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金融专业类别

金融专业类别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4 09:24:19

金融专业类别

金融专业类别例1

类别: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软件开发和应用等电子与信息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历。

类别:电子信息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计算机及应用、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电子与信息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历。

类别:集成电路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等专业背景,学士及以上学位,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历且具有良好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类别:新材料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五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

类别:生物医药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生物工程或生物技术、生物化学、化学制药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五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

类别:汽车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汽车技术,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汽车造型及车身设计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和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突出业绩,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人才。

类别:装备制造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机电一体化,电气技术、物理电子和光电子技术等专业背景,学士及以上学位,具有十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的设计人员学士及以上学位,五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熟悉机电一体化、光电一体化、光(电)制造技术、激光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

类别:文艺演出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国际文化交流等专业背景的高端经纪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人才

要求:具有出版、编辑、印刷工程、版权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人才

要求:具有影视制片、影视媒体技术、广播电视数字技术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人才

要求:具有美术、动画、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会展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会展经济、会展策划设计、文化传媒创意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艺术品创作及交易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艺术品经营,拍卖、研发设计创意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艺术品创作大师及具有特殊专长和技能的高端人才。

金融产业

类别:风险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金融工程、金融、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硕士及以上学位,在金融机构专业从事风险管理工作三年以上,熟悉各类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及理论。

类别:投资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证券投资、数学,统计、金融等专业背景,知名投资银行两年以上工作经历,或三年以上投资管理经验;学士及以上学历,具有五年以上投资管理经验;通晓金融投资、行业工程和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类别:基金运营人才

要求:具有财会、经济、会计、金融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历,具有三年以上基金运营方面工作经验;学士及以上学历,具有五年以上基金运营工作经验。

类别:保险精算人才

要求:具有金融学(保险精算方向)、保险精算、统计、保险学等专业背景,本科学位五年相关工作经验,硕士学位两年工作经验。

现代农业

类别:农业科技研究人才

金融专业类别例2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85

1引言及文献综述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日趋深化,金融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金融产品持续创新,金融产品或服务已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人们每天几乎都要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决策,比如是否利用信用卡消费,是否通过小额信贷平台缓解燃眉之急,是否参与金融市场、是否进行新车贷款、是否借高利贷等等。那么,人们在面临各种金融产品或服务时该如何避免不合适金融行为对自身造成伤害,并使金融行为符合自身利益?

Hilgert等(2003)研究表明,人们日常的金融决策与其掌握的金融知识存在紧密联系。高的金融知识有利于人们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Kimball和Shumway,2006;Christelis等,2010;van Rooij等,2011;Yoong,2011;Almenberg和Dreber 2011;Arrondel等,2012)。然而,不幸的是,人们普遍缺乏对金融基本知识的了解(Lusardi和Mitchell,2009,2011;尹志超等,2014;曾志耕等,2015),低金融知识的人更容易做出错误的金融决策(Calvet等,2007、2009;Lusardi和Tufano,2009a;Mottola,2013)。低的金融知识对大学生的危害或许更大。因为学生面对过多负债的诱惑时特别脆弱,比如信用卡负债时,低的金融知识不仅会限制他们做出适当的金融决策,大学时期养成的金融习惯将伴随着学生人生的整个生命周期。更有甚者,大学生不当的金融决策,例如由消费行为不当引发的大量债务,会导致他们学业的失败,也造成了他们未来的财务困境(Chen 和Volpe,1998)。因此,大学生掌握必备的金融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大部分相关研究都是研究成年人的金融知识水平。例如Lusardi和Mitchell(2009,2011)对各年龄段美国人的基本金融知识调查后发现,美国人的基本金融知识相当低。此外,有些学者也对各年龄段美国人的高级金融知识进行了研究(Lusardi和Tufano,2009a,2009b;Lusardi等,2011;Yoong,2011),所有研究都表明,大多数受访的美国人都缺乏金融知识。专门针对大学生金融知识水平的研究则较少(Chen和Volpe,1998;Shim等,2010),研究同样表明大学生缺乏金融知识。

我国对于金融知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涉及了金融知识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行为及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尹志超等,2014;曾志耕等,2015)的研究表明,金融知识显著促进了家庭对金融市场、股票市场的参与,并增加了家庭在风险资产、股票资产上配置的比重;尹志超等(2015)研究了金融知识对家庭创业行为的影响,发现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可显著推动家庭参与创业活动,并显著促进家庭主动创业。刘丹等(2015)通过对江苏省部分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金融教育对于大学生良好金融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但以上文献都缺乏针对大学生基本金融知识的调查,国内现有文献也没有考察大学生金融知识。

基于此,本文研究目的在于:给出当今大学生中的金融知识现状;并识别大学生中金融知识的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金融知识。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数据来源与变量度量,第三部分是计量方法与结果分析,最后是结论及建议。

2数据来源及变量度量

2.1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于2015年5月份江西高校大学生金融知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对象涉及南昌市7所高校的大学生及研究生,发放问卷4000份,剔除无效及含有缺失值的样本,最终有效样本3119份。其中女性5364%,家住农村的占40.59%,经管类专业学生占1369%。此外,还对大学生年龄、收入水平、工作经历等做了调查。

2.2变量度量

5个问题被用来测量大学生基本金融知识。该5个问题分别测量了利率、通货膨胀、汇率、风险收益及投资风险的基本知识。在这5个问题中,回答正确率最高的是汇率问题,正确率为78.9%;其次是投资风险问题,正确率为71.79%;接下来依次是风险收益问题、利率问题及通货膨胀问题,正确率分别为67.84%、53%及45.14%。

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金融知识指数(rooij等,2011),以此来度量金融知识。根据该方法,针对每个问题分别构建了两个哑变量。第一个哑变量表示问题是否正确回答,第二个哑变量表示是否直接回答(这里回答不知道或算不出来即为间接回答)。依据5个问题10个变量采用迭代主因子法进行因子分析。根据KMO检验,全样本的检验结果为0.7115,表明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可以保留一个因子,其比重为71.38%,该因子表示金融知识。最后,依据各变量的因子载荷,计算出本文使用的金融知识指数来度量金融知识。表1列出了金融知识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3.1计量方法

在检验一些大学生为什么会比另外一些大学生拥有更多金融知识时,我们对受访者回答问题的平均正确率进行了分层比较,并通过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各层之间对金融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别进行了检验。在考察金融知识对金融行为的影响因素时,我们采用OLS方法。

3.2各类大学生金融知识的差异分析

表2给出了大学生金融知识回答问题的平均正确率。方差分析也被用于检验不同组别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水平是否存在不同。

大学生的教育背景会显著影响他们的金融知识。结果表明,经管理专业的学生比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拥有更多的金融知识。平均来讲,经管类专业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为79.85%,而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为61.83%,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比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高18.02%。方法分析的结果也表明这两类学生在0.01显著水平上存在差别。

3.3金融知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4结论与建议

金融知识已经逐步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大多学者相对忽视了大学生金融知识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致力于大学生金融知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利用江西高校大学生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金融知识掌握程度还比较欠缺,不同专业、教育程度、是否来自城镇、性别、工作经历都会对金融知识产生显著影响。

以上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教育程度对金融知识有重要影响,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增加金融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在普及金融知识时,还应适当向女性、农村地区及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倾斜,以全面提升大学生金融素养。

参考文献

[1]尹志超,宋全云,吴雨.金融知识、投资经验与家庭资产选择[J].经济研究,2014,(4).

[2]尹志超,宋全云,吴雨等.金融知识、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J].管理世界,2015,(1).

[3]曾志耕,何青,吴雨等.金融知识与家庭投资组合多样性[J].经济学家,2015,(6).

[4]刘丹,朱涛,李苏南.大学生金融态度与金融行为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6).

[5]Allgood,Sam,and William Walstad.Financial Literacy and Credit Card Behaviors: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by Age[J].Numeracy, 2013,6(2).

[6]Asaad.Tokar C.literacy and financial behaviora:Assessing knowledge and confidence[J].Financial Services Review,2015,(24):101117.

金融专业类别例3

一、当前财政专户管理特点

(一)财政专户数量及余额逐年增长。据湘潭辖内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2年全辖金融机构开立财政专户的数量分别为553个、721个、933个、1121个,年增长率分别为30%、29%、20%;2009年至2012年全辖财政专户的余额分别为248197万元、385278万元、484746万元、746322万元,年增长率分别为55%、26%、54%。

(二)财政资金专户涉及种类多,分布广。据调查,至2012年12月末,湘潭全辖各级财政共在金融机构开设财政专户(含当年撤销的)共有1121个,包括社会保险基金类、非税收入汇缴类、基建类、更新改造基金类、农业及农补类、各项补贴类、工资统发类、住房基金类、国债资金类、企改资金类、其他类等10多个种类,其分布覆盖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各类金融机构。

(三)沉淀于各类财政专户的资金过多。据调查,至2012年12月末,湘潭市全辖财政资金专户余额为746322万元,而同期全辖各级财政在人民银行国库的库存余额为113168万元,财政专户余额是同期国库存款余额的6.6倍。

二、财政专户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专户开设多头分散且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专户开立过多。财政部门账户开立过多,且大部分账户是以股室名义开立的账户,既增加了人民银行账户管理难度,也不利于财政部门自身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有着较大的资金风险隐患;二是同一性质的账户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分别开立。如县社会保障基金专户分别在工行、中行、商业银行、联社、农发行5 家行的分支机构开设6 个账户,财政部门未能按照财政部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对同一性质或相似性质开设的专户进行归并,实行分账核算。

(二)子账户的设立及使用欠规范。一是开立虚拟子账户。存在部分金融机构利用报表系统或专用业务平台,为财政部门开立“子账户”,该类子账户只用于银行业务内部系统中区分资金类别,不对外进行任何资金结算。如建行湘潭县易俗河支行和中行湘潭县易俗河支行为“湘潭县财政局国库管理局社保专户”下各开设6个子账户及华融湘江银行韶山市支行为“韶山市财政局韶山市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局社保专户”下开设10个子账户。二是开立手工形式的子账户。基本类似于系统内虚拟子账户,但由于系统内无法开立,通过手工形式来区分资金类别,如湘乡市村镇银行。三是开立用于对外独立结算的子账户。如湘乡市工行在“湘乡市财政局社保专户”下开设的五个子账户直接用于对外结算,这5个子账户性质等同于独立的专户,仅只有其依托的主账户经人民银行核准,子账户本身的开立及使用完全游离于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之外。

(三)对财政专户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和监控。一是存在银行结算账户未核准、未备案的现象。如湘乡市邮政储蓄银行开立的“湘乡市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未经人行核准。农业银行韶山市支行为韶山市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开立基本存款帐户,使用至今未经人民银行核准。二是存在开立预算单位账户未经财政部门同意开立一般结算账户、部分财政性专用存款账户户名与预留印鉴不一致、部分财政专用存款账户无开立专户资金性质证明文件及财政非税收入汇缴户未按规定向国库划缴等违规现象。

(四)制度性缺失客观上导致财政专户管理功能弱化。一是《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除对基本账户唯一性控制外,对于专用存款账户没有数量限制性规定,未明确开户主体的范围界定、文件依据的效力层级等。二是财政部尽管多个文件,但这些文件并没有明确专户开立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办法,更没有就财政部门违规行为提出细化的处罚条款。三是对非税收入要定期缴库问题、国库如何监督财政存款开户等缺乏明确的制度办法,导致账户管理出现真空区域。四是由于现行人行财政性存款缴存政策规定较笼统,未规定哪些部门、何种资金应纳入财政性存款缴存范围,故金融机构具体经办人员在开户时难以区分是应计入一般性存款科目、还是财政性存款科目,对账户性质把握不准。

三、有关建议

(一)完善账户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一是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或出台财政专户管理办法,对财政专户的设立、使用、管理运用专门条款予以明确,提高设立标准。二是在法律层面上,对财政专户的设立、使用、监督、罚则等予以明确规定,同时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国库管理,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不断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深化。

(二)强化财政存款缴存管理,防止金融机构无序竞争。

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性缴存款制度,明确将所有财政专户资金纳入财政性缴存款范围。这样既可防止商业银行为争夺财政专户存款形成恶性竞争,扰乱金融秩序,也避免出现“第二国库”,便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机结合。二是提高认识,改变专户管理为银行专用账户管理的错误认识。对性质相近的专项资金应当只开设一个财政专户,按照资金的种类分别建账。[KG)]

(三)加大财政专户的管理力度,建立财政资金专户多方协查机制。一是人民银行要结合“两管理、两综合”职责,对金融机构上缴存款准备金要定期与不定期实施检查,对金融机构将财政资金专户归入一般性机关团体存款中,使之变成了一般性缴存款,从而向人民银行少缴财政性存款的现象,要加大监管处罚力度,使之逐步规范化、合理化,杜绝财政资金的流失。二是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本级财政专户资金的管理,上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下级财政部门财政专户的开立、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人民银行与审计、纪检监察部门要对财政专户进行不定期检查,严肃查处财政专户开立、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三是财政、国库、银行等部门应在按照规定明确相关责、权、利,发挥各自监管作用的同时,加强部门间沟通联系,通过采取联合检查或建立定期、不定期检查机制,有效防范财政专户资金风险,切实提高财政专户监管水平。

(四)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加快财税库行横向联网建设,将财政专户资金纳网之列。逐步取消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各种财政资金专户,实现专户资金收入直达人民银行国库。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结算手段,积极推广人民银行国库直接办理财政集中支付业务,实现工程采购、商品、劳务款项、

个人工资“直达”指定账户。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农民、农业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对三农领域的金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加大金融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扩展支持范围、增强服务方式的灵活性迫在眉睫。

一、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

(一)基层金融网点单一,农民对金融机构的选择面狭窄。目前只有农村信用社在农村设有大量的营业网点,其他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地域范围仍局限于县级及以上地区。农民想要办理业务,选择对象只有农村信用社。这就直接导致了金融在广大农村领域缺乏竞争、一家独大的局面。

(二)部分农民仍然面临贷款慢、贷款难的问题。参照目前的金融产品,很多农户都不符合贷款条件,或缺少抵押物,或偿还能力低,出于风险考虑,商业银行一般拒绝向其发放贷款,即便发放,数额也比较小。

(三)现代化金融产品在农村推广存在一定难度。以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为例,存在以下不足:

1、服务点设置存在盲目性,“重建设,轻管理”问题较为突出。服务点很大程度上是涉农机构为完成上级行下达的任务指标而设置的,缺少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另一方面,由于基层涉农机构人力投入不足,很难实现对服务网点准入审核、系统培训和严格监管,风险控制方面缺少有力保障。

2、服务点利用率偏低,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一方面农户对非现金支付结算认识不足,更习惯于传统的现金结算,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推广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服务点功能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开展。

3、管理成本和费用缺乏合理有效的分摊机制。现有助农取款服务点的前期投入费用全部由金融机构承担,在运营中商要承担因向持卡人提供查询、转账、消费等服务而产生的较大额度的电话费,其回报主要是银行在结算和信贷方面的适当倾斜,投入产出的不平衡容易影响商户的积极性。

(四)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呆账、坏账较多,影响了金融机构发展农村金融的积极性,不利于金融支持农村发展。农村金融领域的呆账、坏账特点表现为笔数较多,每笔金额较小。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盈利情况及风险的考虑,不愿意在农村地区投入太多精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对农村的支持。

二、原因分析

(一)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在农村地区建立网点会增加金融机构的成本。一方面,网点的设立、设备和人员的投入需要大量成本,网点的日常运作和维护也需要成本;另一方面,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盈利空间有限,其机会成本较高。

(二)农民金融意识、信用意识淡薄。受传统思想的制约和银行卡犯罪的影响,农民对于新兴金融产品存在一定的抵制心理,认为现代化的金融产品不可靠;因信用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农村地区信用意识相比较城市而言较低,还款意识较差。

(三)新兴金融产品尚不完善。现代化金融产品作为新兴事物,自身也存在一定问题,与之相配套的相关制度规定和服务设施也存在缺失。

(四)制度制约。受制度约束,下级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在没有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前提下,匆匆决策而偏离实际情况,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建议

为改善农村金融环境,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农村发展的支持作用,应该从“三化”入手,具体来说:

(一)全面把握,坚持服务流程程序化。

有效的金融服务应分三个阶段,即事前了解需求、事中制定对策、事后反馈调整,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通过事前了解,可以使金融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做到有的放矢,杜绝“拍脑袋”决策;通过事后反馈调整,可以及时发现金融举措中的不足并予以修正,以保证成效。

以金融产品创新为例:

1、事前了解需求。通过传统方式与现代化手段,利用金融信箱、调研、面对面交流、电子信箱、微博等形式,充分了解农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了解的内容应包括当地农村金融及经济现状、所需金融产品的主要功能等。

2、事中制定对策。根据了解的情况及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建立金融产品的初步模型,并在小范围内实施。

3、事后反馈调整。新的金融产品试行一段时间后,从实施效果、新产品与其他各部门的有关规定是否冲突、投入产出比、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等方面对新的金融产品进行评价,并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调整优化。

(二)集思广益,力争服务方式开放化。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农村经济背景,针对不同的背景,金融对农村发展提供的支持也应不尽相同。比如对有丰富林业资源的地区,可以开展以林权抵押为特征的贷款;对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可以开展以社员互保为特征的贷款。具体来说:

1、结合本地实际,开发适用于当地的金融产品。充分利用当地丰富资源,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可以借鉴其他地区有相似情况的成功经验,并予以改进。

2、继续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继续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调研、掌握农村行政区划、涉农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和农村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分布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制定金融基础服务设施的布放计划,积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通过采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自筹资金等方式,加大对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3、开展各种类型的宣传活动,配合硬件设施建设,“软硬兼施”,以奏成效。面对农户对现代化金融产品缺乏了解的情况,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宣传活动,介绍如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等现代化金融产品的优势,并详细介绍其使用方法;开通服务热线,解答用户疑问。针对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呆账、坏账较多的问题,应加大信用宣传力度,着力宣传信用建设的重要性及拖欠贷款的危害性。通过宣传,提高农村金融的软实力,以更好的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

4、抓住信用村建设的机遇,继续更新健全农户档案。信用户、信用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应抓住机会,全面更新、健全农户档案,为今后金融支持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继续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坚持政府主导,为农业保险顺利推广提供组织保障;对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管理,以提升农业保险的统筹能力;考虑借鉴南京市“联办共保”模式,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解决农业保险商业可持续性不足、政府“代办”“包办”等问题;建立高效的农业再保险机制和农业巨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降低保险公司自身经营风险。

6、鼓励各金融机构开拓农村市场。积极引进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打破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发展格局,推动农村金融市场行业竞争,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农村发展的实力和积极性。

(三)准确把握,角色定位多元化。

在不同的环境下,人民银行的角色有所不同。准确把握自己的位置,对开展金融工作有重要意义。

金融专业类别例4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调研

近年来,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河北省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3)》、《河北省金融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河北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对如何壮大金融主体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并就这个主题提出了金融环境建设的具体举措。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就是希望通过壮大金融主体,发挥其资金积聚效应、税收效应、相关产业带动效应,推动河北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根据石家庄的“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今后五年将大力发展省会服务业,增多做强金融市场主体,积极引进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石家庄。做大做强市级投融资平台,促进产业发展与金融发展良性互动。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等行业,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44.5%。着力加快改革开放,在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基础上实现新突破,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创建资本要素市场,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我国保险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保险的市场格局,险种体系基本健全,保险公司多极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截至“十一五”末期,全省共有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47家,其中,财产险公司22家,人身险公司25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05家,保险兼业机构5723家。保险业从业人员20余万人。根据《河北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到2015年末,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达到80家,分支机构达到4500家以上;设立地方法人保险机构1~2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数量达到120家。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和业内专家保守预测,未来5年内石家庄市将增加各类保险机构和营业点50个,需要新增保险专业理财顾问、经纪人、理赔定损员、寿险训练师、基层团队管理者等文化素质较高的各类保险从业人员至少1万人,由此推及河北省需要新增5万余人。而在河北省57所高职类院校中,有18家院校开设有金融保险专业,每年培养600名左右的金融保险人才,市场需求缺口很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年平均增长率较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9.5%~17.6%,保险公司体制改革与机制转化将继续推进,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将不断深入,保险公司处在从规模扩张向追求效益的转型期,对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将日渐提高,保险业发展需要一大批精通金融保险专业知识的人才,特别是基层的保险销售、基层管理人员以及内勤人员。此外,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成为一种趋势,银行、证券及保险业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单纯学习金融某一分支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现代金融保险业需要不仅要掌握保险知识,又要对银行、证券、投资理财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的保险与金融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二、金融保险人才市场及需求调查情况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资本市场的建立,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管理工具的快速发展,企业迫切需要进行项目投资融资、资本运作、税务筹划、成本控制等相关的战略规划及运作、参与并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金融保险的专门人才;另外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和金融操作的日益现代化,使企业的财务活动以及与各方面关系将越来越复杂。对专业化的金融保险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一)金融行业“钱”景广阔

金融专业毕业生其平均起点工资和平均定级月薪分别为2000元以上和3700元以上,与其他行业相比,明显处于较高水平,对毕业生来说十分具有诱惑力。在具体薪酬方面,金融高端人才年薪都在15万元以上,八个城市的基金经理平均年薪为21万元左右。按照自身的条件不同,能力、学历、经验和背景的差别,往往同一岗位的人员所获得的薪酬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其年薪为15万~100万元不等。

(二)金融类人才缺口巨大

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这几个省市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些省市金融机构相对集中,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对金融行业的中高端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目前企业需求量与人才的供应量比例已经接近9∶1。这也直接导致金融行业人才求职活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员会主动出击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专家表示,因为金融行业总体上人才缺口较大,企业的招聘职位和数量都比较多,对个人而言可选择的机会比较多,因此人才的流动率也较大。与上海、北京相比,石家庄的情况稍微平和一点,但有向这些大城市靠拢的趋势。随着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进驻石家庄以及越来越多的准金融机构(如私募基金之类)在石家庄发展,金融人才,尤其是高端金融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大,石家庄金融类人才的流动性和薪酬水准也会向上海这些大城市靠拢。而且现在不少国有银行也开始转变观念,委托猎头公司寻找相关人才,人才的争夺将进入白热化。

(三)金融类人才压力也不小

据了解,金融行业的企业目前招聘的职位主要是销售类、金融类、保险类和经营管理类等人才。从金融行业人才的职业分布情况来看,保险类的供求比例差距比较大,企业对保险类人才的需求较多,而市场上该类人才的供应量又相对较少。此外,金融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格外强劲,企业需求较多的典型高薪职位包括基金经理、高级投资咨询顾问、投融资经理、金融分析师等。这种需求也不断造就业内高端人才频繁流动,据资料显示,在基金经理炫目的光环背后,是年均30%的淘汰率和年均54.3%的变动率。近年众多明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行业也令金融领域人才紧缺的困境越加明显。与此同时,企业在招聘金融行业高端人才时,大多数对工作经验都有严格要求,通常要求有5~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或精通一门外语,系统学习过一定的财务、金融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对相关的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有些岗位甚至还要求候选人有过上亿资产运作经验,熟悉资金运作程序以及有海外资金渠道等。因此金融行业的高端人才往往在市场上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各大企业纷纷以高薪和各种附加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

金融专业类别例5

2.扩展知识面比较宽厚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专业基础课的设置除了要突出财经院校的特征之外,还要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除了介绍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外,还可以介绍一些与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财经类知识,比如货币的供需与定价、风险管理等基础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资源分配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往往会考虑到教学资源分配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关系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问题.《财务管理》通常是财务系(或者会计系)开设的课程,《金融学》是金融系开设的课程,在设计管理类专业开设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方案时,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如果保留《财务管理》,金融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金融方面的知识;如果保留《金融学》,财务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财务方面的知识;如果这两门课程都删除,那么哪门课程能够补充理财和金融市场知识,这个教学任务应该由哪个系来承担.

二、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的方案设计

1.保留《财务管理》,舍掉《金融学》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编制完成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除东北财经大学外,排名前5名财经类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情况,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计划设计不同,所以有的学校也叫“学科公共课”.基于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各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是因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企业中某一方面的管理技能,而财务管理是企业基于价值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因此,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财务管理》课程成了各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必开的课程.如果保留《财务管理》课程,基于知识完整性,替代《金融学》可以开设的金融类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详细介绍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类型;介绍金融市场参与要素;介绍金融市场工具的流通和定价机制.基于上述考虑,可以选择的课程有: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等.

2.保留《金融学》,舍弃《财务管理》如保留《金融学》课程,基于知识的完整性,替代《财务管理》可以开设的包含理财知识的财务类课程很难在同一门课程中找到,往往会在《管理会计》和《财务分析》中涉及到部分理财知识,由于学分的限制和基础性要求,这两门课都是专业必修课,不适合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那么替代《财务管理》的课程就需要在别的教学单位寻找,比如:投资学等.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予以协调如果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就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协调,避免出现重复的授课内容.本文认为,基于专业基础课54学分的要求,《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教学大纲至少要包括表2的内容.基于两门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针对管理类专业编写配套教材,这样才能够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金融专业类别例6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34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金融市场及相关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金融学素养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为适应这种需求变化,金融学相关课程在当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金融知识的市场需求分析

1.1 应用型财务管理的兴起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市场结构的发展变化,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趋向于“应用型”教育。经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具备相应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等方面具有应用和复合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此,许多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传统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而是定位于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培养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具有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等专业能力,能够在企业、证券公司、银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资金管理、财务分析、财务咨询、证券投资、会计核算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转变无疑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对学科交叉尤其是金融理财的部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时展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1.2 金融环境的变化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并逐渐成为各种财务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从事财务活动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可避免会参与其中。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迅猛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既为发达国家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种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境外投资机构纷纷涌入,一方面为企业筹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处于极大的金融风险中。这些对财务人员的理财观念、风险意识、知识结构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目前有效的资本约束还未形成,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掌握相关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求和运作规律,并具有较强的发展适应能力。

因此,市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还要了解金融市场、熟悉金融机构、能够理解我国金融机制及法规。要培养此类人才,在其系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开设一定数量的金融类课程必不可少。

2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所采用的课程体系框架多分为五个层次: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限制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作为第一个层次的公共课,即为通识教育课程,强调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通识课程。因其与专业性质无关,故不必开设金融课程。后四层都属于专业教育课程,不同层次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也有所不同。

2.1 专业基础课中,几乎没有金融类课程

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各高等院校普遍接受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有: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甚至运筹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并无不妥,但对财务活动的生存环境――金融市场,及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金融机构未作丝毫介绍,这显现出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尚有欠缺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

2.2 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有所增加

专业主干课是构成财务专才部分能力的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院校传统选择的为中级财务会计、投资学、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中投资学为金融学课程,在财务活动的三个环节,即筹资、投资和分配业务中,投资是中心,投资的需求决定了筹资的规模,投资的预期收益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约束条件。而投资的现实收益则成为财务分配的基础。因此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设置为专业主干课。

随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除了传统开设的投资学课程外,各高校对专业主干课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复旦大学的必修课增加了金融市场和金融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货币银行学和资本运营;东北财经大学开设了金融学和公司理财等。这说明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数量。

2.3 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随不同院校的特点而变化

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各高校对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所以,在不同的本科院校,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设置的多少和具体的开设种类都有所不同。如复旦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特别重视学生的金融基础,金融学相关课程设置的非常细致,十二门的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如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金融实务、保险学、中国金融市场等占了九个。而中国人民大学在重视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更看重的是会计类专业课程,所以在其二十多门的选修课程中,金融类课程仅仅只有保险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期货贸易和证券投资学五门。其中证券投资学是必选课,是作为专业主干课中没有开设投资学的必要补充。

综上分析,在当今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金融类课程已占一席之地。但对比我国庞杂多样的现实市场需求,金融类课程的设置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不足,为能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对其中金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优化。

3 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

3.1 增加专业基础课中的初级金融课程

在西方经济学中,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的英文都是与资金运动有关的“Finance”一词。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之处也越来越多。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中,应至少开设一入门级金融课程,如《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这两门课内容相似只是角度不同,都是比较浅显但较为全面的对金融学进行了介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财务管理的对象――货币的产生发展、相关形态制度的演变;可以掌握财务分析中关键因素――利率其作用及运行机制;可以初步认识筹资或投资等财务活动所接触到的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

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将这门课开设到专业主干课中。这实际上是混淆了《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其他核心主干课程的关系,二者不应是并列而应是前者为后者的学习进行铺垫和打基础。因此,应将《金融学》调至专业基础课程中。如果学校较为重视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知识的培养,还可在专业基础课中除《金融学》外,再加设一门金融课程,如《金融市场学》等。

3.2 加强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实践环节

市场迫切需求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主要看重的是其灵活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财务主干课程的理论学习,更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的财务活动与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市场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仅仅加大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的数量远远不够,还应加强培养财务管理和金融相互交融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般来说,尽可能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放在全真模拟实验室中,通过采用模拟炒股实验、上市公司融资实验、项目投资决策实验、甚至沙盘对抗实验等设计性实验方法,着重训练学生在掌握财务会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整理运用财务数据,设计分析模型的综合能力。即便不具备全真模拟实验室的高等院校,也可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基本方法,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财务金融知识,为其今后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3.3 设置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

虽然在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选修课中,都开设了金融类课程。这些课程表面上依赖于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并无特别要求,但学校对该专业培养重点和方向的不同导向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如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身就隶属于会计学院,该专业学生在专业限选和任选课的选择上,必然以财务会计有关课程为核心,多选择公司治理、高级财务会计、企业价值评估等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完全满足我国金融环境的变化。

为了能够培养出既能满足金融市场需求,同时又能突显学校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人才,可以在财务管理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专业限选课中设置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例如,若某学校财务管理专业限选课一共要求30学分,其中金融类课程不低于8学分。这样,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种类及数量多少,仍由学校根据自身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来设置,只是为了配合市场需要对学生所掌握的金融知识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而此要求还兼顾了学生个人的兴趣偏好。

总之,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专业的学科交叉性质,提高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对金融知识的要求。因此,必须正确认识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其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实现优化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的目的,才能真正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现代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殷俊明,马丽君.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J].商业会计,2011,(13).

金融专业类别例7

关健词:金融监管 高官人员 登理

一、构建对银行业离管人员任职资格的综合测评体系

    (一)专业知识测评。在这方面,现行《金融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主要采用学历和从业经历来进行衡量,标准的任职资格条款就是:”担任何种职务,应具备何种以上学历,金融从业几年以上,或从事经济工作几年以上”。笔者认为,学历、专业、从业经历并不能完全代表专业知识水平,尤其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管人员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也在不断更新。笔者建议,采用专业知识考试的方式进行衡量。在具体操作中,针对不同类别银行业机构中的不同种类高管人员,可采用”1+X"的考试科目设置办法:"1”就是一门本行业基础知识,包括经济金融基础知识、本行业基本知识、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等;"X”就是本行业不同种类高管人员所需的专业知识,比如,对商业银行中分管信贷业务、中间业务、信息技术等高管人员应分别测试不同的专业知识。此外,还可借鉴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等考试的做法,对满足一定条件的高管人员,如具有某些方面专业学习经历或一定时间专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可以免考部分科目。

    (二)经营管理能力测评。高管人员,顾名思义,主要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因此,对他们的测评不能停留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方面,还应有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测评。有人说,能力是一种潜在的东西,很难测量,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目前,国际国内都有许多非常成熟的能力测评模型和手段,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OSTA)早在2003年就已经推出”通用管理能力认证体系”,这是国内第一个以管理能力水平为导向的部级认证体系,它分为基础与综合两个等级,涵盖了自我发展管理、团队建设管理、资源使用管理和运营绩效管理四个主要功能模块,共有28门课程。由此可见,对能力的测评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它可以分项目、分层次地进行。当然,银行业高管人员除具备一些通用管理能力以外,还应具备一些专项能力,比如政策理解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持续经营能力等。因此,对银行业高管人员经营管理能力的测评可以采用,,通用+专项”的方式进行,也就是建立一个专项管理能力方面的测评模块库,对不同的高管人员可以相应选择通用和专项测评库里的相应测评模块。

    (三)心理素质测评。目前,我国许多企事业和机关单位在选人用人时都引进了心理素质测评的做法,但是,金融行业还很少使用这种办法。对银行业高管人员开展心理素质测评是非常必要的。对高管人员的心理素质测评主要包括个性人格、职业偏好、情绪商数(EQ)等,这些非智力的因素,对于高管人员能否胜任某一方面高管工作至关重要,比如,商业银行中分管信贷业务和信息技术的高管人员的性格要求可能差距很大,甚至在某些方面会完全相反,可以想象,如果高管人员的性格与分管业务不相匹配,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同样,高管人员的职业偏好、情绪商数等在高管人员从业方面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在性格测试和职业偏好测试方面.目前,我国都引进或编制了较多适应中国国情的量表,而”情商”这一概念是由哈佛大学丹尼尔·戈尔曼博士提出的,目前在理论界还存在一定争议,可用的操作量表也不多,不过,长沙商业银行在去年公开选拔副行长的时候,曾经进行过情商测试,收到过较好的效果。总体上,心理素质则是一种适应性、参考性指标,衡量的是高管人员属于哪种类型的人,适合从事哪方面的高管工作,它可以作为选拔高管人员的一个重要参考。

    综合来看,对银行业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综合测评工作将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可以借鉴证监会、保监会的做法,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的功能,采用11银监会分级监管,授权银行业协会制定标准、教材和题库,开展社会化培训和考试,并适当引进电子化管理”的管理方式。

 二、完善对银行业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分类分级管理体系

    (一)完善分类管理办法。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体系是一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即便是对银行业内不同类别的机构和业务,也分别由银监会不同的监管部门监管,现行的《金融机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也是按机构性质划分为七个类别分别制定高管人员任职标准,但其标准只是在从业经历方面略有差异。银行业内不同类别机构的业务性质、内容等有较大差异,对高管人员在任职资格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同,因此,应主要从专业知识方面制定分类标准,比如,商业银行与资产公司高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就有很大差异,相应地其任职标准就应有所不同。今后,随着金融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在金融业、银行业内部实行综合经营是大势所趋,金融控股公司将逐渐增多,金融业、银行业高管人员在不同类别金融机构、银行业机构之间的横向流动必然增加,在采用这种任职资格分类管理办法的情况下,应主要通过专业知识测评的办法来衡量高管人员是否具备在其它金融机构或银行业机构担任高管的资格。

    (二)完善分级管理办法。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界定是:”金融机构法定代表人和对经营管理具有决策权或对金融机构控制起重要作用的人员”,可见银行业高管人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我国目前采用的也是一种分级管理办法:一方面,对高管人员的任职标准基本上是按总行级、一级和二级分行级、支行级三个层级来确定,但基本也是从学历、从业经历等方面来体现标准的差异;另一方面,在任职资格审核与管理方面,也是根据监管机构的层级设置来分级管理的。笔者认为,银行业不同层级高管人员任职标准的差异,应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水平高低和经营管理能力大小方面,因此,应主要从这两方面体现任职资格的高低层次。此外,根据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机构设置情况和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层级设置,建议对银行业高管人员实行总行(总公司)级、省级、地市级及以下三个层级。

金融专业类别例8

一、农民专业合作发展基本情况

截止2014年12末,林口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43个,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12%。其中种植类192个,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79.01%,其中星级农民合作社8个,占种植类农民合作社的4.17%;养殖类22个,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9.05%,其中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占养殖类农民合作社的4.54%;农机类18个,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7.41%;其他类11个,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的4.53%,其中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占其他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9.09%。专业合作社社员总数为8206个,其中种植类6625个、养殖类440个、农机类349个、其他类792个,分别占专业合作社员总数的80.73%、4.63%、4.25%、9.65%。其中农民成员个数为8047个,占全部专业合作社总数的98.06%,其中种植类6606个、养殖类380个、农机类349个、其他类712个,分别占农民成员个数的82.09%、4.72%、4.33%、8.85%。土地流转入专业合作社的面积为6118亩,全部是种植类,养殖类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养殖,农机类基本上都是以农机具入股,其他类中基本上都是已现金形式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情况基本是零。

二、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贷款支持情况

截止2014年12末,林口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机构只有一家,获得贷款支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只有二家,占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0.82%。累计发放贷款250万元,贷款余额为50万元,同比减少125.75万元。

(二)金融机构对农民合作社推出的信贷产品及服务模式发展情况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型的少,我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个数为243个,真正能运营的能达50%左右,再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少,达不到贷款条件,满足不了专业合作社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要,而金融机构近几年来发放的都是农户联保贷款,基本上没有“龙头企业+合作社+社员(农户)”、“合作社+社员(农户)”农业生产组织模式,金融机构共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发放贷款大约在近3亿元左右,利率为8.7%、10.656%、1458%,期限为一年。

(三)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典型经验

目前林口县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为龙爪镇红林村林口县红林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该社2009年组建,注册资金500万元,截至目前,该社发展社员230户,占全村户数的75%,2012年被国家权威部门授予“中国红树莓第一村”称号。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社员”模式运营,为社员实行生产、技术、管理、服务、销售“五个统一”服务。合作社为社员统一购置苗木,统一栽培品种,全社主栽费尔杜德、哈瑞太兹,按照欧盟有机食品技术标准生产和管理,制定统一的技术规程,配套应用程控微喷,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由合作社协调龙头企业统一销售,统一使用“红林之莓”品牌,实现了红树莓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目前种植树莓1500亩,盛果500亩,非盛果1000亩,亩产收入7000~10000元左右。龙爪镇信用社2013年给社员贷款400万元,都是通过五户联保贷款形式得到的信贷支持,2014年以专业合作名誉贷款200万元,现已全部还清。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存在的困难及障碍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突出融资需求主要是扩大经营规模,如龙爪镇红林村林口县红林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购进设备、果盘和扩建冷库。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主要是用于购进种子、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不足,难以满足抵押贷款要求。

三是贷款利率太高,难以承担。

四是农村信用社实行了新的贷款方式,实行农户互保,授信额度普遍低于上年同期。去年农户贷款基本都在5~10万元左右,今年按照新授信计算方法,农户贷款额度基本在3~5万元左右,很难满足农户资金需求。

四、完善做好金融支持专业合作社相关建议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转变观念,加大调研力度,结合自身信贷方式,按照2013年中发1号文件关于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要求,创新金融融资方式和金融产品,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支持力度。

金融专业类别例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6-0076-02

一、我国不同类型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Altbach)曾指出,“世界上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项核心特征是异质性。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服务于不同的顾客、拥有不同的目的、接受不同方式的补助、具有不同质量与成就水平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集合体”。 [1] 因此,在安排金融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时,高校应首先确定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相对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陆亭,以我国高等学校博士学位授予数、硕士学位授予数、科研经费获取数、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等项目的集中度等指标作为分类依据,将中国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四类。 [2] 他认为,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功能虽然依然存在于各层次的高等学校中,但是实施的层次、程度不同,在各高校间的分配不同,也即不同类型的高校与社会的结合点不同”。 [3]

不同类型的院校在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方面的差异,应该在教学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学校层次类别中应属于教学型大学,这类大学的教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在金融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作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立足培养人才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以素质教育保障人才未来职业生涯的可延展性,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具体说来,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储备,熟悉和金融业相关的多个学科的知识,比如财务方面、管理方面;熟悉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流程、基本业务操作,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该类院校的金融专业培养目标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也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以备将来向管理精英型人才发展。

根据以上需求,从学生教育计划安排的角度来说,大致分成以下两类:一类是培养普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 其教学的基本思想应是宽口径, 对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不过多深入, 应设置较多选修课,包括财务、会计、管理、营销等,希望学生有一个比较宽厚的基础,使他们能够适应多样化竞争的需要,可以向多方面拓展,能够成为具有较高适应性和竞争力的人才。 第二类是培养金融行业的技术精英型人才的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并熟知行业基本流程,在教学设计方面采用多门实验性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二、《金融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专业课提供理论基础。目前《金融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衔接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1. 在现行课程体系上,《金融学》 课程偏重宏观金融理论,而后续专业课程多偏重微观金融方面,两者衔接性较差。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市场化要求金融的微观化,世界金融的运行效率逐渐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 微观金融几乎和所有的实践工作联系在一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学专业秉承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思想,以至于在专业培养当中,无论何种类型本科高校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都是以宏观理论分析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这很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专业基础课过分注重宏观理论,不能和专业课衔接起来,就削弱了《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作用。

2. 课程的知识面覆盖不够。主要是现在《金融学》教材对于一些基本概念、 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的介绍不够充分,特别是对“公司金融”和“投资学”方面,影响学生对后续金融专业课的学习。

3. 现行《金融学》课程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其与其他专业必修课程的联系和衔接,而是单独针对本课程做出界定,缺少在学科体系方面的系统性,不能充分发挥《金融学》课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统领和基础性作用。

4. 现行《金融学》教学缺少实践和案例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有很多知识仅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同样的理论拿到实际中去,就变得生动具体,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现在的《金融学》教学单纯地把该课程看成是一本理论教科书,只注重对理论的传授,不注重对案例和实践的分析,以及对理论应用的引导,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讲,适用性较差。

三、《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目标和原则

1. 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理论应用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实现该目标,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据此系统化地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教学改革的原则。(1)加强微观理论教学内容,注重宏微观理论的平衡发展。在《金融学》教学中,增加诸如公司财务、金融工程、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等微观理论的教学内容,坚持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具有专业性、技术性、拓展性的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 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和差异性。一方面,《金融学》课程内容设置要尽量反映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领域的宽口径模式,并结合国外的发展和国内的具体国情,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自主确定拓展性的内容,体现出和其他类型高校的差异。(3)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 在《金融学》课程中加大微观金融理论的比重。根据教育部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适应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要进一步微观化。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金融学》应该首先体现出金融理论的变革,顺应微观化的趋势,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这也是和后续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相衔接的要求。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出发,按照金融行业的实际需要传授相关知识,培养具备专业应用性和职业适应性的金融人才。

2. 修订《金融学》教学大纲,确保和后续专业课相衔接。李健(2005)认为在教学大纲中包括“基础性教学内容”和“选择性教学内容”两大教学模块是比较科学的。 [4] 笔者认为,应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分成相对固定和可变两个部分,给基层教学单位和教师一定的自,以增强教学内容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及后续专业课调整的适应性。

3. 改革《金融学》教学模式,注重在联系中创新。《金融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着重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和创新。通过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提高适应性的目的。(1)改进案例教学模式。由于《金融学》课程内容偏重宏观理论, 又由于高校教师大都缺乏实际从业经验,在讲述时难免会偏重理论的阐述、逻辑推理和引证。现代金融学强调实践应用和实证分析,需要开展“引导式”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作为案例的素材,加工整理之后形成由事件、问题、成因、解决措施及政策建议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完整案例体系,通过课堂分组讨论、 辩论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常见的实践教学环节有两种:一是课堂实践教学,即案例、课程作业、实验、实习(设计);二是专业实践教学,即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金融学实验室是模拟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可以使模拟教学成为联系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4. 持续更新教材内容, 增加辅助和配套教材。 近20年来,金融理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正在加速进行,学术界对金融理论研究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也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同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论证也越来越全面,人们对于微观金融的认知随着金融实践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 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金融学》 必须一方面紧密联系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从基础理论层面进行阐释;另一方面把金融理论研究的成果及时纳入教学体系并在实践中有所体现。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保持常新,增强他们的职业适应性。另外,还应加强辅教材的建设,编写与教学相配套的《金融学》学习辅导手册和相应的实验实训教学指导手册。

参考文献:

[1]李家福,刘生.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差异化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2008(5).

[2]马陆亭. 如何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高等学校层次类别的一项剖析[J]. 高等教育研究,1997(2):47-53.

[3]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8.

金融专业类别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7102

1引言

金融数学是最近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是数学与金融学的交叉.主要运用现代数学理论和方法对金融 (除银行功能之外,还包括投资、债券、基金、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和市场 )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数量的分析研究[1]。

最近这十几年中,全国有近百所高等院校都开展了金融数学专业本科阶段的教育,旨在培养能在证券、信托、银行、保险等金融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胜任投资分析、风险管理等技术性工作的应用型金融人才[2]。

实验教学是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它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3]。通过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对相应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引导学生以亲自动手实践的方式进入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出能进行实际操作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金融数学专业的教学不仅要夯实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更要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就成了金融数学专业本科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2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实验教学

现状分析为了给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金融人才,目前,不少地方高师院校都开设了金融数学专业。鉴于金融数学专业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较高要求,各高校在金融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都特别注重实验教学的开展。有的高校增加了不少实验课程,有的高校在原有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项目和实验学时。但由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地方高师院校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确实不容乐观,也未能完全达到金融数学专业要求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实验课程的设置不成体系

2013年之前,金融数学是作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个方向招生的,众多地方高师院校的金融数学方向的课程设置大都偏向数学类课程,金融类课程也多只涉及理论基础,实验环节往往得不到重视。数学类的实验课程和个别金融类的实验课程比例失衡,金融类的实验课程散乱不成梯度,没有构成实验课程体系,也就无法突出金融数学专业培养的方向性和特色,效果也较差。

2.2实验教学师资条件较差

地方高师院校的金融数学专业起步较晚,受师资、地域、经费等条件的影响,在初期建设中用于进行实验教学的场地、仪器设备、软件配置更新等方面都无法完全满足金融数学专业实验教学正常进行的要求,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2.3实验教学内容相对简单

由于地方高师院校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要求不高,其实验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只起到让学生熟悉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结果的作用,无法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思考和创新,从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3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各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几乎是一致的。除去各高校规定的公共课程外,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数学类课程和金融类课程。数学类课程不仅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微分方程等数学基础课程,还包括数据分析、数学模型、数值分析等后继应用课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还能借助于计算机有效地分析、处理数据问题。金融类课程不仅包括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投资学、银行学等金融基础课程,还包括会计理论及实务、精算、金融风险管理等后继应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证券、银行、会计、保险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上面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地方高师院校在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既希望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金融理论基础,也希望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和金融实际操作能力。

当然,为了培养出能进行实际操作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仅仅开设这些后继的应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课程只是让学生对相关的理论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若要深刻理解、熟练操作,甚至创新,还得借助相应实验课程的培训。因此,对于金融数学专业来说,实验教学的质量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为数学与金融的交叉学科,金融数学要求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熟练的金融操作技能。这就决定了数学类课程和金融类课程都是金融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但由于金融数学专业的发展历程,对于绝大多数的地方高师院校来说,数学是强项,金融方向的师资和软硬件设施相对较弱。因此,在金融数学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都妥协于其办学条件,厚此薄彼,这势必要影响到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4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上述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现针对金融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出适合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实际的实验课程体系,见图1。

根据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按照实验课程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把实验课程体系分成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拓展实验3个模块。

基础实验模块是为培养学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平台。概率统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和数值分析实验分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分析、数值分析这些数学基础应用类课程所配套的实验课程。通过这些实验课程的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还能让学生熟练运用Excel、SPSS、MATLAB等数据处理、分析软件,为后面更深入、定量地研究金融问题打下基础。

专业实验模块是为培养学生基本金融技能的平台。考虑到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金融产品投资、风险管理是金融数学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因此在专业实验模块中,依次递进地安排了3门实验课程。

首先,证券投资分析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进行证券交易和投资管理模拟操作的平台,使学生不仅掌握证券交易和投资管理的基本理论,也熟悉证券交易的程序和操作,为以后进入证券市场实习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在熟悉掌握了证券投资的基本操作的前提下,就可以进入金融工程学实验课程了。金融工程学实验和金融风险管理实验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特点等基本知识,还能借用金融模拟软件练习运用金融工程衍生品进行定价、管理规避金融风险、进行金融创新等技能,为毕业后胜任金融市场各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为了更进一步地掌握管理规避金融风险的技能,该专业实验模块特地加入了金融风险管理实验。该实验是证券投资分析实验和金融工程学实验的延伸,通过金融市场上的模拟实践,夯实风险管理的技能。

拓展实验模块主要针对金融数学专业的选修课程设置。在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金融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或几个方向进行拓展学习,为其增加更多的技能,也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例如,会计技能实验,给希望掌握会计技能的学生提供一个熟悉会计技能操作的训练平台,财务管理实验和精算学实验分别为学生提供了熟悉财务管理和保险精算方面技能的实战平台。

上述3个模块中的实验课程的设置,可以根据各校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添减。

5结语

针对金融数学专业构建结构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必要手段。在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还需要学校和教师全力配合,积极筹备,认真开展,不断改进,使实验课程体系真正达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金融专业类别例11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台湾地区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是所谓“雷曼连动债事件”。在该事件中,大量投资者因为金融机构隐匿风险、虚假宣传等不正当销售行为购买了雷曼连动债,并因雷曼公司破产蒙受巨额损失。由于多数台湾地区的银行并未直接销售连动债,而是采用特定金钱信托方式,因此很难适用《证券交易法》《证券投资人及期货交易人保护法》等相关规定对投资者进行保护,“对连动债之管理事实上十分松散,盖主管机关金管会并未视之为证交法第六条之有价证券,故其发行、募集、私募或买卖均与证交法无关”。由于受害者人数众多,且缺乏具体规定和统一渠道来应对相关争议,为避免引起更大范围的社会动荡,台湾地区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临时政策,规定新台币一百万元以下的争议,交由银行公会金融消费争议案件评议委员会解决,一百万元以上的争议则由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内设机构银行局处理。

虽然“雷曼连动债事件”整体上已经平息,但相关机构在纠纷处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效率和能力等仍然受到较多质疑。比如,银行公会金融消费争议案件评议委员会早在2006年就已经成立,但在处理连动债事件之前的数年间,经该机构处理并有结论的案件仅有5件,而银行公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仅截至2009年7月移交评议委员会受理的连动债案件已高达23404件。此外,评议委员会属于银行业协会的下设机构,很可能受到行业利益的影响,外界对其裁判的公正性也一直存有疑问。有鉴于此,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总结,2011年6月29日,在借鉴英国《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英国金融申诉专员服务公司(Financial Ombudsman Service Ltd.,FOS)以及新加坡金融业调解中心(Financial Industry Disputes Resolution Centre Ltd.,FIDReC)运作机制的基础上,台湾地区公布了《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并根据该法案创设了独立的纠纷解决机构――台湾地区金融消费评议中心(Financial Ombudsman Institution,FOI),该机构的成立标志着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正式确立。

二、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整体印象

(一)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理念基础――金融消费者保护

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创设的依据是《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保护金融消费者是申诉专员机制贯彻始终的基本理念。由于该机制主要用于解决金融消费争议,即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之间因为金融商品或金融服务等引发的争议,而金融消费者在市场地位、信息资源以及经济实力等方面均明显弱势于金融机构,为平衡各方关系,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金融申诉专员机制进行了一些制度上的特别设计,比如不同的收费标准。根据《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以及《金融消费争议处理机构设立及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评议中心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向所有金融机构收取年费,以及根据“谁使用谁承担”的原则向涉案金融机构收取案件处理费,金融消费者申请评议时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再比如该机制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不同的约束效力,表现为:第一,评议中心拥有对金融机构的强制管辖权,在金融消费者提请评议时,金融机构必须参与,这与普通调解或者仲裁以双方自愿为前提不同;第二,评议中心做出的一定额度以下的评议决定,金融机构必须接受,但如果金融消费者对评议决定不满的,仍可以通过诉讼等其他途径寻求救济。

(二)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管辖范围――跨行业统合规制

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以及金融控股集团的出现,金融行业统合规制逐渐成为各国立法的指导思想。统合规制的内涵包括金融监管体制的跨行业整合以及金融法规的一体化设计,比如在监管机构的设置方面,英国1997年成立的金融服务局(FSA)、澳大利亚2001年成立的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SIC)、美国2010年成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FPA)等均有跨行业的监管权力;在金融立法方面,英国2000年出台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日本2006年出台的《金融商品交易法》、韩国2007年通过的《金融投资服务及资本市场法》以及美国2010年通过的《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等,其效力范围均覆盖多个金融行业。

在台湾地区,金融行业统合规制一直是立法者追求的目标。2004年7月,台湾地区“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下设银行局、证券期货局、保险局、检查局等机构,主管金融市场并有权对金融服务机构进行监督,实现了金融监管体制的一元化设计,但在金融立法方面,仍沿用分散立法模式,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信托业等均有各自行业性质的立法,金融机构主要根据所属行业和业务性质遵守不同法规。构建统一的金融法规体系是大多数台湾学者肯定的方向,金融监管机构也在积极探索金融业统一规范的可行性。早在2007年,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就曾推出金融服务法草案,计划在维持现有立法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各金融行业的共通性,制定各行业共同遵守的规范。在这一背景下,借助金融危机的助推作用,台湾地区成功出台了《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并成立了拥有跨行业管辖权的金融消费评议中心,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台湾地区金融申诉专员机制的创设可以视为是台湾地区金融法治朝向统合规制迈进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从形式上来看,我国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如果从保护金融消费者这一独特视角进行审视,现行机制仍存在较多缺陷:

第一,金融消费纠纷并未作为一种独立的纠纷类型加以看待。金融消费纠纷与金融消费者密切相关,此类纠纷往往具有主体众多、标的较小、纠纷同质化以及当事双方实力不均等特点,具有特殊性和内在一致性,在特定背景下极易形成群体性事件,需要采取特殊的应对措施和程序设计。然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大陆金融纠纷解决机制主要是根据案件所属行业进行分类,比如2008年《上海金融仲裁院仲裁规则》将案由划分为存款和贷款纠纷、保险纠纷、证券交易纠纷等,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将金融类案件分为证券纠纷、信托纠纷、保险纠纷等,均未将金融消费纠纷视为一种独立的纠纷类型。

第二,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未能贯彻于制度设计之中。由于金融消费纠纷未得到足够重视,调解、仲裁、诉讼等纠纷解决机制均未关注金融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且无相应的制度设计。以制度性文件较为完善的证券调解为例,虽然证券业协会连续出台多项规章制度对有关证券调解工作的基本原则、调解机制的受案范围、调解程序的总体框架以及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但究其实质而言与其他类型的调解机制相比并无明显区别,仅是传统调解机制在证券领域的延伸和制度细化,并无针对金融消费者或者说中小投资者的特别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