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1 09:14:27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1

管理问题,无论是经营的制胜之道,还是圆融的大智慧,说到底,它的实质都是一个文化问题,而管理科学只有和当地的人文环境、历史传统结合在一起,其效力才能够达到最佳值。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事实上,古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相当多的关于管理的精神财富,这其中当然包括若干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因此,实行人力资源管理,要结合本土文化和历史传统,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促进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人本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现代人本主义管理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体在组织中的重要性,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围绕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展开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目的在于使组织更富有活力,对员工实行民主的,开放的管理。

而我国传统文化中早在《尚书》中,就首次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而“人本”概念则由《管子》始:“夫争天行者,必先争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二)激励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侈靡》中“百姓无宝,以利为首。一上一下,为利所处。”以及《形势解》中“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焉。”;《管子》中“得人之道,莫如利之。”这些思想均体现出,在企业中,生产经营活动是由管理者和员工共同组成的团体来进行的。因此,只有使参与企业活动的人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高扬的热情,企业才能实现好的业绩。对员工进行物质奖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

另外,激励机制不仅有物质激励,还有精神激励。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体现。比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成语,在管理学中可以引申的意思就是:激发出下属的自信心。帮助下属建立信心,未必需要威胁利诱甚至惩罚恐吓,对下属充满依赖感就可以成为激励他们自信的动力,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使企业振兴。

(三)用人机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只有一流的人才才会造就一流的公司。吸收人才对企业的高速、稳定、长期发展至关重要。确保一流人才的不断加入,是企业跳跃式高速增长的基础。

1.扬长避短。

唐太宗曾说过:“人的才能,各有所长,君子用人,就如同用器皿一样,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孔子曾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人矣。”孔子重视对人的认识,提倡知人。识人是用人饿前提,用人之所长,避其所短,人尽其才。而成语“大公无私”也说明企业只有找对人才能做对事。

2.专业化用人。

《管子.立政》“使能不兼官”说明了使用人的才能,在官不可兼职,在民不可兼业,都有专一性。人们只从事一种职业,专心致志,可以提高功效。

3.选拔人才。

很多史册都记载了关于选人程序的设想,例如,《大匡》中“凡表现好的民间人士,被州里称之,吏进之,君用之。士庶人有善,而大夫不进,可罚也。”这将选拔人才的过程程序化了,并且合法化,有据可以,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4.职务说明书。

《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说明对应聘人员的任职资质必须作出清晰地描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作出错误的决定,

二、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消极影响。

(一)平均主义思想。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于小农社会,因此平均思想在民众中具有深厚的基础。小农平均思想主张结果均等,否定竞争,其后果必然是压抑进步,保护落后。这种平均主义在管理上表现为权力平均、责任平均、利益平均、风险平均。平均主义扼杀的是人的积极进取心与生存的危机感。

(二)人治高于法治思想。

荀子的“有治人,无治法”历来被统治者所信奉。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过分重视人情,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制度的执行力不到位直接影响企业的规范化、持久性发展。如果无法设计真正具有激励作用的制度模式,就无法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难以营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三)重传统轻创新思想。

有人认为中国人智力优秀是世界上公认的,但中国人的创造力评级在世界上却较低,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容易培养不善于表现、竞争意识弱、攻击性差、缺乏冒险精神的个性特征,求同心理大于求异心理,容易压抑人的个性的自由发挥。

三、结语。

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精神应用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来,坚持以人为本、义利统一、以礼服人的原则,就能做到无为而治,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良好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24.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2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99-0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博采了道、佛、法、兵、墨等各家之言,最终形成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家法制、家族制为背景,以儒教伦理为中心,包容各家所言的多元型传统文化。把人力称为资源,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就一直存在。故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说。现代的社会中,不过是把其中的名词改了一下罢了。学成数理化,聘与企业家。人是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在天地之间,首先应该是以人为中心。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伦理,履行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提高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向的消极因素。文化管理必须牢牢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的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变化之意即与文化管理中通过培养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增强他们对企业“家”的归宿感和主人翁精神,从而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是异曲同工的;和谐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团队精神,通过加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合作精神,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统一的知识团体,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管理正是通过企业文化对这种团队精神的强化,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既有积极意义亦有消极影响。企业文化对传统文化应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

二、在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思考里面考虑几个问题

(一)人才的选拔标准,高层就是德为先,德才兼备德为先。因为中国企业缺少规则,缺少守规矩的意识,所以品德很重要。中国企业里面德非常重要的,这个标准跟西方企业可能不一样。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3

关键词:企业管理,影响,电力,我国,中国,传统文化,浅析,

1、仁爱的道德精神

仁爱是儒家道德的核心。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义、礼、智、信”的基石。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人必须是有道德的。仁爱的道德精神要求以仁德之心对待顾客、消费者和整个社会。,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伦理规范,这些规范的总和就是道德,儒家非常讲究人伦道德,把它看成是区别人和动物的质的规定性。“仁”,即“爱人”就是一个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爱自己周围的同事和朋友,然后才能爱国敬业,所以儒家认为,要培养一个人的爱的品德,首先要以孝敬父母开始。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的根本和基础,要实行仁德,必须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之合乎于社会的规范,才能使社会和谐与协调。

儒家的仁爱之心,在企业内部管理同样是有它的重要价值的。人与人相爱可以是人类长期共同求的价值准则,只有以仁爱之心去对别人,社会和企业才可能有个和谐安的环境。企业的领导要以仁爱之心去待你的上级和下属,同样工人也应该仁爱之心去对待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产生出凝聚力。并且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树立以仁为本的道德规范,即应以爱心、善意对待消费者,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尽最大努力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并顾及和维护其长远利益。仁爱的道德精神,还包含着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仁爱和奉献。作为社会组织中最具活力并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细胞单位——企业,是有责任承担起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责任和义务,以仁德之心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著名百年老店“同仁堂”,始终坚持“同志同仁,济世济人;仁心仁术,医国医民”,这足以体现了对民众和国家的仁爱;还有中国彩电业中的长虹集团以“产业报国”为理念,把振兴民族工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从而使长虹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仁爱发展到更高层次。

3、正确的义、利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中强调“君子不言利”,提倡重义轻利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不是绝对的,而是提倡“义者 ,宜也。”即要合宜、合理地行为、做事、取利。因此儒家的义利观在长期的企业经营过程中,被不断更新和突破。例如中国大多企业家在赚钱求利的商业动机中总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主张义利结合、义利兼容、义利并举,就是取利的手段要合理,取利的来源要正当,要符合“义”的规范。我们熟知的民间商业谚语“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义利观的真实写照。

面对电力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电力企业将获取利益视为其生存的前提,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活动的基本目的和动力根源。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显得尤为重要,电力企业通过遵循市场经济内在规律,来谋取经济利益,同时以义为前提和基础,做到见利思义,以义生利,义利结合的正确义利观,这样企业在面对义与利之间发生冲突时,是以义为主,而不是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以损害消费者或社会利益为代价,而获取一己私利,更不能以非法手段谋取暴利。企业在坚持以义为本,以义求利的经营道德观念下,持之以恒,便得到消费者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从而使企业获得丰厚而长久的利益。由此可见,正确的义利观对电力企业管理可持续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4

一、传统文化对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官本位”的意识阻碍了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以皇帝为顶端的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和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度。在这个宝塔形的体制结构中,上尊下卑,界限分明,不容僭越。官为百业之首,唯有走上仕途,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也只有做了官,才能获得特权和利益。中国自明清以来对官吏实行的是低俸禄政策,但是这并不阻碍底层莘莘学子通过科举考试挤入统治集团。因为官员的俸禄虽低,但是整个社会上是以官职大小衡量人的价值、成就、地位的。时至今日,“官本位”意识仍然影响着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中央在淡化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但是国有企业中的分配机制仍然在按照行政级别制订,如某级别可以享受多少工资待遇、多大住房(包括地段)、可以购买多少企业股票,这种分配政策的制订无需接受任何质疑和监督,于是基层企业规模再大,其领导的级别不如上级机关衙门里的一个小官,巨大的社会分配不公由此而产生,于是乎“官”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仍然是社会的特权阶级,导致大家对“官”仍趋之若骛。

近几年来,大学扩招,各种门类大学生出现了,大学生也不再是国家干部了,但是国有供电企业领导经过改革之后的自由裁量权却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企业还是象一个官僚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弹性尽可能加大,在不唯文凭、不唯学历、只唯能力的外衣下,不对能力制订客观的评价指标,权力指挥一切,国有企业中的成“官”的正常通道没有了,于是寻租现象就出现了,其结果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但不能优化、发展,简直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2、传统儒家文化对我国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消极影响

儒家管人思想,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而且在有些情况下,精华与糟粕又相互结合,良莠混杂,瑕瑜互见。具体表现如下:

(1)重德治而轻法制的偏向

儒家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他们都更注重个人修养,强调道德教化。虽然也有虽有“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艺,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一类主张规章制度的话,但相对于其长篇的“德”的强调来说,太过于苍白。

表现在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常以非理性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原动力。它过分重视德行管理,忽视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结果导致企业员工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司空见惯。规章制度停留在嘴上、纸上,而不能见之于行动。这种“德治”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和谐,但企业毕竟不是一个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需要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

(2)重均同而轻个性的偏向

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但与西方管人思想相比,恰恰又缺乏对个体地位的认同。它虽然处处讲人,但真正重视的是人所属的团体。在“均同”思想影响下,总体是神圣的,至高无尚的,个体则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这种总体对个体的排斥,构成了中国儒家管人思想的本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具体表现在:

首先,在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更偏重于那些重总体,轻个体的学说。但是如果把这种群体观念发展到极端,无疑会对个体产生排斥作用。这种排斥的后果,无疑要扼杀个体的活力,使个体的任何行为都要从群体的规范,群体的心理,群体的习惯中去考虑,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谁要标新立异,搞些创新,就可能遭到群体的孤立和攻击,从而导致个体对群体的畏惧和依赖心理。这种依赖心理严重地阻碍了人的创新精神的发扬。谚语“枪打出头鸟”,就是这种思想最精确的诠释。

第二,没有完善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具体表现就是讲攀比,不讲竞争;讲均同,不讲贡献;讲公平,不讲效率等等。长期以来这种“求和去异”的儒家管理思想,造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依附性和均同性思想,顽固地保护着人们的心理长城。

第三,以往在企业职工个性上,共同性胜于特殊性,群体性高于个性。使职工个性长期处于抑制和闭锁状态,个人需要绝对服从集体的利益,排斥任何做法的“个人主义”。其结果,使一些企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3)重传统而轻变革的偏向

千百年来,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管理一直占主导地位。一面是家长专制式的管理关系和纲常礼教,另一面则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守旧思想。尽管中国历史上,不乏一些反传统倡革新的思想家和勇士,他们的管理思想也产生过广泛影响,但最终多被儒家管理思想吞没。其根本原因是:

首先,当维新者在管理意识上起来反传统时,却又常无意识地停留在传统之内,传统意识潜移默化地决定着他们的思考方向和界限。

其次,历史上多次革新实践,革新者承担的风险远远大于继承传统者。商鞅、王安石、谭嗣同等许多著名改革家的结局告诉人们,宁求稳健而不务革新,可能是较明智的选择。

这种因循守旧,知足长乐,处事退缩,不思进取的倾向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当代供电企业的管理思想和行为,同样也影响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更愿意采用已有的方法和制度,而不愿意思考、创新。这是我国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国有企业的业绩与企业领导升贬并无直接关系,企业倒掉,领导易地继续做官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企业领导更多的是对上负责,于是因人设岗在国有企业中是屡见不鲜的。这样的结果是,企业岗位设置不合理,很多在岗的员工本身就不具备上岗条件,考核也就无从谈起。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都无法在这类企业中执行,换句话说,谁也没有能力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制订如此复杂、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替代,企业领导的协调水平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治”也就习惯成自然了。“人治”得越久,领导的自由裁量权也就越大,领导的重要性也就越大,制度也就没有执行的必要了,因此制订制度的唯一目的就是应付检查。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措施

1、儒家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西方的各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正源源不断的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也会越来越频繁和深入。如何将儒家文化更好的融入到西方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去,以更好的适应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促进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更好的发展是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专家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传统儒家思想中,有很多用人的思想和理念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谋而合。因此,新兴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向传统文化学习,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在根本上说只是一种处世哲学,更多着眼于宏观的环境,如国家;对于企业这种微观组织的细节化的管理论述甚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借鉴儒家文化时不能从中得到具体的帮助,可以引用的只是一部分原则和处理事情的态度等,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分析。所以,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要不断吸收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精华,在传统儒家文化的指导下,树立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强调对个人的尊重,重视运用待遇和发展机会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来淘汰不合格的员工。

2、具体措施

(1)改革薪酬体系

①取消一切所谓某某级领导干部享受某某待遇的特权,把包括住房在内的全部福利和包括公务用车、通信费、招待费等职务消费全部纳入薪酬体系,使企业内部整个薪酬体系透明化。

②尽可能实现同工同酬,原有体制内职工的收入可以以股份分红形式进行调节。

(2)公开招聘流程

按照企业的需要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公布岗位说明和岗位要求,招聘过程公开化,做到以岗选人,为合理的设置绩效考核标准奠定基础。

(3)疏通各岗位的上升通道

①加强技术、经营、行政管理三支队伍建设,疏通每个岗位上升的通道,改变以往提升待遇只能走行政管理一条路的现象。

②对于成熟期的企业,各岗位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时,对于能力已超越岗位要求而又无岗位可上时,可以将相邻岗位加以合并,同时相应提高薪酬。

(4)强化制度管理

改革目前制度订得很严而执行很松的陋习,将各项规章制度简单化,做不到的制度不制订,凡已制订的制度必须确保执行。因此对规章制度实行持续改进,不搞大而全,在执行过程中逐步修正、完善、增加。

(5)加强内部竞争

改伯乐相马为赛马。如同美国国会选举一样,每年将一定比例的岗位(如1/4)在公司内部重新竞聘,这样每过数年公司各岗位之间就相当于轮换一次,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使整个企业在创新中前进。

另外,严格控制每个岗位竞聘者的数量,当某岗位竞聘者的人数超过设定上限时,则适当降低该岗位的待遇;当该岗位竞聘者数量不足时,则提高该岗位待遇,相当于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对各岗位的薪水进行调控。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5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5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追求与国际接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工具。然而,面对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差异,这些照搬过来的东西却很难有效发挥作用。所以,如何在透彻了解中国文化及人性的基础上将西方科学、成熟的管理方法融合创新进来,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核心内容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首先就要搞清楚儒家的主流思想――忠孝礼义仁智信勇。当然,这许多都是为维护封建正统、为皇权父权服务的,但儒家思想有两点很重要――仁、礼。仁可以看作人本性中的一种大爱,礼则是后天修炼的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指产生于过去,影响到现在,并留存于未来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儒、释、道互补,以诸子百家为辅、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人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中、中庸、宽厚、务实等思想精华,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又包含着人本管理的丰富内涵,在培养、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等方面有着厚实的思想基础和独具特色的“用人之道”。如何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极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员工全面发展,是当前加强和改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现在的企业都很注重企业文化的建立,文化必须靠制度来落实,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传统文化讲“忠义仁孝”,这些理念要很有机地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

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人本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者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管理活动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在环境因素变得愈加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维持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而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是组织持续成长的重要法宝。在当今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应当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建立起一种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国企业有很多成功运用人本思想的案例,海尔集团是其中之一。

海尔的用人理念是“海尔的发展离不开各种人才的支持,员工也是企业的上帝”。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正因为海尔能以其博大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其细流;容污浊而能净化为碧水,所以它才有了神奇,才有了无与伦比的壮观。因此,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海尔应像海,不仅要广揽五湖四海有用之才,而且应具备海那样的自净能力,使这种氛围里的每一个人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和升华,因为海尔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才来支持和保证。”这就是海尔对人才的基本态度,也表现出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海尔看来,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自强不息精神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包括道家、佛家和儒家。佛道儒学看中对个人修养的提高,自己修养高了就能影响周围的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并为全社会所接受,对中国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原动力。

史玉柱,被称为史上最成功的失败者。1997年,因为珠海巨人大厦的贪污案,史玉柱欠债上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首负”,但短短10年时间,史玉柱不仅清偿了债务,还迅速把财富聚集到数百亿,虽然对其营销手法多有诟病,但对于史玉柱的品质,业界还是相当认同的。从“中国首负”到“中国首富”之间有多大距离,而这个距离都可以用承受能力来弥补,来支撑。中国人骨子里都有这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对于普通的员工,也是如此,只是有的人缺乏这样一个跳跃的平台。在很多企业,领导层都推崇不断学习、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力图创造足够的平台给员工晋升,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以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消极影响

(一)专制式人治管理残余。专制式人治管理是指整个社会或该组织存在着一个权力高于一切、大于一切,不受任何限制和可以为所欲为的最高领导者,这个领导者按个人意志及情感对整个社会或组织实施管理。在我们现代的管理体系中提倡以“情”为纽带的“柔性管理”,强调思想观念的灌输,虽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但对于制度和程序的建立缺乏科学深入的研究使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影响了效率的提高,过分重视人情而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的个别企业中常常表现为领导者的个人决策,家长制、一言堂。在这种绝对权威面前,上有所好,下必慎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使得一些敢于直言,富有才华的管理者被拒之门外,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严重。广大职工的智慧和潜能受到压抑,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难以形成。中国企业人治的思想非常严重,加上深受传统观念影响,没有真正倡导竞争作为跨世纪人才,我们任重而道远。

(二)无处不在的服从文化。服从文化在西方备受推崇,在军队,强调服从是军人的第一天职,强调绝对服从只适用于军队。“服从第一”理念对企业同样有参考价值,如果员工没有服从意识,政策就难以得到准确地贯彻和实施。没有服从理念的公司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在市场战斗中一定会失败。所有团队运作的前提条件就是服从,有时可以说,没有服从就没有一切,所谓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等都在服从的基础上才成立,否则再好的创意也推广不开,也没有价值。然而在中国,许多企业的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老板文化,这种企业的发展历史往往贯穿着领导的个人理想、对员工的严格要求、企业的前进方向。为了实现这一切,都需要员工的“服从”,公司各方面的制度和措施均在贯彻这两个字。这种文化表面看能提升员工凝聚力,也是很多中国私企老板效仿的管理模式,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消极影响。

(三)人情管理思想。中国的传统历来非常强调“人情”、讲究“义气”,人情和义气是什么?就是感情的等价交换:你对我好,我对你更好,投桃报李,循环往复。在企业,老板跟员工处得像“家人”一样:事情做错了,顶多给老板认个错,被老板骂一通;老板也像骂家里的小孩子一样,骂完就了事,该干啥还干啥。企业本来是一个做事的场所,当企业中的人把“要不要做一个事、或者要不要尽心去做好一个事”当成人际关系的“礼物”、当作对某人的“回报”的时候,人和事混在了一起,人和事一旦合二为一,事情的完成要靠感情去驱动,人事不分,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就会出现。中国儒家管理思想表现在企业管理机制上,常以非理性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原动力。它过分重视人情管理,忽视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结果导致一些企业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司空见惯。规章制度停留在嘴上、纸上,而不能见之于行动。这种人情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和谐,但企业毕竟不是一个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需要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

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企业诸多现代管理观念的核心,是一切管理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做好人员的有效配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将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选派到合适的岗位上,人事部门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趋势做好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规划,对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获得更应有强有力的人力资源规划来保证;其次,建立企业的人才培训体系以保证企业不断地获得合格、适用的人才,同时也可以使现有的人才素质得到提高并使企业的职工队伍长久保持活力;最后,在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应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要造就人才得以发展并脱颖而出的环境就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联想集团十分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为员工“创造发展空间、提升员工价值、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作为企业的使命引导员工把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

(二)强调法治高于人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把权力过分集中到一人身上以单个人的能力领导企业已经显得很不够了。这就从客观上要求现代管理宜实行集体领导制度,要把这些复杂的劳动分工和协作组织起来,只有统一意志、集中指挥、协调动作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企业要不断扩大时企业必须进行组织创新,由集权逐渐走向分权,应将决策权下放,授予下级更多的自。建立尊重个人、上下沟通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充满竞争力,使员工从无条件服从和执行的人变为有思想、有主见的员工。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当不断吸取传统文化中管理的精髓,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不断地进行管理和创新,创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制订激励机制的薪酬方案。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它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不仅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表现,更是迎接未来挑战的需要。企业通过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文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重视长期激励等措施激发员工潜在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对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科学的激励措施还可以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度的责任心,可以激发员工不断探求新知识、新技术的兴趣。当前企业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员工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员工都能确立自己的近期目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产品创新、技术改造、岗位革新,把多层次、多领域、多环节的创新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成功挖掘员工的潜能从而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最高层需要,成功地凝结为企业的巨大创造力,使企业无往而不利。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发展时间很短,导致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健全使得我国绝大部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优秀的管理经验并不断对其进行改革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何似龙,施祖留.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

[2]唐任伍.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6

一、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设计的关联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多民族国家,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沉淀,各个民族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特色,这共同形成了我国统一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文化发展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艺术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中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这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个民族逐渐去其糟粕,将精华沉淀,具有独特的民族象征,因此它和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协同性。将各个民族传统的文化融进艺术设计中,能够增强艺术的表现力,使艺术作品的具有持久、顽强的生命力。民族文化的精髓能够使艺术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独特性,给艺术设计注入新的血液,增强艺术的内涵。一个优秀的艺术设计师必定是一个精通民族风俗、传统、历史的艺术家,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设计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

二、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创新的影响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创新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的。

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影响艺术设计。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十分重视“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和为贵”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在古代就是纵哲学家推崇的哲学理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受到中国传统民族思想的影响,在艺术设计中体现了“和”的观念,艺术设计既注重造型的多样化,又体现了设计功能和形式的协调统一性。

民族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创新“形”的影响。传统的文化图形体现了人们对永恒的追求,这中理念在当今的影响仍然十分深远。这是人类本性的体现,在进行艺术设计创新时,设计者们根据民族传统对图形所蕴含的理念的要求,将永恒的思想体现在艺术设计中,将现代元素和永恒的思想相结合,设计制作出既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又不失现代意味的艺术作品,这赋予了艺术作品时间效益和空间效益,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民族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创新“色”的影响。在享誉世界的2010上海世博会中,独具特色的中国馆就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创新的影响,尤其是在色彩上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中认为大红色预示着吉祥、安康和富贵,因此从古至今,凡是举办喜庆的、具有象征意义活动中人们都将红色作为主色调,例如婚礼、春节等。上海世博会中,中国馆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独特的大红中国结样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宾朋驻足观赏。中国结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象征,象征着崇尚和谐、吉祥如意和团结,这一“中国红”不仅将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情展现给世界,同时也将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对色彩的要求显现出来,例如故宫的红色。可以说,没有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设计师们就无法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再如苏州园林的设计中对颜色的运用,设计师们在设计时别具匠心,将民族传统文化中用颜色体现意境的手法巧妙运用到园林设计中去,采用白墙、碧瓦、青砖、百花、绿树的古典设计,给人们营造了一副具有山水风情的水墨画中,让人们感受到了我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的独特意境。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为建设今天中国的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和客观依据,它对现实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不仅要自觉从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懂得中华传统民俗、习惯,既要懂得民族的现实,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实质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说到底,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发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传统文化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多与王朝政治或社会理想相关联。一部陈旧老书,一部古代文学经典,披散着历史的灰尘,脱落于现代社会,特别是易中天、于丹等当代大家以古人圣贤道理为原料,深人浅出地将中国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及其生活紧密结合,使老百姓入心人胃,并给大众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鲜活的实际问题以启示,而且能与实际生活中为人处事的经验总结相验证,也能给受过创伤者的心灵以抚慰,提升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品位,开阔着人们的眼界与胸怀,在诊译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了构造民族心理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并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中国软实力为根本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血脉”,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消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历经世代传承,形成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转换,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四)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条件

纵观中国古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都形成了一整套人们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所必须格守的准则,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仪表,并对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是儒家的修身理论在中国思想文化史、教育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是造就中华礼仪之帮、文明古国美誉的重要条件。儒家文化中的“学而知之”、“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思想和精神主张,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古往今来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奋勇前进。也正是胸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中国人民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现代社会文明的今天,其现实意义仍不可忽视,更需要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丰富现代德育理论,弘扬优秀传统,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中国的持续昌盛。在日益兴旺发达的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为实现和平掘起、发达文明提供支撑的基本条件。

(五)传统文化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

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大融合的重要力量,包括恢复古代奥林匹克竞技在内的欧洲“文艺复兴”是在吸取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完成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与兼容性,对外来文化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是推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合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助推器”。

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和平思想中的“贵和”、“持中”,看重和谐,坚持中道,是与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代表的世界大同思想一脉相承的,北宋时期的学者张载概括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中国文化精神,成为建立和谐国家、和谐世界的思想源泉。当今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遍及全球不少国家的中国孔子学院的兴起,必将增强、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感染力,并对实现世界大融合,推动全球各国的友好交往与和平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消极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艰难历程中,特别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撞击中,中国文化既显示了其优秀的品质和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暴露了其种种缺陷与弊端。虽然经过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巨大的历史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已经瓦解,新的文化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并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这一方面表现在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因素继承发扬得很不够,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其中消极陈腐、不利于现代化的东西批判得还不彻底,这些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着消极影响。

(一)“尊官贵长”的传统对现代民主精神的负面影响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由家长制带来的尊官贵长观念阻碍了民主意识、民主风气的形成,是束缚现代人走向民主生活方式的巨大障碍,也是封建专制主义权威传统的表现之一。比如商鞍“贵长而尊官”、韩非“以吏为师”等都是这种权威性的反映,它积淀在传统价值观中,便是普遍的“尊官敬长”或“长官意志”。谁一旦当了官或做了什么长,便在社会上受到尊敬,而不问其政绩如何。在这种观念的束缚下,往往把“民主”当作“长官”的恩赐,自已不敢争取。这种观念与社会主义民主精神相对立。至今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个别乡村干部的长官意志和霸道作风严重地影响着干群关系,甚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需要对传统文化予以民主化、法治化的改造。

(二)人治传统对现代法制精神的负面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人治传统,《中庸》中的“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便是比较典型的人治观念。这种观念认为,政治好坏完全取决于为政之人本身品格和道德的好坏,因此不论为政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身上,很少从制度上、法制上考虑为政的根据与方法。这种不重法制而重人治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形成一种牢固的价值观念,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有法不依,有禁不止,执法不严,甚至以情代法的现象都是传统人治观念的反映。显然,如果不改变这种传统价值观念,即使有种种立法,建立起法制制度,也难以真正实行。

(三)重农抑商对现代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8

当今世界美国文化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已占据主导地位,一直保持着文化的持续影响力。美国凭借其超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断推动文化产品的输出,通过这种强有力的文化输出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也获得了相应的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使美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在文化发展与建设过程中,我国要不断吸取美国的发展经验,提升文化软实力,向世界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不断增强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的世界吸引力、国际影响力。

一、美国保持文化持续影响力的主要经验

1. 把硬实力作为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软实力只有确立在强大硬实力的基础上才能“硬化”,即成为真正的“实力”。美国国际关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国家的软实力与硬实力“相辅相成”,他坦言,“一国经济和军事的衰落不仅使其丧失硬力量,也能使其丧失部分影响国际议程的能力,并丧失自身部分吸引力”,即丧失软实力。

战后,美国的硬实力建设,为软实力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美国非常重视航空航天及防务产业集群发展,这个群落包括波音、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曼、雷声等一批世界巨头级的企业,以及通用原子、波士顿动力公司、宇宙探索技术公司等新锐的中等规模航宇高技术公司,还有数量众多的小型分包企业。这些企业技术高度先进,资源配置合理,2009年世界防务产业100强,美国有44家上榜,其综合实力超过世界其它所有国家同类企业的总和。这个产业集群是美国超级大国的根基之一。

2. 重视价值观传播

二战后,美国的流行文化风靡全球,而这种风靡不仅仅是因为其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流行文化的文化内涵。

将价值观融合到电影和电视剧中。在好莱坞类型的美国电影中,蕴涵的文化价值观隐藏于电影内容和台词之中,融汇在爱情、科幻、神话、婚姻、家庭等人类普遍性的社会生活之中。无论是取材于他国传统文化的《功夫熊猫》、《角斗士》、《花木兰》,还是数量庞大的美国电视剧《越狱》、《绯闻女孩》、《绝望的主妇》等,都充斥着美国价值理念。

在新型的具有一定文化元素的电子游戏里,也充分的体现了美国特色的政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世界各国人民通过诸如此类电子游戏、影视作品等接触美国的流行文化,使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青年人拥有的创业机会等充分展现在人们面前,激发起各国人民对美式民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3. 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在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了美国的支柱产业。其取得巨大效益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对科技的运用和成功转化。美国的文化产业非常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应用,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卫星技术等高科技的广泛使用,极大推动了美国的文化产业。

在上世纪的90年代,美国的出版商和音像产品商充分利用网络销售平台使销售收入猛增。比如电影《阿凡达》,其在全球的票房到2010年底已经突破了27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电影票房史上的第一名。能够取得如此成绩,究其原因,3D技术功不可没,该技术是高科技和电影产品有机融合的杰作,其逼真、生动、形象的电影效果比一般电影更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4. 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创新与发展

美国文化产业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在坚持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把握时代气息,与时俱进。在孜孜不倦的研习各个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始终坚守本族文化的核心价值,通过这一做法有效的规避了美国文化产业的迷失。

原声版和配音版的电影《功夫熊猫2》在台词和翻译上制作的非常细心,并融入了大量网络语言。如:在中文字幕里都出现了“神马”和“浮云”网络语言,在配音版中甚至还用上了“丝绸控”这样的当下潮话。大量的还出现了诸如:凤凰古城、中文招牌、中国山水、舞龙舞狮、皮影戏、太极拳、八卦图等中国元素的画面,在加上中国乐器的配乐,俘获了无数中国观众。可是所有的这些却出自好莱坞,可见《功夫熊猫2》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充满中国元素的美国电影。

5. 放眼全球推广本国文化

国际贸易中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为美国的文化产品企业创造了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美国的文化企业充分利用了这些有利条件在国际文化产业贸易中占尽先机。不仅如此,美国企业还借助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使其文化产品可以打破时空遍布全球。

放眼全球美国的影视产品所占的世界市场份额已经绝对领先,在美国的广播电视产业中,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分别占全世界75%和60%以上,每年向世界各地出口的电视节目总量高达30万小时。生产总量只占世界电影总量7%左右的美国电影,却占据了世界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其票房收入占欧洲的70%。美国公司的各类影视录像制品畅销全球,美国影片的优势地位在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等地尤为明显。

二、美国保持文化持续影响力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民族文化欲冲破藩篱走向世界,不但与本国文化的承载力相关,更与本国的经济实力相关。一则,文化走出去离不开强有力的经济实力作为物质支持;再则,经济本身具有“溢出效应”,国家经济实力越强,其文化就会越引人关注,换而言之其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会越大。

对于我国而言,要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将人口大国转变为智力大国、人才大国;要改革不合理的经济体制,营造一个适宜于经济高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促进社会产业结构的更新,优化经济结构、加强金融管理;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引进资金、人才和技术,增强综合国力;要紧跟时展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促使其能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注重科技创新,努力把企业打造成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更新,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走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 重视价值观传播

重视价值观传播是保持文化持续影响力的前提,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美国传播价值观的方法和规律,使中国更融入世界,世界更理解中国。

我们要整合与世界文化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文化必须要考虑文化间的冲突、考虑文化的沟通和理解。据相关调查显示,超过50%的美国和德国共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恕、孝、天人合一等内容以及当今我国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表示接受和认同。我们传播这些共享价值观,必须要立足于有利于外界全面客观的认识我们的文化、认识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唯有如此才能减少冲突,才能有利于我国融入国际社会,才能使中国获得更多的国家话语权。

开展多途径、多层次的立体化传播。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可以通过国内外城市间缔结友好城市、民间组织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及政府间的外交活动等方式来传播。构建一批包括报业、出版、发行、影视、网络、演艺等实力强大的龙头文化产业集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海外传播交流。打造一批富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适应各国民众需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品牌加快推动有中国特色、具有普适性的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抓好传媒语态传播,在话语表达过程中,需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事实与观点。

3. 把科技与文化产品有机结合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在科技成果与文化产品的有机融合上仍存在着文化企业科技融合意识不强、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与文化产品融合度低等诸多问题。

立足于目前这种状况,我国应当努力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为文化产品的制作和输送等环节注入科技内容。我国政府也应当配合出台有利于科技和文化结合的政策法规,引导企业的网络化、数字化,疏通渠道,鼓励文化与科技的不断结合。抓紧制定和推行科技与文化结合方面的管理办法、量化评价体系并搭建务实的平台。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引导企业与时俱进,不断变革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和产品形态,并延伸文化产品的产业链条和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科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文化产品的丰富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4. 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和发展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吸引力,是保持中国文化持续影响力不可或缺的条件。

我国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摒弃糟粕,将精华部分发扬光大。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各种古籍、名胜古迹、民俗节日、风俗习惯、民间谚语、成语典故等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其文化载体的作用。利用网络、电视、电影等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享价值观传播出去,将传统文化融入在文艺作品当中,融入在网络、对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重新唤起大众感知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兴趣。通过文化交流,不断创新和传承传统文化,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继承和发扬那些与当今政治、经济发展相协调,与人民利益和生存发展相符合的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优秀传统文化。

5. 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提升文化传播力

传播渠道的多寡是影响文化传播的核心要素。强大传播力是保持中国文化持续影响力的必要条件,它直接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覆盖范围和影响效度。

我国要整合传媒资源,在国际范围内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有实际影响力的新闻传播集团,不仅如此,我国还应当在海外建设中华文化中心和网站,其目的在于建设一个具有强大传播能力、覆盖地域广泛、语言种类齐全、受众体庞大的文化传播体系,通过该系统持续有效的向世界各个国家输出中国的文化产品、文化符号、文化观念,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此外,我国还要加强与他国媒体的合作,发挥其熟悉本国文化传统、民众心理、接受习惯等方面优势,积极地开展对外交流,宣传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积极发挥海外华文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海外华文媒体既熟悉所在国公众的文化诉求与心理又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与内涵的独特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中华文化,有利于增强当地民众对中华文化理解的准确性,纠正一些西方媒体和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误解和偏见,使中国文化更具吸引力、感召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娟.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D].中共中央党校,2012.

[2].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体系构建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傅才武,陈庚.论文化创新战略的确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为建设今天中国的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和客观依据,它对现实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不仅要自觉从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懂得中华传统民俗、习惯,既要懂得民族的现实,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实质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说到底,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发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传统文化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多与王朝政治或社会理想相关联。一部陈旧老书,一部古代文学经典,披散着历史的灰尘,脱落于现代社会,特别是易中天、于丹等当代大家以古人圣贤道理为原料,深人浅出地将中国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及其生活紧密结合,使老百姓入心人胃,并给大众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鲜活的实际问题以启示,而且能与实际生活中为人处事的经验总结相验证,也能给受过创伤者的心灵以抚慰,提升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品位,开阔着人们的眼界与胸怀,在诊译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了构造民族心理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并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中国软实力为根本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血脉”,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消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历经世代传承,形成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转换,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四)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条件

纵观中国古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都形成了一整套人们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所必须格守的准则,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仪表,并对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是儒家的修身理论在中国思想文化史、教育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是造就中华礼仪之帮、文明古国美誉的重要条件。儒家文化中的“学而知之”、“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思想和精神主张,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古往今来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奋勇前进。也正是胸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中国人民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现代社会文明的今天,其现实意义仍不可忽视,更需要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丰富现代德育理论,弘扬优秀传统,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中国的持续昌盛。在日益兴旺发达的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为实现和平掘起、发达文明提供支撑的基本条件。

(五)传统文化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

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大融合的重要力量,包括恢复古代奥林匹克竞技在内的欧洲“文艺复兴”是在吸取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完成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与兼容性,对外来文化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是推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合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助推器”。

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和平思想中的“贵和”、“持中”,看重和谐,坚持中道,是与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代表的世界大同思想一脉相承的,北宋时期的学者张载概括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中国文化精神,成为建立和谐国家、和谐世界的思想源泉。当今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遍及全球不少国家的中国孔子学院的兴起,必将增强、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感染力,并对实现世界大融合,推动全球各国的友好交往与和平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消极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艰难历程中,特别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撞击中,中国文化既显示了其优秀的品质和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暴露了其种种缺陷与弊端。虽然经过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巨大的历史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已经瓦解,新的文化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并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这一方面表现在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因素继承发扬得很不够,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其中消极陈腐、不利于现代化的东西批判得还不彻底,这些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着消极影响。

(一)“尊官贵长”的传统对现代民主精神的负面影响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由家长制带来的尊官贵长观念阻碍了民主意识、民主风气的形成,是束缚现代人走向民主生活方式的巨大障碍,也是封建专制主义权威传统的表现之一。比如商鞍“贵长而尊官”、韩非“以吏为师”等都是这种权威性的反映,它积淀在传统价值观中,便是普遍的“尊官敬长”或“长官意志”。谁一旦当了官或做了什么长,便在社会上受到尊敬,而不问其政绩如何。在这种观念的束缚下,往往把“民主”当作“长官”的恩赐,自已不敢争取。这种观念与社会主义民主精神相对立。至今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个别乡村干部的长官意志和霸道作风严重地影响着干群关系,甚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需要对传统文化予以民主化、法治化的改造。

(二)人治传统对现代法制精神的负面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人治传统,《中庸》中的“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便是比较典型的人治观念。这种观念认为,政治好坏完全取决于为政之人本身品格和道德的好坏,因此不论为政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身上,很少从制度上、法制上考虑为政的根据与方法。这种不重法制而重人治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形成一种牢固的价值观念,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有法不依,有禁不止,执法不严,甚至以情代法的现象都是传统人治观念的反映。显然,如果不改变这种传统价值观念,即使有种种立法,建立起法制制度,也难以真正实行。

(三)重农抑商对现代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10

文化能够形成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相当重要。文化既要开放也要独立和自我完善。在信息爆炸与开放的时代,各种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并且受到急功近利、拜金主义浮躁的氛围影响越来越严重,使得大学生的成人成才之路变得更加崎岖。本文作者设计了一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影响》的调查问卷,共有300份,调查对象是常州大学在校师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文化对常州大学在校师生的影响,主要从时代性上,分析70后、80后、90后的大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通过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都肯定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例如调查问卷中第12题,有98人认为对传统文化的未来很乐观,有152人认为比较乐观,有30人认为很难说,有16人认为不乐观,只有4人认为很悲观。

一、对常州大学70、80、90后大学生的调查分析

把调查对象划分为70后,80后,90后三个群体,70后的代表为常州大学的教师,80后,90后则是在校学生,通过比较三个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和传统文化对他们的不同影响来得出调查结果。

此次问卷调查的男女比例是:男有138人,女有162人。70后有20人,80后有126人,90后有154人。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可谓懂的人很少,占了70%以上,不过对于我国的四大名著,大部分人表示是多次看过,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是毋庸置疑的,都选择的是重要。在多数人的眼中,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现实文化影响也是相当大的,158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很乐观,对仁,孝,忠等传统道德耳濡目染的人有148个。

(一)70后:传统奋进的时代音符

70后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思想相对朴实单纯的年代,传统文化的确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深刻的影响。在他们看来,传统文化时刻提醒着他们,不管在生活还是学习、工作中都要做一个勤劳诚实的人。所以他们更信奉“勤能补拙”这样的传统观念,更愿意脚踏实地地将大量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基础性的工作中,而不是想方设法走捷径。

70后这一代人是处于新旧体制更迭的一代,10年文革的结束,新中国开始走向改革开放的道路。70后既经历了小部分物质十分缺乏的日子,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一步步走向繁荣的历程。这一难得的历史混合,注定了这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决心、特别能吃苦的一代。总的说来传统文化促进了他们的成人成才。

(二)80后:正在崛起的一代

接下来看看传统文化对80后的影响。80后既受到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80后对传统文化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80后关于调查问卷中第13题的选择,对“仁、孝、忠”等传统道德教育有96人是选择的“从小耳濡目染”,选“被教育过时的东西”只有2人,选“难以判断”的有4人,选“从课外书中看过”的有24人,可见传统文化对于80后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影响很深远。

传统文化对80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在“传统文化对你的事业学业上的选择是否产生过影响”这个选项上80后的回答与90后的回答基本相同,与70后的回答有比较大的差异。可见,80后是开放与传统的结合体。

(三)90后:传统的非主流

对于90后这一群体,传统文化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远没有对70后,80后那么深。一向在人们眼中个性张扬甚至用离经叛道来形容都不为过的90后,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却表示出对传统文化足够的尊重与重视。在90后的154人中,有30人精通如“书法、国画、民族乐器”等传统艺术,有54人有所掌握,有40人学过点皮毛,只有30人一点不懂,由此看出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方面90后做的还是不错的,因为他们处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现代,才有这种机会接受这种专业的传统文化的培养。在谈及传统文化在学业上的影响这个问题上,90后有67人选择了“有过但不大”这个选项,可见在这个彰显个性的世代,传统文化对于90后仍然有着影响,但影响的深远度赶不上80后,更不要说70后了。传统文化对不同时代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并且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是集中在80后和90后,因此,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传统文化而言应该采取必要的态度和措施。对此下面进行重点讨论。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一)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笔者认为大学生要从三个角度来强化认识。一是要坚持历史的观点。任何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有其局限性,也有其合理性。要站在历史的时间点上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评价历史人物。社会、历史的进步是波浪式前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才能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脉。二是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要在当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自然条件等综合条件下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区分科学和伪科学,要以实践来验证文化的指导作用,要区别宗教文化和迷信的界限。三是要坚持开放的原则。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时,要在中西方文明交汇的大历史背景下进行思考,要敢于舍弃为少数人、为统计阶级服务的陈腐观念,要弘扬中华文明中特有的天下情怀和济世情结,吸收西方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理念。

(二)回避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发展传承的,具有一定的小农意识、封建意识和一些迷信元素,缺乏科学考证和逻辑推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守主义理念阻碍创新和进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主义倾向主要表现有崇古、中庸、宿命论等思想。崇古使得人创新意识不强,只能沿袭旧法,缺乏创新性思维。“枪打出头鸟”等观念则阻碍了竞争、创新和进取。中庸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盲从,过份重视人际关系则影响资源配置等事务性工作,对权威的依赖则影响个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在现代社会呈现不相适应、不相匹配的特点,以及对命运、轮回等的盲目相信,使得人寄希望于不确定的因素,而不是依靠个人努力。

二是崇尚人治、忽略法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治特征明显,主要体现为对圣贤、君子等高尚人格的仰慕,通过教化等手段进行传播,但是,缺乏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在管理上依赖于核心人物的个人能力,在治理上体现为“一言九鼎”,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等情况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和社会化治理。

三是过份强调尊卑,妨碍民主平等。从封建制度下沿袭下来的等级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主平等观念的推广,与尊卑观念相关联的是纲常理论、忠孝观念从总体上影响了民主平等观念的传播,时至今日,城乡差别、地域差别、职业差别引发的歧视,证明了宽容、平等观念还需要进一步传播。

四是模糊主义,缺乏科学精神。中国文化中经常以混沌、模糊的理念传播,而缺乏科学严谨的界定和论证,譬如对某种概念的阐述不够明确,以及一些理论推演、论证不具有逻辑性。如天有三光和人有三纲并没有什么逻辑关系。由于缺乏验证性,一些理论的传播还是通过说教的形势,不够实事求是,主观上的感受影响更大,缺乏科学理性的态度。

(三)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11

在当代,我们总是思考如何建立起良好的司法制度,如何用中国特色的法律去在更大范围内赢取普世价值的胜利。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笔者不禁回忆盛唐文明在亚洲乃至世界的辉煌历史。那个时期的法律为什么会具有那么强烈的可传播性?作为极具民族特色的盛唐文化的可以称霸一方呢?曾有学者分析到,一个国家一种法律的影响力之所以巨大,主要是因为国力,它之所以能够推广出了自身的诸多优点之外,还因为他背后的强势文化与国力。文化,它既是国力的一个突出表现,同时与法律相融,就如萨维尼强调,法律应该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和民族传统习惯的反映,不应该把它完全法典化,或者从某一个地方抄一个法律条款过来。法律并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体系,法律是开放的,跟当地的历史传统、人文气质、地理环境都有关系,法律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这些东西。具有生命力的法律,才能在本土上良好的适用,在本土外,广泛地推广①。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历程中,沉淀和积累极其丰富,我们应当采取客观区分的态度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本文将简单叙述下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并简要分析一下传统文化对现今司法制度的借鉴价值。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司法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司法缺乏独立性和平等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君主或者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这种专制的政治文化巩固了皇帝对司法权的绝对控制,而君主自身享有最高的司法权基本不受制约可以伸向各个领域各个层级,因而司法权并不独立。除却最高司法权属于皇帝这个行政者,地方的法机构也附属于行政机构,独立审判并不存在,司法必须顺从皇命。这种情况下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即是贤明的君主的皇命恰好符合某些法治原则法治精神,那也只是偶然,真正的法治并未实现。而一旦出现暴君,司法制度就更是名存实亡了。

同时,宗法等级政治文化巩固了官僚贵族的司法特权。在中国古代社会,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宗法等级政治文化与政治关系,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巩固了贵族的特权地位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封建特权制度。在立法上,立法机关是隶属于行政机关的,除了听命于皇权之外,它本身的构成也大部分都来源于贵族阶级。这样的立法排斥以人为本而突显等级制度,不具有独立和公平。从奴隶社会的同罪异罚到封建社会的八议制度以及按照贵族官僚的身份高低规定了请、减、免、赎、官当等各种法定特权,各种特权制度都以法定形式被保护。

三、中国传统经济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传统经济文化铭刻着农耕文明的印记,有着十分显著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因此,这种自然经济会影响司法制度在程序设计和内容上更符合自然经济的特殊需求。

这简要举例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用司法手段惩治危害农业生产与管理的犯罪行为,反映了自然经济文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古代注重运用司法手段惩治危害农业生产与管理的犯罪行为 , 从中反映了自然经济文化的要求②。如夏朝会处罚违反规定立法耕种者,西周时有误农时罪等。二是秋冬行刑制度,这是自然经济观在狱政制度上的突出体现。三是务限法,这是自然经济观在诉讼时间规定上的集中体现。按照宋朝务限法的规定,每年农闲之际,州县官府方可受理民事诉讼,为了不影响农业生产,农业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四、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是以伦理内容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伦理与法律长期杂糅并未明确区分,都具有维持社会阶级稳定的作用,但因儒家思想统治地位,法律是屈居伦理之下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司法制度伦理化。

以唐朝为例,在此时期礼刑结合的治国方法更加完善,按当时律法规定,凡尊长亲属殴打伤害直系卑幼亲属可以做出较轻的判决,而卑幼亲属殴打直系尊亲属却一律归于十恶的不孝罪,做出严厉的判决。这是唐朝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指导思想的产物,不平等的司法制度必然依靠伦理来解释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然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于司法制度的影响,更表现在法律伦理化对于人性的碾压,除却应由的尊老爱幼的基本道德精神,在宋朝兴起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出现了诸如严重地侵夺了妇女的合法权益的现象,如寡妇改嫁不仅失去道德支持更无合法依据。

五、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今司法制度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今司法制度的仍有启示。

鉴于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对于司法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司法缺乏独立性和平等性,我们更应当在权力集中的同时保持司法的独立性,保证司法是公平公正的,脱离行政附属属性的真实独立。同时,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对于司法制度的影响虽然减弱,但在当今社会下却有了新的命题,那就是在司法便民的原则下,司法制度改革如何才能便到中国最广大农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