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4 09:44:03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例1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动态概念,是依托数字、网络和移动通讯等技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传输网络,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新媒体和新型电视媒体。新媒体是信息社会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迅速积累了近受众群。作为未来社会核心人才的大学生们特别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新媒体去中心化、交互性强、时效便捷、覆盖面广等特点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必须制定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1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1.1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指出:截止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普及率达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全年共计新增网名4299万人,中国网民人数以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从学历结构看,截止2016年12月,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其中具备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占20.6%。95后的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也有“互联网原住民”之称。新媒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中国移动APP正呈爆炸式增长,微博、微信BBS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思想的“重要课堂”,新媒体犹如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改变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格局,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发生重大变化,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基于数据化来开展个性化服务。

1.2新媒体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

新媒体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其以信息覆盖广、传播上的无限化、需求上的个性化和时间上的即时性,沟通上的互动性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新媒体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使当代大学生交流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新媒体能够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展示平台和多样化的审视视角,这个平台既具有传统教育的优势,又可以满足95后大学生碎片化的信息需求,新媒体时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更好的体现,学生可以借助平台获取信息,加强与教师的交流与互动,在平台中上传与分享信息,展示个人学习的个性化成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者,实现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度参与、互动交流,随时随地互动表达。

1.3新媒体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新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海量的教育信息和资源。传统的教育内容主要从教材、报纸、新闻中获取,新媒体多样化的信息来源拓展了信息通道,丰富了教师的教学信息和资源,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再是单一的书本和教师传递的知识,他们和教师面临同等的获取信息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渠道不断增加。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借助新媒体将即时、生动、鲜活的图片、视频等信息分享给学生,供学生学习和讨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各种线上线下的网络课程和教学项目也越来越多,教学内容的设计也更加细致和有针对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利用课余、饭后等时间,借助新媒体平台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及时查阅网站信息或教师更新补充的知识。

2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2.1新媒体的“海量信息”消解了传统社会秩序和价值观,使部分大学生价值认知与取向出现严重偏差

新媒体环境中的大学生价值认知意识增强,价值观念多样化。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95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思考,容易被各种价值观所左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新媒体的环境下,中西方的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加强,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入以及网络媒介的传播,在带来了先进技术和文化理念的同时,腐朽落后的价值观也从方方面面渗透而来,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认知与取向。特别是纷繁复杂的负面网络信息,极大地冲击了“三观”不稳定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有的学生甚至怀疑主流价值观,信仰危机、价值观念错位、理想信念迷茫,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拜金主义滋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利用好新媒体,扬长避短地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这已经成为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的棘手问题!

2.2新媒体快捷式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阅读习惯缺失,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缺陷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阅读认知度还是比较高的,他们也明确阅读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电脑和手机占据的学生的大量时间,网络侵蚀阅读已是全球现象,新媒体碎片化、快捷式海量信息的获取使得部分大学生传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日渐缺失,并由此产生了阅读障碍,他们的阅读兴趣集中于片段信息、休闲杂志和通俗小说等等,而对于文学艺术等名著、经典著作的阅读热情不高。部分学生沉迷与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不愿意阅读。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量为4.3本,远远低于韩国、日本以及俄罗斯等国。由于阅读的缺失导致青年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漠视,必然导致人文素养与精神缺陷:如情感枯竭、缺乏诚信,创造力、想像力萎缩,享乐主义严重,敬业精神不够,心理素质较差,适应能力不强等。青少年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良好人格的培养,而且导致对不良社会风气免疫力的降低。

2.3新媒体生动立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对传统教学产生冲击,使得学生对传统教育内容与方式产生抵触

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不够完善,缺乏与时俱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强调以政治主导,知识为本,强调知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动形象和丰富多彩。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人文类课程承担着大学生人文素养、价值观教育的主要任务。而现实却往往是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老一套,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缺少人文关怀,不仅学生有抵触情绪,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极尴尬,高校传统的填鸭、教导式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求知与个性心理特点,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知识、素养、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已进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而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传统,教育方式上的“说教式”依然如故,特别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教学平台或是教学技术都相对滞后,未能与时俱进,对于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们缺乏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很难参与进来,缺乏教学的双向互动,单一直接的理论说教已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导致了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3.1发挥新媒体优势,传递正能量,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纳和认同

高校应探索创新多元化教学载体,使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教育各环节相融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网站内容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实际,不能仅仅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平台,还应结合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开设信息和讨论互动专栏;发挥新媒体手段及其平民化、大众化的传播传播优势,构建“互联网+”的思政教学平台,借助“易班”、党团系统公众号、QQ群等新媒体打破时空界限、扩宽教育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的社交圈和生活圈。思政老师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对热点事件进行推送,传递正能量,在职业成长、价值引领、就业创业等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导大学生学会甄别和判断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纷繁现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学生通过在平台上的学习与教师进行交流,表达政治立场和观点,在师生的双向互动中激发和唤醒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纳与认同。

3.2借助新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润物无声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开通校园媒体电视直播平台,组织学生观看时政动态、关注国计民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引导和指导学生新闻中心、微电影协会等,编创制作极富正能量的微电影、校园短剧、卡通漫画、手绘地图等,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共同成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设计移动图书馆APP,向学生们推送经典的、有营养的读物,加大宣传力度教授学生利用图书馆文献搜索平台和移动图书馆APP获取电子图书资源;开展“全民阅读”系列读书活动,营造阅读氛围,在润物无声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对课堂、讲座、校报、校内广播和校园网络的管理,加强对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监管,严禁利用讲座、网络等在校园内散播错误观点或反动言论;加强校内文化宣传督察,规范运营商进校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3.3利用新媒体技术对传统课堂进行时空突破,实现课堂教学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

面对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适应并作出改变。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有其利弊,不能天然地服务于教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对其进行有目的的、自觉的改造,才能为教学所用。利用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进行时间与空间的突破,探索丰富多元化教育载体进行师生互动,达成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价值观念的塑造和教师知识理论的深化、媒介素养的提升。高校应以信息化为手段,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如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试题库、教学课件、视频及学生论坛等内容的建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培育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总之,新媒体作为信息社会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以其特有的优势迅速积累了受众群同时,在高校产生了深远影响统。如何通过运用新媒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当今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龙日娜,黄日干.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2]屈晓婷.新媒体时空解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例2

 众所周知,报纸、广播、电视是传统的三大媒体,然而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作为传媒中的后起之秀,对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的链接诞生,互联网的诞生初期只是作为计算机专家工程师和科学家工作和交流之用。当时计算机还只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并未普及到办公和家庭。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人机交流界面都是字符的,使用者必须掌握非常复杂的系统操作命令,才能使用计算机。1980年代初,美国IBM推出第一台个人电脑“5150”,1990年代初,微软推出“windows”操作系统,1994年万维网的发明,2004年web2.0的诞生,这些事件在互联网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互联网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海量的资讯,而且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对信息实现互动的交流和即时评论。近几年出现的网络微博客,满足了人们在互联网上拥有私人空间的需求,人们通过微博客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方便与自己关注的人进行交流、沟通和分享。虚拟社区和社交网络,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打破地域界限实现社交需求,轻易实现互动交流。连不经常接触电脑的大妈级人物都在街头巷尾热议,如何聊天、偷菜,如何在网上买东西。近两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的应用更加便捷,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可分割。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正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又一重要渠道,客观上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受众面。

1 网络媒体的优缺点

概括来讲网络媒体存在时效性强、交互性强、针对性强、受众数量可准确统计等主要优势特点。同传统的新闻传媒相比,互联网在近20-30年来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其自身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点,笔者认为其最大特色为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地域空间的限制。互联网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可以把各类信息包括商业宣传不间断地传播到地球的任何角落。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几乎不可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传播。网络媒体有别于其他传统媒体另一个优势在于它的参与性,可以让每个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引导事件朝向公众期待的、好的方向发展,传统媒体虽然部分具备参与的功能,但是都不如网络互动、交流来的更加广泛、及时和便捷。互联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主要表现在传播的方式是双向和实时的,这就使网络媒体的传播主体和作为网络媒体受众的客体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网友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并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件阐明自己的看法,表达内心感受,媒体同时把受众的意见、建议和看法进行有效的归纳和处理,这有助于事件朝向有利于社会公众利益的方向发展。网络媒体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深入到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受众大都是具有很高教育程度、思维敏捷、活力充沛、学习和领悟能力强的年轻人,正因为这部分受众群体所拥有的无与伦比的理解、适应和接受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角对某些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加以评价和发表感受。网络媒体作为广告的载体,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把商业活动的诉求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很容易让不同兴趣偏好的受众产生亲近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推广效果,并且能够很轻易地根据商业主体的经营策略改变传播方式和内容,还不必付出高额的宣传成本,这也是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

正因为互联网媒体具有以上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使它具有了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同时,它也存在着很多的缺点。一是权威性不足。网络媒体在提供了一个平等参与平台的同时,因为其没有准入和身份验证的限制,其可信度和准确性就大打折扣,从而缺乏权威性。每个网络使用者都可以通过网络消息,交流信息,使网络成为新闻的“集散地”也成为了谣言的“ 传播源”。特别是近一年来,通过网络传播的谣言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产生了影响。比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导致日本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全球性恐慌。由于这种恐慌导致人们过度关注可以消除这种恐慌的方法,网络谣言“吃碘盐可以预防核污染”得以迅速传播。形成全国性的碘盐抢购浪潮,给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做出回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公开辟谣,并普及相关防护知识,才未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网络媒体因此日渐缺乏新闻媒体应有的公信力,人们往往习惯了通过传统媒体来印证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所以,媒体人只有充分了解了网络媒体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在日常新闻实践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扬长避短,实现新闻传播的最佳社会效果。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例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报告》中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及网页,具有改变世界及人类的潜力,计算机空间(Cyberspace),即这些新关系发生的空间,使我们的时空概念、表现方式和语言发生了变化。”①媒介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以归结为:“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②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及发展

人类传播史上已有了四次革命: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闻、电子传播,每一次传播媒介的革命即带来传播方式的更新。没有人预想到网络技术竟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在传播历史上,广播用了接近40年的时间达到5000万受众,电视用了大约15年的时间达到相同数目的受众,而万维网只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数目。到2000年,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拥有3.2亿用户的全球媒介。

由于网络改革了国际间的信息交换,同时信息处理变得更快和更廉价,于是带来了如商业周刊所称的“网络时代”的来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网络时代是人类社会的新形态,是历史进步的新阶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东西无疑发生改变。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对人类传播发展的趋势作过预测,他写道:“我们现在了解的和我们所谈到的过去的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新时代的序曲。我们可以确信,在这个新时代里,人类传播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但传播本身的社会体系,很可能同我们已知的各个传播时期大不相同,因此,我们正面对着世界上的某种新事物,我们猜想可能会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不同的时代”。

二、网络的发展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1、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面对如此受人欢迎的新型电子传播媒介,很多人不禁担心,网络媒介会取代传统媒介吗?面对新媒介如此强烈的冲击,三大传统媒介该如何应对?

由于受到新媒介的冲击,三大传统媒介在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以及应对媒介竞争的策略。事实上,每种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例如:报纸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听广播、看电视和上网都需要一定的设备,唯有报纸可随取随看。广播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伴随性。在被誉为“装在车轮上的国家”的美国,汽车广播已成为广播业的主流。这是一个其他任何媒体都无法取代的领域等等。可见,受众在选择媒体时不存在排他性,各种媒体可以共同繁荣。因此,传统媒介并不会因新媒介的出现而消亡,媒介间的融合成为传统媒介发展的趋势。媒介融合首先肇始于报刊与网络的融合――创办电子报刊。

印刷媒介以电子书籍、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的形态率先进入网络。这是印刷媒介的发展也是媒介之间融合,产生了新的媒介。世界上第一家电子报纸是美国的《圣何赛信使报》,从此开创了电子报刊新纪元。随后,各大报纸积极发行网络电子版,力求在网络上占得先机。受现有的物质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人们对报纸等印刷品的阅读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据一些专家估计,熟悉并习惯互联网的阅读方式,至少需要10年乃至一代人(25-30年)甚至更长。因此,改善自身,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和加强传统媒体现有的优势才是其生存之道。加大信息量,提高信息质量,发掘独家新闻,加强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提高报道质量,提高报纸的可读性,特别要增强读者的参与意识。

广播同样要加强原有的自身优势,广播电台应在网络上开通交流平台,加强受众参与的实时性,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等等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上网直播后,世界各地的听众都可以利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收听其播音节目,而且效果比用收音机收听还好,不但如此,听众还可以通过电脑与主持人进行双向交流。此外,专业化频道栏目的开播也为广播媒介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一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音频编辑设备得以应用也使得广播媒介有了较大发展。由于网络媒介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受众接受信息时也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这就大大减少了人们在获取新闻中对电视的依赖。数字电视出现无疑是电视在网络媒介冲击下使出的一件强有力的法宝。它既是新兴媒介又是电视在网络时代下的发展的形态。电视也同广播媒介一样要不断加强自身优势,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开通网络交流平台、手机短信平台等等。

2、网络媒介的优势与不足

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极具优势与亲和力的信息传播通道,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的出现,可以认为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传播技术领域中综合运用的一个结果,也是现代科技推动人类传播跃升到新的发展高度的一个最新成果。不少传播学家认为,第四媒体跨越媒介间的界限,集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优势于一身,使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其影响力将在未来超过任何传统媒介。概括起来,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多媒体性。传统媒介使用传播符号大多具有相对的单一性,互联网却集所有传统媒介之大成,它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表、动态图像等媒体符号综合在一个传播单元中,构成多媒体信息,使传播更具综合性、直观性、形象性,最大程度地还原信息的本来面目,也更加符合人们的接受习惯和思维规律,提高传播的综合效果。

第二,即时远程化。任何媒介都讲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也都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但传统媒介由于受信息采集、筛选、播发制度和程序上的影响,很难实现即时性与远程化的统一。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由于借助全球化数字通讯通道这样一个特有优势,打破了这种在时间、空间上的屏障,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作用,可以使即时性、远程化同时实现。

第三,大容量。任何传统媒体都有其固有的容量限制,但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在容量上似乎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它没有版面和时段限制,允许信息的大容量传播。

第四,双向交互性。交互性可以说是网络传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性。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一点辐射式的单向传播,互联网的传播则可以是多点对多点式的交互传播。首先,互联网的信息来源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每个受众都可能成为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和者。其次,每个受众都可以从不同的网站或者同一网站的不同版块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信息选择上的充分自由权,这与信息的多元性一起,形成了多点交叉式的传播格局。再次,受众可以加入互联网的传播过程,参加讨论、发表看法,及时主动地进行传播参与,传播过程可以像面对面交流那样成为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也使多点交叉成为一个动态的和即时的过程。

可以看出,互联网继承了传统媒介的优点,可以承担传统媒介的基本功能,又可以开发一系列新功能,具有一些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优势。因此,互联网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承载、服务、传播平台,成为一个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新媒介。

然而,网络是一个新兴事物,还很不完善,面对着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的网络媒体,目前存在着一些限制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和缺陷。分析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严谨性。快捷报道、海量信息,自然不可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斟句酌,严谨有加。但目前国内网站编辑新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失之草率,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至于在导向的把握、事实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谬误连连。久而久之,极易令人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公信力产生怀疑。都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网络媒体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有鉴于此,作为网络媒体的操作者,还得崇尚严谨之风,力戒浮躁之弊。

第二,缺乏深刻性。在人们的印象中,网上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身心为之折服的力度。多数网络媒体,满足于扮演信息平台的角色。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那样的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在目前的网络媒体中还是很少见。部分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尚未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

第三,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面,使渠道不同,观察报道立场不同,客观真实程度不同甚至完全虚假的新闻信息泛滥。另外,一些色情、暴力及带有各种不良动机和倾向的信息、无聊新闻也到处泛滥,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

科技发展推动媒介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活动的发展又推动科技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区都必须重新开始。”在技术传播还限于言传身教的情况下,技术失传的可能性是较大的,更谈不上广泛的传播了。但在发明文字尤其是造纸印刷术以后,各种技术才能够以技术认识的方式广泛迅速地传播开来。如今,技术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使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及时地了解国内国际企业开发的新技术产品,从而及时地作出和调整技术决策。技术知识和技术信息的传播已成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发展推动媒介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活动的发展又推动科技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1998)》,关世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2页

②魏津珠:《科技进步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影响》,载《21世纪两岸广播电视发展趋势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小约翰.传播理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4、邵培仁.媒介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例4

关键词:婚恋交友;优化策略;发展趋势

1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优化策略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非主流话题的过度宣扬上,通过这种表现方式,传统的主流道德观点、媒体的社会责任、优秀的伦理道德都被分解、侵袭的支离破碎。但电视情感节目本身存在的问题并非节目自身这一个因素引起,它与受众的传媒素养、电视媒体的行业规范等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其具体的优化方式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媒体社会责任的担当。社会责任是媒体不可或缺的一重任务,这是媒体维系其社会公信力、维护其权威性和主流影响力的题中之义。然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媒体的短视效应,仅仅为了收视率而抛弃其社会责任和公平正义。那么,媒体的社会责任应该如何担当?又有什么具体的应对策略呢?本文认为,从最为直接和最为有效的方式来说,当是媒体内部的把关意识和自我的净化。在当前高度发展的经济形势和激烈异常的传媒行业竞争中,媒体的专业素养、专业精神被格外的注重,然在社会道义层面却日渐忽略,虽然有国家广电总局的一再批文,但仍然是治标不治本:许多政策都是某些特定节目反响恶劣后才出台,带有很大的滞后性。因此,从节目的净化的对策来看,最为直接的当属媒体内部的自我审查和监管。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可以利用:

首先,对于节目的把关者和运营者来说,要做好节目娱乐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兼顾,既不能过度的强调教育性而忽略趣味性和娱乐性,毕竟,媒体的娱乐功能是不可或缺的;但与此同时,节目不能只有娱乐性,否则就使节目转向了媚俗和庸俗的歧途。因此,在判定某一节目是否适合播出的标准上,除了对收视率的预测之外,还应当将节目所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进行预估和评测,对庸俗、媚俗、低俗类的信息进行规制,杜绝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其次,对于节目的制播过程来说,节目的主持人要做好舆论导控者的角色。因为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在节目现场是嘉宾话题、现场气氛的直接调动者和引导者,从直接的角度来上讲,节目的主持人决定了某些话题可以呈现在屏幕上,某些话题不可以出现在屏幕上。而与此同时,节目的主持人还对话题具有导控的权力,尤其是在话题引导策略上,比如《非诚勿扰》中,孟飞在引导嘉宾时,往往就出现不当引导的问题,“你缺钱吗?你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收入如何?”等等问题。虽然我们承认主持人不是舆论的审判者,不能判断某人的思想或者观点是否健康,但他至少应该有责任在适当的时候,对某些不适合公开表达的话题进行过滤,进行抑制,以减少负面话题呈现的可能。

(2)受众传媒素养的提升。受众传媒素养是一个很重要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在2008年前后,随着我国互联网事业的不断发展,这个话题的重要性不断的提升。对于受众进行一定的教育,并不断的提升其传媒素养也是有效改变当前相亲节目低俗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式:

首先,提升受众对电视相亲节目的判断力和辨别力。当今之所以受众对电视情感节目持有很大的意见,其原因之一就是受众对节目的认知产生偏差。在前文的调查问卷中,本文可以看到受访者对受众的批判能力和认知能力已经持有比较认可的态度,而且根据我们对海外各种同类型的相亲节目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外的受众从一开始就将节目认定为是一个单纯的娱乐性的综艺节目或者是真人秀节目,其表演的成分大于真实成分,没有人会认为嘉宾非要通过这种作秀的方式来获得婚姻或者恋爱的另一半。但在国内,许多受众还是把该节目当作感情和恋爱的一种路径,这实际上就是认知的问题,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就是受众传媒素养的问题。其次,大众媒体要以坦诚的姿态来完善对大众的教育,更要以清晰的定位告诉受众,某一档节目是属于纯娱乐的节目还是纯感情节目,还是将娱乐和感情交织在一起不分家的节目。这主要是从大众媒体的宣传、普及和教育的功能角度来说的,传媒有告知的义务,受众也有知情的权力,在国外之所以受众已经认定情感节目是娱乐节目,是综艺节目,是真人秀,但在国内大部分的受众还将其当作一个非常严肃的现象和话题来看待,这就是媒体在宣传方面的错位。

(3)电视媒体行业的规范。在电视情感节目低俗风气席卷全国之后,广电总局接连了数则对此类节目管理和规范的制度,这一规定的出台确实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了遏制低俗相亲节目泛滥的效果。但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各地方卫视都纷纷的响应号召,但在节目的播放和制作时,依然频打球,以换汤不换药的方式来应对广电总局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归根结底的说,单纯靠广电总局以点名批评的方式来制约和规范此类节目的泛滥是短效的,它虽然有效遏制了在一定时期内以某种形式出现的具体节目,但若地方卫视再以新的方式呈现旧的内容,或以旧的方式呈现新的内容,这些规定就不再有效。

本文认为,首先,对电视节目进行分级管理及硬性的限制播出是非常有操作性的一个具体的应对策略。具体来说,就是根据节目话题及内容所属的范畴,限定其播放的平台及时间段,以削减这些节目对大众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电视婚恋节目往往涉及私密性的话题,往往会出现各种偏激、非主流的观点,加大对此类节目的审查和整治力度,对于明显违规的节目以高于电视台盈利额的处罚力度进行规整,也是一个有效的抑制策略。第三,电视婚恋节目也是一个舶来品,这与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水平及创新能力有关,通过电视婚恋节目的泛滥,以及过量的同质化竞争的现状来看,我国电视节目的创新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憾,因此,培育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节目制作、管理人员,培育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种净化方式。

2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趋势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已经成为新传播语境下多数媒体塑造的“重头戏”,其传统的节目形态、表现方式及运营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受众的需要,按照媒介的功能和受众定位原则来分析,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1)电视媒体教育功能的强化。电视媒体具有的最重要的三个功能分别是传播信息、教育大众和娱乐社会。此三者不可或缺,单纯的传播信息或者教育大众容易使节目枯燥、单调,缺乏受众关注度,难以持续生存;而单纯的娱乐又会导致节目发展的泛滥。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电视情感节目就要实现三者的平衡,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又将带有教育意义的娱乐信息提供给受众,实现这三者的兼顾。而且,在我国当前电视节目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非常优秀的案例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例如湖南卫视的《8090》,虽然此档节目不是婚恋交友类节目,但它也以感情内容为主打因素,对当代年轻人存在的情感困惑,情感问题进行释疑答问,以帮助当事人梳理思路,提供较为理性的应对策略。这种节目以话题和嘉宾参与的方式来呈现,即符合了故事及角色的真实性,又不失教育意义,而且其独特的解决情感问题的方式又迎合受众的需求,可以说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创新方式。

对于如《非诚勿扰》之类的电视婚恋节目,也可以借鉴这种节目的策略和方式,以积极的婚恋观念、健康向上的话题去引导社会的主流文化,并将这些健康的观念传播给受众,从而助推社会风气的净化,助推先进的文化及高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弘扬。因此,从此类节目的远景来说,兼顾娱乐、教育的双重功能是必然趋势。

(2)电视婚恋节目责任的担当。电视婚恋节目不能过于低俗,也不能过于呆板,最佳的状态是能够满足主流价值弘扬的需要的同时,又能给受众提供一种娱乐的方式。因此,电视婚恋节目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必定是以社会责任为第一要务,以健康的方式让大众获得精神、心灵满足为核心功能为最终目标。

《非诚勿扰》创办至今,其经营收入可谓盆满钵溢,但其忽略社会责任的现象却被学界和业界专家诟病。这从表面上看是电视台刻意的追求经济利益的结果。但从整个大的社会背景来说,却远非这么简单,当今我国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追求经济利益和经济财富是全社会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正处在快速的发展期,各个企业都在为资本的积累不遗余力,而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式所决定,经济效益是硬实力,社会责任和道德只是软实力,只有企业、媒体在对自身的经济利益已经达到非常满足并有适度盈余的状态下才可能将社会责任放在其自身发展的第一诉求上。因此,当前社会责任缺失,刻意追求经济利益,就成了当今媒体的一种必然现象。

但从长远来看,从媒体本身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来看,其社会责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在未来不远的一段时间后,媒体的生存策略必定是以社会责任为首要任务,以经济利益追求为次要任务的。因此,诸如《非诚勿扰》这样的电视节目,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上必定也将符合这一规律。

(3)电视婚恋节目话语的规范。电视媒体作为一种传统的主流媒体在长达50多年的发展时间里,其话语的呈现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初以国家意识形态为内容的单向度的传播已经渐渐的向社会精英进而是社会大众和草根阶层靠近。草根阶层往往由于社会地位、社会身份、教育背景、实践经历等方面的匮缺,他们的话语表达往往渗透出某些非主流的特质,而且,这部分群体一旦占有在没接上进行公开表达的机会,受注意力经济的影响,他们往往愿意采用语出惊人的方式来建立受众对他们作为公众人物的印象,因而他们的话语经常带有猎奇色彩,更愿意采用骇人听闻的各种非主流挂念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因此,他们的观点未必是当前社会中的主流话题,他们反映的想法也未必是全社会人的想法。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传媒业发展极为迅速,受众的传媒素养也得益于媒体发展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大部分的草根正在不断的尝试中朝着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而得益于BBS、BLOG、SNS、微博等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也呈现出强大的舆论压力,尤其是在针对传统媒体的某些负面上,进行的批评也是不遗余力,这些来自新媒体的压力,也迫使电视媒体不断的改进自我,优化自我,因而,从总体上讲,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电视节目将以更为规范、更为多元的话语呈现在受众面前。

参考文献:

[1]李希光.畸变的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例5

一、新媒体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1.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媒体化,使其成为舆论热点的发源地。新媒体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互动的、复合的,社会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者,这使舆论的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相对于以往报纸、广播、电视等有限的传统传播渠道,依托互联网强大的技术支撑,新媒体提供给民众发表意见的渠道越来越多,论坛、贴吧、博客、网络杂志、微博等,其传播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立体化的新型格局。新媒体又融合了文字、图片、视频,传播渠道多样化与表现形式的“多媒体”特征,决定了新媒体上的“声音”已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媒体意见汇集高效便捷,使其容易把握舆论主导权。新媒体实时信息的动态提供,无疑成为公众实现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最快捷的高效渠道,使社情民意能够直接充分地表达,从而为政府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和坚实的基础。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和与民众休戚相关的决策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配合,形成强大舆论,影响政府的决策,这是新媒体建设性价值的最大体现。

3.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和广泛性,使其更好地行使舆论监督权。新媒体凭借其广泛的用户和信息共享、迅速传播等优势,对公共权力和权威形成了全面的监督和制衡。新媒体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完全冲破了媒介和受众的间隔,打破了媒介的专业垄断,打破了等级的桎梏,使普通民众都可以在新媒体上对公共事务自由地信息、表达意见,有效拓展了舆论空间。

二、新媒体给舆论引导带来的负面作用

1.新媒体传播者媒介素养的缺失,导致流言四起、意见表达失范。网络的容量决定了信息的海量,但是传播的多渠道和“把关人”的弱化使得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较低。因此,就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流言。具体看,网络流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媒体自身,为了吸引受众,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引用虚假新闻等。二是来自网民。媒体使用者是个庞大的群体,其素质参差不齐,媒介素养总体上较为欠缺,极易导致意见表达的失范,不负责任的言论、未经核实的信息常常大行其道。

2.新媒体把关人缺失,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每一环节都有“把关人”。而在新媒体中,信息采集、制作、大多集于个人一身。加上目前对新媒体的相应法规不完善,导致了新媒体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舆论的源头难控制;新媒体舆论主体的多元和传播内容价值观的多元化,增加了引导难度。近年来,一些网络谣言、负面信息的快速传播,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3.新媒体缺乏“意见领袖”,极易以“刻板成见”的眼光看问题。传统媒体担负着“舆论导向”责任,正面报道、成就报道是主要的,而新媒体更倾向于对问题的揭露和现实的批判。由于一些网民对一些社会问题养成了思维定势或固定成见,缺乏理性思维和全面判断能力,常常是话题一出,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口诛笔伐,人们认识中累积的有关为富不仁、权钱交易、道德滑坡等“固定成见”便会集体爆发,舆论之声势必转向批判和讨伐。

三、提升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

1.坚持真实性原则,打造新媒体公信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的核心基石。新媒体要提升其舆论引导的能力,首先就必须用事实说话,代表社会公众说话。针对新媒体中“把关人”的缺失,应加强新媒体使用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正确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同时,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相关法规,加强对网站和论坛版主、发言人的管理等。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例6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化的英语口语教学中已经表现出不可或缺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英语口语中的运用,能增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和听觉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

一、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尤其是口语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在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中,最为普遍的现象之一就忽视口语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原因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听说基础差,缺乏口语训练的环境

中职英语教学中,常常出现“启而不发’,沉默寡言的局面,致使教师难于开展口语方面的训练。再加上教学课时紧张,特别是在非英语专业中,一般不独立设置口语课,课堂上也没有时间进行专门的口语训练。学生缺乏英语交流常识,口语训练中出现大量语用失误及用汉语思维造出的“中式英语”,使教师忙于纠错,无暇有效实施教学计划。

中职英语口语教材定位不明确

中职英语教材中,虽然涉及了许多口语交流活动,但往往缺乏交流必备的“信息”而降低成为初中课本的句型机械操练,或超出学生的社会阅历和实际语言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中职英语口语实训》类教材缺乏,笔者认为,其内容应结合中职教育特点的职业场景和话题,涵盖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典型的交际场景和话题,如社交介绍、致谢、祝贺、表达歉意、表示关心、参加聚会,谈论兴趣爱好、健康与运动等等。口语应以训练实际交际能力为重点。

口语交际能力重视不够

目前,高职入学考试也不考口语。笔者从事英语口语教学工作十多年,每每在与同行交流和在学生中进行调查时,在提问“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有没必要性”这一问题时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应该说,在目前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无论是社会、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对于提高英语口语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是一致的。特别是学生,对于口语能力的提高有着强烈的期待。但从教师角度来看,口语课的教学往往吃力不讨好,极易出现一盘散沙或寡言少语的现象,不像其它科目那样容易体现整体教学效果。从学生角度来看,口语课的内容是否能引起自己的兴趣、话题的难易程度等都会在他们的学习态度上表现出时冷时热。

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本、声音、图形和图像等多媒体与计算机综合在一起的技术”,它的出现为解决口语教学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其优势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提供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

多煤体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只要轻点鼠标,天文地理各种知识尽收眼底,口语词汇的鲜活性和时尚性使得网络的时效优势更加突出,很多在词典中找不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可通过网络搜索获知。

2、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

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形等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直观、生动、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边听、边看,边说,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3、提供快捷的对话空间

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们可以利用电子邮箱或视频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经验,也可以向老师和其他的学生发出求救的信号,解决疑难问题。多媒体系统的人机对话也有助于学生克服紧张、怕错的负面心理因素。

三、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的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实效

教师自主制作课件的能力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PPT和Author ware是制作课件的两种常用软件。从应用的角度看,PPT简单易学,功能强大,教师即使不具备专业的绘画、音乐和计算机知识,也能设计出有良好的视觉外观、动人的背景音乐和十分友好的图文界面,且耗时较少,但交互性能不如Author ware。Author ware的不足主要是制作比较费时。课件在课堂上的使用能压缩教师的讲述时间,优化教学过程。教师使用课件上课时,屏幕投影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半课时,防止把课堂教学从“教师灌”变成了“屏幕灌”。

2、利用多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

教师要善于合理处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

①复述法。针对学生语音不标准的情况,可以设置一些口语练习内容,先让学生们认真听,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可以根据内容的情况分概括复述与详细复述两种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播放的录音进行模仿和复述的过程中,可以把学生的发言录下来,与原录音进行对比,此法可以有效地纠正学生的发音,增强他们的语感。

②情景造句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观看一些英语短片或经典的电影片段对白,要求学生们指出短片中的重点词组和句型,并能够用其造句,所造句子必须符合一定的语境。在此之后,教师对所放短片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短语和句型,并学会如何连贯表达。通常情况下,学生很难想出一些合理的对话情景,此时的短片播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某种情景。

③演讲法。针对学生严重的“恐说心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演讲任务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语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观看一些与教材有关的专题片,其次,由老师拟定一些题目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即兴演讲。学生演讲的题目要符合教材的内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演讲的时间最好控制在3―5分钟,遇到论述性题目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辩论。

④配音法。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内容可以是学生熟悉的校园,城市、风景区或知名人士等。采取屏蔽字幕、消除画外音只留背景音乐,让学生随着移动的画面,模拟导游或讲解员。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程度决定观看的次数,先观看,后模拟解说,在解说的同时录音。

当然,多媒体仅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口语教学的目的是交流而非展示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的特性,从口语教学的实际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将多媒体技术用得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优越性,实现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让多媒体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例7

所谓新媒体是指以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载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报刊、电话、电视、广播等形态,主要利用移动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形成的媒体形态,如网络视频、微博、微信、搜索引擎、即时通讯工具等。新媒体呈现出以下特点:开放性强、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个性化突出、交互性好、冲击力强。[1]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过程。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交往的双重性、相互性、复杂性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心理平衡,甚至导致人格变异或越轨行为。因此,认清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并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对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及维持校园、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新媒体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一)随意性的人际交往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交往随意自主,情绪化地选择自由交往的媒介,充分享受媒介带来的便利。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跨越时空的限制,以往大学生交往的对象局限在老师、同学、同乡等,而新媒体的运用促使交往范围不断拓展,由现实转向虚拟,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快速多变,友情之间的建立与终结随意性较大,依据个人的喜好与兴趣合则结交,反之则成为陌路。每个人由原先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由参与者,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更加直白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与思想。

(二)复杂性的人际交往

“肝胆相照、开诚布公”是每个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理想状态。寻求纯洁的友谊和精神上的共鸣是每位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人际交往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诉求,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交往呈现虚拟化趋势,多数人以匿名方式、多重角色开展交流,其真实性、规范性存在缺位。网络或移动交流双方难以核实真实身份,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易遭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期待的真诚难以在网络上实现,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落差。

(三)功利性的人际交往

大学生以其张扬个性、行为果敢、思想活跃等特点,更易于接受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取代了传统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人际交往改通过网络或短信进行,同学间的交往由重喜怒哀乐转变为文字图片信息的交流,朋友间少了真挚的祝福,人际交往变得淡化与冷漠。

二、新媒体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成因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着形形的诱惑,新媒体成为他们宣泄情绪和摆脱现实压力的避风港。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不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问题也日益严重,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所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要从社会、学校、个人等因素来考虑。

(一)社会因素

冯友兰认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虽然已经过去,但它也是将来中国新文化的一个来源,它不仅是过去的终点,还是将来的起点。”[2]“和而不同,礼尚往来,重情重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本应有着积极意义的优良思想,却在网络文化中被扭曲,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被片面地换位,然后被“整”得支离破碎,庸俗不堪,阻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善于利用网络、移动通讯等载体的大学生能够全面而迅速地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网络上的追星、拜金、享乐之风,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污染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纯洁性,少了真诚,多了手段和势利,影响了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学校因素

大学生作为“理性存在与非理性存在、言说的存在与缄默的存在的统一,是包含了肉体与灵魂、情感与理智、道德与欲望、思维和感知的个体”。[3]高校部分教育者思想修养不高,不能够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与大学生们展开沟通交流,不能鉴别错综复杂的新媒体信息,不能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需的思想资源。人际交往是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不能够因势引导,不能针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给出正确的指导,教科书式的教学和应付了事的考试应付不了大学生实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这也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偏差的原因之一。

(三)个人因素

人格反映了一个人的总的心理面貌,很多大学生脾气暴躁、行为粗鲁、沉默寡言、反应迟钝、自大、冷漠、自私自利、内向、缺乏责任感等,这些不良的人格缺陷常常使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过于自我,不能求同存异,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能与人协同合作,严重阻碍了他们的正常交往。人格上的缺陷是他们人际交往中极为严重又根深蒂固的绊脚石。

大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急切地想要与人交往,却往往因为交往能力的缺乏影响了人际交往的和谐。很多大学生不善于表达,不能准确运用人际交往原则,缺乏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如他们想关心他人,却不知如何表达;想帮助别人,却常常好心办坏事;想表现自己,却洋相百出……对于形形、个性不同的人,不懂得因人而异,套用固定的交往模式,这些无疑都会使他们在交往中受挫和失败。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媒体观”

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用以规范网络行为。社会要与高校共同培养大学生规范的网络行为与网络信息辨别能力。

政府应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改善社会风气。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如剂,、调节着和谐人际关系,相反,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助于整个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在一个充满虚假、丑恶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是很难以诚相待地与人交往的。弘扬社会正气,增强人们对社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二)强化大学生现实社会交往能力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正规场所,能促进大学生的和谐人际交往,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社交礼仪专题讲座、诚信友好的文娱晚会、关于人际交往的辩论赛等。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外的公益活动提升大学生们的个人品质与道德素质,加强团结协作精神。同时还可以利用最近流行的“校园网”、学校的广播、报刊等校内大众传媒工具对人际交往进行正确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观念。

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讲座、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防微杜渐。同时,高校辅导员也应切实做到关心学生,平时多注意学生的言行,可以定期找学生聊天,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若发现学生有异常表现,应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增强高校辅导员的亲和力和责任心,这对于和谐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新媒体规范教育与安全防范意识

新媒体已经融入每个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新媒体世界中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传播和接受较为便捷。这造成了信息的传播可以无障碍、更加随意,信息的真实性也难以鉴别,部分学生缺乏客观判断能力,导致虚假信息泛滥,因此规范大学生新媒体教育迫在眉睫。

大学生们对社会主流意识的理解缺乏深入研究和认同,自身素质良莠不齐。大学生们尚未走出校园,社会阅历较浅,对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缺乏足够的判断与防范,容易使自己受到不良信息的迷惑,偏离主流价值观。为此,应加强大学生新媒体行为的教育,规范其新媒体行为,主动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积极掌握相关法律和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例8

社交出版,是一种借助社交媒体力量将大众引入出版流程的新兴出版方式,其运作模式不同于“闭门造书”式的传统出版。在社交出版模式下,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可以参与图书选题、写作、出版、发行的全过程,既参与图书创作,又参与投资发行,可以担当投资者、作者、出版者、发行者、消费者、读者等多种角色。当然,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也可只参与出版流程的部分环节,只担当部分角色。

2015年8月14日,广东省中山市首次众筹出版的《黄种人跑入9秒99――解码亚洲新飞人苏炳添》一书首发。该书2015年7月15日通过官方微博“中山日报”“中山出版”和微信公众号“中山出版”对外发起众筹。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腾江透露:公司在众筹的第一天就收到众筹订单500多本。这是一次典型的社交出版。当然,社交出版不限于众筹出版,自出版和传统出版都可以变身为社交出版。

“社交出版是以用户为核心,强调用户之间的分享、互动、传播和社交的全新阅读模式。社交出版是基于互联网和数字出版技术发展起来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种革命性出版形态”。作为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兴出版方式,社交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暂时的劣势。社交出版是社交媒体与图书出版深度融合的产物,其优势要强于劣势。

一、社交出版的独特优势

1.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聚集效应

社交媒体为社交出版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聚集效应,社交出版反过来亦有利于社交关系链的维护。

社交媒体聚集了数以亿计的用户。例如,2004年2月4日上线的Facebook网站,到2012年明拥有约9亿用户。而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2014年7月底接近4亿。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微博客用户有2.49亿。社交媒体的聚集效应使“用户制造内容”(user GenerateContent,简称UGC)在社交媒体日益流行,这为图书出版提供了崭新的运作平台和丰富的出版资源。

社交媒体可以成为强大的图书发行销售平台。2014年3月,微信携手余秋雨,为新版《文化苦旅》提供首发平台,4000册新版《文化苦旅》签名本上线3天即售罄。2014年12月15日,由中国旅游出版社联合腾讯网QQ空间推出的国内首本社交网络旅行书《遇见旅行》在京东商城网站、当当网、亚马逊网站接受预订。

2.有利于实现传播内容的量身定制

传统图书出版,读者介入图书创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部分图书作者会收到读者来信,但那只不过是图书出版之后对图书的评价和与作者的思想交流,并不能对下一部图书的创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作为“厨师”群体的一员参与“食物”的生产制作。社交出版使得受众可以和“餐厅厨师”商量“食材”的选择以及“食物烹饪”的新方法。用户的意见和观点可写入“社交出版”图书,用户的话语权因此得到更多的尊重。

作为文化生活自出版内容互动社交平台,“时光流影”()具有社交互动功能,通过个人自费打印、机构用户入驻以及广告植入等模式,依托按需出版印刷中心和数字出版内容汇集的数据库实施自出版项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盲目出版。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形式的货物运输和信息传播,包括隐喻的运输和交换。每一种形式的运输都不只是简单的搬运,而是涉及发讯者、收讯者和讯息的变换和转换。”社交出版,正是这样的信息传播。社交出版模糊了作者和读者的界限,作者和读者的角色不时互换,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3.便于面向大众融资解决出版经费问题

在传统出版的产业链中,出版社手握内容版权,处于强势地位,图书作者和读者都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很多时候,出版社为确保盈利,不但不给图书作者稿费,而且要求作者支付不菲的出版经费,有些书籍因此失去出版机会。社交出版的独特模式,恰好可以弥补传统出版的这个难题。

社交出版,可以为一些出版项目提前募集出版经费。例如,《社交红利》一书作者徐志斌在众筹网发起一轮预售“募资”,最终在首次印刷之前通过“众筹”的方式预售3300本,募集10万元书款。门户网站网易的品牌栏目《轻松一刻》2014年12月25日发起图书《今日之声》、图书《每日轻松一刻》、碟片《每日轻松一刻》语音版3个出版项目的众筹,最终获得2467人的资金支持,募集142261元,顺利完成出版经费的募集。

社交出版为学术书籍的出版带来了发展契机,实现学术书籍出版的“长尾效应”。学术书籍一直有着发行量小、不畅销、可能亏损等缺点,而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募集资金,不仅可以解决学术书籍出版的费用问题,学术书籍完成之后还可以借社交媒体宣传推介,解决了学术书籍发行量小的问题。

4.图书内容更容易得到目标读者的认同

社交出版由于“社交”元素的融入,使得读者有机会参与图书的创作和发行。“一方面,读者能与作者在平台上互动,带动图书销量提升的效果将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图书的选题环节也可以在线上进行,由读者投票决定选题,甚至先行预售,出版方和作者再进行内容生产。”

社交出版的图书是作者和读者相互合作的智慧结晶,作者和读者“对话”的过程就是双方对图书内容逐步认同的过程。在传统出版模式中,作者和读者间信息传播是一种直线、单向的传播模式,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作者主导了内容,读者被动接收,而社交出版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传播是一种互动式乃至病毒裂变式的传播模式。在传统出版模式中,读者的个性几乎都是被忽略的,而社交出版为读者个性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尊重读者个人需求的差异化,因此更容易得到目标读者的认同。

5.受众的平等参与心理容易得到满足

如今,自媒体的普及,社交网络的发达,以“平等参与”为重要内容的网络民主在不断地完善。相对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层级制度,新兴媒介环境实现了自下而上循环交互的信息传播形态。“电子网络传播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向趋向平等和互动的方向发展,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新媒介技术给予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绝大多数人都有自由交流信息、充分参与传播的渴望。在传统出版模式中,虽然也有受众参与的存在,但那不是充分参与,更称不上平等参与。

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新兴媒体时代,人人都有了表达权,话语权不再属于某一阶级,而是属于广大受众。社交出版倚重于社交网络传受双方随时进发的思想和观点。社交出版让广大受众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拓展思想和观点的来源。这种参与是平等的、广泛的、开放的,这种参与帮助社交媒体用户更好地融入网络社交、摆脱个人世界的孤独,帮助社交媒体用户通过分享自己的观点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

6.契合当今媒介使用潮流

社交出版契合了当今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之前,“收看”“收听”“翻阅”等是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发生了改变,鼠标点击、手指触屏等成为许多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移动客户终端和多元化平台的普及使得人人都拥有了麦克风和传声筒,手机、iPad、Kindle等“拇指时代”的产物带来了用户信息获取方式的移动化、社交化、互动化、多媒体化。用户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传播也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社交媒体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低头族”。

“传播新技术的革命性意义突出体现在它给予了受众的传播主导权,信息点播、内容定制在传播新技术时代成为现实。”多元化社交网络平台的普及,为社交出版用户和作者“对话、合作”提供了可能。

社交媒体的公开性和匿名性、层级性、高自由度、赋予话语权等优点,为网民在网络空间重建或新建社交关系网、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沟通交流和自我展示、获得现实中无法获得的社会认同感提供了新的媒介平台,也为社交出版的运行创造了条件。借助于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可以比以往更便捷地与图书出版的作者和发行人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二、当前社交出版的劣势

1.社交出版品牌尚未建立

传统出版模式中的出版物的品质和良好声誉是建立在出版单位的品牌影响力之上的。社交出版自身的品牌组织尚未建立,社交互动内容通常通过数字化自助出版、与传统出版社签约、网络平台发起众筹等方式面向读者。数字化自助出版,由于势单力薄,一般难以树立强势品牌;社交出版人与传统出版社签约,则受制于传统出版单位的品牌;众筹出版,目前存在品牌意识淡薄的问题。

社交出版建立品牌的出路包括:提高创作者的品牌意识;明确品牌定位,以读者为导向,确定社交出版图书的特色,同传统出版图书相区别;保证图书质量,增加社交出版图书的读者黏性;利用社交出版的社交优势与广大读者互动,共同创造品牌;在成功品牌的基础上,发展其衍生品,如连环画、音视频等。

2.尚不能抗衡传统出版

社交出版虽然可以凭借数字化自助出版、众筹出版模式实现独立运行的出版形态,但是这两种出版模式缺乏传统出版单位所具有的权威性和稳定读者群。

社交出版最终往往要和传统出版社合作,将作品交给传统出版社印刷发行,在书号申请、书号获得、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发行等方面仍然受制于传统出版社,若摆脱传统出版社自行出版发行又会遭遇不够专业、缺乏品牌积淀、不便于传统发行渠道(实体书店)的对接等瓶颈。

与传统出版相比,社交出版现阶段还存在着自身规模小、质量难以保证、管理水平低、版权环境差等问题。传统出版产业在市场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传统出版产业正不断拓展经营方式,向数字出版业进军。

3.发起者起点门槛高

社交性内容生产、社交性阅读评论、社交性市场营销是社交出版的三个环节。社交是社交出版的手段,社交出版强烈的参与性和社交性,使得社交出版依赖于粉丝的拥护,获得出版发起者资格的人须有忠实追随的粉丝群体(人数越多越好),这就无形中给社交出版发起者设置了门槛。

社交出版内容是广大读者共同认同的结果,这势必造成起点高的用户才有发起社交出版的资格。通常,高起点的用户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掌握了丰厚的资金资源,有能力独自承担或者承担较大份额的出版投资;第二,在物理现实中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导致在网络虚拟现实中也有几乎同等的身份地位,如具有名人效应的文娱明星、网络空间意见领袖等;第三,掌握了大量的社会人脉资源,获取媒介传播信息的速度更快捷,如由于职业因素使其具有丰富人脉资源的记者。相对而言,粉丝数量不多、粉丝忠诚度差的人或机构,难以成功发起和组织社交出版,即使发起社交出版项目,也难以获得足够多的支持。

4.存在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

社交出版存在法律风险。社交出版属于前置审批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具有合法出版资格的前提下才能出版发行。《出版管理条例》第二章第九条规定: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应当由出版单位出版。这势必导致一些来自民间的电子书出版发起人不自觉地“非法出版”,进入违反相关法规规定的。

社交出版也容易违反著作权法规。社交出版图书的内容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成果,纵使专业的图书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行业规范,可是广大用户的素质和水平却是参差不齐的,网络高速、准确、近乎完美的复制性使得社交出版图书的内容难以确保原创性,可能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权的隐患。

社交出版还存在市场风险。一是可能缺乏强大的出版技术支持。社交出版虽然可以利用自出版和众筹出版摆脱出版社的束缚,但摆脱出版社的同时也没有了出版社较为专业的技术支持。二是难以建立强大的营销渠道。社交出版的作者和读者缺乏网络包装、推广技术,很可能会受到传统出版营销商的抵触或不配合。社交出版机构打造自己的数字营销渠道并非易事。三是传受双方的信任关系不易建立。社交出版的发展依赖于用户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网络社交的良性运行。但是,网络社交的可信度显然不及线下交流。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网络空间难以建立有效有力的约束机制,社交出版过程中可能出现坑蒙拐骗现象。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例9

一、“央视新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早在2012年下半年,中央电视台就开始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制定并实施了新媒体发展“三步走”战略,以“央视新闻”为品牌,相继推出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三个媒体平台,占据了最有影响力的三个新媒体传播阵地,形成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三位一体、差异化呈现的新媒体发展格局。其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通官方微博。2012年1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正式上线,它不仅报道热点事件,发表深度评论,对精彩节目做出预测和回顾,同时也展开调查、征集等网络互动。当年年末,用户数便达到500万;2013年末,用户数飙升到4500多万;2014年末,用户数达到1.07亿。2015年6月,央视新闻微博总用户数达到1.6亿,截至2015年11月1日,央视新闻用户数达到1.8亿;而2015年12月30日,这个数据达到2.1368亿。① 

微博稿件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记者供稿。央视要求在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发生时,记者要首先向新媒体供稿,保证微博优先于电视屏幕首发。形式上主要以图片和文字为主。二是屏幕来源,从电视屏幕选取优质内容,以独家视频、热点调查、重点专题节目为主,凸显视频优势。三是热点新闻向记者约稿或者核实。对于其他媒体爆出的热点新闻,编辑主动与记者联系核实和发稿,保证信息准确、有独家内容。 

微博的一个特点是“首发”。为了保证“首发”,央视将新媒体发稿纳入新闻采编、制作、评价的全流程中,明确要求新闻中心的本部、驻国内31个记者站和各海外分台、中心站的近千名记者“变身”全媒体记者。微博首发时政新闻也成为央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常态。以微博方式实时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大活动,不仅是中央电视台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新媒体发展中的一件大事。由于“央视新闻”微博在发博过程中较好地利用了新媒体的特点,不仅做到了声、画、影俱全,同时将微博作为一个双向的传播平台,开通大量的互动讨论话题、重视网民评论,很大程度上放下了传统媒体的身段,从语言表达到内容形式上大走亲民路线,将传统优势与新媒体有机结合。“硬媒体”的“软着陆”有效拉近了它和网民之间的距离,网民评价其报道“既像央视的新闻又不像央视的新闻”。这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在屏幕外改文风、转作风的一种自觉践行和努力,也有效提升了它的影响力。 

第二阶段:2013年4月推出“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2013年7月,央视新闻微信好友数突破70万;2015年3月9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用户数持续上涨,已突破400万,稳居资讯类公众号首位;截至2015年12月30日,公众号突破535.5万。 

微信的特点在于向订户推送频道优质资源。比如,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事件,订户在发送关键词以后,它会为订户推出四条信息,包括一条重大新闻、一条央视的独家报道、一条民生信息、一条网络热点信息。现在,微信公众号已经形成了“早晚推送精选新闻图文专题,随时推送重大突发新闻独家资源,以图文素材为主,注重多媒体搭配”的推送模式。与微博互动的留言板效果不同,在微信平台上的互动更加私密,微信网友的回复质量更高。2013年7月底,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一项“新政”广泛吸引了网民的眼球,在微信公众号每篇推送文章的标题下方、日期的右侧,可以看到实时阅读数,而在文章末尾,则可以看到点赞次数。从此之后,在活跃度和粉丝数量上“造假”的公众号将无所遁形。很多人表示,这是微信公众号政策迈出的一大步。 

在2015年3月“中国微信500强”榜单中,“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排名位列主流媒体第一。排名数据综合了“”“总阅读数”“最高”“头条”“平均”“点赞”等各项指标测量结果。 

第三阶段:2013年5月和7月分别推出搜狐客户端和独立客户端,并为其独立客户端起名为“看得见的新闻”。基于中央电视台遍布全球的记者资源及雄厚的视频制作力量,该客户端24小时滚动更新向用户提供新闻,成为央视移动互联网内容的主要平台。截至2015年12月30日,央视新闻独立客户端用户数达到3151.8万,位列主流媒体客户端排名第一。

2014年8月,党中央提出“媒体融合”理念之后,为进一步深化融合,“央视新闻”新媒体部也进行了一些改进。一是将新媒体发稿纳入新闻采编评价全流程,推动记者的多媒体转型,同时确保重大新闻新媒体首发。这实际上是为搭建新闻采编流程的“中央厨房”奠定了基础。二是新闻中心和央视网共同组建网络新闻部,实现内容优势和传播优势的有机结合。这为台网深度一体化融合奠定了基础。三是强化独家策划,将内容做到极致,做成精品。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更新媒体融合理念以后,“央视新闻”正在呈现从量化到质化的改变。 

二、“央视新闻”在融合转型中的意义 

“央视新闻”自诞生以来,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央电视台在融合和转型方面的发展,那么,它作为移动社交平台在推动媒体融合方面究竟有什么重要作用?本文采取对“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客户端进行持续一个月的内容跟踪,以及对“央视新闻”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调研的研究方法,将结论归纳如下: 

1.在传播内容方面,淡化了时政报道意识形态,丰富了报道内容和报道形态 

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主流媒体,承担着国家宣传的任务,另外,时政报道偏多也使节目面孔显得较为生硬。如何能让央视的新闻报道容易被观众接受一直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而社交平台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和便捷性使一些在电视新闻中无法播出的内容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播出,从而使内容更接地气。例如在2013年2月7日,“央视新闻”将李克强总理在内蒙古棚户区看望群众,随机走入一户人家,却被主人家的5岁光屁股小孩抢镜的内容在微博上。此微博获得了转发21376次,评论5969条,并被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多家知名网站在首页转载。这是央视新闻首次将新闻联播未播出的素材放在微博上的一次成功的尝试。2014年11月APEC会议期间,奥巴马在雁栖湖居住几日的细节,虽然不适合在电视频道播出,但在微博中报道却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其中一个标题为《奥巴马为雁栖湖点赞》的博文转发量过亿。再比如,习大大在庆丰包子铺自己排队买包子,习大大考察南锣鼓巷等新闻都是通过社交平台首发的。这些内容丰富了时政报道的内容,折射了国家领导人的亲民形象,也为主流媒体增添了影响力和公信力,获得了网民的高度赞扬。 

以多种形态弥补了电视新闻中无法呈现的信息。电视新闻的特点决定了荧屏上的新闻内容可能比较注重新闻事实本身的呈现和报道,而在互联网的社交平台上,电视新闻就可以充分利用其互动性强的特点,采用征集、调查、话题等方式增加事件报道中的互动交流,全方位地阐释报道,让观众获得全方位的信息。与此同时,微博主打“首发”、微信注重“互动”、客户端“视频”的三管齐下的格局也有效地补充了电视节目中单一的报道形式。例如在2015年9月3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期间,除电视的直播报道外,央视新闻客户端从各个角度了视频,有“大阅兵就在你我身边,看看网友怎么拍”“大数据告诉你,阅兵火了哪些词”“一张动图掌握大阅兵空中梯队机型”等直观的视频;在其微信公众号中,精选了一些优秀的图片、文章和视频;央视新闻微博则发起话题“9·3胜利日大阅兵”系列,有“阅兵式上,哪个瞬间让你激动落泪?”“受阅装备颜值爆表:你最喜欢哪一个?”“我身边的受阅官兵”等,激起了民众对阅兵中各个话题的讨论。这些话题很好地激发了百姓心目中的问题,使阅兵接地气、暖人心,微博制造迎合百姓的话题、客户端精选优秀视频、公众号推送优质文章,三者合力打造了理想的传播效果,给用户带来全方位的感受。 

(二)在传播渠道方面,通过微博、微信和公众号三管齐下,共同发力,打造了不同于电视新闻的新媒体端口,有效地辅助实现了“一云多屏”传播体系的构建 

中央电视台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视节目的制作机构和播出机构之一,每天播出的频道有40余个,年播出的节目总量超过26万小时,平均每天700多个小时,自制节目的比例达到75%。依托于这样强大的内容生产优势,建设电脑屏、手机屏、pad屏、电视屏、户外屏与全球网络视频分发体系形成合力的“一云多屏、全球传播”体系,将有助于央视在全球传播影响力的扩大。而微博、微信及客户端由于依托手机、pad等移动媒体,它的广泛使用能够增强用户黏性,更加推进多渠道传播体系的完善与建构,有效扩大央视在全球的影响力。 

(三)在组织机构方面,促使新闻制作向一体化方向转型,实现台网融合 

“一体化发展”成为一个热词,是在党中央提出“媒体融合”的理念之后。媒体融合中的“一体化”,指的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组织机构中战略上结合在一起,在平台、内容、技术、人员、管理、营销等各个方面共同运筹、共同发展。它被看作“媒体融合”的重要途径。现在,为了使传统电视新闻与社交媒体的新闻能够一体化发展,央视新闻中心专门筹建了网络新闻编辑部,参与新闻中心的日常策划和重大报道的统筹会议。它使得微博、微信和客户端能够和新闻中心实现资源共享,结合重点选题自主策划原创内容并调度全媒体记者前往采访。这样的紧密结合使移动社交媒体获得了和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同样的采编资源和权限,实现了电视新闻和社交媒体新闻的一体化采编播。央视新闻中心前副主任梁建增认为,“两微一端”已经有效促进了新闻制作的一体化运营。 

三、“央视新闻”在实践探索中的局限 

作为社交媒体,“央视新闻”近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无疑已经为央视的媒体融合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从目前看来,它至少在内容的融合和渠道的融合方面起到了推进作用。但它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局限,从笔者的调研和跟踪来看,“央视新闻”目前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新媒体发展速度过快,但人财物的配置与其发展速度不相匹配,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运行体制 

据央视相关负责人介绍,央视与国际一流媒体在新媒体运营方面的投入比较还有较大差距,CNN新媒体部门有2000人,他们建立了自己在各个业务领域的制作团队,比如短视频团队、外派记者团队等,有专门的制片人来管理和负责这些团队,并有专业和熟练的流程,可以随时生产与在传统媒体上报道完全不一样的内容。BBC新媒体部门人数达到1800人,仅一个APP客户端一年就有1700万英镑的运营经费。②而到目前为止,“央视新闻”整个团队尚没有固定的员工数目,大部分员工兼职于微博和微信平台,他们的工作状态是每天从获取的新闻素材中看到适合于微博、微信或者客户端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经验并结合“首发”“互动”和“视频”的特点加工成适合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内容,分别发到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上,并且实时跟踪粉丝的反馈再一条一条追发。他们的工作没有相对固定的机制和分工。③从我们对央视英语频道“CCTV-NEWS”等几家大的账号的调研情况来看,央视新媒体在人力、财力方面的明显不足和缺乏成熟的工作机制是一种普遍状态。从新媒体本身的发展来说,无论是源源不断的新技术的开发还是各种平台的维护和运营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央视新媒体要甩开手脚往前走,必须有足够的财力的支持。

(二)缺乏一体化思维模式 

学者们一致指出,媒体融合需要一体化的运营。一体化包括新闻采编流程的一体化、技术平台整合的一体化、组织机构管理的一体化、营销战略的一体化等。而一体化的运营来自一个对于融合发展媒体的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在前文中我们提到过,目前央视新闻与新闻中心的电视节目播出已经基本实现了一体化运营。但从整个宏观层面来看,央视与新媒体还缺乏清晰的规划。例如,央视所有的移动社交账号已达100多个,仅APP客户端就达50多个,其中来自体育频道的APP就有三个,这些散落在频道各个角落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由不同的群体开发,功能重复,造成资源浪费。另外,同是作为新媒体的央视网和“央视新闻”移动社交客户端之间也各自为政,缺乏一个成熟的平台将其规划整合统一起来,不利于真正的组织融合。 

(三)平台建设还有待提升,缺乏将观众变成用户的设计 

互联网思维是近年提出来的新概念,它强调开放、协作、分享,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主流媒体不再是单纯信息的平台,更成为用户共享资源的平台。媒体所生产的并不是在舞台上播放的“节目”,而是能够直接到达观众或者带来盈利的产品;传统的观众也不仅仅是观众,而是对媒体内容进行消费的“用户”。因此,“将观众变成用户”已经是一些传统媒体的共识和追求。但是,在一些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中,这一点还比较欠缺。一些学者认为,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战略逻辑不外乎渠道扩张与内容推送,本质是在互联网空间做传统媒体的业务,没有把建设互联网世界的用户关系服务平台作为重点。“新媒体平台本质是用户关系而非播出平台”[2]。“央视新闻”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综观我们的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大部分内容仍然是主流媒体内容的推送,虽然有用户评价和相关衍生业务,但相比别的媒体还是比较少。比如,“央视新闻”的APP平台上就缺乏用户反馈、评价的平台和一键分享的功能,对“央视新闻”微博的反馈和评价,后台也有比较严格的审核机制,因此,央视与其用户较其他媒体更难以达到轻松和深入的关系。不过,现在“央视新闻”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探索采用Eye-on cloud的方式搭建用户上传信道,让用户能够通过央视平台上传文件和图片,让用户成为微博微信的客户,就像CNN的I Report平台一样,让用户成为新闻的者。通过这样的平台,将来能够实现与用户的深度合作。 

(四)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并不仅仅是央视社交媒体所缺乏的内容,也是目前所有传统媒体走向新媒体过程中的通病。对于移动社交媒体来说,可以通过APP逐步开展收费下载和付费阅读等盈利模式,这在目前国际一流媒体的APP中已经普遍出现。但在短期内,我国媒体的移动客户端通过收费下载和付费阅读等途径获得收入的可能性不大,广告可能会继续成为媒体学论文移动客户端的主要盈利模式。从整个电视台的情况来看,媒体融合要达到真正的融合,需要在资本层面进行深入的整合,需要通过融资、跨界并购等方式吸引资本,进行不同组织形态的整合。据央视新闻中心策划部负责人介绍,“央视新闻”正在开创新的盈利模式,不过,这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摸索。 

四、结语 

“央视新闻”成立短短三年多用户已过亿,近一年来,它也确实在推进媒体融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它离真正的媒体融合还有一定的距离。《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5》指出:“目前传统媒体在技术和渠道方面的融合已经能够实现,但业态和商业模式的融合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未来的趋势是要构建自己的应用平台和数据库,提供除新闻信息产品之外的多种服务,并实现盈利模式的电商化转型。”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传统媒体面临的最紧迫任务还有队伍建设和人才问题。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进行股权激励、提高人员待遇等举措,才能在体制机制方面与新型媒体真正接轨,实现深层次的媒体融合。对于中央电视台来说,要做到真正的融合转型,还须强化互联网思维、从顶层设计上制定台网融合的规划。但由于央视承载着国家的宣传任务,加上其自身体制的陈旧和体量的庞大,其转型过程显得格外艰难。尽管如此,央视还是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希望在未来的五年中,能够实现内容、渠道、技术、营销及组织等各方面的深度融合,朝着新型主流媒体集团的目标迈进。 

注 释: 

①数据来源: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媒体部。 

②以上数据来自笔者对央视英语频道新媒体负责人张施磊的访谈。 

③以上来源于对央视新闻新媒体部制片人江平的访谈。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例10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69-02

一、时代特色催生公交移动电视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促进了人们生活与工作方式的转变,同时更改变了人们对于媒体的接触习惯,而媒体接触习惯的改变进而推动了注意力资源的开发与创新。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为公交移动电视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广阔空间,公交线路的发达和旅途时间的增长,而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大多无事可做,因此公交移动电视正好填补了这段因短暂停留而产生的零余时间,从而获得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此外,公交移动电视能够得到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其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和延伸,能够在收视时间上与传统媒体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有分析表明,6︰00至9︰00与17︰00至18︰00这两个电视收视低谷的时间段,恰恰是公交移动电视的高峰时期,同时也错开了晚间电视节目的黄金收视档,这种收视时间的互补关系,也为公交移动电视带来了生存空间,据央视—索福瑞统计数据显示,有43.5%的户外人群是在移动公交上收看电视节目的。

二、公交移动电视的优劣分析

(一)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优势

1.覆盖面积广。公交车运行时间长,所载客流量庞大,因此公交移动电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收视面积和群体。同时,随着近年来城市的扩建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公交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不仅公交线路得到增加,城际间的公交也得到快速发展,这就为公交移动电视提供了更大更广的覆盖面积,从而保证了公交移动电视的发展空间。

2.强制观看。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不仅身处在封闭环境里,同时也没有自主选择电视节目的权利,只要处于公交车内,就不免受到移动电视节目的影响,即便是无法看到图像,也会有意无意地接受来自移动电节目的声音信息。这就有利于培养社会大众群体性收看同一节目的自觉性,也较容易对公交电视产生注意力和记忆力[1]。

3.全程伴随。当前,公交移动电视更多地将移动数字播放与接收的形式作为其传播方式,即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移动性强,覆盖面广,质量高,在车辆高速行驶的情况下仍能保证清晰的声像效果,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其继承了广播媒体移动接收的特点,摆脱固定接收的缺点。公交移动电视不仅摆脱了受众只能在固定场所收看电视节目的不足,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伴随性传播与接收,受众一踏入公交车,就能接收来自移动电视的信息与资讯,在一定意义上真正实现了边走边看,此外,实时接收的形式又为新闻的即时性提供了保障,保证了重大新闻与最新信息的及时传播。

4.内容短小精致。移动公交乘客具有群体庞大、分散广、流动强等特点,因此与传统电视受众相比,移动公交电视受众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与传统电视节目形式所不同的是,公交移动电视节目多以短小精悍的版块形式出现。此外,由于乘客在公交车上停留时间有限且上下车时间不一,所以为避免打断电视节目内容的完整,节目播出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多以短小精悍为制作标准。同时,为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抓住乘客的注意力,节目主要以新闻资讯类和娱乐类节目为主,力求节目新颖精致。

5.播出及时快捷。公交移动电视打破了传统电视必须在某个固定的地方观看的局限性,扩大了传播范围,同时又继承了传统电视媒体即时传播的特点,突破传播范围之余又保证了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充分发挥了其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不仅能够让受众在乘车过程中随时随地看电视,更保障了乘客对于最新信息和重大新闻的需求,让受众即使在乘车中也不错过对于新闻信息的接收。公交移动电视精致优良的电视节目,不仅极大地满足受众对于信息接收的要求,更填补了乘客在无聊旅途中的空白。

(二)公交移动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传播效果亟待提高。与其他媒体相比,公交移动电视媒体有绝对的传播优势。但是,这些优势随时都有可能变成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劣势。例如并不以受众意志为转移的播放时间和内容,导致了传播的僵化和强制化,极易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削弱了传播效果。此外,受众乘车时若长时间的抬头观看电视屏幕,非常产生疲劳、晕车等不适感[2]。更为重要的是,虽然与较为稳定的家庭电视受众相比,公交移动电视乘客受众是开放的、流动的,但是却也大大增加了传播效果的不可估测性。因此,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短暂性与随机性的公交移动电视的信息传播,导致了公交移动电视缺乏稳定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更加弱化了电视原有的传播效果。

2.节目内容重复与滞后现象严重。在这样一个高喊着“内容为王”的时代,虽然公交移动电视在内容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特征,但是受内容提供上的制约,公交移动电视目前播放的节目带有很强的重复性和滞后性,一条甚至多条公交线路上的节目往往一周内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常常都是靠循环播放一些固定不变的节目来打发乘客乘车过程中的无聊时光。此外,相对于移动公交电视的节目总量来说,根据移动电视的播放特点所原创的或精心剪辑的特色节目比例较少,使得移动电视必看性大大减弱。

3.技术与硬件设备不成熟。公交移动电视自身的技术与硬件方面也同样存在问题。例如,移动电视公司与公交公司之间的合作缺乏和谐,显示屏音频音量太小甚至静音的情况经常出现,这就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再有就是画面的马赛克和停顿等技术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特别是在具有高度干扰的摩天楼群中行驶的公交车,画面质量表现着实欠佳,无画面和无信号的现象时有出现。从目前来看公交电视的节目质量与节目精品化的要求仍然相差甚远。

4.盈利模式单一。相对于传统媒体的版面和黄金时段广告来说,公交移动电视广告较为低廉的收费和广告覆盖范围广的特点,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还能够吸引广大受众的广泛关注,因此,公交移动电视逐渐成为投资商和广告主的新宠。就整个公交移动电视行业而言,对于其广泛的受众群体与巨大的广告投放量来讲,广告商的投放广告额还是相对较少,更为严重的是,其盈利模式仍然摆脱不了以广告收入为主的单一模式。

三、公交移动电视发展应对策略

(一)完善技术系统,保证节目播出质量

移动电视传输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保证声像效果不受干扰,但是作为比较新兴的移动技术,很多问题尚待完善,对于目前国内运行的绝大多数公交移动电视所普通存在的因为高楼、立交桥等高层建筑的阻挡而导致公交移动电视声像受到影响出现无信号、黑屏等问题,必须尽快找出解决办法。为保证公交移动电视良好的传播效果,发挥其传播优势,突破和改进技术瓶颈,升级现有的技术系统和设备,保证较高的好屏率,就成为目前公交移动电视发展过程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借鉴融合各形态媒介,开拓新创收渠道

在当前媒介大融合的时代,公交移动电视不仅是对传统电视媒体的继承,更是传统电视媒体的延伸与突破,其发挥的是二次传播的作用。公交移动电视作为新兴媒介,若想得到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借鉴和学习传统媒介和其他新兴媒介的优势,更需与各种媒介形态融合,以期得到长足发展。公交移动电视借助互动性较强的新媒体,来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以弥补自身单向传播的缺陷与不足。[3]同时,公交移动电视必须跳出以广告创收为主要盈利渠道的单一模式,借鉴其他媒介的盈利模式,例如设置收费频道,收取使用费,或是与其他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合作,打造新型交流与互动平台,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三)提高职业素养,制作优质广告

对于广告投资商来说,公交移动电视的“垄断性传播”是一个广告传播的绝对优势,但是绝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将广告硬塞给受众,而如果播出广告太多,观众也会产生厌烦心理,反而严重影响了广告的传播效果。此外我们知道,一支优秀且精致的广告不仅可以让受众感觉不到这是广告,反而会作为另外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因此,公交移动电视最好不要从传统电视上直接嫁接广告,而要另辟奇径,发挥创作才能,寻找适用于公交移动电视这一媒介所独特的广告模式,追求广告制作的精良和优美。与此同时,公交移动电视上的广告类型应当有所限制,不能因为一时的经济效益而破坏了整个公交电视的品牌形象。

(四)以“文化”为核心,营造特色媒介氛围

公交移动电视不仅是一种新兴媒介,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媒介。因此,其不应该仅满足于填补受众在乘车过程中的无聊时光,而更要主动承担起自身的文化种人,更具社会责任意识,努力营造自身所特有的公交移动电视文化氛围,缔造更高规格的“文化大餐”,努力在此基础上实现公交移动电视与乘客之间的“深度心理沟通”。建立在“深度心理沟通”之上的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助于公交移动电视特色文化的形成,还能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提高移动电视的美誉度和品牌价值,更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交移动电视虽然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更得到广泛普及,特别是逐渐受到广告投资商的注意,但是其自身的缺陷也逐步暴露出来,无论是来自其自身的技术缺陷还是外部的制度缺失,都对公交移动电视的持续健康发展都提出了挑战。我们希望,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政策的完善、内容的成熟还有专属于公交移动电视所特有的商业营销模式的开拓,中国公交移动电视能够摆脱困境,杀出重围,闯出一片自己的天空。

参考文献: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例11

随着媒介技术和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国内外动漫产业和市场也日渐繁荣,动漫产品及服务的提供渠道逐渐由线下转为线上,其受众群接受、交流和生产信息的场域也以网络社区为主。网络语境下的动漫粉丝群体持续壮大、年龄层拓宽、与普通受众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由各个兴趣集群向扩散后形成内部独立、外部相联系的群体语境。作为青少年亚文化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漫粉丝群体对于媒介的使用习惯和偏好反映了自身的媒介素养,关系到青少年整体的思维意识和价值取向,进而也关系到现实社会的发展。而当前传播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已不单单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其中衍生出与网络和多媒体密切相关的新媒介素养。[1]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动漫粉丝群体媒介使用现状,可以发现网络语境下动漫粉丝群体在媒介素养上存在着需要引起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动漫粉丝群体媒介素养缺失的表现

动漫粉丝群体对网络媒体的接触和使用仍停留在通过信息的获取与分享来满足自身心理需求和社交娱乐需求,在对信息进行分辨评估、学习创造等媒介素养能力上存在缺失,影响到其价值判断和价值认同。(一)信息选择和思辨素养缺失。网络语境下动漫粉丝群体不再完全通过漫画期刊、电视等获得信息和资源,而是转向了更加便捷智能的移动端。但在网络交往的背景下,各动漫产业服务网站、手机应用等也是虚假和不实信息和扩散的主要平台,动漫粉丝群体所依赖媒介过于单一,在封闭的媒介接触环境下缺乏对信息进行深度辨析和质疑的能力,容易受到来源不明或虚假信息的误导,盲目进行传播进而引起群体内部的认知偏差。2015至2016年,国家文化部协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各网站暴恐色情动漫进行集中整治,一份杜撰的涵盖正规题材动漫的“动漫禁播名单”经自媒体在动漫粉丝群体中迅速扩散,大量动漫粉丝未经核实涌入广播电视总局、文化部官方微博下肆意抗议和“攻击”,造成了不良影响,但最终证实该名单造假,只有违规动漫遭到下架。(二)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素养缺失。动漫粉丝群体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部分,有着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的特点,[2]群体成员习惯将其视为主流文化来接纳和吸收,并接纳其中所宣扬的价值观。但动漫产品及服务大多是市场需求导向下的产物,其中迎合动漫粉丝群体中反叛心理的内容常与主流价值观相悖,这会直接导致该群体成员在价值判断上出现失误和偏差,影响其整体人格构建和行为规范。而过分猎奇、宣扬“暴力美学”、忽视伦理的“纯爱”内容也常被动漫粉丝群体误用为情感宣泄、寻求心理挑战的手段,在注重视觉刺激的内容影响下群体成员的判断能力逐渐丧失。动漫粉丝群体内部不仅线上通过网盘、邮件、论坛等渠道分享此类音视频、漫画原作,衍生的违规周边产品也充斥着线下的实体市场。在网络交互语境和实体消费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动漫粉丝群体价值取向和情感认知背离了主流方向,一些不良言论在群体中盛行。(三)安全素养和伦理素养缺失。动漫粉丝群体中常以共同爱好而聚集起“字幕组”、“同好组”等团体,通过社交平台进行动漫作品资源的翻译传播工作,容易触发侵权行为。2016年9月,日本京都警方以涉嫌违反著作权法为由,逮捕两名中国籍男子,其中一名嫌疑人为“字幕组”成员,涉嫌非法给日本动漫添加字幕并上传公开。[3]除此之外,动漫粉丝群体成员缺少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安全素养不足导致其在“翻墙”、“求种子”、“周边代购”等交互过程中追求自身需求,面临个人信息泄露、侵犯隐私、财产诈骗等潜在威胁。与此同时存在的还有伦理素养的缺失,动漫粉丝群体在动漫所营造的虚拟环境中认知方式和认知态度出现偏差,存在忽视价值差异而将二次元和现实直接等同的问题,容易诱发违背人性伦理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如之前哔哩哔哩视频网站的用户“科里斯”借助动漫语境诱导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微博、知乎、百度贴吧等社交平台内滋生的“骨科”、“萝莉控”等软色情话题内容。(四)交互技能和交互能力矛盾。网络传播时代带来了人际交往平面化、碎片化、无深度等问题,实质上这也是媒介交互技能和媒介交互能力之间矛盾关系的表现。动漫粉丝群体能够利用媒介进行群体内外的交流,但并不等同其具有正确的媒介交互态度和较强的媒介交互能力。[4]反而在网络交往的语境下,群体内外、个体与团体间存在交互能力缺失、人际关系淡漠的问题。在使用媒介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动漫粉丝群体倾向以“迷群”的组织形式进行信息的传播和情感态度的交流,依据共同关注点组成团体,利用团体观点理解文本。[5]在群体内部,这种团体意见取向容易导致迫于网络舆论压力的个体失声现象;在群体外部交互中,容易引发与审美态度、观点立场不同群体的对抗,衍生为论战和相互攻击,进而引发违法犯罪等恶性事件。

二、动漫粉丝群体特性与媒介素养提升难点

(一)语义隔阂阻碍信息输入。网络语境下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和获取模式强化了动漫粉丝群体与外部的隔阂,对提升其媒介素养的工作造成了一定阻碍。首先,作为亚文化群体的动漫粉丝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兴趣点和价值观念不同,存在认知和理解差异,媒介素养教育原有的强制、固化的教育手段在网络语境和该群体独有话语体系下取得的效果甚微;其次,网络传播根据群体的媒介使用偏好和习惯,所进行的单一类别信息推送为后者设置了一个只有相同观点态度和兴趣内容的“信息茧房”,群体内部成员倾向于团体传播和意见表达,会忽视或抵触外在其他不相关或立场不同的声音。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所要传播的信息以传统编码方式难以进入群体内部,需要适应其特有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模式,采用更软化的方法使群体成员接受正面主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媒介偏好差异影响提升效果。受网络传播方式和动漫产业特性影响,动漫粉丝群体习惯使用手机等移动媒介,接收的大多为二维图像,对视觉内容形成了依赖。而目前主流价值的内容多是通过报纸、期刊杂志等传统文字阅读,这与粉丝群体偏好读图和简化阅读的习惯不一致,导致教育提升的效果不明显。且群体成员长期观看动画视频,形成的直线思维导致思辨能力有所下降,过分追求浅层次的娱乐,容易对媒介内容产生盲目崇拜和效仿,也难以理解媒介素养教育中书面和严肃的内容。所以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如果不变换教育形式,根据群体水平制作合适的内容和选择合适的媒介,依旧无法取得成效。(三)群体极化下的外部对抗。动漫粉丝群体一般基于地域、爱好、兴趣等形成,为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群体内部成员倾向于依附群体主张,而消极意见在内部环境和成员心理影响下会不断增强,最终极端化。这导致动漫粉丝群体的观念与态度难以改变,容易与文化组织、社会机构等媒介素养教育主体产生对抗。只有改变群体成员的阅读、辨别、思考等认知行为,才能转变其媒介接触和使用的偏好,形成群体意见的转换,进而提升整个群体的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