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国学礼仪

国学礼仪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25 11:52:01

国学礼仪

国学礼仪例1

升国旗礼仪演讲稿1社会正在进步,时代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正在提高。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我们就必须讲礼仪,有着高素质才能跨进新世纪的门槛,成为一个合格的新时代公民。

在我们身边,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纸屑,尤其是星期六、日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果皮等,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打扫,扔了又怎样;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室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题,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有序的。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到自身的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素质。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人。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

在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极大地震。人们给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血,有的人还领养了灾区的孤儿,还有的人到灾区去当志愿者。特别是一些可爱的救援人员和医护人员,整日整夜地忙来忙去,顾不上休息。那些为灾区人民运送救援物资的航空人员和司机更是忙不过来,有的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他们的这种爱心和道德多么值得人们尊敬啊!!

我相信,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一个讲文明的人吧!

升国旗礼仪演讲稿2人人从我做起来,要让大地绿起来,要让天空蓝起来,要让江河清起来,要让空气净起来,要让花儿开起来,要让鸟儿唱起来,要让环境好起来。

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都会一遍一遍地问自己,我做到了文明美德了吗?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向来就有“文明古国”之称。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

其实文明礼仪随处可见,比如:下课时主动向老师问好;进老师办公室时先敲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这都是文明礼仪的表现。然而这些事情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镜头一:

小明和小红是一对好朋友。今天他们上学时经过一个垃圾桶时,发现垃圾桶边堆满了垃圾,而垃圾桶里却是空空如也。原来许多人来到垃圾桶边,不愿意再多走一步路了,便玩起了“投蓝”游戏,往里扔,但往往没有扔进去,也不愿意捡,便走了。久而久之便成了这样。小红马上俯身去捡垃圾,而小明却从书包里拿出笔和纸写了起来。当小红整理好后,小明将他写的纸粘在了垃圾桶上。原来他在纸上写着:向前一小步,文明礼仪一大步。人们看了连连夸赞小明小红是一个讲文明礼仪的好孩子。

镜头二:

“老爷爷,你坐在这里吧!”小明对一位老爷爷说。老爷爷说:“不用,你自己坐吧。”“不,您坐吧,我快到站了。”“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镜头三:

你们看!青山公园这么多同学在干什么呢?告诉你们吧,他们是明礼中学的学生,他们在学雷锋,捡垃圾呢!因为青山公园的垃圾很多,所以他们捡垃圾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可他们心里却美滋滋的。

前面的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下一步就是要我们顽强地走下去,事在人为,我们首先就是要具备小学生的美德,具备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没有美德的人,不算高尚,别让陋习沾染如花的青春,别让陋习陪伴你度过最美好的人生!

升国旗礼仪演讲稿3大家好,我是___!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华美德——崇尚礼仪”。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华美德——礼仪的历史也源远流长。从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到雷锋的感人事迹,再到今天的21世纪,礼仪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马路上扶盲人过马路,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礼仪就像是一朵美丽的花,开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弘扬着中华美德——礼仪。

今天,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也应该注重礼仪。见到老师要问好,碰到同学要点头微笑,不小心伤害别人要道歉,这都是我们基本需要做到的。可是就仅仅这些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我认为是很少很少。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和新世纪的小主人,我们不仅应该做到懂礼仪、做礼仪,还应该向社会呼吁,弘扬礼仪这个中华美德。

尊老爱幼,这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礼仪之道,可是这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我曾看看到这样一段公益广告:在公交车上,一站到了,上来一位拿着重物的花甲老奶奶,可是车上已经没有座位了,老奶奶环顾四周,只见车上的年轻人们都熟视无睹,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在看窗外,权当没看见。这是,一位挺着大肚子的孕妇竟然站起身为老奶奶让座,老奶奶只得唉声一叹,车上的人们脸都红了。最后,广告上出现一排字:礼仪,尊老,在哪?

这个广告,令我感慨万千。21世纪,科技越来越先进,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可是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素质却退步了。那流传下来的礼仪之道渐渐的在社会上消失不见,人们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们,只是冷血嘲笑;面对自己的亲生父母,甚至都大打出手;人与人之间再也没了心平气和的沟通,只有互相难听的谩骂。这些,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礼貌待人、尊老爱幼。用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次点头,把礼仪带到生活中,带到社会上,把礼仪的种子播撒在人们的心中。

崇尚礼仪,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升国旗礼仪演讲稿4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是啊,一个人要有文明礼仪,要是连礼仪也不懂,那么他将如何在世界上生存,如何才能走向世界的舞台。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小至个人大至国家,一个人不懂礼仪仅不能生存,同样,一个国家没有礼仪,那么国家也不会和谐,安定,更不会富强,因此,我们需要礼仪,社会需要礼仪,只要建立起良好的礼仪风范,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和谐,社会才会更安定,国家才会更繁荣。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希望,故此我们更需要讲文明,懂礼仪,礼仪体现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的,就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让礼仪之花在中国各地绽放,向世界高歌:文明礼仪在中国!

“小节之处显精神,举止言谈显文化。”一个人拥有再多的金钱,但是最基本的仪都没有,那不算富有;一个人家里一贫如洗,但是他懂得为人处世,那么他也是富有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还是虎视眈眈,想尽方法把中国吞并,在亚非万隆会议上,西方的一些不法分子就胡乱散布谣言,说中国的目的是吞并整个亚洲,闹得各国参议人员都惶恐不安,要让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失败,和别的国家建立不起盟约,这时周恩来绅士的大步走上演讲台,坚定的对各国参议人员说:“中国是求和的,不是来吵架的,任何对世界和平造成威胁的中国都不会答应。”周恩来的讲话后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最后成功召开了万隆会议。这便是礼仪的魅力,假如当时周恩来和中国代表们没有镇定,而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也许结果不堪设想,因此,良好的行为、举止礼仪是人生的第一名片,我们必须注重我们的礼仪、素质修养。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尊师的礼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幼年丧父,家境平寒,无钱上学,但他很好学,常在私塾外听课,无钱买纸笔,大地为纸。这一举动感动的私塾老师周侗,周侗喜欢他的勤奋好学,于是就免费收他为学生,教育他做人,帮助他树立保国安民,建立功业的抱负,教他绝技,使之成为一代英豪。周侗死后,岳飞不忘师恩,披麻衣,架灵车,执孝子之礼,以父礼将其安葬,且每年初一,十五之日,无论在行军打仗还是驻扎营中他都是要拜祭恩师周侗。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人不敬师是忘恩。尊师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道德,一种素养,古人尚尊师重道,以身作则,难道我们以后不应该视其为楷模,效仿他们吗?

文明礼仪是社会和谐的金钥匙,是一种功能特异的润滑剂,它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心得凝聚,使社会才会更和谐,更美满。

升国旗礼仪演讲稿5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国学礼仪例2

升国旗礼仪演讲稿1社会正在进步,时代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正在提高。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我们就必须讲礼仪,有着高素质才能跨进新世纪的门槛,成为一个合格的新时代公民。

在我们身边,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纸屑,尤其是星期六、日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果皮等,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打扫,扔了又怎样;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室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题,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有序的。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到自身的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素质。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人。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

在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极大地震。人们给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血,有的人还领养了灾区的孤儿,还有的人到灾区去当志愿者。特别是一些可爱的救援人员和医护人员,整日整夜地忙来忙去,顾不上休息。那些为灾区人民运送救援物资的航空人员和司机更是忙不过来,有的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他们的这种爱心和道德多么值得人们尊敬啊!!

我相信,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一个讲文明的人吧!

升国旗礼仪演讲稿2人人从我做起来,要让大地绿起来,要让天空蓝起来,要让江河清起来,要让空气净起来,要让花儿开起来,要让鸟儿唱起来,要让环境好起来。

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都会一遍一遍地问自己,我做到了文明美德了吗?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向来就有“文明古国”之称。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

其实文明礼仪随处可见,比如:下课时主动向老师问好;进老师办公室时先敲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这都是文明礼仪的表现。然而这些事情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镜头一:

小明和小红是一对好朋友。今天他们上学时经过一个垃圾桶时,发现垃圾桶边堆满了垃圾,而垃圾桶里却是空空如也。原来许多人来到垃圾桶边,不愿意再多走一步路了,便玩起了“投蓝”游戏,往里扔,但往往没有扔进去,也不愿意捡,便走了。久而久之便成了这样。小红马上俯身去捡垃圾,而小明却从书包里拿出笔和纸写了起来。当小红整理好后,小明将他写的纸粘在了垃圾桶上。原来他在纸上写着:向前一小步,文明礼仪一大步。人们看了连连夸赞小明小红是一个讲文明礼仪的好孩子。

镜头二:

“老爷爷,你坐在这里吧!”小明对一位老爷爷说。老爷爷说:“不用,你自己坐吧。”“不,您坐吧,我快到站了。”“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镜头三:

你们看!青山公园这么多同学在干什么呢?告诉你们吧,他们是明礼中学的学生,他们在学雷锋,捡垃圾呢!因为青山公园的垃圾很多,所以他们捡垃圾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可他们心里却美滋滋的。

前面的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下一步就是要我们顽强地走下去,事在人为,我们首先就是要具备小学生的美德,具备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没有美德的人,不算高尚,别让陋习沾染如花的青春,别让陋习陪伴你度过最美好的人生!

升国旗礼仪演讲稿3大家好,我是___!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华美德——崇尚礼仪”。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华美德——礼仪的历史也源远流长。从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到雷锋的感人事迹,再到今天的21世纪,礼仪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马路上扶盲人过马路,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礼仪就像是一朵美丽的花,开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弘扬着中华美德——礼仪。

今天,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也应该注重礼仪。见到老师要问好,碰到同学要点头微笑,不小心伤害别人要道歉,这都是我们基本需要做到的。可是就仅仅这些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我认为是很少很少。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和新世纪的小主人,我们不仅应该做到懂礼仪、做礼仪,还应该向社会呼吁,弘扬礼仪这个中华美德。

尊老爱幼,这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礼仪之道,可是这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我曾看看到这样一段公益广告:在公交车上,一站到了,上来一位拿着重物的花甲老奶奶,可是车上已经没有座位了,老奶奶环顾四周,只见车上的年轻人们都熟视无睹,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在看窗外,权当没看见。这是,一位挺着大肚子的孕妇竟然站起身为老奶奶让座,老奶奶只得唉声一叹,车上的人们脸都红了。最后,广告上出现一排字:礼仪,尊老,在哪?

这个广告,令我感慨万千。21世纪,科技越来越先进,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可是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素质却退步了。那流传下来的礼仪之道渐渐的在社会上消失不见,人们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们,只是冷血嘲笑;面对自己的亲生父母,甚至都大打出手;人与人之间再也没了心平气和的沟通,只有互相难听的谩骂。这些,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礼貌待人、尊老爱幼。用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次点头,把礼仪带到生活中,带到社会上,把礼仪的种子播撒在人们的心中。

崇尚礼仪,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升国旗礼仪演讲稿4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是啊,一个人要有文明礼仪,要是连礼仪也不懂,那么他将如何在世界上生存,如何才能走向世界的舞台。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小至个人大至国家,一个人不懂礼仪仅不能生存,同样,一个国家没有礼仪,那么国家也不会和谐,安定,更不会富强,因此,我们需要礼仪,社会需要礼仪,只要建立起良好的礼仪风范,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和谐,社会才会更安定,国家才会更繁荣。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希望,故此我们更需要讲文明,懂礼仪,礼仪体现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的,就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让礼仪之花在中国各地绽放,向世界高歌:文明礼仪在中国!

“小节之处显精神,举止言谈显文化。”一个人拥有再多的金钱,但是最基本的仪都没有,那不算富有;一个人家里一贫如洗,但是他懂得为人处世,那么他也是富有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还是虎视眈眈,想尽方法把中国吞并,在亚非万隆会议上,西方的一些不法分子就胡乱散布谣言,说中国的目的是吞并整个亚洲,闹得各国参议人员都惶恐不安,要让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失败,和别的国家建立不起盟约,这时周恩来绅士的大步走上演讲台,坚定的对各国参议人员说:“中国是求和的,不是来吵架的,任何对世界和平造成威胁的中国都不会答应。”周恩来的讲话后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最后成功召开了万隆会议。这便是礼仪的魅力,假如当时周恩来和中国代表们没有镇定,而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也许结果不堪设想,因此,良好的行为、举止礼仪是人生的第一名片,我们必须注重我们的礼仪、素质修养。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尊师的礼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幼年丧父,家境平寒,无钱上学,但他很好学,常在私塾外听课,无钱买纸笔,大地为纸。这一举动感动的私塾老师周侗,周侗喜欢他的勤奋好学,于是就免费收他为学生,教育他做人,帮助他树立保国安民,建立功业的抱负,教他绝技,使之成为一代英豪。周侗死后,岳飞不忘师恩,披麻衣,架灵车,执孝子之礼,以父礼将其安葬,且每年初一,十五之日,无论在行军打仗还是驻扎营中他都是要拜祭恩师周侗。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人不敬师是忘恩。尊师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道德,一种素养,古人尚尊师重道,以身作则,难道我们以后不应该视其为楷模,效仿他们吗?

文明礼仪是社会和谐的金钥匙,是一种功能特异的润滑剂,它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心得凝聚,使社会才会更和谐,更美满。

升国旗礼仪演讲稿5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国学礼仪例3

摘 要: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它既是中国乡村社会的文化传统,又是传统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2012年1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的“礼仪中国”东岳论坛学术研讨会从礼仪的视角切入,围绕礼仪的现状与反思、传统礼仪功能和当代价值、礼俗的发展与变迁、国家祭祀与宗教礼仪、民间信仰与礼仪规范等问题进行研讨,旨在加深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处境的深刻理解,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关键词:礼仪;文化;礼制;礼俗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105-03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12年1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的“礼仪中国”东岳论坛学术研讨会①汇集了来自法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和国内四十余位专家学者。论坛从礼仪的视角切入,进行了六场大会发言,围绕礼仪的现状与反思、传统礼仪功能和当代价值、礼俗的发展与变迁、国家祭祀与宗教礼仪、民间信仰与礼仪规范等问题进行热烈讨论,旨在加深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处境的深刻理解,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下面对研讨会中代表们关注的主要论点略作综述。一、礼仪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中国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礼仪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礼仪在维系血缘纽带、协调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和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从经学意义还是史学意义,关于礼仪的研究非常发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加之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影响,在新旧秩序交融和变革的大背景下,礼仪研究失去了连续性,道德滑坡、礼仪缺失成为中国当前普遍呈现的社会现实。挖掘礼仪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重新审视礼仪的历史实质和内在精神,以古为鉴,思索礼仪的当代使命和现实价值,为当前的社会现实问题提供解决之道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彭林(清华大学)教授的报告《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概述了礼仪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指出礼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在国家典制、人际关系、社会风尚、道德规范、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礼乐文明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根本标志,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如今需将“礼”的教育与推广提上议事日程。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以《中国传统礼仪形态与当代社会生活规范轮纲》为题,结合自己研究针对在当前礼仪淡化、缺失、传承断裂的背景下,对如何保持中华礼仪文化的独特性,复兴与重建礼仪文化等问题提出了实践性建议。他认为,当前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对传统礼仪文献做系统梳理,建立完整的信息库;二是根据传统的礼仪文献和礼学著述,对诞生、成年、婚礼、丧礼等具体礼仪进行专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他特别提出要加强对实践的强调,要尝试对某些礼仪形式的恢复。以前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礼器,作为民众行为方式和礼仪表达的重要载体,也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三是通过定点和抽样调查、深入访谈等形式,作深入的社会文化调查,为礼仪的推广做信息支撑;四是在对传统礼仪特性、社会流传变化方式以及西方礼仪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组建民族礼仪的模式。通过试点和示范,使传统礼仪文化资源得以转化和利用。李鸿宾(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的《当前社会“礼仪”缺失的若干思考》列举了当前社会礼仪缺失所造成的种种问题,并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他认为造成这种礼仪缺失的主要原因就是以辛亥革命和60年代“破四旧”为标志的“革命”范式下对传统的废弃。同时,他将中西方礼仪文化发展进行了对比,认为欧洲在传统向现代社会转轨中延续传统的优秀成分,又与现性、文明相结合创造了包含优质传统文化要素在内的现代性礼仪规范;而中国在被迫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文化承传的脉络被割断,使得传统与现代相互脱节,现代礼仪精神内涵缺位,文明规范丧失。而解决之道就是重新认识“传统”,完成“传统――现代”的对接,同时将中西优秀、精致文化相结合,使东方社会走向文明。贺学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报告《传统礼仪的“神”与“形”》分析了传统礼仪的特征,指出礼仪的基质与人类积极本质一脉相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延续性,同时具有浓郁的历史性与鲜明的时代性。而当下道德滑坡、文明失落的现状要求在传承和创新传统礼仪时,不仅要明了传统礼仪之“行”,即礼仪的程序,重视仪式本身的严肃性和神圣性。她以人生仪礼为例进行了分析,提出更要理解传统礼仪之“神”,即礼仪背后的文化精神。根据新的时代意识,神行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构建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新礼仪。王杰文(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的《“礼仪中国”的神话――古今中国礼貌用语的比较研究》通过古今中国礼貌用语的比较研究说明,古代中国的礼貌用语是一种基于“差异”与“不平等”的社会等级的、流行于精英群体的仪式。这种仪式性的表征方式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变化。礼貌用语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国人要批判地继承传统需要正确认识礼貌用语本身的适用性。韩国学者崔顺全(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研究官)以《朱子的与韩国祭祀的现状》为题,从祭祀场所、陈设图和行礼等方面考察了当今韩国施行祭礼的现状,通过古今对比说明朱子的《家礼》在存续至今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异,对韩国民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及其如何被民众接受并被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成为传统祭礼传承至今。来自北京朝阳区高碑店村的党支书支芬书记以《弟子规的村落实践》为题,介绍了高碑店村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礼仪在高碑店村复兴的过程及其对村民的影响。二、国家祭祀与礼制表达“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古代国家祭祀在历代的王朝统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作为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国家宗庙的设置和祭祀,不仅是国家权力在信仰领域最为重要的外化形式之一,也是保证政治权力秩序稳定、整合社会的重要手段。在这种礼制化过程中,国家与民间各种力量的关系和互动也是历来礼仪研究领域中的重点。雷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的报告《太牢之殇――唐五代国家祭祀中的用牛与屠牛之禁》从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中的祭品入手,分析了唐五代时期国家祭祀仪式中用牛与屠牛之禁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北京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关昕的论文《礼俗之间:北京东岳庙祀典的象征与实践――兼及明清“小祀”的融通性》以东岳庙为例,分析了东岳庙在由宫转庙的礼制化过程中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指出“小祀”在国家制度和观念上具有伸缩性和灵活性。这种特性使得小祀中的一些礼仪实践成为社会共享的资源和思想,其礼制也内化为民众思想的源泉之一,被熟稔的汇入于行善积功的大众宗教实践中,从而成为民间社会接衍国家礼制理念和实践的中介。张勃(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的报告《从国家祭祀场所到公共生活空间―北京五坛的功能变迁》考察了北京地区五坛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地位和这些祭祀场所在20世纪发生的重要变化。通过这种功能变迁说明国家祭祀活动是中国成为“礼仪中国”的重要方面,而对包含崇尚秩序、天人合一等观念的祭祀活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恢复有利于礼仪中国的当代重建。朱玉麒(北京大学)教授的《告于庙社到告成太学――清代边疆平定的礼仪重建》论文通过对大量碑文和史料的考证,指出帝王时代武功从告于庙社到告成太学,不是简单地恢复上古礼制,实际上是将新的帝国疆域布告天下。通过这一形式显示国家权力在疆域中的象征。而这种变化也对清代士人新的中华国家概念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民间信仰中的礼制习俗与地域社会作为民间信仰中的神庙祭祀是中国礼制体系的重要组成。作为一种“地方性”的文化现象,在考察民间祭祀礼仪时将考察对象置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按照社区分析和田野调查的方法研究民间信仰的功能和影响、仪式与社会变迁、地方社会与国家权威之间离合与共融等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台湾陈益源(台湾成功大学)教授的《台湾云林口湖“牵水车藏”集体祭祀礼仪所蕴含的民间智慧》通过台湾云林的水难祭祖仪式的考察,分析了在将这种灾难转变为今天台湾地区富含仁爱精神和慎终追远的孝道精神的文化资产过程中,民间信仰中仪式的作用。安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的《对传统的协商:街亭村民间信仰重建过程中村民的互动》通过对甘肃天水街亭村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神灵信仰的连续考察,在民间信仰重建过程中村民之间动态的互动关系,指出任何一个社区从来不会存在有机的不变的传统,仪式和礼仪都是在新形式和新条件下得到新的改变和整治。今天所看到的传统祭祀和信仰实际是不同群体在多方协商和磨合过程中最终达成的一个为整个信仰系统内部成员共同接受的折中的新传统。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信仰的共鸣及其方式――试论东岳信仰的集体性》以北京东岳庙为例,通过对民间东岳信仰集体性的分析指出,民间信仰的集体性和组织性特点实际体现出了社会化的特征。当事人在进行神灵信仰和集体崇拜行为时更关心的是组织与集体本身。这种方式强化了日常生活的善举、善行,使得社会的良好道德建设有了组织化的落实。而这对于当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一枚煎饼补天穿”――补天节探微》对学界较少关注的节日――补天节的文献梳理,探讨了神话在节日仪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饮食作为表达性文化所承载的多重意义,指出这种研究对于认识礼俗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王炳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报告《新疆孔雀河青铜时代居民崇“七”与“人日”崇拜习俗》结合多年的调查和考古发现,分析了这两种习俗的表现形式以及国家行政力量和地域传统之间在习俗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的《小传统、地方性知识与儒家“礼仪”制度:一个人类学的分析视角》从人类学角度,结合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edfield)和格尔茨(Geertz)的“大传统”、“小传统”和“地方性知识”等相关概念和理论,通过对以儒家理论为基础的“礼仪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治国理民、文化形成等方面的影响的分析,从礼制的角度对这些概念进行了解读和反思。四、中国传统礼仪的变迁和反思礼源于俗又不同于俗。官方礼制与民间礼俗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怎样的差别?在中国传统社会秩序构建中又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又随着时展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礼俗的源起与衍变、古代礼制模式、礼俗生活的表现、礼仪文化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也引发代表们的广泛讨论。吴丽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的报告《礼与中国古代社会》站在宏观角度上从礼仪的起源、历朝历代礼制建设的措施和建设、礼制制度的发展、郊庙祭祀、国礼和家礼等方面对礼仪制度和国家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礼仪制度本身为国家制度运转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造就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特色。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以《明代乡饮酒礼》为题,总结了这种在明代中央和地方广泛实行的公众性礼仪的特点和功能,并分析了这种制度在维护统治秩序、引导社会秩序、加强基层控制中的作用。台湾学者钟宗宪(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的论文《论〈礼记・昏义〉的性别意识》以《礼记・昏义》所载内容为核心对中国古代婚姻观念进行了考察和反思。认为婚姻的意义在于生殖、繁衍的目的;两性关系的建立,在力求男女和谐的分工;对于家国而言,则是基于社会人伦秩序的建立需求与两性角色扮演均衡分工的考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张铭心的《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化的分流与合流――以墓志风俗为中心》以与中国汉民族葬礼紧密相关的代表性用品――墓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发生、发展到成熟的三个阶段,具体形象地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汉文化的整体发展和地域流变特征这一层面。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的报告《提纲挈领,用匾额复兴礼文化》概括了匾额的发展史及其在中国礼仪体系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呼吁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构当代礼制的同时应对匾额的文化价值重新审视。五、宫廷礼仪与宗教礼仪较之民间礼仪,宫廷礼仪具有规范及引导全民的示范性和引领性。各类繁复有序的仪式规程不仅对中国古代宫廷礼制的发展影响深远,而通过对宫廷礼仪行为的具体行为、礼制的发展过程的分析,探究其反映出的国家政权、等级差别等观念、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化意义等则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时代国家建制、统治特点、社会状况的理解。赵中勇(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明代宫廷典制史》从祭礼、家礼、宾礼和军礼四方面对明代宫廷典制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同时分析了宫廷典制变化的原因和其对国家、中央和地方礼仪典制的影响等。彭勇(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的《明代皇室冠礼的仪式及其功能》通过对明代皇室冠礼中具体仪式的研究,着重分析了这种皇家礼仪所反映出的强烈政治色彩。他指出明代皇室冠礼不单纯是皇室成员成年的标志,更是一种政治权力的象征,其实质是皇权运行的工具。赵和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的《唐代皇帝家庙》考证了自唐高祖李渊至高宗李治时代与太庙并立的皇帝家庙系统,分析了在中国传统礼制体系中除了前朝后室之外,左祖右社的宫城格局程式的形成过程宗教的影响深刻地渗透到中古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礼仪文化中,特别是国家祭祀,宗教仪式与国家礼仪关系密切。从这一角度理解佛教、道教与国家礼制的关系、对民间社会的影响也成为部分学者研究的线索。刘屹(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的《道教礼仪的历史概貌与研究现状》对道教礼仪内容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了道教礼仪的研究现状及其与国家礼制之间的关系。由此指出了当前的相关研究还存在对“道教礼仪”的内涵认识不足、历史发展脉络不清、对历史上仪式文本的形成过程考察不够充分和对古今道教礼仪关系的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并分析了原因。周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由佛教名山文化略谈名山文化之场效应及其现代意义》主要讨论了佛教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之场效应在传播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对国家和民间社会产生影响。此外,部分学者还以书院为研究的切入点,探讨了书院在礼制教育和礼仪文化推广和传播方面的作用。北京东岳书院筹备组组长关三多以《同善堂义学与东岳书院》为题,通过对北京东岳书院的历史追溯,总结了书院在礼仪文化向民间渗透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当代书院建设的启示。赵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与当代书院的使命》通过分析著名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教育思想中书院在国民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指出礼乐教育是人格培养和情志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成为当代书院继续坚持的传统。叶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宋代泰山书院述略》介绍了宋代泰山书院创办的时代背景、主要业绩、历史地位及其影响等,指出其在弘扬儒家礼学精神中的特殊作用。纵观整场论坛,从报告的学者和代表看,既有资历深厚、成就辉煌的学术大家,也有当今活跃在各研究领域的青年翘楚。六场发言,代表们的讨论热烈而广泛,两代学者间也增强了代际对话,不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报告的内容看,整场论坛呈现出以下特点:1.研究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学以致用。复兴礼仪文化、重构新礼仪不仅是应对当前道德滑坡、礼仪缺失的现实困境,更是中国走向世界确立自己主体文化的客观需要。因此,代表们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积极的入世精神,将关注的焦点普遍集中在了如何实施传统优秀文化价值的转化等现实操作性强的问题上,反映出学者们对文化的责任感和实践理性。在这种基础上对礼仪文化的重新审视和考察已经远远超过当下学术本身的使命和意蕴。2.增加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此次参会代表们来自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各个领域,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让研究者的视野更为广阔。同时,本次会议进一步扩大了史料运用的广泛性,墓志、碑文、地方文献等的大量使用,田野考察和文献解读相结合,加强了研究阐释的深度,结论也不乏新意。3.地域社会的研究仍是重点。本次会议涉及的论题非常广泛,有对典章制度的考证,政治理念的阐发,社会关系的论述,有对生活细节、器物习俗的描述和考证,还有对传统理论的批判和反思,而在历史情境中审视地域社会与礼仪文化的内在联系,从民间社会与国家权力互动的角度考察礼仪的变迁仍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国学礼仪例4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六年级四班的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文明礼仪充满人间》。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讲文明、有礼貌是一种美德,也是每个人的追求。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不文明现象也逐渐多起来。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提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更要出现在行动中,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争做新世纪、新时代的文明之星,让文明与我们同行!

同学们,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弯腰拾起身边的一片废纸,仔细擦净教室每一块瓷砖,保护校园中的一草一树做起。让校园里有更多的护绿天使,让文明礼貌之花在我们的校园竞相绽放吧!

小学生关于文明礼仪国旗下演讲稿【2】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讲文明、守礼仪,做一名彬彬有礼的小学生。

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自小受到的教育。礼仪不仅体现出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更富有时代的新内涵。讲文明礼仪,传优良美德,建和谐学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金钱;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与礼仪,那你就是真真正正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道德基准。

讲到文明,有人会问:文明是什么其实文明很简单,它是路上相遇时的一次礼让或一个微笑、是见到亲人时的一句真诚的问候、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看到垃圾之后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手之劳等等。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说到礼仪,人们都家喻户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那么,礼仪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可以这样理解:礼,是表示尊重的意思;仪,是人的容貌以及举止。整个来说,礼仪就是尊敬他人的一种行为规范,也是尊重自己的一种意识体现。比如说:我们每天早晨能干干净净上学、见到同学和老师能热情地打个招呼、每天早晨排队出操能够做到安静、迅速和整齐,每天能听从桌长的安排有秩序在食堂用餐不大声讲话、上下楼梯能够自觉做到轻声慢步靠右行,在课间休息时不和同学追逐打闹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小学生的基本礼仪常识。如今在我们同学身边不时有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发生:比如说: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从楼上往下吐痰,这种举止对不对?食堂用餐时有的同学相互争吵,饭菜随意浪费,这种现象有没有?排队出操时有的同学拖拖拉拉追逐打闹,这种行为好不好?上下楼梯时勾肩搭背你争我抢不守秩序,这种习惯对不对?这些都是反映了我们个人文明礼仪素质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虽然都是一些小的细节,但是,我们要认真反思自己,及时加以改正!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基础。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文明校园,礼让他人,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在社会处处盛开。我的国旗下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

小学生关于文明礼仪国旗下演讲稿【3】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我想首先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你的学习,你的生活,甚至将来的一生都将受用不尽,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加上恬静、幽雅、舒适的学习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我们不断探索,求知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

我们播下一个动作,就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就收获一个品格;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脏话;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学做文明人,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摈弃我们身上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文明礼仪永伴我成长!

谢谢大家!

更好的相关文章:

1.小学生国旗下文明礼仪讲话稿

2.小学生国旗下安全演讲稿

3.小学生国旗下关于安全的演讲稿

4.国旗下小学生关于爱国演讲稿

5.小学生国旗下演讲稿关于元旦

6.小学生国旗下关于爱国主义的演讲稿

7.关于小学生国旗下演讲稿范文

国学礼仪例5

国旗下讲话稿小学礼仪简短范文1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校园文明礼仪。

首先,校园文明礼仪表现在我们小学生的着装方面。我们要着装得体,不能穿拖鞋进入校园,天气渐凉后,同学们也不能把棉拖鞋穿进校园。我们的仪容要符合学生的身份,要体现出新世纪学生篷勃向上的风采。

其次,校园文明礼仪还表现在升旗仪式中。升国旗、奏国歌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国旗下的我们要严肃认真、精神饱满、目视徐徐上升的国旗、并向其行队礼,而不应该低头或者东张西望。这是对国旗和国歌的尊敬。

校园文明礼仪还包括遵守校园秩序,做到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下课后不在教室或走廊奔跑、跳跃,不大声叫喊。上下楼梯靠右行、见到老师和同学要主动问好等。

文明礼仪不是靠一个人遵守的,要靠我们大家一起遵守。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争做文明学生!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国旗下讲话稿小学礼仪简短范文2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的国旗下讲话由我们五年级主持。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文明是什么?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时平时与人相处时的和睦,是见到师长时的一声亲切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让文明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也让文明伴随着我们走向社会。

一直以来,我们东台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默默工作,无私奉献,努力为同学们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学校一天天在发展,环境一天天在改善。但是,同学们想过吗?学校要发展,形象要高大,光靠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你、我、他,大家的共同努力。你一言,我一行,塑造出东台学校高大、美丽的形象,每一位少先队员的举止言行展现的正是学校的品味,关系着学校的荣辱。

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你会感觉我们离文明还有一段距离。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常规检查时,红领巾有没有戴?团徽有没有戴?你的指甲是不是又长又脏?你的红领巾是不是又脏又皱?教学楼中那雪白墙壁上的黑脚印和钢笔墨迹,是不是你的“杰作”?在我们的校园内、教室里、楼梯上,那些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又是不是你随意而扔?课间休息时间,你是不是在走廊里与同学追逐打闹??殊不知,这些都是不文明的现象。

同学们,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将决定明天的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做个文明的小天使。用自己的行动,来塑造更清新的天空,让文明的画卷,布满实验小学整个校园。

同学们,让我们在国旗下共同祝愿,祝愿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文明之花! 谢谢大家!

国旗下讲话稿小学礼仪简短范文3各位老师、同学:

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讲文明,懂礼仪》。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有许多人的优秀品质被历代传颂。

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它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本应体现这些,再看看我们中得一些人,上公交车凭气力大,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粗话满天飞,不守交通规则:随意闯红灯、跨栏杆,少不尊老这些陋习时时闯入眼帘,撞击耳膜。这些现象,在我们学生身上也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来,如口出脏话,乱抛杂物等等,这和我们泱泱大国文明之邦的国民身份,是格格不入的。

行为习惯、言谈举止、精神面貌这些礼仪细节可折射出学校的文化氛围,可以表现出个人素养。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学校来说,礼仪是一个学校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校风的反映。因此,我们要将文明礼仪的养成放到重要的位置。

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人,应该从提升自己的修养入手,首先,要提升思想修养,尊敬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把它们当作做人的根本,这也是文明礼仪的第一要求;其次,要提高社会人文素养,要成为一个真正有教养懂礼仪的人,必须用只是补充自己,用人类文明的养分滋养自己;再次,是要严于律己,管住自己的口,不说粗话脏话,不说刻薄的话,不说伤害他人自尊的话,见到老师长辈要问好,接人待物要有礼貌,要坦诚,要谦恭,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起哄。管住自己的手,不做影响环境的事,不做损害公物的事;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学生时代要尽量保持自己的清纯。不要羡慕成年人的打扮,等到成年后,我们想要再寻回少年的清纯而不再时,你才会知道少年清纯的可贵。

同学们,我们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品质高尚,讲文明,讲礼仪的人,要规范我们的行为习惯,让我们终身受益。也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监督,共同奋斗,为建一个文明的班集体,文明的学校,而共同努力吧。

国旗下讲话稿小学礼仪简短范文4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貌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不无遗憾地发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却时时存在着与之不和谐的行为。

五月一日一大早,我和妈妈兴致勃勃地到河南省地质博物院去参观。来博物院参观的人可真不少呀!有顽皮的儿童,有学生,甚至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领票的队伍象一条长蛇,弯弯曲曲地排了几里地。火红的太阳悬在头顶,烤得人直冒汗,每个人都急切地盼着能早点进入博物馆内。这时,一位穿红色衣服的阿姨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口渴,她从队伍中走了出来,到附近的冷饮摊点买了一瓶矿泉水。回来后,发现自己的位子被排在她后面的另一位阿姨占住了,就走过去评理。她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着,说着说着,那两个阿姨竟然动起了手,。她们的丈夫看到后,不但没有阻拦,反而赤膊上阵,也跟着打了起来。一个个披头散发,头破血流,两家的孩子被大人们的举动吓得哇哇直哭。在众人的劝说下,他们终于停止了“战斗”,各自开车到医院看病去了。

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刚才的好心情已荡然无存。为了一点点小事,就口吐脏话,甚至大打出手,而他们并没有一点羞愧之意,我为他们的行为感到悲哀。

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孕育了享有“礼仪之邦”美称的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文明礼貌不仅是个人素质的表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一个人精神风貌的具体展现。而有些人,在追求金钱物质的同时,却失去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张口骂人,动手打架,他们是物质的富有者,却是精神的贫困者。

文明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它蕴涵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之中。在得到别人帮助时说一声“谢谢”,在打扰别人时说一声“对不起”,在别人有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面对满身尘土的清洁工时向他们抱以灿烂的微笑……如果人人都能以文明之举做事,以礼貌之心待人,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友好、宽容、关爱和温馨。

让我们携起手来,使文明礼貌之花开满和谐社会的每个角落!

国旗下讲话稿小学礼仪简短范文5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讲文明、守礼仪,做一名彬彬有礼的小学生。

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自小受到的教育。礼仪不仅体现出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更富有时代的新内涵。讲文明礼仪,传优良美德,建和谐学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金钱;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与礼仪,那你就是真真正正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道德基准。

讲到文明,有人会问:"文明是什么"其实文明很简单,它是路上相遇时的一次礼让或一个微笑、是见到亲人时的一句真诚的问候、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看到垃圾之后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手之劳等等。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说到礼仪,人们都家喻户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那么,"礼仪"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可以这样理解:礼,是表示尊重的意思;仪,是人的容貌以及举止。整个来说,"礼仪"就是尊敬他人的一种行为规范,也是尊重自己的一种意识体现。比如说:我们每天早晨能干干净净上学、见到同学和老师能热情地打个招呼、每天早晨排队出操能够做到安静、迅速和整齐,每天能听从桌长的安排有秩序在食堂用餐不大声讲话、上下楼梯能够自觉做到轻声慢步靠右行,在课间休息时不和同学追逐打闹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小学生的基本礼仪常识。

国学礼仪例6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伴我行。

当三月的春风吹遍大地的时候,文明和谐的春风也吹遍了我们的校园。

同学们,我们知道,作为现代公民,要讲礼仪,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更应该知书达理,举止文明,谈吐得体。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高素质、讲礼仪的人,这样的人也一定能够赢得别人的赞许和尊重。

同学们,文明礼仪是我们生活的基石,是我们成长的肩膀。身为现代小学生,讲文明守礼仪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国旗下,我们的严肃认真是礼仪;课堂上,我们的专心听讲是礼仪;行为上,我们的谦逊礼让是礼仪;生活中,我们的尊老爱幼是礼仪;同学间,我们的以诚相待是礼仪。有了礼仪,才能构建优美的校园环境;有了礼仪,才能创设优良的学习气氛;有了礼仪,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社会才会和谐。

拿出你口袋里十分之一,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的钱给那些贫困的人,你会因此变得博爱高尚,那些受到帮助的人不但会在心中为你祝福,而且会将这博爱与高尚发扬光大!送出你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给那些失去生活勇气的人吧,这会给他带来生活的希望,这一瞬间,你的形象将会深深印在他的心中。而你也会变得更坚强,更睿智!弯下腰,捡起地上的一片碎纸,伸出手,扶起身边一位摔倒的路人......这一弯腰,一伸手,也会使你拥有善良与责任。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把文明礼仪深深地刻在心中,争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让礼貌用语传遍校园,让文明举止传遍校园,让和谐春风吹遍校园。让我们的校园变成文明的摇篮,让我们做讲文明守礼仪的旗手,一路欢歌,一路前行。

小学生国旗下文明礼仪讲话【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非常高兴我们又相聚在这美好的早晨。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八荣八耻。

胡锦涛主席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讲话,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那么什么是八荣八耻呢?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总书记总结的关于荣辱观的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寓意深刻。

那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一直以来,我们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们默默工作,无私奉献,努力为同学们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学校一天天在发展,环境一天天在改善。但是,同学们想过吗?学校要发展,形象要高大,光靠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你、我、他,大家的共同努力。你一言,我一行,塑造出小学高大、美丽的形象,每一位少先队员的举止言行展现的正是学校的品味,关系着学校的荣辱。

做人,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都被赋予不同的内容和色彩。因此,学会做人,离不开现实社会。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礼仪常规》来鞭策和约束自己。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强健的体魄,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希望同学们以这种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鼓舞自己,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德,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这里,我以少先队大队的名义呼吁:行动以来,少先队员们!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遇到师长、来宾,主动敬礼问好;上下楼梯,人多拥挤,注意谦让,靠右行走,保障畅通;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见到纸屑随时捡;爱护公共财物,不乱写乱划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相互监督,共同促进。

同学们,你能做到吗?说得到做得到!今天,就是检验我们行动的大好时机。让我们全体行动起来,比一比,谁才是真正的说到做到的文明礼仪的好学生。

同学们,加油吧!相信自己,你一定行!

小学生国旗下文明礼仪讲话稿【3】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知荣耻,做真人》。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

孔融让梨是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故事了。四岁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西汉的韩信,年轻时受恩与一位老奶奶,长大以后,虽功成名就,被汉高祖刘邦封为淮阴侯,却念念不忘当年那位老奶奶的分饭之恩,派手下四处寻找她,最后以千两黄金相赠,成就了一段一饭之恩,涌泉相报的千古美谈。宋朝时的杨时和游酢,是当时有名的学者。有一天,他们一起去拜见程颐,向他求教。当时外面正下着鹅毛大雪,寒风刺骨,又恰逢程老先生在家闭目养神。为了不打扰老先生休息,他们二人就静静地站在门口等候。老先生醒来时看到他们,这就是历史上程门立雪的故事。

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国学礼仪例7

文章标题:学礼仪知荣辱讲文明爱国演讲

礼仪荣辱文明当我面对这个博大精深的题目,陷入深思的时候,不禁想起了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句名言,叫做:“兴于诗,成于礼,和于乐”。简单的九个字奠定了我国古代礼乐之治的思想基础,诚然,我国是首倡“礼乐之治”的国家,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是唯一的只有王朝更替、社会形态更替,而无国脉中断的洋洋大国,究其缘由,正是儒家礼乐之治的深刻影响。在我国的历史上因为重视礼仪而强盛的事例不胜枚举。国人皆知,汉武帝雄才大略,集权专制,而他却更讲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礼制,兴办古学,礼遇臣属,把汉朝推向强盛的的顶峰,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北劫匈奴两千余里,使之数十年不敢南犯,国库钱粮堆积如山,实现天下大一统,人民生活富裕安乐。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把唐朝推上整个封建社会的巅峰。礼制,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相反,几个不讲究礼仪的王朝,如秦,14年而亡,隋,36年而灭。社会、国家尚且如此,家庭、个人概莫能外。一个遵循礼仪规范的家庭,其家庭成员必定充满和谐愉快,以至健康长寿;一个遵循礼仪规范的社会成员,与同事、与邻里、与领导、与群众必能团结友爱,以至遇事畅行无阻。荣辱和礼仪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遵循礼仪,怎么知荣辱;如果不知荣辱,礼仪还有什么用处。所以,我们在讲究礼仪的同时,还要具备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归纳的“八荣八耻”的倡导与推行,必将使全国和谐昌盛,遍地春光。在“八荣八耻”中列为首位的是“热爱祖国”,祖国,古称“父母之邦”,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之邦都不知道热爱,还有什么面目活于人世。历史上爱国至上的志士仁人举不胜举,这些爱国志士有达官显贵,也有布衣平民。在近代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不畏列强,卫国禁烟,虽被道光皇帝革职在所不惜,曾作对联自励:“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国的温家宝总理在就职演说时引用了这幅对联,至今听者动容,感人至深。继林则徐之后的邓世昌、谭嗣同、邹容、喻培伦等都为救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光辉永照史册。抗日年代,杰出的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对不爱国的人士作诗嘲讽:“鸟爱富,不爱树,树若倒,何处住?人爱家,不爱国,国若亡,何处躲”?这就深刻地道出热爱祖国的光荣,危害祖国的耻辱。文明,是野蛮、愚蠢的反意,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文化、科学、思想、修养、生活习惯等。毛泽东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列宁曾说:“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的”。其实,我们中国是历史上著名的文明之邦,特别是华夏文明赢得了周边各少数民族的敬仰,使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久不衰。有这样一个历史纪事: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初犯北宋,北宋未加防范。耶律阿保机纵兵杀掠,一妇女抱两个幼子在前奔跑,跑不动,只好扔掉一个,还是没脱契丹兵的追逐,契丹兵问:“你扔掉的孩子是谁?”妇女说:“我的孩子,抱着的是我大姑姐的孩子,我大姑姐的丈夫已经战死,大姑姐不能再生,所以这孩子一定要保。我有丈夫,可以再生,非舍一个不可的话,就得舍我自己的”。契丹人闻言,深受感动。事情传至阿保机处,阿保机当即下令撤兵,侍卫问故,阿保机答:“不义之师入文明之邦,必败!”可见,文明的威力在一定条件不亚于千军万马。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部分同志产生了金钱至上的观念。礼仪观念、荣辱观念、文明观念十分淡薄,不改正,势必导致副面影响,希望大家最后听我一言:“八荣八耻是指南,礼仪文明做典范。国家强盛我富裕,社会和谐我安全。”

《学礼仪知荣辱讲文明爱国演讲》来源于,欢迎阅读学礼仪知荣辱讲文明爱国演讲。

国学礼仪例8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在校园》。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在这阳春三月,春意浓浓、生机勃勃,意味着我们该有一个崭新面貌。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生礼仪洋溢在美丽的校园里呢? 我们小学生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篷勃向上的风采,因为仪表、仪容、仪态可以让人一看便知道你的修养。 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此时此刻,国旗下的我们要严肃认真、精神饱满、高唱国歌,不负于“礼仪之邦”这个美誉。 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校园礼仪就更重要了,下课后的休息时间,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我们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和接受值周学生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 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磨擦消迹,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培养较强的协作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 在3月这个文明礼貌月,全中国都弥漫着文明礼貌的芳香。而这些芳香正来自于各种花朵,你,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行。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

国学礼仪例9

提起礼仪,每个人都并不陌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是一直奉行“忠、孝、仁、义、理、智、信”等社会公德的国家。到了现代,在我们的身边,你也总会看见那些谈吐文雅,举止谦和,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人。在我们的学校,在我们的班集体里,也有不少文明小标兵、小卫士。可是令人惋惜的是,有个别同学不注意个人修养,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现象:有的课堂不遵守纪律,有的课间活动疯打,追逐;有的在整洁的地面上随地乱吐,乱扔;还有的在雪白的墙上,印上一个个不光彩的手印、脚印。这些行为与我们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极不和谐!我们该怎样去做,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小学生、合格的中国公民,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我们成为当之无愧的文明使者呢?

著名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孩子的习惯一旦形成,用不着借助记忆就能很容易、很自然地发挥作用。”美国教育家艾德勒说过:“教育的意义不是旨在形成任何各种各样的习惯,而仅仅在于形成良好的习惯。”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其文明礼貌的习惯。

学校在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至关重要,关系到人们的行为准则,关系到做人的道理,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甚至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坚持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小学生的文明礼仪包括:标志(红领巾、校徽等),礼节(会招呼、普通的待人接物、举止言行),仪式(升旗、新队员入队、大中队活动等仪式)。学校用文明礼仪来教育感染少年儿童的心灵是具有少先队特色的一种组织教育,也是教育新一代孩子学会做人的有效途径。

如何把每周国旗下的讲话与小学生礼仪教育相结合呢?升旗仪式本身是神圣、庄重的一种仪式,各个环节非常庄严,不能忽视。出旗时旗手和护旗手动作要整齐,步伐要一致,行进要有力;升旗时全体少先队员行队礼要准确,态度要严肃。唱国歌时每人都要唱,声音要嘹亮、整齐。整个仪式气氛要庄重、严肃、认真,从而达到教育、熏陶、感染学生的目的,培养他们从小热爱祖国,学好本领报效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特别要利用仪式中国旗下讲话这一环节,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教育:

1 革命揩模教育

事先找一些革命前辈、伟人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有关文明礼仪小故事,用演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懂得人的举止言行也是素养的直接表现,素养高低直接影响人的形象,人的形象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活、工作和同志之间的关系(如:怎样尊重他的老师,怎样对待他的工作人员等)。

2 历史传统继承教育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有许多的礼仪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如:有代表性的孔子和孟子,讲述孔子有关礼仪教育的一些小故事,使学生知道我们祖先是如何学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小小礼节的养成是多么重要,对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关键。

3 先进人物再学习教育

先进人物不是天生就是先进人物,他们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平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心中有他人,热情待人,对人有礼貌,这是他们成为先进人物的基础。我们不能以为这些与人们成名没有关系,只要工作干好就能当先进的错误看法。(如:房修工作中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徐虎,热心为乘客服务的公共汽车优秀售票员李素丽)。

4 平时礼仪训练教育

对小学生礼仪教育不能成人化,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年级高低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进行礼仪教育。从学生的礼仪范围可以分为两方面指导学生怎样做:

4.1 学生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一般礼节

衣:就是衣着整齐、大方。在正式场合要像《弟子规》要求的那样:“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在隆重庄严的场合,如升旗仪式上,要特别注意个人的公众形象,注意仪表,衬托隆重庄严的气氛,所以不能穿得太随便。各中队都要检查每位同学的衣着、校徽、红领巾等,请做的不好的同学马上纠正。

食:在校不能吃零食,不挑吃,果壳、纸屑不乱扔。在家就餐时要做到(1)请长辈先入座。(2)等长辈先拿碗筷后,自己再拿碗筷。不专挑自己喜欢的饭菜,也不能将爱吃的菜端到面前。(3)吃东西或喝汤时要小口吞咽,闭嘴咀嚼,尽量不发出响声,不在菜中乱翻乱拣。(4)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5)主动给长辈添饭加菜。(6)先吃完饭要说“大家慢慢吃”。在学校就餐时要做到:(1)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秩序地进入餐厅。(2)坐在指定的座位上,两脚自然并拢,双腿自然平放,坐姿自然,背直立。(3)要安静、文明进餐。(4)饭、菜、汤要吃净;不偏食、不挑食。(5)碗、碟轻拿轻放,摆放整齐。

住:要求班级同学要团结、相邻班级要友好;与邻居要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平时要按时起床,自己穿衣、叠被,及时整理房间,摆放好自己的物品;自觉刷牙、洗脸、梳头,适当地活动身体;朗读、背诵课文或听广播、看电视音量适中,以免影响家人或左邻右舍的休息;看电视要注意礼让他人,不与他人争频道。

行:要求上下学路上要走好;上学前、归家后,要向家长打招呼。见到家长离家或归来应主动打招呼,递接物品。

4.2 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明礼貌常识。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语言和行为

文明礼貌语言的要求是不说粗俗的话,日常礼貌用语包括“您好”、“早上好”、“见到您非常高兴”、“没关系”、“欢迎观临”、“晚安”、“再见”、“欢迎再来”、“对不起”、“谢谢”、“请”,等等。

文明礼貌行为包括孩子的交往行为和环境行为2种。

交往行为包括见面过分手时打招呼、握手;与人交谈时眼神、体态和表情要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进别人的房间要得到允许;不在人家工作、学习、休息的时候打闹打扰人家 ;不任意翻别人的东西;有客人来家时要请进屋坐,离开时要送出门,说声“再见”;老师和长辈拿东西给自己时,要用双手去接;别人说话时,不任意打断别人讲话;在公共汽车上要主动让座等等。

文明礼貌的环境行为要求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比如爱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仍纸屑果皮,不乱扔垃圾;穿着朴实、大方、整洁,头发要保持干净整齐;不打架、不骂人;待人态度热情和蔼;遵守交通规则;乘车时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路、让座,不争抢座位;购物时按顺序;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观看演出和比赛时,不起哄骚扰,做文明观众等等。

国学礼仪例10

[作者简介]范广欣(1975― ),男,江苏省扬州市人,历史学博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西方政治哲学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西方政治哲学、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0)01-0129-11

礼按照传统和曾国藩本人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制度,首先是官僚制度,也包括学校、家族、赋役等其他方面的典章制度,二为行为规范,主要是仪式和礼节,包括儒家正统(经常受到王朝政治权力的支持)认可的风俗习惯、宗教活动和人与人相处、交接的规范。以往的研究对礼的分类和具体内涵不够重视,除了冯友兰明确指出曾氏把制定营规、营制当作是恢复军礼的尝试以外,其他学者或者泛泛而谈,或者把礼当成一种笼统的道德规范,不仅对典章制度的作用认识不够,也对宗教活动、风俗习惯等仪式性的内容完全忽视。如果不讨论仪式性的内容,那么对礼和“礼学经世”的理解,无论如何都只能是片面的。典章制度多与国家层面的大事情相关联,仪式性的活动,尤其是宗教仪式,却更多地渗透到当时人民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礼的缘起本来就染有浓重的宗教色彩,春秋以后,虽然道德伦理的解释逐渐占据了上风,却始终不能完全取代原有的宗教功能。如果只强调其中蕴涵的道德规范,而滤去其宗教色彩,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其符合受五四洗礼的现代人的期待,而不是历史的态度。

实际上,同典章制度一样,仪式尤其是祭祀等宗教活动,在曾国藩“礼学经世”主张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曾氏一向把祭祀活动看成他从政、治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还是同治中兴期间,这类活动都占据了他相当的精力,对他一生功业也起到积极作用,比如三河城惨败之后的祭祀、各地昭忠祠的建立和调整对湘军士气的维持,对湘军团队精神的塑造都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本文的主要任务是追溯曾国藩“礼学经世”说的宗教仪式渊源。我想强调的是,一个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有其精神上的因袭变异,还要有适合它的社会历史土壤。前人对曾氏生活的时代所面临的危机如王朝衰朽、西力东渐多有论述,但是这只能说明一般的“经世”要求,却不能说明“礼学”的特殊意义。还没有受到重视的是礼(尤其是其中宗教仪式的内容)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希望通过本文考察宗教仪式在曾氏所生活的时代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注意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紧急事件中的生命力以及曾氏从中所获得的启发。期望从曾氏担任两江和直隶总督期间送痘神和求雨求睛两件事人手,追溯“礼学经世”的这一层面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渊源,看仪式过程中当地平民和外来官员,地方风俗和朝廷典制如何互动、合作,看主事者――地方官员如何在既定框架下面因应具体情况作出调整,实现礼仪的社会政治功能。

一、送痘神

送痘神的事情发生在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其源头要追溯到三月十四日。当时曾国藩正在两江总督任上,距离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即两江总督冶所江宁)也还不到三年,仍然是百废待兴,曾氏在政务繁忙之余,督导次子纪鸿(小名科一)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当夜发现纪鸿腰疼头疼,听说他白天又不能吃饭,便“殊深忧灼”、“久不成寐”,不过他也没有往坏处想,只是觉得儿子可能是用功过度,体力不支。第二天纪鸿就起不了床。十六日给他吃了补药,效果不好,才知道不是疲劳那么简单,而是真的有病了。找医生(幕府中人?)来,却未能说明病因,对症下药,反而耽搁了时间,结果拖到十八日,病就加重了,令曾氏“深为焦灼”。直到十九日,新找的医生才得出结论:“非疹也,痘也。”痘,俗称天花,亦称痘疮或疮,在当时是一种很危险的传染病。道光十九年(1839年),曾氏十岁的幼妹和一个三岁的儿子就曾连续两日内死于此症。曾氏发现连续几天药都用错了,“尤为焦灼”,立即请了一位专科医生来看,确诊为天花,而且已经很严重,全身都长满了痘。曾氏已无心细看文件,“乃打扫屋宇,择花园中厅净室敬奉痘神。傍夕沐浴,灯后拈香行礼”。他的反应迅速而自然,可见这样的做法既符合民间(湖南?江苏?)惯例,也至少不为朝廷礼仪所明文禁止。这一夜,他都无法入睡。四更以后,到纪鸿窗下倾听,觉得呼吸还均匀,才略为放心。一方面当年的丧妹丧子之痛给他留下很深创伤,八年之后他奉母命为亡妹立碑,还“怆然不自知何以为人也”;另一方面,他向来就对随便服药,尤其是补药有保留,父子情深更觉得自己是走错一步。二十日,纪鸿的病很危险,尤其麻烦的是喉咙阻塞不便进食,服药和进食流质食品后才有所好转。曾氏一天既不见客,也不能定下心来办理公务,睡眠仍然不好。二十一日,“大有转机”,服药饮汤,纪鸿的喉咙也渐觉不痛,曾氏认为“盖全赖神佑,非由人力,钦感无已”。二十二日他给纪泽的信,也表达类似看法,“托痘神佑助,此三日内,转危为安”)。以后病情就一路稳定、好转,曾氏的日记对病情的发展、病人的生理反应和饮食都有详细记载,他本人的睡眠也随之正常。到二十八日,他终于可以放下心来,感慨:“此次由至险而得至安,实初意所不到。一则赖痘神佑助,一则刘叟(专科医生)之老练精慎,叶亭(幕府中人)之劳苦维持,均难得也。”至此,他才对人力有所肯定,不过自始至终仍是把神佑放在优先地位,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人力有限,有些事情的成功还是要依靠神佑与人力的结合,不能把所有领域都留给人的理性,那么人在这些场合,除了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以外,还要尽量争取神的合作,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仪式性的活动与神沟通。准确地讲,对曾国藩和他同时代的人来说,任何事情的成功失败,理性或理性以外的因素都在起作用,只不过其先后的次序和比重,因应场合而不同,比如镇压太平军,曾氏虽然几番怀疑“天心何时厌乱”却还是屡败屡战,并不怎么寄希望于人力以外的因素,而对付天花那样当时人们不能完全了解和控制的疾病,却一开始就要优先争取神的佑护,所以直到四月初二才单独提到人的贡献,“其病极重,幸而医治得法”。四月初八,纪鸿的病差不多痊愈,两江

总督府便大张旗鼓行送痘神之礼,日记原文如下:

是日,礼送痘神。余作祭文一首,四言三十二句,令叶亭缮写。辰初读文,行四拜礼。金陵之俗,送痘娘娘者纸扎状元坊一座,扎彩亭三座,又扎纸伞、纸旗之类,亲友亦以伞旗及爆竹送礼。是日,走纸伞者三十余把,爆竹十余万,辰正礼送出门。余许以二千金修痘神庙,保金陵城内男女永无痘灾,亦于祝文中详言之。仪式过程大概可以分为读祭文、行礼、送礼、许诺四个环节。祭文今已不存,结合许诺内容估计也不外乎感谢神灵保佑,并且推己及人希望恩泽广被的意思,负责抄写的叶亭即为先前与痘神和医生同时被感激的幕府中人,他所做的也许不仅包括照顾纪鸿,也包括与求神有关的事宜。四拜礼应是相当隆重的礼节,曾氏咸丰九年(1859年)五月行释服礼、每月十五去文庙行礼,都仅为三拜九叩。送礼在当地痘神庙举行并依据金陵风俗则更耐人寻味。一方面痘神的祭祀比较边缘,朝廷的礼仪制度未能完全覆盖,因此保留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曾氏一向主张,礼仪在不违背其基本精神(此处即为报恩)的同时,可以因应时俗(一时一地的习惯)加以适当变通。更重要的也许是曾国藩想借此机会表明他愿意尊重当地的风俗民情,这场仪式不仅以当地人为观众,也期待着他们的参与。曾氏世居湖南,也曾长期在北京做官,他在金陵亲友却应该不会很多,那三十多把纸伞的原主人或许是幕府中人,或许是属下官员,也应有地方绅民吧?如果是这样,那么当地人至少是其中一部分也采取合作态度,同湖南来的征服者总督共同完成了仪式,我想这正是曾氏的期望。最后许诺以两千两白银修痘神庙,保佑城内男女永无天花带来的祸患,更强调了这场仪式不仅是曾氏为儿子报答神恩的私人行为,而是两江总督在履行他代表天子造福一方百姓的职能。――两千两白银,不是一个小数目,曾氏素以俭朴自律,就在四月初三别人帮他打了一把银壶炖补品,花了八两银子,他还懊悔不已,要在日记里作自我批评,如果不是官式礼仪,他一定说服不了自己花这么大代价。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此中含义。从曾氏个人来讲,按照他受的传统教育,他应该推己及人,希望神灵不仅能佑助他的儿子,也能佑助他治下像子女一样需要他照顾的人民。另外,个人的感情也要受到礼的规范而有节制,否则便为行为失当。在纪鸿病情严重的时候,支配曾氏行为的主要是父子之间的亲情,但当危机过去以后,他就回到朝廷大员、两江总督的身份考虑问题,并且希望先前的行为也能合乎这个身份。送痘神之礼的公开举行就使家庭范围内的私人行为得到合理化的提升,从而舒缓他内心的自责等紧张情绪。从经世的角度来讲,他也想表明对人民福祉的关心,塑造官民一体的形象,在金陵这个太平天国长期统治,又见证了湘军破城以后种种暴行的地方收拾人心,在长期的断裂以后重建仪式秩序。九月初七新庙落成,曾氏亲自去痘神祠拈香,这件事才圆满告一段落。有趣的是,日记原文指出此新庙是“三月所许”,而非四月。可能性有二:(一)曾氏记错了时间;(二)的确三月纪鸿病危时已经许愿,尽管并未在当天日记中记载,四月送神时只不过是重申承诺,因而更多带有公开表演的性质。后者似乎更合情理。痘神庙的楹联保存下来,“善果证前因,愿斯世无灾无害;拈花参妙谛,推神功能发能收”。这幅楹联明显带有佛教色彩,与作者儒家身份不符,恐怕却符合当时一般民众的信仰,曾氏是借佛教观念来行儒家官员的教化功能,希望人民行善积德,尊重官府认可的权威。最后需要补充的是,在日记和上述元月二十二日给纪泽的信中,他都一直称颂痘神的灵验,但是当年五月给妻子欧阳夫人的信中却只字不提痘神,只说祖宗神灵庇佑,一个解释是在紧急关头,他觉得向痘神求助更直接更灵验,事后想起来却不得不承认向祖先求助更符合宗法的要求,而且祖先神灵与自己更为熟悉,痘神则较神秘,紧急时候自然需要权衡利弊,平时则不必(向读书不多容易迷信的妇女)宣扬。我们可以看到祭祀等礼仪活动,除了宗教色彩和正统意识以外,还渗透着现实的功利考虑。因为治病,所以求痘神,因为痘神在金陵民间有广泛信仰,所以大张旗鼓送痘神,因为祖宗崇拜对以家庭为本位的妇女更有教化意义,所以痘神就不被提及。

二、求雨求晴

曾国藩早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就有《请设坛祈雨疏》,他本人主持求雨、求晴的事情最早见于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的日记,当时距离曾国藩成功镇压太平天国,从安庆移镇金陵才一个多月。比较集中的记载始于同治六年四月,与送痘神之事前后相连,一直到同治九年五月以后才消失。曾氏同治元年起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受命在安庆主持军务。三年六月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才得以进入金陵,九月正式移镇,但是同治四年、五年的大部分时间均在外主持镇压捻军的军事行动。同治五年十一月才奉命回两江总督本任,六年三月六日始入住金陵城内公馆。0所以曾氏专心致志担任地方官,只有同治六年元月至十一年二月去世这段时间,求雨及求晴的活动便占据了他连续的地方官生涯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看到他一方面尝试找到最有效的办法(祭祀方式)来解决因天气反常而给人民的生活和官府的统治造成的困境,另一方面又一如既往地希望透过孤立的事件及其解决方式发现常规,找到类似情况下可以反复操作的模式。这样,同冶六年四月起对求雨及求晴活动的记载,使可以大致归入典范的形成和典范的运用两类,其中每一类都既有成功、确信,又有局限、迷惘。

(一)典范的树立

天气情况影响到军事行为的成败,又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因此,曾国藩一向都比较留心,担任地方官以后关注的重心自然也就偏向后者,同治五年十二月从镇压捻军的前线回金陵的途中,他在日记中就忧心忡忡提到连续五个月无雨无雪,麦不能下种,来年必有灾情。到六年四月,也许事态严重,去城隍庙求雨虽然符合惯例,效果却不太明显,⑨他便和属下官员及幕友商量其他办法。十四日,江苏省布政司李宗羲建议:“亲笔书南方朱雀之神,风云雷雨之神两牌位,黄纸朱书,又亲笔朱书祈雨文,迎神于大堂,三跪九叩,旋即迎于净室,屏去从人,亲自读文,两跪六叩,每日早晚两次独自拈香行礼,仍照常办公。”朱雀之神、风云雷雨之神在清朝国家祭祀系统中是从属于昊天的自然神(祭天时的从祀之神)。这样的建议看来完全符合正统要求,然而却与民间的信仰和实践有较大距离。曾氏当夜便亲作祭文,第二天一早谢绝客人依法迎神人花园之中厅,一丝不苟。曾氏的祭文收入文集,大概可分为三部分。首先诉说八个月不下雨给老百姓带来的苦痛,江南的老百姓经历了清军和太平军十年的殊死搏斗,这场战争结束不久,又承担了朝廷镇压捻军的费用,同治五年苏北的水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没有完全控制住,旱灾的威胁就逼近了。结果,“麦有秋而失望,稻有种而不入,千村聚而皇皇,老幼环而悲泣”。接着反复强调老百姓是没有过错的,诸

神如果要惩罚的话,也应该惩罚失职的地方官员,尤其是他本人:“痛蚩蚩者无罪,罪乃在于疆臣。羌无德而窃位,上干怒乎百神。或屋漏之隐匿,或秕政之不仁。将举措之失当,抑冤狱之未申?宜躬被乎酷罚,胡移祸于吾民……审余身之有咎,甘百死而不辞。”祭文假想的听众是上天、诸神,而非治下的人民,从日记中也未发现有属吏、幕友或其他人员在场,所以可认为是基本反映曾氏内心的想法。上面引用的文字体现了他自我反省和向上天和诸神问责的精神,反省从百官到自身,从德行有亏到行政失当,层层深入、具体,并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责任。最后是为民请命,祈求甘霖,希望雨水恰到好处,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也不至于过度引起水灾。以上是这次求雨活动的第一阶段。虽然没有优先去城隍庙求雨,但是祭祀的神灵和礼仪包括祭文的内容都符合清朝的传统。清朝的统治者相信国运天授,而上天只会赐福给有德者,为祈求上天保障农业生产,清帝多亲诣祭天求雨,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更建立常雩制度,并规定为大祀。久旱不雨则被看作是上天对王朝的儆示,顺治以后历代皇曾因此自责,诚惶诚恐,道光皇帝更以求雨时认真省身省政,从自身寻找原因,表示悔改,以求上天宽恕而著称。可惜天不遂人愿,曾氏虽然焦虑得连续两天睡不着觉,天气却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

二十一日开始,曾氏每天早饭后步行五里多路去甘露庵求雨。步行求雨也是历代清帝遵循的传统,以向神灵表现诚意,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大旱,八十二岁的老皇帝还要在谕旨里面解释不能步祷的原因:年事已高,足力不支,步祷或有衍仪,反难表诚敬。。甘露庵则是佛教尼姑修行的地方,从以后几天的日记可以得知,去甘露庵求雨主要是出于对龙神的崇拜,与佛教信仰的关系则相当微妙。到二十四日,他的虔诚似乎终于得到神灵的一点响应:“出门时业已微雨,至庙中则大雨,归途尤大,直至未刻雨始停,约田中可长水四寸许。”二十五日,曾氏就到甘露庵感谢神灵的恩惠。然而问题远未解决,天气持续亢旱,虽然有二十四日的雨,农田还是不能插秧。五月初一夜又下了小雨,也无济于事。初二曾氏从四月二十六日移居的新总督衙门出发步行到甘露庵“候请龙水”。龙水是降雨的来源,应与龙神崇拜有关,请龙水是求雨仪式中的重要一环。曾氏在日记中指出:“自署至甘露庵,仅四十步许。”此时移居,是否与步行求雨有关呢?初三果然下雨,为时甚久,可惜雨量不足,“檐溜始滴而不成线成绳,可润新秧而不能栽插”。

初四以后,曾氏一方面继续到甘露庵步行祷雨,另一方面也在寻找其他办法。比如初六祷雨之后,就去查看先前龙王庙和风神庙的旧址,可惜连一点痕迹也找不到,很可能是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清王朝曾在各地张扬鼓励广泛建庙祭祀所谓有益于民生之神,龙王和风神都在其列,而太平天国则站在一神教的立场上反对偶像崇拜而予以破坏,所以战后为官方认可的祭祀系统一时间不能恢复运转。显然,在朝廷鼓励兴建的龙王庙和风神庙求雨,而不是在佛教场所这么做,更符合曾氏儒家官员的身份,可惜他没有选择。再如十二日起,阅读《五礼通考・观象授时门》,希望通过前人对天文算学的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时候外在环境却进一步恶化了,曾氏十一日的日记哀叹。“晴日愈燥,大旱之象已成。盐河无水,各盐不能出场,运河无水,贼将窜至运东,寸心焦灼之至!”无雨不仅危害农业,还祸及盐业和平乱,加剧了统治危机,身为两江总督,曾氏不能再等待下去,十四日得知升官为大学士,更加重了他的责任感及由此而来的内心紧张。第二阶段的求雨有进展,有反复,总的来讲,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更趋严重。

五月十五日开始,曾氏不仅去甘露庵求雨,还派属下官员到灵谷寺请(龙)水。十六日,金陵晴朗如故,却得到周边地区的好消息,湖北初九已得大雨,苏、松、太等产粮区初九、十日雨尤深透。十八日,求神的优先次序发生变化,曾氏先黎明出城到灵谷寺取水,往返四十里,回来才去甘露庵行礼。结果当日就有大风,第二天就下了小雨,曾氏因为钟山云气厚且雷鸣电闪判断其他地方一定有大雨,金陵却雨水不够,所以觉得自己德行不能感动上天,而“忧愧无已”。二十日,也就是夏至前一天,原本论定为求雨最后一日,因为如果神灵不愿助,多求也无益,结果大雨倾盆,一直从辰正下到未初将近五个小时才停止。二十一日一方面去甘露庵谢神,另一方面决定出资白银四千两(正好是重修痘神庙费用的两倍)修葺灵谷寺。虽然两方面都有所照应,还是觉得灵谷寺神灵所起作用更大,四次请水均有灵验:除了五月十五、十八两日,原来四月廿一日、五月初二日,尽管当天的日记并无记载,曾氏也曾派属下官员去灵谷寺取水,这样一来,二十四日的大雨和五月初三的小雨均被看成是灵谷寺取水的效验,而不是甘露庵神灵的恩惠。他还特别提及“相传此水即宝志和尚之八功德水也”。这里透露的信息是对功效的看重,而并不包含对佛教信仰的肯定,就像曾氏虽然抨击王学近禅,却仍然肯定阳明事功一样。廿二日的日记补充,曾国荃担任巡抚的湖北省初九的雨不算大,不能插秧,而且农时已经耽搁再下雨也来不及了:“不似此间向例,夏至后犹可栽插也。”为弟弟担心之余,也不无庆幸吧?至此,历时一个多月到第三阶段终于求雨成功,基本上解决了担忧的问题,尽管捻军还是乘此机会渡过运河。以后则是大雨连绵,曾氏的情绪开始转变,反而愈来愈担心会有水灾了。

十二月初五,灵谷寺重建的龙王庙落成,曾氏为安设龙神之位写下一联“万里神通,度海遥分功德水;六朝都会,环山长拥吉祥云”,追溯功德水来源,并为金陵祝福,只强调功效而对佛教信仰完全不曾涉及。初七专程率属下司道府县各级官员,到东城外灵谷寺为安设龙神之位举行官式典礼,礼后还兴致不减,观看了新修的房屋及志公之塔(前文所提宝志和尚的墓塔)和八功德之水,在庙中吃完午饭后才回总督衙门。五月下旬到十二月初的日记表明客观上天气反复无常,大旱紧连着暴雨,暴雨紧连着大旱,有时候两江总督辖区内甚至水旱并存,主观上曾氏的情绪随着天气的变化而起伏,有时达到过于敏感的程度,才多下几天雨就怀疑会有酿成水灾的危险,长期为不祥的预感所笼罩而担惊受怕,用他自己的话说“时令失序,忧惧不已”。与太平军对峙之时,他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面对自然灾害,却发现无从把握,无从入手,因此迫切需要找到行事的依据,找到可利用的资源。初七的官式典礼不仅意味着两江总督代表朝廷对灵谷龙神之功业表示肯定,并且把它纳入官方祭祀系统中,也是他重建礼仪秩序努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与痘神相比,龙神与人民的福祉关系更为密切,因而在礼仪秩序中也处于更为中心的地位,曾氏便需要花更多精力解释自己的做法。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开始,又是久雨不晴,连绵数月。三月十八到二十一日,曾国藩查阅各书,写作《灵谷龙神庙碑记》,既可以看作是前次求雨的尾声,又可看作是打开了求晴的序幕。从碑记中我们

可以看出曾氏把对灵谷龙神的崇拜合理化、正统化,并且常规化的努力。碑记首先提到虽然“龙于古不列祀典”,水旱灾害时都不是祈求的对象,但是自汉代开始便受到儒者的重视,有求必应,遂形成祭祀传统。清朝对龙祀尤其重视,“祭式祝号,一准王仪。自京师黑龙潭暨各行省皆立庙虔奉”。这里曾氏成功地强调了对龙神的崇拜不仅是汉朝以来的儒家传统,而且也符合清朝的国策。我觉得曾氏对清王朝龙祀政策的重要性和延续性均有所夸大。事实上,对龙神的春秋二祀,迟至嘉庆年间才形成制度,而且属于“群祀”(次于“大祀”和“中祀”)范畴,皇帝不必亲临。早期龙祀是(特定时刻)对祭天求雨的补充,嘉道以后才逐渐受到更多重视。

接下来,他便陈述选择灵谷龙神庙――佛寺里面的龙神庙而非总管地方事务的城隍庙或官立龙神庙求雨的原因。一是危机严重,其他方法均已试过(如官立龙王庙完全破坏,连遗迹都找不到,无处可求):“自春徂夏,数月不雨。祷之术既穷……”;二是灵谷龙神的确以灵验而著名,以前就“屡获嘉应”,这次虽然庙宇已毁于战乱,却仍然“四祈而四效,旋叩而立应”。最后阐述重修龙神庙的意义和寄托:

金陵自六代以来,号为名都,梵宇琳宫,震耀今古;勋戚甲第,涌殿飞薨。往往数千百年,遗构尚存。独至粤贼洪杨之乱,扫地划除,无复一椽片瓦之留遗。即灵谷寺屡兴屡废,亦无似此次之澌尽者。今龙神庙粗立基绪,而全寺之踵修,名迹之兴复,不知更待何年?《易》称龙为干德,万物资始,厥施甚普。自今以往,意者百工云兴,日新月盛,将尽还承平之旧乎?斯固守土之吏所寤寐诚求者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作为儒家传统的代表人物和王朝政策的执行者对佛教的利用和限制。前文已经说明从实用主义和态度出发,他对与佛教有关的神灵祭祀及相关观念只看重对民生和统治的效用而不深究其信仰依据。只要不试图挑战“圣教”、“正学”的地位,就可以在官方的祭祀系统里面为它们安排一个位置。相对于“圣教”、“正学”,佛教是“异端”,相对于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这样威胁统治的“”及其他体制外的民间宗教,却仍然是正统和秩序的一部分,急需在动乱之后恢复起来。但是所有这一切,不能忘记,不是为了佛教本身,而是为了稳定王朝的统治,实现儒家的理想。所以,碑记通篇只字不提佛教人华对龙神崇拜的大力推动,文末更引用《易经》这样儒化的经典强调龙祀的儒家本性,表达中兴的期望,在他看来恢复礼仪传承和秩序至少和当时的平乱和自强运动一样,都是同治中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龙神崇拜不仅是为对付水旱灾害找到行动依据,而且也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中兴的王朝仍然有能力包容、消化其他资源,重建以它自己为中心的礼仪秩序。

四月初一开始的求晴,相对来说比较正统(或者说比较拘谨),每天都是早饭以后步行到统管地方事务、在官方祭祀系统中处于优先地位的城隍庙祈求,即使效果不明显,似乎也没有考虑过转变祈求对象。第一阶段,连续九天,初九礼后因为天气晴朗,便撤去祭坛。不料是空欢喜一场,第二天又下了一整天大雨,夜里还特别大。以后两个多月(闰四月、五月)时有大雨,眼看着麦收无望,眼看着水灾不可避免,曾氏不得已于五月十九日再到城隍庙步祷求晴。这样做了三天,雨不仅没停,反而更大了,不禁“自叹德薄,祈祷无灵”。坚持到二十五日,天气终于转好,便去谢神及时表示感激之情。二十六日,天气晴朗而炎热,他已经担心会再生变故。到二十八日,上半天微阴,午后幸而恢复晴天。二十九日的记载充分反映了他在天气面前的战战兢兢、他的期待和无力:“是日骤雨三次,幸俱不大,畅晴如故,傍夕天清山朗,夜间繁星满天。不料五更大雨,天又变矣。”三十日下了几场小雨,以后天气才逐渐稳定下来。

与前后几次求雨相比,这次求晴只是一段小插曲,却不可忽视。其一,这次他是按惯例去城隍庙求晴,效果却不算理想。从曾氏以上行为和文字可以看出,对他来说(恐怕也是当时儒家士大夫的一般信仰),祈求神灵如果要有好的结局,需要三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首先祈求对象要正确,就是说该神灵的确能在所求领域有所作为(或比其他神灵更有作为),然后祈求者应有一定德行(为民请命尤其如此),最后祈求者应向神灵表现他的诚意。曾氏自认诚心祈求,却效果不明显,所以归咎于自己的德行,其实还可能有另一结论,即城隍统管地方事务,对求晴或求雨这一类事务或许不如其他神灵更专业。曾氏没有明确讲,他心中却完全可能增强了对城隍在此类事务中所起实际作用的怀疑。

其二,前次求雨表明曾氏试图重整祭祀礼仪,树立典范,希望对天人关系能够有所把握,然而此次经历却进一步凸显了面对变化无常的天气个人是多么无力,他所追求的目的可能无法达到。

(二)典范的运用

同治八年(1870年)三月初四,曾国藩接任直隶--总督才一个多月,日记里便留下求雨的记录,“巳初二刻至城隍庙求雨。委员自一亩泉请水归来,率司道跪迎神水。旋上香,行二跪六叩礼”。这次的求雨与上次有所不同。其一,直隶在天子脚下,一举一动都要尽量符合朝廷的正统,而在两江,总督斟酌礼仪就可以有更多的自。也许这就是他仍然优先去城隍庙求雨的原因。然而,是年一月从京师赴直隶省会保定就职途中曾氏视察永定河工,就曾在沿河多处龙王庙拈香行礼,为以后改向龙神求雨埋下伏笔。其二,三月初一曾氏重新开始阅读《五礼通考・祀天门》的有关内容,对西汉直到明朝历代祀天的礼仪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这次求雨期间阅读的该书其他章节还有“祈谷门”、“大雩门”和“风师雨师门”。说明曾氏在根据实际经验和当时具体情况琢磨求雨仪式的同时还不忘从历史(前代掌故和制度)中寻找借鉴。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他在遵循旧例去城隍庙求雨的同时,一开始就派人去一亩泉(应该是直隶民间以为求雨灵验的地方,相当于金陵的八功德水)请神水,并且率属下官员举行了隆重的迎接仪式。请神水的做法明显是受到他在两江总督任内求雨经验的影响,我们不会忘记他很早就去甘露庵“候请龙水”,到灵谷寺求得八功德水更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次求雨活动中,曾氏努力尝试在正统意识和实用理性之间寻找妥协,结果却一步步向后者倾斜。初四到初九,连续到城隍庙步祷,看不到什么效果,初十到十五便不再有这样的记载,可见他在思考新的对策。

十六开始第二阶段祈祷,一方面早饭以后继续去城隍庙求雨,另一方面夜里“自立龙神之位于署中西院,更后行礼安神拈香”,显然他对龙神更有信心。到十八日拜神的先后次序便发生改变,他是一大早先去西院龙神处拈香,饭后才去城隍庙步祷。二十日开始便是一早到西院拈香,而不去城隍庙了。如此连续几天,二十四日的日记提到:“两次将雨而未成,深以为虑。”在他看来,改变祈求对象应该是不无成效,却仍然有所欠缺。到三月底,直隶境内水旱灾情都很严重,老百姓生活困苦:长期干旱,麦子的状

况已经不可挽救,恰恰这个时候又遇到永定河决口、滹沱河改道,曾氏的心情可想而知。四月初一,他亲自出省城去验收永定河工程,一路上看到麦子受到干旱损害,麦秆不超过两三寸高,已经到收割的季节了,还是吐穗极少,偶而见到有依靠人力施求灌溉的,有的长到六七寸高,青绿色,穗子长得也还不错,心中感慨:“信人力足以补天事之穷。然百分中不过二三分,余则立见黄槁,纵三日之内大雨,亦无救矣。目击心伤,不忍细看。”从以上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天人关系的看法和求雨的原因。面对自然灾害,人力有发挥作用的空间,甚至可以弥补因天气无常造成的损失,但是其作用与人控制不了的因素比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在当时科技条件下,除了求雨和等待以外,人们包括地方官员其实并不能做什么,――即使效果不明显,那一套求雨的仪式,也可表明与人民同甘共苦面对灾难的决心,至少可以起到稳定社会和民心、等待天气好转的作用。

初三的日记提到“念百姓麦稼已失,稷粱不能下种,将成非常之灾”,也就是说再干旱下去,当地人就将无粮可吃!因此,初四那天尽管验收工程的任务很紧,曾氏还是抽时间去附近龙王庙拈香行礼。初九前一天刚完成验收任务回到省城,吃完早饭后就又出城去南门外龙王庙求雨。三月派人到邯郸县井中请铁牌(也应是民间求雨出名的法器),四月初一请到时,他已外出验收,所以也是到那天才拈香行礼。这样到十一日,风雷并举,都说有大雨了,结果却也只下了一点点。

再坚持一日,他的耐心好像已经不够。十三日起饭后便改去北门外龙母宫求雨。回来以后,还在官署中设龙王神位,并行礼。以后连续几天都是早饭后到龙母宫求雨,回来再到后院行礼。如果说前一次转变还是在体制之中,统管地方事务的城隍让位于专管晴雨的龙王(城隍庙和省城龙王庙均在官方祭祀系统中有位置),那么这一次转变,表面看是龙神崇拜的延续,却包含着“过界”的可能,龙母宫是民间的信仰,在体制中并无位置。在两江总督任上,曾氏可以用省城龙王庙毁于太平军之乱、无迹可寻作为改祀灵谷龙神的理由,直隶的龙王庙却没有这样的厄运,他应该如何解释呢?我们只能认为是实用主义精神在起作用了。进一步说,所谓正统也不是绝对不可改变的僵硬的意识形态,原先民间信仰中的东西如果证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对统治有利,便可以被吸收到正统中来,在等级关系中获得一个合适的位置,灵谷龙神是如此,下文将证明龙母也是如此。如何吸纳不同资源,处理新的问题,同时又保持平衡和其核心观念的支配地位,正是对该系统生命力的考验。曾氏“礼学经世”考虑的中心问题也在于此。

五月一日午后便有小雨,陆续下到傍晚,夜里逐渐大起来,曾氏评估:“约计得雨三寸许。公事可以稍慰。”十八日,十九日又接连有雨,旱情始得缓解。六月初四,早饭后曾氏遵循灵谷寺模式率属下官吏去龙母宫行礼,并且送铁牌回邯郸县,也算有始有终,对神灵有一个交代。本次求雨,总算圆满结束。

第三次求雨(雪)也是最后一次,始于同治八年十二月,距离上次刚刚过了半年,仍是在直隶总督任上。十五日,曾国藩依旧按照惯例先去城隍庙接水,行祈雪礼,十六――十八日早饭后连续去城隍庙求雪。这一阶段,相比之下为期甚短,只能算是为下面的活动拉开序幕。九年正月初一起“盼雪殊甚,在室中私祷”,类似的记载到二月初十以后才不再出现,其中正月十五至二月初三半个多月只间隔了正月二十八一天,也许是因为欧阳夫人和纪泽同时染病才耽搁下来。他为何不继续去城隍庙,为何不像前几次求雨求晴那样步行祈祷,而是改为在室中私祷呢?我想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曾氏已是年老体衰,无力步祷。长期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为求雨求晴殚精竭虑自然也包含在其中)损害了他的健康,当时他一目失明,另一只也看不清楚,精力很不济,事实上距离他生命的终结,也只剩下两年。前文提到乾隆皇帝曾在谕旨中解释不亲自步祷的理由为“足力不支,步祷或有衍仪,反难表诚敬”,曾氏的作法可以说是有先例可循。

第二,几次的经验提醒他去城隍庙步祷虽然中规中矩,效果却不明显,家里原有的龙王神位也许更有帮助。

私祷一个多月以后,二月初八黎明,曾氏更率领属下官员祭祀龙王庙。同时,他还在阅读《文献通考・郊社考》的有关内容,对历代祀天典礼的反复用功无非也是想为当时祭祀礼仪的勘酌损益寻找依据。到二月二十五、二十六日接连有小雨,二十七日转为雪,三月初一又下雨又落雪。可惜,雨、雪的规模都有限得很,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四月十五日才有再到城隍庙求雨之举,记载简单,一笔带过,曾氏对此恐怕也没寄予多大希望,而只是把当作一个必要的姿态,以期对上、对下有所交代。

实际上曾氏此时也无精力考究祭祀仪式了,接下来的日子,曾氏身体状况持续恶化,不仅视力每况愈下,而且眩晕得厉害,无法办公,病情和治疗成了日记的中心内容。五月初三他不禁哀叹:“余病目则不能用眼,病晕则不能用心,心眼并废,则与死人无异,以是终日忧怕,悔少壮之不努力也!”等待,等待,直到五月二十五日,终于盼来了十三个月来未曾有过的大雨。二十六日,“大雨不止,为之快慰”,干旱给农业带来的威胁就此解决。然而跟以往不同,在曾氏眼中,这次的大雨不是求来的,而是等来的,一方面,随着精力的衰竭,他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和对求雨(求晴)活动的热情都大不如前;另一方面,以往的经验并未能起到预想中的作用,在处理天人关系中,好不容易培养的一点信心,也不可避免因之动摇,到最后他还是掌握不到主动权,而只能被动地等待。

三、结语

限于篇幅,只能从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期间送痘神和求雨(雪)求晴两件事人手展开讨论。两件事既平凡而又有些特别,一方面不是什么军国大事,不可以纳入狭义的政事(经济)范围,另一方面疫症、晴雨又关系到人民的基本生活,求雨求晴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和平时期便成为地方官的基本职责之一,亳无疑问可以纳入广义的政治(经世)范围。祭祀痘神、龙神等具有宗教神秘色彩,然而地方官这么做在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又有其合理性。我们可观察动荡时代儒家官员怎样在既定的大框架下面根据具体情况对礼节仪式作出适当调整,实现其社会政治功能。

笔者勾勒出两件事的来龙去脉,依据的基本史料是曾国藩的日记。曾氏日记总的来讲比较简略,一般只记述大概的经历,并不多作描写和发挥,但是他对记载礼仪却有特别的兴趣,连具体细节也不遗漏。从日记可以看出,礼仪不仅是他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他在紧急事件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他对“礼学”中基本书籍的阅读一直没有停歇,战争期间他阅读的重点偏于史书中保存的典章制度,为解决当时的危机寻找借鉴,战争的间歇重点就会偏到经典和史书中礼节仪式的内容,考虑和平时期的长治久安。在阅读过程中则注意融会贯通各家之说,应用于实际。成丰八年(1858年)九月给长

子纪泽的信中他承认自己不曾在《周官》和《仪礼》两经上用功,同治二年(1864年)便开始系统重读《周礼》,到同治六年二月终于完成对《仪礼》的研习。自此,曾氏对礼仪的记载愈发仔细,对行礼的时间、地点、步骤、所需器物、人员的分工及动作都一丝不苟。如果研究曾国藩“礼学经世”的主张,对“礼”的内涵不够重视,或者泛泛而谈,或者把“礼”当作是笼统的道德规范,而忽略其中宗教仪式的内容,实际上是把“五四”以后形成的现代人强调世俗理性反对宗教“迷信”的心态投射到古人身上,而滤去该主张原有的政教合一色彩。

送痘神一事,曾氏在次子染痘痊愈之际,以总督身份按金陵地方风俗行送神之礼,为百姓祈求免灾,一方面使情合于礼,使私人行为得到升华,另一方面也借机收揽人心,缓和官民关系,求雨(雪)求晴过程中则可以看到他反复考虑历史上的典章制度、朝廷正统和民间经验一步步把龙神崇拜从边缘推向中心,争取在天人关系中掌握主动权,虽然因为天气反复无常,曾氏个人年老力衰,他在这方面的尝试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典范未能真正树立起来,但是考虑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教合一特性,天人感应的观念和当时的物质条件,他的尝试自有其合理性。无论如何,送痘神和求雨(雪)求晴都反应了曾氏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重建礼仪秩序,把有利于晚清统治的民间信仰纳人正统的努力。

国学礼仪例11

今日,开展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使得我们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也担负重大责任。伟大的民族复兴首先是现代文明人的培养,包括使人的行为习惯与举止礼仪进入高度文明的层次,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社会。而借鉴古代培养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显然是可行的。今日之学前教育,学习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把国学礼仪典籍纳入课程内容结构里,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礼仪知识,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仪、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因此,国学礼仪典籍教育被放弃是错误的,它成为学前课程礼仪教育内容唯一内容也是不对的。把它和现代礼仪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比之现代礼仪教育更丰富的内涵还在于它以吟诵或诵读的方法,使幼儿在记忆力最佳的生理敏感期记住古代语言精华,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这对幼儿今后继承古代文化精华、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也是很重要的。

我国最重要的幼儿园教育行政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并无关于经典礼仪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我园自主定位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为:(一)幼儿能逐步熟悉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喜欢诵读。(二)幼儿能理解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乐于进行实践。(三)幼儿能在学习经典礼仪内容和现代礼仪内容后,形成较好的文明礼仪素养。

建设礼仪典籍教育的潜课程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为课程内容。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较好地具备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是潜课程。基于此点,我们在开展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时,特别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力求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

走进幼儿园大门最醒目的位置,就是体现我园办园思想的标语:“育苗以爱树人以德培才以道”,“用放大镜看幼儿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幼儿的潜力,用望远镜看幼儿的未来”。这用于经常性地提醒教师。在新建的教工会议室里,最醒目的是八块由厦门书法家书写的礼仪典籍内容牌匾,有《孝经》、《弟子规》等。每一次会议前,都有一位教师来主持讲解其中内容.让教师了解这些作品所隐含的礼仪精髓,内化古典礼仪知识,言传身教,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教师对幼儿来说,是人际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幼儿天天接触教师,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

我园设置了书架,添置大量图书,其中包括古代礼仪典籍或对礼仪典籍进行解说的书籍,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亲子阅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们在充满书香与温暖亲情的环境中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

我园建有培才育德的“润德廊”。在这条文化长廊上,充分体现了“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在长廊的右边,展示的有将礼仪典籍“弟子规”与我园集邮园本课程相结合,设计制作的《弟子规》邮票系列:“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以此开篇,《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每天放学,总能看见家长拉着幼儿的手,耐心解释图文中的内容。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另外一版《常理举要》宣传栏中,同样图文并茂,将在校、居家、餐桌、做客……各种各样的礼仪内容形象展示,让幼儿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典籍中行为规范对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在班级的工作坊里,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和环境一体的潜课程,你说不清它的作用有多大。但是,毫无疑问,它还真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幼儿园礼仪典籍教育起支撑的作用。它是熏陶的同义词,对幼儿的礼仪学习心理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作用的积累,意义重大、不可忽视的。

礼仪典籍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当我们把礼仪典籍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必须重视课程实施问题。不落实课程的实施,它就是虚的,只是纸上、嘴上的课程,是一堆口号罢了。那么,它的实施途径又是什么?根据礼仪典籍适合于诵读的特点和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特点主要是游戏与生活实践,我园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途径主要是:

(一)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

礼仪典籍教育融合于学前教育课程,它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内容,无须过多强调识字,因为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我园安排了诵读礼仪典籍活动,内容有《弟子规》《常礼举要》等,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在缺少对礼仪典籍语言感知的情况下,礼仪典籍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只是感知与记忆,而不理解礼仪典籍内容意义,这种教育也是无效的死读书。在不影响幼儿园课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

礼仪典籍诵读平台承载多样的方法与形式:

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

读只是感知,还必须辅以言语解释,辅以礼仪故事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读之前、之中、之后,都可以以相关幻灯或图片来帮助幼儿进行理解。诵读时,要以背景音乐来优化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加强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还包括具体操作的礼仪训练、静定训练等形式,以帮助幼儿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提高处事能力;此中特色训练形式是利用户外活动练习“弟子规少儿经武”,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锻炼意志力,协调身心平衡能力。读经练武的同时培养幼儿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

总之,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除了学习礼仪知识,还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语感能力、阅读能力、演示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提高幼儿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实施经典礼仪教育

礼仪典籍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些行为要求和道德要求,需要教师在专门的诵读之外,首先在动态的生活环节里通过随机的解说或带读,帮助幼儿理解其意义,并且立即应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来学习感受经典礼仪,以达到内容和情感,语言和行为,感受和实践的统一,并通过行为的反复,积淀为幼儿的素养和内涵。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一日生活各环节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典籍教育就是很必要的。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小朋友交往、尊敬师长乃至幼儿的用餐、举止等礼仪,我们都与经典礼仪教育密切结合。

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已经成为习惯,园长教师等都能站好鞠躬问好。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主持教师为全园幼儿解读《弟子规》内容,并带领幼儿诵读礼仪典籍片段;每天餐前进行诵读《弟子规》,由班级教师给幼儿解释其中含义,并强调小朋友切实的身体力行。

幼儿在列队、练操、游戏、等户外活动实践礼仪知识,寓教于乐;利用餐前手指运动,放学前的生活整理等环节,播放和诵读《弟子规》。

总之,这一途径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随机、全面渗透、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在游戏学习中渗透经典礼仪教育

利用经典礼仪教育促进幼儿美好礼仪素养和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或几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又要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幼儿以游戏为主要学习形式,游戏学习必然是我园开展经典礼仪教育时要利用的途径。

但是,这种经典礼仪教育的渗透不能削弱幼儿的游戏乐趣,不能影响其游戏过程,而是要把相关礼仪的要求和实践融进游戏内容及社会生活情节,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或实践经典礼仪知识。

我园充分利用了特有的“工作坊”这一实验场,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班级开展为主创设了一个一个的小社会,提供多维度的实践与发展的空间,巧妙的将经典礼仪渗透其中,多渠道、多方位的促进幼儿深切感受、习得运用。

中二班开展了“小天使乐团”的主题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了“叮当音乐教室”的工作坊,目的就是要让有特长的幼儿有发挥的舞台。从平时的交流中教师发现这部分幼儿确实有这样的需要,想把自己学到的与同伴们分享。这正好与我园的经典礼仪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弟子规》中有一句:“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就是告诉我们“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教师在指导中综合了幼儿的需求、经典礼仪教育的需求及主题工作坊特点与幼儿共同讨论、设置音乐教室的游戏规则,分配了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给音乐教室增加了学校角色游戏的趣味性,幼儿们真是开心极了!每天的工作坊活动,总能看到几个小朋友挂着“老师”的吊牌,认真、仔细地指导小朋友学习五线谱、钢琴等等。不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部分幼儿的资源,幼儿的音乐知识很快得到了提高。让幼儿从同伴中学到知识,也正切合了经典礼仪教育的精神意义:“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幼儿们也从这样的活动中认识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重。”他们都特崇拜有特长的小朋友,这活动不仅让个别幼儿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再次增强了他们学习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在小三班的《汽车叭叭叭》“公共汽车”工作坊,幼儿们能活学活用教师讲解的《弟子规》“长者立,幼勿坐。”平常乘车过程时,让座已经成为幼儿们的自觉行为。在小一班《宝宝餐厅》,幼儿们能根据营养配餐进行点菜。对个别爱挑食的“顾客”,“小服务员”还会告诉他们“对饮食,勿挑拣”的道理。其他工作坊也是如此,在《植物园》工作坊中渗透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在《宝宝客厅》工作坊中渗透居家的礼仪等等。幼儿在工作坊中边玩边学,得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