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9 09:20:34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例1

“互联网+”时代物流园区战略规划与运营的重要性

物流园区是指为强化地区的仓储能力、运输能力和配送能力,将物流企业相对集中,实现仓储、运输以及配送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物流作业区域。其作用是满足城乡居民物流消费的需要,刺激当地经济发展规模,构建商品流通的物流网络平台,带动当地物流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流产业的支撑。现代物流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信息流的客观要求,而作为商品流通实物流的物流产业,成为信息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明确物流园区战略规划与运营中对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强国内外物流园区建设的经验总结将更好实现传统物流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衔接和互动影响(赵婉华,2016),为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注入新的动力,实现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一是有利于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物流信息的深度共享。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园区的战略规划与运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有利于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加快物流系统内物流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共享,实现平台之间物流资源的实时交换,全面提升物流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出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数据交换的重要作用,为物流资源的最大限度开发与利用提供完整的数据平台基础。二是有利于社会物流资源的匹配,实现物流资源的有效优化。通过物流园区战略规划和科学的运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物流企业线上与线下的有效衔接,企业之间的合作被加强,社会整体物流资源被科学匹配,物流产业发展链条中的资源被科学优化,进一步整合了社会闲置的物流资源,实现了物流园区物流规模的扩张,提升了整体物流产业的规模和发展能力。侯道健(中国人民军事经济学院武汉430000)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三是有利于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实现物流园区的创新发展。从战略角度进行规划设计,能够整体把握物流园区的发展方向,实现科学运营,更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形成物流网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四是有利于政府服务能力的提高,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升级。加强物流园区的战略规划和运营,将有利于政府服务能力的提高,实现政府服务职能的转变与升级。我国物流园区一直是政府主导的重要项目,在发挥政府协同服务能力的同时,注重物流园区的战略规划与运营,将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政府的服务职能,凸显政府在物流园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并更好为物流园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政务服务。

“互联网+”时代物流园区战略规划的功能

“互联网+”时代产业发展特点,契合了我国物流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开展“互联网+”时代物流园区战略规划与运营研究,必须明确“互联网+”时代物流园区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互联网+”时代的特质与物流园区的战略规划与运营相结合,更好地体现出“互联网+”时代赋予物流产业发展新的内涵。实现物流信息高度集成共享的功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物流园区的物流信息高度集成共享功能。将物流信息平台的网点、仓储、运输、配送等信息进行高度集成,实现所有信息资源的智能化匹配,全面提升物流园区的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物流园区的物流服务能力。全力建设现代化的区域物流服务网络,逐渐将其建设成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产业服务体系。并且借助信息服务水平的大幅提升,进一步提高配送的规模化和协同化水准,同时,实现快速便捷、绿色高效的城乡共同配送渠道的有效畅通。搭建物流资源深度整合平台的功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物流园区战略规划与运营要求,积极搭建物流资源深度整合的平台。以物流园区为载体,实现物流园区功能的组合,构建综合功能合理、服务功能全面的物流园区服务综合体,并以此形成物流园区管理模式的规模发展,实现科学、规范和统一的管理调动,发挥出现代物流园区的应有作用(赵婉华,2016)。在农村逐步建立起可行的现代服务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高度契合和有机发展。进一步提升物流信息监控和调度水平,提高物流信息分析预警能力。逐步深化区域间的物流合作机制,提升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内在水准和格局,真正在客观上保证物流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面向全球化、国际化物流服务的水准,并且真正构建起国际国内物流一体化运作发展新框架。建设完整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功能。通过“互联网+”物流园区的战略规划和运营,建设完整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立起物流园区服务中“需求端、供应端、信息端、管理端”的有序链接,增强物流增值服务内容,拓展物流利润发展空间,提升现代物流园区核心竞争力。

我国当前物流园区战略规划与运营现状

我国现代物流园区建设起步较晚,在原有的战略规划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整体的运营状况还不能有效满足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的要求,我国物流园区规划与运营的不成熟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对当前物流园区规划与运营现状的分析,进一步完善并发展我国物流园区建设。规划布局不尽合理,长期发展空间不足。我国物流园区发展起步较晚,大多依据现实发展需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在实际规划布局中,仅仅以眼前短期发展的需求进行布局,长期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各地在进行物流园区规划中,不能很好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过分侧重于对产业化经营的依赖性,而且多数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忽视了物流园区的综合功能规划和布局,使物流园区的功能受到限制,无法实现长远建设和发展。政府职能有待转变,管理机制急需完善。物流园区发展需要与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相关联(陶经辉等,2016),我国政府作为物流园区规划和运营的主导,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实际的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政府职能还有待进一步转变,相应的管理机制有待加强。在物流园区的规划与运行上,政府意志过于明显,忽略了物流产业发展基于市场化运作的基本规则,过分干预了物流园区融入市场化管理与运营,造成了物流园区规划和运营的不科学、不合理现象。园区功能过于单一,综合服务仍需加强。在现有的大部分物流园区的战略规划和运营中,忽视了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的多样化需求,物流园区的战略规划与运营中功能过于单一,与整体经济发展环境与规模不相适应,也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体现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服务能力不足,物流产业所占第三产业比重不高等现象,这些现象影响了适应经济发展中物流服务体系的建立。物流信息缺乏共享,互联互通能力不足。受传统经营发展理念的影响,现有的物流园区战略规划和运营中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国内的物流园区中,只有少数专业物流企业在园区内实现了信息共享及物流服务的自动化,国内的物流园区物流信息缺乏有效共享,互联互通能力严重不足。这种与时展不协调的局面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我国物流产业竞争能力的不足和利润的降低。基础建设明显匮乏,支撑力度明显落后。受历史和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物流园区的战略规划和运营中,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匮乏,现代化的、具备强大支撑能力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同时,对于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这样也使物流园区的支撑力度明显落后,这无形中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的持续开展(陶君成等,2016)。利润结构不尽合理,增值业务有待开发。在现有的物流园区战略规划和运营中,对物流发展认识不足,利润结构严重不合理,基础占比偏高,物流园区的增值业务开发不明显,收益率明显偏低。物流园区中基础项目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业务,增值业务还有待大力开发。

“互联网+”时代物流园区战略规划与运营的有效路径

实现“互联网+”时代物流园区战略规划与运营,就必须贴近“互联网+”时代产业发展的特点,积极寻求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契合点,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合,在物流园区的战略规划与运营中保持创新,迎合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需求,打造现代化的物流园区,进一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完善物流园区规划与运营制度,加快政府管理服务职能转变。要继续完善物流园区规划与运营制度,加快政府管理服务职能的转变。在现阶段我国物流园区规划与运营制度还不够完善,而政府作为物流园区的管理部门,要注重各项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加强前期物流园区战略规划的科学论证,加强运营的科学管理,注重整体的协同发展,将物流园区的战略规划与运营管理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中,突出职能管理专业化,实施有效的规划与运营监管,实现“互联网+”时代物流园区的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布局、规范运营,达到科学、标准、协调和规范发展的目标(黄薇,2016)。在政府的直接参与下,鼓励物流企业对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的日常使用比重,并且按部就班地开展技术应用和经营模式创新。积极做好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稳步实施上下游延伸服务,同时引领骨干物流企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更多地实现“同业联动、互融发展”。不断促进大型快递企业向更高标准发展和迈进,积极打造起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新格局。鼓励物流企业与国内知名企业开展深化战略合作,逐步建立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物流服务体系,逐渐培养起一批具有全球采购、全球配送能力的供应链服务企业。加大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满足现代商品流通市场物流需求。各级地方政府要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持续增加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当地商品流通对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政府要成为物流园区发展的强大后盾,通过在政策的设计、资金的扶持等方面,建立一整套长效的基础实施建设管理机制,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和变化的现代化物流园区,通过对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形成当地物流园区发展的规模,为物流园区的战略规划和运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切实可行地推动现有的运输、仓储企业和物流园区向现代物流转型,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联动发展。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配载中心建设,推进物流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建设国家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和区域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统筹物流园区规划运营布局,实现城市建设协调发展。要统筹物流园区的规划运营布局,紧密结合城市发展的规划要求,实现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在物流园区的战略规划与运营中,要将服务于城市建设发展作为规划和运营的基础,切合城市功能的建设思路和理念,用发展的战略眼光来规划物流园区,用创新的理念来实现物流园区的运营,形成城市建设与物流园区规划和运营互相协调、互相影响的局面。“互联网+”时代物流园区的战略规划与运营,还要积极和我国智能型城市相结合,依托国家对城市智能化的投入,将智能化城市建设功能与物流园区的战略规划与运营相结合,互为补充,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科学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加强物业运营基础保障。针对传统物流园区中的运营模式,要科学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加强园区物业运营基础保障。物流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张,对物业的服务要求必然增加。要根据物流园区规划和运营中产业一体化的要求,通过互联网技术,积极实现基础性物业服务的升级,建立园区物业管理云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园区企业提供精准的物业服务,提升物流园区的增值业务比重,打造现代化的物流园区增值业务服务体系,提高物流园区的运营综合利润。夯实园区商业运营基础,推动园区发展良性循环。市场化运营是“互联网+”时代物流园区运营的重要推动力。要继续夯实物流园区商业化运营基础,有力推动物流园区良性发展。要积极打造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电子物流化的商业布局,在物流运营的相关环节,介入信息共享,实现互联互通,实现现代物流的差异化服务,满足物流市场中多样化服务的需求。在发展电子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要注重发展周边的物流配套服务,实现商务服务的运营规划,实现物流园区服务层面的扁平化拓展,增强物流园区的周边辐射发展能力,构建基于物流园区的现代商务服务圈,发挥出物流园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孟轶,2016)。构建园区产业协调发展平台,实现物流园区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出台,为现代物流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互联网+”时代的物流园区战略规划和运营中,要将构建园区产业协调发展平台,实现物流园区创新驱动做为重点,将物流园区建设成创业者发展和创业的有效平台。要通过物流园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信息交流、产品推介等综合服务,发挥网络协作与数据分析的优势,将物流园区建设成企业和创业者自我发展的基地,最终通过物流体系的完善,为企业和创业者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提供最为有效的服务。

综上可知,“互联网+”时代物流园区的战略规划与运营,就是通过“互联网+”时代中产业发展多种功能的融合,完成现代物流园区的“需求端、供应端、信息端、管理端”的完整链接,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流优势与物流产业对接,形成基于互联网支撑基础上的物流园区发展框架,凸显现代物流的规模和功能的扩张,实现“互联网+”时代我国物流园区的战略规划和科学运营,必将对推动我国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发挥出重要作用。

作者:侯道健 单位:中国人民军事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婉华.我国物流园区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12)

2.陶经辉,王陈玉.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22)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例2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要意义

1、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顺应经济发展潮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路径。如今,全球经济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加快转型的特征。经济全球化和分工专业化加快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达70%。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40%左右,甚至落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就**而言,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35.7%,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发展服务业,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随着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日益增强,今后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三、第二、第一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符合这一发展趋势,有利于资源集约利用、功效提高,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

2、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态、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尽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基础,但其产业特色也决定了其经营覆盖的区域范围的有限性,因而,“大水漫灌式”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不符合服务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必须依托资源、区位、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集中优势力量,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可以营造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创业环境、经营环境,吸引更多的要素集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由于集聚区产业关联度强,有利于整个社会服务网络的形成,可以通过完善布局、高效开发、联动发展,进一步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外部经济优势,在较短时间、较小空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从而促进服务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3、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增强企业竞争力辐射力、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有效载体。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需要富集多重因素,建设集聚区,由于资源、信息、管理、环境等共享平台,在产业链上存在依存关系,大大节约了企业的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培育区域性服务业品牌企业,有利于集聚区企业的市场认可度、知名度以及占有率不断提升。同时,集聚区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也促进了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稳步提高,降低了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市场交易成本,促进了市场良性运转。众所周知,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业、社会公共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吸引劳动力、促进就业的“蓄水池”。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吸收劳动力超过一二产的总和。同时,文化、娱乐、旅游、电子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也能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先后出台多项优惠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充实完善专业队伍,集聚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1、强化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定位更加明晰。市委、市政府规划了“三区五园”八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细分产业导向,突出重点,发挥优势,错位竞争,既促进了各集聚区特色化发展,又有利于各类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同类产业集聚趋势已经形成。**港区依托沿江港口码头、开发天星洲发展现代物流。城北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原有基础重点发展专业市场和商贸集聚区。宣堡古银杏森林群落风景区依托古银杏森林资源积极打造旅游集聚区。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充分发挥沿江的区位优势和精细化工产业特色,发展专业化工物流。虹桥金属材料物流园依托船舶和机械产业加快发展金属材料物流。农产品仓储物流园依托农产品加工业和高效农业种植业发展农副产品物流特别是农副产品链物流。黄桥火车站综合物流园充分发展发挥货运站优势积极发展铁路物流。万通物流园积极发展城市生产生活资料综合配送物流。

2、强化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进驻步伐加快。近年来,各集聚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集聚区发展的“龙头工程”牢牢抓在手上,不断完善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大项目纷纷入驻。城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自成立以来,竣工或在建亿元以上项目8个,总投资16.5亿元,其中外资项目两个,实际利用外资超4000万美元。2011年计划开工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51亿元,其中由浙江港湾集团投资的沥青仓储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阿尔贝尔化工仓储项目计划总投资2750万美元,轻纺城项目计划总投资8亿元,文化主题街项目计划总投资达1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在建、签约、洽谈的亿元以上服务业重大项目80%落户于规划集聚区内,集聚区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流动的“洼地”。

3、强化培育扶持,规模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从条件相对成熟的集聚区入手,建立健全专门管理机构,明确专人从事集聚区的相关工作。市服务业发展局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帮助各集聚区申报省级、泰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07年,城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获准为泰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0年,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获准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省级重点物流基地。截止2010年,城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入区企业达201家,累计注册资本达7.2亿元,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近10亿元,两税收入达5000万元,从业人员5671人。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成立两年来,专业化工物流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进驻园区物流、仓储企业

20多家。已建有通用、化工、建材、液化气、油品等11个码头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6个、对外开放码头泊位3个。拥有各类产品仓储总容量近500万方。2010年,该集聚区物流营业收入为20亿元,两税收入超亿元,从业人员1360人。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集聚区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服务业发展的迅猛势头相比,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整体规模偏小。一是集聚区经济体量小。2010年,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靖江)、海陵城北物流园区、高港港口综合物流园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分别达91亿元、86亿元、34亿元,分别是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区的455%、430%、170%;实现税收1.2亿元、1.03亿元、2.3亿元,分别是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区的118%、102%、227%。二是集聚区入驻企业少。至2010年底,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区入驻企业20多家,而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城北物流园区、高港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已达250多家。特别是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近年来共引进1亿美元以上重大项目达12个,形成了粮油、木材、金属材料、石化产品四大物流产业形态,形势咄咄逼人。

2、服务层次偏低。一是总体层次偏低。建成和规划的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市场和传统的物流领域,商务服务、科技服务领域的集聚区偏少。二是产业内部层次偏低。城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市场形态上,同质竞争现象仍然存在,网上信息、网上交易等高级形态的交易方式还没有实现。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化水平偏低,还没有一家企业完全实现内部管理和业务经营信息化。物流园区的第三方物流相对薄弱,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大多数是运输和仓储,相关的流通加工、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无法提供。

3、组织化程度偏低。一是组织机构仍不够健全。部分集聚区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专人从事规划、招商、协调和管理。二是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还没有一家集聚区能够为入区企业提供投融资、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管理、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三是缺乏规划引导。部分集聚区未能编制专门的集聚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难以有效地引导项目、企业的入驻和集聚区的发展。

四、加快集聚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目标

依托产业特色和交通优势,以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为目标,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业态集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较强的服务业产业功能区,成为**服务业总量增长、投资增加、税收增收和容纳就业的集中区。重点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产品交易、商务商贸、科技等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15年,力争宣堡古银杏森林群落风景区、虹桥金属材料物流园建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农产品仓储物流园、黄桥火车站综合物流园建成泰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苏中化工物流园、城北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建成百亿元集聚区,信息化、电子商务在集聚区得到全面应用。

(二)对策建议

1、健全体制机制,提高组织程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用抓工业园区力度抓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理顺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工作机构,选调精兵强将负责集聚区的招商、开发和管理、服务工作。特别是省和泰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顺应规模发展要求,建立市一级独立的组织机构,以便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施有效的规划、招商、开发、管理。二是建立完善目标管理机制。建议将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服务业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双文明”百分赛考核,科学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和具体工作任务,建立目标管理和工作推进考核机制,推动集聚区加快发展。三是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建立集聚区建设和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集聚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建立集聚区统计体系。建议建立一套快捷、高效的集聚区经济运行统计体系,准确掌握发展动态,做好综合监测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坚持规划先行,指引发展方向。一是修改和完善“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根据全市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特色,突出城市为现代服务业载体、以园区为生产服务业基地,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将原“四区五园”调整为“三区五园”,并完善空间布局规划,超前谋划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空间。二是加快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根据各地实际,做好与工业开发区规划、城镇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加快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建设规模,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是编制主题大厦布局规划。一个主题大厦就是一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遵循服务业集聚发展和节约用地发展的原则,依托**城区、黄桥镇区和“一区四园”加快编制商贸、金融、电子商务、信息(含软件和服务外包)、科技研发、规划设计、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主题大厦建设布局规划。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例3

开好今天的大会,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我们不能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先进与否的唯一标准,也不能离开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谈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定位问题。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要进一步理清余杭区到底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现代服务业、扶持哪些重点现代服务业等问题。三是举措问题。抓好现代服务业工作的落实,需要把服务业放到全区整体产业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来考虑与落实。

下面,我就年以来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和所做的工作作简要总结,并对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相关工作作动员部署。

一、肯定成绩

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年以来呈现出总量扩张、效益提升、布局优化、空间集聚的良好态势,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1.服务业增加值逐年提高。年,我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9.4亿元,同比增长15.1%,分别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增幅6.3和9.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在全省16强县(市、区)中位列第三;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39.8%,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今年三季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51.9亿元,同比增长14.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38.4%。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和服务业占GDP比重增幅均位于杭州市七县(市、区)第一位。

2.服务业贡献率稳定增长。年,全区服务业税收达42.33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2.32%。其中,除房地产外服务业税收19.97亿元,增长33.86%,占财政总收入的19.96%,同比增加2.05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实现服务业税收46.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1.9%,除房地产外服务业税收19.2亿元,增长33.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占财政总收入21.3%,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8个百分点。

3.产业集聚区建设扎实推进。随着“四基地十一区”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旅游综合体、文创产业基地和商贸综合体建设成效明显;创新基地成功申报了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两大部级试点拓展区;同时,为推进集聚区建设,明确了10个现代服务业先行先试区。其中,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已被认定为首批省级重点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农副物流中心九大市场运营良好,截止10月底,成交量206.5万吨,成交额135.96亿元,正北货运市场税收入库900多万元。余杭港口物流区发展形势良好,10月份港口货物吞吐量总计为220.3万吨,首次超过杭州港运河港区,居杭州港九大港区吞吐量之首。

4.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一是传统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批传统专业市场向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方向提升发展,拓展了商贸物流业的盈利空间,对经济的贡献度进一步增强。如中国轻纺原料交易城创新商业模式,率先建立“临平·中国”轻纺原料网上交易市场,将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有机结合,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二是信息、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进一步增强。在阿里巴巴“淘宝城”等重大项目带动下,信息服务业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9.92亿元,同比增长58.3%,是我区增速最快的服务业行业;金融服务业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37.71亿元,同比增长17.2%,成功创建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老板电器、南方泵业境内首发上市,小额贷款公司运营良好,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平台筹建工作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成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三是文化创意产业助力作用明显。前三季度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6.45亿元,同比增长26.3%,创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进一步突显,如“农夫乐园”将文化创意和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农耕文化主题公园,为游客呈现耳目一新的旅游创意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传统旅游业提升。

5.服务业规划布局得到优化。一是立足现状,深入分析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着眼“十二五”时期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研究编制《余杭区“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全区服务业总体定位和发展战略,明确“一核两轴三片”的空间布局;二是对现代旅游、文化产业、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制订了专项实施规划,规划了服务业主要部门发展方向与布局,推动了全区服务业健康、快速、科学发展;三是编制了《余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将全区服务业集群发展目标确定为6个重点区、12个特色区,进一步明确了集聚区的发展方向。

二、正视问题

虽然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通过前期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无法回避。

1.产业层次有待提升。从服务业行业结构上看,房地产、住宿餐饮、批发销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尚显滞后。另外,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消费业,多数服务业领域狭小、品种单调、层次不高。

2.贡献结构有待优化。余杭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区房地产业会在一定时期内迎来暴发性增长,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尤其表现在对税收的贡献上。但这种现状离科学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是有差距的,合理的结构应当表现为各种服务业业态发展均衡,并驾齐驱。因此,无论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降低经济运行风险的角度,服务业的贡献结构亟待优化。

3.发展理念有待厘清。目前,要摒弃以服务业比重论英雄的观念,避免盲目乐观。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如何更合理?从年的数据来看,尽管余杭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增速均高于萧山区,但是萧山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仍高于我区69.6%。萧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生产业,特别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没有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明晰定位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对现代服务业的谋划是否科学、定位是否明晰将直接关系到余杭未来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1.要把服务业放在余杭产业发展阶段上来谋划。从产业来说,我区正处在农业提升发展、工业转型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三次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在确立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定位,制定发展思路的过程中,我们对产业的发展规律要予以尊重。不能用孤立的、片面的眼光来看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已经证明工业化是走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尚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后半阶段,工业化的进程必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反之,对现代服务业在当前产业发展阶段的科学合理谋划,也将促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2.要把服务业放在产业融合中来谋划。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要突出一、二、三产互动、强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理念,以金融服务、文创产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业。要积极发挥金融服务业对产业的推动作用,老板电器、南方泵业等企业的上市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企业上市推进了企业规模和能级的提升;要积极发挥文创产业、信息服务业对产业创新的助推作用,七格格“研发设计+委托生产+市场营销”的电子商务模式,整合了传统生产企业资源,创新了商业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念;要积极发挥现代物流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完善城乡功能配套的作用,正北货运市场的物流配送促进了农产品快速有效流通,特别是带动了本区和周边水果连锁业规模化发展,值得借鉴;还要加强科技服务与中介(商务)服务等对生产企业推动创新和管理规范的作用。

3.要把服务业放在城市化加速发展进程中来谋划。目前,余杭已进入城市化推进的关键时期,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实现手段和后续动力,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积极谋划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提供保障,促进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和其它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在借鉴其他地方成功经验的同时,余杭的服务业要在一副三组团城市框架构建中,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和模式。

4.要把服务业放在“十二五”规划中来谋划。“十二五”期间,是我们可以紧紧抓住并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是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黄金期。因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还处于“五化”加快发展、相互融合的重要阶段。“五化”即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认识“十二五”期间将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在大背景上寻找突破方向,紧抓发展机遇,谋篇布局,完善政策扶持,花大力气发展现代服务业,要让服务业在“十二五”期间有新的亮点,新的增长点。

四、落实举措

年,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先行先试区建设,重点突出生产业发展,不断扩大新兴服务业规模,优化发展结构,提升发展层次,增强竞争实力,逐步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繁荣发达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努力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跨越。围绕总体思路,下阶段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优化规划布局。一是科学编制好现代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创新的理念、系统的思维,科学有序地编制《余杭区“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及服务业领域各项发展规划。二是进一步落实和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在细化各重点区块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并分析和把握“双铁”建成带来的重大机遇,谋划主要区域道路沿线产业带,强化临平新城业态规划,以总部经济、金融、信息、科技等高端业态支撑临平新城发展;根据先进制造业“三区八园”的空间布局,促进生产业集聚,强化二三产融合互动发展;积极研究西部生态环境优势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为重点,带动西部各乡镇产业发展。着力将产业规划布局做优做实,促进全区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

2.完善扶持政策。一是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让政策发挥最佳效用。对企业的扶持要着重体现在创业和培育发展阶段,政策的完善要针对企业的需要,统筹并用活政策,使政策奖励补助向前端扶持转变,真正地助企业一臂之力。二是要积极扶持新兴服务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对新生事物要高看一眼,加强研究,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简单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要先促其发展壮大,而不是限制。如对网店这一新兴业态,有关部门就要创新方法,完善扶持政策。三是要制定出台扶持先行先试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及认定、考核管理办法,健全集聚区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集聚区的建设主体、管理机构和考核部门,建立服务业集聚区动态调整机制,引导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向集聚区倾斜,加快集聚区平台建设。

3.突出工作重点。一是重点发展生产业。着重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业,培育发展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新兴服务业。商贸物流业重在通过电子商务提升有形市场与物流园区建设,金融业重在创新区、股权交易、创投参股上试点,总部经济重在依托杭州,着眼上海,以环境和人文优势策划总部经济区块招商。特别要高度重视信息服务业在产业融合中的作用。信息服务业本身既是产业,同时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很好的媒介,要充分依托创新基地、省科创园中大量的IT企业,使信息服务业成为余杭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突出平台与产业链建设。探索股权交易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创投融资平台的研究与建设。在集聚区建设上注重产业链布局,在项目选择上注重产业链对接与延伸,在配套上注重产业链环节间的支持。三是突出商务服务,发展税源经济。加大力发展商务楼宇、商业楼宇、城市综合体、科研楼宇等楼宇经济,瞄准金融、物流、科技、信息、中介服务业等生产性需求的关键环节,提升商务服务功能,为三次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管理支持。突出发展税源经济在项目引进、建设、运营的投入与产出中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4.推进项目建设。一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向“四基地十一区”集聚,重点推进10个先行先试区的建设,分解落实先行先试区目标任务,配套细化相关政策,加快推进先行先试区的创建和成形。二是积极推进以杭州科创产业集聚区、临平新城、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乔司商贸新区、良渚汽车产业服务基地、塘栖水乡风情旅游区项目建设,加快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三是探索建立服务业项目准入机制,以空间规划布局为基础,以重点产业为导向,以项目准入和选择为手段,在项目研究、前期、论证、选择、资源配置、建设等环节形成决策机制,引导新引进项目向集聚区集聚。四是优化项目推进服务,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深化服务业三级协调机制,做好服务业各级重大项目申报,争取各级扶持政策,营造良好服务环境。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例4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主要提供的还是有形产品――各种制造品。这种发展模式对资源的消耗巨大,因而资源、能源供给不足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这种增长方式对我国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极不适应现在国际社会通行的节能减排、低碳、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模式。因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对于我国来讲,已迫在眉睫。而现代服务业由于其所具有的低能耗、高效益的产业特征,可以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与环境和谐、友好发展,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所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2嘉兴市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

2.1嘉兴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嘉兴的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最新统计显示,2011年上半年,嘉兴市服务业增加值468.55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全省第一;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8.9%,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达39.8%。嘉兴还出台了《服务业倍增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末,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600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36%提升到4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贡献率达到60%;现代物流、旅游休闲等8个重点行业占比达到89%。

2.2嘉兴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势

2.2.1 人文环境优势

嘉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中国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此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嘉兴历代名人辈出,近现代就涌现出了文坛巨匠茅盾、国学大师王国维、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漫画家丰子恺和张乐平、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等一大批名家大师。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嘉兴因南湖而出名。这里风景旖旎,民风淳厚,物产丰富,名人荟萃,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情的历史文化名城。衍延2600多年的古朴与舒缓成为历史赋予嘉兴的独特个性。嘉兴自然风光以潮、湖、河、海并存驰誉江南,境内有革命圣地南湖、“天下第一潮”海宁钱江潮、“江南水乡古镇”嘉善西塘和桐乡乌镇,以及海盐南北湖、平湖九龙山等一批著名景点,构成了独有的江南水乡特色。目前全市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人文环境优势为嘉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文化底蕴,也为嘉兴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2.2.2 独特地理环境优势

嘉兴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交通便捷,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沪杭铁路复线、320国道、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等贯通境内,全市境内的高级和次高级路面铺装率居浙江省之冠,实现了嘉兴市到所辖县(市)的半小时交通圈和嘉兴到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的一小时交通圈。杭州湾跨海大桥、嘉兴绍兴跨江大桥、杭浦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为嘉兴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基础设施准备。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东方大港”的深水良港――嘉兴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年吞吐量已超过1,700万吨。

2.2.3 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优势

嘉兴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肇始于本世纪初期,与区域特色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直接相关。目前,嘉兴现代综合物流园、嘉兴科技城、海宁经编产业生产业集聚区、浙江科技孵化城(嘉兴)、浙江嘉兴国际商务区、嘉兴城商贸综合体、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平湖独山港物流园区、浙北食品交易物流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初具规模,嘉兴科技城、嘉兴现代综合物流园、平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和海宁经编产业生产业集聚区等4家服务业集聚区列入浙江省首批(共40家)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嘉兴国际商务集聚区成为浙江省14个产业集聚区中唯一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全市共有包括上述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在内的9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并有南湖区的服务业外包基地嘉兴市电子通讯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和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产业促进中心等列入国家服务业发展投资计划。

2.2.4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十二五”期间,嘉兴市将服务业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服务业发展“优先”,用嘉兴市常务副市长蒋唯民的话来说,体现在几个“前所未有”:市委、市政府对服务业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政策和工作措施的强度前所未有,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力度前所未有。“优先”,被具体量化为倍增计划。

2011年,嘉兴出台了《服务业倍增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末,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600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36%提升到4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贡献率达到60%;现代物流、旅游休闲等8个重点行业占比达到89%。为实现“倍增”,嘉兴提出,“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5%,占GDP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在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基础上又分别提高了2个和0.1个百分点,并通过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将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十二五”期间,嘉兴市政府性投资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完成120亿元。加快推进嘉兴国际商务区开发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高端人流集聚、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现代服务业加快集聚的主体区域。

2.3嘉兴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整体规模偏小。

2009年全市尚无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集聚区,如嘉兴科技城自身技工贸总收入不过21亿元,多数集聚区尚处于规划建设和招商阶段,部分集聚区依然采用传统的“铺摊子”方式发展,集聚、集约发展程度有待提高。

2.3.2 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建设滞后。

目前,周边许多城市都在几年前就已制订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服务业聚集区发展规划以及服务外包、市场物流、科技服务业、教育培训、总部经济、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等各种有利于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规划。但嘉兴除了市场物流等规划外,诸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服务业聚集区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都还处于编制阶段。

2.3.3 高层次服务人才缺乏。

尽管近几年来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成绩显著,但就总体而言,嘉兴在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匮乏,对提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水平带来了一定影响。

3嘉兴市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3.1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实现服务业集聚区的合理布局

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嘉兴服务业集聚区的布局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全市范围内服务业集聚区的分布还不尽合理。建议尽快出台“嘉兴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打破区域局限,立足全市,对资源利用、产业布局、功能定位等各方面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设计、整体运作,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3.2搭建服务平台,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扶持,推进各类服务性行业协会和社团组织的建设,搭建政府与社会、市场及企业间的各种沟通服务平台,创造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是消除各种体制和垄断因素,鼓励发展高附加值和有相当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业。

三是制定集聚区发展优惠政策,对集聚区内企业给予相应的财政扶持与奖励。如用地指标优先,税收、融资、用电价格优惠等政策;在人才引进、员工培训方面的费用,人才基金给予一定的补助;凡是符合条件的集聚区内的企业,优先享受市、县(市、区)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优先推荐申报省、市相关资金扶持;凡入驻集聚区且被列入市服务业重点项目的项目,其项目贷款由地方财政贴息。

3.3加强整体营销,着力引进高质量、上档次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增强集聚辐射能力

建议根据嘉兴服务业发展现状和集聚区发展的特点,重点引进高端服务业企业。一是依托嘉兴软件园,吸引软件外包的承接企业落户,形成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基地;二是加快引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依托区位、交通和嘉兴综合物流园等物流中心,吸引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落户嘉兴,提升嘉兴物流服务水平;三是依托中央商务区和运河商务区,吸引国内外大型商业企业落户,打造长三角南翼商贸中心。

3.4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突出人才战略

专业人才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要素。当前,受过高等教育、业务训练有素、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不足是长三角区域二线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必须突出人才战略,加快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要注重服务业领军人物的引进和培养,促进各类服务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实现人力素质的提升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优惠政策和激励保障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现有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训计划,实施继续教育工程,促进现有人才知识更新能力提升。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教育和培训资源,建立更多服务人才培训基地,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蒋三庚.北京市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2] 代文,秦元建,基于产业集群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

[3] 李文秀.美国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l).

[4] 李志平,白庆华.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2).

[5] 李春洋.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央商务区建设研究[D].硕士论文,2004.

[6] 马红霞,北京CBD产业集群机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6.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例5

1、服务业规模大,比重高。2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970亿元、1547亿元、695亿元和158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分别为34.6%、40.1%、37%、48.4%。

2、服务业发展层次高,效益好。20*年,*市以科技研发、信息及服务外包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353亿元,占比达到58.6%;*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3%以上,实现服务业地税收入102.95亿元,占比达到50.8%;*市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98亿元,占比34.3%。

3、服务业投入力度大,开放程度高。四市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的同时,连年举办服务业项目国际招商活动,努力扩大服务业投资规模。20*年,*市服务业完成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48.3%,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市服务业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7%,提高2.2个百分点。*市服务业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2.9%,提高2.5个百分点。

4、集聚化、园区化发展格局初步显现。四市高起点、大手笔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市按照“五个一批”服务业推进计划,规划和认定建设3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初步完成整体规划布局。*市按照集聚发展、有序发展的规划思路,分层次地展开布局,全力推进“三港”、“三沿”、“五大集群市场”、“九大集聚区”以及“十五个特色街区”的建设,从根本上提升服务业的集聚功能。*和*也都着眼全局,突出重点,打造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创意设计、动漫产业、批发市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大增强了城市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地位和辐射带动能力。

5、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特征突出。四市依托制造业发达优势,着力推动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业发展。*市优先发展生产业,积极构筑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他们规划建设的部级工业设计园,现已建成1.5平方公里,入驻各类设计研发企业200多家,已成为辐射长三角和华东地区的设计中心园和设计集散地。*市投资15亿元,分四期建设了*国际科技园,注册企业538家,实际入驻企业230家,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软件工厂、创意产业集聚地。

二、苏锡常宁四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1、思想解放程度高,创新意识强。近几年来,四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发展理念的突破带动发展战略的转换。20*年提出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发展理念的突破,带动了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的调整,对引领全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目标定位准,发展思路清。四市十分注重研究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主要行业发展子规划,坚持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加大规划导向力度。*市提出“建设苏锡常都市圈服务业发展高地,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设计中心、旅游度假休闲中心、职教培训中心”的发展目标。*市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提出服务业总量倍增计划及建设物流商贸中心、休闲度假胜地、职业教育及动漫基地的发展目标。*市也提出建设区域商贸、旅游会展、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五大中心”的发展目标。

3、机遇意识强,重点把握准。四市不断强化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意识,以现代与高端服务业为主攻方向,抢占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主动权与制高点。*市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以创意设计、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生产业发展。*市瞄准创意设计、工商设计、软件研发和法律、会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把服务外包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软件产品开发基地、出口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

4、重视程度高,政策措施实。四市不仅成立了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而且各级都建立了服务业工作机构。*市自20*年以来每年召开服务业发展大会,连续出台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意见。*、*在会议发动、政策推动的同时,还通过举办论坛、会展、恳谈等多种方式举办服务业活动,进行服务业专题招商。*市开展了服务业企业“创星争先、做强做大”活动。*市去年还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城市服务业大会。

三、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1、抓领导促扶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监督考核,充分调动起各方面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职责,加强各方沟通,形成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服务业工作格局。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服务业绩效考核办法,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2、抓规划促布局。充分发挥好规划的导向作用,高度重视规划编制研究工作,根据“十一五”总体规划制定或完善服务业重点行业专题规划,把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结合起来,落实到功能区和重点项目,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研究制定规划编制实施办法,重点组织开展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将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工业开发区的发展相衔接,统一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集聚区发展目标、建设规划、发展特色及功能定位。研究制订各类集聚区专项规划,有序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健康发展。

3、抓新兴促传统。进一步强化旅游业龙头地位,下大力气抓好泰山景区这一个龙头和泰城城区休闲、旅游度假区等板块的开发与提升,着力把“大泰山旅游圈”建设成海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突出抓好现代物流业、科技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完善泰山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泰安科技创业园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规范发展房地产业,促进批零贸易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例6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强力驱动下,世界产业发展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后,已经迈向服务经济时代。全球gdp总量中,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超过60%,其中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平均比重也达到47%左右。服务业逐渐成为世界各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著名城市的服务业比重都在70%以上,香港甚至高达90%。国内先进城市的服务业比重也越来越高,北京达到 71%,广州为58%,上海为52%。因此,服务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增长将发挥着巨大的决定作用。

市委将如何加快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列入此次调研范围十分必要。为做好此次调研,在对我市服务业状况、存在问题、发展方向进行具体了解之后,又对南京、无锡、杭州等城市进行了专题考察,现具体报告如下。

一、先进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举措 (一)南京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立足十一五发展,立足南京的优势特色,做出了把南京建设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中心的战略决策。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优势,以软件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发挥行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中心城市优势,以金融商务会展为龙头,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产业;发挥人文教育优势,以旅游休闲和创意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采取多种有效举措,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 1584亿元,增长16%,占gdp的48.4%,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主要措施是:

编制产业规划,明晰发展思路。2005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及其实施意见、《南京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和政策意见。2006年又编制完成了《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规划方案》、《建设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规划方案》,明确服务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为保障规划目标落到实处,2007年制定了《关于分解落实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目标任务的意见》等实施意见,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并通过建立健全规划目标考核、监督和奖惩机制,加快推进规划的组织实施。

把握工作抓手,建设发展载体。近年来,服务业通过集聚引领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南京积极把握这一趋势,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已有11个集聚区获得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称号,吸引了大量服务业企业入驻,成为南京承接和集聚现代服务业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推进重大项目,强化产业支撑。为促进重点项目建设,XX市加大了扶持力度,对企业在水、电、气价格,土地使用及报批手续,专项资金扶持和使用等方面都给予明确的政策措施。

提升产业层次,注重人才培养。加快实施服务业品牌培育战略,XX市排出了各服务行业的重点企业,并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开展了服务业行业标准建设工作和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创建活动。启动了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工程,2007年,市政府将现代服务业培训工作列为服务业工作重点,市委组织部也将现代服务业培训列入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计划,并圆满完成了两期现代服务业专题培训班的培训任务。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深入研究新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基础上,出台南京鼓励发展的服务业产业目录。努力营造吸引国内外优质服务要素向南京集聚的环境以及将服务要素尽快转变为竞争优势的机制和条件,构筑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平台,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服务业招商引资策略,加大针对重点国家、地区和重点领域的招商力度,精心组织实施境内外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吸引境内外知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金融机构和国内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总部入驻南京。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大高科技对服务业的渗透力度,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程度,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加大对服务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完善市场专业分工体系等措施,不断提高生产企业服务流程的社会化、产业化和信息化。

(二)无锡

近年来,XX市服务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2007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4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0.1%。

主要做法是:

抓规划导向。采取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服务业规划导向力度,集中力量编制完成了现代服务业总体规划以及创意、物流、商贸、旅游等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强化规划落实。按照有促有压的原则,对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现代物流、商务金融等新兴领域的相关项目给予鼓励和支持,控制市场已饱和甚至过度竞争的新增项目。

抓政策扶持。2004年,XX市就出台了《关于鼓励服务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明确了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扶持政策。近年来,又制定了扶持服务外包、软件产业及动漫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专项领域的政策意见,有力的促进了现代服务业 健康有序的发展。

抓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建设。先后组织开展赴东南亚、欧洲、日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并以论坛、会展、恳谈会的形式邀请国内外客商洽谈,共推介涉及服务外包、旅游休闲、科技信息、商贸物流等项目450多个,协议金额超过30亿美元,为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促进了无锡服务业与国际的合作交流。

抓重点项目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2007年,XX市编制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了服务业鼓励类、禁止类、淘汰类项目,为今后服务业项目建设发展指明方向。通过实行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制,进一步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和重点集聚区的建设步伐。以重点项目为核心,加快集聚区规划布局和协调服务,分类指导,跟踪服务,促使一批项目早建设、早竣工、早见效,形成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按照抓两头、带中间(抓住产业链前端创意设计、后端现代物流,带动产业链中间的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以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互动发展的格局。

二、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采取了一些鼓励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吸纳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成效明显,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展,发展氛围日益浓厚。但鉴于我市长期处于重工业城市的历史原因,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

1、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市尚未制定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重点以及目标;同时在财政、金融、土地、税收、价格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2、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低。2007年全市服务业

完成增加值为471.6亿元,增长12.8%,分别低于gdp和工业增速3.2和8.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仅为29.6%,比2006年下降0.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9.5个百分点。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相比,我市经济总量居7城市第4位,其中农业居第1位,工业居第4位,但服务业却居第7 位,占gdp比重也居7城市第7位;与工业、旅游业均发达的中等城市无锡、苏州、宁波、绍兴、烟台等城市相比,我市经济总量居6城市第6位,工业占gdp 比重居第3位,服务业占gdp比重居第6位。

3、某些服务业领域空缺或相对滞后。特别是为工业企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第三方物流、中介、创意设计等基本空缺。社区服务业、演艺业、金融保险、it产业等领域的发展比较滞后。

4、竞争力不强。行业内部集聚度不高,缺乏大企业、大集团的引领,目前我市尚无一家企业进入国内服务业500强。

5、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政府的服务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和明确;一些不当的收费检查、评比等活动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6、服务业人才还比较匮乏。尤其是创意设计、文化、金融服务、咨询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储备严重不足。

三、关于促进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各地在全面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无不想尽了各种方法,仔细分析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均不是空穴来风。营造气氛、因地制宜、从当地优势着手是发展发展服务业的成功经验。因此建议:

(一)全力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服务业向全方面、多方位、深层次的浸透。

1、广泛宣传新兴服务业的美好前景,全面提高人们对新兴服务业的认识。要全面宣传新兴服务业在今后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提高人们对新兴服务业的理解和认识,教育人们用现代的眼光、站在更广的范围内来认识服务业,使人们认识到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从而鼓舞人们集中精力、下大力气发展服务业。

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市发展服务业的组织网络。成立由市领导为主要领导、各职能部门参加的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研究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障规划和政策落到实处。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研究制定有关土地、财税、人才引进、鼓励奖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和引导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扶持一批有潜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4、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外资投向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服务业领域,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和利用外资,优先支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能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的企业,优先支持国内外知名大公司、大集团的来洛投资。充分利用我市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全面推介我市的优势资源,积极组织、鼓励我市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的洽谈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市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水平。

5、加大服务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要积极引进外来人才;要完善奖励机制,为培育和引进人才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以及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

(二)结合我市实际,科学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市服务业发展中的特殊优势。

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优势、发挥优势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

1、建议市政府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尽快确定XX市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主题,如XX市确定的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杭州确定的生活品质之城。围绕服务业发展主题,编制《XX市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从而将服务业的发展纳入到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2、以河洛文化为主题,充分利用大遗址保护的有利时机,把洛阳范围内的各大古城、遗址进行筛选,按照传承有序的原则进行排列,用快速通道的方式将其连接,建设主题为中华五千年的大遗址公园。

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以大运河的起锚港为主题,在洛河北岸修复当时的水岸码头,以此为中心,建设大运河专题博物馆,将洛河打造成像南京的秦淮河、北京的后海那样繁荣,住宿饮食一条街、旅游文化广场等服务聚集区,从而改变目前重于靓丽洛河转于利用洛河的状况。

3、继续组织力量,积极推进牡丹评选国花进程,将牡丹花会尽快打造成全国人民的节日。

4、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快旅游集聚区(带)的建设,加大对自然山水、文化资源的挖掘、规划、整合、开发,大力发展夜间旅游,丰富城市旅游内涵,进一步合理编排洛阳境内旅游线路,努力营造住洛阳、游河南的旅游环境。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例7

一、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国家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近年来,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亿元,同比增长%,但与工业经济相比,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却不升反降,在—年分别下降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年又继续下降个百分点,仅占GDP的%,低于全国%、全省%的水平,在市个县(市、区)中排名倒数第一,服务业已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短腿”。区域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业是其重要支撑,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协调发展,这不仅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也是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当务之急。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深化兴工强市战略、推进工业提升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经济实力的必然要求。从产业发展沿革看,服务业与工业始终是有机融合、互相促进的,推动工业集群集约发展,取决于物流、商务、信息、科技等生产业的支撑和配套水平。年,工业占GDP的比重达%,且工业产业%以上是制造业,在提升发展过程中,对服务业的需求更大、更迫切,加上服务业的营业税百分之百归地方,这对于增加地方财力贡献比较大。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兴工强市战略、推进工业的提升发展,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区域合作,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仅靠内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在立足市情实际的基础上,确立“跳出看、跳出发展”的思路,以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统筹谋划的发展。要在不断激发现代服务业发展内力的同时,抓住机遇,抢占先机,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加快借力发展,做到内外并重、齐头并进,做好借势发展、错位发展文章。要放眼三省边际乃至全国来谋划,加强地区间区域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着力构筑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创业创新、富民强市,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和谐,围绕城市定位,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重要载体。现代服务业具有门类广、领域宽、劳动密集度高的特点和回报快、带动力强的行业优势,在推进“两创”、统筹城乡发展上具有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年,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可以说,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现代服务业所具有的环境营造、产业集聚、城乡沟通、人才培养和增加消费等功能起着基础媒介和桥梁作用。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围绕城市定位,推进创业创新、富民强市,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和抓手。

二、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城市定位和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按照“立足、依托、辐射”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比较优势,构建政策“洼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发展商贸商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总量扩大、行业集聚和产业提升,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辐射强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1、定性目标。就是要打造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致力构建“两地一城”,即打造三省边际休闲旅游胜地、构筑三省边际现代物流集散地、建设三省边际商贸商务名城。

2、定量目标。一是到年的主要目标。到年,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亿元,年均增长%以上,占GDP的比重达%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达万人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以上。二是到年的展望目标。到年,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使服务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使成为三省边际地区一流的休闲旅游胜地、重要的现代物流集散地和商贸商务名城,从而真正形成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

四、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1、总体布局

结合市域总体规划“一心三区”的市域空间结构,科学确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为“一主两副三点”。“一主”即以城区为核心商圈,主要是强化城区的集聚辐射功能;“两副”即以、为两个服务业发展副中心,主要是进一步增强中心镇联系城乡发展的服务功能;“三点”即以、、保安为三个服务业发展重点乡镇,主要是以旅游业为重点发展方向,配套相应的旅游接待等商贸商务功能。

2、“两地一城”重点项目空间布局

一是旅游业功能分区空间布局,突出抓好“一中心三景区”建设。“一中心”,指旅游接待集散中心;“三景区”,指山—、关—宅和—等三大核心旅游风景区。

二是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空间布局,突出抓好“二区四中心七市场”建设。“二区”,指在城南开发区重点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在镇重点规划建设边际现代物流集聚区。“四中心”,指综合物流中心,边际综合物流中心,危化品专业物流中心,城北工业新城物流中心。“七市场”,指边际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农贸城),市场,汽车综合市场,商贸城,装饰材料综合市场,边际农资交易市场,家居市场。

三是商贸商务业空间布局,突出抓好“一核四街五点六中心”建设。“一核”,指大南门核心商圈。“四街”,指四条特色功能街区,包括路金融科技中介商务街、路特色餐饮街、解放路服装鞋帽精品购物街及市心街传统老字号商业街。“五点”,指五个大型商业网点,包括振辉?财富中心、时代广场、旅游购物中心、购物中心和购物中心。“六中心”,指六个商务休闲中心,包括和商务休闲中心和生态休闲中心、职教中心及会展中心。

五、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结合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按照“立足、依托、辐射”的要求,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带动,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总量扩大、行业集聚和产业提升,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辐射强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要围绕“一主两副三点”(即以城区为主核心商圈, 为发展副中心,保安为发展重点乡镇)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重点打造“两地一城”,概括起来即三句话:一是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打造三省边际休闲旅游胜地;二是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构筑三省边际现代物流集散地;三是鼓励发展商贸商务业,建设三省边际商贸商务名城。

1、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致力打造三省边际休闲旅游胜地。一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当前要全力以赴抓项目,以山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为契机,加强山景区及周边环境整治,加大地貌保护开发,加快 村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进度,着力提升三大核心景区的品位和档次。同时,要积极探索完善乡村旅游开发机制,重点开发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二要加大旅游配套产业建设力度。要在解决“游”的同时,加大“吃、住、行、购、娱”五要素相关配套产业建设,着力提升休闲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支持发展景区接待中心、经济型酒店、乡村旅馆等特色住宿业,引导鼓励金三角度假村等现有酒店进行改造提升,重点培育中外特色餐饮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饭店集团来江投资创办高星级饭店,提升宾馆餐饮业的档次。三要加大市场营销力度。要创新营销方式,安排专人,集中精力,在抓好传统营销的同时,更加注重开展活动、媒体、节会营销,通过举办节、在央视做广告、参加旅交会、发放旅游消费券及开展“人游”等活动,进一步打响“千年古道?锦绣”的旅游主题品牌,努力提高旅游经济收入。四要加大行业管理力度。要进一步创新机制体制,注重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尤其要抓好导游、营销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进一步提升对外的旅游形象。

2、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致力构筑三省边际现代物流集散地。一要积极培育区域性物流中心。重点要加快建设综合物流中心,满足城区物流综合需要,同时辐射本省、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形成省际间连锁配送基地。启动建设边际物流中心建设,满足中部特色经济区等重点工业平台开发以及木业家居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物流配套的需要。谋划建设危化品的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满足化工原料及产品的输入输出与仓储需要,并承担三省边际地区的危化品转运。超前谋划建设城北工业新城物流中心,满足城北工业园区企业发展的需要。二要大力培育特色专业市场。依托的消防器材营销网络和产业优势,规划建设市场,并通过市场吸引市外现有消防器材大企业迁址集聚,把消防器材产业真正培育成为“市场、制造”双强产业;依托木材产业集群优势,规划建设家居交易市场,为打造中国木业家居和木门之都提供平台支撑;依托边际区位优势,规划建设边际农资交易、农贸城和汽车综合交易、商贸城等市场,充分发挥特色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三次产业有机融合、互促共进。三要着力培育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向重点物流中心、大型专业市场等重点物流园区集聚,大力支持总部型物流企业建设;整合现有货运企业和营运车辆等资源,鼓励引导骨干龙头企业实行主副分离、服务外包,积极支持有实力、有意向的公司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大市外物流企业的引进力度,提升区域物流业发展档次,推动物流业向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同时,探索发展提供物流发展规划、信息咨询、供应链管理等服务的第四方物流。四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优化公路、铁路、水路等物流联运网络,构建三省边际交通枢纽。依托电气化铁路、南高速公路、国道及、省道等现有交通网络,加快建设杭长客运专线,谋划建设广丰——遂昌高等级公路等省际通道,促进运输服务与物流发展有机融合。

3、鼓励发展商贸商务业,致力建设三省边际商贸商务名城。一要着力培育生产业。重点发展金融、科技、中介、会展、职业教育等服务业,以有效降低商务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要想方设法吸引市外金融机构来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市内金融机构扩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努力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要围绕“4+X”重点培育产业,着力抓好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积极完善服务体系,重点培育投资管理、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担保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加强规范化管理,提升中介服务水平;要整合现有节会,以举办节为契机,不断推动大型会展业加快发展,努力扩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大做强职业教育,依托职业中专和职教中心加强技术工人培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要大力推进核心商圈建设。要按照“宜精不宜滥、宜少不宜多”的原则,积极谋划建设大南门核心商圈和路、解放路、市心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培育壮大商贸龙头企业,鼓励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总、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态,大力引进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连锁企业来江设立区域性总部及中心店,支持万商控股、左邻右舍等本地商贸龙头企业实施跨地区经营的总部经济战略,带动区域商贸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三要优化完善商务休闲功能。着眼于优化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在城南规划建设企业商务办公集聚区,鼓励大企业、大集团设立总部研发办公写字楼,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大楼。完善城市商务休闲游憩功能,分期规划建设休闲中心、商务休闲中心等,把城区建成以山水为基调的最佳休闲商务区。依托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在、、等经济、旅游重镇,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中心。

六、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发展,省委省政府还于去年专门召开现代服务业发展大会,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扶持政策,可以说,今后一个时期是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此,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加大扶持,重点突破,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全力开创现代服务业工作新局面。

1、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关键要澄清两个模糊认识:一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会不会冲淡主攻工业的氛围、削弱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工业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现代服务业是发展工业的支撑,现代服务业没有工业的支撑就很难得到快速发展。反之,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求现代物流、商贸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提供相应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工作中,必须始终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在优先发展工业的同时,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今年,我们将编制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规划及扶持政策,或许在干部群众中会造成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认为去年着重抓工业提升工作,今年又转为抓现代服务业,会不会冲淡主攻工业的氛围,这个要做好解释说明,市委、市政府一直强调“兴工强市第一战略、工业经济第一经济”,这是很明确的,也是不容动摇的,要始终坚持一切围绕工业、一切服务工业、一切服从工业。二是突出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商贸商务三个重点是不是其他服务业就不发展了。应该说现代服务业的涵盖面很广,但还是要突出发展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当然,在突出重点培育提升的同时,要继续鼓励和支持发展房地产、特色医疗、职业教育、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等有基础、有特色的服务业,做到统筹兼顾,以点带面推进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提升,着力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如为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市政府于去年出台了“房地产条”政策大力扶持培育,今年月的发展势头还是不错的。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例8

近年来,我市现代服务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综合竞争力不强,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与全面对外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与省会城市的发展要求也不相适应。因此,各区县、各部门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拓宽思路,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美丽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

(一)有利条件

1、区位条件。是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青藏高原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交汇点,中心城市的地位日趋明显,对辐射带动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交通条件。具有公路、航空、铁路三大立体交通优势,交通枢纽网络逐步形成。其中青藏铁路、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更是连接内地和、新疆的“黄金通道”,将成为全国重要交通节点,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3、资源条件。拥有“中国夏都”的城市品牌和独特的人文宗教文化景观及优美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其景观、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原生态性为打造旅游精品工程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其次,夏秋气候宜人,适宜举办各类展会,具备打造青藏高原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的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1、市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快。“”以来,服务业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从总体上来看,规模仍然偏小,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模式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物流、科技研发、信息技术、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商务中介等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已成为制约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国家重点支持的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为“空白”。

2、服务业发展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点多面广。目前,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尚未建立,服务业发展工作机构仍然薄弱,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实施“服务业活市”战略,以建设青藏高原区域业中心为目标,以规划为先导,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以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流通、文化体育、商务科技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与工业发展相配套、与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进程相协调、与群众要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繁荣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

通过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把建设成为功能完备、辐射能力强的青藏高原区域性旅游中心、金融中心、现代商贸中心、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争取到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到2015年,全市“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全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合理协调发展,形成若干个功能明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依托优势资源、突出高原特色原则。根据全省和我市富集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生态环境、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并优先发展特色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的优势服务产业,实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2、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原则。传统服务业附加值较低,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现代服务业技术要求高,附加值高,但吸纳的劳动力少。我市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既要重视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又要做到传统和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有所突破,带动服务业整体发展。

3、坚持生活业和生产业并重的原则。在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为国内外游客和城乡居民提供了较高层次生活服务的同时,重点抓好会展业、现代物流、商务中介等生产业的发展。

4、坚持重点项目带动的原则。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根据我市实际,策划、准备和组织实施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培育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5、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在强化政策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服务企业的主体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推动力。

四、优先发展比较优势明显、体现高原特色的旅游业

紧紧围绕建设高原旅游名城的目标,以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开发精品旅游线路为主线,形成特色突出、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着力强化整体旅游形象,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我市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

1、精心培育“中国夏都”旅游圈,加快建设青藏高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要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内涵,以特色为根本,全力打造200公里范围内“中国夏都”旅游圈。加强与互助、循化、门源、祁连、贵德、同仁、西海镇等区域内各景区(点)的合作与互动,优化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内容。科学规划一批星级宾馆和特色餐饮、购物街,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功能;深入挖掘独特的历史、民族、民俗文化,提升旅游休闲、体验功能;不断改善交通、住宿、餐饮、通讯等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承载和服务能力。

2、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加快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各区县要依托自身优势和特色,加大对旅游资源的挖掘,建设和开发体现民族特色、文化历史内涵、民俗艺术特色和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旅游景区,积极开发建设生态度假游、城区历史文化购物游、高原美食游、园区工业游、健身休闲娱乐游等专项产品,形成旅游强势品牌,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

3、扩大旅游宣传推介,规范旅游商品市场。以“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为抓手,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力度。以环“中国夏都”旅游圈促销联合体为骨干,利用经贸、旅游、文化宣传推介等多种平台,对旅游资源进行广泛推介。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走出去,开展海外、境外客源市场促销活动,重点加强对欧美、日韩、东南亚和我国港澳台市场宣传推介。着力规划开发建设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购物场所,方便游客购物与消费。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继续实施城镇规划精品工程和旅游配套设施工程,改善城市面貌,突出城市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彰显城市魅力,逐步向一街一景、一区一特方向发展。完善各景区(点)及景区内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强旅游综合信息库、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咨询网络体系,竭力为中外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票务订购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旅游交通、住宿、导游服务等信息化服务水平,塑造旅游目的地新形象。

5、建立诚信服务体系,加大旅游中介组织管理。要在旅游服务企业中大力倡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规范经营的理念,扎实推进旅游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旅游市场监管力度,规范经营管理和旅游组团业务操作,狠抓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培育我市旅游中介服务品牌。

五、培育壮大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

(一)会展业

1、高标准、高品位办好会展,提高会展水平。一是对已有的“中国国际清真食品用品展”、“国际藏毯展”、“青洽会暨郁金香节”等展会在巩固完善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品质和规格,进一步做大做强,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展会品牌,对基本达到国际展览联盟(UFI)论证条件的展会,要鼓励申报论证并给予重点扶持。二是结合我市区位优势,依托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青藏高原特有的资源优势,精心策划高规格、高品质、有特色的新的高端会展,本着成熟一个举办一个的原则,着力策划打造若干个富有特色的专业展会。三是按照规划布局,加大现有场馆升级改造力度,形成新旧展馆功能分区合理、设施齐全、相互有机连接的会展场馆体系。加强会展配套设施建设,改善硬件设施条件,在会展场馆周边建设集会议、宾馆、宴会、休闲为一体的中高档度假村。

2、开拓会展业市场。以建设国际品牌为目标,用3-5年时间,扶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永久会展品牌,重点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会展和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展。积极吸引大型国际会落户,鼓励推动现有本地自办会展与国际会展嫁接合作,打造区域性国际会展品牌。

3、大力培育会展业主体,逐步提高会展业市场化运作水平。要培育我市会展业龙头企业,组建市会展控股集团公司,逐步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和效率;扩大会展业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知名专业会展公司整合我市会展资源,组建新型会展业集团;扶持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专业会展公司,形成会展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推动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

(二)现代物流业

按照“搭建网络,构筑平台、培育主体”的基本思路,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构筑物流节点城市、区域物流和城市配送三个层次的物流体系,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有序的发展,将建成以物流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物流中心。

1、加快建设和提升朝阳物流园区,促进物流功能和要素的集成整合。依托朝阳物流园区良好的交通条件、物流基础设施及已形成的现代化物流园区雏形,争取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入驻。要引入现代物流经营理念和技术,提升档次,完善功能,整合周边物流资源,增强基地的聚集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集生产资料物流中心、生活资料物流中心、进出口物流中心、铁路物流中心、公路货运主枢纽、物流CBD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

2、实施物流平台建设,尽快构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要充分发挥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物流重要集散地的区位优势,大力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干线公路为依托的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运输产业体系。要依托青藏铁路建成后的交通优势,积极推进以城市货运出租、快速货运、集装箱为主的城市物流配送、省际物流运输系统建设。

加快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进物流专业信息平台和物流企业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公共信息平台和专业信息平台和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的有效对接。

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骨干品牌物流企业。鼓励企业引入现代物流企业理念,促进企业物流向社会物流转变,加快培育1?2户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创新管理和服务,降低物流成本,形成规模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按照“扶优扶强”原则,打破行业、隶属、所有制界线,选择1?2户素质好、潜力大、示范带动力强的重点物流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带动我市物流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4、推动商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重点抓好骨干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统一配送比例。支持商业配送中心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配送和面向社会开展配送服务,重点建设3个商贸流通连锁配送中心。积极推进大型批发交易市场技术升级,结合批发市场的改造提升,鼓励有条件的大型批发市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交易方式,逐步形成社会化采购配送中心。加快规划建设农副产品、畜产、粮油产品等专业物流中心。

六、积极开拓知识含量高、专业专门性强的现代服务业

(一)金融业

一是着力搞好金融服务环境优化工作,吸引国内各类金融和保险机构来我市拓展业务。加快推进金融商务聚集区规划选址和建设工作,引导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商务聚集区,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聚集效应。二是推进地方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高地方金融机构整体竞争力。建立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村镇银行、专营贷款公司和信用合作组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三是抓住省财政年至年重点支持融资担保机构设立和发展的机遇,构筑和完善我市各区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四是大力推进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创新。金融机构要结合各自的信贷规模、资源优势,突出自己的目标行业、目标区域和目标客户群,大力发展结算、、外汇、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各类中间业务,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金融产品市场。保险业要积极开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个性化、多元化保险产品,积极开展服务方式创新,探索适合城乡发展特点的保险销售和服务体系。五是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建设。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探索资产证券化、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手段,壮大风险投资规模,拓展融资渠道。

(二)商务科技服务业

1、完善商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各类商务中介服务组织。要重点发展知识产权服务、科技信息咨询、科技评估、科技培训、人才和劳务等生产性中介服务业和会计、律师、评估拍卖、认证、鉴证、工程咨询、检验认证等经济鉴证中介服务业,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规范、功能完善的现代社会商务中介服务业体系。

2、培育优秀商务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开放力度,降低商务服务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务中介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全面促进商务中介服务产品创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投资咨询、形象设计、企业形象包装、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技术培训等专业服务,培育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务服务企业,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建立各类中介服务行业协会,规范中介行为,促进行业发展。

3、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利用其人才智力和实验仪器设备优势在工业、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为企业开展科技活动、争取项目、策划包装服务。建设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及机构,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4、打造商务服务集聚区。各类社会商务中介服务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内部改制扩股分权、外部兼并扩张、吸引外资合作等手段做大做强企业。引导各类社会商务中介服务组织集聚发展,规划发展现代中介服务街区,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商务服务街。

七、全面提升服务范围广、民生性强的现代服务业

(一)现代商贸流通业

1、推动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业的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商贸流通中心。结合商贸流通改造建设项目,继续繁荣和提升大十字、西门、商业巷商业圈,加快发展火车站、西关大街、五四大街、海湖新区、小桥大街等区域商业中心,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商业圈;积极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品牌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式超市、折扣店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商贸龙头企业要引导流通企业发展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积极推进城区商贸业提档升级;加大商贸流通企业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吸收和借鉴其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提升我市商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按照规划先行、找准定位的原则,建设既具有地域、城市、商业、饮食、建筑文化特色,又功能完善的特色商业步行街,实现我市商贸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2、突出发展以民族特色为主的地方餐饮。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选择交通便捷、消费力集中、具有浓郁商业氛围和浓厚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街区,建设特色美食街、风味小吃街。坚持把特色餐饮街建设与培育龙头餐饮企业相结合,积极引进知名连锁、特色餐饮企业入驻,配套引进茶楼、咖啡厅、歌厅、浴足等休闲娱乐企业,完善餐饮街区的配套消费功能,提升餐饮街区的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二)社区服务业

加强社区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一要加快产业化发展。突破传统的民政型、福利型的局限,顺应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社会化的大趋势,不断拓宽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建设各类咨询中介、家政服务、午托服务、老年康乐、购物配送、健身娱乐、信息文化、物业管理、医疗保险、职业介绍、公共安全、日常维修、社区活动室等社区服务网点,并逐步搭载便民服务功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二要促进规模化。扶持壮大一批规模化社区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服务,鼓励现有规模企业以连锁化经营方式进入社区,加快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有计划、分步骤加快推进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社区便利店建设,着力解决居民就近购买生活必需品等问题;大力提倡企业开展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废旧物资回收上门的“四上门”服务,延伸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三是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建设数字社区为导向,加快建立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联网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中心,搭建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便民服务,建设面向社区服务的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定向、快捷、周到的服务,逐步建立和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

(三)农村服务业

1、要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原则促进居民服务业、现代民生方式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安排新农村各类建设项目,全面发展农村社区服务,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大中型流通企业尽快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

2、以服务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提升农业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整合资源、实施科技综合培训为突破口,以推动科技进村入户为切入点,面向农村,大力培育农民技术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种植大户等多元化的农业综合服务组织,使农业服务由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转变;由从单纯技术服务向寻找市场提供信息、培育产业、培育服务组织转变。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和实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及培训,着重提高科学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加快农业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促进农业科技资源和服务优化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八、着力打造提城市品位、增城市魅力的文体服务业

1、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把广播电视和文艺宣传工作作为推进“文化”的重点,全面推进我市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深入挖掘和开发我市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中国夏都”的文化内涵,精心策划开设介绍我市民风民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地方特色栏目。以满足我市人民群众需求为目的,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打造能够体现风土人情和高原地域特色的精品剧目,唱响一首宣传的好歌,丰富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充实“文化”内涵,扩大地域文化影响力。

2、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做大做强工艺美术产业。以特色工艺美术资源为依托,以旅游纪念品的研发生产为重点,大力开发手工藏毯、热贡艺术品、农民画等具有特色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礼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艺术特色的文化产品,培育具有市场规模和产业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扶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增强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3、以我省特色文化资源为内容,以民族歌舞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促进现代旅游业,积极发展民族演出业,推出特色浓郁、市场认可、群众喜爱、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以突出高原民族特色文化为重点,整合建设2-3处集娱乐、演艺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娱乐场所,形成民族歌舞演艺、文化娱乐的整体优势,打造优秀的、雅俗共赏的民族风情歌舞品牌,丰富市民及游客文化娱乐活动内容,充分领略的民族风情。

4、以全民健身为切入点,深度开发社区体育健身娱乐休闲服务、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中介市场。重点围绕多巴国家体育训练基地、“环湖赛”、“攀岩赛”等相关设施、赛事,开展竞赛观赏、竞技比赛、运动康复、运动疗养以及极限体验等为主的体育健身咨询和体育休闲服务。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加快培育体育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加强体育用品市场的规范管理,引导和吸引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和体育设施建设。

九、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1、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和运行机制。成立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各有关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并在市发改委内部增设服务业发展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统筹协调做好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督促检查等。建立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等有关制度。

2、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工作制度。一是结合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摸清服务业家底,掌握全市服务业发展规模及布局,建立健全服务业基本单位名录库,核准基数,全面夯实统计基础;制定和完善服务业统计标准和统计调查方法,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二是加强服务业统计力量,在市统计局增设服务业统计处,积极开展服务业统计体系与方法制度研究,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工作制度,完善服务业经常性统计调查和运行监测机制。三是加强协调,共同推动现代服务业统计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3、建立现代服务业工作考核奖励机制。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现代服务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任务、目标进行分解,落实责任,通过科学设置现代服务业考核指标,对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列入市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建立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督查机制,把现代服务业项目落实成效列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具体奖励办法由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另行制定。

(二)加大扶持力度

1、发挥政府资金导向作用。建立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从年开始每年在市财政预算内安排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并根据财政收入增幅逐年增加。资金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管理、统筹使用,主要用于我市重点支持的现代服务产业;市重大鼓励类服务业项目的策划、包装和申报,以及生产业的培植、农村服务业项目配套补贴。对于引进外资银行、世界知名服务企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市政府给予特别优惠和支持。各区县也要建立相应的引导资金,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2、落实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扶持服务业发展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价格政策,根据国家和省上有关文件精神,按权限逐步调整和形成服务企业合理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价格,对于纳税上规模的鼓励类服务企业,通过价格调整、政府补贴等途径逐步实现与工业企业基本同价。

(三)构筑支撑体系

1、加强规划引导支撑。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高起点、高质量编制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会展、物流、金融、文化体育、现代商贸流通、商务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思路,落实空间布局,强化服务业重点功能区块建设,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金融聚集区、物流功能区、文化体育休闲功能区等的规划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2、突出项目建设支撑。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把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推进服务业项目的立项、布点、建设等在规划的严控下实施。引导各类资金投向重点发展产业。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方式,高标准推进服务业项目实施。

3、强化人才智力支撑。一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多渠道、多途径引进、培养、培训现代服务业发展人才,制定分类开发培训计划,通过优势产业集聚人才,以重点项目吸引人才,在现代服务业各领域引进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行业高端人才,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结构。二是引导本地大中专院校开展和加强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实用技能型服务业人才再培训、再教育,培养社会急需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商务中介等管理和经营方面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科学、公开、透明的人才评价、绩效考核、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完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措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四)营造良好环境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例9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例10

一、涉农街道开展服务业规划的意义

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城市化的速度和范围。但是,很多刚刚从农村转变为城市的地区,特别是最基层的乡镇,虽然名称上变为了“街道”,但区内仍然保留大量农村的“影子”,其社会、经济发展却无法找到城市化后的切入点和发展方向。因而使中国很多涉农街道的“运营”思路与策略,缺乏转型后的质的提升。

1.涉农街道的现状与迷茫

根据建设部门统计,从1978年至2005年,全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至2006年末,全国城镇人口57706万,城镇化水平43.9%。其中,城市化后的、新兴的涉农街道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农街道在一定区域内,成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心。

但是,在涉农街道的城市化进程中,产业选择的迷茫,经济需求与环境保护冲突的迷茫,政府职能转型后的迷茫,对本地特色的把握与建设期望的迷茫,缺乏现成标杆的迷茫,规划能力缺乏的迷茫,等等,这些都影响政府施政的效率与效果,影响企业在区域内大展宏图的信心与决策。

而如果是无序的发展,可能让后来者需要偿还无尽的“债”。所以,涉农街道的各类相关群体都需要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

2.服务业对涉农街道发展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宏观来看,服务业引导工农业生产的取向并为其服务,促进了居民的消费,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引领着生活趋向,它已经从我国国民经济的末端行业发展为引导产业。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4.2%,增长到2005年的39.9%。2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十一・五”服务业占GDP比重还要增加3个百分点3。

即便从对涉农街道最直接的利益来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扩张的加快,区域内的需求产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富裕的农民不再满足于“小卖部式”服务业的服务,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扩张而进入“新农村”的现代产业和城市居民,更加不满足于当地原有的服务业配套,甚至因为服务业落后而中止了向新家园转移的进程。

因此,服务业对涉农街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大部分原有制造业基础薄弱的地区,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吸引人口的进入,更可以成为吸引其他更高层次制造业和服务业进入,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3.涉农街道开展服务业规划的意义

但是,计划经济时期造成的长期以来的“轻商”意识,抑制了服务业与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的科学配套发展,特别是在经济长期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服务业因无规划而无序发展的现象尤为明显。突出表现就是对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政府投入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重视程度远远不足。这种环境与当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符,不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而会影响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必须提高社会,特别是提高政府部门对服务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源头抓起,做好服务业规划,保障新兴的涉农街道的服务业科学、有序、顺利地发展。

涉农街道作为我国基层的行政单位,其工作即直接面向各个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宏观意识,因而面临的即要是具体而微的可操作性工作,同时又必须兼顾区域的系统发展。这就要求这里的服务业规划必须有别于那些战略性、概念性较强的规划,而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落地需求的规划,同时又能与区域宏观发展紧密结合。因此,这种规划对于政府、专家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正因为这种特殊的需求,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在国内尚未见成熟的、已经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研究成果。作者根据近几年的一些工作成果和经验,对涉农街道开展服务业规划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为中国涉农街道的发展定位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二、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基本思路

由于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特殊性,因而基本思路应该是以政府的充分重视和实际的工作为基础,以企业的积极配合和资源的注入为动力,以相关专家的智力和经验的支持为保障。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做出科学、有益、可行的服务业规划,为当地服务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和谐打好基础。

1.政府的重视是基础

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1)认清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由于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国家生存的命脉,使得涉农街道原有的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产业,因而服务业发展失去了政府的支持,服务业规划也就无从谈起。而农村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之后,涉农街道又往往会选择制造业作为奔向富裕之路的快车,服务业的发展在新的时期再一次失去了支持。

但对很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政府来说,服务业应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和支柱。作为涉农街道的政府,在农业转型后的产业取向上必然面临“轻”、“重”的选择。那些具有发展眼光的决策这会发现,由于街道权限的制约,在制造业规模化、环保化,以及集聚效应明显的时代,发展制造业可能在若干年后,会把本地区变为第二个“蓝藻化的太湖”。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按照中国现有的状况来看,今天的城郊必然是未来的城市。所以,重点发展服务业是于民于己都有利的必然选择。

而此时,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就成为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重要基础,成为当地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因为只有政府才有可能超脱经济利益,并有能力对这样大范围的区域和行业的行为,开展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引导,以保障服务业的有序发展。

(2)认清涉农街道特色与规范发展的重要性

服务业的生存与发展重在特色,特别是大部分涉农街道的服务业基础较差,在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中,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以独特的优势创造生存的空间,创造“和而不同”的环境。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每个地区都具备别人没有的特色。涉农街道特色的挖掘、定位与传播,只有由政府完成,才具备相应的影响力。

另外,规划的重要作用就是指引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相关行为,特别是现在很多省级以下的行政区,缺乏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直接服务与管理的政府机关,因而相关规范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3)认清服务业规划是执政为民的重要基础

服务业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不仅要解决单项工作的合理性问题,而且又要解决各个单项工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合理性问题。必须运用综合的、全局的观点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等一系列关系。而且,服务业规划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它表明的是政府对特定地区建设和发展所要采取的行动,也是国家对区域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因此,需要政府把规划作为履行政府职能、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提高施政为民的水平。

2.企业的配合是动力

在街道这一层面,政府的各项规划必须能够得到具体的实施,才有实际意义并被各相关方所认可和产生效益。因此,除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外,企业的配合应该是对服务业规划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1)为规划提供推动力

政府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居民和企业服务,其中,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收入。特别是服务类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以来,激发了政府关心它们的热情。

因此,政府的取向将使服务类企业的“发言权”增多加大,从而促进政府对服务业的“投入”。在这个投入中,最重要的不是资金和土地,而是政策和服务。而对于涉农街道的服务类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政府怎样帮助相关企业看清局势,并下好“全盘棋”,这就需要服务业规划。

(2)为规划提供支持力

那政府能帮助企业下好棋吗?熟话说“旁观者清”,政府作为不直接参与经营的“旁观者”,会更容易发现弈者的优劣势,并建议“妙招”。但这妙招的来源,必然是弈者通过自己的行棋提供的。

刚刚转型的涉农街道的政府,即缺乏相关的数据,又缺乏现代服务业规划的经验与能力。因此,企业提供的资源将成为规划的重要支持。用市场的观点来看,只有有需求,才有相应的市场行为,只有满足了需求,才能达到运营的目标,这是双赢的结果。企业对规划的支持,就是对自身的发展的投入。

(3)为规划提供拉动力

由于涉农街道政府缺乏充分的服务业经验,所以,这类现象就可能在当今是一种常态:许多服务类企业凭着自己的市场敏感,会发现那些潜在的需求。他们并不满意政府招商中的那些项目,而开发出更适合企业和当地需求项目。所以,企业的开发项目可能更具备前瞻性、适用性和“落地”性。走先一步企业的自身规划,往往又能对政府规划起到指引的作用。政府通过企业的行为,发现区域的定位与方向,进而系统地整合与优化资源,确立本地的服务业规划。

3.专家的支持是保障

政府有通过规划进行宏观调控的意图,企业有通过规划明确经营方向的态度,那么,将他们的需求联系起来的主要纽带就是服务业专家的实践。

(1)保障规划的科学性

专家介入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信息,做出科学的预测,帮助政府、企业做好科学的决策。虽然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基本无章可循,但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经验与规律是有的,熟话说“万变不离其宗”,科学规律的指导至少可以保证我们的行为不出大的偏差,不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无可扭转的不利影响。

(2)保障思路的新颖性

由于涉农街道的服务业规划对中国大部分政府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因此,专家的介入可以帮助该区域发现自己的亮点。而且,对大多数专家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会激发研究者的创造激情,为这盘棋想出“妙招”。

(3)保障建议的持续性

作为街道服务业规划的最重要的需求就是能够“落地”。这个新生命的生根、发芽、成长的过程必然会经历各种坎坷,因而也就需要有人关爱。专家的跟进就成为必然。就像生命学家对新品种都是格外关心一样,服务业专家也会通过对“新品种”的培育,发现新的价值来源。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例11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