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5 09:24:58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例1

第一,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人均GDP处于1200美元到4500美元、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50、城市化率为30的,为工业化中级阶段。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5.23,二、三次产业比重增加到51.15和33.62,已处于工业化中期。

第二,我国已确立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两个重要发展趋势,一是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二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启动工业化进程,二者的结合,使制造业生产基地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由此成为了新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特别是进文秘站网-入21世纪,我国制造业已经成为扩张最快的产业领域,居世界第四、发展中国家之首,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成为带动工业化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中国的彩电、洗衣机、冰箱、微波炉、摩托车等产品的产量规模,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在家电、手机等产品出现新一轮扩张的同时,轿车工业方兴未艾,各类资源正在向轿车工业大规模集中,这是市场竞争推动发展、市场机制促进发展带来的。

第三,资金、技术呈现梯次转移的态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际资金、技术主要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带来了沿海发展的机遇,现在,沿海对国外资金、技术的承接受到了地域空间诸多限制,要求自身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必然促使沿海地区到西部来寻找发展空间。国外资金、技术看好中国西部,也在抓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一些产业包括高技术的信息产业,也到西部来寻找发展空间。珠三角经济区蓬勃发展,增强了它的辐射力,因而扩展成泛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也将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泛长三角”正在悄然形成。西部成了中国制造业可以延伸的广阔空间。

第四,地区经济合作势头强劲。近年来,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势头强劲,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亚洲东盟10国,由于中国的参与,形成了“10 1”机制。20__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达1.23万亿美元贸易总和的经济区。东盟与中、日、韩合作,形成“10 3”机制,并将向东亚共同体过渡。这一机制,将对原有的世界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形成北美——欧盟——东亚三足鼎立之势。我国在这一态势中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加快我国的发展是极好的机遇。

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要增强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自觉分析、认识、批准本地的发展机遇,在把握机遇中求得主动。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采取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特色战略融入全国全局,以破解本地区发展的难题。要主动承接梯度转移,中西部地区要把发展传统产业、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结合起来。

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期

自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期。这一过程就要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向纵深和各领域拓展。按照国际通行的量化标准,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市场化在15—30左右的弱市场经济状态,未来20年,我们要从弱市场经济,经过市场经济、相对成熟市场经济向发达市场经济过渡。

笫一,触及深层次矛盾,改革的难度更大。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更多体现在新体制因素的引入、成长与拓展上,计划经济的核心部分并未彻底触动。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是触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滞后部分的改革,如解决城乡分割、金融改革、产权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进一步推进一般商品市场化、生产要素市场化、企业市场化、地区的市场化和政府职能的规范化,难度较大。

第二,市场化改革向各领域全方位推进。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发展混合经济的改革,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二是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三是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四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五是要建立协调经济发展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机制,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转换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创新。改变与市场经济一般规则相抵触的法律法规,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对农业的补贴,要从主要在流通环节补贴给粮食企业转变为在生产环节直接补给农民;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以应对金融等服务业开放后带来的挑战;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确保企业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自和平等地位;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作为中心环节来抓,这一改革既是进一步改革的重点,也是需要下大决心攻关的难点。要打好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攻坚战,重点做好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

三、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期

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中期,应该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型,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本身要求和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较快增长,付出了消耗过多资源和增加污染的沉重代价。资料表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进一步缩小,要实现年均8的经济增长率,能源供需差达20以上,对资源的供需矛盾也会扩大,粗放式的增长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影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我国现已进入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期。

第一,经济开

始步入集约型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突出强调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要由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变到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上来。第二,经济开始步入工业反哺农业时代。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过程中,农民和农村为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和城市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目前总体上已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20__年的一号文件和20__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强调“三农”问题,就是要以工业反哺农业,各项支农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我们要认清这种形势,无论是推进工业化进程还是城市化进程,都要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统一起来,协调起来;绝不能发展了工业、壮大了城市而使农民“边缘化”。

第三,经济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目前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即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的工业发展线形模式,走上“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轨道,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的“三R”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这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是一种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共赢的经济,是把生产和诮费纳入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的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要积极探索生态经济的道路,大力发展生态流域、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城市建设。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工作始终,贯穿于新型工业化道路始终。要通过集约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按照土地的集约化、规划的集约化、资源的集约化、人力资源的集约化包括干部使用的集约化来推进县域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社会矛盾凸显期

不少国家的实践证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跨过1000美元的门槛后,可能出观两个结果:有的跃起腾飞,有的盘桓不前。对我国而言这个阶段是现代化建设承上启下、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时期,是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是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时期。这一时期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

第一,社会阶层的分化加速。中国经过了两个社会阶层分化时期,一是社会主义改造和“三线”建设时期;实行大的人的交流、变动,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个时期就是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大量分化、加速流动。社会阶层的变化大,也使得社会阶层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理想境界的贫富两头小、中等收入多的“橄榄型”还没有形成,而“哑铃型”的阶层结构必然带来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第二,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当前人民内部矛盾较为复杂:一是矛盾的经济利益性突出;二是矛盾的群体性增大;三是矛盾的危险性增大;四是矛盾的化解难度增大。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例2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住房问题成为人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正所谓“安居乐业”,只有解决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才能谈其人的个人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对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进行改革。一时间房地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种现象,将会在未来的几年里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房地产开发,自身暴露了很多问题,例如房价偏高、投资性购房比例偏大,供求结构组成体矛盾等。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建立新的房地产开发理念,及时的采取相关的对策,实现我国房地产健康发展,真正的做到实现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

一、当前我国房地产发展状况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增长比例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432亿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22.8,比往年同期高出0.9个百分点,2010年第一季度,房产开发完成了投资弹3543.78亿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26.9,增幅同比加快6.7个百分点,高于同时期城镇固定投资增幅1.6个百分点。2006年,东部、中西地区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了投资金额分别为12398.59亿元、3569.41亿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30.5、29.9。其中中部地区投资增长最快,东部百分之14。从全国各地区来看,31个省市,其中16个省市的房地产开发增长速度超过了平均水平,增长较快的地区分别为:内蒙、吉林、河南、福建、安徽、广东等省份,同比增长幅度在百分之30以上,当然在这中间内蒙增长的最快,累计房地产开发为资金投资弹一倍以上,其中上海和浙江在百分之10以内。这样的差距,房地产开发任然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来源,房产开发在城镇规定投资比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土地开发面积的扩大

我国房地产开发经历了两年的低速增长,2006年-2010年房地产开发面积大幅度增加。2006年一年全国房地产开发面积为260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百分之17.9,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40.3个百分点。2010年1-4月份全国开发土地面积为76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不到百分之5的比例,这个增长速度和2003年的增长水平相差不大,为了提高房地产投资的面积,国家政策已经明确的规定,企业购买的土地,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开发,政府将在一年内加收他们的费用,如果两年还没有开发,则有权利收回土地。迫于政策的压迫,企业开发商压站土地的情况,虽然有所减少,但是企业相对购买土地的量,反而减少。统计显示,2006年,企业购买土地36781万平方米,同比减少了百分之3.6,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情况下,控制了企业使用土地的闲置,但却减少了企业购买土地的量。

2.银行为贷款房地产投资做强有力的支撑

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累计资金为22768.25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29.9,2010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7256.5亿元同比增加了百分之27.5,投资金额翻了两倍,作为房地产开发的重要的资金来源,银行贷款和定金两项收款占百分之50,自2005年以来国内的房贷比例逐渐提高,银行贷款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广大居的购房信息不足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的意愿下降,国内银行为了顺利收回前期已经发放的贷款,不得不继续发放,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努力扩展融资渠道。

3.商品房和住宅房现状

商品房和住宅施工新开发弹面积有所回落,但是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则有所增加,全国商品房施工面积在17.63亿元平方米,同比增加了百分之18.45,住宅面积3.7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百分之8.9,但现在城市空置房屋面积在日趋增加,其中东、中部分地区的空置商品住宅呈负增长趋势,40个重点城市中有十个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大于同期竣工面积。

二、房价上升的原因

如果在不考虑地段、结构等外界因素的情况下,2006年的房屋成交价格比同期有所增长,其中,商品房增加百分之7.1,2010年第一季度商品房销售价格涨幅在百分之6.0,笔者对全国70多个城市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北海、深圳、北京、广州、福州、等地方,商品房房价上涨的比较快,东、中部地区商品房平均价格增长幅度较快。导致这种原因的主要是:土地价格的上升、施工原料的上涨、住宅配套设施的要求比较高、房地产市场需求,中低档的住房供给量下降,高档商品房供给增加,无形中提高了房价,给收入一般的居民带来了沉重的购房压力。

再者就是,在为满足较高消费水平人的需求以前,不可能去开发低廉的房子,国家对房子开发虽然种种限制,但是不能限制房地产的炒作,房地产的产品差异及市场空间的竞争性质决定了其垄断性。

其次,尽管在出现房价高涨,泡沫经济被各界人士关注,但是居民的购房热情一直不减,销售量持续大幅增长,在需求量的支持下房价依然有增无减,1998年以来城镇人口逐渐增加,超过住宅价格增长速度,城镇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住房需求自然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增高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持续增长的基础。

三、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房地产业发展飞快的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其中存在这些影响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新问题。

1.供求的差别

现在高端产品和中端比例不够正常协调,中小户型的住房供给不足,商业住宅整体价格偏高,成品商业住宅单价在38.7%,建筑面积在80平方米的户型占1.1%此外,个别地区商业住房,住宅和非住宅比例不公正,高档商品房积压,供不应求,经济适用房常常被抢劫一空,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房产时缺乏应有的市场调查和猜测,在市场销售量有限的今天,必然对供需紧张,这样无形中就给加大了投资者的风险。

2.部分地区的房价上涨较快

自2005年以来,住房价格日益上涨,个别城市的价格上涨超过了百分之20,虽然房间的上涨和各方面的因素有关,例如土地交易价格、原料价格、住房需求量等,2006年,住宅物业上涨、土地交易同比上涨,涨幅比上季度上涨,其中,居民用地、产业仓储用地、贸易用地上涨。一时间除了商业用房以外,商品价格上涨过快,商品销售价格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同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公众的增长幅度。引起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房价上升过快,一些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明显的影响了投资环境,相对增值较大的城市吸引众多的购房者,但在其中的操作现象将不利于房地产健康的发展。

3.房地产开发土地过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全国显示我国房地产开发土地成高增长趋势,全国有3万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掺和了土地超前圈地活动,这对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4.住房体系不完善

住房保证体系是房地产开发市场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资金落实不到位,地方政府对于住房保证体系建设并没有特别的关注。甚至有的城市并没有建立廉租房,有的虽然有廉租住房,但面积偏大,住房制度不严格,符合标准的居民根本就排不上号。从总体上看,住房保证体系在整个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无形中造成大量的住房需求,这种需求冲向市场,在一定情况下就加剧了市场上的供求矛盾。

5.市场开发不规范,制度不完善

我国房地产,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虽然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市场结构,但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信息结构体系,任然不能完善,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房地产业存在明显的霸王条款和垄断行为,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房地产持续的发展。

四、怎样保证房地产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发展现代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的作用。为房地产正常有序的运行做保证,政府必须依据自身的职能,围绕房地产发展的基本动力对房地产也的发展采取有关的措施。

1.弱化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经济占有率

由于房地产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关系社会的各个方面,最总要的是拉动内需,提高各地的政府经济收入,碍于这些原因,政府在政策上也支持房地产开发,这样就助长了房地产经济泡沫,如果想要控制房地产,房价过高的现象,只能规范房地产经济的各种金融和社会风险。

2.公开考核标准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例3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25302

1 重商主义在西班牙和英国的发展为何有不同的结局

1.1 重商主义在西班牙的发展

1.1.1 西班牙封建因素十分强大,资本主义在西班牙难以快速成长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的殖民地贸易迅速扩展。西班牙在贸易的发展方面应该有先发优势,但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西班牙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力量在西班牙仍然十分强大,他们成为殖民地贸易发展的最大既得利益者,新兴的资本主义在西班牙的成长仍然较为缓慢,没有成为主导型的力量。由于西班牙封建专制势力非常强大,君主、贵族等传统势力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成为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抑制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进一步成长。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并没有从中同步受益。资本主义力量仍然比较薄弱,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1.1.2 国内实体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工业基础薄弱

西班牙的重商主义按照符合贵族利益的方式进行,传统势力缺乏开拓精神、安于现状。由于殖民地贸易很容易地获得高额利润,他们没有动力大力发展工业,进行发明创造和新技术革新。在重商主义发展过程中,工业并没有同步壮大。菲利普二世统治时期,殖民地进口产品中的9/10都来自西班牙以外的国家,特别是英国。某种程度上,在对殖民地贸易中,西班牙更多是充当殖民地和英国等出口国的中转和桥梁角色,并没有多少自己生产的工业品。

1.2 重商主义在英国的发展

1.2.1 英国的环境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壮大

英国重商主义理论突破了农业只是一个自给部门的思想,认为农业生产出“自然财富”,发展商品性农业。重视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最终确立了农业生产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托马斯?孟等人提出了“人为财富”理论,对外贸易不再被人们视为财富的唯一源泉。英国都铎王朝时期接受了晚期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促进贸易的发展,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工业制成品。当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传统势力阻碍的时候,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传统势力和新兴力量形成了很好的妥协机制。经济思想的传播、有利的经济政策的实施、政治方面的变革,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最终取得主导力量。

1.2.2 英国对外贸易的扩展与国内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

英国的对外殖民贸易与西班牙的不同表现为,英国与广大殖民地以生产为基础的商业往来,殖民地和其他海外市场是其工业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展的市场急需英国扩大工业品的产量。当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能很好的满足时,这时就需要技术革新,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深化分工,提高市场效率。可以看出英国对外贸易与本国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

1.3 两国不同结局的简要分析

从两国重商主义的发展可以看出,英国重商主义走出了良性发展的道路,重商主义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跨越的时期发挥了重要助推作用。而西班牙却未能形成良性发展道路,传统势力不断强化自身的力量,本国的新兴力量得到抑制,实体产业虚化,社会缺乏活力,从此衰弱下去。

2 中国的新重商主义

“新重商主义”是由经济学家丹尼尔、麦金农、克鲁格曼、萨金特等经济学家提出,曾被用来描述二战后东亚国家建立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及所实行的出口导向政策。

2.1 中国新重商主义表现

为了刺激出口,中国长期实行出口退税、出口减税和出口奖励措施,积累巨额外汇储备。实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通过税收补贴、买方信贷、压低汇率等多种手段鼓励出口,2015年7月末外汇储备3.65万亿美元。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累积了贸易顺差,为中国的发展积累了资本。

2.2 中国的新重商主义的负面效果显现

2.2.1 经济结构失衡

在长期实行出口导向型政策的背景下,我国需求结构失衡,形成了倚重出口和投资的模式,内需不旺。需求结构失衡可带来短期的增长,长期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虽近几年来出口依存度有所下降,但2014年这一比率仍在20%以上。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测算,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指数从1991年的0.5644下降到2000年的0.4513,然后提高到2011年的0.6173,总体处于次级不均衡状态。

2.2.2 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

美国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提出了著名的分利集团理论,特殊利益集团会阻碍经济增长,降低社会效率和总收入,并使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加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不同的行业、部门实行了倾斜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既得利益集体、行业利益、部门利益、地区利益。这些利益集体为了捍卫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可能会抑制新兴力量的成长。

2.2.3 贫富差距拉大

贫富差距拉大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普通大众并没有均等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是0.469,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3左右。社会的收入差距过大,庞大的中间阶层没有形成,没有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改革利益分享的不对等,会影响对社会发展的信心,社会的活力最终会受到抑制。

2.2.4 以降低的环保标准、劳工成本为代价。

我们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牺牲了环境,以较低的劳工成本,来保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2013年,在74个根据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城市之中,仅海口、舟山和拉萨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超标城市比例为95.9%。全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比2012年增加了18.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例4

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

农业 是国民 经济 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人类文明也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人类要生存,首先要吃饭,所以说农业是根本。农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发展的基础。农业为 工业 其它各部门提供劳动力。农业又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农业的高度发达,将为工业提供丰富廉价的原料,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与 农村 和谐 社会 构建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简而言之,即是科学发展观是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与保证的关系,而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社会落实的途径与目标,这种落实体现在“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遵循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 ,在发展中促和谐,在和谐中寻求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时也统领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例5

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

近几年来,农民增收的势头出现有所减缓的趋势,农民增收的问题成为农村、农业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前20多年里,是农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段时期,是农民最幸福的一段时期。农民纯收入增长很快,农民生活改善最为明显。20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负责任制,提高了农产品价格,直接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改革开放的初期1979—1984年这段时期,全国农民平均纯收入在扣除物价因素后增长达14.1%,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段时期。在1984年以后,农产品市场出现了卖粮难的现象,但是,这时农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多种经营,农民的收入仍然得到较快的增长。1985—1988年这段时期,全国农民收入年平均增长5%,农村经济仍然得到了持续的增长。1989—1991年,全国农村经济出现了负增长。1992年后,主要靠再一次提高农产品价格,同时增加农业的投入力度,农民收入再一次得到了增长。1992—1996年,全国农民收入实际平均增长达5.3%,其中19%年为9%,为90年代的最高增长年。但是自1997年以来,农民的收入普遍趋缓。1997年全国农民纯收入增长率虽然为4.6%,但比上一年纯收入增长率下降4.4个百分点。199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又比上一年回落0.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分析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因素,既有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也有政府宏观政策调控方面的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四方面的原因。第一,农业产量总量徘徊不前,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工业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趋势。第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没有到位。第三,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第四,农村和农业面临不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安全,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与稳定。我国八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多,幅员辽阔。农村的现代化,意味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的繁荣与稳定,意味着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三农”问题不解决,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影响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展将日益严重。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耕地资源将减少,水资源将不足,草原面临退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人类文明也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人类要生存,首先要吃饭,所以说农业是根本。农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其它各部门提供劳动力。农业又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农业的高度发达,将为工业提供丰富廉价的原料,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与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简而言之,即是科学发展观是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与保证的关系,而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社会落实的途径与目标,这种落实体现在“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遵循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中促和谐,在和谐中寻求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时也统领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四、以农民为本是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事物的本源或本体,而是发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发展的力量之源,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紧紧围绕“以农民为本”这一核心而展开的。这就表明“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具体指向不是其他的人,而是广大的农民。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正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这个核心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以农民为本”这一核心,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

农村社会如何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表现在: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要把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现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例6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life, how to prevent and control soil erosion.

Key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 S1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水土保持的意义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目前水土保持由三大类措施组成: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结合耕作,在坡耕地上修成有一定蓄水能力的临时性小地形,如区田、畦田、沟垄种植等。此外,还有深耕、密植、间作套种、增施肥料、草田轮作等,都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或称水土保持植物或生物措施。其主要作用是,改善大地植被,增大地表糙率,从而减轻雨滴对地面的打击,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减缓流速和削弱冲刷力。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修建各类工程改变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从而达到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根据所在位置和作用,可分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护岸工程三大类。

水土保持是江河治理的根本,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源头和基础,是与水资源管理互为促进、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

水土保持是国土整治的根本。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免受外力侵蚀,既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内涵,也是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主要内容。从保护土地资源、减轻土壤退化的角度上讲,水土保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内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平衡,而绝不可轻易地去破坏它。

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基础,处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沿。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是贫困的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争取继续生存、继续发展的权利,必须调整好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调整好经济发展的模式。保持水土,根除灾害,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应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

2 水土保持的预防和治理

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的精髓。预防水土流失就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教育的手段,使人们在生产活动、开发建设中,尽量避免造成水土流失,更不能加剧水土流失。

主要措施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是坚决禁止严重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如禁止毁林开荒等。

(2)是严格控制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并要求达到法定的条件,如实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制度等。

(3)是积极采取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如植树造林等,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治理水土流失就是在已经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采取并合理配置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因害设防,综合整治,使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针对新的水土流失的不断产生、水土流失危害日趋严重的现状,《水土保持法》规定了“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主要是为了控制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对水土资源的破坏。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表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必然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引发人类生存与发展危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为破坏生态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始终把预防监督放在水土保持工作的首位。

水土保持是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要求“各地一定要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已全面启动了跨世纪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已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

但是我们的水土保持意识有待提高、宏观治理力度不够。我国政府相继颁发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水保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宣传不够等原因,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工作技术性、综合性很强,涉及的面广,碰到的问题较多,往往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条件、途径、后果及防治措施等,熟悉看法不一,给水土保持执法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治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各种措施综而不合,也是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治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搞工程的轻视坡面植被建设,搞林业的轻视沟道工程,大大降低了治理的综合效益。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例7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约农业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一家一户”发展方式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这种方式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农业增效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方式也逐步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成了农业的提质增效的制约瓶颈。在“一家一户”的模式下,群众满足于传统农业带来的最基本的效益,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抵制新的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增加了农业的生产成本,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缺乏资金投入,农民不可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大的投入,从而严重制约新技术、新农艺的普及和推广;好的能给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带来推动作用的农业项目落地难。一部分群众有很深的土地情节,他们不愿意搞土地流转,只守着几亩地,给项目落地带来实际的困难。

1.2 集体经济收入严重不足,制约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事实上大多数村缺少集体经济收入,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举步维艰,没钱办事缺钱办事的现象比较普遍。文昌街道地处城区,其辖区69个村居中,城区周边的20个村居每年能有公共积累留存发展,其他村仅仅满足于正常的开支。长此以往,个别基层村居干部就有了畏难发愁情绪,从开始的“想干事”到后来的“干事难”逐步发展成了“不干事”。因此,壮大集体经济收入,保障农村事业正常运转迫在眉睫。

1.3 基层干部和群众素质是制约农村事业发展的关键

思路决定出路。但凡做出点成绩的村居,必定有一个思想解放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带头人,必定又一批敢闯敢试积极配合的干群队伍做支撑。如果政策、资金、人才是农村发展的三要素的话,在当前情况下,最最要紧的是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2 解决对策初探

2.1 推进土地流转实施农业项目招商破解发展瓶颈

2.1.1 打破原有种植经营模式

实施园区以及农业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打破一家一户种植经营模式。近几年文昌街道按照“土地向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的思路,在土地流转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累计流转面积1046.7hm2,占全街道耕地面积的28%,土地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日益明显。通过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培植壮大产业园区,夯实打牢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民可以得到四金:土地流转的租金;在自己流转出土地做工的薪金;可以通过入股形式共同经营的股金通过和项目公司一起生产经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低保障金。群众通过土地流转真正得到了实惠,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也使文昌街道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蔬菜、花卉苗木、丰产林等产业更加有序、健康、快速的发展。

2.1.2 实施招商驱动战略,不断提升园区内涵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丰富农业示范园区内涵、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行农业产业招商,带动农业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目前,全街道农业企业累计达到24家,其中注册资金超过100万元的8家,500万元以上的5家,过千万的4家,发展国家三级以上资质的园林企业3家。

2.1.3 加大扶持力度

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经营,各级应该出台更加有力的鼓励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和更加合理的奖励办法,并将这项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加大奖励扶持。要强化项目招商意识,在切实做好招商引资的同时,要为农业项目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特别是要适当放宽农业设施建设方面要求,在各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2.2 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促进基层组织高效运转

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渠道是多方面的,破解集体收入难题的办法也很多,但是,如何尽快实现基层组织“有人干事有钱办事”的目标,就目前来看最实用的办法就是“以奖代补”的政策扶持办法。要加强财政扶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化解村级债务,形成财政资金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增长机制。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输血作用,鼓励支持农村干部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

3 关于下一步农经工作创新工作的几点思考

3.1 加快招商步伐

坚持农业产业的基地化、园区化和公司企业化,通过进一步加快招商步伐,实现产业聚集、农业技术聚集、农业人才聚集和效益聚集,实现农业层面上的根本转变。

3.2 加快新型农民的培训

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的农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农民群众是我们新战略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因此尽快培育一批思想开放的新型农民迫在眉睫。我们要利用农闲时节和全党上下深入贯彻十精神的有利时机,着力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和农村干部。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培训过程要实实在在,培训内容要切实有效,整个培训要让参训着刻骨铭心。在当前培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2013年先从两方面入手:选派一些思想相对开放能做群众工作的群众和基层干部进入到大专院校学习农村的发展政策和发展思路;邀请这个方面的专家对干部群众进行规模培训。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例8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21-01

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是目前国家在农村必需实施的一项保障措施,是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支付向农村农民提供生存保障,满足农村农民基本需求的政策措施,是稳定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方式。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农民得到保障的依据,是满足农村农民社会保障需求,维护公平正义,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再配制,产生最大收益促使农村经济发展的效途径。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土地仍然是农民生存的安全保障线,很多农民不愿意经营土地又不愿放弃土地,使土地不能顺利流转,降低了土地的使有价值和利用价值,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一、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阻碍了土地的有效流转

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使农民没有顾虑摆脱土地束缚,有效进行土地流转,没有合理的农村社会保障对土地保障的替代,农民就不会离开土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缺乏与农民工相配套的保障制度。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对城市居民是一套政策,对农村农民又是另一套政策 ”,用于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范围小、基底少,而城市保障制度是按城市基本生活保障制定的,进城务工农民不能享受,没有农民工进城的社会保障制度,严重地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出,也就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二是农村农民社会保障费用少,最低生活保障有待提高。我国农村农民的保障制度建立的较晚,社保基金少,农民在面临的市场风险、生活风险时束手无策,为了生活,还得依靠土地、致使农村土地流转畅受阻。三是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渠道单一,农村农民养老金很低。在保险基金的筹集上,资金来源是以农村居民个人、集体以及国家财政三方共同筹资为主要形式。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养老保险制度还在发展阶段,没有重大突破,还没有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四是农村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发放、保值增值进行高效管理的机构不健全,支出水平难以控制,影响着农村农民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建设与农村土地流转的联系

1.土地流转需要可靠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支撑

可靠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是农民摆脱土地束缚,没有顾虑地实现土地流转的依托。没有可靠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对土地保障的替代,农民不会真正离开土地,流转出土地。要想农村土地流转顺利实施,需要满足两个根本条件:一是农村劳动力能够稳定地进入二三产业,家庭收入远远大于农业收入。二是农民在二三产业失业后,社会保障能够为他们解决生、老、病、死、伤、残等事故风险,使生存有保障。这两个条件我国还无法保证,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

2.建立健全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能使土地流转的建立长效机制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大多数农村仍处在被动要方市场,农村农民的土地只是被动地租用部份土地,剩余的土地要么必须在家经营,要么搁荒外出打工。最重要的是,因没有健全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外出打工失业最终还是要回来收回土地依靠土地,使流转出的土地又回到农民手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必要的配套制度之一。我们可以从两者的关联性来分析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对农村土地流转长效机制的促进作用:首先,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使农民彻底从土地中走出来,不再依靠土地,流转出的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统一规划经营。其次,健全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使农民彻底脱离了土地,有可靠的社会保障支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外出打工和为土地规模经营者管理农田所得,农民对土地没有经营权和支配权,使流转出的土地让使用者放心长远规划,产生最效益,建产长效机制。

三、意见与建议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容乐观,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多数农民处于进退两难之中,在家经营土地,有限的土地取得的收入又不能满足货币支出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农民社会保障的不健全,外出打工但收入的不稳定又不能保证生存、生活的需求,使得农村土地最终是他们的落脚点。因此建立健全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让农民从土地中彻底走出来,对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是我国经济发展上一台阶的根本出路。

1.建立健全农村农民外出务工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外出务工土地流转交给集体的农民在政策、社会保障方面着重考虑,制定确实可行的农民工保障政策。

2.完善农村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解决农村农民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加大农村老年人及丧失劳动力的养老,确保老有所养。二是在农村对让出土地的农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三是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逐步提高标准、扩大覆盖面。

3.尽快建立农村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例9

二、组织领导

县成立调研活动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刘冰同志任组长,各课题组牵头县领导任副组长,各课题责任人为成员,负责整个调研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三、方法与步骤

1、拟定调研提纲(7月3日—7月4日):各课题组牵头县领导分别召开调研小组会议,确定课题组成员,具体安排调研工作任务,共同拟定详细调研提纲,经课题组牵头县领导审定后实施。

2、基层调研(7月5日—7月12日):各课题组可采取现场采访、开座谈会、征集论文、查阅资料、参观考察等各种有效形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3、撰写报告(7月13日—7月15日)。

四、调研要求

1、调研活动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加强检查督办。各责任人具体负责所承担课题的组织协调督办工作。各责任单位必须紧密配合,抽调业务熟悉、责任感强、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志参加调研工作,并将抽调参与调研的人员名单及时上报给课题责任人,同时要从时间、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为调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各调研人员必须接受课题责任人的领导,服从课题责任人的安排,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按时按要求撰写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反映情况要清楚,分析问题要客观,对策建议要可行,要将解决当前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将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典型案例相结合,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3、调研课题中,相关乡镇党委政府为责任单位的,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负总责,要安排专人就本乡镇的情况开展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于7月15日前交课题组责任人。

4、课题组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力开展调研,集思广益,综合利用调研成果,调研报告完成后,于7月15日前通过电子政务网传至县委政研室(联系人:上官承钟)、县政府办公室综合科(联系人:田祚立)。

五、调研课题及任务分解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善村干部待遇(牵头县领导:*,责任人:*,责任单位:组织部、民政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党委)。

2、加强城镇社区建设,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牵头县领导:*,责任人:*超,责任单位:人大办、民政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及信陵镇党委政府)。

3、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运行管理机制,让参合群众得实惠(牵头县领导:*,责任人:*,责任单位: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卫生局、财政局、编办等相关部门)。

4、健全经济工作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牵头县领导:*,责任人:*,责任单位:县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纪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

5、加强地灾防治工作,妥善搬迁安置灾民(牵头县领导:*,责任人:*,责任单位:政府办、国土局、移民局、农经局、扶贫办、民政局等部门及各乡镇党委政府)。

6、加强城市管理,理顺管理关系(牵头县领导:*,责任人:*,责任单位:法制办、文明办、文明城市创建办等相关部门及信陵镇党委政府)。

7、加强产业发展绩效考核,促进产业兴县战略实施(牵头县领导:*,责任人*,责任单位:政府办、统计局、商务局及各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办公室等相关部门)。

8、加强转制单位管理,推进以钱养事运行机制正常运转(牵头县领导:*,责任人:*,责任单位:综改办、政协办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党委政府)。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例1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

长久以来,在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的市场经济理论对于完善和发展社会经济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家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对于经济制度的理解都仅仅停留在表面意义之上,没有把握其实质上的真实意思,有时还会和其他经济制度混淆,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1]。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意义和本质特征,对于国家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都是十分关键的。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具有科学合理的社会化发展目标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较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经济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技术现代化趋势也变得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变化,与之前相比,当前的社会分工变得更加明确和细化[2]。另外,对于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讲,跨部门甚至跨国家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及时做出反应,从而有利于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发展,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生产秩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对现代社会经济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制度,因此,设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直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国内和国际形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形成[3]。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不变的经济制度也难以适应社会形式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在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是在继承和批判原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运用辩证主义的思想对原有经济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使经济制度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4]。也就是说,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与当前的初级阶段相适应,由此可以预见,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未来的社会制度经济理论一定会具有较大的差别,并且未来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是在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而来的。可以说,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社会制度相适应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发展的整体形势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密切相关,作为上层建筑的基础,经济水平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整体形势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5]。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的整体发展情况,所以,要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考因素。从图1可以看出,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所以在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应该在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既有的经济理论做出适当的变通,从而使其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提升服务,使经济理论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在此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也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理论。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以公有制?橹魈宓木?济发展形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发展实践中,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有经济来说,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公有制资产的发展情况也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走向[6]。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也说明,公有制经济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支配地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优势,从而更好地体现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体现其制度价值。在当前形势下,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资产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经济制度变革的不同阶段,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形势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例11

一、前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特点是散漫无章,为了推进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改进我们国家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当今社会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发展状况。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不断深化改革的前提下,要以实际手段来推进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创新,来改变当下会计管理散漫无章的现状。以此来实施当下会计管理模式在整个社会中小企业中的运行方式,改进我们国家对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这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小企业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国家实现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现状的分析

目前,我们国家在中小企业的建设发展中,将会计管理模式的发展作为发展中小企业最为重要的方向,这是对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增长最为有利的模式,也是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1.推进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运行方式

在我们国家对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分析和发展的不断推进中,中小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此来作为当今社会经济建设最为重要的前提。我们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一直在发展中小企业的经济建设,这是不断推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模式。但是在我们国家中小企业的整体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在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及理念上还是不够灵活,因此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我们要时刻关注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在整个企业建设中的作用,以此来推进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在推进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战略中,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在中小企业经济发展建设的成因是比较复杂的,这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下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发展特点所导致的,也是我们在不断创新发展中小企业建设方向中需要重点研究的目标。在我们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对于企业会计管理的理论改进方向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同时,不忘记改进当今社会建设管理方式,推进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方向。

2.改进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作用

改进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是发展当今社会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了不断的推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需要时刻关注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发展。因此,在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针对我们国家现今的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来推进会计管理模式的运行,以此来深入的探索如何建设发展我们国家中小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运行内容,推进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稳步前进。当前,我们对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探析还不是很充分,这要求我们不断的分析当下我们国家在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推陈出新并有效的提出关于中小企业建设发展的重要特点以及战略方向,以低成本的方式来实现我们国家在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中的发展方向,以此来完善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际战略。

三、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发展

我们国家在中小企业的经济建设发展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小企业时仍然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会计管理模式的重要目的。我们需要切实的掌握当今社会经济的建设方向,推进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运行,充分实现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中小企业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1.社会科技创新发展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趋势社会科技创新发展在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运行中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这是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改进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中小企业经营方向和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我们需要对中小企业的宏观发展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以此来实现会计管理模式在整个中小企业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制约作用,完善我们国家中小企业对于会计管理模式的形成,从而实现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和发展趋势,以此来推进我们国家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了能够不断的实现当今我们国家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运行,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当下社会科技创新发展在中小企业中的运用,以此来改进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前行动力。2.社会发展对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分析社会发展对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有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这是对我们国家中小企业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模式与手段。在很多中小企业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多是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来选择或是使用会计管理方法,这样就形成中小企业的经济模式过于单一化,不利于中小企业经济建设发展的进步。对于现有的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发展,是实现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不断提升和改进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科技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在当今社会科技改革的大潮中,我们能够切身的感受到社会科技发展给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带来的冲击,这也是目前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对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发展所需要面临的考验。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已经逐渐的认识到当今社会科技创新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力量,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此来完善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运行,同时推进我们国家在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途径和目标。

作者:马慧东 单位: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周航宇.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14,(7):28.

[2]李宏畅.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5,(10):38.

[3]王俊仙.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突破[J].时代金融,2015,(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