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生德育的方法

中学生德育的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1 09:21:50

中学生德育的方法

中学生德育的方法例1

生态道德观是人类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后获得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性认识,其核心理念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生态道德观是学生世界观的一部分,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对于学生的成才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分重要。

1、生物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生物教学工作者除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生物学知识传授的任务以外,还应该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生物教学实践中。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科学发展观中指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由此可见,生态环境问题事关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从当前现状看,某些自然资源狂遭掠夺,自然环境被肆意破坏,土地沙漠化日趋加剧,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在学生中加强生态道德观的培养,形成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刻不容缓;看未来发展,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让这一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是每一个地球公民应尽的义务。树立生态道德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学生抓起,这是生物教学工作者服务于党的事业的光荣使命。

2、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2.1从身边小事做起,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生物教师是现代生态道德观念的主要传播者,应正确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去实践,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过程中,参加无土栽培的同学发现在温室里的蚊子很多,环境较恶劣。有些同学提出驱蚊可以喷洒农药或者用各种杀蚊剂。这建议一提出便遭到反驳,这有违环保,不妥。后经分析,最后提出了温室中可使用活动的窗子来改善环境,而驱除蚊子则采用食物链的知识,抓几条壁虎回来,让壁虎把蚊子吃光,这样做既环保又经济实惠。至此,同学们心中已经形成了较强烈的环保意识,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去保护环境。

2.2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环境道德教育

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多。关键是我们教师要找到结合点,把环境道德教育自然地融于其中,渗于其内,从而收到双重的教育效果。例如,讲完“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提出:如何理解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和大树底下好乘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出: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进而阐明,一棵树尚能感觉到它给人类带来如此的好处,那么一片森林呢?这里有一组数据:一棵生长了50年的树,砍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约合300美元,而这棵树因为制造O2、消耗CO2、保护臭氧层、保护植被、防止水流失等而创造的经济效益约合30万美元,从中可感受到森林在环保中的巨大作用。而我国的现实却不容乐观,由于长期的过度采伐,毁林开荒以及森林火灾、病虫害侵袭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的原因,导致我国森林资源的衰竭。我国森林的覆盖率仅为13.9%,远低于世界30.6%的平均水平,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并积极参加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公益活动中去,为创建生态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3开展主题班会

班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向其他成员提出要求,指明努力的方向,通过班集体制定的纪律、开展的活动、舆论等培养其成员的道德方向。在班级活动中,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积累生活经验,掌握道德规范。此外,班集体能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所以,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展开,具体的方法有:(1)在班会活动中开展生态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的竞赛。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巩固生态知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2)开展讨论和辩论。对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讨论;对国家、地方的重要建设决定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3)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班会,形成环境保护的班级舆论导向。(4)评选出在生态道德行为做得好的学生,作为榜样以示范。

2.4开展专题讲座培养

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比较稳定和滞后,而环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每时每日都在发生着目新月异的变化。为了引起学生对环境热点问题的关注,可以适时地对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比如在人类遭受“SARS”病毒威胁的日子,在“禽流感”传播的惊恐时刻,在“H1N1”到处流窜的危急关头,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开展讲座,学生们一定会环保意识铭记在心,对破坏环境,滥用抗生素的可怕后果认识深刻。也可结合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开展讲座,让学生学会从生态整体的角度思考自身行为,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

2.5通过法制教育培养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仅仅采用道德约束是不够的,还必须用强有力的法律做保证,在生物教材中也列举了许多与生态保护有关的法律,比如我国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草园法》、《渔业法》等,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法制意识。

3、结束语

生态道德意识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要随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让学生们谨记:只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规律办事,才能使自然界赐予人类的宝贵财产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人类才能持续拥有这唯一美好的家园——地球。

参考文献:

[1]陈建秋.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J]. 新教育, 2009,(Z1) .

[2]张海平.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J]. 中学生物学, 2005,(04) .

中学生德育的方法例2

 

 生态道德观是人类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后获得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性认识,其核心理念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生态道德观是学生世界观的一部分,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对于学生的成才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分重要。 

 1、生物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生物教学工作者除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生物学知识传授的任务以外,还应该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生物教学实践中。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科学发展观中指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由此可见,生态环境问题事关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从当前现状看,某些自然资源狂遭掠夺,自然环境被肆意破坏,土地沙漠化日趋加剧,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在学生中加强生态道德观的培养,形成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刻不容缓;看未来发展,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让这一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是每一个地球公民应尽的义务。树立生态道德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学生抓起,这是生物教学工作者服务于党的事业的光荣使命。 

 2、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2.1从身边小事做起,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生物教师是现代生态道德观念的主要传播者,应正确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去实践,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过程中,参加无土栽培的同学发现在温室里的蚊子很多,环境较恶劣。有些同学提出驱蚊可以喷洒农药或者用各种杀蚊剂。这建议一提出便遭到反驳,这有违环保,不妥。后经分析,最后提出了温室中可使用活动的窗子来改善环境,而驱除蚊子则采用食物链的知识,抓几条壁虎回来,让壁虎把蚊子吃光,这样做既环保又经济实惠。至此,同学们心中已经形成了较强烈的环保意识,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去保护环境。 

 2.2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环境道德教育 

 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多。关键是我们教师要找到结合点,把环境道德教育自然地融于其中,渗于其内,从而收到双重的教育效果。例如,讲完“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提出:如何理解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和大树底下好乘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出: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进而阐明,一棵树尚能感觉到它给人类带来如此的好处,那么一片森林呢?这里有一组数据:一棵生长了50年的树,砍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约合300美元,而这棵树因为制造o2、消耗co2、保护臭氧层、保护植被、防止水流失等而创造的经济效益约合30万美元,从中可感受到森林在环保中的巨大作用。而我国的现实却不容乐观,由于长期的过度采伐,毁林开荒以及森林火灾、病虫害侵袭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的原因,导致我国森林资源的衰竭。我国森林的覆盖率仅为13.9%,远低于世界30.6%的平均水平,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并积极参加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公益活动中去,为创建生态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3开展主题班会 

 班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向其他成员提出要求,指明努力的方向,通过班集体制定的纪律、开展的活动、舆论等培养其成员的道德方向。在班级活动中,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积累生活经验,掌握道德规范。此外,班集体能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所以,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展开,具体的方法有:(1)在班会活动中开展生态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的竞赛。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巩固生态知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2)开展讨论和辩论。对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讨论;对国家、地方的重要建设决定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3)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班会,形成环境保护的班级舆论导向。(4)评选出在生态道德行为做得好的学生,作为榜样以示范。 

 2.4开展专题讲座培养 

 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比较稳定和滞后,而环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每时每日都在发生着目新月异的变化。为了引起学生对环境热点问题的关注,可以适时地对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比如在人类遭受“sars”病毒威胁的日子,在“禽流感”传播的惊恐时刻,在“h1n1”到处流窜的危急关头,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开展讲座,学生们一定会环保意识铭记在心,对破坏环境,滥用抗生素的可怕后果认识深刻。也可结合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开展讲座,让学生学会从生态整体的角度思考自身行为,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 

 2.5通过法制教育培养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仅仅采用道德约束是不够的,还必须用强有力的法律做保证,在生物教材中也列举了许多与生态保护有关的法律,比如我国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草园法》、《渔业法》等,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法制意识。 

 3、结束语 

 生态道德意识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要随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让学生们谨记:只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规律办事,才能使自然界赐予人类的宝贵财产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人类才能持续拥有这唯一美好的家园——地球。 

 

参考文献: 

[1]陈建秋.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j]. 新教育, 2009,(z1) . 

[2]张海平.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j]. 中学生物学, 2005,(04) . 

中学生德育的方法例3

初中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所面临的环境比之前同龄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环境要复杂的多,社会媒体技术的发展,让学生拥有了多种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难免产生价值观的冲突和矛盾。这都不利于初中生价值观的成长。所以加强初中生德育工作的开展,让初中生更好的接受正确价值观引导,对于其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端正思想,开展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一、初中学生德育方法艺术性发展的必要

初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最为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教育方法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呈现,也关系到教育过程的效率问题。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开始不断的探究德育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发展,其发展的必要性主要有。

(一)开展德育方法艺术性的发展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所以艺术性的教学方法,是比较注重学生的情感感受,根据情感需求,有针对性的展开具体的人性化的教育。在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方面,教师开展艺术性方法教学就是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感受,是围绕着学生所开展的具体工作。以学生为发展中心,注重了学生的内心发展。这种德育工作更具有渗透性,更正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二)德育方法艺术性的发展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教学重点,德育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涉及到学生的个人成长。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德育教学水平。随着我们艺术性教学方法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这种要求会促使德育教师不断的进行能力培养,增强自身能力的同时更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课堂。

(三)德育方法艺术性发展让德育工作更加的丰富

教育方法的艺术性发展,就是通过使用多种方法更好的传输德育内容,通过有趣多变的过程,学生在良好的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丰富了德育工作。可以说,德育方法艺术性注重了教学的艺术性发展,其教学质量的有效性随之也就会产生。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认识德育工作重要性基础上更好的参与到德育的学习中。

二、初中学生德育方法艺术性展开的现状分析

当前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也开始注重了方法的艺术性,在探究艺术性发展的过程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更好的促进了德育工作的进行。除此之外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就其现状来说主要表现为。

(一)德育教师与学生缺乏深入的交流与互动

在德育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其教学地位决定了教师在权威上、教学地位上的主导一方,其和学生有些一层天然的屏障。而教学方法艺术性的发展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以此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实际情况则是,教师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心理,只是针对个别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教导,这种滞后性的引导仍无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就无法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

(二)学生德育学习兴趣仍有待提高

虽然现在的德育教学主张可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发展,但是部分学生仍然是对德育内容有一定的抵触,认为德育内容较枯燥和繁琐,不愿意学习德育。为此,无论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以艺术性的方式吸引学生,但仍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无法真正的融入到德育的学习中。

三、提高初中学生德育方法艺术性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学生德育方法的艺术性方法,让艺术性的德育教学过程更好的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一)教师加强自身与学生的沟通,建立亲密关系

从事德育教育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赢得学生的信任,逐渐的培养自身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只有更好的与学生互动,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价值观的内容,能够学生错误的思想或者困惑进行及时的纠正,以此更好的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发展。

(二)利用现代的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当前现代的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技术、录音机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共同动员感官、听觉和想象力等。让学生不仅接触枯燥的课本,更能通过冬天的图片感受到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的真实性。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更積极的投入到德育内容的学习中,以此通过学习进行自我成长和自我约束。

(三)加强对德育教学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

在教师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也要加强对德育教师的教学考核,对其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实施全方位的考核,以此更好的激励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能较好的反应出当前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学生的德育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发展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形成,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促进学校德育水平的提高。针对当前德育工作开展的现状,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从而让德育工作更好的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虎.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的德育教学[J].学周刊,2017,(29):176-177. 

[2]彭迪锋.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分析[J].学周刊,2017,(25):69-70. 

[3]张大勇.初中德育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才智,2017,(01):95. 

中学生德育的方法例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74-02

一、引言

21世纪,信息科学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视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现行的教育理念也明确指出: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要不断的学习、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也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尤其是融合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的多媒体技术。

当代建构主义者认为: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导致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因此,知识构建的过程,是应该由作为主体的受教育者自身,即学生主动完成。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理论研究表明:知识的获取途径有三条:视觉、听觉、视觉加听觉。获取内容最多的途径是视觉加听觉,可以记忆65%的内容;如果受教育者只通过视觉来学习,只能记忆25%的内容;如果仅依靠听觉,则只能记忆15%的内容。这些数据可以证明,在德育课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视听觉环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针对“90后”的德育课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一根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说到尾”。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完全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尤其是对于“90后”而言,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可度,更是不高;更不能适应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实现。新课改要求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此背景下,如何使德育课教学突破陈旧的形式,如何调动教育主体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成为目前德育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便捷有效的操作平台。伴随着学校网络教学条件的日趋稳定和成熟,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德育课课堂教学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笔者认为,面对当下的学习主体“90后”,我们更应该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技术,将该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形成更为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学生学习主动性更强的新的教学方法。

(一)有效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使多媒体信息向多角度、多元化转换

网络学习的交互性是指人与人、人与电脑、电脑与电脑之间,通过不断的双向交流,从而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90后”的成长过程,恰好是计算机网络蓬勃发展的时期,网上冲浪、利用网络了解信息,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计算机的交互性在课堂的运用,就能够更好的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角色转换,学习主角的兴趣可以被完全激发,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随之提高了。

例如,笔者在讲授《法律基础知识》一书中的第三课第四节中的《民事责任的种类》时,就预先让学生做好课前调查,通过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搜集与民事责任有关的典型案例,并通过阅读和查找资料等方法,从搜集的众多报刊中选取一到两个贴近生活的事例。在课堂上,利用20分钟时间让一部分同学以PPT的形式向大家汇报自己的自学成果,其余的知识点,则要求他们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发表见解、交流意见、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争辩中,巩固简单知识点,同时也有利于突破知识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技术,比如他们之前建立的QQ群以及博客等将自己的见解上传,或者对课堂中大家的见解提出质疑,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这些形式的采用,可以让一些平时在课堂上没有勇气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营造出课前—课上—课后热烈交流的学习气氛。

(二)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大限度的运用各种资源;同时,教学的知识容量比传统的教学手段大大提高。然而,鉴于“90后”相对缺乏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的现状,笔者认为,作为国家思想政策方针传递者的德育课教师,身上的责任更重一些。如何有意识的引导“90后”树立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如何为国家造就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每一个德育课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运用,或许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例如,在涉及《加强质量监督,保证产品质量》这一节时,在对课本知识进行分析的同时,笔者还特别穿插了许多关于三聚氰胺事件的相关资讯,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不仅对三鹿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介绍,而且还组织学生一同深入探讨,探究这一事件出现的种种原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爱心,鼓励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更生动介绍社会热点,达到不仅传授了相关知识,同时也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分析,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认同感。

(三)激发信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中学生德育的方法例5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063-01

品德与社会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当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切的,才具有道德的价值。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他们愿意也能够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参与进来,积极自主地去体验。

1 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收集资料,获得亲身体验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如我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进行两个项目的调查:一是让学生对学习用品、玩具、家庭用品等生活中的塑料制品进行调查研究。经过认真、仔细的调查、统计、归纳,学生认识了许多的塑料制品,对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了一个较清晰的了解。我发现学生通过实践所认识的使远远多于老师所能告诉他们的。课前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塑料制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课堂上深入了解塑料制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二是了解自己家里、学校里获周围有哪些“白色”污染,可以采用记录或照片的形式展现。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并讨论调查结果,在讨论中学生充分体会到“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塑料是不是最糟糕的发明”得出“塑料本身没有错,错在人类使用不当”的正确认识,并提供方案和提示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积极行动,通过自身的努力减少“本身污染”。

2 课上选取典型事例,力求真实,唤起生活体验

品德新教材十分重视儿童现在的教育价值,往往选取他们当前的典型生活事件作为教学活动范例,但是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儿童来说,这些“生活事件”又是固定的、静止的和虚化的,只为我们设计教学提供了思路,而要设计学生可以亲历亲为的学习活动还应该回归现实生活,从具体教学对象的生活中寻找活动资源。如我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这一课时发现尽管水就在学生的身边,但学生对司空见惯的水不会太在意,于是我提出了最近爆发的太湖蓝藻事件,果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结合电视上报纸上看到的新闻谈谈自己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学生自然而然地谈到了水污染的严重性。接着,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水污染现象,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的学生说:“听我爸爸妈妈说,小时候河里的水可干净了,可以洗澡,可以淘米洗菜,甚至可以直接饮用呢!可现在太脏了,有些饭店总是把一些食物垃圾和污水倒在河里。”有的学生说:“我常常发现我们家小区后面的河面上漂浮着垃圾,环保工人一直在打捞。”还有的说:“我在报纸上看到有人因为吃了河里的鱼而中毒了呢!”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激起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忧患意识,知道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

3 捕捉鲜活教育内容,激发兴趣,加深学生体验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都向我们道出了同样的心声,那就是生活和教育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相辅相成。教育必须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同时更要服务于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者,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不能局限于一个学期十几课品德教材的教学内容,况且教材上很多内容不是马上跟着时间脚步的脉搏,积极把新鲜血液融入到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去。如:在我国欢庆“60周年国庆”这一期间,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国庆的各种资料,观看它的新闻,畅谈心目中的祖国,制作国庆小报,开展“国情知识知多少”知识教师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全身心参与,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我国喜迎国庆这一大盛事,从中自然能感受民族的自豪感、为过效力的荣誉感。

参考文献

[1] 陆秀芬.这样上课也精彩——新课程思品课教学方法点滴谈[J].考试周刊.2009(26).

[2] 李义攒.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4).

中学生德育的方法例6

一、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留守学生中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师资力量缺乏以及教育观念的落后,导致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重视。再加上近年来农村留守学生的不断增多,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则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所在。针对这些留守初中生心理上缺乏家庭的温暖及父母的关爱而形成的孤僻、沉默的性格,必须对其进行及时的纠正,否则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进行,除了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外,还能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指明方向,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做好铺垫。

二、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留守学生的教育特点与方法

1.沟通交流法

留守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与家里的老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代沟,久而久之形成了沉默寡言、孤僻的性格,甚至一些留守初中生在与别人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及厌学情绪,这些都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针对这些学生,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加强与这些学生的沟通、交流,在取得学生的信任后,将思想品德知识渗入到日常教学中,帮助其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比如在进入初中生活的第一课“我是中学生了”的教学前,首先教师要对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个初步了解,教学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哪怕是消极的、片面的,教师也要注意倾听,然后再作适当引导,疏解学生内心的不适,使其尽快投入到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中去。

2.集体参与法

在留守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班级作为其重要的生活场所之一,班级的集体氛围及同学的关爱程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留守中学生的心理、性格。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给留守学生一些关爱,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积极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在集体的帮助下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借助班级集体力量的同时,还需要结合着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性格特点,使他们能够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产生感恩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在上半学期学校召开的秋季田径运动会上,我班取得了年级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其中就有这样的案例。运动会召开前我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优势,于是在班会动员时,我先结合第9课“众人划桨开大船”,让大家一起唱一唱这首歌,然后请同学分别讲述“水珠与大海”“飞天圆梦”“伊索寓言”的故事,再思考“迎国庆”板报比赛没有得奖的原因,引入运动会比赛的话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被激发起来,纷纷报名参加。

3.生活帮助法

与其他初中生不同的是,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年龄比较成熟,在处理家庭琐事的时候比较麻利。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生活的压力,这些学生在生活中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及生理都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及时地给予相应的生活帮助,帮助学生战胜困难,树立起自强不息的信念。在加深师生关系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一次二班前排的一位女生上课时趴在桌上,我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轻声问她什么事,谁知她只流泪不说话。于是我把她带到办公室再次询问,原来是生理期肚子疼,我立即给她一杯热水,又打电话给她的母亲接她回去休息。自此以后,我发现每次上课,这位女生都特别认真,从不会开小差。

4.家长结合法

针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可以与学生的父母保持联系,使学生父母在外工作时,实时的加强与学生间的联系,经常关心孩子,与孩子加强沟通。此外,在家长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理解,教师应及时地对其进行疏导,使其认识到父母工作的不容易,理解父母的难处,努力学习。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只依靠思想品德教师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学校、家长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结合着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德育教育。与此同时,家长在外务工的同时,也应时时刻刻与自己的孩子保持沟通。只有全面总动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学生内心的平衡,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中学生德育的方法例7

一、提高对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

我们中小学的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把我们的思想统一到同志在党的十报告和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要求上来。要提升我们的认识,统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切买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要突出主题,狠抓主旋律。我们中小学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强化学校德育工作骨干队伍的建设,要建设一支过硬的、高素质、高理论水平、高思想道德水准的德育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探索、掌握新时期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脉搏和特点,创新工作方法和途径,以适应“十二五”新时期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需要,努力开创“十二五”新时期朝阳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创新和改进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受社会外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中小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对外部五彩缤纷世界的变化特别给予关注和敏感,很感兴趣,喜欢猎奇探险,趋新求异,寻求独立自主。据近几年来对朝阳市部分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统计显示,有39%的中小学生对传统的说教方式持逆反心理,厌烦、不喜欢再去听老师和家长无休止的唠唠叨叨的说教,也不愿意去听长篇大论的大报告,过去那种添鸭灌输式教育模式已经受到挑战,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设计,应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出发,尊重青少年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一些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德育实践活动,要突出本地、要校的特色,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认知,在自我教育中升华认识,健康成长。2011年,朝阳市各中小学校在纪念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中,朝阳市直中小学及各县(市)区中小学都采取不同形式,普遍开展了内容丰富多彩、热情洋溢、充满激情、生动感人的活动,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师生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意志。

三、加强和改进家长学校工作,努力办好中小学的家长学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并明确要求,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使家长学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一点现代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懂得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和艺术,特别是有关安全管理,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使家长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学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家长学校在转变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传授科学的家教知识及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朝阳市千余所中小学家长学校中,有三分之一家长学校办得比较好,比较规范,按照辽宁省教育厅家教指导组规定的办学标准,做到10有,成效比较显著,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好评。但是还有一部分家长学校不规范,不正规,徒有虚名,只有牌子,没有实际内容,不按计划,按辽宁省教育厅统一规定的《家教读本》授课,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以总结学生学习成绩为主,就视为家长学校开课了,或者外请家教专家上一次大课,就草草收场了。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各中小学校,一定要切实加强对家长学校的领导和指导,将家长学校建设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制,切切实实的把家长学校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来,办出特色来。

四、要注重媒体宣传教育,搞好网络的监督和管理

在信息现代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游戏、数字玩具等已进入每个家庭,进入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城市、县镇中小学生已经处在各种媒体包围之中。我们广大中小学生,通过这些媒体的传播,学习了十分丰富的新知识、新技能,这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益的补充。但是,这些媒体从另一个方面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也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广大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最大弱点就是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弱,宣扬暴力,黄色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是无孔不入的。对未成年青少年学生的毒害不可低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长应该携起手来,与公安、司法、综合治理等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净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和社会环境,打击犯罪,拯救孩子,让孩子远离网吧,远离。要聘请一些离退休的老模范、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担任网吧监督员,与有关部门一道管理好网吧,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避免和消除媒体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做为主渠道教育的各中小学校,要大力宣传、倡导普及安全,文明上网知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防范教育,让学生懂得和明白网络的积极作用及其危害,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思想上筑牢一道“防火墙”。要做好对网瘾学生的心理矫治工作,使他们尽快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我们的广大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对孩子的媒体教育工作,对孩子的上网行为只能“疏”不能“堵”,更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要帮助引导孩子安全上网,健康上网。

五、搞好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和咨询工作

目前,朝阳市1000多所中小学及大中专学校基本上校校(农村村级小学除外)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不少离退休的老教师、老领导被聘为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定时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朝阳师专心理咨询工作搞的非常出色,朝阳市第二高中、朝阳市第一中学、双塔区育红小学、喀左县第二中学、凌源市凌河小学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他们开设了心理咨询专题讲座,办了心理咨询简报,开办校内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广播等。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纠正不良行为,增强学生处理各种矛盾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根据目前中小学生中所出现的抑郁、自卑、孤独、情绪低落、排斥、抵触、没有上进心、厌倦学习,甚至悲观厌世等不良现象,大都是学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失调所致。近几年,个别学生自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必须引起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要搞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杜绝学生自杀悲剧的发生和重演。学校应把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发挥好咨询室的作用,切实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德育的方法例8

(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燕都小学 辽宁 朝阳)

[摘 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

出发点和立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

大问题。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德育为先”列为战略主题的重要内容,这是对广大中小

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育人要求,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下面就“十二五”新时期,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看法,愿与广

大中小学教育同事们共同探索一条育人的新路子,为做好新时期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出新贡献。

[关键词]新时期 中小学 思想道德教育

一、 提高对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

我们中小学的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把我们

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和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要求上来。要提升

我们的认识,统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切实把德育工作摆

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要突出主题,狠抓主旋律。我们中小学的领导干部一定

要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强化学校德育工作骨干队伍的建设,要建设一支

过硬的、高素质、高理论水平、高思想道德水准的德育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对

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探索、掌握新时期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脉搏和特点,创新

工作方

法和途径,以适应“十二五”新时期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需要,努

力开创“十二五”新时期朝阳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 创新和改进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

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受社会外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中小学生的思

想比较活跃,对外部五彩缤纷世界的变化特别给予关注和敏感,很感兴趣,喜欢

猎奇探险,趋新求异,寻求独立自主。据近几年来对朝阳市部分中小学生的抽样

调查统计显示,有39%中小学生对传统的说教方式持逆反心理,厌烦、不喜欢再

去听老师和家长无休止的唠唠叨叨的说教,也不愿意去听长篇大论的大报告,

过去那种添鸭灌输式教育模式已经受到挑战,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设计,应从

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出发,尊重青少年学生的主人地位,设计

一些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德育实践活动,要突出本地、本校的

特色,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认知,在自我教育中升华认识,健康成长。2011年,朝

阳市各中小学校在纪念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中,朝阳市直中小学及各县

(市)区中小学均采取不同形式,普遍开展了内容丰富多彩、热情洋溢、生动感人

的活动,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坚定了广大

师生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意志。

三、 加强和改进家长学校工作,努力办好中小学的家长学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

见》中明确指出: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并明确要求,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使家

长学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一点现代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懂得

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和艺术,特别是有关安全管理,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等

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使家长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学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家长学校在转变家长家庭教育观念,

传授科学的家教知识及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目前,在朝阳市千余所中小学家长学校中,有三分之一家长学校办得比

较好,比较规范,按照辽宁省教育厅家教指导组规定的办学标准,做到10有,成

效比较显著,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好评。但是还有一部分家长学校不

规范,不正规,徒有虚名,只有牌子,没有实际内容,不按计划,按辽宁省教育厅

统一规定的《家教读本》授课,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以总结学生学习成绩为

主,就视为家长学校开课了,活着外请教教专家上一次大课,就草草收场了。建

议教育主管部门,各中小学校,一定要切实加强对家长学校的领导和指导,将家

庄学校建设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制,切切实实的把家长学校工作抓实、抓好、抓出

成效来,办出特色来。

四、 要注重媒体宣传教育,搞好网络的监督和管理

在信息现代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游戏、数

字玩具等已进入每个家庭,进入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尤其在城市、县镇中小学

生已经处在各种媒体包围之中。我们广大中小学生,通过这些媒体的传播,学习

了十分丰富的新知识、新技能,这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益的补充。但是,这

些媒体从另一个方面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也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广大

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最大弱点就是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弱,宣扬暴力、黄

色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是无孔不入的。对于未成年青少年学生的毒害不可低

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长应该携起手来,与公安、司法、综合治理部门协

作,形成合力,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净化学校的

育人环境和社会环境,打击犯罪,拯救孩子,让孩子远离网吧,远离毒品。要聘请

一些离退休的老模范、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担任网吧监督员,与有关部门一

道管理好网吧,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避免和消除媒体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不良

影响。与此同时,作为主渠道教育的中小学校,要大力宣传、提倡普及安全,文明

上网知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防范教育,让学生懂得和明白网络的积极作用

及其危害,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思想上筑牢

一道“防火墙”。要做好对网瘾学生的心理矫正工作,使他们尽快回到正常的学

习生活中来。我们的广大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对孩子的媒体教育工

作,对孩子的上网行为只能“疏”不能“赌”,更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要帮助

引导孩子安全上网,健康上网。

五、 搞好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和咨询工作

目前,朝阳市1000多所中小学及大中专学校基本上校校(农村村级小学除

外)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不少离退休的老教师、老领导被聘为心理咨询教师,定

期定时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朝阳师专心理咨询工作搞得非常出色,朝阳市第

二高中、朝阳市第一中学、双塔区育红小学、喀左县第三中学、凌源市凌河小学

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受到广大学

生家长的普遍欢迎。他们举办了心理咨询专题讲座,开办了心理咨询简报,开办

校内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广播等。在解决新生心理问题,纠正不良行为,增强学生

处理各种矛盾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根据目前中小学生中所出现的抑郁、自卑、孤独、情绪低落、排斥、抵触、没

有上进心、厌倦学习,甚至悲观厌世等不良现象,大都是学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

展失调所致。近几年,个别学生自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必须引起我们各级教育

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

中学生德育的方法例9

在德育实践中,有很多老师将德育课程理解错了,将其演变成智育课,从而改变了其中心定位。在德育课堂的内容处理上着重课堂理论与概念的分析和知识传授,完全是按照课本所讲的题材而授课,是一种所谓的心中有“书”,但目中无“人”。对于德育方法始终保持老套教学手段,是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从而造成了德育效果不很明显。

一、德育方法的基本定位和方法

在中学时期,德育方法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想真正地创新德育方法,首先得明确了解德育方法自身定位,并且将它和德育范围区分。通过长时间的实施,教育界相关部门并没有对德育范围和德育方法含义定位做出合理解释,经常将其融合在一起。而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出发,根本无法做到清楚对德育方法基本定位,从而促使中学德育的实时性并不高。因此,对于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我们应该对中心概念做出明确的区分。

早一阶段,在某本书里对于德育方法作出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实现德育任务性需要经常采用的方法统称德育方法。那为什么是德育方法呢?德育方法主要就是学的方法和做的方法,统称为德育方法。而其中德育方法是说在道德主体的情况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全程活动。相关学校应将学生和老师们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并且井条有序的活动手段所结合才能够实现德育的目的。本文将德育方法锁定为更接近之前说所的相关中学应将学生和老师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并且稳条有序的手段所结合才能够实现德育目的,其概意是实现某种教育目的和任务,教育客体和主体再教育模式的指导下,从而采取各种教育手段所进行的活动总称。

二、德育方法实施的前提与改善

首先,我们需要树立一个完善的思想理念,真正地做到确立德育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导致德育地位没有得到良好的落实,德育经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如果想要有效地提高德育的实施性,首先就要做好教育为首这一点。要稳定地树立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主体意识,把德育工作贯彻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其次,要着重挑选德育内容,要全面体现热、近、小、趣、实这五个理念。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突出“热”这一理念,接近生活,新闻报道、媒体热潮、等特殊焦点应该及时融入课堂中,体现德育内容,让学生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体现“近”这一理念,竭尽全力地追求德育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生活。要表现“小”这一理念,则从小事开始,让学生从坐姿、行姿以及言行举止等方面开始,做一名有教养、有素质的人。要带入“趣”这一理念,要改变德育的内容,使该课堂的图文相称、生动、通俗易懂。要体现“实”这一理念,在德育过程中应该主要体现“实”这一理念,才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例如,教育W生爱集体,就应该把其落在实际的行动上,使学生自觉遵守纪律,从而做到维护班级,维护集体。

改进德育的方法,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创造出更加丰富有意思的德育方法,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从最根本的谈话、讲授、讨论、演讲等方面做出相对的改善,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参观、训练等多方面的做出改善与提升。教师们应该充分得利用场景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冲击学生的感官以及心理素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中学开展德育课程研究,其实就是研究探讨如何让中学的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符合实际,使其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时代性,而且有尤为突出的实效性,这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话题。所以学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结合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德育工作并采取相关的有效方式,从而提升德育的实效性。探索德育的方法,如何有效地提高德育实效,如何让中学德育工作更加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则是每个人应长期研究的课题。

中学生德育的方法例10

中职学生大部分为未成年人,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还未成型,容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偏离正确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对于他们而言极为重要。然后当前我国中职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低下却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导致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方面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学生自身的问题外,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就是当前我国中职德育教学方法单一,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导致学生对德育的兴趣较低。因此,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德育水平,必须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方法进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

一、多种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

传统的课堂教育法可以将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为他们打下良好的道德知识基础,但不能指望单凭这一种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问题。并且中职学生正处于叛逆阶段,他们对传统的、简单直接的、硬性灌输的德育方法尤其反感,因而这种传统的德育方法很难实现德育的目标。

因此在中职学生的德育中,必须注意将多种德育方法融合在一起,取各种德育方法的长处,补各种德育方法的短处,尤其需要重视“隐性”教育的力量。例如,在德育的形式方面,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报告会、辩论会、实践调研等形式;在德育的课堂方面,可以以教学课堂为主,辅之以网络电教课堂等;在德育教材的载体方面,可以以书本教材为主,辅之以声像教材,计算机软件教材,实物教材等。通过多种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将大大的提高中职学生对德育类课程的兴趣,发挥德育课程的真正作用,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德育水平。

二、重视德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中职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某一方面技能的教育,学校专门开设的德育课程相对都较少,基本上都只是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精神来开设德育课程。根据徐骏和徐义华针对武汉市10所重点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现状的调查,80%的学校只在5个学期开设了4门德育课程,20%的学校在4个学期开设了3门课程,如此少的课程完全达不到德育的目标。而其他技能教育类的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大、涉及面广,因而学校可利用其他非德育类的课程来开展德育工作。日本政府就明确要求学校不要把各学科课程教学作为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途径,而必须同时发挥其德育的功能。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不太重视,只是象征性的开设了几门德育方面的课程。在课程排列上,将专业课放在第一位的学校占了40%,将德育课排在第一位的学校只有30%,重专业课、轻德育课的现象非常严重。由于学校对德育工作不重视,学生对德育类课程一般也都不太重视,基本上德育课成了学生逃课、上课睡觉或忙其他学科课程最严重的课程,德育效果也就可见一斑了。

同时,许多学校出于经费、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对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德育方法不予支持,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较低。有的学校尽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除上德育课外,还通过纪念日教育活动、社团活动等形式来开展德育工作,但学校缺乏对这些德育形式效果的评估,德育完全流于形式,忽视了德育的效果。

四、教师的表率作用

中职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相对都较强,通常不会轻易的去模仿,但榜样示范法对中职学生仍然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而在众多的榜样中,发挥作用最直接、最经常、最深刻影响的莫过于教师了。因此,美国教育界多年来不仅对职前教师加强了德育资格和技巧的训练,而且对在职教师进行了严格的政治道德筛选,从而使美国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明显超出社会平均水平。

五、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德育工作

中职院校的生源一般为达不到高中分数线或家庭条件较差的初中生,其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由于其家庭条件或成绩较差,中职学生自卑心理较严重,同时由于社会对中专生的偏见,中职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产生偏差,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

这就要求针对中职学生的德育课程必须浅显易懂,少采取纯理论性的教育,多采用实践性的教育;在课堂形式方面少采取直接的灌输,多采取辩论会、社会实践等方式,一方面更容易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兴趣也较高,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高了其学习效果也自然就上去了。其次,德育要侧重对中职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多给予肯定、赞许、表扬、奖赏,少使用批评、惩罚的方法。因此中职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进步,尤其是一些落后生的进步,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给予鼓励和强化;同时教师还必须善于启发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克服其自卑感。

中职学习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中职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德育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各中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针对当前中职学生德育水平不高的现状,各中职教育学校必须对传统的德育方法进行改革,积极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的德育方法,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中学生德育的方法例11

(一)构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体系,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从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坚持“三个面向”的发展方向

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双重效应: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生成,同时诱发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力尚不发达,法制尚不够健全,市场经济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学校德育工作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这种情况,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应当处理好德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德育导向的一元化与道德实践的多元性的关系。

(二)构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德育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明成果

德育体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道德文化,它的民族特色源于其母体传统文化的民族特性。中国古代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的统一,以伦理道德、人生价值的探究为中心,是一种伦理型的哲学体系。通观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最为典型的五个方面:(1)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2)推崇仁爱原则,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及人际和谐;(3)提倡人伦价值,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5)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

西方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主导精神和价值取向,这就是个性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制精神、功利精神。这五种精神凝聚着西方文化的精华。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其中先进的思想道德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决定着整个文化的性质,支配着整个文化的前进方向。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就是根据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整体内涵,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道德传统,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做到“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构建适应我国先进思想道德建设的体现21世纪中国先进文化内容特点和前进方向的学校德育体系。

(三)构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德育体系,就要以中央关于素质教育的精神为指导,突出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宗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德育肩负着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在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一是按照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分别研究小学德育、中学德育、大学德育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衔接;二是将广义的德育分解为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心理教育等五个方面,分别研究各自的特点、规律、内在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操作的模式,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二、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德性论、德育论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本体论基础

1.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德性,人的德性具有整体性、主体性、实践性的特点。德性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德性的整体性与生活的整体性的全面关联,还表现在德性的形式结构与内容结构、德性的理性维度与情感维度的辩证统一。德性的形式结构是个体德性借以存在的形式。一般将德性的形式结构的诸多要素分解为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德性的内容结构指在个体意识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内容的道德规范体系,是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化。德性的内容结构就其纵向来看是由思想道德信念、原则和规范构成的;就其横向来看则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法纪品质、心理品质等构成的。德性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一定的内容总是寓于一定的形式之中,而一定的形式总是具体表现为具有某种内容的形式。

德性的主体性,从哲学意义上讲,主体是人,客体是实践对象。作为道德的载体,教师和学生都应是道德主体。道德主体主要是个体以认识、肯定、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己任的。德性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其实质是学生主体在教师主体帮助下,消化、吸收、实践德育内容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处在一定社会和自身成长的发展阶段,受社会环境和自身道德发展规律的制约。然而,道德认识的发展,道德情感的提升,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具有不可替代性。

德性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知与行的关系中。关于知与行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德哲学对此有十分深入的思考与论述。总的说来,知行统一的主张是一个基本的取向。

2.德性的整体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内在地规定了德育的整体性、主体性和实践性。

德育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为德育内容的整体性,德育内容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的统一体。其次表现为德育过程的整体性,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德育过程不同于智育过程,一是体现在教育者的组织、教育、引导与受教育者能动地认识、体验和践行的双向互动关系。二是体现在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全过程。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过程。三是表现为德育管理的整体性,学校德育管理是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德育目标与内容、德育途径与方法、德育督导与评价等要素组成的整体。德育工作者要树立整体性德育观,着眼于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

德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所以德育的主体是双主体。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对德育目标、内容的正确把握和对德育途径、方法的正确运用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对德性的形成和发展的自觉意识和对德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上。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双向互动,共同实现德育目标。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德育的实践性首先体现在德育目标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德育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学生的德行上,只有学生践行、践言了,德育目标才算最终实现了。其次,德育过程本身是实践活动。德育活动有多种形式,既有课堂德育活动,又有课外德育活动;既有校内德育活动,又有校外德育活动。这些德育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再次,德育实践活动及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的道德实践能力是学生品德评价的根本标准。

(二)系统科学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方法论基础

1,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原则

系统科学的思想原则和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和最优化等几个方面。整体性是指认识主体始终把研究对象视作一个整体对待,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过程都不是彼此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只存在于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各要素的孤立活动的特征不能反映系统整体的功能和特征,整体大于组成它的各部分之和。

有序性是指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联系及其组织结构的层次性和等级性。所有的系统都由要素构成,系统和要素的区分是相对的,一个系统只有相对于构成它的要素而言才是系统,而相对于由包括其自身在内的更多事物构成的较大系统而言,它又是一个要素,也可称为一个子系统或分系统,因此,系统具有层次性和等级性,系统中要素的组织结构方式,即要素活动的秩序决定着系统的功能。

系统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是相互联系的,任何系统都不是凝固不变、孤立存在的,系统总是在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调整着自己的要素和结构,系统是在从无序到有序、低序向高序和从有序又向无序的反复过程中,以整体性的运动方式得以形成、演化和发展的。最优化是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最终目标。

总括起来说,系统科学研究方法始终立足于从要素、结构、功能与所处环境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中,分析系统中各要素的结构功能,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系统内各要素达到最佳建构和配置,以求系统形成结构最优和功能最优的整体效应。

2.学校德育系统的层级结构

根据德育系统的性质和特点,参考系统科学关于系统分类的研究方法,我们按照“子系统”和“分系统”这样两种方式来划分学校德育系统的层级结构。

子系统主要反映系统的等级性,即系统的每一等级包含有相对独立的多个子系统,系统可以视为在这些子系统的相互联系中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大、中、小三个学段的德育工作作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三者的集合构成学校德育系统。三个学段是学校德育系统的第一级子系统,在每个学段中,各年级德育工作是学段德育系统的子系统,即第二级子系统。第三级子系统是班级德育工作。

所谓分系统,是指系统的各级子系统在某些方面具有意义关系或实体联系,由这些意义联系的方面或有贯通性质的要素以一定秩序组织起来的系统构成所属系统的分系统。就学校德育系统的构成要素来看,无论哪个学段的德育工作,都可以分成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方面,当我们把这六个方面作为各级子系统中的共有因素进行贯通性研究时,就形成学校德育系统的六个分系统。子系统与分系统的关系可以通俗地称为“块”与“条”的关系。

3.学校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就是以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为纬,以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三个子系统为经,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横纵交织,进而构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能够产生更大整体效应的德育系统——学校德育体系。这是一项较大规模的系统工程。

为便于对这个体系整体构架的观念把握,这里用模型法图示如下

三、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内容,是根据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的原理,研究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教育评价六个子体系的纵横两个方向的整体构建。

(一)德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1.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德育目标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德育目标确定的依据,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是根据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在“德”的方面的要求,遵循青少年和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德育目标要力求达到方向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党和国家的要求与青少年成长自身需要的统一。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者在将来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奠定基础。

2.构建德育目标体系的要求

(1)总体目标,一以贯之;(2)学段目标,各有侧重;(3)年级目标,具体明确;(4)情意兼顾,知行统一。

(二)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1.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特定的教育内容。德育内容的性质和构成由德育目标所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为受教育者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发展水平所制约;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现实社会的迫切要求出发。

2.构建德育内容体系的要求

(1)德育内容;循序渐进;(2)德目规范,形成序列;(3)要素完整,层次清楚;(4)注意衔接,螺旋上升。

(三)德育途径体系的构建

1.德育途径的涵义

德育途径是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的渠道,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德育途径体系是以完成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以我国的国情和各级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而提出的。学校德育主要途径包括: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其他各科教学、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班主任工作、党团队和学生会工作、劳动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校外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家庭与社会教育等。

2.构建德育途径体系的要求

(1)德育途径,对应内容;(2)一项内容,多条途径;(3)有主有辅,协调配合;(4)分工合作,形成合力。

(四)德育方法体系的构建

1.德育方法的涵义

德育方法是完成德育任务的手段。

在课题研究与实验中,德育工作者总结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德育方法,概括起来分为四类18法:(1)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2)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3)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4)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

2.构建德育方法体系的要求

(1)根据内容,对应途径;(2)多种方法,优选组合;(3)辩证思维,法无定法;(4)留有余地,鼓励创新。

(五)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1.德育管理的涵义

德育管理是协调实施德育的组织之间、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增强德育实效,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它是整个德育工作的指挥和保证系统,具有协调、组织、实施和评价的功能。

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包括领导体制、法规政策、规章制度、队伍建设、督导检查、考核测评等项内容。

2.构建德育管理体系的要求

(1)理顺健全领导体制;(2)稳定提高教师队伍;(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4)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

(六)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1.德育评价的涵义

德育评价是根据国家对于学校德育的政策、法规、文件、德育大纲等的要求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条件、过程和绩效进行的价值判断。德育评价对德育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校长对班级德育工作和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评价、班主任及教师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品德评价三部分内容。

2.构建德育评价体系的要求

(1)三级评价,体系健全;(2)指标体系,科学简明;(3)认真研究评价原则;(4)正确掌握评价方法。

德育评价的难点是量化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一般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具体标准)、权重、评价方法等项内容。既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具体、简明,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四、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结论

(一)广义理解德育概念,提出了德育内容的“五要素说”

我们对德育概念的界定是: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德育内容包括“五大要素”,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五大要素”各有自己的特定内涵,但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了德育内容的统一体。

(二)系统研究德育体系,提出了“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理论

根据系统论,我们认为学校德育也是一个系统。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就是要使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要素系统横向贯通,环环相扣,形成合力,以保证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使小学德育、中学德育(中职德育)、大学德育等层次系统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以保证各个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各个教育阶段都应有德育整体意识,总揽全局,加强相邻阶段的衔接,防止简单重复或脱节,以发挥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

(三)主张德育文化融合,提出“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的思想

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战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有价值的文明成果,整合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德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主张通过中西文化的融合,构建“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的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德育体系。

(四)重视德育实践环节,提出建立“德育活动课”的观点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德育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德育过程是知、情、意(信)、行诸环节构成的,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意志磨炼和道德践行不是完整的德育。德育活动有多种形式,既有课堂德育活动,又有课外德育活动;既有校内德育活动,又有校外德育活动。其中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是最直接、最经常、最普遍的德育活动。它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应当形成制度,列入课程表,作为德育活动课的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