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虚拟课堂的特点

虚拟课堂的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7 09:49:55

虚拟课堂的特点

虚拟课堂的特点例1

随着计算机网络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当作英美文学教学的技术支撑和实现手段,可以使英美文学教学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迁移至基于Web的虚拟课堂教学模式,由此解决传统课堂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的软件架构设计

在总体结构上,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由两个子系统组成,其中,一个是教师子系统,另一个是学生子系统。根据每一子系统所包含的功能,把子系统水平方向划分为若干功能模块,然后再把每一功能模块垂直方向划分为英美文学教学视觉逻辑层、英美文学教学校验逻辑层、英美文学教学逻辑层、英美文学教学数据存取逻辑层、英美文学教学数据驱动逻辑层、英美文学教学数据层(如图1)。

英美文学教学视觉逻辑层:主要是GUI(graphicaluser interface)成分,是教师或学生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界面,是可视的人机接口。教师或学生通过GUI给英美文学教学虚拟课堂系统下达指令,虚拟课堂系统响应指令并通过CUI把响应结果反馈给教师或学生。

英美文学教学校验逻辑层:主要任务是对教师或学生录入、提交给英美文学教学虚拟课堂系统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性检验,以保证虚拟课堂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检验的依据包括为英美文学教学虚拟课堂所制定的规则、约束规范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自身默认的规定、标准、规则。

英美文学教学逻辑层:包含了英美文学教学的真实流程的逻辑表达,即用自然语言详细描述英美文学教学的具体步骤和过程,它是虚拟课堂的核心部分,最能体现此系统是英美文学教学虚拟课堂而不是其它种类的系统,也是最需要教师用心表述的部分,这部分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编程等后续开发阶段的效果,从而最终影响到整个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的质量。

英美文学教学数据存取逻辑层:建立了虚拟课堂与英美文学教学数据库的桥梁,通过它,教师和学生可以异时、异地、透明地访问远程的英美文学教学数据库,好像英美文学教学数据库就在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上一样,虚拟课堂的不同功能模块的数据存取逻辑相似,区别之处是要存取的数据不同。

英美文学教学数据驱动逻辑层:主要包含英美文学教学数据库驱动程序,是虚拟课堂系统的底层软件部分,虚拟课堂的不同功能模块可以共享此层内容。

英美文学教学数据层:它包含了英美文学教学所使用到的各种形式的媒体,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数据等信息。该层是以数据库的方式来组织教师撰写的授课教案、课堂提问的问题、英美文学作品、英美文学作品分析作业、课堂提问的回答、学生完成的作业、学生身份信息、考试题、学生完成的考试答卷等。该层是虚拟课堂的心脏,它向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提供血液和营养(数据、信息)。

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的分布式软件架构的6个分层的相互关系是:从上层往下层依次调用,不能反向调用,也不允许越层调用。这样设计的优点有:由于不允许越层访问,所以增加了虚拟教学课堂的安全性;调用逻辑清晰、简洁,有利于系统的设计、编程、测试、使用、维护;有利于复用,即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中的某些分层构件可以用于构建其它的分布式应用系统。

1.教师子系统的软件架构设计

教师使用该子系统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在线进行虚拟课堂管理和虚拟课堂教学。

(1)虚拟课堂管理模块

视觉层包含的可视元素有“教师登陆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建立班级”、“添加同学”、“删除同学”、“修改同学信息”、“删除班级”、“学生成绩管理”等。校验层对教师身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对教师提交的班级、学生数据和信息进行完整性、一致性、有效性检验等。教学逻辑层负责完成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的管理任务,即具体实现视觉层所列的大部分工作。数据存取逻辑层负责建立虚拟课堂与英美文学教学数据库的双向连接,以便教师访问(存与取)数据库中的信息。该模块与虚拟课堂的其它功能模块共享同一个数据驱动层和同一个数据层。

(2)英美文学教学模块

视觉层含有“英美文学理论教案”、“教师提问”、“回答学生提问”、“英美文学作品管理”、“英美文学作品分析实例”、“英美文学作品分析作业”、“批改作业”、“课程考试”、“教师阅卷”、“英美文学论坛”等可视元素,教师使用这些可视元素直接与虚拟课堂和学生进行异时、异地的互动。因为虚拟课堂管理模块中已对教师身份进行了验证,所以当前模块的校验层可以省略。教学逻辑层负责教师在视觉层撰写的英美文学理论教案,英美文学作品分析实例,教师对学生的虚拟课堂提问,各种媒体形式的英美文学作品、布置英美文学作品分析与评论的虚拟课堂作业、批阅学生作业和打分、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课程考试题、在线考试阅卷和打分、与学生一起参加关于有争议的话题或疑难问题的英美文学讨论等。在教学逻辑层功能的实现过程中,需要直接调用数据存取层和间接调用数据驱动层、数据层的服务功能。数据存取层的任务是为教师备课和教学等活动提供所使用到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和数据。虚拟课堂教学模块与虚拟课堂的其他模块共享同一个数据驱动层和同一个数据层。英美文学教学模块的软件构件图(如图2)。

2.学生子系统的软件架构设计

学生使用该子系统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在线与老师进行互动和进行英美文学的主动式学习。

(1)学生自我管理模块

视觉层的元素包括“学生登陆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报名注册”、“修改自己的信息”。校验层对学生登陆身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即对学生提交的信息进行完整性、一致性、安全性检验等。教学逻辑层的任务是负责具体实现视觉层中的各元素所代表的功能。数据存取层负责完成学生自身信息的存储和提取工作,需要数据驱动层、数据层为其提供支持和服务。学生自我管理模块与虚拟课堂的其他模块共享同一个数据驱动层和同一个数据层。

(2)英美文学学习模块

视觉层的元素包括“学习英美文学理论”、“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英美文学作品分析实例”、“做英美文学作品分析作业”、“回答老师提问”、“向老师提问题”、“参加考试”、“成绩查询”、“英美文学论坛”学生使用这些可视元素与虚拟课堂和老师进行在线交互。因为学生自我管理模块中已经对学生身份进行了验证,所以当前模块的校验层可以省略。学习逻辑层负责完成和实现视觉层中所列的各项在线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逻辑层需要直接调用数据存取层和间接调用数据驱动层、数据层的功能。 数据存取逻辑层负责实现在线学习过程中学生所用到的各种信息和数据(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数据等)的存储和获取,为完成这些工作,数据存取逻辑层需要直接调用数据驱动逻辑层和间接调用数据层的功能。英美文学学习模块与虚拟课堂的其他模块共享同一个数据驱动层和同一个数据层。英美文学学习模块的软件构件图(如图

3.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的拓扑结构

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的拓扑结构(如图4)。从静态的部署角度来看虚拟课堂,各功能模块的第1-5层部署在Web服务器上,第6层部署于数据库服务器上,教师和学生端的计算机只部署intemet浏览器。从动态的运行角度来看虚拟课堂,各功能模块的第1层在教师和学生端的intemet浏览器内运行,第2-5层运行于Web服务器上,第6层在数据库服务器上运行。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的支撑体系和基础设施是国际互联网。

三、虚拟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分析与比较

相对于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在同一时间,集中于同一地点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而言,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可以节省路费、住宿费、教室等开销,符合提倡构建创新型、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可以节省教师和学生在路上奔波的时间开销,实现无纸化教学,节省纸张,符合环保的理念;可以为那些因为某种原因而不能到校学习者,提供方便的学习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是传统教学课堂的有益扩展和补充。因此,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因为知识是被教师“推”给学生的,是填鸭式教学。在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动的,因为教师先把知识“推”给Web和数据库,然后学生把知识由Web和数据库“拉”到自己身边,这种模式不但使学生学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方法,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

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的信息和知识容量等于英美文学教学数据库的容量,它包含与英美文学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各样的媒体资料,如:文本、图像、声音、电影、动画等,而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课堂的信息和知识容量等于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时,在有限的时间内所讲授的内容。所以,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的信息和知识容量远大于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课堂的信息和知识容量。另外,由于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传统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授课的时间和空间,所以虚拟课堂的学生容量也远大于传统课堂的学生容量,即虚拟课堂可以给更多的英美文学爱好者提供方便的学习途径和机会。

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更新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同步地获取更新了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得知识更新非常方便、快捷、一致。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和制约,因而不便于更新或更新速度很慢。

在英美文学虚拟课堂上,每个学生均可以面对庞大的学习资源,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经历、环境等因素进行知识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案,所以对英美文学虚拟课堂的学生群体来说,教学方案就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而英美文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面对不同的学生,其教学方案就显得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和质量。

虚拟课堂的特点例2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54-03

作者简介:郭菲烟(1988-),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米高磊(1988-),男,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0引言

现实课堂是指以班级为单位,教师和学生在同一间教室中进行面对面的教与学活动。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即虚拟课堂,打破了现实课堂的束缚,成为了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场所。虚拟课堂是指教师和学生以注册与登录网络课程平台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在线注册的班级为人员单位,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同步或异步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1]。

传统的现实课堂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教师常常是课堂的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一,集体授课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虚拟课堂很好地弥补了这些不足,它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且学习资源更丰富,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重点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然而由于虚拟课堂缺乏有效的监督、学习者自身缺乏自律性、虚拟课堂本身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航”,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同时,这种师生分离的状态又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缺失,使师生之间产生情绪障碍[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将两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虚拟课堂弥补了现实课堂的局限性,现实课堂又缓解了虚拟课堂的情感缺失,这样的方式教学效果是最优的。

1适应性解析

将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相结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更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出现了教师对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适应性问题。所谓“适应”,在心理学上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相符合,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3]。本文中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适应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二者结合的适应能力[4]。如果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教师能得心应手地将两种课堂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如果适应能力不好,无法将两种课堂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导致学生对两种课堂的学习都失去兴趣,阻碍学生的学习。因此如何提高教师对于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适应性,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教师对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态度、知识与技能以及应用效果三个方面。所以本研究从这三个方面设计问卷,对教师进行了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教师将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结合的现状,找出其中的不适应性,并提出解决策略。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态度和观念

教师是否适应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首先体现在对这两种课堂的态度方面。

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现实课堂为主体,也可以虚拟课堂为主体,或者二者均为主体不分主次。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现实课堂为主体,虚拟课堂为补充。这说明,目前大多数教师对虚拟课堂的应用形式还比较单一。现实课堂的学习仍然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虚拟课堂虽然也开始被广泛应用,但其地位还较低,基本上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而且其应用的效果也不 够显著。如图1所示,80%的教师认为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相结合,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帮助,20%的教师认为有很少帮助。大多数教师认为二者结合对教学是有帮助的,但是对其作用的大小却不能肯定。还有60%的教师对于虚拟课堂是否能启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持怀疑态度。很显然大多数教师对虚拟课堂有一定认识,但认识度不够。

2.2知识与技能

2.2.1表达技能

虚拟课堂区别于现实课堂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师生分离的特点。这种特点更加强调师生交流的重要性。在现实课堂中,师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教师可以用口头表达、板书、肢体语言等方式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人们通常对这种方式比较习惯,基本上都能够无障碍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虚拟课堂中,人们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交流,使用最多的交流方式是文字,这和现实课堂有较大的出入。如图2所示,有60%的教师认为在虚拟课堂中,自己基本能像在现实课堂中一样明确地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学生。只有20%的教师认为自己能非常好地传达。

2.2.2计算机技能

虚拟课堂的管理不要求非常专业的计算机技能,现在计算机的应用较为普及,大多数人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只需要经过简短的培训,就能够胜任虚拟课堂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在虚拟课堂中,教师使用较多的教学资源形式有:文本资料、视频点播资料、音频点播资料、教学课件等,其次有相关资源网址和电子作品范例与制作素材。

2.2.3师范技能

几乎所有教师都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有效组织学生活动,并且能够做出及时的反馈。但是,由于学生的自主性存在差异,20%的教师表示经常会在虚拟课堂中布置强制性任务,也有教师认为不能够通过虚拟课堂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价。

在虚拟课堂中,教师很难像在现实课堂中一样进行实时的监督。学生是否积极地参加课堂组织的活动,一方面靠其自主性,另一方面,也和教师的引导有关。同现实课堂一样,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影响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如图3所示,有20%的教师认为经过引导,也有学生不能够积极地参与虚拟课堂中的活动。一般来说,学生自上学以来接受的都是现实课堂的教学,对在线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有比较大的兴趣。但是网络上又有太多的干扰因素,有很多东西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积极地参加课堂中的活动,加强师范技能的培养。

2.3应用

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有必要开设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相结合。但是,只有其中一小部分教师将二者结合使用过。大学教师,以及从事计算机相关学科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虚拟课堂者较多。已使用者中,使用的次数也不多,大多数人每学期只安排6次以下的虚拟课堂学习,其中33%只有1~3次。尚没有将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结合使用的教师表示,原因是缺少硬件或软件支持。

教师在虚拟课堂中使用较多的功能依次是:课堂信息的呈现、上传课程资源、组织同步课程讨论、进行论坛答疑。其次是组织小组活动、屏幕共享、电子举手、协同浏览、课堂录制、在线投票。电子白板和评价功能应用不普及。教师对虚拟课堂平台中各种功能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

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从主到次依次是:缺少硬件条件支持、没有足够的指导性支持、学生难以适应、缺少优质教学资源、没有足够的行政支持、没有足够的设计和准备时间、没有足够的技术性支持、缺少足够的计算机技能、应用的效果等。研究表明,阻碍教师使用虚拟课堂辅助教学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各方面支持,其次才是技能问题。

3提高适应性策略

3.1转变教师观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技术越来越多,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可以拿来为教学服务。用幻灯或计算机教室辅助教学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Web2.0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共享,进一步推动了在线学习的发展。由于在线学习有着知识量大、能够随时随地学习等优点,用虚拟课堂辅助现实课堂是教学方式的一个发展趋势。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80%的教师表示他们经常关注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有20%的教师表示只是偶尔关注。教师的专业是影响教师对新技术关注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相比技术性专业的教师,非技术性专业的教师对于新技术并不能很快掌握,因此将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主动性就要差一些。

因此需要更多地将成功的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互融促进教学的案例进行推广,从而转变教师传统的观念,不断提高教师使用虚拟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步适应虚拟课堂,更好地做到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互补互融。

3.2增加支持

软件与硬件设施一直是制约网络教育发展的瓶颈。有研究表明,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网络学习[5]。想要让虚拟课堂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就需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软件和硬件支持。

3.2.1增加软件支持

很多教师想利用虚拟课堂来辅助现实课堂,但是由于缺乏硬件或理论支持,没有实现途径。如果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不熟悉网络课程的开发、实现等环节,开发虚拟课堂难度比较大。但是只要接受过一些培训,管理网络课程并不是一件难事。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等技术,建立统一的在线学习平台,方便师生使用,并且为有此类需要的教师组织专门的培训,这样做也有助于实现教师技能专业化。有了统一的在线学习平台,不仅能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还能促进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同时也能方便学生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学习。

3.2.2增加硬件支持

虽然目前电脑在学生群体中已经非常普遍,但仍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个人电脑。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方便地进行在线学习,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计算机室供学生在线学习使用。加强校园内的网络建设,增加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促进学生的泛在学习。

3.3完善体制

首先在教学方面,目前的体制下,教师使用虚拟课堂进行教学的时间相对较少,虚拟课堂处于一个辅助的地位。应合理规划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教学课时与时间,促进教师做到互补互融,相互协调。学校和家长给予教师一定的支持,保证学生虚拟课堂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

其次在管理方面,可以规定教师参与到虚拟课堂的讨论和教学中来,不断关注学习者,同学习者进行互动。从一个资源的提供者、活动的组织者转变为一个真正的参与者。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管理,做到教学相长。

在现实课堂中,教师通常采用考试或者作业的评价方式,评价形式单一。虚拟课堂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将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相结合,应该有更科学的评价体系。做到现实课堂的评价体系同虚拟课堂的评价体系相互结合,并且能够发挥虚拟课堂评价的优势,如详细的登陆次数、上线时间、回帖次数、活动记录等,构建学习者档案袋。在这里建议可以设计一个包括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评价体系,将基于二者的学习活动,放在一个评价量规中,依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权重,更好地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教学者的管理和教学工作。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虚拟课堂逐步走进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但是,让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互补互融这种教学方式仍处于探索中,怎样能让它们更好地结合,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适应,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教学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只有教师适应了虚拟课堂同现实课堂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适应虚拟课堂同现实课堂的结合。同时,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应不断通过对环境的改变和合理的引导,提高教师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张丽霞.生态化虚拟环境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虚拟课堂的特点例3

科技发展带动着教育方式的更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发展的需求。多媒体虚拟仿真技术逐渐应用到现代课堂教学中。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

首先,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重理论讲授,实践操作没有提升到同等高度。但实际上,知识本身就是具有生动的、丰富的实际内容,而作为他的表述性的语言文字、符号图表等等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教材只是由汉字和语法汇集成的书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以至想"活"起来,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即理解性的学习。

其次,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重理性认识、轻感性认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感性认识被认为是只能提供认识的具体材料,唯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种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被人为地设置一道鸿沟。这种重理性、轻感性的理念会影响教学追求理论化、抽象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形成理性认识及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反之,要掌握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就比较困难。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感性是指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灵感、直觉等心理机制与功能;理性是指人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心理机制与功能。传统课堂教学缺乏对人的感性因素的刺激和满足,从而也使其自身丧失了应有的感染力和召唤力。再次,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重视结论,轻视过程。在很多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学生求知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系。重结论、轻过程正是传统静态知识观的反映和体现。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就认识活动而言,它主要是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思维、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

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使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以发展为本位并非不要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此必须着眼于更新知识观和学习现。知识的直观化、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活动化、智慧化是通往素质的必经之路,是教学通向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现代教学方式进步

现代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较传统教学有所提高。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虚拟技术逐渐由商业环境走向现代的教育教学领域。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还是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都涉及到现代多媒体虚拟仿真技术的产物。大众对虚拟教学仪器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认知不能仅仅局限于一般的浏览,在试验、教学仪器、管理、校园生活等因素基础上三维立体仿真教育系统应运而生。一个完整的虚拟校园教育体系真实、交互的特点正好是虚拟仿真技术的精髓和魅力所在,也将会对教育方式的变革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将会为教育事业增添强大的生命力。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数字科技信息时代。加快虚拟仿真技术在现代教育领域开发应用。如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动画(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素材库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

三、现代的教育数字化发展

虚拟仿真技术周期短、安全性高、真实感强等特点 ,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领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原来老师黑板写,学生底下记的时代已近过去。各种层出不穷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动画、网络课程,提升了现代教育的实力,改变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升华了现代教育的层次。一系列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在现代教育的应用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现代教育数字化研究和开发是迎合科技发展,将仿真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提高现代教育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完善了现代教育的结构。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现代教育。一个具备高素质的教育平台,不单单是对硬件的需求,教育软实力的发展程度同样制约着该教育平台的高度。现代教育机构的竞争、学习、发展,在多方面体现在多媒体虚拟技术的发展程度。做好现在教育领域多媒体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对当代教育领域新的发展空间的拓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多媒体仿真技术在现代高校教学过程中虚拟平台的搭建,如虚拟仿真动画的设计与制作。特别是针对“课堂上无法实际操作”高难度教学内容,例如:建筑外立面效果替换、某生产工艺的生产流程、某建筑的建造流程展示、某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中,加快开发现代课堂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

通过多媒体虚拟仿真技术形象化模型信息的特点,针对实际课程有的放矢。依据课程特点设计合理有效的多媒体仿真平台,针对教育教学方法提出实际改革方法。(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推动多媒体仿真技术在现代高校数字信息化进程。

虚拟仿真技术的交互性、逼真性、虚拟性、沉浸性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特色,有效的辅助教师现代课堂教学。切实推进现代教育广泛、深入、有效地应用数字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现代高校虚拟仿真平台、虚拟仿真动画、网络课程、虚拟环境的建设,全面加强数字信息技术支撑现代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的现代教育数字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以信息化促进现代该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虚拟课堂的特点例4

近几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搞得轰轰烈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但因它只是教师讲课内容的一种演示,未能融入教学整体,无法收到与学生即时互动的效果。后来,有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上网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建立专题网站,拓宽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但由于学生的参与有很大的随意性,网上可供使用资源的不确定性,专题网站难以涵盖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等诸多原因,还是满足不了大家对教改的要求。因此,在现阶段,急需探索一条更适合语文教育现状的路子。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希老师的语文课程信息化的基本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既不是单纯的网络教学,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而是中间的结合点——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有机结合。在这个模式里,虚拟环境里无法实现的面对面的情感教育在45分钟的现实课堂里依然存在,而在现实课堂里很难做到的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等,则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实现,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所谓现实课堂是指在学校特定时空内进行的师生间的教学活动。所谓虚拟课堂,是在网络上开辟的一个虚拟教室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主要表现方式是教师教学平台、论坛和聊天室的结合。虚拟课堂是现实课堂的无限延伸,现实课堂是虚拟课堂的有机展现。

第一,虚拟课堂的建立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多级跨越。如北京沙河中学王海霞、实验中学罗丹、昌平一中张斌等教师都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呈现了异班、异校、异地的学生共同学习一个专题的可喜场面。

第二,虚拟课堂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北京昌平三中王爱红老师组织的《我读苏轼》专题学习中,学生的主题帖有1054个,回帖有3245个,学生参与度很高。

第三,虚拟课堂可以将阅读内容和阅读范围延伸和扩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和决定阅读的方向和内容。前锋学校赵红梅老师在《走进李白》的专题学习中,与学生一起解读了近百首李白的诗。这在传统的、现实的课堂中是无法想像的。

第四,利用虚拟课堂,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和其它相关内容组成一种非线性的、多维的信息网络,学生能够十分便捷地把新知识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第五,虚拟课堂为学生阅读、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应用舞台。学生能够针对阅读文段、习作,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阅读心得,或把自己的文章放在网站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北京昌平实验中学罗丹老师的《新月派诗人诗歌鉴赏》专题,学生欣赏完了仍意犹未尽,纷纷提笔创作。

第六,虚拟课堂可以逐渐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全新的、高效的、超文本的、多媒体的阅读和检索方法,促成信息时代阅读方式的变革。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1.课题研究的目标:以网络为平台,通过学生在虚拟课堂上自主性地学习,提高现实课堂的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内容:(1)阅读教学的研究。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包括拓展阅读空间的研究、创新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阅读专题训练的研究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包括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与文言文诵读教学整合的研究、文言文网络阅读和现实课堂教学交互性模式的研究、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相结合鉴赏文言作品的研究。(2)写作教学的研究。包括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虚拟课堂中互动评改的研究、赏析交流平台的研究等。

3.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实施的基本过程

课题实验在教学中的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以张斌老师在《走近〈论语〉》专题学习中的教学过程为例。

第一阶段:预热。(1)教师完成《走近》专题教学设计,并提交语文教研组研讨。(2)初步确定选修班级的学生,并让学生完成加入选修班级网络平台的注册申请,建立本选修班级的虚拟教室。(3)利用寒假时间,让学生在虚拟教室进行学习交流,熟悉虚拟教室。

第二阶段:启动。(1)落实选修班级的学生。(2)落实学校的相关资源配置,如为住宿生提供机房等。(3)教师在“语文选修论坛”中建立《走近》专题的相关论题,学生开始在虚拟教室进行专题的初步学习。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一(积累整合)”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第三阶段:推进。(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之《走近孔子》。(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二(选择《论语》中的一则或几则,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谈谈感受)”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第四阶段:交流。(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之《百家争鸣》。(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以下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走近《论语》之四(整理《论语》中的成语、格言,选择其中的两三个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成小短文,与同学交流)”、“走近《论语》之五(针对《论语》里的道德规范进行讨论,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五阶段:再推进。(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三(试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体味《论语》中不同人物的个性,并写成小短文)”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第六阶段:深化、小结。(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之《名家读》。(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六(不同时期对《论语》的解读数不胜数,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学习,并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其他同学交流)”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3)进行本专题学习的小结。

虚拟课堂的特点例5

近几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搞得轰轰烈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但因它只是教师讲课内容的一种演示,未能融入教学整体,无法收到与学生即时互动的效果。后来,有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上网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建立专题网站,拓宽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但由于学生的参与有很大的随意性,网上可供使用资源的不确定性,专题网站难以涵盖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等诸多原因,还是满足不了大家对教改的要求。因此,在现阶段,急需探索一条更适合语文 教育 现状的路子。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希老师的语文课程信息化的基本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既不是单纯的网络教学,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而是中间的结合点——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有机结合。在这个模式里,虚拟环境里无法实现的面对面的情感教育在45分钟的现实课堂里依然存在,而在现实课堂里很难做到的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等,则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实现,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所谓现实课堂是指在学校特定时空内进行的师生间的教学活动。所谓虚拟课堂,是在网络上开辟的一个虚拟教室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主要表现方式是教师教学平台、 论坛 和聊天室的结合。虚拟课堂是现实课堂的无限延伸,现实课堂是虚拟课堂的有机展现。

第一,虚拟课堂的建立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多级跨越。如北京沙河中学王海霞、实验中学罗丹、昌平一中张斌等教师都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呈现了异班、异校、异地的学生共同学习一个专题的可喜场面。

第二,虚拟课堂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北京昌平三中王爱红老师组织的《我读苏轼》专题学习中,学生的主题帖有1054个,回帖有3245个,学生参与度很高。

第三,虚拟课堂可以将阅读内容和阅读范围延伸和扩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和决定阅读的方向和内容。前锋学校赵红梅老师在《走进李白》的专题学习中,与学生一起解读了近百首李白的诗。这在传统的、现实的课堂中是无法想像的。

第四,利用虚拟课堂,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和其它相关内容组成一种非线性的、多维的信息网络,学生能够十分便捷地把新知识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第五,虚拟课堂为学生阅读、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应用舞台。学生能够针对阅读文段、习作,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阅读心得,或把自己的文章放在网站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北京昌平实验中学罗丹老师的《新月派诗人诗歌鉴赏》专题,学生欣赏完了仍意犹未尽,纷纷提笔创作。

第六,虚拟课堂可以逐渐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全新的、高效的、超文本的、多媒体的阅读和检索方法,促成信息时代阅读方式的变革。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1.课题研究的目标:以网络为平台,通过学生在虚拟课堂上自主性地学习,提高现实课堂的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内容:(1)阅读教学的研究。 现代 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包括拓展阅读空间的研究、创新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阅读专题训练的研究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包括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与文言文诵读教学整合的研究、文言文网络阅读和现实课堂教学交互性模式的研究、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相结合鉴赏文言作品的研究。(2)写作教学的研究。包括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虚拟课堂中互动评改的研究、赏析交流平台的研究等。

3.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文献 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 总结 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实施的基本过程

课题实验在教学中的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以张斌老师在《走近〈论语〉》专题学习中的教学过程为例。

第一阶段:预热。(1)教师完成《走近<论语>》专题教学设计,并提交语文教研组研讨。(2)初步确定选修班级的学生,并让学生完成加入选修班级 网络 平台的注册申请,建立本选修班级的虚拟教室。(3)利用寒假时间,让学生在虚拟教室进行学习交流,熟悉虚拟教室。

第二阶段:启动。(1)落实选修班级的学生。(2)落实学校的相关资源配置,如为住宿生提供机房等。(3)教师在“语文选修 论坛 ”中建立《走近<论语>》专题的相关论题,学生开始在虚拟教室进行专题的初步学习。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一(积累整合)”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第三阶段:推进。(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论语>》之《走近孔子》。(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二(选择《论语》中的一则或几则,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谈谈感受)”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第四阶段:交流。(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论语>》之《百家争鸣》。(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以下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走近《论语》之四(整理《论语》中的成语、格言,选择其中的两三个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成小短文,与同学交流)”、“走近《论语》之五(针对《论语》里的道德规范进行讨论,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五阶段:再推进。(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论语>》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三(试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体味《论语》中不同人物的个性,并写成小短文)”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第六阶段:深化、小结。(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论语>》之《名家读<论语>》。(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六(不同时期对《论语》的解读数不胜数,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学习,并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其他同学交流)”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3)进行本专题学习的小结。

虚拟课堂的特点例6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44-04

作者简介:王峥(1988-),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虚拟学习环境。

0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美国的高校几乎全部建立了校园网并且开通了国际互联网,已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学校为在校的学生开设了网络课程[1]。到2008年,我国的高等学校几乎全部建立了校园网,许多高等学校开设了网络课程。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中,虚拟的网络课堂逐渐博得了一席之地,形成了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共存的局面。许多专家学者开始研究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模式、方法。这两种课堂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再好的学习模式也只有学生适应才能发挥它的价值。现阶段学生对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适应性如何,如何提高学生的适应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研究目的和方法

1.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概念的基础上,以各高校参加过网络课堂学习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从学生在心理状态、学习能力、资源环境3个层面上对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适应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改进两种课堂互补互融的现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依据。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采用在“问卷星”中自行编制的问卷,通过网络对各大高校使用过虚拟课堂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心理状态、学习能力、资源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0%。

1.2.2观察法

观察浙江师范大学moodle平台上学生参与网络课堂的学习情况。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心理状态适应性

学生只有首先从心理层面上接受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互融这种学习方式,才能真正适应它。在心理状态的适应性层面,笔者通过调查学生对两种课堂关系的认识度、态度以及使用两种课堂的积极性、动机、情感来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适应性。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虚拟课堂是现实课堂的补充,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接受了虚拟课堂这种教学形式,但对虚拟课堂地位的认识度上仅仅停留在辅助现实课堂上,并没有把虚拟课堂放在和现实课堂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看待,只有36.96%的学生认为它们两者是互补互融的。

在使用虚拟课堂的动机和态度方面,如图1所示,绝大部分学生使用虚拟课堂是为了同步学习现实课堂内容,巩固课程知识并学习课外知识、拓展知识面。只有少部分学生是为了娱乐或者因为教师的硬性规定来从事虚拟课堂的学习,说明大部分学生使用虚拟课堂的动机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并不是仅仅为了娱乐或完成硬性任务。图2所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虚拟课堂对现实课堂是有帮助的。

在对学生使用虚拟课堂情感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0.43%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在虚拟课堂的学习群体中感受到了情感缺失、缺乏归属感。但是有97.83%的学生认为现实课堂可以不同程度地弥补在虚拟课堂中师生分离造成的心理距离。

如图3所示,71.74%的学生认为通过现实课堂的引导能或基本能使他们更有欲望并积极主动地进行虚拟课堂的学习,说明在进行虚拟课堂之前,教师在现实课堂中向学生们描述虚拟课堂中将要发生的教学活动和预热活动能激发学生在虚拟课堂中的积极性。

图4所示,80.44%的学生认为通过虚拟课堂的学习能或基本能使他们减少心理压力、更自信地进行现实课堂的学习。说明在现实课堂之前,教师在虚拟课堂中为学生提供的先行组织能让学生做好现实课堂前的心理准备,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使他们更好地进行现实课堂的学习。

综合图3、图4,可以分析出将两种课堂有效地整合能提高学生在心理上的适应性。

针对很多学生在现实课堂面对面交流中因为很多顾虑而缺乏主动性的情况,调查显示有78.26%的学生认为在虚拟课堂中,他们能够或基本能够很放松,并且能够畅所欲言。56.52%的学生认为虚拟课堂的学习能或基本能启发思维,激发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说明大部分学生在虚拟课堂中能放下心理包袱,激发创造潜力。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虚拟课堂的学习中仍旧不能完全卸下心理负担,不能让创新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2.2学习能力的适应性

在使用虚拟课堂时遇到的技术问题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其中有50%的学生会因为种种技术问题阻碍其在虚拟课堂中的学习,这说明还是有很多学生在虚拟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信息技术操作层面的不足。

如图6数据所示,绝大多数学生在虚拟课堂的学习中都缺乏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策略方法,并且在小组讨论、BBS等活动中的积极性不高。

调查显示有65.22%的学生认为通过虚拟课堂的学习,能或基本能做好现实课堂前的知识准备;有63.4%的学生认为,通过虚拟课堂的学习,在现实课堂中能或者基本能带着问题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有65.22%的学生认为通过虚拟课堂的学习,能或经常能提高现实课堂的学习效率;有74.02%的学生认为通过虚拟课堂的学习能或基本能解决现实课堂中不懂的问题。

对学生在虚拟课堂中使用较多的功能进行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使用虚拟课堂平台来观看教学录像和课件或者下载课程资源,而很少有学生参与讨论、答疑或者进行诸如虚拟实验、作品制作等活动。说明一些讨论交流活动和动手实践活动还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适应虚拟课程平台上的诸多功能。

2.3学生对资源环境的适应性

调查显示,学生在虚拟课堂中最常使用的是视音频点播资料、文本资料和教学课件。对一些制作素材、软件库使用得很少。说明学生使用虚拟课堂中的资源比较单一,重理论偏实践。

有80.44%的学生认为在教师应用广播功能或远程控制功能进行教学时能或基本能集中精力听讲。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适应了教师通过广播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还有近20%的学生不能适应多媒体网络教室这种学习环境,会被周围的事物所打扰,不能集中精力听讲。

如图7数据所示,虚拟课堂中提供的资源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要;并且虚拟课堂中的导航设置不够清晰,导向性不明确;由于虚拟课堂中信息往往良莠不齐,有的学生甄别能力、自控、自律能力较差,因此经常会被一些无关信息所干扰,学习效率自然较差。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在虚拟课堂中更容易疲劳,无法长期坚持,连续学习一段时间后身体会感到明显不适,注意力无法集中。只有19.57%的学生认为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说明虚拟课堂的学习环境更容易让学生的身体感受到疲劳。一段时间不间歇地注视电脑屏幕会让眼睛明显感到干涩,长期保持一种坐姿也会让脊椎感到明显的不适。

3思考与建议

3.1采用整合型教学方案:虚拟课堂—现实课堂—虚拟课堂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虚拟课堂的学习能做好现实课堂前的心理和知识准备,在现实课堂中能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并且通过虚拟课堂的学习能让现实课堂更有效率。因此在进行现实课堂前,教师应首先在虚拟课堂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虚拟课堂中会感受到情感缺失,缺乏归属感,现实课堂能弥补在虚拟课堂中师生分离造成的心理距离。通过现实课堂的引导,学生能更有欲望并积极主动地参加虚拟课堂的学习。因此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应该应用语言艺术并饱以充分的热情与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并在现实课堂中创设情境,告知学生在虚拟课堂中的目标任务、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在虚拟课堂中的学习活动。现实课堂之后的虚拟课堂能解决现实课堂不懂的问题。因此在现实课堂之后,教师可以将本课的教学视频以及一些学习资源上传到虚拟课程平台中,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并针对不懂的问题和教师、同学同步或异步讨论交流。教师也应该在虚拟课堂中组织一些学习活动,在巩固知识、提升技能的基础上活跃气氛、增进师生感情。

3.2加强学生在虚拟课堂中的技术培训

调查显示:仍然有50%的学生会因为技术问题妨碍其在虚拟课堂中的顺利学习,因此加强学生在虚拟课堂中的技术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在现实课堂中增设虚拟课堂中常用技术的培训课,或者在虚拟课堂的学习资源中为学生提供如何找到自己所需要资源、如何上传下载、如何使用BBS等技术的视频或者文本资料。同样也可以提供专题讨论区,让学生将自己的困惑提出,教师、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通过技术培训让学生能够更有自信、更有效率地进行虚拟课堂的学习。

3.3加强学生元认知培养

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虚拟课堂中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表现在很多学生不能明确虚拟课程的目标、任务、方式方法,不能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缺乏自我导向、自我监控、自我管理的能力,这就是元认知能力。学生具备元认知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在学习过程中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对学习过程进行组织、控制。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元认知的介绍和训练,在虚拟课堂中也要注重在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各个阶段加强对其元认知的指导、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4创设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应包括:①畅通的学习传输网络;②丰富的学习资源;③轻松、和谐的人文环境;④完备的网络支撑环境(包括网络教学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5]。但是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对虚拟学习环境不满意。因此学校应及时更新教学网络设备,保证虚拟课堂信息传输的通畅性;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学校要借助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将分散在校内外的各种优秀资源组织、管理起来;导航的设计应该清晰明了,为学习者的定位提供最直接的指导。可以根据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不同学习需求设计几条主干线,限制非主干线节点的链接次数,以此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在虚拟课堂中迷失方向。在主干线的关键交叉路口和容易迷航的地方应增设帮助窗口,以便学生访问[5];在虚拟课堂中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者作品制作等活动,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应该积极加以引导,可以增设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多参与活动,以此来增加虚拟课堂的气氛,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针对学生反映的自己的问题很少得到回复的情况,可以在虚拟课堂中增加一些学习共同体,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进入虚拟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可以增加一些助教,在需要的时候来指导学生在虚拟课堂中的学习,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虚拟课堂学习后感受到身体不适的情况,在课程平台中可以适时改变界面的颜色以缓解学生视力的疲劳,也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提醒学生改变身体姿势或者做一些有益身心的小运动。

4结语

本次问卷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能力和资源环境三个层面上调查了学生使用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适应性,发现很多学生在进行两种课堂的学习中存在着许多的不适应。针对这些不适应,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由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本次问卷只是通过网络进行调查,人数也有限,问卷设计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扩大调查范围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爽.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迅速[J].比较教育研究,2006(3).

[2]张立新.两种世界两个课堂——信息社会中的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9(6).

虚拟课堂的特点例7

近几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搞得轰轰烈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但因它只是教师讲课内容的一种演示,未能融入教学整体,无法收到与学生即时互动的效果。后来,有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上网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建立专题网站,拓宽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但由于学生的参与有很大的随意性,网上可供使用资源的不确定性,专题网站难以涵盖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等诸多原因,还是满足不了大家对教改的要求。因此,在现阶段,急需探索一条更适合语文教育现状的路子。北京四级教师顾德希老师的语文课程信息化的基本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既不是单纯的网络教学,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而是中间的结合点――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有机结合。在这个模式里,虚拟环境里无法实现的面对面的情感教育在45分钟的现实课堂里依然存在,而在现实课堂里很难做到的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等,则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实现,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所谓现实课堂是指在学校特定时空内进行的师生间的教学活动。所谓虚拟课堂,是在网络上开辟的一个虚拟教室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主要表现方式是教师教学平台、论坛和聊天室的结合。虚拟课堂是现实课堂的无限延伸,现实课堂是虚拟课堂的有机展现。

第一,虚拟课堂的建立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多级跨越。如北京沙河中学王海霞、实验中学罗丹、昌平一中张斌等教师都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呈现了异班、异校、异地的学生共同学习一个专题的可喜场面。

第二,虚拟课堂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北京昌平三中王爱红老师组织的《我读苏轼》专题学习中,学生的主题帖有1054个,回帖有3245个,学生参与度很高。

第三,虚拟课堂可以将阅读内容和阅读范围延伸和扩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和决定阅读的方向和内容。前锋学校赵红梅老师在《走进李白》的专题学习中,与学生一起解读了近百首李白的诗。这在传统的、现实的课堂中是无法想像的。

第四,利用虚拟课堂,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和其它相关内容组成一种非线性的、多维的信息网络,学生能够十分便捷地把新知识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第五,虚拟课堂为学生阅读、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应用舞台。学生能够针对阅读文段、习作,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阅读心得,或把自己的文章放在网站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北京昌平实验中学罗丹老师的《新月派诗人诗歌鉴赏》专题,学生欣赏完了仍意犹未尽,纷纷提笔创作。

第六,虚拟课堂可以逐渐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全新的、高效的、超文本的、多媒体的阅读和检索方法,促成信息时代阅读方式的变革。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1.课题研究的目标:以网络为平台,通过学生在虚拟课堂上自主性地学习,提高现实课堂的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内容:(1)阅读教学的研究。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包括拓展阅读空间的研究、创新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阅读专题训练的研究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包括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与文言文诵读教学整合的研究、文言文网络阅读和现实课堂教学交互性模式的研究、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相结合鉴赏文言作品的研究。(2)写作教学的研究。包括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虚拟课堂中互动评改的研究、赏析交流平台的研究等。

3.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实施的基本过程

课题实验在教学中的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以张斌老师在《走近〈论语〉》专题学习中的教学过程为例。

第一阶段:预热。(1)教师完成《走近》专题教学设计,并提交语文教研组研讨。(2)初步确定选修班级的学生,并让学生完成加入选修班级网络平台的注册申请,建立本选修班级的虚拟教室。(3)利用寒假时间,让学生在虚拟教室进行学习交流,熟悉虚拟教室。

第二阶段:启动。(1)落实选修班级的学生。(2)落实学校的相关资源配置,如为住宿生提供机房等。(3)教师在“语文选修论坛”中建立《走近》专题的相关论题,学生开始在虚拟教室进行专题的初步学习。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一(积累整合)”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第三阶段:推进。(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之《走近孔子》。(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二(选择《论语》中的一则或几则,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谈谈感受)”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第四阶段:交流。(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之《百家争鸣》。(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以下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走近《论语》之四(整理《论语》中的成语、格言,选择其中的两三个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成小短文,与同学交流)”、“走近《论语》之五(针对《论语》里的道德规范进行讨论,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五阶段:再推进。(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三(试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体味《论语》中不同人物的个性,并写成小短文)”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第六阶段:深化、小结。(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之《名家读》。(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走近《论语》之六(不同时期对《论语》的解读数不胜数,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学习,并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其他同学交流)”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3)进行本专题学习的小结。

这个过程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

虚拟课堂的特点例8

二、虚拟实验平台与实验教学

采用虚拟实验平台对电路进行仿真实验,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变化及时更新实验项目,同时也可以节约部分购买实验设备资金。因此在实验室对于部分实验也可以采用虚拟平台验证所设计的电路是否正确或是直接将虚拟实验平台用于实验项目的补充。(一)虚拟实验平台在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实验室中的实验项目通常包括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学生自己设计能够实现一定功能的电路,这种设计性实验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考问题能力。通常模拟电子线路和数字电路的相关设计性实验,学生只需要按照原理设计出电路图,并且正确焊接电路基本可以完成实验。而高频电子线路的电路设计不同于低频信号的电路,由于其使用信号的频率相对较高,一般为106Hz以上,在实验室中做焊接电路时,经常由于使用的信号频率较高导致电路不是十分稳定,测量出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失真、数据不准确的情况。本科学生接触的电路较少,对于电路性能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书本和所做的实验上,如果需要他们独自设计电路并且实现线路功能,还欠缺很多实践经验。学生设计电路的时候曾经出现过这样情况,在实现功率放大器的电路设计时,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需要加入直流电源电压,高频电路理论课程中有一章内容专门讲解基极直流电源电压的产生方法,但是学生设计电路的时候却直接设计两个直流电源放在电路里面,而不会采用分压或者采用其它方法产生直流电源的电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缺少理论应用于实践电路中的概念。学生设计出来的电路如果不经过验证,很难发现存在的错误,由此学生做设计性实验的时候,可以先使用虚拟实验平成对电路做仿真,调整参数直到可以在虚拟平台上运行出正确结果为止,再把它用实物完成电路焊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顺利实现电路的成功率,减少由于不合理的电路设计带来的麻烦,同时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当然,如果单独地采用虚拟实验平台实现,电路的参数调整比较方便,成本也很低,可以节约大量资金。(二)虚拟实验平台是对实物实验的补充由于实验设备的购买周期比较长,设备更新较慢,经常会出现实验设备跟不上教材内容变化的情况。例如,高频电子线路教材中的调制解调部分,一直是以模拟电路为主。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教材中也开始逐渐加入数字通信内容,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室的设备还停留在以前的模拟调制的实验内容,显然实验室设备滞后于教材,那么我们可以使用虚拟实验平台来完成实验内容的更新。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新的实验内容,设计可以在虚拟平台上完成的仿真电路。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则根据电路图在虚拟实验平台上搭建并且实现,完成新的实验内容。

虚拟课堂的特点例9

初中语文虚拟情境教学,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制造与创设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虚拟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愿望的一种教学模式。与客观情境教学相对而言,客观教学情景是教学中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境,不是经过人为再加工优化的典型环境。两相比较,语文虚拟情景教学运用得比较少,原因是他不好掌控,他不是教学情景真实还原而是创新,它不仅要求教师明确的教学目标,熟悉自己教学内容以及教育对象,还要有很高的教育技巧和很强的教学创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前导入、文本解读、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写作训练等环节,都可以恰当的创设虚拟情境进行教学。当然,创设虚拟情境教学的创设要适度,不能滥用,要遵循一定的创设原则,笔者认为从高效课堂和有效学习来看,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教师的教学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离你的教学成功也就不远了。如何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是很多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理想,有的语文老师教了很多年的书,没有几个学生喜欢他所教语文学科,没有几个学生喜欢他上的语文课,以至于让自己的理想变成了梦想,其原因就是他的语文课堂教学过于死板,缺乏生气。要克服这种死板陈旧的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想想学生学习中的需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以激发初中语文学习兴趣为原则,创设语文虚拟情境教学。

二、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而终生学习的愿望是人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脚,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善于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和去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植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体验,这也是初中语文虚拟情境教学的创设原则。

三、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就是有效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应是原则加技术加创新三者的完美结合。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原则,以初中语文虚拟情境教学为技术,以师生课堂教学共同体的建构为创新。从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原则出发,虚拟情境教学的创设可分为预设和生成两种。

(一)语文虚拟情境教学的预设。是教师要利用身边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创意的设置一些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效率,增加课堂的容量,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虽然对他争议声不断,我们不可否认他的优越性,我不能因噎废食,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不少的亮色。如教《香菱学诗》一文,就可以多媒体阅读与小说《红楼梦》的相关情节和背景资料的链接,了解人物的身世;还可以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与课文有关的视频,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既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理解,同时也受到了审美艺术的熏陶。

(二)语文虚拟情境教学的生成。是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作,是师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共同生成问题,有创意的利用生成问题进行教学,生成性的课堂,能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生成性的课堂是真正的有效性的课堂。如在上初中语文人教版李清照的一首词《武陵春》时,有学生自学后,提出了全词是写“愁”的,为什么又有“闻说双溪春上好”的“好”呢?这时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分析,通过讨论和思考后,学生就会得出这样好的春色,这样好的美景,无法引起词人的兴致,可见她的愁绪是多么的难遣,忧愁是多么的深重,才有了“惟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于多愁”的感慨。很显然,这样的学习比老师的生硬的灌输要来的自然,来得真切。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的提高与逻辑思维的锻炼,是虚拟情境教学创设的思维力培养原则。因此我们在虚拟情境教学中,诱发其想象,启发其思维,从而引导他们去认识问题的根本,发现未知,为达到目标而去解决学习问题,充分发挥智能潜力。语文虚拟情境教学设计中,图画和音乐的运用是最为普遍的。通过想象,丰富文本为我们描述的形象,从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思维水平的提高,确实是虚拟情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以教材作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两种虚拟情境教学的创设。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个人有不同的经历和生长环境,所以,人从自然属性上还是社会属性上讲,有着共性的同时,也有个性。我们过去的教育注重了学生共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把学生教育当成了产品生产,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个性缺失,创新能力低下。反映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现象,是教师是权威,学生惟师是从,教什么学什么,学生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学生的个性没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就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要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创新,理应是初中语文虚拟情境教学的创设原则。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虚拟情境教学的创设,对初中语文教学,追求高效课堂和有效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但虚拟情境的教学,他不是教学情景真实还原而是创新,它对教师的教学创意要求很高。因此,语文虚拟情境教学的创设,必须遵循恰当的原则。

虚拟课堂的特点例10

这样的“双课堂”,不仅可把传统习惯中的“课上”、“课下”整合成一个有机体,而且极大拓展了教学互动的时空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没有时空限制,可多向度地充分开展,可持续推进并深化。这是一种便于开展多元、多层、多线索教学活动,并可对它实施有序管理的新型教学环境。在这种新型教学环境的支持下,传统课堂的弊端就不复存在了。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虚拟教室”并不等于网络教室。它指的是给班里每个学生在网上实名制注册——一个学生建一个网页,任课教师也建一个网页——所形成的与现实课堂人员构成完全一致的一个虚拟环境。在这个虚拟教室里,有师生的公共平台,教师可在这里信息,提出教学要求;学生可把问题、作业随时到平台上。教师可用设置栏目的方式对平台进行无限分割,使学生提交的东西分门别类地在平台上呈现。凡是发到平台上的东西,全班都可看到。学生可自由参与每一个栏目之下的学习,可就栏目里的问题自由参与讨论,也可在每个同学提交的作业下直接发表意见。如果不愿意公开讨论,也可根据需要只与教师或只与某一个或某几个同学讨论。虚拟教室与丰富的数字化资源相链接,学生可自由查找相关资源。学生在虚拟教室的信息,可永久保存。在虚拟教室里,教师可根据需要便利地查到每一个学生所信息的全部记录与相关统计结果。学生可利用自己的网页,保存自己愿意保存的一切信息。教师不必通过专业人员即可在平台上设置各种栏目,也可视需要锁定或关闭栏目。

虚拟课堂的特点例11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0-0050-02

近年来,不少地方在体育教师招聘、教学评比活动中普遍采用模拟上课这种教研形式,模拟上课正成为继上课、说课之后又一项展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反映教学能力,考察运动技能水平的活动形式,它既是对上课、说课等教研手段的有益补充,也是今后非常重要和有效的体育教学研究方式之一。

一、体育模拟上课概念

“模拟”,是对真实事物或者过程的虚拟。对于体育模拟上课,目前有诸多不同的理解。

要明确“模拟上课”的概念,首先要明确模拟上课的目的和效用。体育模拟上课具有“突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和本质特征,使教学研究的对象从客观实体中直接抽象出来,省时高效”特点,主要是在相对淡化学生和教学媒介的情况下,体现作为教学研究对象之一的教师综合能力与素质。因此,笔者认为,体育模拟上课是教师在虚拟学生、虚拟课堂教学环境的情况下,运用语言(讲解、肢体)、示范、组织、指导等,将课堂实际教学过程(教学双向,重点是教的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来的一种上课形式。

二、体育模拟上课的分类、特点与适用范围

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以及理解,模拟上课有几种不同类型。于素梅将体育模拟上课分为三大类五小类:课时模拟、片段模拟(主教材和课时时间片段模拟)和单元模拟(逐一和重点课时模拟),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阐述。但笔者认为,在划分的依据上还可以细化,按照教材内容多少,可将模拟上课划分为单元和课时模拟两种类型;按照课程接受的完整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完整和片段(部分、时间)模拟两种形式。不同的类型又各有相应的应用条件、特点和适用范围(表1)。

1.单元模拟是在教研活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将某一类教材内容教学集中展现出来的模拟形式,也可以是在单元基础上对重点课时的模拟。在体育教研实践活动中,对某一教材内容进行研究时,往往容易忽视该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将研究集中于一堂课的教学上。单元模拟上课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对于教学内容或教材系统性把握不够的问题,有助于教师树立单元意识。

2.课时模拟上课一般是在教研活动时间宽裕的前提下进行的,它能够反映教师对选定教学内容教授的理解与把握。全国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采用的就是规定项目(抽选一项)的课时模拟上课,参赛教师通过这些项目的课时模拟教学,反映出了各自的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课时模拟上课比较适合招聘、考核、评优等。

3.完整模拟上课是将真实课堂的每个环节(从开始部分到结束部分)完整地演示出来,能完整考察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如技能展示和教学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甚至还有课堂常规、安全教育等等,一般也需要有充裕的教研活动时间,适合于招聘、考核、评优等。

4.部分片段模拟上课适合于某一教学内容专题研究,或是在同课异构中强化某一特定环节的教学时采用。片段模拟上课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内,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上课中来,呈现出多种课堂形式,演绎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展示多样的学法、纠错和保护帮助指导,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

虽然上述形式的模拟上课都有其一定的应用条件、特点和适用范围,但这也是相对的,具体应用时还需根据教学研究目的和需求以及实际情况来选定形式,可以是单一类型的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综合使用。

三、体育模拟上课与上课、说课的区别

体育模拟上课与上课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是在虚拟学生参与下的教学活动,但其仍存在教师与虚拟学生双向的互动交流活动。

体育模拟上课和真实上课在侧重点上有所区别:体育模拟上课侧重于过程性、实践性,强化教的过程,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和主体性,关注的是教学预设方案的呈现及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而真实上课则侧重于过程性、实践性,强化教学双边过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性。

体育模拟上课与说课有明显的区别:说课侧重于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即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注重理论层面的说理,而模拟上课则侧重于过程性、实践性,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同时强化教的过程,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和主体性;在程序上,说课往往是沿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这一形式而展开,内容上包含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而模拟上课只需将教学流程具体化,其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示范、教法学法指导、保护帮助、纠错、评价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体现在教学设计之中;在信息传递方面,说课是单向信息传递,而模拟上课要考虑虚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双向的信息传递(表2)。

四、体育模拟上课要求

虽然模拟上课不是真实的课堂教学,但其所有程序和要求与真实课堂教学是相同的。由于模拟上课“无生参与”的虚拟性,表面上看似降低了上课的难度,实则是对上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清楚的讲解。必须做到精炼、简洁,口齿清晰,避免废话、空话,同时注意专业术语的运用。

2.正确优美的示范。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体育技能水平,具备高规格的动作示范。

3.清晰的教学步骤,有效的教学手段、策略。预设的教学步骤要清晰地、有层次地展现,体现出层层递进,教学手段和策略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并体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

4.到位的学法指导。要心中有“生”,做到此时无“生”胜有“生”,对“学生”进行个别和集中的学法指导,体现教师在无生情景下的课堂感知能力。

5.到位的保护帮助。应强调如何正确地保护帮助,明确其重要性,同时寓安全教育、合作学习等理念于其中。

6.有序的组织调动。教师在组织调动中应做到心中有“图”,组织调动要体现合理性和实效性,口令清晰、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