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乡村教师自述

乡村教师自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2 09:27:24

乡村教师自述

乡村教师自述例1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于我国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中国近代农村改造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笔者拟从乡村建设运动整体和历史事件两个角度,分别探讨在乡村建设运动中职业教育研究的不同视点,意在抛砖引玉,丰富职业教育史研究。

 

一、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与职业教育研究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包括农村经济、县政建设、公民训练、乡村自卫、平民教育、合作运动等内容,渐及各项农村社会事业,与政府的农村复兴策略相呼应。职业教育是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核心部分,乡村建设运动是广义的职业教育推广过程,以政府机关、民间团体、学校机构、社会试验组织等为主体的乡村建设团体虽然从不同的方面入手,但以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为形式的职业教育贯穿了乡村建设运动的整个历程。职业教育是乡村建设运动中平民教育的主体,职业教育的思想、理论、模式及特色在乡村建设运动中逐渐生成。职业教育推动了乡村建设运动,也需要在自我反思的理智情境中推广,审视乡村建设运动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可以丰富近代农村研究的视野。另外,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过程呈现出一些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成果。比如,除了创办专门的职业学校、民众培训班之外,在师范学校和小学还添办了各类民众培训班。在各类职业教育过程中,运用了巡回教学、流动教学、露天学校、小先生教学、生活导师制、巡回书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并同时开发了书法教材、识字课本等教材。笔者认为,提炼并归纳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与实践,对当代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研究等均有可资借鉴的价值,同时也能为当代农民培训提供诸多的培训模式和发展路径。

 

学术界对乡村建设运动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包括史料、专著和论文。

 

首先是代表性的史料。主要有乡村工作讨论会编辑的《乡村建设实验》(第一、二、三集),千家驹等人编著的《中国乡村建设批判》。

 

其次是专著,包括近代版和当代版。近代专著有:古楳著的《乡村教育新论》,古楳编著的《中国农村经济问题》,陈兆庆著的《中国农村教育概论》,陈序经著的《乡村建设运动》。当代专著有:郑大华著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徐秀丽主编的《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李德芳著的《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王景新等人编著的《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研究》。当代编辑的专著还包括个人文集或全集,如《梁漱溟全集》、《晏阳初文集》等。

 

再次是论文。主要有祖秋红的《现代化视野下的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张蓉的《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赵祥斌的《神圣与世俗之间:齐鲁大学乡村建设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何建华等人的《近二十年来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综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3期),骆墨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第3期)。

 

最后是以往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众多试验区的乡村建设实践,叙述了乡村建设运动的情况,并进行了性质评价。研究思路从宏观走向微观,研究内容较为全面,涉及了乡村建设运动的领导人物及其乡村建设思想、经济建设、政治制度改革、平民教育、合作建设等各项事业。但是,以往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的研究意在肯定或否定乡村建设运动,容易忽视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发展模式;多数研究限于单个或几个主要的机构团体或乡村建设派别模式,忽视了其他团体或机构,研究内容往往重复、单调;有的研究对乡村教育运动中的职业教育推广工作未能从专业理论的高度去审视,未能突出职业教育在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共性与个性。

 

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建设团体,对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研究运用如下研究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教育研究方法,并借鉴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视角解读历史;运用个案研究法,选取尽可能多的乡村建设团体机构作为个案;运用比较法,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和特色方面进行比较;运用考古研究法,追踪溯源,实地考察,进行相关问题的考证研究。

 

在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方面,分为两大部分。首先,以学校式、社会式的职业教育作为维度,展示各类机构团体创办职业教育的情境。在政府机关与职业教育方面,介绍以中央机关、省级机关、市级机关、县级机关为代表的政府机关,叙述它们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在民间团体与职业教育方面,介绍以改进社、合作组织、慈善机关等为代表的民间团体,叙述它们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在学校机构与职业教育方面,介绍以大学、小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为载体的乡村建设机构,叙述它们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在社会试验组织与职业教育方面,介绍以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委员会、实验区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团体,叙述它们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其次,从乡村建设运动中抽取案例,归纳职业教育的整体构建和个性特色,分析乡村建设运动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例如,分析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要素,概括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专业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养成的特征以及社会效应,概括农民培训的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还将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选取实验区并以个案形式叙述实验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是进行研究的关键环节。归纳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另外,乡村建设运动涉及了众多的团体和人物,人物的职业身份、政治面貌、思想生成、社会背景以及党派因缘,牵连广泛,关系复杂,厘清团体机构及人物对职业教育推广的作用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困难之处即是创新之处,可以进行如下尝试:一是在选取有代表性的乡村建设实验区时,要考虑地域特色、办学规模、办学特色、办学人物等因素,除了大型的试验机关如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江苏无锡教育学院等之外,还要选取一些鲜为人知的团体或学校,如河南遂平嵖岈山职业学校、栖霞乡村师范学校等,以此丰富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二是从小事件看大道理,将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下,突出团体与政府的互动。三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人物的职业教育思想与理论,确保个案的陈述充满逻辑性、实践性、动态性。四是将众多团体置于同一历史坐标系内,运用当代职业教育理论框架,审视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发展,确保所归纳的职业教育过程充满理论指导性与现实可操作性。五是强化乡村工作报告的诠释与解读,突出文本思想内涵的比较与分析。六是史料研读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二、民国乡村工作讨论会与职业教育

 

民国乡村工作讨论会是民国时期从事实地乡村建设事业的工作者组成的一个工作讨论团体,于1933年7月在山东邹平成立,同时召开第一次集会,后又分别于 1934年、1935年在河北定县、江苏无锡集会。乡村工作讨论会检讨同人所从事的乡村工作;报告工作上的心得与困难;联络感情,研究切实互助方法;交换知识经验,互相切磋商量如何改进工作技能技术。尽管由于战争等原因,乡村工作讨论会未能继续下去,但其在民国农村建设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前途乃至民族命运,影响至深且巨。

 

在研究成果方面,除了前述所有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资料外,还包括以下专门对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研究。首先,近代报刊对第一次集会的研究,可见王伯平等人的《乡村工作讨论会纪略》(《乡村建设》,1933年第3卷第1期)。对第二次集会的研究,可见黄丽泉的《在定县参加第二届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以后》(《新农村》,1934年第17期)。对第三次集会的研究,可见俞振辉的《参加全国乡村讨论会第三届年会回来》(《泸农》,1935年第3卷第5/6期),西超的《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印象》(《中国农村》,1936年第2卷第1期),罗石民的《出席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第三届年会报告》(《广东蚕声》,1936 年第2卷第1期),叶蕖均的《出席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第三届年会的经过》(《民教月刊》,1936年第1卷第3期),常文熙的《专载(一)参加第三次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记》(《社会经济月报》,1935年第2卷第10期)。其次,近代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开会通告,可见《民间》(1935年第2卷第8 期),《民教半月刊》(1935年第22/23期)。关于第三次集会的报道,可见《崇农》(1935年第4期),《民间》(1935年第2卷第12期),《中华教育界》(1935年第23卷第6期)。再次,当代的专门研究可见姜新的《无锡乡村工作讨论会评述》和《民国乡村工作讨论会评议》。

 

关于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学术界对乡村建设运动关注甚多,成果颇丰,对乡村工作讨论会却略有提及,专门研究相对不足,未能深入挖掘乡村工作讨论会在推动乡村建设和民族自救中的社会影响和理论建树。其二,所有的研究大多处于文本描述或评价层面,致使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研究处于静态层面,忽视了人物思想来源的继承性、动态性和批判性。其三,乡村工作讨论会由各个团体组成,以往的研究大多限于单个团体的研究,忽视了乡建运动主流和团体与支流之间的关系,导致乡建运动研究处于分散状态,未能突出共性与个性。其四,对乡村工作讨论会与南京国民政府及国家政策实施的互动研究不够。

 

民国乡村工作讨论会集结了乡村建设运动的经验、做法和教训,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集大成式反思。乡村工作讨论会的三次集会过程同时也是三次教育界大事,对乡村工作讨论会的集会过程和报告文本加以分析也是进行职业教育研究的契机。在三次集会以及所汇集的乡村工作报告中,职业教育是备受关注的时代主题,从三次集会过程以及乡村工作报告中探寻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不失为一种农业职业教育研究的新路径。第一,将所有参会团体置于同一历史坐标系内,可展现各团体及人物不同的农村职业教育思想、理论和出发点。第二,能够更加整体、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乡村建设运动,探讨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第三,乡村工作讨论会融入了人物的思想与理论,具备了一定的乡村建设理论支撑,归纳、提炼了乡村建设理论,为当代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可资借镜与参考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从历史事件入手研究中国近代农业职业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史研究的一个角度。从研究思路来看,首先,要从社会大背景上纵向梳理乡村工作讨论会的成立经过以及三次集会召开的具体过程,并确定事件经过中的关键点。其次,要分析各份演辞与报告,追踪溯源。再次,要将人物思想、理论与集会过程相融合,力求在文本上立论并提炼出具有时代性的农业职业教育主题。从研究内容来看,可分为以下部分:第一,探讨乡村工作讨论会成立的社会背景,涉及中国农村、农业的近代变迁、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以及本会的发起经过。第二,叙述三次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召开,即邹平集会、定县集会、无锡集会。可以分别叙述集会过程,包括筹备情形,涉及开会通知、大会程序及工作报告条例;参会人员情况;开会经过;工作报告内容;集会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等。第三,三次乡村工作讨论会的比较与分析。主要是三次集会的目标与宗旨;参会人员的数量、资格与来源;汇报内容的比较;涉及团体及机构的缘起与设立、工作经过、实验心得和未来计划;三次集会的议题分析与比较;重要人物的思想、理论的分析与比较等。第四,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反思与批判。时人对乡村工作讨论会的成立目的以及具体活动过程进行了现实的审视,具体包括江问渔、徐宝谦等人对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反思;李紫翔、孙晓村、张志敏、千家驹、吴半农、孙冶方等人对邹平和定县的乡村建设实验乃至农村建设运动所作的分析与批评。第五,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现实思考与启迪。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历史定位,包括新建农村实验区的扩大,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农业农村研究的加深以及技术的推广等;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社会理想受挫的原因,包括战争、经济、政府政策方面的因素等。

 

乡村教师自述例2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112-02

开展校本研修,不但可以增强乡村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实现乡村教师反思、成长的关键措施。视频案例作为校本研修的关键,利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开展乡村教师校本研修,可以给校本研修提供新途径和新方法,给落实校本研修工作创造条件。当前,学校在开展乡村教师校本研修的过程中主要采用3种方式:第一,现场观摩,可以更好地体会教学氛围;第二,录像分析,反复观看,不会受到时间制约;第三,文本案例,突出重点,调动思考问题和反思问题的积极性。这三种方式有利有弊,当作校本研修工具,都会存在一定不足。目前,广泛应用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可以将这三种方式的优势进行结合,利用技术方式,全面发挥自身优点,是当前开展乡村教师校本研修活动的有效工具。

一、校本研修和视频案例的基本概述

1. 校本研修

“校本”主要是指把学校当作基本,在学校的管理范畴内处理学校存在的问题。“校本”主要是以学校本身存在的不足为起点,终点是处理学校存在的各项问题,把学校全体人员当作进程和主体。所谓校本研修主要是指,把学校当作基本研究和学习对象,如果其内涵可以拓展,还应包含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主要对于学校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校管理人员与乡村教师为主体的参与人员实现研究学习,同时将科研成果运用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校本科研维度涉及4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标准,第二方面是主体,第三方面是进程,第四方面是成果。其中,标准指处理学校各项问题,主体指学校管理人员及乡村教师,进程指校本活动的流程,成果指实践应用。

2. 视频案例

视频案例主要把视频当作工具,把主题当作核心,把存在问题或者难点的教学案例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制成作品集,可以把视频延伸成超媒体,其中包含了视频、语音、图片等。视频案例教学主要是利用超媒体方式对教学中典型案例进行讲解,进而落实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主要是通过教学设计,利用现代化技术,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专业性意见、通过评价的方式进行整合,它不是教学活动的简单记录,而是理论和实践有效融合后得出的产物。

二、运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开展乡村教师校本研修的主要作用

1. 有利于资源整合,给内隐知识展现提供条件

课堂教学作为一项具备一定繁琐性的文化活动,教学方式及策略一般隐藏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同能够讲述的外显知识一样,可以放置在书本里被人了解。所以,教学方式及策略需要融合其所处的真实背景。一个完备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需要包含6项基本内容,第一项是案例背景,第二项是教学规划,第三项是乡村教师思索,第四项是专业评估,第五项是同行评估,第六项是学生反映。其内容多样,层次分明,不仅含有实践知识,还具备理论知识,把理论运用多种方式融合到实践中来。借助视频案例,引导乡村教师建立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和知识,同时将其和教学理论结合,进而给乡村教师在应对新型或相似教学案件时整合相关的知识提供便利,起到展现内隐知识的效果。

2. 扩大乡村教师认知空间,调动其研修自主性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可以给乡村教师营造真实、多样的展现环境,提供一个更直截了当地观察教学方式的平台,对乡村教师进行全方面调动,极大限度地延伸其认知空间,激励其对自身教学方式进行思考,让乡村教师研修动力由外在驱动逐渐演变成自主参与,也就是说由内而外形成自主学习动力。

3. 提供探讨平台,让乡村教师成为研究者

案例研究作为一项具备可操作性的行动探究,根据案例信息对其进行多方面分析和探讨,这也是把乡村教师当作主导的研究过程。课堂教学视频案例需要融合乡村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的思索和疑惑、同行和学生的真实反映、专业人士的意见等,其内容多样、情景真实,能够给乡村教师教学探索和思考提供空间。除此之外,乡村教师不单单作为案例受益者,也是案例的营造者。我们可以把视频案例当作一个探究项目,需要有乡村教师、培训人员、教研人员、专业人士共同合作,落实任务。每一位乡村教师都需要具备多项能力,其中包含教学流程规划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内容探究能力、教学理论修养等。所以,在制作视频案例时,也可以当作乡村教师学习和探究的过程。

三、运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开展乡村教师校本研修的相关措施

1. 做好课堂教学评估工作

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内容做好评估工作,并结合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这也是开展校本研究、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手段。课堂教学评估主要是利用评估人员对教学全过程的听、看、问等方式,在理性探究的条件下,对乡村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特性、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要想在n堂教学评估中应用视频案例,首先应准备完善的教学课堂,这样能够让观课人员不用身处教学现场也可以观看教学全过程,因为视频案例含有非线系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以多方位的视角全面地掌握教学情况,对教学过程中乡村教师的真实情况及教学标准的落实进行合理评估,进而提出改善措施。教学评估不仅具有阶段性,还具有不间断性,它可以对实际存在的不足进行评估,还可以实现发展性评估。利用视频案例具备的链接能力,把被评估人员多个时期的教学视频及评估结果进行衔接,对其发展和完善过程进行观察,从而推动乡村教师专业性发展。

2. 提升乡村教师自我反思意识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乡村教师对之前教学情况的重新认识,对之前教学方式及表现出来的教学策略的扬弃。每个乡村教师,都需要对之前教学活动中的成功或者失败进行反思,从中吸取教训,从而对今后的教学进行科学规划。只有乡村教师主动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将反思自身作用进行全面发挥,实现自我超越。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主要是借助真实教学环境及教学情境,调动乡村教师学习及思索的积极性,同时实现其自主反思。乡村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案例中的超媒体功能,自主选择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多方位、多含义的分析,将思索的问题集中在由外显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内在教学理念。乡村教师还能借助数字视频技术结合自身需求暂停在某个画面上,采用不同脚本,预留充足的反思时间,重复播放精彩画面,提高乡村教师反思深度。乡村教师自我反思框架见图1。

3. 构建校本研修资源库

和文本案例及课堂录像进行比较,视频案例在资料信息库构建方面具备较强潜力。一个完备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涉及较广泛的教学内容,同时资料分配合理,这给学习人员搜索与调用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是乡村教师主动学习、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主要资源。

超媒体视频案例可以借助自身的非线性能力,随时收集新型的教学资料,将其列入案例框架。只有在满足硬件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借助超媒体技术给乡村教师开展教学研修活动提供有效的资料链接。

总而言之,在乡村教师校本研修中运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可以校本研修载体更加鲜明和具体,同时也将视频案例具备的价值进行展示和应用。利用视频案例来构建教学平台,实现教学信息化,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教研成本,还实现了教学资料的丰富性,调动了乡村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提升了乡村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机会,对教研共同体进行优化。运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开展乡村教师校本研修,除了可以推动职前乡村教师培养之外,还对乡村教师更好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左明章,雷励华.面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频案例资源建设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9):77-84.

[2] 陈欣.乡村教师研修模式改革:课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探索,2014,(11):73-76.

乡村教师自述例3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038-02

和谐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结构状态,也是事物运行的最优功能状态,和谐是和谐教育的必然追求。和谐教育是实现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和谐而达到教育价值最大化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将有效促进个体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教导人们以和谐思维处理自身自然与身外自然的关系。随着教育的功利化、谋职化所带来的弊端,追求身心和谐的教育思想受到普遍欢迎。事实上,陶行知作为中国“五四”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人民教育家,他所提出乡村教育思想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和谐”的字眼,但无不闪耀着和谐的思想,在当时社会乃至今天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和谐思想的产物

所谓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可见,承认事物的差异和矛盾,主张事物发展的多元化,是实现和谐的前提。陶行知正是在推行“新教育”期间,在发现矛盾解决问题过程中,创建了乡村教育思想。

乡村教育思想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应发挥对教育的动力作用。第二,社会即学校。传统教育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将学校与社会之间造了一道高墙,“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拆除,把学校拓展至大自然,拓展至整个社会。第三,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是“事”,就是实际生活。在生活里,对事是做,对己之长进是学,对人之影响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由此可见,乡村教育思想的内容和表述形式无不体现多元和谐思想。第一,“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这个 “即”字,现代汉语解释中,是“靠近”、“接触”。实际上,这与哲学里把不同事物置于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的含义相近,强调两者虽有差异性,也有同一性。第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与中国和谐文化所说“天人合一”的表述如出一辙。可以说,乡村教育思想是和谐思想的产物。

二、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目标指向

1.培养个体“五育”全面发展。陶行知很早就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观点。他说学校要使学生“全部发育”,“身体和精神,要全体顾到,不可偏于一面。”在批判旧教育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中国乡村教育应适合中国的乡村实际生活,贴近农村生活实际,满足中国农民的实际需求,主张建设活的乡村教育,就是“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意在用教育的力量,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这种“新生命”,就是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新式农村建设者。陶行知提出的这个培养目标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

为了培养学生“五育”全面发展,造就身心和谐、有生活力的学生,陶行知提出“以国术来培养康健的体魄,以园艺来培养农人的身手,以生物学来培养科学的头脑,以戏剧来培养艺术的兴趣,以团体自治来培养改造社会的精神”。可见,培养个体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构成了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目标指向。

2.倡导人与人关系和谐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处、友好亲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不仅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人际之间的纷争,而且由于人们同心协力,心存感激,将能更好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最根本因素是加强个人素养,而提高个体素养的关键在于教育。

陶行知提出“教育为农人服务的方针”,乡村教育不只是培养农民劳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民的素养,培育出“手脑并用”的农民,做到“种田的仍旧种田;种菜的仍旧种菜;守牛的仍旧守牛,抓住你的饭碗求学,抓住你的饭碗教人”。陶行知深知农村社会是个熟人社会,邻里间交往甚密,充满着情感性的关系,彼此也都认同各自社会角色,农民有其自在的生存之道和处事之道,以此感觉平衡和满足。

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陶行知看来,教育既为改良社会而设,也不能脱离社会孤立发展。他指出,教育的使命应该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说到底,就是“要教人民造富的社会,不造富的个人”,使富力成为人民的富力,政治力成为人民的政治力,教育成为人民的教育。只有把政富教三者结合起来,社会才能得到改观。因此,教育必须面向经济,与工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使中国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实现工业化,“创造富的社会”,为人民大众谋幸福。由此可见,陶行知“政富教合一”的思想,体现为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均衡与持续发展,这实际上勾勒了一幅和谐社会发展的蓝图。同时,他认为,“乡村教育是不能关其门来办的,一定要与城市打成一片”,要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同时,要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知识。

三、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

1.强调“农民至上”。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关系全局的根本性问题。陶行知认为,中国以农立国,只要农民有出路,中国就有出路。“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这就是说,全国有三亿四千万人民住在乡村里。所以乡村教育是远东一种伟大之现象。凡关心世界问题的人们,决不至忽略这种大问题——无论办得好不好,中国的乡村教育关系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民。”

他特别指出:“乡村教育关系到三亿四千万人民的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办得不好,能叫农民下地狱。”因此,他号召一大批人才把整个心献给三亿四千万的农民从事乡村教育,要把整个的心献给农民,要向着农民“烧心香”,要在心里装着农民的甘苦,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到的幸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农民至上”,才能为农民服务,担负起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

2.关注教师发展。“师范教育可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发展农村教育,改造乡村生活,关键是有好的师资。“地方教育及乡村改造的成败,是靠着人才为转移。所以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也就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陶行知主张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为此,陶行知高度重视教师的整体素质对教育的作用。他认为传统教育中“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教师成了传递知识的话筒。而真正“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更不是拿书本去配学生,或拿学生去配书本,把一切活生生的东西往死里教。”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去独立学习。同时,教师的“教”要向学生的“学”看齐,一面教,一面学,不断吸收新知识,给自己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发展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作为新型农民提升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平台,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并指出,新农村建设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陶行知关于乡村教育思想的表述,使我们认识到农村社区教育在中国当前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区教育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教育形式,农村社区教育将终身学习与农村社区有机结合,为终身学习找到了良好的依存环境和最佳的组织形式。

农村社区教育必须与农业、农村紧密结合,才是“活的乡村的教育”。一方面,农村社区教育要围绕产业特色,开展农业生产、种植、养殖等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善于因势利导将丰厚的传统文化引入社区教育,使中国农村传统的民风民俗得以发扬。农村社区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也可以大大促进农业农村文化的发展,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是在推行“新教育”过程中,运用和谐的思维方法加创建起来的。无论从其内容实质还是其表述形式,都体现了和谐思想,即教育与生活的和谐,学校与社会的和谐,教学做的和谐。这一思想,对当今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长明.教育的革命——从工业文明的谋职教育到和谐文明的和谐教育[J].济南大学学报,2004,(3).

[2] 陶行知全集:第1卷[M].重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乡村教师自述例4

【理论链接】

1.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这一活动,展示优秀乡村教师的高尚精神风貌,不但有利于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

2.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优秀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系列活动,能够唤醒人们深藏内心的奉献精神,进而激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搞好本职工作,激发社会各界对教育、特别是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和理解。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必要要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系列活动,有利于宣传、学习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通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是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5.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是要以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引领社会风气,用与时俱进的道德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6.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学习最美乡村教师精神品格,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7.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最美乡村教师不计报酬、不辞辛劳,为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作着自己独特的贡献,他们的事迹感动并激励着无数人。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最美乡村教师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的身上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集中表达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追求,也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

【创新预测】

1.下列是对“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在全社会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C.发挥先进人物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2.在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上,我国首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说:我们的成长经历中,伴随着乡村教师的爱和激励,他们点燃了学生孩子无数的梦想,也扶着我们一步一步地成长,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有形的 B.先进文化自然能够战胜落后文化

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 D.文化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在当今社会,有的人计较索取,最美乡村教师却以奉献为荣;有的人追逐名利,最美乡村教师却以责任为重。最美乡村教师引领着时代先进的风尚,诠释着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净化着社会的风气。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告诉我们

A.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B.人的自私本性是难以改变的

C.青年人的价值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D.成为别人学习的模范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4.当前,我国之所以要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及其类似的道德教育活动,是因为

A.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世风日下 B.社会意识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C.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同时变化

5.中国有近一半的人生活在农村,近一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无数乡村教师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在中国最贫穷、最偏远的基层学校默默坚守,为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作着自己独特的贡献,他们的故事令人感动、让人牵怀。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唤起了更多的人关注中国农村教育现状,不少单位、企业、个人走上了资助乡村教育的道路,用点滴行动,为乡村的教师和学生送上温暖和祝福。

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说明,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感动他人的人,让我们在传播道德模范感人事迹的同时,也从自我做起,用自己的言行汇聚成无穷的道德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1)运用“文化的作用”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应该怎样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

(4)最美乡村教师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D 2.C 3.A 4.C

5.(1)①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使不少单位、企业、个人走上资助乡村教育的道路,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②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让人民群众受到了教育,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③在乡村教师崇高品格的感召下,社会各界用自己的行动支持乡村教育,体现了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④乡村教师的精神品格感动了人民群众,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乡村教师自述例5

领导班子个人述职述廉报告一

20xx年,在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同事的帮助、支持下,我能够从严要求自己,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在汪院长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努力去见证和打造学院的发展,在自己的岗位上学习、探索、进取、奉献,将全部的身心与学院融为一体。本人在学校各部门领导和学院汪院长及其他同事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下较好完成一年的工作,下面对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遵规守纪,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我在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要求自己。带头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努力提高工作质量。能认真学习法律,学习贯彻遵守维护党章,严格要求自己,廉政意识强,没有做违法违纪的事情。自觉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为师生服务的宗旨意识,自觉从行动上加强担当的责任意识,把师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作为自己工作奋斗的目标。注重党性修养,不搞个人英雄主义;大局意识强,懂得大事关乎学校及学院发展,轻重涉及师生利益;对自身职业有敬畏感,对自身角色有使命感。热爱学生,喜爱教育,帮助教师。遵守社会公德,为人师表,处处规范,谦虚谨慎。

二、积极履行教育教学管理职责。

能注意自身的学习提高,把握教改的脉搏;在工作作风方面,能够尊重教师,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在学院管理上,有较强的事业心,有比较清晰的工作思路,有勤奋务实的工作态度,能够恪尽职守,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乐于奉献;在工作业绩方面,没有辜负各级领导和老师们的期望,能较出色的完成上级各项任务。作为学院副院长,我能正确定位,努力做好汪院长的助手,工作上积极配合,思想上主动沟通,用心协助。对学院工作高度负责,不敷衍,不打折,大胆工作,勇于创新。在院长的指导下,制订好学院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使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并注意总结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经验。同时,我还协助院长将教学工作紧扣学院管理目标,体现学院管理风格,能够真正让教学、科研活动凝聚教师团队智慧,使学院教研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

三、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虚心向各方面业务能力强的同事学习,学习专业学科建设领域中的新知识新成就,做到自己不说外行话,不做外行事,而且还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一)课程的面授及教学管理:

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实务、行政领导学、物流资格考证等课程的面授及相关教学管理工作。完成网上教学辅导、期末命题及专业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答辩工作。参与20xx年国开开放教育网上教学检查(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并完成课程平台(导学视频及系列微课5讲)资源的制作及题库建设。

(二)科研、论文及获奖:

1.xx省20xx-20xx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课题:xx开放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研究(第二主研人),在研;

2.xx电大20xx-20xx重点教改项目:《常用办公设备使用与维护》虚拟实验(第三主研人),20xx.6已结题

3.论文“基于模糊划分的自组织模糊特征提取算法研究”,被CSSCI核心期刊已录用;

4.主编《物流信息技术》教材一本(与华新高职院合作),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年2月待出版;

5.专著《基于自组织数据挖掘的客户分析研究》获xx电大20xx-20xx年度优秀科研成果 三等奖。

6.微课《什么是自动识别技术》获xx电大第二届微课比赛二等奖;获20xx年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xx省赛区二等奖。

四、存在问题。

在平时的学院管理工作中,工作还不够细腻,方法还缺乏灵活性;理论的学习和提高还差距,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师的思想工作还不够深入,关心也不够。

回顾一年工作,自己的工作存在不足。近一年的工作,有得也有失。俗话说得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将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认真听取领导、老师的意见,使自己能更进一步,把工作做得更好。

以上述职,敬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领导班子个人述职述廉报告二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按照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突出党的建设、社会稳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民生五大重点,围绕矛盾纠纷化解、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关键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年任务目标。

1、抓班子队伍强核心。乡党委在班子建设中一直致力于“增进团结、提高水平、做好表率”,充分强化了乡党委的核心作用。乡党委在重大事项决策方面始终坚持民主议事规则,狠抓“四个环节”:抓思想教育,继续坚持落实乡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纪律观念;抓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三重一大”制度、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制度、班子成员包村工作制度等;抓执行落实,坚持每周召开班子会,研究决策重点工作,切实营造出民主、透明的执政环境;抓班子建设,坚持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明确班子成员各自承担的行政分工和党建职责,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

2、抓干部队伍聚人心。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乡党委按照“强队伍、创业绩、树形象”的目标,着力强化干部队伍素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乡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路子。不断强化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乡党委把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先导和关键,自觉坚持“讲学习”就是讲党性、抓学习就是抓政治的导向,做到“一级带着一级学、一级学给一级看、一级看着一级学”,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健康发展。利用每周一学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习,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政策理论、依法行政、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3、抓好党建惠民生。乡党委牢固树立“群众第一、民生优先”的理念,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集中力量办大事、实事,千方百计找项目、抓落地,努力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一是推进民生工程建设。20xx年,一大批民生工程开工建设完成,如大富村杨梅树下扶贫安置区建设初步成型,并接受省扶贫办检查验收,荣新、拔英两所村级小学顺利开工,谢拔公路改造已经完成规划设计,进入招投标阶段。二是着力解决群众困难。投资3万余元改造乡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群众来乡办事。实施了新迳村罗背坑、赤沙胜屋段等多条通组公路硬化工程建设,方便村民日常出行。三是多方联动服务群众。充分利用“三送”工作平台,各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发挥能动作用,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认真开展扶贫帮困志愿服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各项活动,真正实现了“让干部得到锻炼、让群众得到实惠”的目标。

4、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有效。一是大力整治“庸懒散”现象,促进我乡干部作风大转变、服务效能大提高;二是坚持不懈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工程招投标程序,对3万元以上项目建设全部由乡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公开招投标。三是认真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对“三重一大”事项提交班子会集体决策研究,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加强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提升政府执行力。20xx年,全乡共查处党员干部违纪案件2起,给予1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1人党内警告处分。

5、工青妇配套组织促和谐。以乡镇实体大团委建设为抓手,在全乡各行各业普遍建立了工、青、妇配套组织,广泛开展各项活动,积极发挥群团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积极做好老人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大力营造老有所为、少有所养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领导班子个人述职述廉报告三

20xx年,区政府领导班子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党风廉政建设,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我乡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按照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突出党的建设、社会稳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民生五大重点,围绕矛盾纠纷化解、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关键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年任务目标。

1、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力度,保持全乡社会大局的稳定。20xx年,我乡共接待来信来访案件21件,依法办法办结20件,率达95%。并且,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开展重大矛盾纠纷和积案化解攻坚行动,化解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遗留各种矛盾纠纷,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成功化解了时间跨度长达20xx年以上的壬田乡杨海华等与荣新村赖山小组林地经营纠纷积案1件,对新迳村大坪山与谢坊久益陂电站建设征地纠纷正在协调化解中,已经初步达成意向。通过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做到为民解忧,真正使群众“消怨息诉”,20xx年,全乡实现赴赣州以上零信访工作目标。

2、做好民政救济和精准扶贫工作,保障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认真做好困难群众和农村低保困难补助的发放、军人抚恤等惠民工作,切实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及住房问题。20xx年,我乡新增农村低保人口20人,发放救灾救济金10余万元。成功识别贫困户884户2861人,大力开展深山移民、避灾移民集中安置工作。

3、抓好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抓好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20xx年,我乡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有11055人,参保率达到98%;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4205人,参保率达68%,享受基础养老金1286人,发放率达100%。

4、注重安全生产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对辖区非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专项检查。20xx年,我乡共检查各类企业24家次,整治各类隐患10处。二是认真落实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辖区内生产、储存、经营场所开展了消防安全排查整治行动。

5、扎实推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把人口计生工作放在统筹社会发展的首位,立足以人为本,积极转变工作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宣传教育模式,创新工作服务方式,坚持依法行政,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积极营造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良好社会环境,有力地推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20xx年,全乡户籍人口出生共158人,落实“四术”措施110例,完成打击“两非”任务1例,落实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50对。

乡村教师自述例6

这一点或许已超出书评之外,但却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并想率先突出强调的一点。我认为本书最打动我、也最值得我们共同为之叫好喝彩的地方,一是它关注基层的情怀和视野,二是他们深耕职教基层的有效实践。他们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了穷僻的乡村,投向了边远的基层,投向了一贯被人们忽视和冷落、甚或可以说被遗忘了的乡村职业教师群体,试图给他们带去慰藉、暖意和力量,给他们创造发展和成长的机会和空间,给中国的职业教育一个践行公平、正义,扶贫扶弱的惊喜与突破。“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个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往往能用一技之长兴一个家庭,富一方百姓。如果培养一个卓越的职教老师呢?那就是‘培育一粒种子,带动一个专业,服务一群产业,扶持一方经济’”(P1)。这是使我深深感动的,也是整个中国职教界都应该对他们报以敬意和感激的。“深耕基层”是眼下一个时髦、潮范的热词,但对于培养乡村卓越职教师资这个活来说,却绝不是轻松、光鲜和博眼球的事,选择这个课题,就是选择了一份责任,一种担当,一种付出。惟其如此,他们的工作才卓有成效。正如本书序言中官春云院士指出:“30多年来,(他们)为全国尤其是中南地区乡村培养中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管理人员近5000人,为社会培养职业教育师范生7000余人,被誉为“南方乡村卓越职教师资的摇篮。”(P1)

二、感佩:“3 D”模式的创新建构

全书的核心是“3 D”模式。所谓“3 D”模式,即“三界(Demarcation,政界、业界、学界)协同”、“三双(Double,双导、双校、双能)共生”、“三维(Dimension,技术维、教术维、学术维)系统”的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模式(P12)。“3 D”模式的特点是内涵丰实、理论丰盈、结构丰富。内涵丰实,是说“3 D”模式有9个基础的构成要素,每一要素都是紧扣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育培训的实体性要素,缺一不可,丰富而又实在。理论丰盈,是指“3D”模式的“三界”、“三双”、“三维”分别运用了协同论,生态学的共生论和系统理论。结构丰富,是指“3 D”模式是一个多层级的架构。第一级是9要素的平列逐一加和,形成“三三三”的鼎足并置结构;第二级是“三三三”合成而归一,建构起整体的“3D”模式。全书的结构体例也体现出独特的创新性,可以用“单纯、独到”四字予以描述。单纯,是说全书的结构只有一条逻辑红线贯穿,就是副标题所强调的“基于‘3 D’模式解释与范式”。独到,是说由一个模式演绎展开构成一本书的整个体系架构的专著并不多见。全书以第三章为核心,构成了一个向心的体系格局。

乡村教师自述例7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包括硬件均衡和软件均衡[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教育资源包括硬性教育资源和软性教育资源两部分。本文在调查天津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时,对于城乡硬性和软性教育资源配置的对比,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定考察指标。硬性教育资源:从教育经费投入来看,用生均教育经费这一指标;从学校办学条件来看,用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等指标;从师资队伍来看,使用生师比、生均达到规定学历教师数等指标。软性教育资源:从学校办学条件来看,用学校环境这一指标;从师资队伍来看,用教师教学观、教学能力、教师情感等指标。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硬性资源配置现状相关数据来自近5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天津教育年鉴》。在研究软性资源配置现状时,使用问卷法。调查对象为天津市城乡小学、初中教师。问卷由4个维度组成,分别是教师教学观、教学能力、情感和学校环境。在设计形式上,各题均采用封闭式并设计成里克特五点量表。在进行问卷试测、修订问卷后开始正式调查。调查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在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间,共在天津市城乡12所学校中发放教师问卷435份,在剔除15份无效教师问卷后,共获得420份有效教师问卷(小学教师问卷220份、初中教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6.55%。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查阅近5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天津教育年鉴》,进行整理、统计发现,总体而言,天津城乡义务教育硬性资源配置的差距还是存在的,但正在逐步缩小,存在较明显差异的是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达到规定学历教师数这两个指标,其他方面的差距并不明显。这说明天津市近几年来推行的一系列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对天津城乡软性教育资源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将问卷数据通过SPSS17.0版本统计软件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进行城乡数据差异检验。下面分小学和初中两个部分,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对天津市城乡义务教育软性资源差异状况进行分析。

1.小学

(1)教师教学观

教师教学观,包括教师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品德发展等的认识。结果显示,天津城乡小学教师教学观差异显著(t=5.420,p=0.000<0.05),城市教师教学观优于农村教师。城市教师比较关注或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占63.01%,农村教师52.06%;比较注重或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城市教师占88.62%,农村教师84.53%;比较重视或很重视自身对学生品德影响的城市教师占94.31%,农村教师91.75%。

(2)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材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应用、课堂管理和师生交往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能力自我评价。结果显示,城乡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差异显著(t=6.749,p=0.000<0.05),城市教师教学能力显著强于农村教师。具体来说,城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教学方法的频率比较高或很高的占91.06%,农村教师78.35%;城市教师对教材掌握程度比较高或很高的占88.62%,农村教师81.44%;城市教师比较擅长或很擅长课堂管理和师生交往的占87.13%,农村教师80.41%;城市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比较满意或很满意的占81.63%,农村教师75.49%。

(3)教师情感

教师情感包括教师满意度、职业自豪感和教师压力,教师满意度具体包括对工资水平、职称评定办法、学校管理、学生素质、与家长交流状况和对教师职业总体等6个方面。结果显示,城乡小学教师满意度差距显著(t=5.455,p=0.000<0.05),城市教师对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更加满意。具体而言,城市教师对所在学校的管理工作和与家长的交流状况更加满意,其中,城市教师对其比较满意及以上的占79.27%,农村教师64.43%;城市教师比农村教师更认可目前的职称评定办法,其中,城市教师认为现有教师职称评定比较合理及以上的占50.41%,农村教师22.68%;工资方面,城乡小学教师总体上对其基本满意,其中,城市教师对其比较满意及以上的占24.39%,农村教师36.08%。城乡小学教师职业自豪感差异不显著(t=1.806,p=0.072>0.05),城乡教师都为从事教师职业感到自豪。这样的职业自豪感使天津市广大教师对投身教育事业保持较高的热情,并且有更持久的内在动力。通过上述维度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城市小学教师职业情感体验更为积极;另一方面,对教师情感的具体分析,从侧面反映出农村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有较大改进的空间,城市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应引起注意,同时城乡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有待提高。

(4)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学校给教师提供的科研环境、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等)和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及学校支持的认识和态度,后者是为了便于与学校提供的客观环境统一起来进行分析,将其归入到本维度内。结果显示,城乡小学给教师提供的支持差异显著(t=4.154,p=0.000<0.05)。具体来说,对于科研,城市小学教师参与科研的频率比较高或很高的占87.80%,农村教师64.95%,同时,城市教师更赞同参与科研(t=3.176,p=0.002<0.05),比农村教师更加认同科研对提高教学能力的作用(t=4.409,p=0.000<0.05)。对于学历培训,城市小学更加支持教师的学历进修,城市教师认为所在学校提供学历进修的支持程度较高或很高的占85.37%,农村教师该比例占75.73%,同时,城市教师对学历培训对提高教学能力的认可程度显著高于农村教师(t=3.650,p=0.000<0.05),城市教师进修的意向也高于农村教师(t=2.343,p=0.020<0.05)。对于非学历培训,城市小学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城市教师参加非学历培训频率较高或很高的占71.54%,农村教师53.61%,并且城市教师对参与培训的赞同程度高于农村教师(t=2.052,p=0.041<0.05)。对于城乡教师交流,城市教师更认可其对缩小城乡校际间差距的作用(t=2.571,p=0.011<0.05),但是农村教师参加城乡教师交流的频率较高或很高的占55.67%,并且认为作用一般,而城市教师该比例为33.33%,也就是说,农村教师是参加城乡教师交流的主体,但其对城乡交流作用评价更低。此外,城市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给自己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较大或很大的占69.11%,农村教师63.92%,城市教师更加经常考虑自己的专业发展(t=2.731,p=0.007<0.05),城市教师考虑自身专业发展的频率较高或很高的占67.48%,农村教师60.82%。上述分析表明,城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更强、态度更积极,同时城市小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而农村小学与之有一定差距。城乡小学非学历培训、城乡教师交流还需进一步落实。综上,天津城市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要优于农村教师,而且城市小学给教师发展提供的客观环境也更好。此次调查反映的问题主要是,现有的农村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有待改进和落实,城市教师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此外,城乡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均有待提高,城乡小学的非学历培训效果均有待改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有待完善落实等。

2.初中

(1)教师教学观

天津城乡初中教师的教学观差异显著(t=4.011,p=0.000<0.05),城市教师教学观优于农村教师。城市教师比较关注或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占51.53%,农村教师43.63%;比较注重或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城市教师占82.65%,农村教师61.76%;比较重视或很重视自身对学生品德影响的城市教师占93.88%;农村教师81.37%。

(2)教师教学能力

城乡初中教师教学能力差异显著(t=4.090,p=0.000<0.05),城市教师教学能力强于农村教师。城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教学方法的频率比较高或很高的占88.78%,农村教师68.63%;城市教师对教材掌握程度比较高或很高的占87.76%,农村教师78.43%;城市教师比较擅长或很擅长课堂管理和师生交往的占80.61%,农村教师69.12%;城市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比较满意或很满意的占82.93%,农村教师75.49%。

(3)教师情感

城乡初中教师职业情感体验差异显著(t=3.575,p=0.000<0.05)。城市教师对所在学校管理工作和与家长的交流状况比较满意及以上的占64.80%,农村教师52.45%;城市教师认为现有教师职称评定比较合理及以上的占20.41%,农村教师16.67%;城市教师对其工资水平比较满意及以上的占14.29%,农村教师22.55%。城乡初中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差异显著(t=2.804,p=0.006<0.05),城市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比农村教师更强。简言之,城市初中教师职业情感体验更为积极。但是,城乡教师的情感体验反映出现有的城乡初中教师职称评定和薪酬管理制度有所欠缺,城乡教师的压力较大。

(4)学校环境

城乡初中给教师发展提供的客观环境差异显著(t=4.705,p=0.000<0.05)。具体来说,对于科研,城市初中能给教师提供更多的科研支持,城市初中教师参与科研的频率比较高或很高的占80.61%,农村教师53.92%;同时,城市教师更赞同参与科研(t=2.581,p=0.011<0.05),比农村教师更加认同科研对提高教学能力的作用(t=2.827,p=0.005<0.05)。对于学历培训,城市初中更加支持教师的学历进修,城市教师认为所在学校提供学历进修的支持程度较高或很高的占86.73%,农村教师61.76%;同时,城市教师对学历培训能提高教学能力的认可程度显著高于农村教师(t=2.609,p=0.010<0.05),但城乡初中教师学历培训意向无显著差异(t=-0.091,p=0.927>0.05)。对于非学历培训,城市初中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城市教师参加非学历培训频率较高或很高的占65.31%,农村教师48.04%;城乡教师对非学历培训效果评价无显著差异(t=1.932,p=0.55>0.05),但城市教师对培训效果比较满意及以上的占42.86%,农村教师30.39%。对于城乡教师交流,城乡教师认为该政策对缩小城乡校际间差距的作用无显著差异(t=2.581,p=0.75>0.05),城市教师认为其作用较大或很大的占52.04%,农村教师37.25%,城市教师参加城乡教师交流的频率较高或很高占45.92%,农村教师27.45%;此外,城市教师更加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t=3.538,p=0.001<0.05),同时,城市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给自己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较大或很大的占56.12%,农村教师31.37%。上述分析表明,总体上天津城市初中给教师提供的环境要优于农村,而农村初中在这些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城乡初中教师对非学历培训的效果评价均不高;城乡初中教师参与城乡教师交流的次数较少,并且作用认同度不高,这说明城乡初中教师交流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综上,城市初中教师的观念和能力优于农村教师,而且城市初中给教师提供的客观环境也更好。此次调查反映的城乡初中共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现有的城乡初中教师职称评定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城乡交流制度和教师培训工作都有待改进。

乡村教师自述例8

陆子岳1998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本来有机会留在县城工作,他却选择回到家乡南宁市邕宁区中和乡那例小学(以下简称那例小学)任教。他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离家近点,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刚开始,由于缺乏教学经验,陆子岳是一个“不太会上课”的年轻教师。一次数学公开课上,在讲到分数定义的时候,由于紧张和大意,他把分数的定义表述成:“把一个物体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直到整节课结束,他也没有意识到表述中存在的问题。课后,听课老师对他的课进行点评,让他注意数学语言的严谨性,这时他才猛然发现自己在表述分数定义时漏掉了最关键的两个字:平均。对于一名数学教师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错误,他开始反思和检讨自己。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有了这次教训后,陆子岳深刻意识到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重要性。他没有气馁,而是积极争取上公开课的机会,主动请求同行指点,同时不忘课后总结。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习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他抓住各种参加教师培训的机会,甚至自费到城区和南宁市以外的地方听课、学习。他还主动报名参加各种乡级、城区级课堂教学比赛,观摩优秀教师上课,学习借鉴他人好的教学方法。工作之余,陆子岳注重提升学历水平,先后参加了函授大专、本科学习,于2007年从广西民族大学函授本科毕业。

付出总有回报,通过不懈努力,陆子岳的教学理念更新了,课堂掌控能力更强了,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春季学期,他参加邕宁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获得了一等奖。2008年,他参加南宁市课堂教学竞赛,获邕宁赛区第一名,成为邕宁区参加南宁市赛课的唯一代表。可想而知,从一名普通乡村教师到成为城区代表参加市级赛课,他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汗水。

作为老教师、副校长,陆子岳不仅努力提升自己,还特别注重提升学校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2011年2月,他担任中和中心学校副校长,分管本部教学工作。第二年,他着手组织学校16位教师与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开展“城乡教研一体化”活动,该活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为期1年。每次活动前,他都会和对方学校负责该项活动的领导沟通,一起协商和策划相关事宜。经过协商,双方决定由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的1名骨干教师负责帮扶2名中和中心学校的教师。期间,陆子岳也当起了学生,虚心向他学习和请教,其他参加活动的教师看到作为副校长的陆子岳这么用心,学习劲头更大了。

通过这次“城乡教研一体化”活动,中和中心学校的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进一步激活了校本教研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中和中心学校教师何玫瑰由衷地说:“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升这么快,真得感谢陆副校长!”

这个“校长爸爸”不简单

2005年,陆子岳在中和乡方村小学(以下简称方村小学)担任校长职务,方村小学属全日制公办完全小学,当时设有一个完小、三个教学点。后来,为了优化教育布局,提高教学质量,当地教育局决定对方村小学下辖的教学点进行撤并,但问题接踵而至。杨坡教学点的村民与劳坡完小所在地的村民素来不和,所以杨坡村民不愿意送孩子到完小就读,怕孩子受欺负;而劳坡村民也不愿意接受杨坡来的孩子,根据劳坡村民的说法,完小第一栋教学楼是劳坡村民集资建成的,杨坡没有出一分钱。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陆子岳对两边做起了协调工作,他分别到两个自然村召开家长动员会,宣传“撤点并校”的好处,有些家长还是不同意,他就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有时忙到深夜才回到学校。在陆子岳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两地村民终于达成和解,同意撤点并校。

由于条件有限,农村学校的文娱活动相对较少。为了让农村孩子过上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陆子岳决定组织一场“六一”儿童节文艺晚会,这在方村小学是从未有过的事。为了办好这场晚会,他和6名教师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排练节目,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而家长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配合。一位学生家长说:“陆校长为了让我们的孩子过一个快乐的儿童节,都牺牲掉自己的休息时间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的工作呢?就算周末不干农活,我们也会来学校接送孩子,不给他拖后腿!”

节目排练得差不多了,问题又来了,没有演出道具、幕布、灯光、音响等怎么办?陆子岳只好向中心校求援或者向村民借;布置舞台人手不够,他就发动群众来帮忙;学生们要化妆,教师人手不够,他就邀请家长来帮忙……在大家齐心协力下,方村小学第一届“六一”儿童节文艺晚会成功举办。当时,很多学生家长和附近的村民前来观看,孩子们的节目精彩纷呈,获得满堂喝彩,学生们都纷纷表示过了一个难忘的“六一”儿童节。从这以后,方村小学每年都会如期举办“六一”儿童节文艺晚会,从来没有中断过。

后来,陆子岳要调往中和中心学校任教,就在他留在方村小学的最后一天,方村一百多个村民自发前来为他送行,还请来一支舞狮队,这让陆子岳既惊喜又感动。他心存感激地说:“在方村小学任教的6年时间里,我感到充实而有意义,工作开展得这么顺利,全靠大家的支持!”

乡村教师自述例9

乡村教师的待遇、职称等小事,居然也摆上了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者的讨论日程――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一系列改革方案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排在了首位。虽然还未公布计划实施的措施细节,光看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意义、目标的概念性表述,已知这一回是下了大决心,要将稳定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当成重点,实实在在地改变边远贫困地区的乡村教育面貌,补上教育发展的这块短板。

乡村教育、乡村老师有多重要?“每次回家,走近村口的小学校听到琅琅书声,都很激动,觉得家乡充满希望。想到老师,就温暖、心安。他是村里所有孩子的启蒙老师,不光教知识,更教我们做人。”一个云南籍大学生说起家乡那所复式教学的小学校和教了村里三代人的启蒙老师时说的话,或许不能全面回答,却也是生动注解。

可惜的是,留在我们视野或记忆里的乡村学校往往是破旧简陋、缺东少西、失规而低质;乡村教师的形象,大抵常见的也是生计艰难、苦撑苦熬、勉力坚持、饱受同情的。这样的处境,随着整个国家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加和对边远贫困地区转移支付、教师工资与公务员挂钩等政策的实施,近些年来已大大改善。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优秀学生读了大学后便不肯回乡、乡村教师“孔雀东南飞”现象,并未改观。一个带着理想的年轻师范生驻进山村小校,几年后,却因为结婚、儿女教育等考量而变了初衷,努力的目标变成了“上调”乡镇中心小学、县城、省城,乃至跨省流动到经济发达地区去任教――如此单向“上调”的流动潮,已持续多年。如何变换流向,或是形成良性循环,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造成乡村教育落后、乡村师资薄弱的原因有很多,改变它也是一个需要持久努力的系统工程,真如中央深改小组所说,要“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从根本上说,培养一个终身扎根乡土、为村里所有孩子启蒙的优秀教师,建立一支师德和业务水平都过硬的优秀乡村教师队伍,不单是教育的事,更要放在恢复和延续乡村文化、让乡村不再继续人走地撂、成为荒凉空壳的高度上,放在整个基层社会建设的大系统里看。

简言之,一方面顺应人口迁徙流动大势,让更多进城务工者通过教育培训而能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完成身份转换;另一方面,建立更好的乡村教育体系和乡村教师队伍,像发达的根系,深扎在乡土,自会慢慢固定住流失的水土,回复乡村的血脉。

乡村教师自述例10

本节力求探索人类社会居住——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人地关系的具体体现,目的在于寻求人类社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找到聚居、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实现人类生活、生产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聚落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成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教材中尤其强调了传统聚落的保护及其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引导学生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学行动。

在教学过程中内容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有较强的时代感;并重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且着眼于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添有价值、通俗易懂的图片,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继而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和差别。

3、理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观察居住环境,调查周围聚落,增强对聚落的认识。

2、培养学生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对知识更 加全面系统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了解家园、热爱家园的情感。

重点: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难点: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民居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联系。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老师:收集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乡村聚落类型的景观图片。

学生:调查自己所在聚落选择地点,收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能否告诉我,你们居住在乡村还是城市?

生甲:城市。

生乙:乡村。

师:不管同学们住在乡村还是城市,我们都把这种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叫做聚落,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我们居住的地方。

(板书)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乡村和城市

师: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也就是说,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是乡村和城市。

(板书)1.聚落: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城市

同学们能否想想,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我们可以从房屋的密集程度、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

生:城市里房屋很多,有很多高楼大厦,道路四通八达,商店、医院等都很多,没有农田、果园、鱼塘。农村里远没有城市多,都是低矮的平房或楼房,道路少,也没有城市的好,商店、医院、学校都很少,有大面积农田,果园、鱼塘分布。

师:城市和乡村诸多不同的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工作为下表:

现在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农村与城市的诸多不同?

生:农村人主要从事种地等农业生产,城市人从事工业、医疗、教育等工作。

师:就是说农村与城市的劳动方式不同,造成了它们的景观有很大差异。

(板书)

2、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原因:劳动生活的方式不同差异:景观特征

我们已经知道,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如图4.17所示,然而同是乡村聚落,在世界各地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景观特征。大家看图4.18,图中的A、B、C三幅景观图片,它们是亚洲、欧洲、非洲的村落景观,同学们能具体区分一下吗?

生:第一幅即A的非洲的,B是欧洲的,C是亚洲的。

师:你们是怎么区分的?

生:根据提示,亚洲乡村人口众多,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欧洲和北美洲乡村人口较少,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村落中房屋较分散;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师: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聚落的形成不仅跟自然条件有关,还与当人们的生活水平、生产条件密切相关。

(板书)二、聚落与环境

聚落的分布在世界各地极不平均。什么样的地区才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以下练习。

练习:请在下列各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定居的地方说明理由。

(1)漠河 青岛

(2)天津 乌鲁木齐

(3)长江中下流平原 内蒙古高原

(4)青藏高原 华北平原

生:(1)选青岛,因为漠河冬天太冷。

(2)选天津,因为乌鲁木齐太干旱。

(3)选长江中下流平原,因为内蒙古高原多牧场。

(4)选华北平原,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

师:看来地形和气候很重要。如果任意让你们选择定居的地方,你们会考虑那些条件?

生:地形、气候、交通、环境、医疗卫生、教育等等。

师:同学们说得很具体,很全面。对于时期聚落地的形成,人们不可能考虑这么全面。

同学们看图4.21和图4.22说说东南亚的高架屋和西亚的村庄房屋都是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

师: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聚落居民建筑因受自然而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和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师:我们验证一下同学们结论是否正确,请看图4.23、图4.24、图4.25,分别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竹楼,谈谈各自的体验感受以及这些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

当地的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

北极地区纽特人的冰屋 严寒 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冬冷夏热 利用黄土挖掘成空洞,具有夏凉冬暖的功能

乡村教师自述例11

乡村,英文village或者countryside,是指“fields, wooded areas, etc outside towns and cities”(摘自《牛津高阶英汉双语词典》),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其释义是“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乡村在自然景观、经济形态、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颇具特色,这些特色构成了英语教学的独特环境,其中既有困难,也有机遇。

首先,乡村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乡村有新鲜的空气,绵延的田野,鸟语花香,生趣盎然。我的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大多具有自由好动的性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孩子,若采用呆板的填鸭式教育,不但收效甚微,且易招反感,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看到最多的是静静地写在书本上的知识。对于静态的东西,人们只有在安静的情绪下,才能深刻地记忆下来。让从小在广阔天地里撒欢的孩子们静静地学习英语知识,有点勉为其难。如何使孩子们保持自由天性,发挥想象力,减轻学习的辛苦,成为了乡村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其次,乡村的经济形态单一。农村以农业为主,经济形态比较单一,且具有自给自足、分散作业的特点。表面上看,经济形态跟英语教学似无关联,实际上,其影响重要而深远。乡村的农业耕作模式长久不变,人们不善言辞,彼此较少来往,这些因素长期潜移默化,导致了孩子们在学英语时思路不广、羞于表达。但同时,他们大多都能吃苦耐劳、肯下功夫。对于英语教学而言,这意味着困难,也蕴含着机遇。

再谈一点,乡村的语言文化质朴简单。在乡村,人们日常说的都是方言。我执教的地区,人们讲的是客家话。客家话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用语习惯,例如“吃早餐”,这里的方言是“食朝”。但是,课本用的是英文和现代汉语,例如单词表中英文单“breakfast”,旁边注释为“早餐”,没有客家话的注释“朝”。孩子们在学英语时,要在脑海中完成“英语-现代汉语-客家话”思维路径。要把讲惯乡音的学生的英语教好,老师肩上的担子不轻。

二、做好乡村英语教学工作的应有态度和具体方法

如上所述,乡村的各种特殊因素,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困难和机遇,作为一名乡村英语教师,要充分估计困难,认真耐心地对学生们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下面,我谈一谈做好乡村英语教学工作的应有态度和具体方法。

首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英语,对学生热情、耐心。乡村的孩子们,除了课堂学习,较少接触英语,他们对英语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来自课堂。若老师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工作,充满激情地赞美和讲述英语,让他们感受到英语是一门很有趣、美丽的语言,那么他们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如果遇到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不能妄加批评或不闻不问,一定要热情耐心地引导,尽可能培养他们的兴趣。

其次,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哲学家席勒说,“只有在游戏中,小孩的我才是自由的。”如果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他们将会无比快乐,也会收获许多知识。乡村的孩子们更是如此,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在他们身上起到的效果很小。于是,我收集了很多寓教于乐的小游戏让孩子们玩。比如,猜谜语游戏,在黑板上写一个当天学的单词,面对单词的孩子负责比划描述,背对单词的孩子负责猜,猜出来再完成拼写、朗读和组词、造句的任务。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全班同学都能把单词记牢。这样的例子很多,事实证明,这样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工作中,我总结了联想法、结构法,比较法、图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一)联想法,即训练学生看到物品、经历事件时随时想起学过的英语知识。比如,在乡村经常会看到羊群,我告诉学生们,这时要想起羊的单复数都是“sheep”。另外,孩子们经常被母亲叫去干活,这时要想起短语“ask sb. to do sth.”。像这样把学习融合到生活和劳动中,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里挖掘无限的联想能力和学习机会。

(二)结构法,包括拼接法和词根法,即把单词分成几个组成部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单词brunch是“早中餐”的意思,就是breakfast和lunch拼接起来变化而成的。另外,像agriculture这类单词很长,机械地记忆很难,把它分成agri-culture, agri是“田地、农田”的意思,而culture是“文化”的意思,在“农田里产生的文化”就是农业、农学。我整理了词根表,让学生记住最基本的词根意思,这样他们遇到生词就会举一反三,轻松理解和记忆。

(三)比较法和图表法,即把容易混淆的知识加以比较,列在表格中,把知识记忆转换成位置(图象)记忆。比如有些名词的单复数很难区分,我引导学生制作表格,把这些易混词列在表格的固定位置上,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