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绿色农业现代化

绿色农业现代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0 09:22:01

绿色农业现代化

绿色农业现代化例1

一、强化领导,科学推动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为统筹推进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工作, 2016年9月5日,长春市委办公厅形成了“长春市绿色有机示范市创建方案”和成立了由长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提出举全市之力共创共建。并根据年初制定的2016年推进绿色水稻原料生产基地建设30万亩,绿色果蔬生产基地17.22万亩,绿色鲜食玉米生产基地2.8万亩,绿色杂粮生产基地1.6万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40个的任务目标,长春市农委与各县(市、区)农业局签订了《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细化工作职责,落实属地监管任务,并列入了长春市政府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体系。

二、政策引领,示范引导创建工作快速推进

为加快推进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发展,实现把长春打造成为全国绿色农产品基地的战略目标,长春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长春市“三品一标”农产品奖补实施办法(暂行)》。市财政拿出专项引导资金,用于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三品一标”发展,打造长春农产品特色品牌,同时加强了示范推进工作。一方面加强技术指导,长春市农委重新修订了14种蔬菜生产技术地方标准,编印成《长春市蔬菜生产技术标准补充汇编》,免费下发到菜农手中。通过送科技下乡、农业培训等活动,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蔬菜生产基地、种植大户进行技术指导,以点带面引导农民严格按照“蔬菜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另一方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2016年,榆树市被列入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项目,九台区和德惠市被列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项目,目前正按照示范县要求开展工作。

三、重视监管,全面推动创建工作健康发展

开展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全面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保证优质放心农资供应。2016年年初以来,长春市共出动执法车辆2580台次,出动执法人员9520人次,检查农资企业及经营业户12963户次,整顿城乡农资市场1206个次,立案查处农资案件12起。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净化了农资市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抽检力度,加强了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监测工作,确保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从2016年国家和省对长春市各进行的3次例行监测情况看,平均合格率达到98.5%。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启动了秸秆禁烧、综合利用计划,防治农田大气环境污染,城乡生产生活垃圾统一处理,“两减一增”绿色防控体系建设,黑土地保护计划,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

绿色农业现代化例2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的绿色通道的重大举措。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战略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农村市场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借助于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的速度,缩短城乡间的差距;借助通讯技术,可以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的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近年来,农业信息工作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适应信息工作为“三农”服务的总体要求,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在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主要表现在:

1.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延伸到省地县乡的信息服务网络初具规模。以此为基础,正在逐步健全完善农产品检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系统,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2.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多条信息采集和传输渠道基本形成,加快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本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处理。相继建立了生产、市场、进出口等50多个数据库,信息资源涵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方面,能够客观反映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为信息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

3.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得到了加强,决策支持能力显著增强。大力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已在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农机等领域形成近40个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并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目前农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为了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的需要,适应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1.大力推进“金农”工程建设。建设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延伸到县乡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支持农业科学化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及其他行之有效模式,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开发建设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农业企业信息化步伐,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3.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对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建立涉农信息共享机制。

4.开发建立各类农业生产管理和职能化支持系统,提升农业整体生产水平。

5.建立完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包括乡镇信息服务站),培训农业信息化队伍,完善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体系。

四、农业信息化的措施

农村社会信息资源的生产,不仅是农业信息化的要求,同时也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结果。农业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把农村社会卷入到现代信息社会之中,使农民能够享受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等方面的方便与快捷,同时也促进社会各群体之间的交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其自身具有其独特的生产生活特点,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规范,因此农村信息资源的产生还可以提高农村社会的凝聚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农村信息资源的生产也要激励农民参与,使信息化成为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切实加强对信息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和支持。对农业信息化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当予以充分重视,抓住机遇,政策支持,推动发展。

2.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力度。建设各级各类农业的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和完善各类信息应用系统,优化升级必需的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要贯彻国家、地方、用户、市场等多渠道投资的方针,就要大力增加对信息化的投入。

3.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服务方式创新。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发展电子信息网络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话、电视普及率高的优势,推广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通过建设农业110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大力推广“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

4.加快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农业信息化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技和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加速培养适应农业信息化各方面需要的多层次的专业人才。特别是要对新一代农村青年进行科技、信息意识和基本知识培训,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与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工作结合起来。

绿色农业现代化例3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3103

1引言

《“十三五”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遵循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加快发展动力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结构优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绿色农业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和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绿色农业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2.1绿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有不少专家开始探索研究绿色农业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意义重大的研究成果。王艳秀、周旗等认为,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绿色农业是一种依靠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严立冬等从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绿色农业以绿色技术进步为基础,充分应用绿色高科技手段,集节约能源、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于一体,并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刘连馥等在综合国内绿色农业概念提法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绿色农业是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实质上是一场农业创新、农业技术革命,是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重要发展模式。概括国内学者关于绿色农业特征研究,绿色农业主要有6个鲜明的特征: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多样化、产业化和高效化。

2.2绿色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诸多学者研究认为,绿色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有:生态经济理论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中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农业生态学中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协调共生理论,创新理论中农业制度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等。

3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压力逐渐增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识。综观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以下3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初步探索阶段(1986~199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包建中在1986年提出了“绿色农业”的概念。部分农业学者也开始对绿色农业的内涵及实践应用开始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2)第二阶段是持续关注阶段(1992~2002年)。1992年开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农业发展向“两高一优”方向发展,即农业发展要高产、优质、高效。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绿色农业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并逐步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开始建立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

(3)第三阶段是稳定发展阶段(从2003年至今)。2003年,在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我国正式提出了 “绿色农业”的概念。2005年,卢良恕等6位专家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的建议》的报告。回良玉副总理对报告作了重要批示,并充分肯定了绿色农业理论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2006年起,部分省份先后建立了绿色农业研究中心,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的科研专项研究相继启动。2013年,在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上,由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的提案》成为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0001号提案,建议因时因地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绿色农业发展逐渐变成当前发展的共识,被广泛认同和支持,各地也在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发展绿色农业。

4实践中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分析――以四川江安县为例

近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指导文件,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四川宜宾市从实际出发,在农村劳动力继续转移的情况下,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改革,探索完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其中,江安县坚持绿色发展,围绕“走产村相融道路,创绿色农业典范,建幸福美丽新村”思路,推进麻衣坝现代农业综合改革验示范区建设,形成了“五化”引领的绿色农业发展新模式。

4.1管理模式标准化

麻衣坝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先后引进一家生猪养殖企业和一家农业发展公司,分别从事现代种、养殖业发展,建成特色种植基地2000余亩,存栏种猪5000余头、年产仔猪10万头的大型养殖场及家庭代养场。已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实行过程管控;并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确保供港蔬菜实现企业自查、政府抽查、香港检查3个达标。积极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流程,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4.2生产设施现代化

示范区通过实施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适应产业化运作的“田、路、水、电、管”五网配套体系,新建高标准农田2000亩,道路13.8 km,排渠4.6 km,种养循环管网12 km,喷灌头10万个,配套农产品产业服务中心和生猪养殖智能化的流水线设施,实现农业生产设施现代化。蔬菜基地实施土地整理后,大力推广育苗、播种全机械化生产,实现喷灌设施全覆盖,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4.3产业分工专业化

示范区依托两家龙头企业,大力推广“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协会统筹、金融服务、保险兜底、政府扶持”六方合作机制,将企业、农户、县级农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县财政部门引入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中,并明确各方责任主体分工,形成农业生产车间集群,实现专业化发展。针对部分有资金、有意愿经营种植蔬菜、生猪养殖的农户,以“公司+家庭农场”为纽带,按“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培训指导、统一物料供应、统一防疫、统一生产管理、统一销售回收”的六统一模式,带动发展家庭农场。通过供港蔬菜、生猪产业化这两个项目,直接解决了当地1000余人就业,带动江安600户以上的农户致富,间接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助农户均增收上万元。

4.4资源利用循环化

示范片两家企业“牵手”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粪污和废水,经过分级沉砂、分级粪池收集处理和厌氧发酵,沼液就富含溶解氮、磷、钾和植物生长细胞的黄腐酸,成为了生态种植业难得的有机肥料。沼液经提灌站输送至高位沼液池,通过铺设灌溉管网进入麻衣蔬菜基地用于蔬菜种植,形成“猪-沼-菜”、“猪-沼-果”生态循环产业模式,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同时,养殖场厌氧发酵所产生的大量沼气,还可以用于发电,为示范园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促进“生猪产业-生态农业-新能源产业”循环互动。

4.5产品销售国际化

在示范区建立的供港蔬菜基地已具备直接出口农产品资格。每批次蔬菜先经过机械车间分拣,对蔬菜品质进行分级、装箱冷链物流运输至深港检测点,抽样合格直接进入香港蔬菜协会指定仓库,并在香港、广东市场形成“错峰销售”。同时,还不断加强市场开拓,实现了蔬菜直供韩国、新加坡市场,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积极加强与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并与欧盟签署意向合作协议,着力推动加工猪肉出口外销,逐步实现生猪产业国际化发展。

5思考与建议

从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四川乃至全国,绿色农业已在一些地方实施并快速发展,但是西部地区绿色农业起步晚,发展中还面临绿色农业品牌少、基层设施建设不足、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第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农业培训和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等制约因素。为了推进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中绿色农业快速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5.1挖掘自身优势,科学选择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绿色农业要根据各县域经济条件和地理优势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利用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以山区为主的区县,建议以发展经济林业(包括茶叶、果木等)和畜牧业为主,选择发展当地的优势主导农副产品和农业龙头企业,以进一步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以浅丘或平坝为主的区县,要充分利用水陆交通便利、水源丰富等优势,发展粮食作物种植业(包括瓜果、蔬菜等),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以浅丘为主的区县,要充分利用近郊交通便利、立体种植的优势,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带动整个区域内农旅经济发展。

5.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做好绿色农业发展的要素保障

政府部门要加大绿色农业扶持力度,加强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以农田、水利、交通、生态、农村沼气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创新绿色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构建农业科技“教学、生产、研究、推广”一体化发展模式,完善相关配套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技推广与服务条件。另外,要建立绿色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既要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开展农业、农村、农民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也要创新投入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发展绿色农业。

5.3培育绿色农业主导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前提和核心。在当前经济形势压力大的情况下,要以地方主导产业为支撑,全面成片推进,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进而走向标准化、现代化、高效化发展。在全面成片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休闲观光功能的布局,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结合乡村旅游功能,以各类乡村文化节为契机,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式农业,积极创新都市观光型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5.4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绿色农业品牌知名度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壮大,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突出其对以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销售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从而促进绿色农业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建议启动多方面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示范作用大、带动能力强、具备引领区域绿色农业发展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对企业在贷款贴息、品牌打造、基地扩建、科技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扶持。

5.5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绿色农业生产效益

积极推动各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并以专业社为主要成员,联合科技、供销、农村合作银行等部门组建联合社,构建“多位一体”的办事平台,完善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的物流体系建设,改造一批绿色农产品专业销售市场,积极引导多种经济组织与专业大户参与绿色农产品流通,大力培育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加快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市、县、镇三级农业信息互通平台,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库,加大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对绿色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要加快产销对接。重点搞好绿色农特产品、食品展销和对接活动,提高当地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5.6绿色农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能力和素质

积极开展绿色农业职业培训,充分l挥农业中专、农广校、农函大等农民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广泛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着力先进适用绿色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培养一大批适应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绿色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绿色种养殖。要重点搞好专业大户、职业农民和新型农场主等核心农户的农业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为发展现代规模经营和绿色农业产业化培养合格的生产经营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艳秀,王洪会.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基于生态补偿视角[J].江南论坛,2012(6):14~15.

[2]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农业经济问题,2003(10):36~39.

[3]黄国勤.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J].江西农业学报,2008(12):157~159.

绿色农业现代化例4

关键词:绿色经济;现代农业;转型

所谓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经济的转型、经济质量的提升,并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创建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历史机遇下,我们需要利用绿色经济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绿色经济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1.以绿色经济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农业弱势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农民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相对简单,农民增收难度大,城乡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些都决定了以绿色经济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据统计,很多省市的农业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正在逐年下降,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越来越大,如果解决好农业发展的问题将有利于提升农业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提升农民收入。

2.以绿色经济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环境的保护。20世纪后半世纪以来,农药的广泛使用,对产量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导致了对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污染。资源环境的约束较为明显,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而且随着工业污染和农业自身污染的加重,资源制约的影响将更加明显。而绿色农业是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统一,绿色经济理念倡导理性行为,建立生态合理、效益良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将会促进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以绿色经济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其对绿色产品和健康产品的关注越来越大,随着“瘦肉精”等事件的影响,健康和绿色的现代农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另外,全国农业受到市场因素的制约也在加剧,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影响了农业的效益,要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绿色现代农业是必然的趋势。

二、以绿色经济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

1.资源和地域条件是绿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硬件支撑条件。发展绿色现代农业要有相应的空气湿度、水土资源等。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区域有自己的特色且互补性较强,各个区域在发展的时候需要掌握区位条件、地域特点、生态环境等,让农业生产者可以在生产中进行扬长避短,确定绿色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超过环境承载力,达到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

2.绿色生产力是绿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条件。绿色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绿色农业生产力的支持,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人力素质、技术情况。绿色现代农业生产力是一种综合生产能力,它需要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需要它们进行有机结合。绿色现代农业需要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素质的现代农业生产者,并需要配备相应的现代设备,以做好生产力这一动力支撑条件,达到提升效益的目的。

3.政府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支持是现代绿色农业的发展保障。我国农业的发展受限于资源、人力、环境等的制约,其发展一直不能实现现代化的普及,而现代农业则是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论和方法经营的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相关技术和设备的投入,需要资金支持。要达到农业和市场需求的匹配,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果,就必须有必要的政府支持和金融支持。

三、以绿色经济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

1.培育优势产品,加强区域布局,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建设。发展绿色现代农业需要因势利导,根据各地的不同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进行着重发展各地的一些优势农产品,培育当地的新型农产品产业,促进区域农业的发展。例如,在一些东部地区,可以积极发展外向型的农业,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科技水平,促进绿色农产品得以顺利出口,避开绿色壁垒的影响;对于一些中部地区可以优化其粮食的品种和品质,建立大型商品粮、饲料粮的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在西部则可以重点扶持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在推动农产品特色化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农业的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加强加工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同时建立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在重点生产基地、市场、企业等建立监测点,降低农药的残留等,保证农产品品质。

2.以现代工业带动绿色农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绿色现代农业需要依靠科技实现生产质量的提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高产出、高回报。在绿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继续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转变,农业生产也要实现由“低端”转向“高端”变化,要积极探求合适的方法占领农业产业链条的高附加值的内容。在这种过程中,工业要带动农业的发展,运用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的收入。各地要培育一些龙头加工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采用“期货+订单”的采购模式,围绕农业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提升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在工业带动农业过程中,政府要重点培养一些有规模、有技术、辐射能力强的企业,引导企业和合作社、农户的对接,并让这些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园区建设,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在全国均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3.加强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技水平,促进农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相关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实现绿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绿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广需要相应的人力支撑。首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主动承担起责任,将农业技术人员组织调动起来,分期分批进行前沿和实用性强的理论及技术培训,推广以这些技术骨干带动农业整体技术提升的模式,让农业技术人员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选择一些在当地推广意义大且效益高的项目,做出典型,进行试点观摩,让群众真正能够愿意使用新的技术。其次,在农户的技术培养上,要根据不同地区特色,结合与合作社、农村活动中心等的合作,由专业的技术队伍进行进驻培训,并对目前市场需求、产品要求、设备标准等进行疑难解答,为农业生产的有效性进行必要的技术支持,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可以根据“送进来、派出去”的模式提供场所让农户可以主动过来接受培训。对于技术人员和农户的教育培训需要在原有的技术培训体系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应用,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模式让农户了解到绿色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法律和政策等。

4.提供财政支持,完善小额贷款,为绿色现代农业提供金融支持。国家要结合各地的特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出台相应的支持绿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等,在税收、财政投入等方面加强对绿色现代农业的支持。通过这些财政手段,政府要积极引导农业的产业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发展基金,对在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经营、绿色产品销售等组织和个人给予重点的财政扶持,对于绿色现代农业的发展给予税收优惠,各级政府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现实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要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各级政府可以从信贷政策入手,制定一些专项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个人及组织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优先贷款等方式加以支持,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完善小额贷款组织的建立,引导其资金投向从事绿色现代农业的组织和农户中。

5.完善法律环境,引导绿色消费,提升社会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国家要根据已有的环境和经济发展法律法规,出台相应的绿色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定,以此为准绳,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完善相应的配套细则,各地政府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地方性的法规和条例,树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政府也要积极推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通过提高资源税,加强对环境破坏的惩罚等约束盲目推动经济增长的行为,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的意识。各级政府也要充分认识推动绿色现代农业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工作力度,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产业开发和资源利用的关系。另外,政府和企业也要积极引导社会的消费观,并加强自身“绿色+特色”的发展,建立有特色、有品牌的地区产品,为农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刘云波,陈继慧.绿色食品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8):192.

[2] 黄秉杰,刘东斌.绿色农业――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希望[J].农村经济,2002,(4):1-2.

绿色农业现代化例5

(一)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1994年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贯彻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于1995年《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各级金融部门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发放固定资产贷款时,必须从信贷发放和管理上配合环保部门严格把关。“''''97亚太国际物流会议”指出了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是各行各业在21世纪需要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使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需要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农产品经常遭遇绿色壁垒的限制。近年来,日本以我国蔬菜有28%抽检不合格为由,开展了对我国农产品检查强化月活动,过去只抽查6种农药,现在要查40多种,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对日本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据统计,2001年年底到2002年2月底,从大连海关出口的农产品遭退运达159万美元,2002年1至3月,青岛海关被退运的冻鸡产品为505.4吨;2002年一季度,天津海关被退回的农副产品清单共80票,总价值134万美元;内地水果在香港市场上的份额也由以前的占主导地位降至目前的10%。显而易见,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环境十分严峻,尤其农产品在绿色物流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为缩小并消除这些差距,其首要问题是农产品全面实施绿色物流战略,其战略实施有赖于金融支持。

(三)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的需要

绿色农产品是21世纪人类的主导食品。大多城市居民和有文化的知识界人士,十分希望能吃到安全、无污染食品。据报道,98%的德国人、89%的美国人、84%的荷兰人在购物时,会考虑产品的环境标准和质量标准;85%的瑞典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清洁而支付较高的价格;80%的加拿大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商品;77%的日本消费者只挑选符合环境要求的商品。据京津沪市场调查显示,79%~8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由此可见,绿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开发潜力巨大,为金融机构投资开发绿色农产品提供了获利契机。

(四)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把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作为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重点。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我们不但要建设生态文明,而且循环经济要形成规模,在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作为带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只有通过各种金融手段,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指金融机构(银行业)在面向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绿色金融产品,为抑制现代农产品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实现对现代农产品物流环境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21世纪是个“绿色”世纪,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开发农村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经济效益,而且提高了其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它符合我国政府宏观产业政策,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绿色化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严重缺失分析

(一)目前农产品物流运营中的负面效应严重

现代农产品物流过程存在着巨大的“外部负效应”(spillovers)。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等,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1)农产品运输方面。农产品汽车运输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汽车的长途运输,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以及汽车噪音等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2)农产品加工方面。对蔬菜缺乏必要的加工过程,大量毛菜直接进城销售。据资料显示,100吨毛菜可以产生20吨垃圾,毛菜进城到农贸市场上销售时,相关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方面的费用,则存在着一个数量惊人的无效物流成本。(3)农产品流通方面。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大。一些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如奶制品、海鲜等),70%的销售价格被用来补贴物流货损支出。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的卫生条件差,污染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营中存在着严重的负面效应。

(二)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缺失

尽管我国早就实施了“物资银行”、“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等战略,但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存在着严重缺失。

(1)独立性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空缺。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为了抓住发展的商机,不断推出一系列物流金融产品,附带开设了物流金融服务业务,但这些业务都是面向大型的物流企业,而对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视而不顾,即使受理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相关业务,也是附带的,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业发展的需求。(2)专业化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欠缺。虽然2003年广发行在全国最早推出了“物流银行”,为部分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解决物流企业融资与发展的渠道;2005年深发行实行了“供应链金融”战略,把客户、物流企业和银行融为一体,使数百家企业分享到了物流金融平台的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但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等因素的限制,供应链金融仅能为大型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企业规模的扩张,难以满足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的“融资、结算、风险分散”的需求,更难以满足我国规模甚大的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绿色物流金融业务。(3)农村金融机构目前也难以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目前我国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非正规金融机构,因组织和制度的缺陷,已不能适应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信贷,更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需求。

(三)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

在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供给存在着严重短缺。(1)农产品绿色运输方面。在农产品绿色物流选择汽车运输时,需要采用符合国家尾气排放标准和噪声排放标准的车辆,减少大气及交通噪声污染,还需尽量采用适宜绿色农产品保鲜运输的车辆,如密封保温车、密封冷冻车,保持车体内外清洁卫生、无污斑、无破损、无锈蚀,表面光滑易清洗,车内设有消毒设施,并有消毒记录。然而,在实现及时、安全、准确农产品绿色运输时,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不能提供巨额资金。(2)农产品绿色仓储方面。绿色农产品为保证储藏质量,实现冷库储藏,进行气温和湿度控制,以保持其新鲜度,并加强绿色仓储期间的日常检查与防护措施,杜绝一切损害农产品质量的行为,同时要求绿色仓库布局合理,保证周围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消耗。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也缺乏巨额资金支持。(3)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方面。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是采取现代化的装卸搬运手段及措施,尽可能减少装卸搬运环节,消除无效搬运。作业次数增多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还增加了绿色农产品的损坏几率,难以消除搬运途中对绿色农产品的品质污染。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缺乏巨额资金支持。(4)农产品绿色包装方面。农产品绿色包装要轻量化,可回收、重复使用,可循环再生,低能耗、低成本。对农产品绿色包装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包装材料中不应含有毒性的元素、病菌、重金属,还要考虑选用的材料易于加工,在加工中无污染或少污染,采用可完全降解的绿色包装制品等。可是,在避免农产品绿色包装污染,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不能提供巨额资金。(5)农产品绿色流通加工方面。绿色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为控制绿色加工场地、加工机械的卫生安全,在生产方式上,改农产品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集中处理绿色农产品加工中产生的各种废料,并考虑加工副产品的可回收性和利用性,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料。但在这些方面,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缺乏提供巨额资金支持。(6)农产品风险分散方面。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产品分布面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产品的季节性,以及市场供求信息不畅,都给农产品绿色物流带来很大的风险。在竞争加剧的绿色农产品市场下,农产品绿色物流风险除自然风险之外,还包括绿色农副产品的市场风险、农资质量风险和供应延误风险,储运公司绿色储藏风险、绿色运输风险等。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更缺乏巨额资金支持。

四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成因分析

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存在着严重供给短缺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抑制,致使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具体原因可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国有商业银行支农弱化及农村金融组织制度欠全

为了防范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机构撤并,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日趋单一化。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流出资金估计达3000亿元,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0%,致使国有商业金融支农弱化。农村信用社呆账包袱沉重,商业化经营倾向严重,大量资金流向收益率较高的城市或非农部门,真正需要贷款的农户和农业企业难以得到贷款。作为承担政策性任务的农发行,由于业务范围太窄,粮棉企业贷款没有还贷的激励和压力,容易产生较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加上历年财政承担其资金负担,拨补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向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借款筹资成本上升,亏损十分严重,难以承担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性金融重任。

(二)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金融组织制度缺失

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存贷业务网点收缩后,邮政储蓄分流只储不贷,2007年以来,部分省市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为解决农村小额信贷问题谱写了新的篇章。“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其自身组织制度的缺陷,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需求。我国政府调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全面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重视“乡村银行”、“村镇银行”建设,由于粗具规模的民间金融组织制度缺失,筹资和用资成本高,加之缺乏规范的运作机制,导致高利贷在农村盛行,引发局部金融风险。由此可见,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金融组织制度缺失,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需求。

(三)专项的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土地银行”尚未开发和运用

“土地金融”制度是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供应链金融新范式,农村“土地银行”欠开发和运用,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的“瓶颈”。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目前农户和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机制不健全,且缺乏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提供担保,致使农村大面积不动产的“僵土”没有盘活成为动产质押的“活土”,农户或农民“弃金为荒”,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加之农业保险萎缩,一遇到自然灾害,无力归还贷款,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努力开发和运用“土地银行”金融产品,实现现代农村土地资金流与农产品绿色物流的高效融合,不断拓展新型的农村“土地银行”为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供应链金融新模式。

五结束语

绿色农业现代化例6

关键词:农业 经济 绿色 转型 条件

作为农业发展的趋势,绿色现代农业发展得到了扎实的进步,国家也在不断支持农业的发展,作者认为要以绿色经济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本质在于促进绿色现代农业的发展,而这一农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措施加以努力。

一、培育优势产品,加强区域布局,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建设

发展绿色现代农业需要因势利导,根据各地的不同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进行着重发展各地的一些优势农产品,培育当地的新型农产品产业,促进区域农业的发展。例如在一些东部地区,可以积极发展外向型的农业,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科技水平,促进绿色农产品得以顺利出口,避开绿色壁垒的影响;对于一些中部地区可以优化其粮食的品种和品质,建立大型商品粮、饲料粮的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在西部则可以重点扶持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在推动农产品特色化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农业的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加强加工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同时建立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在重点生产基地、市场、企业等建立监测点,降低农药的残留等,保证农产品品质。

二、以现代工业带动绿色农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

绿色现代农业需要依靠科技实现生产质量的提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高产出、高回报。在绿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继续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转变,农业生产也要实现由“低端”转向“高端”变化,要积极探求合适的方法占领农业产业链条的高附加值的内容。在这种过程中,工业要带动农业的发展,运用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的收入。各地要培育一些龙头加工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采用“期货+订单”的采购模式,围绕农业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提升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在工业带动农业过程中,政府要重点培养一些有规模、有技术、辐射能力强的企业,引导企业和合作社、农户的对接,并让这些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园区建设,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在全国均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三、加强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技水平,促进农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关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实现绿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绿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广需要相应的人力支撑。首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主动承担起责任,将农业技术人员组织调动起来,分期分批进行前沿和实用性强的理论及技术培训,推广以这些技术骨干带动农业整体技术提升的模式,让农业技术人员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选择一些在当地推广意义大且效益高的项目,做出典型,进行试点观摩,让群众真正能够愿意使用新的技术。其次,在农户的技术培养上,要根据不同地区特色,结合与合作社、农村活动中心等的合作,由专业的技术队伍进行进驻培训,并对目前市场需求、产品要求、设备标准等进行疑难解答,为农业生产的有效性进行必要的技术支持,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可以根据“送进来、派出去”的模式提供场所让农户可以主动过来接受培训。对于技术人员和农户的教育培训需要在原有的技术培训体系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应用,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模式让农户了解到绿色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法律和政策等。

四、提供财政支持,完善小额贷款,为绿色现代农业提供金融支持

国家要结合各地的特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出台相应的支持绿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等,在税收、财政投入等方面加强对绿色现代农业的支持。通过这些财政手段,政府要积极引导农业的产业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发展基金,对在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经营、绿色产品销售等组织和个人给予重点的财政扶持,对于绿色现代农业的发展给予税收优惠,各级政府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现实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要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各级政府可以从信贷政策入手,制定一些专项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个人及组织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优先贷款等方式加以支持,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完善小额贷款组织的建立,引导其资金投向从事绿色现代农业的组织和农户中。

五、完善法律环境,引导绿色消费, 提升社会对现代农业的认识,

国家要根据已有的环境和经济发展法律法规,出台相应的绿色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定,以此为准绳,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完善相应的配套细则,各地政府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地方性的法规和条例,树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政府也要积极推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通过提高资源税,加强对环境破坏的惩罚等约束盲目推动经济增长的行为,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的意识。各级政府也要充分认识到推动绿色现代农业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工作力度,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产业开发和资源利用的关系。另外,政府和企业也要积极引导社会的消费观,并加强自身“绿色+特色”的发展,建立有特色、有品牌的地区产品,为农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

综上,本文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为切入点,探讨在这一经济理念下如何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限于作者理论和实务的局限,提出的措施难免会有所偏颇,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行业和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绿色农业现代化例7

2.实现农业物资的绿色运输。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其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物流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环境污染必然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实现农业物资的绿色运输首先是要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农资的绿色运输还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提倡共同配送、多式联运,研究能有效改善环境问题、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交通运输技术,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辟环保、节约、顺畅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绿色通道。

3.改进农业物资的绿色仓储。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使用和生产都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平衡供需,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进行科学的仓储是非常重要的。绿色仓储可根据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不同特性,采用不同设施条件的仓库分类保管,做好防潮、防腐、防漏等工作,积极采用现代储藏保养技术,加强科学养护,如塑料薄膜封闭技术、低压保鲜储藏技术、采用“生物霉”技术等来延长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储藏期和保鲜期。

4.强化农业物资的绿色包装。包装是商品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大量的包装材料在使用一次以后就被消费者遗弃,从而造成环境问题。例如现在我国比较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就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随地遗弃引起的,这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一大公害。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绿色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

5.发展农业物资的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是指所有与资源循环、资源替代、资源回用和资源处置有关的物流活动,它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常被发达国家作为建设循环型经济的重要举措。实施逆向物流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有完善的商品召回制度、废物回收制度以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制度。在我国,逆向物流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只是局限于废旧物资回收、生活垃圾分类等初级行为,经济效益尚不明显。

二、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

1.绿色物流适应了世界社会发展的潮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加入世界观贸易组织后,农产品出口的门坎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生产的限制因素越来越多,我国涉及农业的物流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发展绿色物流将是其理性选择。

2.物流绿色也是物流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物流作为现代新兴行业,有赖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分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物流要发展,一定要与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紧密衔接,人类的经济活动绝不能因物流而过分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至造成再次重复污染。我国现代农业正处在建设与发展之中,选择绿色物流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

3.绿色物流是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显而易见,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的节约和降低成本,更重视的是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它对生产经营成本的节省是无可估量的。

三、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措施

1.发挥政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为绿色物流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实施绿色物流的策略对于政府来说,要发挥政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政府要把现代农业经济全过程的绿色环保作为施政的基本策略,不能只强调生产和消费的绿色化,而忽视物流的绿色化。政府在物流绿色化刚起步阶段,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采取措施全面引导,使物流企业绿色化能顺利进行。

政府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绿色物流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宏观上对物流体制进行管理控制,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除了控制之外,政府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2.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绿色物流发展提供基础支持。一是发展农村经纪人合作社。由农民挑选出的经纪人收集各种信息并将其整合,帮助农民实现“买难卖难”的问题,并可利用所获得的信息为开展共同配送提供可能。二是发展农村连锁经营。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在农村建立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并与农户签订协议,形成“基地+配送中心+连锁店”或“基地+批发市场+连锁店”的产业链。三是面对全球市场,培养第三方绿色物流企业,利用这些企业的优势可降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附加价值,带动农民开展绿色物流,增强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利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开拓市场,选用优良农业资料,打造一流质量的农产品,开发一流的市场。

3.开展消费者绿色教育,为绿色物流发展提供公众支持。开展消费者绿色教育,要通过专家讲座、参观学习、召开研讨会、培训、宣传等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的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绿色经营和服务意识。开展消费者绿色消费教育,全社会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科学消费。通过优质、安全、无污染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来改善人们的消费质量,并通过在消费过程中观念的转变来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绿色消费意识。同时,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进行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

绿色农业现代化例8

中图分类号:F320.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4-0052-04

1.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1绿色农业是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模式之一,是当今世界各国实施持续农业目标被广泛接受的模式[1,2]

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其基本内容:一是指生物的多样性;二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即注意对环境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把农业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三是指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绿色农业其产品――绿色食品是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农业。绿色农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目前,绿色农业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发展,安全、卫生、优质、方便的绿色食品和其他高质量的食品正在成为主流,绿色农业发展正开始为保护环境和进一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西方国家高,但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许多农产品开始出现过剩。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型、质量型农业的开发,农民的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也已大大增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条件也已具备。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迎接全球性农业竞争挑战的战略举措[3,4]。

1.2绿色农业基地的选择和建设的重要性

边远落后地区,特别是位居“江河源头”地区和相对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盆地,具有良好的发展绿色农业的基础条件。这类地区一般远离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的城市、农业污染少,环境洁净,农业生产投入水平相对较低,农产品具有绿色农产品的特征。因此,选择该类地区发展绿色农业是建立绿色农业基地的首选。

利用边远落后生态环境较好地区,建设绿色农业基地,不仅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而且对整个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平衡和稳定具有深远影响。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带动绿色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杜绝滥施化肥、减少农药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通过绿色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还可以扩大饲料饲草来源,发展绿色畜牧业,实现农牧林草多种生态农业,不仅使边远落后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有利的支撑条件,减少环境压力,有利于生态环境和植被的就地保护,避免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潜在威胁,实现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可持续发展[5]。

目前我国农业处于由非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向绿色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重要的转变时期[6,7]。发展绿色农业,利用现代绿色农业的技术手段和市场营销理念,直接将其落后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直接推进到与现代农业和现代市场需求相融合的产业体系,不仅避免重蹈覆辙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之路,回避了在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需要治理的巨大成本投入,使农业经营方式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而且可以利用边远落后地区环境资源优势,提高当地无污染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边远落后地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的实践,总结和摸索绿色生产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经验和措施,对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农业发展路径选择,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边远落后地区,特别是江河源头地区、地域相对封闭和远离现代农业文明的边远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地理上的独立特性,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可以实现分批建设绿色农业基地,由点到面、由西部向东部地区,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逐步推进,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而且对最终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布局模式提供了思路。

2.门源盆地建设绿色农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2.1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青海门源盆地是众多江河源头地区的盆地之一,也是黄河支流大通河源头地区。东、北邻甘肃省,西、南接祁连、海晏、大通、互助县,由祁连山脉的岭龙岭和达板山两大支脉夹持的东西长156.24公里、南北宽103.99公里,总面积6 902.26平方公里的小型盆地。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5 254~2 300米。盆地中部平坦开阔,西北部为高寒草甸山区,东南部为山林沟谷,大通河自西向东纵贯全境。属青藏高原寒温湿润气候带,平均海拔3357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 575小时,太阳辐射146.5千卡/厘米,年平均气温1.3℃,作物生长期110~120天,年降雨量530~560毫米,气候冷凉,无绝对无霜期,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概率低,适宜种植青稞、白菜型油菜等生育期短的农作物。盆地内含青海浩门农场、门源马场和门源县县辖12个乡(镇),109个行政村,人口15.4万人,总耕地73万亩。

2.2农业环境质量优良

2003年经过青海省地矿中心对该地区的环境质量检测和评价,门源盆地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条件,具备良好的绿色农业环境条件,主要环境影响化学元素汞、铬、铅、砷、铜、DDT、PH值等指标测定,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析主要环境影响化学元素汞、铬、铅、砷、铜、DDT、PH值、氟化物、氯化物、氰化物、细菌数、大肠杆菌等指标测定,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大气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环境影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和总悬浮物等,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通过绿色食品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根据检测盆地内大气洁净,无空气污染;土壤、空气、水质等环境条件完全符合生产无污染绿色农业要求。

2.3绿色农业资源优势明显

门源盆地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盆地内现有的工业企业主要为水电资源开发和农畜产品加工,没有工业污染源,具有绿色农业的“三净”(土净、水净、空气净)的良好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中长期保持较低水平的化肥、农药等投入,确保了当地农业具有明显的绿色农业条件,油菜、青稞和牛羊肉等农产品成为优质绿色食品,不仅是青海省人民群众喜爱的农产品,而且是青藏高原藏区农牧民的传统主食,也是“青稞酒”的主要来源。门源盆地是油菜籽的原种地,是白菜型油菜籽种质资源最多的地区,也是青海省青稞的主产区,其青稞单产高、品质好,商品率较高,市场需求强劲,成为发展优势的农产品。加之油菜籽、青稞育种优势和种质资源储备丰富,在优质、专用、高产、强适应性育种方面有广阔选育空间和发展基础,发展优质油菜籽、青稞生产具有绝对优势,为其他地区所不可比拟和替代。

2.4建设难度小和操作性强

在门源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盆地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具有比较优势,一是易于全面规划,按照绿色农业的基本要求,科学布局,合理实施,全面建设。二是绿色农业建设较少的存在投入外部性问题,即农业投入的受益者主要是盆地内部,而盆地外部由于地域环境限制可以消除非绿色农产品“搭便车”和混杂等问题,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具有明显的积极性。三是在技术上容易控制,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和农产品质量问题可以迅速检测,并使其制度化。四是在政策层面上,使农业、农村和农民等方面的多项政策进行规整,避免政出多门,重复建设,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资金投入上,主要是绿色农业生产能力、流通环节和制度体系的建设,而不需要对已污染的环境和农业生产资源进行治理,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

3.门源盆地绿色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与评价

3.1绿色农业资源开发不足

门源盆地绿色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绿色农产品营养丰富,质量安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青海省高寒地区所产油菜籽、青稞富含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淀粉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已经成为本地区广大群众信赖的地方农产品,随着内地多种食品质量问题的曝光,当地农产品出现热销、脱销情况。但绿色农产品长期处于原始生产状况,没有按照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开发,一是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总体上,农业生产处于绿色生产体系,然而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缺乏规范,使绿色农产品产量低,质量难以稳定。二是加工技术落后,绿色油菜籽只是初加工,粗炼后成为群众最主要的食用油来源;青稞被制成糌粑,成为最基本的日常食品。门源盆地油菜籽、青稞因质量上乘,除供本县消费外,大部分销往周边地区和。牛羊肉畜产品以活畜的形式出售。产品增值能力弱。三是绿色农产品营销水平和现代营销技术,包装技术空缺。商品品牌注册、绿色农产品标签和条形码技术推广等,处于空白,广告宣传和组织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优质农产品长期以来价格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3.2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受资金、交通、信息等因素影响,农民文化知识更新慢、信息不灵、资金短缺,制约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和应用程度低,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不全,农业专业经济组织不健全,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处于原始状态,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处于低水平状况,这既是长期以来该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的原因,也是一种发展的优势,即落后农业地区,环境污染少,农产品基本为天然绿色食品,成为现代广大群众寻求的热销农产品。

3.3自然灾害频繁,抗灾能力弱

门源盆地地处高原地区、位于农业生产的极限地区,虽然日照充足,空气洁净,但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其中,旱灾危害最大,盆地内年蒸发量大,降水量较多却集中在7~9月份,作物生长前期干旱少雨,春旱、春伏连旱时有发生;其次是门源地处祁连山腹地,气候复杂多样,境内局部地区易受霜冻、雪灾和冰雹危害。由于缺乏适合的农业机械及配套机具,清选、烘干、仓储设备匮乏,绿色农产品丰产不能及时收割、归仓,造成很大损失,其损失程度高达15%。

3.4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长期以来,当地政府和国有农场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给予了充分重视,保持了一定的技术力量、科技储备和较为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建设以及相应的绿色农业科技体系和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业新品种选育上长期存在高产而忽视优质,农业新技术注重品种选育,而忽视了相配套的栽培技术、避灾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绿色农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生产中仍存在品种混杂退化,栽培方式落后,部分农田单纯依赖工业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中缺乏安全、环保的生物农药和施用技术,对当地绿色农业的发展和优良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4.门源盆地绿色农业建设的途径选择与建设体系

4.1绿色农业建设的途径选择

4.1.1空间布局。门源盆地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空间范围应包括整个盆地,将整个盆地内的农业生产体系全部纳入绿色农业生产体系,这样才能有利于整个农业区内不至于出现“劣质农产品驱逐优质农产品”的效应。

4.1.2绿色农业结构。绿色农业的产品结构以青藏高原和当地特色农产品油菜籽、青稞和牛羊肉等绿色食品为主。绿色农业结构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其中,畜牧业由草原畜牧业和农区育肥养殖业组成。

4.1.3绿色农业建设的主要路径。利用门源盆地的绿色农业生产环境,通过绿色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替代和绿色生产体系的建设,达到绿色生产,获得优质绿色食品。以建立油菜籽、青稞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和基础,并对油菜籽进行加工,生产绿色优质食品精炼油;以青稞和油菜籽秸秆、加工后的麻渣等为原材料,通过综合利用作为绿色饲草料,进行牛羊育肥,加快养殖业,获取绿色牛羊肉等畜产品;牛羊畜粪进行加工利用生产绿色农产品专用肥料,或经过无公害处理后施入农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同时,建立绿色农产品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信息体系,以及完善市场体系和绿色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和制度,确保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质量。

4.2绿色农业基地主要体系的建设

4.2.1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油菜籽、青稞等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别按照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素替代,增加农业机械,并对生产者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知识和操作规范培训。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主要推广技术内容是利用保护性农业机械深松性播种,无污染和替代型的绿色农业专用肥料的施用。针对农作物收获后因各种原因造成损失较大,缺乏农业机械等实际情况,对现场晒场、清选、烘干、仓储场所进行改造,彻底扭转粮食收获后的损失。以绿色饲草饲料发展绿色畜产品,通过牲畜饲养条件改善、饲草料加工设施建设,提高牲畜繁活率和饲料报酬。

4.2.2建设绿色生产要素体系。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用绿色农业专用肥料替代化学肥料的使用,是绿色农业获得高产稳产的主要技术路线,也是实现高效绿色农业的重要手段。一是利用青海省已有的绿色农业专用肥料技术成果,加快绿色农业专用肥料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重点是以当地有机肥料和现代生物技术建立绿色农业专用肥料厂,实现肥料投入替代,确保农业生产体系无污染。二是利用生物农药,进行示范、推广。保证门源盆地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中完全杜绝污染和不符合绿色农业生产的肥料和农药,确保盆地内农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保证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有充足、廉价、优质的绿色农业生产专用肥料和农药,并不增加生产成本。

4.2.3绿色农产品增值工程体系。绿色农产品加工是增加产值的主要途径。目前,盆地内农产品加工主要是油菜精炼油加工,年加工能力3万吨左右,其产品2005年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但是,由于加工能力不足,规模经济效益较低,潜力还没有得到挖掘,其加工量不足盆地产量的20%。门源盆地大部分绿色油菜籽依旧以原料销售其他地区,产品附加值低。由于大量油菜籽销售异地,大量麻渣也难以就地开发利用,及时还田或过腹还田。在现有的生产能力和基础上改扩建,增加设备更新改造,改扩建植物油生产线,不仅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而且可以增加就业能力,提高当地税收、更主要的是将油菜籽加工后大量的麻渣留在当地,为发展饲料和有机肥料等提供了廉价质优的原料。

4.2.4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技术保障体系。绿色农业农田技术工程。主要用青海省特有的羊板粪肥,通过熟化处理后,增加有机肥料使用量,培肥地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对部分中低产田,特别是水利设施毁损严重的农田,进行维修建设和改造,达到基本农田要求。对绿色农业区土壤肥力进行统一采样分析测试,根据营养状况,提高平衡施肥技术,通过增施有机肥、合理补施绿色专用肥料等手段,培肥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土壤的抗旱保水、保肥功能,使耕地土壤物化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油菜、青稞提纯复壮和良种繁育基地,在门源盆地绿色农业基地区中心地区建立青稞原种生产、原种繁殖和提纯复壮基地,以完善、健全种子生产三级体系,保证绿色青稞基地生产用良种的供应。

通过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和应用现代影像技术远程培训等手段对油菜籽、青稞生产经营者、生产管理者、技术人员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知识和操作规范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绿色食品知识、绿色油菜籽、青稞生产栽培技术、绿色农产品生产环境的保护、生产规程、绿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和国内外发展趋势等。

4.2.5完善绿色农业规范制度和监测体系。建立绿色农业营销组织及网络体系,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业销售经营网络体系,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发展绿色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发展专业经营组织极为重要,由盆地内各级领导亲自牵头,由油菜籽、青稞和养殖户以及绿色农业销售人员、贩运个体户等成立绿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完善绿色农业营销体系,成立油菜籽、青稞和畜产品经营协会,指导和协调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和加工,并通过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利用网络信息和其他一些途径,加强产后服务,沟通产销通道,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和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成立经营协会,强化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加工制度的实施,最终实现由专业协会和当地农产品检测体系为主体的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以及产品标签化、条形码信息化和产品追溯制度体系的建立,全面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建立绿色农业检测中心,以便于及时掌握项目区大气环境、土壤、水分状况,监督检测农业生产投入品农药、化肥、种子等的质量与使用种类、剂量等,产品及区域内污染源检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WTO背景下西部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及模式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彭小丁,黄祥湖.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必然趋势和基本思路[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2,(2):18-20.

[2]龚诞申.迎接绿色革命的新纪元[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3]邵立民,方天.2l世纪中国绿色农业的战略选择及对策[J].生态经济,2001,(11):34-36.

[4]刘华楠,刘 焰.绿色农业:中国21世纪食品安全的产业支撑[J].农村经济,2002,(12):8-10.

[5]周文.绿色农业一个双赢的生态博弈[J].知识经济,2003,(1):17-18.

绿色农业现代化例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与此同时,针对国家在中部崛起思路中提出的“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的建议,湖南正抢抓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而发展绿色农业正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沿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此,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做精做大绿色品牌,才能使湖南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经济强省的转变。

1.绿色农业的含义及特点

绿色农业是指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形态与模式。具体地说绿色农业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原则,从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条中,以绿色科技创新为依托,并结合传统农业精华技术,生产无公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产业。其基本内容包括生物的多样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三个方面。打造绿色农业,不仅要着眼于自身,更要将农业融于社会的整个领域,贯穿于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

绿色农业强调四个良性循环:一是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利用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种养模式,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生产。二是农业产业的良性循环。科技论文。农业产业内部协调,结构合理,布局有序;农业与相关产业尤其与环保产业协调。三是农业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农业生产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备,农田沟、路、渠、林配套,用地养地结合,稳产高产的标准农田比重大,综合生产能力强;对土地等要素占用合理;污染少,对环境损害轻或不构成破坏,且农村水体、大气、土地都要符合环保要求。科技论文。四是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要求农业人口结构趋于合理,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增加;农村贫困消除,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和社会化服务业发达;农民居住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消费健康。因此,绿色农业具有4个鲜明的特征:开放性、持续性、高效性、标准化。

2.湖南推进绿色农业进展情况

2.1形成了鲜明的绿色农业区

一是以长株潭为核心的都市绿色农业区。主要开展城郊结合的环保、观光休闲型农业,妥善处理城市垃圾等废弃物,建立节能减排的高效型设施农业。二是环洞庭湖绿色农业区。着重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理利用湖区水资源,实现粮、油、麻、渔等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三是涟邵中部丘陵盆地区。利用该区地势平缓、排水良好、光照充足和交通、城镇、劳动力之便利,大兴油茶、烤烟、猪牛生态养殖,建立了种、养、运一体化流程。四是大湘西绿色农业区。该区自然环境相对洁净,建立了柑橘、有机名茶、猕猴桃、百合、鲜食玉米、无公害草食畜禽产品等名优特色农产品带。五是大湘南绿色农业区。主要以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为重点,开展烤烟、黄花菜、临武鸭、东江鱼等品牌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建立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和高效利用的绿色农业。

2.2农业示范县建设初见成效

全省已建成长沙、慈利、南县、浏阳4个部级绿色农业示范县和桃源、冷水滩、沅江、衡山、邵东、新化6个省级绿色农业示范县,基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化、工程模式化和生态效益化,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2.3绿色农业技术与复合模式研究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农业专家研究并探索出了适合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如丘岗资源保护性开垦利用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一批实用技术,建立了丘陵区茶园生态系统优化技术体系和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构建了适应湖南绿色农业区新的发展方向。

虽然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湖南绿色农业建设仍旧突出,表现为:农业资源供给不足,农业增长过度依赖农用化学物品的大量投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态结构脆弱,农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绿色农业建设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等。

3.湖南绿色农业发展对策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相结合,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结合。目前,对湖南而言,绿色农业还刚刚起步。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引导,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

3.1要加大对绿色农业的宣传力度,让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要加大绿色农业投资力度和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围绕湖南的农业优势产业如水稻、柑橘、生猪、茶叶、水产等,确定重点项目集中攻关。要注意解决从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转换过程中的一些瓶颈性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在绿色农业立项、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农民和企业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开拓绿色食品市场。

3.2以实施农业标准化为重点,加大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推广

要依托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用绿色农业的生态意识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标准生产现代农产品。科技论文。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结合农业信息网络、农技电波入户、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科技下乡等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规程与质量标准的宣传、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绿色生产意识。同时发挥典型示范的推动作用,选择生态环境好、无污染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率先向绿色农业转换。

3.3注重调研,做好区划

“十一五”时期,是湖南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种养业绿色食品基地。各地要在原有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基础上,采用GIS等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继续做好绿色农业资源调查,建立绿色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库,对农产品原产地自然条件(土壤、大气、水等)进行科学检测,对产地社会经济条件、耕作习惯、区域优势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科学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各地绿色农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4扶持一批重点产品和龙头企业。

要选择一批质量好、市场潜力大、产品特色突出、附加值高的重点产品和项目,从各方面予以扶持,使生产要素向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集中,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的关键是要在项目、资金、技术、政策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对基础好、发展潜力大、资源环境有优势的地区优先安排。依托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通过优惠政策扶持,新建或改建一批大中型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吸引湖南一些名牌企业加入开发绿色农业的行列。

3.5做精品牌,做大市场。

绿色食品是在优良的产地环境,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装备手段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品质是一流的。因此,必须大力培育绿色优质品牌,靠优质品牌打开市场,带动产业,增加企业和农民的收入。要坚持质量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加强对“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确保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维护绿色食品的精品形象。要充分利用绿色食品的竞争优势,加快绿色产品开发,打造一批绿色食品品牌,开拓国际市场;要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绿色食品企业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同时还要引进国外大公司来湖南投资绿色农业,建立外向型的绿色食品出口创汇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展示展销、物流配送、超市服务、连锁经营、电子交易、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手段,创新营销方式,拓展营销领域,开辟新的市场。

参考文献:

[1]王秋跃,田艳丽.构建“两型”社会背景下绿色农业发展对策探讨[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

[2]李祺,刘凌峰. 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J].农业科技管理,2008,(12).

[3]周洁.关于山西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经,2009(1).

绿色农业现代化例10

关键词

现代农业建设;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是指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其对提高环境保护、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不是指农业回归传统模式,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模式的否定,其是基于现代农业模式的各种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是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及思想观念发展的产物。

1绿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其应用新型绿色农业技术,转而将现代农业向技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且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增长,保障我国人民对于粮食的需求。绿色农业的产生,标志着绿色技术及绿色食品生产模式在现代农业中的全面推广及重点示范发展。从根本上分析,绿色农业是一场产业与技术在农业中的革命,也是我国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1]。总体而言,绿色农业的特征主要为开放兼容性、持续安全性、全面高效性、标准规范性。开放兼容性是指绿色农业利用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依托于现代技术、资金投入等方式,实现现代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及卫生安全,符合现代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持续安全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工业投入品的合理应用,并注重现代生态技术、动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减少使用化学产品,将农业生产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保护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的合理发展[2]。全面高效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绿色农业注重合理应用生态资源,并重视农业绿色产品质量,有助于改善现代食品卫生现状,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尤其对农村经济及地区经济起到了持续发展的效果。标准规范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通过第三方认证及标注化管理,绿色农产品认证的相关标准与程序、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是绿色农业发展进行组织与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实现绿色农产品实现从生产到消费者食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2.1生态安全问题

农业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一个污染较大的产业,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与加工中会应用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而这些产品中大多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及农业废弃物,其在应用过程中会经由雨水进入土壤、大气及地下水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空气污染、水污染可能诱发当地居民出现各种疾病,甚至是癌症。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出现水体富营养化、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尤其是在我国湖泊与河流中属于比较常见的污染,相关文献指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及洪湖等湖泊的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有学者指出,我国农业中化肥利用率较低,而农药使用的有效率仅达0.1%,剩余农药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3]。

2.2食品安全问题

20世纪末期,我国食品数量安全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呈现比较满意的状态,仅存在产品结构的短缺或剩余。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许多国家选择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我国农产品市场中的供应种类,我国食品数量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此时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被人们所重视。由于现代食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商家选择在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加入化学色素、添加剂等有害污染,造成我国食品卫生安全事件频发。自2005年后,我国每年的食品安全问题报告件数高达3万~5万件,而专家估计可能实际比报告数量要高出10倍,而其中并不包括长期食用可能造成的慢性疾病及隐性危害。

2.3贸易壁垒问题

近年来,我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美国对我国食品提出了许多的检验项目;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验项目由早期的6项农产品残留物增至62项;2006年,加拿大对我国食品的进入标准进行了调整,其中对于农业化学品的检测多达638种,限量标准为42684个,涉及食品285种。这些方面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出口。据相关统计指出,我国每年有约120亿美元的农产品由于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而无法出口。而出现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比较滞后,标准较低且跟不上国际食品标准,其质量认证得不到国际认可,没有实现生产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受到了影响。

3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3.1保障农产品安全

农产品安全主要包括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绿色农业的发展能够应用于我国农业发展中,主要是由于其能够有效缓解我国人口增长对粮食资源带来的压力,减小资源短缺问题,这就对绿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绿色农业立足于现代绿色技术,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产量,满足现代人对食品数量及质量的要求。

3.2保障生态安全

生态环境一般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能量流与物质循环维护着生态平衡,基于此,生态结构也能够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发展。生态平衡最主要的表现为生态环境中的物种数量及种群规模处于稳定状态。

3.3保障资源安全

农业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也就对农业生产提出满足人们生活所需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农产品的要求。而农业生产需要有一定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因此需要保障农业生产的资源安全,以利于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3.4保障农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并且农业是社会发展及人类生存重要物质基础的来源,因此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绿色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对于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4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

4.1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减少化肥使用率,需要创新施肥技术,提高农作物养分供应管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施肥;通过测量土壤营养成分含量进行配方施肥,降低化学施肥的盲目性;合理使用农家肥与有机肥,提高绿色农业的生产效益。减少农药的使用,需要综合应用病虫害的生态防治、生物调控及非化学药剂的驱虫药等措施,降低农业生态系统中使用化学合成农药量,以利于促进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质量;同时,应重视残留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2提高农产品产量与效益

提高农产品产量就必须要应用现代新型技术,依托于现代科技进步、资金投入等措施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保障食品安全,重视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满足现代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农业生产效益是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绿色农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重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重视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的提高,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3降低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及排放

降低农业生产所需能源的消耗与排放,首先需要重视清洁能源、新型能源的创新与推广,并推动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农业,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加强对沼气、沼渣、沼液的利用。农业发展具有碳排放的特征,因此,需要降低农业的碳排放量,加强土壤固碳能力,减轻大气污染及环境污染。总的来说,绿色农业的发展,有助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推动生态资源及环境的合理利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翁伯琦,徐晓俞,罗旭辉,等.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启示.山地学报,2014,32(2):141-149.

绿色农业现代化例11

绿色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快速提升期,我国将进入绿色发展驱动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时期。基于此,结合对“十四五”期间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提出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六大体系”,从而推动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标志着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将向绿色发展转型。在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的发展应该贯彻绿色的发展理念,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绿色发展作为新兴起的理念和政策方向,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实践层面都有很多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一、“十四五”期间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恰逢“两个百年目标”交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期,更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由理念转向行动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蕴含诸多机遇和潜力。

从发展机遇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以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密集出台了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专项行动计划。就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如何走好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等重大历史课题进行了深刻论述。这些论述既是对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结晶,为新时期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指引和基本遵循。二是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三农”工作重心将全面转向乡村振兴,资源要素加速向农村聚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汇聚强大动力。三是在世界农产品需求持续上升、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中国越来越需要提高自身农业生产能力的持续性,这对于实现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意义重大。四是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出台,提出5G创新应用。“十四五”必将是农业农村数字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顺应时代趋势,把握发展机遇,加快数字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抢占数字农业农村制高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从挑战来看,2021—2025年世界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新冠”疫情的出现再度加速了大变局的变化。从外部环境来看,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和平发展面临相当程度的挑战。从经济来看,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均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从国内发展来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住中华大粮仓,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势在必行。从农业发展现状看,目前中国已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农业生产仍面临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单产和品质不稳,化肥、农药、抗生素过量使用等问题,以及生产、储存和进口贸易之间结构性矛盾的严重挑战。同时,中国食物消费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肉食和果蔬需求快速增长。正如许智宏院士所言:“中国作物产量的年增长率较低,解决粮食刚性需求任重道远。”如何保证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这是我国“十四五”期间要重点布局的重要问题。

二、加快构建绿色发展体系,驱动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指出,绿色发展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加快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针对“十三五”期间存在的生产标准不明确、不统一等短板问题,建立健全绿色生产的专门机构,出台切实可行的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全领域、全面积、全过程标准化。制定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至少应涵盖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健全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绿色有机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如建立玉米生产标准化体系,包括种植区域选择、积温帶选种、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技术的标准化和肥药等投入品的标准化。二是严格执行绿色生产技术标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良和培育适于现代农业和市场需要的作物新品种。同时,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改造中低产田、实施轮作套作,藏粮于地。另外,在有序流转承包地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作物品种改良和耕作栽培措施、研制新型高效低毒绿色农药,重点推广绿色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三是挖掘和传承传统的绿色生产模式及工艺,充分借鉴国内外绿色生产的经验,探索适应本地的绿色生产模式。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与应用。尤其要注重挖掘提炼确保农产品质量纯正的传统生产工艺,它们不仅凝聚了几千年农业文明的精华,还符合当代人对绿色有机安全食品的需求。对这些传统生产工艺我们既要传承,也要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实现融合升华。四是加快推进各地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加强示范园区建设,集中落实绿色生产技术,开展对比试验。

(二)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监督体系

健全的农业生产监督体系是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加大對食物追溯原则的推广力度,实现食品供应链全程可追溯、全程可监管,如生产工艺过程监督、投入品的监督、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等。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监测、追溯体系建设,提升“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水平。开展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建立生产经营主体“黑名单”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推进物联网设施衔接,实现全区绿色、有机产品质量追溯全过程、全领域覆盖。

(三)构建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

做大做强“两头两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农民合作社。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促进传统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辐射带动力。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本地小型加工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小作坊”加工集群,实现“原字号”产业精深加工、梯次增值。

(四)构建绿色农资供应服务体系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目前中国人口比60年前增加了3倍多,13亿多人口消耗的食物量也比60年前增长了3倍多。近30年来,为满足这些消耗,人们不得不培育大量杂交品种、大量堆施化学物质——化肥农药及地膜、激素等。为保护环境和食品安全,亟需出台良种研发和相应的农药和肥料管理制度。

一是推进良种研发和统一供种。种子精准设计与创造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需求。通过全面推广育繁供一体化,推广国产替代优良品种。指出,“要大胆创新研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不能把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都让外国大公司占领了”。二是严格执行农药和肥料管理制度。坚持以优质和绿色为重点的市场准入制度,实施绿色农药定点销售、连锁配送。严格执行农药、兽药、添加剂销售台账制度;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记录档案及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制度;建立落实售肥索证索票和包退、包换、包赔偿制度。建立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制度,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管理,支持低消耗、低残留、低污染农业投入品生产。三是加强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督管理。禁止非法生产、经营和推广转基因农作物种子,依法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

(五)构建农村信息金融保险服务体系

一方面,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出台财政支持农业绿色发展优惠政策。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设置专项政策性扶持资金,对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品牌培育、绿色认证、市场销售网络建设等给予扶持。另一方面,支持构建多元化农业绿色发展金融扶持体系。吸引各类银行开展信贷业务,为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加工和流通等环节提供资金服务,重点向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倾斜。

(六)构建绿色农产品营销体系

一是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集中力量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形成农产品地理标志,做好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介,发挥融媒体的积极作用进行品牌宣传推介;并尝试加强绿色产品包装策划,集中推广绿色有机功能产品。二是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下积极拓展国内外销售渠道,扩大“订单农业、定向种植”面积。三是发展智慧农业,尝试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立一批农村信息服务站,扶持生态农产品电商示范村,培养一批生态农产品电商致富典型,实现农业信息化体系全覆盖。

绿色发展是我国数千年来农业发展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它既是中国新常态经济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下的农业发展新理念,同时也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相契合。以绿色发展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资源环境问题凸显带来的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更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功能和需求变化的必然,关系到我国“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2] 袁威.“十四五”时期农业绿色发展要实现四个着力.生态文明[J].学习时报,2020,(11):1-7.

[3] 黄威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J].北方环境,20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