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智慧工地质量管理

智慧工地质量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2 09:27:27

智慧工地质量管理

智慧工地质量管理例1

建筑行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我国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互联网、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促使各领域的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建筑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工程管理制度,合理应用智慧工地管理系统,有效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与施工效率,更好地推动建筑行业产期稳定发展。

1智慧工地系统的具体特点

智慧工地系统是在智慧理念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建筑工程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系统。智慧工地系统具有专业高效化、数字平台化以及应用集成化等特点,能够有效提升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环境管理、人员安全以及经济效益,在建筑行业广泛应用。(1)专业高效化。智慧工地系统立足于施工现场生产活动,真正实现工程建设施工阶段与信息化技术的高度融合,集成管理工程项目各项信息资源,为其提供专业管理与决策支持,有效解决施工现场业务问题[1]。(2)数字平台化。智慧工地系统对施工现场进行全要素、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建立一个虚拟数字空间,使其与实体进行有机结合,形成映射关系,积累大量数据信息资源,通过深入分析数据结果,有效解决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管理与技术问题。系统建立健全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平台,切实保障数据的实时获取、共享,增强各部门协同工作能力。(3)应用集成化。智慧工地系统完成各类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基础目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引用目的,满足工程建设施工需求,确保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2智慧工地系统的关键技术

2.1大数据技术

随着互联网终端移动通信设备不断优化和改进,全球数据总量逐渐呈爆发式增长,人们每天可以从中获取海量的信息资源。对于现代社会,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工程建设地点不同,其施工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性,数据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更重要。在深基坑建设施工过程中,地下环境比地上环境更复杂,导致施工难度增加,地下周边环境较阴暗[2],一定限度地加大工程建设出错概率。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深基坑内信息,能够让设计人员更好地了解土体结构的稳定性,优化工程施工方案,有效避免塌方安全事故发生。建设地上建筑时,应注重保障高层建筑工程的安全稳定性,通过合理应用智慧工地系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数据,确保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2.2智能化技术

智能化技术主要应用于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及先进机械施工设备中,可以有效提升智慧工地系统自动化与智能化管理水平。建设单位通过智能化技术管理工程各项施工阶段,能够促使工程建设整体施工效率不断提升。针对目前发展情况,智能化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比较广泛[3],能够有效减少施工材料资源消耗,节省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缓解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2.3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合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有助于管理人员严格把控整体施工进度和施工数据的精确性。建设单位可以结合工程建设施工情况,统一调配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促使工程各项施工环节有机契合,有效避免工程施工进度延长,减少资金成本消耗过多的不良情况,为施工人员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3智慧工地系统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加强工程施工数据监控力度

施工安全作为建筑工程重要管理内容,是保障工程建设顺利施工的关键因素。在工程建设施工中,建设单位应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借助智慧工地管理系统,提升工程施工数据的实时监控效率[4]。全方位监控建筑工程的各个施工阶段,发现任何安全隐患问题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以此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相关人员应合理应用智慧工地系统,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及时收集与处理施工数据,切实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严格把控建筑工程造价成本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施工人员、技术和设备多等特点,会给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和压力。成本管理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推动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合理运用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施工材料利用效率。将传感器、人工智能等装置安装在施工人员防护设备或机械施工设备上,可以通过对工程建设整体施工阶段的全面管理[5],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对此进行有效处理,提高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减少工程后期维修成本。

3.3建立健全工程监督体系

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具有科学性、全面性的优势,对建筑工程项目顺利竣工拥有指导与监督作用,能够有效减轻管理人员工作压力,促使建筑企业创新发展。(1)全面监督和收集工程建设项目相关资料,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以此满足信息化工程管理实际需求。(2)有效整合全体员工信息资料,确保其带证上岗。(3)建立科学、完善的员工评估系统,对建筑企业动态管理效果以及管理人员个人诚信进行评估,通过深入分析系统自主计算的数据结果,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促使建筑企业长远发展。(4)合理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6],将工程施工质量和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施工的全过程监控,确保工程监控数据的准确性以及详细性,为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提供数据依据。(5)管理人员可以借助智能化检测手段,全面掌握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以此减少施工安全隐患发生概率,促使建筑工程项目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3.4周界防范红外对射

建筑工程施工范围较大、施工工序较长,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住宅区以及公路等方面造成一定影响。建设单位应积极做好周界防范工作,提高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性,避免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对建筑工程造成破坏,延长工程施工工期。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应重点管理施工区域、材料和设备放置区域、员工生活以及办公区域。借助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在施工现场周边安装全方位的防范红外对射装置,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红外电子技术实时监测防范区域内是否存在入侵行为,存在入侵行为时,装置会进行自主报警提示具置,确保工程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竣工。

3.5电气无功补偿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通常会使用多种机械设备,部分设备结构较为简单,长时间运行容易出现运行效率过低的不良问题。建设单位需要应用电气无功补偿机械设备开展工作,并对其不断进行改良和完善,以此提高设备用电效率。电气无功补偿系统主要包括智能控制器和隔离开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设定控制器运行功率因素指标,并在后期施工中及时采集功率因素数据,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系统功率,使其与设定指标保持一致,促使建筑工程施工设备质量和运行效率不断提升。

3.6实时监测绿色施工进度

随着我国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各项施工技术不断深入,对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控制施工污染方面,我国相关部门提出了全新的绿色施工理念,在许多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智慧工地管理系统推动下,绿色施工监测技术能够实现对工程建设各个施工环节的污染监测,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符合相关施工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灰尘、噪声、垃圾等污染对周边居民区及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的环保性和经济性。

4结语

将智慧工地系统合理地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可以提升工程管理质量与效率,规范工程建设施工工序,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概率,确保建筑工程顺利。为了有效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及社会影响力,建筑行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智慧工地管理系统效用价值,促使建筑工程质量和工程施工水平不断提升,更好地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韦超民.探究智慧工地系统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2021,19(15):208-209.

[2]张庆喆,贾培海,崔志磊,等.研究智慧工地系统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与装饰,2020(33):26,28.

[3]孟昊,张鑫,孙福强.智慧工地系统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33):1322.

[4]黄赫.智慧化工地系统在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1(12):1934-1935.

智慧工地质量管理例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包括高校后勤在内的传统服务业将面临一轮颠覆性变革,高校后勤服务方式、管理内容和目标追求正发生着变化。新时期后勤工作将更多地表现为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信息获取、校验和控制,各类无线终端设备和智能管理平台将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武器和管理服务工具。以高校智慧后勤为特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是高校后勤发展所需探究的重要课题,它将推动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和服务生产方式的变革,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驱动力。

一、高校智慧后勤是新形势下后勤发展的驱动力

发源于十多年前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运用社会化、集约化的方式解决了高校扩大招生过程中的后勤资源瓶颈,打破了内部封闭的后勤管理和运行模式,激活了内部运行机制,提高了后勤运行效率。

而新形势下的高校后勤已呈现新的特征,面临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需求的多元化,从政府、学校和师生的角度,对后勤的需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后勤保障以人为本,实现后勤保障的人性化;二是对资源利用更多的是强调效益,要求广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后勤管理,实现后勤管理的现代化;三是对后勤运行过程要记录,要可控,还要能回溯分析以及对校园安全提出更高要求,这就要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四是对服务质量标准的要求,不仅要把无形的服务质量变成师生的有形感知,而且还要使服务质量可以测量,可以评价,可以控制,实现后勤服务质量的标准化。

高校后勤要应对新挑战,就需要从理念、机制、方法以及技能上不断创新,伴随着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智能传感、通信、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智慧后勤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推进高校智慧后勤建设既是后勤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后勤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智慧后勤的内涵

高校智慧后勤是高校后勤信息化发展的全新阶段,也是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在后勤服务中的必然延伸。所谓高校智慧后勤,其本质是后勤主要业务流程及服务方式与现有软硬件资源的融合、优化、提升,其核心内容是利用技术手段,创新高效、智能的管理服务应用,其终极目标是追求后勤管理服务的最高效率、最好质量和最佳境界,为全校师生创造提供全时空、全事务、全服务后勤保障的学习生活校园环境。它是全面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的一个全方位变革和发展的过程。

从技术手段看,高校智慧后勤通过物联网、智能传感、地理信息、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实现智慧后勤服务及信息交互,建设实时、动态及可视化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从驱动机制看,高校智慧后勤是以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提高内部运行效率、提升安全机制为目的,是后勤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转变,是后勤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的变革、优化和完善。

从作用对象看,高校智慧后勤以服务师生、服务学校、服务政府为方向,通过智能应用,对后勤信息资源全面组织、开发、利用和整合。使广大师生拥有更优质、更高效、更安全的校园生活后勤保障,为学校和政府提供动态监管和科学决策依据。

高校智慧后勤的实现是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的有机整体。它还应包含后勤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后勤服务质量和绩效评估系统的建设、高素质后勤管理服务队伍的建设、全员的智慧参与等一系列全方位配套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高校智慧后勤的建设内容

高校智慧后勤建设是基于智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条件下,以智能管理、智能服务和智能决策应用为核心内容,融合外延建设于一体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其主要内容构成为(如图1所示):

(一)基于物联网的后勤智慧应用

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后勤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业务与服务的整合贯通。主要包括:面向后勤管理的智慧应用、面向师生生活服务的智慧应用、面向学校和政府决策支持的智慧应用和面向全系统客户的智慧应用等。

面向后勤管理的智慧应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校园的基础设施和后勤日常管理的统一规划、运行、监管。包括人事财务管理、基建管理、物资设备管理、房屋管理、水电燃气管理、安防监控管理等应用,为后勤运行监管提供服务支撑,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面向师生生活服务的智慧应用是通过智能化手段,应用到涉及教职员工和学生医、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诸如餐饮住宿、校园环境、能源使用、车辆服务、会务接待、信息查询、医疗健康等人性化服务。智慧服务的应用为师生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校园生活服务。

面向学校和政府决策支持的智慧应用是通过各类信息的交互,数据的挖掘,收集和分析行业信息,可形成各类数据统计分析报告,为学校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系统性的科学决策依据。

面向全系统的智慧应用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发涵盖后勤全系统内的各类管理服务应用移动APP。用户只要手机安装后勤APP后,管理者、服务者即可持续与用户保持联系。无论何时,身在何处,用户都能享受即时所需的后勤服务。

(二)后勤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实现高校智慧后勤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加强关于后勤管理机制、模式、方法、工具、体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遵循PDCA管理模式,建立一套涉及餐饮、学生公寓、物业、绿化保洁等一系列后勤相关领域的文件化的标准管理体系。开展服务标准的研究,运用服务接触理论、顾客满意理论等服务质量管理最新的理论方法,借鉴国内外高校后勤服务的优秀经验,对后勤服务项目进行标准化研究,建立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将重要的后勤服务项目的流程、质量、管理、保障、行为等规范化,制定后勤服务系列质量标准,为实现高校智慧后勤提供基础操作规范。

(三)后勤服务质量和绩效评估互动体系建设

建立一整套贯穿餐饮服务、宿舍管理、保安服务、绿化保洁、公共区域服务全过程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它是对服务质量的测评和分析延伸到服务质量从形成到实现的全过程,综合考察服务能力、服务过程和服务绩效的服务质量体系模型。通过网上互动平台实现师生对整个后勤生活服务质量的评价,并及时对各类评价、投诉作出相应反馈。同时,利用平台展示后勤各领域的服务动态,与师生加强互动,让更多的师生关注后勤,了解后勤,促进后勤服务部门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高素质后勤管理服务队伍建设

智慧后勤的建设对后勤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技巧有了更高的要求。后勤管理者的服务理念、后勤信息管理知识、计算机和其它信息终端使用水平、后勤智能化管理平台操控能力等将成为后勤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这就必须加强后勤管理服务队伍建设,针对高校后勤干部职工队伍的现状,对后勤管理职工采取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岗位技能、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管理能力,为实现高校智慧后勤提供有力保障。

四、高校智慧后勤的关键技术

(一)RFID技术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RFID系统具有数字化识别、唯一性、多个识别、海量信息的特点。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RFID能使每一个受控物品具备一个唯一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对单件产品的跟踪与追溯。

(二)GPS及北斗星定位系统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系统是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范。其具有全球全天候定位、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等特点。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

(三)GIS地理信息系统

GIS(Geophysics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是为了获取、储存、显示、查询定位数据而建立的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将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直观、形象地在电子地图上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显示出来,为GPS及北斗星定位系统卫星定位提供良好的地图环境,并能将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处理完美结合起来,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受控物品的位置状态等信息。

GIS系统的电子地图采用矢量方式,对任意指定区域的受控物品进行查询,可根据需要分层显示信息;可任意放大、缩小、移动;可进行同屏多窗口显示监控,或将目标锁定在某窗口,自动跟踪等。

GPS及北斗星定位系统和GIS的结合应用,能实时直观高效地实现目标监控和管理。

(四)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技术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其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拓展性等特点。它能对智慧后勤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和信息进合理分配,从而确保每个信息使用者都能及时获得准确、全面的信息数据。

(五)物联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技术已经能够有效的实现人、物体以及设备之间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运行模式,进而实现了跨领域、跨系统、跨应用的巨大信息网络,从根本上促进了计算机系统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

(六)大数据

大数据是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行业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云计算主要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而数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资产。从某种程度上说,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言之,大数据技术就是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其核心的价值就是在于对于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

(七)移动互联网技术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在智慧后勤管理服务中,它提供了泛在、高速的基础网络环境,为师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地获取和处理网络信息,为实现灵活自主的生活服务和交流互动提供了开放的基础网络条件。

五、高校智慧后勤的建设路径

高校智慧后勤建设路径以业务协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智慧应用为主线,高度融合全新的服务理念,在现有的后勤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提升后勤智能应用与服务水平。总体架构共分为6层,分别是顶层设计、技术支撑、融合共享、决策评价、外延建设和师生体验(如图2所示)。

(一)顶层设计

建立定位准确的高校智慧后勤顶层规划与设计。以问题为导向,重点是对校园内师生的真实需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决策需求和后勤信息化工作现状的分析评估,准确定位高校智慧后勤重点建设内容。

(二)技术支撑

技术支撑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技术应用所在。基于较完备的有线校园网、无线Wifi网络覆盖、移动互联网等的基础网络建设。充分运用物联网、智能传感、地理信息、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后勤运行的各项关键信息,依托覆盖校园生活“医、食、住、行”等方面的智慧管理及智慧服务的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应用,为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互提供支撑。

(三)融合共享

高校智慧后勤不能是孤立的。它需要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学校诸如信息中心、财务部、人事部、学生处等各相关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作,更要与教育信息化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实现校园内人员、财务、教学、教务、资产、安全等各类数据库信息的共享。

(四)决策评价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为政府主管职能部门、学校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利用智能平台可以让广大师生实时对后勤管理服务过程和服务质量给予及时评价、进行信息反馈。

(五)外延建设

包括建立后勤管理服务标准化体系,后勤服务质量和绩效评估体系,加强干部员工队伍整体素养提升,鼓励全员参与等外延内容于一体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的建设。

智慧工地质量管理例3

假设一个地方下了一场暴雨,当地的水务、防汛部门往往会手忙脚乱。倘若有一个覆盖全域的水务物联网,在区域中心的监控指挥室里,就可以把各种情况、数据看得一清二楚,那该有多好?

这不是想象。记者在近日浙江召开的“推进智慧城市示范试点暨启动云工程与服务产业培育工作座谈会”上得知:在不久的将来,浙江省台州市的水务、防汛、环保等部门就可以实现“运筹于千里之外”。而市民若想知道家门口的河水质量,也只需点点手机。

智慧水务 水到渠成

百度百科将“智慧水务”定义成是通过数采仪、无线网络、水质水压表等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与供排水设施,形成“城市水务物联网”,并可将海量水务信息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做出相应的处理结果辅助决策建议,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水务系统的整个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从而达到“智慧”的状态。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得知,智慧水务涉及了城市水的方方面面。

台州智慧水务的建设遵循了这一概念,它涉及防汛防台、资源水利、生态水务、城市水务等四大领域,涵盖“一个平台、四个子系统”,即一个与市应急指挥平台合用的市智慧水务信息化展示指挥平台和四个分别由市水利局牵头实施的智慧水利、由市城市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实施的智慧供水、由市环保局牵头实施的智慧水环境、由市住建局牵头实施的城市智慧排水等覆盖全市的子系统。

据了解,台州市目前已分别完成智慧供水、智慧水利和智慧环保的分项目――智慧在线监测等子项目的评审和立项批复。智慧水利、智慧供水、智慧水环境及城区智慧排水4个第一批子项目总投资分别是6400万元、13075万元、165万元、260.5万元(四项合计为19900.5万元)。同时,还从浙江省智慧城市试点专项资金中及时下达了相应额度的专项补助资金,以确保各子项目的顺利推进。

智慧水利 细化需求

在子系统智慧水利板块,台州市目前已完成细化建设方案中的物联网感知、水务流程、业务管理、水务服务等具体项目方案,完成水务图文频道框架搭建、永宁江及温黄平原涵闸自动控制系统、波雨量智能分析系统和水文化中科普教育等方案。在规范制定上,目前已制定《台州市水库山塘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定(初稿)》和《村级智慧水务建设标准(初稿)》,并已完成智慧水务网格化图绘制,台州市也计划将村级智慧水务建设标准作为本项目的第一个标准进行建设。

台州市积极推进项目公司化运营主体筹建,计划招聘一批专职人员,组建独立核算的智慧水务运维机构,参与智慧水务(利)建设、实施、管理、升级、推广等有关工作,并积极谋划带动当地涉水制造业及信息产业发展。

智慧供水 按需分配

台州的智慧供水项目目前已经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去年,智慧供水已经投入1430万元,完成部分工程建设,例如已完成原水泵站、水厂集中监控综合自动化系统和供水调度SCADA系统建设,实现了水量、压力、水质及各类工艺点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完成人机界面交互、报警、历史数据、趋势曲线的储存、显示和查询等功能。今年的任务主要是完成输水管线远程监测系统、生产执行系统、管网地理信息GIS系统,形成综合智能调度系统。2015年形成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统一的供水调度指挥平台,完成信息门户站的建设,改造整合采集数据和软件的相关资源,分级分类接入市级“智慧水务”系统,同时总结智慧供水系统的运行情况,不断完善优化系统,并形成一套建设管理标准,做好总结评估、验收等工作。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传统的水表会被淘汰,市民的家中会安装上无线远传智能水表,自来水公司能随时掌握和监管各户的用水情况。市民如果出门忘了关水龙头,或是家中水管出现了爆裂,用水量激增之下,智能水表会自动向抄表员发出提醒,并告知市民,这样一来,损失就可以降低到最少。

智慧排水 五水共治

台州智慧排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为城区54座河道闸门井安装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远程智能化控制并以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进行运维托管,实现对城区河道和闸门截污井的有效管理。该项目一期已经建成投运。下一步将启动建设永宁江及温黄平原36座涵闸自动控制系统。

同时,由于智慧水务和“五水共治”的工作内容具有共性,根据资源共建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的要求,台州市“五水共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由市“五水共治”办和市建设规划局共同负责建设,一期项目总概算553.5万元,涵盖指挥大厅和治水地理信息系统两大主要内容,涉及65条城区河道和125条乡镇河道视频监控。项目建成后,将与水利、环保等部门的在线监测服务系统统一纳入智慧水务总平台。目前,该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智慧工地质量管理例4

建筑工程业信息化应用

建筑行业,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载体,对城市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可谓重大。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智慧化也就直接关系着智慧城市的整体推进。

赛迪设计把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总体上分为四层架构:管理决策层、应用层、信息集成层和基础设施层。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业的典型应用主要有三种:施工现场远程监控、建筑施工虚拟仿真和BIM。

■施工现场远程监控

施工现场远程监控可分为三个步骤:前端采集、信号传输及终端控制。鉴于物联网的基本原理以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特点,首先进行前端采集,采用标签等对施工现场内的人员、设备、材料等进行标识,再应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以及无线感应网络(WSN)对物体属性进行捕捉和获取,并将信息转换为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采用网络通信技术传输到终端信息系统。最后,由相关软件对接收信息进行处理和计算,并通过终端显示设备实现直观的界面展示,还可通过视频云,融合云计算、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诸多相关领域的知识,利用计算机视觉和视频分析的方法自动分析摄像机拍录的图像序列,实现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远程实时图像监控管理。

■建筑施工虚拟仿真

通过建筑施工的虚拟仿真应用可以直观、科学地展现不同施工方案的真实效果,定量地完成方案的对比,有助于施工方案的选择和优化,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最优施工。为实现建筑施工的虚拟仿真,需要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优化与建模技术等,建立复杂的数据分析模型,针对广域分布的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进行研究、分析、实验或修正,并提供直接真实的人机交互对话三维界面,计算规模庞大。云计算平台的集成计算引擎赋予支持系统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能够满足建筑施工虚拟仿真应用中的海量数据存储与分析处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典型应用。

■BIM(建筑信息模型)

BIM是一个概念(或理念),可以理解为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通过BIM,可以实现建筑描述通俗化、三维直观化,使设计师和业主等非专业人员对项目判断更为明确、高效,决策更准确;实现专业内多成员间、多专业多系统间的三维协同设计,避免不必要的设计错误,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将建造过程与结果,在数字虚拟世界中预先实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未来真实世界的遗憾,使设计优化成为可能,保障工程设计企业最终产品的准确、高质量、富于创新。

智慧矿山的应用

环保问题和能源问题同样也是影响智慧城市落地的重要因素。在帮助相关企业实施信息化、智慧化的应用实践中,赛迪设计构建起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其对智慧矿山的探索和思考,对智慧环保和智慧能源有重要启发。

智慧工地质量管理例5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的提出是近来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国内外对此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学者对智慧城市的定义众说纷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IBM在2009年8月的《智慧城市白皮书》中提出来的,认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由新工具、新技术支持的涵盖政府、市民和商业组织的新城市生态系统。欧盟委员会在《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从六个维度对智慧城市作了定义,即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人群、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结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传统的城市运行发展方式,实现城市智慧化运行管理,使城市运行更加高效、便捷,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内涵及特征。智慧城市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代表着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走向工业时代,最终发展到信息时代、智慧时代。从狭义上来说,智慧城市是指城市信息化高速发展,城市中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互相联接、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智能化信息技术在对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从广义上来说,智慧城市是以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成果来建设发展城市的一种新思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的城市形态相比,智慧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数据感知更加全面。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可以利用各种传感器和相关设备,对城市的治安、交通、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并获取城市建设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和信息。二是运行更加高效。通过利用遍及整个城市的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能够及时获得所需信息,实现信息的高效流转。三是发展更加合理。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整个城市发展环境的监控,并进行综合分析,主动剔除城市建设中不利因素,优化配置城市的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城市的合理化发展。

二、智慧城市的档案信息服务功能分析

简单来说,智慧城市的基本理念是在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城市资源,为大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和更为科学、智能的城市管理。总体上讲,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应服务于城市的所有信息用户,主要分为:服务于政府部门的智慧政务、服务于企业部门的智慧产业、服务于社会民生的智慧民生。

(一)智慧政务。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中强调了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性和加强城市信息基础建设的必要性。智慧政务主要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政府管理以及政务工作的智慧化水平,建设智慧型政府。智慧政务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和社会监管。电子政务平台主要供政府人员使用,利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来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政府管理能力。社会监管主要是通过覆盖整个城市的各种传感器、监控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来实现对整个城市的建设和运行进行实时监测,提高城市的公共安全防范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能力。

(二)智慧产业。智慧产业是是指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产业,是培训、教育、咨询、策划、软件、影视、艺术、新闻、科学、出版等智慧行业的集合。智慧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智慧产业更强调智能化,包括研发设计的智能化、生产制造的智能化、经营管理的智能化、市场营销的智能化。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必然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而这也将会使整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呈现智慧化发展趋势。具体主要包括:智慧交通、智慧物流以及智慧电网等方面。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智慧产业将会得到迅速发展。

(三)智慧民生。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国计民生,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改善民生,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反过来,智慧民生的完善也会提高人们生活的舒适度,使人们更有时间、金钱和精力投身城市的智慧建设,最终促进城市的智慧化。智慧民生主要包括智慧医疗、智慧教育及社区智慧生活等。

三、智慧城市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建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电子文件建设以及数字档案馆推广,积极融入智慧潮流,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全面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加强智慧档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任何时候,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智慧档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档案信息采集、传输以及交换共享的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建设:第一个是信息采集设施,包括智能视频监控、信息传感设备等;第二个是信息传输设施,包括宽带网络、城域高速光纤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物联网等;第三个是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云计算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平台等。

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档案感知系统。智慧城市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基础,而物联网则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它们之间相互联接交流,形成一个全覆盖的网络体系。在物体中植入芯片或者二维码,就可使物体具有智能特征。像现在流行的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以及收付款就是物联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相应地,在档案管理中,物联网的物体包括文件档案、档案设备、人、档案保存环境等。给所有的档案、档案设备等植入具有一定感知、计算分析能力的信息设备,使档案信息系统的每一部分都具备智能特征,档案感知系统便可通过这些传感设备联网,对这些档案单体进行感知、监测、跟踪、管理,形成服务于档案的物联网,从而为档案工作人员更智慧地管理档案提供方便,也使得信息用户查找利用档案资料变得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借助于云计算的虚拟架构,档案馆可有效地进行资源分配整合,最优化效能比例。档案馆利用云计算开展自身业务,实现档案信息的云存?Γ?利用云计算向信息用户提供云利用服务。通过“云”将档案形成者、档案管理者和档案利用者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加强智慧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资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纸质档案,另一类是电子文件档案。为了使档案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要对传统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进行整合管理,形成符合条件的智慧档案。这要求我们要对传统的档案进行加工,对电子文件进行统一处理。通过照相、扫描等技术将实体档案转化成数字档案,加快建设档案数据库。严格监管电子文件资源的产生,根据来源原则、全宗原则来归档,统一电子文件的标准,如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和管理,同时也要及时进行电子档案的备份、升级,防止意外情况发生。根据用户需求,采集网络上具有档案价值的信息资源,大力建设网络档案资源,为智慧城市的管理和运行提供基础信息资源。

(三)加强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质量管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对于档案来说,也是如此。档案信息服务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档案业务的质量管理。即档案信息平台的建设、档案信息检索管理、档案信息拷贝和备份管理。对这些业务流程的质量管理,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质量监管机构,明确业务过程中的权、责、利,指导档案业务过程有序进行。二是档案信息服务质量的管理。也就是说,我们除了要保证档案资料信息的真实性外,还要注重对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有效的服务是指提供的档案资料是否为用户所需要、提供的速度方式是否高效便捷、服务的档案人员是否为用户所满意。

(四)加强智慧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智慧档案、智慧系统乃至智慧城市归根到底都是由“智慧的人”来决定的,智慧人才对档案事业的健康长久发展至关重要。智慧档案人才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组织物色档案专业人才,其内容包括选人、评人、用人、育人、留人等方面。智慧档案人员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新知识,把握档案最新领域的变化。另外,也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与档案紧密结合学科的知识,为建设智慧档案服务。

智慧工地质量管理例6

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水资源环境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更加协调,促使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12月,中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在国家层面上针对这个问题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部署和安排。

此外,国家有关职能部门也出台措施,采取行动,开展水环境整治和水污染治理工作。在我国党的十召开中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范畴,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促进中华民族持续健康发展。碧水蓝天是人们对美丽中国最朴素的理解,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水环境质量能否改善,成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1 智慧水务平台概述

当前,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带来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正在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融合、与城市的管理运行系统相融合、与市民的生活和企业的运行相融合,创造出原来难以想象的城市和生活新形态。

1.1 智慧水务的含义

在智慧水务的概念中主要包括了水文、水质、供水、排水、水资源以及防汛防涝等众多方面。主要是借助各种传感器完成对水文以及水质等参数的测量,然后把这些数据传到互联网上,实现这些数据信息的交换和通讯,进而实现水质信息的智能化识别、定位、管理、计算、模拟、跟踪、定位以及预测等。

供水公司需要在管理的区域中建设水质监测站,把通过传感器收集到的水质信息及时进行公布,借助无线网络传送到调度中心。这种信息处理过程就是一个简单的智慧水务。通俗点说,未来城市发展建设中,水多了、少了、脏了、浑了,通过高科技就能“运筹千里之外”。

1.2 智慧水务平台分类

1.2.1 智慧防台防汛

未来,台风暴雨来了,我们将知道得更快,反应更迅速。

当台风暴雨来临时,就是智慧防台防汛大展身手的时候。

台风来袭,某个地方下起了大暴雨,当地的防汛部门能借助信息传感器、监测设备等,将自动采集的雨量、水位、流速等有关防汛信息,通过移动网络,传输给智慧水利综合信息系统进行智慧化支出,实现防汛抗旱的监测、预警、决策、调度指挥等功能,确保“水安全”。

1.2.2 智慧水环境

通过监测仪表、传感器、环境物联网、云计算等,城市各个水库、河道、湖泊水质水体情况、水环境质量信息都能实时监控预警。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集污染源自动监控、污水处理过程监控、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地表水水质监测、生态遥感监测、预警应急等功能于一体的水环境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构建强大的“智慧水环境”。

在监测仪中有一头是直接与河流中的管道连接,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可以自动完成数据的收集与传输。监测站的工作人员表示,在传输的这些数据中主要包括了河水水量、水流速度、主要水质指标以及水温等信息,以往对这些数据的采集需要多个人好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采用智能检测系统每15分钟就可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一次刷新,从而可以对水质信息实时掌握。

1.2.3 智能巡河

巡河机制是大河道一天一巡,小河道三天一巡。过去河长们总是苦于每次巡河之后没有任何记录,如今巡河轨迹管理”可以清晰记录一天的巡查情况。在巡河时,通过手机拍照或录入巡河日志,将沿途所见所闻即时上传,利用“曝光台”解决所辖范围内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的治水难题。与此同时,镇级、市级、省级河长也都能通过手机查看各个河道的即时情况,并作出批示。

有了这套系统,等于让多了无数双监视的眼睛,上至省里,下至镇街,都可以看到它当前的水质情况;老百姓一旦发现问题,随时随地都能举报,无论通过哪个层级将问题反映到系统里,我们一线工作人员都会应声而动,作为第一责任人马上到位并就地处理问题,事后还要在同一位置同一角度将治理后的情况拍照回传。这套系统不仅编成了一张人人参与治水的网,同时更像一只无形的手,时刻推动着每一条河流的治水工作。

2 建设智慧水务对于水务集团的意义

水务集团通过采用数字化水务的应用可以建立网络化的单位机制,从而可以实现对下属机构的实时监管。每个下属单位汇报的信息数据会在系统中进行自动的统计和汇总,非常快地就能产生企业需要的各类报表,这样就可以为企业的整体运营管理以及管理决策提供非常可靠地指导。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下属汇报的数据将更会更加实时和准确,使水务的管理人员的工作减轻,大大提高企业的监管工作效率。

在水务工作中采用数字化水务主要从根本上解决了水务企业中信息传输不及时的问题,数字化水务可以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快速、准确传输,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帮助水务企业可以实现自动化的生产管理,此外还可以更好地对工艺进行优化与调度,形成更加规范和科学的水务管理模式。

3 结语

“智慧水务”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但在我国国内却仍然比较匮乏。在信息化日益加速的今天,随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加速,可以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来实现对水资源的及时、准确地数据监测,这也成为水资源信息管理的一种必然趋势。这对水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减少水灾害具有重大价值。

参考文献

[1]杨菲菲.南京市智慧水务的顶层设计探讨[J].信息与电脑,2016(15):123-124

[2]陆国荣,陈晏.因地制宜建设智慧水务信息平台[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01):00130-00130

作者简介

智慧工地质量管理例7

一、我国旅游业标准化现状

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标准化工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施旅游标准化带动战略,旅游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标准化建设逐渐完善

我国已成立部级旅游标准化专业机构-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下设8个专家委员会,全面负责旅游业标准研究、编制等技术工作和相关组织工作。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也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相应的旅游标准化研究机构,为有效推进我国旅游标准化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旅游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旅游业标准体系表》的颁布,初步构筑了旅游业诸要素为基础的旅游标准体系框架,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支持。截止到2015年底,已经颁布了4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其中,旅游业国家标准22项,旅游业相关国家标准4项,旅游业行业标准14项。为旅游标准覆盖旅游业各要素奠定了基础。此外,地方政府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旅游企、事业单位自主或参与制定标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地方制定旅游标准的速度不断加快。

(三)旅游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

国家旅游局颁布实行《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逐步规范了旅游标准化工作。对旅游标准实行了年度立项计划申报制度,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年度立项计划工作实现了有效衔接。初步建立并形成了从旅游标准的立项、制定、颁布到贯切实施等系列旅游标准化工作推进模式。目前,旅游业已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国家服务业标准体系的重点领域。

(四)旅游标准化作用日益显现

旅游标准化领域的拓展和旅游标准的实施,有效地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强化了旅游行业监管,提高了旅游产品质量,提升了旅游产业素质,保障了旅游消费者权益,增强了旅游竞争力,对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力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饭店星级概念的提出和推广,其优质服务的观念已在全社会形成,使旅游标准化工作对我国服务业标准化的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旅游标准化工作手段不断创新

以科学推进、注重实效为原则,旅游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方式不断取得新成效。在旅游标准化工作开展初期,主要采取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工作模式,将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有效推进了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我国旅游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旅游标准体系不够健全,特别是关于智慧化、数字化旅游标准的缺失;旅游标准化理论研究相对滞后,部分标准质量水平有待提高;旅游标准化推行力度需要加强,运行机制有待创新;旅游标准化政策体制保障乏力,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等。

二、智慧旅游概念的提出及内涵

(一)“智慧旅游”概念的提出

“智慧旅游”的第一次提出,要追溯到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2011年国家旅游局提出,用10年时间在我国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2014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智慧旅游年”,围绕“2014中国智慧旅游年”主题,加快推动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智慧旅游服务。

(二)“智慧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智慧旅游,是指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旅游服务、营销和管理理念,充分配置和整合人、旅游物理资源、信息和资金等旅游产业资源,服务于公众、企业和政府,形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系统。从内涵来看主要包括五点:

第一,智慧旅游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第二,智慧旅游必须创新旅游服务、营销和管理理念。第三,智慧旅游必须充分配置和整合人、旅游物理资源、信息和资金等旅游产业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有效利用。第四,智慧旅游服务于公众、企业和政府部门。第五,智慧旅游是一种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系统,使旅游业良性、健康地发展。

三、智慧旅游发展的动力来源

第一,全球信息化浪潮促进了旅游产业的信息化进程。第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整合发展成为引导旅游消费、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的关键环节。第三,物联网/泛在网、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具备了促成智慧旅游建设的技术支撑。第四,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促进了旅游者的信息手段应用能力增强,使智能化的变革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第五,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提供了智慧旅游的利用载体。第六,随着旅游者的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深入需求,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四、智慧旅游相关标准体系分类

由于智慧旅游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而且缺乏规范的管理,智慧旅游的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智慧旅游项目开发无章可循,很多景区标榜为“智慧景区”,但游客亲身体验过后,感觉与预想中的或是宣传中的智慧旅游景区功能相去甚远。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智慧旅游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密切相关。面对智慧旅游发展的困惑,需要一个体系来判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旅游,判断旅游相关产品和服务是否达到了智慧旅游的标准。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智慧旅游综合标准体系,协助智慧旅游健康发展。结合智慧旅游在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智慧旅游标准体系分为移动终端、目的地网站、虚拟旅游、智慧旅行社、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游营销、云服务平台、应急指挥平台9大综合领域,如图1所示。

(作者单位为沈阳标准化研究院)

智慧工地质量管理例8

2009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决定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为我国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012年,大连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在2014年“美丽中国”十佳智慧旅游城市评选中,大连市仅在北京之后,成为十佳智慧旅游城市第二位。大连森林动物园作为大连市重要的旅游景点,在建设“智慧动物园”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科技信息,提升科技竞争优势、创新旅游管理平台、满足旅游者个性化体验需求。

二、智慧旅游的起源和概念

(一)智慧旅游的起源

智慧旅游的兴起来源于“智慧地球”的提出,以及后来在中国不断实践的“智慧城市”项目。2008年,IBM公司总裁彭明盛先生在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他指出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此后IBM相继推出了各种智慧方案,包括将“智慧地球”从理念到落地的“智慧城市”策略。旅游业是“智慧城市”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旅游业智慧化转型升级势在必行。2011年7月,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表示:“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走在中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的前沿,争取用10年时间,在中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

(二)智慧旅游的概念及其依托

智慧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诸如电脑、智能手机、触摸屏等,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及时,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通过改善旅游服务、创新旅游管理、提升旅游资源利用、增强旅游体验,在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增强行业管理水平、扩大行业规模的同时,也为公众、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地旅游资讯信息的平台。

得益于信息全球化,旅游业和信息产业融合速度大大提高,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日趋成熟,以及智能手机的应用和普及,都为智慧旅游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旅游者对信息服务需求的增加,获取信息能力的增强,都为智慧旅游提供了强大市场,也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动力依托。

三、智慧旅游在国内外发展情况及其发展趋势

与国内情况一样,国外也并没有“智慧旅游”这一专业术语。但早在10几年前,国外旅游行业即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2001年,欧盟将建立消费者友好的个性移动旅游服务项目作为旅游发展的目标。基于3G网络通信系统的基础,伦敦率先推出面向游客的智能导游系统。2005年,美国Steamboat 滑雪场为游客提供了RFID定位装置反馈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游客动态,并根据游客实际情况,推荐合适的滑雪路线,为游客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韩国也针对自助游客群体推出“I Tour Seoul”智慧旅游系统,并提供手机租赁服务。游客通过登录固定的网络或者是手机网站,即可获取相关的旅游信息,并可进行网上预约及网上购物,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订制私人旅游路线,最大化利用旅游时间。

在国内, “智慧旅游”被写入了“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当中,同时国家旅游局确定江苏省镇江市为我国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并对“智慧旅游城市”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2010年伊始,北京、武汉、福州、厦门、成都等城市也相继了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战略。大连于2009年正式启动智慧旅游建设工作,并成为国家首批、东北三省唯一的智慧旅游建设试点城市。大连市旅游局通过“大连智慧旅游网”面向公众及时旅游动态,2015年国庆期间,大连智慧旅游网通过与去哪儿网、携程网等主要旅游网站合作,旅游企业信息,访问量达200多万人次,将近2014年同期访问量的3倍。智慧旅游推出的电子票业务覆盖大连市30多家主要景区,国庆期间销售电子票近4万张,将近2014年同期销售量的2倍。智慧旅游的广泛应用有效减少了游客在景区现场咨询,节省现金购票的排队等待时间,和减轻景区售票窗口的压力。

四、大连森林动物园智慧动物园建立研究

现代动物园是城市中重要的旅游景区,承担着四大社会功能:野生动物移地保护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为游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随着动物园行业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同时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高游客满意度,势在必行。

(一)大连森林动物园简介

大连森林动物园坐落于大连市南部海滨白云山风景区内,占地面积约7.2平方公里。负责景区内200余种、3000多头(只)动物的饲养展示、科学研究、保护教育和园区内绿地、风景林及其它公共设施的养护管理。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2001年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国家、省、市各级部门认定为科普教育基地。

(二)大连森林动物园建立智慧动物园的保障对策

1、完善技术平台搭建

智慧景区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向游客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信息, 引导游客制订个性化游览计划。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利用发达的通讯网络,游客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浏览,并获取相关的景区信息和周边配套设施信息,并用手机完成全部电子化消费方式。新时代的游客的旅游模式已经改变,智慧景区应打造完善的信息系统,通过智慧管理、智慧营销和智慧服务等手段,全程协助游客实现游览计划,并起到导引、导览、导游的伴侣作用,为游客提供不同于从前的智慧旅游体验。

2、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

人才是智慧景区建设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对智慧景区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露瑶等,2014)。在智慧景区建设的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以优厚的条件吸引具备管理能力的人才。加强对景区内全体员工的在岗培训,使之能熟练掌握智慧旅游系统的操作和服务流程,胜任智慧旅游服务工作,从而提升服务水准,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服务。

3、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在建立智慧动物园的过程中,会增加新的工作内容,产生新的工作岗位。针对新的工作和新的岗位,必须制定相应的岗位操作规程和管理规程。强化园区制度管理理念,提高园区制度管理水平,明确人员岗位职责,方能促进良好的工作秩序的建立,切实落实各项工作标准。只有严格的制度保障,才能保证企业有序发展,保证智慧动物园得以顺利实施。

五、大连森林动物园建立智慧动物园的具体措施

(一)基于游客视角的智慧化

黄超,李云鹏(2011)认为智慧景区建设的发展,要站在旅游者的视角来审视,要把旅游者作为智慧旅游的终点。林若飞(2013)也指出目前智慧旅游的中心任务是利用智慧旅游资源为游客服务。

1、园区基础服务设施

笪忠敏等(2015)通过对300名黄山旅游者调查问卷显示,95%的旅游者认为智慧景区应该为旅游者提供更周到的基础服务,解决旅游者衣食住行各方面问题。景区的基础服务涵盖票务、餐饮、停车、购物、卫生等五个方面。

动物园应具备一套智慧化票务系统,应用此系统,能满足游客一切的票务活动,并保证服务质量。要为游客在动物园内的餐饮活动、购物活动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重视游客感受度,增强游客的体验感,以此体现餐饮服务功能、购物服务功能的宗旨。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对园区的停车服务功要求更为提高,除要求园区具备大容量停车场,能满足节假日期间停车需求外,更要求景区拥有智慧化停车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为游客便捷化停车提供服务。园区的卫生好坏直接影响游客对景区的印象,若要保证景区内24小时卫生清洁,必须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一套完备的园区卫生状况定时监测系统。

2、园区自主导览系统

动物园自助导览系统包括自助标识指示功能、电子地图功能、电子解说功能、动植物信息自助查询等服务功能。动物园内自助标识指示功能,除了要做到标识的清晰化和人性化,更具有动物园特色,将动物、植物及动物栖息地环境巧妙地融入导视系统内,让游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动物园内的电子地图,要具备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可以方便低年龄段儿童使用。在满足所有游客自助查询的同时,又可增强青少年儿童的动手能力。动物园内环境嘈杂,游客以青少年儿童为主,电子解说功能更适合于室内场馆展出需求,同样要求具备其易于操作,内容可理解性强,内置多国语言,能够为游客详细介绍动物习性,并将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理念传递给游客。动物园内集中展出动物、植物,简单的动物、植物说明牌不能满足游客的知识需求,将动、植物二维码印在说明牌上,对该物种感兴趣的游客可以通过扫码,直接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信息,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3、园区信息服务系统

智慧动物园要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动物园要利用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平台、官方微博等平台,园区整体信息及相关信息情况,包括园区内实时游客数量、园区内餐饮、购物、停车等辅助信息,以及景区当日天气、周边交通状况等,让游客在入园之前,就可以获得对园区及周边的整体了解,可以合理安排出行。还要给游客提供可以反馈意见、投诉,或随时游览感想、感受的信息共享平台。

4、园区通讯网络建立

动物园内通讯网络是智慧动物园运营模式的基础,分为无线通讯功能、无线宽带功能(WLAN )。无线通讯功能能够保证游客接收移动电话信号,线路通畅,移动通信方便,卫星定位服务精准而有效。无线宽带功能(WLAN)能够保证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可以方便地将手机、电脑等终端以无线方式连接上网,覆盖整个园区的WiFi热点是旅游者能够体验智慧动物园各项功能的前提保证。

5、园区公共安全保障

动物园内的安全保障包括常规安全功能和应急安全功能。常规安全功能包括视频监控网络。全面覆盖景区的视频监控可以保障景区正常运营、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率,在旅游旺季,对特殊地段实时监控,可以实现人多拥挤时引流、分流。

应急安全功能要求对突发事件能够做出快速反应。动物园性质特殊,园区内饲养多种野生动物,有别于普通景区,因此必须制定完备的紧急疏散措施并建立应急救援系统,随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在园区内设置电话报警点和公示救援电话,可以保证旅游者遇险时第一时间报警求助。此外,能够覆盖整个园区的广播,突遇紧急情况时,可消息。

(二)基于内部管理的智慧化

1、内部管理智慧化

智慧动物园要求变传统的旅游管理方式为现代管理方式,从传统的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实时管理转变,由被动处理变主动掌握游客信息和园区信息转变。智慧动物园将与旅游、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共享旅游信息数据,提高预警能力,保障旅游安全。及时处理旅欧投诉,提高游客满意度。依托信息技术,通过分析游客信息,全面了解游客的需求、意见和建议,实现科学决策和管理。鼓励和支持园区经营场所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动园区整体发展。

2、旅游营销智慧化

智慧动物园凭借旅游实时情监控和专业数据分析,深挖旅游热点,针对旅游者喜好,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推动园区营销手段不断创新。筛选宣传效果明显、可以长期合作的营销渠道,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特性,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园区的营销活动,通过积累资源,形成并完善自媒体营销平台。

智慧工地质量管理例9

就现有的研究,测绘技术在数字化及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还大多是停留在文字及使用方法的表面上的论述。对其测绘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工程实例上的推广介绍尚还较少,为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对基础测绘技术在河北省保定市雄安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进行做简要的论述。

1 智慧城市的特征及建设的主要内容

智慧城市以低碳环保为理念,集现代化城市与数字城市的所有特点及优点,可以理解为是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共同协同作用下进行发展建设起来的。智慧城市的建设本质上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和精确定位系统的现代科技作为后盾,但实质上还是由基础物质提供保障,通过各种技术有效相结合为城市的,其管理和运行实现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信息及绿色化,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智慧城市与物联网又相互依连,这是由于智慧城市的发展依托互联网的牵头,而互联网的发展又靠物联网提供基础支持,为此,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物联网和互联网的相互结合。可以为建设一个新型的城市生活系统,实现以人为本及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有利的条件。智慧城市的最大特点是各种信息的融合然后加以利用。因此,智慧城市的主要内容:在生活当中,充分发挥智能自动系统对各种信息进行简化处理后再服务于社会,如现代生活的科技、空间信息的反馈及定位技术的综合使用(云计算技术、遥感技术及地理信息技术)实现系统信息化的管理和城市智能化的建设。

2 基础测绘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实例

基础测绘工作要遵循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定期更新、安全保障的原则(保证基础测绘成果安全)。同时基础测绘使用数字化的技术,包括测绘、网络及3 S等技术,在用于城市的测量时,可为城市的合理规划提供技术及指导上的支持。另外,还可运用于大地、房建、地形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测量,可完成不同种类的测绘。例如,针对房建和交通设施上的建设使用的工作内容,主要体现在基坑的高程和距离上,在选定的区域内,通过使用规划专用的地图,放样测量及验收的工作步骤,以完成数字城市建设的规划。本文介绍几种测绘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在建设雄安新区中的应用。

2.1 水准仪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水准测量的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一条水平视线,测出两地面点之间的高差,然后根据已知点的高程和高差,推算出另一个点的高程。高差法是利用水准仪测量,如图1 所示,已知地面上A点的高程为HA,欲测定B点的高程HB,需要先测出A与B两点间的高差hAB,为此在A与B之间安置一台水准仪,再在A和B两点上各竖立一根水准尺。根据仪器的水平视线,分别读取A及B尺上的读数a和b,则B点对于A点的高差为:hAB=a-b。最后,B点的高程可表示为:HB=HA+hAB。

图1 水准测量原理示意

2.2 3S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用

3S技术集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于一体,如遥感技术工作原理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谱进行探测。而城市空间数据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部分,其包含着地理空间信息、交通控制信息、现状构筑物信息、土地开发信息、各种资源利用以及数字高程模型信息(DEM)等。在空间数据框架中,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为城市的空间、地下管道及地下资源等进行收集数据,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科学性的管理和决策及规划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未开发土地的面积也随时发生改变,因而也往往会按照相关要求对土地变更,这时就可利用动态GPS(RTK)技术具有的精度高和速度快的优点对原有土地的地理坐标、权属及类型等数据进行变更。把变更的数据共享纳入GIS系统中,便可在数字地图上显示出变更的各要素,从而为土地的管理提供方便、及时的查阅,这体现了3S技术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应用。另外,3S技术在城市园林绿化信息采集中的应用,通常采用手持GPS、RS来进行绿化调查并以GIS为绿化信息建库平台实现3S技术集成,最后以提高绿化信息的精确度,通过流程再造可以更高效的完成绿化调查工作。该方法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进行了实践及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测绘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用发展趋势

自动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技术,为此自动化测绘技术在将来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21 世纪大放异彩,应用范围广泛,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正如前文所述,智慧城市是节约资源型和高效的城市,而通过自动化及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使得对大地或城市生活监测必定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提高测量的效率和准确性。特别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机器人及测量仪器系统的更新换代,自动化测绘技术将向着5G技术、大规模集成系统自动化技术、数字化、三维可视化技术及人工智能化的方向迈进,甚至足不出门便可完成测绘测量的工作。

4 结语

为适应现代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跟上信息化时代步伐,充分重视和应用测绘技术对促进城市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可谓是现代智慧城市发展的一味催化剂。对此,应不断加强并推广测绘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充分发挥智慧城市的各个优点,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人民。

参考文献

[1]耿宗信,何丹青,姜山.测绘新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初探[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 25(5):109-110.

智慧工地质量管理例10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231-04

一、智慧城市内涵

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1]。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的高级形态。相对于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更多地聚焦在社会管理创新、民生保障改善等城市管理和服务层面,深入推动城市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切实带动城市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造提升。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发展两大坚实维度:一是发展物质文明的自然科技维度,二是升华精神文明的城市文化维度。

自然科技维度。一个智慧的城市,无处不存在着信息科技。它意味着城市管理者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和实体基础设施的高效建设,利用网络技术和IT技术实现智能化,为各行各业创造价值,为人们构筑完美生活。

城市文化维度。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以文化创新为核心,文化产业为载体,打造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为手段,通过增强文化的竞争力来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智慧宁波城市发展现状

宁波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定位是智慧城市,但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宁波将以物联网概念为代表的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忽略了智慧城市发展的另一维度城市文化的构建。智慧城市不仅强调信息、知识的重要性,更重视社会文化、资源环境、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多元文化的容忍度和包容性、自由度、高效透明的政府以及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为了避免宁波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出现城市文化遗漏的失误,同样为了规范并约束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智慧宁波的可持续发展,宁波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宁波在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强化“智慧港口”建设的同时,忽略了借助自身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强化特色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建设,以特色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构建为智慧宁波的建设夯实智慧的源泉。

三、基于智慧城市的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确立智慧城市的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智慧城市文化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指标体系涵盖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智慧城市文化建设效果的分类涉及到诸多方面,要对其进行合理地评价分类,必须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2]。智慧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泛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指标,通过城市环境、产业结构等为导向的智慧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反映智慧城市文化实现的程度(见表1)。

(一)智慧城市文化的物质文化指标

智慧城市的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包括花卉、草地、行道树、市场上流通的各种商品、垃圾处理设施、水源及给排水设施、公共住宅、城市通讯设施、城市道路、城市建筑以及城市布局等等自然人工环境所构建成的,形成了城市物质文化的外壳。本文提出针对智慧城市城市文化之物质文化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城市环境、产业结构两个指标。

城市环境是智慧城市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充分体现了城市人的能力和智慧。城市环境主要包括五个评价点:城市规模适度指数、社会公平指数、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城市规模适度是一个智慧城市在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前提之下,最恰当的规模大小。社会公平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是一个智慧城市文明的象征,对于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和谐尤为重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是城市建成区各类型绿地合计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率。其高低是衡量智慧城市环境质量及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均道路面积指标是衡量城市通行质量的指标之一,反映了智慧城市通行的便利程度。人均住房面积反映了市民居住环境的拥挤程度,是反映智慧城市宜居程度的关键。

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中各产业的构成以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率关系。智慧城市能够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能够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选择了以下四点来评价智慧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第三产业GDP比重、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外贸依存度。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越大,第一产业的比重就越小,所以选择了第三产业GDP比重和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智慧城市的产业结构正不断向知识型、高附加值产业演进,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占有主导地位的便是以创意、文化产业为主导的知识型服务经济,因此鼓励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高低,反映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而外贸依存度代表的则是区域或城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的是产业与国际接轨的实力。

(二)智慧城市文化的制度文化指标

制度文化规定着城市文化发展的走向和机制,也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形态和属性的是城市的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中层结构。因此,本文针对智慧城市城市文化的制度文化,提出两个关键评价指标:人才发展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

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提高,归根结底主要在于人才问题上占有优势。一个城市拥有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其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代表着智慧城市未来实现以智慧为基础发展的能力。本文提出智慧城市的人才发展机制的主要三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高校在校大学生数、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信息汇集与扩散的重要场所,为经济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提供有力的支撑。高校大学生数体现了智慧城市的知识型人才结构,是智慧城市人力资源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智慧城市高级人才储备情况及人力资源素质的体现。而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从人力资源素质角度反映了智慧城市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

智慧城市的侧重点是在于以信息技术来打造整个城市的智能化、物联化、和感知化,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因此,在信息技术充斥整个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成为主导力量时,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本文初步提出从立法、管理模式、信息控制、道德规范四个方面来对智慧城市的信息管理制度进行评价。

(三)智慧城市文化的精神文化指标

精神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核心,包括了一个城市的习俗、法律、道德、艺术、信仰、知识以及城市人所获得的其他一切习惯和能力。它是城市人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是以文字和人脑为载体的理念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城市本质内涵、城市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与浓缩。本文针对智慧城市文化的精神层面,提出了城市文化交流和创新科技两个指标。

城市文化具有多样型,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不同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追求共性的特征,但同时也应更加彰显个性与独特的魅力。文化的交流既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城市吸收外来城市的先进技术,更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发展与丰富。城市文化交流主要涵盖四项指标:文化多样性指数、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万人拥有互联网数、百人拥有固定、移动电话数。文化多样性指数体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文化的丰富性,文化多样性可以开拓智慧城市生产者的思维方式,提升创新能力;伴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交流愈加频繁。知识文化交流、信息传递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资源。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百人拥有固定、移动电话数、百人拥有互联网数是衡量智慧城市文化基础状况及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智慧城市的主导力量是信息科技,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促进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城市创新就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和最重要的标识[4]。本文主要从以下四块评价智慧城市的创新科技:研发密集度、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万名就业人员专利授权量。研发密集度是指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它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国家或区域科技投入水平最重要、最综合的指标。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则决定了城市以智慧为基础的发展潜力。

四、基于智慧城市文化评价体系分析宁波城市文化存在问题

(一)缺少人性关怀,功能性不强

宁波在城市中心地带花费巨资建立风格基本相同的城市广场。城市广场建设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上却俨然成了城市的门面,领导的政绩,在服务便利于城市居民方面实在不敢恭维。城市建设如果缺乏突出特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厚重感,就像没有灵魂和血肉的躯壳,丧失活力和发展潜力。纵使表面看似再辉煌的繁荣,也注定是徒有其表。

(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市场化程度低

宁波第三产业虽然在整体上逐渐往发展潜力大、起点高的新兴行业倾斜,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但是其新兴产业相对滞后发展,仍以餐饮业、传统贸易为主。另外宁波服务业出了交通运输、餐饮贸易零售批发、部分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其他服务行业市场化程度仍然很低[5]。

(三)人才队伍建设不乐观

首先是宁波科教基础薄弱,育才不佳。宁波拥有高校11所,其中985工程0所,211工程0所,本科8所,专科3所。从这些简单的数据上可以看出宁波人才总量仍是偏少的,而且人才质量还是欠佳,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一线城市。其次是宁波留才不佳。“一流人才去海外,二流人才去国内,三流人才留宁波”。由于宁波在建设人才队伍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宁波本地工作的优秀人才不够重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重引进、轻使用的现象,而且引进的人才可以享受到人才优惠政策,本地人才却享受不到相应的优惠政策。最后是宁波引才不佳。宁波专门为国际人才提供的居住、服务体系并未真正建立,相配套的国际人才的休闲娱乐、卫生保健、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建设都比较滞后。

(四)信息管理仍有待加强

信息化建设虽然受到宁波政府的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更是重点落实,信息管理的局部应用已经取得成效,但是各类系统林立,全局考虑缺乏,各单项应用之间互不协调,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并不统一。

(五)公益性文化产品正向推拉力度不够“加速”精神空乏

公益性文化产品应该是城市中新型关系的粘合剂,它是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并在精神塑造、情操陶冶等方面发挥着最基础的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种基础性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公益性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会影响到精神文化的建设进程,在某种程度更是会加速精神文化的空乏。市民在忙碌的工作结束之后休闲放松的公益性场地稀少,文化基础设施不充足、配备不人性化,对城市中未成年、残疾人、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文化产品的缺乏,公共文化商业色彩浓重,群众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的范围小等等都是公益性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表现。

(六)城市文化脱离城市自身特质,定位单一

城市文化的重点在于能通过城市文化进行身份识别,在于与众不同,在于特色。只有这样的城市文化才能让城市散发出持久的魅力,才能带给城市持久而广泛的效益。当前,宁波包容兼蓄,海纳百川,积极与世界文化接轨,致力于打造国际性文化都市。但是这样的文化定位与其他城市相比并不存在差异化优势,只是泛泛而谈;这样的城市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只能发挥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并不能增强城市的发展动力。这样的城市文化定位是每个城市共有的,并不是城市独有的,共有的城市文化是打造不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城市文化定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在于理解城市的历史,审视城市的现在,预见城市的未来,整合和提炼城市内的历史和现在、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

五、加快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政策建议

基于宁波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构建的存在问题,本文同样依据城市文化结构的分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提出推进智慧宁波城市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物质文化层面

1.基于宁波创新创业的文化特质,加快形成覆盖全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市文化发展布局,建设布局合理、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运营高效、发展均衡、覆盖全城的公共文化体系。按照优化结构、均衡布局、突出重点、分级配置的思路,大力推进科技馆、艺术馆、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广场、广电网、互联网、社区文化服务网点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形成遍布城区的15分钟文化圈。

2.大力发展智慧文化产业,为城市机理植入智慧基因。文化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文化战略的重要领域。宁波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品位。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宁波城市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为宁波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动力。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产生综合的联动效应。智慧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宁波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仅源自文化,也反作用于文化,有助于宁波的智慧文化的发展。

(二)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制度文化层面

1.健全智慧城市人才发展机制引进创建智慧城市的各类拔尖人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大力培养智慧城市建设高层次复合型实用人才、高层次领导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以及信息产业、企业家人才和重点企业紧缺人才、现代服务业和国际化涉外人才等。同时加强基础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建立文化工作者继续教育等制度,积极推进智慧人才的培养。当然宁波城市文化的建设不是单项作业,它需要全市人民的积极响应和参与,齐心协力共同构建。

2.提高社会参与度。社会参与是城市形象的“意”。各类规划上报审批时,公众代表反映的意见必须要求附上。大型公共建筑、广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方案座谈会、研讨会,将邀请由政府确定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公众参与,必要时,还将在拟建地挂牌展示建设方案,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接受市民的评议和监督,没有“公众意见书”的规划和建设将不予审批。

(三)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精神文化层面

1.加强与国际智慧城市的文化接轨。宁波作为国内第一个系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还是处于摸索状态。因此,与国际智慧城市的文化交流,能够帮助智慧宁波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长。例如,美国迪比克市能够分享城市资源整合的智慧文化,瑞典能够分享智慧交通的智慧文化,爱尔兰能够分享自然环境的智慧文化,日本能够分享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智慧文化,韩国仁川能够分享城市管理的智慧文化等等。

2.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完整保护。城市的记忆体现了地区的本土文化,是城市形象保持自我特色的王牌,是城市规划独立性的“灵感”。因此,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即由单一的对历史遗存的保护转向对历史遗存与环境的保护,历史遗存形成要素的保护,也就是整体性、关联性保护。同时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求原汁原味。最后是提高当地居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常态化、持续性、自觉性的保护机制。

宁波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宁波特色文化空间营造的基础。通过重现、整合和扩充历史遗迹和文化要素,展示和激活历史文化空间。通过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与再开发,打造宁波特色文化空间。将保护、发掘历史文化遗迹和修复、兴建文化设施相结合。文化构成的精神要素中的人文精神,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真善美,强调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最高精神境界。

六、结论

而今智慧宁波的智慧项目可谓遍地开花,涉及食品系统、供应链、医疗、零售、电网、制造、金融、气象等多个领域。这些智慧将带给社会更多价值:经济的繁荣、无障碍的沟通、随需应变的企业、更为便捷的生活,也能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和工作岗位,最终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宁波的成长是可持续发展,而它可持续成长的源泉则来自“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作为宁波智慧城市的灵魂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宁波在专注物联网等自然科技的研究,大力发展智慧宁波的硬件实力时,必须同样重视其智慧文化软实力的同步发展。智慧宁波将以智能化、自动化提高城市的情商,以充满灵性、人文化、创造力的智慧文化提高城市的情商。智慧基因将因城市文化的构建而植入智慧宁波的城市肌理中,使整个城市成为智慧的人!

参考文献:

[1] 智慧城市 宁波先行[J].智慧城市,2012,(6):7-9.

[2] 李贤毅,邓晓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1,(10):44-45.

智慧工地质量管理例11

一、智慧旅游背景及其标准化现状

我国最早提出“智慧旅游”理念的是江苏省镇江市,随之发展“智慧旅游”项目。在2011年,镇江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建立“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之后,许多省市都提出发展智慧旅游的战略,智慧旅游理念渐渐家喻户晓。截至2013年底,已有北京、厦门、温州等33个城市开展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工作,以更好的推进智慧旅游在各地的发展。积极发展智慧旅游是响应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措施,是调整旅游行业的结构,适应新形势下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智慧旅游标准体系是在智慧旅游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有机整体,也可以说是一种由智慧旅游标准组成的系统。智慧旅游标准体系涵盖信息化类标准和旅游类标准。信息技术是智慧旅游的重要环节,包含的标准由GB/T 28448-2012《信息系统安全测评规范》、YD /T 2437-2012《物联W总体框架与技术要求》等。在旅游专业领域方面,国家旅游局对标准化的发展和研究都非常重视并有一定的成果,在各地都相继出台了有关旅游信息化的一系列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例如GB/T 26354-2010《旅游信息咨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LB/T 021-2013《旅游企业信息化服务指南》、DB46/T 207-2011《旅游信息采集管理规范》等,这些标准都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指引。尽管如此,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度相对滞后,智慧旅游相关的标准化工作进程缓慢,专业性的标准并不多而且运作的模式不够合理化和完善。系统基础化的标准体系建设的缺失、信息交换的滞后、运营管理模式的混乱使发展智慧旅游面临重重障碍,综上所述,建立智慧旅游标准体系是发展智慧旅游不可欠缺的必要环节。

二、智慧旅游标准体系

健全战略性旅游标准体系,合理规划标准化体系布局,有效的提升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行业水平。在我国,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推动主要是依据各地的管理方针和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执行。所以,两者需要相互配合,并从行政手段和商业形式互为补充。

在2009年出台的《旅游业标准体系表》从旅游业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进行编制,然后根据基础标准、设施标准、服务标准、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5个方面来架起结构,产业结构系统化特点十分突出。而最近出台的国标系列《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中,规范了服务业建立标准体系是从服务通用基础标准、服务保障标准、服务提供标准构成,是组织服务业工作,实现服务业标准化,评价服务良好程度的重要资料。可根据遵这个规则,在通用基础标准的条件下,根据智慧旅游的特征和共性,从保障标准和提供标准这几个具体的领域构建智慧旅游的标准体系。

三、浅谈智慧旅游标准化建设的策略

建造智慧旅游标准化是依托不同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在体制、结构、重点领域方面的特点开展标准化工作。

首先应注重国内外智慧旅游标准化建立的运营研究。参考和对比国内外的发展经验,从而找到发展适合的智慧旅游标准化的现实路径。通过对国外发展深入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关注和开拓更具领域特色的智慧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