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0 09:22:18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例1

环球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包括“一个中心,两大平台,十应用系统”,覆盖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以及卫生、财政、物价、审计等有关政府部门。“一个中心”指的是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两大平台”指的是硬件网络平台、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十应用”系统指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电子健康档案系统EHR、健康档案共享系统、疾控管理系统、妇幼保健系统、康复管理系统、健康教育系统、双向转诊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系统EMR、社区(村)卫生服务系统、一卡通系统、卫生协同办公系统、公众卫生服务门户、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卫生监督决策支持系统、统一用户登录管理系统。

立足提升县市级区卫管理水平,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适应卫生改革和发展要求,高效便捷,服务于政府、社会和居民的医疗卫生一体化信息平台,保障县市及医疗卫生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使“人民得实惠,医疗得发展,政府得民心”。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例2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逐步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新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和康复;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从事疾病诊治,其中大型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并结合临床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也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存在着密切的双向转诊、指导培训、信息反馈等关系[1]。这就需要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以尽快满足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及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1 研究背景及存在问题

HIS是由计算机和一系列通信设备组成的,支持对医疗信息和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交换,并满足各授权用户功能需求的医院局域网络。信息科学的发展,使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西欧及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将计算机引入到医院管理方面。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分布式医院计算机程序、日本北里大学附属医院综合信息医院等。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医院信息系统。这些医院信息系统多数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大多以大型机或微小型机为主机,采用集中形式处理。医院计算机网络设施齐全,通讯方便,同时,还可与院外局域网、广域网互联,主要应用于医院信息系统,支持医疗信息的实时处理[2]。

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侧重于事物处理和经济管理方面。目前,在各医院已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中主要包括的功能子系统有:门急诊挂号系统、门急诊计价收费系统、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病房医嘱处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人事工资管理系统[3]。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上涵盖了医院大部分的事务性的管理,但是,它目前只是以医院的管理信息为中心,还需在功能上不断地完美和扩充,并逐步过渡到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临床诊疗信息系统,如可加入医学影像系统(PACS)、电子病历功能、计算机辅助诊断功能、科研管理子系统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等,并为社区、医疗保险等其他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提供标准规范的接口功能。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服务管理信息,可概括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和决策支持四大信息系统,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院及有关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我国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地域性强,条块分割,多头开发严重,各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分类标准和数据元素标准。

分析以上两大信息系统,笔者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在总体设计时没有考虑共网设计,造成目前各自为政百花齐放的格局,不利于信息资源共享;(2)两大系统的标准化建设程度不够,系统的数据格式大都采用自己的格式,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协议;(3)两大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各异,运行平台和数据库不统一,而且系统之间也没有为对方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数据接口,无法直接互联实现信息共享。现有系统不适应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因此,研究双向转诊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利用,探讨如何实现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 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原则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不断完善,一般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可识别性、可传输性、可存储性、经济性和信息可共享性。信息可共享性是指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只能使输入一方的信息量增加,不会使输出一方的信息量减少,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信息的共享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管理领域和管理层次都可共同使用同一信息。所以,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性程序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医院信息和社区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应该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等一般系统的特征,并应遵循以下原则[4]。

2.1 面向用户原则 这是系统目的性的体现。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为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卫生管理工作服务的,建成的系统要由管理人员(用户)来使用。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满足用户的要求是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户是否满意是衡量系统开发质量的首要标准。因此,在系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始终与用户保持密切的联系,不断地、及时地了解用户的要求和意见,这是系统建设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2 整体性原则 系统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目标的一致性和系统结构的有机化。为此,首先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严格按阶段分步实施的原则,采用先确定逻辑模型,再设计物理模型的开发思路;其次,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强调管理集成、信息集成和系统集成。

2.3 相关性原则 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功能)组成的,整个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系统的功能并不是各子系统的简单加总,而是1+1>2。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各有其独立功能,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信息流把它们的功能联系起来。如果它们之中的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其他子系统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因此,不能不考虑其他子系统而设计某个子系统。整个系统为层次结构,可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同样又可分解为更细一级的子系统。系统、子系统均有自身的目标、界限、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但它们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和处理。

2.4 动态适应性原则 医院和社区自身条件及其外界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这两大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能够经常与外界环境保持最佳适应状态的系统,才是理想的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超前性的眼光,应立足当前,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人员和工作基础,兼顾卫生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需要,使系统具备较强的动态适应性。

2.5 工程化、标准化原则 系统的建设管理必须采用工程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即科学划分工作阶段,制定阶段性考核标准,分步组织实施。所有文档和工作成果要按标准存档,以便修改、升级、维护和重用。

2.6 系统数据库的统一性 为了使两个系统具有良好的资源共享性,必须对两个系统中的共同部分制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存储格式,以便使两个系统通过最为简单的数据通信接口,便可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

3 资源共享系统的组成与实现

资源共享系统的组成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系统由高性能的中心计算机或服务器、大容量的存储装置、遍布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各部门的用户终端设备以及数据通信线路等组成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采用具有面向多用户和多种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以及各种医院信息和社区卫生信息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资源共享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组件程序设计。C/S结构是构成分布式应用系统的良好方式。这种结构和运行方式将应用分工,客户机执行前台功能,服务器执行后台功能,有效地发挥了客户机的处理功能和作用,从而减少了服务器的压力,形成了多CPU分工处理的环境,提高了速度和效率。数据库采用ORACLE,操作平台则采取跨平台方式,能够在多种平台上(如Windows,Unix,Linux)运行,支持微机系统、小型机系统等多个硬件平台,采用光缆、10/100Mb网络线路、PSTN、DDN等多种通讯手段,以形成高速交换带宽,达到快捷的网络速度,建立以城域网为骨干的资源共享系统网络结构,客户端分布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机构部门。通讯协议采用TCP/IP网络通讯协议,能与各种开放网络良好衔接。

软件开发必须依照医疗行业规范,从实际出发,密切结合当前医院管理体制和社区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趋势,严格遵循软件工程规范。各子系统互相连接、交织成网,应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模块化和可拆卸性,模块接口简单清晰,充分考虑和医疗保险系统的统一规范,提供与医疗保险系统的收费结算系统的良好接口,便于医院医疗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采用诱导式编码输入法,并提供编码查询功能,具有完备字典功能。采用的标准及规范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医院管理制度、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工程规范》及国家、行业及系统级的信息分类与代码。

4 资源共享系统的内容构架与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速度也在迅速提高。我国各级医院都在不同程度地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医院规模、地理位置、管理部门等差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仍然千差万别。较完整的和先进的系统较少,大多数仍处于部分网络化,部分手工化的低水平、小规模层次,还仅限于信息的输入、统计阶段。虽然国内有众多家IT厂商参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医院在实施医院信息系统时还具有一定难度。

医院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MIS)在医院环境的具体应用,因此,具有一些其他MIS系统共有的特性,比如它们均是以数据库为核心,以网络为技术支撑环境,具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化的系统;都是以经营业务为主线,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和辅助决策为主要目的,可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在系统内部按一定原则划分为若干子系统等。但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推出又有许多不同于一般MIS系统的独有特点,信息系统在医院的实现又具有其特殊的功能要求。例如要有一个大规模、高效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要有很强的联机事务处理支持能力;具有易学易用的友善人机界面;具有可剪裁性和可伸缩性,能适应不同医院的发展计划需求;具有开放性与可移植性,能适应不同硬软件平台;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可扩充性等。参照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中的要求[5],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从而构成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见图1。

图1 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内容构成

临床诊疗部分主要以患者信息为核心,将整个患者诊疗过程作为主线,医院中所有科室将沿此线展开工作;药品管理部分主要包括药品的管理与临床使用;经济管理部分属于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最基本部分,它与医院中所有发生费用的部门有关,处理的是整个医院中各有关部门产生的费用数据,并将这些数据整理、汇总、传输到各自的相关部门,供各级部门分析、使用并为医院的财务与经济收支情况服务;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主要包括病案的统计分析、管理,并将医院中的所有数据汇总、分析、综合处理,供领导决策使用;外部接口部分包括医疗保险接口、社区卫生服务接口和远程医疗咨询系统接口。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例3

2007年2月21日,致力于卫生信息标准开发的国际组织HL7宣布《电子病历系统功能(ANSI/HL7 EHR)》(以下简称《EHR功能》)获得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正式批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关于电子病历的国家标准(本文为了叙述方便将EHR译为电子病历而不是电子健康档案)。

在这以前,HL7虽然已有多个标准获美国国家标准局批准,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如ANSI/HL7 V3规范、ANSI/HL7 V2.5(含V2.3、V2.4)、ANSI/HL7 V2 XML等,但这些都只是信息交换基础标准。《EHR功能》规范了电子病历系统(EHR-S)应该具有的基本功能,使EHR-S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对EHR有统一的理解。因此,《EHR功能》可用于建立EHR-S产品质量认证的工业标准,正如美国卫生信息技术认证委员会(CCHIT)主席Mark Leavitt博士所说: “CCHIT祝贺《EHR功能》被批准为国家标准,《EHR功能》为CCHIT制定EHR-S的质量认证标准提供了一个初始框架。”

电子病历系统标准的产生

在2006年7月,美国卫生信息技术认证委员会首次认证了一批用于门诊(移动医疗)的电子病历产品,要求是所有认证产品都要100%通过功能和安全性测试,同时要具备初步的互操作功能,如电子传输试验室的检验结果。这次认证是美国卫生信息产业的一个里程碑,从此,门诊电子病历产品的质量检测就有了量化标准,而HL7标准将为门诊电子病历产品提供质量认证的基础。

“HL7标准是门诊电子病历产品质量认证的基础,HL7组织已经成为CCHIT最重要的合作伙伴。”Mark Leavitt博士补充说。

《EHR功能》的试行草案(EHR DSTU)开始于2004年7月27日,这一年的1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宣称已经制定了一份计划,确保大多数美国人在今后10年内拥有电子健康记录。同年5月6日刚就任美国国家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官的David J. Brailer博士在谈到试行草案时披露,这份计划就是建立国家卫生信息架构(NHII)。EHR标准就是保证NHII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

“试行草案的目的之一就是促使美国的IT企业响应卫生信息化的挑战。”时任HL7主席的Mark Shafarman在草案试行会上强调说。根据Shafarman的说法,试行草案凝聚了美国和国际上数百名卫生IT界精英的心血。

HL7一直在和美国EHR合作组织(EHR Collaborative)协作,通过标准制定推动卫生信息的互操作。EHR Collaborative由7个机构组成,即美国卫生信息管理协会(AHIMA)、美国医学会(AMA)、美国医学信息协会(AMIA)、卫生信息管理CIO学会(CHIME)、电子医疗计划(eHI)、卫生信息系统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及卫生信息技术洲际联盟(NAHIT),代表了电子病历各方面的利益相关人,如临床医生、医疗服务的提供方、支付方和购买方、科研人员、IT生产厂商和服务厂商、信息主管、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行政机构等。从2001年开始研究,草案历时3年才在美国得以试行。

草案曾在2003年9月HL7工作组的第一次投票中一度被否决,2004年7月草案通过后又经过2年多试行,2007年2月才被美国国家标准局批准为正式批准。

电子病历系统标准的主要内容

“由于利益相关人的广泛参与,《EHR功能》才如此通用、如此灵活、如此实用,”美国卫生信息管理协会副主席、HL7 EHR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Donald Mon博士说,“《EHR功能》给出了140多个功能,是跨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的标准化的描述和共识的超级汇总。”

“《EHR功能》的开发过程中,EHR技术委员会采纳了包括临床医生、电子病历系统厂商在内的1000多名业内人士的意见。”HL7 EHR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Linda Fischetti 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EHR功能》内容主要包括功能模型(EHR-S Functional Model, FM)和功能范例(Functional Profiles,FP)两大部分。功能模型的功能框架(functional outline)由直接医疗功能(DC)、信息支持功能(SP)和基础架构(IN)3个层次组成,每一个层次最多有四级目录,目录的最底层为EHR-S 基本功能构件,共140个。功能框架和基本功能构件是稳定不变的,而且国际通用。

功能范例是依据功能框架根据每个卫生服务单元(care setting)的特殊需求确定的功能,如与《EHR功能》同时的急诊功能范例(EDIS-FP)。功能范例的描述必须采用基本功能构件,且必须受功能框架3个层次的约束。这样,不同国家、不同卫生机构、电子病历的开发者、用户和质量认证机构在测试电子病历功能时,就有了统一的标准。

标准的重要作用

除了已的急诊功能范例外,《EHR功能》标准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用于开发符合美国联邦和州政府法律要求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范例。该范例已经在HL7 EHR技术委员会登记,年内投票表决。

2. 用于开发社区医疗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范例。美国的社区医疗主要是长期持续医疗服务(long-term care),重点服务对象是妇女和老人,每年约300万人次,而且提供服务的私立和公立机构成分复杂、医疗经费难于管理(横跨Medicare 和 Medicaid 两大基金组织)。社区医疗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范例,可为社区卫生服务者和IT厂商提供电子病历功能分析工具,通过电子病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安全性、有效性、持续性和病人信息的跨机构共享。

3. 《EHR功能》包括了大多数儿童综合医疗保健的重要功能,包括免疫注册等。开发商使用该模型可保证任何机构的临床医生可以方便地为儿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美国儿科联盟已经把《EHR功能》看做提高儿科医疗技术水平的强大动力。

4. 用于开发精神卫生医疗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范例。2006年,50多名该领域的美国专家参加了《EHR功能》标准制定。这些功能都能被心理和精神治疗机构用来选择合适的电子病历软件,或建立自己的电子病历系统; 电子病历软件开发者可以指导未来产品开发; 认证和鉴定组织用来审核电子病历软件; 医疗服务的付费者可作为基于绩效的付费或其他激励措施的部分标准。

5. HL7 EHR技术委员会正在与临床研究组(CR)合作研发一套功能和标准,以便电子病历系统能作为临床研究的数据源。EHR/CR小组是参与《EHR功能》标准研制的第一个国际合作团队,来自欧洲的负责人与欧洲的临床研究和卫生保健组织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所以EHR/CR小组中有制药界、EHR厂商、临床研究技术供应商,美国FDA、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欧洲相关卫生机构和欧洲电子病历认证机构(EuroRec)。

(本文作者刘朝杰的工作单位为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其他作者的工作单位为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简介 刘丹红

第四军医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副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卫生信息标准化研究,参与完成了多项军队和国家信息标准研究课题,是《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的主要参与者和项目协调员。现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卫生信息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全军卫生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链接:HL7组织及HL7标准简介

HL7是一个卫生信息标准开发的国际组织的名称,总部设在美国密歇根州。HL7成立于1987年,最初只有14个成员,从事医院信息系统标准研发,是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1994年认可的非赢利性标准研发组织(SDO)。

如今,HL7已发展至2400多个成员,代表了大约500个成员单位和33个国家的国际成员,包括卫生行业90%的信息系统最大供应商,其产品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标准,美国大多数机构的临床数据接口选择使用HL7推出的标准。

HL7作为医疗卫生领域专家和信息领域专家组成的国际性团体,主要任务是开发通用、成本低廉的标准、指南和方法学,用于电子健康信息的交换、集成、共享和存取,推动这些标准、指南和方法学在卫生机构中的应用,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所以,虽然总部设在美国密歇根州,但HL7是一个国际团体(中国也是成员之一)。HL7通过国际成员促进HL7标准在全球的推广应用,鼓励各领域专家参与HL7标准研制; 同时还与其他SDO,如ISO、ANSI以及卫生信息技术的用户保持密切协作,促进标准的一致性和兼容性,保证标准能够及时满足用户需求。HL7董事会由11人组成,其中8人选举产生,3人任命,负责HL7的全面管理。其他HL7成员分属于不同的工作组(WG)。工作组由日常管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TC)和特别兴趣组(SIG)组成。日常管理委员会负责各类活动的组织管理,如培训、项目实施、临床研究协调、出版印刷、考核评价等。技术委员会直接负责标准的内容,建立规范和标准。特别兴趣组则是为HL7发掘新的标准研发领域。

技术委员会目前有21个,分别是(1)临床环境对象、(2)临床抉择支持、(3)控制与查询、(4)教育培训、(5)资金管理、(6)电子健康档案、(7)项目实施与管理、(8)市场管理、(9)医学纪录、(10)模型与方法学、(11)医嘱与观察、(12)人力资源管理、(13)病人入院、(14)病人服务、(15)过程管理、 (16)印刷、(17)临床研究信息管理、(18)安全、(19)后勤服务、(20)结构化文档、(21)工具和术语。

特别兴趣组目前有29个,分别是(1)解剖病理、(2)Arden 语法、(3)附件、(4)心脏病、(5)临床指南、(6)临床染色体、(7)社区卫生服务、(8)急诊、(9)麻醉标准制定、(10)政府项目、(11)医疗设备、(12)影像集成、(13)适宜技术规范、(14)Java、(15)实验室、(16)病人安全、(17)儿科数据标准、(18)药物学、(19)公共卫生与紧急救援、(20)服务架构、(21)模板、(22)投票管理、(23)临床陈述、(24)通用消息元素类型、(25)动态模型、(26)协同、(27)术语协调、(28)服务协调、(29)工具协调。

HL7组织的名称源于该组织从事卫生信息应用层相关标准的研究,又因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OSI)》中,把网络通信协议的结构分为7层,第7层为应用层。H表示卫生(Health),L7表示第7层(Level 7),连在一起就是HL7。

在中国,HL7常常被认为是卫生信息交换标准的名称,如HL7 V2.4、HL7 V2.5等)而不是机构名称,这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HL7标准除了用于信息交换的消息标准(如HL7 V2.4、HL7 V2.5 和 HL7 V3.0)外,还包括概念标准(HL7 RIM)、临床文档标准(HL7 CDA)、应用标准(HL7 CCOW)、知识表达的标准化(Arden语法)、XML文档结构标准及电子病历标准等。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例4

北京社区卫生信息网络的三级平台架构

社区卫生是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是医疗卫生服务最广泛、最基层和最基本的部分。为此,北京市将社区卫生信息化作为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进行整体考虑和规划,确定了建立市级社区卫生平台、区(县)社区卫生平台及社区卫生中心信息系统的三级架构,以体现和支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

三级架构中的社区卫生中心信息系统,是为了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的日常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系统都包含居民健康档案、医生工作站、健康管理等主要功能,其区别主要在于服务中心具有对于所辖服务站的财务绩效、收支两条线等进行考核和管理功能。服务中心系统每天将所处理的数据上报给区县平台,并与医保和农合实现数据交换。

三级架构中的区县社区卫生平台主要是支撑区县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工作,了解全区居民的健康情况。实现对所辖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情况、收支状况等数据的采集,以及实现绩效考核和物资核算等管理,并与市级平台实现数据同步。

市级社区卫生平台则是支撑市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工作,实现对于全市社区卫生工作的数据采集、分析、挖掘和监督管理。同时建立市级的健康档案数据中心、业务数据中心和双向转诊中心。

“农村包围城市”的信息网络体系实施战略

一个复杂的事情放在一个小环境里是个简单的事情,一个简单的事情放在一个大环境里是一个复杂的事情,而北京市的卫生信息化工作恰恰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放在一个大环境中。

在北京市有6000多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分别隶属于北京市、区县、卫生部、军队、大学、各大部委、大型企业和民营。“八路大军办医院”,北京的医院投资主体可谓庞杂。仅从投资体系和隶属关系一项来说,就很难实现医院信息系统(HIS)的统一。而对于北京市的35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00多个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来说,由于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所需资金全部由政府承担,投资主体相对单一,使得社区卫生系统的全市统一成为可能。

另外由于基层卫生机构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缺乏资金和IT技术人员,大型医疗IT厂商为基层卫生机构服务的意愿不强。因此,由市政府统一投入、开发和部署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区县政府配套软硬件支撑环境,是非常可行和有效的策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百姓提供基础医疗卫生保健,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部分,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北京市从2006年开始建设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2007年,由于医疗卫生改革力度的加大,新的政策和理念不断出台,社区卫生和管理体制也发生很大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变化,以及支撑市区、两级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建立,北京市从2008年开始建设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开始普及推广。

王晖主任介绍:北京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首先,从2005年开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了多个全市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覆盖了几乎全部的公共卫生业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然后,通过建立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搭建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系统,以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平台整和已建设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市区两级卫生信息平台的雏形。最后通过统一标准和建立共享交换平台,使医院的信息系统接入两级平台,形成市区两级的卫生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最终形成一个整合的、互联互通的北京市医疗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以人为主线的,全生命周期的、连续的健康管理,形成大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及公共卫生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为促进形成“首诊在社区、双向转诊、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就医新格局的形成,缓解百姓“看病难”,做好信息化支撑。

采用混合架构,满足社区卫生工作需要

北京市共有35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绝大多数是由原来的一级医院或专科医院门诊部转型而来。原来各个医院的网络条件、软硬件状况、科室设置、人员情况,以及业务的复杂程度都不一样。有的中心一天只有不到100人次的门诊量,几十个医护人员,管理相对简单;而有的中心一天的门诊量超过1000人次,一百多医护人员,在管理上也相对复杂。因此,要使全市所有的卫生中心采用统一的集中式架构并不现实。为此,经过半年的论证,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最后确定了混合式架构。即市、区两级平台建立集中式的B/S架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分步式的C/S架构信息系统,而社区卫生服务站则是建立在区平台上的B/S架构信息系统。

王主任强调:社区卫生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网底,必须要以人为本,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社区信息系统必须是一个以业务为主体的系统,不能只抓管理而偏废业务。如果照搬医院信息系统,只能满足划价、收费和管理,而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需求。“这种混合式的架构,更加适合目前北京社区卫生机构的硬件环境、网络环境和管理模式,既能满足基层社区卫生业务的需要,又能满足社区卫生管理的需要。解决了市区两级统一管理与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个性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

第一,与医院内医生坐等患者上门的坐堂型服务不同,社区卫生强调的是主动的上门服务。

第二,医院主要关注的是疾病的治疗,而社区主要关注的是居民的健康。社区卫生的目的“不是让人们去治病,而是让人们晚得病、少得病或不得病”。

第三,社区卫生要体现公共卫生的本质,做好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等公共卫生工作。

第四,社区卫生要实现与大医院的协同和联动,实现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分级医疗。只有这样才能使居民回归社区,才能减少大医院的压力,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较少居民的医疗费用。

第五,社区卫生服务更强调连续性,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建立的几点收获

1. 健康档案必须是活的,不能为建档而建档

北京市从2006年就开始部署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其核心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但是,由于当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大都建有基本的HIS系统,版本和功能各不相同,而且HIS系统与当时社区系统的健康档案模块相对独立。社区医生在HIS中录入患者信息之后,还必须在健康档案系统内再录入一次,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据王主任介绍:2008年后,北京市统一建设了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将社区基础医疗、公共卫生、妇幼保健、计划免疫、收费等基本功能全部整合进入健康档案。全科医生打开电脑进入的就是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居民的诊疗记录、历次检验检查、计划免疫等信息全部都显示出来,而且医生可以对全部信息进行维护,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居民健康档案不能为了建档而建档,而是必须要把健康档案变成全科医生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工作中自动建档,这样的健康档案才能实现自然采集信息,才是活的档案。”

2. 要实现健康档案的共享必须实现标准化

尽管北京市社区卫生机构使用的信息系统相对统一,但是要实现健康档案的交换与共享,实现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就必须实现标准化。健康档案建设要严格遵循卫生部颁布的相关标准,由于社区系统和医院系统在基本元数据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疾病诊断术语方面,医院系统主要采用ICD-10,而社区系统则是以症状表述为主。为此北京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引入了ICPC-2(基层医疗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Primary Care),实现了全科医生门诊信息的标准化。另外,北京市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也实现了统一药品编码标准,同时完全遵循IHE、HL7 CDA等标准规范,为未来实现医院和社区分工协作,首诊社区、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信息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要牢牢抓住社区卫生业务本身的特点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例5

围绕建设卫生强市的总体目标和新医改的要求,立足现状,着眼未来,本着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方针,把卫生信息化建设纳入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信息化带动卫生事业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一网多用、资源共享;大力开发利用卫生信息资源,架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综合应用平台,为保障人民群众和卫生管理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二、基本原则

——顶层设计,点面结合。坚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与尊重基层实际相结合,以信息顶层设计为指导,以“共享性”为核心、“个性化”为特色,进一步推动我市卫生信息化的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合理布局和共享应用,做到上下衔接、点面结合、统分有序。

——服务导向,应用驱动。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卫生信息化以管理为导向逐步向以服务为导向,融管理于服务转变;坚持以需求促发展,以应用促建设,不断提升信息化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遵循标准,保障安全。坚持把卫生信息标准和安全贯穿于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统一卫生信息数据标准和编码体系,完善区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卫生信息安全机制建设,依法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强化政府在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责任,切实履行对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投入、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和科研学术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有序竞争,合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三、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和省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设计和部署,结合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基础,建设连接省-市-县卫生信息平台,坚持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严格的安全管理,以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结构化的电子病历为两大核心数据来源,通过四个区域技术(区域医院信息系统HIS、区域检验信息系统LIS、区域医学影像归档和传输系统PACS、区域电子病历系统EMR)的卫生信息资源中心来实现医疗服务、健康检查、疾控、血液、卫监、应急指挥等公共卫生信息的整合,实现覆盖全市卫生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新医改提出“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统一高效、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目标。

在建立卫生信息资源中心基础上推进公安、医保、计生等部门信息同享,进一步构建卫生行业战略数据仓库,为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宏观管理和决策的数据依据;同时逐步开放面向公众的服务。

四、建设内容

(一)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中心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一个基于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联省、地市级卫生信息平台,下接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网络,支持区域范围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业务应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整合。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这一应用支持环境,为市区域卫生各项综合应用系统提供集成的、统一的、安全的、完整的、快捷的信息查询、资源调度、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等服务。

2、基础数据中心:建立基础数据中心,主要包括三大数据库:电子病历基础数据库、健康档案基础数据库和管理分析决策数据库。

(1)电子病历基础数据库:电子病历是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临床诊疗过程的系统、规范记录,是电子健康档案的主要数据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电子病历内有效整合临床路径,更好地实现专科、专病的精细化管理。

(2)健康档案基础数据库:电子健康档案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三大传染病专项档案是健康档案的一个子集,其涵盖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管理。

电子健康档案建设要符合《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功能规范和数据集规范。

(3)管理分析决策数据库:该数据库为动态海量数据库,涵盖卫生资源数据库、妇幼保健数据库、健康和疾病监测数据库、临床医疗数据库、医学科技类数据库、卫生经济类数据库、卫生政策法规类数据库等,可随时构建需要的数据类型,完成相关应用系统的数据应用。

(二)建立卫生信息数据业务专网

按照全省卫生虚拟专网的标准和市卫生专网规划要求,建成卫生数据中心和信息系统运行的局域网(内网)、连接全市医疗机构的内部局域网的广域网(卫生基础网)、连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计生、社保、民政等外部系统的广域网(卫生扩展网),实现市内市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医疗服务机构与卫生信息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并做好与市、省卫生业务专网的对接。

(三)建立标准化社区系统

1、在全市范围内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统一的涵盖三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的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及三大传染病专项档案系统,并实现健康档案的动态、规范管理,实现省级、市级、县级平台的互联互通。

2、在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健康体检系统,实现健康体检报告自动上传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业务无纸化,社区卫生服务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得到规范。

3、在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门诊输液管理系统,通过条形码、无线网络等,实现护士对病人身份和药物的准确核对。在正确时间、正确地点及时响应病人的求助,提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差错。

4、在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建设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HIS系统,实现就诊信息、用药信息、体检信息等记录自动上传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从而做到每个建档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就医记录全部过程,通过平台接口实现与电子病历互联互通。

(四)建立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

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安装远程会诊系统、区域影像诊断系统、转诊预约系统及远程教育系统。实现以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中心,建立上连省、市级医院,下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远程医疗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镇四级网络医疗服务体系。

1、远程会诊系统。在每个医院建立一个点,配备可浏览、视频等相关设备,通过外网提交省、市、县专家会诊申请资料,会诊专家通过与面对面沟通及浏览病人病历资料(如医学影像、心理图、病理图片等),出具诊断建议报告及时反馈申请会诊医院。

2、区域影像诊断系统。基层卫生院影像(CR、CT等)信息资料通过信息网络传输到上级医院或影像诊断中心,由专家进行审核、会诊或者出具诊断报告,诊断结果通过专用网络及时反馈给卫生院,患者可在当地卫生院所做的检查能达到上级医院的诊疗水平。图像资料储存在数据库中心或影像诊断中心,可随时调档查看。

3、转诊预约系统。基层医疗遇到疑难病例,把病人信息通过信息平台传输到上级医院,上级医院能及时安排专家诊治或安排床位进行诊治;康复期的病人,上级医院可把各种信息反馈给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医师及时了解情况并随访。

4、远程教育系统。通过信息平台建立视频远程教育系统平台,上级医院的各种培训通过信息平台在各基层医院都能实现收看,实现基层医疗单位可以不离开工作单位进行培训的模式,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五)建立涵盖临床路径的电子病历系统

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标准,建设医院电子病历与临床路径,遵循省级电子病历传输标准,电子病历上传县、市、省三级平台。市级医疗机构结合本院推广的临床路径,逐步开展临床路径的标准化电子病历系统的示范应用,并通过平台接口实现与电子健康档案、区域HIS互联互通。

(六)建立药品动态监管系统

各医疗机构通过已有的HIS系统,建立基药使用比例、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门诊均次费用、住院均次费用、门诊人数统计、门诊输液比例、药品使用情况排名实时统计、处方限制额度等数据实时统计功能,进行整理归并,定时上传到药品监管系统,药品监管系统通过掌握基层医疗机构实时用药数据,结合预警机制和统计分析功能,对医疗机构进行用药监管。

(七)建立医联农保(社保)“一卡通”、“银医通”系统

融合三卡(医保卡、新农合卡、银联卡),完成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HIS及相关新农合系统、医保系统等的接口改造,以身份证号为主索引构建基于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标准体系,区域内医疗机构医生工作站之间临床诊断、用药、检查检验结果、住院信息、预防保健、档案等诊疗信息可交换与共享,新农合、医保、健康卡实时结报等“一卡通”功能。在确保主要功能、标准规范、密钥体系、管理主体不变的前提下,逐步推进“银医通”建设,达到小额金融支付、预约挂号、“先诊疗,后收费”、双向转诊等功能,并进行医保卡、新农合卡、银医通等多卡合一,进行功能整合,达到医疗、金融、社保联合同步服务等功能,促进一卡多能,方便实用。

(八)建立规范化的妇幼保健专项系统

参照卫生部《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以及数据集规范,改造和完善现有的妇幼保健系统,通过卫生信息平台与电子健康档案的妇幼保健子系统,对妇幼保健机构及相关医疗保健机构开展的妇幼保健服务工作各主要阶段所产生的业务、管理等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分析、传输及交换,从而为卫生行政部门、妇幼保健机构及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同时,妇幼保健机构对其服务对象进行长期、连续的追踪管理,开展优质服务。

(九)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

依靠卫生信息网络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及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加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数据分析、预警能力、决策指挥能力建设,与其它应急救援机构联动协作,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十)建立健康门户网站电子政务系统

完善市卫生局门户网站政务公开、卫生服务信息公开,方便人民群众的学习和监督。按照省政府,卫生部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建成省、市、县三级卫生行政部门电子政务系统,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进网上医疗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网上医疗服务功能。深化网上预约服务,预约对象扩大到二级医院,预约项目上增加预约检查、预约治疗。增加网上实时查询功能,建立网上平台与数据中心的接口和基于短信的身份验证系统,提供检验检查、健康档案等数据查询服务。

五、实施步骤

(一)一期建设(2012年12月---2013年12月)

1、建立相关组织领导体系,各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分解,需求方案起草、制订、论证,预算出支撑软件功能的硬件设备并论证,确定信息中心的设址,落实资金保障,建立建设项目考核评价体系,进行软、硬件的投标。

2、在利用原有新农合平台及网络的基础上,初步完成数据中心机房、交换平台和新农合系统改造建设,确立数据标准体系,完成“银医通”一期基础建设,建立小额支付、预约挂号、“先诊疗、后收费”服务功能,完成卫生信息专网及区域HIS、区域PACS系统建设。

3、建立区域电子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初步建立与完成基础数据中心和基础建设。

(二)二期建设(2014年1月—2014年12月)

1、建立区域电子病历数据库,实现区域HIS及各联网等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互通共享。

2、完成区域医疗卫生机构HIS及相关新农合系统、医保系统、银医通系统等的接口改造,以身份证号为主索引,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诊断、用药、检查、住院信息等诊疗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3、在“银医通”基础上,融合“农保卡、医保卡、银联卡”简称“一卡通”,实现“多卡合一”,实现挂号、就诊、双向转诊、新农合结算、医保结算、电子健康档案调阅、“先诊疗、后收费”等多功能,方便群众就医,实现“一卡通用,一卡多用”。

4、完善基于市卫生局信息网站的健康门户网站电子政务系统。

5、建立规范的妇幼保健专项信息系统。

6、建立药品动态监管系统、门诊输液管理系统和健康体检系统。

(三)三期建设(2015年1月—2015年12月)

1、整合卫生监督、预防疾控、妇幼保健,完成与信息平台和医疗机构互通共享项目建设。

2、各医疗机构通过外网建立远程会诊系统、转诊预约系统、远程教育、远程监护系统互通共享。

3、建立卫生行政管理决策分析支持系统,完成相关应用系统的数据应用。

4、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

5、完成异地容灾机房建设,保障信息平台的稳定和安全,降低运行风险。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对整个卫生系统的重要性;要总揽全局、着眼长远,高起点科学规划和设计,抓好顶层设计,循序渐进、统筹整合,逐步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共享。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例6

1.1信息业务模型整体规划性不够,卫生信息功能不全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较晚,目前的模型重视医疗信息的利用和开发,还没有相对成熟的业务模型可以借鉴,缺乏整体规划性,又多侧重于社区卫生基本医疗、药品采购的综合管理,公共卫生信息化功能尚未普及运用。

1.2卫生信息化标准不统一 目前的系统建设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致使开发商各行其是,形成搞作坊式的盲目开发,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浪费,资源不能共享[1]。

1.3信息难共享 现有的医疗体制并不足以支撑信息共享,各医疗机构还没有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也无法共享信息,导致医疗服务中重复利用、重复检查、重复用药,病人多头就医,医疗信息混乱,不能有序根据健康情况合理选择服务单位。卫生信息化虽然已建立了医院管理系统、新型合作医疗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计划免疫系统、妇女儿童保健系统,又由于未采用统一的卫生信息化标准,各个系统数据不能共享,形成条块分割的不同信息孤岛。

1.4社区居民建档困难 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没有健康档案,信息化可谓无源之水,只有有了基础信息,才能够对居民进行健康管理[2]。由于健康档案内容复杂,主要由医生到社区或上门调查来采集信息,一方面医生不能以“服务人”的角色进行全面、真实的收集信息。另一方面,大多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度不够,对医务人员的主动上门采集行为理解有误,不能很好的配合,给普查、采集、建档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1.5资金缺乏 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要对社区所有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建立健康档案都是无偿的。硬件的建设、软件的开发运行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建立社区卫生信息系统除初期网络建设的一次性投入外,在后续的开发和维护上也要投入,而系统运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一段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资金来源问题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2 促进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规划构建结构稳定、布局合理、功能清晰的CHSIS整体框架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CHSIS的整体框架组织成3个层面和3条业务线,即管理层、业务操作层、数据层和健康管理线、功能支持线、绩效考核线。层线结合的框架,制定社区卫生信息化规划,遵循统一的建设原则,有序开展社区卫生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

2.2坚持引用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卫生信息化标准 针对目前存在的信息孤岛和数据交换问题,充分研究现有国际、国家及行业等标准,统一制定本区域信息标准,包括软件开发标准和网络及传输标准,规范开发商行为,整合现有卫生信息资源,构建功能统一、数据共享的集成信息系统平台。

2.3完善“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 信息共享的实现基础是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要解决社区、医院的矛盾,实现双向转诊,重要的是改革我国的医疗体制,强化落实“首诊制”,规定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首先到社区就诊。借鉴国外的模式,在服务人群、服务质量、政府投入、医疗保险制度上进行规范,对社区的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整合和分工,形成合理的医疗模式。

2.4加强沟通和宣传,保障有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加强对社区医生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使其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在社区的宣传力度,主动与社区居民沟通,让居民能了解、认识到健康管理意义,能主动参与到建档工作中来,确保健康档案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2.4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力度,完善组织结构建设 信息化的建设是系统工程,社区卫生因其服务的公益性和效益外在性,只有在政府领导下,配备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并以行政手段推动信息化的建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资金通道,充分调动和协调各部门的力量,确保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持久和稳定,保证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例7

政策推动标准确立

作为电子病历这个领域的推动者和领导者,原卫生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标准规范文件,为电子病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技术指导框架,推动了我国电子病历的快速发展。

2009年12月,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布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试行)》,指出“电子病历是由医疗机构以电子化方式创建、保存和使用的,重点针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信息的数据集成系统。是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临床信息资源。”

电子病历是现代医疗机构开展高效、优质的临床诊疗、科研以及医疗管理工作所必需的重要临床信息资源,也是居民信息档案的主要信息来源。标准化电子病历及以其为核心的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是实现区域范围以居民个人为主线的临床信息共享和医疗机构互联互通、协同服务的前提基础,不仅能保证居民健康档案“数出有源、数出有据”,还能有助于落实、规范临床路径,实现医疗过程监管,提高医疗救治水平与应急指挥能力。

《电子病历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试行)》是我国卫生领域制定、的首部部级、具有中西医结合特点的电子病历业务架构基本规范和数据标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电子病历基本架构”,包括电子病历的基本概念、系统架构、基本内容和信息来源,电子病历的基本内容由病历概要、门(急)诊诊疗记录、住院诊疗记录、健康体检记录、转诊(院)记录、法定医学证明及报告、医疗机构信息等七个业务域的临床信息记录构成;第二部分是“电子病历数据标准”,包括电子病历数据结构、电子病历临床文档信息模型、电子病历临床文档数据组与数据元标准以及电子病历临床文档基础模板与数据集标准。

同年,原卫生部了《卫生数据字典与元数据管理系统》、《卫生信息数据集分类与编码规则》、《卫生信息数据集元数据规范》、《卫生信息数据模式描述指南》等一系列更为具体的标准和规范,推动了电子病历的技术发展。

2010年1月,原卫生部颁布了《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试行)》”),以保障卫生信息系统安全,规范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指出电子认证服务是“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按照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体系相关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为使用方提供数字证书的颁发、更新、吊销、密码解锁、密钥恢复以及证书应用等服务,从而满足卫生信息系统在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方面的信息安全需求”,要求坚持合法性原则、应用导向原则、市场竞争原则、一证多用原则,依托依法设立的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按照“政府监管、企业承办”的方式,建设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体系。《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电子认证服务机构面向卫生系统提供电子认证服务时应当具备的条件、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选择方式、服务要求和数字证书的应用管理。

2010年2月,原卫生部颁布了《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在第一章第三条中对电子病历进行了如下定义:电子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信息,并能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打印的病历文档,不属于本规范所称的电子病历。

《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对具备建设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的资质、电子病历的记录内容、数据的录入原则、医务人员的行为、电子签名的使用、患者个人信息库建设以及所应达到的辅助决策功能、电子病历的管理及使用等做了详尽说明。

2011年1月,原卫生部颁布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功能规范(试行)》”),以规范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管理,明确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有的功能,更好地发挥电子病历在医疗工作中的支持作用,促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功能规范(试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指出“电子病历系统”是指医疗机构内部支持电子病历信息的采集、存储、访问和在线帮助,并围绕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效率而提供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服务功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既包括应用于门(急)诊、病房的临床信息系统,也包括检查检验、病理、影像、心电、超声等医技科室的信息系统。

《功能规范(试行)》是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电子病历系统的功能评价标准,侧重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效率相关的重要功能,没有涉及实现各项功能的技术和方式。《功能规范(试行)》指出,电子病历的管理要以建立数据中心为基础,实现信息实时上传和自动备份到医院数据中心和第三方存储中心,在设定一定权限的基础上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并保障数据安全。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有用户授权与认证、使用审计、数据存储与管理、患者隐私保护和字典数据管理等基础功能,以保障电子病历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每个基础功能下设有必需、推荐和可选三个等级。

2011年3月,在《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的基础上,原卫生部组织编制了《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MR)是由医疗机构以电子化方式创建、保存和使用的,重点针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信息的数据集成系统,是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临床信息资源,是记录医疗诊治对象医疗服务活动记录的信息资源库,该信息资源库以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存在,并且能够安全地存储和传输,医院内授权用户可对其进行访问。”

需要注意的是,“电子病历”并不是“电子病历系统”。虽然电子病历是电子病历系统的产出物,但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的关系并非“绑定式”――电子病历可以独立于电子病历系统而存在,也可以依赖于电子病历系统。电子病历拥有自己的结构,遵从开放的电子病历信息模型,并且能够为不同的电子病历系统所用。

作为一份技术指导方案,《方案》以指导建立规范化的医院信息平台为目标,设计出了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的核心――业务模型和信息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的基础架构,从现状分析与总体设计思路、业务需求分析、数据需求分析与信息模型构建、医院信息平台设计、基于平台的应用与业务协同、安全保障体系、项目管理以及运维管理等八个方面,以参考方案的形式和定位回答了“如何建设”的问题。2012年,《方案》升级为《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在国家以政策、法规推动信息建设标准化的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卫生信息化的标准发展路子,纷纷出台了与国家法规配套的文件,如《江苏省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2009年)、《上海市电子病历管理办法》(2009年)等,这些对于促进电子病历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评级提供发展契机

2011年10月,原卫生部颁布实施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试行)》”),以全面评估各医疗机构现阶段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所达到的水平,建立适合国情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使医疗机构明确电子病历系统各发展阶段应当实现的功能,并为各医疗机构提供电子病历系统建设的发展指南,引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地发展电子病历系统。

《标准(试行)》强调的是系统的“应用”,以此体现电子病历的建设水平。它将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为8个等级,每一等级的标准包括电子病历系统局部的要求和整体信息系统的要求。为了适应医院的差别,项目划分为“基本项目”和“选择项目”两大部分。

一份来自原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针对2012年全国三级甲等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的研究显示,2012年全国共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05家医院参与了2012年度的数据填报。通过与2011年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从地域上来看,东部医院的数量明显多于西部医院,从数量上来看,全部填报医院数量由178家增加到905家,2011年参与填报的178家医院中78.6%(140家)参与了2012年的填报,2012年新增填报医院765家,占84.5%,见图1。

大部分填报医院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集中在3级以下,其中0级医院和2级医院各占约1/3,3级医院较多,占到了22.2%。4级和1级是电子病历系统应用的关键级别,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提升1级医院和4级以上医院的比例才能使电子病历应用水平的级别分布更为均衡,形成健康的“枣核型”,见图2。

从2011年和2012年都参与上报的140家医院来看,56.4%的医院两年评级持平,34.3%的医院2012年评级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也有9.3%的医院出现了评级降低现象。该调查显示,西部医院评级提高的比例高于东中部,社会办医院评级提高的比例高于政府办医院,专科医院评级提高的比例高于综合医院。对于评级降低现象,该调查显示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填报人变化,不同填报人对标准的理解有所不同;二是存在数据虚报现象;三是某些基础数据变化较大,因此应用比例出现变化,影响了评级;四是在医院系统的升级改造中,一些原有功能点暂时失效。

从这份调查中不难发现《标准(试行)》对整个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评级,各医院可以明确不足之处,对比《标准(试行)》不断提升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水平。《标准(试行)》的意义就在于此。

电子签名消除隐患

电子病历详细记录了患者的疾病诊疗过程信息,其中很多涉及到个人隐私。围绕电子病历的采集、传输、存储和二次应用应当建立在有效的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机制上,以避免信息的不恰当使用给患者带来伤害。

电子病历系统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很多,以保护患者隐私为最终目的的技术――如电子签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第二章第九条中指出:医务人员采用身份标识登录电子病历系统完成各项记录等操作并予确认后,系统应当显示医务人员电子签名。

为了规范电子签名行为,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对电子签名的定义、认证、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对“电子签名”定义如下: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本法所称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

2010年1月1日,原卫生部颁布了《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试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在卫生行业的体现,《管理办法(试行)》从法理上认可了电子病历数据与纸质病历同等法律效力的可能性。

《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处处体现着对“时间”和“标记”的关注。如同所有具备法律效力的文件一样,电子病历对时间标记的要求十分严格,一旦需要实现电子病历数据的跨机构传输和文件归档保存的法律效力,数字时间戳(Digital Time-stamping Service, DTS)就变得非常必要。将用户身份验证、电子签名和时间戳同步的概念引入到电子病历系统中,医院电子病历中的时间戳和数据真实性就有了第三方保障与验证,也为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提供了更为有效的保证。

可以说,电子签名技术在进入医疗系统时便担负起电子病历数据安全保护这一重任,但是,医院各系统的业务流程之多、之繁杂使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保护工作变得格外复杂,任何一个漏洞都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简单地凭借“用户身份验证”、“文件签名”和“时间戳服务”显然难以达到目的。电子病历的一线建设者们创造性地找到了解决办法。

以天坛医院为例。原卫生部提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后,各家医院都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北京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认为,电子病历无纸化的要点是电子签名,电子签名是电子病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数字签名的电子病历就没有安全机制的保障,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病历。因此,天坛医院首先继续深入医院的数字化改造,尤其是对护理记录进行了完全的数字化改造。护理记录是电子病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执行医嘱的重要部分,是离患者最近的医疗活动。2011年,天坛医院将护理记录融入到了电子病历当中。

在医院数字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 ,天坛医院通过电子签名实现了真正的无纸化。在天坛医院,医生以及护士的每一次操作都要进行签名确认。数字签名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这种形式实现对整个医疗过程和医疗质量的监控,实现医疗过程的可回溯性和可追踪性。天坛医院的做法不是简单的修改程序和接口数量级层次的问题,而是信息化建设理念本质的区别,天坛医院的做法可以保证电子病历中每一个数据的真实性。

深度应用改善服务

电子病历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电子病历的后期应用需求。电子病历不是简单地在计算机上完成病历的书写,而是更注重病历信息的结构和内容,病历的内容以计算机可检索的数据形式存在,这些内容通过统一的病历结构模型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高度结构化和数字化的病历数据资源库。

应用电子病历的主要目的是为患者提供连续、高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电子病历可以伴随着患者的流动在不同专业部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共享。从群体层面来说,对同类患者的病历信息进行横向对比和分析更有利于发现疾病的内在规律。

电子病历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按照时间序列详实地记录了患者住院期间的疾病发展动态以及临床治疗情况,是反应临床医疗服务过程的重要信息载体,通过对电子病历数据的分析,不仅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有效改善临床记录质量,而且能够通过预置的临务规则,如临床路径、合理用药监测等,提高临床决策水平,做到医疗质量控制关口前移,同时可以促进临床诊疗标准、规范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形成闭环、循证的医疗质量改进体系,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以西安长安医院为例。2011年,西安长安医院全年门急诊接诊患者405042人次,收住院患者21604人,实施各类手术3094台(次),实现业务收入2.66亿元。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长安医院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强。时任院长的王景明介绍:患者信息录入错误、发药用药错误等差错明显减少,医疗投诉及纠纷同比减少了34%;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无纸、无线、无胶片节约了大量成本,岗位和工作流程的优化也使得人力成本大大减少;患者在医院的无效等待时间也明显减少。

在2013年的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上,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科中心的邵尉分享了“通过电子病历实现闭环管理”的建设思路,他指出:全面的临床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电子病历真正应用的必要前提,医疗业务闭环转变是全面临床信息建设的必然结果。通过实施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全面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系统间的高度集成与共享,实现全面多环节的闭环流程控制与管理,是中国医大第一医院电子病历建设追求的目标。

总结经验继续前行

作为等级医院评审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子病历的发展在现在的医疗信息化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同时,实施电子病历对于促进医疗服务均等化,推动医疗服务向科技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有限的医疗资源效率等有重要意义。

如同做学问一样,电子病历的应用水平也可分为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个阶段需要把握全局,明确电子病历的发展目标与方向,实现基本的数据采集。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阶段需要攻坚克难,“衣带渐宽”,实现网络传输信息多部门共享。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得”之境界,第一境界与第二境界都做好了,利用已有系统实现知识库支持下的辅助决策功能是“功到自然成”的事。

2000年左右

国内关于电子病历的研究和应用开始,早期以满足传统病历电子化的需求为主。

2006年

在原卫生部信息化工作小组办公室领导下,由医疗机构、医疗信息研究机构、政府机构和信息技术提供商共同发起成立卫生部电子病历研究委员会。

2009年

国家启动新医改工作,对电子病历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9年7月

原卫生部发出征求《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的通知。《意见》表示,建立电子病历是为保证健康档案“数出有源”,以实现医疗过程监管。

2009年8月

原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征集“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函,并要求在此基础形成《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指南》。

2009年9月

原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应用Word、WPS等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打印病历,不属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病历。

2009年12月

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布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试行)》开始全面推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

2010年

原卫生部针对电子病历及相关系统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标准,并召开试点工作会议。

2010年1月

原卫生部颁布了《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卫生信息系统在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方面的信息安全需求。

2010年2月

原卫生部颁布了《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

2010年10月

原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的通知》及《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

2010年11月

全国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

2011年

原卫生部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以服务于患者、服务于临床为出发点,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强化医院基础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

2011年1月

原卫生部颁布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该规范是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电子病历系统的功能评价标准。

2011年3月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例8

居民健康卡作为卫生部大力推出的卫生服务管理新方式,其建设、发放与应用也依靠信息平台的功能。连云港市卫生局(包括县卫生局)明确市、县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协助卫生信息中心做好健康卡管理与发卡服务工作,同时明确建立全市居民健康卡发卡信息库,将采集的发卡基本信息上报到省卫生厅,并与省公安厅身份证数据库进行比对。目前,连云港市已累计2批次提交约340万条发卡人员信息用于数据比对,匹配成功的约有270万条。通过验证的居民进行分批制卡、发卡等相关工作,目前已经成功制卡10万张。

信息平台总体架构

“基于健康档案的连云港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总体框架主要包括硬件基础设施层、数据中心层、业务服务层、数据交换层、系统接入层,并严格执行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如右图所示。

在最初的设计中,“基于健康档案的连云港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提供:共享、服务、管理、协同等四个方面的功能。

平台共享:包括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和医疗数据共享。即在现有的连云港市卫生信息化基础上,利用平台技术横向贯通各项业务。以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为支撑,以居民健康卡为介质,促进健康信息共享,并且整合与共享各社区的健康档案信息。完整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需要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过程健康档案的记录与管理。为实现这一愿景,一方面信息系统收集来自居民自身、临床医生、社区全科医生等的信息,并允许各方查看调阅,另一方面需实现跨机构系统、跨医院对诊疗数据的交换共享。

平台服务:主要提供面向居民、医务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的门户网站。该门户网站可为居民提供网上健康档案自助管理、预约挂号、健康咨询、养生保健、疾病百科、药品指南、自测疾病等相关医疗信息功能;可为医务人员提供电子病历管理、浏览患者临床资料以及临床信息和提供临床诊断治疗的服务,并可查看相关继续教育知识平台;可为卫生管理人员提供相关信息的浏览,及时地分析各个医疗机构上报的数据,并能够信息至相关部门。

平台管理:即卫生综合业务管理,让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地了解相应的情况,为统筹全局提供数据支撑。平台管理主要包括卫生资源管理、健康档案管理、健康卡管理、医疗服务统计分析、医疗保障(新农合)的运行监管分析、基本药物管理等相关功能,能够为辖区内其他各部门以及上级部门提供医疗卫生分析和数据支撑。

平台协同:主要通过企业服务总线、业务流程管理、业务规则管理、事件管理等机制,实现基于健康档案的医疗卫生业务协同服务。主要包括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协同、医院与社区之间的协同(包括就诊信息,双向转诊,网上预约等服务),也包括医疗与公共卫生之间的业务联动等。

分阶段实施建设

2011年9月,连云港市正式启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建设,同时确定了同步进行的居民健康卡建设。建设目标是要确保居民健康卡在医疗卫生领域实现医院就诊卡、金融卡、新农合保险卡等多卡合一,促进一卡多功能,并做到方便实用。

根据项目要求,连云港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采用分布实施。首先建设连云港市辖区,包括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等3个行政区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教园区、徐圩新区等3个园区,共计80万居民。辖区内有市直属医疗机构6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家,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112个。项目建成后,能为市辖区80万城乡居民每人提供1份电子健康档案,能将辖区内6家市直属医疗机构,20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80%以上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和相关业务协同。项目建设完成后,紧接着移植应用到赣榆、东海、灌云、灌南等市辖四县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

连云港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居民健康卡项目从设计实施到验收上线,持续了超过一年时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项目分阶段、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整个项目建设分成四个阶段: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例9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以疫情、疾病监测、卫生监督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了从县到中央四级卫生防疫信息网络,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省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信息化程度不高。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1)系统功能实用性差。管理系统的功能上基于日常业务考虑, 简单的将记录的载体从纸质变成了电子方式存储,系统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十分有限;(2)数据接口标准不统一。采用的管理系统名目繁多,开发的管理系统无统一的设计标准指导,使用的管理系统数据接口不统一、数据存储不规范、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3)无统一的信息处理平台。各卫生机构组织人力、物力开发的管理系统大多是单机版,存储的信息只供社区内使用,不能“流通”、共享、复用,从而形成了“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参照文献[1][2][3]提供的标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设计并实现了基于J2EE架构B/S模式的我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

系统需求及目标

由文献[1]可知,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分别接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并合理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其服务项目有: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10项业务,这些分散的业务,归纳起来就是以辖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为中心,涉及了居民疾病防治、健康体检、妇女儿童保健等卫生服务过程,因此要设计的系统总体需达到: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围绕各级各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需求,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信息处理平台,执行文献[1]的标准,规范信息收集、整理、存储等业务过程,实现信息高效的处理。通过对以上10项业务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如下的设计目标:

(1)、功能实用化。设计的系统按照文献[1]的要求,设置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管理、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免疫规划项目管理、传染病报告与处理管理、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诊疗服务管理外、还要设计查询统计、系统配置、机构管理、权限管理等模块,体现出信息化管理的强大功能;

(2)、设计标准化。设计的系统设计的数据库结构、数据元标识符、数据类型、取值长度等须满足文献[2]的要求,确保健康档案数据信息符合国家标准,便于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国家公共卫生信息互通、互联;系统的居民健康档案编号执行文献[4]的标准,确保每位居民及其家庭健康档案编码的全国唯一性,便于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分类、检索、查询、处理和利用;

(3)、管理规范化。设计的系统的健康档案要实现居民医疗、健康信息的集中存储和利用,实现人的出生、儿童、青年、成人、老年健康信息的连续、完整记录。因此,系统在进行数据管理时实行逐级审核,逐级上报,数据统一存储的管理模式。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层的数据采集点,由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审核、上报辖区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数据至上级,数据统一存储在省级卫生服务中心;

(4)、架构先进、网络化。设计的系统须采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和生命力强的开发模式,使用户通过网络就能快速的使用系统,实现客户端零安装、零维护,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共享,为辖区居民的保健、就诊提供连续的、可靠的依据;

(5)、安全保密化。设计的系统要考虑到涉及辖区居民的个人隐私等敏感问题,要保证系统做到一定的安全保密,可以通过数据加密、权限控制、密码设置等方式实现;采用安全、高效、处理并发能力强的数据库系统,能够满足大批量用户的使用;

(6)、使用简易化。设计的系统的要面向全省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机构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因此系统设计的表单界面、查询打印表格等须与文献[1]提供的表单界面基本一致,体现出系统使用时的简单易用特点,达到方便用户操作的目的。

系统的设计

3.1系统架构

目前,我省有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各类卫生服务机构4500多个,这些机构担负着我省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本系统的开发就是要面向这些医疗机构服务,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业务的网上信息化。因此,系统设计时采用了当前先进的J2EE框架B/S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系统架构分为4个层次:客户端、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其中客户端是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数据采集点电脑上的客户层组件,由IE浏览器来完成;Web服务器是响应客户请求,为客户提供所请求的资料,主要包括运行在J2EE服务器上的Web组件,主要采用的是Struts框架,实现了MVC模型中的视图部分和控制部分;业务层采用的是Spring框架实现,从客户端程序接收各种数据,对其进行处理并发送到EIS层加以储存;EIS层用以存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关键数据。

3.2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由于系统是面向全省从事基本公共卫生事业的医疗机构公开,随着建档居民的增加,系统的数据量会越来越大,所以选择了Oracle 数据库,Oracle 10g 具有支持大数据的存储与多用户量访问,提供可靠、快速相应的服务;同时提供对数据完整性、一致性的有力支持;在安全方面,提供了坚固的数据和用户管理、维护功能;并且具有强大的可伸缩性,能够完全适应实际业务的快速增长。数据库设计阶段采用Powerdesigner15进行建模,根据文献[3]提供的公共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进行设计,基本按3NF进行设计,充分考虑程序的运行效率,适当地进行了字段的冗余设计。

4、系统的实现

系统在实现过程中使用了Eclipse开发环境MyEclipse的J2EE插件,Struts框架和Hibernate以及Ajax等一系列技术,web服务器使用tomcat,数据库使用Oracle,下面是几个关键技术的介绍。

4.1统计图表动态生成技术

系统设计的统计功能中,为了直观的反应统计的结果,本系统用图表的方式动态地显示统计结果,如人口结构分布图、社区人口年龄段图、育龄孕妇统计图等,在本系统实现方法是采用了开源的、低成本的、易于维护的JFreeChart组件。JFreeChart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统计图生成组件,通过它的开发包能够创建饼图、柱状图( 普通柱状图以及堆栈柱状图) 、线图、 区域图、分布图、混合图、甘特图以及一些仪表盘等2D或3D图片,并可生成PNG或JPG图片格式文件[7]。通过该组件在本系统的使用,缩短了开发周期、节约了开发成本,较好的实现了WEB图表的直观显示。

4.2 Tomcat的数据库连接池的运用

当JSP页面需要频繁地访问数据库时,必然要频繁地连接和断开数据库。每次连接必须完成用户验证、安全上下文配置等任务,这就要占用一定的通信和内存资源,因此往往会成为最耗时的操作。所以当一个动态网站频繁地从数据库中存取数据时,为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本系统使用了Tomcat的数据库连接池这个办法。数据库连接池是一个用于存储数据库连接的容器,它是编写应用服务时经常需要用到的模块,当应用程序需要连接数据库时直接从连接池中获取一个连接,当使用结束时,再将这个连接交还给连接池供其它应用程序使用。这样,一个数据库连接可以被很多应用程序实例共享,应用程序无需在每次与数据库交互时都进行连接和断开操作,从而大大提高了访问数据库的效率。

4.3数据备份技术

为了保证系统的数据不会因为意外事件的发生造成损坏和丢失,必须考虑系统数据的容灾备份设计。数据备份是系统和数据容灾的基础,目前备份技术主要有快照备份、异地存储备份等。本系统在总体设计中,就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从硬件层面上进行多服务器设置,多台服务器实时的保存同一份数据的多份存储,目的就是避免物理故障,同时在系统中还有数据的复制功能,数据库的备份等,以此来保障出现突发事件后的数据恢复。

结束语

采用先进的J2EE框架设计的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的实施, 将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电脑化、无纸化和标准化;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涵盖居民基础健康档案以及预防免疫、就诊记录、健康检查记录、疾病管理等方面的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将实现居民医疗、健康信息的集中存储和利用。系统利用JSP技术使得Java与动态网页能够进行无缝连接,使用JDBC驱动程序连接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实现了对数据的存储、组织和利用;Ajax技术和 Tomcat数据库连接池技术实现了系统的负载均衡,解决了多用户访问造成的并发问题。

参考文献:

[1]青海省卫生厅.青卫妇社([2009]22号)关于转发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EB/OL].

[2]卫生部.卫办综发〔2009〕230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试行)》的通知 [EB/OL].moh.省略/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pxxhjs1/200905/40699.htm

[3]卫生部.卫办发〔2009〕46号.卫生部关于印发《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的通知 [EB/OL].moh.省略/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pxxhjs1/200905/40699.htm

[4]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5]计磊,李里,周伟. 精通J2EE――Eclipse、Struts、Hibernate、Spring整合应用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6]卢成均.多层模式下通用数据存取层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13):3265~3268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例10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4-7912-05

随着秦皇岛卫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要实现现阶段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组织,就必须首先着力研究和解决不同医疗卫生组织的决策行为及其互相影响问题,以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有效运行。随着工作量的加大,工作效率要求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工作日趋繁重复杂,社区之间的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间的业务联系需要得到加强和改善,研究设计“秦皇岛市社区卫生业务系统”,利用网络的优势,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建立社区居民信息档案和病历档案,实现“挂号—交费—病历—开药—划价—交费—取药”的信息化就诊流程,提高就诊效率,提供数据接口,实现社区医院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

1 开发技术

秦皇岛社区卫生业务系统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采用J2EE的WEB技术,结合Struts2框架、Spring框架、Hibernate(SSH)框架,Oracle数据库对系统进行设计开发。

2 系统需求

由于秦皇岛社区卫生业务系统的用户数量巨大、权限管理机制复杂。因此,为适应社区卫生部门内部不同成员对系统的访问,秦皇岛社区卫生业务系统采用自适应访问控制策略进行实现。从而,可在有效保证系统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大化满足系统用户的访问控制需求。根据秦皇岛市社区卫生的具体情况,做出社区卫生业务系统的需求。

2.1 系统总体目标

秦皇岛市社区卫生业务系统的目标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步实现网上就诊,提高办公效率。由于就诊顺序的划分,社区卫生业务系统同样对就诊顺序进行了划分,可以实现各级办公相互关联却互不干涉。秦皇岛市社区卫生业务系统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社区居民信息档案和病历档案,实现“挂号-交费-诊疗-开药-划价-交费-取药”的信息化就诊流程,提高就诊效率,并且提供数据接口,实现社区医院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2 需求分析

明确用户对系统的要求是设计系统的前提条件,秦皇岛社区卫生业务系统对用户需求进行了如下分析。

1) 用户的信息档案需求:社区居民能查看自己的基本信息、档案信息以及病历信息;护士能查询挂号信息;医生能查询病历、病人档案信息;药品管理员能查询药品信息;财务能查询交费信息。

2) 用户的处理要求:社区居民能修改个人用户信息、登陆密码;护士能进行挂号信息,之后可由医生得到挂号单信息,完成后续操作;医生能选择三天内的挂号信息,填写病历信息;药品管理员负责药品入库信息,记录出入库记录,修改药品信息以及对挂号单进行药品划价,查询划价信息;财务得到尚未交费的挂号单,进行交费信息的录入。

3) 用户对系统的适应性、通用性要求:要求系统能动态生成系统菜单;尽量使用下拉框形式选择,而非录入,提高信息的准确性。

4) 用户对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进入系统必须输入正确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系统,如果非法访问页面,自动跳回登陆页面。

根据需求分析,总结出系统用户包括医生、护士、药品管理员、财务、普通用户和系统管理员。另外秦皇岛社区卫生业务系统有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信息数据的管理。各用户权限分析如下:

2.2.1 医生权限

医生权限包括个人信息管理以及诊疗信息管理,个人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信息修改功能,可以修改自己的基本信息及登陆密码;诊疗信息管理模块包括诊疗功能和历史诊疗信息功能,诊疗功能主要是对病人进行诊疗并填写诊疗信息,历史诊疗信息功能可以查询历史的诊疗信息。

2.2.2 护士权限

护士权限包括个人信息管理以及挂号信息管理,个人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信息修改功能,可以修改自己的基本信息及登陆密码;挂号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挂号功能和历史挂号信息功能,挂号功能主要是对病人进行挂号生成挂号单,历史挂号信息功能可以查询历史的挂号信息。

2.2.3 药品管理员权限

药品管理员权限包括个人信息管理、药品信息管理以及药品划价管理,个人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信息修改功能,可以修改自己的基本信息及登陆密码;药品信息管理模块包括药品入库、查询药品信息以及药品库存记录查询功能,药品入库功能主要是对药品数量进行修改,药品信息功能可以查询各种药品的基本信息,库存记录查询可以查询各种药品的出入库记录;药品划价管理模块包括划价和历史划价信息,划价功能可以对挂号单中的药品进行划价,历史划价信息是对历史划价信息的查询,

2.2.4 财务权限

财务权限包括个人信息管理以及交费信息管理,个人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信息修改功能,可以修改自己的基本信息及登陆密码;交费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交费功能和历史交费信息功能,交费功能主要是计算病人所需交费金额,通过银行卡或者支付现金,历史交费信息功能可以查询根据身份证号或者挂号日期等信息查询历史的交费信息。

2.2.5 普通用户权限

普通用户权限包括个人信息管理以及档案信息管理,个人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信息修改功能,可以修改自己的基本信息及登陆密码;档案信息管理包括对档案的查询和对病历的查询。

2.2.6 系统管理员权限

系统管理员权限包括系统基本信息的管理,用户信息的管理。

2.3 功能需求分析

秦皇岛社区卫生业务系统是专门用于用户登录并完成诊疗流程,以及数据的整合,应该具有开放性,方便性和灵活性;它允许普通用户登陆后,查询自己历史病历和档案;护士登陆系统可进行挂号以及对历史的挂号信息的查询;医生登陆后可查询病人档案,历史诊疗信息,填写病历;药品管理员可管理药品信息与库存,以及看病后进行药品划价;财务可进行交费操作。总系统的管理员可以进行数据导入与导出。下面就对秦皇岛社区卫生业务系统功能模块进行需求分析。

1) 用户登陆:用户通过身份验证进行登陆。

2) 个人信息管理:用户通过该功能,对登陆信息进行修改,包括密码修改,基本信息修改。

3) 挂号信息管理:护士可以管理挂号信息。包括增删挂号信息,查询挂号信息。

4) 诊疗信息管理:医生可以管理诊疗信息。包括增删病历信息,查询病历信息。

5) 药品信息管理:药品管理员可以管理药品库存信息管理,包括药品信息管理,出入库信息管理。

6) 划价信息管理:药品管理员可以对看病信息进行药品划价,划价后将信息发给财务。

7) 交费信息管理:财务可以对划价后的信息进行交费管理,包括增删交费信息,查询交费信息。

8) 数据整合:总系统的系统管理员可以进行数据整合,包括数据的导入和数据导出。

2.4 数据需求分析

根据系统功能的需求以及功能模块的划分,系统的数据需求关系如图1所示。

1) 用户登陆信息表:ID,用户名,密码,删除标志,用户类型,用户部门(医生)

2) 所属社区表:社区ID,社区名,所属区、县,删除标识。

3) 角色表:角色ID,角色名,删除标识,备注。

4) 菜单表:菜单ID,菜单项名,删除标识。

5) 菜单项:ID,菜单项名,删除标识,URL。

6) 档案信息表:ID,社区ID,身份证,姓名,年龄,慢性病等。

7) 挂号信息表:ID,日期,档案ID,信息状态,病历,医生ID,用药ID,费用等。

8) 得病类型:ID,类型名,备注。

9) 药品信息表:ID,药品名,类别,库存数量等。

10) 药品记录表:ID,药品ID,记录类别,数量,价格,操作人ID。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秦皇岛社区卫生业务系统包含了医疗服务管理模块,数据信息整合模块,药品信息管理模块,如图2所示。

3.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医疗服务管理模块:该模块分为四个功能,对应四种用户角色,各司其职。其中,护士通过挂号服务功能,为病人进行挂号操作,护士填写挂号信息并添加到数据库,护士还可以通过条件查询历史的挂号信息;医生通过病情诊断功能对病人进行诊断,医生可获得三天内的挂号信息,得到普通用户档案,进行病情诊断,并填写电子病历,通过该功能还可以查询历史诊断的病历信息,如果病人需要住院,可以通过住院页面,对正在住院的病人进行诊疗;药品管理员通过用药划价功能,获得由医生开药的挂号信息,并得到相对应的药品信息,由药品管理员进行划价,生成交费信息交给财务,药品管理员还可以通过该功能查询历史的划价信息;财务通过支付服务功能完成交费操作,财务得到交费信息后,普通用户进行交费,并填写交费信息存入数据库,财务还可以通过该模块查询历史交费信息。

药品管理模块:药品管理员通过药品信息功能,可以对药品信息进行查看,编辑,添加和删除;药品管理员通过药品入库功能,可以对入库记录进行查看,编辑,增加和删除;药品管理员通过药品出库,可以对药品的出库记录进行查看,编辑,添加和删除。

数据整合模块:系统管理员通过数据导入功能,可以将从其他程序的导出的符合规范的XML文件导入到系统的数据库中;系统管理员通过数据导出功能,可以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导出成符合规范XML文件。

3.3 功能流程设计

3.3.1 系统登陆流程

所有系统用户都需要通过登陆页面登陆,如果用户没有登陆,无法进入系统。登陆时,如果用户名和密码不正确或为空,则自动跳回登陆页面,当用户输入正确后,才可进入主界面。

3.3.2 挂号流程

护士登陆后,在挂号页面输入身份证号或者社保卡号,选择挂号的科室,提交到数据库。

3.3.3 诊疗流程

如图3所示,医生登陆系统后,可以看到三天内的挂号信息,或者通过住院页面得到正在住院的病人的挂号信息,选择病人的挂号信息,得到相应的电子档案,根据病人的病情填写病历,选择用药后,如果病人需要住院,选择住院,则挂号单号保留直到看病结束后失效,最后将诊疗信息,提交到服务器。

3.3.4 划价流程

药品管理员登陆系统后,进入划价页面,选择需要进行药品划价的病人的挂号信息,得到需要划价的药品信息,并检查库存数量,统计总价后,提交到数据库。 完成“药品划价-得到挂号信息-得到药品信息和价格-计算总价-存入数据库”流程。

3.3.5 交费流程

财务登陆系统后,进入交费页面,选择病人的还未交费的挂号信息,得到住院期间相应的全部费用,统计总价后,提交到服务器,最后添加到数据库中。 完成“收费-得到挂号信息-交费-存入数据库”流程。

3.3.6 数据整合流程

如图4所示,系统管理员登陆系统后,选择数据导入或数据导出功能。数据导入中,管理员选择一个符合规范的XML文件,点击上传,后台服务器得到文件后,对该文件进行解析,并存入数据库;数据导出,管理员选择一个路径并填写保存的文件名传到后台,服务器根据路径新建一个XML文件,并把数据库中的数据编写成XML规范的文件写入XML文件中。

3.4 框架整合

以诊疗流程为例,医生点击诊疗菜单后,可获得尚未诊疗过的3天内挂号单信息,选择一个挂号信息便点击诊疗;如果点击住院按钮,可显示当前正在住院的病人,点击诊疗可填写病历进入诊疗页面后,医生可看到用户的基本信息以及病史,医生根据诊疗情况,填写病情诊断,并且可选择其他辅助手段进行诊疗,如果需要开药,点击添加药品,可打开药品对话框,选择药品,输入数量,点击保存,便可显示在诊疗页面,点击保存按钮,便可提交诊疗信息。

从图5可以看出诊疗的具体过程,根据图中的序号,可以清楚的了解整个诊疗流程:首先医生得到挂号信息,点击其中一个后,输入相应的诊断信息,并且开药,点击保存按钮后,经过客户端的数据验证,提交到核心控制器FilterDispather,核心控制器根据配置文件中定义的位置,调用TreatAction的treat方法,treat方法调用TreatService中的treat方法,并调用TreatDao的treat方法,同样在数据持久层(DAO)通过Spring的依赖注入得到HibernateTemplate来进行数据库的操作,调用其update(obj)方法,将原先的挂号信息的诊断信息等信息进行修改,并改变挂号信息的当前状态,并将结果返回到客户端。客户端根据返回的结果,选择相应的页面,并返回给浏览器。

4 结束语

从系统的设计来看,“社区卫生业务系统”是可以通过Web技术和Web服务的方式进行实现的。随着系统的开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社区居民信息档案和病历档案,实现“挂号-交费-诊疗-开药-划价-交费-取药”的信息化就诊流程,提高就诊效率,并且提供数据接口,实现社区医院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必将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工作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玉.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的目标,漫长的道路[N].北京:人民日报,2006-04-06(10).

[2] 陈刚.新形式下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与规章制度建设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科学出版社,2007:254-260.

[3] 刘胜利,寿永熙.Web开发框架的分析与研究[J].福建电脑,2008:106-107.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例11

1引言

由于人口继续增长、乡村盲目扩张、工业高度密集,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或人为灾害。近年来。资源环境破坏,人与人的平安卫生距离不时缩小,使预防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日趋严峻。因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成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的重要手段,并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如熊光魁等研究了救灾防病应急反应专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潘海东等提出了构建部级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思路;王平、杜江等设计了基于webgi公共卫生平安监督与控制系统方案;杜鹏等基于模型分析规划了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李琦等在市污染性非典型肺炎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突发公共卫生疫情分析与决策系统的构建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案从不同角度对系统功能模块、体系结构、业务模型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丰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功能,促进地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有积极作用。但有关公共卫生平安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系统需要的数据类型,以及系统支持部门等问题尚未明确提出,特别是如何处置公共卫生领域各部门现有的信息系统临时以来一直被忽视。这些信息系统建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软件平台和数据格式,系统之间的卫生数据无法共享和交换,形成大量的卫生信息孤岛。另外,这些信息系统存有大量有价值的历史和现实数据,如果放弃它则需很大的重复投资,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主题相违背。因此,集成先进技术,整合乡村现有卫生信息资源,消除卫生信息孤岛,实现公共卫生数据的共享与交换,成为当前乡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要务。

2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建设目标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在城市现有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下,围绕城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综合运用计算机工程、卫生统计、人工智能、数据仓库、中间件、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建立一个能快速、及时、准确收集、存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并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方式显示各类信息和分析结果,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现有公共卫生领域各业务部门相对独立的操作型系统集成在一起,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集中统一的公共卫生数据仓库和相应的预警指标、应急预案等知识库和模型库;以数据上报一采集一管理一分析一决策一展示为主线,建立具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仿真预测、虚拟现实、指挥调度、信息等专业应用功能的各子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平台,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2系统所需数据类型与支撑单位

传统的公共卫生领域以传染病防治为主要内容,数据类型单一;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也主要由卫生部门唱独角戏。随着社会进步,公共卫生安全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因不合理饮食结构、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空气、水源、噪声、化学污染等环境危害引发的健康问题,也正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设计系统建设方案时,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的需求,除卫生监测数据、疫情监测数据、卫生资源数据等基本数据类型外,环境卫生数据、食品药品卫生数据、公共卫生危险因素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一并列为系统采集的数据类型(见表1)。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支持单位除医疗卫生行业各部门外,把与数据供给和应急管理有关的如环境监测、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及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也列入系统支持单位(见表2)。

2.3系统业务结构模型

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围绕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构建,在体系结构上采用开放式的网络结构设计,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都能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其概念模型从底层至顶层分为数据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层3个层次。

数据层有分布数据源、数据仓库系统、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在该层中,信息采集系统利用etl工具把存放在各业务部门异构系统中的卫生数据采集到公共卫生数据仓库系统中,并建立面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专业数据集市。城市基础数据仓库中存有大量基础空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包括影像、地图、气候、人口、宏观经济等。城市基础数据仓库的应用是对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资源支持。

应用服务层由面向事件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面向事件的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和专业应用分析子系统三个功能子层组成。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是系统各子系统实现集成的关键和基础,它以灵活的方式与数据仓库和数据管理系统连接,为各业务子系统提供基本的数据组织形式,并设有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对接的公共数据接口。

gis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实现城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基础及平台支撑,能为各业务子系统提供通用的功能模块,还可以在其上方便地构建应用系统。该平台本身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并能把各业务子系统的分析结果展示出来。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dem(digitalelevationmode1)分析、叠置分析等属于此层。

专业应用分析子系统在继承gis通用功能层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决策需求,开发出多种专业应用模块。其中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知识库和模型库的管理,并把相应的知识和规则运用到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监测与预警、分析与预测、指挥调度等系统中;突发事件分析与预测系统针对事件特点和应急管理需求对卫生数据进行多种分析,并根据历史经验及专家知识对相关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进行仿真模拟和预测,为控制事件发生提供辅助决策;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根据事先定义好的逻辑关系定期扫描检查卫生数据仓库,对发现的异常现象发出预警;突发事件应急调度系统通过gis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分散资源的统一调度;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主要向公众公布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类信息。

用户层主要将下层数据的分析结果以友好直观的方式反馈给各个不同需求层次的用户。整个系统从下到上互为基础,互相作用。

3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3.1利用数据仓库技术进行数据中心建设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需要对分散在各部门异构系统中的卫生数据进行集成分析,但由于各异构系统的分散性、数据类型的不一致性,以及一些历史数据的离线等问题,使目前这种以事务处理为主体的数据环境难以满足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对数据的分析要求,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需要建立独立于应用的数据环境和相应的技术支持。数据仓库是一种面向数据应用的数据管理技术,它提供集成化、历史化的数据管理功能,支持综合性的数据分析。对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来说,数据仓库可为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等子系统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的创建过程遵循以下步骤:首先从各分布数据源系统中抽取有用的公共卫生数据到数据准备区(如图2),然后对数据准备区中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并通过元数据映射后装入数据仓库,再根据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的具体需要建立专业数据集市,其结果由前端各专业应用子系统经过多种分析后展现。

3.2利用中间件技术进行系统应用集成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要在不同网络产品、硬件平台、网络协议等组成的异构环境中运行,同时还需支持多种应用软件和管理多种应用系统。因此系统内部各软、硬件平台之间、系统与其他电子政务系统之间要有可靠和高效的信息传递与数据转换技术支持。中间件是基于分布式处理技术的一类软件,它介于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之间,既能解决客户与服务器方的互联,又能实现不同技术组件之间的集成。

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集成分为系统内部服务集成和系统外部服务集成,它们因功能不同对中间件的要求也不同。内部服务集成需要整合长期形成的大量遗留系统,共享不同平台和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资源;外部服务集成要求系统能自动检索到其他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的相关服务,以构成更为广泛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网络。考虑城市已有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软硬件支持台的特点,及将来系统扩展和兼容等因素,在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实现过程中,将j2ee、webservices、xml信息交换中间件集成应用。其中j2ee标准用来解决服务器端应用间跨平台、数据异构的集成及数据挖掘任务;webservices用于系统的信息与获取;信息交换中间件在内外集成系统之间起到信息及功能的桥接作用。

3.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可视化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