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网络专题的特点

网络专题的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4 09:44:02

网络专题的特点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1

一、事件

一直以来是中日争端的重要因素,2012年4月17日日本右翼分子宣布购买,争端再次升级。网络媒体利用其快捷、迅速的优势先于传统媒体对事件做出及时报道。新浪、网易、搜狐、凤凰网都大量转载有关争端的新闻,第一时间为受众提供了信息。对于此类重大政治事件,网络媒体如何设置议程,采用何种模式进行信息传播的?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之所以选择新浪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新浪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是全国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信息量大,用户数量多,在网络媒体行业有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其次,新浪网是商业门户网站,与其他依附于传统媒体的网络版或数字报相比,新浪网具有独立性,能真正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第三,事件升级后,新浪网开办事件专题报道,内容详尽,涉略面广,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新浪网专题报道的典型个案分析,研究网络媒体对于事件的报道特点。

二、新浪事件专题报道的特点

1、多元面向——突发政治事件中的全方位视角

从4月份到11月份,新浪网对事件的报道共计2748条,其中4月份报道25篇,5月份报道6篇,6月份报道17篇,7月份报道132篇,8、9、10、月为事件报道的集中期,每月报道数量均在500篇以上,日平均报道数量至少15篇,11月份报道150篇。事件虽是政治事件但其影响波及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领域,新浪网在报道过程中体现了全面、多元的特点。

首先,从报道主体来看,既有中方声音,也有日方声音,还有其他各国政府、媒体、专业人士对问题的态度报道。例如《外交部:日本都政府“购买”非法无效》、《日本东京都拟本周正式申请登陆》、《专家称日本公众不了解真相被利用》、《美国公开称为“尖阁诸岛”》、《澳大利亚华侨华人谴责日购岛行为》,对的报道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多视角、多元声音的表达。

其次,从报道内容来看,新浪专题报道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政治新闻报道,而是全面充分地报道事件的影响,并没有将角度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扩展了其外延,关注了争端引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对事件的报道内容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多个维度,例如《日媒称日本大阪政府取消参加上海旅游节》、《部分旅行社赴日游团队撤销》、《初中地理修订可能细化内容》、《中方决定调整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招待会时间》、《日美举行夺岛联合演习 模拟抢回被占岛屿》。通过这些报道可以看出新浪网报道的主题多样化。

第三,从报道手法看,既有历史回顾式的叙事框架,又有现实解剖式的传播模式。基于事件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网络媒体报道多采用了新闻背景加新闻事实的报道手法。既有历史性地看待问题的视角,例如《国际法专家:历史可证明非无主地》、《日本老地图证实是中国领土》、《考证:多证据表明属中国》,又有真实地体现事件进展的跟踪报道。新浪专题首页的“中方动态”、“日方动态”栏目及时跟踪事态,“争端背景”栏目从历史的角度为事件提供历史佐证,对于受众而言既便于了解历史,又利于认清事实。

2、图像战略——视觉时代的强大传播工具

技术的发展引领社会进入了视觉图像时代,图像成为媒体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地位的重要传播策略,图像的视觉冲击性、可读性、形象性使其具有强大的传播影响力。此次新浪专题报道中,新闻照片和新闻视频成为独立的传播形式。

对于事件的报道新浪专题设置了“最新消息”、“视频播报”、“分析评论”“新浪图解新闻:保钓从未停止”、“图辑:民间保钓行动40年”、“微话题:联合保钓”、“网友观点”等版块,其中图解新闻是一种新型的信息提供模式。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技术优势使其能创造新型的报道方式。“图解新闻”版块以跨越历史的主线——穿越六百年的问题追寻为主题,运用文字、图表、批注、地图等多种元素串起中国六百年的保钓历史线索,形式活泼新颖、表达清晰明确。图解新闻形式简洁,事实清晰,便于传播,突破了受众的文化、知识、学历等限制因素,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因而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专题的“滚动图片”版块中共使用了1249张新闻照片,其中包括新闻照片、视频截图、历史资料图片等,完整地再现了的历史争端。“视频播报”版块共提供视频资料1181条,既有我方权威媒体的代表性观点,又有日方动态,视频资料大多来自于CCTV官方权威机构。在“视频播报”版共设置9个类目来呈现“事件”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共推荐视频新闻660条。

由表1可看出,660条推荐视频新闻中,反映中方态度和行动的占据一半,在“视频播放”版块,视频新闻明显倾向于中方视角,对日本动态报道的视角较少。但这并非由于网络媒体自身的报道倾向造成的,而是由于国际传播的局限性,不能及时采集到关于日本动态的视频新闻,而从日本官方媒体取得的第一手视频资料由于语言差异,并未被专题采纳。

运用独立的图片和视频新闻报道,新浪专题报道并非特列,而且也并非单独使用于事件,然而由于事件的重大性和特殊性,具有纪实作用的新闻照片和视频资料更具客观性。视频和图片比文字更能引导受众认清事实,起到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另外,事件中,新浪专题的图片和视频使用规模大,数量多,这也是报道“事件”的一大亮点。

3、互动传播——网络媒体独特的新闻传播方式

网络媒体报道的一大特点就是突破了线性传播模式,形成了非线性的多中心扩散型传播模式,基于“事件”的全民参与性,新浪专题报道更加注重民众视角,而且报道主题与公众关注的话题相一致,也就是说,新浪专题的议程设置与网民议程设置相互建构,媒体与公众共同设定公共讨论话题,这体现了一种双向传播模式。

通过对专题报道的分析发现不同时期的报道侧重点不同。4月至7月报道集中在日本政府及右翼分子狂妄的购岛言论及行为上,这也是4月份以来民众非常关注的话题。8月份,报道主题集中在港、台、大陆以及政府的保钓行为上,有关香港、台湾的保钓行为和我国海监船的行动以及大陆民间保钓行动成为报道的重点,这也是与民众议题相一致的。自从中日矛盾加剧后,爱国志士积极组织保钓,外交部也在上明确表态,这期间我国海监船在附近巡视,香港保钓人士和保钓渔船达到,保钓人士被日扣留,这些事件不断上演,成为的焦点,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充分尊重民众视角的基础上网媒构筑了报道主题。

9月份报道集中在专家解读、国际声音以及民众反日行为上。这一时期中日争端继续上演,成为国际关注的话题,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言论,表达个人在问题上的见解及对中日争端的解读。由于日方的过激行为,民间反日游行行为出现,新浪适时报道了民间行动和多方声音。随着事件的发展,对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不断显露,成为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10月份的报道稍微倾向于“事件”后续影响的报道。专题首页“日企在华现状”栏目着重呈现争端的后续影响。11月,争端的激烈程度有所回落,加之“十”的召开,媒体和公众的关注重心转移,“十”后,媒体和受众的重心重新回到“事件”上。

从“网友观点”版块可以看出,网民对事件的参与度极高,共有12865049人参与,有1035767条跟帖留言,专题还收录11585619条微博评论,并列出事件相关微博一周转发榜,这将网民认可的观点呈现给受众,从网民的关注点中寻找新闻线索,在信息传播上体现了媒体与受众的互动。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新浪专题报道体现了多元视角、多种声音,呈现了国内国际不同观点,为受众提供了宽阔的视野。视觉图像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法,在问题上真实的图片事实,更能唤起民众的共鸣。在传播过程中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体现了双向传播视角。

网络媒体在报道事件等重大政治事件时,不仅要完整的报道事实,更要正确地进行舆论引导。网媒需要利用自身优势,在重大事件面前迅速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能兼顾民众的声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认为媒体在报道事件时,一则要为事件进展提供及时、准确的资讯。二则要搭建公共讨论的平台。三则要成为国情教育的课堂。而新浪专题的报道从多元视角提供了事件的及时信息,互动传播中为网友搭建公共讨论的平台,从保钓历史图辑和事件回顾为民众普及历史知识。新浪对事件的专题报道基本上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网络媒体也在重大事件面前充分发挥报道优势。

参考文献

①张涛甫,《媒体该如何让报道事件》[J].《青年记者》,2012(27)

②刘艳丽,《浅议突发事件的报道特点》[J].《新闻传播》,2012(9)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2

突发公共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突发公共事件因为其突发性、复杂性、多变性、破坏性、持续性、刺激性等特点,最大限度地契合了新闻价值的标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新闻报道也由此成为媒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新闻专题,指的是网络编辑基于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某一新闻主题价值大小判断的基础上,将相关信息挑选出来并将其组合、编排成为一个整体,使之作为一个特设栏目在线驻留,供网民浏览、阅读、立体扫描与透视的一种新的新闻表现样式①。

网络新闻专题是“网络新闻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好的选题与角度,出色的专题制作,是网站原创能力的重要体现”②。在目前互联网的采访权还不够放开的情况下,很多网站都把网络专题作为其发挥新闻报道原创性的中心环节,而重大国际突发性公共事件因其新闻价值较大更是成为各大网站国际专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仅以2009年国内商业门户网站新浪和网易国际新闻专题报道为例,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专题分别占国际专题的59.6%和58.6%(表一)

表一 2009 新浪和网易国际突发公共事件新闻专题统计

鉴于突发公共事件在网络国际专题中的显著地位,本文以新浪2010年“智利地震”网络专题作为个案,针对国内网站对国际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专题报道时的操作特点做出以下分析和探索,以期为实务操作提供借鉴。

一、时间要素:第一时间抢占、实时表达、全时跟踪,以最快速度介入事件,对事件进行即时、密集、持续的报道。

新鲜及时是新闻的基本特征,突发性公共事件因其突发性和破坏性,使受众对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爆发方式、程度等难以预料和准确把握,受众在求快和自危心理的驱使下,希望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对人类生命、精神和财产的破坏性,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出危机处理的“3T”原则,强调了危机爆发时期信息的重要性,即Tell it your own (告知你所知道的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③。因此在事件初发期受客观因素的限制,网络媒体的首要报道任务不在求全而在求快。至于求全,则是进入持续期后,再对事件进行实时表达和全时跟踪,以最快的速度报告事件的详细进程,满足受众的求全心理。

智利在北京时间2月27日14时34分发生8.8级特大地震,针对这起突发国际公共事件,新浪在当日14时53分转发了《环球时报》的一条快讯,稍后就以每几分钟一条滚动新闻的速度,实时报道事件的最新情况,截止3月17日共各类消息700余条,对地震进行了即时、实时和全时的报道,从时间要素上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对于国际突发公共事件,网站要始终凭借网络的迅捷性,凸显报道中的时间优势。在确定事件属于重大事件后,应该在第一时间新闻后迅速组织第二波专题报道,快速组织人员和资料,用网络技术的快速特点保证专题报道的内容充实丰富,同时又充分体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从而达到专题报道形式上的丰富和快捷。

二、内容要素:形式多样、内容多面、层次丰富,多元化呈现事件。

因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当事件进入持续阶段后,受众往往不会满足于最初的获知基本新闻要素,而是需要更丰富、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甚至需要针对事件的相关方面观点、评论。这时候如何满足受众的求全心理是摆在媒体面前的迫切问题。

新浪网“智利地震”专题在传递事件最新消息的时候,按信息传递的符号形式,在首页设置了三个版块:文字滚动报道、图集报道、视频集报道,发挥网络的多媒体优势,全方位呈现事件的面貌。

在三大版块之下按照内容又细分为头版头条、“最新消息”、“关注华人华侨”、“现场目击”、“灾区现状”、“伤亡救援”、“震后民生”等具体版块。头版头条挑选出当天最重要新闻,放在专题最显眼的位置,有重点地呈现。“最新消息”根据时效性排序,报道事件最新进展。“关注华人华侨”挑选跟华人相关的新闻报道,发挥了新闻报道的接近性原则,在这个已经是“地球村”的时代,任何一个遥远地方发生的事情,都有可能与你和身边的人相关联,这些人的安危到底如何,也是国内一大批与他们有关系的人所共同关心的。因此,把远方的事件拉近,就是让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增值。“现场目击”、“灾区现状”、“伤亡救援”、“震后民生”四大版块各自围绕自己的报道主题进行新闻组合,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关注。在新闻叙事视角上,宏观和聚焦相结合,专题标题栏用新闻要素的形式,简单介绍了地震发生时间、地点和伤亡情况,让受众对于地震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避免网络新闻的碎片化,同时又有自己重点关注的领域,即把目光聚焦于灾难的受害者身上,以人为本,两者做到有机结合。

该专题除了新闻信息之外,还提供了背景知识,做到告知功能和服务功能相结合。从人的本性来说,人们会下意识地关注灾难发生后如何自救的一些具体实用的知识。新浪网“智利地震”专题中“相关信息”版块,专门提供中国驻智利大使馆的联系方式,另两版块“震中周边城市介绍”、“地震海啸知识”则提供周边一些城市情况的介绍和有关地震海啸的知识,便于人们了解这种地质灾害,同时提高自己的保护意识。

在整合了客观的信息和知识之外,该专题还提供权威观点以供受众参考,注重事实和观点的结合。“权威观点”版块刊登了相关专家对于此次地震的解读以及对于地震趋势的预测,为受众提供了专业角度的分析,让人们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对于重大国际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专题应运用全息式的开放报道框架,运用各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开掘新闻,强调信息内容层面的开放,信息维度更加丰富,信息层次更加深入,事件的“新闻富矿”被充分挖掘。

三、传受关系: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发挥受众的主动性

与传统媒介的受众不同,网络受众不仅仅是接受者和旁观者,他们可以更多的加入到传播过程中,提出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对传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放到网上传播,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宣泄自己的情感。即使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在国外,但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类内心深处都存在同情、同感和共情能力。因此网络应该运用其互动性的特点,为受众参与传播提供技术基础,也为受众宣泄自己的情感提供平台。

新浪网“智利地震”专题中的“博友关注”版块,提供了受地震影响的普通网友的相关博客,以普通人的视角传递最新情况。通过“向遇难者献花”、“悼念”版块,网民可以发送电子、留下悼念词表达自己的同情、同感和共情之心。在“微博关注”版块,广大网民对地震相关情况进行探讨,从而形成网络舆论。

本文从新浪网关于“智利地震”专题报道的时间要素把握、版面安排、编排思想等方面入手,管窥当前网站国际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专题报道的编排特点,希望业界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并不断发展和创新,以优化网络传播效果,使国际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专题报道更有针对性、更到位,以服务大众需求。■

注 释

①朱宝奇,《网络新闻专题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②彭兰,《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发展及编辑原则》[J].《中国编辑》,2007(4)

③ 郎爽,《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分析》[J].《新闻传播》,2008(8)

参考文献

1、董天策、蔡慧,《我国灾难新闻的报道模式的转变与突破――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 (12)

2、陈友良、邓如,《灾难新闻的叙事策略》[J].《新闻窗》,2008(3)

3、王蕾,《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J].《新闻大学》,2008(4)

4、田中初,《如何报道国外灾难新闻――从对日本东北部地震的报道说起》[J].《新闻记者》,2003(7)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3

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奖的归属

“现在的新闻奖评选,不论何种作品的评奖标准,都带有太多非新闻专业的色彩,甚至很多作品本身(不是个别的)就算不上是新闻,新闻要素不全,不符合基本的消息写作规范,套话空话很多,形容词副词连篇。”针对当前各类新闻奖评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说。

现在很多新闻奖评选都把时效作为第一条,因为时效是新闻的标尺,但在陈力丹教授看来,“评选新闻奖的作品,首先要看是否是新闻,有些作品不是新闻,仅仅是观点的表达,与时事没有直接的关联。”针对网络评论的评选,陈力丹教授的看法是,网络新闻中当然要有时事评论,评论的要求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网络新闻仍然要遵循是否客观、真实、全面、公正,这是衡量标准的首选。

新闻价值与选题大小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直接对应关系,“在新闻评选时,仍然要防止以选题的大小来论英雄,并非报道重大政治新闻就是好新闻。”陈力丹教授在接受《网络传播》采访时指出,其实这类报道是最容易做好的,因为均是事先计划中的事实;非计划事实的发生和对它的评论,能

够写出水平、写出新思维是最难的,如关系人民利益的突发事件就是对整个媒体、对记者乃至整个团队的一次考验。

关于新闻评选标准,陈力丹认为,其他的标准可以适当提出,但不要喧宾夺主,主要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客观、真实、全面、公正。如果这些都不谈,只说时效,以及语言生动、角度、导向等等,结果就是主观主义盛行。网络评论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

陈力丹的观点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要放在其他标准的前面,“要突出新闻专业主义,因为我们不是在评政治先进,这是专业评奖。”专业主义的标准确定了,然后才是突出网络报道特色的要求,这些要求也要客观,不能使用诸如“顺应时代背景”、“政治意义重大”、“效果良好”等等谁也说不清楚的空话作为标准。

信息精准:专题以小博大

网络专题通常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如突发事件或宣传主题),设计固定的专题页面,进行图片与文字、即时新闻与相关资料---有时还会有音视频的集中报道。它与一般性网络新闻报道相对应,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主要类别。由于网络专题在内容上能对某一主题作较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在形式上可以集中网络媒体的各种表现手法、技法之大成,因而它被认为是具有网络媒体特色,最能发挥网络媒体优势的表现形式。可以说,网络专题是网络媒体常用的制胜武器之一,也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的集大成者。

在网络媒体日常运营中,遇有重大事件的报道任务,网络专题常常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项目。千龙研究院院长周科进指出,网络专题是最适合于报道重大事件的表现形式,网络专题常常表现为微型网站频道的状态,这样文字、图片、音视频、Flash、互动调查等等表现形式很容易就能放进专题中,只要这些素材是围绕专题所要表达的主题。因此,在网站内容管理层的决策中,其他网络表现形式往往以网络专题的子集或者从属物而出现。这样看来,网络专题在网络媒体中的首选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新闻专题曾经是网络新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通过专题汇总,将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而深度的解读,让网民通过一个入口可以获得有关此事件的几乎所有内容。而随着网络新闻竞争的激烈,新闻专题有泛滥的趋势。长期致力于网络媒体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斌艳总结出当前网络专题信息泛滥的三大形式:一是对于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主题的选择泛化,一些专题不能有效凸显重大性或重要性;二是所谓的专题只是信息的简单堆砌和大量链接的跳转;三是专题制作通过统一模板生成,除了换颜色或配图,页面的其他形式几乎没有变化。

要解决这个问题,杨斌艳开出的“处方”是:首先得明确建立新闻专题的目的和够得上建立专题的标准。2002 年左右,网络新闻专题的概念开始在国内流行,当时,主要是想借用互联网大容量和超链接的优势,把重要的、历时比较长的、过程比较波折的新闻事件通过专题报道的形式进行记录和跟踪,一方面为网民提供重大事件的全方位报道,另一方面汇聚各方观点,进行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网络聚合技术的普及,使得汇聚新闻和信息变得容易,所以很快在网站上处处可见新闻专题,事事可成新闻专题。然而,主题重大( 重要)、历时较长、过程波折仍然应该成为是否建立网络新闻专题的基本衡量标准。

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易于操作性,致使大量信息堆砌,造成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减弱。胶东在线总编辑邓兆安认为,新闻专题所呈现出来的信息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即使在海量的信息中,我们仍然要有所取舍。

邓兆安说,要把握好海量与精准这个度,首先编辑要有敏锐的感知和清晰的思路,熟练进行信息筛选。要有对新闻事件发展的预知能力,抓住事件的主线,在海量信息中,做到主题突出,不迷失方向,以受众的需求为前提传达最为关键的信息;第二,专题的表现形式要有吸引力。好的表现形式能使整个专题锦上添花,合理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甚至色彩等表现元素,通过页面的巧妙布局编排,形成极具美感的专题页面,能使网民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找到注意点,避免视觉疲劳;第三,栏目设置要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位置恰当。栏目设置不一定多,专题在呈现上要尽可能简洁,能让受众一目了然,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第四,增强原创和深度报道。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抓住网民,使网民在海量的信息中获知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触摸独家的新闻视角;第五,合理运用背景材料,增强新闻延展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让受众感知事件的整个过程及进展情况,保证专题内容的完整性。

在制作网络新闻专题的过程中,信息的筛选极为必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钟瑛教授指出,网络新闻专题制作者在策划专题的过程中,需要将信息筛选同专题栏目设置、内容排列和表现手段等结合起来,精确地筛选出专题中各栏目准备向网民传达的意思,不符合专题设计思路的信息给予放弃,这也是网络新闻专题的精准所在,即选择能表达专题策划者策划思路的信息、摒弃冗余的不合时宜的信息,专题的更新和维护对于专题上线后仍旧保持信息的精准极为重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进入过剩时代,网络新闻专题的标准显然已经不能用“容量大、采集广、更新快”来评判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认为,网络新闻专题的评判一是专题是否能对海量信息进行独特的梳理,二是能否有针对专题的策划和创意,三是能否设计出有互动力的互动栏目或活动,四是内容与形式要和谐搭配,甚至内容能为形式服务,让形式的创新带动浏览的愉悦。

针对网络专题的海量与精准,怎么把握这个度,红网董事长舒斌认为应该从制作专题的最初目的说起,制作新闻专题的目的在于几点:清晰准确地说明新闻事实,突出最重要的新闻因素,及时传递最新动态,揭示最本质的意义。因此,网络专题应该是围绕主题做文章,呈现给受众的内容应该是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对网友有用的”、“网友最感兴趣”的内容。总体来说,精准应该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海量。舒斌举例说,红网制作的《湖南抗击冰雪十问》专题架构则特别简单,内容非常简约,但针对性非常强。直到现在,这个专题的简约形式,都堪称经典。

网络新闻专题关键在于全面和深度,全面不等于所有相关报道的汇总,深度不等于所有意见和观点的罗列。全面应该避免重复,尤其是虚假信息和不准确信息的混淆视听;深度应该是理性思考后的意见和观点,是对新闻事件的权威解读和分析。杨斌艳指出,评价一个网络新闻专题的好与不好,最基本的应该是:主题重大、意义深刻;信息全面真实,无虚假信息,无重复信息;观点和意见清晰明确,是权威的解读和分析,或者是网民意见和观点的分类整合和客观反映。当然中国新闻奖关于新闻专题的界定和评价有一系列的标准,除了这些已有的标准,访问速度、访问量等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考量。同时她建议,在网络新闻专题的设置中,角度的选取和立意的新颖也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可能各家网络媒体都需要做专题报道,那么关键就在于同一新闻事件如何选角度,如何立新意。专题的角度和立意除了该考虑的常规要素外,应该充分考虑网络传播的特点、网民阅读特点、自身网络媒体的定位新闻专题曾经是网络新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通过专题汇总,将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而深度的解读,让网民通过一个入口可以获得有关此事件的几乎所有内容。而随着网络新闻竞争的激烈,新闻专题有泛滥的趋势。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易于操作性, 致使大量信息堆砌,造成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减弱。和重点目标受众的特点,做出特色,做出新意。 普利策新闻奖的启示

新闻作品往往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更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普利策新闻奖已经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也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成为世界各国新闻奖的一个标杆。

在我国,自从2006 年网络新闻作品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以来,已经走过了六年的发展历程,网络作品的评价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由于网络新闻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邓兆安认为网络作品的评价不能完全按着传统媒体的标准来进行,而是一定要尊重互联网新闻的发展规律和互联网新闻的价值性,尊重网络作品表现的个性化,充分尊重受众的需求。既要考虑网络作品题材的重要性,还要考虑作品的影响力和社会效果。既要考虑报道的深度、及时性,还要注重对公众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

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离不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准。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的评选在评价标准上无法脱离我们的“中国特色”。北京邮电大学李钢教授表示,目前,我国同时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意味着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与西方国家有显著差异。我们不能一味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而应在充分理解和适当借鉴的基础上,站在中国特色文化大背景下,确立能够契合当代需要并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评选标准。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要符合世界和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在两者的交集上多下功夫;二是要有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三是评选立场上要做到“公正、客观、亲民”,要有助于保护和发扬网络“大众舆论场”的作用;四是要“集思广益、海纳百川”,网络新闻产生于网络,服务于网络,更应代表普通网民的心声;在评选中,应以包容的心态采纳各种不同的观点,网络新闻需要传达更多不同的声音。

优秀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只是一种形式,其本质是要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诚然,中国新闻奖评选无法体现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但却起到了确立新闻价值的标杆作用。李钢指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网络新闻媒体将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正如宋代张载的一句诗所云:“江山自古多雄杰,代有英豪振素风。”网络新闻工作者,作为网络中权威信息的制造者、者以及传播者,更应该把握自身在增强网络信息价值、规范网络言论环境中的特殊使命。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4

那么,一个有影响力的网络新闻专题策划的实现、专题制作的关键步骤一般是怎样的?如何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加强其解读新闻事件的广度和深度呢?笔者结合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特点,谈谈如何创造性地进行网络专题策划的体会。

定选题:

着眼突发事件 关注民生热点

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包括确定选题、把握角度、内容及形式等方面的谋划与布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找选题是网络新闻专题策划的前提。热点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应成为网络编辑在选题时考虑的重点,但是并非每天都有重要的突发事件被作为网络新闻专题,日常生活中原创性主题的发现和策划,也是不能忽视的。这种主题虽然不是热点事件,但是贴近百姓贴近生活,非常有意思、有意义,而且容易引起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在实际操作中,网络编辑对新闻专题策划的选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类重大新闻:

1.国际问题热点。

2.重大“天灾”“人祸”。如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王家岭矿难等。

3.国计民生热点。涉及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经济结构和各群体利益,这样的重大新闻往往受到广泛关注,形成热点。

4.领导人动态和重大纪念活动。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世博会等。

5.大众文化焦点。文化娱乐界动向、体育赛事等。

网络编辑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获得新闻专题的选题,首先可与传统媒体合作,利用传统媒体的资源发现新闻点;其次可在网络上进行受众调查,查看网民的即时留言;最后可在网络论坛等各种载体中发现好的选题。例如,人民网推出的《“后备干部”之谜:看一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新闻专题策划中,选题的来源途径就是通过与传统媒体《人民论坛》杂志合作,以联合推出的网络调查结果为突破口,以问与答相结合的形式,深度解析了后备干部制度如何创新、将向什么方向演进、如何将真正的德才兼备者挑选出来等问题。

选角度:

从“精”和“新”两方面培养思维能力

网络专题策划虽然容量很大,但它并非是一个无所不装的“筐”。要让专题策划形成自己的亮点与特色,就需要并为它找到最佳报道角度。同样的新闻事件,不同人看信息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网络编辑要在相同中求得不同,就要从好的角度来报道新闻。一个好的新闻角度的选取能让新闻报道脱颖而出,使其不落俗套,这是整个新闻专题策划的灵魂,直接决定网络编辑专题策划的质量水平。作为网络编辑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呢?可从“精”和“新”两个方面加以培养思维能力。

一方面是要“精”。即要首先注重学习传统媒体策划深度报道组稿的精髓,分析梳理不同的传统媒体编辑对同一选题内容不同的切入方向,把握网络专题策划的目标应该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发网民的关注,激发网民的阅读兴趣。

另一方面是要“新”。即要多从大量的新闻资源中发现新闻价值高的“富矿”,并且要善于从旧的题材中寻找到新的切入点,辟出新思路,发现新亮点。

如2010年4月14日,当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后,“玉树地震”成为最牵动人心的话题。这类重大突发事件虽然是现成的选题,但是,它很容易造成各网站同质化竞争,因此,往往需要通过找最佳的报道角度进行策划,来更好地发挥网站的资源优势。以人民网在此次玉树地震中推出的专题策划为例,专题注重了从中央领导、部委、各级政府、公安消防边防、子弟兵、民间力量在灾难发生后对灾区群众的人文关怀,还特别策划了《他们感动玉树:不应忘记的那些面孔》,充分关注“灾难中的普通人”。这既符合主流网络媒体的定位,也对灾难中的人心安定和灾难后的赈灾重建起到了正面的、积极的舆论引导效果。

定标题和设栏目:

专题策划的“灵魂”和“骨架”

标题制作,这是网络新闻专题策划的视觉刺激,如何根据新闻内容提炼一个好的标题直接决定着网络专题策划的传播效果。笔者认为,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应以实题为主,简洁明快,突出网络新闻专题策划主题的核心要素。一个好的网络新闻专题策划,需要一针见血的标题,点出专题策划最核心的要素,揭示整个专题策划所蕴涵的最深度的“灵魂”。

其次,网络新闻专题策划栏目的设计,是整个新闻专题策划的“骨架”,应该用发散性的思维,从新闻实质出发,把思路外延。好的形式与好的内容进行配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选题和角度确定之后,网络编辑必须思考如何对信息进行安排,准备哪些栏目,安排栏目在网页的什么位置等。新闻专题策划的构架多种多样,但一个最基础的准则是要分清各个栏目的主次,然后按照主次合理安排各个栏目的位置。

以人民网的大型新闻专题“中国坐标――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人民网特别报道”为例,人民网的国庆专题策划中的网络编辑采用的封面标题是《60年中国坐标》,子标题有《中国策》、《中国人》、《中国心》、《中国影》等等,简洁有力,概括性强,且富有音韵美,既歌颂成就,展望未来,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坐标”、“策”、“人”、“心”、“影”这些关键词语充分展现了专题策划主题的“灵魂”。

《60年中国坐标》大型专题策划栏目设置分为“盛世盛典”、“中国策”、“中国人”、“中国心”、“中国影”五大板块。“盛世盛典”板块,利用滚动新闻、图文直播、现场声视频等方式全程追踪国庆庆典盛况。在“中国策”板块中,收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百余名领导人有关国情国策的论述。“中国人”板块则以60年来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变迁及精神走向为报道重点,亿万网民可以在“中国心”板块中写下自己对祖国的诚挚祝福。“中国影”是图片集和视频集,搜集记录新中国成长足迹的资料和图片。整个专题既有纵向的历史梳理,又穿插横向的现场报道,显得充实而丰富。在结构上体现出“两大主体+大亮点+多面补充”的格局,即以庆典活动实况报道和60年变化与成就报道为专题主体部分,力图在报道阅兵活动时出新出亮,网友互动、现场花絮、背景资料、幕后故事等成为前两者的有力补充。这样富有层次的安排很好地突出了报道重点,又充分发掘网站自身优势资源,使专题策划内容更加丰满。

汇聚资料:

对专题策划进行延伸性挖掘

随着网民素质的提高和阅读要求的提升,简单的专题策划已经不能满足网友的需求,需要了解更多事件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等。这就需要网络编辑积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进而做一些有益的提升和引导。另外,还需对网络专题策划采取“跟随”式的报道策略,对所关注的对象进行“贴身”报道,并着重表现事件发展的过程性和连续性,试图呈现和还原事件每个发展阶段的即时情景,从而使受众获得完整的信息认知。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大多数事件性新闻专题策划都会着眼于当前的新闻事实以及未来走向,这样侧重于过程与结果的报道,不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将眼光放到新闻事件发生之前,通过对事件发生的背景做出深入、透彻地分析,就能帮助网友更好地理解当前发生的新闻事实。这样的专题选择策划角度也能体现出网络编辑水平。例如,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卡钦斯基赶赴俄国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的纪念活动途中飞机失事身亡。人民网推出的专题从“卡廷”事件成为影响波兰和俄罗斯关系的重大事件、坠机事件后波兰走向何方等角度,对事件的深层背景进行了探析。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网络新闻网络编辑要随时刷新信息来丰富专题内容,灵活调整新闻报道的策略。

融入多媒体:

利用“Web2.0”展开立体化的报道

当前,随着多种媒体报道形式的衍生,网络的互动性给了网络编辑可以上下挥舞的Web2.0版“大刀”,论坛、博客、微博、直播、在线调查和评论,一切可以网聚人的力量工具,都是网络编辑在制作专题策划中创造内容形式、汇集人气、收集观点的“武器”。多媒体能充分地利用人的各种感官,达到最生动最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的目的,也使新闻专题策划的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5

网络新闻最早以新闻咨询的方式出现在各类门户网站,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新闻开始呈现正规化、平台化的趋势发展,出现了腾讯新闻、澎湃新闻、搜狐新闻、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等若干个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网络新闻门户和客户端。在网络新闻激烈角逐之下,逐渐形成了对新闻咨询进行系统整合和深度报道的新闻专题,成为网络新闻的核心竞争形式。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在采访权限、内容、舆论引导等方面,网络新闻还处于青涩阶段,各方面受到限制并没有待形成完善的运营模式。网络新闻编辑大部分是专业的电视新闻记者、编辑,具有专业的新闻素养和敏锐的互联网嗅觉,在新闻专题策划方面要有专业的新闻报道方式,又要符合网络平台的传播特质和网络受众的接受习惯。网络新闻专题作为新兴内容,在原则、特点等方面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只能通过实践经验来总结和探讨。

1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原则

1.1坚守网站特色与资源优势

网络新闻专题通过门户网站和移动客户端来呈现,专题内容要具有特色,突出新媒体的主题和主打方向。澎湃新闻是一款专注于时政和思想的专题性深度报道互联网新闻平台,推出影响力巨大的专题数不胜数,譬如“打虎记”、“一号专案”等,专栏的设置符合新闻内容的定位和澎湃网“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的口号。同时,一些传统媒体也纷纷开设新媒体平台进行新闻内容的网络平台,电视媒体、纸媒的网络平台就要把握内容的入口和出口,突出电视媒体的特色和资源优势。

1.2专题内容的系统化整理

碎片化是网络新闻的一个呈现方式,也迎合了当下高消费、快节奏的新新人类获取新闻资讯的习惯。网络新闻在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专题策划时,要善于从一个层次、一个方向对新闻事件的发展和解读做整体的把握,避免淹没在毫无头绪的信息海洋中。同时,网络新闻专题要兼具集成性和拓展性。在阅读网络专题时,事件核心体现了新闻的集成性,而通过搜索引擎推荐的周边信息和辐射信息都是拓展性的表现。要把握好新闻专题在集成性和拓展性之间的度,找准新闻事件的核心,节制拓展信息的广度,在版面安排上显示出新闻信息的主和次。

1.3提高互动的特色与效率

互动是新媒体较传统媒体最突出的优势,网友在新闻专题的评论栏可以各抒己见,与其他网友或新闻编辑展开互动交流。网络新闻编辑也可以通过主题需要,设计相关的互动方式,比如问卷调查、有奖竞猜、投票等来增强新闻评论、互动的特色和效率。一些网友针对某一新闻的评论针砭时弊、卓有见地,可以将之置顶或编辑为新闻深度评析的内容,提高海量评论内容的有效性。比较常见的是,电视新闻节目经常以各大论坛或微博评论作为民众意见,参与到新闻评论内容编辑中去。

2网络新闻专题的角度策划

2.1从事情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

大部分新闻专题的报道在题材上都不够吸引人,只能通过新闻事件在不同阶段呈现的特点的角度来进行深度报道,才能抓获观众的眼球。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对报道事物的进展和趋势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2.2从揭露事实真相出发

大部分新闻事件的报道都只停留在新闻事件本身和表象,并没有对新闻背景进行剖析。如果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调查,就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发掘出有价值的新闻。近日热议的“魏则西事件”就是对一例特殊死亡病例的深度调查,而起底了网络搜索引擎在医疗广告推广方面的重要问题,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力。

2.3从个体看群体

典型个体的生存状态反映了整个代表群体的命运,一个典型的事件也能反映一个群体事件,比如农民工讨薪、留守儿童问题、慰安妇问题都是通过个体的报道来反映群体的命运,从而表现宏大的社会现象。

2.4从典型空间看社会现象

特殊的空间或环境具有特定的社会人群,以典型空间和环境的角度去报道更有利于发现问题。比如校园安全问题就是从校园环境为报道角度,医患纠纷是从医院环境为报道角度等。

2.5从数据角度看事物发展全貌

对于特定事件,数据更能反映事件发展的态势、规模和趋势,比如新华网对“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就通过数据的攀升来反映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发展,在对“两会”的报道中也运用了大量数据支撑,来对以往的“两会”报道进行对比。

3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策划

3.1重大突发事件

网络新闻具有丰富的信息含量,在文字、图片、视频处理方面具有先发制人的优势,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网络新闻往往是最先进行报道的新闻媒体。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通常有进程式、前因式、影响式三种报道思路。进程式注重新闻事件报道的过程,从事件开始到结尾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前因式更注重事件发生的缘由,并由此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报道,探寻事件折射出的深层社会问题;影响式更注重事件发生之后带来的社会影响,为民众答疑解惑,譬如近日的“百度医疗推广问题”带给民众的信任危机问题。

3.2可预知重大事件

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多是可预知的,譬如美国总统换届选举、卫星发射、大型体育赛事、“两会”召开等,对于这类事件的报道就成了专题策划的“命题作文”。对于可预知重大事件的专题报道,通常包括全景式展现和特写式展现两种方式。全景式展现能够从头至尾展现事件的全貌,但一般可预知的重大事件需要大量的采编人员,比如2015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需要数百台摄像机位和数十名以上的新闻编辑人员协同合作,在第一时间内把最新进度上传到网上,这就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不适用于网络新闻专题的采编。而特写式从一个侧面来反映新闻事件,一方面集中编辑优势资源,一方面突出网站新闻的专攻,比如凤凰网对军事的解剖,南风窗对时政态势的解读等。

3.3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重要的社会现象或问题的产生不是突发性的事件,而是在特殊社会环境下日积月累形成的社会问题,需要新闻记者透过事件的表现探寻本质的原因,这对新闻网站的策划能力是重要的考验。在社会现象的专题策划方面,可以借鉴多点聚合与单点分解两种思路。

4网络新闻专题栏目的结构方式

4.1平行聚合式

平行聚合式是电视新闻专题中采用得最多的一种栏目结构方式。以新闻主标题为出发点,派生出许多个新闻小标题,这些小标题都服从于主标题,都是平行关系,从不同侧面反映事件的全貌或者解读事件的局部。结构简单清晰,可以进行连续的深入报导,并客观展示新闻动态变化。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一带一路”板块报道以来,在每天都会从不同侧面来报道“一带一路”带来的经济环境的变化。

4.2层层递进式

层层递进式是以全知的视角讲述新闻事件发声的始末,以严密的逻辑顺序展开新闻的解读,这种结构通常需要新闻编辑在叙事方法上做文章,要有吸引观众往下看的悬念,还要制造矛盾解决矛盾,新闻标题往往不能反映事件的全貌,只会引起观众的疑问和好奇,从而深入解读。比如新近的一条央视新闻标题“起底‘魏则西事件’背后的‘莆田系’”,“魏则西事件”已经被报道,是人人皆知的,但“莆田系”是何方神圣?只有继续收看才能得到答案。

4.3观点争鸣式

此类新闻报道方式重在揭示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通常以多方观点的冲突最为结构依据,主持人以旁观者的角度评判不同利益阶层对新闻事件的所持观点。比如澎湃新闻网的“热评论”就是筛选网友的深度评论进行整编,并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从不同角度评价新闻事件。

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可以借鉴电视新闻专题策划的规律,同时要照顾网络传播的特质和网络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编辑在进行策划实战中要遵循规律的同时积极发散创造性思维,不断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为网络新闻专题策划注入更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彭兰. 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系列之一——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发展及编辑原则[J]. 中国编辑, 2007(07)

[2] 彭兰. 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系列之二——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容策划[J]. 中国编辑, 2007(09)

[3] 彭兰. 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系列之三——网络新闻专题信息手段的策划与运用[J]. 中国编辑, 2007(11)

[4] 胡凯. 浅析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特点——以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为例[J]. 新闻世界, 2009(03)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6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307-021 以规范的报道程序做好新闻制作和

保证足够量的更新是新闻网站生存、发展,乃至盈利的不二法门。网络新闻的处理大致可分为粘贴新闻、编辑新闻、组织新闻、解读新闻四个层面。[1]陕西省网络新闻的第一要务是先保“量”,再求“质”。因此,在新闻发稿上,两家陕西省级新闻网站体育频道都可以试着按照先编辑后发稿的思路,让自己网站了的每一条单独新闻都为一个整体编辑思路服务。其好处主要有两点:一是避免了盲目发稿,减少了编辑的无用功。二是为制作专题,设置议题做好前期准备。对新闻进行二次整合并解读新闻是较高层次的新闻编辑,也是最能吸引网民关注的编辑方式,在有限的人力范围内,更多的把新闻做精是体育频道寻找对策的第一步。网络新闻专题是指网络新闻媒体在特定的新闻或者信息主题下,建立综合性的相对独立的网络新闻报道形式,与日常程序化的一般性网络新闻报道相呼应,也是网络新闻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主要形式。[2]网络新闻的专题化趋势在新闻网站建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专题是网民最容易接受,也是最能体现专题特点的一类专题。陈彤认为体育专题的制作、运用是新浪网成长并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专题具有较强的预见性。世界杯、奥运会的举办时间都是提前知晓的。以奥运圣火传递报道为例,虽然整个奥运圣火传递历经多个城市,甚至在国外还遭到了份子的破坏,但西部网和华商网的圣火传递专题在做好做足报道的同时都把重点落在了本地,重点报道了陕西延安、杨凌、西安、咸阳四地市的传递情况,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让专题饱满。西部网在奥运圣火传递到西安的当天,页面浏览陡增。在奥运圣火开始传递之后,网站流量一直在一个相对高位波动。找好切入点做好突发专题。

除了常规的新闻专题外,体育频道还要做好日常的突发新闻专题。立足创新,寻找有话题性议题,做好专题的策划。首先,要做到敏锐及时,选题是关键,追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时效性,来更好地发挥网站的资源优势。第二,突出主题,拓展信息深广度,做到纲举目张的同时,追求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第三,强化互动,扩大受众参与度,提升专题影响力。第四,彰显个性,打造专题特色,使其魅力独具。作为地方新闻网站的体育频道,新闻专题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优势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地域性规律,在专题亲近性、对象性、鲜活性、特色性上下功夫,增强新闻专题的可读性、针对性和感染力。足球和篮球都是广大体育爱好者最容易接受的体育项目,在这方面体育频道可以做的更具亲近性。例如浐灞队在为新赛季选择外援的问题一直是网民关注的焦点。如果就这个引援问题制作一个专题,加进网民的讨论,应该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受众的对象性方面,地方新闻网站的专业频道要考虑如何将广网转变为窄网,把“大”的新闻事件做“小”,使之更有针对性。例如湖南红网的专题报道《“湘O”车从此告别特权》应时推出新闻专题,就一个地域性很强的问题放大,找准自己的目标受众,是频道专题制作的一个思路。[3]内容的鲜活性方面必须具有强烈的时效特征,制作播发要力求迅速、鲜活。专题的特色性方面要花大量的功夫在新闻专题的编排和报道侧重点上,贴近本域网民兴趣点,努力使新闻专题与众不同。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7

纷繁复杂的网络新闻信息,如潮水般压迫过来,令人眼花缭乱,不少网友都有“被网络绑架”的感觉;而互联网上的新闻多呈碎片化分布,“互联网上新闻的‘离散’状态潜伏着大量随机性”,“太多的邂逅可能让上网阅读新闻成为无目的的漫游”。[1]过于冗余的信息量以及过于离散的分布状态,都呼唤着互联网对新闻进行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新闻专题就应运而生。所谓网络新闻专题,就是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2]

2011年4月29日,英国威廉王子与女友凯特·米德尔顿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了盛大的世纪婚礼。威廉王子,是当今英国王储威尔士亲王查尔斯和威尔士王妃戴安娜的长子,同时也为英国王位第二号继承人;而凯特·米德尔顿则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父母通过努力跻身中产阶级行列,她是英国历史上350年来首位无贵族血统的平民王妃。威廉和凯特在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相识,相恋八年,终于迈入婚姻的殿堂。英国王室成员、双方友人、其他国家元首、演艺明星、慈善人士、普通大众等共约1900人受邀参加了婚礼,另有无数的群众走上伦敦街头见证了婚礼。全球许多媒体对这场世纪婚礼进行了直播,全球共有约20亿人通过媒体观看了婚礼盛况。

本文以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为研究对象,设定同一主题:其关于“威廉王子大婚”的网络新闻专题,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这三家网站“威廉王子大婚”专题的网址分别为:

人民网(人民电视频道):

tv.people.com.cn/GB/14645/25060/220193/index.html

凤凰网:news.ifeng.com/world/special/weiliandahun/

新浪网:ent.sina.com.cn/f/s/wlwz/index.shtml

我们分别从专题内容、专题形式、网络特性三个方面对三家网站“威廉王子大婚”专题作分析比较。

一、专题内容比较

下面用表格的形式,分别表现出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的大体结构框架内的各个模块内容。

通过表1、表2和表3的比较,我们发现:

其一,人民网人民电视频道的新闻容量远少于凤凰网和新浪网。

其二,人民网人民电视频道、凤凰网、新浪网的内容有着高度的“雷同性”。这样的“雷同性”不仅体现在模块内容设置上,也体现在内容的基调上。

模块内容设置方面,专题中为数不少的模块内容是由这三家网站分别策划并制作的:最顶端的栏头部分,三家网站的专题总标题皆为“英国威廉王子大婚”,并都伴有威廉与凯特的同一幅双人照。威廉与凯特的恋爱过程、世纪婚礼的视频观看、英国王室婚姻族谱等模块内容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把让人眼前一亮的“威廉大婚示意图与情感历程”FLASH图片也一女二嫁,同时闪耀在凤凰网和新浪网的网页上。人民网和新浪网都策划了凯特与戴安娜这两位王妃的“PK”。而人民网与凤凰网也同时视线延伸到“王妃”这一特殊的群体上,盘点了各国王妃的不同命运。

内容方面,网络新闻专题依然像传统新闻一样以客观报道为主,但仍可以将对新闻事实本身或褒或贬的倾向性传递出来。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的内容基调都是偏向褒义的,大抵流露出对这段“童话”的祝福之意。

其三,人民网人民电视频道、凤凰网、新浪网的“威廉王子大婚”专题也都有自己“独一无 二”之处。

人民网设置了“伊丽莎白二世与菲利普亲王”这个其他两个网站为单列的版块,同时设置了“历代皇室婚礼考”模块。它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婚礼带动英国经济”的版块,视频的缩略图在首页上滚动,涉及珠宝业、旅游业、业、玩具业等众多方面,令人眼花缭乱,同时使“大婚”有了横向上的扩展。凤凰网策划了“凤凰网策划矩阵”的版块,在其中深入剖析“贵族何在、英国王室百年情史、名存实不亡的英国王室”等话题,充分挖掘了深度。凤凰网开辟了另一模块:“难以超越的传奇:威廉婚礼上的戴妃影子”。从钻戒、婚车、誓词,到阳台之吻、致辞、祭母,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细数了戴妃挥之不去的影子,让受众沉浸在淡淡的感动之中。凤凰网还秉承“以时间为线”的纵向梳理方式,分别设置版块介绍了威廉和凯特的人生经历。新浪网的“海量信息”依然如故,但此次在信息的引用方式上有所创新。鉴于中国国内不少报纸都以“威廉王子”大婚作为封面故事,新浪网截取了国内各大报纸的头版,放入“国内报道”的模块中。新浪网还以图片的方式定格下王子和灰姑娘帅气和美丽的瞬间。其“婚庆周边纪念品”版块也别出心裁。此外,它还引入了时下最为流行的“新浪微博”,开辟了“微博”版块。

二、专题形式比较

下面从栏头、版式、色彩三个方面进行形式方面的比较,如表4所示

1.专题栏头比较。在第一部分的“内容比较”里,我们已经提及栏头的主标题和主图的相同。其背景色也基本是统一的。紫色或深蓝,庄重,高贵,典雅,突出了皇家规格。栏头都横跨整个屏幕,醒目抢眼。威廉王子与凯特的合照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欢乐的情感,使得情绪传达到位。而背景中选取的不同元素,点明了不同的侧重点。在该点上,人民网并未多做设计;凤凰网选用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暗示了婚礼的即将来临,突出喜庆气氛;新浪网选用的英国国旗则侧重于国家的庄严感与统一性。2.专题版式比较。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三家网站“威廉王子大婚”新闻专题的总体结构几乎相同,三家网站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日”型的版式,简洁明了,一目了然。3.专题色彩比较。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都沿用了栏头的紫色或蓝紫色,再辅以白色,用“紫/蓝”和“白”二色相配合相呼应,向受众们展示了简约高贵的皇家色调。颜色不仅是背景色,也包括字符的颜色。同样是“英国王室家谱”,凤凰网用橙色线条标明人物之间的关系,而字符方面,除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菲利普亲王“1947年结婚”的字样用蓝色标出,其他字符,无论王室成员名字、出生年代还是结婚离婚时间,都统一用黑色标注。新浪网用了黄色线条标明人物之间的关系,其字符既有紫红部分,又有深红、黑色部分。编辑的初衷也许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意义,但乍一看却显得有些杂乱。

三、网络特性比较

相较于传统新闻专题,网络新闻专题具有其自己的特性,我们在此着重探析其在多媒体性和互动性方面的异同(表5)。

1.多媒体性比较。这三家网站都体现了多媒体性,但又都有自身的侧重点。人民网的专题由其“人民电视”频道策划制作,因此倾向于文字与“视频”的结合。出现在其页面上的所有图片几乎都为视频的缩略图,只要点击,就会打开一个新的页面播放该视频,该专题首页共有30个含有缩略图画面的视频(不包括纯文字的视频信息)。凤凰网和新浪网的专题则包括大量的图片和视频。2.互动性比较。网络的出现则改变了受众的被动地位,使得受众由被动转向主动。受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了“反馈”的机会。

通过表5我们发现,三家网站分别使用了几种与受众互动的方法。“小调查”的方式被普遍运用。但人民网人民电视频道的小调查显得稍微有些简单,为一道主观型问题:“投票:灰姑娘嫁入王室后会幸福吗?”凤凰网和新浪网的“小调查”设计相比而言就饱满许多,凤凰网为三道选择题,分别为:你最关心威廉凯特婚礼的哪一点?整个婚礼极尽奢华,所费不赀,你怎么看?你如何看待全球媒体大肆报道威廉凯特婚礼?截止到2011年5月10日,共有24341人参与了凤凰网的调查。凤凰网的网友也可通过评论留言的方法给出自己的反馈。

新浪网的调查设置了两道问题,第一道问题——你觉得威廉王子和凯特结婚:①很好,他们很般配;②正常,他们已相爱8年;③不关心。第二道问题——你觉得凯特婚后会否续写戴安娜王妃传奇?①会,她会积极投入公益及慈善事业;②不清楚;③不会,她将做一个安稳的王妃。由网友针对问题的不同选项,投票做出自己的选择。

新浪网最具特色的互动方式是“新浪微博”。无论是微博有奖活动还是网友通过“新浪微博”发表自身见解,虽然未让传播方式产生质的“裂变”,却给未来网络新闻专题、网络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方向。

四、结 语

经过上述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第一,“目标受众”的需求影响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人民网是传统主流媒体的网络平台,立场更正统一些,而人民电视频道则以向受众提供视频为主。综合这两点,其专题的目标受众是较为正统的、需要视频信息的网民。因此,人民网人民电视频道“威廉王子大婚”的新闻专题凸显了两个特点,一是栏目设置的庄重正统,二是以提供视频新闻为主。凤凰网依托香港凤凰卫视,其视角较为新颖,话语更为灵活。其目标受众定位于中国的一亿高端网民,因此其更注重对深度的挖掘。而新浪网作为四大门户网站之一,受众形形色色,涵盖面广,因此新浪的特点之一便是提供海量信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第二,“议程设置”理论贯穿网络新闻专题之中。网络信息在大多情况下都呈碎片化、零散化分布,但网络新闻专题往往并非由个人策划制作,而是依托知名网站。知名网站又往往具有一定的立场,包含自己的一定观点。虽然网民相对于其他受众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和提出“反馈”的机会,但这样的声音在遭遇专题策划者海洋声般巨响的“概念植入”时,还是显得较为渺小。在反复凸显了“童话”、“灰姑娘”之后,在反复滚动了笑容灿烂的新婚夫妇的图片之后,在反复播放了充满祥和气氛的婚礼现场视频之后,很多受众都被植入了“肯定和祝福”的概念,他们再将这样的概念通过“微博、留言、投票”等方式反馈出来,进一步促成议程的设置。偶尔也会有反对的声音,但就因为“沉默的螺旋”原理,这样少数派的声音会被褒义的洪流淹没。第三,网络新闻专题“多媒体”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在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的“威廉王子大婚”网络新闻专题中,文字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Flash图片“你方唱罢我登场”,成就了“多媒体”的盛大演出。科技日新月异,这样的潮流还会借助更强大的技术支持而流行下去。第四,网络新闻专题的“互动性” 元素越发举足轻重。目前网络新闻专题的“互动性”元素主要有本文中提到的跟帖留言、参与小调查、有奖参与、微博互动这几个方面。“互动性”元素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互动的篇幅越来越多,互动的分量也越来越重。第五,专题形式不容忽视。网站应在版式的设计、颜色的选取等方面继续“推敲”。如果方向相反,走的再远也是徒劳的后退。因此,各大网站应明晰自身的风格定位,确定自身“目标受众”,按目标受众的需求进行专题策划。与此同时,找寻到适合自身的专题形式,推进多媒体性和互动性的发展,以期网络新闻专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8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国内形势教育、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安徽大学在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性质与深刻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化教学改革。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及其教学特点。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第3条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该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由此可见,与其他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在教学与考核等环节上,形势与政策课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特殊的一门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特点。

(一)课程的现实性特点决定课程教学必须直接面向现实。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形势的能力,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它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分析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形势和发展趋势,阐明一定时期(一般为三年内)的政策。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渗透在对现实形势的分析和具体政策的阐述之中,因而,它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一般而言,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即课程教学要求密切联系实际、面向现实。而“形势与政策”课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它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现实的,主要讲授当前国际国内的基本形势与政策,或者从时间跨度上说,就是讲授国际国内“近一年”的基本形势与“近三年”的政策。课程的现实性决定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直接面向现实。

(二)课程的具体性特点决定课程教学必须采取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落脚点在于使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自觉遵守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但“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的理论,又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以分析形势的方式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

形势包括经济形势、政治形势、文化形势、社会形势、生态形势、党的建设形势等;从范围上看,又可以分为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地方形势,等等。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的规定,“形势与政策”课不应也不可能全面地介绍各种形势,只能根据学生一定时期内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并阐明相关的政策,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而讲授特定具体的形势和政策,较好的教学方式就是专题教学。

(三)课程的动态性决定课程教学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又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一方面,现实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反映在课程教学上,就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则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围绕教学目的,针对具体客观情况的变化和学生关注热点的转化,调整教案、课件和教学方式方法。由此,课程的动态性决定了课程教学的复杂性,在实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每学期只能有教学要点,而不可能会有统一不变的教材、教案和课件,这就要求每学期任课老师重新准备课堂教学材料,重新备课,教学工作量大,需要任课老师多。

上述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特点,加上学生数量的增加和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一是师资的短缺。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变化速度快的特点,并要求课程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一般的高校的思政部都无法满足其师资要求。二是教学时间的紧张。按照教育部每学期16学时规定,“形势与政策”课大学4年需要开设128课时,这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教育时间,尤其是实践教学必然无法得到保证。三是重复讲授问题严重。“形势与政策”课一般都以教师专题讲座为主,这虽然能够增强吸引力,但因师资的短缺,这就给教师教学造成困难,即一个专题需要讲数遍,甚至十几遍,让教师产生“教学疲劳”。因此,“形势与政策”课需要从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改变教育现状,切实达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二、安徽大学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教学特点和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改革,以解决课程教学存在的困难,增强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为此,安徽大学在总结自身和兄弟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创建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建立教、学、管一体化网络平台,探索出一套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走该门课程网络化教育教学之路。

(一)建立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以网络为载体构建教育教学新平台,将“形势与政策”课相关的教育教学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和图片图表资料等上传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开辟专题学习区、辅助资料区、师生互动区、教学管理区等栏目,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提升教学质量。

1.专题材料学习区。该区储存有每个学期学生必须学习的专题视频资料,每学期学生至少要观看该区4个专题教学视频,作为考核学生课堂学习的依据。专题视频资料是由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组织思政部老师或外聘专家开展专题教学,并把课堂专题教学录制成视频资料上传“专题学习区”,供全校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该区还存储有与专题教案、课件和与专题相关的视频与文字资料。

2.辅助资料区。该区储存有国内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视频与文字资料,分为“国际国内整体发展形势与趋势”、“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国内经济社会形势与政策”、“港澳台经济政治发展形势与中央对港澳台政策”、“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方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三个强省’战略”六个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每个学期专题教学以外的视频与文字资料进行辅助学习。

3.答疑讨论区。讨论区按专题划分区域,由相关老师针对专题教育及当前“形势与政策”的热点与重点问题,在相关主题区发帖,引导学生跟帖参与讨论学习,形成师生互动式的网络交流模式。负责老师对学生的回帖分别给予阅读和处理,或、或回帖、或退回、或删除,凡是无重大政治立场问题的跟帖,老师都给予。

4.课程管理区。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与教务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相连接,实行网络实名制管理。根据每学期学生专题学习情况自动生成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再由各班级辅导老师根据专题讨论情况输入每位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由系统自动合成每学期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成绩,在大四下学期合成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学生可以通过输入姓名、学号、密码登录教学管理专区,查看自己的学习记录和成绩,以便根据自己的具体学习情况加强相关专题学习。

(二)以“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网络化教育,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方式,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学习自主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网络化教育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点,改变学生在传统教育中的被动状态,从而增强教育效果。学生的自主型学习主要体现在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结果等的自主性上。一是学习时间自己安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形势与政策”课。这既保证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间,解决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又提供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方便了学生课程自主学习。二是学习地点自己决定。学生可在寝室、图书馆、计算机室等多种地点随时学习,改变了传统教育学生必须到教室的机械惯例,有助学生日常学习。三是学习内容可以相对自由选择。每学期只要求学生观看两个专题教学视频,但“专题学习区”会提供4—8个甚至更多的专题视频放在网上,供学生选择观看,同时“辅助资料区”提供的六个栏目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视频等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内容进行学习。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四是学习成绩可自主查询。网络化教育的学生学习成绩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生成的,学生可在网上自行查看自己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提供依据。

2.教师教学专题式。教师是教育的主导,网络化教育也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专题式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专题的选择、编写、讲授、上传等环节上。一是专题的选择。安徽大学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统一管理,由思政部负责制订教学方案,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学生处积极配合,分院系组织实施。专题的选择,主要由思政部“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专题。二是专题的编写。思政部“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根据专题的内容和涉及的相关学科情况,按照集体备课制度,确定由一位老师负责,其他老师辅助的方式开展专题的编写工作。三是专题的讲授。由负责专题编写的老师主讲,轮流选择安徽大学一个自然班级(根据院系专业来划分班级)开展课堂教学,并全程录像。四是专题的上传。根据录像的视频资料,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上传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上的“专题学习区”供全校学生在线学习。

3.课程管理网络化。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教育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管理活动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实现,从而使纷繁复杂的管理过程变得简单便捷。一是有关教、学、管各方面的制度进行网上公布。网络化教育要有必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形势与政策”课简介、实施方案、教育管理办法、网上学习指南等。学生通过网上学习,了解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习要求与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二是学习记录自动生成。“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观看专题视频资料、阅读辅助材料并开展相关讨论,系统自动生成学习记录。三是网上学习成绩自动生成。网络化教育只要学生观看专题教学视频,并达到一定的学习记录数量,网络就自动生成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给予合格与不合格的评价。

由此可见,安徽大学通过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程网”,探索网络化教育,形成了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对于解决传统课程教学形式呆板、资源陈旧、师资短缺等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丰富了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问题。

安徽大学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需要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网络化教育要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作补充。虽然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学习选择的范围,可以适当减少甚至替代某些课堂教育。但是课堂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方面课堂教学的一些优越性是网络教学所不可代替的,课堂教学的空间感、互动性和切身体验感觉也是网络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学生网络化自主学习可能会趋易避难,使得一些重要的、必须掌握和了解的知识被忽视或过滤。所以,网络教学需要辅之以课堂教学,另外实践教育也是网络教育难以替代的,它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会。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日益被网络取代的时候,与人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即使采取了网络教育的形式,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9

推陈出新的栏目设置

栏目是新闻专题的骨架,起着支撑专题的作用,推陈出新的栏目设置是增强专题影响力的一个有效方式,也可以使网络专题增加更多的亮点。“栏目设置应该用发散性的思维,从新闻实质出发,把思路外延,构建一个内容丰满的新闻专题,然后根据各个栏目的重要性合理分配栏目位置。”因此,针对不同的主题网站,编辑应该先精心策划栏目,撑起新闻专题的基本构架。

很多中国人期待着刘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的精彩表现,但是却意外地发生了刘翔退赛事件,此事很快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新浪、搜狐迅速推出“刘翔退赛”专题,并对该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在专题的栏目设置上,新浪、搜狐都设置有新闻速递、各方反应、视频播放、图片新闻、热门评论等栏目,这些传统栏目可以满足受众对该专题的基本信息需求。

传统的栏目设置可以让人们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但是缺乏新意,针对不同的专题主题,设置具有特色的栏目可以给受众带来新鲜感。搜狐针对刘翔退赛特别策划了“我孤独地飞了”“忧伤地看着你离开”“英雄泪”等栏目,图文结合、富有动感,这些特色栏目不仅能吸引受众的阅读,还可以为受众提供一个交流观点和宣泄情感的平台。

多媒体传播手段的综合运用

体育赛事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网络体育专题可以充分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手段来传递信息。多媒体传播手段的运用可以使专题显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具有动感,这符合体育新闻传播的要求,也可以给受众带来不同的体验。

在北京奥运会报道中,网络媒体加大了视频报道的力度,在网络专题中,视频信息也有所增多。在“刘翔退赛”专题中,视频信息量仅次于文字、图片报道量。新浪的图文多媒体报道“刘翔,我们永远和你在一起”则别出心裁地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刘翔的受伤情况、曾经取得的辉煌成绩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同时也传递出人们对刘翔的理解和支持。

多媒体的传播手段在网络体育新闻专题中综合运用,可以令专题动静结合,相互之间可以有效配合,从而提高网络体育新闻的传播效果。

充分体现专题的互动特色

网络媒体可以给更多的普通人提供一个表达意见的平台,网络体育新闻专题在互动性上具有先天的优势。提高网络体育新闻专题的互动性,就需要根据不同主题的需要,设计具有特色的互动方式来吸引受众参与到网络专题的互动中来。

在刘翔退赛事件发生后,很多网站在专题中都推出了“调查”栏目,来了解人们对该事件的看法,但是单纯的调查还不能满足受众意见表达的需要。网络媒体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方式来提升互动内容的影响力,如将网友的博文、评论推荐出来供其他人阅读。搜狐就在刘翔退赛专题中专门设置“博客”、“社区”栏目,将网友的精彩言论推荐出来。

在Web2.0时代,受众可以成为网络媒体内容的提供者。网络体育新闻专题通过设置互动栏目、策划互动活动等方式吸引受众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内容,可以丰富专题的报道内容,也可以增强受众对网络媒体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对专题进行深度拓展

网络新闻专题不是简单地把体育新闻信息堆砌在一起,而是要利用自身巨大的容量将丰富的信息有效地集纳在一起,多层面、多角度地对相关主题展开立体化的报道,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10

选题角度:具有新闻性和报道价值

对于非突发事件来说,选题角度最为关键,特别是面对主题类的重大宣传报道,好的切入点往往能够引发新的思考,是对所掌握信息的别样梳理,能够有效避免报道的重复。新华社主任编辑朱继东表示,“在实践中,评价网络新闻专题好与不好,要看专题定位是否准确。专题定位可以说是整个新闻专题的灵魂,直接决定了专题的质量水平。”

中国广播网副总裁伍刚指出,网络新闻专题应充分体现纵向时间历史维度和横向全球化空间视角,实现传播者与阅读者实时正馈、反馈交互,既基于全景式立体报道事实再现新闻事件,又方便网民个性化订制反馈参与互动,同时要适应微博、社交网络时代的跨屏移动传播规律。

把握精准与海量的度

如今,国内各家网站都有自己成熟的专题模板,遇到新闻事件可以第一时间将信息整合纳入模板中,模板的空间可以无限延伸,这是在互联网上进行新闻报道的优势,但如今发展到极致也变成了疾患,即海量信息与受众获取的矛盾。

网络新闻专题是围绕重大或热点事件,对新闻主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加工而形成的综合性新闻报道形式。它集合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传播方式,对选定的主题进行全面、详尽、深入的报道,是一种具有网络特色的深度报道方式,传递海量信息是它区别于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的主要特点,而多种手段的运用,则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网友对于事件或主题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信息需求。红网董事长舒斌指出,这种海量信息一直以来都是网络新闻报道的主要优势,但是同时也确实存在弊端:海量容易造成受众的迷失感,网友进入专题后,往往觉得信息太多太杂,短时间内找不到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专题时,既要尽可能满足网友对相关新闻、资讯的海量需求,又要尽可能让网友浏览专题时能把握重点,实现有效传播。如何解决海量和精准的矛盾,必须掌握好度,这是网络专题制作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如何把握海量与精准,北京邮电大学李钢教授提出对于信息的理解应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信息数量,指的是信息的绝对数量;二是信息量,指信息中有价值的信息的含量,这是个相对概念,不同的人对信息的诉求不同,因而所需要的信息量也不相同。如何把握好信息数量和信息量之间的关系?“一是在‘总量丰富’的基础上做到‘要点突出’。在信息总数量丰富的基础上,根据新闻采编的实际经验以及网民的关注要点,对需要关注的要点资讯放在突出位置,使有价值的资讯更多的成为注意力资源;二是‘重点常有’、‘新点及时’、‘热点关注’。即对重点的资讯长期关注,新生的新闻及时更新,对备受瞩目的热点问题保持关注;三是网站‘推荐’与网民‘自助’相结合。如栏目的设置上,将重要的资讯以‘推’的方式介绍给网民,同时在页面上做好自助索引功能,让网民能够方便地检索所需要的信息。”

在保证精准的前提下体现出海量信息的优势,这是考量网络专题的一个角度,如朱继东所讲,“必须加强精品意识,仔细挑选好相关的稿件,将可信、精准、有效、海量的新闻信息奉献给网民,而不能为了追求海量信息而置精准这个前提于不顾。”

大江网采访部主任吴跃军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他认为,中国新闻奖评价网络专题的标准非常强调“形式、内容与主题思想的完美统一”,这已经很精准地概括了专题海量与精准的关系。我们不能说专题大不好,但肯定不是相似新闻的简单“聚合”,容量只是衡量专题优劣的标准之一。他讲到,“无论是新闻类专题、主题类专题,还是栏目类专题,其触发点定然是重大的、多层次的新闻事件。制作者必须加强挖掘,探求事件的各个方面,设置精炼的专题栏目。”

时效性:及时更新,有递进式报道

在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赛跑的时代,网络媒体的速度决定了受众访问量和关注度,也因此在一次次的事件报道中积聚影响力。从服务对象——受众的角度出发,第一时间的报道和解读极为重要。如7月21日北京暴雨事件后的第二日,这是媒体报道的黄金时间,如果能有及时的网络专题进行图文并茂和不断递进的追踪报道,一定优于此时碎片化的解读方式。传媒学者付玉辉认为,“及时性就是要快,这是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最大特点。”

显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网络媒体有本能的快速应对能力和机制,加之后续的追踪递进式报道,这是实现媒体价值和获得影响力的必然路径。

表现力:融合多种表现形式,有视觉冲击力

在表现力方面,从国内各网站陆续推出的2012伦敦奥运专题就可见一斑。专题元素越来越多元,而主线则愈加简洁明朗。导航设置是专题的精髓,近年来有了明显的进化,互联网上信息的归类和板块设置更为人性。朱继东认为,“由于其在形式上可以集网络媒体的各种表现手法、技法之大成,再加上近两年来的重大典型报道也越来越重视网络媒体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网络专题被认为是具有网络媒体特色、最能发挥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优势的表现形式,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朱继东强调,随着时展和媒体竞争加剧,媒体正在进入一个“读图时代”。 而网络媒体由于技术优势,在报道容量、时效和体现手段等方面比传统媒体有着巨大的优势,再加上新华网、人民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具有新闻采编权,在图片报道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出来,成为专题报道最精彩的亮点之一。

“一个优秀的网络专题,必须具有全面、深刻、互动等属性。倚靠多样的网络技术、丰富的新闻资源、出色的策划思维,达到形式、内容与主题思想的完美统一”。吴跃军这样认为。

信息整合力:突出原创和深度报道

新闻网站具有采访资质,因此在网络专题中的原创内容是其亮点和核心竞争力。“随着网民素质的提高和口味的提升,简单的专题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需要了解更多事件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等。这就需要对网络专题采取跟随式、深挖型的报道策略,对所关注的对象进行‘贴身、深入’报道,并着重表现事件发展的过程性和连续性,试图呈现和还原事件每个发展阶段的即时情景和背后故事,从而使受众获得完整的信息认知。”朱继东如是说。

原创新闻和深度报道应该是新闻网站区别于商业网站的属性特点,并且媒体在事件报道中制作原创内容可以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媒体的准确与深刻,“深刻性就是要能够通过专题的方式深刻揭示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背后的方向、趋势和真相等实质。”付玉辉对于网络专题的深刻性这样认识。

交互性强:参与度高,受到网民持续关注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11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62—02

网络新闻评论以互联网为载体,它的发展和网络媒体密不可分,互联网的迅捷性、交互性实现了传授双方的双向互动,这样独特的传播特性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新闻评论可以以新闻超链接的方式整理海量信息,并且以其快捷、及时的特性形成了网络意见的虚拟空间,网络新闻评论的功能并非简单的信息,它为评论主体提供了打破时空限制的舆论平台,并且通过意见主体的深度思考与分析,网友的积极参与与互动,实现引领正确舆论导向的功能。如今,网络新闻评论版块目前已经成为各大新闻门户网站发展的重要版块之一,也是新闻网站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网络新闻评论逐渐发展成为网络舆论的意见中心,影响着网络舆论并且将这种影响延续至现实生活。众多新闻网站门户已经意识到要将网络新闻评论发展成为品牌版块,如人民网的《人民时评》、荆楚网的《东湖评论》、千龙网的《千龙锐评》、红辣椒网的《辣言辣语》等,这些评论品牌在众多的网络新闻频道都具有独特的评论风格,与此同时,网络新闻评论正在逐渐走向专业化,根植于网络载体的新闻评论逐渐繁荣,发展迅猛。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

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众说纷纭,丁法章教授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网友就当日重要新闻在网上的个人署名的言论”[1],显然,这一定义将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窄化,实际上,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不单单局限于网友这一个体化单位,它具有更广泛的主体单位。王兴华教授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网络媒体编辑就最近重要新闻,在新闻网页上所设的观点、论点、评论等言论专栏里发表或的署名评论”[2],在这一定义里,却忽略了网络的另外一批意见主体——网友,他们也是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借鉴以上定义,结合网络平台打破了实际空间,阻隔了人们的现实交往,却又构建了虚拟空间,延续了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这一特性,笔者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网络评论主体针对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社会现象等的评价性文章或意见,这里的主体既包括网络媒体,也包括专家学者和网友;这里的平台既包括专业的新闻门户网站的版块,也包括微博、博客等社交网络平台。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特征

广泛的评论主体。网络新闻评论是作为最新的网络舆论平台,它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查看、表达意见的空间,网络新闻评论主体通过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分析,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新闻事件的评论之中,由于网络媒体具有及时互动的传播特性,主流网络新闻评论网站一旦针对新闻热点事件的评论时,同时这些评论也可能成为网友评论的出发点和目标指向,网友可以及时通过网络平台如论坛、微博、留言板等新闻评论功能将自己的想法与评论反馈给网络媒体,这种做法将激发一些潜在受众参与到接连不断的次级传播之中,从传播主体的层面来看,网络新闻评论在实现个体互动的同时,也带动了更大范围的群体互动。值得注意的是,意见领袖发表的新闻评论,在次级传播中具有一定的舆论引导倾向。

丰富的评论话题。网络具有海量的信息容量,这为网络新闻评论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实现的前提。而传统的新闻评论则会受制于传统媒体的版面容量,因此许多内容未能展开,加之传统媒体的互动性远远不及网络媒体之快速及时,评论话题的扩展也受到到了影响。网络传播为新闻评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评论主体在网络新闻评论铺天盖地的情况下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而且,网络的交互性与及时性,使得网络新闻评论选题范围更加广泛,那些立足于现实生活,针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新闻评论更能引发网民的积极回应。

倾向性言论。不同的人对于某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立足于现实生活,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新闻评论,都具有不同程度、方向的态度倾向。只有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思考时发表的评论,才能在众多纷杂的网络新闻评论中脱颖而出,赢得人心。好的、成功的网络新闻评论一定具有立意鲜明,观点深刻,风格独特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态度鲜明的倾向性。网友们的即时新闻评论,态度倾向更加明显,感彩更加浓重。

强势性传播效果。互联网的数字化传播特性使得网络的信息容量巨大,网络新闻评论通过采用新闻超链接的形式来整理海量信息,通过将同一主题的新闻及其评论链接起来进行议程设置,通过开设留言板块或者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发起话题讨论来实现更强势的传播效果,评论主体可以针对同一或者多个主题进行集中发言或者评论,通过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化评论,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3]

为了更形象直观准确地探究网络新闻的舆论特征与导向,笔者以人民时评为例,以2012年6月7日至15日共75篇高考评论文章进行内容分析研究。

三、以《人民时评》为例

(一)评论主体分析

根据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笔者将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视角分为官方、专家、平民三种类型,官方视角代表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在网络媒体上的延续,专家、平民视角代表了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分别为专家学者和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