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金融业务特点

金融业务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1 09:14:23

金融业务特点

金融业务特点例1

一、我国电子金融业务工作的现状问题

(一)电子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

电子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金融业务工作的现状突出的问题之一。其业务创新以四个大型国有银行作为导向和发展业务的主体,在以满足国有企业融资需求为目的的情况下推出其产品,其业务又有所不同,很难团结协作。从全国范围来说其电子业务金融中心集中在北京、上海、香港等特大重要城市当中,地区发展不平衡。

(二)业务设计评审机制不足,体现不出区域差异与品牌效应

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一直是围绕金融行业人士推进电子金融业务发展值得深入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在现实中电子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导致其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东部发达,西部落后,沿海地区发达,内陆地区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电子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银行行业来说,我国的银行采取总分行制的金融业务制度,其产品与服务是从上到下分级推广,业务开展较为复杂,在经济发达地区推广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其就要冲破许多发展障碍。产品服务的创新发展虽然在传统金融产品服务的发展模式继承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业务发展模式有所创新,但是仍然没有完全冲破传统业务发展模式的牢笼,作为传统金融产品的辅助品,没有体现出创新发展的宗旨,区域化和品牌效应没有体现出来[1]。

(三)金融创新的监管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电子金融创新的监管制度体系较于发达国家还是不够完善,发达国家其金融业务以严格规范的法律制度体系来做保障,严厉打击金融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其发展环境较为我国和谐有序。我国还是应该效仿发达国家的监督制度体系建设,在这方面还应该不断完善。由于电子金融行业涉及国家经济机密,其工作环境也是十分周密,需要做好信息保密工作,但是就是有图谋不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做出贿赂私吞钱款的违法犯罪行为,使金融法制建设,金融业的发展受到重创。

(四)业务创新战略规划不足,资源安排与配套运行机制还应该完善加强

有些金融行业的部门组织对于业务创新战略规划还是认识不足,对于创新目标与发展策略还是不够了解,从新产品与业务的规划方面考虑,没有结合总行业务创新战略,以创新战略作为基础开展业务创新。在业务管理方面,其分行部门组织进行业务管理时,组织架构不够完善,认识不到其职能,负责的业务范围,上下级的协调工作不能够有序衔接,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信息传达与反馈机制还不够规范。资源分配不合理,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员工激励机制相对落后,有些电子金融企业的薪资待遇相对较低,产品精细化管理不足,导致业务开展难以继续进行[2]。

二、我国电子金融业务与世界整体金融业务情况进行比较

就当下我国的电子金融业务能力进行评估,与世界整体的电子金融业务水平进行对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就整体的业务能力来观察,西方国家的电子金融行业发展较快,能够充分的进行电子金融的业务创新工作,这也是近些年来国家上对于电子金融行业发展进步的主要阵地。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子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对世界的电子金融发展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引导作用。高科技的金融事业走向,也带动了国际的科技水平腾飞。电子金融业务的拓展,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和改革,在金融行业改革体系结构上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基础。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虽然存在电子金融业务能力上的弊端,但是依然不能阻止行业拓展的脚步。因为有广阔的市场环境,以及良好的发展空间,只要我国进行电子金融行业在技术方面的改革,并且能够充分的拓展服务的方向,就能够实现电子金融行业发展质量的飞跃。为了能够及时的与世界水平相平衡,我国电子金融行业的发展必须正视出现的问题,在此,本文就针对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较后出现的差异进行分析[3]。

(一)促使改革的因素存在不同

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对于电子金融行业的进步存在制约性,首先存在的问题是对于电子金融业务能力的推动力不够,在计划设定和分析处理方面的力度不完善。对于当下的金融方式进行改革,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价值的更高创收,再者就是对市场经济管控下的环境进行合理调控放松,以此满足发展运营的需求。因此,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电子金融的业务规划。我国当下的改革创新局面就是单纯的推广电子金融业务,却忽视了未来的经济收益能力,以及市场经济的整体秩序。

(二)改革的社会环境问题

面对目前的形式,进行必要的电子金融行业改革,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求能够有法治的社会以及政治环境最为基础,加上高科技的电子金融职业技术进行扶持,在充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进行电子金融业务操作。我国的电子金融业务改革需要有良好的监管制度进行监督,这是为了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有稳定公平的竞争环境,还有就是对于未来我国电子金融行业的发展进行良好的管控和促进,保证有能够提升和进步的空间。对于未来我国电子金融的发展,社会还是十分看好了,能够实现长足的计划和筹谋,就需要有社会环境的帮助,一旦管制的手段过于严格,或者是干扰的因素太多,就会造成发展受到制约的局面,影响未来计划的实施。我国电子金融行业存在改革环境不足的主要因素,就是源于社会管控的专制型,这促使行业的发展被垄断,造成发展的不足。再者就是我国社会相比较于西方国家存在制度上的制约性,没有自由的发挥空间,很难实现改革。 (三)改革内容不一致

在我国电子金融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改革内容的不一致性,主要源于我国涉猎电子金融行业较晚,起步的能力较低。在这个环节上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差距,应该积极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子金融发展方式,进行从简单到困难的计划实施。我国社会要在电子金融业务上进行改革,就不能够单一的、盲目的推行银行卡的互动,应该拓展当下的投资理财局势,进行功能性的技术含量提升。

电子金融业务的主要改革内容是进行资本的收集和植入,进行信用消费贷款,或者是进行投资理财的职能实施,再者就是进行网络银行的执行出售,但是能够实施的面积并不大,因此也没有得到特别良好的收益状况。压制我国电子金融发展改革的主要环节还是电子金融技术的缺失,实现技术的提升又需要极度的

财政投入,目前我国电子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还不足以支持这样的改革内容[4]。 (四)改革后的影响差异

我国的电子金融行业存在一定的制约性,还是因为对于改革创新的业务职能过于看重,忽视了实际的电子金融销售市场。电子金融的实际项目存在很高的科技性,关于电子金融生产后出现的实际产品,只有专业的设计人员才了解其中的主要功能,还有少部分的改革参与人员能够了解产品的大概体系,但是关于产品的细节内容,销售人员很难能够充分的掌握,因此出现了销售的困境。因为客户不了解产品的功能,因此会出现对于产品的不信任,进而导致电子金融业务推广的困局。

对于电子金融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运营的矛盾性。因为电子金融业务的推广存在缺失问题,过度的广告效应很可能会出现市场反感情况,并且出现金融产品的使用功能遭受信誉值损失。

(五)改革后的管理水平不同

我国实施针对电子金融的改革创新之后,存在与国际电子金融业务监管上的差异,对于电子金融行业的管理工作应该是严密监督的。有适当的监管手段才能保证工作的稳定进行,电子金融操作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疏忽都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迫使企业、公司和个人的经济受损,也会导致国家和社会的金融市场出现不平衡的局面。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监督管控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一开始对电子金融的业务细节操作,因为奠定良好的基础就是发展生产的关键。金融企业的发展基本就是实现高标准、严格要求的重要制度,无论什么样的企业,无规矩不成方圆。我国与国际标准相对比,存在的疏漏就是今后工作的重点环节。

三、我国电子金融业务未来工作发展建议

(一)建立协调统一的电子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协调统统要的电子金融服务体系是解决电子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电子市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尝试,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建立服务体系需要建立的统一操作平台和数据库,其平台和数据库的建立需要金融机构开发新业务程序,满足纵横业务发展的需要。这里的纵向业务需要对其业务程序进行推广,使其便于操作,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广横向业务,就是减少信息共享的中间环节,减少系统冲突,加强系统之间的协调合作,还应对服务系统进行协调和改造,在数据共享的中间环节连接接口,实现信息数据相互间共享。电子金融业务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为了规避风险,需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拿商业银行来说,建立协调统一的风险防范机制,规避资本风险管理,使其资本充足率保证为8%,通过加强资本金的管理,实施市场化的监管等措施对策规避风险[5]。

(二)遵循国际通行惯例和基本原则

关于电子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我国还远不如其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也有国际通行惯例和基本原则。为了促进我国电子金融业务的发展,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遵循国际通行惯例和基本原则。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坚持公平竞争原则,坚持合法合规原则,认真遵守职业道德标准和专业操守,坚持知识产权保护原则,坚持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风险可控的原则。

(三)加快法规制度建设

加快法规制度建设,应该根据我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完善结算清算信息系统,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发展方式。今后在开展新金融业务种类采取的模式是从建立试点再到规范,然后进行推广,为了缓解制度的落后制定关于金融方面的计算机安全规章。召集金融行业的着名专家人士,计算机专家对行业的存在的法规问题予以指导,充分吸收国外发达国家金融电子化发展的经验。针对我国电子金融行业的发展状况,分阶段不断深入法规制度的完善和修改工作,确立金融电子化的地位,使其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发展[6]。

(四)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

金融业务特点例2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乡二元化机构导致的农村与城市收入逐步拉大。各金融机构出于成本考虑,不断收缩在乡镇及农村机构的金融服务,导致部分农村金融服务出现空白。为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提升农村服务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在2011年7月印发了《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以解决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的问题。呼和浩特市区周边农村从2012年开始建设助农取款点(助农金融服务点的前身),至2014年完成了助农金融服务点在全部行政村的全覆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助农金融服务点存在地处偏远难以有效维护、业务成本无法有效转移等问题,导致该项业务存续性堪忧。本文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助农金融服务点推广效果

(一)发展沿革

呼和浩特地处土默川平原,四个市辖区内共有180个行政村。呼和浩特市周边农村首家助农取款点建于2012年年5月,由当地农村金融机构创办。第一家助农取款点开业后两个月内取款金额突破了3万元,有效的服务了本村行动不便者及周边农村村民,并对降低农村金融机构柜面压力有一定的帮助。首家助农取款点的成绩有力的鼓舞了当地农村金融机构,在2012年末该地区助农取款点达到了31家,2013年末达到了67家,2014年末达到了193家,实现全辖所有行政村助农金融服务点的全覆盖。

第一家助农取款点提供的服务只有取款、余额查询两项业务。至2015年末,各助农取款点先后开通了话费充值、信用卡还款、银行卡转账、电力缴费、有线电视缴费、银行卡知识宣传、社保信息查询、参保人员生存认证、贷款查询及归还等业务,使助农取款点成功的升级为助农金融服务点。如图1所示,呼和浩特市周边农村助农金融服务点业务呈爆炸式增长。

(二)业务特色

呼和浩特周边农村助农金融服务点发展多年以来,当地农村金融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扶持该项业务。一是针对助农取款业务分润偏低,商户积极性不高的问题,2013年出台了商户交易补贴政策,提高商户为村民服务的积极性。该政策要点是根据商户交易量,按月计算商户补贴向商户兑现,使商户在获得助农取款业务分润以外还能获得银行专项补贴资金。二是为促进商户办理电力缴费、转账等业务积极性,2015年该机构联合当地银联公司举行了交易送话费的专项营销活动以激励商户开展交易。三是随着助农金融服务点业务类型不断增加,传统POS已无法满足业务应用远程下发的需求。基于应用下发的痛点,该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为交易量大的助农金融服务点更换了智能POS。智能POS最大的特点是基于Android系统开发,业务应用可通过银联应用市场方便的推送或下载至商户POS,具有系统扩展性好、业务展现力强、无需额外通讯费用等特点。

(三)效果分析

2015年末,呼和浩特周边助农金融服务点综合活跃率为81.44%,超过全自治区平均水平5.56个百分点。2015年全年共办理查询业务10467笔,取款业务65798笔,交易金额达3341.31万元;转账2676笔,交易金额达1199万元;便民类业务7570笔,交易金额达75.01万元。呼和浩特周边助农金融服务点先后接待了印尼金管局OJK、世界金融集团IFC、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银联总公司、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金融办主任等各外部机构及领导参观,各机构及领导非常认可该地区普惠金融取得成效。助农金融服务点在该地区的发展,基本解决了农村居民小额现金支取难的问题,使农村支付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农村居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日常小额取现、余额查询、便民缴费等基本金融业务,节约了往返县城和乡镇办理业务的时间和费用,更为享受政府补助的老、弱、病、残、留守人员解决了因行动不便造成的取款困难,全面提升了三农金融服务水平。

二、助农金融服务点主要存在的问题

呼和浩特周边农村助农金融服务点在业务不断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困扰该项业务的长久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缺乏长久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该地区助农金融服务点开办的各项业务中,只有取款、转账、话费充值、信用卡还款业务对开办商户分润。取款的手续费分润为交易金额的4‰,转账业务的分润为向客户收取手续费的30%,话费充值业务的分润为交易金额的2.2‰,信用卡还款业务的分润为每笔1.2元。其他交易如余额查询、社保信息查询、贷款查询及还款、电力及广电缴费业务均不向商户提供分润。目前的分润政策很难提高商户办理业务的积极性。为促进该项业务发展,该地区农村金融机构2015年对开办商户的补贴金额达30万元。

在2014年,自治区财政厅制定了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补贴政策,核心内容为每建设一家标准化助农金融服务点一次性补贴建设单位2000元,但是不对交易再进行补贴。助农金融服务业务具有公益性的特点,但目前承担社会责任的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巨大的盈利压力,长久以往将挫伤当地农村金融机构开展该项业务的动力。

(二)商户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助农金融服务点均布设在农村地区,最为偏远的助农金融服务点距离市区有30公里左右的路程,距最近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也有15公里的路程。180个行政村遍布呼和浩特市市周边四个市辖区,导致商户后期服务如耗材派送、机具巡检、风险排查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该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实行了农村区域客户经理包片制的模式为商户提供服务,并对客户经理开展该项工作进行补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农村区域客户经理管辖的贷款客户较多,日常工作极为繁忙,难以为商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商户机具损坏等复杂问题往往需要3至5个工作日才能处理完毕,服务效率相对低下。

(三)风险防控工作有待加强

助农金融服务点存在以下风险隐患且不易化解:一是盗抢风险。助农取款业务需要商户先将现金兑付至客户,交易资金在T+1日兑付至商户的银行卡。商户为开办该项业务必须留存一定的现金,现金为商户所有。不明真相的窃贼以为银行会将现金留存在商户处,商户有可能遭受无妄之灾。二是声誉风险。出于风险防控的角度考虑,目前该地区助农金融服务点不办理存款业务。但如果出现商户欺诈客户办理“存款业务”而实际上是非法集资,将会给农村金融机构造成非常恶劣的声誉影响。三是操作风险。该地区助农金融服务点目前可受理多家银行卡取款、转账、话费充值等交易。由于部分业务如转账、话费充值等业务具有不可撤销性,开办商户如误操作将会造成资金损失且无法追回。上述风险客观存在于该项业务中,由于助农金融服务点地处偏远且覆盖面广,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按时完成商户风险巡查工作,风险防控工作非常艰巨。

三、改进的方向与对策

助农金融服务点取得的成绩的斐然的,任何一项新业务都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处理好,助农金融服务点才能稳健高效运行而不是昙花一现。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结合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提出三项对策予以解决。

(一)加强对助农金融服务资金扶持

助农金融服务具有公益性、便民性、盈利性的特征,地方政府及人民银行应应从调动参与各方积极性,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助农取款服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是要对助农取款服务点适当的补贴,对交易量大,明显改善当地金融支付环境的服务点进行奖励。同时,对真正拓展助农取款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也应按易量进行补助,减少农村金融机构的负担,并要根据实际成效进行奖励。对农村金融机构和助农取款服务点同时支持,才能有效提高各方积极性。二是人民银行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或办法,明确未分润业务的手续费收取方法,鼓励商户与客户协商手续费提供增值金融服务。三是地方政府应协调助农取款所涉及到的各种补贴资金、新农保、缴费资金等尽量存放在开办该项业务的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开办该业务的积极性。

(二)专业化服务外包解决服务问题

针对助农金融服务点商户服务工作艰巨的问题,笔者建议可将该助农金融服务点商户服务工作进行外包,以更好的为商户提供服务。专业化服务内容为商户巡查、耗材配送、商户培训、机具维修、业务咨询等,并按照农村金融机构的要求负责商户风险的日常排查。专业化服务机构汇报路径为双线,即汇报管理助农金融服务点管辖分支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总行。农村金融机构总行及分支机构双线对助农金融服务点专业化服务外包商进行监督,确保专业化服务机构为助农金融服务点提供优良的服务。

(三)下大力气排查风险隐患

一是强化助农金融服务点安全建设。该地区全部助农金融服务点已配置了保险柜、点钞机,大部分服务点自行配置了监控设施。建议有条件的服务点为了人身和资金安全,由农村金融机构与商户合作建设监控及报警设备化解盗抢风险。

二是加强对商户业务技能培训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及外包服务机构应利用商户机具维修、巡查等时机,对商户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对各项业务规则的认识,增强安全用卡意识,督促其严格按相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开展业务。

三是加大对商户违规违法行为的打击。对利用POS机进行非法集资、故意使用假币等的服务点,要进行严厉打击,第一时间中止其业务并收回相关机具设备和标识牌,对违法犯罪的用户,还应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金融业务特点例3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5-0056-04

一、中小企业需求的变化助推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

施米克勒(Schmookler,1996)指出,需求的变化是影响金融服务创新的最重要因素。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以及企业财富的积累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供了发展机遇,不断提升的、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则对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一般企业贷款或个人贷款,日常经营产生的闲置资金的保值增值,成为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及投资理财业务的重要关注点;风险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日常业务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人寿保险、财产保险等在内的保险服务成为中小企业及其股东、董事等相关人员的重要服务需求;企业日常信用交易中产生的应收账款、商业票据的管理服务,以及企业账款核对、未偿还账款提示、票据处理等收账服务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又一重要方向;同时,创新产品功能,为中小企业融资节省财务成本是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重要着力点。此外,更加便利的立体结算渠道服务、更加人性化的信息咨询及财务顾问服务、以及针对中小企业上市需求的投资银行服务等,都将成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升级与转型的重要方向。

二、基于动态演进及后发优势视角的城商行金融服务创新分析

(一)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外部推动力:大型商业银行的先发优势

费力姆和怀特(Frame和White,2004)的研究表明,金融服务创新的成功取决于能否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国有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凭借其国际化的经营视角,人力资源、信息及科技资源等先发优势已经在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发展上取得一定成就,而国内部分领先城市商业银行也在模仿创新中向综合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发展。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领先城商行的发展趋势成为其他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提供信贷服务这种单一金融服务不但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且在客户维持与争取上将处于被动地位。大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营销将在很大程度上侵蚀城商行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而且其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在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的同时还将大大提升中小企业客户的忠诚度。

(二)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研判:动态演进的银行业金融服务变革分析

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变革以其独特的魔力影响着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诸多领域,而对其服务变革的分析也强烈地改变了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增长途径、发展战略、政策制订等方面的思维方式。当前公司银行金融服务正在从过去为企业提供基本的存贷款及支付结算业务,向整合传统服务,以现金管理为代表的高级财务管理服务,及基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融资、证券承销等新型业务转变。如何充分利用银行业金融服务演进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契机,把握金融服务技术赶超的机会窗口,是摆在我国众多中小城商行面前的关键问题。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动态演进,正在强烈地影响着城商行金融服务技术赶超的模式和成功的可能性。

(三)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可能性:后发优势

国家发展动态演进中的后发优势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韦尔默朗(Vermeulen,2005)指出,在竞争对手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的、差异极微的产品形式成为新金融服务扩散的主要形式。而金融服务的无形性及其力求简便易用的特征,使金融服务较易被模仿(何德旭、张雪兰,2009)。中小城商行可以利用大型商业银行业已建立起来的金融服务技术、管理模式和市场经验,更快地改进金融服务投入要素的质量和促进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在减少“试错”成本的有利条件下,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赶超。

总结众多金融服务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再结合城商行资源禀赋,我们认为,国内城商行现阶段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宜以模仿式金融服务赶超为主。通过学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技术领先者(前文指出的大型商业银行、领先城商行)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汲取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引进或购买领先者的金融服务技术,再加以消化、吸收,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及区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实际,进行改进完善,最终推出适合区域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金融服务,满足区域中小企业不断演进、提升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跟随型”为主向兼具“领先型”创新的转变:定标——比超

然而,模仿式金融创新仅仅是中小城商行金融服务或产品体系完善的初级阶段,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已有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消化、吸收,在提升自身金融服务和产品研发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由“跟随型”为主向兼具“领先型”创新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开发转变。通过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企业学习,进行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从而创造自己的最佳经营实践,这便是在模仿创新基础上的再创新,从而实现赶超竞争对手的竞争目的。

作为国内目前最具创新活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在金融服务及产品的创新方面极具这种发展特征,这种循序渐进而又不失敢为人先的创新战略,也使其成为国内零售业务最具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之一。其在“一卡通”业务上的定标——比超,为其零售业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融合更多金融服务元素、金融服务概念及对客户价值的挖掘,招行“一卡通”实现了“二次创新”,从而确定了其在国内商业银行个人金融服务的领先地位。

三、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着力点及趋势分析

(一)起点:开发挖掘客户价值

对客户需求及价值的挖掘是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的起点。服务概念的开发,是对顾客服务需求的描述及通过相应有形或无形的金融服务或“产品包”的设计来满足顾客需求过程的总和(王红军,2009)。只有充分感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才能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同时,中小企业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包括核心服务及支持性金融服务两类服务的基础上的,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中小企业客户所需满足的核心金融服务也是不同的。能否充分认识到这些,决定了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与推广的实效。

有限的资源禀赋及分类牌照监管政策,决定了国内中小城商行即使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也无法提供所有的核心服务及支持。特别是监管政策的人为约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未来国内城商行金融服务发展的“马太效应”。以北京银行为代表的国内领先城商行丰富的资源禀赋、多样化的金融牌照,将造就一批向综合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供商方向发展的城商行;而国内大多数城商行有限的资源禀赋及金融牌照决定了集中资源投入某一项核心金融服务和产品、某几项支持性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发展模式。当然,这种趋向集中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集中资源进行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契机,以泰隆银行、稠州银行等为代表的中小城商行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上的深耕细作,为其商业模式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无法改变自身资源禀赋及监管政策的发展环境下,通过集中金融服务领域、集中细分市场的专业化金融服务创新同样能够打造出精品商业银行。国内140多家城商行不可能都走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领先城商行的发展道路,而以泰隆、洛阳等为代表的精品城商行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之道则是学习的榜样。

(二)策略:打造立体化创新途径

1. 立足担保方式的金融服务创新策略。过去,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而这也造就了国内城商行立足担保方式的融资创新实践:包括动产质押、存货质押及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担保方式创新盘活了中小企业的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为其融资提供了新途径;而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质押则进一步解决了包括科技型企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特殊行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支持了这些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新兴产业发展。此外,引进孟加拉国民银行小额贷款中的联保联贷模式,则使基于社会资本及信任网络的贷款模式成为国内众多城商行批量式开发中小企业客户、进一步简化贷款担保方式的重要实践,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式。这种立足于中小企业实际融资需求及中小企业自身资源禀赋的信贷服务及产品创新,在一定时期内为国内城商行大规模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践行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的业务和市场定位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

2. 立足中小企业成长周期打造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的创新策略。然而,立足担保方式单方面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围绕成长周期打造中小企业成长金融服务方案将成为未来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的又一重要策略。以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城商行北京银行为例,该行所打造的在国内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中小企业成长融资方案“小巨人”核心基本产品包,就是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

“小巨人”核心基本产品包包括“创融通”、“及时予”、“腾飞宝”三种,内含近40种金融服务和产品,全面满足处于创业、成长、快速发展等不同时期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充分体现了立足中小企业客户成长周期的产品设计特点,体现产品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创融通”系列产品面向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包括贷款、保函、银行承兑汇票等多种融资产品;“及时予”系列产品则面向处于成长成熟阶段、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包括担保公司保证、房屋抵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等多样化担保方式的融资服务;而“腾飞宝”系列产品则更上一层,面向快速成长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包括财务融资顾问、债务重组、上市财务顾问和并购贷款、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及集合票据等升级专属性产品服务。但是,正如前面分析所指出的那样,国内140多家城商行不可能都象北京银行这样提供如此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因此,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的金融产品开发,是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过程中始终需要紧紧把握的要点。

3. 立足特色行业开发集群金融服务方案的创新策略。产业集群是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通过细分市场、发展集群产业金融服务是国内城商行特色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集群行业金融服务方案的开发不但能带动集群客户营销,而且可以充分调动银行内部各个条线资源,在协调组织的统领下,最大化地利用行内优质资源为客户提供最为优质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立足集群行业的金融服务开发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通过专业团队批量开发集群客户可以有效整合集群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二是集群行业金融服务开发还能够有效分摊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成本,实现金融服务开发的规模经济;三是集群行业金融服务的开发还能够通过多元化的信息渠道、风险的集中控制及专业化管理实现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风险的有效管控。

国内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集群行业金融服务及产品的开发上处于领先地位:以民生银行为例,董事长董文标提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2.0课题”,意在通过开发专业化(具有行业特点的)金融服务及产品满足集群行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从而实现批量式客户开发与营销,实现特色化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便是其在厦门、福州、泉州广布专业(特色)支行的管理模式变革。

4. 立足功能创新及结构性授信的金融服务创新策略。为客户节省财务费用、交易成本是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切入点。随着股份制银行及其他大型商业银行深入介入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应重视对关乎中小企业客户贷款申请便利、还款便利、节省利息费用等功能性方面的服务创新,打造更加适合小企业“短、频、快”资金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同时,还要注重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灵活搭配,能够根据客户实际需求安排金融服务方案,切实“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及产品需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客户具有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因此,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应该根据客户的经营特点及金融需求进行动态搭配。发展结构性授信服务成为城商行把握客户动态需求的重要应对措施,并根据客户业务发展特点及客户自身资源禀赋进行动态调整,确保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三)总结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的创新,是国内城商行应对金融脱媒及大型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发展战略。基于动态演进及后发优势视角的分析表明,国内城商行可以通过模仿创新、定标比超的竞争策略实现金融服务及产品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概念的开发及客户价值的挖掘为起点,立足担保方式创新、中小企业成长周期、集群行业金融服务方案开发,注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功能性开发及结构授信方案的开发策略满足中小企业更加多样化、更加高级的金融服务及产品需求,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Schmookler,J.1966.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1966.

[2]Frame,W.S.&WL.J.2004.Empirical Studie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Lots of Talk,Little Ac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3),pp.116-144

[3]Vermeulen,Patrick A.M.Uncovering Barriers to Complex Incremental Product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nancial Services Firm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43(4).

[4]何德旭,张雪兰.营销学视角中的金融服务创新:文献述评[J].经济研究,2009,(3).

[5]李国秋,张小翠,严众开.招商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的定标比超[J].竞争情报,2007年夏季刊.

金融业务特点例4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1-0052-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1.12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11年末,小企业占全部工商注册登记企业的99%以上,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完成全国创新总量的70%以上,贡献纳税额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吸纳新增社会就业总量的80%以上。小企业不仅在发展的过程中壮大了自己实力,而且还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伴随着小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稳步有序积累,小企业客户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对象。截至2012年6月末,银行业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2.6个百分点。显然,商业银行作为小企业金融服务最重要的力量,已经成为金融支持小企业发展的主渠道。

    创新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市场竞争的压力,随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型股份制银行陆续启动小企业金融,原本不受重视的小企业逐渐备受银行青睐,多数小型城市商业银行也将未来的发展定位在小企业金融领域,大中小商业银行共同角逐小企业金融业务市场,竞争程度异常激烈,竞争手段多种多样,并且各家商业银行都坚持将金融产品创新作为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动力源泉和战略支撑点[1]。因此,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对商业银行抢占或扩大小企业金融业务市场份额至关重要,研究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在小企业金融产品上的创新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银行小企业金融产品的创新要素

    现代创新理论的奠基者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将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因此,商业银行的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可以界定为银行通过各种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为小企业客户所创造的新金融产品或新服务方案。按照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的定义,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的要素构成包括基本要素和功能要素。前者包括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定价、贷款担保、贷款用途等要素,后者包括贷款申请方式、贷款发放方式、贷款借款方式、贷款还款方式。通过对基本要素或功能要素或二者同时的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实现小企业金融产品的创新,进而通过产品之间的交叉搭配和灵活安排实现小企业金融服务方案的创新。

    三、我国银行业小企业金融产品比较

    (一)国有商业银行小企业金融产品简述

    1.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行)是国内较早开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专业化管理的商业银行,在2006年成立总行小企业业务部的基础上,2008年开展了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从城乡两个维度打造小企业金融服务团队,采用差异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为城市和县域小企业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农行从两个层面为城市和县域小企业客户提供两个维度的金融产品服务,一是对公业务项下的小企业金融产品,二是三农金融事业部项下的专门服务三农的小企业金融产品。

    对公业务项下的小企业金融产品又可以归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总行标准产品,具体包括:厂房贷(小企业工业厂房按揭贷款)、简式贷(小企业简式快速信贷业务)、智动贷(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第二种是分行特色产品,农行各分支机构根据本区域小企业业务特点,积极研发富有区域特色的小企业金融产品,如江苏分行、浙江分行、广东分行、河南分行、云南分行、厦门分行分别推出“金科通”、“小企业透支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小企业多户联保”、“小企业‘四方一体’”、“善贷且成”等一百多个小企业金融产品,在区域内形成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小企业产品品牌;第三种是小企业金融服务方案,包括产业链型小企业金融综合服务方案、专业市场型小企业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园区型小企业金融综合服务方案、辅助小企业香港上市、成长快道—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在满足城市小企业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准入难、担保难的问题。截至2011年末, 农行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余额5752亿元,比年初增加1141多亿元,增幅24.75%,比全行平均贷款增速高近12个百分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客户数超过4.5万户,占全行法人贷款客户数的60%。 农行组建了“三农”产品研发中心、分中心和创新基地,不断加大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目前“三农”金融事业部项下的小企业金融产品统一在“金益农”大

    品牌下,具体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服务“三农”的个人金融产品,主要面向农户家庭内单个成员发放的小额贷款和规模化经营的大额贷款,具体包括:金穗惠农卡、惠农信用卡、农户小额贷款、地震灾区农民住房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二是服务“三农”的对公金融产品,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分为惠农特色金融产品和一般“三农”对公金融产品,其中前者包括县域中小企业动产质押融资、农业产业化集群客户融信保业务、季节性收购贷款、县域商品流通市场建设贷款、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贷款、农村城镇化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流动资金贷款、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后者包括循环额度授信和流动资金贷款两种小企业金融产品。三是服务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又可分为总行标准产品和分行特色产品,其中前者包括县域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 、县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多户联保信贷业务、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后者包括县域中小企业特色农产品抵押贷款(黑龙江分行)、县域特色中小企业多户联保贷款(湖南分行)、仁怀市白酒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方案(贵州分行)、小企业多户联保贷款(山东分行)、中小企业厂房按揭贷款(厦门分行) 、“金光道-园区”小企业产品(重庆分行)、不动产抵押贷款—贷捷通(江苏分行)。   随着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小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也随之改变,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农行抓住时机、顺势而为,主动将小企业金融服务内容转向贸易融资、电子商务、现金管理、财务顾问、理财服务等高附加值业务,通过“信贷+咨询”、“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投行+商行”等多样化方式,为县域小企业客户提供多渠道融资帮助和个性化咨询服务。截至2011年末,农行县域小企业客户比年初增加2489户,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71.3亿元。县域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比县域全部法人贷款增速高10.7个百分点,比全行贷款平均增速高11.2个百分点。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三农金融产品为农行在拓展城乡小企业客户提供了有力的抓手,迅速提升了城乡小企业贷款的满足率、覆盖率和服务满意率,实现农行小企业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2.中国银行

    “中银通达”是中国银行(简称中行)为了优化客户结构、风险结构和收入结构而推出的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客户的金融服务品牌,致力于诠释“中小企业伙伴”的品牌内涵,是“中银信贷工厂模式”的另一种诠释方式,是根据中小企业客户“短、频、快”的融资需求特点,借鉴国际先进银行技术和理念,通过工厂式端对端的流程、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和服务手段,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高水准、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包括传统融资产品和特色融资产品。其中,传统融资产品又分为三个融资系列:贷款融资系列(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外汇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融资系列(开立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买方付息商业汇票贴现)、贸易融资及保函系列(打包贷款、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出口双保理、授信开证、进口押汇、国内信用证、国内商业发票贴现、投标保函、履约保函、关税保函);特色融资产品包括中小企业置业贷款、随借随还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融易达、融信达。

    中行除了构建基于“中银信贷工厂模式”的“中银通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牌之外,还依托中行多元化经营优势,整合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投资、租赁、资产管理等金融产品,向客户提供覆盖其“初创期、快速成长期和稳定发展期”的全面金融解决方案,方案包括“中银创业通宝”、“中银助业通宝”、“中银展业通宝”三个中小企业周期性产品系列。其中,“中银创业通宝”重点面向初创期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以银行帐户结算类产品为主的基础公司金融服务。“中银助业通宝”重点面向快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的公司授信业务。“中银展业通宝”重点面向稳定发展期的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债权与股权相结合的公司金融服务。

    3.交通银行

金融业务特点例5

银行业金融机构亟需改变经营理念,重视农民工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为农民工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宣传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农民工对金融产品的认知度。金融机构除利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微信等现代化的媒介和平台宣传外,还应抓住春节农民工返乡的有利时机,到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区域,如车站、码头、农村集市等,广泛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和风险教育活动,延伸“触角”,扩大宣传覆盖面,增进广大农民工对金融知识的了解。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努力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为金融服务和信贷投入打下良好基础。

金融业务特点例6

(一)涉农金融理念“摇摆不定”

由于涉农金融服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金融机构自身商业化经营理念和上级考核机制导向的推动下,县级金融机构的涉农服务理念不可避免地产生摇摆,“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热情减退,参与的积极性有所下降。譬如,从惠农卡发放及授信上看:砚山县农行2009年发放金穗惠农卡27827张,授信4236万元,2012年仅发卡113张,授信1395万元,发卡量和授信额呈“双减”态势;县农村信用联社2009年发放金碧惠农卡4222张,授信3568万元,放贷率为84.5%,2012年发卡8680张,授信5974万元,放贷率仅为68.8%,放贷率明显下降。从农户贷款面上看:砚山县2010年至2012年分别为85%、60%、40%,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由此可见,涉农金融服务理念的动摇,不仅降低了涉农金融服务的参与热情,还削弱了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

(二)涉农金融产品“拓展滞后”

相比工业和第三产业,目前涉农金融在产品和服务方式上显得单一和单调,很难满足农户和农企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一是业务品种单一。就砚山县而言,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仍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中间业务以保险为主,其他服务产品很少;二是信贷产品较少。砚山县涉农信贷产品多以农户联保、小额扶贫贴息贷款、房产抵押、担保和票据融资为主,而诸如国内保理、仓单质押、出口卖方信贷、存货质押、权利质押、特色农业贷款等新型业务品种,由于创新意识和推动力不够,至今尚未开展;三是新产品推广难度大。如砚山县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始于2007年,由县农村信用社率先开办。但到目前为止,县农村信用社共只发放45笔,累计发放2482万元,余额仅740万元,县农行仅发放1笔,金额250万元,而县工行、建行和邮储还没有开办此项业务。新型金融产品拓展在贫困县域受制于多种因素难以推行和普及由此可见一斑。

(三)农户贷款投放“下滑萎缩”

砚山县2010年农户贷款余额7.96亿元、占全县贷款23.43亿元的32.58%;2011年余额为7.09亿元、占全县贷款25.33亿元的27.99%;2012年余额为8.72亿元、占全县贷款31.17亿元的27.97%。2010年至2012年全县农户贷款的增幅分别为6.56%、-10.96%、22.96%,均低于全县各项贷款22.97%、8.07%、23.06%的增速。从上述数据看,农户贷款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户贷款增速均低于当年全县贷款增速,说明农户贷款有效投放不足,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在国家重视“三农”扶持的大背景下,贫困县域的农户贷款投放下滑值得深思,应当引起关注,毕竟这是县域涉农金融服务的关注重点和关键所在。

(四)农村金融网点“残缺不全”

就砚山县而言,目前11个乡镇除江那、平远2镇有工行、农行、建行、农信社、邮储营业网点外,其余8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距县城较近的干河彝族乡只有邮政储蓄所,而维末乡农村信用社还不在乡政府所在地,这样的金融营业网点布局,不仅不能满足当地农户最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且对乡镇小微企业信贷服务需求造成严重影响。

(五)涉农金融保险“零散狭窄”

涉农保险滞后已成为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县域开办的涉农保险不仅险种少而且覆盖面较低。就砚山来说,全县有10家保险机构或网点,目前开办的涉农险种仅有能繁母猪、水稻、玉米、林权、农房火灾险等5种,而且由于承保范围小,资金到位速度慢,风险补偿低(农房火灾险理赔最高为1000元),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使得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速度缓慢,导致“银行+企业(农户)+保险”的涉农金融扶持新模式难以推广,涉农主体的金融保险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二、几点建议及措施

一是转变观念,树立“扶农必为、惠农有为,强农能为、富农善为”的全新金融服务理念,增强金融支持的主动性。金融部门特别是县级机构要主动破除涉农金融低产低效、本高利薄的旧思想,坚决摒弃“嫌农好工”的传统金融服务理念,树立县域金融的生命在于“三农”的新观念,自觉增强涉农金融工作热情和能动性,牢牢把握县域金融服务主动权,用新思路引领“三农”金融服务,切实在扶农、惠农、强农、富农上出新招、动真格、见成效。

二是主动创新,打造扶持齐全、功能完善的金融产品,增强金融支持的多样性。县级金融机构要根据“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的特点,主动开发一些特色鲜明、便于操作、企业响应、农户需要的新产品,特别要在涉农信贷产品创新上花心思、做文章,积极突破土地房屋实物抵押模式,着力改进担保融资方式,大胆运用企业商标权、矿产权、林权、库存商品、应收账款及其他有效权证等非实物抵押融资方式,切实改变因产品单一带来的金融服务“瓶颈”问题,使县域金融服务尽可能覆盖涉农实体的各种有效需求。

金融业务特点例7

河南省在农村金融体系布局上分为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合作性金融机构,以及民间自发形成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而两者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难题。现就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进行阐述,以规范农村金融服务秩序,丰富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格局。

1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任务,也是以农村市场需求为依托,以地区主导农业产业化资源为核心,来实现农产品的集中存放、科学生产、全面推广,逐渐形成以农村居民为共同利益体的产业化发展体系。其特点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注重对农村市场需求的满足。市场需求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根本利益点,也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化配置的基本导向,其最终任务是实现对农产品的“销售”目标。二是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村地区各农产品的生产实际,各地也要发挥农村地域性优势,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三是具有一定的规模化特征。农业产业化走出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现状,注重对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以实现区域性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2农村金融服务的特点

农村金融以满足农业生产各项资金需求为主要任务,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基层银行机构等。在服务内容上,主要有信用贷款、理财等形式,而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对象也更趋多元化,包括农村投资建厂的企业。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上,其自身具有一定特点。一是季节性影响较大。农业生产活动与季节的直接关联性很强,比如恶劣气候导致农作物减产,带来农民收入下降,影响农村金融的资金净收入,再影响到农村信贷业务的开展。二是收益与风险不成正比。从农村金融发展实际来看,由于农产品仍然停留在土地直接产出阶段,缺失仓储、深加工及销售环节,使得农产品的直接收益并不高,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收益。三是农村金融服务差异性较大,不同地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因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而带来金融服务的差异性明显。比如经济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高,反之则较差。四是农村金融服务成本较高。面对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农事活动中的资金欠缺问题,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相对偏少,由此带来的可选择的金融服务存在局限性;还有些农民缺乏等值抵押物,在出现违约等情况时,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风险更大。

3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村金融发展问题表现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资金来支撑,而农业产业化发展,更需要从农村金融改革中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然而,当前农村金融面临诸多难题。一是不良贷款率持续增长。从农村金融服务业务来看,贷款相对较多,但额度较小,庞大的贷款人所形成的贷款规模却不容忽视。由于基层金融机构在人员配置上、业务素质上相对局限,审核流程和重要环节缺乏有效监管,导致不良贷款增多。二是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实际工作中,由于未对意外情况下农户还贷能力不足时进行细节说明,使得农民缺乏应有的金融风险意识。同样,对于金融机构,缺乏完善的资产抵押审核制度,审核标准不完善,遇到无法还贷情况时,难以收回抵押物,加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三是农村金融机构鱼龙混杂。开放农村金融市场,一些私人银行也逐步布局农村金融机构。相比而言,正规银行都需要在银监部门的管理框架下进行业务开展,而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其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私自提供自营业务外的其他金融服务,扰乱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4完善农村金融改革的有效对策和建议

考虑到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运营特点,生产周期长、资本来源局限,利润率偏低、风险偏大等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革农村金融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政策。农村金融服务的开展需要从信贷政策建设上,立足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资金难题来优化,切实制定稳健的信用贷款机制,降低小额信贷风险,保障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专业性水平。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农村金融做好有力支撑,更需要专业性的农村金融服务。要加大农村金融服务人员准入门槛管理,从金融业务知识、金融服务技能等方面加大学习;同时,逐步完善金融服务方式,针对不同的金融业务,开展上门服务,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三是进一步丰富涉农金融服务内容。考虑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常态,对农村金融服务同样提出更高要求。农村金融服务要立足农村农业产业化实际,逐步完善和丰富多元化金融服务内容。比如在基本储蓄业务基础上,适当开展金融理财、信用评级等业务,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收益风险,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四是政府要承担其导向责任,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政府要积极参与其中,做好指导,特别是在完善地方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中,政府要协同多个渠道,来对企业的信贷审核工作进行规范,对诚信企业进行鼓励。另外,针对农村民间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非正规金融机构,政府要从政策制定上净化农村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袁梁.陕西省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及其绩效研究[J].农业经济,2016,(11):110-111.

金融业务特点例8

(一)金融支持“三大战役”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三大战役”总体部署,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主动融入海西经济区发展格局,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年力争做到“三高于”,即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工业贷款增幅高于全市贷款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年贷款增幅高于全省本系统平均增长水平。

(二)金融支持工业强攻战的重点和目标:重点构建“重点项目—产业链—工业园区”点线面金融支持立体模式,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切实加大对符合国家政策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保持全市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合理增长,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年确保工业贷款全年新增34亿元,增幅高于全市各项贷款增幅5个百分点以上,力争高于10个百分点。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战的重点和目标:重点实施“三创新、三打造”重要举措,引导信贷资金回流县域,扩大信贷覆盖面,稳步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县域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水平,稳步提高县域贷款余额在全市总量的占比。

(四)金融支持跑项争资攻坚战的重点和目标:重点围绕“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举,本地融资与异地融资兼容”的思路,积极向上争取更多信贷规模,向资本市场融入长期资金,向内挖掘信贷增长潜力,向外吸引资金流入。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确保120个亿,力争达到150亿元,其中全市各国有商业银行全年新增各项贷款确保完成63.5亿元。

二、构建金融支持立体模式,强力推进工业强攻战

(五)加大对工业园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全市各工业园区的产业特色及功能定位,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重点加大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电汽车、食品加工、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加工六大主导产业和金巢生物医药、崇仁变电、金溪香料、黎川日用陶瓷、东乡变性淀粉、宜黄塑料及南城、南丰农副食品加工等七大特色产业基地的金融支持力度,形成区域品牌效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选择金巢经济开发区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示范区进行试点,通过组织召开专家论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政银企对接等多种形式,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巢开发区内新设立分支机构或设立专门的金融服务部门,制定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方案,为示范区企业提供信贷融资、上市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有效支持和专业化培育辅导,重点围绕金巢生物医药产业,研究个性化金融扶持措施,充分吸引同行业龙头企业总部迁入,打造区域性生物医药产业总部经济。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在开发区内注资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有效整合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年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示范区80%以上有信贷需求企业能够获得银行授信,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示范区发放新增贷款要达到本机构工业贷款新增计划的15%以上。

(六)加大对产业链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产业集群进程。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支持与本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有关联的国内外高增值、成长性、补链型企业落户园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着力延长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特色明显、专业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紧密的专业化产业集群。

(七)加大对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支持的原则,加大对具有较强竞争力、创税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行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推进以博雅生物制药等企业为核心形成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以江西变电等企业为核心形成变电产业集群,以思派思香料等企业为核心形成香料产业集群等。加大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保证手续齐全、符合项目开工和建设条件的重点项目建设所需配套信贷资金及时落实到位,对投资计划内已经启动正在建设中的项目,要保证必要的信贷配套资金。在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额度较大,一家金融机构难以承贷的情况下,由主办金融机构牵头,运用银团贷款、联合贷款、推荐上级行直贷等方式给予支持。

三、加大县域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战

(八)创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区域性特色产业总部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把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作为做大做强抚州市金融业的突破口,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力争使县域贷款余额在全市总量的占比逐年稳步提高,实现全部县域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不低于50%的信贷投放目标。总部经济是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结合。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创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站在打造区域性特色产业总部经济的高度,研究制定金融扶持措施,充分吸引同行业龙头企业总部迁入,支持县域经济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重点围绕金溪香料、崇仁变电等七大特色产业打造区域性特色产业总部经济。同时,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抚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中国人民银行抚州市中心支行关于抚州市金融“一对一”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抚府办发〔2011〕18号),要求“一对一”对接服务产业的信贷余额达到本行(社)全部工业贷款余额的30%以上,并且其信贷增长水平高于本行(社)信贷平均增长水平。

(九)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打造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打产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开发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加快形成“一县一品牌、一县一特色”的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格局。积极开展适合县域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信贷创新业务,开发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特色产业信用共同体贷款、供应链融资模式以及集群联保授信等融资模式,满足特色产业基地企业的多样化的融资需求。积极开展林权、土地经营权、山地租赁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农户住房贷款、农户大额信用贷款、农户小额贴息贷款、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贷款、“信用担保+农业信贷”模式贷款、农业订单贷款及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等,全力满足“三农”融资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以我省纳入全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为契机,确保涉农贷款占贷款总量的比重稳定在三分之一以上,农村信用社要尽力确保涉农贷款占全部各项贷款比例不低于70%。

(十)创新信贷审批机制流程,打造符合市场主体需求的“流程银行”。适当下放县域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审批发放程序,提高贷款审批发放效率。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四、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强力推进跑项争资攻坚战

(十一)向上级行争取更多资金。在当前稳健货币政策基调未发生转向,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受限的情况,各国有商业银行要主动承担起跑项争资的重任,要把跑项争资作为最重要工作来抓。建立金融机构跑项争资“一把手”责任制,切实加强与上级行的沟通和联系,多汇报,多请示,反映抚州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日益改善的金融生态环境、投资创业的巨大资金需求的实际情况,积极向总行、省行争取信贷规模,各国有商业银行全年新增各项贷款确保完成63.5亿元;法人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应保持合理适度增长,确保信贷新增总量严格控制在人民银行规定的适度新增贷款限额以内。人民银行要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调度,制定出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调度方案,切实履行调度职责,协调和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工作目标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以确保年全市信贷工作目标的顺利实施,同时积极向上级行争取充分的再贴现、再贷款额度,缓解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额度紧张的状况,并根据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情况予以适当支持。

(十二)向资本市场融入长期资金。大力推进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各县(区)要建立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后备企业库,实行重点培育,动态管理,并积极向具备资格的承销银行辖内分支机构推荐,由承销银行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意见及良好的顾问服务,按照相关协议组织债务融资工具的承销和发行,积极尝试以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和重点园区为单位,试行中小企业捆绑发债,力争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上有所突破,重点筹备发行金巢生物医药、金溪香料产业、崇仁机电等行业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统一产品设计、统一券种冠名、统一信用增进、统一发行注册方式共同发行。加快优质企业上市步伐,深入挖掘、培育辖内优质企业,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政府相关部门要设立抚州市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专项资助基金,用于中小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改制上市相关费用资助,对积极参与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的承销金融机构辖内分支机构予以一定奖励。

(十三)向内挖掘信贷增长潜力。加快组建成立抚州市农村商业银行步伐,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切实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加快形成每个县区至少设立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局面。搭建政银企融资平台,建立优质项目储备库,原则上每年组织1—2次大型政银企合作或项目对接活动,积极向商业银行推荐优质项目,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达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十四)向外吸引资金流入。加快引进埠外金融机构的步伐,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经营场地、注册登记等方面给予帮助支持,积极引进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到抚州设立分支机构,完善金融组织体系。积极推动与协调驻昌股份制商业银行到抚州开展信贷业务,力争埠外金融机构对抚州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有所提高,以促进异地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充分整合金融、工商、税务、劳动保障、司法等部门职能,加大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联合制裁,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努力将抚州打造为“信用高地”、“投资洼地”。

金融业务特点例9

目前经济活动中,社会闲置资金通过不同的途径集中在金融机构,银行机构根据金融需求主体的经济能力实现金融资源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金融机构的这种特殊的经营性质决定了金融服务的范围及客户群体。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和田、喀什和克州)的金融需求主体主要是当地的维吾尔族企业家和农户。当地的维吾尔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种植业和特色民族产业等特殊行业,金融服务需求具有特殊性。当地金融发展水平较滞后,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疆较落后,也是提高新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障碍。当地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关系到缩小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的关键问题,同时在保证全国政治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建立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金融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1. 金融服务意识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央政府不同时期制定了金融支持“三农”、中小微企业、农民增收、缩小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城镇化建设等政策。但金融机构对农业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水平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同时由于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的风险高、成本高等原因,当地银行业金融服务意愿不强。银行业特殊的地位和经营模式决定银行的服务意识,全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意识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选优质客户服务的意识及范围,扩展到了地区,全疆或全国范围内,只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基层行抢客户的模式,上升到分行或总行的形式。优质客户来源是各家银行提供金融服务较主动和积极提供金融服务的群体。存款业务方面,一般各家银行都设有大客户专柜,提供便利,甚至对有些企业提供上门服务,贷款业务方面也是很主动的去提供金融服务。第二、有偿服务意识。各家银行根据自己的特殊地位,增加自己中间业务的利润来源,不断扩大有偿服务的范围。这种全国性的金融服务趋势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引起金融需求的降低,不利于金融发展。第三、排斥弱势群体的服务意识。目前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性质不断增强,对中小企业、农户等弱势群体的排斥程度越来越严重。银行业经营过程中积累的金融服务意识,是影响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 金融业务创新存在的问题

金融创新是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的关键。金融创新不是西方先进的电子化金融产品业务或把国内的金融创新服务模式直接应用到新疆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直接模仿不适合欠发达地区实际情况,必然引起投资浪费。目前的金融创新具有全国性的特点,没有体现地方性的差异。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平时较简单,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客户群体的文化素质低,有着语言障碍严重,宗教意识强的特点,全国统一的发展模式忽视了民族文化,语言障碍缺陷等特点,对基层行没有留下金融市场开发的权利和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的余地。这种固有的发展模式必然制止金融服务的范围和效果。

3. 政策性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存贷款规模占的比例较大,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业务,只是从事农业龙头企业粮、棉、油收购的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支持规模低。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结构配置不合理。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性质,欠发达地区在没有形成通过市场调节资金融通机制的背景下,显然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增加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种类,解决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的关键问题。同时重视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和金融支持功能。

(二)保证银行经营利益存在的问题

1. 缺乏补偿银行经营利益的机制

提高银行经营利润是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银行选择是否进入某一个地区时,必然选择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选择客户时,也必然选择经济效益好的行业,不会选择经营成本高、风险较高的行业或客户群。这就是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银行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弱化的主要原因,从国家或地方政府层面没有建立保证银行正常经营利润的补偿机制。

2. 引起地方经济发展的难度

地方政府根据中央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相关经济发展政策,安排经济发展的相关目标,需要的资金要求银行信贷支持。但是,目前银行是自负盈亏的企业,安全性是其经营准则之一。在银行利润低、风险补充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也相应减弱。

3. 优惠政策存在的缺陷

国家为了发展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对金融机构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和贴息贷款政策,金融优惠政策,对提高基层银行或农村区域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家虽然对金融机构采取优惠税收政策,但基层银行没有改善服务标准,没有起到预期效果。贷款利息补贴政策上,安居工程项目、妇女创业、大学生创业等贷款种类采取贷款利息补贴政策,然而在实际操作上不同区域的金融机构因地方财力不同而存在差异,影响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另外,利息补贴政策的范围较窄,不包括农民增收关键的贷款种类,在妇女创业贷款上,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由于少数民族习惯和封建思想影响,农村妇女主要从事家务事,男性种地打工来维持生活。

二、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创新符合当地的金融产品

西方国家金融发展的理念与民族文化之间冲突的背景下,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西方金融发展模式和伊斯兰金融发展模式。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同样,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主体民族是维吾尔族,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俗等方面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因此,结合维吾尔族的特点,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可以试点办理相关业务。目前,新疆的民族企业经营目标已经明确以民族特色为主的做为服务的方向。从语言障碍的考虑,充分体现民族顾客喜爱的金融服务。

1. 设置免息存款种类

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有些民族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大农户等经济收入比较高的群体和一般的农民由于禁止利息(riba)的原因,无法到银行办理存款业务。这些群体的这种遵守宗教教义的习惯,一方面,影响当地银行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引起维吾尔族办理金融业务的难度。根据当地的宗教文化,银行可以考虑设置不同期限的免息存款种类,根据不同的期限,以适当奖励和利润分成的形式,增加银行资金来源,解决维吾尔族办理银行业务的难度。

2. 设置信用贷款

目前,银行业的贷款种类中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和保证贷款的比例比较高,一般也只向效益较好、风险低的部分企业办理信用贷款。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于个人和企业存款,银行只是中间调节资金融通需求的机构。金融机构可以给信仰伊斯兰教的农民和个人办理信用贷款。由于维吾尔族宗教文化中,特别注重按时还债务。他们的念头是“欠别人的债务,债务人去世后,在九泉之下,上帝是不会饶恕的”,有了这种观念,维吾尔族人去世后,下葬礼拜之前,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持葬礼的人,当众过问亲朋好友间是否有过债务来往,如有,家人当场还清所有的债务后,方可做礼拜下葬。因此,给这些群体办理信用贷款是可行的。

(二)银行机构要重视改善金融服务意识

目前,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是顾客被迫接受金融服务的局面,顾客主动找银行办理相关业务。这种被动的提供金融服务意识不利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银行应按当地的金融需求,改善金融服务模式。正确认识顾客对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1. 灵活调整贷款手续和条件

银行贷款手续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银行业务的发展。在国家中小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指导下,国有银行设置专门的机构提供服务,但由于贷款条件苛刻、手续复杂,贷款企业必须提供企业营业执照,抵押物(或质押物)的评估、公正、保险和银行要求的其他相关材料等;贷款客户必须本行开户和盈利的企业,信用等级达到银行的相关要求,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题依然存在。再加上贷款审批周期长,时效性差,不能及时满足企业资金需求,部分企业因而放弃贷款申请。

银行贷款手续和贷款条件应该根据当地贷款需求的特点灵活调整,而不应依据全国统一标准。在欠发达地区,应尽量简化流程,适当降低门槛,根据不同企业的特殊性,灵活调整,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2. 重视双语人员的配置

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柜员和信贷人员配备时应该考虑双语人员的配备,特别是国有商业营业网点经常遇到很多少数民族顾客无法办理金融业务的现象。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低,基本上使用本民族语言,办理相关金融业务时的程序、规则无法理解。另外在银行办理的相关凭证必须用双语言印刷,存款凭证、取款凭证、贷款申请、贷款合同等也应用双语言印刷,给少数民族群众创造办理金融业务的便利环境。

3. 提高银行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

银行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高银行信贷服务质量的关键。提高银行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银行提高金融服务的保证,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部分银行信贷人员要求弱势群体贷款要请客、送礼等,这种不符合相关规章制度的不正之风时有发生,这种违规现象不断破坏银行金融服务的形象,而且降低顾客的金融服务需求。银行应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三)强化金融需求者的金融意识

强化金融意识,是当地金融发展非常关键的问题。欠发达地区的金融需求主体因经济因素,贷款条件、或宗教文化等原因,对待金融业务意识保守,金融意识弱的局面还是没有发生变化,无法达到提高当地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严重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发展。

1. 宣传示范类型

最近,新疆乌鲁木齐市电视台专门开设栏目,组织创业者经验介绍,进行辩论竞争,这种栏目有利于提高地方创业者的经济意识。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通过相关媒体,宣传银行产品,强化少数民族企业金融意识。通过地方宣传部、组织当地银行支持致富的企业家,农业大户,在当地或新疆电视台组织专门栏目,选择不同行业的示范类型,重点介绍银行贷款的过程,银行贷款归还的经历,对银行金融服务看法等内容。这种宣传示范类型的介绍和宣传对金融业务的发展有利,同时对金融意识强化的作用较明显。

2. 金融机构重视宣传金融业务

金融机构应通过电视和广播等介绍银行业务及相关金融知识;相关媒体也应开设金融业务介绍的栏目,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宣传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应通过强化金融营销工作,开发新的客户群,提高金融业务影响力,从而提升当地居民金融意识。

3. 重视提高弱势群体的文化素质

提高文化素质是改变弱势群体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是增强市场意识和经济意识的关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重视弱势群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强不同级别、不同层面的培养力度。如加强对小微企业负责人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技术、财务管理等方面培训,加强对农户关于国家优惠政策、创业知识、金融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李萍,张道宏.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差距(J).统计研究.2004.12:21-23

[2]陈双庆.伊斯兰金融业及其发展特点(J).国家资料信息.2009.6: 8-11

金融业务特点例10

国家已经注意到“养老金融”的战略意义,并连续出台多项政策,2014《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新“国十条”)、2015年《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等均明确“金融推动养老”不仅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思路,更是指导改革方向的长期部级别战略。特别是2016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民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养老金融相关政策。《意见》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动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改进完善养老金融领域服务,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力争到2025年建成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商业银行机构已经敏锐的嗅到居民养老的巨大市场机遇,通过提供养老理财、企业年金、养老按揭等产品服务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养老金融需求,积极布局养老金融服务领域。但是由于养老产业投资周期长、收益成效慢、回报率低等特点,并且养老产业尚未有较为清晰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在养老产业领域布局较为落后。可以说,我国养老金融服务的供给端的增长显著慢于居民和养老产业实际需求,畸形的供需关系长期制约养老产业的发展。

商业银行完成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布局

国内商业银行的养老金融业务多起源于承办企业年金业务,随着业务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企业年金为核心,养老理财、薪酬福利等业务为辅的产品体系。此外,商业银行的公司或个人业务部门,很早为社会养老保险机构提供代收代付、存款等服务。经过多年发展,养老金融服务实现了规模持续增长和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具体有如下几个方向。

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商业银行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提供保险资金归集、资金存款、养老金代收代付等服务。商业银行与各级社保机构在社保基金专户账户管理、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基金存款、新农保和新农合基金专户主办银行等方面开展了合作。根据人社部2014年公布的数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3.56万亿元,这其中大部分作为存款放在商业银行;另外,商业银行为数千万离退休人员提供养老金服务。

金融社会保障卡服务。金融社会保障卡是指加载了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除具有信息记录、信息查询、业务办理等社会保障卡基本功能的同时,可作为银行卡使用,具有现金存取、转账、消费等金融功能。2011年8月,人社部《关于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的通知》,对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的相关工作提出了要求,众多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了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的产品研发和推广工作。通过近五年时间的探索和持续进步,商业银行在金融社保卡发卡、渠道建设、产品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专业经验。根据人社部数据,2014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7.12亿人,比上年增加了1.64亿张。根据中国银行年报,截至2014年底,仅中国银行一家发行金融社会保障卡就超过了6000万张。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实施社会保障卡工程,持卡人口覆盖率达到90%”,商业银行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全国社保基金托管服务。商业银行可以为全国或地方社保基金提供资产保管、资金清算、会计核算、资产估值、投资监督、绩效评估等服务。根据全国社保基金网站数据,境内资产托管银行只有四家: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数据,截至2014年末,基金资产总额15356.39亿元,其中:境内投资资产14050.61亿元,境外投资资产1305.78亿元,为商业银行带来托管费收入3.29亿元。

企业年金业务。具有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商业银行可以为企业年金客户提供受托、账户管理、托管等服务,是企业年金市场重要的参与者。另外部分商业银行通过控股子公司提供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服务。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14年末,全国有7.33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为2293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7689亿元。其中,商业银行受托资金规模1365亿元,市场占比29.58%;管理个人账户数2021万户,市场占比88.13%;托管企业年金资金7689亿元,占比100%;银行系基金投资管理企业年金规模455亿元,市场占比仅6.55%。

养老投资理财。商业银行根据养老投资需求重视长期安全性、流动性的特点,提供了丰富的投资理财产品。针对机构投资者(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商业银行提供了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协议存款、理财产品等多种流动性高、收益稳定的产品。针对个人投资者,商业银行除提供传统储蓄性产品外,还根据投资者养老需求特点研发了养老型理财产品。此外,银行还销售保险公司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养老保障委托管理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养老需求。

养老产业投融资。商业银行在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和养老方式转变的业务创新方面有一些进展。一是为养老地产、养老社区项目开发提供融资服务,助力养老社区建设;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信贷服务。二是部分银行提供养老按揭服务,老年客户本人或者法定赡养人以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专门用于老年客户养老用途,银行核定一定贷款额度后按月将贷款资金划入老年客户,一定程度解决有房老人缺乏养老资金的难题,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养老模式选择。

综合养老金融服务。少数商业银行根据老年客户特点,推出综合性的金融增值服务,目前规模较小。一是结合老年客户活动范围小、追求简单操作等特点,商业银行优化服务流程、改造银行网点功能,推出专门服务老年客户的网点。二是商业银行根据老年客户非金融服务需求,增加特色增值服务,围绕消费结算、健康管理、医疗服务、住房保障、旅游休闲等,搭建养老综合服务平台。

不同类型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业务各有侧重

大型商业银行早期通过企业年金业务介入养老金融业务,并获取了企业年金的受托、账户管理、托管等资格,确立了市场优势地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管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数量、托管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上位居市场前三位,在企业年金业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工商银行不断拓展养老金融服务领域,打造养老金与薪酬福利投融资平台,开发了“如意人生”系列养老理财产品。中国建设银行另辟蹊径,与全国社保基金共同发起国内首家银行系养老金公司,获得养老金投资管理资格和其他投资管理业务资质,实现对养老金客户提供从受托、账管、托管到投资管理的全程化管理服务,甚至可以借助发展养老保障委托管理业务覆盖企业客户的员工福利业务。中国银行则是最早办理社保基金托管的商业银行之一,在养老金融业务领域推出了社会保障、薪酬福利计划及养老资产管理等一系列新型服务。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同时,也不断开拓新的养老金融服务领域。招商银行将养老金融部挂靠在零售银行板块,依靠零售银行优势,向企业员工提供薪酬福利管理服务。光大银行大力拓展针对薪酬延付的“乐享福利计划”产品、针对企业福利整合和自主选择的“乐选弹利计划”产品,全面打造“养福全程通”金融服务品牌。中信银行是国内第一家推出“养老按揭”的商业银行,探索以房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

不具备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地方商业银行则选择了以老龄客户群体为目标,结合网点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模式。兴业银行推出“安愉人生”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以银行卡为载体,通过优化金融产品、老年客户权益两套体系,整合专属理财、信用贷款、便利结算、增值服务四项内容,结合社区银行为老年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上海银行利用作为上海市首批两家养老金银行之一的先发优势,推出养老专属卡片、专属理财、增值服务等产品,建设养老特色支行,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从金融供给侧改革角度创新发展养老金融

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保障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养老金市场化运作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客户养老金融服务需求日趋多元化,为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提供了重要机遇。商业银行应做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养老金融的重视力度,推进养老领域业务发展规划和市场布局,积极创新养老金融组织服务形式,创新适合养老服务业特点的产品、金融工具,创新居民养老领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满足迅速增长的养老产业发展和居民养老需求,并推动自身加速战略转型。

创新养老金融组织形式,提升养老金融战略地位,推动自身业务转型。我国商业银行的养老金融业务部门一般挂靠在托管业务、公司业务或者零售部门业务之下,没有建立独立的业务板块,在资源整合、产品研发、人事财权、条线管理方面缺乏独立性,造成养老金融业务零散化、产品碎片化。原有组织结构已经无法适应养老金融的快速发展,难以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养老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可以探索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制,将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个人养老相关的金融业务进行整合,并与银行自身战略转型相结合,探索发展养老金融的新型商业模式。商业银行可以在养老服务业相对发达、老龄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专业的养老金融团队、养老金融分支行,优化整合内部资源,提升在养老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

创新养老产业投融资产品,拓宽养老产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我国的养老产业还停留在养老设施建设阶段,业务链、产业链远未建立和打通,尚未出现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养老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收益成效慢、回报率低、资金成本承受能力不高的特点,养老服务大多面临准公共品性和服务受众的挑剔性,商业银行在养老产业投融资方面较为谨慎。在国家政策允许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应创新养老产业信贷产品和服务,并结合集团化优势为养老服务业拓宽融资渠道,不断满足养老产业发展需求。

一是创新适合养老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拓宽养老服务业贷款抵押担保范围。商业银行根据养老产业发展导向和经营特点,制定专门的养老产业信贷政策,建立适合养老产业特点的信贷审批、信用评级、客户准入和利率定价制度,研发具有养老产业特色信贷产品。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积极开展应收账款、动产、知识产权、股权等抵押贷款创新,探索养老服务机构有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产权明晰的房产等固定资产抵押贷款。

金融业务特点例11

一、小微企业的基本理论概述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家庭式作坊的统称。根据统计,当前我国已经有超过4200万户的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为国家和社会解决了超过85%以上的城市人口就业问题,贡献了国家财政收入的50%。其中,小型企?I和微型企业的数量约占我国中小型企业总数的97%,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组织形式多样化

当前我国对小微企业的投资主体没有特别的准入要求与身份限制。此外,投资人在创建小微企业时既可以选择申办个体户、独资企业,也可以申请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

(二)融资渠道形式广泛

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托自身积累和民间借贷,在金融机构中的融资比例尚不超过20%。此外,小微企业的融资主要是为满足日常经营支出,而投资支出较少。同时,小微企业对经营所需要的机器设备等要求程度较低。

(三)小微企业组织形式简单,规模较小

当前我国的小微企业组织形式相对简单,经营管理决策层次少且效率快速。此外,在生产销售中更多采用直销方式且主要服务当地市场需求。我国大多数的小微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员工的技术能力要求不高,创新程度较低。

(四)小微企业经营管理灵活多变

目前我国的小微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员工更多的是家庭成员,财务制度和薪酬制度等相对不健全。另外,小微企业存在着抗风险能力弱、融资贷款额度小等困难,导致其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

二、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小微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自身特点等,我国大部分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与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其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对商业银行传统的运营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

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不仅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小企业存在差异,同时与个体户的小额信贷融资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特点比较明显,具有“急、短、频”的特点,虽然融资贷款业务量较大,但是每笔业务金额相对较小。随着小微企业的发展规模以及数量不断壮大,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变化态势,对资金的需求更为迫切,金融服务产品日益多元化,由单一的金融服务需求向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融资需求发展。

(二)商业银行关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

(1)商业银行满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动力不足

小微企业由于更多采用家族式经营模式,导致其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透明度较低,抗风险能力薄弱,以追求高风险高收益为经营理念。小微企业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存在着较大的经营风险,难以满足我国商业银行对投资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基本标准。此外,商业银行在进行投资需求配置时更多投放到安全性高的投资领域,容易放弃风险系数高的小微企业。随着小微企业的逐步发展成熟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商业银行日益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但是由于形成的固有顾虑以及外部金融市场环境的影响,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仍然处于商业银行中的边缘业务,与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成比例关系。

(2)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相对保守,考核机制尚需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将资产主要投放于低风险低收益的领域,风险管理理念相对保守,此外贷款风险管控模式还有待成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是以担保和抵押的方式发放贷款,没有制定与小微企业相适应的金融定价机制,更多的是采用基准利率上浮等传统服务企业的报价方式确定价格成本。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考核奖惩机制仍然与传统业务相同,一线业务人员遵循着“终身责任制”原则,并没有制定独立完整的考核制度,严重影响了一线业务人员拓展小微企业市场的动力和士气。

(3)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尚需专业化发展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均推行统一管理模式,没有针对小微企业建立专业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策略,导致商业银行关于小微企业的业务不能发挥专业化的效率优势,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各种风险,不利于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我国关于小微企业的贷后服务机制仍然没有建立,需要加强资产管理手段和方式。

三、提高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策略研究

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不仅是商业银行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和客户群,而且是一种营销模式的创新。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结合小微企业的发展特点,不断优化和完善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机制,满足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管控小微企业的风险,增强和提升其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

(一)构建小微企业放贷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对小微企业实行独立的资金规模、用途管控机制,保证其贷款优先投放、足额投放。此外,商业银行应该简化小微企业的贷款授信和审批流程,压缩贷款的投放周期,提高小微企业的放贷风险评估机制。

(二)商业银行精确定位小微企业,将金融服务业务专业化

我国商业银行要精确定位小微企业,按照专业化的标准建立一套详细的组织体系。此外,商业银行应该将负责小微企业的一线业务人员按照团队进行专业化培训和管理,明确和清晰个人权责。商业银行应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先选择优势行业进行深度挖掘。

(三)商业银行应该完善小微企业贷后监管制度

基于小微企业的成本较高,导致其单笔业务风险很大。因此,商业银行应该综合考虑小微企业的自身特点、行业需求、经济周期等因素,在基准利率上附加其他风险补偿因素,在保证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基础上降低风险可能性。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定价主导权,建立差异化的风险定价体系。

(四)商业银行应该完善金融服务产品配套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