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字能量学教学

数字能量学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3 09:24:42

数字能量学教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数字媒体创作实践教学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数字媒体创作是运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媒体设计工具等手段进行艺术设计与制作,最终实现或得到完美的数字艺术作品。

高校数字媒体创作实践教学广义上包括课程实验、项目实践、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项环节,狭义上特指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本文从学生在一线实践锻炼综合能力以实现与行业需求对接的角度出发,研究的是狭义概念。

数字媒体创作实践教学管理是以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为原则,对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与数字媒体理论教学紧密相连的、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进行艺术设计与创作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字媒体手段进行设计与创作训练,获取基本技能与感性认识,着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与创新活动。

2 数字媒体创作实践教学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进行的数字媒体创作实践教学管理中,不同高校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进行实习基地数字媒体创作实践教学管理,有的是进行专业特色课程讲授与数字媒体创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有的是进行项目训练与数字媒体创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有的是进行跨院系专业师生合作开展数字媒体创作的实践教学管理。管理内容与形式根据高校数字媒体创作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模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多元化使各自的特长得到充分的施展。

但是,既无标准也无体系的实践教学管理使实践教学过程与质量效果上打折扣。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数字媒体创作实践教学未得到有效开展;学生对创作目的既不明确也不理解,被动进行,从而影响创作质量和学习效果;创作时间进度和节点没有细化与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锻炼;教师对实践教学与创作指导不够重视,投入精力不足;学生分组不合理和分工不均匀导致无心认真完成创作,进度跟不上,影响创作效果;实践教学管理的考评与奖惩机制没能得到建立。

3 数字媒体创作实践教学管理方案及模式效果分析

(1)设立数字媒体创作课程,对课程与师生进行管理。我们在第六学期预先设立小课时数字媒体创作实践课,让学生提前了解和实践创作流程,从而摸清规律,为后期创作课程做好准备。在第七学期设立大课时数字媒体创作课程,按照实践课程的要求进行组织管控:明确标准的创作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功能、内容与大纲、创作技能技法,细化各实践单元。通过独立设置创作课程与实践教学内容,规范管理师生与课程,实现与理论课一致,合理编排,不受制约;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开展实践教学,保证质量,提升积极性与责任感;学生按规定时间进行艺术设计与创作,系统锻炼和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2)将数字媒体创作与毕业创作报告相结合,实行统筹管理。我们在第六学期期末布置创作选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兴趣特长选好题,带着任务进入假期,撰写开题报告与创作可行性计划,第七学期进行创作并完成,这样能使学生明确创作目标,提高实践能力和创作质量。此外,为毕业创作报告打下基础,学生围绕其参与创作的流程、心得体会、知识运用等实事求是地撰写,顺利地将二者相结合。教师全程检控监管学生的实践创作与报告,杜绝弄虚作假与抄袭。通过对二者的统筹管控,实现学生一线实践创作,毕业创作报告实用先进。

(3)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行项目制和工作室实践教学,对二者进行标准管理。我们将数字媒体创作作为项目,进行任务驱动式工作室实践教学,按照项目目标、流程及操作标准进行实践管理。同时,我们实行教师承包责任管理机制,每个项目配备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由教师带学生,按标准化要求负责指导其项目创作和开展工作室实践教学。通过对二者进行标准管理,便于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创作情况,及时调整工作室教学计划与项目指导,保证二者紧密衔接,使管理责任具体化;激发学生创作积极性,了解项目流程并按时完成,积累实践经验;使数字媒体创作与行业标准接轨,学生与作品符合市场需求。

(4)建立数字媒体创作评价机制与参照标准,对创作实践教学和小组成员进行管理。通过建立评价机制与参照标准,对学生的作品内容与质量进行有依据的考核评判与对照,从而掌控小组成员的创作分工、各自贡献与工作量,奖优惩劣,督促学生主动认真完成创作,避免教师主观性评价打分,实现对小组成员及其创作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管理。

(5)给师生设定数字媒体创作时间进度表和工作日志,对二者进行一体化监管。时间进度表可以使教师按规定时间组织工作室实践教学,把控学生创作;使学生实时调控创作进度与工作量,按时完成创作。工作日志可以使教师提前准备并细化各实践教学单元内容,记录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使学生确保坚持创作实践,记录创作过程,为毕业创作报告的撰写奠定基础。对二者的一体化监管,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数字媒体创作。

各项环节充分发挥作用,相互协调相互衔接,构成统一有机体系,实现了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和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水平的管理功效。

4 构建数字媒体创作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1)能够实现培养数字媒体应用型和创新人才,与市场和行业对接的目标。通过一线创作实践和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创作实践技能,培养了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创作出优秀作品,符合市场需求。(2)能够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很好地规范课程与工作室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地组织项目实践,周密地统筹实践创作与创作报告,及时贯彻落实于师生,使内部各环节有效进行,实现了实践教学的有序管理与优化管理,从而使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得到提高和促进。(3)能够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发挥体系内各环节的作用,实现体系管理功效。我们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数字媒体创作实践教学的质和量进行优化监管,充分发挥体系内各环节的作用,不断完善创作实践教学的质和量,从而实现数字媒体创作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完美功效。

篇2

作者简介:陈思忆/杭州市文三街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杭州310012)

一、导言

数学是一门语言,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日常数学学习中,一年级学生经常在考试或作业中出现因审题错误而失分的现象,其审题错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识字量少、阅读速度较慢、默读比较困难,从而对题目理解出现偏差。教师往往把这样的错误归咎于学生的粗心大意,其实,数学阅读能力的薄弱是学生未能养成良好数学审题习惯的原因。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科书在内容呈现上新颖丰富,注重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与此同时,例题和习题的形式多样,所选的素材较符合实际,例题的情境图也为学生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关注学生生活,教材呈现丰富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然而,课本中描述性语句的增加,直接导致了数学教科书用字量的增加,也增大了学生遇到生字的概率,因此,生字问题成为识字量极其有限的低年级学生群体数学审题中的又一道拦路虎。

除了认知特点及生活经验,学生入学前的识字量和语义理解能力的积累程度,及一年级语数教材配合等因素,均是造成低段学生生字和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数学新教材中的用字量增加,同期的语文识字教学不能满足数学的用字需求,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审题中的问题转译和问题整合。本文对语数一年级上册教材进行对比,寻找语文教学中未作任何要求的数学用字,重点研究数学阅读障碍中的生字问题,及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所需的关键字词,探询解决审题中审题障碍的有效对策。

二、一年级语数新教材字词统计及分析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材改革增大了数学课本及其配套练习的用字量,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常常读不懂题目意思,易形成阅读障碍,从而导致自身在审题过程中的问题转译环节直接受阻。问题的理解和整合是紧密联系的两个过程,前一环节审题受阻必然影响到后一环节的正确解题。为了了解语文数学教科书中的用字是否有一定的配合,笔者采用统计法,对一年级语文教材要求的识字量和数学教材中所用字词进行研究比较。

(一)统计说明

1.研究材料。

本研究选用的材料主要有三本。(1)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课堂作业本一年级上册。

2.研究方法。

本文基本遵循一年级上册语数教学进度的配合,对语数教材进行相应的划段,在各段内以及段与段间进行研究。

在不破坏数学教材课时完整性的情况下,笔者将数学教材划分为四段;然后根据2课时语文对应于1课时数学的教学进度,参照“(1)”中对数学教材的分段,将语文教材划分为相应的四段;数学课堂作业本与数学书的课时内容对应,分为相应的四段。各段语文、数学教科书及数学课堂作业本的划段情况见表1。

3.统计范围。

(1)数学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书“目录”以后,“后记”以前共120页的单字进入统计,其中包括插图中的字。

(2)语文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全书除了“目录”“后记”“生字表(一)、(二)”“汉字笔画名称表”共138页进入统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一年级上册有400个汉字要求学生“会认”,其中包括了要求100个“会写”的字,学生的实际识字量可能与400个要求“会认”的字有出入,因此,本次统计只选取400个要求“会认”的汉字。

(3)与人教版数学教材配套的数学课堂作业本除了“目录”共66页进入统计。

4.对数学教材中字词的界定。

针对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统计范围包括课本“目录”以后,“后记”以前的所有汉字。笔者按数学教材的使用习惯,将以词的形式出现的字界定为词,如需要、问题等。

(二)基本情况及分析

1.数学教科书各段中出现的相异字与语文教科书中要求“会认”的字的数据统计及清单

由表1中划分的四段可见,数学教材全书形成四个分界点,分别是31、63、90、121页。考虑到语文教科书中不断积累和运用的汉字,语文教科书各段都以第2页为起始页码,终止页以表1中的分段为准。数学教科书各段中出现的相异字与语文要求“会认”字在不同范围的比较详见表2。

其中,“相异字”指各段中出现的不同的字。

在实际教学中,同一学段内,语文识字和数学用字的先后是有差异的。忽略语文课本要求“会认”的字与学生实际掌握的字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同一段内语文识字和数学用字的先后顺序以及数学课本中使用的汉字与学生阅读课本时需要的汉字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数学教材各段中关于“未作要求的字”。

(1)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难度变化趋势

从表2的数据来看,A1~D1数学各段总相异字数相对前一段都有所增加,随着语文教学进度的加深以及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各段语数重合的相异字数逐段上升。由各段未作要求的相异字占该段总相异字数的百分比可知,该比例由90.4%下降到40.3%,表明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前端时,遇到的生字障碍最大,此后,这种障碍呈逐渐减缓趋势。

(2)语文要求“会认”的汉字与数学课本用字存在较大差异

从表2对“未作要求的字”的统计个数可知,在不排除前后段重复的情况下,数学全书中的每段分别有85、119、107、81个汉字,对应着语文识字中未作“会认”的要求。虽然这一组数据是在忽略了语文课本要求“会认”的字与学生实际掌握的字可能有所出入、实际教学中同一段内语文识字和数学用字的先后顺序以及数学课本中使用的汉字与学生阅读课本时需要的汉字等因素影响下得出的,但仅从文本考虑,语数教材在词汇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配合问题。

(3)学生独立阅读问题难度大

数学教科书各段中出现的“未作要求的字”平均到每页分别有2.8、3.7、3.9、2.6个生字,对于刚入学接触书面语言的一年级学生而言,生字直接影响着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一年级学生难以独立、正确地完成练习题,需要家长或教师从旁辅导,给家长及教师教学带来了不少困扰。

2.课堂作业本对应的数学教材的相异字,以及超出数学课本相异字的数据统计及清单

为了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教师一般会采用课堂上边讲边练的形式,但作业本上的内容一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阅读难度大大提高。

“超出的相异字”指的是在同一段内作业本中出现,但在数学书中未出现并且语文书中未作“会认”要求的字,具体统计结果见表4。

生字问题在数学课堂作业本中更为突出。与人教版配套的数学课堂作业本每段都有超出数学书的用字范围,每段超出字数分别为50、41、34、67个,这意味着学生在独立解决阅读作业本中的数学问题时将遇到更大的困难。虽然一年级的数学练习题一般都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文字数量也在尽量减少,但书面语言的呈现往往对理解题意起到关键的作用,错误的理解将导致错误的解题。

3.数学教科书中的关键字词及一般用词

相对于语文课本的用字来说,数学课本的用字非常集中,且对学习者在理解问题上存在着高低不同层次的要求。以“多”“少”“长”“短”“一共”“大于”等字词为例,学生只有准确掌握它们的意义,才可能正确理解题目中所蕴涵的数量关系。而另外一些字词,如“认”“练”“方法”等字词的要求则相对较低,学生只需认识并大致理解其意思即可。如表5所示,一年级数学上册全书需准确掌握意义的关键字只有20个,关键词30个,一般用词高达81个。数学教科书中使用的关键字词比较稳定,用字比较集中,新增的用字量主要体现在一般的用词中。

4.一年级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现状

一年级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大致可以分成三类:无障碍型、识字障碍型、理解障碍型。

(1)无障碍型学生的识字量一般较大,在阅读数学题目时,能独立、迅速、正确地理解题意,偶尔遇到不认识的字,只需要告知该字音义即可。此类学生表现为数学成绩优异、学习轻松、主动性强。

(2)与无障碍型学生类型相比,识字障碍型学生的识字量较小,在审题过程中经常遇到不认识的字,对题目的阅读也不太流畅性,影响其对题意的理解。在教师告知该生字音义,或帮助读题后,识字障碍型学生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的数量关系并解决问题的。此类学生在数学阅读中的表现为,数学成绩起伏较大,遇到文字较多的题型答题正确率很低,遇文字少的题型基本能正确解决问题,在数学练习过程中需有家长或教师在从旁帮助阅读题目。

(3)理解障碍型的学生在识字能力和数量关系两方面的理解都较弱,除了单纯的计算题,此类学生在解答含文字的数学问题时都需家长或教师的帮助,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明确题目要求,如果仍不能正确理解题意,还需要教师重新表述该题意思,并帮助其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此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很不自信,对家长或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

数学阅读过程中的生字障碍主要存在于小学低段,以一年级上册尤为突出,且学生在审题能力高低的表现出现两级差异,这与如今不少数学课仍比较重视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关,说明教师对于数学阅读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就小学一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5.数学阅读对一年级小学生数学阅读及数学学习的影响

(1)影响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解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题目的理解,那么,能进行有效的阅读就成了理解的首要前提,数学各段用字包含在语文“未作要求的字”的清单中,然而,在解题任务中,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文字阅读。数学文字表述较为简练、准确,一个字或词有可能影响学生到对整道题的理解,对一年级孩子的阅读水平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不同版本数学教材的比较,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数学各段用字有很多都属于语文中“未作要求的字”,加之一年级学生平时的识字量少,往往不能流畅地阅读数学问题,这都影响他们对题意的理解。题意理解不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整合,从而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困难。

(2)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年龄小,好奇心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材料的趣味性和新鲜感。为此,一年级数学教师常利用醒目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及儿童化的教学语言来组织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维持其学习兴趣。但在课堂之外,学生必不可少地要面对相对单一的书面学习材料,尽管其呈现形式上已经尽可能地运用了生动形象的图画,但文字表述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学生识字量偏少,对材料的理解易产生困难,数学教科书字词选择难度一旦超过学生可接受的范围,生字问题得不到解决,这将令学生产生学习惧怕心理,影响其数学学习的兴趣。

(3)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由于识字量少,学生做题目时,往往需要教师先读题,理解了题目意思以后,再做题目,家庭作业的完成也依赖家长的陪同和帮助。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对教师和家长的过分依赖,不利于自身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改进建议

(一)语数教材需配合并以注音形式呈现

1.语数教学配合

协调语数两科内容,突破数学中的生字问题,学生学习数学不应该再为生字所累。语文有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识字教学也不能再增加大量数学用字的内容,如果大幅度地调整语文教学内容安排的先后以配合数学用字需求,其势必影响语文教学内容的特色及连贯性。

基于以上的设想及实施难度,语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联系和配合。参考记忆的形成规律,数学教师可在一周内的数学学习中将学生可能遇到的生字列出(参考字如表3所列),语文教师需做好配合工作,比如,每天抽几分钟时间(如晨读期间),以出示生字卡片的形式,与学生一起读一读,并不硬性要求学生必须认识,只求在反复多次的接触中慢慢熟悉,直至最后自然识字。为了巩固生字,在学生多次读字之后,教师还可以利用生字卡片快速抽读生字,不但达到了识字的目的,而且富有趣味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2.教材中的文字以注音形式呈现

给数学教材中的文字注音,此想法源于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除了400个明确要求“会认”的字,还存在大量未作任何要求的汉字,它们与要求“会认”字一起出现在教材的童谣或课文中。这些童谣或课文一般的要求是“读读背背”,即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两个层次的要求,要达到这两个要求,学生首先需要认识文中的字,在教师带读的过程中,学生无法立即掌握所有的字,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将不懂的字根据拼音标注出来,几次训练后,当课文某些并未作“会认”要求的字反复多次出现后,学生就能脱离拼音只根据字形来认读,达到“会认”的要求。

数学教材中的文字注音呈现,可采用如下两种方式。

(1)对所有文字注音

全文注音范围包括数学全书“目录”以后,“后记”以前的所有汉字,其优点在于,基于每个学生在语文识字中所掌握的汉字存在的差异,全注音形式只要求学生掌握汉语拼音,那么,即使没有掌握语文认字要求中的字,学生也能够独立阅读数学文本。

(2)对部分文字注音

对部分文字注音主要是指仅对语文中未作识字要求的汉字注音。按照表1中对数学教材的分段,各段需注音的汉字见表3所示。对部分文字注音的优点是,前一段语文要求“会认”的字,在数学教材中不给予注音,这也是对语文识字的巩固和检测。

根据表4的统计,数学课堂作业本的用字有相当一部分是超出语文识字要求和数学书用字的,并且大多需要学生独立练习,因此,对练习中的所有汉字进行注音是有必要的。一年级学生对语文要求的识字量如果达到了950字,这说明他们常用汉字的认读基本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从二年级开始,数学教材可以撤消注音。

(二)数学教师指导策略

数学教师对学生审题的指导起着关键作用,一年级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了生字问题、问题转译和问题整合。

1.注重“听读”,帮助学生识字

语文教师在听读识字教学中,不能向儿童提出识字的要求,也不要做出我教你识字的姿态,更不能开展测查和攀比识字量等活动。听读识字教学可以蕴藏在引导儿童参与听故事、念儿歌、玩识字游戏等喜闻乐见的活动过程中,儿童由此能在熟读故事的过程中,无意地、轻松自然地识字。

常规的数学教学并不承担识字任务,数学教师可尝试采用各种“读”的方法,解决题目中的生字问题。由于数学用字相对集中,当高频率的数学用字反复出现,在多次接触中,学生能逐渐建立汉字音形义的结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能做到轻松认字,同时巩固语文识字教学的成效。下文介绍了几种与“读”相关的方法。

(1)指点性师生共读(入学1个月内)

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而言,教师会安排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学习汉语拼音,这一阶段学生“会认”的字很少,识字障碍在此期间最为凸显,学生基本不可能独立阅读数学文本,此时的“读题”需要数学教师手把手的带领。指点性师生共读可具体实行如下:教师要求学生跟着自己读题,在读到哪个字的同时就点到哪个字,内容呈现以实物投影或课件展示。

有关研究表明,儿童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口语词汇,能够理解其意义并熟练运用。这就说明,儿童入学以前在汉字语音语义两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在汉字字形方面的学习相对薄弱。汉字是音形义的三结合,实行指点性师生共读的目的在于,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共同刺激,将汉字字形逐渐与学生原有的心理词典中的语音和语义相联系,并不要求学生读一次题就得认识题目中的字,而是经过多次联系后在学生的心理词典里逐渐建立该字音形义的结合,从而达到识字目的。

(2)学生齐读(入学1个月以后~2个月)

此时,学生已经完成了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尽管每个学生的拼音拼读能力有所差异,但基本都能进行拼读。教师可试着让学生一起读一读题目,当遇到不认识的字时,提示他们根据字的注音来读,在齐读过程中,识字量大的或拼读能力强的学生就起到了带读的作用,达到共同识字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读题习惯的养成。

(3)指名读题(入学2个月以后)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学生的识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汉语拼音的拼读能力也有所巩固。教师可以指名某一个学生来读题,要求其他学生仔细看、认真听,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读题和倾听的习惯。

2.发挥插图的积极作用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科书中,插图占据了绝大部分版面。无论应用题难易,小学一年级学生对有背景插图应用题的理解均优于无背景插图应用题的理解。研究表明,插图对阅读产生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发挥插图的积极作用呢,以下两种方法可以给我们启示。

(1)重视看图顺序的引导

教师对学生看图的指导一般可以提问的方式进行,由简单信息到复杂信息。比如,图中画的是在哪里?有谁?(或什么东西?)他们在做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等等。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充分暴露自身看图理解问题的思维过程,也能逐渐养成看图的习惯,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利用插图帮助识别问题类型

在数学教材中,插图的配置是以问题情境为出发点的,插图与问题情境存在较高的一致性。一年级学生往往在阅读问题之后,不知道用加法还是减法来解决该问题。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一边读题一边用手指在插图上对应地圈一圈、点一点,那么,学生能从中悟得问题类型,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3.加强问题转译训练

数学课程十分重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教师常要求学生反复操练运算程序,然而,系统地教授学生如何看问题、训练学生表征问题中的每一个句子,这样的学习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并不多见。能读题并不表示就读懂了题,许多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缺乏必要的语言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题目的解答却要求学生知道该问题需包括哪些事实(即已知条件),或想知道什么(即求解目标)。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以及内容呈现的生动性,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呈现应多采用插图和文字的结合方式。以数学一年级上册68页第7题为例,题目虽然只有两个字,但问题已经具备了已知数、未知数和数量关系。由下图可知,该问题包括了以下事实:原来有10个萝卜,小白兔拿走了3个(即少了3个)。要求学生回答的是:还剩下几个萝卜?

教师可进行如下的提问式审题指导:图上画了些什么?小白兔在干什么?“10个”“?个”分别表示什么?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个情境,以及问题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式指导,学生既能获得问题的转译技能,也能领悟解决看图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避免生字难题。

4.重视关键字词的理解

审题并非只是对问题的一句句理解,学生需要找到已知条件间的联系点,即数量关系,此时关键词的理解影响其问题整合的正确性。语言表述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同样的关键字眼“比……多”,出现在问题里可以有多种情况:(1)左边有7朵花,左边比右边多3朵,右边有几朵?(2)左边有7朵花,右边比左边多3朵,右边有几朵?(3)左边有7朵花,左边比右边多3朵,一共有几朵花?(4)左边有7朵,右边比左边多3朵,一共有几朵花?如果学生一看到“比……多”的字眼,就将数字相加,显然这种方式无益于他们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

标重点字词法是指学生在阅读题目的同时,标划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或找出解题思路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来圈画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像“--”“”等都可以成为提醒并找出题目条件、问题的标志,用于提醒自己注意,从而参与认知活动。比如,在“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学习中,教师可让学生圈出重点字“比、多”,了解哪个多、哪个少,判断到底是求较大的数,还是求较小的数。学生只有在审题中抓住关键,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教师需要明确的是,学生正确理解关键词的意义十分重要,但这不能成为看到某个关键词就用什么方法的一种套用模式,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重述问题,作到有效整合。

篇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数学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一种高效形象的教学方法。在它的具体运用中,包含两种方法:一是在数字(数量)上构建图形,“以形思数”;二是在图形中寻找数字(数量),“以数想形”。数学知识教学和学习离不开数字和图形,数字对于小学生比较抽象,借助图形或实物来理解数字概念,学生就容易接受,而对图形的认识观察又能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就能使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灵动起来。

一、数形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数字和图形是数学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数字和图形看似不相关,其实它们存在紧密关系。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如果教师只是向学生介绍枯燥抽象的概念或公式,学生就很难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的具体意义,也就谈不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思路和方法,把枯燥的数字与形象的图形结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更易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负数”这部分内容时,如果简单地讲解数字关系或负数的概念,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其含义。如果把负数的教学结合数轴位置来进行教学,用数轴来表示负数的含义,学生就知其正负,而且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二、数形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数形结合,启发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一开始接触数学就是从看图认识数字开始的。小学数学的课标要求也是要把数字认识与图形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能用数字表示图形数量。通过把图形与数字进行一一对应,就能使学生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运用这种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启发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对于经典数学题“鸡兔同笼”,用常用方法解答比较难,如果用画图的方法解答就比较容易解决,可以用一个圆表示动物的头、用竖线表示动物的脚,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画的多了或少了可以随时修改,通过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对“鸡兔同笼”中的“几个头、几只脚”有了基本认识,提高了解题的兴趣,也能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

2.通过数形结合,比较数量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数的大小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如果采用画图的办法来进行数字大小的比较就容易解决,同时这种方法还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印象和理解。例如,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把数轴应用到数字或数量关系的比较中,可以轻松解决问题。如,比较4和-4.6的大小时,将这两个数字画在数轴上,学生就能直观地体会这些数字的大小。又如,在小学阶段分数的比较也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用单纯的数学比较学生不易理解,如果用圆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就方便多了,可将圆分成相同的等份,再按照分数的要求涂上颜色,用这样的图形方法解答此种类型的习题就非常直观、非常容易理解。

3.通过数形结合,简化解题过程

数形结合的方法运用在解答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问题简化,提高解题速度。比如,在解答面积、体积和应用题时,运用数形结合可以使复杂的解题过程一目了然,解题效果比较理想。在学习统计图表时,通过画统计图,能让学生从图形中找出题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又如,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显示出数量关系的多少,而如果运用拆线图,可以直观表示各种数量的变化情况,运用扇形图可以充分显示各种数量所占的比例大小。运用图形能减少思考时间,快速找到解题方法。例如,在让学生解答:“把2个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1个长方形,计算其周长是多少?”学生很快答出是:“64厘米。”对于这样的题,学生只靠想象很难考虑周全。此时,教师提醒学生用画图方法来计算,学生才发现计算错了。

4.通过数形结合,提高解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线段图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它能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直观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能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提高其分析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特别是在解答应用题时用图形能提高解题效率。例如,解答这样的应用题:小明家养了12只鸡,养有鸭子是鸡的3倍,计算小明家养的鸡和鸭的总数是多少?对于这样的题,受画线段图方式启发,可以用“12×3+12”这样的方法,也可用“12×(3+1)”这种方法解决。

总之,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多加运用。

篇4

1.1 树立科学育人理念,推进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朝着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进行发展。因此,高校也应站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高校影视教学工作中,以此实现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工作发展的目标。另外,相关的高校影视工作者应根据现代化影视传媒人才的需求。找准目标培养人才,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起引导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影视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更多的教育教学条件,全面地提高影视人才的培养质量,以此提高我国高校影视教学的总体质量,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1.2 完善影视专业教材,推进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的改革

在数字化时展的背景下,我国影视教学工作得到了不断地发展,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地完善、统一编撰全国的影视专业教材。在进行影视专业教材和教学大纲编撰时,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影视教学需要进行不同内容的拟定,并掌握好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影视教学内容,摒弃传统过时的影视教学理论和技术,将数字技术加入到影视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影视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影视教学工作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中和素质,提高影视教学的质量。

1.3 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推进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的改革

随着我国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我国高校影视教育教学也得到了不断地改革和创新。目前,影视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各高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内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为了满足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教育的需要,各高校应切实转变影视教学观念,不断地进行影视教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影视传媒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断地加强影视传媒专业教师的进修和学习,以此提高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的质量,大力推进新时期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

2 提高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措施

2.1 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影视修养

在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应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加以重视,并对文学、美术、音乐等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从影视教育教学的内容出发,提高他们学习色彩、光影、线条等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采取分析影视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领悟影视传媒艺术的能力,以此全面培养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和修养。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具体分析,学生可以对生动的影视艺术形象进行较好的把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影视艺术作品中的魅力所在。另外,将影视教育教学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时展的需要进行新型人才的培养,以此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2.2 采用直观性教学方法,提高影视教学的质量

对于高校影视教学来说,采用直观性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提高影视教学的质量。在进行影视教学时,可以使用专业的数码相机和数字高清摄像机等器材进行操作示范,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现场的指导,以此使学生学到更多关于影视方面的技巧和技术,深入地了解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结构,提高学生的影视专业技能。另外,采用直观的优秀影视艺术作品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影视教育教学的质量,为以后影视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影视传媒人才

随着数字化时期影视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应树立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构建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影视传媒人才。另外,以打造出一批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数字影视传媒人才。积极建立“校企共建”模式,积极为全国广大高校应积极地与企业进行合作,针对社会的需求进行高质素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以此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3 推动数字化时期影视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

3.1 及时更新高校影视教学的内容,满足现代化影视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数字化不断发展的浪潮中,为了满足现代化影视传媒行业发展的需要,高校影视教学内容应及时地更新,对该课时进行合理地分配和调整。同时。在进行影视教学时,要多增加数字影像拍摄和后期数字技术制作等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艺术创作灵感,创新影视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影视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评价影视作品能力,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独特的视觉语言,以此提高影视教育教学的质量,满足现代化影视教育发展的需要。

3.2 渗透前沿影视教育理念,为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将现代化最前沿的新观念融入到影视教学中,可以确保高校影视教学工作与数字化时期的技术同步发展。首先,渗透前沿影视教育理念,提高影视教学质量。其次,整合优化影视教学实验资源,及时更新影视传媒实验设备,将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影像、广告等实验室进行开放,以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然后,将影视教育教学体系与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影视艺术作品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影视教学的质量。

3.3 改革影视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影视艺术事业的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在中南海召开《中国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起草工作会议中,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提出要“建设优质的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各类人才”。建设优质的职业教育离不开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随着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优质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大量涌现,数字化资源的建设、管理、共享、展示成为必然趋势,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将所有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优质职业教育建设的关键。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与利用。广泛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资源进行开发与优化,实质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院校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与利用好教育资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也随着步入了网络的新时代,各学校已展开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通过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能够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展示与院校交流先进教育经验、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及时信息服务,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2 构建动因

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构建本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学生的信息服务需求,构建该平台的动力,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需求。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可以包括多媒体、超文本结构、友好交互界面、虚拟仿真等;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全球共享并随意获取;教学资源的扩展性,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扩展;教学资源的工具性,可以作为认知工具,探究知识、构建知识。(2)科学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逐渐推动着数字资源的实践发展,这些科学技术对校园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起到了加速作用。

3 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的构建是一个长期开发、搭建、拓展过程,涉及到平台结构规划与建设、技术体系建设、数字资源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

(1)平台结构规划与建设。在职业教育平台结构规划中,要考虑到职业教育特点,立足于创意或职业专业发展,通过校企对接准确把握分析企业业务流程对应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此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网络技术、远程教育为媒体,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师生交流、网上课堂、课件、练习、考试专区、虚拟公司或企业实训、就业资讯、作品展示等,建设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企业培训等需要的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开放平台。在平台框架设计中,涉及到资源的、定位以及平台提供服务三个方面,其框架总体结构应设为存储、后台组织管理、前台展示三个层面。存储层,用于存储所有数字资源信息,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同时以特定标准对数字资源进行唯一命名和标注。后台组织管理层中,对检索控制、权限控制、数字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以保证前台展示为用户提供透明性。前台展示层也可以称之为应用层,用于向教师、学生或社会人士提供用户注册、登录、检索、资源浏览等多种服务。平台分层设计规划,便于开发人员根据本校自身、专业、教学特点和需求运用相关技术高质量高速度完成平台的开发。(2)技术体系建设。资源服务平台基于SAN网络存储、数据库检索、统一身份认证技术上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使得资源统一管理,最终实现信息化教学目标。校园可通过互联网把所有的资源服务移至网上,扩大了服务范围与时间,教师、学生或社会人士也可通过互联网方便访问服务平台,在信息检索技术的集成化、标准化、智能化服务中查询需要的资源,对用户、信息的不同需求,提供图像、音频、视频、软件等各类型文件,同时可供打印和下载服务。在平台构建技术方面要注意几点:首先,数字资源标识的唯一性,通过创建唯一性索引以保证数据表中每一数据的唯一性,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在实现数据参考完整性方面也有一定的意义,在平台组织控制层中不仅需要能够唯一标志数字对象,更需要对标志数字对象进行持久可操作,以满足不同区块系统间的互操作。其次,在数字资源信息数据实现互操作时,需要基于数据的复杂性、多样性及灵活性,采用合适的数据互操作协议,比如OAI-PMH协议,从信息资源的元数据采集入手,通过元数据实现不同数字资源之间的互操作,以实现知识发现。最后,检索技术。检索技术开发时应考虑从数据库中得到请求响应的方法与技术来获取数据;有效组织获取的数据;整合数字资源信息并呈现。基于Web服务(Web Service)技术,完成对元数据的检索设计与具体实现。(3)数字资源建设。优秀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重在优秀资源开发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采集方面。优秀资源开发建设,由教学老师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开发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数字资源。比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时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字资源以技术应用媒体资源为主。在进行教学资源整体规划制作中,由专业教师、多媒体技术、网站开发、软件开发等IT方面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对已有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及整合,开发适合本校需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络信息资源采集,随着信息资源数字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网络资源的丰富以及网络传输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挖掘、筛选、采集适合本校学生和职业特点的优秀网络教学资源,引入更多、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4)制度建设。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构建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数字资源共享、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等。共享制度,数字资源共享的实现需要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便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推动资源、合作、创新、服务、共享。管理方法,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集成了各服务系统,由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院系部门或外来专业开发人员共同完成,在团队管理、合作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经费管理、资源协调管理、实施操作平台管理上都要进行标准或规划的制定,通过正确的管理方法,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工作高效,以达到数字化资源平台构建顺利完成的目的。法律法规方面,由于数字资源涉及到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在建设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时要充分了解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资源,以确保利益不受侵害。

4 有效应用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应用教学数字化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可以激发职业院校学生或社会人士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极佳的路径。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应用有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教师、学生、信息化教学模式、环境与支持。

教师要有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教师需把握职业教育教学和专业特点,在教学、实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广博的知识内涵,才能提供和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洞察调动学生知识经验,以开发学生通过数字资源平台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增加学生独立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发现、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

教学资源的开发从学生实际出发。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应联系教材,结合企业岗位业务流程以及学生自身实际,找出最佳结合点,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资源服务平台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结构、专业的需要,自行斟选、检索相关教学资料,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出自己的观点见解,有效利用资源服务平台进行学习。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观念应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灌输知识,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院校提供环境与支持。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的应用环境包含资源基础设施、支持服务、政策措施、教育观念等。在构建资源服务平台时要考虑到教学资源量将快速增大,越来越大的带宽让资源的稳定运行成为现实,资源的软硬件配置都应积极跟上,在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也要加大资源质量建设和引入优质的外来资源,这些都需要院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资金、政策支持。

5 构建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建议

(1)加强服务平台体系构建开发和应用研究,促进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发展。对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的构建通过借鉴其他高校的实践经验和教师教学过程实践经验,结合职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加以开发和有效应用。在应用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和补充服务平台中的漏洞和缺失从而保障服务平台的持续性、先进性、创新性。(2)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开发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在平台构建实践中,进行高水平数字资源建设,离不开拥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同时具有个性化、创新化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保障。各院校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做好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更新等工作,打造一支精通业务、善于创新、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人才队伍为担当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的重任。(3)规范数字资源数据,为集成扩大服务平台创造条件。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应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使用资源不仅在数量上得到增长,在资源质量上也应提高,规范数字资源数据,考虑到数字资源服务的发展是动态的,不仅仅在一个学校内发展,还将校校联盟,将来还有可能与国际接轨。

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资源共享满足越来越多的用户信息资源需求,发挥数字资源和服务最大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平台开发和应用研究,规范数字资源,学习先进技术和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在高校大力支持下开发出适合学生实际情况、职业特点的优质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平台。

参考文献:

[1]冉新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与障碍探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6,01.

[2]潘康明.美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张丽君,段万春,赵霞.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06.

篇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14-3753-02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y

ZHANG li

(Zhixing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30038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tudy on universities teaching resou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y,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s related. Article introduces the figure of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need for library construction; on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of the architecture model the system and its structure; Finally on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trends. This study hopes to be able to figure college library of teaching resources to help provide som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ollege; of Figure;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1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概念

所谓数字化,一般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和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和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与处理的过程。与非数字信号(信息)相比,数字信号(信息)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放大时不失真,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便于计算机操作和处理等优点。可以说,从数字计算机诞生之日起,人类就已经开始数字化时代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基于网络运行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它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数据为核心,利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互动式、多媒体、共享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主要是为高校教学提供教学支持,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库系统。它是按照统一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技术规范和课程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包括资源采集、资源验证和入库、资源检索、资源浏览和下载等。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为了整合优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是为了促进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有力支持。

2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特点

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发展的历程来看,在强调资源共享阶段,资源建设己经呈现出现代化大生产的趋势,分工合作是其主要特点,标准化是其必要条件。因此标准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应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它是一个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库,包括课件库和多媒体素材库,其媒体表现形式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

2)资源库中的资源是可以拷贝、传输、使用、加工和组合的独立单元,即一系列通用性很强的标准组件,可以由用户任意组合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要。

3)所有资源都应有基于标准的元数据,以便于查找和利用。

4)它应由一个标准资源管理系统支撑,这个系统应能适应分布式资源建设的特点,实现资源的有序组织。

5)它应是动态与开放的,使用者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存放和使用库中的资源。

3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校园网的快速发展,作为数字化校园重点的教学资源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包含着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以多媒体形式动态的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能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查找最新参考资料,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媒体素材,避免了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无目的搜索。学生也能通过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以视频、动画、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集成的教学内容也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风格,有利于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探索和独立学习。

数字化教学资源分散,需要整合集成。目前,数字化教学资源分布在高校各部门或部分教师手中,只供部分人持有和使用,没有得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整合了多种优秀的教学资源,可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资源共享。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使广大师生突破时空界限,方便灵活地获取信息,共享网络上最好的课程和学习资源。通过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随心所欲地调用其中的内容,有利于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建成一个全新的、开放的教育体系。

4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系统的架构模式及其结构

4.1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系统的架构模式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可分为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试题库及试卷库等等。由于它所面向的使用者地理位置分布广泛,因此整个架构应具有可靠性、易于扩展性及资源共享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系统的架构模式分为两种:C/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和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C/S模式是将任务合理分配到客户机和服务器的一种架构模式。对于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在客户机端实现业务逻辑、运行用户交互程序,而在服务器端运行数据服务程序。它虽然采用的是开放模式,但这种所谓的开放性,在特定的应用中无论是客户机还是服务器端都还需要特定的软件,没有提供用户真正的开放环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又提出了B/S架构模式,B/S模式是把WEB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结合起来的新技术,实现开发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分离,用户端使用相对统一的浏览器代替客户端软件,实现跨平台的使用和多媒体服务。直到发展到今天的浏览器、播放器模式。

4.2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系统的结构

目前,资源库系统一般分为三层:资源管理层、应用层和用户层。

资源管理层:负责低层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包括资源的入库、修改、删除、属性设置等相关管理功能。只有具有相应权限的用户才能进行这级操作。由于教学资源库需不断更新、扩充,为保证资源库中资源的质量,对于新上载的各种教学资源不直接入库,而是暂存起来(称为预备库)先进行分类,再将分类后的资源进行评价和审核,合格的资源才能进入相应的资源库。因此,资源管理层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即分类和审核上载资源,该项功能决定了资源库中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以及资源库的刷新率和访问次数,这对于资源库建设至关重要。

应用层:实际上是系统提供各种功能的网页动态生成层。在中间层服务器中存放有各种应用模块,包括系统管理模块、用户注册模块、用户登陆模块、资源导航模块、资源浏览模块、资源检索模块、资源评价模块、资源上传模块、资源下载模块。通过这些应用模块,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在备课时选择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进行灵活组织和编排,形成具有教学个性的课件,让教师在授课时充分体现自己的教学特点。学生也可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资源,辅助学习,进行测试。应用层的效率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质量的好坏,因此这层的实现方案尤为重要。

用户层:由用户浏览器组成,面向终端用户、教师与学生。用户通过浏览器与服务器相连进行有关操作,包括从资源库中查询所需资源并下载到本地机,进行有关资源的上传和学生在网上进行测试等。

5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发展趋势

5.1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从注重资源数量转向重视资源质量

目前,很多高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只是教学资源大量堆积,许多资源质量较低。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使用者对资源库必然会从单纯的对量的要求转向对质和量的双重要求。未来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如果不能提高资源质量,无论其功能如何强大,最终仍会被使用者淘汰。因此,资源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要形成精品意识,尤其要针对教学实际筛选出符合教师和学生需要的资源,特别是要建设与专业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5.2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将逐渐走向标准化

目前许多教育软件公司或高校在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时“各自为政”,无论在技术平台,还是在数据库结构上都不一致。由于各高校因教学资源、财力、人力等因素的限制,开发出的教学资源库也缺乏统一标准、通用性差,很难将一个资源库中的资源导入另一个资源库中,这对于资源的使用和积累非常不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颁布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用以规范资源库的建设和开发。可以想见,今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将逐渐走向标准化。

5.3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将越来越智能化

目前人们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依赖程度还不是很高,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依赖程度的不断增强,势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智能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将为使用者提供更加高效、方便和个性化的服务。只有把一些智能化的技术融入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当中,才能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7

全站仪、GPS 在控制测量、地形、地籍测量、工程测量、园林测量等各方面都显示出其优越性,已完全取代传统测绘仪器而成为现代测绘中集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输出与管理于一体的数字化、自动化、一体化、智能化的高、精、尖技术的测量仪器。全站仪、GPS 的应用,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测绘的转变,使得数字城市、数字地球的目标得以尽快实现。

当前高职测量教学面临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由传统测绘向数字测绘的转变,以及如何进行测量教学改革。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一、数字测绘是一场深刻的测绘技术革命

1、控制测量方面

由于全站仪集测角和量边于一体,被广泛用于精密导线网、边角网的控制测量中。全站仪三角高程控制测量的精度可满足三、四等水准测量及园林测量的要求,图根控制和测图可同时进行; GPS较全站仪在控制测量方面更具优越性,它可用于全球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变形测量和精密定轨测量、建立地心参考框架的基础,用于精密工程测量、城市及一般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的建立,用于地形、地籍、房产、物探、勘测、施工、园林等的控制测量。全站仪、GPS 在控制测量方面的应用,实现了由传统三角网为主向空间大地测量、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的转变,数字测绘在效率、精度方面大大优于传统测绘方式。

2、细部测量方面

全站仪、RTK GPS 技术实现了由传统测图 ( 白纸成图) 向数字测图的转变。其最大优点是: 在完成地形、地籍测量的同时,可建立地形、地籍图形数据库,从而为实现数字城市、数字地球的目标奠定基础。

3、测设方面

数字测绘实现了由传统方法向全站仪坐标法、RTK GPS 坐标法的转变。全站仪坐标法、RTK GPS坐标法测设点位,仅需把设计好的坐标数据输入全站仪内存或 GPS 的电子手簿中,无需计算角度、边长等放样数据而直接应用全站仪、GPS 程序中的坐标放样功能进行作业,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精度。

由上述可见,全站仪、GPS 等数字测绘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测绘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传统测绘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测绘的要求。对于高职园林测量教学而言,培养目标是测绘技能或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全站仪、GPS 的应用等数字测绘技术在高职测量教学改革中具有划时代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测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测量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测量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老化。目前,我院的园林测量教学课程仍以传统的钢尺、经纬仪、水准仪为主要作业模式进行教学,测量课教材内容虽已更新,但教师在讲授时还没有到位。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仍采用 “灌输式” 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板书为主; 在实习中,仍是以传统的测图、测设作业手段 ( 水准仪、经纬仪加钢尺) 进行1-2周训练,数字测绘方面的知识未得到掌握和应用。

实验室设备、实习基地建设严重不足。我院现有的数字测绘仪器设备为:5套GPS仪器、5台全站仪,远远不能满足一个班级40多名学生的测量教学、实习的需要。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和实习基地的建设长期落后于数字测绘时代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改革应对措施

针对我院测量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本人通过多年测量实践及教学实际,提出如下改革应对措施。

1.师资队伍实现 “双师型”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测量教学改革、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测量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没有高技能的老师,就难有高技能的学生。“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教师与工程师 ( 或技师) 在知识、能力、态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应该是持有“双证”(教师证和技能等级证) 并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高职测量教学改革、发展尤其应保证有一批高质量、能适应数字测绘时展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倡“产、学、研” 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鼓励广大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带领学生到生产单位进行测绘生产实践、课题研究,将企业的实际问题、工作任务引入测量教学内容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直接获得解决测绘具体问题的技能; 树立 “产、学、研”相结合的观念,注重应用性和理论简洁性,要求教育过程与测绘实际生产相联系。

2.测量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上应该实现由传统测绘为主向数字测绘、信息测绘为主的转变。即在传统测绘知识基础上重点学习数字测绘、信息测绘内容,二者融为一体,在讲授中可将传统测绘内容尽量精简,重点放在数字测绘上,注重全站仪、GPS、“3S”实际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3.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针对我院全站仪、GPS、数字测绘演练室硬件严重不足,实习基地太小的现状,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更新完善实验室、实习基地硬件。应建立各种地形、地貌模拟现场实测过程、内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总之,高职y量教学的培养目标是技能 ( 或技术) 应用型人才。教学中,应本着理论够用、操作实用的原则,以适应市场为导向,开展高职测量教学改革。而传统测绘向数字测绘、信息测绘的转变,在应用方面,实质就是传统测绘仪器水准仪、经纬仪的应用向数字测绘仪器全站仪、GPS 和“3S “技术的应用转变。因而,高职测量教学改革并非难事。

参考文献:

篇8

数字图书馆中的学习资料非常多,不管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料是什么种类,隶属于哪一门学科,只要进行简单的搜索,需要的学习资料就会很快呈现出来。每个学生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选择地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相关资源。另外,数字图书馆不仅能够对资料进行高效快速的查找,还能让学生利用便捷的网络进行交流与学习。在数字图书馆中,资料一般没有太多限制,如果遇到适合自己的资料,就可以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直接使用,这种方法非常便利。数字图书馆可以储存非常多的图书种类,其中的资源不仅数量丰富,而且质量也非常高。通过使用数字图书馆,我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杂乱无章的问题,进而让学生的阅读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数字图书馆的系统性比较强,检索的方法较为简单,检索的具体内容关联性也非常强,通过数字图书馆,学生能够学会怎样进行真正的学习,并找到终身学习的方法。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使用数字图书资源的相关技能,让学生掌握好信息搜集、阅读、检索的方法。在教会学生如何获取资料之后,教师还需要努力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阶段,尽可能多地利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进而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最大化提升。在数字图书馆中,也有非常多的图书文献资料,这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备课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只要语文教师学会利用这些资源,必然能够让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程度的丰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科书内容。

二、数字图书馆能够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

快捷方便、学习阅读自由、资源数量大等都是数字图书馆所具备的重要特点,这些特点能够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很多困难。图书馆作为知识和文化传递的重要途径,在语文阅读中的角色也非常重要,应发挥数字图书馆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进而使其提供更好的服务。对语文教学来说,比较大的问题是课堂上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如果学生的阅读量不够,他们的写作以及理解水平就可能比较差。有了数字图书馆之后,这种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数字图书馆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的基本阅读量得以增加,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例如,学生在课前进行课文预习时,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者需要了解背景资料,这时就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很多难题也能通过数字图书馆得以解决。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缺乏形象思维和情境创设能力,这就使他们对语文阅读不感兴趣。数字图书馆能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者影像资料,教师加以适当引入,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让作者与读者能够更好地交流,最终实现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另外,在数字图书馆中,还有可供批注的相关工具,这样能够方便读者再次进行资料的查找。教师也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收集学生的作品,并且推荐优秀的作品发表。

篇9

教学实施过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046-02

一、课程项目化改造的必要性

数字测图是我国目前进行数字地球、数字中国和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国家基础测绘的主要技术手段,是目前各种工程测量中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方法,是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职业核心课程。数字测图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对学习后续课程起到关键性作用,数字测图也是学生就业中重要的职业岗位之一。

数字测图的内容主要有数字测图的基本知识和电子全站仪的应用、数字测图的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成图等。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数字测图的基本知识和数字测图的职业能力。一直以来,在教学上是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教学效果较差,难以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培养要求。学生缺乏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数字测图技术的整体过程体会不深,一知半解,实践能力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应具有的数字测图的职业工作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造,用项目和任务训练学生,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字测图实践能力,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数字测图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课程项目化改造工作思路

所谓课程项目化改造,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将数字测图课程教学过程转化为实践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贯穿于项目教学的始终,以工作任务为基础驱动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课程的专业知识。这样可以利用工作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紧密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训练实际工作能力,最终具备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

为了进一步开展各项工作,应确定数字测图课程项目化改造工作思路:深入各行业和基层进行行业调研与分析;确定数字测图职业岗位能力目标、职业素质目标和职业知识目标;根据数字测图岗位的工作过程的不同环节和具体任务,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按照课程项目化实施教学。数字测图课程项目化改造工作思路如图1所示。

三、课程项目化教学目标

数字测图是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位置。数字测图针对于国家基础测绘、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交通工程测绘、城市建设工程测绘等岗位要求,培养能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从事数字测图的、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通过行业调研与分析归纳,得出数字测图课程项目化教学目标见表1所示。

四、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数字测图项目化改造,是以数字测图的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以数字测图过程为主线,通过设计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境,建设仿真和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职业活动中获取知识、锻炼职业技能,通过完成系列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具有职业能力。根据数字测图的工作内容和真实工作过程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顺序,每一个教学单元就是一项工作任务,对应一项具体的能力训练目标。数字测图为一个贯穿性综合项目,有4个子项目,见表2所示。

五、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

数字测图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是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采用分小组作业的形式各自独立地完成4个具体的项目工作任务。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收集资料。学生根据完成项目任务内容、要求,收集各种必要的资料。主要有原项目已有的各种比例尺地形图,有关数字测图测量规范和地形图图式,控制测量的成果以及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书等。

第二,学生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选出组长。组长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该组任务的完成,在分组中要注意组长的选定,应选择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工作能力,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担任。

第三,实施方案。各小组根据项目任务的要求和有关行业规范,制订出项目实施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有数字测图项目任务内容、相应的实施步骤、测量的方法、时间安排及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第四,实施项目。各小组按实施方案实施项目,各小组依据规范要求协作完成项目任务。主要内容有各组根据实施方案,按规范要求完成数字测图各项目任务。

第五,教师指导。教师跟踪检查和指导学生实施项目任务情况,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及时指导。

第六,任务评价。学生完成各项目任务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完成项目任务过程,各小组数字测图项目成果进行总结和互相交流,每小组派代表汇报完成项目情况,教师进行点评和知识归纳。

第七,成绩考核。学生课程成绩考核分为4个方面。一是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完成各个项目过程中的成果;二是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绘图能力;三是知识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数字测图课程的应用知识;四是考核学生的工作态度,主要考核学生的团队精神、工作态度、出勤、安全等方面情况。根据学生以上四个方面及小组互评、组内互评和指导教师评价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最终目标,就是具有实战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数字测图项目化改造与教学实践证明,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教师在做中教,边做边教。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这种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法,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戴仕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曙光.高职《数字测图》项目化课程的实施总结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0(21)

[3]黄鹏超.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课程项目教学改革与实践 [J].广西教育,2011(9C)

篇10

随着网络教学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与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要求日渐提高。网络教学资源质量已成为影响高校网络教学发展和保障网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资源的高质量开发已成为了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全面提升网络教学资源质量,才能有效地发挥高校网络教学的整体优势,保证网络教学水平,推进网络教学发展。

本文在分析数字媒体技术在高校网络教学资源中应用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其研究现状基础上,阐述了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研究技术思路。

1研究的重要愈义

1. 1深入开展数字媒体技术在高校网络教学资源中的应用研究是提升网络教学资源质量的保证数字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通过简单应用多媒体技术所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已无法适应高校网络教学发展要求,成为高校网络教学深人开展的一道障碍。只有系统地开展数字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资源中的应用研究,探索当前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开发质量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才能高质量地实现资源内容的数字媒体化,和科学、规范地建立具有网络性、交互性、共享性、知识表示多样化、知识结构非线性、与人文艺术的有机融合等特点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学资源的教学优势。

1. 2数字媒体技术在高校网络教学资源中的应用研究将有助于网络教学研究角度的及时转变数字媒体技术是网络教学的支撑技术,网络教学对数字媒体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关系。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这种依赖关系变得更为明显。这就需要及时转变研究角度,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员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研究网络教学资源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资源的数字媒体技术含量,提升资源的网络环境适应性及其与人文艺术融合性;同时,也有助于拓宽研究思路,全面系统地开展网络教学资源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2概念界定

2. 1数字媒体数字媒体是指数字化(即二进制数形式)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媒体;它是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特征。和多媒体比较而言,数字媒体强调了信息媒体的网络传播特性及其数字化特征。

2. 2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是指数字媒体的获取、创建、存储、检索、管理、转换、编码、播放、交互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技术,包括数字媒体表示、存储、创建、应用、管理等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是对多媒体技术概念的发展,不仅包含了多媒体技术的所有特性,还扩充了网络性、趣味性、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融合等特性,很好地适应了网络教学的特色。

3现有的研究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网络教学的逐步拓展,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教学资源研究得以开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多数研究者没有认清数字媒体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之间的差异,忽略了数字媒体技术具体特性在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意义。现有的研究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1)在研究思路方面。多数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到网络教学资源的自身特点和资源使用的网络客观环境,仅仅将面向传统教学的媒体素材资源“照搬”到网络教学中,使得资源的网络适应能力低、实际应用效果差。2)在研究对象方面。多数研究仅仅面向某一种媒体素材作为研究对象,缺少整体性,研究成果没能充分体现出数字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资源中的整体优势。3)在研究人员组成方面。现有的研究缺少高校教学专家、技术专业人员、教务人员的三方参与,使得资源开发的整体质量没有得到全面保证。4)在研究数据源方面。鉴于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包括网络教学资源,因此,相关研究的最佳对象应是高级别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但是,现有研究很少以该类资源为数据源,使得研究的原始资源量不足、系统性不强、经典性差,影响了资源开发的整体质量。5)在研究角度方面。现有研究忽视了网络教学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强依赖关系,仅仅从教者角度开展研究。没能及时转变研究角度,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员角度出发,开展数字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资源中应用的深人研究,提高资源的数字媒体技术含量。

由于现有研究存在上述缺陷,导致研究成果的系统性低、实用性差、资源质量不高、数字媒体技术含量低,没能充分体现数字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资源中的整体优势。

4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4. 1研究主要目标在多方专家的合作参与下,充分结合高校网络教学的特点及其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具体要求,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网络环境适应性、实用性、数字媒体技术含量,提升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探索适合网络教学特点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开发方法与途径,探寻当前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开发质量间题的有效解决办法。

4. 2研究主要内容以高校精品课程网络教学素材为原始资源,全面系统地研究数字媒体表示、优化、存储、应用、管理等数字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资源中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4. 2. 1基于原始媒体素材的数字媒体表示、优化、创建等技术的应用研究结合选定的经典课程原始媒体素材的具体情况,开展如下研究:1)原始媒体素材的数字媒体表示、创建;2)基于图像与主题关联性,数字图像素材的优化与输出;3)针对表达连续信息的图像,图像资源的数字动画设计与压缩处理;4)网络环境下,数字视频资源的流化处理与编/解码处理;5)数字音频的编辑及其与数字视频资源的同步优化设计。

4.2.2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络教学课件制作研究具体包括:扮网络课件数字媒体素材的流化处理;2)网络课件的架构分析;3)流化素材的集成设计。

4. 2. 3基于积件的网络教学多媒体素材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具体包括:1)多媒体素材资源检索和分类规则的设计;2)微教学单元课件模块的设计;3)基于积件的网络教学多媒体素材资源库设计。

4. 3拟解决的关健问题1)依据数字媒体素材类型与格式的主要特点、形成的文件质量及其适用情况,进行网络教学资源中数字媒体素材类型与格式的定位。2)结合课程要求,进行图像中无关部分的分析和主要部分的颜色深度、注释等确定。3)面向网络环境,动画的脚本处理、帧数确定、色彩调和以及合成效果分析。4)结合网络环境要求,网络课件的素材流化要求、兼容性以及导航、查询功能分析。5)面向学生探究认知的学习环境设计。6)网络教学数字媒体资源存储的数据标准确定。7)数字音频/视频资源的内容条目确定及其语义层次分析。8)结合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单元划分,微教学单元的构建。

4. 4研究技术思路将数字媒体技术优势与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具体要求相结合,以“如何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网络环境适应性、实用性、数字媒体技术含量”为研究重点,系统地、科学地、规范地开展在高校网络教学资源中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研究。研究技术路线图参见图1所示。

篇11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寄生虫病的诊断找到病原体做出准确鉴定是“金标准”,因此,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手段正加速革新,在数字化时代运用多终端、人机交互等手段来更好地协助学生自主学习,辅助教师授课,并对教学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已是现代教学的趋势和方向,因此,将标本数字化并建设相应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显得愈加重要。“人体寄生虫学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的构建,契合了形态学虚拟仿真教学及现代网络教学的趋势和要求。该平台通过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化标本库及配套网络教学平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助力教师教学,对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1人体寄生虫学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的构建

1.1数字化标本素材的收集

主要素材为教研室现有标本,我校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人体寄生虫标本和病理标本;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建立了一些寄生虫动物模型,通过收集动物粪便或解剖动物等途径获取其虫卵、幼虫、成虫标本或大体病理标本;菜市场购买水生植物、鱼、青蛙等中间宿主制作成大体标本;与兄弟院校、肉联厂、医院检验科、疾病控制中心等相关单位加强联系,收集教研室所需标本。

1.2素材的整理与保存

制作好的玻片标本放入木质标本盒中,大体标本固定好后用甲醛溶液浸泡保存于标本瓶中。由于图库所需的素材数量大,为了便于对收集的素材进行查阅和管理,所有标本记录名称、采集时间地点、寄生动物、寄生部位等并按照虫纲分类保存管理。

1.3数字化标本库的建立

1.3.1大体标本数字化标本库的建立 利用数码相机将现存的大体标本360度旋转拍照,应用三维立体动画软件制作成可控制三维立体动画标本和交互式立体观察大体标本,并导人大体标本的描述。通过三维立体动画软件处理好的图片,配合多点鼠标操作可实现对数字化标本任意角度拖动、旋转、平移、缩放及测量,学生能看到大体标本的不同侧面,让标本可以立体呈现在学生眼前。

1.3.2玻片标本数字化标本库的建立 利用最新的数字切片扫描系统(全自动显微镜)对筛选出的高质量玻片标本进行全自动扫描,自动采集显微镜下的数字图像。允许用高倍物镜或油镜扫描不同区域,并与低倍扫描的背景全视野图像一起打包压缩,制作成数字标本浏览模式,并对数字化标本结构进行标注或附加注解。制备好的数字化标本在计算机或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如同在显微镜下一样可进行不同倍率观察,也可在低倍背景图像下选择区域进行高倍观察,观察的同时能测量标本大小。

1.4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构建

将制作好的数字化标本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管理员给学生设置账号与密码,学生可以登录系统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设立网上交流及答疑区。对于疑难问题,学生可以在网上互相讨论,也可留言,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解答,构建一个方便师生交流学习的第二课堂。利用数字化标本库自动组卷,学生可进行形态学自测,期末在线进行形态学考试。通过后台管理功能,教师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活跃度、自测成绩等信息,并对学生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人体寄生虫学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的优点

2.1教学过程直观形象,学习不受时空限制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图片来源主要是幻灯和模式图,图片质量不高、死板、信息量少,很难满足教学的要求。而数字化标本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使得枯燥的形态学教学变得立体生动。以往学生学习寄生虫形态结构,观察标本仅限于实验课,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掌握所学的寄生虫形态是难以实现的;导致医学生对人体寄生虫形态结构知识掌握不牢,进入医院或疾病控制中心等部门工作后对常见的寄生虫辨识能力不强,对较为少见的寄生虫难以辨识,无法对寄生虫病做出准确诊断。基于网络技术的数字化标本库的建立突破了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可以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本课程资源,即使在课程结束后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复习;且数字化标本可模拟镜下阅片,培养学生独立阅片技能,为培养寄生虫病原学检测专业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2.2解决标本稀缺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文化卫生水平的提高,多数人体寄生虫病的感染率越来越低,使得收集人体寄生虫标本变得更加困难。传统保存标本的方法多以玻片封片保存,大体标本液浸于玻璃器皿保存。玻片标本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破裂,如学生观察时镜头压碎玻片、使用时摔碎玻片;染色玻片标本保存时间长会褪色,导致其形态结构不清晰;而大体液浸标本保存时间过长有组织溶解现象;在长期的使用和保存中一些珍贵的标本被损坏。随着数字化标本的构建,所有标本经数字化处理后可以永久保存在教研室数据库中供师生使用,无须大量重复制作,节约了资源;而且对数字化标本进行信息标记、分类保存、检索等更为便捷,使标本的管理更加高效。

2.3增强师生互动

传统授课模式下师生交流主要在课堂上,课后师生的交流受时间、地点限制,而数字网络平台搭建后学生可以通过留言、在线交流等方式与教师沟通,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后台数据管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活跃程度;通过对测试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对寄生虫形态的掌握程度,根据错题分布进行教学内容调整。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师生交流讨论、教师答疑提供极大便利,从而为“互动式教学”提供基础。

3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的不足与展望

3.1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