物联网产业与应用示范的紧密结合。

六、商业模式专项行动计划

建立商业模式创新体系。营造商业模式交流环境。推广成熟商业模式。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增值电信业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参与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多种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升物联网专业服务水平。加速物联网在传统产业中的融合应用,推动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态的融合发展,探索发展新的物联网专业服务。拓展物联网增值服务。

七、安全保障专项行动计划

推进物联网关键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强物联网安全标准实施工作。建设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检测评估平台。建立健全物联网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体系。开展物联网应用安全风险管理建设试点。从物联网信息安全监管、可信身份认证和安全控制、网络安全防护、隐私保护等方面,开展支撑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

八、政府扶持措施专项行动计划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国家科技计划投入。加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力度。在国家科技计划中提高对物联网基础理论和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比例。国家973 计划重点加大对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信息安全等物联网基础性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国家863 计划重点加强对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小型化传感器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和仪器仪表技术研发的支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加强面向农业、制造业、公共安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的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的支持。

九、法律法规保障专项行动计划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例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建筑工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智能建筑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必须加强对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及质量管理,这有利于提高建筑效率。但目前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及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相关工作者一定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制订解决方案,从而保证电气施工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智能建筑的特点

新时代的建筑工程走向了智能化,其在电气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也有着一些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在智能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线缆、管道以及接线盒都固定在墙体内部,很难从墙的外侧发现,隐蔽性非常强,因此,很难控制智能建筑的施工质量,一旦发现工程存在质量问题,返工量比普通建筑大,维修难度大大增加。②智能建筑的电气施工工序相当复杂,周期较长。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的内容很多,包括接地、穿线、埋管、配电箱安装等,通常完成这些工作都要超出预定工期;③智能建筑电气具有多样化的系统和子系统。众多的子系统构成了电气系统,虽然子系统是独立运行的,但由于整体系统存在紧密联系,而且子系统相互之间也有各种交叉连接的关系,导致施工流程必须采取不同的标准。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要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手段。

2存在的问题

2.1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管理缺乏约束

近年来,受经济建设的影响,我国的建筑行业虽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如果不能尽快为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管理工作制订操作性较强的规章制度,则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及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2建筑水平相对落后

目前,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及管理工作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建筑市场的发展,也对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及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国智能建筑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和管理工作也不够到位,甚至无法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令人堪忧。

2.3施工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相比于普通的建筑施工,智能建筑电气施工所使用的工具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普通的建筑施工人员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智能建筑对员工的要求,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但是就目前来看,大多数智能建筑电气施工负责人以及操作人员都是普通建筑施工队伍调用的,并没有受过专业、正规的培训,其水平较低,不符合新时代智能建筑施工的要求,无法适应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工作。另外,在智能电气施工及管理过程中,其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大大降低了施工的质量和管理的效率。

3改善策略

3.1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环境下,要想保证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及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满足人们对电气工程的需求,就要认真分析并解决电气施工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智能电气施工及管理的质量进行控制。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及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与施工工作是否准备充分密切相关。因此,在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前,一定要制订施工计划,做好准备工作,确定施工的方向、目标,避免盲目施工管理。

3.2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3.2.1严格按照图纸要求进行在智能建筑电气施工中,质量不是唯一的参考标准,要根据施工前制订的标准严格实施。在施工时,施工人员一定要按照图纸上规定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保证每一项工程都能顺利实施,满足规定要求。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不达标的环节,一定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如果发现图纸有错误,也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协商修改图纸内容,保证施工工作顺利完成。3.2.2制订易于实施的质量规范在控制智能建筑电气施工质量时,一定要在目标易于完成的基础上制订质量规范,加强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的管理质量,完善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要在之前制订的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严格检验施工过程中使用材料的质量。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寻找可替代的材料进行更换,或将材料退回。对于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落实责任制,定期检查工程的完成情况和工程质量。3.2.3重视重要阶段的质量控制在智能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不仅要控制基础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还要加强工程主体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同时,也要重视工程后期的装修工作。要协调好土建工程,智能建筑施工受到土建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因此,要协调好施工队伍与土建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以土建施工进度为基础,以土建工程的配合为方法。从整体上来看,要对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所了解,以便于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保证施工工作有条不紊;在保证施工工程质量的同时,要仔细查看工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保证工程中的电气系统满足施工前制订的要求。

3.3对电气施工过程进行管理

3.3.1对电气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监督管理是智能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因此要在施工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施工现场和施工环节进行监督管理。监督管理在整个电气施工过程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使各项工作正确、顺利开展,保证工程顺利完成。3.3.2协调与沟通想要使电气施工工作顺利进行,就要让不同专业的施工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互相协商安排工作。如果不同施工队缺乏沟通和交流,就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冲突和矛盾,影响施工进度。因此,要加强施工队伍之间的交流,合理分配施工任务,明确各个队伍的任务目标,并划分施工范围,按照规定的标准严格执行,保证施工效率。3.3.3加强对智能建筑电气验收阶段的管理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完成后,要做好工程的验收工作。在此阶段,相关人员要认真检查电气设备的性能,并与图纸上的要求进行对比,严格检查设备的施工状况。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图纸要求与实际施工环节不相符,要及时向上级请示。如果图纸存在错误,一定要及时对其修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们越来越关注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及质量管理工作也必须引起重视。在施工过程中,制订合理的施工计划,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能大大提高建筑电气施工效率,保证电气系统安全运行。因此,要根据施工特点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保证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方志星.新时期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及管理探究[J].城市建筑,2014(20).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例5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1. 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的内容

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内容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小,自动化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必要性与参与工作的程度,水利水电工程的类型和工作方式,电气主接线,重要机组的类型与放置模式等,总而言之,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主要由完全操控监督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运行,同时也对水轮发电机组和相关辅助设备的监控,进而在没有在的时候,自动对相关辅助设备的独立控制,除此之外,还必须兼并对重要电气设备的监督控制,对水工建筑物是否能够正常工作的监督与控制。

1.1 完成对水轮发电机组运行模式的自住智能控制

应用电气化完成了同时完成关停机,发电转调相与调相转发点的管理控制,从在没有人的时候,它能独立的完成工作。其次,电气自动化可以很智能的使发电站组在最经济的情况下健康运行,它可以智能的根据实际情况与系统的指令自动启动一定数目的机组,从而可以让负荷很经济的在运行的机组间分配。因为它可以控制发电机组的关和闭,因此他就可以根据负荷的要求自动变换机组,从而把有用功提高到最大,把无用功降到最低。第三,如果出现工作事故或者洪涝期间机组频率低时,它可以智能的使备用机组投入工作,但当汛期时,它可以智能断开一些机组。

1.2 对水轮发电机组及其周围重要设备的运行状态的监测。

检测发电机组的定子与电子中的电路安全,同时检测发电机定子绕组和铁芯中温度是不是超过了设定的温度,此外,对发电机组度与制冷系统的监督,对机组变速系统的监督。当这其中之一出现故障,电气自动化会果断智能的采取措施,同时向检测人员发送警讯与紧急呼叫。

1.3 行使对周围重要设备的智能控制

设备的智能控制包括对各种油泵、水泵和空压机等的控制,一旦发生问题,其他辅助设备可以快速投入运行。

1.4 行使对重要电气设备

(如变压器、母线及输电线路等)的控制、检测和保护。

1.5 行使对水工建筑物运行状态的控制和监测

对于发电机组是否良好工作的检测控制,对于拦污闸有没有阻塞的控制,水位高低的检测,同时可以对饮水压力管起保护作用。

2. 电力配电系统信息化

电力配电通信网网络转向宽带大容量,采用光纤通信网AON技术能够同时做到对不同制式的信号、不同速率、不同调制频率和不同协议进行兼容,并且在同一光纤中存在SDH和ATM以及PDH。光纤通信网AON技术的结构非常灵活,具有很强的传输质量,能够高速的扩增传输容量,能够随时增加短光纤和无源分路合成器的节点。光纤通信网AON技术采用的虚波长通道技术,加强了网络的扩展性,具有较大的传输容量和较高的传输质量,节约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实现了电力配电系统的高速、大容量的数据传输。光纤通信网AON技术也充分运用到了光时复用技术,对使用半导体激光器和高速电子元器件直接调制的限制能力进行了有效地解决,实现了电力配电系统数据信息的高速化传输。

电力配电系统信息化:(1)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能够加强配电系统通信的可靠性。(2)对电力配电系统的运行中出现的主站对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传输数据信息等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提高了电力配电系统通信数据的传输速率,加强了电力配电系统通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实现了电力配电系统网络数据的在线分析、实时监控功能;(3)能够更好地适应电力配电系统的规模庞大、点多面广的特点,让配电通信系统在运行、调试和维护方面更加便捷,从而进一步提高电力配电系统的灵活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 信息系统分析

3.1系统功能分析

有系统的信息支持,才能控制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所以,信息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① 对有关设计文件和设计修改、变更文件进行储存,管理设计文档档案;② 跟踪管理承包商的施工机械设备;③ 管理承包商的施工人员;④ 建立计算机台帐,跟踪管理主要的建筑材料、成品、半成品、构件和设备;⑤ 为工程师制定质量监控计划提供依据;⑥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合力评价施工组织的设计;⑦ 对有关的工程质量标准进行存储,能够以此标准为依据进行质量控制;⑧ 对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单位工程以及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评定数据进行处理,再以此数据为依据评定水利水电工程质量;⑨ 统计分析工程安全事故和工程质量事故,并能为多种工程事故提供统计分析报告;⑩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统计分析重点工序,并进行控制图、直方图等管理图表的绘制。

3.2 质量控制信息系统组成分析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例6

中图分类号:DF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365-01

引言

机电工程系统的维护以及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与管理的关键所在。机电工程系统的维护以及管理可以使企业发展的更快更强,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综合效益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奠定企业高效安全生产的坚实基础。

一、机电工程系y中设备智能优化应用管理维护的问题

民用设备、公用设备、工业设备等各种类别的机电设备是机电工程系统中的机电设备的主要构成,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它包括了电气、水电供暖、生活工业用水的提供与排放、消防、照明、电梯以及自动化仪表等各类辅助系统。众所周知,智能化和监督管理相结合的应用管理维护模式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快速展,提高工作效率,给企业工程安全质量提供很好的保障。但,现如今大多数条件有限的企业,由于资金的匮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能力重视机电设备的智能化管理缺少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结合当今现状现阶段属于关键的瓶颈阶段,在这期间机电设备的智能化管理缺乏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与保护,出现了机电设备技术智能化发展中出现了比较混沌的情况。还有,我国如今大多直接引进国外的相关技术,我国机电工程行业中对智能化应用管理的重视程度还很欠缺,一味地引进国外技术会导致我国相关人才的欠缺,仅有的相关人才太过于依靠国外技术,使得自身没有创新观念,直接导致我国机电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进度十分缓慢,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二、机电工程系统中的智能化的应用

企业机电工程智能化施工的活动包含了许多因素,设计采购相关的设备,检测设备的质量,以及相关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的好坏与否可以决定机电设备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的好坏程度,因此,机电工程连接整个施工的各个阶段,直接关系到工程结束之后的智能化使用功能。对于智能化管理而言,不安全质量不合格的机电工程系统是坚决不能存在的。这也给机电工程系统中的智能化的管理以及操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给相关工作的开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在机电工程系统中的工作过程就要求必须细致的把握每一个步骤,严格要求施工过程,务必保障施工过程的精准程度是更好开展整个机电工程系统智能化应用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相关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可以帮助机电工程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更好的进行,让整个工程更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使其具有现代先进科技水平。企业管理技术手段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是其当代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唯一标准。伴随着我国计算机互联网行业的兴起,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也越来越提高,也就是代表着机电设备的智能化应用管理已经到达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机电工程系统的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应按照四种方式进行:

(一)首先应取得企业的联系方式,直接通过拨打电话号码的方式连接企业的数据库服务器了解各项数据以及连接企业的域服务器。也就是说每个相关工作区域都通过电话拨号的方式连接到企业的域服务器,在进一步的将域服务器连接数据库服务器,两个服务器的连接可以更好的帮助机电工程工作的开展,使机电工程系统的智能管理化的目标更好更快的实现。

(二)除直接拨打企业电话连接域服务器以及数据库服务器以外,还可以通过虚拟拨号的方式连接企业的数据库服务器以及企业域服务器,也就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桥梁,将企业的每个相关工作区域连接到计算机网络上,继而在通过拨号系统将域服务器连接数据库服务器,使机电工程系统的智能管理化的目标更好更快的实现。

(三)除直接拨打企业电话连接域服务器以及数据库服务器以及互联网的帮助外,还可通过企业的专用网线进行连接,主要方式和上述二者相同,还是连接企业域服务器以及数据库服务器,在将二者连接,达到和上述相同的目的。但这种连接方式有一个优点和弊端,其优点是这样进行连接更加具有准确性。而弊端就在于用这种方式进行连接会有高额的费用,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结合目前形势权衡利弊,用现就断有最为有利的方式实现机电工程系统的智能管理化的目标。

(四)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最现代化的技术方法,其程序和数据的独立性远远优过于其他方法。根据数据库的数据的独立性,使得数据的结构,内容更容易编写,所有微大的信息管理系统都可建立在数据库的设计上,应用的很是宽泛,基础的管理以及计算机的辅助设计都可建立在数据库的设计上。

三、机电工程系统中的智能化发展方向

结合当前形势不难分析出智能化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中必将会是机电工程技术行业的龙头。而实现机电设备智能化,在实现过程中,要结合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每个企业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计划,实现智能化控制技术智能化的生产技术为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而对于机电工程系统管理的智能化就要以互联网科技以及数据库的技术为桥梁,推进数据库的技术,我们要针对各自特点,从实际出发,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不可以单纯的模仿他人的管理技巧和引进外国技术,要学会自主创新,制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最适合的机电工程管理系统,务必保证制定出的机电工程系统拥有自动化,智能化的应用技巧,完善设备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实现机电工程系统的智能化管理,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综合效益。

此外,在机电工程系统中的智能化应用管理工作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对科学细致的智能化应用管理技巧,还要在工作进行过程中找出企业机电工程系统中的智能化应用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要清楚的了解市场需求,清楚市场走向,认清社会机电工程系统智能化发展的方向,根据市场的脚步,及时改进对于机电工程系统的智能化应用技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工程系统的维护以及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与管理的核心所在。机电工程系统的维护以及管理应用技巧可以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对于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国策有很大的影响,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综合效益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例7

中图分类号:TN911;TV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5)03-0534-04

Abstract:Smart water network engineering includes the water physical network construction which is composed of all the water regulation infrastructure,water inform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which characterizes th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rend,and water management network construction which consists of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regulation decision-making.Smart water network provides the integrated platform and comprehensive support for water management and control.There are controversies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dea of smart water network;however,smart water network represen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for water management and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In this paper,the concept of water network engineering is analyzed,water network intellectualization is illustrated,the construction idea of smart water network is discussed,and the crucial scientific issues and core technolo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water network are proposed.

Key words:water network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idea;intellectualization;concept analysis

由于人类目前对于大气水和土壤水等非径流性水分调控的能力、程度和范围还相当有限,以径流性水资源为基本对象的各类水事活动,均以“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网络系统为物理依托展开[1],其中自然水循环网络包括江、河、湖泊以及水文地质单元系统,社会水循环网络包括“供水-输水-配水-排水-回用”水网络体系[2],如依托自然河湖水系实施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依托人工渠系管网进行供水、用水和排水,等等。因此一个地区的水网,是不同时期治水实践的物质基础和客观载体,其系统的完善与否、功能发挥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3]。正因为如此,水网和电网、交通网、信息网(包括通讯网和互联网等)并列为现代社会的四大基础性网络。目前,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工程建设等已取得长足发展,相比而言,水网智能化建设却比较落后。智能水网建设意义十分重大。开展智能水网研究能够促进江河湖库水系的科学规划,有效指导各级水系联通连通;协调各级水行政管理机构,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建立水权交易机制,利用市场经济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等。

1 智能水网概念浅析

1.1 水网和水网工程

各类水问题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均可以归结为水循环演变与调控的失衡。水力网络作为水循环的载体,是水循环过程调控的对象。通常把水力网络简称为水网。水网和水网工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水网指的是由自然的江河湖库与人工供用排水管网设施所组成的连通水系。水网工程则是指建设水利工程有效联通江河湖库水系,搭建决策支持平台管理各类水利设施,发展水循环调控理论实施水循环调控的过程。随着现代治水理念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网工程正在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逐步融合了由各类水流调控基础设施组成的水物理网建设,符合智能化技术特征趋势的水信息网建设以及以体制机制建设和调控决策形成实现体系的水管理网建设,发展成为以 “坚强友好”为特征的水利设施建设、以“智能感知”为目标的现代信息技术和以“科学决策”为核心的水管理活动[4]。智能水网代表着水务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与多维智能化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在水事管理,水利设施、信息系统建设,水资源配置与调控等方面都体现着先进性和科学性。

1.2 智能水网工程

“智能水网”主要由三大基本网络组成[5],智能水网工程框架与建设内容见图1。

一是实体网。从属性上可分为自然水网和社会水网,前者是自然的河湖水网,后者是人工的取、供、输、排水渠系或管道网络系统;从范围上可分为跨流域水网、流域水网和区域水网;从使用功能角度可分为防洪抗旱系统、城乡供排水系统、农业灌溉系统、航运系统、水力发电系统和水土保持系统等;二是信息网。即水在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流动过程中相关属性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的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系统,包括智能感知、智能仿真、智能诊断、智能预警、智能调度、智能处置、智能控制在内的全过程调控基础信息网络;三是管理网。包括水网的调控规则、水管理公共政策与制度以及智能化决策平台等,按层级划分包括国家管理网络、流域管理网络和区域管理网络等。在上述三大组成中,实体网是智能水网的物质基础,信息网是智能水网的决策支持,管理网是智能水网的中控枢纽。三大网络通过部级、流域级和区域级(覆盖省、市、县)的层次化系统平台,实现相互之间的有机集成和系统支持,促进水流、信息流和业务流一体化融合,保障水资源统一调配和管理。

1.3 水网智能化在三个分支的具体体现

国家水网工程的智能化可以从水物理网、水信息网、水调度网三个分支网络的智能化建设来阐述[6]。水物理网建设包括自然河流水系整治、蓄引提水工程建设、供排水设施体系建设等,基本涵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而智能化要求在工程建设中既要考虑宏观系统结构与布局的科学性,也要注重单体设计与材料选取的合理性,工程建设应能够体现当代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规划、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工程建设技术与材料工艺的进展。水信息网建设涵盖了“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及相关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的整体建设内容,其智能化建设则对于通信传输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自动化设备的先进性、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拓展性等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要求工程建设应与当今时代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趋势相符合[7]。实施的难点在于配套水利监测、控制设备的研发。水调度网建设主要是以水循环预报和调配控制为核心的管理决策能力建设,其智能化要求是,既要能够使水资源多目标的科学决策与实时调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又要与现代水利决策与管理体系改革框架相吻合。

2 智能水网工程建设思路的探索

我国智能水网工程拟以“四横三纵”的国家水网为骨干网架,各等级江河湖库连通互济的区域水系为基础网络(水物理网),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水信息网)与调度组织管理(水调度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性载体。它应以保障国家水安全,建设水生态文明社会为终极目标,在满足生态环境需水、保证供水安全等强制约束下,协调管理、科学规划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适应水权交易制度发展,利用市场经济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满足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实现对用户安全、可靠、经济、互动的水供应和增值服务,进而促进水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2.1 建设智能水网的理论基础

“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调控理论是国家智能水网工程建设的理论基础[8]。“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调控和实施的主要步骤包括:(1)模拟。利用“水循环模拟模型”模拟计算远期、中期、近期三个时间尺度的上水资源供需匹配情况,对水资源供需失配区域在宏观、中尺度和微观三个空间尺度上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2)预报。基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水动态循环过程认知,预报自然界供水和人类经济社会需水变化,为实施调控提供依据。(3)调度。调度过程与模拟预测尺度相对应。包括长期调度,短期调度和实时调度。(4)控制。实施监测水流过程和水流形态,基于调度计算结果实时控制闸门群和泵站群,达到合理调控水流过程和改变水流形态的目的。(5)评价。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框架、模型进行反馈改进。“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调控的技术框架见图2。

2.2 建设智能水网的手段和目标

节约用水、水价杠杆、定额管理、总量控制、水权分配、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是我国实施水资源调控多种手段。智能水网与以往调控的不同,它是更强调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调控一致性。它将基于大数据的“自然-社会”供、用水分析,制定调控方案,采用综合的调控方案,对现存的水短缺、水污染和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进行系统治理。

智能水网工程将有步骤推进实施水循环过程调控所依存的软硬件系统建设,通过打造一个基础平台,建设国家-流域(行政区域)两级控制中心,理顺国家-流域-地方三层管理关系,实现防汛抗旱类、水资源管理类、生态环境类和工程管理类等四类业务的智能化应用,推动实现全国大水网、水利信息网和调度管理网的有序融合,逐步改变现有资源分散、重复建设、重建轻管现象。

3 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辨析

3.1 我国国家水网建设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调研[9-10]发现,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水利改革发展需求迫切的地区,针对当地洪涝灾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体污染和水生态退化严重等水问题,率先启动“智慧水务”相关工作,并将其作为推动水利公共管理服务的重要抓手和新时期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的综合平台,同时也引领着我国智能水网建设。目前,我国水网建设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各地都从自身水资源特点和实践需求出发建设各具特色的智能水网,因此建设理念、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建设路径各异。具体表现在名称提法上不同,上海市和北京市建设“智慧水网”,无锡市建设“感知太湖,智慧水利”,山东省建设“现代水网”,山西省建设“大水网”,海南省建设“水网体系”;还表现在智慧水网建设的侧重点不同,北京市重点是为了解决水资源调度管理问题,上海市重点是为了提供更好的社会化水务服务,山西省和山东省重点是为了提高水资源时空调配能力应对极端事件,无锡市重点是为了实现太湖生态治理目标,海南省重点是为了促进河湖连通实现“生态大城市”建设。

(2)各地智能水网建设缺乏统一认识和标准模式指导,有些地区对智能水网的内涵理解和建设任务认识还有偏差,表现在偏重于强调实体网建设,忽视信息网和管理网建设;偏重于强调实施监测与数据传输等“感知”建设,忽略“智慧”调度管理建设等。

(3)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理论。无论是北京市的“智慧水网”还是山东省的“现代水网”等,都是对当地水问题的一种具体解决策略,智能水网工程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性的学术成果。

因此迫切需要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各地智能水网建设经验,从战略高度、全局视野开展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对水网工程进行整体布局和长远规划,全面带动农田水利、防汛抗旱、水资源配置、江河治理、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实现水利全面跨越式发展。

3.2 建设国家智能水网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开展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对水网工程进行整体布局和长远规划,全面推进建设我国智能水网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下。

(1)江河湖库水系连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国家智能水网主要通过江河湖库、枢纽调蓄工程和蓄滞洪区的合理布局,降低洪涝灾害潜在风险,增强工程调蓄能力,形成保障国家防洪安全的物理基础。因此,研究人工输配水工程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有效联通江河湖库水系,形成与国家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相适应的水流通道体系,对于提升区域间水资源互调互济能力和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至关重要。

(2)二元水循环模拟理论与仿真控制模型。水网智能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水安全风险的预测和感知。国家智能水网主要基于二元水循环模拟和水网工程运行控制平台,预测潜在的水安全风险,提高水资源调度决策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从决策环节支撑水安全保障目标。因此,完善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模拟与仿真理论模型,发展超大泛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技术方法体系,对于智能水网实施精细化水资源管理和调度,至关重要。

(3)智能化监测、控制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国家智能水网使用水情、工情监测站点数据做出决策,并通过远程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水利枢纽进行决策实施。因此,合理布局水情工情监测、控制站点,形成完备的智能化监控体系,事关智能水网工程成败。

(4)智能水网运行管理体系建设。以国家智能水网工程平台为载体和依托,开展以水资源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建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科学调度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水管理网体系构建和改革,完善管理理念、决策形成机制及规范制度保障等水管理要素,对于强化水资源科学配置和优化调度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增强决策指令形成环节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至关重要。

3.3 建设国家智能水网的关键核心技术

对“水物理网”、“水信息网”和“水调度网”三个课题的核心技术进行总结和提炼。共提出了如下14项关键核心技术。

第一课题:水物理网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包括复杂输水网络的水动力学问题,江河湖库联通条件改变对水资源演变影响,江河湖库联通可行性判定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超大泛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整体模型研究。

(2)节点水体容纳能力及区域供水能力研究。

(3)水系联通汊点水力特性研究。

(4)水网节点布局方法与通道连结体系建设。

(5)ArcGIS技术及其在水网布局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课题:水信息网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包括流域水循环过程模拟与仿真,安全监测高新技术与自动化监控系统,大型通用水网结构系统分析原理与设计方法。

(6)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模拟与仿真。

(7)安全监测及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

(8)自动化控制系统架构与方案优化。

(9)配套设备标准体系建设与研发。

第三课题:水调度网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包括:长距离输水工程的优化调度技术,梯级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和面向生态补偿的水网工程综合调度。

(10)高含沙、含盐河流水沙平衡调度技术研究。

(11)多水源联合补偿机制与实时调度研究。

(12)流域水资源量、质、效多目标调控技术。

(13)梯级水库群中长期优化调度技术。

(14)梯级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与实时发电控制。

4 思考与认识

我国长期的水利建设和发展已为智能水网工程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制约智能水网工程全面推进和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主要包括如下问题。(1)智能水网尚未形成完备成熟的理论体系和配套完善的框架结构,我国进行智能水网建设没有现成蓝本可供遵循,需要探索。(2)智能水网工程涵盖了水利科学、环境科学、系统工程等多个学科,包含了大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而且蕴藏了复杂的前瞻性理论。亟需联合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科研单位、高校、企业针对有效社会需求进行系统设计,协同开展产业技术研发。(3)工程实践对理论探索的回馈作用不显著,应清醒认识到建设国家层面的智能水网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系统的过程,理论探索需要在长期的工程实践过程中进行完善,不能一蹴而就。水网工程智能化既需要工程建设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也需要与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相统一。智能化与信息化、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科学分析智能化方向的发展进程及变化趋势,加深对智能化发展阶段的认识,明确重点工作任务,客服盲目性,不断推进国家水网智能化健康发展,为我国水资源配置与城乡安全、防洪除涝减灾、水生态文明建设、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国家河湖联通工程等水利事务的建设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浩,王建华,秦大庸, 等.基于二元水循环模式的水资源评价理论方法[J].水利学报,2008,37(12):1496-1502.(WANG Hao,WANG Jian-hua,QIN Da-yong,et al.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based on dualistic water cycle model[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8,37(12):1496-1502.(in Chinese))

[2] 王浩,龙爱华,于福亮,等.社会水循环理论基础探析Ⅰ:定义内涵与动力机制[J].水利学报,2011,42(4):379-387.(WANG Hao,LONG Ai-hua,YU Fu-liang,et al.Study on theoretical method of social water cyclel:Definition and dynamical mechanism[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1,42(4):379-387.(in Chinese))

[3] 秦大庸,陆垂裕,刘家宏,等.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框架[J].科学通报,2014(59):419-427.(QIN Da-yong,LU Chui-yu,LIU Jia-hong,et al.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ualistic nature-social water cycle[J].Chinese Science Bullitin,2014(59):419-427.(in Chinese))

[4] “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项目组.智能水网国际实践动态报告[R].2012.(“Framework Design of National Smart Water Grid” Project Group.National Smart Water Grid Report from International Practice[R].2012.(in Chinese))

[5] “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项目组.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性载体―智能水网[J].水利发展研究,2013(3):1-8.(“Framework Design of National Smart Water Grid” Project Group.An approach to water industry modernization―Smart water Grid[J].2013(3):1-8.(in Chinese))

[6] 匡尚富,王建华.建设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提升我国水安全保障能力[J].中国水利,2013(19):27-31.(KUANG Shang-fu,WANG Jian-hua.Construct national intelligent water network for securing water safety in China[J].China Water Resources,2013(19):27-31.(in Chinese))

[7] 万超,潘安君.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J].北京水务,2007(4):50-52.(WAN Chao,PAN An-jun.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new stage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J] .Beijing Water,2007(4):50-52.(in Chinese))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例8

作者简介:郭丽霞(1974-),女,山东济阳人,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济阳县供电公司发展建设部,工程师;赵新房(1975-),男,山东济阳人,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济阳县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副主任,工程师。(山东 济阳 251400)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192-03

为推进智能化电网建设,济阳县供电公司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开阔思想、创新发展,开展智能化配电台区的建设工作,为公司全面建设智能化电网奠定了基础。

一、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型设备,通过安装在智能配电箱内的智能配电终端,对台区的电压、电流、漏电电流、表码、功率因数、谐波、变压器温度等数据定点上传,对各种异常、故障跳闸及计量故障实时上传并报警,实现对台区开关的远程操作、无功电容自动或远程投切,实现对其运行状态的可控、能控、在控;通过配电台区网络视频系统,回传台区设备实时视频信号,实现台区的远程视频监控,达到对配电台区设备运行情况的及时分析,及时排除故障的事前控制,提高供电可靠性。

在智能化配电台区安装自行设计开发的智能表箱,表箱为落地式,表箱内分二级漏电开关区、液晶显示区、表位区、进出线开关区。表箱内安装智能居民终端,配备金属键盘和液晶显示屏。用户能对剩余电流断路器状态、表箱总表数据、用户分表用电信息、用户历史电费进行实时查询;公司可将停电信息、用电信息及安全用电知识等下传至智能表箱,及时通知用户,做好宣传工作,实现了公司与用户的良性互动。

1.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公司按照扎实推进“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总规划,加快智能化电网建设,不断推进电网信息化管理水平。为了进一步做好配电台区智能化管理,实现台区各类信息的有效检测和控制,公司结合智能农网试点建设和电气化建设工作,积极开展智能化配电台区建设,从配电网入手逐步开展智能化电网的建设与管理。

2.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智能化配电台区建设包括对台区所需的智能配电箱和智能表箱的研发设计、生产、组装、安装、调试等环节,还包括对智能配电台区的日常运行、维护管理等多个方面,涉及部门有乡镇电管部、物流服务中心、安监保卫部和供电所等单位。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市公司智能农网建设要求,公司积极践行先创先试工作理念,应用先进技术,将信息化和智能化元素融入农网建设,试点建设智能用电示范村,并在用电示范村中安装了自行研发设计的智能配电箱和智能表箱,对配电台区实施在线监测和智能管理。

1.智能化配电台区建设管理流程图(见图1)

关键节点说明:

节点1:智能化配电台区建设是为了解决农村配变台区各类信息数据的实时监测,根据公司智能化配网试点建设,自行研发设计了具有经济性、智能性、实用性等特点的智能配电箱和智能表箱,并与远程终端厂家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厂家联合开发智能产品,在每个安装在配电箱内的智能配电终端,可对台区的电压、电流、漏电电流、表码、功率因数、谐波、变压器温度等数据定点上传,对各种异常、故障跳闸及计量故障进行实时上传报警,并可实现对台区开关的远程操作、无功电容自动或远程投切,实现对其运行状态的可控、能控、在控;通过配电台区网络视频系统,回传台区设备实时视频信号,实现台区的远程视频监控。智能表箱内安装智能居民终端,配备金属键盘和液晶显示屏。用户能对剩余电流断路器状态、表箱总表数据、用户分表用电信息、用户历史电费进行实时查询;公司可将停电信息、用电信息及安全用电知识等下传至智能表箱,及时通知用户,做好宣传工作,实现了公司与用户的良性互动。为解决农村用电三相负荷不平衡、配变不在最佳位置、低压线路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用电管理水平。

节点6:施工队负责组织人员进行智能化配电台区建设施工,安装低压智能配电箱和智能表箱,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配电设备改造施工工艺的相关要求,供电所负责施工现场民事协调工作,安监保卫部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监督,乡镇电管部为施工人员提供安装工艺的技术指导,从而确保改造施工的整体效果。

节点8:为确保工程质量,要重视工程竣工验收工作,智能配电箱计量侧和开关侧的装配要严格按照相关低压配电施工工艺标准进行,由公司统一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进行验收。

2.智能化配电台区建设工作流程图(见图2)

关键节点说明:

节点1:施工方案要根据现场实际制定,现场安全措施、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要齐全、要有针对性,人员安排要合理,工作分工要具体,责任分工要明确,施工工艺要合格,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节点5:施工队负责智能化配电台区建设现场施工工作,供电所负责现场民事协调;台区建设、线路改造及户表改造工作现场安全措施要齐全,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施工,乡镇电管部现场检查要及时,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程质量;安监部要对现场安全措施和两票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和两票执行落实到位。

3.智能化配电台区设备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图(见图3)

关键节点说明:

节点3:设备巡视工作要派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的同志执行,缺陷分类要准确。

节点5:消缺计划要结合公司月度停电计划进行制订,避免用电村因10kV线路停电检修和低压缺陷处理造成重复停电,影响供电可靠性。

4.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公司成立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分管副经理为副组长,乡镇电管部、物流服务中心、安监保卫部、监察审计部、配电监控中心和供电所等单位为成员的智能化配电台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乡镇电管部为智能化配电台区建设的总协调部门,配电监控中心为配电安全运行在线监控归口管理部门,其他职能部室协调配合。

三、评估与改进

1.专业管理的评估方法(见图4)

乡镇电管部结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对供电所智能化配电台区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做出全面、定量评价,进而指导供电所做好智能配电台区日常管理工作,提升供电所设备管理水平。评价方法实行月度考核季度奖惩兑现。发展策划部每月汇总相关部室的考核意见上报公司领导审批,领导批准后纳入公司的经济指标奖惩考核体系进行经济兑现,供电所管理部分由乡镇电管部纳入供电所业绩考核体系,并在《供电所管理简报》中通报且作为年终评选先进供电所的参考依据。

2.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供电所人员对智能配网建设的概念和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先进设备的性能和结构未能全面掌握,从而造成日常维护消缺工作存在困难。这就要求供电企业进一步开展智能农网建设的相关培训,使基层人员充分理解智能农网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意义,掌握有关智能设备的结构和性能,为公司智能农网建设奠定基础。

3.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结合智能化农网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低压电网管理水平,加大对低压电网的投入,逐步实现建设智能化电网的目标,下一步公司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使专业管理目标不断得到改进:

(1)从实践中不断摸索丰富专业管理的工作经验,认真探索每一个工作流程,使其尽可能简约、有效、使用。

(2)不断完善考核机制,使每位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精细化管理是每个职工的责任和任务,并且和职工的自身利益是息息相关的。

(3)不断提高职工素质,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鼓励职工自学成才,从而形成学习、创新氛围浓厚的企业文化环境。

四、案例说明

结合智能化农网建设,试点建成太平镇王芦村智能化配电台区。王芦村地处太平镇东部,距离太平镇2公里,共有155户,人口620人,全村人均年纯收入6700元,人均年生活用电量170.64千瓦时。

2012年,太平供电所深入贯彻农电“三新”发展战略,按照公司智能化配网建设要求,结合太平镇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统一部署,对王芦村配电设施进行了智能化提升改造:

一是采用200千伏安SBH15型节能型配变配变1台,柱上安装方式,选用自主研发的智能配电箱,内装带有485接口的一体式QLLT-400型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KK-STG型智能电容器、FKGA43-KHDL3205型配变监测终端,实现对配电台区的信息采集、远程漏电断路器控制、谐波监测、无功自动补偿和故障报警功能。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远距离台区视频监控。

二是该村改造低压线路1.413km,导线全部选用JKLGYJ-1×70型低压绝缘线,低压线路最大供电半径355m,达到了“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绝缘化”要求。

三是该村新上自主研发落地式智能表箱4只、上墙式互动终端22只,用户可以查询用电信息、电费数据、电价政策等,公司可将停电公告、安全用电知识下发至表箱液晶屏幕(见图5),方便客户查询,实现了与客户的良好互动。

四是该村电能表全部采用DDZY532-5(60)A单相费控智能电能表(见图6),低压表箱内安装KH181电量信息采集终端,实现了低压远距离无线抄表,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智能电网理念。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例9

0.引言

智能化建筑主要由通信自动化、楼宇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系统组成,为促进系统有效运行和工作,必须结合具体需要,加强电气施工质量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电气设备的合理安排与布置,避免故障发生,促进电气设备更好运行和工作,提高智能化建筑运行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控制不到位,导致智能化建筑电气施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智能化建筑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今后应该转变这种情况,综合采取有效对策,促进智能化建筑电气施工水平提高,加强质量控制,使整个智能化建筑更好运营和工作。

1.智能化建筑中电气施工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建筑工程建设数量不得增多,在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同时,智能化建筑规模庞大,占地面积大,高度较高,功能复杂,为促进其有效运行和工作,必须做好电气施工。传统建筑电气设计仅限于照明设计,而智能化建筑电气设备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包括照明设计,还包括供电、电话、消防、电视、防雷击、弱电部分等内容。根据电压不同,智能化建筑电气包括强电和弱点两个不同部分,施工中要对二者进行综合全面考虑,做好各项安排工作,提高电气施工水平。但在施工中,尽管很多施工单位认识智能化建筑电气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技术、人员等因素制约,当前电气施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1不同工种协调不到位。与传统电气施工完全不同的是,智能化建筑电气施工内容较多,技术复杂,需要将各项智能化技术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全面考虑,然后合理安排每项设备,实现对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这就要求施工中加强不同部位协调,避免设备之间出现冲突,但施工中对这些内容考虑不全面,影响工程质量。

1.2施工质量控制意识淡薄。例如,工程设计与智能化建筑不相匹配,不符合智能化建筑施工要求,对综合布线系统、层高设计、插座、面墙、天花板等考虑不全面,忽视技术交底和施工质量控制,不仅影响电气设备施工水平提高,还制约电气设备运行和作用有效发挥,导致电气施工与智能化建筑需要无法适应。今后应转变这种情况,树立全新理念,加强不同部位协调及配合工作,从而促进电气设备更好运行和工作,确保电气施工质量,使整个智能化建筑更好发挥作用。

2.智能化建筑中电气施工应用措施

为防止智能化建筑电气施工存在的问题,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结合具体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该把握以下技术要点,促进电气施工质量提高。

2.1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应用措施。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化建筑电气设计最为关键的内容,也是整个电气施工的核心。综合布线系统主要任务是进行数据传输、连接各种终端设备,路线比较复杂,必须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如果施工不到位,必然影响设备工作效率提高。综合布线系统走向有垂直和水平两种不同方式,垂直方向走线布置于各层间设备小间内,水平方向走线比较容易,布置空间较大,施工中要结合智能建筑需要进行合理安排,促进智能化建筑更好运行和工作。另外智能化建筑内部的设备小间主要布置网络设备和跳线架,施工中应该在面层上留些剩余空间,为垂直方向走线创造便利,确保施工效果。

2.2智能化建设层高施工应用措施。智能化建筑层数较高,并且随着技术发展,层高也不断增加。为了让智能化建筑高层用户正常使用各类电气设备,确保智能化建筑高层施工建设质量,施工中必须做好管线安排工作,合理布置不同管线。随着智能化建筑功能越来越多,管线布置越来越复杂,施工中必须全面考虑,以促进施工水平提高,为电气设备更好运行和工作奠定基础。不管是普通空间风管、强电和弱电的电缆、电视天线、消防路线,还是布线桥架和数据线,它们都需要占用一定空间,施工中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促进各项设备有效运行和工作。另外施工中还要做好路线相互连接工作,避免存在干扰现象,促进电气施工质量提高。

2.3接线插座施工应用措施。接线插座是影响智能化建筑质量的主要因素,为促进智能化建筑有效工作,必须加强接线插座施工管理。安装接线插座的方式有三种,分别为安放表面插座、暖气罩和线路结合、配电系统墙三种不同方式。其中安放表面插座适合不变更墙置的住宅,如果是办公类建筑物,要对内墙进行重新布置。暖气罩和线路结合在线路设计时直接通过外墙的窗下,将插座安装在暖气罩附近。配电系统墙是固定墙体,能为设定配电设备而设置局部墙体,妥善解决配电设备安置问题,确保电气设备施工质量。

2.4墙面和天花板施工应用措施。施工中确保其平整性和舒适性,并具备水平布线能力,常用电气施工方式为预埋线、架空、特制地毯配线等,进行地面水平布线时,结合地面特点进行。天花板除了布置空调送风和照明灯具外,还要满足其他设备布线要求,确保各项设备整齐到位,保证各项设备有效运行。

2.5 其它施工应用措施。除了做好上述工作外,还要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从而让电气设备更好运行和发挥作用,保证智能化建筑施工效果。

(1)重视施工图纸审核和技术交底。结合智能化建筑实际情况,做好电气路线布置及施工,合理安排各项电气设备,为安装施工创造便利。重视技术交底,明确施工任务及要求,对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及时改进和完善,加强各方协调与沟通,明确工作任务,有效开展电气施工。

(2)提高智能建筑电气施工质量控制水平。严格按要求做好各类设备施工,实现对工程质量有效控制,施工中把握每个技术要点,加强每个环节质量控制。做好现场巡视、检查、验收,对存在的缺陷及时改进。做好电气设备采购和验收工作,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严格把关,提高智能化建筑电气施工质量。

(3)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并做好验收工作。引进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注重管理和培训,促进工作人员综合技能提升,促进安装工程质量提高。要做好竣工验收工作,严格按要求进行验收,改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高设备安装工程质量。

3.结束语

智能化建筑工程建设中,为促进电气设备更好运行和工作,必须结合具体需要综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电气施工水平。加强质量控制,实现对各类事故有效预防,促进智能化建筑更好运行,为人们生活营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例10

0.引言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在全国大力的倡导,智能建筑的建设日益发展和完善,新时期人们对智能建筑中电气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就目前智能建筑的电气施工状况而言,施工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工作的顺利实施。

1.智能建筑中电气自动化的重要性

首先,它可应用于建筑。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电气自动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数字电子化科技发展,高档智能化建筑无疑已经成为当今建筑界的主要发展方向。自然达到合理利用设备,在资源方面,人力的节省就有了建筑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建筑内有大量的电子设备与布线系统。这些电子设备及布线系统一般都属耐压等级低,防干扰要求高,是最怕受到雷击的部分。智能建筑多属于一级负荷,应该设计为一级防雷建筑物,组成具有多层屏蔽的笼形防雷体系。其次,它也可以应用于净化空调设备。净化空调系统控制自动监控装置,可以设计成单个系统的测量、控制系统,也可以设计成以数字计算机控制管理的系统。在温度控制方面,净化空调系统采用DDC控制。装设在回风管的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送往DX一9100,与设定点比较,用比例加积分、微分运算进行控制,输出相应电压信号,控制加热电动调节阀或冷水电动调节阀的动作,控制回风温度应保持在18-16度之间,从而使得洁净室温度符合GMP要求。在湿度控制方面。装设在同风管内的湿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湿度,送往控制器与设定湿度比较,用比例加积分运算控制,输出电JK信号,控制蒸汽电动调节阀的动作,控制回风湿度应该保持在45%-65%之间,这样洁净室湿度方能满足GMP要求。

2.智能建筑中电气施工技术遇到的问题

智能建筑因其高效节能的优势而引起全世界的注重和迅速发展,它已经不单单作为高新技术产品存在,而是作为高新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其要求也在逐渐提高,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在其设计施工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以下归纳了几方面问题:

(1)整体专业技能素质有待加强

由部分看整体,智能建筑电气应用的施工技术水平较低,地区之间的技术水平程度也参差不齐,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生产的技术产品更加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大多建筑单位希望提高技术水平,对员工寄予厚望,但是由于欠缺创新性,许多技术和软件产品无法达到其要求,加之设计人员没有熟练掌握智能化电气设备的技术和设计方法,在智能电气工程竣工后,设计施工的效果未达到人们期望的效果。

(2)设计和施工规范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智能建筑电气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但是设备并没有进行同步规范和设定相应的标准,导致了在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计划、准备、设计、施工以及监督管理方面出现无序状态,缺少根本的规范和标准的制约,部分设计和施工工作人员不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使得电气设备在验收时不过关,不能达到要求,出现诸多问题。

(3)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设计环节脱节

在设计的环节,有些设计院已经做到了按照工程的需要详细说明了各个子项,并且设计出了系统图和明细表,但是《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对于施工图的设计只有以下几点要求:一是监控系统方框图绘制到DDC站即可,二是建筑设备监测的要求、点数和位置只要随图说明就可,三是配合承包方的要求,核查其绘制的深化设计图纸;这样一来,作为原始数据和资料的提供者的专业设计院在审查这一环便无可作为,由此将产生一系列问题。

(4)施工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之后,到进行施工这一环节就对于施工队伍的职业技能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标准,但这些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素质偏低,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即上岗作业,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责任感,工作过程中不能做到认真负责,受商业利益的驱使,过分追求速度而不注重质量,使得很多电气工程在完工后仍然有许多问题,达不到预期指标。

(5)智能建筑弱电工程竣工后的验收力度不够

对于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完工后的验收工作,可以按照《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的相关要求来逐步进行,但由于该项工程本身对于专业性的要求就高,工作人员本身的素质又不达标,因而出现了许多工程验收不力的现象,不少关键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进行解决,也是各种问题出现的一个原因。

3.智能建筑中电气施工技术的对策

针对智能建筑电气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以下八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提高整体专业技能素质

政府应积极提高智能建筑电气应用的施工技术水平,缩小地区之间的技术水平程度之间的差别,提倡产业化发展,引导企业生产的技术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另外,制定电力施工人员进入市场的技术要求标准,加强对电气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管理;建筑单位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对员工的培养,提高其创新性,培养设计人员熟练掌握智能化电气设备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使智能电气工程竣工后,设计施工的效果达到人们期望的效果。

(2)提升智能建筑工程的电气设计水准

设计院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和业主多交流,运用智能建筑工程的“技术设计”,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之间建立联系,这就要求设计院在功能方面确定应用的技能化电气项目,以此来为业主量身编制关于参加招标和评标的步骤程序,选择性价比高的智能电气工程设备元件,在此基础上和专业公司合作,优势互补,增强设计环节的连贯性,占有市场先机。

(3)在实现智能建筑弱电设计方面全面实现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应以功能要求为基础实现完善,要掌握和搜集建筑内外的消息,并严格按照智能化系统集成的设计标准,对建筑内的子系统实行系统管理,在信息处理上提高水平,做到各个子系统设备的通信协议接口符合相关部门的规定,以此来全面实现智能建筑弱电设计方面的系统集成;例如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设备联动系统是确保智能建筑安全使用的一个关键部分,由图纸检查,消防设备的选择,一直到其后得到现场审查验收,FA作为独立的系统,在智能建筑的弱点设计装上BA系统之后,消防系统及时作为留有接口的单独系统,同BA系统进行联网,由此实现两者的系统集成管理功能。

(4)保证电气基础施工按规范进行

在土建做墙体防水之前,预先埋好强、弱电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和止水挡板,这一做法也是为了防止由于施工破坏防水层引发日后墙体的渗漏;建筑电气安装人员应该事先准备妥当,例如对预埋件吊卡、吊杆、铁件、木砖基础螺栓和配电柜基础型钢等的准备工作,不可漏其一;同时管理和安装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按照管理规范严格进行,使质量过关。

(5)电气施工过程中的必要监控

在监控工作进行前首先要明确配电装置、电力电缆、配电箱这三个重要的设备交接环节,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系统的制定应对方案,根据方案的规范实施超前监控,从整体上把握工程的质量监控;明确以上环节之后,就要由部分及整体,全面进行系统的工程监控,这时电气工程和土建工程就要有步骤地做好电管铺搭工作,这才是电气安装工程的核心环节,做好这一步,才能使整个电气工程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6)设备安装材料符合标准

施工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起来,加强采购人员素质,把好材料质量关。可通过市场考查的方法,直接到有一定生产规模、信誉好、产品质量过硬的厂家进货,减少中间环节。另外, 电气工程施工对专业素质的要求高,在面临时间紧迫、工程量又工程投资少等困难之下,需要不断学习,实事求是地分析工程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各种问题的处理,保证按照设备按照材料合乎标准,避免工作人员偷工减料和系统混乱的发生。

(7)提高电气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

施工管理人员无资质证书,作业人员无上岗证,大多数作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施工水平达不到规范要求,致使一些安装工程质量达不到规定指标的要求。近年来一些施工企业不愿意在工人培训上投入,技术培训工作薄弱,只想从市场上找一些技术水平好的工人施工,但不愿意长期使用。所以,电气安装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种。一定要加强工人队伍素质的培训,树立长期思想,培训一批懂管理,技术水平好的管理人员,有一支施工水平好的工人队伍。

(8)合理安排交错施工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例11

0 引言

今年上半年,东营供电公司持续加大配网建设改造力度,加快解决配网结构薄弱、供电“卡脖子”、低电压等突出问题,全面提升配网运行管理水平;全力推进城农网工程建设,累计完成中低压线路建设改造127条、461公里,新建及更换配变53台、13.2兆伏安,2012年度110个农网改造升级中低压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全年项目开工率实现89%,投产率实现61%,超额完成半年建设改造目标,圆满完成了春检、重要节点保供电及迎峰度夏准备工作;组织开展配变负荷普测,重点排查迎峰度夏期间可能出现过载或“卡脖子”的线路及配变,及时消除设备缺陷和安全隐患,配网可靠供电能力大幅提升;智能配网建设成效显著,扎实推进智能配网建设实施,累计建设配电自动化主站1个,配电抢修指挥平台1个,完成配电线路智能化改造138条、880公里,安装智能终端892个,终端在线率91.6%,实现市区智能配网全覆盖;核心区10千伏线路联络率负荷互供、转供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形成多分段、适度联络、结构合理、运行灵活的配电网络。配电自动化系统投运以来,应用成效已逐步显现,实现了故障区段的快速隔离和非故障区段的快速恢复供电,非故障段恢复供电时间由原来的45分钟下降到5分钟以内,目前已累计正确动作29次,减少停电1715时户,减少电量损失约20万千瓦时。

1 面临的形势及问题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关于“加快转变电网发展方式,解决‘两头薄弱’问题”工作要求,对公司配电网从网架结构优化、供电质量改善、运行管理提升等方面对中低压配网进行深入剖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配网基础管理工作相对薄弱

配电自动化和智能配网的建设投运,极大提高了配网工作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但由于是建成初期,规章制度尚不完善,基础管理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运行维护人员存在对智能配网认识不深刻,对设备原理不熟悉等问题;配网设备增加较快,需要对PMS、电网GIS、配电自动化等多套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同步维护、更新,目前仍存在数据录入和更新不及时现象;配网状态检修和不停电作业有待进一步推广;需探索建立营配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落实标准化抢修相关制度标准。

1.2 县公司配网专业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推进了市县公司核心业务的集约融合,深化了市公司对县域配网的专业化管理,但仍有待于深度磨合提升。一是县域配网仅利津县公司开展了智能配网建设,总体进度缓慢,农村配网网架依然薄弱。电源分布不合理、配电线路线径细和设备老化等问题仍然突出存在,远不能满足“一体化”专业管理要求。二是农电基础管理相对薄弱,存在管理模式不一致、标准执行不到位等情况。三是农电人员技能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县区公司存在配电运检人员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偏低等问题,不能满足生产检修精益化管理的需要。

1.3 配网运维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直供配网建设和农网改造升级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县区域内配网结构不断优化,配网“三率”(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和线损率)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截止6月,城市供电可靠率达99.9745%,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987%,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950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276%。但对于新兴开发区、农村偏远地区等区域电源布点少、供电半径长,停电及低电压方面的服务投诉依然较多。部分农村电网、接管小区设备陈旧老化,历史欠账较大,停电及低电压方面的服务投诉压力较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客户对供电可靠性、供电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也对公司配网运维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

2.1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配网标准体系

根据省公司管理标准、工作要求,结合配电自动化运行以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重新梳理、完善相关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流程、作业指导书等,提高标准制度的可操作性,确保职责界面清晰,全面提升配电自动化基础管理水平。全面优化“三集五大”体系改革后生产和营销业务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责,推动业务流程再造,打造营配高效协同管理新格局。组织各单位修订完善状态检修标准制度,加强工作经验交流,积极开展专题培训,深入开展状态检修和带电作业。

2.2 加快推进直供配网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

加强工程管控,加快推进直供中低压配网工程建设。重点做好新兴经济开发区线路建设和新建变电站配出建设,进一步优化配网网络结构,提高配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加强专业指导,加快完成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优先开展配网节能与提高供电质量改造项目,对功率因素较低、负荷较大的低压台区加装无功补偿,提高供电质量和线损率水平。加大物资供应、施工进度等关键节点的督导管控,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确保年底前完成2.33亿元、110项农网改造升级中低压工程建设任务,全面提升农网设备装备水平。

2.3 加强配网运维管理,全面做好迎峰度夏工作

一是,严格停电计划管理,充分利用带电作业和零点作业等手段,避开用电高峰、高温时段,尽快解决问题、消除供电隐患;二是,持续深化开展配网诊断分析和安全大检查工作,全面梳理配网薄弱环节,及时排查治理设备缺陷和隐患,对全市配网5条重载线路进行重点监视,加强巡视和消缺,完善事故预案和预控措施,确保电网和重要客户供电安全;三是,在夏季用电高峰到来前全面落实防雷击、防台风、防汛各项技术措施和物资储备,加强防汛值班管理,开展防汛应急演练,确保电网顺利迎峰度夏。

2.4 扎实推进配电自动化实用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