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智慧交通研究

智慧交通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7 14:43:08

智慧交通研究

智慧交通研究例1

 

关键词:智慧交通;物联网;体系架构

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带来的能耗、污染和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而智慧交通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安全性、快捷性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物联网技术与交通运输各组成部分的有效结合,是交通运输行业向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可见发展智慧交通已成为大势所趋。

 

1.物联网与智慧交通

1.1物联网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物联网(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1]。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的实质是利用传感网、射频识别(RFID)、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技术实现物品之间的自动识别、信息互联以及智能化处理等。在物联网中,物体可以无需人的干预直接就行彼此“交流”,通过RFID、传感器等的全面感知和存储信息,通过传感网、通信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网融合技术把它们传送到中央控制系统,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信息交换和共享、物品的“透明”管理以及智能化的加工、处理与管理。

 

1.2 智慧交通

我国交通能耗、污染和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出现,人们提出了智慧交通的概念。智慧交通与智能交通都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在交通领域应用的产物,二者在建设内容、关键技术、应用方向等方面拥有共同点。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智能交通主要侧重于各类交通应用的信息化,而智慧交通则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有效集成运用,侧重于追求系统功能的自动化和决策的智能化[2]。

 

智慧交通是将自动控制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数据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集成运用到交通系统的各个节点,形成高效利用交通设施、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尽力减小环境污染的智能化交通新格局,可见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新方向。

 

智慧交通系统以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为指导,建成"髙效、安全、环保、舒适、文明"的智慧交通与运输体系;大幅度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为出行者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和便利、高效、快捷、经济、安全、人性、智能的交通运输服务;为交通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高及时、准确、全面和充分的信息支持和信息化决策支持。

 

2.物联网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

将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智能传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通信传输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并运用到整个交通系统,是智慧交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个网络中,各要素能彼此进行交流,实现所有交通信息的综合处理,并为各要素提供所需的要素信息,将汽车、驾驶员、出行者、道路及相关的服务部门相互连接起来,使整个交通体系智能化。

 

物联网在智慧交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1、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是智慧交通的重要领域,可以建立城市交通“一卡通”信息系统,实现公交车、出租车多种城市交通消费一体化;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利用GPS、RFID、人像识别、车内视频监控等技术掌握实时信息;站台车辆信息平台建设,方便乘客查询相关乘车信息,合理制定乘车方式。

 

2、物流信息化:物流领域是物联网相关技术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通过道路运输GIS系统定位跟踪与运输导航、RFID、3G网络提供广域移动车载通信手段实现货物状态位置实时管理;通过电子标签及识别自动收集货物信息,从而缩短作业时间,提高运营效率。

 

3、电子收费: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即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路桥收费方式,它可以加快路桥收费站车辆通车速度,加快效率、减轻或避免车辆在收费用站口拥堵问题。

 

4、电子证照:IC卡电子证件嵌入了RFID逻辑加密芯片,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性价比等特点,使得IC卡电子证件成为一张智能卡;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汽车电子牌照等对于防止假牌假证具有积极作用。

 

5、设施监测:在智能交通物联网中,道路基础设施被赋予电子标签,并有特定的信息传输通道和平台,能够实时掌握对象实体的状态信息,并将有强大的后台数据挖掘分析功能及丰富的展示平台,用于提高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

 

3.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系统架构

智能交通系统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控制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换、分析和利用,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但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等技术难题渐渐显现出来,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交通”的理念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通过移动计算、智能识别、数据融合、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形成智慧交通系统。智慧交通系统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交通整体框架

智慧交通系统从整体架构上可以从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应用层四个层次来进行划分。

(1) 感知层

感知层主要运用RFID、二维码、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和实时定位等技术进行数据采集与收集,及时、准确监测交通信息。

(2) 传输层

传输层主要通过移动网络、无线网络、Internet、卫星等通信设施将感知层所采集信息运输到数据中心,供支撑层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 支撑层

支撑层是在智能处理、云计算、管理系统及数据库等资源下,实现海量信息并行处理和优化以及存储资源动态配置和部署。

智慧交通研究例2

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带来的能耗、污染和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而智慧交通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安全性、快捷性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物联网技术与交通运输各组成部分的有效结合,是交通运输行业向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可见发展智慧交通已成为大势所趋。

1.物联网与智慧交通

1.1物联网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物联网(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1]。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的实质是利用传感网、射频识别(RFID)、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技术实现物品之间的自动识别、信息互联以及智能化处理等。在物联网中,物体可以无需人的干预直接就行彼此“交流”,通过RFID、传感器等的全面感知和存储信息,通过传感网、通信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网融合技术把它们传送到中央控制系统,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信息交换和共享、物品的“透明”管理以及智能化的加工、处理与管理。

1.2 智慧交通

我国交通能耗、污染和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出现,人们提出了智慧交通的概念。智慧交通与智能交通都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在交通领域应用的产物,二者在建设内容、关键技术、应用方向等方面拥有共同点。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智能交通主要侧重于各类交通应用的信息化,而智慧交通则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有效集成运用,侧重于追求系统功能的自动化和决策的智能化[2]。

智慧交通是将自动控制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数据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集成运用到交通系统的各个节点,形成高效利用交通设施、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尽力减小环境污染的智能化交通新格局,可见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新方向。

智慧交通系统以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为指导,建成"髙效、安全、环保、舒适、文明"的智慧交通与运输体系;大幅度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为出行者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和便利、高效、快捷、经济、安全、人性、智能的交通运输服务;为交通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高及时、准确、全面和充分的信息支持和信息化决策支持。

2.物联网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

将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智能传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通信传输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并运用到整个交通系统,是智慧交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个网络中,各要素能彼此进行交流,实现所有交通信息的综合处理,并为各要素提供所需的要素信息,将汽车、驾驶员、出行者、道路及相关的服务部门相互连接起来,使整个交通体系智能化。

物联网在智慧交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1、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是智慧交通的重要领域,可以建立城市交通“一卡通”信息系统,实现公交车、出租车多种城市交通消费一体化;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利用GPS、RFID、人像识别、车内视频监控等技术掌握实时信息;站台车辆信息平台建设,方便乘客查询相关乘车信息,合理制定乘车方式。

2、物流信息化:物流领域是物联网相关技术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通过道路运输GIS系统定位跟踪与运输导航、RFID、3G网络提供广域移动车载通信手段实现货物状态位置实时管理;通过电子标签及识别自动收集货物信息,从而缩短作业时间,提高运营效率。

3、电子收费: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即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路桥收费方式,它可以加快路桥收费站车辆通车速度,加快效率、减轻或避免车辆在收费用站口拥堵问题。

4、电子证照:IC卡电子证件嵌入了RFID逻辑加密芯片,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性价比等特点,使得IC卡电子证件成为一张智能卡;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汽车电子牌照等对于防止假牌假证具有积极作用。

5、设施监测:在智能交通物联网中,道路基础设施被赋予电子标签,并有特定的信息传输通道和平台,能够实时掌握对象实体的状态信息,并将有强大的后台数据挖掘分析功能及丰富的展示平台,用于提高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

3.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系统架构

智能交通系统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控制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换、分析和利用,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但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等技术难题渐渐显现出来,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交通”的理念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通过移动计算、智能识别、数据融合、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形成智慧交通系统。智慧交通系统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交通整体框架

智慧交通系统从整体架构上可以从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应用层四个层次来进行划分。

(1) 感知层

感知层主要运用RFID、二维码、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和实时定位等技术进行数据采集与收集,及时、准确监测交通信息。

(2) 传输层

传输层主要通过移动网络、无线网络、Internet、卫星等通信设施将感知层所采集信息运输到数据中心,供支撑层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 支撑层

支撑层是在智能处理、云计算、管理系统及数据库等资源下,实现海量信息并行处理和优化以及存储资源动态配置和部署。

(4) 应用层

通过信息存贮与处理系统、综合控制系统对信息进行管理,将信息以多样的方式展现到使用者面前,供决策、服务、业务开展。

智慧交通主要系统模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采集与收集系统

随着射频识别采集器、雷达检测器、GPS导航等新科技的运用,城市交通信息的采集更加便捷,为交通调度和智慧交通控制系统提供了更加准确、及时、实时的信息数据。

所有交通信息采集装置构成交通信息采集系统。由于采集的信息包括视频信息、位置信息、车辆速度信息、车辆流通量信息等多种模式,因此信息的收集、融合和处理是智慧交通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信息传输系统

将交通信息采集起来,运用有线信息传输和无线信息传输方式,根据已有条件,如电视网、通讯网、计算机网等,实现交通信息传输,此过程中保证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安全性。

(3)交通信息存贮、处理系统

信息采集并传输过来后,必须建立相应的存储系统,并运用相关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整理,并做出相应决策。

(4)信息和控制系统

根据信息收集、传输、处理、分析后的决策,提提供交通出行的各种信息安全服务,如交通信息系统、最佳交通导引系统、停车库空位信息系统、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交通安全控制系统、紧急事故处理系统等[4]。

可以充分利用收集的信息,及时相应的交通拥堵情况,疏导最佳线路信息,为出行者提供参考;对于各交通要道的车流量信息,合理控制交通灯的长短,减少交通拥堵的状况;对于车辆故障,及时路况信息,并通知事故处理机构等。

4.总结

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系统,是当今世界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它能够更加及时准确的收集各种交通信息,通过信息传输、分析和处理,为出行者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交通信息,使人们出行更加方面和快捷。

参考文献:

[1] 李鹤艺,熊燕舞.交通在行动[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0,(7):16-20.

[2]徐波.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思考[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3):27-31.

智慧交通研究例3

历史上的城市分割布局导致的交通拥堵及早期修筑道路遗留的问题,是北京交通拥堵无法逃避的根源。在当时国内经济相对不发达、人口和车辆都相对较少的情况下,问题并不突出。可是由于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叠加,近些年拥堵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北京早期交通线路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考虑到日后北京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因为多种原因存在许多不合理的路线。如:西客站周边的道路,公共交通工具很多,拥堵是家常便饭。北京不少立交桥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建国后北京的立交桥在短时间内建成很多,在当时条件下被认为是一种技术进步。但是仓促的时间导致设计上的诸多纰漏,最后造成不少立交桥上不去、下不来、司机见了晕头转向等情况,使得拥堵更为频繁易发。

而当政府对城市交通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下,新建的道路设施会引发新的道路需求,而交通需求总是超过道路供给。也就是说,不管政府投入多大的人力财力,结果必然导致交通拥堵,“当斯定律”描述的情形对于分析今天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仍然有效[1]。城市建设应该规避交通设施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同时重新规划不合理线路设计。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步减小,北京市中心的常住人口在一定时期之后会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交通承载力,可逐步对不合理的路线等进行重新改建。

二、北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从人口规模看北京交通现状

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市的交通出行量逐年增加。201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由2005年的1538万人增加到2018.6万人。人口的绝对数量从两个点导致了或者加重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一是公共交通工具和线路相对有限,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出行需求。二是私家车保有量极高。2011年,北京全市机动车拥有量为498.3万辆,其中私人拥有量为389.7万辆,分别为2005年的1.9倍和2.5倍。人多车多,加之交通线路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堵车几乎成为北京的“风景线”。

(二)从公共交通发展看北京交通现状

随着北京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交通压力日趋紧张。北京于2006年、2009年先后出台了《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意见》和《绿色交通行动计划(2009-2015)》,通过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力度、全面更新公交车辆、优化公交线网、实施低票价、设立专用道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公交城市”建设[2]。2011年北京市居民出行中公共交通的承担率突破40%,但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60%-80%的公交承担率相比仍显较低。2011年末,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为15条,运营线路长372公里,比2005年增加258公里;全市公路里程达到21319公里,比2005年增加6623公里,以年均6.4%的速度增长;全市城市快速路达到263公里,干线公路里程达3462公里,分别比2005年末增长14.3%和15.6%,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占干线公路总里程的比例从63.5%提高到88.6%;全市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为740条,比2005年增加118条,运营线路长19338公里,运营车辆达2.2万辆,比2005年增加0.3万辆。整体来看,北京公共交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但并不能完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以北京地铁为例,存在有的站点之间间距过大而又缺少其他公共交通补给等问题。

(三)从道路面积看北京交通现状

2011年底,北京市公路道路总里程达到了28446公里,城市道路总面积达9164万平方米,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得到提升。道路供给总量逐年增加,供给结构也有小幅度调整。但从实际运行结果看,道路交通拥堵现象仍客观存在,城市道路设施仍显脆弱。除道路、车辆及行人之外,北京交通还应考虑行政管理和优化配套公共设施。建议设置更多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可遗憾的是,机动车经常占据自行车道,有的路段甚至没有自行车道,或者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之间没有任何隔离等,这都增加了绿色交通的危险系数。因此,与城市道路交通相配套的诸多公共设施和服务都需进一步完善。

(四)从机动车拥有量看北京交通状况

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12》统计结果显示,北京市的机动车拥有量增长明显,各类汽车的年增长率都很高。如2011年,北京市的机动车拥有量高达498.3万辆,为2010年的103.6%。

三、北京建设智慧交通的理论与实践

(一)智慧交通的形成机理

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是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功能之一。智能交通系统是指通过道路收费系统、多功能智能交通卡系统、数字化交通智能信息管理系统等多种模式的数据整合,提供基于交通预测的智能交通灯控制、交通疏导、出行提示、应急事件处理管理平台,帮助进行城市路网优化分析,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支持[3]。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建立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例如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问题,多信号非接触传输问题、通讯规约问题等。

北京智能交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信息系统、一卡通系统、危险品运输监控系统、奥运交通指挥中心、出租汽车调度及浮动车信息采集系统等。以“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应用系统”为框架,涵盖171个子系统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包括指挥调度、交通控制、交通监测、交通信息服务等[4]。近年来建成的北京市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TOCC)是全市交通综合运输协调、交通安全应急指挥、数据共享和信息中枢。建成了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一期工程,实现了全部既有轨道交通线路智能化运营调度。拓展道路交通违法监测系统应用范围,首次在公交车辆安装110套移动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占用公交车道的违法行为[5]。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在TOCC、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交通”的理念。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通过移动计算、智能识别、数据融合、云计算等技术,形成智慧交通系统。智慧交通系统,是指将电子、信息、通讯、控制、车辆以及机械等技术应用于交通领域并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交通状况,使交通发挥最大效能的系统。从智能交通系统到构建智慧交通体系,需要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服务和管理系统、交通诱导系统、智能出行服务系统、交通应急指挥系统、数字公路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出租车与公交车智能服务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港口信息管理系统等智慧交通应用系统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的科学管理和组织水平[6](图1)。智慧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建立在数字化和控制管理的智能化基础上,“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处理能力”是智慧轨道交通的基本特征,它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全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为支撑,构建和展示“高效、便捷、安全、可视、可预测、环保和智慧”的、高科技和现代化的综合性轨道交通系统[7]。同时发展智慧型的快速公交系统和轨道交通,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8],符合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北京智慧交通的实践状况

智慧交通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些成功实践例子。如,新加坡采用的“智能交通预测系统”,由计算机化交通信号系统、电子扫描系统、城市快速路监控系统、接合式电子眼以及道路计价系统组成,在预先设定的时间段内预测交通流量,帮助交通控制人员预判、管理交通流,防止交通堵塞。瑞典斯德哥尔摩启用新智能收费系统,使交通量减少22%,排放物减少12%-40%。

北京智慧交通管理系统由交通流自动采集、分析、处理及信息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指挥调度综合集成系统、交通管理数字化执法信息管理系统、交通事故分析处理与交通安全控制系统、对外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交通管理综合业务信息管理及辅助决策系统、交通管理宽带网络及通信系统八个子系统组成[9]。北京市已经开始试点“智能停车位引导”建设,在道路两侧建设引导停车的路牌。另外,为实现“公交优先”原则,北京出台了增加公交车辆和线路、设立公交专用线、完善公交基础设施等一系列专门政策措施。其中公交智能化调度系统的基本目标是解决公交车辆运行中无序、失控与低效的状态,解决与首都公交可担负城市旅客出行的主导地位不相适应的矛盾。把通信控制、卫星定位、计算机网络与运营组织科学地结合,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综合集成,实现集运营指挥调度、综合业务通信、乘客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智能化公交管理系统[10]。据调查,北京市顺义区的公交智能指挥调度中心项目总投资386万元,由指挥平台、车载定位系统、车辆和场站监控系统、通信系统组成,目前已在顺义区内的48条线路469辆公交车、4处公交枢纽、16个公交车站安装了指挥监控终端。调度中心通过公交车上安装卫星定位系统(GPS)、在重点站台安装监控系统等措施,实现对运营车辆的实时监控以及车内图像采集。公交智能指挥调度中心能够根据监控各种数据采集结果,判断车辆运行情况,及时发出指令,调度全区公交运行。通过卫星定位和视频监控,指挥中心随时掌握车辆的运行速度、所在位置、是否晚点等信息。此外,系统设置了报警功能,对车辆甩站、超速、严重堵车、首末班车不准时等进行提示。指挥中心人员根据各种情况,通过系统向安装在公交车上的GPS显示器发送短信进行提示,也可通过指挥中心的话筒向司机发出语音提示。每辆车的司机座位旁都安装有一个紧急按钮,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司机可通过按钮向指挥中心报警。智能指挥调度中心运行以来,顺义区境内公交正点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公交服务投诉类纠纷显著减少,市民乘公交出行的意愿明显增强,境内公交刷卡率由86.36%提升到89.47%。

参考文献

[1][3]张永民.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中国信息界,2011,(3):12-21.

[2]庞世辉.北京绿色出行与发展城市新型交通系统的构想[A].北京市交通委,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编《探寻北京交通—世界城市交通科学发展之路[C].2012,1.

[4]缪明月、高爱霞、戴帅.建设世界城市目标下智能交通管理理念诠释及发展展望[A].段霞主编.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

[5]刘小明、王兆荣、陈燕凌,等.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推进交通事业科学发展[A].张耘主编.北京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1-2012)[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佚名.“十大应用体系”:让城市充满“智慧”[J].宁波经济,2010:30-31.

[7]曾华燊、朱怀芳.论智慧轨道交通及其系统架构[J].计算机应用,2012,32,(5):1191-1195.

智慧交通研究例4

在中国大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环境下,如何打破部门壁垒、拆除数据烟囱,有效利用沉寂在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中的僵尸数据,将其激活、整合,成为当下城市管理者、科研人员和大数据产业从业人员急需思考的问题。交通的拥堵,一方面加剧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它对社会的时间的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我国很多城市中,平均的行车速度已经降到每小时二十千米以下,在有些路段甚至只有每小时七到八千米;车辆速度太慢,排放就会增加,这样就会使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此外,交通阻塞也会给社会和工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想让经济发展,那么就必须减少交通方面的压力,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并及时推广技术的应用范围,使它成为最佳的性能。

针对本案例,主要采用了调查法进行研究。

案例描述及分析

2008至2018十年间,贵阳市机动车保有量从39万辆增加至140余万辆,机动车保有量增幅达360%,而道路总里程增幅不足48%。为有效缓解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带来的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贵阳市紧抓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优势契机,在通过大数据思维和手段来统筹设计和建设城市交通信息化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运行监测、交通组织、出行服务等各环节效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大数据促进精准管理

实施“大数据+交通”战略,提升交通治理能力、创新交通管理方法、引领交通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培育交通新业态、打造交通新产品。基于云上贵州·贵阳平台,构建“一张网”(交通数据采集网),采集全市各类交通基础数据;最近三年,贵阳市疏通了全市62家市直部门的数据通道,汇聚和整合了交委、交管、运管、公交、轨道等交通关联部门数据,掌握了核心交通数据4000余项,构建了城市级的人、车、路、管理、服务、共享六大交通数据专题库。形成“一幅图”(仿真分析显示图),不断完善交通数字化基础设施,分析交通需求热点、分布规律、变化特点,不断加深自流程化的预警、预知和预报等交通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贯彻“一令通”(交通决策一体化),建设交通规划大数据决策辅助系统,为应急调度、运力调配、拥堵治理、安全监管、行业维稳提供一体化决策支持。整合全市的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统计、社会经济等数据,建立综合交通数据库,精准掌握全市居民出行时空分布特征;建设交通指数平台,利用全市公交、出租运行数据和手机信令OD数据,及时向群众拥堵信息,动态排查交通堵点;运用大数据技术动态优化公交线网,利用公交APP、公交微基站、手机定位、IC刷卡记录等方式收集公交客流信息,有效支撑行业管理和民生服务。实现“一盘棋”(管理服务一体化)实施“互联网+城市公交”、“互联网+定制巴士”、“互联网+出租车”、“互联网+驾培”、“互联网+汽车维修”、“互联网+停车”等计划,建成投用“大数据精准打击非法营运”、“贵阳掌上公交”、“贵州通”、“车来了”、“车陛下”、“网约校车平台”等一大批交通服务APP,推行综合交通信息APP、城市公交一卡通,用“互联网+便捷交通”的方式解决BRT、轨道交通、网络约车、维修救援、停车引导等的应用接入问题,提高通行效率。建设城市级交通大数据资源池,探索建设城市级行业大数据标准体系,逐步打破部门间、子行业间数据资源壁垒。健全完善交通子行业大数据应用平台、APP间联动机制,初步消除子行业间大数据系统建设“烟囱”现象

二、大数据促进长效管理。

一是抓顶层设计。将城市交通需求、道路规划和土地开发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形成城市交通“1+N”的规划体系,引导城市布局;优化完善新城居住、就业、医疗、教育等综合性功能,加强运力调度和完善路网结构,降低吸引源周边的交通压力;优化城市出行结构,加快绿色交通发展,构建现代综合公共交通系统,确立公共交通在通勤、通学出行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建需求模型。组织开展综合交通数据调查,全面掌握全市人口分布、出行时空分布、出行强度、交通基础设施等综合交通数据,开展模型的更新、维护和完善,全面提升模型预测精度,应用科学模型提升交通管理水平。三是谋政策精准。深度研究现行的限购、限行、停车收费、公交路权优先等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理清今后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制定的方向和思路;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贵阳城区小型客车穿越中心城区跨区行驶较多,讨论研究后相关部门制定了贵A牌照小型客车行驶贵阳环城高速免费通行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制定行业管理政策,如网约车、定制巴士、出租车、摩托车、电瓶车、货运车等的管理办法。四是建评价体系。以公共交通满意度、交通智慧化建设程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交通出行环保系数、交通安全指数、交通指数、交通新业态等为评价指标,制定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判交通发展水平,指导交通政策制定、交通规划编制等工作。

三、大数据建设全民参与。

一是听取民意。通过交通痛客计划、报纸、新媒体平台、官方网站留言板块、“12345”城市公共服务热线等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对相关意见建议、投诉进行及时处理反馈。通过微信、网站、报纸等宣传交通工作,走进省、市交通广播电台直播间与听众朋友交流互动,引导群众参与、监督、评价交通工作。二是服务引导。探索市民出行遵规守纪诚信体系建设,明晰“警戒线”,让群众自觉遵守诚信法则,对失信行为进行刚性处罚,引导市民文明出行;建立“快处快赔”制度,引导车主利用“贵州交警”APP“快处快赔”功能,缩短办结时间,与省、市交广台达成“情报共享,信息互通”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和与驾驶员的沟通,尽早发现事故地点并引导驾驶员绕过事故区域。严格管控行人违章过街,严厉处罚机动车违停乱放、随意变道,摩托车、电瓶车随意行驶,严肃处理商铺商贩占道经营等违规行为,力争在交通供给产品上得到群众的信任点赞。三是整改反馈。建立完善群众意见落实和反馈机制,根据群众意见重点整治交通突出问题。完善系列行业规范,制定《缓解交通拥堵“十要十不准”》、《公交车驾驶员“十要十不准”》、《出租车服务“十要十不准”》,以规则约束行为,提升服务水平;通过3D巡查等电子监控系统,加强对出租车、公交车驾驶员服务行为的巡查和监管力度,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提升服务质量。

四、智慧交通,推动交通管理向民生服务迈进

党的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供动力支持。贵州作为交通强国建设的西部试点,贵阳市发展智慧交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先行先试的使命担当。下一步的工作中,贵阳将在国家和省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围绕打造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重点推进大数据在交通领域的深度应用和交通产业共建共享,推动从交通管理向民生服务迈进。加快推进贵阳市智慧交通平台、道路运行管控优化、公共交通刷脸支付和智能化停车管理服务平台等一些列核心支撑项目建设和中心工作任务推动。围绕智慧交通让群众出行更美好的目标,贵阳市以全力推进交通体制综合改革为保障,将市规划部门规划研究审查、市住建部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审查、市公安交管部门道路交通组织和停车场管理等职能划入市交委,统筹协调全市交通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交通、交通大数据应用、交通供给侧改革等工作,将涉及交通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有效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实现政府服务转型、服务协同,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全市交通领域大数据“聚”、“通”、“用”三大建设发展目标,目前已基本完成交通大数据“聚”和“通”,将逐渐把建设重点转移至“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智慧化技术手段加快推动交通运输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交通智能成果全民共享,积极探索交通大数据资源在服务民生、产业集群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深度应用。一是以顶层设计为统揽,全面谋划智慧交通发展,采用大数据的理论和方法,从系统性、前瞻性思考智慧交通发展,从“编规划、建体系、立制度、定标准,强产业”五方面谋划智慧交通工作。二是以数据融合为支撑,全力打造交通大数据分析及应用体系,着力构建城市公共交通、公路、内河航运、铁路、民航的智慧交通体系,以此实现“数据管理、运行监测、决策支持、信息、应急协同”五大功能,为贵阳市打造智慧交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三是以安全应急为核心,构建综合交通运输运行监管调度框架,打造多元化、多样化、可视化的安全监管及应急指挥调度体系,实现综合交通运行监管数字化、摸得着、看得见。四是以便民服务为导向,完善公众交通一体化服务架构,满足面向民生的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实时、便捷、高效获取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的需求。五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当下已有交通基础设施的联网优化。以商业模式创新为着力点加快示范推广应用,依托“贵阳市大数据交易中心”,建立“交通业态投资数据交易区”,推动交通数据的交易,打造“交通大数据产品应用超市”,全面盘活行业数据,培育交通大数据产业市场。

以我们正在推进的停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工作为例。贵阳市共有停车泊位约80万个,停车位有效利用率仅达49%,但停车缺口保守估计在40万以上,停车供需矛盾突出,从而带来了停车难、停车不规范等相关社会问题。贵阳市以停车位为载体,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市民参与”的原则,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将国有、企业及个人拥有的停车资源、资金、技术等进行科学配置,量化为股权股金投入停车场经营主体,共同参与全市停车场运营增值服务。市交委将牵头建设市级智慧停车平台,打通全市停车信息孤岛,将停车数据汇聚后统一管理和运营,借助车位引导,充分利用空闲车位,实现“错时停车”以盘活停车资源,有效提升车位利用率。全市停车场实现规模化运营后,将摆脱单一盈利模式,成为多个商业场景的消费入口和枢纽,通过开放平台链接和赋能其它商业,构建共赢生态,在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同时,挖掘更多商业价值。结合“互联网+”,推动政府、企业、市民建立停车生态,培育更多的停车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

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进一步加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能交通发展的组织建设

政府应当将依托于大数据时展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从政策层面上帮助智能交通发展,利用政府优势展开国际交流项目。另外,必须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具备核心能力,在安全保护和政策制定方面要进行高度重视。首先要正视差距,能够清醒认识到西方在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和高端设备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还受制于西方;其次要明确主权,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拥有的数据,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纳人到主权范围;最后要拥有治权,互联网无国界,未来社会数据可能存储到国外,云计算跨越国境,遇到不在主权范围内但又确需保护的数据,必须拥有切实有效的管理手段。

当下我国对智能交通发展的管理以及监管机构主要有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以及建设部,我国已在这些部门中抽调人员已经成立了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能交通系统协调小组,主要针对智能交通建设的发展方向、技术研究以及系统集成方面进行管理。虽然我国已经成立相关指导小组,但是智能交通建设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针对智能交通领域的监督实施方面可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做到充分沟通交流,减少摩擦,高层政府机构在对相关部门管理时应注重利益协调,全责分离。另外,我国已设立智能交通管理协会,虽然该协会成立时间尚短,许多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但是该协会在推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能化交通建设方面做了诸多贡献。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该机构的建立,为该协会注入新生力量;另外,政府机构可以利用政策优势与发达国家展开技术合作,学习国外优秀技术,研究适合中国体制发展以及国情需要的技术,并且进一步的统一相关标准的制定,维护相关市场秩序;政府机构还应加强相关机构之间的协调,充分沟通相关信息,降低沟通成本。促进我国智能化交通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大数据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出台规范而统一的交通大数据标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数据种类繁杂,接口规范不一致的现状,从制度层面保障大数据生态圈的平稳发展。在技术层面,要全面建立跨越部门、跨越区域的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并且通过服务器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便于统计分析。除过从政府层面和技术层面消除信息共享障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外,还要注重大数据时代下的用户信息安全保护。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用户的隐私受到了网络中来自各方的威胁,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所有的信息均在互联网中记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加重了人们隐私的威胁。因此在保证信息资料存储与传输的同时,还要注重信息的安全保护。只有保障了信息安全,才能给用户带来安全感,大数据时代让人们如同生活在一个无死角的空旷空间中,各个方向涌来的数据信息将人们的生活填满。

三、加强市场培育,扶持国内企业做大做强

交通运营和管理的统筹规划、合理发展,都与交通大数据的使用和应用能力密切相关,与日俱增的大数据需求大大促进了交通大数据的丰富应用前景。新时代智能交通的特点是实时化、全局化和智能化,需要改善和提高交通大数据的综合使用和应用能力,整合交通管理、交通监控部门采集到的零散信息,挖掘出有效可用的数据资源,供有关部门进行统计分析。依托互联互通的交通大数据平台,采用高效、科学的现代科技手段,对交通运营和管理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全面启动现代化交通管理模式,提高交通运营管理效率,充分考虑市场以及用户需求,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培养良好的市场运营秩序。对国内有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从政策、资金、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国内企业进行全方位扶持,生产质量更好,价格更优的智能化交通产品,帮助国内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结语

10余年的发展,我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从没有到有,从最初的发展到如今的系统标准化,且在当今的环境下,各国也研究出更具自主产权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成果则通过城市的交通显现出来。

智慧交通研究例5

Key word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big data; information security

0 引 言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交通系统和相关资源日趋紧张;人口不断的增长和越来越大的移动需求,更加增大了交通系统的压力。扩建道路、增加公共交通等传统的解决方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交通系统面临的问题。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大力发展为解决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智慧交通的概念由此提出。我们应该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加强交通需求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依托高新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智慧交通建设,发挥已有能力,释放交通压力,促使交通出行安全[1]。此外,智慧交通可以直接有效地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手段和必要举措。大数据作为智能交通系统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发现从单一的交通数据中无法获取的信息,通过大量数据汇集融合,得到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以及在拥堵情况下的交通出行规律,围绕以人为基本核心,实现生活与交通的平衡,并为交通系统的管理与规划提供综合性决策[2]。

智慧交通中大数据主要应用于公共交通服务、交通引导、物流调度优化等方面,通过数据资源整合,依托云计算服务平台并应用大数据技术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3]。如今,国内交通部门都在积极研究大数据技术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如杭州综合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城市轨道交通数据分析,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在大数据应用方面与百度展开深度合作,并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国外交通部门同样以公众便捷出行为宗旨,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交通效率[4],如美国商用铁路就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构提高运输的及时性。然而在智慧交通系统的实际建设中,大数据带来的信息安全挑战却不容忽视。

1 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面临的挑战

随着智慧交通的建设,大数据已经成为交通数据平台的重要载体,作为生产要素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快速处理技术和分析提取技术的发展,可以迅速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价值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对系统的辅助决策提供帮助。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可以突破各行政区域间的限制,进而共享数据信息。另外,大数据的组合效率和信息集成优势有利于综合性立体的交通信息体系的构建[5];另外在交通资源配置、车辆安全方面利用大数据的快速性和可预测性提升交通预测水平都有极大帮助。然而,智慧交通中大数据掀起新的生产率提高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同时,随着而来的是大数据应用过程中带来的挑战。

1.1 行业标准不统一

国内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实施智慧交通系统项目时,国家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所以造成许多地区的智慧交通系统相对独立,衔接和配合度不强[6]。在智慧交通中大数据的应用需要依靠前端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由于铺设的前端传感器来自于不同的生产企业,这些行业并没有统一的接口标准,这就造成即使同一个城市的不同系统也很难进行衔接和配合。在智慧交通的大数据应用中,数据采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不统一的标准会严重加大交通数据获取难度,从而妨碍交通流的分析与预测。

1.2 难以确保智慧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智慧交通系统的整合度和复杂度越来越高,然而其健壮性却没有随之提高,因此系统整体的信息安全风险随之增大。智慧交通系统往往需要大量的服务器和前端设备,包括信号控制、交通流量采集、交通诱导、电子警察、卡口等子系统,数据要和上级交通管理平台、下级交通管理子平台、公安业务集成平台等系统相连。系统具有流程复杂、业务系统众多、客户端分散等一系列特点。数据中心需要竭尽全力保证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随着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前端设备点位增加,设备故障点也呈几何级数增长,管理人员必须保证这些设备正常运行。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智慧交通系统中硬件设备因功能滞后或老化而导致传输速率下降以及网络延迟,这些都可能引起数据泄露以及丢失,严重影响大数据安全。

1.3 难以确保数据源的质量

数据的质量主要是指数据的真实性或可信度,具体可以分为数据出处和数据失真两个层面。智慧交通应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系统中的传感器和监控等设备收集的数据,大数据中心需要高质量的数据源,而目前设备长时间运行的性能得不到保证,数据质量不高限制了智慧交通业务高水平的扩展应用。现代化的交通诱导和交通信号控制需要实时准确的交通流量数据以供进行交通状态判断以及短时交通预测使用。而由于目前系统健壮性不足,难以自行判断数据质量,从而使得交通诱导和信号控制系统不能发挥预期效用,最后影响了整体智慧交通系统的投资价值。

1.4 增加隐私泄露风险

巨量的交通数据包含了个人的一些敏感信息。这些数据集中的存储增加了泄露的风险。一旦遭到非法使用,这将引起重大后果。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来看,都将对许多牵涉的用户造成影响。另外,由于数据量较大,对敏感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没有界定的明确标准,许多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并未考虑其中涉及的个人隐私安全问题。

1.5 增加信息安全风险

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应用是利用道路和车辆等配置的前端设备进行交通数据采集,并从超大量数据中分析出价值信息的过程。智慧交通中大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分析过程都是依靠云计算平台和互联网传输进行的,而这个过程便增加了信息安全的风险。一方面,大数据所包含的复杂、敏感数据会引起更多潜在的攻击。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数据汇集在一起,一旦黑客成功攻击就会引起大量敏感数据的泄露,造成巨大损失,增加风险率。而且由于黑客一次性可以得到更多数据,这相当于降低了黑客攻击的成本。此外,智慧交通中许多数据传输本身就是借助于移动智能设备的采集和传输,如果这些设备感染具有监控和数据收集功能的病毒,这些敏感信息一旦被利用,不法组织便可能追踪到个人的实时位置以及监控个人的行为习惯等其他机密,这将增加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提高安全事故风险等级。

1.6 威胁现有的存储和安防措施

智慧交通系统应用大数据技术时,必然造成大量数据的汇集。如此巨量复杂的数据需要存储在更高安全管理标准的数据中心。由于原有交通系统中的数据存储中心很有可能并不符合规定,这便对现有的存储环境产生了威胁。另外,巨量的数据也会增加防护难度,影响现有安全防护措施的运行。安全防护手段更新升级的速度必须与数据增长的速度相匹配,一旦安全防护措施跟不上数据增长的速度,便会引起大数据安全防护漏洞。另外智慧交通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大数据应用需要各个子系统的衔接和配合。这必然需要许多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由于大数据包含许多非结构化数据,若使每位用户对应访问特定的信息子集,确保敏感信息的隔离,这便意味着需要保护数据的加密方案将会是一个新的挑战。数据的访问控制需要更谨慎,以确保用户只能访问授权其访问的数据。

2 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应用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对于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带来的各种挑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综合地加以解决。

2.1 加强交通平台资源整合,推进数据标准化

交通系统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且覆盖范围非常广,各个交通平台衔接度不够。为了解决大数据应用在智慧交通中的行业不统一问题,首先国家应该推出交通平台的标准化措施,规范每个交通平台的统一化布局,包括交通系统物理层的每一个硬件设施的标准化接口以及交通系统软件层的每一个信息系统的标准化接口,实现各个平台从硬件到软件的互联性和兼容性,进一步推动交通信息化体系综合化和立体化。这样才可以为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应用提供资源共享综合平台。此外,在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交通互联共享平台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规范交通系统的数据标准化,构建数据标准化体系,实现综合交通平台的数据存储。

2.2 加强交通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对交通大数据的信息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基础设施作为智慧交通系统的物理层结构基础,一旦发生损坏或者出现问题,将很容易增加信息泄露或丢失的风险。因此,智慧交通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应该加强交通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建设[7]。加强交通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及时对前端硬件设备进行更新和维护,应对智慧交通系统中的传输信息的网络线路以及传感器和监控等硬件设备进行定期的查验、维护和更新,严防因为基础设施的损坏或者老化等问题而造成信息数据的泄露或丢失;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智慧交通系统应该制定相对应的应急措施,以便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智慧交通系统能够保证继续安全和运行,从而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有效。

2.3 严格控制智慧交通中的数据真实度

大数据技术上有一个普遍观点认为数据可以说明一切,数据自身就是事实。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挖掘,提炼价值信息并提供预测以及决策。大数据应用价值是建立在真实可靠的数据基础上的,一旦系统采集的数据本身存在错误,那么经过分析挖掘的预测以及决策非但不存在价值,而且会因为错误的决策进而造成损失与危害。因此,智慧交通系统数据采集时,必须通过严格的监控措施以及测试手段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数据源头开始把关,一旦发现虚假或恶意数据便及时剔除,同时可以利用稳健统计以及对抗式机器学习等方法减轻数据恶意插入的后果。此外,在智慧交通系统的数据采集过程中,为确保传输过程中数据不失真,应该尽可能减少人为影响和干预。

2.4 加强智慧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管理

智慧交通系统中,除了在技术上保护大数据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制度也非常关键,它是确保智慧交通数据平台中的大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础。只有使用科学的大数据管理方法,才可以从海量的交通数据中获得真正价值,提升智慧交通系统的效率,降低各种安全风险。加强智慧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2.4.1 完善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资产管理

大数据作为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应用的核心资产,许多安全问题都是在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因此,在对其资产管理时,必须清楚定义数据元素,包含别名、格式以及其他特征标识;在对其进行描述时,必须列清该数据元素的信息来源和相关数据元素的其他信息;在对其使用信息的记录时,必须说明数据元素的产生和修改信息、访问历史记录、安全与访问控制信息等。

2.4.2 建立数据的安全系统

智慧交通数据中心的防护系统需要设立全面的安全防护,包括设立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防火墙、抵抗拒绝服务攻击、网络防病毒系统、流量整形和控制等措施。此外,智慧交通的数据中心还应该通过使用识别管理技术,加密技术并结合其他主动安全管理技术进行监测和控制交通数据从使用到迁移、停用的整个过程。

2.4.3 做好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智慧交通系统中的数据类型繁多,不同类型的数据都有相对应的风险等级。作为智慧交通的大数据中心应该将其进行分类,划分不同的安全风险等级。只有这样,才可以加强安全防范,更加明确安全风险治理目标,降低智慧交通数据泄露风险。

2.4.4 提高智慧交通系统的职员信息安全意识

智慧交通系统的运行,除了大数据平台以及相关硬件设施之外还需要各个部门职员的配合,他们在智慧交通系统的数据安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作为大数据中心平台管理的职员更应该提高对数据安全威胁的辨别能力,知晓其所管理的数据的重要价值。同时,智慧交通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积极对职员进行相关数据安全培训,提高职员在数据安全防护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方法战略认识。

智慧交通研究例6

二、编制依据

(一)《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三)《住建部工信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通知》

(四)《湖南(长沙)车联网先导区创建要求》

(五)《长沙市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六)《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在编)

(七)《长沙市2050战略规划》

(八)《长沙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

(九)《长沙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湘江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十一)《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二)《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东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三)《长沙高新区枫林路以南片(含智慧产业城)控制性详性规划》

(十四)规划范围内其他相关已编规划、研究成果以及交通年报数据

(十五)规划范围相关道路施工图及城市交通现状调查数据等资料

(十六)湘江新区核心区智慧交通专项任务书

三、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对湘江新区核心区交通进行统筹分析、研究,重点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枫林路以南片(智慧产业城)区域,面积约为38km2。

规划范围: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二期(东南片),面积约为28 km2。

规划年限:2021 年作为规划基年,规划期限至2025 年,展望到2035年。

四、编制内容和深度

(一)形势研判

结合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态势,分析梅溪湖片区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需求、发展思路。

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技术发展解读

开展交通强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交通、交通信息化等相关的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解读,开展大数据、智能网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智慧交通融合应用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国内外类似案例分析,总结其优缺点、行业壁垒,以及智慧交通发展战略、建设思路、有关政策支持等内容。

2、梅溪湖片区交通情况分析

开展梅溪湖国际新城交通运行现状调研,梳理分析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公共交通、停车、标示标牌等基础设施内容,总结存在的问题。

梳理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软硬件设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情况,从规划到实施、管控运营模式全方位梳理动态交通运行、静态交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矛盾,总结片区智慧交通的控制要素,并提出片区智慧交通系统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3、智慧交通发展思路和目标

在传统“重建设,轻运营”项目规划建设思路下,现有智慧交通系统缺少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难以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和产品应用。本次规划须以保障项目未来运营服务质量为前提,以运营思路引导项目前期规划建设,形成“规划-建设-运营-评估”闭环式智慧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二)具体方案内容

1、规划分析

梳理相关上位规划,考虑片区交通需运行实际需求,确定片区智慧交通规划定位,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需求,确定智慧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架构。

2、明确功能定位及对象

研究片区智慧交通在路网及停车中的功能、作用、服务对象。

3、片区智慧交通系统设计

根据智慧交通基础建设的需求以及智慧交通系统的服务领域,将智慧交通系统的设计分解为(1)区域智慧交通需求分析;(2)智慧交通总体框架设计;(3)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4)交通视频监视系统设计;(5)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系统设计;(6)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设计;(7)交通信息及服务系统设计;(8)、交通标识标牌系统设计;(9)智慧公交系统设计;(10)智慧停车及诱导系统设计、(11)数据传输及通信系统设计、(12)交通信息平台设计等相关系统设计。

4、建设标准与规模

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领先并且成熟的技术路线,最终选定适合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的各个子系统选型和技术路线,提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计划(2021年-2025年按时序详细铺排具体建设内容),提出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及建设形式。

5、运营及维护

充分考虑智慧交通系统的多样性、兼容性以及信息互通性,提出各系统运营维护方案、相关政策支持以及体制管理建议。并提供可实施的运营方案,涵盖建设、运营主体,运营模式,资金保障等内容。

6、投资匡算

对片区智慧交通实施方案进行投资匡算,评估对应的交通效益。

7、智慧交通规划管控措施及建议

(1)提出片区智慧交通详细规划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后续资金保障与管理、健全智慧交通培训制度、健全新型技术研发应用保障机制等,有序推动智慧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2)提出行业指导政策建议,对标全国先进,突出片区特色,推动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完善,建立、健全本地智慧交通标准规范,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开放监控、管理、服务等核心关键数据,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3)提出智慧交通规划条件核发、方案审批等规划环节管控措施建议,确保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规划深度

规划文本的编制深度达到详细规划深度,指导具体项目方案设计。

五、规划编制要求

(一)规划提交成果

规划成果必须符合本任务书的规定,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本次规划研究成果应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图集、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文本应当表述规划结论,内容明确简练,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说明书应当对规划文本做出详细解释,并需要详细阐述研究过程以及规划结论的推导依据。图集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文本内容相符。

本规划提供最终成果为《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详细规划》成果,纸质报告各10份,光盘刻录电子文档1份。

(二)编制时间安排

本规划计划实施周期为2021年7月15日-2021年11月14日。

序号

工作阶段

工作内容

时间安排

1

启动阶段

项目启动及实地调研,完成现状调研资料收集、问题与需求分析、规划目标、发展思路与策略研究工作

7月15日—8月5日

2

初稿编制阶段

智慧交通顶层设计与框架体系

8月8日—8月12日

3

规划设计(初稿)编制及汇报

8月16日—9月30日

4

补充调研

10月1日—10月10日

5

征求意见阶段

规划设计(征求意见稿)编制

10月12日—10月20日

6

征求并收集各相关单位意见

10月21日—10月25日

7

专家评审阶段

规划设计(送审稿)编制

10月26日—11月4日

8

项目专家评审会

11月5日—11月11日

9

智慧交通研究例7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具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这些诸多问题正推动着城市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城市,作为下一代的城市生活形态,是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层次需求,是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城市建设的新方向。随着住建部于2013年就已经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尽管如此,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型工程,其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传统城市中主体的人和城市的各种设施是完全对立和分离的,主体活动在不断地改造着客体的城市。但是在智慧城市中这种认识发生着截然不同的变化。智慧城市中主客体关系逐渐模糊化,主客体关系的交互性加强,并成为双向交互。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在于如何通过用户体验研究,使智慧城市的每个应用单元都体现出智能化特征,并以一种智能的个性化吸引每个个体,而每个个体的实践行为也能有效支撑着智慧城市的智能建设。本文将以一款城市智能交互产品的设计为例,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交互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情境下用户体验研究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探索如何挖掘在智慧城市交互设计研究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其次,针对相关问题,研究用怎样的方法梳理智慧城市交互设计解决方案。最后,探索在用户研究进程中如何对实际问题进行规划及管理。

一、体验研究与智慧城市

人们对体验的需求和关注来自于后物质主义的文化转变。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正在向“体验社会”和“体验经济”转型。每个体验都来自于一个故事,一个人们与自己所处的世界进行互动时发生的故事。从而,体验是主观的、整体的、动态的和情境化的。在后物质主义文化背景下,设计交互产品的挑战在于设计产品之前预期并设计产品将带来的最终体验。智慧城市建设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城市有线、无线城域网、光纤入户等)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智慧应用”,即面向城市管理、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城市智能交互产品和服务是使智慧城市更为有效、高效的核心建设内容。在信息共享、系统共生的前提下,智慧城市的社区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公交等系统平台和服务必须面对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和诉求,必须解决的是“体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问题与矛盾,必须满足的是人们越来越多元的个性化的体验。用户体验研究,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研究方法,其目的是通过体验研究塑造智能产品来改变环境及探索未来。这种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智慧城市建设可以被理解为,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为用户的使用体验而创造智能事物。因此,用户体验研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特别是建设主客体之间交互设计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用户体验研究成为城市智慧应用设计与开发的必须前提和必要手段,是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有效性的必经过程。同时,探索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用户体验研究方法与进程,将为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率提供保障。

二、用户体验研究的应用模式

根据德国体验和交互设计教授MarcHassenzahl的研究总结,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设计可以分为“Why”、“What”、“How”三个层面,即“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在每一个层面都对应着针对用户体验的研究与分析。体验设计从“Why”层面开始,体验研究分析为什么要设计某个产品,分清人们对这个产品的需求、蕴含的情感和产品存在的价值。就像人与人之间通过电话通话,这个行为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通话过程,而是人们之间实时交换信息、沟通情感的需求。只有掌握了“Why”,明白了人们为什么需要某个产品,才能很好地在“What”层面进行分析。在“What”层面,即通过用户体验研究,分析人们通过这个产品可以做什么,产品将提供哪些功能和服务,预计人们通过使用产品将获得什么体验。在“What”层面的分析之后,“How”层面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通过合适的流程、用户行为和产品互动来实现每个功能或服务,并最终达到预期的体验结果。从“Why”、“What”到“How”,用户体验研究从三个层面着手分析,并对智慧产品的设计进行引导。同时,伴随着产品设计的迭代,用户体验研究依旧依次从这三个层面进行目标测试,并引导再设计的推进。这样的用户体验研究应用模式使智慧产品的交互设计能始终围绕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同时,应用模式与ISO标准13407中定义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过程相对应。同样内化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迭代循环的过程。在围绕“用户”定义了设计需求之后,通过理解用户的情境、细化用户的需求、产生具体设计方案和对照需求验证设计,这样的一个设计迭代,最终找到能满足特定需求的设计结果。

三、用户体验研究

三个层面应用的案例分析本文以智慧城市建设中某传统文化品牌“情调苏州”再设计为案例,进行用户体验研究应用的分析。本案例中,很好地应用了上文提到的三个层面的应用模式。

(一)“Why”层面

首先,从“Why”层面开始。分析为什么要对传统文化品牌进行再设计。品牌产品所面对的用户有着怎样的需求,产品将附加什么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品牌都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大部分的发展都是基于传统媒介,例如书本、杂志、报纸、电视等。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品牌面临着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从而进行可持续转型发展的挑战。随着新媒体的不断繁荣,传统文化品牌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文化品牌核心价值将受到削弱,甚至消失。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能够找到发展的机会。基于数字媒体,传统文化品牌将有机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并获得新的发展。因此,核心价值的延续和增值是传统文化品牌再设计的目的。所以,品牌核心价值的挖掘成为首要的工作。“情调苏州”是一个从一本苏州城市官方旅游书发展而来的文化品牌。如今,品牌的运营主要基于传统媒介。经过研究,品牌发行的旅行书中优美文字对用户情感的吸引和产生的共鸣、人们对苏州文化历史古城和苏州城市生活的好奇心。这些是“情调苏州”在将来的发展中需要保持和加强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传统书籍是其现有的主要产品形式。随着体验社会的到来,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情调苏州”品牌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新的产品形式来适应新媒体的层出不穷。同时,将市场策略转向体验模式,并设计系统性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品牌给用户带来的情感感受与体验,在新的体验模式中创造新的品牌价值。根据研究和分析的结果,确定“情调苏州”文化品牌发展需要面对的三个层面的目标用户。第一目标用户:想来苏州、在来苏州的路上、正在苏州和来过苏州的旅行者。这个层面的用户是品牌产品的直接受众,针对他们,需要实现的目标是使他们在产品的引导下获得好的旅行体验,或者激发他们潜在的来苏旅行的欲望。第二目标用户:“情调苏州”品牌主体。针对这个层面的用户,目标是延伸品牌核心价值,继续营造“情调”,通过“美文”,描绘互动、立体的苏州,与旅行者或者潜在的旅行者形成共鸣,使品牌的影响力增强。第三目标用户:旅行过程中的签约商家和景点。这类用户是品牌商业模式中的一个组成环节。品牌产品需要形成系统的推广机制来满足这类用户的商业需求,这方面的需求也是使品牌能够不断提升价值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情调苏州”文化品牌的再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以上三类目标用户,即多方受益者的需求。

(二)“What”层面

接着,在“What”层面。研究表明,品牌不但需要新的产品形式,它同样需要一个完整发展策略的再设计。因此,为了促进品牌的新的发展,我们设定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丰富品牌产品形式,融合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构建一个新的品牌策略和一个链接该品牌所有产品的完整系统。第二,将可触摸产品向体验服务扩展,更多地注重人们对体验的购买,为用户设计独特的、愉快的体验。从单一产品向丰富的体验服务转型。首先,在品牌产品形式方面。为了最大程度地继承品牌现有的影响力,需要很好地保留“情调苏州”旅行书的产品形式。因为,旅行书已经被用户熟知并得到了很好的口碑。旅行书每年都会更新版本。但与此同时,需要在此基础上补充新的产品形式。经过研究,确定设计“情调苏州”手机端APP、PAD端APP和在每个签约商家和景点的独特标识作为快速的产品入口。因此,这4个形态的产品将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相互链接,互为补充,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品牌策略。这个新的策略,在营造“情调”,通过“美文”,描绘互动、立体的苏州的基础上,扩展品牌产品覆盖的使用情境,从旅行前到旅行中,再到旅行后;丰富品牌内容从单一的提供者和输出者,发展为旅行用户共同参与的“美文”交流、“情调”共鸣,主客体共同构建有价值的内容;提高品牌影响力,从仅通过文字带来共鸣和影响,发展为结合用户自身的、过程性、反思性的动态体验,从而使影响力更为深刻和长久。其次,将产品向体验服务转型。根据不同产品形态所对应的使用情境,来对产品进行再设计。旅行书的设计,将更为小巧和便携。即便于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携带、阅读和查询,并在书中提供与APP的链接的元素,如扫码下载APP、快速查阅入口、情感记录快捷方式等。使人们丰富旅行过程中的体验,既充分了解城市、获得旅行帮助,又随时记录和分享情感。手机端APP的设计,主要对应的情境在旅行前的规划和旅行中的引导。从功能上体现在“美文”的推荐和阅读,以及美文所谈及的景点和商家的推荐与了解,并能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定制自己的行程和线路。PAD端APP更多地对应的是旅行前和旅行后。可以想象人们在出发旅行前,需要更多地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有趣、有价值的游玩地点;而人们在结束了一天的旅程后,会想要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留存作为纪念或者分享给自己的朋友。这些功能的设定能为旅行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并使人们的旅行体验得到丰富。

(三)“Why”层面

最后,在“How”层面,通过用户体验研究,探索用怎样的交互流程来实现上一个“What”层面提出的功能架构。经过原型构建和目标用户测试等迭代研究方法,形成了最终的原型架构。以下是手机端APP的部分页面原型。

(四)基于体验研究的迭代

通过“Why”层面具体的交互流程和原型页面,在产品完成最终设计和实施开发前,将用户纳入设计流程和设计团队,使之参与产品原型的使用,实现需求测试和可用性测试,检测产品是否实现了“What”层面对应的功能设计,是否从根本上满足了“Why”层面探索的用户需求和实现产品应有的价值。同时,利用迭代设计,即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交互流程和页面的修改和再造,甚至是“What”层面功能上的再设计,通过一次或者多次的迭代来保证城市智慧产品建设的有效性和高效率。有效性是指,产品除了利用好现有的新兴技术,从技术本身上体现智能的特征外,从功能上充分体现出产品的智能化和根本价值,体现出智能产品对城市的管理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所起到的有益的改变和提升。高效率体现在,用户体验研究保证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符合最初的产品核心目标,保证整个过程紧紧围绕“初衷”来推进,并把生产成本最大程度降低,即保证进入到开发阶段的设计已经基本满足和实现了用户的需求。

结语

用户体验研究,在智慧城市建设,特别是在智能城市交互产品建设中的应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重视用户体验,将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设计过程作为智慧城市项目的基本流程,是使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有效和高效的重要保证。首先,在“Why”层面,探索如何挖掘在智慧城市交互设计研究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确定产品的根本价值、核心目标以及针对目标用户产品将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What”层面,针对相关问题,研究用怎样的方法梳理智慧城市交互设计解决方案,设计哪些功能来解决问题。然后,在“Why”层面,探索在用户研究进程中如何对实际问题进行规划及管理,如何实现所设计的功能,用怎样的交互流程来面对用户,为用户提供怎样的具体的服务。最后,贯穿以上三个层面等流程性迭代,使智慧城市建设更多地融入了人的因素,加强了智慧城市建设主客体之间的交互,能更大程度上包容城市用户的个性化体验,在“体验社会”和“体验经济”的需求背景下,为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玉萍.用户体验设计要素在智慧家庭系统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装饰,2013(4):141-142.

智慧交通研究例8

[2]上海市政府网站.上海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EB/OL].http:///2016-02/16/c135102946.htm.2016-2-16.

[3]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 互联网+交通:万亿级新经济,打造面向未来的城市智能交通体系[EB/OL].http:///index.php?c=msg&id=828&,2016-3-8.

[4]贺珊.浅谈广州市地铁导向系统的设计[J].美术大观,2009,(07):32-35.

[5]刘德礼.地铁乘客导向标识的探讨[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09,(05):63-65.

智慧交通研究例9

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智慧城市”这个字眼大概是五六年前,感觉那时“智”字还比较稀缺。如今已经是一个“智”字盛行的时代,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商业智能等等,不一而足。从生活到生产,从生产到商业,可谓遍布“智”字的足迹。这些大大小小的智能概念构成了城市的方方面面,那么智慧城市的“智”就是这些“智”字的简单相加或汇总吗?智慧城市的“智”有着什么样的独特内涵?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困惑过。现在我认为,智慧城市作为一座城市,它的首要智慧是管理。

曾经有段时间,每当别人问我在做哪方面的研究时,我会别别扭扭地回答:“我在研究智慧城市。”我为什么会别扭?因为我感觉这个回答比较空洞苍白,说了像是没说。就像前面说的,智慧城市是个很大的概念,它包含很多中宏观和微观的领域,从中观的角度来说,就包括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物流等众多方面;从微观层面来说,那包括的具体领域更是不胜枚举。比如打车软件就属于智慧城市。因为打车软件便利了市民的出行生活,属于智慧交通的范畴,而智慧交通显然是智慧城市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所以打车软件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本质上也属于智慧城市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既然他们都没给自己贴上高大上的“智慧城市”标签,我怎么好意思自贴呢?于是我开始思考,在这样一个各领域言必称“智”的时代,智慧城市“智”在何方?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在做哪方面的研究,我会很从容地回答:“我在研究智慧城市的管理。”经过一段时间对智慧城市的研究和思考,我渐渐认识到智慧管理是智慧城市的首要智慧。现在提到的很多“智”大多还是在技术层面,比如智能手机、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等,而智慧城市的“智”远远不是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叠加,而是基于新技术之上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创新。就像本期 《政府对智慧城市的管理策略创新》研究报告所提到的,“智慧城市的本质不是新技术,而是以新技术为依托形成的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新理念、新模式。”如果智慧城市的管理做不到与时俱进,那么无论采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技术所能发挥的功效也会大打折扣。智慧的管理,会充分激发新技术的活力;缺乏智慧的管理,会压抑新技术的活力。

智慧城市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智慧技术”,更离不开智慧的管理。城市管理做得好,即使没有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市民在生活和工作中也能感受到城市生活的舒适与便捷。当然,如果将“智慧管理”与“智慧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市民将进一步感受到城市的魅力、智慧的魅力。

智慧交通研究例10

科学技术的进步,营造出了新的经济环境。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新常态下国家的发展战略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社会生产、经济贸易、生活消费各个领域的智能化水平迅速提升,智慧贸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速构建并付诸运行智慧贸易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智慧贸易的产生及其特征

传统的贸易是平等互愿的前提下,在交易市场里面进行的货品或服务交易。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在互联网支撑下,全球贸易的方式正在改变,贸易结构正在重构。比如:过去20年,世界贸易组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经济全球化更多是大企业的全球化;但在未来的20年,全球贸易应该更多体现在小企业上,尤其是跨境电商平台的风生水起,将彻底重构国际贸易的新秩序。在此背景下,智慧贸易顺势而起。智慧贸易是以物联网、互联网和通信网为基本架构,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促进国际商品、服务与要素的自由流动的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形式。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贸易多元化的需求日益加剧,尤其是便捷的智慧贸易方式成为人们贸易的首选途径,我国智慧贸易发展迅速。近年来,相较于传统贸易缓慢的发展,智慧贸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我国外贸的重要增长点。它的迅猛发展将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提升国际渠道控制力与话语权的好抓手。

智慧贸易具有明显的特征:智慧贸易有利于对商贸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全部系统集成和管理;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有利于发现下一代潜在的商贸模式,实现商贸资源的优化;智慧贸易可以灵活地支持新流程、业务模式和应用的智慧IT基础设施,可进行超越防火墙的全球商贸一体化协作。

二、智慧贸易模式的重要内涵

剖析F2F贸易模式与B2B、B2C等电子商务模式,它们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也受制于自身的局限性。而智慧贸易模式结合传统贸易与电子商务于一体,通过不断实践优化,形成了新的贸易体制。它不局限于线上线下,国内国外,量多量少,无论个人、企业、政府或国家都适用于该贸易模式。

电子商务模式从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到O2O智慧贸易模式,消费者、商家都在与时俱进。事实上,光靠传统贸易和电子商务贸易都不足以支撑市场庞大的消费和需求量,智慧贸易的兴起和发展在贸易市场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智慧贸易之所以能立足于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是因为它基于市场需求,结合各种贸易模式的优势,形成了既具有自我特色,有满足人们贸易生活各项需求的贸易体系。

与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市场+物流配送”相比,O2O智慧贸易模式的革新在于“电子市场+到店消费”,它的核心在于在线预付,并把线上消费者带到商店。其具体过程为:在线预付款项、收到优惠券条码及密码、核对个人信息、消费后收到信息告知已消费。其优点在于通过联盟圈内的商户间精准营销,吸引并收集更多商户资源,驱动大众消费。但由于目前技术匮乏,致使营销精准化程度较低,O2O贸易模式需要更专业的引导和培训。F2F模式从传统的“面对面交易”到如今“厂家到家庭或个人”,与前者相比,后者的先进之处在于主动寻找客户群,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客户的心理需求。其首创了从生产厂家直接向家庭或个人提品信息,再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多样化、个性化产品的镜影模式,减少了商、商家、商场等中间环节,降低渠道费用,让消费者以平价购买高档产品。与传统贸易相比,它有价格与服务双重优势,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厂家可以直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找到客户。但由于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线下体验店将电商平台拖入区域化服务,直接影响了其扩展速度。

目前智慧贸易模式正向多边化转型,就我国而言,目前设立了多个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跨境电子商务构建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多边经贸合作模式,极大地拓宽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引起国际贸易方式的巨大变革。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规则需求,以保障跨境电子商务的继续发展。不仅如此,在各个中小城市还成立个商会、跨界商会以及跨境商会,这都促进了智慧贸易模式在中国的深入贯彻和执行。例如:甬商所的智慧贸易模式,实现了"电子交易+电子仓单+全天候交收+基差结算"的完美结合,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为企业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资金更安全的电商化贸易新渠道和供应管理新模式。

三、智慧贸易发展前景分析

智慧贸易虽说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但发展情况良好。它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广阔,消费群众众多且消费能力参差不齐,对于亚洲人口和国家众多的地区,智慧贸易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大型企业,这是他们扩展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机会,更是中小型企业面向国际市场一个关键性的机遇,同时也是国内本土品牌提高国际知名度、增加信用价值的一个良机。从智慧贸易系统现状分析来看外贸企业面对的是潜力巨大的国际市场,传统贸易的流通环节多、价差大,智慧贸易能够有效地绕过贸易壁垒的限制,直接面对国外消费者,缩短了供应链,具有更为丰厚的利润,将成为一种新兴的国际贸易模式。如果企业能及时抓住机遇,可以创造比内贸电子商务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效益。可以预见,智慧贸易将保持强劲发展,在全供应链中成为主流,并将有力拉动云计算、物联网、4G等新兴产业。未来几年,智慧贸易的发展将会和前几年以淘宝为典型的内贸在线购物平台一样进入黄金发展期。

目前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界对智慧贸易议题关注的重点和趋势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关于“全球运输与贸易便利化伙伴计划(GFP)”作为全球层面贸易便利化合作信息交流平台的研究和探讨,将当前国际上贸易智慧化的实践和探讨归纳为12个大主题(含30多个子主题),这一归类是以广义的贸易和运输指挥化为背景,凸现了智慧贸易的跨领域、跨部门的特性,宣示了其发展进程中多角色、多纬度的特点;其次,是对当前国际范围内关于智慧贸易化的实践和探讨的归纳整理,并分为两类18项。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安全与便利的平衡、海关与商界合作伙伴关系、贸易智慧评估体系、口岸管理体制改革、单一窗口建设、无纸通关等相关内容的论述与国际关注趋势相一致。通过对以上两个方面的深刻剖析和研究,可总结出以下几个观点:①贸易便利化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国内对智慧贸易研究除了包括WTO智慧贸易议题研究、区域国际组织和国别智慧贸易研究、智慧贸易的成本收益以及经济影响、智慧贸易水平评估等内容外,国际贸易供应链上其他涉及智慧贸易的部门也对此进行了研究;②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结合不够密切。涉及国际贸易学、国际法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尤其涉及具体措施的落实方面还与国家的管理体制、具体国情有密切的联系,该议题的研究如果不与具体实践部门紧密合作,很难提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建议,对智慧贸易具体实施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关注较少,以至于很多建议多属泛泛而谈。

近些年来一些国际组织、区域组织都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虽未就智慧贸易便利化的定义达成一致,但普遍承认它对贸易流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以务实的做法,有选择地将有关内容纳入多边、区域及双边合作中。

四、智慧贸易的优劣态势

研究发现,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而言,智慧贸易具有独特的突出优势:

1.商品和服务信息获取更加便利。在互联网和物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只局限于线下市场的寻求,线上信息更丰富,获取也更方便快捷,人们甚至不用出家门,就可以快速全面地了解各种信息。

2.企业直接面向全球市场。企业不论处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线上交易和信息平台,还是在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线下交易和信息交换平台,都可以将企业基本信息散布到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更直接地面向消费者同时直接接受消费者的监督。

3.在线交易更加便捷。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为基础不断发展壮大的各种线上交易模式是交易更趋向便捷快速,人们不再需要去实地市场选购产品,而是通过线上贸易和支付,并通过全球物联网实现物流互通。

4.跨境网上交易批量小、频率高。跨境网上交易模式不再需要大量的产品进行集中购买和运输,即使只有一两件小额商品也可以实现快速有效贸易,这意味着人们不再需要走出家门,更不用走出国门,就可以以合理的价格方便地购买全球范围内的商品。四网合一的智慧贸易系统通过利用新一代交互的便捷性、协同性、效率性和响应速度,提高各方的满意度,实现各方价值的最大化。它标志着人类正在迈进全球一体化的智慧经济、智慧社会和智慧地球时代。随着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它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已经由量变向质变转化,不断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人类生活的纵横维度,推进着世界智慧化的进程。

但是,由于智慧贸易所涉及物流、资金流以及诚信机制的复杂性,加之信息系统、政策环境等方面的限制,目前人们对于智慧贸易的认识仍然不够透彻,贸易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漏洞,这些漏洞严重威胁着买卖双方乃至买卖过程中涉及的各方群体的利益,这也是智慧贸易存在的明显劣势所在。

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而关键就是在于对贸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了解、研究。为更好地促进智慧贸易发展,提高智慧贸易竞争力,必须重视智慧贸易关系网络建设。现阶段,我国智慧贸易发展在通关服务、市场监管体系、结汇方式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和优化。促进我国智慧贸易快速、健康发展,应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优化通关、支付、物流、结汇等服务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智慧贸易市场监管体系;加强智慧贸易国际合作;引导和支持智慧贸易系统平台的发展。

智慧贸易作为新兴贸易方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不论是内贸还是国际贸易,其先进技术的支撑有利于打造贸易便利化模式,重构贸易流程,缩减贸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创造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智慧交通研究例11

金世斌,吴国玖,黄莉.智慧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与趋势展望[J].上海城市管理,2016(2):12-17.

宋刚,邬伦.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12(9).53-60.

王宁,王业强.智慧城市研究述评与对新型城镇化的启示[J].城市观察,2015(4): 151-159.

吕康娟,帅萍,孙覃h.世界智慧城市案例:实践与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沈山,曹远琳,孙一飞.国际智慧城市发展实践与研究前瞻[J].现代城市研究,2015(1): 31-40.

付磊,柏巍,马小晶.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方案的演变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2(7): 70-74.

顾德道,乔雯.我国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10): 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