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9 09:20:34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例1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概述

根据主导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现阶段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分为以电商企业为主导、以传统银行为主导以及银行与电商企业合作的三大模式。电商企业、商业银行、物流企业、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用户都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参与者。B2B、B2C、C2C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的业务类型。其中B2B即企业对企业,指的是以互联网金融机构向企业用户提供的订单融资金融业务;B2C即企业对个人,是专门针对个人用户提供的应收账款等融资业务;C2C即个人对个人,在该业务模式中互联网金融机构只是作为个人间投融资的中介平台。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面临的各类风险的分析如下:首先是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借助电商平台对客户的交易付款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但是仅仅依靠电子订单以及互联网上的身份信息可靠性较低,进而产生新的信用风险;此外操作风险也是常见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类型,互联网和金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使得金融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增加,由于融资请求较之传统的金融模式难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回收的监控复杂性;其次是安全风险,金融平台的稳定性、金融产品以及申请流程的科学性以及软件问题都是安全风险发生的因素;最后是环境风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下贷款抵押物的类型更多样化,投资者与贷款者的数量以及资金规模都比较大,当抵押物的市场价值发生较大的波动时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的发生几率就会增大。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

(一)完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

金融平台稳定性会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施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避免由于硬件或者软件问题导致的风险必须要加快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提高金融平台的硬件质量和配套软件适应性。为了提高金融平台的规范性,相关部门要对云平台、物联网以及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数据中心的建设进行规划,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国家规划的范围内提高自身信息平台建设质量。

(二)加强线上和线下业务的对接

电商企业和互联网金融机构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对贷款者征信评估的输主要来自于线上交易平台,相较于传统的征信数据电子订单造假的难度更低,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规避风险,要加快线上线下业务的对接,将线下物流与线上信息流进行对比,全部核实无误后方可放款,避免虚假订单信息骗取贷款的情况。电商服务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及交易监控体系的完善是线上线下业务对接的接触,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推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要加快培养精通互联网知识和金融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三)加快建立互联网金融激励和信任机制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例2

前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向线上转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线上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而且能够更好的契合线上中小企业的特点。目前线上供应链金融市场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现象。一方面电商平台凭借其“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掌握了平台上的交易信息与信用记录数据,为在平台上进行交易的网商提供融资贷款。最具代表性的是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另一方面传统的商业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或者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来布局线上供应链金融,如中国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合作提供的“网络联保贷款”等;以及中国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易融通”等。

一、线上供应链金融概念研究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电子商务必将成为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Cronin( 1997)[1]。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实践和研究正处于由“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转型整合期,而且实践方面超前于理论的研究。李明锐(2007)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指出第三方平台背景下的供应链融资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渠道。Freedman(2008)[2]认为电商小额信贷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电商信贷的网络化服务简化了贷款程序,降低了融资成本。李安朋(2011)指出网络融资是以网络信用作为贷款的依据,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突破传统的束缚,具有零担保物、利息低、贷款额度宽松、贷款速度快等特点。王敏(2012)[3]给出网络融资的概念:是指建立在网络中介服务基础上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活动。贷款人通过网上填写企业信息资料,向第三方平台或直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由金融机构审核批准后发放贷款,是一种数字化的新型融资方式。苏晓雯(2012)[4]认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仓储管理平台无缝衔接,将供应链企业之间交易所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展现在多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整体电子化,据此为企业提供无纸化、标准化、便捷高效、低运营成本的金融服务。这种概念的提出还是基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还没有达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更高层次。随着电商企业与商业银行合作,或者商业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变得更加广泛与复杂。其中代表性的概念是黄丹(2012)[5]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即:金融业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之间,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和高级阶段,包含电子商务交易、在线支付、交易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一种复杂性金融创新产品。这个概念其后得到诸多学者的引用。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有学者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进行了辨析。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指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互联网金融的组成部分。运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给出了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演进路径,并从多个特征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业务模式分类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线上融资模式的统称,其中包含诸多的细分模式。张强(2007)最早提出将仓单质押和电子商务相结合,提出融合仓单质押的电子商务中介型 B2B 运营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形成动因、比较优势和参与各方的收益做了初步探讨。李卫娇,马汉武(2011)通过结合企业实践和供应链金融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基于B2B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并详细介绍了两种具体的应用模式:电子仓单融资模式和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并指出基于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融资业务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经济效益,以及降低融资风险。李更(2014)提出了B2C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四种细分模式:电子订单融资、电子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融资和委托贷款。沈亚青(2014)将供应链融资在B2C领域细分为:网络订单融资、网络仓单融资、电商担保融资。本质上来说,线上供应链金融是由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演化而来的。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给出了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演进路径即:传统的应收/预付账款融资演进为卖方/买方电子订单融资;传统的仓单/存货质押融资演进为电子仓单融资。并对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在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分类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吴晓光(2011)根据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在融资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将网络融资分为:以“阿里贷款”为代表的信息平台模式,以“一达通”为代表的直接授信模式和以“金银岛网交所”为代表的仓单杠杆模式。王敏(2012)[3]指出目前比较典型的网络融资服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银行借助自己的网络平台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主体仍然是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易融通”“数银在线”等;另一种是第三方平台与银行合作,利用网商的线上信用行为数据,为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的融资服务,如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提供的“网络联保贷款”等。云蕾(2013)根据电商在供应链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同,提出基于纯交易平台和非纯交易平台两种类型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顾敏(2015)根据电商企业是否参与供应链日常活动,将“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分为平台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和自营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前者主要以阿里巴巴、敦煌网、金银岛为代表;后者以京东、苏宁云商为代表。两者又可以根据资金来源进一步细分为基于自有资金和与商业银行合作两类。史金召,郭菊娥(2015)根据参与主体、资金来源、目标客户等将线上供应链金融划分为供应链金融web2.0、电商供应链金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三类。其中电商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B2B/B2C/C2C的电商供应链金融三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自营电商平台/第三方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两种。并给出了每种细分模式的一般性操作流程,并与国内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对接。其实每一种分类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可以总结为:首先根据是否与电商平台结合,可以区分为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线上化还是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其次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根据自营还是合作形式,可以区分为电商自营、电商企业和商业银行合作、商业银行自建商务平台三种形式。

三、风险管理

由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性,例如线上企业地域分散度高,基于网络操作等,使得相较于传统的线下供应链金融,其在风险方面有诸多变化。靳彦民(2010)指出电商金融平台推出的融资贷款业务面临着来自法律、政策、监管等多重因素的挑战和威胁。吴晓光(2011)指出由于互联网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商业银行网络融资存在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了三种控制风险的方法。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通过分析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提取操作环节中银行面临的风险要素,发现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银行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风险整体有所增加。然后从严格准入条件、明晰权责界定、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监控预警、完善补偿机制五个角度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了建议。刘炎隽(2015)指出基于B2B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

在实证研究方面,王鑫(2014)在梳理和归纳以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再针对线上供应链金融,并通过专家调研法,最终构建出含有24个风险因子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刘宏,吴屏,朱一鸣(2015)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体系框架,并且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总结出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22大系统要素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黄丹(2012)[5]指出对于线上供应链金融而言,信用风险在逐渐向操作风险转化。然后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的四个交易阶段对操作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建立了操作风险关键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风险实时评估模型,并从风险监测、风险防范以及风险损失控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方案。

四、评述与展望

由于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市场呈现日新月异的现象,使得实践超前于理论的研究。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实践进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呈现由实践带动理论的现象。希望未来的研究一方面能够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实践创新进行实时的跟进和总结;另一方面能够超越实践,一定程度上带动实践的进步。另外,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无论是在概念、业务模式还是在风险管理方面,都有很大的共性,而且更多的是集中在理论研究,对显示的指导意义不大。希望未来在更多的细分领域有更多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Mary J. Cronin. Banking and Finance on the Internet[C]//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7.

[2] Freedman.The Legal issues of Person-to-Person Lending[J]. UCD avis Law,2008,2(13):78-80.

[3] 王敏.基于第三方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网络融资探讨[J].金融天地2012,(04) :242-243.

[4] 苏晓雯.基于协同论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度分析[J].当代经济, 2012(5):120-121.

[5] 黄丹.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6] 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演进与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4(1):13-22.

[7] 李卫姣,马汉武.基于B2B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13(4):68-72.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例3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电子商务必将成为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Cronin( 1997)[1]。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实践和研究正处于由“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转型整合期,而且实践方面超前于理论的研究。李明锐(2007)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指出第三方平台背景下的供应链融资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渠道。Freedman(2008)[2]认为电商小额信贷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电商信贷的网络化服务简化了贷款程序,降低了融资成本。李安朋(2011)指出网络融资是以网络信用作为贷款的依据,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突破传统的束缚,具有零担保物、利息低、贷款额度宽松、贷款速度快等特点。王敏(2012)[3]给出网络融资的概念:是指建立在网络中介服务基础上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活动。贷款人通过网上填写企业信息资料,向第三方平台或直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由金融机构审核批准后发放贷款,是一种数字化的新型融资方式。苏晓雯(2012)[4]认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仓储管理平台无缝衔接,将供应链企业之间交易所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展现在多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整体电子化,据此为企业提供无纸化、标准化、便捷高效、低运营成本的金融服务。这种概念的提出还是基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还没有达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更高层次。随着电商企业与商业银行合作,或者商业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变得更加广泛与复杂。其中代表性的概念是黄丹(2012)[5]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即:金融业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之间,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和高级阶段,包含电子商务交易、在线支付、交易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一种复杂性金融创新产品。这个概念其后得到诸多学者的引用。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有学者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进行了辨析。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指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互联网金融的组成部分。运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给出了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演进路径,并从多个特征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业务模式分类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线上融资模式的统称,其中包含诸多的细分模式。张强(2007)最早提出将仓单质押和电子商务相结合,提出融合仓单质押的电子商务中介型 B2B 运营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形成动因、比较优势和参与各方的收益做了初步探讨。李卫娇,马汉武(2011)通过结合企业实践和供应链金融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基于B2B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并详细介绍了两种具体的应用模式:电子仓单融资模式和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并指出基于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融资业务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经济效益,以及降低融资风险。李更(2014)提出了B2C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四种细分模式:电子订单融资、电子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融资和委托贷款。沈亚青(2014)将供应链融资在B2C领域细分为:网络订单融资、网络仓单融资、电商担保融资。本质上来说,线上供应链金融是由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演化而来的。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给出了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演进路径即:传统的应收/预付账款融资演进为卖方/买方电子订单融资;传统的仓单/存货质押融资演进为电子仓单融资。并对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在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分类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吴晓光(2011)根据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在融资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将网络融资分为:以“阿里贷款”为代表的信息平台模式,以“一达通”为代表的直接授信模式和以“金银岛网交所”为代表的仓单杠杆模式。王敏(2012)[3]指出目前比较典型的网络融资服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银行借助自己的网络平台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主体仍然是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易融通”“数银在线”等;另一种是第三方平台与银行合作,利用网商的线上信用行为数据,为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的融资服务,如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提供的“网络联保贷款”等。云蕾(2013)根据电商在供应链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同,提出基于纯交易平台和非纯交易平台两种类型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顾敏(2015)根据电商企业是否参与供应链日常活动,将“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分为平台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和自营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前者主要以阿里巴巴、敦煌网、金银岛为代表;后者以京东、苏宁云商为代表。两者又可以根据资金来源进一步细分为基于自有资金和与商业银行合作两类。史金召,郭菊娥(2015)根据参与主体、资金来源、目标客户等将线上供应链金融划分为供应链金融web2.0、电商供应链金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三类。其中电商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B2B/B2C/C2C的电商供应链金融三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自营电商平台/第三方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两种。并给出了每种细分模式的一般性操作流程,并与国内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对接。其实每一种分类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可以总结为:首先根据是否与电商平台结合,可以区分为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线上化还是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其次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根据自营还是合作形式,可以区分为电商自营、电商企业和商业银行合作、商业银行自建商务平台三种形式。

三、风险管理

由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性,例如线上企业地域分散度高,基于网络操作等,使得相较于传统的线下供应链金融,其在风险方面有诸多变化。靳彦民(2010)指出电商金融平台推出的融资贷款业务面临着来自法律、政策、监管等多重因素的挑战和威胁。吴晓光(2011)指出由于互联网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商业银行网络融资存在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了三种控制风险的方法。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通过分析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提取操作环节中银行面临的风险要素,发现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银行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风险整体有所增加。然后从严格准入条件、明晰权责界定、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监控预警、完善补偿机制五个角度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了建议。刘炎隽(2015)指出基于B2B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例4

中图分类号:F832;F274 文献标志码:A

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抵押资产较少、财务透明度低导致中小企融资难的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提出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它作为金融创新业务,不仅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新的方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供应链上的企业增加收入。供应链金融已成为我国银行、物流企业、供应链中的企业拓展经营业务空间、增强各自的竞争力新途径。目前国内深圳发展银行、工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都提出各自供应链金融的相应的方案。虽然供应链金融是多方共赢的融资方式,然而并不意味着供应链金融不存在风险。为了更好的发挥供应链金融的作用,有必要对供应链风险进行有效地分析和控制。

目前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时间不长,对风险已有的研究不多:杨晏忠认为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上企业进行融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存在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徐华认为不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存在不同风险类型。赵忠等利用分析融信用风险的特点,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杨凤梅等分析了我国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面临的两种风险: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提出了建立战略联盟控制风险;刘娱利用SPSS中的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出了影响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关键因素并提出风险防范机制。

综合现有的研究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存在风险性、分类以及风险控制手段等方面,尚没有文献从复杂网络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尤其是从整个供应链金融网络系统角度研究风险及控制。供应链金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中小企业都会选择与核心企业连接,这可能导致风险集聚,因此本文从复杂网络视角对供应链金融网络拓扑进行分析,从供应链金融网络结构角度研究供应链金融系统风险形成、传播及控制。

1 复杂网络理论与供应链金融网络

复杂网络可以看成由一些具有独立特性的并与其他个体相连接的节点的集合,这些个体可以视为网络中一个节点,节点间由于某种关系相互连接视为网络中的边。复杂网络在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在,例如电路网、万维网、供应链网、社会网络等。由于这些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真实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不同于以前研究的简单网络,节点众多且它们的关系复杂,故称为复杂网络,它与规则网络以及随机网络存在不同的统计特性,最为著名的有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

在供应链中占绝对优势的核心企业往往对上游的供应商先货后款,而对于下游的销售商往往又先款后货,因此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往往存在流动资金压力,传统的银行融资方式对于中小企业要求苛刻使其贷款无门。供应链金融是为了解决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它是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依托,将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整合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的信息并对资金流、物流进行控制,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的融资服务。当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的自身信用无法达到所需资金银行融资标准时就会寻找链上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充当担保的角色,银行依据该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业务往来的稳定性、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在本文中把供应链上的企业看作节点(没有考虑物流企业和银行),当某个企业寻找核心企业以获得银行融资时就认为这2个企业之间有边相连。例如,在供应链金融中,发电厂A的往往要求燃料供应商B先货后款导致这些供应商资金吃紧,这时B就会需找核心企业A,以他们之间发生的业务向银行申请融资,A和B之间就存在边相连。事实上燃料供应商B也是炼油厂C的上游企业,可以以炼油厂为C为核心向外辐射。在这当中,一方面可以为其上游原料供应商或进出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另一方面可以为下游的汽油、柴油、PVC等石化企业的经销商提供供应链融资。炼油厂的供应商以及销售商同样可以作为核心企业为其更小的供应商、销售商提供不同额度供应链融资,一直迭代下去就会形成一个以中石化、中石油等为总核心的,不同级别供应商、销售商参与其中的供应链金融网络拓扑,以总核为中心建立供应链金融网络的子网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如果往外部拓展,一级经销商、零部件生产商也可以成为其上下游企业的核心企业,依次迭代下去一直到最小的销售商和供应商,最终形成整个供应链金融网络拓扑。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的融资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别,它改变了银行对单一企业主体授信的方式,而是对供应链上的各个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等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这种授信方式不仅链条环节长、参与主体众多、参与主体动态变化,而且各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彼此之间相互依赖,这决定了供应链金融风险更为复杂,相互之间风险传递会风险更具破坏性。因此可以借助于复杂网络理论,从系统的结构角度分析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2复杂网络视角下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2.1供应链金融网结构特点与风险

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只要从贷款企业自身资质、业绩、财务特征、担保方式等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价,决定是否贷款以及贷款的额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违约对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几乎没有影响。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某个达不到融资要求的中小企业只要在供应链中找到核心企业,银行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不用对该企业进行独立的风险评估,直接对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进行授信。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新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入网络,企业得到有效发展或破产后退出网络,新加入的节点选择度大的节点(核心企业)进行择优连接,基于退出机制的供应链演化模型研究表明这种网络是服从幂律分布,具有无标度特征。从直观上看整个供应链金融网络中,大部分中小企业都与核心企业进行连接获得银行的信贷,这样在供应链网络中大部分节点度比较小,而少数核心企业有较大的度,所以供应链金融网络是具有无标度特性的。研究表明这种网络结构具鲁棒性和脆弱性的特征,具体来讲,当节点度很低的节点出现问题时,由于与其相连的节点很少,网络具有很强的鲁棒性保持稳定。当核心节点出现问题时,由于它连接的节点较多,受影响的节点较多,整个网络可能崩溃。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一旦核心企业出现信用问题,风险就会不断传导、放大和反馈,最终导致风险涌现。更为严重的是当核心企业地位发生变化时,核心企业可能隐瞒上下游企业的交易信息,出现有计划的串谋进行供应链融资,这样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从供应链金融网络结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处于供应链金融网络中的核心企业连边过多,一旦核心企业受到风险的冲击,整个网络中受影响的企业会增多,网络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2.2网络中邻居节点的差异的程度与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网络某个节点直接连接的节点称为邻居节点。邻居节点的差异指的是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某个级别的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时受信企业生产产品、所属行业、经营活动等的差异。供应链金融的质押物主要有存货、应收账款、提单等,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如果某个核心企业所连接的节点差异度非常小,那么它所面临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产品存在无差异。一旦突发事件对某个行业产生冲击,邻居节点就会产生相似的冲击,那么这些质押物的价格可能下降甚至无法变现,这样不仅受信企业面临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核心企业在巨大担保风险下也会陷入困境。因此供应链金融网络中邻居节点越相似,整个网络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2.3供应链金融网络风险传播

在传统的企业融资中,即使企业因破产无法偿还贷款,受影响的也就是这家企业,银行的损失也是有限的,在供应链金融中各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彼此依赖,风险会在会在网络中传播,使得与风险企业不相关的企业产生风险。依据SIR模型,假设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的企业有3种状态:A无风险企业;B与风险企业有相连,有风险威胁;C是无法抵抗风险而破产。假设有风险企业将风险传播给无风险企业的概率为α,从状态β变成状态C的概率为β即受风险威胁而感染风险破产。若α=1,在一个平均度为K的供应链金融网络中,破产而无法偿还贷款的的节点就会将风险传播给K个邻居节点,接着由这些邻居节点将风险传播给.K(K-1-2E\K)个节点(E为这K个邻居点之间连边数目)。随着风险的传播,一方面网络中受风险威胁的企业越来越多。风险会在整个网络中涌现,另一方面在风险传播中企业受到风险威胁后可以通过自身的免疫(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使得企业不会因为风险而倒闭变成A型企业其概率为1-β,β的值缩小不仅可以治理本企业面临的风险,而且可以有效的阻止风险在系统内传播。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节点的度越大风险传染的速度越快,范围也就越大,整个网络系统遭受的破坏也就越大。

3 复杂网络视角下供应链金融风险治理

3.1绘制供应链金融网络的拓扑图

从以上的对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中可以看出,网络的内在结构决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不同于传统的融资风险,如果不能识别供应链金融网络的结构特性就不能从系统的角度去理解、治理来自系统的风险。供应链金融拓扑图可全面展示供应链金融网络中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风险传播路径以及对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稳健性起着关键作用的节点。因此绘制供应链金融网络的拓扑结构图并应用复杂网络的相关理论对风险进行分析、治理可以弥补传统对风险认识的不足,这将有助于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树立系统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思想。由于供应链金融是一个比较新的金融服务领域、涉及整个供应链上大部分企业,不同的银行只能获得自身提供融资的企业间联系情况,因此数据的积累与分析是一个难点。对现有数据的掌握分散,无法直接对系统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必须对这些零散的数据从全局角度进行整合,而这并非是一个银行或核心企业所能完成,因此由必须由专门的系统风险管理机构来负责收集、整理、分析网络中的数据,并进而绘制供应链金融网络拓扑图,从而有效的评估系统风险,制定必要的应对策略。

3.2以核心企业为主体的风险控制

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不同的节点失败对网络系统的冲击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节点感染风险传播的范围也是不同的。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核心节点的度较大,如果核心节点自身出现问题,不仅影响网络的稳定性,而且核心节点可能会把风险传染给更多的邻居节点,所以在风险治理的时候应该采取目标免疫的方式。银行要对供应链金融网络中的主体——核心企业的基本状况、市场地位、供应链状况、财务状况等进行严格的评估,确定是否具有核心企业的资格以及风险承担能力,建立以信用评级为核心的准人体系对核心企业进行跟踪评价以减少共谋融资的可能性。在供应链金融中中小企业固有的高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银行往往将这些风险利用核心企业信用捆绑、担保等方式将风险转移给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可以借助自身主体地位的影响力对借款企业的还款战略、借款动机、风险收益比率进行分析以拒绝不合理的授信担保,在已经授信融资的中小企业出现风险时,可以借助核心企业自身雄厚的资金以及风险处理能力,帮助中心企业治理风险,从而减少潜在风险传播的可能性,维持网络的稳定性。

3.3合理安排供应链金融结构授信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例5

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利率风险等。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

(一)政策风险

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当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国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或限制某个产业的发展。国家出台政策限制一个产业发展,这个产业链从源头到最后的零售商都会受到影响,或生产规模缩小、或价格被迫上限。如果银行选取了这条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了供应链融资业务,那么相关信贷业务都会被波及。

(二)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以对资金流、物流的控制为基础的,这其中贷后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业务。

(三)市场风险

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多为动产,且根据供应链所属行业不同,动产种类也很多。这些动产的价格随市场供需的变化而波动,一旦贷款的收回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而价格处在低谷,就给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较高。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商业银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是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宏观经济政策与泡沫经济、金融放松管制与自由化、内部管理与道德风险、经营环境与非经济因素等是商业银行风险的现实起因。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构成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首先,受信企业具有产业链相关性。供应链金融的授信对象是在一条供应链上的企业,以大客户为核心,而以它的上下游为扩展。这条供应链上的一系列企业在产业经济学意义上被定义为具有产业相关性的企业。给具有产业相关性的企业发放贷款是具有连带的信用风险的,这是因为供应链上任何一家企业的问题将通过供应链传导给整个链上的企业。且银行现阶段发展的供应链受信对象多集中在几个大型的产业链上,如汽车业、医疗器械类、电力类等。当这些大型产业链上的任意一个重要结点发生使银行撤出资金的风险问题时,不仅银行在链上其他企业的授信业务会受到影响,甚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也会受到波及。

其次,供应链上主要受信企业规模较小。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中,银行偏向于选择大型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作为授信对象。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往往不是一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而是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等相对小的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买方或卖方的劣势地位,流动负债在其报表中所占份额很大。银行给这些中小企业放贷,面临着授信对象规模小、信用评级历史短或有空缺的情况,相较规模大的企业而言风险较大。

最后,银行授信以交易为基础决定其风险与传统业务不同。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企业间的实质易来发放贷款的,这就决定了交易的可控性、真实性成为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传统业务中,银行会将目光放在企业的评级、财务状况上,不会对企业的每笔交易都做调查。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授信因交易而存在,如果企业造假交易信息而银行又没有及时发现,就会产生巨大的信用风险。在控制企业的交易过程中,银行也容易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说授信以交易为基础给银行信贷带来了与传统信贷不同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流程

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流程与传统业务一样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但是侧重点不同。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对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进行判断和分类。这部分做法和传统信贷业务基本一致,但识别风险时,要注意与传统业务风险种类的区别。

风险度量则是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与评估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传统信贷业务有开展多年积累的数据基础,各银行都有完备的数据库,量化分析时有比较成熟的模型。而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个比较新的金融服务领域,数据积累少,且客户群中小企业较多,所以目前并不具备量化模型评估的条件。这就要求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度量时注意数据的积累,逐步推进风险量化与模型构建。

风险控制指银行采取相应措施将分析结果中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通常意义上,银行对于风险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防范、风险抑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等。在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风险转移和保险还很不普遍,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主要通过操作控制来完成,因此风险控制在此业务风险管理中是很重要的步骤。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建议

(一)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也是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载体。因为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具有与传统信贷业务不同的风险特征,所以在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时,要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独立出来,可以使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更有效率。不要用传统的财务指标来约束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的发展,要引入新的企业背景与交易实质共同作为评判因素的风险管理系统。

(二)审慎选择拟授信的供应链群

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以供应链群体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主线,优势行业与畅销产品是维护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前提,也是银行有效控制供应链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重要前提。银行应事先选择允许开展供应链融资的行业和产品,将贷前的市场准入为控制供应链信用风险作为第一道防线。

(三)强化内部控制防止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因为贷后管理是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中重要的一步,所以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比传统业务要高,这就要求银行成立专门部门负责贷后跟踪与对质押物的管理。质押物管理环节多由物流公司或仓储公司负责,银行要加强与这些企业的联系,注意对其资格的审查,并且随时进行抽查。

(四)逐步构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

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同时,也要注意信用评级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逐步积累。当今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数量化、模型化,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新的信贷业务,风险评估模型更是不可或缺,而构建完善模型的基础就是具有代表性数据的收集。所以银行要注意投入物力人力开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模型,使此业务今后的风险管理成本减少、更有效率。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例6

关键词:供应链 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的概念和特点

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销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传输网络,即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网络。

供应链融资是指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特点,通过监控订单、物流、资金建立可靠的风险防范平台,为供应链中的不同环节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的服务过程。

供应链融资具有以下特点:

供应链融资必须基于供应链信息的共享。企业间的订单、库存、物流等信息传统上都被认为是企业的商业秘密,供应链融资的基础就是对这些信息的共享,甚至是公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建立供应链融资的风险防范平台,才能有效发挥供应链的融资功能。

供应链融资往往基于核心企业展开,以增强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从典型的供应链来看,供应链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企业,往往是实力雄厚的生产企业,其供应商和分销商广为分散,处于供应链中的弱势地位。供应链金融服务就是要将资金流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来,既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商业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以强化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供应链中资金和物流运转的不对称性,构成供应链融资的盈利和防范风险的空间。资金流反映出资本的货币功能及作用,它具有支付、信用等功能,在物流运动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货币还具有很强的时间属性,尤其在借助信息载体后,它的运动速度非常快,可以用分秒来计算,运作成本相对较低。物流实体则由于受到时空、物理状态以及运输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周转速度相对要慢的多,同时,运作成本较大。这种运转的不对称性构成了供应链融资的盈利和防范风险的空间。

供应链融资的主要运作模式

实现供应链融资,前提是选定行业背景下的欲融资产,并对欲融资产在行业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分析,据此锁定产能的上下游供求关系,明晰产品销售的网络渠道,梳理各种对应关系,整合资源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因此,必须本着资本从源头注入,到终端产品收回的流程规则,进行对客户的选择、考察,建立经济合理和供求完善的供应链系统。整体解决方案,首先是建立、理顺与销三方及物流企业相对称的信息流,然后再用其对称、稳定可监管的应收应付帐款信息及现金流引入金融机构的参与。

从供应链融资来看,其大体上可以分为基于完整供应链的融资和基于供应链特定环节的融资。鉴于我国绝大部分的供应链融资是基于供应链特定环节的融资,本文只对这种方式进行分类讨论。

供应链的特定环节是指,在整个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发生的商务合作关系。为在特定而且相邻分别处于供应链上下游之间两个节点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方案就是基于特定环节的融资方案。基于特定环节的融资方案常见的有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方案和基于库存商品的融资方案。

(一) 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方案

参与主体主要是围绕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和下游企业,以及参与应收帐款融资的金融机构。下面本文通过图1来说明应收帐款融资服务模式。

1.供应商与制造商进行货物交易。

2.供应商收到货物购买方的应收帐款单据,货物购买方成为制造商。

3.供应商将应收帐款单据质押给商业银行。

4.制造商向银行出具应收帐款单据证明,以及付款承诺书。

5.银行贷款给供应商。

6.融资后购买原材料和其他生产要素

7.制造商销售产品,收到货款。

8.制造商将应付账款金额支付到供应商在银行指定的账号。

9.应收帐款质押合同注销。

其中,3、4、5、7、8、9都有商业银行参与,这样通过供应链中应收帐款在商业银行中的质押融资活动,供应商可以及时获得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不但有利于供应商乃至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管理,而且有利于商业银行改善不良的集中信贷结构,提高贷款收益率,加快中小型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和成长。

基于应收账款的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集中在制造商。一般而言,金融企业为了防范风险,选择的还款企业(制造商)应该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是资金、产品、信息、技术的主要控制者。从目前我国的零售行业发展来看,除了具有行业垄断优势的企业以外,银行一般不会选择零售企业作为还款企业。

(二) 基于库存商品的供应链融资模式

建立在“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期间的货币时间价值基础之上,由商业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的业务合作,共同为融资企业提供库存商品融资服务。银行必须具备存货融资服务的专门服务平台和管理帐户,以及相应的信贷风险评估能力。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在融资服务中为企业提供物流和信息支持。

库存商品融资模式流程图2所示,融资企业、银行、物流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协议质押对象、质押期间、仓储费用、质押比率等;融资企业把存货仓单交给银行,并获得银行贷款;银行在质押期间可以不定期检查货物情况,物流企业有义务保证仓单所列货物与实际相符并及时向银行汇报货物情况。贷款到期后,融资企业还款,银行归还仓单给融资企业,融资企业凭仓单提货。

银行对仓单质押融资风险防范的关键在于对抵押货物变现能力的评估。一般而言,银行更加倾向于选取变现能力强的商品作为抵押物。比如在铝行业的供应链融资,整条供应链的风险防范都是基于金属铝本身的变现能力而设定的。比如建设银行2006年公布的可以作为库存抵押的商品目录,仅仅包括三个大类二十个品种的商品,分别是钢材类、有色金属类、化工原料类。

供应链融资带来的机遇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政府投资和大型企业的扩张,中小企业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融资难。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从地下钱庄和高利贷者的手中获得资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融资很大程度上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特别是对那些在某个发展良好的产业里,依托大型核心企业发展的中小企业,能够得到较好的资金支持。

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将越来越难从大企业的利差中获取巨额利润,中小企业贷款和中间业务将是今后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供应链融资提供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从中收取相应的中间业务收入,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的利率议价能力较差,商业银行还可以得到较高的利差回报。某种程度来说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还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它将给我国的商业银行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大力推动第三方物流和期货业的发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很难仅仅因为方便快捷就去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仓储物流解决方案。金融服务的介入,将大大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地位。金融的介入也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作出优胜劣汰,促进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供应链融资发展和推广的关键在于一个健康的期货市场作为化解风险的平台,期货市场和供应链融资将会互相促进,互为推动力,在今后的一个历史阶段快速发展。

供应链融资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供应链融资风险有信用风险、质物选择和行业风险、合同风险、管理风险和道德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当事人各方发生信用危机, 资金链危机或中断, 无法归还银行贷款, 且采用不正当手段转移或占有质物。质物选择和行业变动风险是指质物发生变质、变化, 造成价格损失。行业陷入不景气状态, 质物变现困难等。合同风险是指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各种合同有明显瑕疵, 给当事人造成某些损失或给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管理风险是指业务量大了之后, 当事人尤其是质权人、监管人管理幅度增大, 管理链条延长、环节增多, 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加, 而出现的管理不到位风险。道德风险是指当事各方执行人故意违背操作流程和合同约定造成的风险。因此,在发展供应链融资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对借款方的资信要严格把关、认真审查

借款方资信是贷款方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那么, 用什么指标去评价对方资信, 用什么方式去保证贷款的安全,这必须要认真研究。传统的授信担保方式是使用固定资产和土地担保, 而供应链金融则需要借款方的动产、货币资产、应收账款来担保。对借款方的资产负债率指标关注度在降低, 对其在供应链中的位置, 上下游企业的信用及企业周转情况、现金流的关注度在提高。供应链主办银行要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多种手段,帮助核心企业制度性地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核心企业在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对潜在的不良成员要及时予以淘汰,保证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因此,可首先在钢铁、汽车、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产业链比较完备、行业秩序比较良好、与银行合作程度比较高的若干行业进行尝试,待取得经验后,再扩大运营范围。

(二)加强过程控制

传统的银行业务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供应链融资则要高度重视借款企业生产经营过程, 认真核查借款的用途和还款来源。建立信息技术平台加深信任,为保证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成员间加深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ERP系统平台,利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物料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以保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与物流、信息流活动的无缝整合。

(三)建立与供应链融资业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

金融机构不仅要有金融业务的专家, 还要有产业和行业的专家,要建立完备的风险控制体系和相应的管理机构,要实现流程再造提高服务效率。发展供应链融资的重要前提是加快进行流程再造,以流程银行的新姿态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 加强规范化管理工作

供应链金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有待统一, 核心企业资信评价标准、体系需要进一步科学化、金融新商品的风险评估需要系统化。第三方物流企业资质也需要有一个标准的评价体系等等。总之, 供应链金融服务突破了原有金融服务的来源, 是一种创新和革命。旧的秩序和标准被打破, 新的秩序和标准还在建立之中, 二者在动态中平衡, 希望尽早有规范可循。

参考文献:

1.邹辉霞.供应链物流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4.冯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J].新金融,2008(2)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例7

[DOI]10.13939/ki.zgsc.2015.25.103

1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1.1 信用风险

通常来说银行的信用风险,具体是指向银行贷款的个人或者实行交易的人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违约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损失风险。在供应链融资中信用风险排在首位。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供应链融资本身就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用于加强管理信用风险的技术。在传统授信中银行实施的担保业务包括抵押授信、信用授信以及保证担保授信三种。而要求存在第三方的是保证担保授信,而信用担保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规模和大量资金。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是无法轻易得到这两种形式的授信,但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具体面向中小企业,所以银行必须分析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很多中小企业都具备下列特点:第一,无法充分披露信息,这样就增加了评估企业贷款信用的难度。第二,没有根据比例对授信成本收益进行分配。第三,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来说拥有更高的非系统风险系数,很多中小企业缺少完善的结构,决策带有随意性,非常依赖个别客户,造成他们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性。

1.2 操作风险

由于企业内部缺少完善的政策、人为失误或者内部失控等原因而导致银行出现损失问题,这些损失包括与风险相关的全部支出费用。在对授信调查的过程中,具体操作风险就是人员因素,在供应链融资中企业的交易信息是关键根据,控制风险中的目标便是交易过程中的物流和现金流。所以,调查授信的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疏漏和误判。 在设计操作模式时,最关键的是对设计流程积极完善,避免操作风险的出现,同时供应链融资必须对授信支持资产严格控制。

在审批融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对操作风险有效提防,具体包括人员形成的风险、系统风险和流程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对物流和资金流有效控制的中心是授信后管理和出账管理,尤其是预付业务和存货业务,频繁进行操作也是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的融资产品中,操作风险会通过各种形式积极表现,银行一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比如,在应收账款融资中,应收账款质押要求三方比例配合,这样就形成了复杂的业务流程,对应的也会增加操作风险。

1.3 市场风险

所谓市场风险,本质上是由于利率、股票、汇率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出现的改变,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的收款风险具体是由市场风险与生产风险导致的。而供应链金融将控制货物权作为基础,这样就极易造成市场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以控制货物权作为担保,所以货物的市场价值极容易对市场风险造成影响。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标准仓单抵押的东西通常是农产品,而季节、国内外需求和国际市场将会使这些农产品出现价格波动。所以,企业频繁变化的价格,进一步对授信额度与质押率造成了影响。

2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重点是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以及明确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2.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

通过识别供应链金融风险,可以科学建立融资风险评估体系,例如存货质押融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包括宏观和行业系统风险以及供应链系统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变现担保物风险以及操作风险。

在评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一线的评估人员应当联系现场调查、历史资料数据,并且尽可能利用一些定量的分析工作实施综合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一些能够采用定量公式进行衡量的指标,则尽可能进行定量评估。通过数据计算这些定量指标之后,就能够设置合理的规则明确不同评分相应的范围。之后在具体评分上映射指标的定量数值。而无法定量的则利用打分方法。在这我们可以利用7级评分方法,就是每一个需要衡量评估的指标,最终按照其风险情况划分为7个等级:风险很大1分、大2分、较大3分、一般4分、较小5分、小6分、很小7分。之后,可以联系事前确定的每一指标的权重加强平均分值,获得具体业务最后的评分结果,这一结构可以在标准的评级上映射。

由于供应链金融体现出的过程性与典型动态性,评估融资分值也必须是动态的。这就需要监管方与评估人在贷款期间,联系业务的变化动态对评估分值积极调整,以便准确对风险进行警示。

2.2 明确评估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权重可以采取德尔裴法实行专家打分,也就是邀请专家分别估计出各个因素的权重,之后平均求出不同专家的估计并且得到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具体步骤见下:

第一,建立判断矩阵。在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设计上一层指标A是准则,支配的下一层指标是B1,B2,…,Bn,各个元素对于准则A相对重要性即权重斡能够利用标准法赋值。针对准则A,比较n个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获得一个两两对比的判断矩阵:

C=(bij)mun

第二,计算相对权重。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元素B1,B2,…,Bn,针对准则A的相对权重w1,w2,…,wn,可以得到向量形式W=(B1,B2,…,Bn)T。对于设计权重,通常利用几何平均法,先按列相乘A元素得到新向量,之后把其每个分量开n次方,再把得到的向量归一化之后就能够得到向量公式:

i=l,2,…,n。也可以利用和法,特征根法等。

第三,一致性检验。要想判断上述矩阵与权重是否科学,需要实施一致性检验。具体过程:相乘判断矩阵与权重系数获得矩阵CW;再求出矩阵最大特征根;之后带人公式 获得一致性检验指标 ;按照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查出R.I数值;最后采用公式C.R=C.I/R.L获得一致性比例C.R的数值。当C.R

3 案例分析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例8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1

产品供应链条是一种具有系统化、集成化等特点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IBM、海尔、联想等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均在产品供应链条管理中得到了非常好的收益。但是,随着产品供应链条规模的渐趋扩张,结构也变得愈来愈复杂,随之而来的是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大。怎样强化产品供应链条的风险管理,实现良性运转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在链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激烈的连锁反应。

一、金融工程的含义

狭义的金融工程是由美国知名财务专家约翰·芬尼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首先提出来的。他觉得金融工程主要包含了创新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并对金融类问题进行创造性解决等内容。广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是借鉴了工程管理之定义,综合应用各类工程技术方法来设计与开发出新型金融产品,并且用创新性方法来解决金融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涵盖了产品定价、交易、风险管理等策略。金融工程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创新性,为金融创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其主要目的是切实解决投融资、风险管理等金融方面的问题。

二、产品供应链条风险的产生原理

产品供应链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之中,因为各类事先所难以预知的供应链条系统内、外环境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之间出现了偏差,这就产生了受损的风险与可能。比如,企业在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上往往会具备不确定性。一旦合作伙伴不够理想,就会在供应链条运行过程中产生比较大的风险风险。又如,委托间所产生的合同是不是妥当也是具备了不确定性。合作双方通过彼此之间的协商,其结果也会产生确定性,而供应商交货情况、市场需求情况、企业所面对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等也会存在不确定性。

三、在金融工程中规避产品供应链条风险的措施

(一)实施套期保值以规避风险。产品生产商、批发商以及经营商会运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实施与交易方向相反的训练,从而获得市场盈利,这样一来就十分有利于延缓价格产生剧烈波动而造成的供求冲击。在产品供应链条的起始环节就可在期货市场中实施套期保值,将产品原材料加工中有可能出现的波动风险加以规避。与此同时,要积极地设计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的远期合约,从而运用远期交易实施买空与卖空,让产品供应链条中的上游企业能够承诺在今后一段时间购置相应数量产品的基础上还可向供应商购置选择权。立足于选择权,企业可通过产品供应链条来调整今后各种定单之数量,这样一来就能够让价格波动风险运用供应链条企业的一种共同承担加以规避,并且最后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高稳定性以及高效率性。

(二)构建组合合约以规避风险。期权交易是指在支付了必要的权利金之后,拥有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之中,依据事前规定的价格来购置或者卖出相应数量的期货合约之权利,但是却并不负有一定要购进或者卖出等义务。一旦超过了规定期限,期权合约就会自动地丧失效率,受到损失的唯有已经支付了的权利金。所以说,期权交易能够让投资人面对着非常剧烈的价格波动之时有了更加好的选择。不管是期货价格的上涨还是下跌,只需波动到了必要的幅度之后,即可规避风险,真正地实现盈利。比如,交易者可以预测今后价格的上涨,在买入期货合约的基础上,还应当买进有关期权所具有的看跌期权。一旦期货合约的价格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呈现出下跌状况之时,就应当使用看跌期权,也就是要用比较低的价格买进期货合约以求获利,这样一来就能降低持有期货多头所造成的损失。假如期货价格真的在上涨,向着对投资人有利的方向发展,即可通过在期货市场中高价地卖出期货合约以实施对冲平仓,并且放弃所谓的看跌期权。对投资人来说,损失的只是相当有限的权利金,但是却能够将风险降低至最低的程度上。只要企业付了必要的定金,即可拥有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中通过协商确定的价格购入或者卖出相应数量的产品之权利。与此同时,还应当买进和预期价格波动恰恰相反的期权,这样一来就能够让企业的产品供应链条风险最小,从而真正地实现盈利。因为我国金融市场开发时间比较晚,发展也就相当有限,金融价格仍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均衡价格,如此一来,就导致金融工程所产生的衍生工具难以规避各类风险,尤其是其发现价格之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当前,我国企业的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十分缺乏需要加以规避风险的经营性主体,而金融工程之引入与应用也就缺少了相当广泛的市场化需求。以上这些均限制了金融工程在产品供应链条风险管理当中的运用。所以,企业一定要提升自身的实力,提升产品的生产率,开展科学管理以及决策,形成更加高效化的运行机制。如此一来,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类风险,在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发展上尚不成熟,其价格难以做到完全地均衡,如此一来,就会导致金融工程衍生工具的风险规避功能无法做到很好地发挥,尤其是一部分金融衍生工具在应用上会受到体制、法律法规等的约束。同时,我国的基础金融工具具有开发上的不足,不仅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十分欠缺,而且衍生品的市场和法律法规的发展尚未成熟,从而限制了金融工程在产品供应链条风险中的运用,尤其是金融工程还无法解决风险管理的问题。为此,企业一定要实施科学决策,合理规避产品供应链条风险,从而在金融工程应用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笃信.金融工程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3).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例9

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市场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变化频繁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过往依托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中间链收益逐渐被吞噬。聚焦于自身核心能力建设,通过将非核心服务外包,从而降低内部成本,成为现代化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价值导向的供应链服务管理成为中间链企业在自身模式建设及企业价值提炼上的重要课题。

供应链服务理论上,基于互联网为背景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依据商流、信息流为基础,通过供应链金融解决资金流上需求,提高运营资金效率,成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核心需求。作为供应链金融产品,必须服务于产业,符合所处产业特性,起到促进产业和金融的共同发展的目的,方能持续的产生效能。

民以食为天,随着消费升级,全民对生活品质提高,安全意识加强,食材行业备受关注,其相应的供应链体系及供应链金融需求也受到关注、产生出大量的商业及金融运营模式。而食材行业有别于他行业,具有其独特性。

一、食材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供应链特点

1、行业整体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食材行业,最具代表性为餐饮业。2015年餐饮收入总额达到3.23万亿水平,同比增涨11.7%。伴随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提升、消费观的转变及餐饮形式的不断丰富如社区餐饮、时尚餐饮、社交餐饮等的涌现,餐饮收入还将保持持续增涨势头,呈现蓬勃发展的市场空间。

2、行业本身将进入微利时代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餐企用工成本、餐厅商业地产租赁成本、餐企财税规范要求的不断提升,餐饮企业进入微利时代。在高毛利、高成本的背后,餐饮企业通过菜式创新、用餐环境营造、门店拓展吸引客源、寻求规模发展成为微利发展下的必经路径。在规模化发展的背后是对于经营性现金获取的钢性需求。

3、工厂直采、产品需求标准化成为趋势

在互联网背景下去中间商,由需求方与食材供应商直接建立合作关系,降低产品采购成本,是餐企最直接的控制成本的手段。同时在多门店运营背景下,其内在商流体现为集中采购、分店收货、分店结算的模式,为保证同一化的菜品体验,促成了餐饮行业在产品供应需求上的标准化。中餐通过中央厨房及半成品的定制逐步标准化,为供应链全流程的信息化及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将有利于通过物流及商流信息的抓取形成整体性的评估体系。

4、非供应链下的金融获取困难

餐企由于其发展路径及资金投放路径,决定其有效的可被金融机构认定的抵押资产不足,大部分的资产以租赁为主,短期内财务报表规范程度低,金融机构可给予的信用评价等级不高,无法满足其对资金短期、多频次及投放快速的要求,直接从传统的金融体系获取融资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从金融政策层面,通过降息,降准,建立资金投向流通市场政策引导,但真正流向于消费类中小企业的资金量并不充裕,与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其核心问题体现在对银行体系自身对风险管理考量还停留在可抵押资产层面,同时对真实性及行业特性、自偿愿望及风险把握不足。

基于真实易本身,能将非现金性资产占用,如应收账款、存货转化成金融资产从而带来即期的现金流,同时在风险来临时可提供处置变现或制裁手段成为食材供应链金融价值所在。

二、食材行业供应链金融模型

作为供应链金融本身,除融资方具备还款的自偿性外,食材供应链金融所针对的交易及交易产品具有一些专业的属性特点:如产品成分、保质期、品质等级、可处置的渠道及通路、变现价格等,将食材供应链金融能较好的运用,需要具备如下的条件:

1、食材供应链金融必须具有信用的载体

中国地大物博,就食材而言分类较为繁杂,从现代的分类方式上主要有从营养学角度上将食材分为谷类及薯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类、纯热能食物;从食物消化吸收后代谢成本上可分类为酸性食材及碱性食材;按对身心所产生的作用分类分为悦性、惰性、变性食品等,中国食材的复杂程度从其分类上可见一斑。

从现有的餐饮食材而言主要分生鲜类、果蔬类、调料类、干品类、粮油类、饮品类、食用菌类、坚果类,这类产品养种植主要产地分散、产品销地市场分散、单一产品的行业标准不明确,导致作为纯金融方无法遵循行业特性介入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也是在做相应的金融服务中必须依托于行业类的信用载体完成供应链金融的服务。

现有的供应链金融信用的载体有两种。

一种以核心企业为载体。金融方通过核心企业获取融资方相应的交易流水、结算信息,形成相应的评估,并基于与核心企业的交易给予金融授信,匹配相应的资金支持。核心企业为载体的供应链金融如图1所示。核心企业:通过金融杠杆撬动两端形成更大的规模优势,并以此建立与上下游间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奠定快速增长的基础。

上下游客户:通过核心企业获取相应的金融信用,缓解与其交易而产生的运营资金压力,保持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

金融方:依托于核心企业的授信,开展上下游的金融服务,形成规模资金投放,实现现金价值的增值。

这种方式在食材行业全品类进行运作时,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食材领域品项较多,对核心企业的股东背景、企业规模、分销能力、物流仓储条件等要求相对较高,对于单一、常温性产品特别是在粮油、饮品类产品上已形成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但在冻品及生鲜产品上由于分散性较强,标准化欠缺,暂时无法形成基于核心企业的贸易链为基础建立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另一种以核心平台企业为载体。交易双方通过平台达成撮合交易,累积相应的数据及评价,形成融资。第三方平台在作为供应链金融通道时,基于其第三方公立身份,平台本身完善的交易规则及违规管理、交易的全透明的数据支撑,与金融机构建立信用关系,为在平台上进行交易的客户提供金融支持。核心平台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如图2所示。

平台企业的核心作用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及流程,通过平台数据形成相应的对客户数据的分析,产生征信评估的可能。同时通过仓储及物流过程中实物资产的交割管理形成货品监管的控制手段,嫁接第三方金融服务。

两种供应链金融信用的载体,都是借助于第三方建立信用体系,形成对融资方信用评价及风险判断。

作为食材行业而言,基于核心平台企业建立供应链金融更符合现有的行业需求,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科技解决了便利性、公允性及数据化的管理模式问题。食材业由于产品等级标准及产品类型多样性,单体企业规模存在一定的制约,自身融资能力欠缺,通过核心平台企业一方面能获取融资,另一方面配合平台规则执行的过程,更有利企业内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将传统的交易数据化、互联网化,小而散的食材企业向核心平台企业聚合形成经济共同体将更有利于食材企业金融需求的满足,更有利于食材行业的发展。

2、参与者形成协同,建立相对闭合的供应链

作为供应链而言,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方式,而涉及到多个主体,例如:上下游企业、平台服务商、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风险的管理者等。就单一主体而言,由于客户的多样性,可能存在于多个供应链的环节之中,而不是某单一供应链体系中,供应链关系呈现为错综复杂网络化结构。在整体结构中各环节及主体形成协同,建立相对闭合的供应链环节及流程才能真正形成可信的评价,形成系统的风险应对能力,引导金融服务商的介入。

食材行业涉及多领域的产品细分及工序的细分,行业企业的分布小而散,企业规模及格局良莠不齐,只有建立上游、下游、中间物流服务商、平台服务商、信息服务商协同,建立可视化贸易流程及相互协助的模式才能引进金融服务商解决供应链上金融需求,使金融服务商参与现金流的解决方案之中。

三、食材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

风险是个多维度的概念,从供应链金融对风险的管控上,首先从业务整体形态上控制相应的风险,形成相对封闭的供应链体系,将整合资源体现在某一企业进行实现。在资源聚焦的过程中,每个聚焦的线路反向成为风控路线,成为受益方在失去信用前提下所增加的违约成本,这个是在风险管理及供应链金融运营上的首要条件。其次,建立相对开放信息化流程。所谓信息化流程不仅仅是单一企业内部,而是基于多主体下的供应链体系,将从源头至消费端在内的各环节呈现为可视化的信息流并在风险出现时作为可控的节点,才能获取金融服务商的认可,让其参与其中。第三,基于食材行业的原材料的季节性波动,基于信息数据本身建立估价模型对相应的经营数据及商流、货值数据进行评估是必要的手段。风险的管控如图3所示。

3风险管控示意图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供应链金融成为新的市场蓝海,每个行业基于其自身的特点探索建立符合行业规则的供应链金融模型,寻求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通过行业供应链金融体系将产业与金融充分融合相互促进,提高配置效率将成为不懈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沈亦文.打造3流合1的供应链帝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强.线上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风险分析.时代金融,2016(8).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例10

(一)行为风险

行为风险是指,供应链金融在实际办理过程中无意间的过失,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这种供应链金融风险在实际应用中属于很难避免的风险模式。在当下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办理中,供应链金融的行为风险是金融业务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核心管理问题。

(二)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风险是指,在构成供应链金融的同时,不同企业由于其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理念存在差异性,从而导致金融工作发生错乱。这种差异性往往会导致金融供应链出现混乱,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在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没有随之进行销售计划的变动,从而造成的商业银行还贷风险,这种风险广泛存在于国内供应链金融中,为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带来不可预测的经营风险。

(四)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当前国内中小型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供应链金融风险。由于这些中小型企业处于发展初期,其自身管理不够规范、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机制,从而造成了信用风险的发生,为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后果,严重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环境的错综复杂

当下,国内的物流发展水品仍旧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我国物流市场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的往往都是生产性企业自营物流和联合物流,这种情况导致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缺乏物流管理标准的中小型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物权保障,在物流过程中无法对产品进行有效管理,使得银行对于这类物品的流通也丧失了控制权,风险管理无法正常运作,直接导致了供应链金融存在严重的风险。

(二)信用环境混乱

就我国目前的金融贸易信用环境来说,常规的贸易交往往往都是通过票据进行结算,这种缺乏有效法律机制的信用模式,对于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极其不利。今年来,人民银行针对这一情况曾进行过严厉的管理措施,但由于国内缺少相关的管理规范,使得我国贸易与国外贸易在信用环境上存在极大差别。这一问题成为当下供应链金融中的主要矛盾因素。

(三)企业资金管理不明确

由于国内缺乏专业的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体系,使得国内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资金管理部门混乱缺乏实际作用、投资部门复杂化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等情况,在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无法清楚的区分资金管理部门和投资部门。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当下国内企业资金管理缺乏相应管理体系,以至于很多企业在资金的风险性管理上存在不明确、不重视的情况,直接危害到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应正确选择合作对象

在供应链金融的构建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正确选择合作对象,首先,经营状况与银行合作度成为选择合作对象的首要衡量条件,选择生产经营状况稳定、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风险,这类企业包括钢铁、石化、电信、汽车等产业链。通过与这类企业进行合作,在获得合作经验的同时还可以帮助银行有效扩大服务范围。同时,银行也可以通过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详细资料进行调查,从而实现在供应链企业中的筛选,对于存在经营风险和不合规操作的企业要及时予以淘汰,以此,保证了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正常发展。

(二)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是当下供应链金融中衡量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标准。全方面风险管理指的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在可控制范围内与其他企业或者零售业务进行统一风险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依据各类业务的相关规定对企业间全部的资产组合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真正实现了供应链金融的全面风险管理。

(三)将供应链金融与商业银行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管理能力、人力资源、资本和其他相关资源的范围之内,其管理需要处于供应链金融的承受能力以内,只有这样才能稳妥的管理供应链已经承担的风险,将风险与收益做到维系平衡,使得风险调整后获得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必须与供应链的目标与原则相兼容,并且能着重评论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中不同的产品其风险管理成本特征差别极大,在产品具体推出之前,预先对风险管理的成本及收益进行对比,有效预防供应链风险。二是对供应链金融与相关业务进行边际收益对比,通过数据比对来决定是否推行该业务,这一方式有效预防了供应链金融风险,做到了对企业及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四)加强对客户资信质押货物的管理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例11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将农业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或个人与上下游的企业、农户利益捆绑,由第三方物流监督,通过供应链的信用转移作用满足供应链上各成员的资金需求,提升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化,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很多大型企业可在供应链中担任核心企业的角色,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转移,有效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签订的生产订单,有效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分析及应用模式

该业务的运行机理主要为:首先,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将分散生产的农民与大市场联系起来,使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的共同体,以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扩大销售,增加农民收入;以订单农业形式帮助专业合作社与相邻城市批发市场、果蔬等农产品交易市场及本地大型企业建立供销合作关系,扩大本地农产品供应量,进一步推进“农超对接”,扩大本地农产品基地直接采购量,减少中间环节,并降低超市销售农产品的毛利率,以稳定价格。其次,形成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鉴于农产品供销公司在整个供应链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再加上其智慧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信息平台作为供应链支持系统,能上与各农户及时交流信息、下与分销商和卖场及消费者交换信息和有效沟通,进而能快速反映上下游企业的需求。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供销公司可向商业银行提供担保或由商业银行统一授信于供销公司为农户提供融资服务,并有选择地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保兑仓融资、存货质押融资以及预付账款融资等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融资难问题,并通过对物资流、融资流以及信息流的“三流”控制,确保农产品产销平衡、渠道畅通。

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主要有三种:(1)农户联保贷款模式。农户联保贷款指社区居民组成联保小组,贷款人对联保小组成员发放,并由联保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基本原则为“多户联保、总额控制、按期还款”。这一模式在我国已使用多年,主要由农信社提供为主,其他金融机构也有所涉及。(2)农业合作组织主导模式。该模式以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建立农业合作组织,通常借助合作社的形式。由商业银行向合作社提供贷款,合作社的成员根据信用等级和偿还能力分级联保贷款。这一模式在我国有较多的成功尝试。例如黑龙江省肇东市海城乡“收储公司及农户”模式;五里明镇“公司、合作社及农户”模式;肇源县“公司及农户养殖”模式;肇州县“协会及农户肉牛养殖”模式等。(3)核心企业供应链模式。在农业供应链上选择信用较好且处于核心环节的企业,以取得的销售合同向金融机构取得短期贷款,并在供应链上进行信用扩展。

2010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和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的加大以及政策调控的作用,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受到较大的影响。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产品,具体如表1所示。

二、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河南是农业大省,近年来着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龙头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强化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了以豫北、豫中南为主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豫东平原奶业养殖基地、中原肉牛肉羊、京广铁路沿线瘦肉型猪、豫北肉鸡、豫南水禽等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带。目前全省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9 102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 8 473家,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覆盖全省的龙头企业群体。

在全省11 674个农业产业化组织中,属于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共计 5 72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共计421家,国家龙头企业2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343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 200余家,2009年底全省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 450万吨,居全国第1位,肉类、奶制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78万吨和255万吨。河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速冻食品生产基地,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60%;食用菌、味精、方便面和调味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7%,占中部的33%。建立了一批在国内外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例如华英集团、双汇集团、白象集团、金星集团、思念集团、大用集团等十几家特色企业。

三、河南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参照黑龙江的“五明里模式”,结合河南农业特点,建立适合河南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即“核心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政府及科技”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政府是该模式的规划者,政府出面牵头大型企业,建立专业合作社,核心企业向银行提供信贷抵押,为合作社发放贷款,农户与合作社签订订单进行生产,由合作社依托当地科技部门对生产实行全过程指导。其运行机制为在原料供应和生产环节,由政府提供支农资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资保障、签订订单,农户进行农产品专业化生产,银行向农户提供贷款,核心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协议,向银行提供抵押信贷扩展;在存贮环节,利用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产品的储存设备及仓库;在销售环节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的销售渠道。

该模式的特点包括:(1)这一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供应链加强了核心企业和农户的业务关系,农村金融机构可借助这种关系向农户授信,将资金注入供应链中,这样既增加了对农户和农业的支持,又扩大了自身的盈利。(2)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核心企业提供的信用抵押使其在供应链上承担了连带责任,促使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的合作社与农户形成了战略协同关系,核心企业若要降低经营风险就必须监督和改善供应链上企业和组织的经营。银行作为供应链条中资金的提供者,就需要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从而降低风险。(3)将原来对大量分散农户的小额贷款进行集中,降低放贷成本,打破了微型金融的局限。

四、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由于农业供应链金融参与的主体较多,契约复杂,在推行这一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构成主要包括:(1)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在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在经营规模和融资成本上都占有较大的优势,是决定整个供应链金融资金流量的主导因素。如果核心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对上下游的组织和农户进行利润及资金流量的挤压,必然使得整个供应链产生“震动”。另外,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起到了担保作用,如果其负债水平过高则将使整个供应链的合作伙伴之间出现整体危机。(2)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风险。供应链金融是对整个供应链整体的物流、资金流、控制技术的结构化运用,对授信主体的中小企业资质要求较低,对授信主体的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担保较为重视,而这些资产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3)农户信息不对称的信用风险。农户对贷款的用途不明确,并且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产品科技附加值低、利润率低,受市场影响较大。(4)操作风险。金融机构在制定供应链金融产品时,应根据供应链的具体信息设计产品的管理及风险控制,要求金融工作人员要对供应链的结构、规模和信息传递充分了解。

在对农业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管理时,需要风险识别、度量、评估及控制四个环节。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在识别过程中要找到影响供应链节点企业或农户不能按时还款的影响因素,并将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分类,区分哪些是可以避免的,而哪些是不能避免的。风险的度量即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描述,建立风险度量的数学模型对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行预测。风险的评估是在对风险进行度量之后,将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概率、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与贷款的收益进行配比,分析其是否在银行的承受范围内,从而采用相应的控制手段和政策将损失降到最低。在整个控制模型中,对风险的评估占重要地位,可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分析。

在这一指标体系中,行业风险、专业合作社及农户风险、核心企业风险和供应链整体状况组成一级指标体系。行业风险体现为行业地位和技术水平,影响整体供应链的发展前景和农户的还款意愿;专业合作社及农户风险体现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频率及年限、农户的管理水平和信用状况,影响供应链的稳定及农户的还款能力;核心企业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关键,核心企业的信用记录、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质量及行业地位是整个供应链金融运行的基础,其在整个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中占据重要地位;最后,供应链的整体状况体现为产品竞争力、总体盈利能力和信息传递,是金融机构最终收益的保障。

结合上述对风险指标体系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农业供应链金融管理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严格控制供应链节点主体的准入机制。认真收集、整理和分析节点主体即农户、专业合作社及核心企业的交易情况和风险情况,对其信用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应提高其信用水平。第二,提高对核心企业的风险评估标准。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起到信用担保的作用,应对其信用状况、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继续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评价。对其所提供质押物价值,应根据以往的资料和市场信息准确判断其价值,保障金融机构能够收回贷款。第三,控制供应链整体的信用额度。结合供应链的运行状况,针对不同节点主体的特点建立不同的授信额度。对信用额度的控制还应包括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额度的控制,供应链的物流企业单一将导致仓储成本的提高和产品流通速度的减缓,这样会降低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影响贷款的收回。第四,建立畅通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可将借款人的信用信息与银行进行有效对接,帮助银行了解借款人的资金流向和还款情况,减少银行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降低信用风险。

(注:本文系南阳市社科规划项目《在我市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解决农业筹资问题研究》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毕家新.“供应链金融”出现动因、运作模式及风险方范[J].华北金融,2010,(3).

2.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高煦照.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渊源及特征[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