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小学德育研究

中小学德育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8 09:36:28

中小学德育研究

中小学德育研究例1

小学阶段正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小学应该多开设一些德育课程,通过课堂教给学生一些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让学生成为一名品德好、思想棒的优秀青少年,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为了达到双赢的效果,我们将学生的书法教育和德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二者相辅相成。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方式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不同于2000年初的那种教育模式了,现在的学生普遍比较聪明,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所做的事就是应该在学习上多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告诉学生成绩并不是关键,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学会通过身边的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书法教学本是枯燥的,而小学生活泼好动,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注意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方式。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学校配备了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教师应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充分利用多媒体,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制作一些精美的PPT,将所讲的知识点呈现在PPT上,这样学生在听课时能够对知识点有一个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播放动画版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书法比赛、小组合作教学等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二、树立学生对书法的认识观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书法

书法的教学和学习,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毛笔,让学生很好地继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审美来鉴赏身边美的事物。从上课开始,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些书法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思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从最基本的理念和基础的笔画入手,讲解有关书法的知识和历史,让学生不要觉得书法是一门很难的学科。学生只有正确地树立对书法的观念,才会从心底接受这一门学科,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才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教学。

三、在书法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够传承下去

面对着升学的压力,家长和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高知识分子犯罪的现象,这一现象的频繁出现就是对现在教育体制的质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是那种仅仅是成绩好、品德不好的学生,还是那些学习上稍有欠缺但是时常怀着一颗感恩、友善的心去对待他人的学生?我想答案无疑是后者。所以在新课改的逐渐完善之下,教师应该越来越注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父母和L辈的不容易,让学生学会尊老爱幼,学会怎样和身边的朋友友善相处等等。在上书法课期间,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古代书法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来说一种行为是好还是坏,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让学生记得什么事情是自己该做的,什么话是自己该说的,让学生知道和家长顶嘴是不对的。

实践证明,充满活力的小学书法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书法的美妙和神奇,激发学生欣赏书法的兴趣,获得美的书法享受,感受与鉴赏教学是书法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书法教师,不仅是在课堂上教书法,更应该成为学生美丽生活的指导者。书法教学、德育是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提升的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看似没有联系,实际上它们之间是融会贯通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有义务让我们的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让他们成为一名学习好、品德好、素质高的优秀少先队员。

参考文献:

[1]高强.中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德育探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3):208.

中小学德育研究例2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教会学生体育技能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这一层面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小学体育教学越来越趋向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已经成为小学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则成了需要小学体育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提出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部分体育教师尚未形成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识。

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并且能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知识。然而,仍然有一小部分教师认为德育是思想品德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情,与自己所教学科无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讲授体育基本技能,很少渗透德育知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一小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问题,他们对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没有认识到德育是与各科相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只是口头说说,简单应付了事。

2.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单一。

德育渗透方法是决定德育渗透效果的主要因素,然而,当今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是比较单一的,主要以说教为主,学生已经厌烦了传统说教教育,因此,单一渗透教育方法已经成了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瓶颈。造成这种单一教育方法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教师没有掌握好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忽略对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考虑,因而选择的渗透方法不适合小学生。其次,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缺乏因材施教的观念。最后,少数教师受传统灌输教学观念的影响较大,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而缺乏接受德育知识的兴趣,有的甚至反感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

3.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调查显示,当前小学体育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或者有领导听课时才注重对德育渗透情况进行评价,而在其他时候很少对德育渗透情况进行评价。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观念,而且学校不注重对德育渗透评价体系的管理与完善,从而使小学体育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熟悉或者学校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情况进行评价。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能力。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教师的德育观念和德育能力,只有教师的德育能力提高了,教师才能主动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第一,小学体育教师应通过培训提高自己对教材中德育知识的把握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理解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中包含的德育知识,找准在体育技能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切入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参加球类比赛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拼搏精神和团队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第二,通过培训,教师应提高自己对德育渗透的“度”的把握能力。体育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传授体育基本技能,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德育渗透只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度要把握好,既不能在体育教学中过分渗透德育,又不能将德育教育看得太轻,简单说一下的形式化德育是起不到育人效果的。

2.创新教学方法。

有好的德育方法才能有好的育人效果。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传统单一的说教方法起到的育人效果不是很理想,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此,为了增强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效果,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目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游戏法

游戏法是为了迎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而设立的。在游戏中,学生为了游戏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从而学会克制自己,使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高。还有的游戏需要多人共同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学会团队合作精神,能让学生在欢乐的环境中受到教育,寓德于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竞赛法

竞赛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让学生勇于拼搏、力争第一,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应用竞赛法,如进行50米短跑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让学生明白起跑前要集中注意力,然后全力以赴,进而使学生明白赢在起点的重要性。

(3)名人效应法

名人效应法是通过向学生讲述体育明星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学到该明星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和品质。名人效应法比较适用于室内体育教学,如因天气原因不能在室外上课或讲述理论性体育知识等。

(4)巧抓时机法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进行,活动量比较大,而体育教师要面对几十位学生,所以在体育课上难免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随机应变,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对于在课程中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表扬,告诉其他学生向其学习;而对于学生不好的表现,教师应及时制止并予以纠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体育课中的小事对学生进行德育,例如,在进行篮球训练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拿放篮球这件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轻拿轻放,爱护学校财物,进而让学生从小培养起爱护公共财物的优良品质。

3.健全相关德育评价体系。

建立和健全德育评价体系应从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两方面入手。首先,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应健全教师师德评价体系。如今,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履行职责,学校会采取学生对教师评价、教师之间互评、领导对教师评价等多方面民主评价方式对教师进行考评,但是在实践中,每一种考评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使考评有失公平。因此,学校在进行这种民主评价时应当适度,不断健全相关德育评价体系,使评价更为公平、公正。其次,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应健全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体系。由于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评价时应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评价,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进而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准确、科学。

四、结语

在素质教育不断落实和深化的今天,德育与体育在教学中都相当重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为之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苗.随“情”潜入夜,润“生”细无声――例谈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09).

中小学德育研究例3

中小学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接触的信息,来源于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报道在其脑海中形成的社会图景。由此,如何开展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教育,引导中小学正确面对网络信息,是值得政府、媒介、学校以及相关机构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德育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尤为突出的是设计活泼、色彩鲜艳的网络游戏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游戏是人的天性和本能,而处在生理、心理的“束缚”和“摆脱束缚”特殊阶段的中小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德育教育网络中的信息建设,一定要遵循“内主外辅”的原则,把重点放在拓宽教育信息的内涵上面,增强信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力。

1.要把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列入学校德育和管理的常规工作之中

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机构,将网络德育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高度上来,真正重视网络素质教育,并将这项教育内容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融入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去。

(1)策划主题活动。每年中小学生拥有近3个月的寒暑假,为避免中小学生过度沉迷网络,社会、学校、家庭有责任为中小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汇演、计算机网页创意大赛、动漫制作等课外活动,丰富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性,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

(2)课堂成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要在信息技术课上加大力度做好具体引导工作,让课堂学习不再是“锻炼”,而成为一种享受,自然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道德观也会包含其中。

(3)学校要从管理和技术上进行必要的约束。作为教师不能完全阻隔有害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但应尽量最大可能地将有害信息杜绝在课堂之外。因此需要动员全体教师力量来建设现代校园网络教育资源。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也进行应用,可以及时发现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进行更新、改正和维护。有了软件的环境,还应为学生提供具有创新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完善网络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2.学校德育要主动出击,抢占网络阵地,构建学校网络德育体系

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中小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判断和应用能力。在网络活动中中小学生的自我选择的比例较大,教育干预的比例较小,因此培养及发展中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了解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网络学习和生活,着重培养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等教育。中小学生上网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因此通过校园里的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宣传橱窗、阅报栏等与校园计算机网络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积极、健康的立体文化环境。还可以开展网络德育课,注重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以及举办网络讲座。

二、积极培养适应德育教育现代化要求的“网络型”教育人才

加强网络技术培训、提高德育教育者的网络技术水平是构建德育教育网络载体的重要步骤。

1.在德育教育者中大力普及网络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方面,教师必须加强对网络的体系构架和工作原理的了解与掌握,以熟练地运用网络来开展德育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常用网络软件工具,增强网络中的德育教育信息的表现力。在网络软件工具中,我们认为教师要着重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网络工具:一方面是有助于发挥网络功能优势的工具,如Foxmail,Outlook,Internet Express等网络浏览工具,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等。另一方面是有关网络建设和网页设计的工具,如运用Frontpage2000、FlashMX等制作网页的技术。教师如果对这些技术只是闻其名却不知其用,则将直接影响教育者在学生中的声誉和威信,给德育教育网络化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着重培养一批能够熟练运用、管理和维护德育教育网络的综合型人才

重点针对中小学生教育进行专业的网络德育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德育和教学水平,传授基本的网络德育教育的知识和方式,使他们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有机融入必要的网络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要对教育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不同阶段网络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佛年.中国教育的未来[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彭隆辉,孙继儒.中学德育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志强.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中小学德育研究例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教学中,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此时的学生身心都尚未成熟,易于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知识外,还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发掘真善美,受到情感熏陶,情操陶冶,获得心灵启迪,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对此,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进行了如下研究与思考:

一、研读学生本,明确德育目标

语文学科融知识性与工具性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德育素材,是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寻找最佳的德育入手点,巧妙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升华情感,培养人格。同时,在阅读教材中,教师应认识到语文德育教育与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的区别,不能单纯进行思想教育,而需要依托语文阅读课本寓教于情理之中。而若要实现上述目标,一方面,需要研读教材,发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有的放矢。另一方面,需要研读学生,了解学生实情,明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优化组织德育活动,增强学生情感与体验,重视学生个性化理解与感受,强化德育效果。

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本课主要描述了爱因斯坦和一个小女孩自偶然相撞再到两人相遇、相邀、相处的过程,通过细读品味可以感受到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以及谦虚好学的优良品质,体味爱因斯坦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由学生学情看,学生并不熟知爱因斯坦斯,对他潜心研究科学的伟大品格的理解还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课文中展现人物品质与情感的对话,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围绕对话内容与提示语来反复诵读,亲身体验,从而领会爱因斯坦的内心世界,领悟他的精神品质。另外,此阶段的学生一般喜欢新事,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基础水平不同,性格各异,有些学生缺乏课堂参与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全体,组织多种阅读活动,诱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责任感与主动性,形成良好的交际能力与学习习惯。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其德育目标主要有:利用合作阅读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悟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关爱孩子的良好品质。

二、优化教学活动,自然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自然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发掘其中的真善美,形成坚强意志,陶冶情操。

1. 通过简介背景,自然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的时代背景,同时作者自身背景也是各异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有关背景知识,或者呈现相关背景知识,这样,既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把握文本思想情感,也可以让孩子们体会到创作者的高尚品格,体会作者创作的目的,受到情感熏陶,形成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受到德育教育。

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本文真实地记叙了1998年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展现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若要唤起学生积极情感,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人物,更真切地体会环境,理解文本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网络等途径来搜集有关图文材料,设置融合声色形的学习情景,并结合生活实例,诱导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对人民子弟兵产生敬佩之情,学习他们那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达到德育教育目标。

中小学德育研究例5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世界需要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 我校系农村乡镇学校,学校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开展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从农村中小学生上网的实际和认识特点、心理需求出发,确定研究和实践的方向,采用调查研究、行为研究等研究方法,达到了“掌握上网技能,遵守网络道德,坚持文明上网,学生健康成长”的如期目标,为农村中小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我校现象分析

我们从一些表象,透显出了我校德育教育实践所取得的效果。

1.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逐步加强。全校七年级至高三段学生,文明上网优良率逐年上升,2011年上学期仅45.5%,而2011年下学期上升至91.6%。学生基本遵守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爱国、守法、无害”的网络道德规范。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这两年中,我校无一人因沉溺网络而逃课、辍学,无一人因沉溺网络、约会网友而私自出逃。

2.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们一改过去仅从书本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变成了书本、社会生活、互联网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学习变得更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越来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适应时展的需要。

3.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接触的知识更加前沿,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不知不觉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明显突出。2010年,我校教育水平综合评价与以前相比,在全县排名由第5名提高至第3名。

4.师生关系明显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以前一些上网成瘾的学生,经常遭到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的训斥,逆反心理强烈,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接受,老师视其为“问题学生”,师生矛盾重重。通过开展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和实践,学生配合老师网上查询资料的要求,不敢面谈的话,不敢坦露的心声,都能通过网络交流,师生互相尊重,平等和谐,教学相长。

5.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路子不断扩宽。在开展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2011年上半年,镇党委、政府组织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门大力整治我镇境内的经营性网吧,为学生文明上网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用网络环境开展德育工作,是适应时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学校近年来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中的德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二、措施与策略

我们组织全校1000名七年级至高三段学生的上网情况调查,掌握了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而实施统计分析策略,具体如下:

1.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网络,做好学生上网的教育工作。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心,网络对中小学生更是充满了诱惑。在我校,信息技术课、网页制作兴趣小组、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是利用网络的正面优势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防止了学生忽视正常学习、沉溺于网吧、陷入网络陷阱的负面影响。

2.以共青团为载体,积极建设班级网站、校园网站()德育专题。在校园网上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共青团为阵地分别建设共青团主页,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站点里“德育动态”、“德育论坛”、“班级管理”、“主题班会”、“心理课堂” 等专栏既让学生丰富知识、净化心灵,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达到了德育工作的目的。

3.在网络中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用网络拓宽现实的空间。学校网站开通了心理咨询栏目,有专任心理辅导老师陈玉镯负责,师生可以平等地跨时空在网上交流。如通过电子邮件、实时交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运用e-mail进行交谈,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容易沟通。

4.召开网络德育教育教师会、学生会、家长会。利用广播、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大力宣传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发出“文明上网,从我做起”的倡议,开展“告别陋习,文明上网”的签名活动,展开强有力的舆论宣传,营造出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的育人环境。

事实证明,只要立足于农村中小学网络德育教育的实际,从农村中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出发,构建起“正面引导,先入为主,疏导与矫治并重”的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全新模式,就能实现“掌握上网技能,遵守法律法规,坚持文明上网,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

中小学德育研究例6

首先,德育是中华民族灵魂,不容人们所忽视。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德育在中国也扎下了根,它凝聚了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精神,集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灵魂。因此,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优秀的文化在人民中更好地传承下去,发扬中国的灵魂,是我国在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容忽视。因此,要在现在的教学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传统的德育教学,将中国的灵魂继续发扬下去,培养出优秀栋梁。其次,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至关重要。

小学阶段作为人一生思想极为纯洁的时期,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启蒙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处于启蒙阶段,学生的心智未发育完全,对世界的认识还是一种模糊的状态,任何因素都可能改变他们的道德观念,改变他们以后的人生。在塑造小学生人格的关键时刻,德育千万不可忽视。只要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学生将会受用一生。所以,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引导这些懵懂无知的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道德意识、道德理解、道德判断及道德品质等是极其必须的。

再次,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将小学生作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来传承中华古国的优秀传统,对祖国的灵魂的传承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将中国的德育实现现代化,让中国的德育与世界接轨,是当前德育的头等大事。在将来的日子里,学生将会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是社会的继承者,对社会文化具有改革和创新的能力。现代的德育教学的走向就是在社会中学习,并且终身学习,永远都不能停止。在小学生处于白纸阶段的时候,给他们涂上浓重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色彩,不仅会使他们终身受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祖国下一代的整体道德素质。最后,正确的道德观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学历已不再是学生成功的重点,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才是最重要的。学习的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更多的是要学会如何做人。

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只有建立了正确的道德观,才能真正地立足于社会。

二、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教师队伍不够健全,德育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现阶段中国还处在发展的阶段,因而在德育教学的研究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造成我国的德育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小学生对德育的学习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德育的教学效果极其低下。我国现阶段的德育教学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德育教学观念陈旧,对德育的功能认识还不成熟,在教学上很难达到一定成效;其二,教师队伍不够健全,没有专业的德育教师团队,大都是语文教师兼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其三,德育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往往通过对学生进行枯燥的德育讲解,讲很多的大道理,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不能引起学生对德育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国的德育教学还处于十分落后的状况。

2.德育教学重在课堂,脱离实际生活

在我国,德育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们的实际生活,人们通过亲身体验从而聚集了多人的灵魂,形成了当今的中华民族的德育。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德育教学就显得非常苍白,空洞无力了。据了解,很少有学校会给小学生提供深入社会实际体验的机会。他们对学生的人身安全等都不放心,害怕万一出事了,承担不起责任。所以,德育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可是,纯理论的东西,在学生有限的理解能力下,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完全是泛泛而谈。德育教学要想提升一个层面,在教育环境上还有待改进。

中小学德育研究例7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世界需要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 我校系农村乡镇学校,学校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开展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从农村中小学生上网的实际和认识特点、心理需求出发,确定研究和实践的方向,采用调查研究、行为研究等研究方法,达到了“掌握上网技能,遵守网络道德,坚持文明上网,学生健康成长”的如期目标,为农村中小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我校现象分析

        我们从一些表象,透显出了我校德育教育实践所取得的效果。

        1.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逐步加强。全校七年级至高三段学生,文明上网优良率逐年上升,2011年上学期仅45.5%,而2011年下学期上升至91.6%。学生基本遵守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爱国、守法、无害”的网络道德规范。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这两年中,我校无一人因沉溺网络而逃课、辍学,无一人因沉溺网络、约会网友而私自出逃。

        2.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们一改过去仅从书本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变成了书本、社会生活、互联网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学习变得更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越来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适应时展的需要。

        3.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接触的知识更加前沿,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不知不觉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明显突出。2010年,我校教育水平综合评价与以前相比,在全县排名由第5名提高至第3名。

        4.师生关系明显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以前一些上网成瘾的学生,经常遭到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的训斥,逆反心理强烈,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接受,老师视其为“问题学生”,师生矛盾重重。通过开展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和实践,学生配合老师网上查询资料的要求,不敢面谈的话,不敢坦露的心声,都能通过网络交流,师生互相尊重,平等和谐,教学相长。

        5.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路子不断扩宽。在开展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2011年上半年,镇党委、政府组织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门大力整治我镇境内的经营性网吧,为学生文明上网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用网络环境开展德育工作,是适应时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学校近年来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中的德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二、措施与策略

        我们组织全校1000名七年级至高三段学生的上网情况调查,掌握了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而实施统计分析策略,具体如下: 

        1.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网络,做好学生上网的教育工作。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心,网络对中小学生更是充满了诱惑。在我校,信息技术课、网页制作兴趣小组、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是利用网络的正面优势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防止了学生忽视正常学习、沉溺于网吧、陷入网络陷阱的负面影响。

        2.以共青团为载体,积

[1] [2] 

极建设班级网站、校园网站(www.wcntzx.com)德育专题。在校园网上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共青团为阵地分别建设共青团主页,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站点里“德育动态”、“德育论坛”、“班级管理”、“主题班会”、“心理课堂” 等专栏既让学生丰富知识、净化心灵,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达到了德育工作的目的。 

        .在网络中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用网络拓宽现实的空间。学校网站开通了心理咨询栏目,有专任心理辅导老师陈玉镯负责,师生可以平等地跨时空在网上交流。如通过电子邮件、实时交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运用E-mail进行交谈,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容易沟通。

中小学德育研究例8

1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首先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与我国实现的计划生育有很大的关系,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出现了许多独生子女的现象,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引起了很大的变化,这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变,也使各种形式的权威遭到了很大的冲击,学生的特点更加显著。在教育上,不同的价值观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快,具有很强的个性,与此同时,还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沉溺于网络、不重视机体精神、心理问题严重等。这就导致了许多的学生比较迷茫、凶杀、抢劫、吸毒等行为不断增加,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对当代中学生的培养是我们必要要重视的一个严峻问题。在道德教育中,帮助青少年走出"误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学生普遍存在着:罢课、早恋、上课玩手机、沉溺网络、青少年犯罪等德育问题。老师和家长面对这种情况也是非常的无奈,利用英国的体谅德育模式,对中学德育工作进行优化,能够使当前的问题得到缓解。

2 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机制的研究

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机制的研究的出发点要从学校(班主任)、家庭、学生三方面的结合来实现,其中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得以实现的重点环节。

2.1 班主任德育工作要以爱心为出发点,以尊重、理解为基础。

班主任德育工作,要以爱心为出发点,以尊重、理解为基础,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实际、思想实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才能够真正的做好班主任德育工作。

作为班主任,要十分重视爱心的力量,要相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真情付出,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有一个关于班主任与学生德育教育的案例,曾经担任某某同学的班主任经常对他进行额外照顾,让他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在这位班主任的悉心关怀下,任某某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知名大学。因而,在实践中让每一个班主任相信,在进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期间,爱心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后的工作期间,要更加注重发挥爱心的力量,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意愿,帮助中小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在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期间,要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自己感受到积极参与的乐趣,增强其参与班主任日常活动安排的兴趣,才能够更好的配合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

2.2 严格要求,"爱"与"严"并施。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的哪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施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从初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在民主的基础上对他们实行一些强制措施会更加有利于德育管理。作为初中学生来讲,他们自己也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他们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他们施加一些强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制能力。要做到严格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以《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加强对学生思想德育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以后的人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另外,加强中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必须还要做到学校、班级、家庭与社会齐心协力来完成,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定期的沟通和交流,可以采用在网上联系或是登门拜访的形式,保持与家长的良好沟通,根据学生在家长眼中和教师眼中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其制定德育教育措施,"爱"与"严"并施,这样可以提高效率,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及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班主任德育工作要注重量化管理,将工作落实到实处。

由于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因而,在进行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工作中,要始终注重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才能够真正的实现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量化管理,要以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控为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真正的实现高效率的德育教育管控。在进行量化管理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守则》,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从细处着手、从整体着眼,进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2.4 班主任体谅德育模式的内容。

在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中,"体谅德育模式"包括三个方面:①设身处地。它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占在他人的角度上,从而体谅他人的动机;②付诸行动。主要是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样做?③证明规则。为学生提供机会,在他们取得成年人地位的过程中,在与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对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常见问题想方设法解决,其目的是帮助青少年建立统一性意识,能够将自己作为共同体中做出贡献的人。通过体谅德育教育模式,能够帮助教师比较全面的认识到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如下图1所示。

3 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机制的影响意义

实现教育的统筹发展在教育上,除了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之外,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城市学校有良好的条件,能够在许多公共场所进行案例教学,还有老师为他们指导,但是在农村,尤其不发达地区,许多学校采用的还是复合式教育,这样就会使体谅式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例如场地、资金和师资的限制。因此,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财政投入,应用体谅教育,应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作为重点。在农村,许多学生在初中毕业就辍学了,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应对其形式进行适当的改变,采用中国式的家庭实施方法,将学生的父母作为体谅教育的实施者,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慢慢体谅自己,从而让他们能够在体谅他人的同时,品尝到好处,从而体谅自己的父母。

结束语

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大的、长期的工作。班主任要做好这一工作,在研究德育工作创新机制的情况下,班主任就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爱心和关怀为出发点,平等地对待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友好感情,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多聆听学生的心声和想法。

参考文献

[1] 刘璐;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革新;2011(3):66-67.

中小学德育研究例9

二、制约德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1.忽视德育课程的重要性

首先,人们认为德育即道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因此何时何地都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是完全误解了德育的本质内涵。“德育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所推崇的品德规范与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一种教育。”[2]“德育是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西方一般指道德教育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3]因此,面对青少年,他们的思想发展还不成熟,好的坏的品德行为都容易形成,外来的思潮、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将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对他们产生影响,、色情、暴力、等情绪也正侵害到他们当中,这就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德育教师帮助青少年度过这个对他们整个人生发展都至关重要的特殊阶段。其次,目前德育课程设置智育化。尤其是思想品德课,这门课程的内容安排基本上遵循的是学科的逻辑结构,是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罗列,书中的知识本身并无多强的专业性可言,人们通过其他途径已经有所认识和感知。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以道德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德育课程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从评价的环节来看,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考核方式一般是用考试方式来进行的,考的大多是学生对各种道德知识的识记水平,有些地方甚至并未将它纳入考评的范围,这在无形中就降低了该课程的授课难度,进而影响了授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最后,当前中小学课程的安排和实施完全是根据升学考试的要求设置的,完全是工具化价值取向。德育课多被安排在下午进行,一周最多两节课程,更不用说有些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进度和质量“霸占”德育课。而学校管理者会认为这是该教师尽职尽责的表现从而无视该现象的存在,德育课在时间、师资和制度上严重缺乏保障。久而久之,德育课和其他课的重要程度在学生心里就有了明显的区分。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学习动机不明,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较弱。另外,学校始终认为开展各种德育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其品德的发展是最为深刻和有效的。对德育类经验性知识的忽视,其实是对影响我们几千年的古代德育思想的不尊重。不仅如此,学生家长对德育课的认识更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学校里的德育课充其量就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进行教导,而这些在家里、公共场所、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教育。在当今如此泛滥的培训机构和补习班中,有谁见过德育课程的开设?在孩子出现品德败坏、不良行为,家长说教无果时,又有哪些家长主动寻求德育教师的帮助?在把“问题学生”的责任归于学校德育的同时,是否应该反思社会、家长又做了哪些努力?有学者认为:“现阶段对绝大多数受教育者而言,工具理性是优先于价值理性的,教育主要满足的还是人们的工具性需要,也就是升学和就业的需要。”[4]但是在亟须加强德育的青少年阶段,我们认为德育这种本体的价值远远高于工具性价值。

2.对德育教师专业地位缺乏认识

目前社会并没有把德育教师的专业地位与其他专业教师的地位等同起来。首先,大多数人认为无论在学校工作的哪个岗位,由于教育本身的价值属性或德育性,所有教师都负有德育责任,都是德育教师,这显然忽视了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特点。德育的内容及实施过程是较特殊复杂的,不同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的课程,无法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另外,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道德认知,因而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的专业知识才能面对这些性质不同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德育,这就需要专业的德育教师承担起责任。大多数教师在入职时一般没有接受与德育课程直接相关的教育专业训练,这种非专门德育工作者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等的影响并不系统深刻,甚至有时候教师会依照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来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其次,学校里评优、考核总是优先考虑所谓的主科科任教师,因为他们为了学校的升学率做了“重要贡献”。我国每年都在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倡导要选拔一些优秀的专业性极强的高校毕业生加入教师行业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血液,在招聘公告上德育教师的需求却是寥寥无几,难道德育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处于饱和状态?难道没有必要引进专业化的德育教师?既然学科存在分化,既然要将德育课程纳入教学,为什么只强调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的专业化,而德育教师却是不伦不类。很多人认为其他科任教师可以来上德育课,而德育教师却不能上其他课程,因为德育教师在其他学科上没有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那么我们可以反问一下,难道其他科任教师必定具备德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情感吗?显然是无稽之谈。社会各界都在高谈阔论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成长,对德育教师专业地位缺乏认识的现象折射出来的却是我们并没有真正重视孩子的成长。

3.德育教师专业执行能力低

基于我国传统式的授课方式,教师在备课环节上主要还是依据教科书,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能力相对欠缺;教学方法也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和讨论,直觉多于理性分析,充满了个人主观意愿上的选择和判断,教学场所多局限在教室,“学校只是学生发展的场所,而没有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场所。教师的专业成长迷失于盲目性和非自主性之中。”[5]在教学评价方面,多用纸笔测验或印象评分法;在德育实践方面,有学者认为:“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等同于道德知识的掌握,把品德的形成于发展看做是道德教育外显的结果,因而对学生日常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多样化的到时见关心不足,忽视了主动参与和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6]我们知道德育有其特殊性,和其他的学科相比,更需要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认识。日本的德育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道德时间”是日本学校特有的一种道德课程,通过采用讲授、阅读讨论、交流、角色扮演或是实际锻炼等教学方法,把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公民道德等知识传授给学生。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途径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对比日本德育,无疑暴露出我国德育教师专业执行能力低下,探寻德育教学规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更有些德育教师的专业自我认同感不强,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专业特色,无心追求所谓的专业发展。

三、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1.政府建立相关政策制度

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各级政府及教育的领导者不能只抓学生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品德,从而加大对德育教师专业化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政府要建立与德育教师专业化要求相符合的政策和制度。要明确规定新教师在入职前必须完成有关德育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才能获得教师资格,加大教师资格证考取的难度,以避免并不是师范专业的学生为了谋生而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当然这是针对所有教师而言的。其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定期更新德育专业化的具体要求,建立培训基地,促进德育教师专业方面的终身学习。鼓励并创造条件使在校德育教师有更多机会到高校教育学院和研究机构进修,学习专门的德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最后,对于各级教育部门领导者、校长,要让他们明确德育教师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文化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闹得沸沸扬扬的“校长开房”事件充分证明了我国目前亟须加强教育者德育素养的培养。

2.学校要为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1)师范大学是培养德育教师的重要承担者。毋庸置疑的是每位同学都应该具有基本的德育素养和知识。而本文着重针对学习德育专业的学生。首先,就目前的大学来看,德育这个专业的开设很少,学校重视力度还不够。大学有责任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育实践等方面推进德育的专业化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做法却是将专门的德育师资培训归为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却是政治、经济和哲学理论,而道德哲学、品德与德育心理、德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系统学习基本没有。其次,除了要使学生掌握针对未来德育教师的各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还要了解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等这些和德育紧密相关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为以后更好地从事德育工作打下基础。在师范院校中,还要组织对学生进行教育实习,改变在教学中只管如何教好教材、如何讲好课、如何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的教学模式。另外,学校要为加强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力度创造适宜的学术氛围。“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研究本身也是一个专业化的问题,而且德育研究的专业化是所有德育专业化的前提。鉴于目前中国德育研究薄弱的状况,大学应该大力推进德育研究的专业化,或者大力推进真正德育学术的发展。”[7]比如开展专题型的德育讲座,聘请中小学德育教师、各大高校的德育教授、行走在我国德育前沿的学者前来交流学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我国德育教师的现状,促进学生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深入认识从而不断提高对自身的专业要求。

中小学德育研究例10

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朱熹提出在教育过程中“法”的重要性,离开了“法”(即方法),教育将无法进行。孝德教育方法就是为了完成孝德教育任务,使学生达到修养孝德的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方式。传统的孝德教育方法重“驯化”“规化”,即通过强制灌输等不同形式的控制手段,竭力把学生培养成“温顺而老实”的“孝子”。这种“规训化”的孝德教育,其主要功能是训练,而不是教化,它对学生孝德的培养表现为一种为了“有用”而进行的训练。这违背了当代孝德教育“平等互爱”“自主建构”等原则。笔者根据当代学者道德教育方法的研究成果,结合孝德教育实践,深入反思而总结出以下几种较为合理有效的主要方法。

一、“登门槛效应法”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登门槛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明代洪自诚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在《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意思是说,批评人的短处不要太严厉,要考虑到对方是不是能够忍受;教育人要养成善德要求不要太高,应当让别人能够甘心听从。中小学生年龄小,对一些大道理无法弄懂,也不愿意接受枯燥无味的孝德教育知识理论,要使学生的品德进步,不能硬性而简单地提出要求,也不能一下提出太高的要求,切不可操之过急,企图一蹴而就。比如说,很多学校和父母从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强迫或者诱导他们去背诵艰深难懂甚至很多字他们都不认识的《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先不说此等蒙学读物是否存在内容上的愚忠、愚孝等消极不妥思想,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志,还会让他们反感,行为上不得已顺从,实际上从心理上抗拒。很多教师和家长很羡慕在媒体上“侃侃而背”所谓国学的小孩,殊不知这样的“神童”只是极个别的现象,更多的孩子是缺乏对国学的兴趣。当代中小学孝德教育应该从学生喜闻乐见、欣然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入手。比如,我们可以首先要求学生从给父母倒一杯茶、唱一首歌等小事做起,从养成“不随意发脾气”“倾听别人说话”“不随地扔垃圾”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长此以往,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累积为良好的孝德惯习,功到自然成。

二、自我教育法

中国古代先贤所倡导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内省、自省、慎独等教育方法充分地体现了强调个人的自我克制、自我教化的主体自觉性。康德也认为,真正品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自主规范地约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自律是自我教育的结果而不是“他育”所能形成的。在当代中小学的孝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系列的孝德教育的生活和实践体验的情境,大力引导学生去反省自己身上有可能存在的孝德缺失,如自己从来不做家务,只会给家长增添麻烦;不听父母和教师的教导,拿着中餐钱去网吧上网玩游戏,等等。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孝德意识和情感,让学生从自己身上反思,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使孝德教育过程通过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达到自我完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自育正是内因,他育只是外因,但若对外因置之不顾,则会陷入自然主义、放任自流的误区。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德育才是真正的德育。孝德的自我建构并不等于说孝德是自发生成的,孝德的自主建构是学生在孝德价值观的引导下,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孝德教育活动中,在精心设计的孝德教育环境中自主建构的。

三、情感渗透法

情感渗透法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妥善处理好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有意识地渗透情感因素,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朝向人的内心世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长久以来我们的孝德教育偏重孝行训练,忽略情感成长与引导,于是关乎学生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社会和谐的问题随之而来。教育的本质是顺其自然的导引,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古代道家非常赞赏水的自然伟力,在于水善于顺势而行。孝德教育也要因物自然。孝德教育不可轻逆学生的情感,保持人的本性才是教育的神圣。中华传统孝德本身就源于血缘亲情,有一种斩不断的藕断丝连的关系,所以孝德教育要“尊天之时,随地之性,应人之心”。孝德教育要重视情感的引导和渗透。例如,孩子对母亲天生就有一种“反哺之情”,我们的教育就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就应当渗透母爱之情,以母爱来激发孩子内心的情感因素。我们从近年来很多W校举行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现场就可以体会到情感教育的作用。虽然我们也不是很赞同这种纯粹的说教活动,其形式主义也许更多一些,但这样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渗透的就是情感教育的因素,一种天生的亲情被激发,以致现场的师生、家长纷纷相拥而泣。在孝德教育中,教师更应该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晓之以理”。要寓情于理之中,寓情于知识之中,情理相融,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心境中领悟道理、升华人格。

四、无意识教育法

无意识本是心理学术语,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无意识属于人的非理性方面,是一种潜在于心底而未被主体自觉地意识到的意识。无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人的无意识心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方式。无意识教育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有意识教育具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说“感恩励志”教育演讲活动,教育目的和手段非常明显,类似的演讲、讲座、报告、德育课等教育方式就是有意识教育,但这种教育也有弊端,如教育方法单一,以理论灌输为主;教育目的彰显、教育手段直接,给人以“我说你听”的强塞硬灌的印象。在某些情况下,教育的目的越明显,就越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或对抗心理。在实践中往往容易造成受教育者“知而不信”“知而不行”的不良后果。在孝德教育中尤其如此,我们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孝经》,讲授何谓孝、为何孝,大张旗鼓地宣扬要将学生培养成有孝心的孩子,也许会让学生感到压抑,感到自己头上还有一顶沉甸甸的“孝心之帽”。在孝德教育实践中,也会经常听到很多人对这样的思想课有抱怨,甚至还有人认为有意识的孝德教育泛滥了,会让人有恶心之感。只有将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用无意识教育的独特优势弥补有意识教育的不足,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才能增强道德教育在实践中的实际效果。

五、榜样教育法

榜样教育法是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向学生施加德育影响的一种德育方法。我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禹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强调以身作则,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传统孝德教育也树立了很多孝子孝行典型以此来彰显他们的孝心;当代社会也树立了诸如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孝心少年”之类的孝德榜样。当代中小学孝德教育的孝德榜样教育法对受教育者既有激励作用,又有利用人的“从众心理”对受教育者进行隐性熏陶的作用。

这种孝德教育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的榜样人物既要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也要有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讲身边人的故事,会更有教育效果,可以评选身边的“孝德之星”;二是所选择的榜样事迹必须积极健康,保护人格尊严,引人向善;三是所选择的榜样人物事迹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四是“身教重于言教”,要注重教师自身尊老、敬老等孝德行为的榜样示范作用。

中小学德育研究例11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不同于2000年初的那种教育模式了,现在的学生普遍比较聪明,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所做的事就是应该在学习上多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告诉学生成绩并不是关键,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学会通过身边的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书法教学本是枯燥的,而小学生活泼好动,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注意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方式。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学校配备了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教师应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充分利用多媒体,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制作一些精美的PPT,将所讲的知识点呈现在PPT上,这样学生在听课时能够对知识点有一个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播放动画版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书法比赛、小组合作教学等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二、树立学生对书法的认识观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书法

书法的教学和学习,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毛笔,让学生很好地继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审美来鉴赏身边美的事物。从上课开始,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些书法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思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从最基本的理念和基础的笔画入手,讲解有关书法的知识和历史,让学生不要觉得书法是一门很难的学科。学生只有正确地树立对书法的观念,才会从心底接受这一门学科,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才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