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7 09:50:08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例1

食品分析是食物营养评价和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保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始终贯穿于食物资源的开发、食品加工与销售的全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 TO后,我国食品走向世界的关税壁垒将逐渐被技术壁垒所取代,一方面,食品的功能性和安全性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其分析精度和检测限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作为食品生产企业和政府监管机构,对食品品质的控制则要求能实现现场无损检测和快速检测,而对分析精度和检测限的要求则相对较低。因此,食品分析技术正向着省时、省力、廉价、减少溶剂、减少环境污染、微型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现对近年来在食品分析中出现的新生物技术作一简单介绍。

1、生物芯片技术

主要特点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生物芯片技术具有可实现样品分析过程的连续化、集成化、微型化和信息化等特点,目前已应用于食品卫生检验、食品毒理学研究、分子水平上阐述食品营养机理和转基因食品的检测等多个领域。基于生物芯片在用于基因表达分析及蛋白质检测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结合了多门学科中的高新技术,因此,其优越性将会日趋明显,预计将会成为未来食品安全检测分析中的生力军。

2、生物传感器技术

2. 1、基本原理

生物传感器是指把用固定化的生物体成分(酶、抗原、抗体或激素 )或生物体本身的细胞、细胞器、组织和器官等作为敏感元件的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技术是建立在细胞固定化和酶固定化技术基础之上的,它以生物分子去鉴别被测物,然后将生物分子所发生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并予以放大输出,从而得到相应的检测结果。

2. 2、主要特点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由于生物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响应速度快、样品用量少、可反复使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不需要对被测组分进行分离和测定时不需另加试剂等特点,所以使用方便,有利于现场快速检测,故用生物传感器作为检测装置时主要应用在糖类、氨基酸类、有机酸和Vit等食品成分分析上,在食品添加剂 (亚硫酸盐、亚硝酸盐、甜味素和过氧化氢 )的分析、食品中细菌和病原菌的检测、食品鲜度的检测、食品滋气味及成熟度的检测等领域中也有应用。在未来知识经济发展中,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介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之间的新增长点,正逐渐变为在线检测的主要手段,在食品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3、免疫分析技术

3. 1、基本原理

免疫分析技术是指利用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反应为基础,结合各种定量信号方法来对某种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的一种技术,是一类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技术的统称,广泛应用于各行业。该类技术的基本原理相同,仅标记物质不同,最终测定所发出的信号不同。根据文献报道,具有推广价值或已广泛应用的有放射免疫分析、荧光免疫技术、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免疫电镜技术和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等。

3. 2、主要特点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免疫分析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性、操作简便安全无污染、干扰小和再现性好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在食品中微生物 (如沙门氏菌 )的检测、食品中的抗生素和激素的检测、食品中的真菌毒素检测、食品中的除草剂和杀虫剂等农药残留检测、食品中的营养素 (如蛋白质 )的检测等项目,市场上已有部分商品化的试剂盒供应。目前几乎所有的常用兽药都建立了免疫检测方法,大部分已成功的运用在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随着分析技术自身的优势和方法上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制备更加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或功能更加完备的重组单链抗体,以及免疫传感器技术和芯片技术的日臻完善,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4、酶法分析技术

4. 1、基本原理和方法

酶分析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酶为分析对象,根据需要对食品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酶和食品样品中所含的酶进行酶的含量或活力的测定;二是利用酶的特点,以酶作为分析工具或分析试剂,用于测定食品样品中用一般化学法难于测定的物质。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已出现多酶偶联测定法、利用辅酶作用或抑制剂作用测定法、通过酶反应循环系统的高灵敏度测定法、酶标免疫检测法和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等新方法。

4. 2、主要特点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与其它分析方法相比,酶法分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它的特异性强,对样品不需要进行复杂的预处理。此外,由于酶的催化效率高,酶反应大多比较迅速,故酶法分析速度快。酶法分析已应用在食品中葡萄糖的定量分析、食品中无机金属离子的测定、食品中Vit的测定、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食品中嘌呤和核苷酸的检测及食品中毒素检测等领域,并且酶法分析正朝着方便快速等方向发展,如将酶制成酶电极,直接测定,省去试剂配制和标准曲线的制作等步骤。目前已实际应用在分析中的酶电极有L -氨基酸氧化酶电极、过氧化物酶电极和脲酶电极等。

5、结束语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已逐步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重要作用。生物技术检测方法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食品分析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能,其应用几乎涉及到食品分析的各个方面,包括食品的品质评价、食品的质量监督、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及食品科学研究等,尤其是它能够对许多过去难于检测的成分进行分析。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还不普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例2

中图分类号:O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399-01

在过去进行食品检测时,一般运用的是简单的物理学检测法和化学检测法。其中物理学检测法就是对食品的一些诸如密度、折射率等物理常数之间存在的数学关系进行计算,以此推测出食品中所带有的成分和各成分含量。还有就是对食品中的物理量进行直接的质量测定。化学检测法主要是容量法、重量法、和比色法 3 种。每种方法又有其各自不同的分类。在实践中发现,光电法的测定效果更好,对食品检测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但传统的方法在面对如今食物中所存在的一些新型化学添加剂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无法保证所检测食品的质量,对食用者来说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食品检测工作中所使用的样品具有来源复杂、种类繁多的特点,其检测对象包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可食用产品,如瓜果蔬菜、肉蛋禽类、糖果面点等,这些种类复杂、成分不一的检测样品给食品检测工作造成了极大不便,正式检测前预先处理样品的操作也无法完全解决样品基质过于复杂的问题。检测项目种类多在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时,检测项目种类及检测组分非常多。这些都使得食品检测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唯有用更先进更科学的方式、更精密更准确的仪器设备,才能检测出其中的添加物,避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所以,将仪器分析法应用于食品检测中是时展的必然。

仪器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就是基于与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这类方法通常是测量光、电、磁、声、热等物理量而得到分析结果,而测量这些物理量,一般要使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故称为“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法是目前食品检测的主要手段。仪器分析法相比传统的理化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量可降低;选择性好,在对共存的部分进行测定时可互不干扰;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容易实现自动化等优势。

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是建立在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基础上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是仪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根据溶液中物质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并计算电学量与被测物质某些量,以所得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检测食品和水的样本中氰化物含量时,通常会使用单扫描极谱法,在具体测定过程中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极谱波波峰,检测效果十分显著。在分析食品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及混合金属元素r,无需经过事先消化和预处理的电势溶出法是最佳测定分析方法,常被用于测定酱油或醋中砷的含量。目前,在生产以及检验检测环节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电化学分析法。但这一技术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电极电位值的重现值还不稳定,在具体实验应用中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不同的实验条件也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同,其测量的标准曲线稳定度无法与光度法分析结果的稳定性相媲美,所以该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

光学分析法

光学分析法的原理是物质发射以及吸收电磁辐射和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其可分为非光谱分析法和光谱分析法。在食品检验检测领域通常使用分光光度法,在具体实验分析中主要有可见光、紫外线、原子吸收等分光光度技术。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主要被用于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硼酸、磷酸盐等成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常被用于测定原子状态的金属元素和一些非金属元素,其能够判断出食品中是否含有重金属以及重金属的具体含量;红外光谱分析法主要用于测定食品中防腐剂、保鲜剂,同时还可用于食品中水分及蛋白质含量的检测与分析。所以该方法是目前在食品检测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一种仪器分析法。

质谱分析法

质谱以及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使农药残留分析从原有的依靠色谱法测定一种或几种食品农药残留,发展到可同时测定多种不同种类的农药残留,实现了对多组分农药的高通量、高灵敏度定性及定量分析。目前,以质谱作为检测手段的农药多残留分析方法已成为农药残留分析的主导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在各种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中,气相色谱 - 质谱 (GC-MS)、气相色谱 - 串联质谱 (GC-MS/MS)以及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 (LC-MS/MS)已在农药、兽药残留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质量精度分析能力的飞行时间质谱仪(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TOF-MS),也逐渐被运用于农药及其代谢组份的高通量筛查分析中。

色谱分析

基于混合物各组分在体系中两相的物理化学性能差异而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方法。通常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可作为鉴定化合物、测定分子结构的主要手段。在各种色谱法中,以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应用最广。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在有机化学中对易于挥发而不发生分解的化合物进行分离与分析的色谱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占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还有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1 气相色谱法

作为一种能够快速分离的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法可用于分析测定各种能够直接或间接气化的有机物质(在气相色谱仪操作许可温度下),如有机磷、有机氯、有机硫、菊酯类等农药残留,同时还可用于水中三氯甲烷、四氯化碳、酒类特征性单体物质、食用油中溶剂残留等的检测。

2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前已成为食品分析中的重要技术手段,通常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防腐剂、甜味剂、食用色素等各类食品添加剂、营养元素等。

3 离子色谱法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例3

食品分析作为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食品科学的发展和食品加工业的进步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在食品科学研究中,食品分析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能为食品新资源和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探索提供可靠的依据。在食品加工的整个过程中,食品分析起着“眼睛”的作用,通过对食品生产中的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副产品等进行检验,起到了保证和监督食品质量的重要作用,最终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卫生质量更是需要以食品分析的结果来加以确认。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食品分析”作为食品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深化“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出具备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能够很快适应今后食品工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食品分析是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针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注重对食品营养与卫生质量一般理化指标检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有关理论的掌握。教师可尝试改变一贯的教学模式,即先在教室里讲理论,再到实验室去实践。将部分课堂教学搬到实验室,对照实物进行讲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对难点的理解。同时也可针对学生特点,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要会运用启发的艺术,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适时、适地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的思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生始终保持很高的上课兴致。最后选择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题型既要面面俱到,又要具有代表性,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做些课外习题,使知识得到消化应用。

2.及时传授新知识。食品分析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科学性很强的专业课,也是测试手段更新换代很快的学科。随着食品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不可避免地带有滞后性。因此,我们除了介绍食品理化检验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外,还应把前沿知识及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当今,中国已经加入WTO,食品的分析方法和标准与世界接轨将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增添了国际法典委员会(CAC)和美国公职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标准方法的内容。例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甜味剂、色相一质谱法和气相—热能分析仪法测定N—亚硝基化合物等。对食品中重金属的检验方法,国标中所用的仍是比色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而示波极谱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现已被广泛应用,教材应及时增加这些新方法、新技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

3.重视实验课程,加强技能素质培养。“食品分析”其操作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实验课教学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改革“保姆”式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将所开设的实验与其他相关课程衔接,防止重复和脱节现象产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验技能,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组织学生参加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鉴定的培训和考试,使他们提前了解该专业知识在当前生产中的技能要求,在校期间就积累工作经验,缩短上岗适应期,使之成为一批学识与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实践证明,持有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以上是我对提高食品分析素质的教学改革采取的一些有益的尝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反映良好。在今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完善教学设施,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效率。

2.开放实验室,学生随时都可以做实验,弥补课堂实验受到学时数的限制实验技术训练不足的缺点。

3.吸收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使他们得到更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结束语

丰富的内容加上精彩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才能起到出神入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上好一门课,不但要掌握课程的全部内容,还要了解整个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市场的实际需要,改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大胆创新,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新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对“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例4

食品添加剂一般根据其来源和用途分类,我国一般采取按用途分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食用色素:是使食品染色后提高商品价值的一类呈色物质,分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②食品甜味剂:是指赋予食品以甜味的食品添加剂,有天然品和人工合成品2种;③食品抗氧化剂:能阻止和延缓食品氧化的食品添加剂,可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延长存储期;④食品防腐剂:是指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繁殖的物质;⑤食用香料、食用增味剂和其他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是色谱分析法的一个分支,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经典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分离分析技术。问世以来,因其具有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好、能分析高沸点但不能气化的热不稳定生理活性物质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食品分析、药物及临床分析。近年来,随着色谱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工作站软件的开发,以及与质谱等仪器的联用,大大拓宽了HPLC的应用范围。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是流动相为气相的层析技术,作为常用的分析手段,它在测定分子量小于1000,沸点低于350℃的化合物时常被使用。气相色谱由于样品在气相中进行交换分离,分离测定物在二相中的交换速率大大加强,且层析柱的长度也可以很长,因此分离效率比液相层析高。随着多种高灵敏检测器的出现并广泛投入使用,在测定时使用较粗的层析柱时其灵敏度高于液相层析、气相色谱,常被用于食品微量成分或低沸点食品成分的分析,如香料,农药等的测定。

另外,有报道气相色谱法用于检测甜蜜素、同时测定食品中3种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和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的方法,检测小麦粉添加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既是一种历史悠久、传统的分析仪器,又是一种现代化的集光、机、电、计算机为一体的高技术产品,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品分析、食品检验、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和科研生产工作中都已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如食品中酸奶中维生素A的测定、番茄红素的测定、食品中甜蜜素的测定、食品中硝酸盐的测定。

薄层层析。薄层层析又叫薄层色谱,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试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毛细管电泳技术。食品的多样性及组成成分复杂,对应用于食品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理想的食品分析方法最好可以应用于不同的食品基质,并可同时测定同一基质的不同组分。由于毛细管电泳(CE)适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CE具有多種不同的分离模式,可以满足许多基质复杂的食品分析要求。如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色素、营养强化剂、维生素等测定。

随着近年来商品仪器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动进样器的使用以及高灵敏度检测器如激光诱导荧光、飞行时间质谱、串联式质谱等与CE的联用,不但可使测定精度提高,而且能完成连续自动进样及在线分析,检测极限大大降低。采用CE—MS(质谱)、CE—NMR(核磁共振)及CE—MS—MS技术,充分利用了HPCE的高离效率和MS或NMR的高灵敏度与定性鉴定能力,可快速完成众多复杂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在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鉴定有毒有害物质的应用将显示巨大的潜力,毛细管电泳技术在食品安全检验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离子色谱法。离子色谱最初是为分析无机阴、阳离子而发展起来的,随着IC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可分析的物质不仅包括各种无机阴、阳离子,还扩展到各种有机阴、阳离子及生化物质。在食品分析中,用于防腐剂、酸味剂;有报道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丙酸盐、脱氢醋酸、甜蜜素、山梨酸、苯甲酸等五种添加剂的方法和离子色谱法检测面制品中溴酸钾。

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主要由生物识别元件和信号转换器两大部分组成。生物识别元件又称感受器,由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当生物识别元件与待测物发生特异作用后,所得产物通过信号转换器转变成可以输出的电信号、光信号等,从而达到分析检测的目的。生物传感器有优异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有可能不用试剂,在组分复杂的试样中快速和连续测定被分析物。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吴定等人研究了食品中苯甲酸含量的竞争ELISA测定方法。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例5

中图分类号:O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25-01食品消费安全是人们日常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非法添加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残留问题依然存在。

在经历过三聚氰胺、瘦肉精、上海染色馒头,到如今的塑化剂等事件后,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当面对这些丧失道德和法制基准的食品安全事故的时候,我们应该全面反省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不足,同时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与检测。

1 食品安全检测的特点

1.1?样品基质复杂

在我们的日常检测中,样品的来源复杂,种类繁多。样品包含了有人们日常食用的各种产品,如: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等。这些食品或其制品的成分都是一些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这给检测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干扰。将样品进行前处理后,复杂的样品基质干扰仍难完全解决。

1.2?检测项目种类和检测组分多

(1)农药残留。

目前世界各国的化学农药品种约有1400多个,常见的主要有: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脂、拟除虫菊脂、有机硫、取代脲、杂环类、酰胺类、酚类等400种以上[1],作为基本使用的就有40种左右。基层常需检测其残留组分的是前四类,多达100种。

(2)兽药残留。

目前的兽药残留分为七类,分别为:抗生素类,驱肠虫药类,生长促进剂类,抗原虫药类,灭锥虫药类,镇静剂类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根据欧盟96/23/EC指令为例(2000版),规定要检测的兽药残留组分约100多种,如:二苯乙烯及其衍生物、甲状腺抑别剂、类固醇、二羟基苯甲酸内脂、β-激动剂、磺胺类、唑诺酮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头孢霉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驱虫药、镇静剂、抗球虫药、氯羟吡啶类、氨基甲酸脂类等等。

(3)重金属污染。

随着我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畜牧业、交通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当今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污染物质有十大类,其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有的汞(Hg)、镉(Cd)、铅(Pb)、铬(Cr)和砷(As)等。

1.3?检测组分含量低

一般情况下,样品中的检测目标物浓度常为ppb(μg)级,ppn(ng)级甚至是ppt(pg)级,含量很低。

2 食品安全检测常用的分析仪器

2.1?气相色谱

气相色谱是20世纪50~60年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快速分析的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只要样品能在气相色谱仪操作许可的温度下,直接或间接气化,均可采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如蛋白质、氨基酸、核酸、糖类、脂肪酸、农药多残留等。

2.2?液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快速分离分析的方法。它的基础是液相柱层析[2]。由于新型固定相、性能良好的高压输液泵以及具有选择性的高灵敏的检测器的使用,尤其是近年来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自动化控制及数据处理,使液相色谱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高效液相色谱法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同样亦被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

它不仅可以对食品中各类营养成分及含量进行分离和测定,而且还可以对食品中残留的一些有害的微量物质及在食品腐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毒素进行分析[3],从而向人们展示出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很多新型专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不断问世,如氨基酸分析仪、糖分析仪等,分别在检测食品中的污染物、营养成分、添加剂、毒素等方面得以充分应用。

2.3?质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质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主要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原子光谱/质谱联用,超临界流体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原子光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联用等。

这些高新技术具有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们既发挥了现代色谱对复杂样品的高分离能力,又应用了质谱具有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以及能够准确提供化合物的分子量与结构信息的优点。

色谱与质谱的结合,帮助人类在自然界中寻找和发掘新的物质,并分离鉴定出了某些微乎其微的痕量物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分析的化合物多数无需经过衍生化处理而直接进样在HPLC上得到分离,并进一步在MS上获得准确的定性和定量,从而大大地缩短了分析时间,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由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生化、环保等各方面[4]。

在食品检测中能够定性或定量地检测出食品中挥发性成分、糖类组成、氨基酸(蛋白质)、香味成分及有毒有害物质等成分。

2.4?原子吸收光谱

20世纪60~70年代原子吸收光谱仪日渐普及,目前,与其他分析技术联用促进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与流动注射联用,消除了基体效应,提高了测定灵敏度和精密度。与氢化物发生器联用,使测定Ge、Sn、Pb、Sb、Bi、Se、Te、In等元素的检出限降低到ng以至pg级。原子吸收光谱已在食品分析、食品营养、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毒理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5?原子荧光光谱

原子荧光光谱在元素及其形态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与氢化物发生进样技术的结合,在测定食品、生物样品等中的As、Bi、Se、Te和Hg等元素都有很好的效果。原子荧光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相互补充,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同样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3 食品安全监控建议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自身健康的关切是无止境的,在日新月异的社会新环境下,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似乎还不够,要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提出以下监控建议。

(1)严格审查和检查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提高食品生产的进入门槛,规范生产流程和有效监督生产过程。

(2)完善食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食品安全事故追责制,加大对食品安全事故的惩治力度。

(3)普及现代分析仪器的应用,建设日常性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针对地区性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日常性的检测,防止问题食品流出市面。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例6

近年来,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许多的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寻找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并在在教学改革中努力的改进与探索,尤其是在食品专业的领域,改革更是争奇斗艳,这些努力也促使了食品专业的教学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同时这也促进了食品专业在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改革[1-3]。食品专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培养了许多的实践能力强、基本功扎实、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强及具有解决一定复杂工程能力的人才。食品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前,都要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课程,所以化学作为食品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化学反应多样、且内在反应机理复杂,公式繁多等特点,食品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水平薄弱,在学习化学类课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困难,理科生的基础尚好,但是一些对口及文科生,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没有化学基础,甚至一些学生化学基础从“零”开始,所以学好化学课程困难挺大。同时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又要满足“新工科”背景下与食品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4-5],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类课程的教学工程中进行深刻的教学改革研究。化学类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分析化学,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需要重点学习的知识点,所以如何按照各自的特点并根据食品专业学生对化学类课程的知识需求进行教学,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对食品专业学生就业的要求,必须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及解决一定复杂问题能力的学生,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改革措施及内容

1.1化学教学要结合食品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食品工程专业办学方向,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培养学生能做在食品领域具有生产管理、食品分析、食品检验以及食品生产技术研发等工作的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及具有解决一定复杂工程能力人才,所以,教学的改革必须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及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一些生产实际以及目前取得的一些成果。比如无机化学中热力学理论,应重点强调化学反应热的应用,对于食品发酵的影响等;反应速率理论中的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应重点强调与食品中的腐败变质的快慢联系,建立无机化学与食品科学的联系应用,尤其是在食品的加工及储藏过程中的应用,如何延长保质期等等。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的更重要的使强调有机化合物官能团对食品有机物性质的影响,比如油脂类物质的性质、农药类物质的性质以及蛋白质的性质,建立有机化学与食品科学间的联系;分析化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提升,如何以及什么情况下进行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对于不同的样品在进行分析的时候采取的分析步骤是什么,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际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的提出新问题,启发学生对于新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学科间的交叉性,包括化学检验分析、生物化学、仪器分析需要的化学知识点。另一方面,应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已经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训或实验项目,实现协同育人的效果,加强学生的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

1.2化学教学要紧扣食品科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

为了让教学的知识点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每节课上课之前,应举例该节课程与目前最新的科研动态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化学知识点在食品方面的应用,让学生充分了解本节课程的在食品中的应用,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以及学生本节课知识点对食品学科的作用,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年来,快速冻结、冷冻干燥、超高温瞬时杀菌、新型食品包装技术、生物技术、食品速冻包装技术、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等蓬勃发展,同时也使得食品种类繁多,如昆虫食品、花卉食品、超微食品、纳米食品、高压加工食品、疫苗食品、防辐射食品、仿生食品、“气体”食品、“纸张”食品等等,呈现出丰富多采、争奇斗艳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食品方面的热点问题多多给与关注,比如一些食品添加剂的违规使用,乙基麦芽酚应用在一些食用油的添加中,三聚氰胺违规添加在奶制品当中以及农药的滥施,造成一些蔬菜的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食品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要了解这些问题的本质,比如乙基麦芽酚为什么不能添加在食用油中,而可以添加在一些食品中,三聚氰胺为什么添加在奶制品中可以使奶制品的蛋白质含量增高,农药残留的检测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关注,可以更大程度的增强学生对食品的兴趣,注意对这些知识点的重点讲解,也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的丰富,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也可以得到较大的提升。

1.3化学教学要与教学对象实际相结合

食品专业的的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是利用化学的知识点及一些化学结论来解决食品方面的一些问题,从而达到化学为食品服务的目的,而化学知识点的繁琐的理论公式推导甚至一些反应机理的识记,则显得异常的不重要,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大胆的给与抛弃,只需要让学生掌握其公式的使用条件就可以,这样可以适当的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减轻学生的学习的辅导,将学习的精力多多用到公式的使用方面,既可以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又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无机化学热力学的教学中,对于判断反应自发性的判断的盘踞———吉布斯自由能,则只需要记忆其使用条件,而判断自发的推导可以省略教学。又比如有机化学教学中,取代反应中的SN1和SN2反应机理,则只需要让学生记忆取代反应的结果,而对于二者的区别甚至机理反应过程,可以省略讲解,不要求学生记忆。所以食品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加入实际应用的知识点,尤其是在食品分析,食品加工,食品保藏等方面的知识,即可以让课堂内容更加的丰富,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为学生以后在从事相关的工作时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1.4化学教学应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不但要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6-7],同时要注意在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可以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比如对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可以开设一些饮料的抗氧化性的测定实验等实验,对于食品检测专业,开设食品添加剂的检测等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可开设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的食品中亚硝酸盐等的检测等具有综合性质的实验课程,在每次实验前,教师给与学生一些实验信息,并讲解相关实验要求,由学生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实验的目的、意义、原理及相关检测方法,老师根据学生对实验的了解情况适当给与引导及指导,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重点注意实验前处理好样品的预处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过程总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对于一些因实验设备限制无法开出的试验课程等,如液相检测等,可以利用开课学院与第三方良好的合作关系,请第三方检测单位的相关老师进行授课,这样更加的突出专业性,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适当建立无法开出检测的实验等。

1.5培养学生的高素质和道德水平

现代社会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的一个重要衡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素质,所以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增加重视学生高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的内容,注重课程思政。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每节课程适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入课程思政的内容,除了让学生学习到理论知识以外,培养其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社会人才。比如在无机化学反应速率的讲解时,要注意引入让学生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在有机化学讲解农药的有机化合物时,注意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讲解酚类化合物时,以一些商人为了牟利,“乙基麦芽酚”的违规添加为例,强调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违法做事等等。课程思政的引入,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可以培养一批高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学生,让他们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新课程特点

2.1理论内容特点

首先,重新调整课程体系,能够将化学学科紧密结合食品专业特色,使课程体系与化学学科的交叉性更加明显,不但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化学基础也更加扎实,而且也可以提升食品专业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分析实践能力,让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水平也得到提高,进而增强学生的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其次,新课程的教学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化学化和枯燥无味的一些公式知识点及机理的推导,课程知识点的讲授更加的有针对性,更加突出化学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同时新课程加强了讲课知识点与国内外的生产、科研最新创新成果的紧密结合,专业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让他们具有一定的科学的逻辑的思维分析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再次,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化学有关的思政教学,比如有机化学中具有污染性的有机化合物,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有机物给我们带来生活方便的同时,也环境造成危害,应如何对待。同时一些对我们身体有害的有机物质应如何对待等等,这也是化学课程所要承担的任务,这样也可以改变单一的枯燥的教育方式,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生动,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

2.2实践教学课程特点

(1)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目前主要是实验教学,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教学应结合食品具体专业开设针对性的实验课程,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教学学时,让实验课程的学时与理论课程的学时达到1∶2,既可以深化实验教学环节,又可以巩固理论教学环节的教学成果,使二者相辅相成。(2)化学教学与当地的食品工业现状相结合,提升协同育人程度。为了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能力,充分利用与食品生产企业、第三方检测中心已经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希望通过协商适当增加目前学生的实训或实验项目,提升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复合型人才。(3)在学校内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饮料的抗氧化性检验、食品中的乙基麦芽酚的测定等等,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化学类课程的改革的实施,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能够掌握基础化学知识,打实学生的化学基础,同时又学到了很多有关食品专业的知识,使基础化学知识与食品科学领域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化学基本功,为以后学习食品专业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让学生在工作用解决复杂问题时(如食品保质、保藏中的反应速率、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等方面)提供可靠的帮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融合,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基础。同时又可以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特色化专业建设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对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也能起到较好的启发、借鉴和示范作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出一批符合“新工科”要求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景年华,史俊友.《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21,49(02):149-150,167.

[2]佀胜利.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食品界,2020(12):114-115.

[3]许东坡,张莉,殷铭.食品科学专业《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20(36):2,4.

[4]程金生,万维宏.新工科背景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建设[J].广州化工,2020,48(20):120-121.

[5]徐怀德,李梅,雷宏杰.基于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工艺学”教材建设初探[J].农产品加工,2020(24):94-96.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例7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当下,我国食品中添加各种添加剂、防腐剂等现象屡禁不止,致使食品中含有有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微量元素,一旦人们长期食用将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针对此种情况,即便呼吁人们不要购买含有有害微量元素的食品,但是由于人们无法通过肉眼辨别食物是否含有有害的微量元素,还是无法科学的购买到安全食品。此时,对食品中微量元素进行检验显得尤为重要,其能够准确的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含有有害的微量元素。目前,提出的几种现代检测方法的检测效果更好,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等。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更有效的微量元素检验方法被推出,为人们鉴别出安全食品。

1、食品中微量元素检验的重要性

在当下,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这对于我国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其能够推动中国经济更加迅速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但是,相对的,有利就有弊。科学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弊端已经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食品中各种含有有害微量元素的防腐剂等就是其中一方面。一旦食品中含有有害微量元素,将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为了避免人们的健康受到危害,对食品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检验,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含有有害的微量元素是十分必要的,此举可以尽量避免人们通过食物摄取有害的微量元素,给身体带来健康隐患。只有通过对食品中微量元素进行检验,才能够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汞、铅、砷等有害身体健康的微量元素,不同的微量元素对人的身体所造成的伤害不同,如一些元素使用后将会表现的非常明显,一些微量元素使用后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如若有害的微量元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将会导致给人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然而,无论任何性质的有害微量元素都回给人们的身体造成一定危害,应用食品微量元素检验方法控制食品质量,才能够为人们提供安全食品。

2、食品中微量元素的现代检验方法

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民的素质有很大提高,相应的对自身身体健康的保健意识增强,针对当前食品中存在防腐剂等化学品的情况比较排斥。但是,由于人们对食品检查相关知识掌握的比较少,无法分别出食品质量的好坏,尤其是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出含有有害微量元素的食品,这使得含有有害微量元素的食品依旧存在市场中。为了杜绝此种情况的出现,采用现代检验方法对食品进行检测,准确的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微量元素,进而实现为人们筛选健康的食品。

2.1 食品样品处理

采用现代检验方法对食品进行检验前,需要对所要检验的食品进行处理,再应用现代检验方法进行具体的检测,才能够发挥检验方法的作用。食品样品的处理主要是 :

2.1.1 干法灰化处理

进行干法灰化处理的目的是将食品中存在的杂物去除,避免其影响到检验结果。具体的处理内容为,将定量的食品样品放置在坩埚中,用微火对坩埚进行烧制,将实物样品中的水分或其他易挥发的物质清除,再将食品进行高温处理,并在其中加入盐酸溶液,用火煮沸,得到能够应用于检测的样品。

2.1.2 湿法消化处理

湿法消化处理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样品处理方法,其处理的思路是通过有氧分解方式将样品分解成检验所需的样本。湿法消化处理主要是应用等氧化剂对食品进行分解,如若为了提高分解速度,也可以在其中加入催化剂,增加食品样品分解速度,促使食品成为现代检验方法所需的样品。

2.2 食品微量元素的现代检验方法

在当前这个现代社会中,应用于食品微量元素检验的现代检测方法有多种,能够有效的、准确的检验出食品中是否存在对人们身体有害的微量元素,对于保证食品安全非常有用。

2.2.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此种微量元素检验方法是以原子对特征光吸收的特点为基础研究出来的一种微量元素相对测量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是依照光源能够辐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普在蒸汽影响下,观察基态原子吸收情况。所用的仪器为原子吸收分光光谱仪,其中原子化系统是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将样品中的待测元素转化为自由态原子蒸气。原子化装置一般包括火焰原子化系统、石墨炉(无火焰)原子化系统和氢化物发生器三种类型。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处理的食品样品进行检测,能够非常准确的检测出其中元素的种类,进而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的微量元素。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样品进行具体的检测内容是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普仪器度对食品样品进行检测,应用光源辐射样品中含有的元素,并对样品进行蒸发处理,促使样品中的基态原子在进行氢化处理后能够确定样品中含有的微量元素种类。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具有精确度高、准确性好、消除干扰、易实现自动化、选择性佳的特点,促使其成为食品微量元素检测的现代检测手段之一。

2.2.2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具有多种特点,如元素分析性较强、受干扰的可能性小、能够对多种元素同时进行分析等等。在元素检测中同样属于一种重要的检验手段,此种检验手段是从每种元素特定的原子荧光强度出发,对样品中的元素含量进行检测,从而准确的检测出样品中含有的微量元素以及有害元素。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除了应用元素具有的特定原子银光强度的特征外,还需要应用到氢化物,通过应用氢化物对所检测的样品进行氢化处理或者应用磷酸 - 酒石酸对样品进行处理,进而消除共存离子的干扰,提高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的检验结果,可应用于室温原子化下对保健食品中的痕量锗的测定。

2.2.3 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是进行微量元素检验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因为,电化学分析中所应用的极普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性,尤其是检测食品样品,能够测定出其中存在的色素、糖精以及微量元素等等。应用电子分析法进行食品检测的具体方法是将食品样品应用电势电解的方法进行控制,目前,在食品样品的元素分析中,溶出伏安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应用伏安分析法对其中的汞电极进行分析,并应用伏安技术对样品进行处理,是样品中的元素从电极上融入到溶液中,绘制出样品的伏安曲线。此时样品溶液中电解电流的成分增大,再结合充电电流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有效的分析能够样确定品中的微量元素。由此可见,电化学分析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灵敏的微量元素分析法,将其应用到食品中微量元素检测当中是非常适合的。

结束语

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检测方法很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方法等,除了本文介绍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来测定食品中的微量元素是否都符合要求。为了人们购买安全食品的要求,应不断加强对食品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测试方法的研究,从而将微量元素的分析检测技术推进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邱秀玉.微波消解氢化物原子荧光法用于食品中砷和汞同时测定的研究 [J]. 福建轻纺.2005(08).

[2]石杰,宋庆国,赵开楼,曹丰璞,郭玮.断续流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的痕量铋、镉[J].食品科学.2005(07).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例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84-02

鉴于食品法规标准的分散性,对于同一事物或事件的阐述往往涉及多种法规标准,未见对全局的细致统筹规划,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企业依法经营困难。作为高校食品法规教育从业人员,有责任通过教育缓解现状。

食品标准与法规是各高校食品安全与监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密切联系食品法规和食品标准的最新进展[1],还要改变食品法规课程法规条例的枯燥的教学方式,增加学习中教与学的互动。

一、主题案例化教学的课程设计整体方案

现今食品法规与标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国内外食品标准与法规基本概念,理清食品标准与法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掌握食品质量卫生法规、标准的地位与作用,熟悉法规、标准与市场经济和食品安全体系的关系,并学会制定食品标准和食品卫生许可证、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ISO9000及2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程序和体系文件编制。[2]现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确定以食品安全法和食品标准化基础知识为重点,食品法规重点解读食品安全法,同时简单介绍食品相关的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等[1]。无法有效解决目前食品法规教学内容以庞大的法律法规为主导的杂乱状态,使学生缺乏解决实际法律法规问题的能力,缺乏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因此需要引入主题案例化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引出法规标准分析及标准制定涉及的专业及社会原因。

课程设计以主题的确定为中心来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结构。遵循学生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发展的规律,对确定主题进行剖析,有层次地进行法规讲解、专业背景分析和案例分析。使法规条例具体化、显性化,通过案例分析驱动学生对法规条例的学习理解,培养分析能力,带动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目标。

课程总体设计方案步骤如下:

1.对食品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其能力的分析。与食品生产企业合作,分析职业岗位对法规认知的要求、工作任务及其能力,确定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经过分析,得出与食品企业中《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主要工作岗位及其工作任务。[3]

2.通过对企业、政府监管实际情况分析设计课程体系、确立法规主题。按照食品企业真实工作内容和工作情境,结合政府监管,确立典型法规主题,以食品法规分析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宗旨设计课程体系。

3.以主题为主导,以案例为手段,以培养法律法规应用能力为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围绕法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根据食品安全主题,整合相应法律法规,设计教学任务,以设计主题为主导,案例分析为手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二、课程学习内容设计

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结合热点问题,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基于工作过程与工作情景,按照食品企业真实工作内容和工作情境,结合政府监管实际情况及我国国情,选取确立典型法规主题。

三、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引出相应法律法规,剖析法律法规的制定的理论依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枯燥的教学方式,增加教与学的互动。

四、教材的建设

《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教材较少,目前有张建新主编的《食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应用指南》和《食品标准与法规》,基本理论教学内容为:绪论、食品法律法规、食品标准的基础知识、食品企业标准体系、食品安全认证管理与法规文献检索等[4]。虽能满足对一般法规标准的理论教学,但对学生的分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没有很大帮助。急需编制《食品法规――主题与案例》的教材。

通过主题案例化教学模式的引入,可重点解决目前食品法规教学内容以庞大的法律法规为主导的杂乱状态;解决食品专业理论与法规的有机融合问题;食品法规立体化理解问题;食品法规教学老师与学生互动问题;解决学生在法规上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邓鸿铃,王海波,吴桂贞.浅谈高职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2,(3):28-29.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例9

1 《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课程的教学建议

1.1 标准化教学 具有良好的标准化实验操作,对于本科生毕业后能够快速转换学生角色,适应企事单位的工作岗位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1.1.1 实验教材标准化 《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课程的教材,应该采用国家最新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突出介绍国家标准分析的规范化操作流程,适用范围以及特点,以及注意事项。对于一些现代仪器设备的操作(例如水分活度测定仪、质构仪等),应该制作和张贴详细的规范操作流程,使得学生进行标准化操作。

1.1.2 实验操作过程的标准化 为了使?W生掌握标准化的实验操作,可以通过课件和实验教学片先演示的方式进行指导教学,准确真实地将标准化操作要点传达给学生,之后学生要反复练习不断强化。此外,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去一些食品药品质检所或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参观学习,以及实践锻炼,真正体会标准化操作,实现师生共同进步。对于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例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仪器设备,每年定期可以邀请公司的工程师进行实际操作培训。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参加高级食品检验工考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全国职业技能等竞赛,促进学生标准化实验操作,规范动作,减少分析误差,提高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对于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将他们的规范操作拍成录像用于课程的教学。

1.2 分阶段化教学 现代的大学生处于网络信息非常发达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容易化,课堂知识传授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再加上教学模式的单一,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致使学生学习较为被动,教学效果欠佳。为此,笔者提出分阶段化教学。对学生的要求逐步提高,让他们体会到课程的学习具有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一味的依赖延长教学时间。下面以56个学时(13~14次)实验课为例,介绍分阶段化教学。主要包括基础实验教学阶段、综合实验教学阶段、实验设计阶段。

1.2.1 食品分析与检测基础实验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常规食品分析与检测的实验流程。教师可以从水分分析、矿物元素分析、酸度分析、脂类分析、糖类分析、蛋白质和氨基酸分析、维生素分析等基本操作项目中,选取1~2个项目进行常规教学。主要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注意事项等。对于学生的标准化操作要给予重视。

1.2.2 食品分析与检测综合实验教学阶段 目前的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对象分散,实验检测项目内容相对孤立,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不到食品分析与检测工作的实际情况。企业或食品检测机构往往是对某一产品,会进行多个指标的检测。在综合实验阶段,(1)教师可以选取1~3种常见食品类型,按照国标要求设计对一种产品的多指标检测。例如代用茶的检测指标在GH/T 1091-2104中指出需要进行感官评定、理化指标(水分和总灰分测定),卫生指标(铅、总砷、镉、二氧化硫、六六六、滴滴涕、三氟杀螨醇、氰戊菊酯、敌敌畏、乐果、毒死蜱、克百威、三唑磷、乙酰甲胺磷、杀螟硫磷、)检测。再如午餐肉的品质检测,可以进行胆固醇含量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维生素B1的测定。(2)同时教师可以设计同一指标使用不同检测方法进行检测,例如酱油中的山梨酸、苯甲酸的测定,可以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通过比较不同测定方法对结果的影响,使得学生有辩证的思维,以及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问题中该如何进行选择方法。不管是同一食品多指标检测,还是同一食品的不同方法测定,通过将课本中实验内容调整,实现了不同实验项目内容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实际工作中的不同食品类型检测分析项目和同一食品不同检测方法操作要求,提高学生的对于实验内容实际应用价值的认识。要注意,这一阶段教学体现实验内容的综合性,大概3~4次课完成。同时给学生布置下一阶段实验任务。

1.2.3 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设计阶段 综合实验阶段进行的同时,教师就要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设计实验。自我设计内容包括(1)学生首先要选择食品研究对象,确定食品检测项目,待解决问题。选择研究对象,教师可以提供思路,例如可以是食品工艺课程自制泡菜食品,检测其亚硝酸盐含量;可以是学校外面小摊点的烤面筋,检测吊白块的含量。(2)选题确定之后,学生要撰写实验方案,按照撰写科研项目的格式来写,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内容,技术方案,实验操作步骤,可行性分析,预算等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在综合实验阶段结束的时候,需要学生完成这部分工作。(3)实验设计阶段包括实验开题汇报,大家一起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预算,实验周期,实验技术条件等),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提升。(4)实验开题汇报之后,选择2组可行性高等实验设计项目进行实验。并且由实验胜出组学生指导其他学生完成,当然教师也要及时关注实验进展。(5)实验过程中要求,要求学生记录原始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汇报实验结果[2-3]。这一阶段5~7次课程完成。

1.3 现代化教学

1.3.1 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教师在教学实验方法的选择和引导上,要鼓励大家多学习新的国家标准技术,学习新的检测项目,以引起学生对新检测项目的高度重视,同时培养学生标准意识。此外,高校之间需要加强教师与企事业专家的交流。在制定课程实验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不断制定与企事业需求相接轨的实验项目。例如果汁企业主要是进行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酸度的检测,以及微生物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和霉菌等指标检测。纯净水生产企业主要是检测水中杂质,电导率,微生物检测等指标。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主要是检测兽药残留,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超标与否。也可以通过鼓励已经毕业工作的学生,将社会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及时调整实验教学内容,淘汰旧实验,增加新实验,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

1.3.2 教学设备的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常规的玻璃仪器装置都已经商品化,在实际的食品分析岗位很多分析技术都已经被现代化仪器所取代,现代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常规的滴定、移液等基础操作训练上,而没有现代化仪器分析设备,学生毕业后会缺乏与同等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同时现代仪器设备的使用,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凯氏定氮仪的操作、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气相色谱仪的操作等学习。如果大型仪器操作教学运行成本过高,可以通过择优选拔的方式,培训一批优秀的学生。

1.3.3 信息数据处理的现代化 对于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是一个实验项目的重要收尾环节。作为老师除要关注学生实际实验技术操作之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现代化网络或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例如一些数据处理软件的学习,最基本的EXCEL的学习,学会标准曲线,回归方程,线性相关性分析,以及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显著性差异分析。其次是数据的解读。学生需要具备文献查阅的能力,例如CNKI数据库的基本功能的使用,文献下载与阅览器的使用等。

1.4 职业素养化教学 培养实验技能是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的重要任务,但是对于其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尤为重要,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及心理素质。(1)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现在的科研或工作,更多的是需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在课程的实验设计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每个环节的分工,实验具体操作,实验数据分析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来实现。为了提高团队凝聚力,教师可以给小组集体成员表现打分,再算出均分,为小组得分。也可以由团队小组成员起一个有趣的小组名称,提高小组凝聚力。(2)奉献和吃苦精神的培养。在食品分析检测岗位上,很多是处于一线的工作岗位,要求学生要有吃苦的精神才可以把工作做好,所以在学生阶段,教师就要不断地灌输和培养这种精神。(3)责任心的培养。一个项目的完成,需要很多方面力量的协助。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借用东西要归还的责任心,实验室过后卫生清洁的责任心,实验过程数据记录准确真实的责任心。(4)谦虚、感恩与积极上进。学生需要具备谦虚和感恩的品质,以后在工作中才会自觉学习、积极提升自我。

2 《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建议

考核方式是一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目前的考核方式主要是50%笔试+30%操作成绩+20%平时成绩。目前以这种考核方式,差等学生和优秀学生的成绩差距不大。学生缺课、不认真操作实验,抄袭实验报告等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不能很好说明教学效果的好坏。

依据前面教学过程改革建议,应该把培养标准化操作、具有创新能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现代化的高职业素养的人才为目标作为考核目标。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考勤和值日卫生情况要进行量化分别记录。(2)实验操作的规范化操作,包括实验?B度认真负责与否。这一项需要老师平时做好记录。(3)设计性实验阶段占的分值最大,每个同学对于设计性实验的贡献进行量化,之后将量化分求均值。(4)实验报告的撰写以及数据的分析处理情况。实验报告按照科研论文的形式来书写,包括实验目的和意义、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结果和讨论、参考文献等。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例10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保障,国家食品质检部门加大了食品检查力度,运用高标准食品检测技术保证食品安全。食品企业选择应用快捷、高效的检测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本文对食品检测中快速检测技术的运用进行分析。

1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类型

1.1现场快速检测技术

在食品加工行业,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有效保障了食品生产安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基本原理为:基于传感器的信息传递作用,获取食品成分结构信息,通过数据模型转化,将食品成分信息输出,并保存在电子计算机中[1]。运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食品检测方可以快速分析出食品内所含的有害物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具有定量检测的特征和广泛的应用空间,是目前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食品检测人员在运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时,需要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因此食品检测人员要提升检测效率,简化操作流程。由于现场检测工作涉及不同的食品生产车间,所以现场检测技术需要运用轻便的设备,以便检测人员能够在不同的条件和空间下进行食品安全检测。

1.2实验室快速食品检测技术

食品检测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是确保食品安全。实验室快速检测技术为食品检测工作提供了优良的检测资源和检测条件。在这一环境下检测人员开展食品快速检测工作,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检测方式[2]。定量检测要求检测人员确定目标物质含量,定性检测要求检测人员分析样品内不同物质构成。为了提升检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检测人员需要依据实际情况选取食品检测样品,一方面要保证待检样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够满足所有食品的检测需求;另一方面,样品的选取要充分反映食品的质量。基于实验室环境开展实验室快速识别检测工作,检测人员可以运用先进的检测方法和设备,使检测的专业性和精准度大大提升。针对食品检测部门提出的高要求检测任务,经常会用到实验室快速检测技术,对食品的结构以及物质含量进行分析。

1.3远程快速检测技术

在食品检测工作之中,部分检测无法在食品生产的现场进行,此时检测人员就可以通过远程快速检测技术实现对食品进行检测。远程快速检测技术依托无线网络展开,通过无线网进行信息传输,终端设备运用了便携式光谱技术,确保现场检测信息可以快速发送至远端处理中心,待远端处理中心接收到数据信息后便可及时对检测样本的物质构成以及数量级别进行分析。远程快速检测技术具有完备的系统,其终端设备携带较为方便。激光是远程快速检测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检测人员不需要与被检测食品进行亲密接触,检测期间不存在食品污染问题。诸多食品生产厂商以及质检部门均运用了远程快速检测技术,提升食品检测的效率。

1.4免疫分析技术

在进行免疫分析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检测人员主要根据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来进行有效识别,将此作为主要的依据来进行日常检测。在实际检测时需要利用这一技术来放大其中的结合体,通过肉眼或仪器设备来观察最终的检测结果,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蔬菜和水果等食品的检测,尤其在农药检测方面的应用优势较为突出。免疫分析技术具备较强的灵敏度,可有效地提高整体检测效果。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需要做好数据的记录工作,不仅使整个技术方案具备较强的稳定性,还能快速发现在检测中所产生的问题,从而全面提高整个检测工作的效果。检测过程中无需使用特殊的仪器设备就能够完成检测任务,并且可以通过标记抗原抗体来进行日常的检测,得出最终的检测结果。

1.5免疫标记法

免疫标记法本身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强,主要是利用荧光素和电子致密物质来进行有效检测。在抗体反应之后,能够通过肉眼来进行识别。目前较为常见的方法为荧光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选择,避免对后续检测工作造成影响。

1.6化学比色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利用仪器设备和判定试纸按照不同的颜色进行样品的定性分析。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先让食品样品接触试纸,然后根据试纸的变化来判断食品中的相关成分。在现阶段进行蔬菜水果检测时能够通过这一方法检测其中是否含有有机磷等相关物质。在实际检测时还要配合微型检测仪器来进行日常操作。该方法灵敏度较高,可以有效提高整体检测效果。

1.7酶抑制技术

这一技术方案操作非常简单,整个检测时间较短,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可以快速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含有农药残留物。该技术是利用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磷物质能够产生一定反应的原理而实现对农残的检测。运用这项技术能够检测洋葱和大蒜等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的食品。在检测之前需要进行科学处理,减少假阳性问题的出现,并且还需要筛选高素质人员来负责日常的检测,避免各种干扰问题的发生,从而使最终结果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1.8生物传感技术

生物传感技术在当前快速检测中也是较为常见的一项技术,其应用范围较广,具有较高的精准度,通常用来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重金属和亚硝酸盐等。先将检测样品和相应的分子识别元件进行特异性结合,之后再根据最终的放大反应转换成电信号,得出最终的检测结果。整个操作非常便捷,并且节约了大量时间,是最佳的快速检测技术。

1.9纳米材料检测技术

纳米材料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纳米材料来检测食品,凭借纳米材料本身的优势快速完成当前的检测工作。由于纳米材料具有体积小和声光电等众多的性能优势,所以该检测技术成本较低,适合于大规模的检测。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要选择正确的纳米技术以及纳米材料,并且配合纳米材料本身的碳纳米管完成当前的检测任务。通过胶体金试纸条和电化学传感器进行检测时,可以配合传感器的应用功能检测食品中的生物酶素以及违禁添加物等。该技术在当前食品检测工作中的应用优势较为突出,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1.10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技术

电化学传感器技术是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衍生的新型技术,其有效提高了整体检测效率,并且还有助于充分发挥电化学传感器技术本身的特异性以及敏感度完成当前的检测任务。电化学传感器的类型丰富多样,其中纳米材料传感器的技术模式应用最为广泛。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了纳米技术和电化学技术研发出多种类型的传感器,有效地提高整体检测效果。电化学传感器可以完成化学信号和电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实现了免疫学检测技术和电化学技术的相互融合。这一技术方案具有高效性和特异性,其在我国食品检验中的优势已被充分证明,并且被逐渐推广成为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掌握该技术方案的应用要点,根据食品检测的相关要求进行日常检测,并且做好数据的记录工作。但是这一技术方案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该技术还有待完善。

2食品检测中快速检测技术的运用

2.1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工作原理

在实际食品检测工作之中,检测人员需要了解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明晰检测技术的具体操作流程。依托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可以对食品进行检测,并对食品进行分类,运用分类检测的方法可以提升食品检测速度。分类检测工作对检测设备以及仪器的性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常见的检测仪为小型质谱仪,这类仪器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精准度高的特征[3]。小型质谱仪因其多样化的检测功能,在现场食品检测工作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进行食品快速检测时,检测人员还可以运用生物传感器分析方法。生物传感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以及灵活性,常被用于蔬菜、水果等食品中农药含量检测。生物传感器技术主要通过酶传感器或免疫传感器实现对食物农残的检测。酶传感器工作原理是通过检测标靶酶活性,明确食物内农药残留含量。随着技术不断更新,研究人员现已研发出光导纤维免疫传感器,通过这一传感器检测人员可以对全类型农药残留含量进行检测。

2.2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具体操作

针对食品内药物残留,食品检测人员需要运用快速检测技术明确药物成分,分析药物含量,可以选择免疫分析法或仪器分析法[4]。通过免疫检测技术检测食品中药物残留量,按照检测项目可分为荧光免疫法、酶免疫法、放射免疫法。其中酶免疫法在食品农药类检测方面保持了较高的精确度,而仪器分析法则要求检测人员运用专业设备检测食品农药残留量,其检测效率高,但检测设备携带困难,不利于现场检测工作的开展。随着食品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检测人员还可以结合分光度计使用酶抑制法。根据检测环节颜色的变化分析计算食品酶抑制率,获取食品农药残留数据信息。该检测方法不会被食品所含水分及碳水化合物影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传统食品检测工作中,检测人员对食品内微生物的检测是通过富集培养微生物鉴定样品生化指标,了解食品内微生物种类以及含量。这类检测方法耗时较长,而且会产生检测误差,在实际应用中效率较低。随着技术的发展,检测人员运用快速检测技术,包括显微镜观察法、电镜染色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这些快速检测技术的检测效率高、检测质量高,其中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运用最为广泛。检测人员还可以运用扩增核酸技术检测食品内微生物含量,该技术耗时较短,依托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提升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一些食品中通常会添加添加剂,以此来达到提味和增色的效果,但是如果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食品中的添加剂含量可以选择快速检测技术对食品中的添加剂含量进行有效检测,从而使食品安全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在具体检测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气相色谱检测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该方法检测效率较高,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对检测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较多,因此需要选择高素质人员来负责现场的检测,保证得出结论的精准性。但是这一方法在实际检测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无法检测出多成分的食品添加剂,应用范围较为狭窄。因此在实际检测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避免对后续检测工作造成干扰。

3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食品生产企业需要运用科学检测技术,保证出厂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方需要运用快速检测技术,避免不合格食品进入市场。食品技术科研单位以及企业研究部门通过技术研发,创新食品快速检测技术,提升检测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巧玲,马文萃.浅谈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6(18):37.

[2]杨丽兵,韩业祥.浅谈快速检测技术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21(15):160-161.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例11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6-0019-02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群体对食品质量检测部门的认可度。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以及2013年中秋前夕煌上煌“鸭脖蛆虫”事件给中国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加大食品的分析与检验工作力度已经迫在眉睫。食品分析与检验主要是对食品中出现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保证食品在流入市场后不会对公众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农兽药、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安全检测中常见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检测监督体系,提升食品分析与检验部门的工作质量。

1 食品质量感官检验法

感官检验是对食品进行安全分析与检验的基本手段,不需要依赖专业的检验分析设备,多用于一些无法依靠仪器进行检测的食品,主要包括了水果的味道、食品的风味、烟酒与茶叶的气味等。感官检验针对不同的食品特性,有着不同的检验方法。例如水果一般采用味觉检验与视觉检验,烟酒则采用嗅觉检验。部分特殊的食品,还需要进行触觉检验与听觉检验。感官检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检验人员主观方面的影响较多。感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的食品质量特性均有差别,检验的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感官检验更多的受到检验人员性格、心理情况、健康情况、生活习惯的影响,无法较为准确的确定食品的质量优劣。

2 食品质量物理检验法

食品质量物理检验法是对食品的物理性质进行检验与分析,主要包括食品的温度、沸点、透明度、折射率、密度等一系列指标。这样可以较为准确的确定食品中某种成分的实际含量,然后对照相关指标范围,分析食品中该成分含量是否在规定范围之内。

物理检验法也是目前食品安全分析与检验主要使用的手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通过分析食品成分的密度,可以测定糖液中的含糖量,也能准确的分析牛奶是否掺水、是否经过脱脂处理等;分析食品的折光率,能够测定果汁、蜂蜜、糖浆等食品中的固体物质含量,也能较为准确的测定牛乳中的乳糖成分;通过旋光法能够测定饮品中淀粉含量与蔗糖含量等。

3 食品质量化学检验法

食品质量化学检验法主要分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定量分析,针对新型食品的流入才会采用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对食品进行测重,确定食品中水分、脂肪、纤维、果胶、灰分等一系列固体成分的质量,并对其中关键成分的质量进行分析,观察其是否在食品安全标准范围内。然后依靠酸碱滴定与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对食品的酸度、蛋白质、还原糖、维生素D等一系列指标进行测定。

化学检验法通过检验仪器能够精确的确定食品中水分、脂肪、纤维、果胶、蛋白质、维生素D等一系列成分的含量,是食品安全检验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检验动植物油脂品质的时候,一般采用常规单位体积质量的测定方法,在特定温度下测定比重瓶中单位体积的液体脂肪重量。在测量过程中,采用Jaulmes比重瓶与Gay-lussac比重瓶进行分别测量,然后对比两次测量的结果,其中误差不能超过5%。

4 食品质量物理化学综合检验法

食品质量物理化学综合检验法主要依靠光学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手段,测量食品的光学性质与电化学性质,得出食品相关成分的质量或含量。

光学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食品中的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食品添加剂等成分的含量;电化学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糖类食品中糖分的含量与食品添加剂成分;质谱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食品中维生素、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等成分的含量;色谱分析法是我国近年来研发的新型食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技术,能够对食品中的氨基酸、维生素、糖分、食品添加剂、农兽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成分进行精确的测量。

例如在维生素D的含量的确定中,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该制剂项下制备的供试品溶液A,净化用色谱柱系统分离维生素D项下的方法处理,至“用氮气流迅速吹干”后,加入异辛烷2ml溶解,通氮排除空气后,密塞,置90℃水浴中,加热1.5小时后,立即通氮在2分钟内吹干,迅速精密加入正己烷2ml,溶解后,即为供试品溶液C。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对照品贮备溶液适量,加异辛烷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维生素D50单位,精密量取2ml置具塞圆底烧瓶中,照供试品溶液制备项下的方法,自“通氮排除空气后”起,依法操作,得对照品溶液。含量测定在上述第一法的色谱条件下,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C,交替精密进样200μl,量取维生素D的峰值,按外标法计算含量。

5 结语

食品分析与检验工作的质量关乎社会公众群体的饮食健康安全。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现状,需要加大食品分析与检验工作的力度,才能有效保障社会公众群体的饮食健康安全。笔者通过分析上述四种食品分析与检验的方法,以供食品安全检验人员归纳与总结,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郏征伟,毛秀红,陆继伟,等.食品分析水平测试计划农药残留能力验证中分析方法的选择及其结果评价[J].农药学学报,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